时间:2023-07-31 17:24: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交通工程专业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12年,国家教育部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学科分为12个学科门类。在工学门类下设专业类31个,169种专业,其中,交通运输类(代码0818),下设专业包括: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航海技术、轮机工程、飞行技术5个专业①。由于受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学校定位、师资力量、教科研水平、就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交通运输专业方向和特色差异较大。第一类是“985”或“211”院校,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长安大学,其交通运输专业隶属于汽车学院,以实力较强的汽车相关专业为依托而后建立,与学院内部车辆类专业联系紧密,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紧紧围绕汽车运用和道路运输工程,主要就业方向为汽车制造行业、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运输组织与规划管理、车辆技术管理、运输装备开发和检测等。第二类是有一定历史沿革的特色交通运输专业,如兰州大学,培养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立足于航空与地面协同交通,培养以航空运输为主的复合型人才;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下设的交通运输专业主要面向培养水运、港口经营与管理、外贸运输业务与技术的高级工程与管理人才。该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方向明确,大多专业直接与特定单位对接。另一类是地方本科院校,相比于前两类没有特别鲜明的专业特色和特定的就业方向,这类专业一般设置在工程学院,但却是工程学科里面相对偏“软”的专业,这类院校多数属于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力量、科研实力、社会资源、就业市场的认可度等相对于前两类院校都有一定差距,培养的毕业生学术和应用兼有,但能力都相对弱。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和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这类院校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呈现饱和过剩的状态,而较强的技术技能型交通运输人才无论在需求数量、需求结构还是在需求层次上都出现了严重短缺现象。为解决这目前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的短缺,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②。决定指明了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基本方向为直接面向就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属于黑龙江省的地方型本科院校,该校的交通运输专业下设于机械工程学院,本文以该专业为例,探讨地方本科院校交通运输专业的以就业导向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改革。
二、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和就业趋向
交通运输和其它工程类专业一样,需要培养出具备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掌握相应的工程原理、能够将理论和原理灵活地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并有所创新的人才。除此之外,交通运输领域所涉及和涵盖的内容广泛,就业面较宽,2007—2010年本专业就业统计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就业去向分布广泛,近49%毕业生进入汽车整车、零配件制造销售及其相关产业领域,运输企业、交通工程建设企业和保险公司汽车保险理赔现场查勘定损占8%,各地运输管理部门5%,职业技术院校和科研单位占5%,物流企业占5%,考取研究生占13%,另有15%跨行业择业。而2011—2014年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就业去向趋于分散化,而且超跨专业就业比例越来越大。毕业生进入汽车整车和零配件制造行业、交通工程建设企业,职业技术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比例在逐年减少,主要原因是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这些用人单位在选择余地更大的情况下,更倾向于车辆工程、机械土木工程等专业的学术和应用“双强”型毕业生。近四年来,运输企业和保险理赔现场查勘定损、汽车整车和零部件销售以及物流企业的就业比例在有所增加,这些以往主要招收管理类专业的用人单位看重的就是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所具备的厚实的工程应用技能和一定的管理理论和意识。针对就业需求的新形势,交通运输专业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反馈进行分析,使人才培养与未来的长期就业需求对接。这就要求大工程背景下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体系时,要着重处理好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自然科学课程、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实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缺少了与培养目标紧紧相扣的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厚基础,宽口径”输出人才就只是高校为响应教育部和迎合就业市场的空口号。
三、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在工程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包括课内实验实践)、实践环节两大模块。理论课程的学习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课程、专业课程三个阶段。新生入学只分班级,不分专业,前三学期学习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程,第三学期期末根据以往学习成绩和个人志愿分专业,正式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共计4分,占总学时比例为25%;学科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A,大学物理B,大学物理实验,工程制图和专业认知导论五门课程,共计27学分,占总学时比例为18%;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占总学时比例分别为25%、22%和10%;实践教学环节模块包括各类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共计44周。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交通运输专业在宏观体系结构和学时分布上,注重学科基础的形成,符合“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原则。各层次内部的课程设置和综合培养效果存在一定的问题。问题之一:专业方向的划分时间。交通运输有三个主要的专业方向:汽车运用方向、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工程。这三个方向所对应的专业课的设置差异较大。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后的第四———第六学期不分方向,三个学期主要以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学习为主。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为了强化工程基础,开设课程包括线性代数、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工科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面向宽口径,包括:运筹学、汽车构造、交通运输工程学、交通管理与控制等课程,开设课程跨越三个专业方向的主干课。专业方向的划分和选择是在第七学期,以选修课为主。这种课程设置方式虽然夯实了学科基础,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发掘和培养,避免专业分方向时的盲目,但单方面强调专业的宽口径,却忽视了课程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导致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通过了解发现,学生修完所有的专业课程后普遍感觉是“好像什么都懂,又好像什么都不懂”,虽然交通的每个方向都有所了解,但留于表面,很多感兴趣的或者是未来欲从事的就业方向的课程学习的不够深入。问题之二:课程选修体系缺乏弹性,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分方向后,学生选课时通常是:“7选5”,即从7门选修课中选取5门,给予学生的选择余地很小,选修课往往变成了必修课。为了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第七学期专业学习方向确定后,只能在各自方向内选修课程,不能跨方向选修,这也是不合理的。就业市场和用人需求环境是动态变化着的,任何专业方向的划设都只能是和就业需求大范围的模糊匹配,实现不了人才培养和岗位要求一一对应,而允许跨专业方向、跨系部、甚至是跨学院任选课程这种弹性选课体系,可以利用现有的工程教学资源,能在不增加教学资源投入和成本的情况下,有助于为那些有明确就业岗位要求和兴趣的学生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的自我认同感,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
四、建立就业导向型专业课程体系
就业导向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思路大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适当提前专业方向分流的时间,增强人才培养的系统性。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将专业分流时间提前至第五学期期末,从第六学期期初即进行分专业方向学习。当然,这种提前并不单纯是时间上的提前,整个专业课程的设置体系都要随之进行相应的改动。第五学期开设三个方向的主干课程,让学生整体对交通运输每个方向形成基本认知,然后第六———七学期分方向设置专业方向必修和选修课程。
2.建立学生兴趣与就业导向相结合的弹性课程选修体系。提前进行专业方向分流能够提高学生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但也有时会禁锢学生的自我发展,这种局限性可以通过灵活的选修课制度和体系来弥补。这里笔者提出,允许跨专业方向、跨系部、甚至是跨学院任选课程,但这种并不是随意选择,而是有“边界”的。综合本专业教师、业内教育专家和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针对目前及未来本专业的岗位需求,建立基于就业导向的选课指南,以此作为既有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一种补充,这样就不会增加教学管理的成本和难度,又为那些有明确就业方向和特别兴趣的同学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模式,这种选课制度弥补了目前课程设置体系的局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3.逐步建立健全网络化的课程体系。网络课程建设是拓宽教学空间,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网络课程是增加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网络课程建设不仅限于本校本专业教师,而是将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请到网络课堂上来,与教师共同完成,实现教材中的理论与岗位中的实践紧密结合的目的。
五、结束语
[关键词]交通运输;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品牌专业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121-02
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给交通运输专业教育带来新的挑战。行业内的竞争日趋激烈,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我国各地职业院校都加大了对汽车与交通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可见,交通运输专业将迎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在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未来轨道交通、电动汽车、新能源和轨道交通等行业的发展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于2001年经天津市教委批准设置,作为天津市市属院校唯一设置的本科专业,其于2006年被评为天津市重点发展学科,2010年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被评为天津市“十二五”重点学科,2011年,被评为天津市品牌专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改革目标与方案
本研究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专业定位与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增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提升交通运输专业的综合实力。
(一)构建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和特色办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使交通运输与载运工具学科紧密融合,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培养,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运筹学、管理学、汽车运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备交通运输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在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物流工程等领域内,从事交通运输专业的一体化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同时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方向。交通运输专业在大类招生中采取“2+2”的培养模式,即前两年按专业大类培养,后两年按专业方向分流培养――汽车运用工程方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向。大类招生专业的学生修完基础平台的课程后,按所选择方向从第五学期进入专业学习。
