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

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

时间:2023-07-31 17:25: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

第1篇

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危机应对策略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流动,可以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帐户反映,资本流动分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两种情况。国际资本流动可以采取很多形式,最常见的有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融资和国际负债三种。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的国际流动日益活跃,成为许多重大经济事件背后的关键影响因素,这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有着密切关系。这些情况其实也不外乎一种非常简单的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关系。从需求角度来看,一是发达国家的老龄人口增加推动了养老金规模的逐步扩大,国际资本市场成为其投资和获取增值收益的主要场所;二是中产阶层人口增加,他们的经济实力强,对投资的需求旺盛,又理解而且愿意为获取更高投资收益而承担更高的风险,于是,其收入积蓄从传统的银行储蓄流向更高收益的股票市场,从而推动了共同基金的迅速发展;此外,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的管制从8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放松,客观上推动了国际资本市场,特别是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国际资本市场的现状

资本市场的组成不外乎两个方面:市场的参与者和市场上的产品。20年前,商业银行构成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主体部分,而今天,尽管银行类机构仍然是清算体系的使用者和主要管理者,但是从资产规模来看已经远远低于投资类机构,如养老金和共同基金等。

国际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和产品两方面同20年前相比已经大大丰富,从组成模式来看当前的国际资本市场呈现出一种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的格局,也就是说网络化。在这种日益凸现的网络化趋势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这就是一些传统的风险监测和管理手段受到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所谓的对银行8%最低资本充足比率的要求,现在看来并不“充分”,因为银行仅仅有8%的“垫底资本”并不足以抗御日益增加的资本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后果就是:实际生产部门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对银行领域的“波及效应”被网络大大放大了。另外一个因素:电子交易手段的成熟和不断更新带来了更复杂的资本流动形式和更大的市场波动性,大大提高了全球资本市场的资本流动速度。更多的资金以短期获利为目的,导致市场波动性不断增加。70年代因为石油危机导致全球发生债务危机时,如果人们对当时全球各个分割的市场之间的连锁反应(chainreaction)还有惊诧的话,那么,在21世纪,如果由于全球资本市场体系中的某一个市场发生问题而导致整个体系陷入危机,估计大家不会再惊诧了。因为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哪一个市场会在全球危机的状态下而再独善其身。

导致国际资本市场资本流动加快的另一方面原因还在于进入90年代以来开始的放松管制策略的流行。各国放松金融管制造成的直接效应就是交易成本降低,跨境资本流动大幅度增加,最直接的后果之一就是全球各地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

对于中国而言,虽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很低而且市场规模很小,但已经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外部市场变化的波及效应。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介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资本流动壁垒和保护墙将逐步减少直到最终消失,这些波动的影响将变得更为直接和明显。所以国际资本流动可能引发的问题从现在起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国际金融危机及其成因

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资本和技术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波动和因此而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全球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为主要特征,金融资产价格波幅之大,传播范围之广,为前所未见,这种剧烈的波动及其附带的扩散效应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3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国际金融危机离中国并不远。从历史上看,上个世纪末是金融危机多发时期:从最早的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到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再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最近的有2000年的南美金融危机。其中以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最具备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当然破坏力也最具全球性质。

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传导输送系统,国际资本市场的安全性和效率非常令人关注。亚洲金融危机及其触发的全球范围的市场动荡不安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直到今天其影响仍在继续,这足以说明国际资本流动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对它的成因以及对策的研究是关系到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如果简单的列举,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经济过热导致生产过剩;贸易收支巨额逆差;外资的过度流入;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和不当的汇率水平;过早的金融开放。但是在实际中这些因素往往是综合起来起作用的。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来具体分析就不难看出,是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导致了金融危机的总爆发。具体的原因可以归结如下:

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资源效益不佳。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从70年代开始相继起飞,增长很快。但长年的高速增长也积累了严重的结构问题,这些国家都注重于推动经济的新一轮的增长,忽略了对结构问题的解决。

“地产泡沫”破裂后造成银行坏帐呆帐严重。东南亚各国在过去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房地产价格暴涨,吸引银行向房地产大量投资,银行呆帐的增加大大影响了东南亚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危机之前一些金融机构已经濒临破产。

从外部看,其它资本市场,如日本股市的复苏和美元的持续走强,都使得一部分原来流入东南亚的外资撤离,构成了对这些亚洲国家货币的强大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巨额国际资本的高流动性和高投机性终于搅起了这场空前的金融动荡。

国际金融危机具有广泛和巨大的影响。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它对各国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负面影响。由于在进行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中国政府的调控和管理得当,那次亚洲金融危机并没有对中国造成直接影响。但是不管如何,我国仍然感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种种间接影响。

我国防范未来金融危机的策略

六年后的今天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减弱了很多,但是其余波仍未完全消除,国际经济仍然在为成功摆脱衰退回归繁荣而努力。另一方面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仍然存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国家金融、经济乃至政治上的缺陷都可能造成下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直接波及的中国而言,分析其产生原因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同时如何抓住机遇调整结构制订策略,防范甚至提前化解下一次金融危机也是我国金融业今后发展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我国防范和化解未来金融危机的策略可以归结如下: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本国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实保护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

有计划有步骤的开放资本市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要慎之又慎。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为了吸引外资流入,往往在条件不具备或者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殊不知当允许国外资金自由流入本国时,同样也必须允许自由流出。当国际游资流入时,如果运用不当将使本国经济陷入困难,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大量资金外流时本国将面临对外支付的困难。因此我国今后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兑换应放慢步伐,慎之又慎,待条件比较充分时再实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

中国的开放必须是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条件下的开放。国家经济安全是在世界经济越来越融合的情况下很多国家必须考虑的问题。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大国、小国共同地融在一个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它们的地位是不同的,抵御越来越一体化的世界经济风浪冲击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这种保卫自己的能力就是一国的经济安全度。经济安全的保卫需要本国一整套的系统,既要开放,又要在金融的管制、进出口资金的管理方面使本国的企业、政府和银行人员的经营能力与发达国家拉平,有在管理、经营、投资各方面和发达国家同等素质的人才、系统、制度。

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即使在加入WTO的今天也要清楚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的情况不能与发达国家进行简单对比。发达国家在实现资本自由流动方面也经历了若干历程。发达国家的资本自由流动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的。同时,也是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产物。我国由于市场基础和市场规范还很不完善,金融监管水平也需要在开放中的动态博弈中逐步提高,对于资本自由流动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包藏着巨大风险,因此在目前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让资本自由流动。但是资本全球化、资本自由流动是大势所趋,因此在目前我们就应该积极进行准备,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实现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调整,为中国安全、成功的融入全球资本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融入全球化市场是历史的必然。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既享受国际资本市场和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种种好处,又同时防范和化解由此产生的金融危机风险就成为中国的金融界乃至政府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它给中国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和政府都提出了许多政策上的挑战。对此,只有未雨绸缪早作准备才是应对挑战的正确策略。通过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笔者相信中国一定能够健康、顺利地实现经济的更大发展。

参考资料:

1.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August,2001

第2篇

关键词:国际短期资本流动;资本账户开放;利率;汇率

一、 引言

泰国作为东南亚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通过积极引进外资来促进自身经济发展。1994年泰国的资本账户完全开放,金融自由化进程加快使得大量的短期资本流入支撑了经济发展,但同时在短期之内国际资本流动的突然逆转也导致了“资本账户危机”。由于许多经济部门对外过度借债,信贷的扩张提高了潜在的风险。泰国政府采取了一些限制短期资本流动的政策措施,但是仍然有大量的“热钱”流入,影响了泰国经济金融发展的稳定性。因此,对泰国短期资本流动进行研究,对泰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当前资本账户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中国也大有借鉴意义。

二、 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综述

1. 国际短期资本的界定。国际资本流动是指一国居民向另一国居民提供投资、贷款、或购买财产所有权,在国际间的流动。金德尔伯格(1937)以投资者的动机为标准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划分为投机型、收入型、平衡性和自主型四种类型。李(2004)认为,短期资本流动的偿还期限是要根据国际流动性强弱来划分。田宝良(2003)以时间为标准将国际短期资本界定为使用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下的国际资本,具体包括银行资金、贸易资金、保值性资金、投机性资金等工具。综合以上学者的定义,将国际短期资本定义为以投机为目的,具有高度流动性和敏感性金融资产为载体,并在国际市场上能随时改变方向的资本流动的资本比较合适。

2.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工具。国际短期资本一般通过现金、活期存款凭证及各种票据,如商业票据、大额定期可转让存单,短期国债等信用工具来进行。在转移方式上,它们借助于电话、电报、传真,电子网络等现代通讯手段来实现。具体方式包括:贸易资本流动、银行资本流动、保值性资本流动和投机性资本流动。

近年来,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之间的可替代性增强,一些长期的投资工具也具有了很高的流动性,由于证券交易市场的高度发达使得一些长期投资工具成为短期工具的替代品。因此,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出版的《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中,将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资本和金融账户下的国际资本流动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三类。其中,证券投资是指在国际货币市场或国际证券市场购买的短期票据、中长期债券、股票或票据的行为。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工具包括短期票据、短期债券、股票和各种衍生金融工具。

3.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市场。以往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主要市场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外汇市场、票据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在近年来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市场扩大到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如股指期货市场。

在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市场方面,造成投机冲击风波的短期资本流动往往是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市场同时发生,即不同市场之间存在联动效应。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在泰国国际投机者在现汇市场和期汇市场同时进攻,当金融危机蔓延到香港时,国际投机者采取组合冲击方式,向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同时发起多头进攻。

4.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20世纪90年代后,大量的资本流入一方面对经济有推动和促进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给金融稳定带来负面影响。章和杰(2002)认为,资本账户的开放将导致国际游资流入和国内资本外流,加剧股市的波动和风险,容易诱发金融危机。Kumhof(2004) 指出降低利率是抑制国际短期流入的最好因素,但是提高利率会对本国的经济产生过于复杂的影响。Fleming(1962)研究认为,物价水平和汇率只影响贸易账户而利率只影响资本账户。国际资本流动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对利率更加敏感,并且随着汇率变动而变动。Kenneth A.Froot(1998)研究了44个国家的国际证券投资,并发现市场的收益率与国际证券投资资本的流入是正相关的。Nawaporn Suttacheep(2007)表示造成经济危机的因素之一是太快消除对资本流入的管制。另外,金融改革的不足以及缺乏监管和管理也是相关因素。

5.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风险及防范工具。对于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可能引起的最严重的风险是对本国汇率制度的冲击,具体的引发过程是外汇市场恐慌――本币贬值,相应的美元汇价飙升――银行债务危机――外汇储备减少甚至枯竭――外资抽逃――宏观经济全面恶化--被迫放弃原来的汇率制度――金融市场全面动荡。

在上述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引发风险的过程中,有几个重要趋势值得关注:(1)受某种因素的吸引,国际短期资本有可能突然大量流入,这种流入有时是伴随总资本流入发生的,有时是单独发生的。(2)受某种因素刺激,短期资本在短期内会发生大量的流出,即流动趋向发生逆转。(3)流入的速度相对缓慢,流出的速度极为迅速。(4)在流向发生逆转时,都有明显的导火索。

因此,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动风险防范的工具设计的主要目标是:(1)控制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总量和规模。(2)控制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向,避免突发性的逆转。(3)减少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动灵活性和反应程度。(4)避免引起国际短期资本流向逆转的导火索。

三、 泰国国际短期资本的规模测算及影响因素

资本账户的自由化导致了大量国际短期资本通过各种的渠道流入泰国金融市场。通过经常项目渠道如货物与服务、投资收入和经常转移流入;通过资本项目渠道如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它投资流入;通过误差与遗漏项目渠道如货币走私、地下钱庄和国际银行离岸机构流入。

1. 泰国国际短期资本的规模测算。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可以分为正常的短期资本流动和隐蔽与非法的短期资本流动。目前国际上对隐蔽和非法短期资本的测算通常采取以下三种方法进行估计。直接测算法是由古丁顿(1986)首先提出,认为“误差与遗漏”可以替代隐蔽短期资本流动。间接测算法在1985年的《世界银行工作报告》(1985)中提出,通过采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四个项目剩余部分之和计算。克莱因法是由克莱因(1987)提出,将外国直接投资中的“其它收入”和经常项目中的“旅游收入”计入到隐蔽性资本中。

以上三种计算方法各有利弊,虽然都能够反映泰国短期资本流动的趋势,但不一定能够较准确地测算出实际的短期资本流动的规模。克莱因测算法与其它两个方法比较,数据结果的波动最大。旅游业是推动泰国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外国对泰国的经常转移逐年增加,而侨汇是经常转移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说旅游收入和其它收入是短期资本的重要来源。因此,克莱因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国的汇率制度变化对资本流动的影响,以及资本流动的趋势和规模。

