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危机下的机遇

经济危机下的机遇

时间:2023-07-31 17:24: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危机下的机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危机下的机遇

第1篇

【关键词】经济危机 人力资源管理 劳动关系

和谐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和劳动的使用者之间建立相互沟通、全面协调、依法治理、公平正义、和睦相处的劳动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要求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本着互惠互利、互谅互让的原则,公平、平等的建立劳动关系,并解决在劳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这是当前经济危机下解决劳动关系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对加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通过创新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 经济危机给企业劳动关系带来的影响

西方国家劳动关系发展的经验表明,在社会转型期过程中,劳动关系的紧张冲突表现的比较突出。18世纪产业革命使得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是大量手工业者失业,恶劣的工作条件、原始的剥削方式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急剧恶化,劳资矛盾不断激化。我国正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此引发的各种劳动关系纠纷、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和由劳动关系问题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大量增多。而在当前,由金融危机所引发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使我国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的经营陷入困境,劳动关系问题开始爆发,直接挑战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与发展。经济危机给企业劳动关系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1 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加

经济危机下因企业倒闭或经营困难而采取的裁员、减薪引起员工的恐慌和抗议,引发劳动争议,导致劳资关系紧张,威胁企业内部和谐,劳动争议案件不断攀升。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初步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于是裁员、减薪等手段成为企业应对危机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办法。不仅一些中小型企业如此,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也采取同样的措施。企业裁员、减薪的措施引发劳动争议,导致劳资关系紧张。

1.2 劳动争议案件类型多样化

经济危机下,劳动争议案件不仅数量越来越多,而且争议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过去的劳动争议案件主要集中在因用人单位除名、辞退而发生的争议,现在主要有违法辞退,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等的劳动争议,而其中又以劳动报酬和保险福利案件居多。在劳动报酬的争议中,有关加班工资的争议最多,占到60%左右。

1.3 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缺陷显露无遗

现阶段,伴随着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的逐年上升,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暴露出程序繁琐、环节多、消耗时间长,劳动监察不力,从事劳动争议处理的工作人员严重短缺和专业化水平不高,仲裁与审判之间缺乏合理的衔接等问题,甚至出现强制仲裁和仲裁前置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为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带来重重困难。

1.4 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制度和职能密切相关的纠纷越来越凸显

招聘管理中的公平就业、各种歧视(如年龄歧视、性别歧视、来源地歧视、户籍歧视等)、劳动合同不规范;薪酬管理中的工资、加班工资、保险福利等、人力资源离职中相关的培训费、薪酬等之争。

2 经济危机下企业劳动关系问题凸显的原因分析

企业劳动关系存在的许多问题与当前我国社会处在转型期、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和实施过程中法律不健全、法制不完善密切相关。更与我国长期低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直接关系。由于经济快速增长,使得劳动关系的问题一直“潜伏在水下”,但是当经济危机时,企业经营遇到困难,原本就存在的劳动关系矛盾开始“冲出水面”,凸显出来,企业的劳动争议案件日益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所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是停留在口头上和口号上。从2003年开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对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已经制定了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的人力资源规划的企业比例仅为12.9%,建立并按照制度执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企业仅占全部企业的9%,建立并执行员工申诉制度及员工合理化建议制度的企业分别占企业总数的五分之一。考核制度和培训制度在已建立起相应制度的企业中,有近一半的企业不按照公司的规定执行考核制度及员工培训制度。曾湘泉做过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调查,调查后发现90%的企业不知道什么叫工作分析、工作评价。

经济危机发生后,企业的应对方案除了解决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上的问题之外,主要解决的是管理的问题,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很多企业特别是企业的管理者已经感受到由于没有解决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影响,迫使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人力资源管理,真正感受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2.2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更多的是停留在理念上

在我国,无论是理论界还是企业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盛行。曾湘泉曾撰文指出:“中国人的概念之先进可以与美国人相媲美,美国今天登出的东西,一周后绝对在中国的报纸上能看到。多年来概念是满天飞, 行动是地上爬。”“中国人不缺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而缺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所以我们掌握着世界非常先进的理念,但是实践操作上却远远落后。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很好的工作分析技术,没有职位说明书,没有基础工具,我国企业的招聘、考核、薪酬、晋升、培训缺乏依据。正是由于实践操作上的薄弱,使得企业在危机来临时手足无措,只能靠裁员来应对,而裁员时不分良莠,不管有用无用,一刀切。这种“冲动式裁员”带来的是经济一旦好转,企业将无才可用。现在经济开始逐渐回暖,很多企业又出现招人难的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所以,当前解决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问题,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执行力变得尤为重要。

2.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进程较慢

劳动争议案件出现“井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法制化进程较慢,使得类似案件长期积累是主要原因之一。很多企业在劳动用工方面存在拖欠工资、超时加班、不签订劳动合同等行为,一些用人单位存在“法不责众”的错误认识,没有在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仍然沿用原来一些不规范的做法。员工的维权意识随着《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深入宣传、实施正在日益增强,对法律规定的了解也日渐深入,广大员工开始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劳动争议案件日益增多。由此带来的是企业既要面对内部员工越来越高的维权的呼声,又受到政府日益严格的监管,还要承受社会舆论的压力,迫使企业不得不依法管理,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

3 抓住机遇,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经济危机对建设和谐的劳动关系带来极大的影响,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提出新的挑战。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该如何应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小广提出,经济危机是一次灾难,更是一次机遇,经济调整必然导致资金的重新配置,甚至是国际性的重新配置,其中重要的是人力资源方面的配置。也就是说,经济危机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所以,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创新并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奠定基础。

3.1 重视并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贯彻以人为本,就应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关注员工的切身利益。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了,员工的利益得到保障了,员工的满意度就提高了,企业的目标也实现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和谐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落到实处了。要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就要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入手。

一是要结合企业各个岗位的实际,运用适合企业的工作分析技术,编制好企业的职位说明书,为人力资源管理其他模块的操作提供依据。二是完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结合起来,建立起有效的晋升、晋级制度与灵活的激励机制,体现公平与公正原则,使奖励、晋升有助于改善员工工作态度,提高员工和企业绩效。三是建立健全企业的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四是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五是开展多样化的福利措施,持续地改善职工生活质量。

3.2 企业应抓住经济危机带来的机遇,为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经济危机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招聘活动普遍低迷,有很多企业冻结招聘,或大面积裁员。我国的企业也出现了同样的状况。但是,我们也看到经济危机给我国企业吸收高素质人才和紧缺人才带来了机遇。企业应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人才储备。因此,经济危机为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带来了新机遇。

一是经济危机给企业选人带来机遇。在经济危机时期进行人才储备对于企业是非常有利的,一是由于很多企业大幅裁员,以及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不断增加,劳动力资源丰富;其次由于失业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对薪酬、岗位、行业、地区等过去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的要求不再挑剔,为企业增大了获得优秀人才的空间;企业选择这个时机招聘,会降低企业的招聘成本、用人成本,企业能够以最低的代价获取优质人才;现在招聘,能够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现在很多企业打破常规,积极网络人才,为经济复苏做好准备。

二是经济危机是育人的良好时机。经济危机的到来,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而在困难中培育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可以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另外在经济危机下,很多企业开始采取多样的培训方法培养人才,既暂时化解目前企业生产不足、人员过多又不愿裁员的矛盾,又为企业培育了大量的人才。

三是经济危机为企业用好人才带来契机。企业如何用人可以说是一门艺术。经济危机下,企业要给予人才充分的信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使他们能够为企业所用,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帮助企业顺利渡过难关。

四是经济危机下企业更要想方设法留住人才。经济危机下,既容易留人,又容易“流人”。容易留人是因为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较大,员工更愿意稳定,降低了企业的员工流失率;容易流人是由于很多企业在现在的环境下,认为市场上有的是人,谁走都无所谓,忽视人才在心理上、事业上的需求,忽视人力资源制度特别是薪酬制度和晋升机制的公平性,一旦市场好转或有其他的机会,这些人才必将流失。因此,越是在内外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越是在企业困难时期,越要想办法留住人才。

所以危机,它是‘危’,也是‘机’。假如企业能看清形势,抓住机遇,顺利度过这段‘低潮期’,到经济复苏时,就是‘机’了。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现在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回暖,现在的进出口贸易额已开始攀升,已经做好人才储备的企业,这时笑到了最后。

3.3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专业素质,改进服务质量

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一定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他们的实施能力。对于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制度和方案的制定只是一部分工作,更重要的是如何实施,如何与本企业的实践结合起来,因此具备较强的实施能力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必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力的提高,将更有效的推动制度的落实,扮演好企业的战略伙伴、管理专家、变革的推动者和员工激励者四种角色,为企业和员工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实现提高企业和谐度的目标。

3.4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切实维护劳动关系

企业工会是广大员工的“娘家人”,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能。企业的管理者通过与工会的沟通,能够帮助企业及时了解职工在想什么、有什么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同时工会组织对于企业来说,不仅仅是员工利益的代表,也是企业与员工之间实现良好沟通的桥梁和平台。企业可以通过工会组织,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困难,了解企业的问题,传达企业的战略,让员工理解企业的困难,实现企业与员工的有效沟通。因此企业应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工会制度,充分发挥工会的组织作用,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

3.5 切实推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法制化进程,规范企业用工,减少和避免劳动争议

一是企业要规范劳动合同管理。劳动合同是建立稳定协调劳动关系的基础,也是处理劳动争议的主要依据。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就是要求企业按照国家法律的有关规定,与员工签订合法有效的规范的劳动合同。企业应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要求,在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下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这样既使员工的合法权益有了保障,减少和避免劳动争议,又能够使企业广纳贤才,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二是要依法办事。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等方面的内容。所以,企业在实际操作中,要严格按照劳动合同管理员工,合理合法的使用员工,避免违法侵权事件的发生,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降低企业由于违法侵权而产生的成本。三是要加强员工法律的培训,尤其是《劳动合同法》的学习。帮助员工了解法律,提高法律意识,合理使用法律,什么情况下才能去维权,学会维权。

总之,经济危机下使企业的各种劳动关系问题开始凸显与爆发,影响了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但同时经济危机也给企业破解劳动关系问题的难题提供了新契机,企业应充分抓住机遇,通过创新和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发展和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化解各种劳动关系问题。

参考文献

[1] 罗科.大陆失业洪峰预警[j].凤凰周刊.2008,19(296).

