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7:25: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金融危机的理解和认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高校;思想教育;大众化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致使正常的投资活动无法继续的情况。2008年,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寻求破产保护,将美国的次贷危机蔓延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高等院校也难逃金融危机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作为高校教育重中之重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面临着新的挑战,给高校师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在高校推进大众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金融危机对高校师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1.金融危机下的高校师生思想现状
(1)对当前的就业危机产生了恐慌心理。可以说,这一点在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企业纷纷面临减产、裁员甚至破产倒闭的困境,致使就业岗位急剧减少,使本来就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在一项针对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有超过50%的学生表示,目前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就业压力,远高于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而且不断加大的就业期望值与实际情况的落差也加剧了他们恐惧和逃避就业的心理。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很多在校大学生也对自己上大学的目的、所学专业产生了迷茫和质疑,进而产生了一些过激的行为和有害的思想倾向。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就业观,更不利于高校开展全面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另一方面说,受危机影响下降的高校就业率,也给高校教师造成了一定的恐慌。例如,就业危机对高校声誉的不良影响,对专业发展的禁锢,以及对高校收入的冲击,都会使高校教师群体的情绪及思想产生波动,进而影响高校就业励志教育的效果。
(2)对高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疑。大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的群体,他们对各种教育模式认同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当前,高校的思想教育仍以管理学生为主,未能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品质结构还有提升与完善的空间,课程设置的时代感、现实感也不强,理论对现实的诠释能力更有待提高,无法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现实严重脱节,既没有就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门讲述,又没有对学生讲清国家宏观形势、高等教育形势以及学校改革发展形势,无法引导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因而也就无法让他们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认同感。对高校教师来说,学生对教育模式的否定,也容易让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前景、授课方式、学校发展等产生迷茫,进而影响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开拓专业研究的兴趣以及对创新教育模式的热忱。
(3)对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心态。在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高校师生的经济保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部分学生来说,家庭收入的减少,使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经济来源不断缩减,给他们的在校日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负担。与此同时,社会助学来源和资金都有所减少,这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经济来源。而对高校教师来说,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冲击必将波及高校,进而影响高校的整体收入,导致教师的各种待遇难以调高甚至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产生一些消极的态度,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2.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变提出了挑战。过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得比较少。而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社会性,根本无法回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如果仍然把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做一种单一的学校行为,将无法向学生解答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因此,高校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需求出发,自觉地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社会大环境和家庭环境之下,建立起一整套良性的社会和家庭运行机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单一的学校行为变为整体的社会和家庭行为,为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金融危机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挑战。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都处于主体地位,在思想、学习、就业及发展等诸多方面给予大学生各种有益的指导。因而,他们的个人品质、思维观念、教育手段都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仅引起了大学生思想的巨大震动,更动摇了部分大学生长期信守的很多观念,使他们在就业压力增大、经济持续低迷的现实面前充满了悲观情绪,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加抵触,这就在无形中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大挑战,要求他们不但具有较强的政治发展敏锐性,更应具有一定的金融危机意识和知识。