在学科与专业“协同发展、共生双赢”的理念指导下,依托我校“交通运输”本科专业,“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天津市“十二五”重点学科;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天津市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天津市品牌专业更具优势与特色。形成了以市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天津市品牌专业(交通运输)、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天津市卓越工程师计划(交通运输专业汽车电子方向)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在项目进行的同时开展“学科-专业”一体化协同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学科-专业”的共生双赢,提高了本科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搭建社会服务平台,突出创新性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与开发,使学生具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完善“产-学-研”体制建设,建立相关规范制度,为合作良性、有序、长期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有效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跨度、广度、深度;学科平台建设与专业平台建设统筹规划,学科方向与专业学习领域紧密衔接,以学科专业建设绩效考核为目标,探索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双赢共生的动力机制;凝练学科与专业建设方向,形成了智能交通、交通安全等特色学科方向;树立科研服务教学理念,以教学为根本,对合作内容、人才培养、设备利用进行统筹优化;科学配置企业、高校与科研资源,制定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实施方案,形成产业发展有人才保证和科技支撑,专业建设有企业需求和知识积累,科学研究有成果转化和专业引导的良好合作氛围。先后形成三个教学与科研平台:交通安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市智能交通技术工程中心、天津交通安全与控制协同创新中心,能有效促进学生参与工程研究,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建设高水平一体化师资队伍,形成一支与本特色专业相适应的年富力强、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加大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整体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构建了一支以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131人才、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为塔顶,天津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天津市优秀青年教师为塔体,教师整体素质优化为根基的塔式结构科研教学团队。
以校企互动合作为措施,促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证书”人才是我校的办学特色,因此 “双师型”教师尤为重要。此外,我们先后与天津易华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天通司法鉴定中心、天津市交通管理局、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天津热力机车集团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加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题研发,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同时每学年多次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我校为学生开展学术讲座。
(四)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加强课程建设
我们围绕课程培养方案及优化人才培养思想,先后加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并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平台,构建了交通运输(汽车运用方向)与交通运输(城轨运营管理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基于对交通运输行业典型职业能力需求的分析,使工科与管理融合,着重处理好理论、实践、岗位管理的关系,对专业教育内容与知识体系进行分层设计,构建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形成 “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的特色。
以市级精品课汽车理论,校级精品课汽车构造、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为核心,以智能交通、交通安全、交通运输企业管理为特色课程,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基于对交通运输行业典型职业能力需求的分析,着重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对专业教育内容与知识体系进行分层设计,建设“发动机构造一体化教学”。开设校企共建特色讲座课程,将企业文化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二、专业建设特色
以交通运输城市轨道行业发展为导向,拓展交通运输专业的新方向――交通运输(城市轨道运营管理方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与铁道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培养,完成“车站值班员”中级工培训,拓展我校双证书种类,培养出了全国首批具有双证书(交通运输本科专业+车站值班员职业资格证书)的本科毕业生。构建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形成 “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的特色;依托天津滨海新区汽车与交通运输产业,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开展深度、全方位、高效、互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合作,凸显“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学科和专业为平台,立足天津,服务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成了天津市智能交通技术工程中心与天津交通安全与控制协同创新中心。
三、成果应用范围及成效
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成果首先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使用,成果加速了交通运输专业建设,为高校以汽车运用为平台的专业辐射体系建设提供了思路;课程设置、实训模式、校企合作等对同类院校具有一定启发和指导意义,为职业师范院校职教师资培养提供了经验。本研究及成果在开设交通运输专业的职业教育高校中尚属首例,研究成果可为同类院校提供经验。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 教育研究,2011(7):18-21.
[2] 付燕荣.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221-222.
[3] 夏新海,罗振林.交通运输类专业综合交叉与人才培养[J].航海教育研究,2007(1):18-20.
Abstract: Training traffic engineering talents should be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market demand,the school itself characterstics and other situations. According to rec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raffic engineering major,Shijiazhuang Railway University put forward specific reform measures meet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form aspects such as education concepts,teaching mode,course arrangement,te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measures,talent training quaility is expected to further improved and the structure of employment will be optimized.
关键词: 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
Key words: education concept;teaching mode;curriculum arrangement;textbook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217-01
1教育理念
加强 “以轨道交通为特色,以铁路、公路以及城市交通为主体服务对象,融交通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为一体,工管并重、铁公并举”的教育理念,以培养服务于全国交通建设和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为重点,以培养高素质的交通工程一专多能型人才作为根本目标,强化基础知识,突出轨道特色,注重实践教学,全面提升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2教学模式
2.1 必修、任选相结合,突出轨道交通特色交通工程专业采用学分制教学,课内教育除专业的学位、必修课程外,坚持一定数量的任选学分,并提供轨道方向、公路方向与城市道路方向等可选择的专业方向课程组,学生可以自主选方向、选课程,优化知识结构,实现个性化、复合型的成才目标。
2.2 主修、辅修相结合,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为使学生获得跨专业的学科知识,实行了“主辅双修制”。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修读交通工程专业的同时,再修读一个与交通有关的辅修专业或辅修学位,如工程管理,土木设计等。以拓宽知识面,发展自身兴趣,提高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
2.3 课内外教育相结合,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通过举办“大学生交通科技创新竞赛”、“挑战杯”等大赛,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从而突破传统教学计划的狭隘定义,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交通工程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将课堂知识与交通工程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了校园学习气氛,而且也使学生有了将实际的问题与课堂学习的知识结合的机会,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程设置
交通工程专业为体现“以轨道交通为特色,以铁路、公路以及城市交通为主体服务对象,融交通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为一体,工管并重、铁公并举”的教理念,在课程设置上分为专业基础模块和方向模块两大部分。学生前两年学习数学、外语等基础知识及交通工程总论等专业课程。然后根据对就业形势的预测、学生的兴趣及学校师姿力量等特点,进行相关的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从而培养基础扎实,一专多能型人才。主要的课程分为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轨道交通模块、城市交通模块及公路交通模块等。
4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本着“编选并重”的原则,按照“抓好重点,提高质量,增加品种,优化配套”的方针,出台了教材选用、编著和评价制度,编制了 “十一五”教材建设规划,设立教材建设基金。选用教材方面,优质教材选用率高,使用效果好;要求老师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教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严格履行教材选用审批手续,由课程负责人或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出教材版本、经教研室集体论证、分院、系主管领导审批的程序,确保教材选用质量。学院定期组织抽样评价,杜绝劣质教材进入课堂。在编制教材方面,根据我校交通工程专业轨道交通的特色,并没有完全适合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教材可全盘采用,所以我们经过充分论证与分析,组织编写了路余本自编教材,目前已应用于教学实践并不断完善。
5教学方法和手段
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鼓励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采用案例式、启发式、研究式等各种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支持多媒体课件的研制,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60 项;必修课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为90%,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合理,教学效果好。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体现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正确处理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相长,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5.1 应用多媒体教学,突出多媒体优势引导和鼓励老师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学习互联网上国家级精品课程课件的优点,听取同学们的意见,不断提高多媒体的质量。增加图片、声音及影像在课件中的比例,以提高课件的质量。目前应用多媒体课件的课程以达到90%,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5.2 多样教学形式相结合采取报告式、互动式、启发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报告式教学中将该课程的最新进展情况介绍给学生,在互动式教学中,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专题讨论,教师对学生的观点逐一点评,在启发式中就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知识面。
关键词:驱动创新;工程实践;课程体系创新;轨道交通车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36-03
一、引言
