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困惑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困惑

时间:2023-07-31 17:25: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困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困惑

第1篇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地理;可行性路径

一、中学地理教学现状

1.学科偏见导致中学地理教学不受重视

应试教育的学科体系中,主科和次科的学科偏见长期存在于中学广大师生的心中,导致中学地理学科难以被引起重视和摆正位置。由于长期受学科偏见的影响,地理教师的地位、待遇偏低,从事地理学科的教师很少,有的农村初中学校甚至连一名专职地理教师也没有,地理教学工作就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来兼任。门外汉做不了行内事,即使能教那也大多是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而专职地理教师由于地位、待遇不高,教学创新的积极性大打折扣,教学业绩自然平平。当下的中学学科考核体系中,地理学科所占比重不及语数外的一半,应试教育的功利性考核导致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上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明显少于语数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就越来越小,效果越来越差。

2.学生厌学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最大困惑

一般来说,学生没有学好地理首先应该去考量地理教师的责任心、业务功底、授课水平等几个方面,但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除了个别的非专职地理教师外,广大地理教师在上述几个方面还是能达到合格及以上的要求,但为什么地理教学的效果却不理想?笔者认为该困惑的根源在于学生厌学。一切事物都有内外因在起作用,内因是主要矛盾,外因是次要矛盾。诚然,学生中学地理学得好与差与地理教师教得好与不好有直接关系,但是真正的关键还在于学生本人。现在许多学生厌学思想严重,学习成绩不理想,尤其是农村初中的一些学生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而不学、劝而不听,时常使地理教师束手无策,地理教学则陷入尴尬。这些学生厌学的可能也不只是地理学科,厌学的原因也可能不止一种而有千百种,这种困惑可能不只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困惑,而是整个中学教学体制的困惑。

3.中学地理教学的现实纠结: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

所谓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心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考试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的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这两个概念一个抽象,一个具体,反映到中学地理教学中,这就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的较量,二者对于广大地理教师来说似乎是“鱼与熊掌难以兼得”。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出高能的学生,而应试教育促使教师教出高分的学生。素质教育要求地理教师发挥教学主体作用,在教授地理知识过程中,不但要教是什么,还要教为什么和怎么样,发展学生学习地理科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应试教育中地理教师则通过充气式教授和题海战术努力提高学生的解答地理试题的能力,可能这个题目与现实关联度极小甚至毫无关联。素质教育一直是新课标提倡的改革目标,而应试教育在现实的地理教学中却大行其道、愈演愈烈。中学地理课堂上,地理教师可能倾尽能力践行着地理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期末和升学时他的学生却要以一张地理试卷的分数来决定高低和荣辱。这种使命和现实的博弈对于每一位中学地理教师来说都是一种不痛不痒的纠结,欲罢不能。

二、新课标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可行性路径探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所带来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断变化必将与应试教育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在当前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发生激烈的交锋和碰撞,如何化解和妥善处理中学地理教学改革转型过程中的这些矛盾和烦恼,现已成为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在教改教研及课堂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从当前中学地理教学现状和自身教学实践出发,提出如下思路进行探讨和交流:

1.举重若轻,心无旁骛

不管地理学科在中学学科体系中处于何位置,也不论其在考核考试中占多少比重,甚至于学生因任何原因厌学地理而倚重其他学科,从事地理教学的教师都不应该受其影响而妄自菲薄,更不应该不负责去进行“过堂式”教学,其理由有三:一是学科偏见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有其深刻的体制原因,也有一定的市场,非一朝一夕形成,当然也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更非一人一己之力可以改变。中学地理教师是地理素质教育的推动者,也必将是地理素质教育成功的享受者,对现实无用的怨言可以转变成实现理想的有益的教改教研探索,来助力整个中学基础教育,而不可贪一日之功。二是地理学科博大精深,其理论和实践意义巨大,非其他学科能够替代,古时候形容一个人有才学是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地理之重要性可见一斑。地理教师应该对任职地理教师有无上的荣耀感和使命感,并以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入不断的地理知识学习、深造和教学、教改、教研当中去,用良好的成绩和辉煌的业绩去赢得更大的荣誉和更多的尊重。三是教师是一份事业,地理教师是一份专业性的事业,干任何事业首先必须爱这项事业,用心爱;其次必须懂这项事业的相关知识;再次必须有精益求精的进取心;最后还必须得有点奉献精神,教书不要老讲条件,因为政府对教育的越发重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各项条件必然会相对越来越好,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适当的理解。总之,地理教师作为地理知识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必须要看重自己的职业,做好自己的事业,莫为世俗偏见所累。

2.知己知彼,遇水搭桥

学生学不好地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教师没教好,一个是学生自己没有学好。不管是自己没有教好还是学生没有学好,中学地理教师都必须首先反思自己,从教学方式、方法及自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等方面检讨自己,如果认为自己在教学上确实做得比较到位了,那还得从自己的讲课语言、节奏、吸引力等教学水平指标考量,发现哪个方面的不足,努力去修正和提高,再看看教学的效果;其次要主动去思考学生自己没有学好的原因,是个别没有学好还是整体没有学好?是某个知识点没有学好还是某个章节没有学好?没有学好是因为没有努力还是没有兴趣?是厌学还是厌师?中学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反思自己,还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个体情况,以便针对不同的原因拿出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这些措施可能是教学上的方式方法,也可能是对学生的个人性格上的、兴趣上的,乃至情感上的正确引导。实践证明,适度的因材施教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