因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金融危机应对教育为契机,通过对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针、教育方法等的全方位改革,建立一整套与金融危机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用以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调整提出了挑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主,很少根据现实形势的变化作出调整,无法反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金融危机的爆发极大地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主题提出了新要求,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时代特征。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根据金融危机的本质特点和大学生思想变化及时作出调整,通过强化信念教育、责任感教育、挫折教育、危机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可能遭遇的各种严峻挑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预见性、前瞻性,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三、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以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推进高校大众化的重要意义及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指导地位,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大众化的时代命题。大众化是指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当代大众化,不仅是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同时也是高校师生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1.高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1)推进大众化,增强高校师生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念。当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形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各种思想观念交融激荡,各种社会问题交织缠绕,导致部分高校师生在理想信念、精神需求与认知需求上存在误区,不但不能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对高校及整个社会的影响,还对信仰产生了动摇,甚至在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这不但不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而且也不利于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历来重视时代的变化,并且善于根据时代的变化创新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其早在100多年前就对经济危机有了全面论述,为我们今天更加理性地认识和应对金融危机指明了方向。因此,只有积极在高校推进大众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才能使高校师生正确认识当前的金融危机,并树立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念。
(2)推进大众化,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不可否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教育学生过程中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理论教育薄弱、教育形式单一、课堂教学多照本宣科等,无法及时准确地诠释时代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难以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因此,当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学生由于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和疑虑,无法利用所学的知识和受到的教育来正确认识和处理面临的各种新问题。为摆脱以上困境,就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必要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而在高校推进大众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高校应通过教育机制、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来丰富最新成果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进学生头脑的形式,用以开阔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思路;另一方面,可经常聘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讲授学术界、理论界关于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共识,帮助他们厘清一些认识上的困惑和误区,使之增强理论对现实的理解能力,并掌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从而成为真正的信仰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管理;启示
引言
如果从2007年底美国发生“次级贷款”危机算起,被称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至今已近两年了,现在还再探讨这个题目,似乎有炒冷饭之嫌,但在笔者看来,理由有:
理由之一:有人说,金融危机使我们失去了很多,但不应失去思考;它摧毁了我们许多,但不应摧毁价值。还有人说金融危机百年一遇,但要充分认识到它给我们上了生动而又深刻的一课,是年轻人锻炼成长的好机会。它给我们多了一种经历、一种见识、一种历练、一种本事。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必须通过思考,认真总结经验,不能轻易地放弃金融危机给人类思考的价值。
理由之二:人们经常说形势决定任务。当前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对世界经济寒潮何时消退的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以便确定当前任务。
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寒潮何时消退中存在多种意见,其中有两种代表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2008年底就触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次经济寒潮2009年才能见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应当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各自的道理。
