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

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

时间:2023-07-31 17:24: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

第1篇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1―0060―01

陇南是全国四大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之一,同时位于我国地震频发的南北地震带上。近年来,陇南连续多次出现几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特大自然灾害。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成县一中开展了“‘陇南自然灾害’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省级课题研究。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选修模块五知识的理解,而且贯彻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提高了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一、开发构想

1.开发基础。开展灾害教育活动是减轻人类遭受自然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我校学生在学完选修五模块后,对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加之对“成县地理”校本课程的学习,他们对家乡的自然环境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亲身经历了多次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其学习“乡土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的愿望非常强烈。学生的需求,开展灾害教育的紧迫性成为开发“陇南自然灾害”校本课程的强大动力和基础。

2.校本课程标准的制定。“陇南自然灾害”校本课程标准主要由“内容”和“活动建议”两部分组成。其中,内容包括:陇南自然灾害的特点、类型及分布;人类活动对陇南自然环境的影响;成县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陇南和成县在防灾减灾中取得的主要成就。活动建议包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各种资料,了解陇南及成县自然灾害类型与分布;列举当地发生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各一例,分析陇南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实地参观学校或家乡附近的自然灾害现场和治理现场,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利用当地科普馆、气象局等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组织一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利用板报、展板等展示陇南减灾的成就和灾害防治措施;开展研究性学习,对近年来陇南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等进行初步探讨。

二、实施途径

1.课程实施前的师生准备。校本课程实施前,教师下发“陇南自然灾害”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陇南及成县自然灾害的关注程度与防灾减灾知识的掌握情况。参考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等“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编写内容,收集资料,编写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在课前要做好以下准备:一是填写“陇南自然灾害”调查问卷,增强对陇南自然灾害与防治现状的了解;回顾选修模块五中的相关内容;撰写令自己印象最深、亲身经历的有关自然灾害的短文。二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报纸、书籍等收集陇南及成县自然灾害与防治资料。

2.合理开展课堂教学。“陇南自然灾害”校本课程主要采用“问题―阅读―课堂探究” 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即先以问题引入新课,如,用“2013年陇南发生过哪些较大的气象灾害”引入“陇南主要气象灾害”这一学习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有关陇南某次重大自然灾害或防灾减灾成就的内容,师生共同归纳某种灾害的危害、时空分布特点或防灾减灾成就及应对措施。最后,开展课堂探究,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3.实地参观考察。在“陇南自然灾害”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掘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组织学生参观成县防震减灾科普馆,考察5・12地震后陇南农村的变化,与受灾群众及灾害治理人员进行座谈。学生通过参观考察,亲身感受到自然灾害的危害,提高了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防灾减灾的意识。

4.展示学习研究成果。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让学生办地理板报,主要包括参观考察活动专题板报及专题学习板报。二是组织部分对自然灾害与防治问题感兴趣的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

第2篇

关键词:电力;线路;维护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产生活用电量日益增加,对电力的依赖也越来越强。如何确保电力线路的安全运行,减少故障发生率,成为电力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影响电力线路安全运行的因素较多,既有外力造成的破坏,也有自然灾害带来的线路问题。因此,需要认真分析造成线路故障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保障电力线路的安全运行。

一、电力线路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力因素造成线路问题

城乡配电线路面向各个用户,线路经过的环境较为复杂,跨越的道路、房屋以及树木等较多,很容易引起线路方面的破坏,造成线路故障。如车辆对线路的破坏,由于道路两旁大都有线路经过,当车辆发生事故撞到电线杆,必然导致发生断电事故。道路施工和工程施工,也容易造成线路的破坏,如施工机械碰触带电部位或破坏杆塔。此外,在电线上悬挂物品,蛇鼠等动物爬上变压器,以及盗窃线缆事件的发生,都给配电线路带来较大破坏,造成线路的故障,给生产生活带来较大损失。

(二)自然因素造成的线路问题

1.雷击事故。在配电网络中,由于输电线路经过的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并且由于打雷下雨的天气经常存在,特别是夏季,雷击事故发生的概率较高。对10KV架空线路的雷击事故有很多种,如配变烧毁、绝缘子击穿、断线等。造成配电线路发生雷击事故的原因是很多的,例如,所使用的产品质量不合格,如避雷器、绝缘子等,这些产品质量不过关将容易导致雷击事故的发生。

2.台风事故。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台风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台风对杆塔等设施带来破坏,将杆塔吹断,造成电力线路的中断,带来断线事故。台风之所以对线路破坏较大,主要原因是线路在遭受台风时,弧垂过大,不断摇摆,容易造成碰线短路,这与线路的设计不合理也有一定关系。此外,当前电力施工工程质量不达标,如杆塔没有埋入设计的深度,变压器高低压接线柱末加装绝缘防护罩,树梢容易碰触架空裸导线等,这些因素使得台风的破坏更大。

二、电力线路的维护策略

(一)加强配电线路的日常巡查

健全线损管理监督体系。供电企业可以指定一个线损考核标准,对企业所属的各个供电所进行定期考核,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供电所,可以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线损较少的供电所,要进行及时的表扬和奖励。监督体系的完善,还需要相应规章制度的完善,并制定一套切合实际、比较科学、比较完善的“班组线损承包考核责任制”,并落实好监督责任人。既要有完善的监督制度,还有落实到实处,从而建立完善的线损管理监督体系。

健全线路检查维护制度。要想减少线损带来的损失,还应当健全线路检查机制。对于经常出现线损的区域,应当增加线路维护工人,并将线损的故障率与员工的工资和奖金挂钩,切实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同时,各个城镇的供电所,也应当加强对农村电工的管理和技术指导,使其能够及时消除线路故障,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保障电路的安全运行。健全线路检查维护制度,对减少线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二)应对外力因素的防护措施

首先,在架设电力线路时,尽量避免道路、树木的穿越,减少车辆事故和树木对线路的破坏。对于跨越道路的杆塔,可以在杆塔上面挂上警示标志,提醒过往车辆的注意。其次,与城建施工等单位,及时沟通好,并制定施工过程中应避让的线路,防止带来电力事故隐患。再次,要积极做好维护电力宣传工作,可以采取发传单、电视播送等形式,教育人民群众要有积极的护线意识。最后,加强对配电线路的巡视,做好线路的清障工作。

(三)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

由于雷击、台风等自然灾害对配电线路带来较多损坏,要针对损害的特点,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第一,要采购质量合格的绝缘材料,如绝缘子、避雷器等,首先把好质量关,同时还要采购防雷效果更好的绝缘子,例如式瓷瓶、针式瓷瓶等,提高防雷效果。要做好接地装置,及时将雷击电流导入大地,避免对电力线路的损坏。第二,对于容易遭受雷击和台风灾害的地区线路,应当采取加固措施,增设防风拉线,多设防冰冻防大雪防倒树的多方向多条拉线。第三,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控,并提前做好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故障和损失。

三、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电力线路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如加强电力线路的日常巡查,不断采用新技术,并重视采用合格的产品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供电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障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用电。(作者单位:廊坊市文安县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徐鸿春;浅谈供电企业线损管理的对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0年11期。

[2]王鹤;基于供电质量最优监管模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年。

第3篇

1.环太平洋沿岸自然灾害带

环太平洋沿岸自然灾害带多火山、地震、台风、海啸、风暴潮(如上图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所示),该地区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受灾面积大,影响人口多,损失严重。

火山地震多位于板块交界处,世界上主要有两条地震火山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是地震火山最密集的地区,如下图“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所示,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碰撞、张裂形成了世界上最密集的火山地震带,集中了世界上近80%的地震火山;究其原因为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性强有关。

海底地震会引起上层海洋水的剧烈涌动形成滔天巨浪形成海啸,对沿海低地城市破坏巨大,环太平洋带海啸分布较多,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秘鲁等国都曾经遭受海啸袭击。建立海啸预警机制可以有效预防海啸,减轻海啸造成的破坏。