[2] 王菊芬.国际金融危机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及其应对[j].工会理论研究.2009,2.

[3] 涂晓亮.现状与问题思路与对策——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劳动关系扫描[j].劳动关系.2009,4(260).

[4] 窦海蓉.实现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法制化提升核心竞争力[j].集团经济研究.2005,11.

第2篇

【关键词】经济危机 高职学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92-02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2008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度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08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09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在这样的情形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是亟须解决的问题。但凡事有利就有弊,笔者在此浅谈一下在经济危机下高职学生就业的利与弊。

一、经济危机下高职学生就业的优势

笔者认为在经济危机下高职学生就业有两大优势:政策优势和专业优势。

1.政策优势

2008年经济危机出现后,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工作的文件,提前召开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进行紧急动员和全面部署。以“非常时期,非常决心,非常举措”全力以赴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方面,教育部千方百计以空前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教育部强调一定要带着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并要求以多种形式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学生的求职能力,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加强紧缺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高职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提升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而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要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除了国家的特殊政策保障外,企业、行业也必须充分发挥作用,才能确保高职学生在经济危机下最大限度就业。因此,教育部出台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很强的改革措施,其中就有“积极发展‘定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畅销机制”,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为真正实现“双证”制度夯实基础。2008年12月20日,全国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与近140家企业负责人聚集北京,共同探讨在全球经济危机下,如何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帮助高职学生应对就业压力。

2.专业优势

除了国家、企业对高职学生在政策上的支持,高职学生本身的专业优势也使得在经济危机下,高职学生比普高生更“耐寒”。

对于“高职教育”,目前学界的界定为:①它是高等教育;②它是职业技术教育;③它是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高等阶段。由此可见,“高等性”与“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基本属性,与之相比,普高生则明显少了“职业性”这个特征。

普高教育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强调基础知识,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其学科应用性强,在教学中亦更强调实用性、技能性,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践行顶岗实习,双证制度,保持与市场、企业的联系,因此学生毕业后大多有一技之长,使自己上岗速度快。在经济危机下,大多数企业更看重生产成本,高职学生经过短时间适应可以立即上手,普高生与其相比反而缺少实际经验。“花费用人成本更少,用人效果更好”的经历使企业尝到了甜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目前召开的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称,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高职就业率已超过本科就业率。高职学生自身的技术含量使得许多企业在招聘一线员工时往往首先想到的不是普高生、硕士生,而是高职生。在经济危机下,企业的人员构成效率要求更高,生产成本要求更低,学历不再是第一考虑因素,实用型、技术型人才才是首选。

高职学生在经济危机下能成为多数企业的“香饽饽”的另一个原因则在于他们就业能力的提高。

关于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国内外学者看法不一,比较典型的有瑞士的戈德斯密德的五要素说“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人际关系技巧;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有效的工作方法;敏锐的、广阔的视野。”国内的一些学者如夏祖浩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应包括四方面:从心理上表现出的自尊和成就动机、对知识的基本技能的掌握、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人际交往技能。笔者把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分为三方面;专业基础技能、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专业基础技能是高职学生找工作的第一技能,而社会适应能力则是高职学生与社会、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企业考虑录用他们,专业发展能力则考虑他们持续发展能力。

高职生与普高生相比,高职生更实际,更有吃苦精神,就业心理也更务实。他们不太挑剔,对薪水的期望值也更贴近现状,且只要稍加培训就能立刻上岗。他们一旦被聘用后,很少有跳槽的想法,再加上他们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高过技校生,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又胜过普高生,因此,当金融危机来临时,企业基于生产成本的考虑,会更乐意接受高职生。

二、经济危机下高职学生就业的劣势

1.人口劣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指出2009年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再加上农民工的不断进城,国外高素质技术人才“抢滩”中国,面临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高职学生的偏见,仍使一些企业在招聘时尤显挑剔。这使得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时承受巨大压力。

2.自身劣势

高职学生整体素质不高也是当前危机下就业的又一大劣势。这方面主要表现为高职学生基本素质不高,学习基础差、自制力不强。特别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不主动,并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带着不满情绪,严重影响了学习,因此在真正要展示他们技能时最终以失败告终,从而大大减少了在经济危机这个特殊时间段就业的机率。

三、高职学生如何在经济危机下转“危”为“机”

高职学生在经济危机下对就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恐慌,笔者认为心理因素大过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扩展就业途径,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笔者建议高职学生应树立明确目标,找准方向,积极想策略应对危机,不被动等待,真正做到转“危”为“机”。

1.找准目标行业

虽然金融危机下一些专业,如外贸、物流、广告等受到影响,但对于个别专业,危机中同样也蕴藏着机遇。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广告投入上都会以“节约成本”为宗旨,花大价钱请明星做广告似乎不再是“上策”。于是动漫设计在“经济寒流”中火了起来,社会对于动漫人才的需求可谓是“旺上加旺”。除此之外,保险行业也更吃香,目前在浙江某职业学院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上,10家保险公司提供了270个岗位。

再者,高职学生在选择单位时也要找准目标。经济危机下受影响较大的一般都是证券、基金、房地产、外企公司,而对国企、事业单位相对来说影响不大,因此高职学生可以优先考虑选择国企。

2.继续读书

如今的就业压力好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笔者认为如果有条件,有机会,高职学生可以避开最近的就业压力,选择继续学习三五年,等经济复苏后再利用自身优势找更好的工作。

3.选择自主创业

高职学生在经济危机下,自主创业是不错的选择。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对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 语

经济危机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同时存在利和弊,但只要高职学生认清方向,找准目标,消除心理恐慌,相信即使在“经济寒流”中也可以找到使自己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亚玲.对高职教育三个基本理论问题的再思考.教育与职业,2006(35)

2 陶书中、黄君录、王佳利.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5)

第3篇

(一)服务业地位的变化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造成了2008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对于第二产业的制造业有非常大的冲击,让我们难以承受。可是,这冲击未必就是有害无益。它使我们意识到,发展制造业不可能成为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的目标是第三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在我国的经济总产值中仅占40%,这一水平相对发达国家是非常低的。这场危机使我们意识到产业转型和升级已经是迫在眉睫。现实是很残酷的,我们必须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构成凰务贸易不同部门的发展机遇的变化

1、技术、文化和信息服务等行业有望在2009年间扭转逆势,此次经济危机的发生使诸如旅游、运输等我国传统服务贸易行业均遭重创,但从历史经验可知,人们对文化产品及服务的需求和消费在危机中表现依然强劲,少数新兴行业如文化、技术、信息服务等有望逆势而上。美、日等正是在前几次经济危机中抓住了这些机遇,一跃成为文化贸易强国。

2、经济危机使许多国家的产品销售价格急剧下滑,面对如此困难,它们不得不在成本、效率土下功夫,纷纷开始寻找新技术,这就使得整个世界经济对高新技术的需求增多,所以在技术贸易方面蕴含着巨大商机。

3、2008年的数据显示,全球离岸外包服务以超过20%的增速发展。并且。从长期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外包业务的趋势不会改变,我国以服务外包为重要载体的信息通讯服务行业面临巨大商机,将会保持较快平稳增长。

二、中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原木存在的问题

1、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是发展服务贸易的基础。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结果,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平均为50%左右,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大都在60%以上。虽然中国的服务业从上世纪90年代的33%提高到2005年的40%。有了较快发展。但相比之下,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仍相当落后,占GDP的比重相对偏低。

2、服务贸易领域的法规和管理不够完善。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各种市场机制和体制还不完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不少领域的法规仍是空白。虽然近年来,中国颁布了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加快了服务贸易立法步伐,但尚未形成立法体系。已颁布的一些法律法规比较宽泛,可操作性差。

3、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服务贸易发展落后。中国服务贸易优势主要集中在诸如运输、旅游服务等传统附加值较低的行业上。而全球服务贸易量较大的保险、金融、咨询、计算机信息服务、电影音像、广告宣传等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的高附加值行业,在中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国际竞争力低,并且发展速度缓慢。

4、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目前,在国际上,中国服务贸易对象主要是香港、美国等地;在国内,服务贸易收支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和广东冶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而中西部地区所占份额极小。服务贸易交易项目和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发展,形成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水平偏低且短期内难以有所突破的格局。

(二)经济危机下产生的新问题

1、服务贸易管理落后。当前,中国对服务业以及服务贸易的定义、统计范畴与发达国家和国际惯例不一致。中央相关部委直接负责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和协调。这种管理体制会造成中央和地方有差别地对待服务国际贸易政策和规章。并且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不可避免的造成行业垄断等缺陷。

2、服务贸易行业人才乏。2007年的财经蓝皮书《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中国服务业体制改革与创新》指出:我国服务业就业率仅有30%多一点,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60%。国内服务企业的组织规模、管理水平、营销手段、经营效率与国外跨国公司存在较大差距。

三、中国服务贸易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政策措施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服务贸易秩序,保护企业和个人在海内外的合法权益。

2、加强对企业的支持。根据不同服务贸易部门的具体情况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在融资、人员出入境、便捷通关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更多的服务贸易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3、强化人才保障。落实和完善各项吸引和培养服务贸易出口人才的政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培养和引进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行业急需人才。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人才信息库和人才服务机构,加强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坚决查处各种侵犯服务贸易出口企业知识产权的行为,对服务贸易出口企业的知识产权运用法律手段加强保护。

(二)建立服务贸易发展管理和促进体系

在服务贸易主管部门领导下,建立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服务贸易工作机制。培育能适应现代国际贸易要求的服务贸易行业协会,提升行业整体形象,整合行业资源,起到政府和企业之间以及国际间经济合作的纽带作用。建设服务贸易公众信息网,帮助服务业企业了解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和市场信息。

(三)促进重点部门服务贸易发展

综合考虑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根据部门优势和国际市场需求前景等因素开展工作。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加大技术引进和创新的扶持力度。针对经济危机期间全球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趋势,积极开拓对外文化贸易;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大力促进以海洋运输为主的运输出口服务。