主张2009年下半年就能见到曙光的理由,媒体已有许多的披露,这里从略。下面主要讲主张2010年才能有起色的理由。
信息时代,世界虽大也只不过是个地球村,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这里先关注世界多数经济专家的看法。他们认为,这场经济危机目前仍见不到底,也很难预测什么时候能见底。因为政府救市方案只能缓解,而不能根治;实体经济深层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经济调整还将进一步展开。有的专家还预言会出现第二波金融危机。拿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来说,经济危机还在继续,其经济仍然在恶化,失业在增加,消费率(占GDP的比重)从70%降到60%等。这是因为,美国生产要素已缺乏增长动力,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够填平金融海啸造成的巨大窟窿,更不知如何维持美元稳固的世界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因预测到这次金融危机而得奖)日前表示:到2011年世界经济将真正进入萧条期,人们将看到零利息、通货膨胀和无复苏景象,这种情况还将延续很长时间。前不久,新加坡宣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百万分之一,也就是一百万存款的利息是1元。这不是零利息又是什么?
我国的状况又是如何呢?由于这次金融危机是通过美元和五花八门衍生金融工具向世界各国扩散,并渗透到世界各国经济中。既要看到我国经济基本面及发展优势和潜力,也要看到我国所面对的外部严峻环境和自身的困难。而对于后者。主要有四点判断:
第一。经济增速继续下滑。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只增长61%;全国财政收入1.46万亿元,同比下降8.3%。用电量和运输量一般是研究宏观经济走势的风向标,而一季度用电量还在下降,说明经济产出仍是下降趋势。有人具体指出,2009年我国经济可能出现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同时减速的险情。先说投资。投资增长的原因,是经济增速的拉动。现在经济下滑,投资自然就没有积极性。再说消费,这几年主要是靠汽车、房地产拉动,而这两个产业又是靠消费信贷刺激起来的,然而百姓的消费力已经被透支了。
第二,以城市化提高消费率并不理想。三十年城市化人口要有9亿,而现在只有4亿多。而今又有1000多万的农民工返乡,农村的消费很难拉动,目前又很难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类似于家电下乡这样的策略并不理想。东部不想买,西部又买不起。有的还说,家电是因为不能出口,才转销到农村的,而价格优惠13%,只等于出口的退税而已。
第三,央行认为,房地产目前仍有回调的危险。商品房开工面积还在下降。其调整时间约需要3年,仍要引起——系列行业的调整。
第四,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产业的分工,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对外贸易的高依存度,短期内难以逆转。如我国与美国的年贸易额高达3000多亿美元。而我国出口却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降24.9%。我国经济面临美欧经济衰退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巨大考验。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已到尽头的说法并不可靠,现在仅是进入止稳状态。因此,如何从认识危机产生原因和怎样科学认识危机的问题出发,进而总结经验、丰富知识、提振信心、沉着应对、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共克时艰这些问题,今天仍然严肃地摆在面前,需要我们做出响亮的回答。
因此,今天来探讨这个题目并没有过时,更不是炒冷饭,仍然具有理论与现实的针对性。
基于此,根据有关文献及笔者学习的体会,这里先讲金融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即根源;再讲当前人们对金融危机的几种认识;接着讨论一下怎样科学与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最后,根据上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形势,谈一谈金融危机给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至今,有些人仍然感到这场危机来得莫名其妙。在谈原因之前,先通俗地说一下什么是经济危机。
一个国家的经济,由过热到停滞,再走向衰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发生经济危机。从其表面现象来说,就是你所生产的东西,有钱的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又买不起;或者说,大家需要的东西无人生产,不需要的东西却还在大量制造。严重而又全面的经济危机,是以下述7种现象为其主要特征的:一是经济严重泡沫化(商品价格严重脱离价值);二是经济结构失衡,生产相对过剩;三是银行严重亏损,有的倒闭;四是很多企业破产,大量员工失业;五是发生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六是经济下滑;七是经济秩序混乱。当人类被动地接受惩罚后,又会回到价值规律上来,使经济得以恢复。但以后又会再出现经济危机,使经济呈现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因此,经济危机既有始,也会有终,所以称其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那么,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应当说,各个时期产生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危机至今还在继续。此时,要对这场金融危机做出全面的寻根究源还不是时候。下面根据有关资料,讲五个主要原因。
(一)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美国人有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的习惯,今天敢花明天或是后天的钱。然而。天上掉不下馅饼。这就要碰到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有钱保证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常规的做法是借债和捞钱。
先说借债。美国人在世纪之交,储蓄率已是0,且敢于借钱花,负债的水平相当高,据说已达10多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拿我们的人民币来说,10多万亿美元,相当于70万亿人民币。而我国2008年的财政收入约6万多亿人民币。即使什么钱都不花,12年左右才能还清债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也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有人说过。美国是太多的人花了还不起的钱,世界太多的人又把钱借给了不该借的人。如很多国家都买美国的国债,我国到2008年底总共持有美国的国债7274亿美元,占美国国债的23.6%,已经超过日本,是美国国债第一大持有国。现在,我们还在买美国的国债。