在太平洋的热带副热带海域附近还存在着严重的台风威胁,造成风暴潮等危害。特别是我国位于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如全球自然灾害分布图所示),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台风每年在我国登陆平均8个,台风深入内陆可造成华北等地的暴雨,暴雨山洪还会引发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每年造成经济损失高达几十亿元,仅铁道部门每年用于整治险阻工程费用就多达数十亿元。

2.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如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分布图上显示,北纬20°~50°之间多干旱、洪水分布,多台风飓风、风暴潮等危害,又因为地势高落差大,地形复杂,成为世界上山地地质灾害如山崩、滑坡、泥石流最严重的地区。该地带位于中低纬度,人口密度经济密度较大,灾害造成损失较大。

该地带干旱与洪水灾害多分布在亚洲的季风区,降水集中夏季在一些排水不畅的平原地区容易导致洪涝灾害,如恒河三角洲地区,我国的东部平原地区,夏季易发洪水。美国中南部地区夏季降水丰富,地势低平,也是洪水多发地区;干旱多分布在季风区的冬春时节,甚至连续几个季节都出现干旱,如我国华北地区如1951年~2000年我国华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和伏秋连旱的年份有19次。在一地区内,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交替出现,也是常有的现象。在本地区的亚欧大陆中部地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干旱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在南亚地区也经常出现连续冬春连续干旱的现象。非洲也存在着持续10多年的干旱造成近2亿人生活困难。

本地带的北纬20~30度附近北印度洋海域和加勒比海地区也是飓风多发地带,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带来了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对沿岸低地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美国南部墨西哥湾沿岸,每年都遭受飓风、风暴潮的多次侵袭。

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只要人们正确把握其分布规律,了解其形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那么就可以战胜自然灾害。

【例】材料1.常年遭受季风雨影响、人口达到数十亿的南亚,总是在缺水和水量过多之间艰难前行。2007年夏季南亚遭到了洪水袭击,尤其是7、8月间孟加拉国出现的一系列反常季风雨引起洪水泛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称:“这是现有记忆中最糟糕的一次洪水。

材料2.孟加拉国的人口密度非常大,每平方英里达2639人,因此,这个南亚国家不管发生什么样的自然灾害,都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11月15日,热带风暴“锡德”侵袭孟加拉国南部,引发洪水同样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

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显示孟加拉是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试分析其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第4篇

关键词:应急物流;物流管理;提升;建议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交汇的位置,地质、气候条件差异性较大,属自然灾害稍多发地。近几年我国连续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还有非典、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事件,给我国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其间这些时间点和段上发生的这一切,必然带来对应急物流的大量需求,以便能及时解决救灾物资转运,伤者救助、卫生防疫、灾后重建等问题,否则灾害损失将会不断扩大,灾害极有可能变成灾难。这些都在不断地考验着我国政府对于应急物流的应对管理能力。回首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通讯以及道路中断,致使救灾一度陷入困境,在后期救灾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迫、安排不周,救灾现场又出现了物资运送不合理、物资无法准确到达目的地等现象。因此,从应急物流在供应方面所表现出的被动局面看,我国应急物流在管理能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提升应急物流管理能力,并非仅通过提升交通运输速度、加快物资周转等就能简单的实现,众多因素都会约束着它的发展和提升,提升应急物流管理能力需要应急各部门的协调,多领域的合作,通力协作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而我们要想提升应急物流的管理能力,就必须首先研究应急物流管理现状,再进一步找出影响应急物流管理能力的各种相关因素,最后对症下药。

1 我国应急物流管理的含义及特点

1.1 应急物流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向、流程、流量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应急物流多数情况下通过物流效率实现其物流效益,而普通物流既强调效率又强调效益。它包括应急物流组织机制的构建、应急技术的研发、应急物流专业人员的管理、应急所需资金与物资的筹措、应急物资的储存与管理、应急物流中心的构建、应急物资的运输与配送等内容。

1.2 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是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对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事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及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应急管理具备以下特点:

1.2.1 快速反应

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破坏性大,如果行动不及时,势必造成灾害的扩散。因此,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作出及时而准确的反应。反应越是及时,就越能尽早掌握救灾的主动权,否则灾害损失将扩大。应急管理的这一特征,极大地考验了政府的主导性,政府掌管着行政资源和大量的社会资源,拥有严密的行政组织体系,具有庞大的社会动员能力,这是任何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只有由政府主导,才能动员各种资源和各方面力量开展应急管理,实现救助的快速反应。

1.2.2 目标广泛

应急管理追求的是社会安全、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关注的是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公共利益和社会大众利益,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社会全体公众提供全面优质的公共产品,为全社会提供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这也正是应急物流弱经济性的体现。

1.2.3 社会动员

政府虽然在应急管理中扮演主导性的角色,但必须充分意识到,在危机发生时,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借助社会公众的力量来进行应急管理,充分调动大量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共同参与应急管理。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突发事件管理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3 应急管理过程

重大灾害事件通常由潜伏期、形成期、爆发相持期和消退期组成。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政府应急管理应该从灾害发生的完整过程进行分解,并针对各个不同阶段应当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1.3.1 预防

是指危机还尚未发生之前,为了降低突发事件出现的几率、减轻危机可能带来的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性措施。我国强调以风险管理为应急管理的核心,要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风险、测量风险、登记风险、预控风险,把应急管理建立在科学的方法基础上。在预防阶段政府要十分注重风险评估工作,尽可能地预测和考虑所有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并积极有效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风险。

1.3.2 准备

是指政府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所采取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预警监测、科学研究、信息处理、日常管理等。例如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信息收集渠道,加强对信息的分析和整理,依靠各方面专家技术提升分析风险信息的能力,争取做到早期预警,并力争进行正确决策,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同时根据实时状况的变化随时对预案进行修改和完善;组织演练,加强经验总结学习,对应急人员进行各种技能培训,储备相关应急物资等。

1.3.3 反应

是指在危机发生和不断发展过程中,政府采取各种紧急处理和救援性的活动来应对突发事件。主要有:预警提示,启动应急预案,实施紧急救援,进行紧急控制和隔离,快速疏散人群,评估受灾范围和程度,及时向公众报告危机发生情况,预告政府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救援进展如何,向公众提供基本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等。反应的速度及成效是对应急管理效果最直接的体现。

1.3.4 恢复

在突发事件得到一定控制之后,为了恢复灾区正常的状态和稳定社会秩序,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恢复性工作,包括:启动恢复计划,实施灾后的救援和救助,对毁坏设施进行重建或修复,以最快的进度恢复社会秩序,对灾害进行管理评估等。

2 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保障体系不健全,缺乏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及补偿机制

目前我国的应急物流保障体系,缺乏统一性,呈现出各部门各自为政,行动无法可依的现象,普遍存在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不计成本,代价高、收效低的特点。另一方面,在救灾过程中造成的伤亡补偿机制尚不健全,不能有效全面发动受灾群众参与救灾。

2.2 危机意识淡薄,对预案认识不够,事后缺乏总结评估

由于针对各种灾害的预案本身就存在不规范性,加之各部门的重视力度不够,使得对危机可能发生的认识把握不准,实战演练缺乏,即使演练也仅浮于形式。况且各部门间缺乏系统、统一的演练。一旦灾害发生,各部门便显得措不及手,行动很难协调统一。我们必须从每次危机处理中吸取教训,认真分析危机产生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防止危机的发生,这是应急管理有效措施。

2.3 应急协同联动机制不健全

灾害一旦发生,需要应急物资在第一时间到达,但我国目前的物流各环节还未达到统一化、系统化标准,使得物流在整个供应链上缺乏一贯性,进而削弱了应急的效果。应急管理的急迫性强调共同工作、协调应对,特别要求各部门、上下各层级的工作程序具有一致性,在行为上注重合作与协调。

2.4 缺乏统一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

美国所有防灾事务的统筹由联邦紧急事务处负责,国外日、欧等发达国家,在应急物流管理方面也都有自己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形成了良好的应急管理机制。而我国在此部分尚为空白。