(四)加强世界服务贸易合作

当前的经济危机影响已波及全球。为应对当前严峻局势,开展服务贸易合可行和有效的应对危机方法。除了各国积极采取措施稳定金融市场外,维持开放、稳定、公正的国际贸易关系,对全球渡过经济难关,恢复信心至关重要。服务贸易合作是亚欧合作的重要内容,亚欧在服务贸易中互补性大,合作前景广阔。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的服务贸易增速较快,但亚洲国家间服务贸易水平发展不均衡。欧盟是全球最大的服务贸易经济体,其服务贸易发展专业性强,并在技术发展、管理体制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一直是服务贸易的净出口地区。亚欧两大洲在服务贸易领域需要也完全有条件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第4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蓝海 经济危机

在经历了08年的经济下挫后,中国企业已经进行了一轮残酷的洗礼,08年上半年倒下的中小企业是这次危机的牺牲品,而幸存的企业或者一部分通过产业升级正转危为机,或者陷于青黄不接的转型泥沼中,剩下的一部分则随波逐流前景不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的战略选择和竞争力的构建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的gdp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大经济体。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我国的经济高增长是建立在廉价的劳动力、高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基础上的。中国制造被称为“world workshop”,事实上,中国远未成为“世界工厂”,而只是停留在“世界车间”的世界分工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上,而这一环节正是产业链中最为薄弱、技术含量最少、赢利空间最为有限的环节。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我国珠三角、长三角大量企业倒闭,而这些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导向型企业,长期的低价战略使得这些企业只能在国际市场上依靠廉价的低端产品来取得一定市场份额。在经济繁荣时期这些企业多能在大的市场“红海”中分得一杯羹,但正如巴菲特所说:“只有潮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经济危机下,“红海”范围急剧萎缩,这些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就率先倒下了。从这一角度来看,经济危机在某种意义上为我国实现产业升级,为企业重建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经济危机考验的是企业的竞争力,能够在经济危机中生存和发展的必定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如在日本上一轮经济衰退中,有一家专门制作医院注射用针头的企业,针头细到注射到人体时完全没有感觉。它的加工精度非常高,一般企业无法达到这一要求,所以尽管经济衰退造成整个行业销售下滑,但这家企业却能够鹤立鸡群。究其根本就是这家企业具备了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产品。所谓核心竞争力,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尔认为:它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企业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并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只有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目前中央政府实行财政刺激方案,对于处于危机中的企业来说宏观政策层面有了一定的放松,但要想度过寒冬实现企业长远发展就不能再重复广度扩张的老路子,而要构建建立在深度扩展基础上的核心竞争优势。

如何在当前经济背景下构建核心竞争优势,度过寒冬?笔者认为,虽然政府出台了刺激消费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但是我国的消费水平除了受经济层面影响外,还受到消费文化的强烈影响,从而导致我国一直处于高储蓄、低消费的状态,这种消费观念在短期内是经济措施所无法根本改变的,因此国际刺激内需以提振经济的措施很难立即奏效。这样在出口萎缩的背景下就只能寄希望于投资这辆马车的拉动。

经济下滑、消费萎靡导致原有市场急剧萎缩,在这种情形下企业或者成为“红海”中的弄潮儿,或者另辟蹊径,开拓崭新的“蓝海”。

在这场经济危机中,相比西方国家我国由于社会制度和具体国情的不同,受到的影响有限。巴菲特曾说:当别人恐慌的时候,我们要贪婪;当别人贪婪的时候,我们要恐慌。当收缩战线的时候,企业反而要扩张领土。此次经济危机不仅带来了“危”,也伴随着“机”。随着国际市场产品、资源等价格的下跌,我国一些已经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这一时期提升自身创新水平,促进长远发展。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如果能在这一过程中,使企业产业链延长——并购一些国际企业,这对企业今后经济复苏时的发展将十分有利。面对着“红海”市场的萎缩,我国的龙头企业应该抓住这种机遇,实行供应链的整合和重构,利用资本重组、兼并收购等方式做大做强、重新洗牌,增强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话语权,成为“红海”市场中的弄潮儿。

从另一个角度,开拓“蓝海”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这种开拓不仅仅指新产品的研发,还包括产品的细分、渠道的优化以及营销的创新等。例如网络销售可以使企业降低经营成本,避开已有的残酷竞争,保证资金链条的延续。当然对于“蓝海”的开拓,企业应该树立一种战略的眼光,不要抱着试一试或短期避险心态,把培育“蓝海”市场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来做。对于“蓝海”的开拓,需要指出的是企业应当注重多品牌的培育。单一品牌有利于迅速开拓市场,形成品牌的集中效应,但这局限在经济上升繁荣时期;当经济衰退时,很多公司将出售自己的子公司或子业务,这就面临着单一品牌价值下跌的尴尬。以可口可乐为例,如果所有产品均为“可口可乐”品牌,那么在经济繁荣时期,消费者购买时,当看到“可口可乐”就会毫不犹豫地购买,因为消费者对于这一品牌有着强烈的品牌忠诚度;可是当经济下滑,可口可乐公司由于业绩不景气就将出售其在东南亚的分工厂,而此时谁会收购呢?问题的症结在于由于知识产权法的保护,收购后的分工厂加工的产品将不能再使用“可口可乐”的品牌标志,就是说收购的只是一家普通的加工厂而已,反过来对可口可乐公司来说,出售分工厂的意义也并不大,因为出售价格相当低,而这对于缓解经济不景气带来的负面影响起到的作用有限。所以笔者认为加里•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所说的“从核心竞争力中派生出来各种产品,树立品牌形象,为自己撑起全球性的品牌伞”中应当强调一点,即在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点的品牌扩张中,应当有意识的树立多种子品牌,并建立各子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下,各大公司可能都会不同程度上面临出售、重组等各种品牌整合和优化问题,子品牌的构建也具有重要意义。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说:“能够长期存在的物种,既不是最强大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企业的生存亦如此。无论是“红海”的引领者,还是“蓝海”的开拓者,企业都应该从战略的角度构建核心竞争优势,这样才能使企业应对经济形势的起伏变化、基业常青。

第5篇

经济危机下创新品牌营销模式的典型即是快速时尚品牌,它们也是逆时代成长的企业范例。人们在经济情况不容乐观的时候,如果能做出具时尚功能且价格低廉的物品,这样肯定会受到大众追捧。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衣服才是快速时尚品牌真正的参考目标。这使得快速时尚品牌拥有了发展契机,大规模的企业实力提供了足够的能力紧紧跟随时尚变化。

本文将针对世界三大快速时尚品牌的发展历程及经营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并总结出快速时尚品牌的品牌特点,以此展望快速时尚品牌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经济危机;快速时尚品牌;多元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 (B)-0000-00

引言:服饰流行是时代的镜像。它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而经济因素又是影响服饰流行的主导方面。每次世界性经济危机极大地改变着服饰流行的面貌,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服饰品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方向。本文以经济危机这一全球性事件为背景,研究服饰品牌的发展能体现出当今社会服装流行品牌千变万化的发展现状。

1 经济危机对服装的影响

1.1 经济危机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整个世界逐渐联系在一起,地球村的概念逐渐显现出来,贸易交流的频繁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影响愈加强烈,经济对国家的影响已经不再局限于一国之内,而逐渐蔓延到全球。第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产生在1825年英国的货币经济危机,其次是1929年爆发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直至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又称次贷危机(或信贷危机),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危机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危机呈周期性发生且周期越来越短,且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对人类社会影响越来越深也越来越复杂。

尽管引起经济危机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带给社会的影响大致一样,即:“产品大量积压,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剧增,信用关系严重破坏.整个社会经济陷于混乱和瘫痪状态”。经济危机可以带给企业、品牌以巨大打击,例如,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中,已经创立近一个多世纪身居世界第四大投资银行的雷曼兄弟宣布破产,经济危机的影响可见一般。

1.2 经济危机对服装行业的影响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经济危机的影响并不局限于经济范围,而是通过经济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文明的延伸品上,例如服饰文化与服饰品牌。一般情况下,服装业的业内人士会总结出一系列受经济危机影响给服装销售带来的打击与挫折,例如销售渠道萎缩、客户数量和交易率下降、顾客群消费率降低等等。理论与实践上都证明服装市场肯定会受到消极影响,这是不争事实。但经济危机对服装业除了消极影响之外也能为服装新兴品牌产生提供机遇。例如老牌传统服饰品牌的下滑使服装市场得到重新分配,给新兴的服装企业带来可供发展的空间。

从消费者的观念、消费动机、消费倾向考虑,保守型的消费在经济危机下会使人们更加崇尚理性消费,消费者会用他们认为适量的资金购买适合且值得的产品,“物美价廉”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我们可以说,在经济环境较好的时候,消顾客对服装品牌产品的定价是否合理考虑的并不多,而当消费模式转变为保守型消费时,这种考虑成为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这样就促进了一些价格偏低的新兴服饰品牌有机会进行资金积累,吸引其他品牌的顾客,在一定时间一定程度内使市场生产资源提供分配,并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自身实力和传统品牌平齐甚至超越,这也就使得经济危机下一些品牌反而能在不甚活跃的市场中扶摇而上。

从品牌的角度考虑,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当传统品牌开始削减预算、减少开支、简化运营流程时,在市场上的宣传力度也会降低,这样就造成了在顾客方面的影响度会逐渐下降,会带给消费者以品牌下滑、运营不善等种种印象。此时,新兴的品牌借此机会发展自己。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来消融对手的经济实力,扩大自己的市场占领比例。对比之下可以看出,经常持续性出现在市场的蒸蒸日上的新兴品牌肯定比阶段性季度性出现的传统品牌在消费者之中影响更大,这就造就了品牌发展的逆转。

简单的用价格来衡量新兴品牌在经济危机下的发展筹码是单一的,新兴品牌的崛起虽借助于经济危机,但在经济危机过后的时间里依旧能飞速发展,这归根于新兴品牌的新型营销模式。