再说捞钱。多年来,他们挥舞着美元的大棒,认为经济的增长已不是依靠主要的生产要素,而是热心地去制造科技网络泡沫、房地产泡沫和衍生产品泡沫等等,以便捞钱。有这样的社会存在,就很容易养成投机的心理。投机虽是市场的剂,但漠视风险的过度投机所制造的泡沫总是要破的,也就是必然要受到价值规律的惩罚,使市场失去稳定的基础,引发金融危机。例如,近年来,在高利润的诱惑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投资银行逐步地放弃需要资本金很少、以赚取佣金的主业务,而是不务正业和本末倒置地大量介入“次级贷款”市场和复杂衍生金融产品投资。而衍生金融产品又具有众所周知的杠杆效应,可以放大收益和风险,交易主体只要交少量的保证金就可以完成高回报的交易。高杠杆率使得投资银行对融资依赖增强,一旦投资银行不能通过融资维持流动性时,就容易引起投资银行的破产。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就是教训。
(二)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
虽然金融创新对金融的发展具有推进器的作用,但又有放大风险的一面,是把双刃剑。因此,必须把金融创新风险置于可控的范围内。美国是推崇金融创新的国度,现在究竟有多少衍生金融工具,谁也无法搞清楚。它们又是如何创新和使用金融创新工具的呢?如美国的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投资银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术,通过创新再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在市场上分别出售。由此衍生层次变迭加,信用链条拉长。其结果是没有人去关心这些衍生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从而助长和推动了极度的短期投机趋利化,最终酿成了严重的金融市场危机。可以说,美国本轮金融危机就是“次贷”危机所蔓延的结果,“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金融衍生品的产物。
总之,好大喜功和寅吃卯粮,终究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也使我们想到,我们党所提出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是何等的正确和有眼光。
(三)对经济疏于监管
正反的经验均证明,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必须依法进行监管。建立在法制和监管基础上的一些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和制度,是一个健康和有序的金融体系赖以运行的基石。市场主体如果脱离监管和法制的约束,过度追求盈利,盲目竞争,市场就可能滑向无序,金融危机就极易发生。而美国自由金融主义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顶峰,必然导致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崩溃。总理2009年初在剑桥演讲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不公,最终受到惩罚。总理还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实体疏于监管,一些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利用数十倍金融杠杆进行超额融资,在获取高额利润同时,把巨大的风险留给整个世界。这充分说明,不受管理的市场经济是行不通的。
(四)不合理的高薪激励
有关机构的研究资料表明,2007年美国大企业高管薪水水平是普通员工的275倍,而大约30年前,则是35比1。在中国,据媒体的披露,中国银行董事长是150万,相当于美国30年前的水平。金融机构对高管激励措施,往往与短期证券交易收益挂钩。在诱人的高薪躯动下,华尔街的精英们为了追求巨额短期回报,纷纷试水“有毒证券”,借助于金融创新从事金融冒险。如前所说,美国的房贷机构、经纪公司将贷款发放给没有还贷能力的借款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则将房贷资产打包卖给投资者,重奖之下放弃授信标准。离开合理边界的高薪激励,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和罪魁祸首之一。
(五)数学模型的滥用
数学模型本身是科学与严密的,但却是静止的,而资本市场则是生动活泼和瞬息万变的。数学模型依赖一些脱离现实市场条件的抽象假设和历史数据,因而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作为投资决策参考,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过分依赖模型进行投资决策是不科学的,必须对模型计算结果给予科学判断。恰恰是不准确的投资模型,使得华尔街分析师、精算师忽略系统性错误,并在证券化分析、系统风险估算,甚至违约率计算上出现预测失误,最终成为这次美国系统性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诱因。论文
存在决定意识。金融危机,既然发生了,人们会有怎样的认识呢?
二、对这场金融危机现有的几种认识
下面列举现有的三种认识。
(一)巴不得一夜之间就能告别经济危机
据有的媒体披露,1998年东南亚发生了金融危机,泰国人一夜醒来,每个家庭的财富缩水了20%。本次金融危机已造成世界4万亿美元损失,大体上每人平均约3万元人民币。这对非洲绝大多数的国家和我国有些地区来说,都是天文数字。对我国来说,尚未见到这样的指针和数字。尽管我国经济基本面还是好的,但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蒙受了损失,其程度估计不会亚于泰国人。根据媒体的披露,给我们留下较深印象的有:
第一,经济下滑。如2008年国家的GDP和财政收入增幅都比上一年下降。
第二,股市沪A从六千一百多点跌到一千六百多点,降了72%左右。2008年A股的市值减少了20多万亿元,创证券市场开张侣年以来的记录。因市值减少,中国经济证券化比率也从2007年157.5%回归到2008年的53.87%。
第三,就业面缩小,失业增加。毕业大学生就业难,有一千多万农民工返乡,使许多家庭的收入缩水,生活陷入了困境。
第四,企业的业绩下滑,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减少。
不难想象,上述的这些情况给生活带来了压力,又给精神上带来烦恼。甚至使人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对经济和生活失去应有信心。例如,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美国人比7年前还穷,历史倒退了7年。世界上已有4位亿万富翁自杀。4月22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主要来源之一——房利美的CFO也在家中自杀。邻居都讲他是好人,同事讲他的能力出众,去年还获85万美元奖金。自杀原因可能是压力太大。俄罗斯的亿万富翁因金融危机也少了一半。香港的百万富豪在2008年减少了6.6万人,平均流动资产(基金、股票、外汇、债券及其它流动资产)减少120万港元。因此,许多人巴不得在一夜之间就能挥手告别经济危机。
(二)盼望房价能越低越好
我国房地产的价格时有上涨过快的情况,很多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子。政府根据这一现象,采取了如运用税收和利率杠杆等调控的措施,鼓励买房。有的人希望政府能进一步运用行政手段,打压房价,价格越低越好,使大家都能买得起房子。
(三)希望天天有便宜货
为了促进消费,刺激经济,政府采取了包括发放消费券在内的许多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许多企业也为了使自己手头有真金白银,以便在危机中取得主动,采取了包括降价在内的许多促销策略,有许多商品的价格低于成本。这种策略使得部分人认为,经济危机没有什么不好,工资一分也没少,而衣食住行乐都在降价,天天有便宜货可买。有的人一买东西,就可以用好几年。
上述这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想法,是否全面与科学?