3.素质优先,兼顾应试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让人们陷入了一个认识误区,那就是它们是水火不容的敌对关系,其实二者是对立统一的。随着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应试教育必将越来越不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但其却未到穷途末路之时。素质教育方兴未艾,代表着未来社会教育的发展趋势,但其尚未成熟到、强大到完全代替应试教育的程度。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搀扶前行,互不相离。这种关系具体体现到地理教学上,就是必须要坚持“素质优先,兼顾应试”的原则,素质和应试不偏废一方,原因在于:(1)提高学生地理素质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明确要求和终极目标,而加强学生地理学科应试能力是地理教学的具体方法,是当前考核学生地理素质的主要标准;(2)地理素质是较地理应试能力更全面、更高级的素质和能力,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地理学科应试能力是最基础和最原始的地理素质,没有一定的地理学科应试能力,至少可以表明学生对基本的地理知识掌握不到位、不扎实,评价其具有较高的地理素质无法令人信服,也不符合地理综合素质考核标准要求;(3)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要求广大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践行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但不能放弃应试技巧技能的传授,因为毕竟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好坏是通过平时的试卷测评及期末、升学考试的分数来衡量的。

参考文献:

[1]杨和亭.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实施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李宗启.改变初中地理教学的尴尬地位[J].新课程学习:下,2012(05).

[3]朱筱琨.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教学中的对立统一[J].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6.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19-01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要求突出"有趣、多能、重情、务实、高效"的特点,通过其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以达到培养人才,适应社会,适应未来需要的目的。历史是在不断改革中向前发展的,就地理课程教学来说,不仅面对着社会的改革发展,地理学的不断更新发展,同样也要求教学本身进行改革。地理是一门传统学科,它是初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结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面对21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我过考试制度的改革,地理在初中课程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但是地理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1.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1.1缺乏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因此地理学习不是单纯的记忆。事实上,很多学生甚至老师,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常常认为背一背就可以,有的还只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形成了重记忆,轻理解,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感觉能看懂地理教材,知识点也能记住,听课也能听懂,但做题就很困难,因此很茫然,困惑[1]。感到付出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从而厌倦学习地理,从而影响到学生地理学习的水平,对学生的长远学习非常不利。

1.2对地理学科缺乏正确的认识。首先是由于中考地理所占比重较小,老师,家长,学生长期把地理划分到"豆芽科",正是这种尴尬的学科地位,很多学生不认真学习初中地理,到初中仍然认为是副科,思想上不重视,而初中地理难度较大些,所以学生感觉困难。其次,地理是一们边缘学科,文理知识交叉,具有较高的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本身学习也确有一定难度,导致学生畏惧心理[2]。

1.3不善于运用地图。前苏联地理学家,乌中斯基说过"把图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可见地图在地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离开地图谈不上地理学习。由于初中地理教学薄弱,导致学生地图基础知识不牢,读图识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较差。再加之学生知识面狭窄,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欠缺等原因,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困难。

2.改进措施分析

2.1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素材的选取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现实意义,才能产生学好地理的强烈欲望,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比如:我们在讲气象灾害时,可以联系伏旱天气,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的暖冬天气,给人们造成的影响有哪些?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是什么?这样让学生感到地理的确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很多问题和现象,这样在他们心里会产生一股要学好地理的强大动力,从而提高了地理学习效率[3]。

2.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动力。对学生来说,对学科的兴趣首先来自对老师的认同。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地理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和人格魅力,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关心学生。同时,还应具备精湛的教学技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单纯讲念,学生被动地听,然后让学生去背,去记,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会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的不同,灵活安排,力求做到每堂课的方法有所不同,不断变换方式刺激学生,使其有新鲜感[4]。在讲课时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加插一些地理小故事。同时,教师再配以幽默的语言,会使课堂更加妙趣横生。

2.3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地图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掌握了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况且从心理学讲图形又比文字好记,可以说是地理学科最好的学习方法。教学可从地图入手,把地理事物、地理规律都落实在地图上,因此,平常记忆时要做好图文转换,尽可能将地理课本中所有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上去理解与掌握,不要凭空去记、去背,学会图文转换[5]。例如,一幅等高线图,能从图上等高线的走向、密度、递变规律中读出山地的走向、坡度的大小、发展农业的方向等等。此外,做题时要学会看图,可以按以下步骤展开:先看图名,若是区域图,可知道其所在的位置,若是统计图,可知道其反映的是什么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其次是观察图例或注记;最后观察图像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或图中信息,解决问题。解此类题的关键是会透过现象(图的形态特点是事物的分布等)看本质(提示这一现象的原因或内在规律)。

3.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学现状,无论是学科地位认知问题,还是师资队伍素质问题,教学设备问题,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等这些都需要教育工作者引起足够的认识,从多方面来改革地理教育,客观的摆正地理课程教学的学科地位,上述诸多问题则可以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陈昊.初中地理教学两大原则体系及应用策略初探[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08)

[2]姜开亮.3DS MAX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分析[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13)

[3]孔桂飞."画"出地理好成绩――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 亚太教育. 2016(23)

第3篇

关键词:困惑;教育观念;合作学习;社会实践

一、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传统的地理教育主要偏重于对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对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这显然不利于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尽管想象中的新课程在头脑中已盘旋了许久,但是真的面对新课程时,却依然感觉存在一些困惑。

困惑一: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的高一地理课标有四个版本(地图版、湘教版、人教版、山东版),四大版本教材知识结构等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作为教师不可能不考虑这些。另外,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

困惑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不扼杀学生的个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给予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多了,却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还有活动、讨论的问题多了,好像一节课下来,没什么时间来总结所学内容。在当前高考大棒的指挥下,教师怎么对付考试这一关。特别是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高一学生,不像初中学习时那样踏实,能接受吗?