表1显示,泰国表内表外的短期资本变动方向和趋势是大致相同,无论是流入规模还是流出规模都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资本账户的完全开放以及高利率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的流入。1994年~1996年间,大规模的短期资本流入主要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仅占GDP的1%左右。1994年泰国短期外债在一年内增长了80%,占外债总余额比例为52%,其中银行短期外债占很大的比例。由于过多的资本流入使得泡沫经济逐步形成,最终导致了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当年泰国隐蔽性资本流出达到332亿美元左右,随后短期资本外流逐渐减少。1997年~2000年是泰国的资本外逃最为严重的阶段。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在浮动汇率的制度下泰国经济增长开始恢复。2001年~2015年国际短期资本净流入、净流出交替出现。流入泰国资本的规模发生了变化,流入形式发生了从银行贷款转移向以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为主的转变。同时,外债规模有所下降,从1997年382.94亿美元下降到2004年190.60亿美元,随后再上升到2013年为618.96亿美元,达到16年以来最高记录。2005年~2015年间,外债规模占GDP的比例保持在30%~40%的水平,同时其它部门的短期外债占整个短期外债很大的比例。2001年起,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流入规模逐年上升而其它投资的流出规模逐年下降,加上2006年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同时出现盈余,导致泰铢过度升值。2006年底,泰国央行对短期资本流入进行管制,使得2006年和2007年表内表外的短期资本出现外流。2008年是泰国短期资本流动方向发生逆转的年份,由于当年泰国央行取消了对泰国短期资本流入的限制,使得泰国短期资本内流急剧增加。2008年是21年以来短期资本内流最多的年份,总额达到340亿美元左右。2009年受到世界金融危机以及国内政局动荡,泰国的GDP增长率为-2.3%,短期资本大幅度减少,从344.01亿美元降到58.05亿美元。之后,随着经济增长的恢复,短期资本流动也逐渐增加,流入额一直保持在100亿美元以上。

2. 泰国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带有很大的逐利性和避险性,对一国宏观经济基本面的短期变动比较敏感,而且,对于小国经济来讲,诸如全球风险、全球流动性等全球因素往往视为外生变量,在给定全球因素下,小国经济也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影响国际资本流入的本国因素上面。因此,经过综合考虑和分析,本文认为泰国的短期资本流动显著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泰美两国利差:由于泰国资本账户的完全开放使得短期资本通过利率差进行套利,当泰国利率较高时,会导致短期资本流入。另外,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美元货币的使用一直占据很大的比例,因此两国利差是影响短期资本流入的重要因素。

汇率:泰铢升值的趋势使短期资本既可以分享泰国的资本升值,也可以从泰铢升值而获利。而大量短期资本的持续流入,又进一步加剧泰铢升值预期,这是一种自我强化的循环过程。因此,预期泰铢升值是吸引国际短期资本流入的原因。

股票收益率:短期资本会大量流入更高收益率的国家,希望能在短时间内进行投资获取收益。泰国股票市场的开放以及高收益率吸引了大规模外国资本的流入,从而推动了股市上涨,活跃了泰国股票市场。泰国股票市场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有很大的吸引力。

贸易总额:泰国一直以来对外依赖性比较强,泰国的制造业比较发达,外向型出口企业众多,进出口贸易净额占着很大的比例。自从亚洲金融危机后,泰国持续贸易顺差虽然带动了经济增长,但造成了泰国流动性过剩,使得泰铢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也是影响泰国短期资本流动的重要原因。

四、 政策建议

1. 加强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将国际利率与国内利率保持在合理利差内,有助于减少本国资产对外投资者的吸引力,进而减少资本的过度流入。另外,采取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来控制金融资产的泡沫扩张有助于减轻资产价格的上涨压力。泰国作为一个开放型国家,保持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和投资环境作为吸引外资的条件,以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和持续较快发展。

2. 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管制。进行一定程度的资本项目管制有助于优化资本项目的结构,例如限制外国投资者与商业银行进行的一些与贸易无关的远期交易或者套利活动,对公共和私人短期借款采取一定的限制等。这将降低泰铢的升值压力,增强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同时也应该多鼓励国际长期投资的进入。另外,放宽一些资本流出的限制能给予投资者更多的海外资产投资选择,有助于优化国际投资以及证券投资组合,提高投资的收益率。

3. 加强金融监管。金融体系的稳定和效率对一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泰国金融监管的制度应该以风险管理为核心,防范短期资本通过银行体系的漏洞对泰国金融稳定形成冲击,以及严格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其次,各国政府在经济政策实施上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可能会引起国际间的套利行为,引发国际游资。因此,各国政府需要与周边国家一起合作与协调,以加强监管的有效性。

4. 完善泰国汇率制度。泰国经济对外依赖度比较高,汇率制度深刻影响到泰国的经济发展。为防止泰铢受到外部因素影响而剧烈波动,泰国可以建立一个泰铢汇率动态稳定机制。以“自我调整”的汇率制度改革方式来维持泰株汇率的稳定以及完善泰铢汇率形成机制。另外泰国央行可以对汇率制度中的目标区间和货币篮子实行“周期性管理”,根据适应泰国国际贸易模式的变化来调整篮子货币组成及权重。

中国在过去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大规模资本的不断流入曾导致中国经济过热,人民币不断升值,资产价格上升。而如今,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和中国经济增速的换挡,中国短期资本流动表现出巨大的波动性,对中国资本流动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参考泰国过去的发展事实和经验,为了抑制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不利影响,一方面,中国政府应该对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入流出进行有效的管制,以防范影响中国外汇市场的稳定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银行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以及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同时,要注意防范国际短期资本的大规模资本外逃。

参考文献:

[1] Cuddington, John T.Capital Flight: Estimate, Issue and Explanations, Princeton.Inter- national Finance Section,1986.

[2] Nawaporn Suttacheep.Impact of Capital Acco- unt Liberalization on Economic Growth: Case Study of Thailand and Malaysia.Graduate Thesis,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2007.

[3] 丁浩,许长新.泰国97‘金融危机与06’金融动荡背后的经济模式分析[J].亚太经济,2007,(4).

[4] 冯艳红,刘洪钟.亚洲金融危机后泰国资本管制的经验与启示[J].亚太经济,2013,(1).

[5] 韩骏,韩继云.泰国新金融震荡原因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07,(2).

[6] 李.短期资本流动的成因、效应与风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8.

[7] 田宝良.国际资本流动――分析、比较与监管[M].北京:国际金融出版社,2003.

第3篇

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GIS;空间分析

作者简介:吴艳,女,经济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从事世界经济研究;贾忠,男,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世界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3)03-0067-06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重创。虽然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除,并且在局部地区如欧盟演变成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发展也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仍然有反复甚至二次探底的风险,但应当说,世界经济已经逐步度过金融危机的恐慌时刻而进入后危机时代,其明显的标志就是作为国际经济晴雨表的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已经逐步脱离谷底,开始恢复元气。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多年来也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并且近年来对外投资也在迅速发展。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面临自身发展方式转型和国际经济形势复杂的双重压力,深入分析和把握本轮金融危机后国际资本流动的现状与趋势,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和引导,合理引进和利用外资,进一步推动对外投资发展, 对于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实现金融自由化、有效地推动发展方式转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危机后国际资本流动的现状与特点

1. 国际资本流动恢复增长

2008年,包括外国直接投资、外国证券投资、信贷资本投资和对外权益投资在内的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大幅下降了85%,由2007年的10.9万亿美元下降到2008年的1.9万亿美元。2009年又进一步下降到1.6万亿美元。危机后,随着世界经济走出衰退,国际贸易活动重现活力,国际资本流动恢复增长,2010年,国际资本流动规模达到了4.4万亿美元。[1]世界银行2012年1月发表的《2012年全球发展金融:发展中国家的外债》(其中包括129个发展中国家的详细的外债数据)中的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净资本流动1剧增到11 300亿美元,使它们重返2007年危机前的高峰,几乎比2009年的6750亿美元翻了一番。由此来看,国际资本流动在危机后整体恢复增长。

2. 国际资本长期大规模流向新兴经济体,短期出现逆流

受发展中国家的复苏情况整体好于发达国家的影响,金融危机后,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到发展中国家。以美国为例,从美国流向新兴市场的资本由2006—2007年的平均3000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预计的5500亿美元,而流向发达经济体的资金从2006—2007年的9000亿美元降至2010年的6000亿美元。[2]再如,201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增长5%,达到1.24万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首次达到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总量的50%以上;发达国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下降了7%。2

与长期资本大规模流向新兴经济体不同,短期资本出现逆流情形。2011年上半年,由于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强劲,欧美经济也逐渐从金融危机中恢复,金融市场风险偏好增强,国际资本由发达国家持续流入新兴市场国家;2011年下半年,由于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速显著回落,欧元区债务危机恶化,金融市场风险偏好减弱,国际资本流向出现逆转,新兴市场国家遭遇短期资本流出。以中国为例,2011年上半年迎来连续6个月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入,累计净流入2121亿美元;而2011年7月至11月这5个月里,中国却出现了3个月的短期资本流出,5个月累计净流出150亿美元[3]。

3. 对外直接投资仍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

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式多种多样,而近年来,依托于跨国公司而大幅增长的对外直接投资逐渐成为最主要的方式,并有继续增长的趋势。危机后,更多的国际资本不管是出于避险还是赚取收益,都大量流入到了发展中国家。和危机前的情况一样,外国直接投资仍然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以2010年为例,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总额为7020亿美元,其中,外国直接投资位于首位,占36%;对外证券投资位居第二,占27%;跨境信贷资本占23%;对外权益投资占14%。201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小幅回升至1.24万亿美元,但仍然比危机前的均值低15%。3201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增长16%,达到1.66万亿美元,超过危机前的水平,但仍比2007年的最高值低25%;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增长17%,达到1.5万亿美元,超过危机前的平均水平。4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后国际资本流动整体恢复增长,其中长期资本保持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大势并未改变,短期资本出现逆流现象。在资本流动方式上,对外直接投资仍然是主要方式。

二、基于GIS的国际资本流动趋势空间预测

杨海珍、熊园、王初照(2012)通过对1990年以来全球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直接计算,结合影响资本流动的因素进行分析,指出未来一两年内,全球资本流动规模将继续收缩,资金竞相流向新兴市场的格局将发生改变,资金将回流发达国家本土,特别是流向美国。对于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问题,笔者决定略去不表,而将行文的重点放在空间走向上。当然,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也略有不同: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学、物理学相关知识,活用经济“重心”1的概念,运用地理学GIS2分析软件,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向进行空间分析和预测。

(一)基本原理与方法

重心也称为加权平均中心(Weighted Mean Center),经济重心的计算完全仿照重力的分解与合成法则进行。假设某地区包含i个子区,各子区经济总量为Mi(如GDP),地理坐标(经纬度坐标或直角坐标)为(xi,yi),则该区经济重心的坐标(X,Y)的计算公式为:

上式表明经济重心是用各子区经济产值数作为权数,加权平均后得到的平均经济区位。它是一个既考虑经济数量,又考虑空间距离的一个特征点。从计算方法来看,决定重心的因素只有两个方面:各地的地理位置和属性变化。在实际计算中,子区地理坐标笔者选择子区平面图形的几何中心代替。

(二)指标和方法

本文并不直接选取一国(地区)一定时期内的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数据,因为这是一项庞大到几乎不能完成的工作,而是通过间接指标GDP和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来予以分析和研究。下面就指标选取原因和研究方法予以说明。

1. 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一个季度或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笔者以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或地区的国际资本流入和流出情况对其GDP的数值有较大影响;反过来,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这里可以用GDP数值的大小体现)可以反映该国或该地区吞吐国际资本的能力3。

2. 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

外国直接投资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是指投资者为获得在另一经济体中运作的企业的永久性管理权益(10%以上表决权)所做的投资的净流入。它是股权资本、收益再投资、其他长期资本以及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显示的短期资本之和。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作为某经济体来自外国投资者的净流入(新投资流入减去撤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地反映一定时期内该经济体吸引外资(国际资本净流入)的情况。

笔者以2010年排名为基准,选取了2001年到2010年410年间GDP和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排名前305的国家的数据,运用GIS软件找出每一年GDP和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的重心在地图上的位点,然后考察这10年间该位点的变动趋势,进而分析世界经济发展、变动情况,预测国际资本流动的未来空间走向。

同时,笔者必须指出本实验研究的重点不在于重心在地图上的具置是否精确,而是同一指标的重心在地图上随时间(本文为年份)的变动趋势。因为变动趋势才是做出未来走向预测的根据。

