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7:25: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理想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概述
翻转课堂来源于英语术语“Flipped Class Model”,国内称之为翻转课堂式的教育模式或者颠倒教室、反转课堂等。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原本的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传授知识,学生吸收知识通过课后的作业、实践或操作来完成的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外针对翻转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研究并不多,但是单纯针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自从翻转课堂引入我国以后,我国许多教育界的研究学者也陆续展开了对这种教育模式的研究,根据我国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特点,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能够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要求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在我国大面积大规模的展开,只有部分教育实验基地展开了翻转课堂模式的实验研究,比如山东省昌乐一中。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地理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颠倒传统的教学流程――教师在上课之前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学习教学内容并掌握一定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通过互相交流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另外一种是将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和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过程颠倒――学生提前通过观看和学习老师提供的教学视频和资料,在课堂上面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相互协作,完成问题答疑。
由于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故而翻转课堂的学习评价也不再类似传统的教学评价只侧重于定量评价,而是立足于更宽广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更关注教学模式对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评价。目前,教学研究者大致将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内容分成学生的学习态度、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的效果以及课堂之后的总结反思等。当然,同传统教学评价相同的是评价的主体和多元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地理教学评价主体包括参与的个人、学生家长、学生同学和授课教师。评价等级的设定根据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学生在该教育模式下的表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等级:A级、B级、C级。评价方式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使评价趋于科学化。
三、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策略
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很大的区别。翻转课堂教学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侧重于学生的课前阶段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机制,课后阶段教师和学生对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对知识体系进行梳理。
1.教学的课前阶段
在翻转课堂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中,教学的课前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结合地理课程的具体知识和教学任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学习参考资料,当然学生也是这个评价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学生需要自主地将老师提供的资料结合所要学习的知识提前预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让教学在地理课堂上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
2.教学的课堂阶段
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对课堂的要求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和老师进行探讨和交流,老师则需要把握课堂的节奏,既要解决学生的疑难杂症,又要安排好教学的进度安排,保证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
3.教学的课后阶段
教学的课后阶段也是翻转课堂的高中地理教育模式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需要老师、学生、同学以及家长的共同配合。这一阶段不仅需要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和实践练习来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还需要他们对前面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做出评价和反思。这个时候的评价和反思就是对前面工作的总结,对后期工作的建议和展望,也是翻转课堂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的意义所在,所以需要评价体系的各个主体认真地完成。
四、结束语
我国对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策略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本文通过概述翻转课堂视角下的教学模式理论及现状,分析了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地理教学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大规模地普及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时间,也需要在更多的实践和实验中去检验和突破各种障碍,并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志军.翻转课堂视角下的吴地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江南大学,2014.
2.方慧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3.董满超,栗洁玲,黄莉敏.翻转课堂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初探――以人教版“必修1”中“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23:6-10.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教学反思 地理素养 可持续发展 思维方式 探究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133-02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的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大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也曾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景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它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 我探索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
1 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地理课程标准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中有大量的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作为地理教师,仅有课程标准中倡导的理念还远远不够,如何将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才是最为重要的。教学改革的要意在于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喜爱的课堂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课堂。那么,地理教学活动就应该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学习天地,给学生一个展示个性、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机会。
2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尽管我每次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法学法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教知识,学生记知识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地理教学效果或目标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略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这难以使教学法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预想的作用。为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标、教学法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第二单元“大气环境”就是个难点内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系统、气候的类型、特点、成因及分布,季风环流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将这些内容由抽象的理论和图像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准备“季风环流”教学内容时,为教学方法精心设计,以《三国演义》“赤壁大战”中“诸蔼亮借东风为例”进行教学。
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作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蔼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因 是“欠东风”,立下军令状借东风相助,让手下的将士为他捏了一把汗。其实诸蔼亮预测到天气会反常,故弄玄虚而已。
问题:
(1)赤壁位于那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因子。
(2)周瑜为什么会因为“欠东风”急出病来?