1.国外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在西方发达工业国家起步较早,美国制定了ABET EC2000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对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加坡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注重国际间学术和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ule,简称FH)培养工程师—高层技术人才的做法是延长实习学期,主要培养具有专业应用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可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日本Kanazaw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开设了两门关于工程设计的基础课程:工程设计Ⅰ(EDⅠ)和工程设计Ⅱ(EDⅡ);训练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对比发达国家的工程人才培养,我国现行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化”的趋势越来越凸现,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精深、轻综合,重灌输、轻自学,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不适应。
2.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与轨道车辆工程专业培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作为第一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之一,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积极组织实施设计方案,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的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学科和专业方向瞄准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保障技术,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通信信号、运营管理和交通工程四个专业方向,以适应上海及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迅速发展对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创新轨道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原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在教学模式和知识结构上,表现出与既有的铁路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的雷同性,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上缺乏特色和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专业建设方向的深化与质量提升,建设成效不明显,无法彰显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的特色与优势。
1.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偏重理论教学,制约创新意识培养的提升。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在培养计划上,课程体系较大程度上还是反映出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主观性、臆断性与刻板性,导致了学生学习中出现被动、消极与盲从,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新性。
2.传统的教学方法制约了车辆工程卓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受到课程体系在课程大纲和内容上的约束,偏重知识传授的课程体系使得教学方法难以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较难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技术更新发展快的特点,这种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轻实践的特点导致了创新氛围不浓,因此,也导致了课程、教材、实验建设、学生创新培养环节上存在一定的瓶颈。
三、基于驱动创新的轨道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1.重构全新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全新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充分考虑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具有与其他高校差异化竞争特征和鲜明的专业特色,重视了知识、能力与工程实践的融合。在宽厚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构建和支撑上,创新性地增强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知识,突显了特色。本校设计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设备、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故障诊断技术等15门特色专业课程,形成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定位的基础支撑。在实践环节上,突出专业关键技术知识点,设计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综合实验等4门校内综合实验课程;创建了基于校外实践基地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设备课程设计等4门专业课程设计,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础、认识、生产、岗位等特色专业实习环节。形成了独特的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室综合训练、生产现场应用实践的“三位一体”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充分体现了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培养模式。
2.全面建设特色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实践环节。以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085内涵建设为契机,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积极开展校内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建设,快速推动和实施了双赢式的校企实践环节及基地建设。①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关键技术的校内综合实验项目的创建,相对于传统的铁道车辆工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其鲜明的理论和技术特征体现在车辆的牵引、制动、控制和维护保障技术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通过以专业教师为主体,聘请该领域的技术专家及工程师共同开发的形式,构建了车辆安全保障技术相关的车辆转向架实训平台、车辆电力电子实训平台、列车控制回路实训平台。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综合实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技术综合实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现代检测技术综合实验、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模拟驾驶和故障诊断综合实验及其创新实验的开发。这些综合实验集理论分析和动手实践为一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优化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地位,改变了传统理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主观性和刻板性,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②充分利用产学合作教育资源,开发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特色校外实践项目。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依托院、校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申报并获批了教育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专业建设也得到上海市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项目的支持。开展了全面新型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卓越人才培养的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通过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维护保障中心车辆公司深入合作,企业导师联合开发系列内涵特色鲜明、与企业现场需求无缝对接的校外实习项目,涵盖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设备课程设计等3门课程综合设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认识实习、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生产实习、岗位实习3门特色专业实习内容;把握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大力建设龙阳路“两站一区间”的培训基地的建设机会,积极参与上海轨道交通培训中心龙阳路基地建设。通过上海地铁电动列车改造项目和集实验、实训为一体的上海轨道交通952列车平台建设,开展了车辆多种形式的车门、转向架、电气设备等关键部件的结构、电气原理方面的系统性认知实训设计,为城市轨道交通基础实习、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认识实习起到重点的支撑作用。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自主研发了实验实训设备,使得校外实习基地能够紧跟企业的技术革新,形成一个层次分明、方向划分合理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校外实践教育体系。
3.重点实施卓有成效的专业实践保障措施。①构建了校企共同管理的实践环节保障体系,为了更有成效推动和保障校外实践环节的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依托院校与上海地铁维护保障中心、上海轨道交通培训中心,签署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共建协议。结合教育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成立,实质性建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实践教育理事会,双方人员共同参与组织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负责重大工作的决策。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负责中心日常事务的管理和协调,其工作直接向中心管理委员会负责。设立了中心技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主任由管理委员会聘任,技术委员会是中心的技术咨询、评价和监督机构,其成员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校方教师和企业界专家组成,由中心管理委员会聘任。成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实施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包括机械类课程、电气类课程和电子类课程的协作组,负责研究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等实践教育方面的工作。②基于现场工程案例,深化理论与实际对接,实现师资队伍工程素养的全面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的成立在全国尚属首例,专业缺乏符合培养要求的教科书。通过立项方式,学院鼓励和支持教师进入产学研合作企业进行不低于一年的挂职锻炼学习,同时鼓励已有挂职锻炼经历的教师,结合新的科研或教学项目继续进入企业深化挂职锻炼。教师深入现场一线采集案例信息,编写具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特色的贴合工程实际的专业系列教材。出版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技术等6门教材,并已与中国铁道出版社签订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故障诊断技术等5门教材的出版合同,目前教材已完成了编写工作。这些教材有效填补了专业知识结构中的空白,深化了教师对专业的理解。同时基于对现场案例的分析,专业积极开展了课程建设,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5门课程被评为校级和市级精品课程。基于车辆维护保障现场技术难点,专业开展了产学研攻关项目5项,解决了现场技术问题,提升了教师的工程素养。以产学研项目为基础,凝练了学科增长点,获批了省部级和国家级项目8项。并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教学成果显著,如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能量回收”的部分成果已经应用于课堂和实验教学。③以学生兴趣爱好为驱动,搭建创新活动平台,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通过配置专用教室,购置系列单片机、微机原理、电子技术等开发平台。多方位拓展和深化校企合作单位和学生创新平台的建设,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等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采取自发、自愿的组队原则,成立了电子技术协会、新锐科创团队、数学建模团队、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并为每个学生科创团队配备了专门的指导教师,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创新的兴趣,能实质性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意识。专业教师共指导大学生创新活动20余项,20余人在大学生竞赛活动中获得包括市级以上奖项,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性成果得到了国内同行专家的认可。
本文以驱动创新为主线,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载体,从科学性、整体性、层次性和拓宽性的原则出发,进行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课程创新体系的研究,通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人才的培养实践过程,探索具有城市轨道交通特色车辆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有效的实施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满足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郑树彬,朱文良,方宇,等.“卓越计划”下的城轨车辆专业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创新设计[J].大学教育,2013,(2):5-7.