(三)结果及分析

1. 以GDP为研究对象的重心变动情况

(1)国际资本流动长期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

直观来看,不难发现全球GDP重心整体由欧洲向亚洲方向移动。这体现了亚洲经济,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国经济在全球经济比重上的增加,对全球GDP的经济重心的拉动作用。具体来看,全球GDP重心有整体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地理分布情况来看,南半球和东方大都是欠发达国家,北半球和西方大都是发达国家。即是说,全球GDP的经济重心由发达国家聚集区域向发展中国家聚集区域移动。这说明世界经济实力的天平在向发展中国家倾斜,发展中国家在吸引资本流入的能力上现在相对增强,进而笔者可以预测未来国际资本的长期流动趋势必然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

(2)国际资本流动短期从发展中国家回流发达国家

虽然整体上全球GDP的经济重心呈现由西北向东南移动的趋势,但局部年份出现异常。2009年较2008年,全球GDP经济重心有一个较大的向发展中国家移动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发达国家小,发展中国家整体GDP较发达国家增长率更高;而2010的全球GDP经济重心较2009年出现了大幅度的逆向移动,这主要是危机蔓延全球,且受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整体低迷,而发达国家GDP基数较大,导致全球GDP经济重心有一个大的回移。因此,可以说GDP经济重心移动短期受经济环境影响明显。由此看来,在吸引资本流入方面,发达国家在短期内是有优势的。这也印证了杨海珍等(2012)指出的未来一两年内国际资本将回流发达国家的预测。

2. 以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为研究对象的重心变动情况

(1)国际资本流动的波动性显著

与GDP经济重心移动整体上的规律性不同,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的重心在移动上显示出十分明显的波动性。外国直接投资(FDI)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前文已提及),其净值指标,即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对国际资本流动有指示性作用。因此,未来国际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将显著增强。对于波动性增强的原因,笔者以为一部分是资本本身的特征决定的,一部分是受经济环境变动的影响。如2010年的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重心较2009年甚至2001年至2009年9年间的重心都出现了较大偏移,这就主要是受欧美银行去杠杆化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导致大量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流回发达国家。同时,发展中国家金融部门也可能出台不同的政策,因此,未来国际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将显著增强。

(2)国际资本流动长期仍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

和全球GDP重心移动趋势一样,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重心在整体移动趋势上也呈现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的态势。这种趋势在正常年份表现得尤为突出。如2005年至2008年,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重心在移动趋势上保持了由东到西的方向,这反映出亚洲国家在吸引国际资本方面的能力逐渐增强。如前所述,如果考虑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情况,亦可以说较发达国家整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相对能力在不断提升。因此,笔者认为,只要全球经济走势正常,那么,国际资本流动长期仍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趋势就不会改变。同时,笔者推测,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相对能力在未来还将继续提升,因此,预测未来国际资本流动在空间上长期来看还将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倾斜,而这与前文的结论也不谋而合。

综上所述,国际资本流动在空间上长期仍将呈现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净流入的趋势,但受经济环境、政府政策,以及金融自由化等因素的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将显著增强,且可能频繁出现短期资本逆流的现象。

三、对中国如何做好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的建议

IMF在2012年7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指出,在欧洲债务市场又一次出现恶化的背景下,新兴市场经济体将面临贸易下滑和资本流动高度波动的局面,前文的分析也印证了这一点。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未来必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资本流动情形,正确认识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做好国际资本流动管理,对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实现金融自由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给出以下建议。

1. 认真做好统计和分析工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依据

众所周知,数据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有力工具。随着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国际资本净流入中国的规模不断扩大,这无疑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因此,及时、准确的数据就能为正确的宏观调控提供指导。外汇管理局在做好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及时对市场进行,这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总结过去流动管理中的成绩和不足,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流动趋势,进而对资本流动的冲击有一个很好的预判并形成预警机制。

2. 做好流入管理和流出管理两手抓、微观管理和宏观管理两手抓

过去,我们的流动管理模式中的“宽进严出”的管理模式,让大量热钱流入我国,而2011年表现出来的短期资本大量流出,无疑告诉我们未来国际资本的流出和流入将会更加频繁,因此无论是对于“热钱流入”还是“资本外逃”,做好流入管理和流出管理两手抓就十分必要。同样道理,过去我们重视微观管理,轻视宏观管理,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后,宏观审慎管理被响亮地提及,因为即使做好每一个微观管理也不一定能够避免系统风险,只有宏观、微观兼顾,才可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3. 加强短期资本流动监测,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出监测

面对短期资本大规模流出情况在我国首次出现的情形,恰逢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复杂和严峻的背景,我国必须加强短期资本流动的监测,尤其要做好短期资本流出的管理。在资本流出管理上,由于存在“宽进严出”的大背景,我们过去的经验并不丰富,只是一刀切地限制,这并不利于我国金融自由化的建设和发展。为此,我们有必要构建防范短期资本流动监测机制,保持对异常资本流动的密切监测和高压态势。

4. 加强对其他投资类型资本流动的管理

力度

笔者考察了2007年至2011年5年间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在内的三大类国际资本流动情况,发现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基本趋稳,而其他投资波动较大(图1)。

较大波动必然隐藏较大风险,加强其他投资类型的国际资本流动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受政府政策影响和控制较大,一般不易出现特别波动;其他投资类别众多,标准不一,管理难度大。如前所述,未来中国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波动性会增强,对于带来波动的最主要因素的其他投资类型的资本流动理应予以重视。

5. 加强国家、地区间的合作,建立更广泛的多边管理体制

在2010年11月G20首尔峰会上,国际资本流动管理成为主题之一。在峰会首脑宣言中,首次认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资本流动存在过度波动的风险,要求发达国家特别是储备货币发行国平抑汇率的过度波动和无序运动。同样,2011年4月,IMF明确表态新兴市场经济体为管理国际资本流入可以采用资本管制,并提出管理资本流入的政策框架。这无疑是在传达一种信号:对于国际资本的管理,已经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简简单单完成的任务,做好国际资本的流动管理,需要的是一个更加广泛和灵活的合作机制。

结 语

危机后,国际资本流动虽然恢复增长,但全球经济疲软导致其在规模和流向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与危机前相比,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减小,在保持长期净流入发展中国家趋势的同时,短期资本回流发达国家趋势显现。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一两年必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资本流动形势。密切监控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动情况,做好国际资本流动管理对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参 考 文 献

[1] 王宇. 危机后的国际资本流动及趋势[N]. 中国经济时报,2011-11-29:12.

第4篇

关键词: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国际收支;双顺差;国际收支结构

历史经验表明,金融危机的发生与国际资本流动具有紧密的联系,当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流入一国境内时,既有利于该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促使资产价格泡沫的生产,加大该国的市场风险,一旦国际短期资本迅速且大规模的撤离该国时,必然会造成该国面临国际收支危机,进而有可能发生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学者研究表明,近年来流入我国的国际短期资本规模日益增加,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动性和投机性增强,因此研究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我国国际收支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短期资本流入的规模

在目前我国仍实行资本管制的情况下,国际短期资本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和非法渠道进出入我国.

对于正常渠道流入的短期资本,可以通过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而计算其规模,而对于通过非法途径进出入我国的短期资本则难以统计[1]。国内外学者对隐蔽性短期资本流动规模的测算,大致分为两类,即直接法和间接法。[2]本文在间接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到通过虚假贸易、地下钱庄等渠道进出入我国的国际短期资本,即热钱规模=外汇储备增加-FDI净流入-外债增加-贸易顺差-C1①+C2②+C3③.

而BOP反映的短期资本流动主要表现为正常渠道流入我国的短期资本,主要有证券投资与借贷期限一年以内的其他投资,其中短期证券投资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市场工具等,一年内的其他投资包括短期贸易信贷、短期贷款、货币和存款以及短期其他资产.

综合BOP反映的短期资本流动以及利用修正后的克莱因法测算的隐蔽性短期资本流动,我国短期资本流动总规模就得以估算出来.

自97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到2002年,我国短期资本呈现净流出的现象,到2002年我国短期资本呈现净流入的状态。这主要是由于1997亚洲金融危机后,短期内受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影响,国内大量短期资本潜逃。从2002年起,我国经济连续高增长,人民币升值预期压力逐渐增大,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涌入我国,到2004年达到顶峰,此期间流入的短期资本主要变现为高投机、高流动性的游资资本。此后,短期资本流出规模增大,这可能是因为此时我国政府采取的外汇管制趋向于“严进宽出”,用意在于抑制短期国际资本大量流入,从而减缓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二、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一)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国际收支总规模的影响

自2001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规模总体呈上升态势,增速不断加快,年均增长率达到33%,远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水平。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由2001年的0.78万亿美元升至2008年的4.5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由59.1%上升至105%,这表明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能力逐步增强,对外开放程度逐步加深,同时也说明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逐渐提高,国际经济对我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从上表中可知,2001来我国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持续顺差,国际收支一直处于双顺差格局,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额至2004年底也处于逐年增长的状态,且2004年的增长率高达110.12%,远远高于经常账户顺差额的增长速度。总的来说经常项目顺差稳定增长,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则有较大的波动。并且经常项目对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贡献度逐渐增加,2001-2008年,经常项目顺差合计13793.55亿美元,占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77.85%.

再者,经常项目顺差与同期GDP之比也逐年增加,截至2008年底,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与同期GDP之比达到9.94%。国际收支不平衡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之一.

从外汇储备来看,我国拥有较强的国际支付能力,面临支付危机的可能性较小,各项偿付能力指标都低于国际经验标准。2001-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达37.44%,截至200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19460.3亿美元。[3]

(二)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国际收支结构最直接的表现即是对经常项目与资本与金融项目的比例的影响。从下表中可知,资本与金融项目与经常项目之比的变动情况大致与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情况相符合,即2002-2004年国际短期资本持续流入我国且净流入逐年增加,而此时资本项目与经常项目的比例也逐年增加从0.91上升到1.61,而2005-2006这两年国际短期资本流入减少,此时相应的比例也有所下降;而从2007年起国际短期资本又重新流入我国,因而其资本项目与经常项目之比又有所提升,但是由于受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投资环境恶劣,美国经济一度处于萧条状态,使得大量美元资金重回美国,因而导致2008年流入我国的短期资本急剧减少,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也大幅度下降.

然而,更具体的来说,一般认为国际短期资本流入主要表现在资本与金融账户下的各个短期项目,因此它的流入必然会导致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结构的变化。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国际短期资本主要表现在资本与金融项下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中短期项目,从下图中可知,随着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变化,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都有相应的变化.

当国际短期资本表现为净流入且流入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证券投资也随之而增加,而在2005-2006年,证券投资净额也随着国际短期资本流入额的下降而下降。随后又随之而增加。总之,国际短期资本流动通过影响着证券投资、其他投资的变化来影响着资本与金融账户结构的变化.

(三)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外汇储备及国际支付能力的影响

国际资本流入会造成一国外汇储备增加,反之,当国际资本流出时又会造成一国外汇储备的减少,造成国际收支危机。国际短期资本由于其高流动性、不稳定性以及投机性,极易造成一国外汇储备的急剧变化,产生国际收支危机进而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我国自2002年以来国际短期资本就大量流入我国且增速也越来越大,从而使得我国外汇储备,从2001年的2121.65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19460.3亿美元,增长了近9倍。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研究显示,2001年以来我国外债偿债率、债务率、负债率以及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均在国际标准安全线之内,其中2008年我国外债偿债率为1.78%,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为10.83%,因此近年来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的国际支付能力影响较小,我国面临国际收支危机的可能像较小.

然而。大量学者研究表明,流入我国的国际短期资本中含大量的投资性资本即热钱,易变性较大,如三、加强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管理的政策建议由于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国际收支危机存在了紧密的联系,大量资本流出必然会造成国际收支危机,因此,我国在面临大规模短期资本流入的情况下,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范短期资本大规模的逆转,从而减少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避免发生国际收支危机.

(一)逐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自身结构问题

国际短期资本之所以大量流入,与我国自身的经济结构问题有关。我国目前的社会收入分配政策和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等政策存在的不健全之处导致国内消费需求不足;随着利用外资的不断增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据了我国出口总额的60%左右[4],造成我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因此,逐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际短期资本不断流入我国的局面。因而,应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二)进一步加强人民币汇率的调控机制建设

增强市场力量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作用,逐步减少干预,增强汇率弹性,灵活调整人民币升值幅度和节奏,使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在坚持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减少市场对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短期内不宜进一步扩大汇率波动区间。为防止热钱的流入,货币政策应更多的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加息手段的采用应在防止热钱流入和抑制通货膨胀两方面之间进行权衡①。加快外汇市场发展,保持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适当的干预。在国际上加强对人民币升值的正面宣传和客观评论,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逐步放松资本管制

历史经验表明,不适宜的实行资本账户可自由兑换,会给一国汇率制度和经济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有可能耗尽一国外汇储备,导致国际收支危机的发生。造成本币大幅度贬值,从而使得国内资产价格剧跌,因此我国应逐步完善各种制度建设,逐渐实行资本账户自由化.