2 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发展的快速时尚品牌

服装企业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世界顶级的奢侈品品牌,例如Chanel、LV、范思哲等,这些品牌具有品牌价值,企业的发展核心也是其品牌价值,这就要求必须具备最高质量的设计团队和前瞻性的流行导向,企业产品必须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性。在经济情况较好的时段,人们普遍会降低对服饰功能性的需要。服饰更多情况是心理需求的体现。奢侈类的产品就是这种心理的至高追求产品。

另一类,我们可以称之为快速消费品牌,它们是建立在价廉、量大的基础上以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成长起来的。因为价格便宜,人们对其只会产生最基础的功能性需求,大众买的起,且对产品质量要求也不高,一旦产品损坏,就可重新购买。这类服装的对流行的敏锐度很小,基础产品居多,经营重点放在大规模生产上,产品设计要求较少。

《营销三维论―低成本打造强势品牌之路》中认为创新是一个品牌生存和发展的根源,而在今天只有创新才能在这个变幻莫测的市场上立足,也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保留住顾客的忠实度和偏爱度。那些逆流而上的服饰品牌正是借助经济危机产生巨大的能量从而建立了新形势下的品牌营销模式,用创新品牌经营模式逐步扩大品牌影响以致席卷全球。每次经济危机的到来都会产生一些理念:例如“裙边理念”到后来的“口红效应”。尤其是“口红效应”,这个和快速时尚品牌借经济危机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人们在经济情况不容乐观的时候,如果能做出具时尚功能且价格低廉的物品,即“看上去很美”就好,这样肯定会受到大众追捧。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衣服才是快速时尚品牌真正的参考目标。

和上述两类服装企业做比较可以看出:快速时尚品牌打破了两者之间的对立,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品牌模式。经济危机下创新品牌营销模式的典型即是当下流行的快速时尚品牌,它们也是逆时代成长的企业范例。快速时尚是这些品牌的理念定义,其实另一方面看也可以称之为平价时尚。我们称他们为快速时尚品牌的原因是它们如同快餐一样的时装消费模式,速度与价格结合的方式使得这类品牌的优越性应运而生。由经济危机而引起的市场消费者的反应直接体现在消费心理上,这种消费心理即称为:"平价时尚"。

2.1 日本优衣库发展模式与商品特点

UNIQLO是日本的服饰休闲品牌。坚持将现代、简约自然、高品质且易于搭配的商品提供给全世界的消费者。“衣服是配角,穿衣服的人才是主角”突出了其以人为本的穿衣理念。 2009年日本福布斯富豪榜上,UNIQLO的品牌创始人柳井正登上了首富宝座,柳井正的名言:“经济危机是我的好朋友。”优衣库是借经济危机发展的完美典型。

从美国大学内仓储式CD销售的模式中收到启发,认为服装也可以采取自助购物大卖场的方式销售。优衣库采用的是服装大卖场的销售方式,减少的租金压力,且提供了数量多、款式多的服装展现方式,使服装的目标消费者争取最大化,优衣库的产品可以卖给所有人,并且可以与其他品牌随意搭配,这种消费模式带给优衣库巨大的经济利润。优衣库所属为速售集团“FAST RETAILING”。这个单词简单明了的说明了这一企业的经营理念。快餐文化这样一种类似麦当劳和肯德基的饮食快餐先驱的成功范例被用于服饰上也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也更加坚定了优衣库的品牌信念。

2.2 瑞典H&M营销模式和产品特点

海恩斯莫里斯(Hennes&MauritzAB,简称H&M)于1947年由Erling Persson在瑞典Vsters市创立。海恩斯莫里斯拥有遍及世界各地的专门营销店,大量工作人员的储备支持是其优越的法宝。与众不同的是,海恩斯莫里斯没有自己的工厂。H&M买最便宜的布料,所有代工加工点都选在劳动力最便宜的地区,比如中国、土耳其等。1997年H&M承诺,所有商品全部标注生产地。就H&M看来,最迅速的策划时间并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做好时间、价格、质量三方面的平衡。H&M的品牌经营模式认为,产品再好,没有人购买的话就只是废品,而且还占用库房容量,压滞资金流通,这样的话不如进行尽快处理,能在最短时间内做到撇清多余,且回笼的资金可以促进二次生产。

2.3 西班牙ZARA营销理念与商品特点

ZARA是西班牙Inditex集团旗下的一个子公司,它既是服装品牌,也是专营ZARA品牌服装的连锁零售品牌,成立于1975年。ZARA拥有庞大的设计师群;公司本身拥有9家成衣厂,从新款策划到生产出厂,最快可在一周内完成;ZARA的送货速度快;采取多样少量的经营方式,每隔3周其服装店内所有商品一定要全部换新。 ZARA深受全球时尚青年的喜爱,品牌设计师以其独有的年轻人激情与动力设计最为流行的新品,这与其设计团队常年集聚一线流行前沿是分不开的。ZARA的设计团队可以根据流行前沿的趋向、销售情况,包括饰品搭配等方面的收集与分析形成时尚前沿的最新数据,作为ZARA不断快速品牌推出的动力。

3 快速时尚品牌的特点

综上三个快速时尚品牌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快速时尚品牌建立了服装行业的一种新的经营模式。简单概括快速时尚品牌的特点:

1、一流的形象、二流的产品、三流的价格

2、快速、时尚、平民化

3、强大的实力提供超强的信息与物流支持

4、超高薪水聘请奢侈品设计师、国际巨星加盟

5、选址于奢侈品为邻,不惜工本

6、买手制,不是制造时尚,而是紧跟时尚

4 快速时尚品牌的发展前景

得益于经济危机的快速时尚品牌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我们可以笼统的概括为:因为它廉价,所以穷人可以购买;又因为它时尚,所以富人也乐于购买。

快速时尚品牌崛起于二战后的经济危机,发展于20时间80年代,成熟于21世纪,在多元化企业发展模式下,在全球经济尚未走出次贷危机的阴影之时,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庞大的生产规模使之有更好的应变与创新能力来面对未来挑战。

参 考 文 献

[1]兰泽明. 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 天府新论[J].天府新论编辑部.1996年1月版

[2]张丽.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企业营销渠道优化.山东纺织经济[J].山东防止经济出版社. 2010年6月版

[3]李光斗. 经济危机让谁成为日本首富.中国机电工业[J].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年6月版

[4]无. 唐. 舒尔茨论述中国转型大趋势.电子商务[J].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

[5]孙参运. 洞悉顾客的购买过程洞悉顾客的购买过程.商场现代化[J].中商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4年2版

第6篇

Being economical at this moment is simple.The real trick for enterprises is to find new opportunities and share common responsibilities during this crisis.

嘉宾:王志乐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钱大群

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总裁

刘凤鸣

微软大中华区总法律顾问、副总裁

同舟共济

主持人:在应对这场全球经济危机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在一个休戚与共的环境里,同舟共济、协力合作的重要性。具体到中国企业,这一点也是表现得尤为突出。

王志乐:的确如此。我认为,从所有制角度讲,在中国的企业有主要的三大类,一个是国有企业,一个是民营企业,还有一个就是外资企业。在中国这条舟上,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军。

这主要是因为最近十几年跨国公司发生了重要变化,正逐步走向全球公司。它们对公司进行了全球战略调整,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从过去强调承担股东责任,或者说为他的母国承担责任,逐步扩展到承担经济、社会、环境全面的责任,甚至于是全球的责任。

钱大群:跨国公司在中国,我们非常有信心的一点是,可以在中国配合经济发展、加速中国提升、推动中国企业走向成功的同时,我们也以中国为基地,不断强大我们的能力,从而在研究、发展、创新以及服务等方面造福全世界。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大有可为的。我们对目前形势的看法,坦白讲是乐观的,所以在这一波危机里,我们的投资是要加速的。因为我们看到在应对这一波危机的过程中,中国跟全世界大的经济体系的竞争反而更是在同一个起跑点上,中国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下,反而提升了它们跟全世界企业竞争时的地位。

危机下的战机与生机

主持人:在IBM看来,危机虽然有挑战,但战机同时也是生机。今天的新挑战很可能也是给了企业一个很好的机会,能够解决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

钱大群:碰到新的危机该如何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新的机遇?我们先把眼光从中国放大到全世界。

虽然有经济危机,但此时此刻的挑战也让人类或企业有了更好的机会来突破现状。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当全世界还有8亿人口在饥饿边缘的时候,由于供应链效率低下,从产地生产出来的食品在送上货架前,平均每年要因为食品不新鲜而浪费掉40多亿美金。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医疗卫生领域。当你谈到看病难,看病贵,大家都希望提升医疗制度建设造福人类的时候,即便是在美国,也会因为没有普及电子病历,平均每年大概有200万件以上的处方由于是人工处方,导致处方配药过程失误,给患者造成了许多不可逆的损失。所以,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样的一个危机同时也是一个很大的机会让人们去应对这个挑战,解决这个问题,使人类的医疗水平得以提升。

当全球金融风暴来临的时候,大家都想到银行、金融单位造成的问题,想到金融单位不断做出的很多创新金融手段和产品,只把这些创新产品的危机或风险转嫁给了别人。今天,我们在面对这个挑战时,就需要致力于在新的经济发展里,解决这些问题。这个挑战的出现,在客观上,也是我们发展进步的机会。

现在,我们再把这个眼光缩小到中国,从小地方来看大世界。有一个统计告诉我们,北京有三百多万辆车,平均每辆车在北京市区因为交通堵塞要浪费40多分钟时间;由于没有很好的机制,如果一个人看完病要转到另外一家医院,资料信息无法带过去,需要在另外一家医院重新做检查,平均一个人在中国大概会因此额外花费成本一千块人民币,这是很大的数字;我们讲南水北调,水资源那么重要,可是中国的水处理大概还有90%以上没有经过

污水处理就要排到大海里去。换而言之,我们今天看到一些问题,其实是有很多机会的。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主持人:能乐观地把危机看成是机遇,这种自信的底气,在各位看来,它由何而来?