(3)我国形成典型季风区的原因何在?试说明该地区气候特征。
(4)你认为季风环流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通过案例,把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并掌握天气、气候等知识,理解该地区气候的成因,同时拓展了地理能力,学生兴趣盎然,且将抽像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效果好得多。多元智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之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识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为此,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了细致的构思设计,比如文字材料,图像信息,多媒体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反思。
3 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大多是针对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并且,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关键词】高中地理 地理教学 有效教学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这样的教学,既能促进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全面发展的教学;又能促进教师本身业务素质得到快速提升,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
这里的“有效”,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因此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有效教学之后,学生必须真正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二是,通过教学进程的延续,就教师而言,是否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时,自身的业务能力也应得到了真正的提高,从而能够满足将来的教学任务。相反,教师的教学如果不能做到这些,即使再辛苦,也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
二、当前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特征
随着新课程标准在中学的贯彻与实施,高中地理课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旧课程是由教育专家精心设计并由教师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一种课程,这样的课程具有预设性,即教师完全依据课程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实施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在新理念下的地理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互动形成的一种动态的建构性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地理课程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尤为重要。为实现地理课程的有效教学,只能选择能充分体现新课程价值取向的课程教学策略和模式。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课堂氛围
有效教学的师生关系包含了融洽的师生情感交流和知识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主体,要淡化自己高高在上的教师观念,将自己放置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多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学习地理的心理特点和难处,尊重学生思想,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谈话要和蔼可亲,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对于回答正确的,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对于回答不够理想的,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并给予启发、引导,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合作能力
依据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学生应是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的主体,一些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目标都应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习的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只是为学生服务和指导的;学生是主体,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索。比如在学习“时区和日界线”习题课时,笔者安排同桌之间相互讲解,然后找另一道相似的题目进行演练,通过相互之间的讲解和演练,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更好地对知识进行了解熟悉,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
在地理课程教学中,问题教学法就是通过创设地理问题情境,导出问题,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获得基础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找出问题后,教师可以将一些复杂的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再分到各个小组讨论,也可以直接将问题分小组讨论。学生根据问题积极展开学习交流,发挥集团智慧,寻找问题答案。最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结束后,教师依次请各小组代表交流意见,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意见陈述完后共同讨论、汇总。教师对各小组意见进行点评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在课上不能及时解决的,课后学生可以继续讨论。
(四)强化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1.对教学观念的反思。课后我们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如自然灾害对这一部分的教学,采用传统展示录像,分析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防御从知识掌握方向也可以达到目标。但是如果先让学生观看或回顾各种自然灾害,然后鼓励学生提出他们感兴趣的学习问题,再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教材、图书、互联网等多种渠道的自主探究,形成独特见解,并将自己的认识与观点进行整理后,大胆地与同学进行交流与分享,那么最终学生将自己建构起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全面认知。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3.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师的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4.对教学反馈的反思。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
综上所述,有效教学目前已经成为了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我们需要具备创新的勇气与信心,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使得我们所开展的地理教学工作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个人全面发展,更加出色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观念;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自身教学行为;教学反馈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399-01
1.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因此,教师应进行系统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指导教学实践[1]。
例如在学习"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的相关内容时,我就以矿产资源为例,一方面用例证向学生说明,资源的分布、数量、组合状况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一些工业往往是建在矿产地附近;但有些,如我国的上海宝钢,日本濑户内海钢铁工业,周围并无大型铁矿、煤矿,但却是著名的工业区,原因是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资源的地域限制。通过这种辨证分析,学生一方面明确了自然环境可以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明确了这种影响不起决定性作用,就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辨证的人地观。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地理教学中,有时会发觉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通过案例来突破难点,如下:
最近热播的《赤壁》,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允许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预测到了过一段时间天气会反常,故弄玄虚而已。
问题:
2.1 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
2.2 周瑜为什么会因为"欠东风"而急出病来?