参考文献

[1] 兰振华、陈玲.中国短期资本流动规模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闭[J].金融经济(理论版),2007(2):25-27.

[2] 李杰,马晓平.我国短期资本流入规模估算:2001-2006[J].上海金融,2007(10):68-72.

第5篇

关键词:金融开放;资本流动;金融发展

金融是当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是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的主要目标。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金融业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不断增大,这既为韩国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带来了充裕的资金和丰富的经验,也带来了资本外流的可能,增加了韩国金融业的不稳定性。本文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试图以金融发展理论为指导分析金融开放以及资本流动对韩国金融发展的影响。

一、金融开放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基于金融发展理论的视角

金融发展理论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戈德史密斯(1969)。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文中,他指出“金融发展是金融结构的变化”,并且利用了大量指标对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金融发展程度进行了量化分析,他承认金融开放下的国际资本流动对金融结构的变化――即金融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忽略了资本流动(特别是大规模的资本流出)对于一国金融发展的负面影响。

20世纪70年代,麦金农和肖在其各自的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1973)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1973)中提出金融深化理论,金融发展理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他们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对经济和金融业实行了不适当的管制,损害了金融体系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因此应该放弃政府干预,实行金融深化,其中金融开放是金融深化的重要内容。此外,在总结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麦金农(1993)指出在经济自由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存在的过度借贷现象对经济和金融发展的不利影响。可见,金融深化理论已经逐步认识到金融开放和国际资本流动对金融发展的负面影响。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著名金融学家白钦先教授提出以金融资源学说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将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白钦先(1999)认为金融是一种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是一国最基本的战略资源,包括如下三个层次:基础性核心资源,即广义的货币资本或资金;实体性中间资源,即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工具;整体功能性高层金融资源,即货币资金运动与金融体系、金融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并且,白钦先(1999)明确指出“金融资源具有高度流动性、金融信号的高速扩散性以及金融风险的渐进累积的隐蔽性和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性与极大破坏性的特点”,资本的大规模流出以及金融危机的爆发不利于金融可持续发展。可见,以金融资源学说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客观的评价了金融开放和资本流动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认为金融开放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既要认知到金融开放和资本流动对金融发展的正面影响,也要认识到金融开放和资本流动对金融发展的负面影响。

二、金融自由化背景下的金融开放与资本流动

(一)金融自由化背景下的金融开放

20世纪70年代,金融自由化浪潮兴起,许多经济体取消对金融领域的管制,采取金融开放的政策,允许资本的自由流动。从静态来看,金融开放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从动态来看,金融开放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金融封闭状态向金融开放状态转变的过程(姜波克,1999)。所以,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开放的进程不同,金融开放的程度也会随之不同。

韩国是实行金融开放较早的新兴市场国家之一。1987年,韩国国内金融机构获准投资海外金融市场;1989年,外资银行在韩国设立分行的数量达到66个(傅勇,2008);1993年,实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1995年,允许外国投资者直接投资于韩国国内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解除对金融机构境外短期借款的限制。为了衡量韩国不同时段的金融开放程度,笔者采用KAOPEN指数进行分析。KAOPEN指数是Chinn等人(2008)根据IMF年度报告关于汇率安排和外汇管制的数据整理而得的指标,提供了181个国家1970-2007年金融开放度的数据。从表1可以看出,韩国金融开放的KAOPEN指数是非连续的,在(-1.1294,-0,0858)之间波动,说明韩国的金融开放程度出现反复。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接受IMF的建议,金融开放的程度加大。

(二)金融开放条件下的资本流动

随着金融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韩国也不例外。笔者利用韩国的国际收支数据对其资本流动的规模和结构进行分析。

从资本流动的规模看,韩国虽然在1995年就已经开放了资本账户,但是资本账户的贷方数额一直较小,2007年才出现上升,反映出韩国限制本国居民以资本账户的形式对外投资;而资本账户的借方数额在1998年-2006年之间呈快速上升趋势,资本账户下的资本流入快速增加。此外,从金融账户看,1988年以来,韩国在外直接投资资本呈上升趋势,在2008年有所下降;而外国在韩直接投资则波动性很大,1999年出现下降,2002年触底回升,在2004年又出现下降趋势;2002年之前证券投资负债方数额小幅波动,股本证券和债务证券数额的变动方向基本一致;2002年之后。证券投资负债的数额波动幅度增大,并且股本证券和债务证券数额的变动方向呈相反态势。

从资本流动的结构看,2001年之后,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成为韩国资本流入的主要方式,特别是2006年和2007年其他投资占资本流入的百分比达到87%和69%,在资本流人中扮演重要地位。而在其他投资中,银行贷款又是其主要形式。在银行贷款的结构中。短期银行贷款一直是韩国主要的资本流入方式,特别是2006年,短期银行资本流入占银行资本流入总额的95%。

三、金融开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金融开放和资本流入对韩围的金融发展上升了深远的影响。正如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出的,金融开放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金融开放后随之而来的资本流动对金融发展既会产生促进作用,也会产生阻碍作用。所以,笔者从正面和负面两方面分析金融开放对韩国金融发展的影响。

(一)金融开放对韩国金融发展的正面影响

首先,金融开放后随之而来的资本流入使韩国的资金供给增加,有利于基础性核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时期,一国或整个世界经济的范围内,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的存量和质量受客

观经济环境和条件的严格制约,货币资金或资本短缺会严重制约社会与经济发展,而资本或资金的流人为韩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货币资本和资金,有利于韩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

其次,银行业的开放以及外资对韩国银行业的兼并在一定程度上使韩国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提高,有利于韩国实体性中间金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表3可以看出,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银行业的稳健性指标显著改善,银行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比率、银行资本与资产比率以及银行准备金与不良贷款比率稳步上升,银行不良贷款与全部贷款比例显著下降,银行资产回报率和银行股权回报率不断提高。

再次,外资对韩国银行业的进入使韩国的融资效率提高,有利于韩国整体高层次金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允许外国投资者收购韩国的“问题银行”。外资的进人在改善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业务技巧,有利于提高了韩国银行业的融资效率和融资水平。

(二)金融开放对韩国金融发展的负面影响

首先,韩国的“超贷”现象是对货币资本和资金的超前强行滥用,不利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货币资金或资本短缺会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超过经济发展需要的货币资本和资金也会产生严重的问题(白钦先,1999)。韩国的“超贷”现象是对货币资本和资金的超前强行滥用,不利于金融资源本身及经济和社会安全。

其次,韩国对短期资本的依赖不利于实体性金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资本流动是没有国界的,但是资本的所有者是有国界的。无论是危机时期还是平稳时期,资本的所有者掌握着资本流动的主动权。在这种条件下,当金融危机蔓延时。资本会从韩国(特别是韩国金融机构)大量流出,使其失去原有的资金来源,不利于韩国金融和经济的稳定。

第6篇

全球化下的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导致东亚国家实行不合理的金融政策和金融结构,过早开放本国资本市场。

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过早过快

1997年7月2日,泰铢贬值所引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过去已有10多年,现在回过头来看,引发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很多,既包括宏观方面的因素,如出口导向型模式下的结构失衡,也有微观方面的因素,如东亚国家经济增长存在泡沫、金融管理不善、实体经济也有危机的因素等。应该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是逐渐累积起来的宏观与微观因素,以及国际与国内因素交织在一起促成的。

全球化下的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导致东亚国家实行不合理的金融政策和金融结构,过早开放本国资本市场。亚洲各国实行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亚洲各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要求有合理的金融政策和金融结构相配套。在亚洲国家高速发展的阶段,国际市场需求旺盛,东亚国家通过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生产各种出口替代产品,经济循环可以在充裕的资金流入环境下进行,金融政策和金融结构的合理性不被人们所重视。当世界性需求紧缩,出现严重通缩时,东亚国家的产品就会遇到严重问题,不合理的金融政策和金融结构在危机时不仅不能起到有效调节需求的作用,反而会从金融领域加剧危机程度。

亚洲各国不合理的金融政策和金融结构,首先表现在盲目实行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最初始于西方发达国家,其核心是通过放松外汇管制,实行货币兑换的自由化,资本账户的开放促进国际资本市场全球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洲各国作为新兴市场,陆续采取了金融自由化的政策。1990年4月,泰国正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有关义务,取消了经常账户国际支付的限制。1993年泰国出台两项重要政策以开放资本账户:一是开放离岸金融业务,批准数家商业银行可以从国外吸收存款和借款,并可以在国内外以外币形式贷款;二是允许非居民在泰国商业银行开立泰铢账户,进行存款或贷款。非居民泰铢账户的建立,导致短期资本大量流入,因为泰国国内利率较高,外国居民从境外带入外币,再变成泰铢存款吃利差。据统计,在1996年通过非居民泰铢账户的资金有10万亿泰铢,是泰国私人国际资本流动中交易最大的一项。除泰国外,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在开放本国货币方面也实行了积极的自由化政策,其结果是造成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未成熟前过早地实现了货币的可自由兑换,无法承受国际游资对本国汇市和股市的冲击。

盲目地进行信贷扩张,形成大量的银行呆坏账,是亚洲国家不合理金融政策与金融结构的另一重要表现。印度,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国内金融部门通过国外短期借款,大量进行房地产投资,造成国内信贷快速扩张。如1997年5月,泰国财务公司的呆账达到640亿美元,大多数是房地产的贷款呆账,其中上市财务公司的呆账240亿美元,其余为未上市财务公司的呆账。这些呆账共涉及91家财务公司。韩国则是对企业提供大量贷款造成信贷扩张。据统计,韩国企业的平均负债水平,制造业为300%,综合商社为400%。这些贷款一般以预期经济高速增长为前提。但这些国家的银行监管不健全,许多银行缺乏风险管理政策,泰国的财务公司、韩国的商业银行都存在很多问题,有大量的短期债务需要偿还。当泰国的地产价格下跌和韩国的生产能力过剩出现后,银行贷款面临严重问题。国内银行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当外国银行感觉到这种不健全后,通过对外融资来解决资金的渠道就会被中止,反过来又会加剧银行体系的不稳定,迫使汇率下降和利率上升,脆弱的银行体系成为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国际游资推波助澜

除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开放过早过快外,国际游资大肆流入流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是导致亚洲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直接触发了东亚国家的金融危机和恐慌。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加快,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迅速增加。从1990年的420亿美元到1997年的2560亿美元,增长了5倍以上,其中直接投资大约为1200亿美元;银行贷款和有价证券投资为1360亿美元,各占一半水平,年增长率为30%左右,而同期世界贸易增长率大约为5%。

国际资本流动加快的原因主要是“冷战”结束后,过去主要由政府和银行所控制的资本流动,逐渐转向由个人、民间机构和共同基金所掌握的资本流动占主导地位。私人资本的趋利性促使其流动性大大增强。从市场和技术角度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资本流动完全可以突破国际间货币兑换、市场区域和投资对象差异的限制,从技术上有了可能。从经济利益角度来说,主要是由于美欧国内利率低下,日本经济疲软,剩余资本在国内没有高收益的投资机会。因此,西方国家的私人资本存在寻找海外投资的客观需要。这一点从国际资本市场不断增加的新兴国家投资基金和美国海外证券投资比重提高方面可以反映出来。

面对这种需求,多年稳定发展且限制政策较少的东亚国家难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大量国际资本看好东亚,其结果是从1994~1996年的短短3年间,外资流入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增加,印度尼西亚从3%增加到6%,韩国从2%增加到5%,泰国从14%增加到15%,马来西亚从2%增加9%,菲律宾从8%增加到13%。东亚吸引的外资占了短期流入所有发展中国家短期资本的60%。最初,大部分短期资本主要来自日本银行,接着是来自于欧洲银行。据统计,截至1996年,日本的银行对东亚国家短期贷款为2610亿美元,美国银行的贷款额为460亿美元。2610亿美元的数字超过了日本银行系统的资本金数。如此大规模资金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流入,势必对经济产生影响: 一是弥补与掩盖了国际收支,特别是经常账户的逆差。在外汇储备没有增长的情况下,造成了短期外债占外债总额的比重达到非常高的程度,印度尼西亚为24%,韩国为46%,泰国为36%,马来西亚为32%,菲律宾为24%。短期外债占储备的比例则分别为:印度尼西192%,韩国263%,泰国130%,马来西亚64%和菲律宾156%。这意味着如果储备不能及时补充(通过出口收入),或短期外债不能顺利展期,就会发生支付困难。当外国投资者预期到货币贬值风险后,则会大量抛售亚洲国家货币,作为应对,这些国家货币政策的本能反应就是大幅度提高短期利率,在抑制资本流出的同时,力图维持原有汇率的稳定。但如果利率提高到超过国内金融部门的承受能力时,就会产生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一系列连锁性倒闭;二是外资的流入引起本国母币的升值,再加上东亚国家在1996~1997年国内信贷膨胀超过20%以上,推动了泡沫经济和股票市场的狂升。从而埋下了泡沫破灭的定时炸弹。