[2]朱忠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方向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2):177.
[3]董晓梅.国外高等工程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63:14-17,28.
[4]柴晓冬,方宇,郑树彬,等.城市轨道交通特色专业群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5):75-76.
[5]赵海波.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J].黑龙江科教信息,2012,(36):169.
基金项目:2012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建设项目,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建设项目(11XK10)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将交通运输专业确立为特色专业,分了铁路运输和城市交通管理两个方向(本文只讨论铁路运输方向)。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分析了国内各类高校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场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实现了与西南交通大学等优秀学校培养卓越工程师、高职高专学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错位竞争。我们对铁路运输专业方向的现场工程师的理解是:基础理论扎实,熟悉铁路运输现场工作内容,能够主动获取相关专业新知识,并应用到现场工作当中,能够应对铁路现场日常运营管理工作以及突发事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铁路运输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思路
从铁路人才供需现状的调查出发,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从本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出发,确定出本专业人才培养岗位目标,进而确定出这些目标岗位所必须的核心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然后来确定课程体系(先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然后倒推出专业核心课程需要哪些专业基础课程群来支撑,然后再推出专业基础课程群需要哪些基础理论课程群来支撑)。具体思路: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周立新等所著《同济交通运输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后的思考》一文中,对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目标问题,2010年对上海铁路局的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借鉴了其中的相关内容,并制定了问卷对成都铁路局、济南铁路局等相关单位进行了调查:①技术人才是铁路急需人才的首要类型,在课程设置的时候,铁路运营技术类课程是重中之重,同时也应适当设置经营管理类课程。②随着高速铁路的建设、列车运行自动控制技术、调度集中的发展,掌握控制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等基础知识的铁路运输专业人才更受现场的欢迎。③当前铁路运输专业人才急需加强的专业知识是高速铁路基础知识及其运营组织技术、调度集中、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系统等铁路运输新技术。④除了需要加强工程技术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在铁路运输管理工作中也很重要。⑤实践教学方面,现场实习、校企合作培养被排在了课程设计、实验室试验之前,是把理论知识与现场工作接轨的有效手段,使学生更快的掌握现场工作标准、工作内容以及流程,更快的达到工作岗位要求。
(二)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课程体系
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个体之间差异大,学习习惯、动机、能力、策略等方面参差不齐,整体来说,他们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行为习惯等方面与一本二本学生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在制定课程体系的时候,应该遵循理论够用、突出实际应用和现场工作能力培养为原则。太难的课程,例如列车牵引计算,实际用到的又不是很多,就没有必要开设。把有难度的重点课程,例如行车组织,原来一学期四个学分,改为两学期,每期三个学分,通过增加学时,拉长学习时间,有利于学生学习消化,提高教学效果。以前铁道工程是专业基础课之一,但考虑到课程难度很大,并且学生将来就业一般不会去工程局做工程,所以将课程撤销,将将相关基础内容合并到线路基础和交通运输概论当中做简要介绍。课堂教学联系铁路现场实际,在课内教学中设置课内实践内容,增加对工作现场情况的介绍,现场工作内容的模拟操作,通过“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掌握现场岗位的工作技能。
三、铁路运输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基本情况介绍
最终制定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理论课程群(包括人文社科政治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专业限选课、课外实践等模块。现场工程师的培养目标要求课程体系必须保证与现场的铁路运输工作接轨,采用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实验室实验教学、企业实习的四维一体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践、课外实践两部分,课内实践包括课堂上实践内容的教学和课程设计,课外实践包括实验室试验、企业实习等。本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50学分,占到总学分180的27.8%,达到了教育部关于应用型本科教学对于实践教学的要求,对学生熟悉现场工作,毕业后缩短就业适应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专业限选课涵盖了其他运输方式、经营管理类课程,以及高速、重载、调度集中等铁路新技术,为学生工作后熟悉现场新技术和向管理层发展打下基础。在必修课里增设了交通工程、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鼓励学生考物流师资格证、会计证等,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视野放大到综合交通运输领域、物流领域、经济管理领域,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拓宽就业口径都有好处。
四、实施铁路运输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思考
关键词:专业教育; 交通工程; 参与性; 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4010804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主要学习交通工程及部分道路工程、交通控制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有关专业计算机软件应用的基本能力。其主干课程包括了交通工程基础、运输经济学、道路勘测设计、交通规划、交通控制、交通环境保护、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交通系统工程、道路交通安全、道路通行能力、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公路网规划、汽车原理及应用等。
文章以交通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运输经济学为例,阐明在学校学交通工程专业教学中已有的提高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积极性的探索,总结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并提出未来的探索方向和目标。
一、运输经济学课程概述
运输经济学是面向学校交通工程专业(班号代码:32201)和交通运输专业(班号代码:32301)在第三学年开设的一门学科专业课,其先修课程包括经济学、交通工程学和统计学。目前主要的参考教材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同济大学严作人教授等著的《运输经济学》(第2版)。
运输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探讨与交通有关的各种问题的一门学科。运输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
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经济理论与方法,与工程项目实践紧密联系,研究如何有效地在交通运输和其他经济活动之间分配资源,科学地认识交通发展和运作中的内在经济规律,掌握交通中经济问题的理论知识,提出可行的交通经济政策发展建议。
二、 已有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
(一)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
问卷调查主要分为2种类型,包括了第一节绪论课的经济学基础知识摸底调查和结课时的课程建议调查。
首先在第一节绪论课时,对学生进行经济学基础知识摸底,采用的是纸质调查问卷的方式,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便调整教学内容,针对其薄弱环节进行教学。参与的班级包括了0932201和1032201班,分别获取了28位和34位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情况,了解其对运输经济学的理解和期望。
在结课时,对学生进行运输经济学课程教学建议调查,采用的是email方式,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其对课程学习的想法,想学到什么知识,对哪方面的知识感兴趣,并及时地反馈到以后的教学中。参与的班级为1032201班,34位学生中有24位提出了共计40条相关的课程教学建议。
学生所提的建议包括了加强经济学理论与交通实践的结合,重视课前预习,拓展专业阅读材料等方面,从中看出学生对运输经济学课程的不同需求,也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以满足学生的对知识的渴求。
(二)引入课题研究的新成果
及时将课题所研究的新成果引入到运输经济学的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引领其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另一方面可以使其接触科研,培养其研究兴趣及方向。
例如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应用在出行者方式选择行为和路径选择行为的研究中,可以分析出行者在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情景下的决策行为;同时,讲解如何将拥挤收费政策与国内的实际联系起来的应用及研究,以及计重收费政策的应用及其对超载货车用户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鼓励自选话题进行PPT演讲
鼓励学生自选与运输经济学相关的话题,通过资料查找、组织和PPT制作,最后开展演讲。其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文献检索、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
。
通过自选话题进行PPT演讲,部分学生将演讲的题目经过调整后,作为本科毕业设计的题目和研究方向,例如对燃油税的研究、哈尔滨市CBD区域实施拥挤收费的研究等,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四)分组讨论与经典著作阅读
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共同进行经典外文文献的阅读、翻译以及读后感撰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外文阅读水平,从经典外文中品味运输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增强对课本中相关专业术语的了解和掌握,又能够加强其对经典外文的理解深度,深入思考运输经济学理论及交通经济政策的作用。
其中经典外文文献的选取以Transport Policy,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和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Economics等交通领域的著名国际期刊为主,主要涉及拥挤收费、停车收费、公交收费、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的内容,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可。
三、取得的经验总结
考核方式上,采用随堂测验和让学生讲课的方式。随堂测验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尽快消化和掌握。
让学生讲课有利于学生的检索、归纳、总结等能力的培养。
能力培养方面,将课程学习与毕业设计和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能力。
教学相长方面,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沟通师生间关系,教师要不断学习,将新知识教给学生。
四、 未来的探索方向和目标
通过学习和借鉴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W)的交通工程专业授课特色[1, 2-5],未来将在以下4个方面开展具体的探索和应用,具体包括教学设计的改进、理论与工程相结合、课后答疑的完善、分组与教材的补充。
(一)教学设计的改进