三、必须以科学、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场金融危机
针对上述三种想法,相应地讲三点:
(一)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危机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放弃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价值规律必然要起作用。所谓的价值规律,讲的是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目前还无法加以直接计算,只能借助于价格(货币)加以表现。由于供求关系,价格会随价值上下波动,但最终决定价格的是价值。市场经济正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价格机制进行调节。即通过价格信号知道要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所以,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的学校。
市场经济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在追逐利润的竞争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生产的无政府主义,会使生产具有很大盲目性,进而引发经济结构失衡,从而出现开头所讲的那些经济危机现象。这些现象,不是买卖双方或是某个人特意安排的,而是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受到惩罚后才能知道的,属于事后的惩罚,当发现并要纠正时已经来不及了。因此,经济危机是无法阻挡也逃脱不了的。换言之,经济危机不是那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东西,而是具有客观性质和不可抗拒性,并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另一条经济规律,叫做经济周期规律。这也是实行市场经济这一资源配置形式,在创造高速生产力同时,必须付出的代价,或是不可克服的弊端。正因为如此,认识并深入理解金融危机应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二)商品房价格并非越低越好
商品房价格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思维上往往会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状况。
首先,从理论上看,商品房价格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它最终是被商品房的价值所决定的。也就是价格太高了,背离其价值,很多人买不起,这当然不行,也不可能长久下去;反之,如果太低了,亏本生意没有人会做。其价格问题,只能由市场决定,由价值规律进行调节。决不能倒退到商品价格均由政府规定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况且,据统计,房地产行业牵涉到五十几个行业,如钢铁和水泥等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占到GDP的比重10%,与相关的56个行业加起来占到GDP的40%。这里有个如何照顾到更多人利益的问题。
其次,商品房价格问题,同很多经济问题一样,是一个两难选择的问题。温总理2009年2月28日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住房人均不足10平方米的要超过千万户以上。但是。笔者认为实际比这要多。因为每年的大学生有600万人,不久就要结婚,这需要多少房子?总理这里想说的是,商品房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需求。可总理没有讲另一方面,也就是现在居民手中有钱,光储蓄就有25万亿多元,这还没有包括基金、股票、债券、外汇等。可为什么老百姓手中有钱。又有需求,而商房却大量积压?其症结是开发商与消费方想法不一致,没有找到合理的价格。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处于究竟是倾向老百姓还是倾向开发商这种两难选择的境地。十个行业的振兴计划只有房地产行业可能与此有关。如何解决需要与价格的均冲性问题,这正是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的任务。最近中央发表了房地产白皮书,称由于需求的刚性,再降房价的可能性很少。
最后,关于是不是必须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房子的问题,号称世界上收入最高的美国,也只有30%左右的人有房子,其它的人都是租房子住,很多人租住政府的廉租房。其实,经济高度商品化后,人力资源也高度地在流动,买个房子会感到很拖累。
总之,商品房价格要降到合理的价位,并非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商品房价格不能严重背离价值。
(三)商品低价促销问题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经济学中有个基本常识,只有投入小于产出时,社会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发展。因此,任何社会都要节约,力争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这里讲的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节约,时间节约规律被称为是最高级的经济规律。社会对节约要求的强制性,也适用于企业。现在用时间节约规律来看促销的现象,企业能长期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吗?如果是这样,企业一定不能生存。现在的促销只是一种战略,而且他们失去的也希望能在今后得到补偿。促销对于经济危机来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更不是长远之计。
由此可见,上述的三种想法均不大科学,且存在片面性,也不符合辩证法。对于金融危机,科学的态度应是:一方面是要承认和尊重规律,人类在它的面前是渺小的;另一方面,要提振信心,积极地去面对。也就是说,30年前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享受了市场经济带来的快速发展;今天我们也要勇敢地面对市场周期性波动。
四、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启示
对财会工作者而言,这次经济危机,可以暴露和反思以往在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上的不足,把它看成是彰显和提升财务理念的好机会,把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当今,每个企业都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以下的建设和管理。
(一)必须加强财务管理的战略研究和建设
财务管理应采取什么战略?这是财务管理的首要问题。过去,有相当多的企业随波逐流,人家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而不去研究、咨询、分析和制订战略,确定经营模式。根据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今后应看重考虑的问题主要有:
1企业的生产经营要着重于实业