2.5 高科技在应急物流的应用率较低

当前,网络技术在我国的发展飞速,但现行的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未将现行的智能物流应用于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缺乏统一的应急物流信息共享和平台,导致应急指挥中心无法准确掌握紧急情况下详细资料以及所需物资的具体情况,无法制定出正确的应急物流决策,因而难以满足应对突发紧急状况的要求。

3 提升我国应急物流管理能力的建议

3.1 建立应急物流管理体系

通过国内立法途径,从上到下设立专职机构,将我国军队职能加入进来,建立专门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专门从事应急救灾指挥工作,保障物资的筹措、运输、调度、配送,从政策法规层面将各部门的权利、义务、职责加以明确,做到灾害发生时何事都有法可依,进而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的流通。

3.2 建立各种灾害应急物流管理预案

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运用先进的高新技术,加强灾害的事先预防和演练,针对不同的灾害种类和各地区突发的规律,制定各种不同的应急预案和救灾措施,做好应急管理所需的各项准备,包括:资金、物资、人员配备、设施设备等,并要有忧患意识,在平时加强预案的演练与实操。另外要充分发挥当地民间组织、群众的作用,齐心协力保证救灾效果。

3.3 加强应急物流管理各环节信息化建设

在智能物流发展的今天,应将应急物流的供应、采购、运输、配送各环节与信息化相连。使应急物资实现可视化、透明化运行。这不仅有助于灾害的及时救助,对于救灾经费的使用、捐赠救灾物资的流向都将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构建统一的应急物流信息共享和平台,使应急指挥机构及时准确掌握突发事件的详细资料及应急物流的运作情况。信息化的另一方面是灾害预报的信息化,政府应充分利用高科技在对灾害防范的同时具备一定的预见性,这对于减少灾害的损失程度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3.4 加强灾后重建管理

在突发性危机事件得到一定控制之后,为了恢复灾区正常的状态和稳定社会秩序,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恢复性工作。在此过程中,政府必须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充分认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确保灾后重建工作及时有效实施,确保各项资金款项的及时到位,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加强政府督查力度、完善领导干部行为规范,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履行好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做好各项工作。

4 总 结

应急物流管理的核心是管理,我国应努力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保障制度的有效落实,使应急物流的管理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尧.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2] 徐端端. 中国应急物流优化研究[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12):214.

第5篇

关键词:供电服务;突发事件;应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作为国家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供电服务严重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治安的稳定,一旦供电服务中发生突发事件,其后果将不容小觑,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积极做好供电服务中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对于降低突发事件的对供电服务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供电服务中突发事件的涵义

供电服务中的突发事件是指在供电服务中突然发生的紧急事件,这种事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员的伤亡,财物的损毁以及自然环境的破坏,最终导致严重的社会影响,对供电的安全和稳定造成一定的危害。

一旦主网的运行不稳定或输配电线路损坏,将造成大范围的长时间停电,给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不便。例如,1996年1月,首钢公司一辆吊车违章作业,使北京第二热电厂的发电机组瘫痪,与它相关的多座变电站和电网瓦解,大范围停电的最终导致了部分国家机关、银行、医院、商店、电台等多个部门受到了十分严重的影响,造成网络中断、电视停播、交通瘫痪、电车电梯等用电设备无法启用、医院的仪器医疗设备无法及时运转、商场大规模停电、供暖系统受到影响等。

这些大的停电突发事故往往使重要用电单位完全失去电力供应,导致生产生活严重瘫痪,甚至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供电服务中的突发事件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因此,电力部门必须提高电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保证持续供电并进一步改进电力系统恢复能力。

二、 供电服务中出现突发事件的原因

供电服务中的突发事件有很多原因,大致归纳起来有三类,分别是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突发事件、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突发事件,由电力系统内部造成的突发事件。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造成大面积长时间的供电系统的瘫痪。台风、暴雨、高温、严寒、海啸、洪涝、地震、雷电、滑坡等自然灾害往往具有破坏力大,覆盖面积广的特点,一旦造成电网的破坏,将严重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例如,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的冰雪冻雨灾害,由于受灾时间长,大量的输电线路受损,电力设施的破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电力造成的网络信号的中断使受灾地区几乎隔绝了与外界的联系,大规模的停电、停水极大地威胁到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当年的汶川地震也造成了当地许多地区的供电受到严重影响。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突发事件是指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电力瘫痪,如人为的破坏电力设施、因对电力部门的不满而对变电站进行冲击打砸、恐怖袭击以及战争造成的电力瘫痪等。由电力系统内部造成的突发事件是指由电力系统设备自身老化或者不合格引起的供电服务中断,也有人为的操作失误导致的电力设备的损坏和故障。

三、 供电服务中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供电服务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为了保障供电的安全稳定,应对供电服务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必须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加强预防、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加强急救、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加强修复重建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采取有效地应对措施,积极保证提供优质的供电服务。

第一, 加强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防措施

首先,优化电网的规划,建立完善的电网体制。做好电网的规划能够对保证供电安全,处理紧急状态提供重要保障。近几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关掉了许多小型发电机组,这样虽然有利于节能减排,但也失去了其在主电网发生故障时发挥作用的机会。

其次,完善监控系统,建立坚强的调控体系。应该完善对自然灾害等的监测,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测量技术增强对区域的气象预测、地质灾害预测、环境预测等,实现对电网大规模灾害的防控和监测,对突发事件进行提前预警和控制。同时,为了应对突发事件下的应急调度,应该加强和完善电网系统的指挥和调度,建立层次化的调度体系,能够保证在电力系统瘫痪时,指挥系统不间断,从而提高互联电网的运行可靠性,锻炼电力应急管理机构和电力应急救援队伍,提高电力应急处置能力。

再次,要加大电力设施投入,完善应急设备。目前电网设施存在普遍的老化现象,电网建设相对滞后,应该大力解决电力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积极消除电力安全隐患,不断增强电网抵御风险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加大应急物资的储备,加强应急工作的力度,加强应急培训,使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得到进一步充实,加强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建设。

最后,研究应急处理预案,建立和完善应急机制。引进移动便携式设备,建立快速及时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应急预案有效可行,能够在突发事故面前快速的进行抢修和恢复,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完善智能分析系统,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形成一个指挥有力、运转高效的电力应急管理长效机制,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提高供电服务的安全与稳定。

第二, 加强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措施

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处置突发事件要坚持一个“快”字,做到反应快、上报快、处理快、恢复快。统一指挥、协调、处理突发事件,现场或先期到达现场人员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事件影响的扩大,制定并迅速实施处理方案。积极启动应急工作预案展开应急工作。尽快控制防止事态扩大,以减少损失和社会影响。畅通信息,及时对突发事件进行和公告。所属各单位在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指挥下,按照各自的职责,密切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做好供电网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遇到突发事件时,首先要提高供电服务部门的应急指挥管理的水平,协调好全社会的资源,对各方面进行整合,积极启动救灾人员、专家以及信息共享机制,将应急物资配备调度机制落实到实处;其次要实现与其它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系统的协调,应加强与政府、气象、交通、通信等部门的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沟通工作,共同打造协调互动的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联合机制,完善联合防治防灾和抗灾的方法。

第三, 加强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修复重建工作

加强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对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措施进行相关考量和审视,对应急工作及时分析和总结,并根据应急情况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保障供电服务的正常运转。

总之,突发事件对供电系统的破坏影响重大,我们必须积极寻找更加完善的应对措施,提高我国电力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孝信,郑健超,沈国荣,等.从美加东北部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中吸取教训[J].电网技术,2003,27(9):1.

[2]刘思革,范明天,张祖平,等.城市电网应急能力评估技术指标的研究[J].电网技术,2007,31(22):17-20.

[3]张勇, 谢强, 李杰. 电力系统防灾安全保障的现状与对策[C]. 2006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郑州,2006.