现有的教学设计一般是由授课教师准备,上交至教研室或院系批准,并在学校的教务处备案,但是学生对教学设计知之甚少。而在UW则有专门的Syllabus设计,第一节课人手一份,包括课堂要求、学习目的、考核方式、答疑时间等,标明上课的时间、学习的章节、课前预习的内容和需要阅读的材料,布置作业和收作业的时间等,同时每门课都有课程网站,实现了课程的网络化管理。
结合目前正迅猛发展的幕课(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授课方式,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教学实践,例如Ben-Akiva教授在MIT OPEN COURSE WARE上的课程Transportation Systems Analysis: Demand and Economics[6],其中涉及了交通成本、定价理论、交通建设项目投资及评价等,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加入一些视频影像资料,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入程度,同时可以及时检查学习效果与反馈。
今后将在教学设计方面深化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预习内容的布置和补充学习材料的准备,二是考核方式的明确化。
(二)理论与工程相结合
目前在交通工程系的专题报告和讲座中有的是专家学者的总结性或专题性报告,与运输经济学的结合不紧密,同时时间安排有冲突,学生不一定有时间去听。而在UW的嘉宾论坛(Guest lecture),邀请与本课程相关的有专门研究或实践应用的专家和学者,其目的是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工程实践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提高其学习兴趣和扩展其研究方向。
今后将邀请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等相关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讲解工程经济分析、财务评价等内容,演示运输经济学中的相关知识运用。同时参照国家级教学名师张少实教授和黑龙江省教学名师徐崇泉教授的课题讲解经验,将自己在工程实践中的体会与学生分享,满足学生的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需求。
(三)课后答疑的完善
现有的课后答疑与交流部分是课间休息和下课后就课堂内容进行交流,对学生的建议反馈不及时;而在UW设有专门的Office Hour,每周至少安排2个小时在教师自己的办公室和学生见面,为学生答疑和解惑,扩展和深化了课堂教学,促进了课堂和课堂后的有机结合,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重要。
今后将采用多种方式答疑,如网络答疑、预约答疑、固定答疑、集中答疑,每周设定固定答疑时间,并通过邮件和QQ的方式与学生交流[7]。对学生的课程建议,一方面通过邮件及时反馈教师给本人,另一方面调整和完善下一届的课程讲解内容。
(四)分组与教材的补充
在UW的课堂教学中,强调团队合作,通过学生自由组合再进行分组和讨论,每组3~4人,学生通过自行分配课题研究内容,合作完成某一项目,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研究结束的时候,各个小组分别做Presentation,由授课教师和助教共同打分。同时UW的专业课程讲授不受某一本教材的约束,而是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对课程的理解来安排课程内容和进度。教师会明确学生在下次上课之前课前阅读的资料,包括课本和网上资源Supplemental materials,具体到页数。
今后分组讨论和翻译的学生规模控制在3~4人,提倡组内讨论,有利于组员之间的分工和协作;同时参考Small教授等的著作The economics of urban transportation,将国外的理论和知识引进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其外文阅读能力。
五、结语
以交通工程专业主干课程运输经济学为例,借鉴华盛顿大学交通工程专业教育的特点,探索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包括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引入课题研究的新成果、鼓励自选话题进行PPT演讲和分组讨论与经典著作阅读4个方面的探索,并总结了取得的经验,对未来的探索方向和目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进,以期为提高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提供参考和帮助。参考文献:
[1]Hu, X., An, S., Wang, J. Courses taught i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on the enlightenment of traffic engineering in China [C]. 2013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ctober 11-13, 2013, Weihai, China. 985-988.
[2]吴绍春. 从11门课程看美国大学的教学方法和理念[J].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2008, 6(3): 15-18.
[3]黄云志.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性教学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9, 31(增刊): 83-86.
[4]刘亮亮. 华盛顿大学和北京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项目的比较[J]. 世界教育信息. 2006, (7): 35-36.
[5]Dubrow, G., Harris, J. Seeding, Supporting, and Sustaining Interdisciplinary Initiative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Findings, Recommendations and Strategies. Seattle (WA): The Graduate School,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2006. (13 July 2006; http://grad.washington.edu/Acad/interdisc_network/ID_Docs/Dubrow_Harris_Report.pdf ).
苏州和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公司供电专业按岗位,一般分为两大类,城轨高电压和城轨接触网,高电压工种,需要对城轨供电系统内变配电所进行日常的运行、检修,对电气设备进行试验,以及SCADA系统维护检修。接触网工种要求对城轨接触网及相关设备进行周期性维护、检修、调试,并能不断改进接触网检修工艺。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应能培养适应城轨运营一线需要的,具有必备的基础及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主变电所、牵引变电所和降压变电所的运行、检修、试验、调试、施工、调度、故障处理作业,SCADA系统运行维护,掌握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的维护、检修、调试、施工及事故抢修作业,能从事接触网工、变电检修工、变电值班员、SCADA系统检修等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式与教学计划
1.培养模式目前轨道交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三种,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岗前培训式三种。在国内,大中专院校中还没有正式设置地铁供用电专业,地铁供用电的专业人才大多来自电气化铁道供电,电气工程等相关专业,而随着地铁项目陆续开工及投运,轨道交通人才呈现需求量大,专业性强的特点。苏州轨交1号线首批一线专业人才的培养,采用了“订单式”培养模式,介于当时苏州本身不具备学生现场学习与实践条件,采用了外送至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的地铁公司现场培训3到6个月的实践培训方式。截至目前,苏州已有两条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在与院校原有的合作培养经验及本身现有的运营经验基础下,具备了逐步完善和深化人才培养的条件,在人才培养的周期和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可以更具针对性和合理性。
2.培养课程计划结合苏州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供电中心对人才专业能力需求及校企合作的框架内容,经过校企双方专业负责人的交流及协商,确定了供电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框图如图1,主要分为四大模块。
(1)基础素质模块。该模块体现了高职教育对大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应用能力的要求,使其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外语、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
(2)核心岗位能力模块。分为专业基本技术、专业核心技术、专业方向技能三部分内容。
1)专业基本技术,要求具备机械基础、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机械零件等机械类和电工电子、电机、电气控制等电类专业基础知识,属于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2)专业核心技术,体现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特点,通过各课程使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结构、高压电器设备原理、变配电综合自动化系统、电力监控系统的原理以及相关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
3)专业方向技能,体现了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两大专业岗位,高电压和接触网的专业技能。高电压方向体现了城轨供电系统高压设备及继电保护专业知识的应用,并要求熟悉城轨牵引供电系统专业的安全规则。利用院校高电压、供配电、及继电保护实训室内开展的实训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通过赴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供电中心进行高电压的认识实习,增加对现场设备的作感性认识,该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学生定岗实习前的一个学期,而到了顶岗实习期间,再到公司参加专业岗位的培训和实践来提升岗位工作能力。接触网方向体现了接触网(柔性接触网、刚性接触网和第三轨)的结构组成、作用,要求掌握接触网的受力力学分析和计算,掌握接触网结构中各种负载的分析计算方法、接触网平面设计的基本内容及一般技术原则,能够读懂接触网平面布置图、电气分段示意图和各种装配图,掌握接触网运营、检修和施工的标准及工艺。通过学校接触网实训室的实训来掌握常用接触网零件、设备与工具。通过接触网支柱的登杆训练适应将来现场作业中的登高作业。通过赴轨道公司参观、跟现场运营班作业进行接触网现场实习。
(3)综合应用模块,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高压进网作业许可证的培训及考核,该证是供电类专业进行高压作业的许可证,是城轨供电岗位的必备证书。同时需要完成毕业设计。
(4)拓展模块,通过选修课及专业讲座的形式,使得学生了解轨道交通公司的运营管理、公司内涵以及轨道交通供电应用的新技术。该课程可以通过轨道交通公司的人教部门和供电专业人员授课完成,这样利于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缩短学生入职适应时间。
三、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及实训基地的建立
教学资源共享。共享图书、教材、网络数据库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开发城轨供电类教材。共建专业教师团队。院校的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授课,苏州轨交公司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到校授课或开专业讲座。院校供电专业教师团队和轨交公司供电专业工程师组成优势互补的专兼职教师团队。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仪器市场上还没有专门针对城轨供电专业的实训仪器和设备,学校可以通过在传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等实训设备上进行模块化改造,比如在供配电实训装置中,增加城轨牵引供电模块,再加以改造,使其成为地铁中典型的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装置。同时与当地轨道交通企业共建现场性强的接触网和高电压实训基地。给学生及在职人员提供实践与训练的场所,开展职业资格认定合作。学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利用假期下轨道交通公司运营一线,了解和掌握最新的轨道交通供电技术,跟踪最新的运营动态。
四、就业服务与保障
就业服务的对象是学生,而根本上是学生、学校、企业三者的关系。协调好三者关系,学生的就业服务就能做好。首先在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创造与轨道交通公司互动的条件,通过邀请城轨公司的工程师给已组成的“地铁班”定期进行企业文化和专业技术讲座,通过学生实习前纳入教学计划的认识参观实习,以及在学生下城轨公司顶岗实习期间组织专业教师的定期巡视,来完成过程性监督和保障。完善学生预就业实习阶段的意外保险与医疗。现有轨道交通公司对于实习的每个学生提供一定的住宿和生活补助,使其无后顾之忧。而对于城轨公司不予录取的学生,学校积极组织再推荐就业等都是作为该专业所必须的就业服务保障。