困惑三:让学生先自主预习、讨论自己能够掌握的学习内容,然后再带问题听课。高一刚开学几个星期还可以,越到后来越行不通,因学生没有时间预习,更谈不上讨论。如:科目之间的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执行力度不一样,学生的作业量过多,根本没有时间预习。所以想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节约一点时间来落实新课程理念,最后只能是流于形式。

二、在教学中的做法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具体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提升自身素质,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是关键。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为此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为自己的教学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时时把握调度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力争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

3.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

课标指出,“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信息技术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

4.加强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院。只有搞好集体备课才能整体提高教学质量。集体备课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加强集体备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我们高二地理备课组,通力合作,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定教学内容和重难点,精选题目等。集体备课可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如果仅靠个人孤军奋战冥思苦想,有时会出现知识错误,通过集体备课,取长补短,可以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能明显提高教学质量。集体备课是合作、探究、创新的一种好模式。集体备课能促进教师间的团结协作,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

总之,目前我校实施新课改已经三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我们将继续努力学习,突破旧的思维和教学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向建华.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教师,2009(08):101-102.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反思途径和方法;有效探究

初中地理教学的着力点要致力于地理能力的培养和地理素养的提升,而能力的形成来自反复训练,素养的提升需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和日复一日的积淀。在深入实施新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之际,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是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理想追求。如何提高地理教学效益,找准地理教学的“着力点”,是很多地理教师所困惑的问题。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行为,如同教师的研究、示范、指导、应答行为一样,是教育活动中教师全部教学行为之一,也是现代教育的特征行为。教学反思有助于对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适度地调控,使不尽相同的学习过程在合理的教学方法支持下,得以包容并相得益彰,教学反思是教育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改的客观要求。那么,教学反思有哪些策略和方法呢?

一、合理的教学反思要看是否关注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系统论认为,现代教学已不再是简单零碎的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其建立学科系统设计观念,使之学会自主学习。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探究性教学的认识和掌握还有一段距离,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行为还远未形成。因此,要适应课改要求,教师应在手段多样性、过程自主性、目标发展性、形式新颖性前提下,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以“34个省级行政区”教学为例,该片段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从教学方法创新角度出发,教师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 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死”图变“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游戏中体验了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快乐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了体现、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不难看出,一堂课的质量与教学法创新性呈正相关。

二、合理的教学反思要看能否处理好抓双基教学与引导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必然存在着优化过程。一方面教师应通过精心挑选教育内容,严格设计教学方案,抓好双基教学;另一方面应当明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某项知识技能不是终极目标要求,关键要看他们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能否在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整合中诱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析下列变化过程入手展开探究活动。

教师点拨探究思路后,设计探究方案、做地图制作资料分析、归纳总结等都让学生自主去尝试。这样一堂课中,由于涉及直观性较强的数学概念加上学生实践的体验,所以研究性学习过程始终情趣盎然。分析表明学生探究结果与预计有偏差,其知识掌握也有疏落,但在这种类似科研的情境中,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收集、分析和判断,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反思时应当明确,双基考察更要关切研究性学习背景下能力与方法的评价,而非简单追求知识和技能掌握。当然,研究性学习因其侧重于综合实践,所以运用时也当有所选择,一般最值得选择的内容,应当是对地理学科而言,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概念和规律性知识。

三、合理的教学反思要关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互关系问题

新课标阐明,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他们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其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最终使学生智力和能力得以形成。在初中阶段,以低起点小坡度激励学生参与多元性课外实践活动,是稳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当使知识技能学习掌握的各环节在功能维度、要求维度、实践维度中找到相应位置。组织“收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资料”课外活动时,教师以“水污染危害大”为题,组织学生对家乡水污染危害程度进行考察。教师设计具有深入思考价值的问题,提供了必要背景知识,并建议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活动中教师适时让学生提出自学或联想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性地引导、点拨,让实践活动沿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发展这一链接顺利开展下去。课后分析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是相互促进的,成功的课外实践活动能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把生活问题转化成学科问题分析判断并得出处理意见的能力,是否把实践能力培养,放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这个大氛围中进行,这是亟待引起的问题。实践表明,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具备两成涵义:“活”包涵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眼、动口、动脑和动手过程。“活”与“动”被激活与否,是教学反思时应当把握的一个尺度。

四、合理的教学反思源自合理的评价机制

教学信息论表明,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教育信息、管理信息、反馈信息等随教学进程不断调谐整合,确保教学系统信息转换流畅并且流量适中。教师能够且应当从学生知识技能形成性、过程性评价中及时捕捉信息,适时进行教学反思。要准确捕捉蕴含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就要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初中地理教学效果评价要以发展性评价为核心和原则,除了知识性评价外,要特别重视学生探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评价要多样性、多元性、综合性,注重终结性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要快捷捕捉某一章节或片段的教学反馈信息,采取形成性评价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形成性评价具有反馈及时、提出问题及时、管理调控及时等优势。

总之,有创新意识的初中地理教师,总会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教学任务完成后,对自己上过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教学反思是一种教育教学常态下,教师应当具备的内在的自省、自纠、自励行为。初中地理课改任务重、难度大,尤其应当强化教师教学反思行为,使之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改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提高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第5篇

【关键词】地方性资源实效性有效途径

一、 当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普遍现象存在的怪现象

当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普遍存在一些怪想象:地理学科成了可有可无的“副科 ” ;许多农村中学地理课时得不到保障,有些学校随意减少地理课的课时,为所谓的“主 ” 科让路,以中考科目为主,片面追求升学率;由一些不能胜任某些“主科 ” 科目的教师来临时担任;还有现在乡镇学校很多都没有独立的地理教研组,平时的教研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不少教师连教学常规都不懂。课堂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在这些背景下,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学生对地理学科和地理知识越来越陌生了。