2.3 我国形成最大季风区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2.4 我国东部季风区是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的区域,试说明其气候特征。
这样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同时掌握天气、气候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
3.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知道,课改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教师重点放在:(1)考虑问题时,必须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实际问题。(2)分析任何问题都应该采取科学的、辩证的、全方位的态度和方法。
4.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等。
例如,在"全球变暖"教学中,有一位学生提出:"我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因为原始大气中充斥着二氧化碳。可是照样诞生了生命,并演化出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这个观点与教材相反,我当时作了批驳。在课后反思中我深感这样扼杀了该同学积极思考的兴趣、创新的勇气。于是,在下一堂课中当全班同学的面作了自我批评,并在后来的教学中注意宽容各种观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2]。
5.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例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第90页练习第一题[3],针对某些同学不会做,在辅导时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请学生思考赤道应该添加在这幅图的南方还是北方?这股洋流所经之处的水温比同纬度其它海区的水温高还是低?并要求学生说出理由。学生经思考,较容易地完成这道题,并且掌握了解题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
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新课标中的三维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作业练习。作业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所以,我们的作业必须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不能仅仅为了使学生完成作业而教学,要教给学生"对其终身发展的能力" [4],所以要侧重对学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
参考文献:
[1] 孙丽华 地图在有意义学习中的作用 地理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 陈国新 培养学生地理创新能力[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0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高中的地理知识则是拓展巩固,因此无论是课堂讲授还是评讲习题,每位教师都应该更为关注于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接受最多的知识。达到这个目标的意义在哪,如何达到这个目标,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意义
地理学科充满趣味的内容以及丰富的知识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但是,如果在课堂上没有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它们就会变成枯燥乏陈,学生也会失去求知的欲望。因此,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不仅可以增强高中地理课的魅力之处,还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求知的方法,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
另外,良好的地理素质也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步伐的重要支撑之一。提升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吸收更多更丰富的地理知识,也能引导学生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树立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环境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石。
二、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需要策略。教师要在深入了解自身素质和学生基础上,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面对具体的情景,摸索出更好的、适合学生的提升教学效率的策略。
1.明确教学目的任务,精选地理教学内容
高中地理相对于初中地理来说内容更为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精通地理教材的内容,熟练掌握并且充分备课,梳理知识间的条理关系,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另外,教师也要注意到学生知识学习的阶段性,依据课程标准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精心挑选,做适当的取舍和增补,找出对同学们学习有用的知识和例子,那些不易理解,而且对同学们学习没有多大帮助的知识可以不讲。
2.创设多样地理情境,激发学生地理思维
地理课堂的情境设计也是非常重要。教师在创设地理教学情境时,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学生认识特点等,务实却又能创新地建设具有“地理韵味”的情境。可以创设悬念情境,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独立思考。如讲到“全球气候变化”这一课时,逐步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赤道附近的典型气候类型是什么?气候特点是什么?新加坡地处赤道附近,其气候特点呢?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在学习新课前布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预习,进行知识的探索。
再有,教师除了用优美的语言和板书教学,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认识更为形象。如在复习“大气环流”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图示,设计局部地区、海陆之间、山谷山坡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再扩展到地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让学生了解其大气环流的动向。多媒体手段让高中地理的课堂“活”起来,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3.注重师生双边交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学习能力、知识水平以及地理成绩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类,对优等生不厚爱,对中等生不忽略,对后进生不轻视,做到可亲、可信,如此学生更乐于认真吸收新的地理知识。同时教师也要努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少讲一些,多给学生研究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假设、表述和得出结论,并高度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置上去。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被唤起,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如此课堂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4.加强课堂教学反思,巩固学生知识结构
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强化,让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资料解决疑难问题;课后自身的教学反思,教师要针对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学习能力、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一个老师,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才能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然后将其结果运用于教学,提升课堂效率结果。
三、结语
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高中地理课堂的效率。教师要注重地理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社会发展所需的地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宏兵;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教研)》.2011年12期.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教学 创新意识 能力