(摘自机械工业出版社《看多中国:资本市场历史与金融开放战略》 作者:聂庆平 等)

第7篇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更加频繁。然而,国际资本流动在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为这些国家带来了潜在的风险,资本流动的突然停止就是这一风险的具体表现。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国际资本流动突然停止的表现、原因及其影响,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的政策分析工具指出在资本流动情况下,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各种方法。

[关键词]资本流动突然停止;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9-0053-03

1 引 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流动在世界范围内更加频繁。早期的资本流动集中在发达国家,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现在的资本流动主要形式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动。

国际间资本的流动如果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则能促进本国的发展。如果资本流入过多,则会造成国内的经济泡沫;如果资本流出过多,则滞后本国的发展。两种情况都会在不同程度造成经济危机。本文主要分析资本流动突然停止时的原因及其风险管理,希望能给各国在管理资本流动突然停止方面提供一些有用的思路。

2 资本流动突然停止

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往往是本国所无法满足的,因此,资本流入就成为满足这些国家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流入的资本主要是国家投资和私人资本,其中,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其优惠的政策更多的吸引了私人资本。私人资本有一个重要的特点,进入和撤出市场都十分迅速。所以,如果私人资本投入其他国家或者大量从本国撤出,则会造成本国的资本流动突然停止。

资本流动突然停止(sudden stop),在1998年被Calvo首次定义,认为资本流动的突然停止就是外国资本流入的减少和国内资本的急剧外流。之后的学者给出的定义都是对Calvo定义的进一步阐述。

3 引起资本流动突然停止的因素

3.1 国际间各国的利率有差别

各国的利率差一方面使游资都流入利率较高的国家,因此,利率较低的国家存在着资本流动突然停止的风险。另一方面,游资的大量涌入,使利率较高的国家的外资增加。资本的大量增加可能会使资本流入国出现泡沫。一旦泡沫过多,这些游资就会大量撤离,这样,又会造成原来的资本流入国的资本流动突然停止。

3.2 发达国家的汇率较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走强

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国际资本的持有者更愿意将资本投入已经有良好发展基础的发达国家。因此,资本大量的回流到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存在大量的流出,造成了资本流动的突然停止。

4 资本流动突然停止的影响

4.1 凯恩斯效应

流入国内的资本减少或者国内流出的资本增多,都会导致国内的收入减少。

如图1所示,根据IS-LM曲线,当资本流动突然停止时,LM曲线左移,使收入减少,产出下降。IS曲线也由于资本流入的减少而左移,更加加强了产出的减少,也会造成国内的产出和就业的下降,使经济陷入衰退。

4.2 相对过度供给

从进出口的角度出发,产品分为贸易品和非贸易品。当资本流入突然停止时,国内收入下降,贸易品可以通过国际贸易途径消化,而非贸易品则只能在国内消化,因此造成了非贸易品价格的急剧下降。

4.3 新兴市场国家本币贬值

国际资本大量的从新兴市场国家流出,造成了本币供应的相对过剩,外币供应的相对短缺。同时,汇率的下降,也造成了更多的资本流出本国,流入汇率较高的国家。这又进一步加重了资本流动突然停止的影响。

4.4 新兴市场国家面临银行风险

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拥有大量以外币计价的债务,当本币贬值,外币升值时,这些债务的本币计价被放大,表现为企业的负债状况恶化。这样一来,企业在银行的贷款也不会按时归还,甚至会成为银行的坏账。

5 资本流动突然停止的风险控制

对于风险的控制,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从货币、财政、汇率政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对于风险的控制,不仅表现在预防上,在风险初露端倪时,也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事情的进一步恶化。

5.1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当资本流动突然停止发生时,对市场上货币量的控制就是货币政策的一个突出表现形式。

(1)当有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出本国时,为了防止出现资本流动的突然停止而造成的危机,国家可以适当地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银行利率,减少市场上流通的本币。这样一方面可以抬高本币的汇率,使本币汇率维持在一个较平稳的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控制外币的流出。

如图2所示,紧缩的货币政策,使LM曲线左移,收入减少,利率提高。当大量的资本流出本国时,收入减少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当大多数的国际资本逃离本国时,少数仍在本国停留的资本,感受到银行利率的上升,可能会对本国经济重拾信心。同时,利率的提高也会再次吸引国外的投资者。如果措施采取得当并且及时,很有可能会避免因为资本的大量流出而造成的经济危机。

(2)可以限制国际资本流入本国过快,降低本国利率,使国际游资放弃在本国寻找利益。但是,这个方法并不适用。不仅减少本国的资本流入,国内资本也有可能因为国内利率过低而流出本国。

因此,货币政策都是根据具体情况而作出的决策。并没有强调一定要用哪个货币政策,重要的是要在正确的时候用正确的货币政策,这样才能在预防资本流动突然停止时,发挥效用。

5.2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1)当资本不再大量流入本国,甚至从本国大量流出时,适当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国内的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使大量的本币在本国消耗,降低资本大量流出的风险。

如图3所示,当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IS曲线向右移动,这样不仅导致了收入从y1到y2的增加,而且使利率从r1上升到r2。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减少资本流动突然停止而造成的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有利于稳定人民信心。例如r的上升则对于国外资本重新产生了吸引力,不久之后大量的资本又会被利率所吸引,而投入到本国。

(2)当资本大量流入本国时,为防止资本的突然抽离,可以对外商的投资征收税款,提高税率,这样,当资本抽离的时候,国内仍有部分资金应对资本抽离的危机,外商在投资时,也会考虑税率的问题,而慎重地作出决定。

从财政政策中,也可以看出,对资本流动突然停止的防范措施如同货币政策一样,也没有局限于紧缩或扩张的财政政策,而是要因时制宜地选择适合当时情况的财政政策。

5.3 汇率政策

汇率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为达到一定的目的,通过金融法令的颁布、政策的规定或措施的推行,把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比价确定或控制在适度的水平而采取的政策手段。

浮动汇率制度在极大程度上能降低资本流动的风险。如果一国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一旦国内资本流突然停止,就需要用大量的外币去维持本国的固定汇率,会造成重大损失。

在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为了防止实际汇率的升值,都采取了主要以盯住美元的某种形式的固定汇率。类似于中国香港的金融市场。这种政策在国家发展初期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但是,一旦资本流动突然停止或者发生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国家则难以招架。

1997年爆发的泰国金融危机就是盯住汇率在资本流动突然停止时为国家带来重大损失的典型。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泰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令人瞩目。然而,就像一个定律一样,前期的飞速增长总会造成后期的国内经济泡沫。泰国也不能免俗。当泡沫破灭时,资本纷纷外逃,而泰国国内也存在着大量的外债。国内外资本流动的突然停止都使泰铢面临着巨大的贬值压力。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为了吸引大量的资本,泰国早已允许资本的自由流动,因此,泰国并没有自己的独立的货币政策。为了盯住美元而付出了大量财力的泰国政府,在1997年7月2日,不得不宣布放弃已经坚持14年之久的泰铢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固定汇率制度在较大的程度上增加了危机爆发时对本国的伤害。因此,新兴市场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有利于本国减少危机的创伤。同时,根据不可能三角形,实行浮动汇率的国家,既可以允许资本的自由流动,也可以保有本国的独立的货币政策,在资本流动突然停止的危机爆发时,可以根据国情制定有力的政策,帮助本国迅速走出危机。

综上所述,在防范资本流动突然停止的危机时,不仅要防止流入国内的资本减少和流出国外的资本增多,也要防止国际资本流入本国过快而给本国造成的潜在的风险。在使用政策工具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三者的使用应该相辅相成,而不要依靠单一的政策。

6 结 论

本文通过分析国际资本流动突然停止发生的因素及其影响,指出在新兴市场国家防范资本流动突然停止的重要性。并通过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等国家政策工具的分析,指出在宏观角度防范资本流动突然停止风险的总体思路。同时指出,对资本流动突然停止风险的防范,不仅要防范国外资本流入的大量减少和国内资本流出的大量增多,更要在源头防范这种风险,即控制资本流入国内的速度过快而造成的国内经济泡沫。

资本流动突然停止的问题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才逐渐显现,也是从亚洲金融危机后,人们才意识到对这种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对研究资本流动突然停止提供一些思路。

参考文献:

[1]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N].第六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喜平.资本流动与货币危机[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3]Calvo.capital flows and capital market crises:The simple economics of sudden stops[J].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1998:35-54.

第8篇

金融霸权及其本质

霸权(Hegemony)是一种“霸”或“盟主地位”,尤其是指特定联盟或邦联中的某个国家或民族的统治或领导地位,有时也作霸权国推行的支配性的政策或强权政治。“Hegemony”一词在古希腊本来具有“领导性(leadership)”的含义,但在征服了马其顿之后,又加上了“支配(domination)”的意思。因此“霸权”含有暗示巨大权力的剥削、压迫性质的双关语气。

金融霸权(Financialhegemony)是霸权国凭借其压倒优势的军事、政治、经济和金融实力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将自己的意志、原则或规则强制性地在整个体系推行,从而获得霸权利润。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并不存在金融霸权,因为金融本身就是一国经济的核心。本质上,金融霸权是军事霸权和经济霸权的延伸,而军事霸权与经济霸权是金融霸权的基础,没有雄厚的军事与经济实力根本谈不上金融霸权。用武力冒险无法获得的利益可以通过金融市场上非暴力的市场竞争而获得。在传统金本位制下,英国曾占据金融霸权地位,迫使世界各国经济遵守“货币体系规则”,使得英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世界货币的供应。而当代只有美国才称得上是“金融霸权国”,与以前的霸权国不同的是美国通过与其他发达国家间的政策协调组成了一个“霸权集团”如七国集团,但美国仍占据主导地位。

金融霸权的作用与影响金融霸权对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1、金融霸权维持了国际货币体系的相对稳定,这可以参照经济霸权主义的“霸权稳定论”。“霸权稳定论”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P?金德尔伯格(P.Kindleberger)于70年代初提出的,他指出:“世界经济要想保持稳定,必须拥有一种''''稳定器'''',即某个国家要能负责为亏本商品提供市场,让资本稳定地(不是逆循环地)流动,而且当货币制度呆滞不灵陷入困境时,它能为提供清偿能力建立某种再贴现的机制”。在汇率浮动和资金市场一体化的世界上,霸权国“还必须在某种程度上管理汇率结构,并对各国国内货币政策进行一定程度的协调”。该理论表明,如果没有霸权国建立并管理国际社会体系,当自由主义和自由贸易让位给经济民族主义势力时,国际经济就会动荡不稳。

因此金融霸权有以下作用:制定国际经济竞争规则和政策协调、执行国际经济竞争规则、稳定世界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控制危机。2、金融霸权国(或集团)利用其霸权地位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由金融霸权国生产的公共产品(publicgoods),其他国家不能只“搭便车”,必须付费。这种费用是金融霸权国通过剥削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收取的,具体地说,这种剥削是通过强制推行金融自由化打开别国金融市场,利用其货币的特权地位、攻击性的金融投机和国际资本流动实现的。这将在下面做详细论述。3、霸权国地位更迭时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动荡和不稳定。根据金德尔伯格的理论,霸权国的主要作用不仅仅是日常维持该体系的运营,而且在于控制危机局面。

在一战前的几次金融危机中由于英国的金融霸权国地位发挥的作用而大大缓和,二战后,由于英国的日渐衰落,美国的金融霸权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形成了一个金融霸权真空,导致了30年代国际金融体系崩溃和大萧条。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为金融霸权唱赞歌,反而应该警惕,因为在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发达国家利用金融霸权实现金融侵略和剥削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以往金融霸权为军事霸权服务,剥削性并不突出)都更突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深远。

前美国政治学会会长、哈佛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一书中,列举了西方文明控制世界的14个战略要点,其中三条都与金融霸权有关:第一条“控制国际银行系统”,第二条“控制全球硬通货”,第五条“掌握国际资本市场”。而相应地“控制高科技军火工业”和“控制航天工业”则分别退居倒数第一位和倒数第三位。