钱大群:我们很有信心地说不是危机,我们可以一起合作使之转机,主要是因为在此时此刻,我们的科技层面有了很大的变化,使我们可以通过合作达成以前不可能的事。我们看到一个很重要的发展趋势是,目前,全世界平均有20多亿人使用因特网,中国已经是因特网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信息是无所不在的,在这里面,我们看到了很多的挑战,我们每天要去突破这些挑战,同时,我们又很乐观地看到,我们也可能通过努力,把这些危机转变成很大,很好的机会,包括一些过去我们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

刘凤鸣:技术创新是推动发展永恒的主题。随着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人们会更欢迎有利于成本控制的技术和措施。因此技术创新是不容忽略的,在中国,创新已成为国策。

事实上,在任何经济环境下,创新都是创造机遇和取得成功的基石。持续追求创新的公司在经济萧条时期会比其他公司处于一个更有利的位置。当经济复苏时,他们能够比其他企业获得更快的发展。回顾过去20年,我们看到三个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技术创新、全球化和资本运作。但此次的金融危机告诉我们不能过度依靠举债来刺激经济发展,同时让我们对全球化也应有更深入的思考。

做智慧的建设者

主持人:在这场危机里,人们谈论更多的是机遇,是乐观,但在突破重围、建设未来的实战中,谨慎与智慧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钱大群:所以我认为在机遇的观念下,我们在往前走时,要一起合作,一起开发,在振兴经济的过程中,在一个企业成功的过程里,只是去修补过去是不行的。换而言之,今天我们不仅要修补过去,更重要的是要如何把钱用好,创造更有智慧的基础建设,使得未来经济不但可以提升,同时还可以更成功。

做一个更有智慧的基础建设,这里我有三个建议。第一个,与其修道路,是不是更要在医疗和IT的建设上,做大幅度的投资;第二个,是不是在这个时候可以做更有智慧的电能建设,降低能源输送过程中的浪费;第三,尽快建立高效能的机制。以上这三个刺激在美国大约是三百亿美金,可以创造将近一百万人口的就业机会。

我想,我们今天谈振兴,有很好的机会运用一些资源、资金的时候,就应该做出一些更具智慧的基础建设,使经济不但可以复苏,而且还可以走得更远。

第7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经济转型 挑战 机遇 技术创新

被股神巴菲特称作“金融珍珠港”的金融危机仍未平息,普京形容它为“完美风暴”(perfect storm),意为破坏性遍及全球经济所有角落,更有甚者称之为“金融海啸”,可见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带来了强大冲击。

对于这次金融危机的成因,现在学界已经有很多的讨论,很多人说这是金融衍生产品的问题,因为有太多的金融衍生产品。有人说这是因为格林斯潘货币政策的问题,因为货币流动造成了房地产的泡沫,后来又造成了次级债,又造成了整个金融危机,造成了那些衍生产品的问题,当然还有更深层次的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美元在国际货币里头所起的特殊作用,以及美国人的超前消费、借钱消费,一种不可持续的生活、生产模式等等,这些都是原因。

    这些问题造成的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受到了冲击,出口订单减少,出口企业亏损倒闭,进而引发产业链上一些企业受损,失业率上升。这一切无疑不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挑战。2009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速为6.1%,对比2008年后三个季度的GDP增速,分别为10.1%,9%和6.8%。虽然就下降幅度来看,各项数据降幅正在逐月减缓,但数据显示环比仍有下滑。据中国国家统计局6月10日公布的最新数据,5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1.4%,5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滑7.2%。

挑战是可以转化为机遇的。厉以宁曾提出,当前面临的机遇是:经济调整和世界经济衰退为中国长期增长提供机遇。只要中国经济能够安稳地渡过这一难关,并且基本上实现了经济转型,不仅今后能获得比过去更大的国外市场,而且能够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转型的主体是企业,不仅是国有企业,中国应该让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发挥作用。因为在中国75%的就业机会都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在目前的情况下,要解决就业问题,解决金融危机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怎么样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

一、 正视危机,冷静反思

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企业的外部出口需求减弱,创造效益越来越困难,面临重新调整。一方面,挖掘内部潜力。在中国制造业中,员工70%的工作属于无效动作,由此可见内部挖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的改造力度,降低运行成本,为下一步的快速发展积蓄力量。冷静地正视危机,迅速调整企业战略应对危机成为很多优秀企业的选择。企业首先需要反思战略方向,在财务和成本上进行调整,尽可能减少库存释放现金,消除浪费,收缩不创造价值的活动,为未来的生存做好准备。在这些调整的基础上寻找战略机会。

二、 利用资源,积极发展

在过去几年中,由美国和中国经济拉动的世界经济增长导致了全球范围内对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强劲需求,加上人们对世界市场上预期的变化,使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出现了迅速的攀升,这本身使企业成本升高,现在由于美国的经济衰退,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也出现了一定的回落,导致了国际市场上能源和自然资源产品、技术、资金、设备等价格的较大回落。这就为中国的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企业要抓住机遇,合理利用这些资源。

三、 狠抓技术,自我创新

一个企业短期的加速经济增长,是可以通过加大劳动力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来获得的,但是长期和持续的经济增长,则必须建立在包括了体制创新、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在内的广义技术进步的基础上,这已经得到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证明。从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来看,我国经济存在着为数众多的高耗能、高耗资源企业,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增长方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目前在中国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仍是资源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非常落后,技术含量不高,技术溢出效应小,劳动生产率低,同时一些产品有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的弊病。这次危机,给中国的企业上了及时的一课——企业必须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真正发展高新技术、真正依靠自主创新、真正发展具有核心能力的产品,从而成功实现企业的转型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四、 关注政策,抓住时机

每一次金融危机,政府都会对相关行业进行巨大投资。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政府投资,到2010年底政府投资将约4万亿元,目的是用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机会以及由危机造成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形势的持续恶化,全球经济将重新布局,在生存和利润的压力下,西方国家将其产业加速向亚太新兴市场转移,这势必推进中国企业的结构优化。

历史表明,危机从来就是重新洗牌的契机,弱者难以经受冲击而湮没。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重振经济,进行经济转型,不仅能获得比过去更大的国外市场,而且能够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对于造就中国企业、中国经济的后续核心竞争力,未尝不是一个历史契机,我们期待着中国经济破茧成蝶,自由飞翔的一刻!

参考文献:

[1]“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与机遇与挑战”研讨会成功举行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供稿

[2]厉以宁  《企业是经济转型的主体》

第8篇

[关键词]国产电影 经济危机 贺岁档 口红效应 冯小刚

美国房地产泡沫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造成了全球经济危机,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多个行业受创严重,中国很多行业也受之影响,国人的消费观念开始改变,让08年岁末的冬天增加了更多寒意。许多大公司出现了裁员、降薪的现象,众多小公司更是纷纷倒闭。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全球经济进入寒冷的冬天,然而文化产业特别是电影业却百花齐放,蓬勃发展。国内电影市场的贺岁档更是红红火火,牛气冲天。

一、追溯国产电影“贺岁档”的历史

新年是我国最重要的民间节日,大家都希望快快乐乐的过个年,贺岁电影应时而生,开始的贺岁片以喜剧色彩为主,获得巨大成功,后来随着观众的需求不同,各类的影片蜂拥而至,争抢品尝贺岁片这个大蛋糕。

中国内地的贺岁电影受香港的影响颇深,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堪称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香港电影受到西部片的影响,警匪片、武侠片、搞笑片、爱情文艺片,各种不同的风格流派轮番登场,尤其是黄百呜和他的新艺城接连推出了一系列的喜剧片,有很多就是我们现在耳熟能祥的贺岁片,如《家有喜事》、《福星喜报》、《花田喜事》等。

谈到中国内地贺岁片的历史,不得不提冯小刚。他是内地贺岁片的缔造者之一,对贺岁片的影响重大。1997年。冯小刚与紫禁城影业公司合作,迈出了贺岁档的第一步《甲方乙方》,这部由葛优、冯小刚等主演的关注贫民梦想的喜剧大获成功,取得3600万元的票房,内地票房看到一线生机。“贺岁”这一概念被大众普遍认同……。接下来的《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同样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冯小刚的贺岁片的地位稳定的确立。01年《大腕》开始变化,该走了精英的路线,不再关注小市民的平凡生活,03年《手机》开始了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思考,关注的是大家比较敏感的话题,04年《天下无贼》加入了对人文的反思,对人性的理解。

著名电影评论家尹鸿教授针对贺岁档说过“一批观众养成了在年底看一场电影的习惯。而这个档期也容纳了越来越多差异性的电影。”02年,国内贺岁市场变化很大。古装奇幻大片《英雄》替代了冯氏喜剧的地位。魔幻大片的集约化生产开始了,贺岁档巨大的票房号召力吸引了《英雄》一类的影片。近年来,各类题材贺岁电影蜂拥而至的相继占领贺岁市场,贺岁档的地位也逐渐的确定。大家也习惯了年底等着看几部好的电影开开心过年。

二、国产电影贺岁档的“口红效应”端倪

金融风暴,经济萧条,08年末,更多的观众选择走进电影院去品尝文化的心灵鸡汤。牛年中国电影贺岁档大片云集,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大陆贺岁片的标志性人物冯小刚并与老搭档葛优推出一部《非诚勿扰》,技术与艺术兼备的《梅兰芳》,史诗巨片《赤壁・决战天下》,传统功夫片《叶问》,香港黑社会片《狼牙:》、《大搜查》,都市爱情喜剧片《桃花运》、《爱情呼叫转移2》、《女人不坏》,平民喜剧片《高兴》、《疯狂的赛车》等影片不断的涌现,充分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审美。据权威部门统计,09年贺岁档最终的全国总票房已达到10亿元人民币。

这种大环境下,其他行业备受考验的时刻,电影贺岁档为何能如此的红红火火呢?由此看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口红效应”端倪,所谓“口红效应”是指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口红作为一种慰藉品大受欢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在经济危机下飞速发展,这事借助了这种效应的影响。中国的电影产恰恰是中国经济的那支口红,结合到中国的电影贺岁档,大家在经历708年那么多的坎坷、大喜大悲的时候,又遇到经济危机,在面对众多的消费娱乐方式时。人们偏爱年未经历了一年的喧闹后寻求一种宁静的快乐,心灵的慰藉,而09年贺岁档的片子类型的多样化以及票价的合理性恰恰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口味,给中国观众带来一道丰盛的贺岁大餐。