五、总结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in the enrollment guide of ten full-tim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uch as history and enrollment number, development of each major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each major, diversity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s well as the fitting degree with regional economy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t is put forward that the future direction is to be closer with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关键词: 湖北省;高职;发展格局
Key words: Hubei province;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development pattern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266-02
0 引言
高职教育的发展格局如何,作者选取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角度,选取了湖北省内10所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全日制的高职院校,这些院校分别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商学院、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从他们的招生简章来探讨这个问题,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1 各高职学校的历史与招生人数比较
在招生简单中可以明了地了解湖北高职学校发展的历史,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湖北省教育厅主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武汉民政职业学院隶属于湖北省民政厅,是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创立于1904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两湖总师范学堂,是湘鄂两省近代师范教育的发端。2004年更名为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培养小学、幼儿园教师。2007年更名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武汉市政府主办的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是直属湖北省教育厅领导和管理的公办全日制高等学校。湖北商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湖北省人民政府主管、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普通本科院校,也是唯一一所高职的本科院校。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是湖北省交通厅主办的唯一一所院校,有60年的办学历史。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中国外运长航集团举办的唯一一所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0年,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由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的主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从2013年的招生简单中,作者对各学校的招生人数进行了比较(表1)。
以上的学校都是全日制院校,大部分的历史有40年以上。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的,有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有市政府主办的,也有民政厅和中外运长航集团主办的。办学的主体多样化。十所院校中,几乎90%以上的学生从湖北省内招生,可以看出高职在湖北省内招生的竞争是十分残酷的。其中举办本科的高职院校只有湖北商学院一所,其余都是专科学校,高职教育的层次还十分单一。除了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招生6890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4700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4600名以外,其余都在4000人以下,我们可以看出湖北的高职招生是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和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紧紧跟随而其余学校为补充的多层次的高职群落。而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和武汉船舶技术学院从名称上也可以看出是高职类的偏重于交通和船舶方面的专科学校,虽然现在这两所学校已经向综合性高职方向发展,但其本身交通和船舶方向的发展功底还在。
2 各学校专业的比较
设立有建筑工程学院的有两个学校的是武汉职业技术院校和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但这两所院校的偏重又不太相同,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偏重的是适合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建筑工程类学生,而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则偏重的是工业用空调的安装人员和大型场馆建设人员。
除民政学院外,其余九所学校都设有工程学院或相关学院。大部分的学校工程学院都涉及有机电一体化、模具和汽车行业。而有些高职设有特殊的工程专业:如湖北科技职业学院设有石油工程学院,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和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设有交通与工程学院,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设有道路与桥梁工程系,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设有轮机工程系,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设有动力工程学院。这十个学校都设有经贸方向的专业,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虽没有单独的商贸学院但设有航运物流系。另外机电与计算机在这十所学校中所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除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和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外,所有学校都设有艺术方向的专业。除武汉科技职业学院、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外,其余七个学校都设有旅游方向的专业。另外有些学校设有一些特殊的专业:如武汉民政学院设有民政管理系、老年事业服务与管理系、康复医疗系。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设有学前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职业网球学院。武汉商学院设有体育与马术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
3 各学院对专业的理解不尽相同
各学校在发展自己相同的大专业,如艺术专业,但各学校有着不同的对艺术专业的理解。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艺术设计学院拥有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电脑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数字传媒艺术方向。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则拥有装饰艺术设计(包括中央财政支持建设方向和环境艺术方向)、广告设计与制作、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文化创意与策划(奢侈品文化与营销管理)、初等教育(美术)、新闻采编与制作(包括网络编辑和影视制作两个方向)、动漫设计与制作方向。武汉商学院的应用艺术系则拥有动漫设计与制作、摄影摄像技术、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其中包括一个汉绣方向)、艺术设计方向。我们发现,各学校对艺术专业的理解不一样,或者因其发展历史不一样,其艺术专业中小的培养方向也各不相同,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偏重于通过对整个艺术通用的整体分类,来发展自己的艺术专业;而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则因其师范的历史,在其专业发展中重视对美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关注现在中国的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开设了针对奢侈品方向的文化创意与策划小的方向;武汉商学院则以传承和发展汉绣为已任,开设了汉绣方向的服装设计专业。
4 各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形式也很多样
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各学院的学生就业企业来看,几乎所有国内外知名企业都在它的学生就业名单里。如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生就业单位主要有富士康集团、深圳华为公司、上海大众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就业单位主要有烽火集团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华为慧通有限责任公司、广东长虹电子有限公司等;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的学生就业单位主要有百度(中国)有限公司、腾讯网、淘宝网、新浪网、网易网等;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的学生就业单位主要有雅高酒店集团、迪拜金棕榈集团、大韩航空、南方航空等,学生的就业单位是社会上你几乎可以想得到或想不到的大、中、小型企业。
除了就业上与企业合作以外,企业与各学校合作办了不少的定单班,在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宁波逸东豪生大酒店设立了酒店管理的订单班,中国国旅集团――武汉国际旅行社设立了旅游管理订单班,富士康集团设立了应用电子技术订单班,武汉地铁集团设立了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订单班和机电一体化的订单班,马士基航运集团设立了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技术的订单班。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则与企业更深度的合作,学校利用企业的培训的品牌,而企业利用学校的资源进行合作培训学生,与民政学院合作办学的企业有武汉宏鹏咨询有限公司、武汉海天世纪航务有限公司、武汉雅博教育服务有限公司与光谷金融港合作的公司以及武汉四维创意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上述的深度合作,学校收取学生学历培养的费用,而企业则收取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费用,学生的就业由学校和企业一起给予推荐,收到了双赢的效果。
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已经在高职学院展开,其多种形式不胜枚举。
5 与区域经济和国家发展战略的拟合程度不高
从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政府真金白银地投入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力汽车等七大新兴产业,在201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力争产值达到25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2500亿元,生物产业产值达到130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700亿元以上,新能源装备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等等。
但是我们发现,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许多高职院校鲜有涉及,而大部分学校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但是其进入程度比较浅,而且进入面比较窄。如在生物产业中涉及了四个方向: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方向,但是,许多学校则偏重于生物医药和生物制造的比较浅层的方面,学生大部分进入的是医药企业的流水线上,做着最基层的工作,学生的创造性和工作满意度都不太高。
对湖北高职院校发展现状的一些思考:
湖北高职院校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发展群落,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这所综合性高职院校为龙头,第二集团和第三集团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各学校有相同的方向,但因为各种原因,有自己发展的不同方向,形成了既竞争又互补的共同发展之路。在湖北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各院校有着自己展的思路,发展手段灵活,发展形式多样,有着鲜明的自我特色。
