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7:25: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文化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商业海报;特点;设计
中图分类号:J79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085-02
一、商业海报的作用
1.成功的商业海报可以有效地推销商品。海报是传达信息的一种广告表现形式,它用途非常广泛,是宣传商品、推销商品或商业服务的工具之一。商业海报可以让人们直观地了解商家的意图、产品的性能以及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等,具有很好的宣传作用。一个成功的商业海报会吸引大众,刺激人们购买产品的欲望。为了充分发挥这些作用,我们在商业海报的设计上,应该真实地阐释产品的内涵,形象地反映产品的格调,充分地展示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在商业海报的投放时机和环境上,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产品展销会、交易会的平台,利用人们观光旅游的时机,利用人们集中的居住地和交通运输集散地等,把握好了时机和环境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艺术的商业海报可以提升商品的品味。商业海报作为宣传商品和商业服务的广告性作品,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向人们告知和销售产品或商品,从而获取经济利益这一目的以外,同时还能够体现商品品牌和企业文化。成功的艺术的商业海报更能提升商品的内涵和品味,对商品内在联系精心处理过的艺术效果,更容易让广大消费者赏心悦目并接受。这就要求设计师把握产品的特点,把产品的格调、内在联系和特点与美学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文化主体思想,把优秀的和现代文明的思想主题展示出来,使商业海报的主题突出、层次分明、观念鲜明和艺术感染力强,达到内涵的深度思考和延展,增强了商业海报的传播和引导功能。艺术的商业海报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商品品牌的内涵,是品牌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艺术的商业海报可以提升商品的品味,丰富企业文化内涵。
3.经典的商业海报可以成为企业的象征。商业海报是产品推销的重要手段,应该具有确定的时间、地点和让人一目了然的标题,有简明易记的商业标识等。好的商业海报能够直接传达或反映出产品的各种信息和企业所要表达的思想,经典的商业海报还可以成为企业的象征。现在的许多知名的大企业都十分注重企业形象的战略设计,在实施企业形象战略设计的过程中,把企业名称和商业海报的设计放在一起统筹设计,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企业成功推广的经典海报,既可树立企业形象,让人们一看到这个商业海报就知道这是哪家知名企业,这家企业有哪些知名的产品,成为企业形象长青的有力武器。成功的海报还可以提高产品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业绩可以提升,远景更加广阔。凡是经典的商业海报都能突出显示企业的理念,代表着被人们普遍承认的商业氛围,成为企业的象征。
二、商业海报的特点
1.商业性特点。商业海报是平面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一个有目的的策划,是设计师把某个想法或计划,以某种风格或形象的表现方式,用美术的元素加以组合、整合,形成具有较强冲击力和感染力的视觉作品。这种视觉作品的设计是有目的的策划,是以文字和图形的形式把信息传达传播给广大受众者,让人们通过这些艺术的、具有强大冲击力和感染力的视觉元素来了解你的设想和计划,从而达到推销商品、宣传企业文化和树立企业形象的最终目的。
2.时效性特点。一种新产品的推出往往伴随着商品新颖性的出现,时间越短,商品的这种新颖性越突出,越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并增强购买的欲望。反之商品就失去了新颖,人们的购买欲望就会降低,海报的商业作用就会淡化。正因为如此,企业和商家都十分注重商业海报的时效性,有的甚至把海报的设计与商品的制作同步进行,进而赢得时间,所谓时间就是金钱在商业广告性海报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商品市场是不断变化的,海报要随市场变化进行调整。
3.创新性特点。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单一的平面视觉冲击力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这对商业海报的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没有创新的海报等于没有灵魂的设计,没有创新的商业性海报就没有企业的春天。商业海报的创意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冲击,会更加促进商业出售目的的实现。新世纪以来,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的思维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将传统文化和创新思想相融合的商业海报成为时代的要求。
4.艺术性特点。设计师在商业海报的设计过程中,会依照商品的格调和受众对象,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美术元素和审美活动融入到商业海报的整体设计之中,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一般意义上讲,美并不是商业海报创作的源动力和终极目标,但成功的商业海报一般都具有艺术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商业海报既是一个单纯的平面设计,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在商业海报的设计过程中把文化艺术充分地融入其中,就会使设计的观念、设计的风格、设计的形态等渗透出多元化、独特的文化艺术。
5.整体性特点。商业海报的表现元素和表现手法很多,但再多的元素,再多的手法,都是为实现商品销售和商品服务而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商业海报的整体性特点是不容忽视的。如,有的商业海报为了体现视觉冲击力,夸大了商品的真实特征,有的商业海报过分强调现代元素,而忽视了人们普遍的接受习惯等。一个好的海报体现商品的本质特征,把图形、文字和色彩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现代艺术和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传统工艺和现代化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企业的文化理念和产品风格结合起来,才能使设计的观念、思维、风格、审美渗透出独特的文化价值,使作品达到完美的统一。
三、商业海报的设计
1.商业海报的图形设计。图形设计是商业海报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商业海报中的图形对人们的视觉更具冲击力,是整个设计作品的视觉中心。图形是人类通用的视觉符号,它的设计并不是凭空的创造,而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人们用所掌握的知识、文化来解读这些图形从而获得信息。优秀的中国传统图形至今仍在影响着平面设计,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它不但深受中国百姓的推崇,也被国外大众所接受和喜爱。此外,各国优秀图形也值得吸收和借鉴,洋为中用。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或哪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环境,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图案,内涵也同样十分丰富,有的图案还是世界顶级的图案设计。如用米老鼠作为迪斯尼公司的商业性海报,就是因为该图案的设计是将图形设计运用到极致,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一个善于接纳、吸收、借鉴各国优秀文化和图形设计的设计作品,更会为大众所接受。
2.商业海报的文字设计。文字是商业海报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商业海报的文字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商业海报的文字设计就是用视觉设计规律及手段,对文字进行有目的的艺术处理和编排,配合图案要素来实现海报的主题创意,具有引起注意、说服对象、诱读正文的作用。标题是商业海报文字设计的重点,在设计中无论是直接标题、间接标题,还是复合标题都应注重把视觉语言创作和文案创作结合起来,选择哪种形式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配合图形造型,来选择恰当的字体和字号,并把握好视觉艺术语言,从而诱导人们把注意力从标题转移到正文。海报的文字内容的撰写应言简意赅,表达生动、贴切、形象、诙谐等,具有感应力和冲击力。设计师需要有较高的文字功底和文化底蕴,有对商品内容和企业文化的充分了解。一个通俗易懂、内涵丰富、押韵且富于情感的广告语,更能充分宣传商品特征,体现企业文化。
3.商业海报的色彩设计。人们对商业海报的最初印象是从色彩中获得的,这些斑斓的色彩是人的第一视觉印象。人的视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发生呼应时,把色彩的这个特点艺术、巧妙地运用在商业海报设计上,使人们对商业海报所要反映的商品印象更深。商业海报的色彩设计既要考虑广告版面装饰的美感,又要体现商品质感和特色;既要考虑环境、气候、欣赏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又要考虑远近大小和上下左右的视觉变化规律。色彩不是孤立的色彩,商业海报的色彩不是简单的色彩增减或叠加,而是代表一定意义、反映一定内涵、衬托一定环境的视觉语言。一般要突出表现主色调的作用,使主题画面突出,增强海报的视觉效果。色彩是有象征意义的色彩,如绿色偏中性,给人以优雅、宁静、和谐的自然美等,人们借助色彩的这些特性把观念、认识和普遍的心理联想所能理解的颜色同产品特点及企业形象结合起来。
4.商业海报的整体性设计。商业海报的设计是一个非常严谨的整体设计,它要求主题明确立意要好,构思新颖富有创意,图案深刻引人注意,色彩鲜明感染力强。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在设计过程中,既要突出主题思想,又要考虑细节枝节的帮衬;既要考虑单个色彩的运用,又要把握整体画面的协调;既要保持优秀传统,又要在科技支撑下不断创新。在设计过程中,不能为了突出视觉冲击力而忽视了整个画面的内在联系和内涵。设计需要内容和形式统一,商业海报才会有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和强大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朱琪颖.海报设计的竞争优势及防治趋向[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3).
[2]李.浅谈商业海报的设计[J].教育教学,2011,(17).