第6篇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几个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汶川特大地震过去仅五年,四川再遭强烈地震。2013年4月20日发生的四川省芦山7.0级强烈地震,截至4月29号为止,已造成196人遇难。在震后安置阶段提出明确要求:“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防范”。我国应急物流虽然发展迅速,但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在应急物流系统和法律法规建设等很多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我国应急物流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指导作用。

2.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基础理论研究

国外对应急物流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早,在早期的研究过程中,国外专家主要采用数学分析,建立模型的方法进行研究,为应急物流运输,配送,储存,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92年,W.Nick Carter在他的《灾害应急管理手册中》,通过对东南亚和太平地区自然灾害的深入研究,指出在灾害爆发后,政府和国家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将救灾物资进行适当的分类和管理,在最短的时间内配送到最需要的地点,这也是对应急物流内涵的早期描述。1995年应急管理权威专家Suleyman Tufekci针对对美国政府和人民在应对安德鲁飓风(1992年8月16日,安德鲁飓风登陆美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这是登陆美国的第三大飓风)时所暴漏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他提出利用仿真技术和网络优化模型构建一个有效的、综合的、模块化的决策支持系统,在灾害来袭时以便于人员紧急疏散和交通运输控制,并为应急救援物资的配送提供有效地帮助,这是与应急物流管理相关联的一个早期系统雏形。Wlodzimierz(2001)年考虑了应急服务设施选址的双目标模型一综合考虑中心点和中位点目标函数,并将它转化为λ参数的Cent-dian单目标模型,并指出了λ参数的单目标模型应用到一般网络中的缺点。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系2003年爆发非典后开始重视的。欧忠文(2004)较早提出了应急物流的研究内容,包括:基本问题(概念、特点和对象等),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应急物流快速保障技术平台的构建,应急款项的筹措与管理,应急物资的筹措与采购,应急物流中心的构建,应急物资的储备,应急物资的运输与配送。邓莘等人(2009)为了有效应对突发灾害事件、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危害,就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储备的现状、基本思路进行探讨,提出了应急物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级储备的基本思路。程琦(2010)立足于对我国近年来几次特大自然灾害爆发后应急物流管理实践的考察分析,以及国内外对应急物流及其管理体系的文献研究,在管理学的角度上提出了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概念、构建作用和五要素框架。论文在界定了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这一概念的内涵后,基于我国已出台的相关顸案和近年来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物流救灾实践,分析了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当前运作模式,指出了该管理体系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了旨在改进该体系运作实效的关键任务和举措。

在上述国内外应急物流基础理论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学者作为研究的开拓者,在早期的研究过程中通过运用管理学和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从应急物流的实际应用和合理优化出发,形成了应急物流管理思想的基础理论框架。而在国内方面,由于研究开始时间相对较晚,主要从应急物流的概念和成因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应急物流和普通物流的全面对比和差异化分析,总结出应急物流的基本特点和特殊性要求,并结合我国应急物流的应用实例,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形成了我国应急物流的基础理论体系,为我国应急物流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的研究

在国外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对基于自然灾害背景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建设非常重视,他们通过法制化的手段将灾害物流计划、核心协调机构、危机应对网络和社会应对能力包容在该体系中。近些年在国外有关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Seth D.guikema等(2007)从电力供应的角度入手,对地震后灾区的能源供应系统构建进行了研究。Meishiang(2007)提出政府在面对不确定信息情况下的洪水灾害所引发的应急物流问题是,可以运用地理信息系统从而能够计算出营救小队的分布并规划应急物资临时配送中心的最佳位置选择。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应急物流运作中可以发现,许多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方法被充分应用到应急物流中。商业物流中的很多理念如“商物分离”等在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中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流畅的应急物流信息网络也能促进应急物流体系的管理。

在国内方面,程琦(2010)对比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的现状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尚未建立起规范运行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只是建立了一个自然灾害应急物资的供应、运输、配送、发放主要依靠各级政府的运作体系雏形。该体系,虽然具有一定的功能,在一些灾害救助中也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但在突发性重大灾害的紧急救助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他提出推进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和可行建议:建设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预警管理体系、建立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效建设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措施。姜宇(2011)通过时国内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进行分析,总结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对突发事件的预警不够、应急组织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物资储备体系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缺失。并做进一步的研究,提出要加强应急物流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建立协调统一的应急物流指挥系统、加强应急信息建设、加强应急法律法规的建设。王冲(2011)从应急法律、预警机制、上下级政府、城市间联动机制建设以及相关灾害教育普及几个方面对我国自然灾害状况作出了深层次剖析,分析了我国灾害发生的特征、分布领域以及应对突发灾害处理的方式,找出我国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不足的几个方面,并对这些方面的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朱福庆,方毅(2012)根据对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特点和我国日前的发展现状,提出我国应急物流存在问题:高物流运作成本、基础保障设施落后、组织协调不够完善、信息的有限性以及应急物流管理专业队伍与装备匮乏。然后他们从应急物流的公共应急机制方面、高效的应急物流信息技术平台、应急物资储备战略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制定出一个比较系统科学的应急物流体系。

在上述的文献中,国内学者没有对相关细节做定量分析,没能从数据模拟上得到更可靠的结论。当然,我国建立针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体系,前提是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因此我国针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还需要一个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过程。事物都是永远向前发展的,而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物流,我国针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完善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涉及到多门学科,应当不断研究其运作模式、特性和发展规律,使其日趋完善,以此指导我国的自然灾害救援工作。

4.结语

从研究方向上看:国内外学者对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研究大多是从一个或几个方面入手,对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系统的整体研究大部分还停留在理论或模拟阶段,缺少实际应用的支持,特别是国内方面,由于对应急物流的研究起步较晚,基础研究还在不断完善之中,同时新的研究问题也在不断出现,这也使得研究较为分散,缺少系统性和整体性。从研究方法上看:在研究的过程中多建立在模拟条件的假设之下,其真实性和周密性有待提高,研究多停留在宏观定性的的描述之中,而定量、微观、可操作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从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国内外自然灾害应急物流近些年来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对总结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研究发展历程,把握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研究现状,希望对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研究趋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程琦.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2]王冲.我国政府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管理体系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1.

[3]朱福庆,方毅.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发展与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12(6).

第7篇

健康教育中心2017年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总结

5月12日是“防灾减灾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减少社区灾害风险、提升基层减灾能力”。根据省、市卫生计生委及健康教育中心文件精神,为做好“防灾减灾日”活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大力宣传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参与防灾减灾活动的能力及自觉性,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与技能,积极开展系列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一、领导重视,部署到位

为做好今年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我市对“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活动进行早安排、早组织、早动员、早行动,成立了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落实专人,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宣传周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广泛宣传,氛围浓厚

一是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利用电视、网络、微博等媒体,突出今年“防灾减灾日”主题,开展水旱灾害、地震灾害等各类自然灾害知识和防范应对措施宣传,宣传报道全市开展防灾减灾活动情况。

二是集中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户外咨询宣传活动。组织单位相关科室成员在单位楼前开展 “防灾减灾日”户外宣传活动,悬挂条幅、设置宣传展板和咨询台向群众宣传防灾减灾科普知识,通过现场发放宣传资料、接受现场咨询等方式集中宣传火灾、地震、洪涝等灾害的基本知识和避险办法。

三是开展“五进”活动。“防灾减灾日”宣传周,xx市疾控中心泛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5月8日至12日,开展应急演练1次,举办防灾减灾专题讲座2场,排查灾害风险隐患2处,制作防灾减灾宣传单500份,发放自然灾害个人防护手册500份,发放健康素养66条500份,其他相关宣传材料600份,参加防灾减灾活动500人(次),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宣传内容深入人心,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效果显著,意义深远

我市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活动,通过xx市电视台新闻节目及专栏节目向全市广大市民进行宣传与报道,使广大群众更加了解防灾减灾知识和防灾减灾法律法规,有力的唤起了社会各界对各种自然灾害的高度关注,增强了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推动了全民避灾自救技能的普及,提升了综合减灾能力,进一步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

第8篇

关键词:贵州;干旱;应对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for QianXiNa and guizhou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 by the successive years of drought impairment, serious situation analysis, and to deal with dry conditions that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Then scientific analysis of guizhou province in successive years of drought causes, and according to the reason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drought-resisting measures. This article from short-term emergency and the long-term strategic control two levels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imed at the practical drought fighting work provide academic instruction.