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在今天,创新能力实际就是国家、民族发展能力的代名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标志。在新的时代潮流中,谁能够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谁就能够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地理教学时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它涉及自然科学和人为科学的多方面的知识,更能够激起学生探究创新的欲望。利用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一、地理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是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
地理新课程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等。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从教学创新做起,争做创新科研型教师。教学创新源于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进行创新,探讨教学的得失成败,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后记等,回顾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寻求最佳方案,积累教学经验。新课程实验初期,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产生了种种困惑。比如,以前的地理教材结构清晰,知识丰富,重点突出,教师只要按照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照本宣科地讲清知识点,就能完成教学任务,考出好成绩。而现在的教材变了,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学生活动,这些活动怎么处理?讲吧,不符合新课标要求;让学生活动,老师又不放心,怕学生乱了,掌握不了知识点,影响教学成绩。这就要求我们要围绕这些困惑,积极进行实验,从教学的创新设计、教学创新活动的组织和调控到教学效果的检验,让自己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老师在教学中探索、反思和再创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同时坚持撰写教学后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价,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改变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实现了由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创新转变。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模式应是淡化教学形式,注重实效
第一,教学方法创新应注意创设课堂情境。地理是一门与社会现象紧密联系的学科,如讲《大气环境保护》中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与保护、酸雨危害及其防治时,可分别出示一幅漫画,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让其自己总结各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再根据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措施。学生在生动的漫画中,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从而掌握了知识。
第二,教学方法创新应该注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的发展。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看法,即使一些问题尚未接触,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新的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乱的猜测,而是他们从经验背景出发的合理推导。所以,在地理教学创新过程中,应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知识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教师应在整个过程中激发和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探知,去获取更大的收益。如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将学生分组,围绕一个或一系列学习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我发现学生为了能使自己的见解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认同,就力求切合题意,并有所创新,就要从多方面进行全面的思考,这就促进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提高了他们的分析、归纳和综合思维能力。
第三,教学方法创新必须妙用“启发式”教学法。如在学完高中地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后,我常用下列问题启发学生:①假如地球只有自转而没有公转,一年会有四季变化吗?为什么?②假设地球公转时,地轴不是保持指向北极星方向不变,而是也转了360°,那么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对四季的形成的产生什么影响?二是从回答问题的“卡壳处”挖掘启发点。如在讲“大陆漂移学说”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冰天雪地、不毛之地的南极大陆为何有煤的存在?”学生一时很难想到南极大陆会漂移这个关键点上。于是我提出了下列小问题:①煤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②有森林的地方肯定不会在冰天雪地的高纬度地区,那么应在什么纬度区?③南极大陆在高纬度地区,肯定没有森林,而现在有煤说明它在地质史上曾有森林,那么它曾在什么纬度?通过逆向反推、层层点拨、启发引导,最终得出了南极大陆漂移的结论。这种启发,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
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对策中学生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郑书欣
3.新形势下关于历史教学的几点看法卢宝玲
4.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政治教学改革杜东升
5.中学历史教学中民族文化意识培养初探朱国庆
6.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刍议马晓田
7.班主任如何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郭方
8.家庭是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第一课堂黄珍
9.如何重塑课堂文化陈世庚
10.浅谈初中历史课堂历史事物评价标准的教学王晓燕
11.问题解决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易辉芸
12.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谈中学传统文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缪小云
13.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中的应用郭志强
14.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张敏
15.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创新型人才朱建武
16.论中学人格教育的学科归属及实践方式陆振红
17.浅谈迁移理论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赵琴
18.由嵩山"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看世界遗产的保护张海洪
19.中学生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浅议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性质杨梅怡
20.从长远发展角度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方萍
21.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王红霞
22.多媒体技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孟玉
23.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环保渗透教育拓正文
24.浅谈班级管理中的创新意识袁玉玲
25.试论如何指导学生学好哲学孙克菊
26.高中哲学教学中"举例"应把握好三个"度"陈小丽
27.浅谈《生活与哲学》新课导入方式刘福平
28.如何将德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高爱国
29.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自觉的行为规范与人生观丁青林
30.浅谈中学思想品德法律部分案例教学的优势与方法卢毅
31.在历史教学中感悟生活教育理论许丽君
32.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教学见解贾学龙
33.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历史情境的几点思考王文祥
34.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陈阳
35.例谈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吴小梅
36."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判别方法徐晓梅
37.昼夜更替周期的图形释解王庆良