关键词: 商务英语文体特点商业文化人本精神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一、前言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商业文化是社会文化整体的一个分支,又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文化体系。所谓商业文化就是:以商品为载体,以商人的经营活动为动力和纽带,反映、传播、创造、弘扬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称。商务英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既体现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又反映了西方的一些典型的商业文化元素。商务英语文体的特点实际上处处体现了西方商业文化中的一些精髓,比如说人本精神。
二、人本精神的定义
“人本”,即对人的尊重与关切。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商品、商人、环境以及营销、服务等一系列交易要素正因为具备“人本”这份“爱人之心”,才能使它在消费者面前变得和善可亲。这些由商品经济发展所造就的精神文化与人文主义的文化内容相结合,形成了适应和有利于商品经济乃至市场经济发展的西方社会文化。它反映在商业活动中就集中体现在商人把赢利寓于尊重顾客、顾客至上之中,“顾客是上帝”,一切为顾客方便,就成为西方商业经营理念的核心内容。
三、商务英语的文体特点体现人本精神
总的来说,商务英语的文体特点集中地体现为“7C”原则,即Clearness(清楚明了),Conciseness(简明扼要),Courtesy(彬彬有礼),Correctness(准确无误),Concreteness(具体明确),Completeness(完整无缺)及Consideration(体贴周到)。
1.Clearness表明商务英语的用词一定要清清楚楚,不能有任何含糊不清或者有歧义的地方。例如,As to the steamers sailing from Hong Kong to San Francisco,we have bimonthly direct services.在本句中,“bimonthly”一词实际上有两个不同的意思,两个月一次或者是一个月两次。因而,在商务英语中这样的词就不能使用,以避免造成客户由于理解错误而产生的不必要损失。
2.Conciseness说明商务英语的用词要尽量精简,以减少客户的阅读及理解时间。在西方的商业文化中,“时间就是金钱”这个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替客户节省时间就是“以顾客为上帝”的最好体现。所以,过去曾一度流行的商务英语表达,例如,“We wish to acknowledge receipt of your letter...”和“Enclosed herewith please find two copies of...”已不再被视为是一种彬彬有礼的措词,反而被看作“wordy”或者是被认为是一种“cliché”。现在流行的表达方式,反而是直截了当的“We appreciate your letter...”和“We enclose two copies of...”。
3.Correctness和Concreteness指的是商务英语的措词要尽量做准确、具体,不能出现错误的表达和笼统的表达。例如:“We are a well-established exporter of all kinds of goods made in Sweden.”这句话显然是不尽不实之言,“all kinds of goods”显然是一个不准确的表达,即使出口商品的种类很多也不能说成是“各种”商品。本句应改为“We are awell-established exporter of sundry goods(杂货)in Sweden,such as Toys,Buttons and Stationery.”这个表达显然更加准确,也更加具体。如此准确具体的表达使客户能够对该公司的经营范围一目了然,充分体现了对客户需要的关切。
pleteness要求商务英语应用文体的写作应该事先做好规划,完全涵盖所有要让客户了解的信息,不能遗漏任何要点。这个特点充分体现了西方商业文化中对严谨的工作态度的追求,从而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对顾客的尊重。
5.Courtesy和Consideration是商务英语文体的最高层次追求,也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西方商业文化中的人本精神。Courtesy和Consideration要求的不仅是表面上的措词客气礼貌,更要求对客户的需求做到深层次的“换位思考”,完全站在客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首先考虑客户的需要。Consideration还体现在商务英语措词上对客户心理的把握。措词要求体现“You-attitude”而不是“We-attitude”,也就是措词上要从对方“You”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己方“We”的角度出发,最先关注的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顾客的利益。例如,“We allow 2 percent discount for cash payment.”一句,表达清晰准确。但是从自身角度出发,居高临下地允许对方获得2%的折扣。商业文化讲究平等,等价交换,买卖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在措词上就不能让对方有低人一等的感受。如果改为“You earn 2 percent discount when you pay cash.”,那么意思上是完全一样的,但在顾客心理上产生的效果却截然不同,把“allow”(允许)改成“earn”(赢得)可谓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完全改变了顾客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的心理,反而让他有一种赢得什么东西的喜悦,也极大地鼓舞了他行动的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的文体特点体现了西方国家的商业文化中一个重要内容――人本精神。当然,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相关性,商务英语和西方商业文化的联系也不仅仅体现在这一个方面。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应是培养能够“work in English(用英语工作/在英语环境中工作)”的人才。所以,简单的听、说、读、写教学,以及简单的商务知识和词汇补充,完全不能满足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未来商务英语教学应该在上述基础上,加入一些英语国家商业文化的内容,以便学生从更深层次真正地理解如何把英语应用到未来的商务工作中去,尤其是如何在外企这一特殊环境中更好地工作。
参考文献:
[1]孟铁.论商业文化之内涵[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8,(2).
[2]高涤陈.东西方商业文化差异与贸易[J].财贸经济,1999,(8).
文明作为一个实体概念,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一个较大的民族国家的历史持续性,不能持续就是衰落或死亡的文明,能够持续并重新壮大,就是复兴的文明。
文明作为一个价值概念,就是社会进步方式的总和。既然是进步方式,就必有其优秀文化或先进文化的主导功能,文明衰落的原因肯定就是优秀文化或先进文化的缺失或不能占主导地位。
文明在本质上是社会发展的辉煌成果,是一个社会的复杂巨系统,包含的是国家、种族和民族文化群落的结构体系。文化就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总体上和具体中,是一个实体文明在继承传播、转型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性和特点。
也就是说,文明是由一系列特质文化组成的,这些特质文化的创立传世、繁衍存续、互动交融、吐故纳新、不断升华,从系统哲学和信息运动的范畴层面上构成文明的传承与传播。文化的内在凝聚力与外在和谐力是一种文明存在与复兴的基础。
什么是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5000年,是世界上唯一的没有断裂而延续至今并将继续复兴的文明。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历史,尽管历经无数挫折和战乱,但是保持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品格。我们的国家凝聚力、社会和谐力、民族智慧力、组织秩序力和个人创造力如此有机的结合,应当是中华文明传播与承继至今的奥秘之所在。
2008年,这是一个在中华文明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年份。首先它是奥运年。1908年,天津一个教师看到报纸报道奥运会的消息,便发表文章问:什么时候我们也能主办奥运会?这个问题只能让当时的人们叹口气,摇摇头,那时的中国绝对是东亚病夫的模样。整整100年过去了,我们真的能举办了!
其次,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古老的文明30年前开始走向世界,走入复兴的历史征程。近代以来,近200年的衰微并没有使中华民族一蹶不振,相反,最近30年表现出及其巨大的文化积淀和文明传承的力量,我们便不难想象中华文明在今后会有更伟大的表现。这个文明今天到了我们当代人的手中,我们要努力继承、传播和发扬,这是毋庸置疑的。
什么是商业文明
商业文明是一个文明系统的形态划分,我们认为在一个大文明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应当是主流形态的。商业从最原始的意义就是交换和交易,所有的生产能力、服务能力只有在市场上交易成功,才能实现其价值,整个社会的财富增长才有可能。因此,所谓商业文明,就是社会利益交换、财富增长和价值实现的效率进步状态与可持续发展状态,以规则和设施为核心和基础。
一个文明的成长,最积极的力量就是它的生产力,就是它进行生产和在国际国内的市场上实现价值的能力。中国古代商业文明曾经表现出世界最高级的形态和能量,但近代中国的衰落首先就是商业文明的衰落。那时,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弱不禁风,中国的国家力量根本保护不了我们民族的安全。
而到今天,中华文明的复兴,首先表现为商业文明的复兴,中国企业和产品再次以众多的优势走向世界,中国国力之强大,已经表现出真正世界大国的规模与形象。
商业文明涉及到利益交换过程中的伦理问题,涉及到生产、交易等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规则与效率,也涉及全部社会行为对财富增长方式的理性认知。商业文明的建设成果最终的成果应当是企业以其质量、品牌与资本的竞争力实现国民财富的最大化。
什么是首善文化
从中华文明到中华商业文明的观念,我们可以在总结历史经验过程中发现这样的事实与规律:
中国政府、中国企业和中国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和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紧密接轨,我们在生产和交换的领域里,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越来越国际化,越来越具有国际标准的特色。
而在北京,一个古老文明的国都,商业文明的表现更是具有国家行为和民族性格的特点,因此,自古以来“首善之区”这种特指,现在更为具体地表现为在北京的政府服务、企业治理、市场标识等观念和行为的特点,要形成首都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市场品牌、自主创新、服务模式、生态持续等一系列的优良行为,这便是首善文化的含义。
首善文化特指商业行为中的最优秀和最有效率的部分。中华文明的道德文化传统,尤其在诚实信用和信誉规则方面,是我们的一种无形资产,如果与现代技术创新和标准的实施能力、品牌创建与持续扩张能力相结合,必将更能形成首善文化的力量,也就是中华文明进程中精神和行为的巨大推动力量。
建设商业文明与践行首善文化
这是一个实践问题,涉及四层关系:
第一层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经济,宏观经济的运行需要调控,市场行为需要监管,我们的政府要为企业作为纳税人服务,调控和监管就是一种服务。尽管我们的习惯中有家长式管理模式的阴影,但树立政府的公共服务品牌无疑是一种改革方向。这就是商业文明的要求,做到了就是践行了首善文化。
第二层是企业与市场的关系。现代企业制度无疑是社会最有效率的组织方式之一,尽管我们的社会确有大批企业的文化达到了堪称楷模的水平,但仍有企业文化中的自觉而强烈的质量意识、标准意识、服务意识尚未尽如人意。我们的确需要商业文明的意识,需要首善文化的行为。
第三层是政府、企业与大众的关系。在商业文明的问题上,我们不难发现,大众意识和社会舆论也有一定的差距,比如,社会的质量文化、品牌文化和消费文化呈现出发达国家的某些特点,有些并不是完全进步的。我们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节约型经济、民族产业和国有品牌的社会意识尚未牢固建立。
第四层便是国际化关系。首都集聚了中国国土上最具国际水平的商业交易和文化交流的能量,我们易于学到更多的国际标准、准则和惯例,文化交融的气氛更为浓烈。
关键词: 校园高层;空间复合;功能多义;融合
1.城市商业区内的校园建筑问题研究
1.1忽略对外的商业空间
城市中心区用地紧张,处于这种环境中的校园用地也是如此,采用高层的建筑形式是最理想的模式之一,既节约了用地,也体现了学校不同的建筑属性,更好的展示了其独特的文化特色。而商业繁华区又为学校招商引资,很好的融入了周围环境,延续了周围的商业界线,使城市商业轮廓线整体连续。所以在不同的时展背景下,要做出符合当下情况的建筑模式,能让学校内部与外部商业环境达到双赢。而现在校园与外环境基本采用隔离模式,更注重保护内部环境,从外环境的角度看,会造成一定的空间用地浪费。