Keywords: guizhou; Drough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34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黔西南及贵州各部干旱现状的严峻性分析

从2009年入夏至今,以黔西南为重灾区,贵州各部连年遭遇罕见的大旱。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黔西南历经夏秋冬春四季连旱;2011年,遭遇了自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主汛期最严重的伏旱,全年降雨量仅为地区年平均降雨量的三分之一;经历了连续三年干旱后,2012年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平均偏少近5成,旱象异常严峻。这连年的旱情所覆盖范围的广度、持续的时间之长、所影响的程度之深、造成的损失之严重,均可称得上是历史罕见。宏观统计数据来看,仅2010年春季,旱灾就使得贵州省内13个市(州)共计55个县区受难[1]。

连年干旱所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农作物养护方面,干旱影响农业生产、春种时使得栽秧无法按时进行;之后天旱则会使庄稼枯萎乃至颗粒无收。造成重大的粮食损失。持续旱情使贵州地区平均每年600多万亩农作物受灾害,其中重旱78万亩。而黔西南州作为重灾区,40万亩已栽种的农作物受旱,10.8万亩甚至绝收。其次,干旱还对生命体造成巨大危害。如受灾群众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家养牲畜热死、渴死。部份水源已枯竭的片区,只能倚靠外部送水来解决基本吃水问题;但人挑马驮地从外部运水,是难以维持生活用水的,连基本生存都不能得以维系。三是干旱将使森林火险的潜在危险性大大升高。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有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逾13334平方米[2],连年干旱使得森林防火工作的难度和危险性大大增加。2 黔西南及贵州各部连年干旱的成因分析

笔者结合多年研究成果认为, 以黔西南为典型代表的贵州特大型干旱是历史遗留各种问题的集中式爆发。是天灾也是人祸,可以称为多种因子在长期积累之下的必然后果。

2.1 引发连年干旱自然方面的因素

气象专家研究表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所发生的连续干旱事件并不孤立, 而是在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2006年以来全球性极端气候事件的具体表现之一。造成旱情逐年加重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是干旱和高温使得土壤的含水量大量降低;二是暖冬使得地表水分的蒸发加快;三是江河来水较往年严重减少;四是春季日照时间逐渐加长使得气温升高,进一步加重了旱情。除此之外,由于贵州全境覆盖面大,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匀称, 部分地方雨下不停, 而更多的地方如黔西南州却几乎滴水未进, 由此导致了春夏旱的大面积连年发生。

此外,气候变化对于贵州周边临近区域产生影响,之后连锁反应波及以黔西南为首的贵州各部。具体例证如下: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在2009年比常年偏西,此异常形态就极不利于我国南方的暖湿性气流抵达以黔西南州为代表的西南地区;亦或当受大陆高压控制时,区域上空会弥漫下沉的气流, 抑制了空气对流活动, 从而致使黔西南州区域内气温偏高、降水减少、旱情加重。这种气候在我国长江中游区域长期盘踞, 对贵州境内多个地区影响明显;近年来青藏高原的区域降雪在逐年减少,热状况偏强。高原高度场偏高会继而使得东亚季风偏强,并与副热带高压相连接,形成强大的高压带, 深度影响乃至控制川中、川东大部分区域。

2.2 引发连年干旱人力方面的因素

黔西南及贵州各部连年的特大干旱,并非偶然或个案灾害, 它暴露出我国对于抗旱基础工作(如水利工程建设)、抗旱管理等多方面的薄弱,凸显了当前我国自然灾害的严峻局面以及抗灾工作的紧迫形势。

3 应对黔西南及贵州各部连年干旱的措施探讨

面对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连年干旱的现状,及其所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应对措施要从近期内排除困难和中长期的战略改良来分别考虑、实施。

3.1 近期危机处理措施探讨

(1)满足受灾群众生活

大旱危机处理的首要原则,是确保每个群众都能够有水喝,进而满足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因此,首先要做到对受灾区域缺水状况的全面、摸底性排查,根据不同的严峻情况,加强饮水解困的分类分情况指导。分别制定并落实基本供水的保障措施,

确保大旱区域群众的基本生活,保证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有效应急措施包括打井取水、水库供水、应急调水、拉水送水各项。事实证明,将各项应急措施灵活搭配使用,可取得良好的效果:2010年春,国家抗旱总部通过宏观调控指挥,累计投入抗旱专项机动设备127万台(套)、运水车逾50万辆,通过水库的供水利用保障了308万人,凭借应急调水的实施保障了206万人,以打井、开采地下水的取水方式保障了121万人,以异地拉水送水保障了515万人,通过广泛动员、鼓励群众自救,以人扛畜驮、搜寻新水源等辅助措施保障了620万人的饮水安全。总计来看,以应急措施成功救助的群众人数达到1770万[3],顺利保障了困难群众的饮水需求和饮水安全。

力求春耕春播的用水保障

要想抗旱减灾取得明显成效,就要认识到维护农田用水的关键性。而作为短期应急性的方案,对口援助是最有效的方法。从相邻其它地区迅速调运春耕灌溉所需的送水车、水泵、发电机等辅助设施设备,支援黔西南及贵州各地灾区抗旱。除此之外,筹建抗旱设备购置专项资金,紧急购买新设施,也不失为好的救急办法。笔者特别建议,召集相关专家,统筹分析水源、实现科学调度;强化受灾区的用水管理,加大节水的力度;充分利用各类水源,实现优化调度,要尽量使有限的水源能发挥最大效益。

3.2 中长期战略调控措施探讨

从长远战略调控的角度来分析,黔西南地区水资源蓄调能力不足、抗旱的水源工程不足、基础水利设施的建设仍然相对滞后。本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才是治本的、从根本上克服干旱的办法。痛定思痛来对这连年的大旱进行问题总结,通过兴修水利(特别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加强)而根本性地增强抗灾能力、抵御干旱灾害。加强大中型水利建设,全面提升减灾抗旱的综合能力,是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战略性任务。

首先,全面构建骨干水源工程体系。一是水资源调控。受贵州全境喀斯特地质地貌所限制,当前全境内大、中型的骨干控制型水源工程不足,相关配置工程(如配套引水设施)紧缺。工程性的缺水问题解决,需要尽快上马筹建一批中型、大型水库工程,以提升水资源的调蓄能力。继而,以大型的骨干类水源配置工程为核心,建设中、小型水源调蓄的工程,以推进不同水系连通,实现引流调水、以清释污、丰枯相剂、多源互补。当前,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不少耕地,仍缺少基本的灌排条件;许多灌区工程老化失修情势严重,运行效率低,与现实需求严重不配套;部分农村地方水系紊乱、河道堵塞淤积、河湖围垦等问题还需要关注。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统筹考虑大、中、小水利工程,塘坝、水库、水窖等互相补充,旨在建立有水能存住、没雨用得上,旱能灌溉、涝能减排的全方位水利工程体系。通过优化配置水资源,实现水利工程减轻灾害、抗御大旱、抵扛风险的能力。其次是加强旱情预警的系统规划和设施建设,拓展覆盖面,加快建设中小城市、中小水库、中小河流以及黔西南州偏远山区的预警抗旱体系,完善旱情监测预警系统。

4 结语

黔西南及贵州各部连年的特大干旱,凸显了当前我国自然灾害的严峻局面以及抗灾工作的紧迫形势。要健全体制、强化基础, 提升防旱抗旱、抵御自然灾害的整体水平, 才能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 辉.让农业不再“靠天吃饭”[J].当代贵州,2009,(04).