金融霸权的剥削形式

作为金融霸权国,美国利用美元霸权、投机资本、衍生金融工具和其背后的政治霸权、高科技力量确立了自己的金融霸权地位,并主要通过以下三种形式实现对其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剥削:

1、美元霸权,即利用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特权地位。目前,美元仍是无可争议的国际货币,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外贸结算的48%和外汇交易结算的83%。美元的这种特权地位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首先,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使美国获得数额巨大的铸币税,从而白白占有了境外持币者的资源。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约有半数美元(约3750亿美元)在美国境外流通,使其每年大概获益15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0.2%。其次,分享其它国家经济成长的成果。美国相对而言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举债,却不必对等地或干脆是不负责任地偿还它们。美国可以通过美元的贬值,既减轻外债负担,又刺激出口,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仅在1985年3月至1986年3月的一年间美元贬值就减少了美国约三分之一的债务。第三,转嫁危机。当美国出现经常帐户逆差时,可以通过印刷美钞来弥补赤字,维持国民经济的平衡,将通货膨胀转嫁给其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出现金融危机时,美国可以直接增加货币发行量避免信贷紧缩和信心崩溃带来的经济危机,把部分损失通过货币政策的变化转移到世界各地。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并没有给美国经济带来实质性的衰退,但发展中国家却深受其害。这也是为什么其它国家(如1997年的东南亚各国)出现持续的经常帐户逆差就有可能爆发金融危机,而美国经历了几十年的巨额经常帐户赤字而安然无恙的主要原因。

2、国际(投机)资本流动。战后,经济自由主义的影响和欧洲美元市场的兴起使得国际资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国与国之间流动。尽管经历了发达国家之间为主的资本流动和发达国家资本向发展中国家流动的过程,但发达国家无疑是国际资本的主要输出国。追逐超额利润是国际资本的本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为国际资本提供了良好的环境。1990-1996年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资本总额达11705亿美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但也同时带来了风险和剥削。金融危机从一个国家蔓延到另一个国家的过程中,处处都留下国际资本特别是国际投机资本大规模流动的痕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目前在全球货币市场间流动的国际投机资本即国际游资至少有7.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每年总GDP的20%,每天有相当于1万亿美元的投机资本四处游荡,寻找归宿。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动表现出极强的投机性、无序性和破坏性,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国际投机资本的无序流动造成的。经过近三十年的自力更生,东南亚国家经济已初具规模,为资本增值创造了良好环境,金融自由化更为国际投机资本的无序流入提供了渠道。在无序流动中有一个恶性循环,资本的流入破坏了原有的资金平衡,造成通货膨胀压力,为抑制通货膨胀,东南亚国家必须提高利率,然而高利率又进一步使国际投机资本趋之若鹜,使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结出膨胀性的果实。投机资本的大举进驻一度使这些国家喜形于色,但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投机资本便一窝蜂地进入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投机泡沫开始膨胀。大量投机资本的流入必然造成配套本币的匮乏,诱使本币升值,继而导致经常帐户的逆差,为未来的贬值打下了埋伏。当投机者们看到时机成熟,便“不经意”地捅破泡沫,带领投机资本如潮水般地涌出,造成在短期内无法弥补的资金真空,导致货币的过度贬值。这样,东南亚国家“破产”了,国际投机资本却满载而归。

作为金融霸权国的美国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头号债务大国,但从来没有看到美国为此而担忧,更不会发生类似于80年代初期拉美式的债务危机。相反,美国从中受益匪浅,这一方面得益于美元的特权地位,另一方面得益于由此带来的国际(投机)资本流动。实施金融大改革后,美国利用美元的独特地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运用十分成功,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资本输入和高回报的资本输出使得美国获取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中的大部分利益。

所以,只要美国需要资金,可以随时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从容不迫地达到目的;所以,美国强烈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其金融市场,实现包括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内的金融自由化,以使其资金自由进出这些国家;所以,当发展中国家出现所谓的“某某奇迹”时,美国便输出资本,流入后者的股市、汇市等短期资本市场。这些资金的流入在别国吹起一个个经济泡沫,制造出虚假繁荣,一旦时机成熟,美国便通过各种手段将资本回收,当然携带着丰厚的利润。在过去的一年里,以各种形式流入美国的国际资本约有7000亿美元,其中由东亚地区转向美国的外资就超过3000亿美元。这些资本简单的一进一出,给美国带来的是经济增长,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却是苦不堪言的危机。

3、攻击性的金融投机。目前,美国有1万多只共同基金拥有近4万亿美元资产,3000只对冲基金拥有4000亿美元资产。其中对冲基金无疑是在世界各地金融市场兴风作浪的急先锋,尤其是索罗斯及其量子基金,共同基金也一改以前的稳健作风加入投机的行列。1997年9月,美国股票总市值为12万亿美元,每日平均交易额为450亿美元,即使这些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动用几十、上百亿美元在美国股市折腾也不一定有什么作为,但到了泰国、马来西亚甚至香港、新加坡的股市,无疑于大象跳进游泳池,无论做多还是作空,都足以掀起惊涛骇浪。

事实上,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去年的香港金融保卫战都是美国的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在作祟。它们调度巨额投机资本,配合舆论声势,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和立体投机策略,先攻陷外汇市场,然后利用各个金融市场间的内在连动性获取惊人的投机利润。香港之所以没有被迫签订城下之盟,并非单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采取了出其不意的干预措施,主要是俄罗斯金融危机使得这些国际炒家无暇自顾。在现行的国际金融市场“游戏规则”下,国际炒家的风险与收益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性,只要操作得当,几乎总处于无往不利的只赢不输地位。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略有油水的新兴市场国家都已经被美国的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悉数闹了个遍,这些国家也无一例外地陷入严重的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有报道证实,眼下的巴西金融动荡中,对冲基金也脱不了干系。攻击性的金融投机是金融霸权对发展中国家侵略和剥削的最外在的方式。

4、美欧银行资本大肆低价收购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作为东亚金融危机也可以说是南方金融危机的后果之一,就是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企业倒闭、破产成为普遍现象。当金融霸权国炮制出金融危机后再杀一个“回马枪”,以“地价”收购东亚企业特别是金融机构,而这时后者已经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有任人宰割。东亚挥泪大甩卖的过程就是金融霸权的实现过程,也是发展中国家被剥削的过程。金融霸权的必要条件:金融自由化由以上可以看出,金融霸权国要达到金融侵略和剥削的目的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开放的金融市场、巨额的国际投机资本和操纵别国金融市场的工具(包括衍生金融工具和投机技巧)。其中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是实现金融霸权的必要条件,这也是霸权国所极力推崇和推行的。霸权国打开别国金融市场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其霸权地位强迫发展中国家开放其金融市场,二是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变相推行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流动要求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而后者不仅加速了国际资本的流动,也导致了国际资本流动的无序化。

所谓“无序”一方面指国际资本特别是国际投机资本流动的速度和规模超出了经济运行和调整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指国际投机资本对发展中国家的肆意掠夺。半个世纪来,在所谓的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极力推动下,促进国际资本自由流动一直是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所津津乐道的。在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时所定的章程中没有“资本帐户自由化”的条款。不仅没有,而且基金协定还赋予各国“资本控制”(capitalcontrol)的权力。

60年代国际经济学中著名的弗莱明-孟代尔(Fleming-Mundell)定理也部分地表达了这一思想。该定理说明,在“资本流动”,“货币政策自主性”和“固定汇率”三个条件中,最多只有两项能够同时满足。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撒且尔和里根上台为标志,自由主义经济学取代干预主义经济学占据了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成了世界性的潮流,在这一潮流的有力推动下,国际资本流动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一个资本自由流动的国际金融体系似乎已经初见雏形。凭心而论,资本的自由流动创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即使现在被国际投机资本搅得焦头烂额的东南亚国家当年创造的奇迹也沾了国际资本流动的光。

但这并不等于说国际资本流动真的就无可挑剔,在价格充分浮动、资本充分流动的条件下,风险也随着资本特别是国际投机资本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而在各国游荡,随着国际资本的膨胀而膨胀。而其中的风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巨大,这是因为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投机资本对于发达国家的利率变化极为敏感,国际投机资本又完全不受发展中国家所控制。然而,就目前看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似乎还没有意识到限制国际投机资本过度投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还在极力推动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进程,并一度认为新兴市场国家发生危机并非投机资本的过度流动而是流动不够。1997年在香港召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上,IMF提出了修改IMF章程的设想,其目的是要将“资本帐户自由化”列入IMF章程。在东南亚国家被国际投机资本的恶意流动和投机搞得心烦意乱的时候,IMF讨论修改章程,推进资本帐户自由化进程无疑招致各界的议论。以发达国家的官员为代表的支持派大唱赞歌,因为这符合它们的利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和金融危机受灾国要求加强对对冲基金和国际投机资本加强监管的建议漠然视之,甚至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进金融自由化。

1997年12月13日,世界贸易组织102个成员国签订了“金融服务贸易协定”,在以下方面达成协议:允许外国在国内建立金融服务公司并按竞争原则运行;外国公司享有国内公司同等的进入国内市场的权利;取消边界服务的限制;允许外国资本在投资项目中比例超过50%。不难看出,该协议生效后最直接、最大的赢家将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亚洲国家在遭受金融风暴蹂躏践踏出现了严重危机后,不惜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严苛的借贷条件时,“经援”便变成了化缘式的乞讨。IMF向泰国、印尼、韩国、俄罗斯等受灾国提供的援助,绝不是“免费午餐”,一个重要的药方就是,被援助国必须承诺进一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允许外资更大程度地参与金融产业。援助的结果是,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纷纷倒闭,外资尤其是美资金融大鳄,龙骧虎视,等待下一次最好的机会进行蚕食鲸吞。难怪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要指责美国藉IMF贷款之名,行“经济殖民主义”之实,企图操纵别国经济。而韩国人也认为,美国意图透过IMF操纵韩国经济甚至将1997年12月3日视为本世纪初日本入侵实行奴化以来的第二个国耻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论上是一个旨在稳定国际汇价、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并透过提供短期贷款解决成员国国际收支暂时不平衡问题的国际机构。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加上该组织的极大部分资金来自美国,令人不得不怀疑美国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策的幕后策划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贷款给有经济问题的国家时,对贷款国规定甚严,必须要他们做到合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经济游戏规则。

第9篇

关键词:资本流动;金融市场;风险防范

20世纪90年代之后,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总体势头良好,金融与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西方国家克服了长期的滞涨局面,经济摆脱了长期的负增长,出现了正增长的时期。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希腊的债务危机,再到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如此的金融动荡,流向中国的国际资本将会进一步的增加。在信用制度下,资本的流入能带动商品流动和经济资源的重新配置,也能带动经济资源在国与国之间的有效配置。但是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近些年来国际收支一直顺差,外汇储备快速增加,金融开放程度较低,金融体系尚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资本的流入必然对我国的金融稳定产生很大的影响。最近几年在国内也出现了资本的外逃,像中国富人在塞浦路斯购买海滨公寓,花高昂学费送子女去美国上学,并在新加坡囤积奢侈品。他们通过一个方兴未艾的汇款中介网络频繁而悄悄地转移资金,当国内商人开始觉得把资金转移出国是更好的选择时,将会对国内经济产生消极的作用。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当前资本流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资本流动对金融经济的影响

国际资本流动分为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长期资本流动包括国际借贷、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短期资本流动即所谓的投机行为,主要包括银行资本流动、保值性资本流动和投机性资本流动等项目。

(一)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国际资本无论是以国际借贷、证券投资还是直接投资形式流入时,大部分都涉及货币的兑换,即把外币存款转换为本币存款,因为在兑换过程中,需要兑出本币,但是外国厂商或居民兑换出的本币存在该国银行,这样该国银行本币存款的减少或增加彼此抵消,只是增加了外币存款,这样该国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将会出现扩张。国际资本的流入导致国内资金较充足,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往往会盲目扩大银行信贷而分配不当,加大了银行体系的风险。国际资本流入过程中涉及兑换问题,进而对外汇市场产生一定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入最终导致银行贷款的增加和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导致利率的下降。利率的变化影响股票价格的变化,国际资本的频繁的流动必然对股票市场产生一定影响,影响股票市场的稳定。短期资本流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国际游资这样的投机性资本流动最为复杂,其流动轨迹很难掌握,借助于金融衍生工具及先进的电子交易技术,实现瞬间交易,推动股市上升,造成虚假繁荣。像墨西哥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短期资本流动都是危机发生的重要外部原因。