1.2功能定位单一
现在存在的校园高层多为宿舍楼、教师家属楼或者教师工作办公楼,从属性上来说更满足对内部的需求。对于地处新规划大学城或者郊区新校区的学校,这样的功能分布很合理,但是对于繁华商业区的学校高层来说,没有对各部分人流做出明确分析,使建筑内部业态结构短缺,功能结构过于单一,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做到功能多义性和空间效益最大化。
1.3从内到外在职能定位上的自然衔接
校园建筑本不该具有商业用途,但处于城市中心商业区的校园高层建筑比较特殊,它至少应该满足对校园内和商业区外部的两方面需求,才能做到对城市用地的全效化利用。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空间,各自所达成的目的也不相同,内部的使用人群为师生,外部的使用人群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流,有购物、旅游、休闲或者来学校观摩等等。如何才能做到在不干扰校园内部环境的同时能保证对外使用效益,既能相互独立有能很好的融合,是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
2 案例研究
2.1 文化大厦的基地环境:
西安音乐学院文化大厦位于西安城市南北主干道长安路与二环路交叉路的西南部,在陕西省文化、体育、科技中心建筑群体的正南方。大型十字路口的地段具有一定特殊性,再加上其校园建筑内向性的特质,使其在路口退后形成一个转角小广场与城市步行道。
基地南侧是西安市第二大中心商业区,位于城市南北主轴线上的的小寨商业中心。具有人流量大、功能业态复杂、交通拥堵等特点。而一个文化性质的建筑群在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不能发挥出该用地的最大效益,而周围杂乱的、动态的空间特点也破坏了学校安静、内向性的特点。而文化大厦建成后属于商业酒店与文化演艺大厅为一体的模式,校园将彻底与外部联通。
2.1 文化大厦的概况:
西安音乐学院文化大厦是属于小寨商业中心的大学老校区,位于十字路口,目前有学生和老师在办公,使用人数较少。但屈服于紧张的用地和外部商业环境,在校园内部修建高层建筑,但都是教师集资家属楼,随着时展,为了与周围环境更好的融合,利用外部商业带来的效益,采用了建设高层建筑,对外开放。文化大厦作为学校出资修建,采用内外融合互通的模式,对内外部人员共同开放。总建筑面积约为35,000平方米,包括底部裙房――演艺大厅和1幢26层高,塔式的音乐文化大厦,带有单层高的地下室,设有:一到二十六层为酒店,地下室,设备用房和车库等。外形一体化设计,波浪形的外表皮与屋顶合为一体,具有流动感与韵律美,体现了音乐――文化的艺术性质;大厦主体结构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钢条玻璃幕墙外表皮,处处透露出时代与艺术气息。
3.解决策略
3.1功能复合化、空间集约化策略
功能多样化,复合化是现代建筑的特点,城市综合体就是这样一种模式,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更方便,效率更高。在用地资源紧缺的城市商业区,人流复杂,需求日益产生变化,过去单一的购物生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新的需求。校园建筑主要是教育功能定位,结构单一,没有考虑到外部商业氛围,如果单纯内部功能定位上来说,不光要利用高空和地下空间,还有考虑到周围的人流需求,使得功能设置多样化,复合化,多种业态模式并存,利用周围不同环境设置不同特色功能区,提升城市与校园的活力,达到该空间应有的效益。使城市方与校方都有优势,达成双赢。
3.2利用文化功能与形象设计来提升文化品质
西安音乐学院文化大厦,利用裙房的的演艺大厅与文化建筑独有的艺术外形整体化设计,保持了从校内到校外的空间延续。首先从功能上产生延续,能让内部和外部的人流共同使用这个空间,也就是说高层内部至少应该有俩种功能,一种是学校的文化性质功能,可以不对外;一种是对外的商业功能,但同时也能对内使用。再者,从外形上来说,不同种类的建筑会有独特的文化属性。校园高层建筑具有校园建筑的特性,比如教室会有其独特的大玻璃窗,连廊、活动平台;而住宅建筑则表现出飘窗或者阳台的外立面;艺术中心的设计更加艺术化;商业高层一般有商住集合模式,商办结合模式,酒店旅馆等,表现出不同的外立面。如果外立面能一体化设计,表现出从学校向外部延伸,过渡更加自然衔接。
3.3支持商业区校园高层开放策略,实现效益最大化
城市用地空间紧张,客观来说算是学校占用商业用地,这不是先后问题,而是谁更适合,谁在这片空间氛围中发展的更好,但是现实状况不能改变,后发展起来的商业区不能让学校迁走,工程量太庞大,那就只能互相退让,互相融合。支持校园高层对外开放,引入商机,达到不管对学校还是对城市商圈效益最大化的理性状态。
4.结语
文章通过对商业区的校园高层进行分析,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同功能定位的空间应该配以相符的功能属性。节约城市用地、使得空间发挥出最大化的效益,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同时也认识到高层是未来必然的发展模式,要合理利用空间,功能复合化、空间集约化是节约空间的有效模式。文章也适用于与不同空间环境相联系校园高层,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卢泳 高层建筑楼层空间的内容聚合-有关高层建筑的思考与实践 [M].天津
关键词:商业银行 合规管理 合规文化建设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商业银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相应的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增多,一方面外部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国际社会竞争剧烈、经济形势不稳定,另一方面国内监管制度不够健全,信用体系尚未建成,各类假存单、假印章、假证件、信用诈骗案件频发,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加强自身合规管理,打铁还需自身硬,通过苦练内功,建立完善的企业合规文化体系,在防范自身合规风险的同时,对于面临的外部风险能够及时甄别、及时防范、及时化解,其中最主要的是加强内部合规风险管理,杜绝内部人员作案、熟人做案等问题的发生,保证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平稳运行。
1合规的内涵、特点
1.1合规的概念
合规是商业银行非常重要的风险管理工作,甚至可以说是一项核心的管理工作,即要保证商业银行的各项经营活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监管机构的规定、规则以及行业自律组织规定的相关准则的要求,并与商业银行自行制定的各项规定制度和实施细则保持一致。
1.2合规风险的内涵
合规风险主要是指银行或其内部人员从事了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行为而产生的风险或损失,银行本身违规违纪问题的特征比较明显。而传统意义上的银行风险主要是由于客户不守信用、外部欺诈、市场环境、经办人员违规操作等内外部因素导致的风险或损失,其中外部因素具有比较大的偶然性和刺激性。因此,合规是商业银行非常重要的风险管理工作,甚至可以说是一项核心的管理工作,同时,合规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互相之间又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操作风险是合规风险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导致其他风险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其他风险的存在又使得合规风险更趋复杂、表现形式更为多变,进而导致防范合规风险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其共同点在于,各类风险的发生都会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或声誉影响。
1.3合规的特点
首先,合规具有大众化的特点。即要求商业银行全体从业人员做到人人合规,商业银行制定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环节控制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的要求,相关人员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理业务,将银行工作的全流程与合规管理紧密结合,并与每位员工紧密结合,培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企业合规文化。
其次,合规具有精细化的特点。即要求商业银行制定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环节控制的每个细节都合规、都经得住考验,从细微处着手,环环相扣、严防死守,只有这样,才能防微杜渐,从根本上杜绝个案、小案逐步演变为大案、要案的情况发生,防范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悲剧发生。
2合规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1加强合规管理的必要性
在以往的研究中,经常发生将合规风险等同于操作风险的情况,在风险防范措施上更多的采用加强业务操作环节防控和操作人员管控,但其防范结果往往达不到预期,部分商业银行内部仍不断发生操作风险事件并不断变换手法和表现形式。这就说明,只是简单的将合规风险视同操作风险进行管理和防范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准确的。因此,商业银行一定要对合规风险给于足够的重视,并且在管理和操作上区别于一般的银行风险来对待,因为它有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比一般操作风险要大的多。
2.2加强合规管理的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合规文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在现代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下,各方面的诱因不断增多,要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执行力和向心力,合规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展合规文化教育活动、加强合规文化管理,对于规范操作行为,防范风险事件,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其次,加强合规文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加强合规文化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有利于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商业银行一定要把合规教育落到实处,使全体员工都能够养成合规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主动承担自身合规职责,有效规避合规风险,促进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平稳健康发展。
再次,加强合规文化管理,是商业银行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的需要。如果合规文化教育跟不上,那么企业一时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是不会长久的,历史上著名的投行因为一个重大的风险事件而导致破产倒闭的现象不无发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商业银行的合规文化教育活动是一项工程浩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要持之以恒,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并不断的加以改进和完善,并最终建立适应企业长远发展的机制。
3对合规文化的感悟
作为一名银行从业人员,对于合规文化建设,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合规不仅仅体现在口头上,文字上,更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行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办事,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办事,拒绝违规操作和人情问题、面子问题,杜绝业务风险的发生。结合企业内部,甚至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违法违规的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找到产生违法事件的原因,并且引以为戒,防范同类案件的再次发生。
很多案件的发生,其当事人可能并没有主观的恶意,甚至没有为自己谋取任何利益,但是可能就是因为一时的疏忽大意或者是侥幸心理,对银行业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各方面隐含的风险认识不清,从而酿成大错。因此,我们一定要时刻牢记合规要求,并贯穿于我们每日工作的始终。
在工作中,我们还要坚持正确的工作规定和操作方法,对于错误的指示或者暗示要坚决拒绝,更不能够姑息养奸,或者唯唯诺诺,丧失了自己的原则。要始终站在合规的立场上,不受一些外在因素的干扰。
4建立合规文化的要求
合规文化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贯彻执行又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就需要商业银行通过有效的措施和途径来维护和坚持。