第9篇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 危机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50-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日益复杂,因其属于政治性敏感的群体性系统,更是突发事件的高发区域。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危机预警机制,是我国高校面临并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笔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感触颇深,对于突发事件的涵义、原则、处理方法、相关法律规定等有着一些独到的体会,愿与广大高校相关工作者分享经验。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

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规模、根源和内容等标准可以划分出以下几种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类型。

1.按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源来分,可分为管理决策类突发事件、人际关系类突发事件、灾变性突发事件、重大事件类突发事件、传染性疾病类突发事件、人为因素类突发事件及环境压力类突发事件。

2.按突发事件产生的危害结果来分,可分为学校财产损害类突发事件、学校管理秩序损害类突发事件、学校社会信誉损害类突发事件、健康安全与生命安全损害类突发事件、综合损害类等突发事件。

3.按突发事件的性质来分,可分为政治类突发事件、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

想要更好地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首先必须清楚突发事件的成因。根据实际经验可概分如下:

(一)高校一般性突发事件的成因

高校一般性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公共卫生类、治安安全类和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1.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成因:因为信息不流畅、公开透明度不高以及对公共卫生事件缺乏正确的概念,是造成这类危害性突发事件或扩大危害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2.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的成因:首先,校方教育管理不力,学生违反校规校纪、个别不法分子侵害以及交通或其他意外事件等,是造成高校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的直接原因;其次,校方责任意识淡漠,相关管理人员不作为,工作失职,致使学生心理失衡等,是造成重大、恶性事件的重要原因。

3.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的成因:高校所处地域发生地震、洪水是引起此类事件的直接原因。对自然灾害缺乏正确认识、预测和应对措施,是造成该类事件危害性扩大的重要原因。

(二)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

1.国内外敌对势力对高校的渗透和破坏,是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增多的外在因素。

2.高校贫困生的日渐增多、社会环境复杂、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是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内在因素。

3.社会化步伐加快,导致学校长期利益和师生短期利益、个人利益和积极利益的矛盾加深,也是引起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

4.管理混乱、信息不畅,易成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导火线,学校配套的教学、后勤等服务设施没能随之及时跟进,致使高校的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等硬件设施跟不上招生规模,极易引起学生的不良情绪。

三、高校突发事件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设

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及时向大学生提供帮助,助其如何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正确对待各种心理危机,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适时克服心理障碍,最终在危机中保护自我,度过危机。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做法是:开展危机意识的教育和培训;搭建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抽调骨干人员,组织机动队伍;建立学校与学生家庭信息合作系统;编制学校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增强法制观念,加强法制教育。

总之,高校突发事件及应急处置机制的深入探索,分析当代中国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成因和类型,分析国家的政府应急管理模式和特点,系统研究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程序、基本原则、法律体系、应急体制及应急处置机制,对建立健全高校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为提高学校和辅导员老师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很好地理论参考,一定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加学习,不断增强自身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德华.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成因及处置方法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3).

[2]彭艳红.浅谈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02).

[3]王凡.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01).

[4]张平,尹跃进.高校突发事件与辅导员工作[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05).

[5]于孟晨,巩红,盛攀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决策问题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01).

第10篇

关键词:突发事件;技术支持系统;应急预案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Coping Power emergencies, mainly about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grid system for emergency response current, separately from the system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ower grid emergency technology,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emergency plan for these three aspects to strengthen the emergency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depth study of the is conducive to building a city grid system is strong, reduce the operating risk, strengthen the accident reconstruction and restoration work, and also improve the ability to respond to emergencies in a certain extent.

关键词:突发事件;技术支持系统;应急预案

Keywords: emergency technical support system; emergency plan;

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电力的安全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而且还和社会稳定,创建和谐家园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在国内因突发事件所引发的灾害常常发生并且所影响的程度也日益严重。而这种突发状况所引起的电网事故危害也随着事故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地扩大加剧。比如说2005年的9月26日,因达维台风而引起的海南长时间停电事件,影响极其严重,还有湖北,新疆地区频发的超大冰雪灾害,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特大地震所引起的大面积停电,给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还有2008年一月份,云南昭通地区持续多天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使当地的电网系统也遭受了极大的的损失,其中电网线路遭到严重的破坏,人们生活因此也遭到了极大的不便,又比如2008年的6月14日在云南丽江因单点暴雨所引发的特大山洪自然灾害这种突发事件也造成了建好的电网系统毁于一旦,鉴于以上的种种事例说明了对建立健全电网应急体系的迫切性,保证电网供电安全,防止因突发事件所引起的大面积停电这种事情的不断发生,所以我们要加大对电力系统的健全和建设。

一、突发事件分析

(一)对突发事件起因的研究

从电力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的角度来看,主要有自然灾害,系统内部因素,外部的人为破坏等这几个方面来讲,其中自然灾害因素包括,台风,暴雨,海啸,洪涝,地震、雷电、覆冰、滑坡、高温、严寒、高污染和生物灾害等,相对于电力系统的内部因素电力自身设备原件,或者因内部人员误操作而引发的,并不是因外界因素所造成的,而所谓的外界因素就是有外部的人为破坏所引起的,主要指设施的破坏或者供电量不平均危机造成的。

(二)应急的主要原理

应急原理是指应对突发事件为降低危害,达到决策优化目的所做的应急措施,基于对突发事件的起因,经过,以及后果的研究得出其根本任务就是对突发事件做出快速有效的应付。

图1事发应急措施原理图

这是事发应急措施的原理图1,应对由电网发生的事故的工作主要指事故发生前的报警、预先报案的制度的操作、以及事故的解决、电力的整顿。提前预报指的是对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故即出现的所有的事情提前预测和做出相应措施,到了事故即将实现的时候先一步发出预告。预案前的措施就是把曾经出现过的类似事故的经验做成文案摘录起来,以备将来发生类似的事故时做借鉴。事故的解决指的就是预案频率性的汇总的措施和整顿的过程,一旦发生不可预知的事故时,事故的各种方面的问题和纠纷都慢慢表现出来,这时就是需要对事故造成的损失做出汇总并分析,并及时预料以后将要发生的事情,并准确根据分析后的问题及时做出相应的措施,这中间将会牵扯到人力财力的分配和有关的法律法规的遵守,分配物资等相关工作。事故的解决也是不可预料的事故的损失减到最小或平息后,整顿事故恢复到原来,追究事故的有关部门还有人员的责任,以及奖赏,把发生的事故立即做成文案,借鉴好的方面吸取教训。事故的整顿的过程和好的方面为预案准备了可信的文案摘要。文案记载又可以服务下次事故。这些紧密的过程,不时的完善,最终成为有用的制度。

二、电力企业应对事故的状况

经过研究一些电力企业目前应对事故的体质,一下是出现的问题:

(一)应急管理认识不够

目前,电网首先要做的是就是普及应急知识,因为电网的大部分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危机意识,并且对于电网应急这一管理概念都没有清楚的认识,这就威胁到了社会的稳定以及生命财产。

(二)应急预案

为了加强应急管理,在电网体系建设不完善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提前做好应对预案的方法。而以下就是电网体系的不足之处:

(1)应急预案做得缺乏实战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并且还不够全面;大部分电力用户很少做应急预案;许多应急预案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并没有认真修改。

(2)很多的人并不看重应急预案,所以很多的应急预案都做得很粗糙,没有深入。

(3)用反事故措施来用作应急预案是通常在电力安全事故发生后所采取的应急方法,这一做法没有考虑到事故的预防性检查、预警以及危险源管理等一系列善后的工作,从而使事故更加严重。

(三)缺乏应急预案的联合演练

当前,许多电网企业对于应急预案的演练只仅仅是在企业内部举行,没有调动广大使用电力用户,社会深入度不够;还有就是许多电网企业的应急预案演练只是桌面上的演练或者是功能上的演练,这样做往往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四)应急救援队伍保障建设不够

现在许多的电网企业的应急救援人员大部分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基本上都是企业招聘的一些兼职人员,这主要受制于应急经费不足以及职工的编制等原因。再者,现在的应急系统技术仍不成熟,电力企业与政府也没有建立支持电力应急救援的保障系统。再加上大部分电力企业没有建立电力应急救援的装备库以及资源 库,所以造成电力企业的后勤准备不充分。