38.古罗马竞技场
1.浅谈在高中政治新教材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李天宝
2.合理运用史料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单冬旺
3.思想品德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马威
4.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姚国华
5.新课改下如何构建思想政治课高效优质课堂刘春丽
6.怎样攻克高考选择题难题颜明秀
7.高三历史复习与应试的基本思路丁仕武
8.如何上好思想品德复习课李铁山
9.易学时区李秀松
10.巧用"听、说、读、写、思",学好思想品德课司朝华
11.2010年高考文综安徽卷地理试卷分析张忠梅
12.浅析歌曲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杨铭
13.以"空"引思以"白"激思——浅谈空白艺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薛维红
14.培养学生自由独立的人格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目标李洁
1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历史复习教学的一点感悟陈素叶
16.合作学习——让地理课堂"活"起来尹银昌
17.活化地理课堂教学初探马骥
18.优化课堂教学展现历史魅力展艳
19.素质教育下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赵琴
20.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任奇超
21.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陈冬菊
22.浅谈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孙旭红
23.高中政治课案例教学方法探究韦海方
24.新课改下如何上好一节高效的政治复习课李静
25.对一节课活动单导学设计及教学的研究与反思张小丽
26.浅论跨学科知识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姚淑慧
27.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朱新田
28.对教师课堂教学任务的新思考张友军hHTTp://
29.如何开展乡土历史自主探究活动课钟良锦
30.参与式教学实施初探中学生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郭俊娟
31.浅谈对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赵华
32.历史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王云峰,杨平凤
33.在教学反思中成长梁珂菱
34.浅谈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丁连增
35.解读新课标理念季彩红
36.浅谈新课程下的历史学案教学袁顺
37.试论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败荆景云
38.试论东林学派的济世情怀陈莹
39.《灿烂的文明之花》教学设计金华
1.新课程理念的参悟:教学相长谢玉强
2.中招思想品德开卷考试仍需把好记忆关姚淑慧
3.践行课改理念打造"低碳课堂"张一丁
4.新课改下高中地理课堂焕发活力的探讨于海通
5.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模式探究丁群生
6.把握新教材特点搞好政治课教学——以高一《经济生活》为例刘平平
7.《经济生活》中渗透的"诚信教育"张从艳
8.初中地理有效课堂探索陈宜芬
9.让爱国主义荣辱观在政治课中绽放赵昀
10.精心设计,优化教学——关于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些体会薛茵
11.例谈历史教学中的新课程理念高飞
12.初中历史课堂导入设计初探唐乐平
13.让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人——《政府的职能:管理和服务》的探索赵祖平
14.历史课教学艺术新探王兴军
15.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吕治付
16.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维的方法探索张旭
17.浅谈常规课堂教学中学生地理兴趣的培养潘鸿飞
18.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贡献者刘海燕
19.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张玲
20.优化地理教学,深化中学素质教育白献菊
21.新形势下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的思考郭杰
22.中国的"蓝色宝库"——南海魏晓敏
23.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荆景云
24.中学生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以教导学变教为学张同秀
25.变"教"为"导",培养学生地理兴趣陈建芬
26.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点滴反思刘文红
27.建构思想品德课"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反思郭汴霞
28.在探究学习中建构初中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唐冰清
29.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韦雪梅
30.地理教学中应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赵学竹
31.高中政治课案例教学的价值初探肖茹
32.浅谈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焦朝军
“关注课堂的有效教学”是当下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也是前沿问题。有效教学的实质是对预期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全体发展和全面发展。然而,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新变化也带来了新问题。如:因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透彻而导致备课低效或无效,课堂教学实施的低效运作,对探究性学习的误解导致教学迷失目标。一些主管部门对“作秀课”的过分宣传和部分教师对探究性学习的误解,对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和错误的做法。课堂过分要求教师围着学生转,新“八股”再次上演,学生分组学习、匆忙讨论、角色表演、假问题充斥课堂,表面上看热闹非凡、活动丰富,但教学的随意性很大,缺乏必要的约束与反馈调节,淡化了教学内容、目标,使得教学中的关键和重点没能突出,难点也没能很好地突破,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而那些踏踏实实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却被冠以“落后的教学方法”而大加批评,很多教师对“引导”“讲授”等教学方式产生了一种排斥和恐惧心理,避之唯恐不及,从而导致当前中学教学中存在严重的“华而不实”现象,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探讨并逐步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高中地理教学能体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标准、完成时代赋予高中教育的神圣使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转变陈旧落后的观念,又要有自己对教育信念的坚持,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育智慧。教学不但要体现新课程理念,更要回归到教学目标上,让学生在快乐享受过程的同时,能够有所发展。为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真正贯彻新课程基本理念,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地理课程的核心内容。地理素养的培养通过高中地理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才能达到,即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及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课程目标具体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有机结合的维度。教师在安排相关教学活动时,可让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鉴别,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例如,在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关内容时,建议注重两个方面的阐释:一方面说明地理是人类活动的外部条件,但并不是决定性条件;另一方面要向学生指出,在特定的场合,地理环境可以成为人类活动的决定性条件。通过这种辩证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二、在课程实施上重视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游、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一地理新课程的重要理念,要求高中地理课程的实施更加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旅游与区域发展”的内容时,可以“旅游区生态环境问题调查”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可按下列程序指导学生:一是指导选题。教师简要介绍旅游业的发展可能给旅游区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说明保护旅游区生态环境的意义,激发学生研究旅游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二是组织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研究计划内容包括课题名称、研究小组负责人、指导教师、实施步骤、资料和设备等。三是提供思路指导实施研究。四是指导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改进建议。五是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各小组向全班展示本小组的调查报告,并最后形成一个基本反映全班调查结果的总报告,提交有关部门。