二、 当前农村地理教学困惑的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以下几点:

(一) 城市与农村素质差异决定对地理等非会考学科的定位

由于城乡人员素质的差异,决定他们对学生以后的可持续发展的态度。由于城市或城镇人员普遍经受过较高的学历教育以及更加开阔的视野,所以相对而言,对比学历普遍较低,眼光普遍停留在学历的获得的层面的农村人员,他们对一些非会考学科的态度肯定是迥然不同的。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认识也是同步受到相关影响,城市的学校对非会考学科教学质量都有明确的富有激励的考核内容,但是农村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态度基本上是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即可。

(二) 农村学校在实施和落实《新课程标准》过程的不作为决定地理学科是游击队体制

随着全国的课程改革,初中地理也出台了《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但是,在实施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过程,农村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再一次拉大与城镇的差距。有些乡镇地理教师非常不稳定,每个学期都可能发生变动,常常是一些不能胜任某些“主科 ” 科目的教师来临时担任,因此,在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科学性错误及不规范的语言,由于缺少地理基础,很多教师对一些地理问题不敢深究,只讲现象不讲本质,只讲分布不讲成因。还有现在农村学校很多都没有独立的地理教研组,平时的教研活动无法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 追求片面升学的恶果

当前社会、政府和学校对教学的评价最直接莫过于成绩排第几,省重点有多少,在种种不该有的原因下,家长、学校和学生都只学好会考学科,根本没有几个学生是用心去学习地理。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农村中学地理教育处于落后状态,农村中学地理课地位的低下,又直接影响到乡村居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即使有的升入高中,也明显暴露出对地理知识的贫乏,甚至是地理基本常识,出现初高中知识不能很好的衔接,高中老师在教学时还要花时间、精力去帮助补习初中的一些基本知识,同时学生也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应试生。

三、 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 实实在在地自上而下提高地理等非会考科目的地位

在《初中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地理课程的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因此,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跟从根源抓起,自上而下地提高地理学科在初中阶段的地位,推动各界对地理学科的重视,这是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二) 善于开发与利用地方性资源,使地理教学更具实效性

除了主管部门的改革外,教师能够做到的,就是善于开发与利用地方性资源,使地理教学更具实效性,从而盘活地理教学的质量。

在《初中新课程标准》也中提到:地理学科的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善于开发与利用地方性资源,盘活地理的课堂教学也是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突破口。

在对身边的地方性资源进行考察后,我发现我们身边的莲花山旅游区的教学资源丰富,于是,把课本教学的内容结合实际,并带领学生到实地进行探究实践,用身边的地理文化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在教授地质、岩层、交通、自然环境等相关内容时,我会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莲花山旅游区内进行实地学习,对一些岩石的纹理进行解释,对风蚀效果进行说明等,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因为枯燥的课本知识能够活用,特别有成就感。教师还指导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实地考察、收集主要岩石和矿物标本、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指导学生编辑地理手抄报、墙报、板报;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广播站或有线电视网、校园网传播自编的有关节目,让学生不但学以致用,而且更热爱自然,增进爱国情感。地理教学的堂上效果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明显的改善。

四、 思考

地理教学的目标是充分开发、利用本土旅游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因此,在当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普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之下,充分发掘区域性文化资源,作为地理教学的有力支撑,盘活地理学习的实质,带动学生参与学习,增加学习的实效性,是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然地理教学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被引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主要表现在从传统高中地理教学的幻灯机、投影到现在的电子计算机、网络和实验设备,并且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扩大到微课和电子课堂,等等。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准确掌握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为学生构建高效课堂,成为高中地理教师重点研究课题。

一、高效课堂下信息技术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兴趣引导下的学生,其学习效率远远高于普通学生,但是对于高中生来说,只有对地理学科有兴趣,才能够从心底里激发学习的动力。高中自然地理具有抽象性,强调空间位置、研究地球运动、物质循环等等,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学生的理解能够具有差异性,很多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地理学科的知识点,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这就会导致学生的地理成绩长期提不上去,影响高中地理的整体学习质量。但是通过信息技术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传统的教学束缚,将高中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一方面,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高效的地理课堂。例如,学习到人教版必修一自然地理中“自然界的水循环”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视频的演示,加强学生对水循环各个环节的理解与记忆,视频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将抽象的自然界水循环通过视频的形式变得具体化,更加易于学生的理解。

2.有利于构建高效地理课堂

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这样的条件下,地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采用声文图并茂的形式,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帮助高中学生提高地理成绩,降低学习难度。教师可以将复杂的知识点通过课件的形式进行整合,为学生构建生动的地理学习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上出现很多自然地理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反复学习,对有困惑的地方进行重点标记,方便学生随时进行暂停,可以不断进行重复观看。能够弥补课堂上的不足,有利于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例如,学习到人教版必修一自然地理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网络上优秀的视频资源,地球运动是自然地理中的教学难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传统的教学形式下,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视频的演示可以简单直接的为学生展示地球自转公转的意义以及地理想象,深化学生的认识,提升教学效率。

二、高效课堂下信息技术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方法

1.使用信息技术丰富地理教学的教学手段

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微课等教学方式和工具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教学视频为主。教师要合理控制视频的时间长度,将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的设计,使教师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拓宽教师的教学手段。例如,学习到人教版必修一自然地理中“气压带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师只能通过图示的形式为学生解释这一特点,但是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在十分钟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演示说明,并且动画的形式不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还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一知识点。