但是由于高职的发展历史普遍不长,最长的高职学校的武汉城市职业学校的历史也才60年,其发展经验不足,发展模式也有待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也有待贴合,以及其发展水平有待提高,这是需要湖北高职院校急需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2]http://61.183.207.205:8080/zsjy/zs/index.php?action=class&
关键词 交通工程 毕业设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28
Research on Graduation Project Teaching Reform of Traffic Engineering
TANG Wen , GUO Yingjun, ZOU Lanlin
(School of Automobile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81)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some problems appeared in gradation project of traffic engineering. It shows tha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subject selection system should be more reasonable, the graduation project time should be optimized, a perfect quality control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Key words traffic engineering; graduation project; teaching reform
0 前言
毕业设计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在最后一学期按照教学计划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的过程,是大学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一次系统总结与提炼。①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快速地适应日后具体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②而毕业设计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③本文将针对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方法进行探讨,试图对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1 毕业设计选题分析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可分为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两类。选题的来源一般为教师自拟题目或科研项目中的某一部分,选题总体来说比较丰富,包括交通工程各领域,如交通设计、道路设计、道路桥梁结构分析等。总体上而言,我校交通工程专业选题范围较广,基本上涉及到了交通工程的各个方面,且与学生的就业方向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由于指导教师专业方向的限制,学生能力的限制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选题的自由度实际上不大。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最近2年毕业设计选题情况见表1所示:
表1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情况表
在设计类题目中,“交通设施设计”中采用的题目大多就有很强的工程背景或实际背景,如“建设一路公路改造设计”。此类题目由于具有很强的工程背景,可以为学生提供比较全面的资料,如实际的地形图、地勘报告等,学生参与的兴趣较高,而题目又涉及到实际工程中各方面问题,若师生之间能进行良好的互动,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交通设计”则主要针对道路交叉口或者一定区域内的道路网进行交通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交通优化设计,如“武汉市二环东段道路出入口控制设计”。此类题目一般以实际问题为依托,学生需要自己采集交通数据及道路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交通模拟分析并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交通信息”则主要涉及到信息工程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如“基于Sketch-up的校园三维场景模型的构建”,此类选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专业软件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论文类题目中也可分为3个方面,分别为“结构与材料性能”、“交通策略”和“交通信息”。一般而言,毕业论文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相对而言较少,一般仅对某一门课程中一方面的问题开展研究。其一方面需要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论文在全部设计中占有的比例不宜过大,本专业要求一般不高于20%。
2 毕业设计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由于交通工程专业是一个较新的综合性学科,目前很多高校在教学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毕业设计要求及教学方法也存在很大的差异。④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在借鉴其他高校教学方法基础上,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毕业设计的教学方法及管理方法进行必要调整。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如下:
(1)教学条件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投入不足,主要是由于毕业设计时间过于集中,而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限,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此外,学校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仍然有待提高;其次,部分教师本身缺乏一定的工程经验,因此很难解决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这也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最后,学校在教学设备及教学经费上的投入非常有限,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实验设备及经费的缺乏造成很多实验项目及调研考察无法开展,毕业设计只能避实就虚,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2)毕业设计选题局限性很大。学校规定毕业设计选题由学生及指导教师共同完成,但实际上操作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实际操作中一般各教师按照指导学生人数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再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选题方面的自由度很小。部分学校要求毕业设计题目的拟定以学生为主也是不可取的,一方面学生的专业水平有限,缺乏实际经验,很难拟定出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题目,另一方面,本专业作为工程学科,毕业设计中如果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效果更好,学生显然不具备此条件。
(3)毕业生就业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学生的就业率作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考核目标,使得学校必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各种便利。而毕业设计时间上与学生找工作的时间基本上重合,这必然对毕业设计教学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4)学校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力度不够。一般来说,学校对毕业设计都有较为严格的管理条例,但作为全校性的管理条例必然不可过于细致,同时学校在管理条例的执行上也不够严格规范。其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的指导管理不够,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仅依靠责任心维持;另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缺乏必要的业务指导,部分教师在业务水平方面的缺陷必然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此外,毕业设计管理过程中,对毕业设计工作量的标准有待完善。
(5)毕业设计工作量的标准不合理。目前我校对毕业设计工作量的要求主要以字数为准,其它要求过于松散。实际执行过程中以指导教师要求为准,这造成了毕业设计标准的不统一。部分教师要求较高,学生毕业设计工作量很大,而另外一些教师要求较低则学生毕业设计工作量很小。过高工作量使得学生毕业设计压力过大,而过低的工作量则不足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两者都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3 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基于毕业设计在本科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本科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⑤
(1)加强科研工作与毕业设计教学的结合。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中应尽量选择难度相对较低的科研项目,以横向科研项目为主,可由学生完成协助科研工作的某一部分,如交叉口的调查及交通控制的模拟。尽量将学生的工作纳入科研团队的工作之中,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学与科研的互相促进作用。
(2)建立更加完善的毕业设计选题体系。教师在确定毕业设计选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及就业去向。为了保证学生选题的自由度,应改变原有的一对一的选题模式及有多少学生选择多少题目,一个学生面对一名指导教师的模式。毕业设计题目总数应不少于2倍的学生数,同时每名毕业设计学生可安排;两名指导教师(包括一名指导教师以及一名专业辅导教师),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选题的自由度,可很好地解决教师的专业方向的局限。
(3)提前开题,合理优化毕业设计时间。由于毕业设计时间与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冲突,为了保障毕业设计的进度与质量,可适当延长毕业设计时间,将毕业设计的开题时间提前到第七学期初。⑥学生在第七学期中教学任务不重,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文献收集及阅读,同时也减少了学生在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与工作的双重压力。此外,毕业设计时间的延长有利于毕业设计水平的整体提高。
(4)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质量控制体系。加强毕业设计的管理工作,在毕业设计开始阶段,教师应根据毕业设计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进度安排表,具体工作应落实到每周。学生在每个阶段必须完成既定的工作,及时汇报毕业设计的进度,保证按时按量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4 结语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四年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独立完成实际工作的一个开始。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学校教学目标的完成,也影响了用人单位对学校教学质量水平的评价。笔者从本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我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对本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校交通工程专业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加强毕业设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结合度,同时建立更加完善的毕业设计选题体系,并改善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体系,不断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0015x)
注释
① 苏原,刘平,潘平.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研究[J].科技信息,2011.2(1):180-181.