(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若国际资本流动是直接投资,资金如果利用的合理,对国内经济具有刺激的作用;但是在利用过程中也可能对我国产生不利的影响。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一种方式,如果外商直接投资的是劳动密集的加工企业,这样对我国来说没有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相反不利于我国企业提高综合实力,向跨国公司发展。如果直接投资过量,将会引起银行的负债约束降低,过量的资金流入房市和股市后,引起经济泡沫。像我国近些年,楼价居高不下和外资的流入息息相关。若国际资本流动为短期资本流入,该国的货币供应量将会增加,国内利率下降,进而导致投资和消费增加,有可能引起通货膨胀。

(三)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国际收支主要包括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国际资本流动与资本项目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国际资本大量流入时,就会导致本国资本项目顺差,但是国际资本如果不再流入甚至大量撤离时,将会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甚至引发严重的债务危机。当国际资本大量流出时,资本项目将为逆差,要想保证国际收支是平衡的,经常项目必须为顺差,但是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当资本大量外逃时,往往经常项目为负值。要想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政府不得不对外借债。

二、稳定我国金融经济市场的国际资本流动建议

(一)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

加快金融业改革,大力发展金融创新,通过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的创新,推进和稳定衍生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强国民经济面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对于短期的国际资本流动,应该健全金融安全监控体系,及时预防和反制可能出现的危机,防止恶意做空基金的进入。对内放开金融市场准入的限制,进行国有银行的改革,打破国有银行垄断的局面,逐步实现金融机构业务从分业管理到混合管理的转变,增加国内银行业的竞争。关注国际金融形势变化,面对危机,央行应该采取多样措施对汇率进行干预,适度提高国内利率,防止资本外流过度造成的人民币汇率下跌,在金融市场开放的初期阶段,制定一些硬性的限制政策,限制短期资本的流动。

(二)逐步的放开我国的资本项目

从目前来看,我国已经具备了逐步放开资本项目的条件。从宏观经济层面分析,我国2013年第一季度GDP增长7.7%,在全球是较高的经济增速。从金融市场层面分析,截至2013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82万亿美元,我国也与主要国家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际收支应急处理能力。放松外汇管制,允许外汇自由兑换,允许资本自由跨国流动等。这样使外汇市场趋于完善,由此形成真实的人民币汇率。同时,外资进入股市也使证券市场获得充足的资金来源,有利于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实体经济中,能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随着外国投资的增加也会引进更多的技术设备,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从而提高我国的生产效率。资本项目放开就像一柄“双刃剑”,既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好处,同时它又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资本项目开放增加了政府宏观调控难度,消弱了行政手段稳定国民经济的作用。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资本市场抗冲击能力还较弱,可能会出现利用资本项目进行资本外逃的现象

(三)加强资本市场的监督和国际合作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存在许多突出的亟待解决问题,如应加强资本市场的监管,这样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国际游资的冲击时,不会使资本市场受到很大影响;面对更加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应加强资本市场建设与监督,建立一整套防范金融风险的机制;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及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中,要加强对跨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监管合作,与国际金融统计接轨,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国际合作,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勇,朱玉鑫.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J].企业导刊,2011(6):145-146.

第10篇

Abstract:Asanintegralpartoffinancialglobalization,theglobalizationofcapitalflowsisinfluencedbybusinesscycleandtradefactors,internationalinterestrateadjustments,capitalaccountmanagementpolicies,thedevelopmentoftheinternationalmonetarysystem,aswellasotherfactorssuchasthepolicyintentionsofmultinationalcorporationsandrelevant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s.Anditresultsfromthecombinationoftheobjectivecertaintiesofhistoricaldevelopmentandtheman-madedrivingforcesbyrelevantcountriesororganizations.Theglobalizationdevelopmentprocessofcapitalflowsischaracterizedwithunprecedentedcomplexity,whilethedistributionofitsbenefitsispossessedofvisibleinequality.However,thecomplexityandinequalitywillnotinfluencetheobjectivesustainabilityofcapitalglobalizationdevelopment.

关键词:全球化,资本流动,推动因素

keywords:Globalization,Capitalflows,DrivingForces

作者:

吴念鲁,男,1936年10月生,重庆市人。现任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博士生导师。

鄂志寰,女,1966年3月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现任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1997级博士生。

地址:北京西交民巷17号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邮政编码:100031,电话:66057976,66014422-217

当我们为20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划上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已经没有人能够否认全球化是主导这个世纪经济活动的主旋律。在所向披靡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金融资本作为经济发展基本要素,率先实现了大范围的跨国界流动,金融市场边缘日渐模糊,日益一体化。但是,就在人们弹冠相庆金融一体化和资本流动全球化功绩的时候,新兴市场金融危机的不期而至为全球化的进程蒙上了阴云,促使人们反思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利弊善恶,并提出疑问:金融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还是个别发达国家别有所图?quot;阴谋",进行所谓"运用金融杠杆掠夺财富的战争"?金融全球化的进程是如何推进的?这个过程的性质如何?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面前如何自处?本文试图通过对金融资本流动全球化历史进程中驱动因素的分析,从一个侧面对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发展属性作出初步判断。

一、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内涵与表现

金融资本全球化是国际资本流动发展的重要阶段,是资本跨越国界的大规模活动,表现为多向及多边的资本流动,是资本实现全球范围重新配置的过程。金融资本全球化过程表现为货币资本的国际转移及实物形态的生产资金的国际转移两种形式。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促使资本流动由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式为主转向货币资本的国际化过程,并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及无边缘化。

资本流动的全球化不是一帆风顺的。本世纪初,资本流动一度达到很高的全球化程度,1929-1933年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大萧条和世界范围的战争与动荡使这个进程戛然而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流动重新走上了全球化道路,经历了欧洲资本时期、石油资本时期、债务危机时期等阶段,最终进入资本的全球化流动时期,全球资本流动规模持续扩张,资本跨国流动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从具体内容看,金融资本全球化具有如下表现形式:

1、资本跨国流动规模急剧扩张。

在国际资本市场,筹资总额由1988年的3694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8322亿美元,增长了一倍以上,到1998年,以国际债券发行、银团贷款和其它债务工具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资本市场融资额达12247亿美元,比两年前增长了近50%。

2、资本跨国界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大幅度上升。

在资本流动总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资本跨国流动与其经济规模的相对比例显著提高,国际清算银行依据国际收支统计资料计算的证券跨境交易资料显示,1975年到1998年间,西方国家各类证券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交易总额相对于GDP的比重迅速上升,美国由4%上升到230%,德国由5%上升到334%,意大利由1%上升到640%,日本由2%上升到91%,其中,增长最快的时期集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3、资本流动的速度快速提高,资本流动性上升。

在资本流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金融技术的日新月异,金融创新的大量使用,以及各类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普及,大大提高了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调查,到1998年4月,全球外汇市场的名义日交易金额超过1.5万亿美元,比上次统计的1995年增长近50%,三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4%,大大超过1992到1995年的9%。

显然,外汇市场交易规模扩大表明全球范围的资本流动在不断加速。

4、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以更有利的条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最近几年间,新兴市场国家再度成为资本流动的重要目标,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条件显著改善,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活动融通资金的国家越来越多,各类资本市场进入的障碍和藩篱纷纷消除。

5、国际资本市场的价格呈现趋同趋势,利率的波动具有明显的联动性。资本流动的全球化使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条件趋于一致,不同国家的利率差距缩小。过去20年间,主要工业国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差距不断缩小,进入90年代后,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央行基准利率一度收敛于6%的水平,尽管此后又出现一定程度的分离,但总体升降趋势基本同步,利差趋于稳定。此外,随着欧元的出台,欧洲主要国家利率水平率先趋同。

从利率水平的调整看,西方主要国家央行的决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几乎主要国家利率的每一次调整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快速响应。

二、金融资本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和贸易的调整息息相关

从历史发展过程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积累、推动和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先行于国际资本输出,但是,当资本可以绕过贸易保护壁垒而自由流动时,其对贸易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上升。可见,资本流动的全球化是一系列经济金融活动规律调整的结果。其中,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变化构成了资本流动全球扩张的客观基础。

尽管货币作为虚拟经济符号,凌驾于实质经济基础之上,甚至出现与之相分离之势,但是,以资本流动为主体的跨国界的金融活动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关联仍然是非常深厚的。世界经济增长导致全球范围的金融资产规模快速膨胀,从而为资本的全球流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而资本的全球化布局与全球不同区域的GDP表现、通货膨胀水平等因素之间密切相关。

1、经济周期与资本流动

1973年以来,全球资本流动以显著的波动性快速扩张。国际资本市场的年度筹资额一度以50-70%的速度增长,转而又出现-0.14%到-12%的下降。从长的周期上看,资本流动的高速增长往往出现在全球GDP上升时期,而GDP的周期性低谷,也往往伴随着全球资本流动规模扩张速度的降低,甚至出现负增长。

2、全球通货膨胀与资本流动

相应地,过去30年间,全球通货膨胀水平经历了1969-1974年的大幅度上升,1974-1986年的逐步下降并在较低水平的企稳,1986-1990的再度上升,以及1990年以来的快速下降等几个时期。

从总体上看,国际资本市场筹资额的变动与GDP平减指数的相关关系是:资本流动增长往往出现在通胀呈现下降趋势时期,而资本流动扩张速度的减慢往往与通胀的上升基本同步。尤其是在1980-1985年,全球出现14-15%的高通胀,资本市场筹资额有3个年份出现负增长,其余年份则是高达40%和70%的增长,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而90年代后期后,全球通货膨胀进入低水平稳定发展时期,资本市场的扩张也变得更为平稳,基本稳定在10%左右。

3、全球贸易增长与资本流动

同样,从数量变动上看,全球资本流动与世界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也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世界进出口总额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往往伴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筹资额的上升,而世界进出口总额的收缩则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筹资增长减缓呈现一定的同步性。但是,1985年之后,国际资本市场筹资变动相对平稳,与全球贸易增长的相关性有所下降。版权所有

三、国际利率水平的调整与资本流动全球化

国际利率水平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资本全球流动的结构和变动方向。

增值是资本运动的内在动力和唯一目标,如果资本投资于国内能够获得多于投资于国外的利润,也就没有必要流向国外。利润驱动是主导资本国际流动的首要动机,因此,各国利率差异必然引起国际资本的频繁流动。

过去30年间,发达国家率先实现了利率自由化,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把放松利率管制作为金融深化的主要措施,市场决定正在成为国际利率确定的基础,市场利率格局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利率在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运用中的作用发生了微妙的调整。整个70年代,货币学派主导西方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制定与调整,各国中央银行普遍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控制目标。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开始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控制货币供应对于通货膨胀的抑制能力有限,利率逐渐确立了在反通货膨胀中的基础地位,因此,各国中央银行越来越重视利率工具在货币政策中的使用,利率成为当代货币政策最直接与最有效的工具。最近以来,西方国家货币管理当局有意运用利率来调节金融市场的资产价格,当他们认为金融资产价格过高,可能导致泡沫经济时,便调高利率来控制资金供应,促使金融资产价格回落。这样,利率水平与金融市场价格的相关性明显提高。

过去30年国际利率的调整周期与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变动紧密相连,70-80年代的高利率是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情况下西方国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直接结果。90年代以后,尽管西方经济曾在1992到1993年间出现短暂的衰退,但通胀得到抑制,利率基本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上。

利率作为资本的市场价格直接影响资本全球流动的总量和结构。

首先,从总量上看,在利率水平大幅度调整时期,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额也出现比较大的增减变动,而在90年代以后利率波动幅度明显收窄之后,国际资本市场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显然,利率的波动性高低直接影响资本流动的波动程度。

第11篇

一、脆弱的贸易收支平衡是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经济基础

在虚拟经济运行日益独立于实体经济的今天,金融危机的发生固然有金融市场运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实体经济的失衡。从贸易收支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只有保持贸易收支的平衡,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经济资源才能确保继续参与到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进程中去;如果能长期保持贸易收支顺差,则意味着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加强了对本国经济资源的利用,其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币值稳定目标的实现将更有保障。这种情况下,金融危机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问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极不稳定,贸易平衡通常很难实现,全球也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做到持续的贸易收支顺差;相反,贸易收支逆差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常见现象。持续的贸易收支逆差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资源大量闲置,导致国内经济全面失衡,并进一步引发金融危机。从这个方面看,脆弱的贸易收支平衡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

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的不稳定性来自于其所拥有的竞争优势的相对性。当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其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必须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所获取的只能是一种相对竞争优势。这种相对竞争优势与发达国家所拥有的绝对竞争优势相比,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相对竞争优势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与绝对竞争优势相比,相对竞争优势具有极强的可替代性。依靠这种竞争优势所取得的成本优势、质量优势和效益优势等随时随地会被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对手夺走,因而在拥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非常激烈。