2.使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自然地理的实践能力

地理属于自然学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通过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完成知识的迁移,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运用地理知识,就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地理的重要性,并将所学知识灵活使用,深化对知识的记忆。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例如,学习到人教版必修一自然地理中气候的相关知识点时,学生潜意识认为纬度较高的地区温度会比较低,这是一般的规律。但为什么台北冬天的气温却比广州地区更高呢?学生可以通过微课进行学习,找到答案,因为台北在冬天受到季风的影响较小,温度相对更高。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把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实现知识迁移,进而提升学习地理的兴趣。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理念;教学策略;综合分析

为适应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有利于21世纪人才的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国家、省、市对中考进行了重大改革。当今世界,知识飞速发展,学科间横向联系、相互渗透越加紧密。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在地理课程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感到有些困惑,本文将就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及教学策略问题进行探讨。

一、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二、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基础,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科能力。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因此,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四、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第8篇

在学校教育中,由于“重理轻文”传统心态和应试教学的习惯性影响,还有教学方法和学习意识等多方面的不良因素,初中地理课程及其教学活动长期处于不受重视的困惑境地。笔者之所以提出“实用性教学”而非“有效性教学”,出于以下考虑:首先有些人误以为,一提到新课程理念就是“有效教学”,好像传统模式下的都是“无效或低效教学”,这是不客观的说法。这就好比新课标已经施行多年,某些学科的低效甚至无效教学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再说,对当前诸如初中地理之类的课程教学而言,实用教学既包含有效成分,又比较实实在在,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喜欢和接受。如何开展初中地理实用性教学活动呢?本文试简要阐述之。

1.加强教师自身修养,优化地理课程教学。教师是学校教育中的根本力量,是开展实用性教学活动的关键因素,正所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就目前状况来说,只要谈及初中地理之类“软性学科”的困境,许多教师不注重自我总结和反省,不主动拿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而是把原因归结到教育制度改革、传统意识偏见的大气候以及学生不愿学、不肯学等上面,发出怨天尤人的慨叹,总是摆出一副无辜受害者的样子。我们不妨扪心自问,作为教师难道不应该承担教学工作上的责任吗?再说,每当遇到问题困难和曲折,它们在坐等靠面前最终能够自行消失吗?因此,作为学校工作中的组织者、主导者、施教者和推动者,我们要认清形势、自加压力,善于反思、积极施为: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把握新课程理念精神,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的理论性修养;自觉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品教兼优、受人拥戴的良师形象和能师风范,为优化课程教学活动充值加分。

2.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努力掌握好地图知识,并教会他们正确的读图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实现优化课程教学的目的。由于初中地理的基础性特征,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以及各类图表比较丰富,对初学者来说既新鲜又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执教者应当把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注重引导他们远离“死记硬背”,而是指导他们逐步树立空间地域概念,学会阅读地图和分析地图,并借助地图来掌握好地理知识和原理。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而深受学生欢迎,又可以为培养其终身受用能力奠基铺路。

3.灵活选用方法手段,优化地理课程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根据学科特点、实际情况和学生需要,坚持把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充分结合,把课内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充分结合,把书本教学与社会生活有效链接起来,努力做到灵活选用、相得益彰,从而有效实现优化课程教学的目的。

4.加强学科知识联系,优化地理课程教学。地理学集自然、环境和社会为一体,具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双重属性,其知识构建涉及很多学科,教学中非常需要外来学科知识的支撑。相对而言,如果把地理知识运用于其他学科教学之中,同样会发挥良好的支撑作用。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多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联系和整合,这既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理解和接受,又能给他们带来学习上的更多实惠,从中收获“双赢、多赢”的效果。

总而言之,虽然初中地理长期遭遇轻视和弱化,但是应当坚信,只要我们高度重视起来,不甘落后、认真应对,善于调动各种有利因素,积极开展实用性教学活动,一定会迎来意气风发的美好明天。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地理教学

初中地理课程改革在我县已实施两年多,通过两年来的教学实践、摸索,无论是对新教材的认识,还是在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及学习评价方面都有很深的感受,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一些体会。

一、新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读图启发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据统计,七年级地理上册有各类图表135幅。通过大量的图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形成地理知识学习的技能,如教材中关于经纬度的定义、特点、规律的学习,就要求学生通过读图活动,自己归纳总结来完成。而旧地理教材是将定义、特点和盘托出,再配上一些图。这就让一些不爱动脑筋的学生忽视了读图思考,而只是死记硬背各个知识点。新教材的内容组织方式完全有利于学生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2、较好地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⑴体现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例如:时差、方向判别、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从交通图上选择最合理的路线、天气预报、绘制各种图表、人口资源地理调查等。学生无论是在现在的思维训练、意识培养,还是在今后的日常生活旅游观光、野外考察、工程建设、统计等方面,都可以终身受益。

⑵体现了“新的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理念。

教材采用先进的结构模式(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是对以往的注入式、自学式、启发式、人物式、讨论式、探究式等诸多模式的优化组合,并十分突出了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自主学习,充分发展其想象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如教材设计了让学生补充地理资料,对地理现象的片断描写,动手制作各种模型,搜集各方面的地理事实材料等内容,教师可通过分组讨论、辩论、游戏、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自由思维,给教学保留足够的思维和创作空间。

⑶体现了“构建基本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的理念。

新教材吸收和应用了现代技术手段,如地球卫星照片、台湾岛的卫星影像、卫星云图、喜马拉雅山电子影像图等遥感图像、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组图,GPS全球定位系统、国际互联网气象网站查询等,极大地丰富了地理教学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富有时代气息。

3、加强了实践和探究活动,构建了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教材主要由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活动内容三大部分构成。而“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转变为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活动”这种方式切切实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的这种编排,摒弃了“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体现了师生平等、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教法初探

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在这种模式下,要求教师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转贴于