首先,要加强合规意识教育。合规文化建设,说到底是意识形态的问题,要从思想上,从根源上认识到合规建设的重要性,紧紧抓住思想教育这一重要环节,通过开展各项金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加强案例学习和案例教育,不断增强依法合规经营的意识,用合规思维充实头脑,才能够确保相关从业人员增强明辩事非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头脑清醒,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其次,要完善组织架构建设。近年来,我行一直把稳健经营、防范操作风险作为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来抓,成立了法律合规部、风险管理部等合规管理相关部门,按照独立性、权威性和全面性的原则构建层层制约、互相牵制的合规管理工作组织架构,明确合规组织架构内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并适时根据经营管理要求调整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同时,合规部门应为各业务部门和员工提供有关合规风险管理的咨询、指导、培训和检查监督,通过提供内控评价和报告等方式,警示督促业务部门加强合规风险管理。
第三,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让我们全行干部员工在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合规文化建设需要制度先行,只有明确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建立健全合规管理内控制度,形成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制衡机制,提高经营活动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实现合规前提下的利润最大化。
第四,要确立正确的经营思路和发展方向。企业的逐利性本质,会导致片面追求盈利而忽视经营风险的问题。商业银行在确立发展目标时,要将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紧密结合,每一步都做到稳扎稳打,对于一些历来不去关注的所谓低风险的领域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并取得长远发展。
最后,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奖惩机制和监督机制。提高全体员工对加强企业合规文化教育的认识,明确和严肃岗位职责,使全体员工准确把握企业合规文化建设的真正科学内涵,强化内控管理意识,狠抓基础管理,既要鼓励员工积极检举违纪违规事件。又要加强对先进事迹的宣传和表彰,引导广大干部员工自觉的融入到企业的合规文化建设中去,并且要集思广益,不断创新,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提升企业合规文化建设精华。
5结语
通过对合规的分析和理解,结合我们身边经营管理上的问题,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了合规对于银行经营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金融机构将战略思想和动态思考贯穿于全面合规风险管理体系之中是非常重要的,而合理有效的合规方案也要具备应对变化的灵活性,和对于银行内部具体情况的适应性。所以,我们必须要把合规经营作为一项长效机制不断的贯彻执行,不断的发展完善,并在此基础上,谋求银行的经营发展长期健康有序的运行。参考文献:
[1]蔡珞珈,曹d.对新形势下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合规管理的思考[J].武汉金融,2012(3).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丽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单一追求物质层面的享受,产生了更多的精神需求,在这样的发展情况下,旅游业已然成为了全球经济市场中发展最快、消费最高、从业人员最多的产业之一。丽江地处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区域,地形地貌复杂、民族多、历史久、旅游资源丰富。民族特色旅游产业是当下旅游市场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在进行文化传承的同时拉动经济增长。只有将民族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可持续的发展下去,丽江的经济才能持续的保持着增长。
一、民族特色旅游文化发展的基础
丽江民族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地域特点,另一方面是风俗民情。
从地域特点分析,丽江处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东部,滇西北中部。从青藏高原奔腾南下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在横断山脉的夹持之下,在滇西北境内形成了"三江并流"的举世奇观,已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除了“三江并流”,丽江的独特景色还以“二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为主要代表,这里便不一一介绍。正是这样独特的地域特点,使得丽江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美景与生俱来,也为丽江的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风俗民情分析,丽江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目前共有12个世居民族。各民族在语言文字、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文学艺术、,婚姻、丧葬、生育、节庆、饮食、服饰、待客、礼仪、娱乐活动等方面都保留了独特的个性和风格,如纳西族的正月十五棒棒节,彝族的火把节,傈僳族的阔时节,摩梭人的转山节等。这些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着众多的消费者探索和体验。
丽江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民俗风情是丽江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在政府的支持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下,丽江旅游文化不断发展。
二、民族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丽江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是全国闻名的旅游胜地,去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3000多万人次,可见近年来丽江的火爆程度。 2016年8月15日,丽江旅游中报,丽江旅游2016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3.60亿元,同比增长2.67%,景点及旅游行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26.19%,丽江旅游本季度营业收入环比上季度增长36.68%;景点及旅游行业平均净利润增长率23.54%,丽江旅游本季度净利润环比上季度增长82.65%。这些数据表明,目前丽江的旅游经济正在飞速发展阶段。
三、民族特色旅游文化发展的问题
随着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浮出,只有找出问题,落实解决方法,丽江民族特色旅游文化产业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资源浪费以及环境破坏问题。近年来,过度旅游开发,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甚至破坏了生态环境。开发商过度注重商业效益,忽视环境的承载力,旅游地区粗放式经营,旅游者大量进入,超过丽江旅游地的接待能力,超负荷运营,使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绿化不够、垃圾问题、河流污染已成为普遍的现象。丽江作为云南重要的旅游中心,与旅游城市本身应具有优美环境的要求极不吻合。
传统文化流失现象。丽江的多民族聚居特点使得丽江拥有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自丽江大地震过后,丽江逐渐被开发,旅游业也兴旺了起来,丽江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问题,特别是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流失问题尤为严重。独特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促进了丽江旅游的发展,同时也是丽江民族特色旅游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必须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只有平衡好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才能确保丽江民族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安全问题。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无良商家以及黑心导游频频出现,2016年末以及2017年初丽江负面新闻以及无良商家多次曝光,多次上微博热搜,虽然这些数据还未整理出来,但是这些,对丽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甚至还屡屡发生游客被抢劫的现象。诸多安全问题,令人唏嘘不已。很多向往丽江的人,开始担心自己的人生安全,对来丽江开始犹豫不决。甚至微博上还有人嘲讽“去丽江,来一场说死就死的旅行”。解决好安全问题迫在眉睫。
过度商业化问题。丽江以独特的民族风情闻名于世界,但如今,过度商业化,民族风情文化正在悄然流逝,如果传统民风被商业利益所取代,那么丽江的民族特色旅游文化将无法持续性发展。在商业化的同时保护好民族文化,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对丽江的可持续性发展尤为重要。
四、如何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
首先,加强环境保护,抑制游客流量,提高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严格监管,增加条例,减少资源破坏和浪费。应由政府出台管理条例,对于还未完全开发的地区应该限制游客的进入量。加强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组织公益性活动等方式,加强本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到保护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来。
其次,抑制商业化。现在,很多来过丽江的人的反映便是商业化过重,控制旅游过度商业化势在必行。对旅游纪念商品进行控制,摒弃那些毫无特色、与纳西民俗文化无关的旅游纪念品;多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注重文化遗迹的修复。保持热情淳朴的民族风情,不被冰冷的商业气息所替代。
再次,保护本地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教育相当薄弱,在文化传承上本身不具有优势,很多青少年对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学艺术、文字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甚至连本民族的语言也逐渐在忘记。通过教育和培训,使本地人民掌握与旅游文化相关的知识、技能包括传统的工艺等,让人们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性。
最后,一定要切实解决好旅游安全问题,让游客更安心更放心的旅游。增加岗亭,派更多的治安人员巡查,不仅能让不法人员产生震慑作用还能让游客在遇到困难时能及时求助。严格控制商品条例,让不良奸商没处钻孔子。加强民众教育工作,让市民积极参与到打击不法分子的工作中,在政府与民众的配合下,让不法分子无处遁形。
五、小结
民族特色是丽江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民族特色旅游有很强的可发展空间。丽江的民族特色旅游文化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问题逐渐浮现,只有解决好资源浪费、文化传承、过度商业化、安全旅游等问题,落实政策,循序渐进,民族特色旅游文化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大世界的小时代
编者按:商业电影《小时代》豪取电影票房,引爆舆论争议,《大西洋月刊》义愤填膺,怒斥这部电影空洞矫情,物化女性,而节节攀升的票房收入造成了批判话语与商业现实的巨大落差。风起于青萍之末,在市场的精巧操纵下,种种隐匿的亚文化和被忽视的青年群落,突兀地跃现在我们面前,并凭借其消费能力,正切割、消解乃至试图重塑我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尤其是借助互联网新媒介的特质——去中心化和再圈层化,商业与文化的交变已经成为新经济的重要面向。有鉴于此,本期笔谈希望能从“动静内外”的立体角度去切入探讨这一大时代之中的新现象。