第二,相对竞争优势所带来的比较利益有越来越少的趋势。比较利益的存在是以生产要素的不流动为前提条件的。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的提升,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大大增强,比较利益的空间明显地受到压缩。在缺乏足够效益支撑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更有可能出现恶化的局面。

第三,相对竞争优势的不稳定性常使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跟不上比较优势的变化。随着经济理论的成熟和实践经验的丰富,发展中国家为发展经济而展开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大大缩短了比较优势和相对竞争优势变迁的时间。当比较优势发生变化而经济结构调整滞后时,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出现赤字就不可避免。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分工格局中只能拥有相对竞争优势,而相对竞争优势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贸易收支上必然处于长期逆差的状态,而是仅仅提供了这种可能。事实上,真正摧毁发展中国家相对竞争优势并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长期处于逆差状态的是伴随着资本项目自由化而来的短期资本无序流动。

二、短期资本的无序流动是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外部原因

所谓资本项目自由化,尽管国际上对其还有争议,但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指“国际资本交易本身及其支付和转移均不受限制,并且不仅支付和转移的作出,而且居民接受非居民的支付和转移也可自由进行”。[1](P.48)出于对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纷纷推进资本项目的自由化,从而大大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也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历程表明,尽管已经有发展中国家的参与,然而当今高度自由化的国际金融市场却是建立在绝对竞争优势基础之上的,资本自由流动特别是短期资本的流动仅仅是适应了发达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受金融深化理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尾随发达国家不仅在国内实施金融自由化,在对外的资本项目领域也快速解除管制。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落后,国际资本的流动特别是短期资本的流动客观上极易对建立在相对竞争优势基础之上的国民经济形成一种有效的金融抑制,从而阻碍和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汇率机制本来是发展中国家调节贸易收支平衡的最主要手段,但在短期资本无序流动的影响下,失去了它应该发挥的传统作用。首先,由于贸易收支不再是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上决定汇率的惟一因素,有的甚至已不是主要因素,只拥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减少对外经济交往中的风险和成本,通常只能实行固定汇率制,至少也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其次,由于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和相对竞争优势的形成是一个系统且长期的过程,而短期资本的反应迅速得多,发展中国家调整汇率往往未得其利,先受其害。第三,由于外汇汇率与贸易收支的关联度大大下降,发展中国家调整汇率并不一定能够达到调整贸易收支平衡的预期效果。第四,由于货币市场的灵敏度远高于商品市场,汇率在政府干预下常常会出现超调现象。第五,由于预期在短期资本流动中的巨大作用,发展中国家调整汇率取得成功往往不是在贸易收支恶化而是在贸易收支状况还比较好的时候。所有这些都意味着,短期资本的自由流动已经大大压缩了汇率机制在发展中国家发挥作用的空间。

再从资本流动机制上看,短期资本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甚至更为不利。第一,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在资本项目收支上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属于资本净流出地区。相对竞争优势也许会带来较高的收益,却伴随着极高的风险,发展中国家利用资本流入来弥补贸易赤字只能作为一种特殊情况来处理。第二,短期资本在发展中国家停留时间的长短完全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相对竞争优势的大小。当比较优势未充分发挥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饱受资金短缺之苦;当相对竞争优势较为明显时,短期资本一拥而入,经济发展又会受到过热的困扰。第三,实践证明,短期资本的大规模流动除了使汇率过高或过低、变幻不定外,还会不适当地抬高利率,使有限的资金不是流向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商品和劳务生产部门,而是流向不具有比较优势又发展滞后的虚拟经济部门,增加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泡沫,从而削弱发展中国家的相对竞争优势,恶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抑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第四,短期资本自由流动最直接的危害是掩盖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失衡的事实和严重性。由于短期资本在表面上维持了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发展中国家对贸易收支失衡引起的国内经济失衡普遍重视不够,导致国内经济矛盾日积月累。当短期资本的这种弥补功能达到一定极限而经济结构又尚未根据比较优势的变化进行调整时,仅仅是短期资本的停止流入就足以引发一场金融危机了。从这种意义上说,贸易收支失衡是表面现象,只要发展中国家的相对竞争优势失去,金融危机就开始酝酿,短期资本流动发挥的作用不过是使金融危机的酝酿时间有长有短,金融危机爆发的严重程度有强有弱罢了。

短期资本的无序流动之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肆无忌惮地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相对竞争优势,使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长期失衡并最终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却得不到发展中国家应有的重视,根本原因在于对美国经济学家钱纳利和斯特劳特提出的储蓄和外汇“两缺口模式”的误解。传统理论认为,资本自由流动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外资。事实证明,资本自由流动所吸引的大多为短期资本,真正对发展中国家提升竞争力有帮助的长期资本流入与资本自由流动的关联度极小,而短期资本的流入不仅不能弥补储蓄缺口,相反还会对国内储蓄产生挤出效应。另一种观点认为,资本自由流动能提高国内经济效率及生产力。实际情况是,智利、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等经济体均是在没有实行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获得经济高速增长的。其实资本项目自由化带来的资本流动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早有定论。日本著名学者小岛清教授提出的“切合比较优势原理”的实质就是国际资本的流动必须与本国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才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2](P.444)美国经济学家丹尼·罗德瑞克的实证分析则干脆得出资本项目的自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并没有任何关联的结论。他明确指出,“当一个国家缺乏正确控制、规制手段和宏观经济管理框架时就贸然向国际资本流动开放金融市场是特别危险的”,而“即使具备上述保障,短期资本流入也是极不稳定并具有较大风险的”,[3](P.23)由此可见,让资本流入发挥正面的积极的作用是有条件的,相反,脱离现实的资本项目自由化特别是短期资本的自由出入对发展中国家的危害却是巨大的。作为“金融深化”理论主要倡导人之一的麦金农近年指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的外汇自由兑换通常是经济市场化最优次序的最后阶段”,[4](P.14)很大一部分原因恐怕就在于此。从目前情况看,一国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最有可能带来的好处大致有三点:①有助于建立地区或全球金融中心;②有助于使本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③有利于本国居民对冲来自国际贸易的风险。然而,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于落后、全球化程度低、金融市场规模过小且发育不完善等原因,这些好处发展中国家根本无法享受。发展中国家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最主要的后果只能是降低短期资本的流动成本,使短期资本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大进大出,随心所欲。这种短期资本不仅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反它通过削弱发展中国家本就很不稳定的相对竞争优势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金融抑制。而如果要避免这种抑制,发展中国家就必须做到使短期资本流动带来的风险与本国竞争优势的大小强弱协调起来。

三、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在发展中国家应是一个渐进过程和最终目标

从长远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目标之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相对竞争优势这一基本格局是不会改变的,这也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将始终处于防御地位,贸然让落后的本国经济与高度自由化的国际金融市场全面接轨,只会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即使想通过资本项目的自由化来引进短期资本,也应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对短期资本的利用能力结合起来,因此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在发展中国家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和最终的目标。

目前,发展中国家在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时,应侧重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第一,牢牢把握相对竞争优势这个中心,以具有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的贸易收支平衡作为抵御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风险的基础。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平衡虽然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却是发展中国家惟一有可能有效加以控制并用于弥补非贸易逆差特别是资本逆差的国际收支项目,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最主要的保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应确保贸易收支带来的盈余足以抵挡短期资本恐慌性流出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冲击,本国的外汇储备和外汇资产足以偿还一切形式的外债特别是短期外债。

第二,根据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实体经济部门最具有竞争力也最先得到发展,而虚拟经济部门特别是金融服务业不仅发展滞后,而且要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面对高度国际化和自由化的金融市场,如果意识不到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基础上的重大差距,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很容易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抑制。发展中国家开放资本市场的步骤与力度应取决于它对发展中国家相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盈余常常担负着弥补资本项目收支逆差的重任,所以资本市场的开放不应从根本上改变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的平衡状况,不能因为存在资本的净流入就对贸易收支的失衡丧失警惕。归根结底,发展中国家开放资本市场,目的不仅仅是引进外资,而是通过引进外资增强国民经济的竞争力,巩固贸易收支平衡,保证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三,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金融监管。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时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国发生的经济或金融危机往往会马上蔓延到其它国家。当代国际金融市场虽然从总体上适应了发达国家和跨国资本发展的需要,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没有建立起一套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机制。发展中国家在稳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和金融监管,以便从整体上降低国际金融市场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和危害。如,全球最后贷款人的空缺、监管机制存在漏洞、各国缺乏协调和合作机制、国际债权债务破产程序出现空白以及资本项目开放制度安排等问题得到解决,将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金融危机发生的次数,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当然,要从根本上杜绝金融危机的发生,关键仍在于发展中国家自己能够处理好国内经济的平衡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相对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焦海松.关于资本项目自由化涵义的讨论[J].中国外汇管理,1997,(6):46~48.

[2][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3][美]丹尼·罗德瑞克.让开放发挥作用[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4][美]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市场化的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第12篇

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金融风险;监管措施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国际资本的流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已成为一门必修课。

一、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概况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余额已经十几年都是正值,且总体来说呈稳定增长趋势,加入WTO以后,特别是2004年以后,直接投资流入净值增长速度趋于明显, 2007年到2009年间受到该期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大幅滑落。总体来说,近年来,我国的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不断增加,资金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长期以来,中国的资本项目已经采取了更严格的控制措施,如短期投机资本通过各种渠道和渠道寻求机会,利润,在国外金融市场的空间更大,国内资本通过各种渠道,中国的金融安全有一定的威胁到国内经济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确保金融市场的长期、有序运行,必须做好对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

二、我国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现状

(一)实行分业的金融监管体系。目前我国实行分业监管制度,这是根据我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以及其他行业的分业经营而设立的。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是由人民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的。中国证监会是证券期货监管系统的主体。这三个监管体系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成立的,因此,除了银行、非银行监管的金融机构建立了比较早且相对完善的时间,其他监管体系还需要完善系统。

(二)监管的立法工作。目前,我国已制定并颁布了《人民银行中国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外商投资金融机构管理暂行条例》、《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明确重申“分业经营”原则,《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了“证券法”和“信托法”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和信托投资公司的经营范围,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模式。但一般而言,我国在外资金融监管方面的立法较少,很难适应“入世”后金融业的发展。

(三)我国对外资金融机构实施限制性监管。对外商投资领域和领域的限制是有限的,这是一个普遍的做法,在所有国家,这主要是禁止和限制外国投资领域的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在中国,根据《外商投资行业指南》对该领域的投资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限制和禁止类项目包括银行、保险、分销和其他金融服务。在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的过程中,外资银行的范围和分支机构的增加有一定的限制。

三、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一直对资本流动采取更严格的监管措施,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上世纪90年代初,对于限制跨境资金流动,保持汇率稳定,维护国内金融体系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对外国的依赖程度,资本管制的实施越来越高,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也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督制度与方式落后。在金融全球化和资本流动自由化的趋势下,现行分业监管体制的信息资源缺乏透明度,管理机制不够强大,不能满足金融业发展的需要。其次,金融自由化浪潮之后,传统的监管模式已逐渐显现,以不同金融机构为对象的监管不能适应当前金融市场,必须立足于国内外金融市场发展的具体情况。

(二)监管机构缺乏合作。国内金融监管机构在中国国内外缺乏协调与合作,监督管理的权力划分不清,大大降低了监督管理的效率。此外,由于我国和国际金融市场,时间是晚,国际金融市场的信息采集时间滞后,目前和国际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和合作仍然相对缺乏信息反馈不及时,不能正确判断一个金融信号的数量,并不能发出警告,中国的金融市场,流动性和盈利能力将产生一定影响。

(三)资本项目交易逃避监管。为了盈利目的,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有强烈的动机逃避监管,而在今天的中国经常项目可兑换中,资本项目仍有很多限制,市场参与者将千方百计抓住监管漏洞,使资本监管的有效性难以维持。目前我国的项目已经基本开放,但对资本项目仍有很多限制,所以除非主管部门以正常的贸易支付,否则难以从根本上消除资本项目交易的现象,与常规项目交易进行规避监管。

(四)国际游资监管难度大。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虽然还没有完全开放,但也相应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对一些金融市场相对放宽,如允许国际资本购买我国发行的B股和H股,实行QFII制度等等。一方面,为我国的证券市场带来大量的资金,增强了国内与世界金融市场间的互动。同时也造成一定的金融安全隐患。外国机构或是投资者手中通常持有大量的货币资金,如果短时间内在我国境内的金融市场上进出,往往会对我国的各种金融市场造成难以预期的冲击。同时,国际部分资本投机者,为了谋求暴利,可能与国内的投资机构联合起来操纵股价。可在短期内,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增大金融风险,对我国金融秩序的长期稳定造成更大的威胁。

四、完善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监管体系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