1、提出有效问题。

营造一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善于调动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教师与学生成为互动的统一体。这是教学活动的崇高境界。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弗思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行为爱好,研究教材,研究课程资源,找准时机,通过提出有效问题,营造一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学”、“乐动”、乐于探究,从而达到和谐的师生互动和教学共振。

2、教育要“回归生活”。

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皮亚杰的知识结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走进教室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的经验和观点。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地理学科植根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

3、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素养、思想品质和社会能力的形成,对教师工作的心情与成败得失,对实现预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有着很大的影响。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困惑与问题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有过成功的喜悦,也遇到一些困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难以把握。

过去常说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这话也许有些偏激,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的变革能引起教学方法的改变。因此可以说,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的变革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方法的变革和新的教育理念的渗透,而这一点恰恰又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我们试着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检测,又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检测,采用了开卷、闭卷及开闭卷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检测,这些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出不同学生的水平,但却不能全面地检测一个学生的水平,很难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势。而且,开闭卷考查的重点是不同的,开卷着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而闭卷着重考查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题材很广,涉及范围也大,而学生的知识面毕竟有限,能查阅的资料就更有限了,所以很难操作。再加上完成开卷题所需时间较长,这又加大评价的控制难度,降低了检测的信度,不易检测出学生的真正水平。

2、班额过大,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是尚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各学校的班额偏大,大多在60人左右。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十分明显,有内向型、外向型;有思维型,情感型;有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等各种类型。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是十分困难的。

首先,教室的拥挤就连学生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都很困难;其次,教室难以控制和了解全局,无论是学生自主活动还是分组活动都会出现活跃的学生热情高涨,而内向的学生遭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活动机会。而且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活动效果,活动也难以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

3、潜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内容与以往相比,淡化了具体指示。虽然内容浅显了,知识点少了,难度降低了,但并不说明课好上了。如果教师不认真挖掘,那就会觉得一节课的内容太少了,没多少可讲的,也没有什么可学的。例如,自然地理部分中很多内容的教学,若单单就教材讲教材,未免显得有些单调。学生通过自学阅读,对教材有了大致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教师只按教材列出的内容顺序,一个一个地“讲授”,那么无疑会让学生感觉乏味,从而抑制学生的学习欲望。此时教师应通过恰当的选择多种课程资源[教材、参考书、学生工具书、用于培养技能的学具、电影、幻灯、录音(相)带、实物标本、照片、图片等]来丰富课堂教学。

总之,在今后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应该致力于寻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致力于寻找一条既科学又易操作的评价方案;积极探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对新课标和教材的理解和存在的困惑

(一)对新课标和教材的理解

1、新课标和人教版地理新教材让学生学习什么?

新教材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读本,而是从事教学过程中经常积累的经验和在设计过程中

引起学生的兴趣点和好奇心。

新教材的特点是:问题多,活动多,图片多,不仅有正文教材(即陈述部分),还有大量的活动教材。这种教材编写形式有利于改变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学生作为学习的容器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提倡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感受,理解地理知识产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认知发展水平,启迪学生自己提出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猜测想象,并利用各种信息材料,实践技能去探索现实中的地理问题,从而使学生充满活力,积极主动地学习。

例如:①在讲到多变的天气时,都提到了气温与生活、降水与生活这样的问题,学生有话可说,而且说的都很符合实际,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自由时间去交谈有关气温和降水与生活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说过:“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符合地理课程标准的“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有能力,有创新的人才。

②讲到七大洲几何轮廓图时,我先让学生看“一笔画世界”,然后让学生结合地形图来想像它们的形状,然后用橡皮泥试着制作七大洲的形状,这样给学生自由时间去完成自己喜欢的游戏,符合课标中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以上两个事例中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活动时间和空间,通过活动教会学生思考,把知识学习的过程转变成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创新过程。因为地理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强调理解而不是知识量,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而不是机械记忆和被动模仿,鼓励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并在沟通过程中灌输学习知识的方式和方法。可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带来的快乐,培养探究意识,掌握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念。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日益更新的今天,方法和能力,态度和观念比知识更重要。

2、新教材让学生怎么学习?

多年教学实践证明:体验学习和参与实践是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以活动

促发展是教材设计的核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等。给学生自主选择、自主体验、自主克服、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真正地在自由的空间飞翔。

我感受到学生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学习活动;动手做,动脑想。

(二)存在的困惑:

通过对新教材的使用,由于理解认同新课程理念比较肤浅,我对课标的解读及其行为化,操作化,活动化处理的水平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课程改革理解不深,造成课堂教学行为的不足。

1)将对课标的研读等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对课标中内容标准的把握不准确,对活动建议、评价建议等没有深入地研究。

2)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不适应、课改要求,课堂教学不能灵活变通,不能估计师生互动。

3)对学生学习地理基础水平、智力类型、学习风格、学习方式及生活经验等缺乏了解,对学生的处境和感受缺乏关注。

4)地理程程资源缺乏,教具陈旧,教师收集,制作课程资源的能力不高。

2、教学新理念和传统教学观的整合不够。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想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但在课堂上往往受传统教学习惯的束缚,常常有意无意的围绕传授知识的框架转,不能按照新课程理念挖掘教材内外的深层次的功能。

3、开展活动和落实双基脱节。

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热热闹闹地开展了活动,让学生情绪,积极参与各种讨论就是成功的课,体现了教改的精神,但事实上学生却学不到什么东西,只有在务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

4、利于教学创新的教学评价环境尚未形成。

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流于形式,面面俱到,尚未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质与量评价标准体系。