三、电力对应急管理状况解决对策

(一)构建电力应急管理平台

电力应急管理是目前我们注重加强管理的目标,需要完善电力应急管理平台,避免导致电力事故的发生。要应对电力事故的发生,需要引进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加强电力应急管理是以公共安全理论为基础,加强电力应急管理系统是为了及时的应对和解决各种突发事件:事故的发生、设备的损坏、供电故障和周边环境的影响。而设立的公共安全制度和事件便于采取及时措施,应有的管理功能有应急值守、预测预警、调度指挥、复制决策、电子预案、资源管理、演练评估等一切的安全管理措施。在电力应急过程中,需要统一的信息平台,应急电网系统的调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他们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平台来支撑,有了这个平台,就促使部门之间能相互联系、信息共享、相互侧重、互为支撑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引入风险管理体制

现在安全系统不但可以完善系统还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发生,生产产品中,必勉风险的发生,生产者如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风险,就可在生产中或更早之前用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检测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事故的发生,预防风险是运用现代先进技术、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风险检测,应对风险的级别,找出应对措施,将传统式的“预防式”管理向“功防式”主动进行安全管理。

(三)完善应急预案体制

目前应对各类预案的问题,应及时制定修改各类、各级所应对的应急预案,根据应急预案的内容,来制定符合用户的相应预案。做应急预案、要重点针对,抓紧对特大人身伤亡事件,电力黑夜启动预案及预防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的预案研究,如发现应急事件,应通知相应部门备案和随时准备修改和应急预案的数据库存。

(四)完善应急救援队伍保障建设

要针对应急队伍的整理,需要必备的金装技术,加强必要的应急抢修、及队伍的整合,以保证应急任务的需求。

(五)积极开展应急培训、演练与宣传工作

我们通过实际的操作之后,让这种意识深入到每个员工的生活当中,如在实际生活当中实际演练、培训、预案演练、和事故的演练,把电力用户的知识讲授给他们,在这方面,应积极的开展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以及电力应对措施的知识大赛,让干部感受到应急工作的认识,让应急工作水平进一步的提升。

四、结束语

本文应对电网企业应急管理的现状做出了相应策略,并策划出了应急电力管理平台,及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应急预案的管理水平,并对应急救援队伍的加强训练、演戏与宣传工作的措施,通过这些实施将更加提高企业对应急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袁桂东.华中区域电力应急管理现状及应对措施[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9,3(12):79-81.

第11篇

【关键词】 突发灾害;财务管理;企业

一、引言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如地震)、海洋灾害(如台风)和其他突发性灾害(如森林与草原火灾)等,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损害,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近年来,我国企业遭受自然灾害的现象越来越频繁,企业经营业绩受到严重损失。2008年,从年初南方的冰雪到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我国发生了多起突发灾害,除了给人民群众带来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外,对受灾企业的生产经营也造成了严重影响。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财政部、国税总局公布了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税收政策,但学术界尚未针对自然灾害财务问题作出专门的系统化研究,由于缺乏灾害财务理论的指导,企业灾害财务的实践一直以来处于摸索阶段。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如何采取应急措施予以积极响应,是一项紧迫任务。本文对突发灾害下财务管理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

二、加强突发灾害下财务管理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世界上1/3的自然灾害发生在中国,这种状况近年来在我国表现得尤为突出,每年因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亿元。因此,加强突发灾害下的财务管理具有特殊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突发灾害下的财务管理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汶川大地震后,东汽集团在汉旺镇的一个公司80%的厂房倒塌受损,1 000多名工人被埋,初步估算直接经济损失50多亿元。地震对四川省旅游业也造成了巨大冲击,全省仅旅游业因地震而造成的损失就超过60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这次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 000亿元。频繁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不仅直接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自然灾害已经由以前的小概率事件逐渐演变成为企业环境的常态,极大地拓宽了企业的风险边界,提升了企业的风险等级。我国企业必须直面这一环境巨变,强化风险意识,构建新型企业战略,以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微观基础,而企业财务管理则是企业的核心组成部分,结合自然灾害研究企业的财务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大灾后企业财务预算编制力度,提高预算编制效率

虽然企业预算编制严格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由企业财务预算委员会层层把关,来确保预算的科学合理性。但是,由于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如信息的不对称性、原有的预算预期的乐观性、企业所采用的预算法缺陷等,使得企业存在预算宽松问题。而灾后企业的财务预算重在及时、客观、实际、执行的适应性。那么,灾后财务预算应增大编制力度,强化各级预算责任,简化程序,且在有限的期间内完成,采取统一决策和分散决策相结合,提高预算编制效率。

(三)有利于恢复投资者信心

当突发灾害对公司造成严重影响时,投资者信心的恢复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过程,需要监管部门、公司和中介机构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其中,公司更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开展各种形式的和投资者的财务沟通活动,通过一切可行的方式向投资者展示公司的整体战略规划,经营发展状况等信息,做好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充分沟通,争取投资者的理解、支持和认同。财务管理也是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一种重要途径。相对于控股股东和机构投资者,中小投资者由于缺乏分析手段、调研成本较高等原因,难以及时掌握公司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对公司信息的了解存在一定时滞,导致其投资决策受到影响。及时的财务管理与沟通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缩短这一时滞,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及其合法权益。

三、突发灾害下财务管理的措施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遭遇灾害可能属于小概率事件,但也要有防范意识。首先,应加强自然灾害财务的理论研究。自然灾害是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自然灾害财务的发展理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必要将自然灾害财务和可持续发展财务、环境财务、社会责任财务、人本财务、柔性财务、战略财务、风险财务、资本市场财务等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梳理脉络,打通相关学科之间的研究路径,为发展企业自然灾害财务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促进我国自然灾害财务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对于突发灾害下的财务管理,可能有如下措施值得考虑:

(一)给企业的重大项目和重要资产进行保险

通过保险,企业虽然不能降低发生这些自然灾害的概率,但却可以降低它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就目前而言,全球各地的保险业对地震风险予以承保的比例都是非常小的。由于地震属于巨灾型风险,一般在财产险保险条款中都把该风险列为除外责任。所以,保险公司通常的做法就是把地震保险作为附加险产品进行开发,投保人只有在投保了普通财产险的同时额外投保地震保险,对于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才能由保险公司进行赔付。而对企业而言,投保附加险意味着企业的保险费用会提高,所以对于发生概率极小的地震风险,企业一般为了节省成本而选择不投保,只有大型企业或者大型项目才对地震风险进行投保。但是,经过这次大地震后,企业还能抱有侥幸心理而放弃投保吗?所以,对于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项目和重要资产一定要进行保险。也有学者对巨灾风险提出了其他应对措施,其中很多人都建议企业采取“巨灾风险证券化”。资本市场的确是个能将企业的风险分散的市场,但是我国资本市场本身不够规范和发达,通过资本市场化解风险的成本较高,且流动性难以保障,透明度也令人担忧。

(二)适时改进企业预算办法,建立适应灾后企业发展的财务预算

考虑到突发性灾害对企业所造成的严重损坏,以及对企业近几年的经济效益和战略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企业财务预算编制应结合企业灾后发展战略调整,打破过去预算依托的“基数+比例增长”、“零基”指导思想,适时改进原有的预算办法,重新建立适应灾后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和自身内在发展需求的财务预算。一是预算编制基础。要以“现有企业存量+前期恢复生产高投入成本”为基础,体现出企业特殊时期财务预算的鲜明特点;二是预算编制方法。动态预算,即参照企业超越预算的思想,以阶段性或中短期的目标作为替代,时刻关注灾后企业在政府各项优惠政策扶持下的发展状况,便于企业管理层和相关利益者能掌握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市场地位及前景,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也利于使企业得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促使企业走出灾害阴影,树立发展的信心;三是预算编制责任扩大。为尽快确定财务预算,保证灾后企业资金运转,企业管理层可适当使决策分权化和权力下放,扩大预算编制责任,增大预算灵活性,让不同部门之间关系对等,自由决策,绩效责任自担,也使得预算在各部门执行过程中保持稳定协同,及时分散风险。

(三)自愿性披露内容

自愿性披露内容包括公司基于改变投资者预期、恢复投资者信心等动机主动披露的一些其他信息。如管理者对突发灾害发生后公司长期战略的评价;哪些对公司来说属于具有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项目没有受到破坏;公司在灾后重建中的企业文化,以及其他一些前瞻性预测信息等等。自愿披露的信息是对强制披露信息的补充和扩展,以提高强制披露信息的可信度和完整性,可以逐步提升投资者出于对不对称信息的担忧而降低的投资信息和意愿。