周安安的文章非常有力量地分析了郭敬明的成功史与商业模式,动态地把握其商业成功的每一步所隐含的内在张力,例如郭敬明精准地切中当代青年的情感逻辑,敏锐发现情感逻辑背后所隐匿的物质焦虑,然后很小心地掩盖残酷的现实,而以青春文学有的理想、纯洁来重新包装。通过这一包装,等级制之上的虚荣繁华,被蒙蔽了等级制,丛林竞争之上的个人成就,被蒙蔽了丛林竞争,责任义务之上的个人欲望,被蒙蔽了责任义务,一句话,凡是不能简化的,都蒙蔽掉。
从静态电影文本的分析切入,蔡骐细致地解读这一电影文本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分析该影片的受众解读和参与行为,指出消费主义文化与青春期文化的时代性碰撞吹响了新的亚文化族群崛起的号角,消费与文化合流的新经济,即体现为粉丝经济。
赵赛坡将粉丝经济置于更加宏阔的互联网商业经济格局中去观察、审视,通过分析与《小时代》类似的其他经济现象,如估值百亿的小米手机所精擅的粉丝营销,腾讯QQ的草根收费等,指出粉丝经济不仅仅是青年内部的一种亚文化现象,亚文化现象之外的商业运作与媒介变新才是居功至伟,其中互联网与大数据是这一场经济浪潮的风暴眼。互联网其实是一种媒介,企业与用户各居两头,盈利模式很简单,要么从企业那里挣钱,要么从用户手里拿钱。跑马圈地之后,现在互联网巨头鼎足,如何向用户收费了?中国互联网用户群体有自己的特点:收入不高、接受新事物能力比较弱、对互联网的娱乐性有强大需求。用现在的网络语言称呼他们,即是丝。丝与粉丝的合流,其实是中国互联网用户的主体。互联网的特质刚好满足他们小微消费的特点——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小本生意”,腾讯的QQ收费模式、网络游戏收费模式和淘宝店主模式,差不多都是这样。《小时代》飘红票房表明,越来越多的相关产业认识到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植根底层,闷声发财,在商言商。
然而,青年亚文化毕竟是这一场别开生面的社会现象的内部根源,马中红梳理大量网络语言的生产逻辑、传播机制和批判功能,冷静而乐观地指出,青年亚文化本身就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携带着偏离、抵抗的特性和充满娱乐的游戏精神,但它们并不是颠覆性的,相反,它具有熊彼特所言的创造性破坏,可以优化我们的文化结构,并且我们要珍视它隐蕴的社会批判功能。
【关键词】商业建筑;建筑设计理念;要素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纯粹的购物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需求,生活方式中心应时而生,充分满足人们体验性购物的需要。在业态规划上,餐饮、休闲、娱乐、体验等参与性、体验性消费的内容也占30%以上的高比例。同时在购物环境、建筑设计、景观规划等方面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真正实现让购物真正成为一种休闲生活方式。
1 商业建筑特点
1.1 广告化
在这方面,建筑能以巨大的形象发挥独特的效果。作为一件商品,它要以新颖的形象向社会推销建筑师的创作,商业建筑广告化的深层动机就是为被上层阶级主导和被大众口味引导的市场经济服务。因此广告性是现代商业建筑的外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元素。
1.2 商业化包装
商品质量达到一定程度,包装设计在商品竞争中的作用显得极为重要。包装能刺激观看者的视觉,引起顾客的注意,唤起消费欲望,还可使单纯的技术产品附带上文化的属性,并携带着设计者个人艺术倾向,充满人情味,满足人们对艺术的潜在追求。
1.3 大众化
大众成为了消费主体,大众化使得商业建筑外观设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展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向。为建筑设计开辟了新领域,促进现代商业建筑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发展。
1.4 商业建筑的主要模式
综合商业体作为传统的商业功能已经伴随着社会经济、城市建设的发展经历了若干的过程和阶段。目前大型综合商业建筑的主要形式为Shopping Mall和Lifestyle Center模式。
Shopping Mall――大型零售业为主体,众多专业店为主要业态和多功能商业服务设施形成的聚合体。其显著特征是:规模大,由若干个主力店、众多专业店和商业走廊形成封闭式商业集合体,面积通常在十万平方米以上。功能全,集购物和其他商业服务,甚至金融、文化功能于一体,进行全方位服务。
Lifestyle Cente――即生活方式中心,全球第六代商业模式,作为MALL的升级商业形态,是当下商业开发的模式。
2 商业建筑设计的要素
2.l 客流规划是选择店址的最重要的因素
2.1.1 相同客流规模的不同地区,因客流的目的、速度、时间不同,对选址条件有不同差别。
2.1.2 选择店址需要调查分析街道两侧的客流量规模,选择客流较多的街道一侧。
2.1.3 选择店址要分析街道特点与客流规模的关系,街道交叉路口客流最多,是选址的最好位置。
2.1.4 对于大型的购物中心和商业街,除了被动适应客流规律之外,还可以在原有路网基础上加以改善开发,开辟新的道路交通系统,主动地引导客流,制造客流,进而创造新的商业环境。
2.2 交通状况
城市道路交通是联系顾客与商业设施的载体。因此,它是制约商业聚集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商业活动的经济原则要求尽可能大的吸引范围,保证尽可能多的顾客方便地到达商店。在商业所追求最大货物销售范围的原则下,选址应使交通费用达到最少。
2.3 商业环境
选择店址应考虑设店地点附近的商店的规模和数量,如在同一地区内已有过多的同行业商店,势必影响商店的经营效果。
还有一些顾客以购买一类商品为目的,对商业气氛、娱乐性、环境没有过多要求,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商品,比较其质量、价格等因素。
另外一些顾客,购物的范围比较杂,也比较随意,或完全以休闲为主要目的,希望到集购物、娱乐、休闲等需要为一体的综合商场。
还有一种特性就是共生性,即指商店依赖于为其他原因而来的顾客,如商业中心区的小型商店设于大型商店附近.主要经营小商品,以品种齐全而取得优势。或开办大商场不能提供的小型服务业,与消费商品的商店相互邻拦,互为补充,便利顾客。
2.4 地形特点
选择店址还要分析地形特点,主要选择能见度高的地点,如选择在两面临街的地点能见度就最高,并且可以扩充橱窗面积,增辟出入口以减缓拥挤,这是最好的设址地点。
2.5 城市规划的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都根据城市现状和发展要求对商业中心的分布、商业建筑的布局等作出一系列的规定,商业建筑的选址应该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服从城市总体发展的要要。
3 项目概况
上海大宁中心广场项目地处上海市闸北区中部,东至部队住宅、南至广西中路、西至万荣路、北靠灵石路。基地东西长,南北窄,东西宽70~100M,南北宽约366M。场地为平地,无高差。基地地处闸北区大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紧邻闸北区多媒体谷是大宁商圈向北发展重要节点,广中西路为闸北区重点打造的景观终端。
4 项目设计理念
规划从多角度入手,实现外在与内涵、功能与形式的真正统一。从商业文化的角度,深入闸北区大宁国际的环境资源和精神气质;从空间的角度,整体考虑项目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从功能的角度,深入分析项目适合的定位,并综合协调相关要素之间的矛盾;从环境设计的角度,注重特色场所和特色景观塑造,增强场所的身份感和识别性。
4.1 办公和商业有机结合,互惠互借
综合统筹考虑具体使用时,商业业态为办公使用人群提供的服务。商业业态的合理布局,不仅提高了办公楼的品质,同时来自办公楼的人流也是商业娱乐消费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4.2 商业的兼容性
在建筑布局上设置外街、内街和地下商业动线,扩大商业的沿街面,吸引来自城市各个方向的人流;建筑形式上采用各种不同体量建筑和独栋商业结合的手法,实现建筑的灵活布局;空间设计上灵活布局,满足商业建筑的经营需求
4.3 场景的营造,以人为中心考虑环境与空间的设计
研究国内外先进商业规划和实践经验,立足兼容性的商务型商业的市场定位,从人的使用角度出发,精心考虑每一处街道节点,每一处街景,对景给行走于其中的人的视觉感受。
5 商业建筑设计理念分析
5.1 规划结构
规划结构考虑一南一北两栋绝佳视野的办公楼和贯穿基地南北的特点鲜明的商业街。
5.1.1 北面办公楼限高70米,南北朝向。南面办公楼限高45米,东西朝向。两栋办公楼均坐拥大宁灵石公园稀缺景观资源,并能鸟瞰商业街全貌。北高南低的布局也是城市空间和景观角度的客观要求。
办公楼的布局充分考虑了周边环境,与周边已建,拟建建筑的关系。使本项目与周边环境有机相融,既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又是和谐的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
5.1.2 商业街:本方案主要商业人流形成一条内街,两端连接广西中路和万荣路的入口广场,中部引入中心广场,这样的主轴线设计不仅最大限度将人流引入,而且最大限度将商业群的各个功能点进行串联,完成商业活动的连续性。
5.1.3 地下商场:本项目设置两层地下室,一层地下室设置大于2万平米的地下商场。地下商场的肌理与地上商业街保持一致,引导进入地下商业街的下沉广场结合地上商业街的城市出入口设置。
5.1.4 两广场:在万荣路和广西中路分别设置喇叭形的入口广场,并结合地下商场出入口,上二层平台的自动扶梯,形成多层次的立体人流。在广西中路万荣路入口设置人行天桥与万荣路对面的宝华地块的人行天桥相连。
5.1.5 竖向设计:整个商业广场相对于市政道路抬高1.0米,与城市步行入口有高差部分用台阶广场相连。为方便使用,沿城市道路商铺局部降板,形成外街内街两种标高。
5.2 道路与交通组织
5.2.1 机动车交通系统
机动车交通的组织完全秉承“人车分流”的规划思想,车行道紧贴用地红线的北侧和东侧环通,尽量减少对购物人流的干扰。车行道从基地北部万荣路入口。
5.2.2 步行体系
由于机动车流线全部在南面及东侧组织,因此整个商业区的内街和万荣路沿街都是人行体系,结合内街组织坡道、台阶、下沉广场、垂直交通、连廊和天桥、城市小品设施、绿化景观设施等,组合成连续、系统的步行体系。形成商业内街为主体,以自由多变的室外空间为穿插,以室内商业空间为实体的商业人流步道组织构架。
5.2.3 地下车库与停车设计
所需要的机动车停车位共1200个,包含社会停车位250个。办公,商业,娱乐所需配备的停车位数量均满足上海市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库(场)设置标准。地下设计二层地下室,地下一层局部为自行车车库,可供停放1624辆非机动车。地下二层全部为机动车停车场,地下共计停车数为1040辆,地下机动车停车场设置三个7米宽双车道出入口,符合车库设计规范。
地面停车位主要为道旁停车,可供停车160辆。
5.3 消防设计
商业建筑群利用北侧及东侧的机动车道路形成消防通道,宽度不低于4m,转弯半径大于9M。建筑与建筑之间距离满足规范要求,消防车能够抵达商业内街进行消防作业。
高层办公建筑四周设置环形消防车道,车道的宽度不小于4米,消防车道与外墙的距离5m。沿高层建筑的一条长边设置消防登高面,登高场地结合消防车道布置,宽度大于8米,与建筑外墙距离大于5米。
5.4 景观绿化
绿化景观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手法展开布局,“点”式景观是建筑布局中穿插设置,是点睛之物,“线性”景观是停车绿化带和建筑前后的绿化,“面”状景观是场地的集中绿化。
商业景观紧紧围绕“一街三广场”的空间结构展开设计,充分利用台阶、坡道、自动扶梯作为景观的骨架,绿化、水景、草坪作为台地景观的血肉,不同商业形态的空间流动、视线交流作为商业人文景观的精髓。挖掘商业景观的利用价值,针对不同商业功能形成不同的景观主题:入口商业广场结合下沉广场,形成主要的休闲商业广场,规模较大,能够组织大型的商业推广活动;独栋商业尺度宜人,景观设计上精细雅致,体现中高端商业的独有品质。结合内街和外街的商业,绿化景观设施强调商业购物行为中休憩的功能需求,布置与该街区风格相统一的现代雕像、具有文化的特色的城市家具,形成不同的商业氛围。
北侧办公楼旁大片集中绿地,既是办公楼良好景观环境,也对调节区域小气候起了重要作用。
6 结语
贵阳南明河商业街的景观设计从属于城市的整体设计,在商业街的景观设计中要注重与城市整体规划相统一。不应只限于改造商业街,或创建一个商业街景观。采用精致的景观建筑设计,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让景观具有很强的识别性。要采用风格统一、和谐的设计。与此同时,要充分运用公共造型语言,突出贵阳南明河商业街景观设计的特点,打造景观特色。
1.立体设计理念的表达
在以往的景观设计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平面布局形式,完成后的效果较难把握。贵阳南明河商业街的景观设计,基于公共艺术造型语言,注重真实的现场感表达,不仅使用图纸的形式来确定设计中的景观效果,同时完善了景观空间图纸,依据真实的现场情景表达出景观空间效果。不仅是单调的图纸的表达,还可从商业景观设计中得到丰富的空间体验。在基于公共艺术造型语言下的贵阳南明河商业街的景观设计中,从一个用户的角度和视觉经验上来组织景观空间。这样的空间尺度设计,充分考虑到受众的感受,让受众能够感受到空间的距离并获得丰富的空间体验。
2.空间的合理运用
商业街是城市道路的一种特殊形式,贵阳南明河商业街的景观设计是城市线性空间的一部分,不仅要考虑街道本身,还要考虑道路周围的街道环境。因为商业街处于城市的开放空间中,商业街也是城市最有活力的区域之一,人流量非常大,因此在设计时要对空间的运用加以充分考虑。线性街道空间吸引力是很低的,因街道空间有限,除了满足一般民众的行走需要外,还要设计各种街道设施、休息设施,这使得原本布局狭小的空间变得更加紧张。在各种情况及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迫使我们考虑商业街以外的相连的横向街道空间的利用,这将扩大原来单一的线性空间,形成了一个网络状的街道空间。
3.绿色设计概念的体现