② 廖志凌,邵学军,刘贤兴等.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86-89.
③ 史瑾瑾.交通工程土建方向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1(4):62-64.
④ 吴立@,龙科军.关于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选题的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09(7):22-24.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 CDIO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48-03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市不断在向周边辐射,轨道交通建设的紧迫性也在增加。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大发展时期,各地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热情日渐高涨,多个城市兴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方面的人才需求大。我院根据企业城市轨道交通急需用人的情况,新增开设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且一直致力于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其宗旨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一个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及方法。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是新兴行业,在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人才培养经验较少,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方向还没有较统一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案。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所应用的管理理念、列车运行中所采用的新的控制模式、运用的设备与大铁路大有不同。新专业所培养的学生除了需要有大铁路应具备的信号基础知识外,更需要有城市轨道交通管理的理念和维护、维修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特殊性,同时考虑到市场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人才的需求,系统地思考和分析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设置和建设方面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教育机构创立的一种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学应用模式,其核心就是一体化,即融工程科学、工程学科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整合为一体的工程教育方法。它把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 和运作 (Operate)作为工程教育的环境。CDIO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以C-D-I-O的产品或服务从研发到运作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使教师与学生以一定角色主动参与融入课程教学和工程实践的情景环境,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强调做中学、学中做,把多门课程统一地融入到项目实践中,彻底打破传统教学中各自独立的局面。学生要全面掌握学习多门课程之间的联系,综合解决问题。
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CDIO模式不仅提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大纲,而且系统地提出了能力培养、实施指导以及实施过程和结果检验的12条标准,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学”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高职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一)人才培养目标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培养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工作岗位职业技术能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培养安全意识强、劳动纪律性强、符合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信号设备维修养护、技术改造和经营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以及工程设计、技术引进、科研开发、试验研究等工作,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岗位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基于CDIO的人才培养过程
CDIO理念下的高职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人才培养以工程项目为载体,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和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按照项目分析、知识准备、问题解决、项目搭建和演示以及项目评价反馈的流程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系统开发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有机融合工学结合的优势
工学结合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强调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升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功能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工学结合主要是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生学会如何对待同事,如何对待领导,如何进行团队合作。为了不影响课程的学习,可以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顶岗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同时要求结合顶岗实习的实际完成毕业设计,只要加强管理,既可以工学结合、顶岗工作,又能结合具体实际完成毕业设计。
(四)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课程设计最有效的途径。为此,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要提高企业参与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学的积极性和工学结合的效果,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校企合作,如企业主动参与课程设计、共同开发课程、校企共同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共同确定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和学习情境,并参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排序、教学方法的探讨及考核标准的制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实际教学等,从而确保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课程整体设计更好地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三、基于CDIO 的高职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1、长安大学本科物流工程专业设置于物流管理专业在经济与管理学院;
2、物流工程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物流工程教学团队为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近年累计投资200多万元建成包括供应链仿真实验室、物流装备实验室、物流软件模拟实验室在内的物流工程实验室体系,拥有专门的实习基地;
3、专业特色:物流工程系依托长安大学汽车学院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物流工程与管理、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物流工程本科专业。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物流工程系目前已成为我国交通运输和物流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4、研究方向:物流工程系研究领域覆盖物流工程与管理的所有方向,并以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系统技术装备设计及运用、物流系统设施装备设计与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物流系统管理与控制等设计理论与方法为专业特色。
(来源:文章屋网 )
作者:颜喜林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校企合办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的办学宗旨,以城轨交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进行办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区别于研究型人才培养,它既要完成本科教学任务,又要体现应用型特点。只有理论学习和应用实践的融合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对知识理解、应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手段。研究并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对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实践教学模式的整体框架
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要求实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规划一致,既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又必须要有前瞻性。因此,凭借校企合作的良好机缘,很好地利用轨道交通运营与保障企业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专业划分合理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践教学模式。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可以分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2部分。前者主要指各种实验以及与实践环节相关的设备、场地环境等的建设,后者主要指在特定管理指导思想下的相关实践教学计划、内容和规章制度等的建设。从实践教学的组织及实施的各个环节看,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二者兼顾。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我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框架(图略),并以此支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2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内涵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为适应学校办学定位和城市轨道交通学科的长远发展,在制定和修改城市轨道交通各专业培养计划过程中,根据交通工程专业的特点,充分考虑目前国内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对人才的强烈需求,我们始终坚持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坚持大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1专业实验健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减少验证性实验,有计划地开设示范性实验课程,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或实验项目。实验有与理论讲授无法比拟的优势,其直观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核心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实验的设置要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和与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相联系的主角,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有专业知识和有纵向、横向自主扩展与创新的余地。因此城市轨道交通实践教学模式将是开放式的、有层次的和与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密切配合的。我们合理安排实验教学的时间和计划,实验教学分为理论课内实验、独立设课的综合实验和专业课实验。目前,开设专业课实验主要是力学实验、测量实验、工程结构检测技术实验、土力学实验、建筑材料实验和创新实验“钢轨伤损检测技术”。为了给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创造条件,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为交通工程专业修建了实验大楼,设立了工务实验室、轨道线路实验室、结构实验室、虚拟仪器实验室等实践操作场地。
2.2专业实习交通工程专业依据办学主导思想、专业发展目标,遵循宽泛专业方向,注重实践教学的特色发展途径,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借助与地铁运营公司合作办学的优势,将许多传统校内开设的实践课程设计改为去工作现场实际操作锻炼的实习课程。在校企联合实习基地,学生除在地铁公司进行真刀真枪演练之外,还可以进行“顶岗”实践,真正达到了增强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学院聘请了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地铁工程师作为交通工程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与实习任务,并在校内指导教师的联合指导下,严格监督、考核和指导学生实习。交通工程专业实习贯穿于4年的培养计划中,按照实习目的和要求,一般分为认识实习、基础课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合作教育4类(表略)
2.3毕业设计交通工程专业将毕业设计划分为4个工作阶段,即毕业设计准备阶段、方案阶段、设计阶段、答辩阶段。为了支持毕业设计,学院聘请了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工程师作为校外指导教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方向,与校外指导教师进行双向选择,然后安排学生到地铁公司,在校外教师指导下参与施工、管理、维护等工作,把在实践过程遇到的施工技术与工程管理等问题作为课题进行毕业论文与设计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根据实际任务的要求、自己对资料的掌握、对各部分内容的理解和熟悉程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毕业设计工作进程。校外指导教师检查学生每周的进程并给出评语,最后由学院专业指导教师与校外指导教师组成的答辩小组完成答辩评审。
3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体现了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层次性和渐进性,同时又与专业教学和职业应用能力培养衔接、融合和交叉。该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他们有基本的操作技能,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即上岗就业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