三、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和不同的课程结构,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也正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理念。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以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需要。在全体学生共同学习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在选修课程中进行选择,还可以学习高中地理教育的山地乡土区域地理课程和学校课程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实践:(1)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层次性、适应性。(2)教学方法的设计力求多样性、创造性。(3)教学实例的选择具有乡土性、新颖性。(4)课堂提问追求广泛性、开放性。(5)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注重梯度性、自主性。(6)地理活动的策划要讲究研究性、实践性等。
四、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无论是在工农业生产领域还是商贸、金融等流通领域,无论是在科技、教育、军事领域还是在大众生活领域,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优化地理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自主、主动且富有个性化地学习高中地理课程。例如,在讲“锋面系统”时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锋面气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丰富和完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动态模拟过程,把复杂问题表达得很直观、形象。
五、在课程评价上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评价目标追求多元化,评价内容力求全面化,评价手段倡导多样化、评价主体注重多元化,且强调地理学习评价的三个“相结合”,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在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善于鼓励,努力创造宽松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信。第二,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第三,教学相长,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经过适当的训练与培养后,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工作中,运用这些技能、方法,这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最终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把批判性思维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教学过程以形式为载体,形式以结果为目标,无论我们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去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目标都应该是一堂课的起点和归宿。我们应该以新课标为准绳,以教材为载体进行有效的教学。准确把握课程理念,正确反映人们对课堂教学的价值评价,对今后的课堂教学起着指引和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山东教育厅.山东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实施意见(试行)[DB/OL].山东省邹城市第一中学网.
[2]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地理 课堂教学 有效
中学地理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们识记一些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地理课,应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素质。对此,我有以下思考和体会。
一、加深对课标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是国家颁布的、指导地理教师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依据,一节课教学任务的达成,体现了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可以这样说,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应围绕课程标准来进行。在新课标的影响下,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立,正在从传统教学中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逐渐转变为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地理学习达到什么样的情感目标在教学设计中都应有所体现。
除了对课标的研究外,对教材本身内容的研究也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扎实地研究教材后才能保证在教学中不出现或少出现科学性的错误。例如在讲述河流开发时,就课本中所举例的田纳西河流域,为什么其降水季节分配与东亚的季风气候有明显的差异,为什么降水季节变化不大而河流流量变化却很大这样的问题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清楚的问题,尽管上课时不一定讲,但学生如果问起来,你应该能够回答。
二、注重情景设置与学习兴趣的培养
实验证明,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迅速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对知识的探求上来,并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对问题探究的强烈热情。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以保证。
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性情境。思维始于问题和惊异感,如提出一些自相矛盾的问题,“赤道地区有古冰川的痕迹,南极洲大陆有煤层”,“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等让学生思考。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矿产资源非可再生,数量有限,枯竭了怎么办?“一棵树值多少钱?”“淡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是什么?”等,使学生能够对某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学中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它在什么方面与你以前的经验相同(或不相同)?”“你可以把你所学的东西用于什么方面?”“你是怎么发现的?”等,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输入一些生动的地理资料和新的知识信息。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补充一些生动的地理资料和新的知识信息,既可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还便于学生用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认真学习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知识,不断地搜集报刊上刊登的一些新的地理知识和信息。也就是教师必须对所教内容感兴趣,如果自己都觉得没有意思,怎么能使学生感到有意思?更谈不上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了。
三、更多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在教“书”,教学是传授知识,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获得知识、得到发展。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发展。
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有“服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了“学”,就无所谓“教”。所以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师要成为共同构建学习的参与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为了学生的学,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过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教师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虽然地理学科的地位不高,但我始终认为它对学生的方法、思维、价值观的引导不次于任何学科。如: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明辨方向;当学生学习厌烦畏惧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和学习兴趣,鼓励他不断勇往直前。最重要的是教师能随时关注