商业街的景观设计应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保护生态。贵阳南明河商业街的景观设计要体现绿色设计的理念。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大大加快了城市景观的建设,但也给城市景观留下了很多遗憾。在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城市环境中,让人们远离了自然居住环境。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更渴望亲近自然,渴望在无空气污染的蓝天下生活。因此,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可以使用自然元素来弥补结构上的缺陷,让公共艺术造型语言的表达增加人性化的色彩。同时在设计中,也要突出绿色环保概念。
二、以贵阳南明河商业街景观设计为主的设计造型
景观设计是一门艺术,在商业街的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观赏性和艺术性,注意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现代人对景观的艺术品位越来越高,景观功能也从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良好的景观设计就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在优化生态空间的同时,带给人们精神和身体审美的愉悦享受。《吊牌》标志的景观设计中,突出了贵阳南明河商业街的特点。采用吊牌标志的设计,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和谐的色彩与南明河商业街的环境有机融合在一起。由于人们的创造是要结合功能的实现和美观的目的统一一体的形式表达,因此,任何个人形式的美学意义,都有自己的意义。这些点、线、面要素的表达形式,通过要素的组合形式来表达一定的意思。但并不是说,创建一种形式,只要能表达出一定的意思来即是成功的设计。《咖啡杯》公共座椅的设计中,展现了形态美,同时表达了感情的寄托。将情感、概念、触摸简单的模式语言表达出来,让观者能在这种艺术特色中体会到一种情感。人们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欣赏美时会产生一些情绪记忆,产生美好的生活图像或艺术形象。《咖啡杯》公共座椅与民众的经验和情绪记忆产生一个链接,会引发人们的联想。这种形式的表达,让景观有不同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同时更容易引起广泛意义上的美好感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社会价值观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要求当代景观设计学必须调整自身的定位和价值观。贵阳南明河商业街的景观设计中运用了《葵花籽》公共座椅的造型设计,让人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通过这种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把握,让人们理解物理环境、人文环境的规划设计。遵循理解、尊重人的景观设计原则,增强民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只有找到景观的合理设计并采用合理的形式表达出来,才能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基于公共艺术造型表达的《葵花籽》公共座椅,试图满足人们情感的需求,实现人们价值观的回归。《葵花籽》公共座椅的商业街景观设计不仅限于服务当代人,还依据长期发展的原则,以尊重自然为出发点,结合现代设计理论与公共艺术表达方法,进行了商业街景观的设计。
商业街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线性空间的布局,充分考虑景观的固有特点,使其具有丰富的空间层次,通过商业街的空间曲折和动态演化的序列表达,以产生优美的节奏感,取得良好的表现效果。让人们在享受风景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景观的水平变化,并引导人们对景观加以关注。基于公共艺术造型语言的商业街景观设计中,贵阳南明河商业街的景观设计采用唇膏和手提袋的设计,体现了较好的景观序列的变化节奏,景观的表现不再单调,而是更加丰富和充满乐趣。由于不同的城市都有文化和历史背景,在商业街的景观设计中融入了地方文化的元素。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文化特色显著,在商业街的景观设计中更应注重传统文化的表达,突出地方特色,让人们在商业街的独特风格中充分感受城市魅力,在保持地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营造较好的商业环境,从而形成商业街景观的文化特色,营造独特的吸引力,设计出独特的景观。
三、结语
关键词:现代插画;波普艺术;设计观念;视觉语言
中图分类号:J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025-01
一、 现代插画的时代属性
现代插画的时代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商业性和艺术性。(一)商业性。现代插画的主要任务是为商业宣传服务,它的服务对象是商品。插画的商业属性使其具有很强的诉求性,将信息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诉说完整,引起受众的关注,使他们在审美中信服传达的内容,完成商业宣传的使命。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塑造品牌形象;2、激发消费者的兴趣;3、增强品牌宣传的说服力;4、从视觉上增强品牌的感染力,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二)艺术性。现代插画的存在具有独立的艺术性。在设计过程中不拘一格的形式语言,广泛的取材,创作观念与时俱进,新概念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其审美特征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多元性、创造性和时代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作背景来自大众的生活,题材细腻且真实;2、流行文化幻化为视觉符号,表达当下的文化观念;3、在创作取材中,对通俗文化更热衷;4、表现形式和手法有一定的包容性和突破性。
从现代插画的功能性、艺术性及传播媒介这些方面来看,它与传统的插图有很大差别。传统插图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1、作为文字的辅助工具,补充说明文字内容,具有文字的从属性。2、对受众的选择具有相对的普遍性。3、属于边缘化的艺术,是主流文化的附属物。现代插画的特点:1、摆脱了文字的从属地位。2、具有独立的表现性,使受众获取感性认识的满足。3、表达创作者的主观认识和审美观念。4、对受众有相对明确的选择。5、在艺术的主流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波普艺术的时代背景
波普艺术又译为“通俗艺术”或“流行艺术”。在20世纪50年代萌发于英国,50年中期兴于美国。波普为popular的音译 (POP),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之间,是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在他们举行的独立者社团的讨论会上产生,有批评家L.埃洛韦定名的新概念。
波普艺术的出现是年轻一代追求新的文化认同和消费观念的结果,根源是美国的流行文化,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常以好莱坞明星、摇滚乐、日常生活用品为描绘对象。在当时标新立异、新奇刺激,有观念突破的事物,会很快被模仿,并迅速体现在艺术的创作当中,形成了新的风格形式与创作观念。许多插画家从波普艺术作品中提炼图案来作为自己作品的素材。例如这个时期美国著名的波普艺术家约翰斯创作的“靶心”和“国旗”形象,就经常重复的出现于不同的商业插画作品中,成为波普风格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被誉为“波普艺术之父”的英国画家理查德・汉密尔顿,他将波普艺术特点归纳为: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的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可消费的、大量生产的、年轻人的(对象是青年)、浮华的、机智诙谐的、诡秘的、有刺激性的和冒险性的、有魅力的和大企业式的。
三、现代插画中“波普”的表现
波普艺术的观念打破或冲淡了艺术与生活的界线,即尽可能地介入众多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去成为这个艺术运动的宗旨。波普艺术的这种观念和手法对于当时的现代商业插画的艺术创作来说是革命性的。
首先,表现在题材与元素上。插画设计师们对题材的选择包括当代流行的商业性符号和文化性符号,巧妙利用这些符号的视觉形象,有效表达流行文化中的传播热点。
其次,体现在对于图像的处理观念以及手法上。挪用、复制、拼贴,大大拓宽了商业插画的表现力。(一)挪用。这种手法是把现实生活当作艺术品来对待,直接把生活中的形象与物品拿来加以利用,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之前商业插画的创作手段,除了纯绘画手法外的其他表现形式;(二)复制。它是以机械化的方式对图形图像进行再现和重复。最具代表性的是沃霍尔,他通过对各种流行文化符号的复制,使形象在复数中再形象化,从而创造了一种完全平面化的新形象。例如沃霍尔的代表作品玛丽莲。梦露二十五个头像,他把这位性感明星的头像进行重复排列,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她在美国大众心中的地位;(三)拼贴。在画作中,把不同的图像通过交错和重叠合成在一起。这种表现手法的关键在于对拼贴内容的选择,以及如何使它们在一个异质空问使构成内容的符号和图像在互动中产生新的思想。
【关键词】高校校园商业网点管理
1.序言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的传递、传播和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要职责。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最首要和最核心的任务,需要调动学校的一切力量和资源为之服务。
大学校园是大学师生员工工作、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由于师生的生活离不开各种物质性条件保证,因此,大学校园里的商业活动与大学校园的发展一直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随着近年来全国各大学的扩招与新校区的扩建,高校学生数量的增加、学生生活越来越丰富,原有的后勤服务己经不能满足这种增长需要,后勤管理也逐渐实现了社会化服务,大学校园内的商业设施,无论从数量上、规模上还是业态上,都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状态,其商业的系统化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大学校园商业活动的发展势头更呈上升趋势。正确分析大学校园商业活动的特点,避免其在发展中的消极因素,加强校园商业活动的管理对校园商业活动的良性发展与大学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高校商业活动的特点
高校的人口密度大,可以说是一个小社会,少者几千人,多数都是几万人,其商业活动与以往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纯后勤经营行为转变成为社会行为,形成市场化,但总的来讲,高校校园的商业活动有非常明显的特点。
2.1消费群体特殊且稳定。随着大学院校的后勤管理逐渐步入社会化,校园商业也在逐步进入市场机制,越来越多的娱乐、消费设施走进了校园,一改往日那种商业设施简单,经营范围单调的状态,形成现有的独特商业空间以及特定的消费群体,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大学校园商业经营范围、品种都有很大的变化,商业设施在校园分布的密度也有了很大程度的递增。而高校的商业活动的对象主要是面向学校的教职员工及学生,在校园这个“小社会”内,消费群体相对比较单一和稳定。
2.2消费需求面广且量大。由于大学校园人口集中,数万人在其中消费,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内容涵盖了衣、食、住、行、文、体、娱等各个领域,且面广、量大。随着市场化的推进,一方面校园商业的潜力得到认可;另一方面也迫切要求管理者和经营者转变观念,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2.3消费观念时尚而超前。由于消费群体是面向教职员工及学生,尤其是学生,群体年轻,思想活跃,好奇心强,追求新潮,消费心理倾向明显,许多新的东西都会成为校园的抢手货。
2.4消费追求物美价廉。消费群体就决定了其消费价格追求物美价廉。大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家庭,但大学生活其所有的必需品是不能没有的,所以,这就决定了销售方式等就必须随着销售对象和销售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美价廉的东西在校园才有生存空间。
3.高校校内商业活动的方式及作用。
3.1校园商业活动的主要方式。商业活动具有多元性的特点,但对于高校校园商业活动,由于受高校校园特殊环境的影响,一些特殊的商业活动不允许进入校园,因此,大学的校园商业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A引入社会大型商业实体;B.社会商业实体和学校联合;C.学校经营; D.中小型社会实体招租; E.学生自主经营;