当然国内各大院线也相继推出了很多的优惠措施,票价降低,抽奖,影迷见面会等系列的活动,以及各大电影发行方别出心裁大力的宣传影片,组织各种宣传活动等增加影片的号召力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观众的消费。

三、展望国产电影“贺岁档”

09年贺岁档的成功使得每个参与者都分了一杯美羹,这同样也给明年的贺岁档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观众的欣赏层次越来越高。大家不想看到都能赶在“贺岁档”端出来的这盘菜乏善可陈。比之往昔,众多影片投资商看到贺岁档这个大蛋糕的甜美,争相的赶在这个档期上映,大力的宣传,明星的造势,都想成为贺岁档的赢家,抢得更大块的蛋糕,但是电影始终风险投资,观众不想在岁末眼花缭乱的宣传背后只是徒有其表。心理落差过大的话,必然贺岁档这个蛋糕会越做越小,消费群体也不会稳定。

当记者采访冯小刚对贺岁档的看法时,冯导说“对观众来说,也希望选择多一些。观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奋点,就能选择不同的电影。香港记者也认为贺岁电影不一样了,过去主打的是搞笑片,现在衰落了。这不是由制片人确定的,而是由市场主导的,是观众口味在变。”国家休假制度改变后。贺岁档是很大的机遇,岁末人们观影习惯的形成,观众观影情绪的逐渐高涨,对一些好电影的期待,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一片的生机,经济危机下日渐成熟的中国电影市场逐步稳定,如何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吸引住更多的固定的观影人群。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不仅需要前期的投资、导演、明星、宣传。包括后期的发行以及上映时间,影院票价的确定都会影响到贺岁档的成功与否。

国家的法定假期越来越多,贺岁档的成功的范例能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其他的档期,这需要电影人的不断努力,期待中国电影市场如09年贺岁档一样红火的景象越来越多。

第9篇

关键词:经济危机;医学生;就业问题思考

一、医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1999年以来的高校持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时代。2004年是医学类专业本科生扩招后毕业的第一年,之后医学生以大致20%~30%的速度递增。据福瑞医生网统计,2009年医学类毕业生数量达到108万人左右,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会更加严峻。

1 供需矛盾紧张

总体供需状况:经过多年的不断培养和补充,城市的医疗人才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有的还出现了饱和或超编,很多医疗机构正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调整,用人指标有限,难以大量接受毕业生。由于地区分布、队伍结构、用人机制等问题,现有医疗机构普遍认为:数量趋于饱和,招人就是想提高质量。所以,提高门槛是大医院的用人取向。

地区供需状况:中小医院、偏远地区医院对医学本科生有很强烈的需求,

但由于条件相对较差,很多本科医学生不愿意去这些医院,因此出现了一边抱怨工作难找一边抱怨人才难求的状况。

2 学历要求提高

进大医院困难,学历要求普遍提高,能够进入中心城市的大医院工作,是绝大多数医学生所渴望的。但是目前大部分三甲医院人员已经超编,现有医疗人员数量饱和,应届毕业生要想进入比较困难。由于可供选择的毕业生较多,许多医院都相应提高了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除了个别岗位和特别优秀的人才,较大医院的临床科室人员基本上都要求具有硕士或博士以上学历。

3 考研人数上涨

随着人们对高学历人才越来越看重,以及医疗单位招聘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考研人数大幅度上升。考研似乎已经成为医学类专业毕业生的最佳选择,普遍认为这个行业本科学历很难立足,期望通过考研提高身价,同时也避过就业高峰。

二、经济危机对医学生就业的影响

1 正面影响

爆发于2008年年初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受危机影响,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动力不足,中国经济面临转轨期,国家不得不把经济增长点从出口型转移到内需消费,开始着力解决住房、医疗、教育三个问题,以扩大内需市场医疗就是其中之一。

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依靠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相对减弱,在这种情形之下,中国要想保证自己稳定发展,就必须考虑内需,其中人人必须的医疗就占有一个非常大的消费市场。这对于医学行业来说,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因此,经济危机给医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和良好的就业前景。

2 负面影响

经济危机下,公司要求裁减人员,医院同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样,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同时,随着经济危机在全球的蔓延,国内的多个行业的消停,给医学生带来的恐惧心理不可忽视,许多学生表现得不自信,甚至消极地对待就业,过分降低就业期望值。经济危机给各个行业特别是进出口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政府对此进行宏观调控,使得政府在医疗行业的投入大大缩减,一些投资商在公立医院、医疗器械、医用药材等医疗相关企业的投资也大大减少,甚至不投资,导致医疗人才的需求减少,从而影响到医学生的正常就业。

三、经济危机形势下医学生的就业策略

1 学校方面

(1)合理设置专业。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导致医学毕业生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普遍存在,学校应当合理调整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来促进大学生就业。首先,要协调好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的关系,结合冷门学科和热门学科建设边缘学科,对于一些的确没有任何就业价值,又不能进行改造的专业,则限期取消招生。其次,要侧重于解决专科医学生的就业问题,再次,鉴于目前我国医学人才市场的总体状况,应当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就业、到农村就业。

(2)加强对医学生就业的指导。在供需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大学生就业市场与社会劳动力就业市场交织竞争的新形势下,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是解决“医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很多学校对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的特点和难点认识不足,缺乏有力的就业指导措施,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滞后。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学校应把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活中,教育毕业生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择业观,把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与构建和谐社会联系起来。

其次,指导学生拓宽就业思路,调整期望值。医学毕业生要学会降低就业层次,到基层单位做基础的工作;拓宽就业地域,不必太拘泥于专业对口,要敢于到那些与医学专业相近或相邻的新兴行业工作。

再次,提高学生的求职应聘技巧,增大就业机会。比如可以通过开办就业指导专家系列讲座,讲授毕业生择业前准备、职业生涯规划、如何撰写简历、应对面试和笔试的技巧以及党政机关人才选拔中的注意事项等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和辅导。

(3)提高教育质量。随着现代医学要求的不断提高,医学院校应不断从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自我学习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培养等方面着手提高教育质量。高校应积极探索教学内容的改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整体质量,增强就业的竞争力。现代社会就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大学毕业生要尽快适应社会的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和掌握新的技术技能。

(4)加强学校和政府及用人单位的合作。医院对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加强与用人单位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医院可以更充分地了解学生,从而挑选到将来中意的员工,节省招聘成本,同时也可以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学校由此还能初步了解社会对医学生的需求,为合理控制招生提供依据。政府为学生就业可作宏观调控,加强同政府的合作,可让政府更好地了解医学生的就业情况,以便制定相关就业政策。

2 政府方面

(1)加强宏观调控,加快就业制度和人事、户籍、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对我国医学教育提出了近远期的发展改革目标。在宏观上加强了对医学人才的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指导了医学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社会所需的高质量医学毕业生。政府还要在医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通过法律、经济和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以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建立更加开放的医学人才市场。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鼓励医学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和边远地区、艰苦地区就业。

(2)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毕业生就业制度等

改革的严重滞后,也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与高等教育相关领域制度的改革步伐有待加快加强。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要求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做到人才的培养要适应市场的需要。根据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确定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做到超前预测、超前设计、超前培养。同时扩大选修课的范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的课程,使医学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政府应从企业人手,优化产业结构,以创造更多与医学相关的就业岗位。

3 学生方面

(1)调整心态。目前医学生就业难,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自己对就业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①功利思想。就业时看重用人单位的地理位置、工资待遇,功利思想较为明显,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淡漠社会责任。②自负与自卑心理。由于对医生的职业特点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解,加之耗时长、成本高,家庭和社会对医学生有很高的期望,导致这部分学生在择业时好高骛远。同时,医学生的出口面相对较窄,加上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③消极依赖心理。随着近年来各高校连续扩招,医学类毕业生增长很快,社会对医学类毕业生的需求明显下降。医学生若不积极主动地去推销自己,参与竞争,往往会坐失良机。④焦虑心理。绝大多数医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焦虑,经济危机的影响又使之加剧。如果焦虑不能得到及时的缓解,就有可能向病态发展,成为择业的绊脚石。因此,必须正确认识这些心理误区并加以调整,这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

(2)转变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许多与人的生命、健康、体育等有关的预防、保健、咨询、经营、推销、审核等单位将蓬勃兴起。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过程,医学与其它学科产生了交叉和融合。整个社会对医学社会学、医学法学、医学经济学、医学美学、医学心理学和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人才需求量将大大增加。这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懂得医学的高级人才,而医学毕业生自然是首选对象。因此,医学生需要转变就业观念以适应新的就业机会。

(3)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较高就业期望与综合素质较低的矛盾,许多大学生期望值非常高,而其综合素质又难以令用人单位满意。

大学生应从社会要求和自身生存、发展、就业需要的角度自觉陶冶自己的情操、磨练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要学会做事,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充分发展个性特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学会学习、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以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只有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才能有效地把握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去实现人生价值。

4 医院及相关企业方面

第10篇

在刚刚开始的2009年,我们当然是要展望新的一年带给我们的希望和挑战,但愿我们可以实现更多的希望,将更多的挑战转化为机遇。新的一年里,我们用一个略显庄严的标签:尊重。在其他展望2009年的文章中,人们习惯性的表达期盼、祝愿和祈祷的情感,因为2009年确实是非常不寻常的一年。我们为什么要用“尊重”这样一个词汇呢?我想这一切也都源自于2009年在共和国历史上的不平凡和在世界经济史上的不平凡。

翻开2009年的扉页,直接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全球性的严峻的经济危机,甚至局部地区出现的经济衰退迹象。我们中国人有句古语叫“秋收冬藏”,那么我想现在的经济环境或许就是冬天最好的表述。然而在严峻的经济危机面前,不同的经济体和个人会做出截然不同的反应,有些人哀伤,有些人忧愁,有些人踌躇满志,有些人寻找机会,当然,不论是哪种心态,其实都是对于全球经济危机的最直接反应,只不过有些人乐观有些人悲观而已。但是我们在2009年伊始演变的越发严重的这场全球经济危机面前,或许最需要的心态是“尊重”,因为只有充分尊重,才能有助于经济危机的缓解,最终大家才能走出阴霾。