学生的状态和发展,随时并随机地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目标,运用正确的方法,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前行。
四、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意识,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而形成优秀教师的品质。自觉地反思行为是教师应具备和坚持的,教师越善于反思,教学能力和水平越能得到快速提高。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高中地理新教材特点创新使用体会和感受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在教材上做了重大的变革,而且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应试教育收高考升学率的影响,主要侧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其最终导致高分低能,缺乏实践能力,这显然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当然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形势下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地理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下面,笔者谈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特点以及使用高中地理新教材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一、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特点
高中地理这套新教材图文并茂,内容选择实用,理论知识和文字叙述做到了更简洁、更生动,无论是知识性还是趣味性以及表现形式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与以旧教材相比,对地理名词、地理概念以及结论性的叙述出现得的少了,增加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环节的教学内容。不必要的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地图数量明显增多,甚至有点地方出现了以图代文的情况,使地理地图成为教材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相应删除了一些难读不易理解的地图和不易理解的地理知识,降低学习难度。新教材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兴趣教学,启发教学,充分发挥地图课程资源,突出新课程理念,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加大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技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同时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探究,引导勤于动手,从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工作反思
笔者在实施新教材时间两年来,通过细心研究,不断摸索和实践,感触很深。地理课程的改革,加强了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比较关注,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我们要创新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同时改革学生学业成绩评估办法,尽量科学全面的评价每一个学生。面对新教材,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使用新教材感触最深的就是:教学时,单凭教参和课本内容照本宣科的进行教学,已不能满足当今课程改革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渴望。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广泛研究和学习教育理论与地理专业课的最新内容,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强驾驭新课程新教材的能力,创新教学方式,加大课堂互动的频率,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共鸣,激发思维的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2.仔细阅读和理解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教科书课程标准的编制,虽然是专家经过反复调研,围绕教学形势下教学的实际编写的。但按课程标准编排的地理教科书的编写是统一的。因此,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必要的时候坚持集体备课,统一研究相关的要求,在集体讨论研讨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它新教材的特点,同时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寻找恰如其分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新教材的教学内容。
3.大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和题海战术的传统做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实施探究式学习,努力转变教师的作用和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倡导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其次,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认真阅读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主动探究的习惯、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拓展练习的习惯、做完习题反思的习惯,合作学习的习惯等。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长期的学习中逐渐养成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挖掘教材中插图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
新课程改革的高中地理教材穿插了许多地理图表,这些图表是地理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地图、示意图、统计图表等。这些图表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很容易从图表中了解地域分布和地理现象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时,我们要注重教给学生的读图技能,充分挖掘地理图表中内含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启发学生通过读图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力。
5.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学生激发思维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适时赞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哪怕是非常小的进步和成就,老师也不要吝啬你的表场,要学会欣赏学生的不同表现,有针对性的赞赏和肯定,激发学生思维,增加学生的正能量。
6.要养成写教学后记和教学反思的习惯
在高中地理创新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和不断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注重总结,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这就提升了自己的教学品位。这样既可以做到教学相长,又能很好地实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地理; 创新;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376-01
1 在地理新课程实践中,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这是地理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