3.2校园商业活动的积极作用。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大学校园开展商业活动,这对于维护学校的正常生活秩序、方便教职员工的需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能较好的满足师生员工日常生活的需要,方便师生的生活;
2)能推动校园经济的发展。学校资金主要是用来发展教育,而校园商业活动实体的出现可以补充学校用于改善与便利学生生活资金的投入,同时,商家提供的奖学金与助学金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待遇,节省了学校这一部分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可以弥补学校经费不足带来的困难,缓解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学校的投资环境,由于大学校园的区域特殊性,必然在校园周围带动一个巨大的商业圈的发展。
3)丰富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才。文化商业实体进入校园,不仅能丰富校园文化,活跃校园气氛,也能将一些社会上的优秀文化产品引入校园,,对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4)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和锻炼机会。一些商业机构进驻校园,为学生提供了勤工俭学的机会,一方面能增加收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更主要的是能有更好的实践和锻炼机会,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较好的基础。
5)校园商业活动对学生身心健康能起到积极的影响;学生的学业是比较重的,尤其是远离闹市区的学校,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就是校园,可以说学校就是个“小社会”,商业设施由于其建设方式的不同,其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等可能也会不同,许多学生也介入了商业活动,而这些活动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讲,对他们身心健康的锻炼会有积极的影响。
4.高校商业面临的问题及管理的建议
以前,高校的商业经营主要是独家经营,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高校商业市场的开放,原来“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经营思想、营销策略已经不能适应高校内部商业的要求,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高校她不同于社会,商业经营必须为培养人才服务,必须适应学校的育人环境。
4.1目前主要面临的问题
1)商业空间布局不合理。应该采取点线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来进行商业空间布局,更高效、方便的服务广大教职工和学生。
2)存在与学校育人环境不相适应的商业活动。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她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但有不同于社会,其商业活动必须适应育人这一最基本的要求,但目前高校商业活动都存在与之不相适应的地方,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才培养。
3)由于其建设模式的不同,其经营和管理比较混乱,国营与私营经营观念的不同,甚至影响学校正常的管理和校园环境,使得学校不像学校,师生怨声载道。
4)商业经营户的参差不齐,垄断经营,甚至违法经营,不仅损害师生员工的利益,严重影响校园稳定,而且对学生价值观也造成极大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学生中滋生。
4.2管理措施及建议。
1)树立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的理念,有针对性的制定和完善校园商业管理办法。
2)在现有商业运营基础上,针对学校的规划布局,妥善调整和完善商业点的设置,使其更加规范和合理。
3)引入市场管理的概念,制定校园商业准入机制,规划适合高校的商业经营范围,采取市场化管理理念,规范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
4)不论建设投资的主体是谁(学校投资、BOT方式、联合投资等),商业机构的引入怎么样,都必须服从学校的统一领导,制定统一的管理和淘汰机制,对不服从领导的商业机构坚决予以淘汰。
5)要坚定树立校园商业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它既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不仅仅是单独的商业行为。
6)完善劳动合同及安全责任书,尤其是针对校园餐饮业、文化传播业等,涉及学校安全、稳定的商业行为,必须严格予以规范。
7)引入大型超市,取缔、合并一些无证,无安全许可等三无商业网点,使校园商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1]聂鑫,王鑫.大学校园商业活动的利弊分析与管理应对.[J]价值工程,2011.
[2]罗念安.高校校园商业空间规划研究.四川建筑研究,2006.6.
[3]孙毅颖.对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的思考[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C].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粤商研究;粤商区域影响;粤商精神;粤商模式;粤商企业
[作者]欧翠珍,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广州,510320
[中图分类号]F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4-0175-006
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全国各地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帮”逐渐成为学界、商界甚至政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和关注对象。广东因得天时地利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者,对“粤商”的研究自然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命题。许多学者从历史学、文化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个视角出发,对粤商的成长历程与特点、粤商的行经轨迹与区域影响、粤商的文化个性与商业精神、粤商的发展模式及经营特点等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解构。本文将梳理和评点已有的粤商研究成果,剖析和审视当代粤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未来的粤商研究能在秉承严谨学术精神的氛围中得到更好拓展。
一、基于历史学视角的研究
历史学的研究路径较早为前人所践行。如有关“五口通商”“广州十三行”等的研究中就有大量有关粤商的形成、粤商的历史特征等文史资料。但从“商帮”的意义上对粤商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关注和研究,则是近十多年来实践界和理论界的一个重要现象。这方面的成果既有大量的研究论文,也有若干研究论著;既有基于整体的分析,也有基于具体区域的研究。
1、对粤商发展历史的整体研究。如黄启臣、庞新平将明清广东商人置于全国和全世界的大历史环境中考察,分析了广东商人对世界海洋经济史和海洋文化史的贡献,并论述了明清广东商人的商业活动把广东与国内外市场联为一体,不但加速了广东近代化的进程,也逐渐将近代化的风气传播于祖国内地…。邱捷认为近代的广东是早期现代化“先行一步”和商人势力比较强大的省份,但广东商人也有其局限性在于,在20世纪的头20多年,商人这个群体主要经营传统商业行业,尚未产生一个工业资产阶级,这种情况对广东早期现代化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韩小林指出,在整个清代特别是清中期之后,粤商的商业活动遍及于全国各主要地区,西起甘肃、四川,东到江浙、上海,北起天津,南及广西、海南,都是粤商的势力范围。刘正刚、许云则是以当今定义的“泛珠三角”范围(指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9个省区加上香港和澳门的“9+2”超级经济圈),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研究粤商与清代泛珠三角经济交流。
2、对粤商区域影响力的历史研究。粤商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自身的成长与壮大,而且体现在对广东以外区域的辐射和影响。根据影响程度的大小,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近代粤商西进对广西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大都出自广西的高校和有关研究机构。如黄滨针对粤商西进对广西圩镇的发展、对催生广西近代工商业包括百货、批零及典当业和私营金融业的萌芽与成长等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近代粤商渗入广西的商业路线和业务内容探微》通过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料,对粤商人桂的基本商业路线及基本商务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得出结论认为:凭借特定的商业路线和商业业务,入桂粤商在广西营造起了相对独立的、在广西城镇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经济行业系统;而《明清时期广东城镇行业的发展与粤商对广西城镇行业的缔造――广西市镇行业成因的跨域探源》提出,明清时期广东市镇经济行业的长足发展与广东商人的源源入桂,给素来“鲜少商贾”的广西市镇注入了一支极其重要的工商业力量,他们在广西建立起来的各类经济行业,构成了明清时期广西市镇经济行业的主干部分。侯宣杰的《清代广东会馆与粤商的本土化发展――以广西为视域》认为,清代进入广西城镇的粤商创立并依托会馆,保护其产权利益,构建以亲情乡谊为基石的商业网络,有效地降低了异地经营的成本,推动自身的本土化发展,同时促进了清代广西商业经济的发育和成长。
(2)近代粤商对上海等地经济与社会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既有出自上海的学者,也有出自广东的学者。如上海学者宋钻友的论著《广东人在上海(1843-1949年)》开创性地研究了粤商的人口来源、在上海的空间分布、同乡组织、区域特点,展示了这些粤商在上海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对于金融、商业方面着墨尤多。书中关于广东同乡组织的运作特点、不同县级同乡组织的联系与区别、广东人的宗教与信仰、粤商的商业伦理等问题的论述言必有证,富有创见,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其论文《上海潮商的行业分布――纺织、钱庄、进出口业》对上海潮商的重要行业作了翔实介绍,并分析了潮商对近代上海工业、金融业、贸易业的以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而《粤资金融机构与旅沪粤商商贸活动之关系――以国华、广东银行为中心》则以国华银行和广东银行为中心,对上海粤资金融机构进行详尽考察,作者认为,同乡认同不仅对粤资金融机构的创立及其业务开拓起了积极作用,同时加强了上海与华南、香港、南洋的经济交往。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生林辉锋在《广帮与潮帮:晚清旅沪粤商管窥》中论及,后的近半个世纪里,广帮、潮帮庞大的移民群体的迁入,对晚清上海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习俗转变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进而影响到了晚清政局。
(3)近代粤商活动对境外国家的影响。如黄启臣等的《清代活跃在中日贸易及日本港市的广东商人》分析了清代大批广东商人前往日本进行国际贸易,并在日本各港市经商创业和定居,在日本商界和华侨社会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高伟浓、杨晶的《19世纪80年代中朝通商之初到朝鲜半岛的广东商人》对当时广东商人在朝鲜的分布及具体从业情况、活动范畴等进行了分析。徐名文、沈建华的《潮商在柬埔寨的二百年》对潮商移居柬埔寨的过程及在柬埔寨癌动足迹进行了历史学探寻。
总体来看,基于历史学视角的粤商研究时间较早,研究成果较多且有一定深度和广度。
二、基于文化学视角的研究
对商帮的研究之所以兴起和盛行,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不同的商帮各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且正是这些不同的特色和个性,一方面会因其积极的一面助其商帮取得成功;另一方面又因其不足的一面而陷其商帮于成长的困境。基于文化学视角的商帮研究正是对这种商帮之间的差异进行文化学上的探源,这是对任何一个商帮的研究都绕不过的路径。
对粤商的文化学研究主要有以下两条主线:
1、粤商地域文化特色及其商业精神。王先庆认为,“粤商”独特的个性特征既造就了“现代粤商”强大的生命力,又带来了制约自身发展的新问题。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粤商具有市场敏感性强、接纳和包容性强、讲求实效和稳健、注重实干和苦干等优点。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则稳健有
余,进取不足,保守过度;务实过头,务虚不足,忽视形象宣传和品牌包装推广;单打独斗,很少合作,很少积极主动地参与战略联盟式的并购或合作;重战术、轻战略,重短期利益,轻长期后劲。他进一步分析了造成这一个性特点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主张。欧人以岭南文化为切入点,总结出广东商人的商业精神为:全民皆商的重商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重利不务虚的务实精神和“借鸡生蛋”的变通精神。王义明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粤商精神突出表现在包容、务实、敢为天下先等方面,然而近年来正在经历从汇聚融合到合作发展、从先行一步到再闯新路、从灵活善变到自主创新、从精明务实到战略思考、从“只干不说”到广泛对话、从小富即安到和谐安详的全面变迁。刘志坚的分析了粤商在长期的发展中,地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形成了岭南海商的开拓冒险、崇尚家族宗族及社会资本、开放兼容、重商等诸多文化特点。程宇宏等更提出应从文化的层面来定义粤商,即粤商是指“主观认同某些价值观念或其经营行为体现出某些价值取向,与广东文化(岭南文化)呈现高度相关的企业家群体”。
2、粤商与其他商帮的特色比较。如周兆晴在《新粤商》中提出“实用主义”和“不喜抱团”是粤商的两个重要思维方式,并针对很多人以为这是粤商“缺乏战略、长远和全局眼光”、“粤商商会较少而流于形式”的说法,对粤商的这两个特色进行了辩护和褒扬。认为“实用主义”说明粤商“注重中短期目标、操作性和灵活多变”,“不喜抱团”说明粤商重视基于信任基础上的合作。而黄永军就“浙商凭什么就超越了粤商”的分析中认为,粤商曾凭借天时地利的先天优势率先致富,而草要出身的浙商在历经艰苦的创业修炼之后超越了粤商,这是浙商作为一种商帮的胜利,也是一种地域文化的胜利。与粤商的“敏于行而拙于思”的特点相比较,浙商虽90%以是出生于草根,但他们从未放弃从书本上获取经营智慧和思想的努力,正是这种追求使他们在财智时代如鱼得水、如鸟在林。陈梅龙的《宁波商帮与晋商、徽商、粤商比较析论》提出,相比晋商和徽商,粤商果敢练达,在内外贸易中均独树一帜,但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演进时期,没有适时变革,充分正确地发挥商业资本的作用,渐次落到了时代后面;而相比甬商(宁波商帮),二者均为近代商界的领头雁,同为沿海商帮,几乎同时在后崛兴于沪上,但甬商很快超越粤商成为沪上最重要的商帮。究其原因,一是粤商没有甬商资力强大的金融业作为资金支持,二是粤商在沪上不如甬商有地缘优势,三粤商在沪上明显不如甬商团结。刁宇凡在《浙商与粤商的全方位比较》中阐述了两大商帮的商业文化、商业精神、发展模式和发展前景的异同。黄华在《“粤商”文化的创新研究》中,将粤商研究与企业文化联系起来,认为粤商企业文化的发展与粤
此外,还有学者从粤商与儒商关系的角度来研究粤商。如戢斗勇认为粤商与儒商属于交叉关系而非包含关系,为了实现新粤商素质的提高,应当提倡现代新型儒商的价值取向,造就一代现代新型儒商式的新粤商;张明富认为在广东顺德、东莞、南海、佛山、宝安,“贾而好儒”的商人占商人总数的52%。还有学者针对粤商中的支流进行文化学视角的研究。如王文科的《潮商的文化特质与取向选择》和林济的《论海外潮商家族文化的心理嬗变》对粤商中的潮商的文化特质进行了分析。
总体来看,基于文化学视角的研究由于研究视角本身的特点,这方面的研究描述性、故事性色彩较浓,学术性偏弱,成果以散见论文为主,专著较少。
三、基于经济学与管理学视角的研究
对粤商进行经济学与企业管理视角的研究,是伴随着自近代以来粤商在海内外影响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许多粤商企业经历数代变迁,由传统的家族式经营过渡到现代企业制度,其内外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是我国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的补充;粤商较早走出国门,有许多通过开辟海外市场并实现本土化、最终成长为著名跨国公司的成功案例。因而从粤商研究所涉学科来看,必定兼涉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基于这一视角研究的意义,如申明浩所说,它“可以使人们加深对华人企业组织制度形式与组织行为以及与社会经济制度环境之间的互动变迁关系的认识,可以引发我们去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规则与现代市场经济规则以及现代企业制度规则的衔接点、结合点,进而从学理上探讨富有效率的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从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科学理论体系”。在此过程中,“政府之手”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而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则成为研究的中坚力量。到目前为止,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粤商模式的研究。如《粤商模式》较全面地分析和介绍了粤商的创业模式、经营模式、管理模式、资本运作模式和主要行业的产业模式,指出广东是一个以富有商业精神、对市场运作熟练且敏感而著称的省份,但广东要提升工业产业竞争力,必须同时培育“工业精神”,并把工业精神作为经济活动的主导取向和共同价值观念,促进广东产业经济迈上了新台阶。《珠三角大悬念》分析了“珠三角”在中国当代经济改革与市场开放过程中创造了“顺德模式”、“南海模式”、“中山模式”、“东莞模式”,描述了珠三角城市的成长路径,但同时也全面披露了珠三角城市风光背后的迷茫。
2、对粤商多元化与专业化问题的研究。如《粤商经营之道:多元化与专业化的抉择》对粤商多元化与专业化发展的动因、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及政府主导型经济环境会对粤商的多元化与专业化的战略选择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周兆晴在《新粤商》的第四章“专业化:‘孤注一掷’的选择”中,对粤商从多元化走向专业化的历程和原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指出在改革开放初期,广东企业是靠多元化经营迅速发展的,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形式改变和产业升级,粤商普遍开始从多元化向专业化方向转变。专业化战略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实力战略,新粤商顺时应势,自觉选择了后一种发展方向。
3、对新粤商的研究。一是对新粤商特点的分析。如李源从科学发展观与粤商发展关系的角度,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培养新粤商精神,这种精神的内涵包括:更强的科学理性精神,更强的自主创新精神,更强的遵纪守法精神,更强的人文关怀精神和更强的团结合作精神;谭建光提出打造“责任型粤商”、“创新型粤商”、“国际型粤商”,应成为新时期新粤商发展的战略选择。二是对新粤商与广东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如徐印州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广东区域经济的特点与新粤商成长的所有维度相关,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广东区域经济与国内其他区域经济、新粤商与其他所谓“商帮”的区别会越来越小,新粤商若不能适应本土以外的经济环境,则其作为“商帮”的群体实力、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以及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会日渐减弱。崔艳芳通过分析近年来的广东对外贸易,指出对外贸易的发展使新一代粤商逐渐形成了“灵活敏锐,胆大心细”、“国际视角,坚定务实”、“低调内敛,与时俱进”的特点。三是对新粤商经典案例的分析。如周兆晴的《新粤商》精选了粤商在各个领域的经典成功案例,如家电业的TCL、格兰仕,地产业
的万科、合生创展,通讯业的华为、中兴以及金融业的平安、招商等,分析和总结了新粤商的特点。
4、对粤商企业的研究。对粤商企业的研究可以有多个角度,如《粤商发展报告》就从企业竞争力、企业的品牌建设、企业的自主创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战略联盟等对粤商企业近年来的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不足之处在于,这些研究是以整个广东经济和所有广东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何为粤商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对粤商企业的研究也不如《新粤商》中明确以民营企业为主体来进行,使研究显得有些范围过于泛化。相形之下,一些单篇论文的研究显得更有针对性。如聂正安基于组织学习对企业的自主创新乃至整体进化具有重大影响、而组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嵌入了一定文化环境的视角,提出珠三角本土企业的组织学习不可避免地受到岭南文化嵌入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有很大一部分是“阻碍性”的。岭南文化偏向闭锁凝滞、拙于自我创造、缺乏价值理性、排斥正统正规、忽略正式组织,它在珠三角本土企业组织学习的取向上留下了明显烙印,并具体反映在知识来源、知识传播、学习主体、学习幅度和学习效果等多个方面。顾文静从薪酬、福利、就业环境、企业人工成本支撑力等方面对粤商企业和浙商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粤商企业在高端劳动力市场上的薪酬竞争力略有优势,但在福利和就业环境等方面的竞争力呈现出劣势;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上,粤商企业的各方面竞争优势正在丧失。黄华认为“粤商”企业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的竞争环境,应对岭南文化和粤商家族企业文化去粗取精,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将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内部管理创新相结合,全方位创新“粤商”企业文化,塑造“粤商”企业形象。申明浩认为,粤商在工商业经营过程中形成互助互补的关系网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显著的经济性、稳固的社会根基、高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以及发展的国际化等特征,归纳和总结其经营治理模式,不仅可以为国内企业渡过危机提供借鉴,还能够补充和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理论,对于我国民营企业正在面临的继承和守业问题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海内外粤商联动甚至可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另辟蹊径。黄华等对粤商企业如何在东盟进行投资进行了研究,认为粤商企业在东盟进行直接投资首先应考虑区位的选择问题。他通过实证分析认为,经济规模、双边贸易量和空间距离等是影响粤商企业投资东盟的重要因素。东盟各国因对广东的投资引力系数不同可分为强引力型、次强引力型和弱引力型三类,粤商企业对东盟投资的区位选择可以此作为重要参考。李作战等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针对新粤商创业自我效能感这一对创业行为和创业绩效有重要影响的概念进行探索性研究,提出了新粤商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五个维度结构为:创新、风险容忍、营销效能、财务效能和人际交往。
总体来看,基于经济学与管理学视角的粤商研究起步较晚,具有学术深度的、有系统性的研究论著较少,但对某些局部问题的研究不乏一些有份量的成果。
四、粤商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综上,在政界、商界的推动下,在学界数年来的努力下,粤商研究成果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均取得一定成绩。无疑,这些成果的取得对厘清粤商成长的历史、认清粤商面临的现状和拓宽粤商未来发展的空间均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
与此同时,笔者在梳理这些成果的过程中,也深感粤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一是粤商研究中存在一些不良的浮躁风气。粤商研究论著中不乏学术水平较高、学术规范性强的代表作,但也有一些浮光掠影、偏重描述性、故事性、宣传性的书籍。当然,遵循百花齐放的原则,我们不必对这类成果求全责备,但一些以高校为主体的粤商研究论坛也出现这一现象,就绝不是粤商研究的“福音”。如有学者直言目前的粤商研究停留在口号化、感性化、静态化状态的起步阶段,且存在一股不良的浮躁之风。笔者在浏览大量的粤商研究资料时,看到有些成果牵强地将广东所有企业的研究,置换成了“粤商”二字,将这类“成果”自行归人粤商研究成果。将粤商研究泛化为整个广东经济和广东企业,对粤商缺乏准确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