当理想照进现实,一切就都改变了我们的预期。在奥巴马登上美国总统宝座伊始,我们听到的是这样一句言辞略带激烈的陈述:“如果纳税人在出钱帮你,那么你就有责任不再贪婪地活着。”此后奥巴马在上任的第一个月内公布了美国历史上鲜有的“限薪令”,一时间华尔街以及社会各界哗然。当然,众多华尔街从业者和分析师对于这项法令的诟病和批评并不是没有依据的:这样的限薪令存在太多漏洞,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一定意义上,我们也同意这样的看法,限薪50万美元确实让整个华尔街的薪酬体系乱了套,同时也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造成经济危机的核心问题。但是,这条法令却给了普罗大众这样一种震撼:经济危机是莫大的现实,我们非但不能漠视,还要万分尊重。当然,所谓尊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也对尊重有着千千万万种的后续行为,但是从普遍意义上讲,这种尊重更加代表了一种重视,或者说一种接受现实并立志改变的精神。所以,奥巴马的“限薪令”更大的意义在于理念和精神层面,奥巴马用一种带有强制性的国家权力让华尔街那群平素惯于“岿然不动”的大佬们摆正他们的位置:别再优哉游哉了,经济危机来了!这一句全力之呼,更像是一句怒吼,希望唤醒和挤出人们正确的响应,虽然相隔遥远,但是我们却能深刻的理解他的用意:无论这项法令是否可行,他至少足够有力的唤醒了人们,我们需要的是对经济危机的尊重。

话题转回企业社会责任,那就形成了“经济危机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将何去何从”的问题是峰回路转?还是勇往直前?还是停留观望?这些选择相信会缠绕着每一位企业责任经理人的思绪,当然,也是企业高层管理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我想,我们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热情和决心不会有任何情况的反复,但是大环境如此,权宜也好暂时也罢,企业社会责任是否该“缓一缓”?

在对2009年的展望中,我们得到了若干的好消息。就同盟研究部对于2009年部分企业CSR预算和战略实施规划的调研而言,几乎没有发现削减企业社会责任预算的现象,很多企业说:我们的CSR才刚刚起步,停掉一年对于我们来说长期损失太大了。我们甚至看到了有部分企业把企业社会责任5年战略规划、与商业战略匹配等项目特意拿到了2009年来实施,它们的理由是:“秋收冬藏”的管理哲学要求我们,在冬天更要懂得提高企业素质,修炼内力。

200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除开经济危机,2009年的书页上还赫然记录着一些其他的意象:共和国建国60周年,奥巴马执政的头一年,中法传统友谊亟待修复的一年,期待牛年牛市的一年……无论如何,新的一年总是充满期待和祝福,不过,期待和祝福的实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对现实的尊重,对挑战的尊重,对一切未知的尊重。

第11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消费者行为 营销策略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席卷了全球,演变成一场全世界的金融海啸,各行各业都无一受到金融风暴的侵袭。零售行业也不能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幸免:奢侈品聚集地I.T 首次进行大幅度变相折扣活动,跨国公司的开店步伐明显放缓,连锁超市销售增幅回落……。对消费者而言,金融危机已悄然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态度及购买行为对零售业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金融危机下零售消费者行为特征和变化分析入手,研究我国零售业应该采取的应对策略,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建立和维持零售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一、经济危机时期的消费者行为变化

世界金融市场动荡,失业率上升,薪金在缩水,消费者购买力在下降。为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消费者不得不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消费策略。总体上消费者行为变得更加理性与成熟,更注重产品性价比,关注促销信息,选择更多样的购物渠道。

1.消费需求变化

金融危机下,消费支出总水平明显下降,尤其是高档消费的市场份额增幅下降或负增长。住房、汽车等大宗投资以及高价名酒、洋酒等高消费支出会持续低迷,直至经济形势改善。据统计全球奢侈品销售2008年增长速度仅为3%,销售额为1750亿欧元,增速远低于2006年的9%和2007年的6.5%;2009年奢侈品市场将面临6年来首次衰退。

相对于奢侈品而言,食品、快速消费品、日用品等消费并不会减少,基础物资需求及低端消费总量呈现稳定或稳步增长。尼尔森日前的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报告也显示,度假旅游,添置新衣以及外出娱乐活动仍然是中国消费者热衷的消费领域,自身生活状况,工作、生活的平衡,以及健康是中国消费者最关注的问题。

对相同消费产品消费者可能会转换产品品牌,如从外国品牌转向本土品牌,从相对高档的品牌转向普通品牌。大部分国内消费者都会认为中国本土品牌比起国外品牌具有相当的质量,而价格却便宜很多。而这场由美国引起的经济危机也开始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国产品牌美妆品、飞跃鞋等品牌成了各大论坛上的热门话题,和时尚沾上了边儿。

2.消费刺激因素的变化

在经济繁荣时期,商场影响零售业消费的关键因素一般依次为:便利性、购物环境、产品质量、品种、价格、商场名气等。而在金融危机时期,消费者会变得更加理性和冷静,价格、促销及产品性价比等因素成为刺激消费者消费的关键因素。消费者相对偏好一些低价格的品牌,因而购物的地点也渐渐转向大型超市、折扣店和直销店等。经济危机下,超市和卖场中低价商品和折扣商品排队抢购将成为常见的场面。在异常严峻的国际经济及贸易形势面前,义乌小商品外贸出口却能逆势上扬也说明了价廉物优的消费品同时受到国外消费者的青睐。

经济危机时期由于严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消费者对于厂商的一些促销方法的反应会变得跟以前不一样。比如,对于广告,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非常努力、非常紧张地收集购买方面的信息,因而会更加看重广告所传递的产品性能方面的信息:用途、耐用性和方便性等等;而对于那些仅仅是为了提升产品形象方面的广告,消费者会认为那是一种浪费,进而怀疑其产品的性价比。

而对于零售业的一些具体的促销措施消费者的反应也会发生变化。此时的消费者特别理性,在购买某个产品的时候,总是会仔细地计算厂商可能从他那里获得的利益,如果厂商不能够让消费者很有信服地感受到产品的价值时,消费者就不会购买。比如,此时的消费者可能会宁愿用较低的价格买某个产品而不用较高的价格买一些能够获得赠品的产品。而对于一些抽奖机会,消费者可能兴趣也会减弱,因为他们不喜欢这样的不确定性。

3.消费渠道的改变

经济危机时期的消费者的渠道策略有两个明显改变。(1)消费者购物的频率明显增加。一方面,消费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关于产品的信息;另一方面,购物本身也是一种相对比较便宜的娱乐活动。(2)消费者购物的渠道发生了变化。此时的消费者相对偏好一些低价格的品牌,因而购物的地点一般来说也会由以前相对高档的商店转向比较大众化的商店,比如,大型超市、折扣店和直销店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国际经济低迷形式下,对消费者而言,网络购物的“低成本、高品质”的生活更受消费者青睐,网络购物逐渐成为人们热烈追捧的购物渠道。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有2.1亿网民,其中参与网上购物的有5500万,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2007年网络交易量达594亿元,和2006年312亿元的总成交额相比,增长了90.4%,而2008上半年,网民通过网络购物消费额已经超过3162亿元。经济危机时期,无论对消费者还是商家,网上购物都是双赢的一条捷径。

二、结合消费者行为的营销策略

经济危机下,消费者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忽视虚拟价值,而转而越来越重视产品本身实际价值,越来越不舍得花钱,这种理性的回归也在孕育新的消费趋势。零售业必须根据消费者行为变化,调整营销策略,以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使零售业能够继续生存并获得发展。

1.调整商品经营结构

经济危机时期奢侈品的消费明显减少,生活必需品也会逐渐转向比较便宜的品牌。因此,零售业应根据这种变化,改变经营思路,适时、灵活地调整商品经营结构,引进新的品类,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经营中高端商品的零售业在不影响企业整体定位、品牌形象的前提下,可以增加一些既有品牌形象,价格又适度的副牌商品。根据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的情况,适当引进一些价格合理、款式新颖的进口商品。零售企业应加强商场品牌信誉和食品安全的联系,促进食品销售。

调整商品经营结构,还应结合当前可能的消费增长点。从历史发展看,每次大经济危机,都会出现新的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热点。如1928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以后,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带动了全球新一轮经济增长;1987年的全球经济衰退之后,信息革命和互联网新经济拉动全球新一轮经济增长。这次全球金融风暴后,从我国来看,新能源、3G、农村家电等将可能带动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另外,现阶段中国,大多为独生子女的“80后”已经进入了消费的主导层,并开始掀起组建新家庭的,他们具有新的消费理念,是中国新生代消费者的代表,由此带来的消费浪潮尤其是在时尚性商品和高性价比的商品的消费方面将起到主导性作用,也会主导由他们组建家庭后所带来的婴儿消费潮倾向。总之,零售企业只有根据消费者消费需求,适时、合理地调整商品经营结构,才能增强自身竞争力,最终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2.提升产品性价比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焦点将聚焦在产品本身,所以充分提升产品性价比是吸引消费者购买的最直接方法。提升产品性价比零售业一般有两种价格策略可以选用:要么产品不变,价格上给消费者更多的实惠;要么价格不变,但在产品上给消费者更多的实惠,如加大产品规格或更实用的包装等。总之,围绕如何提升产品性价比做足文章,既可以促进销量,又可以提升目标顾客忠诚度。

提升产品性价比时,零售业最需要注重产品本身的价值创造,而不宜过多关注赠品。即使需要进行促销,在赠品的选择上一定要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可以选择生活必需品或者必需品的替代品作为赠品,这样就可以减少消费者的其他购买开支,更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同时,在和消费者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增加理性的诉求,突出产品功能、性能及耐用性等核心内容。另外生产商或零售商们可以尝试主动为消费者提供理由,来帮助消费者选择购买便宜一些的商品,这些理由可以是经济方面也可以是非经济方面,可以是环保主义、健康主义或者简约主义。