(四)建立多指标预算评价体系,使得灾后企业预算绩效评价有效,具有激励性

传统的预算评价基本以最初预算为基础,通过对比预算制定与预算执行结果评价企业绩效和企业员工的工作努力程度。然而由于传统预算的基础和执行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二者之间所反映的结果无法真正体现出客观、公平、公正,对企业员工的预算激励作用达不到满意的效果。相反,单一的财务预算指标极易导致决策者的短期行为,难以实现预算执行过程控制。因此,应借鉴战略预算管理思想,建立多指标预算评价体系,即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设立各指标的权重,据以进行综合性评价。财务指标以预算报表为基础,通过报表情况评价各部门经营业绩;非财务指标则通过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与服务指标、生产率指标、人力资源指标等常用指标来衡量,有效地克服单一财务指标的缺陷,综合评价,相互制衡,既有利于结果考核和过程控制的结合,也有利于增强预算的激励效果。

(五)充分利用外部各种资金来源

自然灾害发生后,企业根据国家的税收和信贷等优惠政策,及时同税务机关进行沟通,通报企业的损失和面临的困境,享受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或延期缴税;及时同银行进行沟通,享受利息减免的优惠政策或延展利息和本金的支付期限,减少灾害时期资金的流出,同时争取新的贷款和政府无息或低息贷款,充分利用增量资金。对于企业在灾前投保的产品、设备和厂房等,及时统计企业受损的金额,通报保险公司,沟通协调,尽快展开理赔工作,获得赔偿资金,增加企业的资金流入量。同时对于政府设立的各种补贴和资助,符合条件的企业要及时争取,增加企业一定的资金流入。对于社会捐助资金、海外慈善资金等也要积极争取。符合国家条件的,可以尽量争取发行债券和股票获取长期资金来源。

此外,对特大灾害,为使灾害造成的损失能及时、公允地表达给报表使用者,准则制定机构应根据已有的准则,颁布专门针对灾害损失相关确认、计量会计问题的指导意见。对于特定地区的自然灾害,如果可以预见将来灾害会再次发生,应该把灾害造成的损失构成营业利润的一部分,而不是确认为营业外支出。为与企业其他营业利润构成相区别,建议单独在相应项目下添加“其中:灾害造成的损失”项目。对于灾害造成的资产减值损失,在预测现金流量现值时,考虑的时间应根据国家有关最新规定,结合企业行业和自身特点,提供合理的、公允的时间估计。因灾害造成其他损失形成的负债的确认、保险公司赔款和政府补助的确认的计量问题,可以参考《企业会计准则》。对灾害损失计量中估计的不确定性和显著风险,监管层应特别规范受灾害影响的经营业务的性质、重要的估计数字、财务报表中对灾害损失计量使用的估计方法、估计方法的局限性说明等内容的披露。

【参考文献】

[1] 郭复初,王海兵,郭群力.企业自然灾害财务风险与治理对策[J].财政监督,2008(16).

第12篇

【论文摘要】 风险评估是指识别、分析相关风险以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是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这一过程受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员工的影响,包括对内外部因素进行检查以识别相关风险,对这些风险的重大程度、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并考虑使公司所承担的风险处于自己管理的范围之内,以合理保证公司能够取得既定目标。作为寿险公司,其本身就是风险集合的中介,具有经营的高风险性,因此寿险公司的风险评估更为重要。

【关键词】 风险评估

一、公司目标

风险评估的前提是设立目标.设定目标是公司管理过程的重要组织部分,而非内部控制的要素,但它却是内部控制得以实施的先决条件。建立起目标体系,就能把各种力量、各类资源统一协调,按照目标的要求发挥作用,促使寿险公司切实的凝结为一个整体。只有先确立目标,公司才能针对目标确定风险并采取必要的行动来管理风险。目标设定是寿险公司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制定相关风险对策的基础。

二、风险识别与评估

公司面临的风险是指发生对公司目标的实现可能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并可以通过一系列防范措施予以规避和减小的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的识别需要比较客观的进行,而且为了避免忽略相关的风险事件,识别风险的过程最好与评估风险的过程区分开来。

相对于寿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来说,风险因素既存在于公司内部,也产生于公司外部。对于寿险公司,有可能引起风险发生的内部因素是:

(1)管理层对实现公司目标的理念意识和紧迫感。

(2)员工的胜任能力,以及完成工作的恰当性和完整性。

(3)公司资产的规模、流动性或业务总量。

(4)公司的财务状况。

(5)信息系统电算化的程度。

(6)公司经营活动的地理分布。

(7)内部控制系统的恰当性和有效性等。

外部风险是指外部环境中对公司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事件,有可能引起风险发生的外部因素是:

(1)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变化:如新的法律和法规可能要求经营政策和策略的改变。

(2)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形势的变化可能对有关融资、资本支出和扩张的决策产生影响。

(3)科技的快速发展:技术发展会影响研发的性质和时机,或带来采购的变化。

(4)行业竞争及市场变化: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会改变公司营销、产品开发、业务流程和客户服务等活动。

(5)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经营或信息系统的改变以及强调对或有损失制定应急计划的需要。

识别公司层面和操作层面风险后,公司需要进行风险评估。进行风险评估,必须保证风险评估人员具备相应知识和业务能力,并已经对公司的各项政策和程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风险评估才可以顺利进行。总体来说,风险评估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定量方法评估,二是定性方法评估。

风险评估是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和把握寿险公司风险的内控基本要素,是识别及分析那些可能影响企业达到企业目标或事件的手段,是决定如何构建有效内控体系的基础。目前,我国寿险公司在风险评估意识、方法、技术等方面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一是风险评估的方法技术落后,人才缺乏。由于管理层长期以来不重视风险管理和高技术人才的缺乏,我国寿险公司的风险评估主要依靠定性的、人为控制的直接管理方法,如委托理财审查等方式,而未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客观的科学方法。这导致了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和效率较低。

三、风险处理

在评估了风险的重要性和发生概率之后,管理层需要考虑如何管理风险。这涉及基于对风险假设的判断,以及对降低风险水平所需成本的合理分析。降低重大的或可能发生的风险的措施包括管理层每日做出的无数决策,从确定其他供货源或扩大产品线到获取更具相关性的经营报告或改进培训计划等。合理恰当的措施会实实在在消除风险或抵销其影响。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做出的风险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承担、风险转移。评价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采取风险应对措施之后的剩余风险水平是否在组织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是否适合本组织的经营、管理特点、成本效益的考虑。

目前,我国寿险公司普遍存在对风险管理的模糊认识、困惑甚至误解,进而出现风险管理导向错误的现象。因此,一是要要强化经营风险既有损失的可能,也有盈利的可能的认识,注重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关系;二是建立广泛适应的风险决策标准;三是针对各种风险确定风险应对措施的程序和方法。对降低风险水平所需成本进行合理分析,充分考虑现有程序对于控制已识别风险是否合适,以及完善流程以应对不断变化中的风险等。

四、风险监控

制定了风险处理计划后,并非一劳永逸,在公司的运行过程中风险还可能会增大或者衰退。因此,在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时刻监督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并确定随着某些风险的消失而带来的新的风险。风险监控就是要跟踪识别的风险,识别剩余风险和新出现的风险,修改风险管理计划,保证风险计划的实施,并评估消减风险的效果。风险监控是与控制活动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要使公司的风险监控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在控制活动的各个环节确立不同的控制方式:预防性监控、检查性监控、纠正性监控、指导性监控。除了以上一般的风险监控形式外,还有针对某个环节不足或者缺陷而采取的补偿性监控,为加强计算机管理而实施的计算机监控等等。这些风险监控形式,合理保证了公司风险监控的效率和效果,有助于公司管理风险。

要解决好风险识别、评估、处理与监控之间的关系,离不开公司内部每一位员工的共同努力。要使风险监控在整个风险评估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必须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二是对影响已识别风险或事件因素进行定期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