二、对新教材处理的几点做法

(一)以“活动”内容导入新课,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对生活有用

在新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内容的学习中,我首先让学生做第43页的活动1、2题,让学生一堂课的开始首先得出了一个结论,天气与交通,与生活,与农业生产,与战争等都有密切关系,并加入了二战期间偷袭珍珠港事件与天气关系。

使学生体会到这一节要学习多变的天气是多么重要。与生活,军事等多么密切相关,在新教材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分布内容学习时,我首先让学生做50页活动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得出结论,原来新疆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现象及我们冬夏饮食是受气温决定的,热带沙漠的住房特点等。从而让学生觉得气温学习是有用的,是至关重要的。

在讲海陆变迁时,我先让学生看活动内容,问:为什么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为什么在我国东部海域竟能发现人类活动遗迹?从而打破由“沧海桑田”神话导入而采取更现实的事例导入新课,学生必然会感到好奇,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探究性。

(二)“活动”可随堂演示,增加直观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处理八年级上册《水资源》时,我先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调查身边的水样,然后把收集到的各类水样贴上标签,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示:有的学生收集了学校附近安广镇龙泉泡水样,有的收集了乐胜乡永乐村的水样,针对这些水样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安广镇龙泉泡水样受到严重污染,究其原因,主要是造纸厂排放的污水所致,从中让同学们认识到,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树立节水意识至关重要,同时将乡土地理有机地引入到地理教学中来,使地理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对本乡本土的认识和热爱。

(三)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可将活动内容作课题研究和作为调查报告或撰写小论文

如在学习到空气质量高低时,空气质量一方面受自然因素影响,一方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第48页举出人类影响空气质量的事实,可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感受、现状原因,有无可行的解决办法,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可让学生就上述事例撰写调查报告或研究性小论文。

(四)巧妙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如地球仪知识学习完之后,可将制作简易地球仪作为课后作业,会增加学生主动动手能力,再如在学习地形图判断后,将活动2题用橡皮泥制作等高线地形图模型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真正懂得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怎么来的。(五)以讨论、辩论、竞赛等方式处理活动内容

第11篇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初中地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对地理都不是很重视,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一直处于低谷状态,地理在初中教学中形同虚设,成为了可有可无的副科。在现代教育形势下,各学科没有主次之分,全部都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地理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与育人理念,改革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就此简要论述如下。

一、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情感教育

地理学科不受师生重视的原因除了是非考试科目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科任教师往往只拘泥于教材,过分强调地理知识的记忆,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教学枯燥无味。这种过分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情感目标的教学无法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整节课中学生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记忆知识点的状态中,这对于生性活泼好动的初中生来说是一件枯燥无趣的事,学生不喜欢这样的地理课堂。如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呢?这就要求教师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加强情感教育,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教师要用精湛的教学语言、高超的教学技巧、机敏的教学智慧、独特的个人魅力,建立轻松、愉悦、和谐而又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情趣和欢声笑语的教学氛围,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亲和力,使学生对教师、对地理学科产生积极的情感,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以愉悦的情感体验带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和参与欲。

二、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学习的动力,是探索的源泉,是智慧的窗口。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我们只有运用好问题机制,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心中产生困惑,并在疑问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来,亲身经历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这一内容时,我首先利用地球运动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然后提出问题:太阳的东升西落和地球的昼夜交替循环是如何形成的?这使得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经过阅读教材与相互间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对这个问题达成了共识。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充分发挥地图的功用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由此可见,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其他教学用具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地图的功用,让地图更好地促进地理教学。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我们可以凭借地图来记忆与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死记硬背,让地理知识活起来,将地理知识囊括在地图中,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地域概念,促进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可以说地图就是地理的精髓,学好地图,用好地图是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善于运用课本中的各种插图。这些插图虽小,但却包含着更多的地理知识,与其让学生记住那些以文字表述的知识点,不如让学生以图画的形式来记忆,这更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是一种高效的记忆方法。

四、师生互动,促进师生的全体全面参与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为丰富,获取的渠道更为多样化。地理教材上的知识是有限的,地理课堂也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学生的知识不再局限于课本与课堂,而是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作为教师要切实转变角色,改变传统的以单向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情感沟通与知识多线传递的过程。如教学森林对保持水土的作用时,我让学生加以论证,学生举出了许多实例来说明。如有的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实验:将有植被与没有植被的两种土壤分别放入等体积的容器中,然后向这两个容器中注入等量清水,从水输出的时间、水量、水色等角度来证明有植被的土壤有着较强的蓄水能力,水土不易流失,进而说明森林对保持水土的作用。这样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以教师的讲述为辅,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法更易激起学生参与地理学习的兴趣,更能促进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思考,使学生对所获取的知识记忆更牢固,理解更透彻,运用更灵活,这才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最终目标。

总之,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欲,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责编 张翼翔)

第12篇

    一、构建教学目标体系,保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 

    清晰、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是保证素质教育正确方向的前提条件。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两全(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一主(主体性)一化(个性化)”。在地理教学中,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就是要落实“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为既有丰富知识,又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高尚人格的一代新人。三维教学目标及其在教学中的基本要求是: 

    1、掌握知识。知识代表人类的总体认识和经验结晶,地理知识则是其具体成果。地理教学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需要的最佳基础知识结构。最佳知识结构就是指地理教材所包含的地理基本事实、地理概念、地理成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组成的知识系统,并且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够被学生所接受、理解、难易适度的知识系统。在任何情况下,地理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不能动摇。这是因为;能力的发展和品德的陶冶,只能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而离开知识,能力和品德就成了空中楼阁。应该把地理知识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如果不经历真正的认识过程,通过内化掌握知识,而是单纯灌输知识,其结果是难以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更谈不上发展能力和陶冶品德。要重视知识的应用,最根本的是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具有迁移能力的生动活泼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学会分析和整合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进而提高综合能力。 