3.拓展渠道策略

经济危机时期,大部分消费者的购物渠道会转向那些低价格的商店。零售业必须根据消费者的行为特点,对营销渠道做相应的调整。(1)转换营销渠道。将更多的产品通过仓储式超市、折扣店、直销商店销售以降低价格。但是必须处理好新的销售渠道与原有的销售渠道之间的关系。(2)寻找新的市场机会,扩展营销渠道的覆盖范围。当然,零售业在寻找新的市场机会的时候,应该牢记的一个前提就是:零售业在这个市场会拥有核心竞争力。切忌不顾实际盲目扩张。(3)关注渠道成本,为消费者创新渠道价值。

经济危机往往是催生新的渠道模式的机会,如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危机时的新创意或许会成为危机后的一种商业模式。在当前经济危机下,网络购物已逐渐成为人们热烈追捧的购物渠道。企业需要思考在经济危机下需要减少渠道费用,进行渠道模式的创新,并要积极拥抱电子商务时代。例如每一个有一定规模的连锁企业都可以建立网上商店,在一些规模和销售量大的店里也可开设融合网上商店和实体店功能的“时代设计店”。

4.提供超值服务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产品与服务已相互渗透,形成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正如斯密所言:“似乎没有任何标准可以清楚地划分出两大部门(指产品与服务)的界线。”。而每次经济危机之时,也正是消费者行为、需求服务内容变化转折之期。零售业应充分关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消费者消费行为、需求服务内容变化发展之趋势,强化商品使用价值之外的超值服务,如扩大对VIP的服务范围,增加新的服务内容;增加对消费者消费知识的培训和宣传,使消费者更多了解商品属性、特征,如服饰搭配、化妆技巧等。消费者行为包括一系列的过程,不仅包括购买前、购买中,还包括购后过程,零售业对于消费者购后的关注可以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满意度。比如超市可以建立意见箱、意见簿等收集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设专人对消费者抱怨产生积极回应,建立灵活的退换货机制,争取使消费者每次的购买都是满意的,这样长期下来,就会形成顾客忠诚,是零售企业的一笔无形资产。

三、小结

在过去十多年的大众消费革命涌起的浪潮中,中国的连锁业从无到有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各种连锁业态发展的速度在全世界零售业中是绝无仅有的,中国各种连锁业态都在进行业态的创新与转型。但受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业态创新转型的趋势不会变,但创新转型的方向与方式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一个较明显的标志是,从原先的业态转型结合商铺改造同时进行转变为现在的调整商品结构和改进服务。在需求主导一切的今天,零售企业应当切实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多考虑,多动脑筋,经营策略应当根据经济环境和消费者行为的转变而调整,明白思变则通的道理。经济危机对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而企业应该以一种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并积极地采取恰当的措施趋利避害,化害为利。

参考文献:

[1]顾建国:2009中国连锁业发展展望(接上期).现代商业, 2009, 1:118~121

[2]美国贝恩公司调查报告,2009年10月29日

第12篇

【论文摘要】2009年金融危机在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给企业和市场发展提供了机遇。随着政府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到位和经济的逐步复苏,在我国提出要扶持大企业,支持并购重组,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国将迎来一次新的企业并购浪潮。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并购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当前金融危机下存在企业并购的有利条件,并为我国更好地开展企业并购提出相应建议。

2008年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全面爆发,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各种政策,希望借此来缓减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所造成的影响。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四万亿投资和出台《关于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刺激我国经济发展和规划我国产业发展。此次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在十大产业政策规划中对9个产业明确提出要扶持大企业,支持并购重组,这必将引起我国企业新的并购浪潮。

一、我国企业并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008年以来,中国企业的并购活动日益活跃。并购活动呈现出纵向并购增加、大量中小企业加入并购大军、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联动并购频繁等趋势。尤其是海外并购活动比较活跃。当前形势下,企业并购对于中国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具有重要意义。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企业并购步伐放缓,并购交易额明显下降,但是中国还是一枝独秀。2008年我国并购交易创下了1643亿美元历史新高,增幅18%。但是,从我国企业并购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企业并购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并购。由于我国特定的环境和体制,中国企业并购中仍然存在着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纵观企业并购的历史,其中有成功的典范,也不乏失败的案例。据统计,国际上大型企业并购案例中失败的占近三分之二,重组十年后公司仍成功运营的比例只有25%。从思科公司并购20多家企业成功到美国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重组的问题不断,从我国TCL集团并购汤姆逊到平安并购富通等的成败得失,都说明了并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并购后的整合不成功。

1、我国企业并购中存在过多行政干预

企业并购是一家企业在市场上获得另一个企业整体或部分资产和控制权的一种市场行为。企业并购是一种企业自愿的市场行为。可是在当前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中,行政干预色彩一直很浓厚,当政府以不适当的方式介入时,一般意义上的市场行为、经济行为就会因为两者在动机和评估体制上的不同而发生扭曲。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企业并购很多是为了救济另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让一家效益好的企业去兼并这家企业以避免出现社会问题。还有一种l隋况是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打造上市公司,要求几家效益好的企业进行并购重组以达到上市目标。这种“救济型”并购效果并不佳,没有达到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可能还造成效益好的企业被拖垮。另外一种情况确实把优势资源进行组合,但是,并购后没有进行很好的整合,只是为了达到上市的目的进行简单的相加而已。所以,多数行政干预方式下的企业并购的效益和效率比较低。

2、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没有很好的整合

企业成功并购后,就面临着如何整合,尤其是当两个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存在很大的差别时。兼并方如何把自己的企业管理制度应用到被兼并方以及两者在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冲突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进行。采取怎样的整合措施,使企业并购后在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上能够尽l陕磨合相融,这是企业并购后管理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3、人力资源整合难度较大

在我国企业并购的案例中,出现很多由于企业并购后,各企业的员工利益受到影响,员工闹事的现象。同时在并购活动过渡期,企业的动荡和模糊状态使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降低,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容易造成并购过渡期中的消极怠工和生产效率的下降。因此,企业并购后,必须要进行员、理阻力克服与行为整合。

4、忽视并购后的企业文化整合

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其经营模式和企业文化也不同。由于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他们的企业文化也就存在明显差异。虽然企业并购主要是资产和业务的整合,但是我国企业并购往往忽视企业文化的整合,总是不谈企业文化整合对并购的实际影响力。但是企业文化整合往往是整合的关键。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并购的有利条件

经济危机给企业并购产生不利影响确实存在,但是有利于促进企业并购的因素仍然在发挥作用,有些因素正是危机本身的产物,这些因素包括低廉的资产价格,产业重组造就的投资机会,新兴产业如新能源、环境相关产业的迅速扩张等,这些因素将迟早会启动新一轮的我国企业并购。

1、政策机遇

国家正在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而并购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不但能够给企业带来生产和经营的规模效应,增强协同效应,节约交易成本,而且通过纵向和横向并购可以使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提高竞争力。国务院《关于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对9个产业明确提出要扶持大企业,支持并购重组,这必将引起国内企业新的并购浪潮。国家提出“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带动我国一部分有实力的企业纷纷跨出国门,开展海外并购。这些都为我国企业并购提供了政策保障。

2、我国宏观环境良好

尽管受全球经济整体衰退的拖累,我国经济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在财政刺激方案的刺激下,2008年我国经济仍保持着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2009年经济的内在活力开始恢复,整体经济出现止跌启稳的迹象。这给我国企业并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

3、市场机遇

金融危机和严峻的经济周期为公司低价收购资产提供了机会。这给我国一些拥有大量现金的公司收购被低估的资产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股票价格的大幅走低也会导致新一轮的企业并购和产业结盟趋势。

三、金融危机下国内企业并购的发展趋势

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随着我国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经济的逐步复苏,2009年我国有可能出现各类投资和会资金到资本市场购买低价产权资源的情况,资本市场有可能成为企业并购重组的主战场。当前,中国企业并购正显现出以下四大趋势。

1、企业纵向并购日益活跃

在当前金融危机情况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现降低生产成本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企业将出现为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增强企业发展动力,以整合生产下游要素,构筑企业新的价值链的企业并购。预计今后几年里,纵向并购仍会以两位数增长。

2、以同行业整合、推动企业由大变强、由强变优的横向并购将全面展开

我国提出要在各个行业整合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近年来,同行业之间的企业并购比较多。从2008年企业并购热点看,成交金额同比出现较大涨幅的行业分别是工程建筑业、文化产业、农业、制造业、房地产业和资产管理业。2009年,以1O大产业振兴规划为契机,企业横向并购重组将在更大范围、更多行业、更宽地域展开。

3、大型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加速,混合并购将会渐入

我国提出国内大型企业上市目标和政府部门积极推进科研院所并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种政策在2009年将促使国内大型企业进行主辅分离和资源整合,以实现主业板块或集团整体上的目标,也促使科研院所重组到大型企业集团。为了寻求新的发展目标,大型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将加速度进行。这种态势将促使混合并购曰益活跃。

4、企业异地结盟、异地并购趋于活跃

大企业与地方政府的经济合作正在大规模展开。地方政府与大型企业之间的合作,异地并购的不断展开,将大大推进市场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的优化配置,加快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四、更好地发展我国企业并购的建议

1、进一步健全企业并购的法律体系

建议制定一部《企业并购法》,对于我国企业并购做出专规定,作为并购法律体系的核心,完善企业并购相关的主体法律和部门规章。此外,应该减少我国并购法与其他法律的冲突,尽量向国际通行规则靠拢。在制定或完善产权交易法、资产评估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金融法、税法等方面的法规时,也应考虑到企业并购的因素。

2、转变政府角色,使政府成为企业并购的引导者和监督者

政府对企业并购应在宏观上进行指导,运用产业政策指导企业并购,避免企业盲目并购,使产业结构在企业并购中达到最优化。由于企业并购行为一般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因此,有可能只有利于并购双方,不利于整个社会。政府需要以监督者的身份制定监管政策对之加以控制和调整,及时制止那些损害市场效率和妨碍公平竞争的并购活动的发生。因此,在企业并购中,政府的作用体现在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制定经济规划、产业政策方面。

3、做好企业并购后的整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