地理新课程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等。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从教学创新做起,争做创新科研型教师。教学创新源于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进行创新,探讨教学的得失成败,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后记等,回顾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寻求最佳方案,积累教学经验。新课程实验初期,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产生了种种困惑。比如,以前的地理教材结构清晰,?知识丰富,重点突出,教师只要按照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照本宣科地讲清知识点,就能完成教学任务,考出好成绩。而现在的教材变了,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学生活动,这些活动怎么处理?讲吧,不符合新课标要求,让学生活动,老师又不放心,怕学生乱了,掌握不了知识点,影响教学成绩。这就要求我们要围绕这些困惑,积极进行实验,从教学的创新设计,教学创新活动的组织和调控,到教学效果的检验,让自己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老师在教学中探索、反思和再创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同时坚持撰写教学后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价,进一步了解学生认知水平,改变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了,从而实现由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创新转变。
2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模式应是淡化教学形式,注重实效
对于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理解和运用,要把握其实质,要神似而不能仅仅是形似。创新教学方法涉及教师如何教,其本质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创新应注意创设课堂情境。教师可直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进行情境导入,或是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创设一个情境,或是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情境导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有利因素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是使地理课堂妙趣横生的前提。地理是一门与社会现象紧密联系的学科,如讲《大气环境保护》中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与保护、酸雨危害及其防治时,可分别出示一幅漫画,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让其自己总结各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再根据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措施。学生在生动的漫画中,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从而掌握了知识。
教学方法创新应该注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发展。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看法,即使一些问题尚未接触,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新的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乱的猜测,而是他们从经验背景出发的合理推导。所以,?在地理教学创新过程中,应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知识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教师应在整个过程中激发和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探知,去获取更大的收益。如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将学生分组,围绕一个或一系列学习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我发现学生为了能使自己的见解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认同,就力求切合题意,并有所创新,就要从多方面进行全面地思考,这就促进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提高了他们的分析、归纳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室内授课方式,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拓宽学习空间,积极开展各种实践式教学――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等。让学生在客观真实的环境中,去学习、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让他们手脑并用,学以致用,去拓宽认知的视野,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此,当学完“太阳高度”的知识后,我带领学生到学校新校门前利用“立竿见影法”测量本地在秋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还带领学生去观察学校附近新开公路的地层结构;还定期布置一些地理课外调查:调查本地土地利用状况和农业生产情况,判断本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的条件;调查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情况,探究人口变动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等。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使学生个性得以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效果;教学设计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用先进的教学方法驾驭课堂。应该从单纯复习知识转向“知识+方法=能力”,优化复习活动,教师讲解应多启发、多联系、多分析,学生应多思考(分析、比较、概括)、多动手(绘图,列表)、多动口(提问,讨论,交流)、多总结。
例如,在复习“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的相关内容时,可先以鲁尔钢铁工业区为例,让学生回忆影响该工业区产生、衰落、再度崛起的主要区位因素,从而了解到工业布局是多种区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作用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会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说明影响工业区发展的因素是发展变化的。然后再以上海宝钢为例,了解影响其布局的区位因素又是什么,并分析它与鲁尔钢铁工业区的布局有什么不同,分析原因,从而说明某种工业部门是什么指向型工业,只是针对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地点而言。同时指导学生分析影响钢铁工业布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的总体趋势又该是怎样的。最后请同学分析比较长江沿线五大钢铁工业基地,并说出它们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二、做好教学设计
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像信息、多媒体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高三地理教学复习实践中,我们有时会发觉由于学生对所有基础知识已经学习过,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一定的新意和难度,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就会有较大差异,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高中地理主干知识的复习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果还像讲授新课那样复习,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学生也提不起兴趣。在教学设计时可以试着编写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来突破难点。
如,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做了一次准确的天气预测而已。然后提出下列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类型。(2)为什么东亚能成为世界最为典型季风气候区?(3)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4)这个时候为什么会出现“欠东风”的现象?(5)孔明为什么又能够借来东风?(6)你认为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这样不仅复习了天气、气候、季风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重视教学过程
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束缚着某些教师的思想,教师习惯沿用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学生学习也更多的是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从近几年高考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来看,直接要求完整表述基本概念、原理的采分点几乎没有,需要记忆的观点和方法论知识所占的分值和比例越来越少,往往把更多的分值放在结合材料的分析和应用上。有一年高考中就有让学生分析兰州化工厂布局是否合理的题目,当时就有同学只是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对化工厂的布局进行分析,忽视了环境效益对工业布局的影响,认为这是完全合理的,得出了与标准答案完全不同的结果。
四、反思自身教学行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像力等等,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