    2、发展能力。能力是指顺利完成一定活动的心理特征,客观表现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就学习而言,学习者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可以表观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内化形式,不断将人类已有的知识据为已有;二是通过外化形式,主体运用心智技能不断解决现实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而这两个方面又是互为基础、紧密联系的,它们所构成的关系,实质上也就是知识与能力本身的关系问题。因此,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智能水平往往是通过内化与外化两种形式的反复交替才逐步得到积累和提高的。地理能力的素质教育是指让学生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去处理和解决所碰到的地理问题,如小到看地图、辨方向;大到工业布局、城市规划和区域开发。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只能在动态中形成,必须为学生创造形成能力的时空条件。一般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形成,主要通过“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两种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经常举典型事例分析示范,促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据不断提高能力的基本方法。能力有其独特的结构,往往与科学方法,基本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要特别善于挖掘和运用科学方法,并注意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达到熟练自动化程度。 

    3、陶冶品德。一个人的情操品行,称为品德。它是以人的情意因素(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为其心理基础的。科学界已提出“情绪商数(EQ)”向“智力商数(IQ)”挑战,甚至指出一个人的IQ只占成功要素的20%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并非IQ,而是EQ。然而,长期以来,中学各科教学总是实质上陷入“重智轻德”的泥坑。现代教育要求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思想;转变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做人与做事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其核心素质是高尚的人格。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体系的维度,应该包括政治品德、道德情操和科学品德。地理教学中的陶冶品德和发展能力一样,要挖掘知识的教育价值,结合知识的教学过程进行;同时,要注意“以人教人”,教师应该自觉地运用真理的力量和自身人格的力量,发挥自救的功能,时时处处潜移默化,感染熏陶,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构建教学体系,保证素质教育的入轨到位 

    任何一种教学目标都要通过自身特定的内容体系使目标得到具体化、明了化。地理学科是在中学进行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渠道,地理课程又是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根据教学目标分层原则,我们将地理课程划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大板块;必修课以基本学生学习为标准,(目前很多是以优秀学生为标准),重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选修课以培养个性特长及第二层次学习水平为标准,着重个性培养和创新能力:活动课以学习社会化为目的,强调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培养。 

    在地理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培养学生六种意识,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l、培养自我意识 

    中学生年龄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爱表现自己、争强好胜、自我意识强,他们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为此,我在地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一直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有“自我表现”的环境和机会,使他们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流露真情实感,去创造“自我”的精神财富。我们在初一开设的“我来说家乡”乡情教学课,初二的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根据校气象哨观测资料),高一的天文观察与矿石标本采集活动,高三的城市环境调查与科技小论文竞赛等活动中,都为学生的“自我表现”开辟了广阔天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自我意识”得到充分体现。 

    他们感受到“我”的存在和价值,于是对这些活动倾注了满腔热情,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培养审美意识 

    兴趣是一种感情、一种需要的延伸,是一种美的流露。当学生在感知自然和艺术美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身的美,并能对这种美具有赞叹心情的时候,就产生了不可抑制的兴趣。平时人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凡是感兴趣的东西都记得特别牢固。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一个“感情”和“需要”的问题,是主动进取,而不是被动地吸收。因此,可以说只有融化在兴趣里的知识才是有力的活知识;只有处于审美意识作用下学到的知识,才是有“血肉”的真知识。我们根据《正大综艺》世界风情知识栏目剪辑电视录像资料,在初中“世界地理”教学中开设的“环球旅行”课,就是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而进行的教改尝试。它运用艺术性的语言、形象性的表演、模拟性的声音、戏剧性的构思,创造出一种立体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交叉活动,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形象记忆和创造性思维去回答问题和完成“旅行”。学生们感到这似乎不是在上课,而是在一条艺术的长河中畅游。在欣赏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在一种愉快的情感中活动,他们的审美意识得到培养和发展。 

    3、培养创新意识 

    强烈的好奇心是中学生又一心理特征。他们不满足现状,力求创新;反对模式化,希望多样化;厌恶死板、静止,喜欢变化、发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对立面,创造想象的条件,以鼓励学生开展想象,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授初中地理“中国气候成因”末尾时,我出乎意料地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倘若青藏地区不是现在海拔4000— 5000米 的高原,而是海拔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近的平原,我国的气候又将是怎样呢? 巧妙的设疑,学生自然地进入浮想联翩的境界之中:①由于高原屏障不复存在,西南季风可长趋北上,给青藏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形成季风气候;②虽然青藏地区海拔较低,但由于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到达这里的水气稀少,气候仍然以干旱为主要特征;③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加剧了冬季风南下的势力和强度,南方的冬季气候将变得更加干冷。......一些假想合理,布局新奇的气候状况都设计出来了。这种另辟思维蹊径的设疑方法,使学生对地理课保持了新奇感和强烈的求知欲,创新意识得很好的锻炼和培养。 

    4、培养竞争意识 

    根据初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我把竞争意识引入地理教学之中,在初一刚入学的教学阶段,就着手进行快速阅读背诵、快速查找地图、快速记忆地名、快速设疑答问、快速列表比较、快速读图等多种形式的速度训练和能力培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意识,使之在快中求多,多中求精,精中求准,准中求深。在一节课上,我要求学生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地理信息讲给大家听,比一比看谁讲的信息最多、最新、最有价值,短短几十分钟,同学们共列了近200条地理信息,最多者一人达十几条。 

    信息课将阅读与交流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各种信息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领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了自己要在很多时间才能学到的知识。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竞争意识被充分表现出来,激发学生向更高层次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