当前的危机是危中有机,关键看能否抓住机遇。现在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所投入的每一分钱,在战略上都要立足于科学发展,再不能回到传统发展的老路上去。也就是在保速度、保增长的同时,要做到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因为只有培育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增长点,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可持续性,才是应对危机的长久及治本之策。在制订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的战略时,我国的实体经济应名副其实,生产经营应重在实业。
虽然融资等问题离不开资本市场,但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资本市场上,特别是股票投资。
2要慎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
本来,金融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并非危机的根源,但如果滥用或将其视为投资工具,就会成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2007年全球外汇资金和金融衍生产品全年交易量达3259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GDP总和的67倍,已超过了实体经济的需求。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特别是要慎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要注意掌握使用中的“度”。那么,其度如何把握呢?据数据介绍,一般可以遵循以下的原则:
第一,总量适度的原则。要以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的需要为标准,而不是要通过投资获利。否则又将演变成不可抗拒的风险。
第二,程控的原则。对金融衍生产品投资要有内控机制,如果是无法控制,则不能投资。
第三,稳步推行原则。先推行简单、风险低的产品,等待水平提高以后,再向复杂、风险高的产品过渡。
说到财务战略,热门的话题是楼市和股市,却很少有人去关心居民储蓄以及货币量扩大的问题。可把它比喻为定时炸弹、笼中虎、或是堰塞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和溃堤?估计在未来GDP温和增长下还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对此,在理财战略上怎么应对?
(二)加强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内部控制随环境变化,处于不断的演进之中。针对现代企业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存的这一环境,COSO委员会于2004年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认为以前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包含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之中,足以说明对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视。从中明白,风险发现就是收益发现的过程。这次金融危机不知有多少企业倒下(20世纪30年代有15000多家银行倒闭)?2009年的头两个月,美国又有14家银行倒闭。尽管各个企业倒闭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共同的原因是对风险的管理不到位,资金的风险管理做得不好。根据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育与启示。当前资金的风险管理应针对性地做好三个方面:
第一,现在相当多的企业,仍然存在着不是内部人控制就是外部人控制的局面,这是造成资金风险管理有名无实的重要原因。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和有效的授权与监控机制。因为在风险投机收益的诱惑面前,监督往往无效。制衡才是最有效手段。
第二,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加强责任感的建设。这是因为:一方面风险管理绝不是管理阶层几个人的事,而是要贯穿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人;另一方面,制度不是万能的,新的情况与问题会不断发生,这就要求做到在授权之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第三,大国之间的摩擦或由于某个国家的金融危机,都会对收汇造成致命的打击。还有不断创新金融的工具,它们都充满风险,需要对此高度警惕。
(三)树立“现金为王”的观念
资金是企业“血液”。对此,人们在平日里也许不能充分领悟,但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就不再难以理解了。这次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现金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事实表明。由于现金流动性不足,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破产的不在少数,甚至有的企业还是盈利性破产。因此,在预期融资困难时,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就必须储备尽可能多的现金,以保全企业的生存。尽管金融危机不是经常爆发,但又很难预期。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希望企业的基业常青,控制负债水平,保持科学流动性,持有必要的现金储备,就显得十分必要。这就是所说的“现金为王”的观念。同时,在方法上,要重视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分析和应用,把现金流量表放在首位。
这并不是说持有现金多多益善,而是要注意收益与风险的匹配。从理论上说,资产的盈利性与流动性具有替代关系。企业现金保持量越多,流动性就越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盈利性;企业现金保持量少,盈利性就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流动性,这就是利益与风险的匹配。如何做好匹配,宏观经济行业环境、国家货币政策、公司财务状况等都是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有很深学问。现有人对1998年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现金持有比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资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进行了比较,发现美国企业的现金持有比率为6.4%、英国为6.1%、日本为15.5%、我国台湾为11.6%。相比而言,国内大陆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比较高: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比率约为16.8%。1998~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平均现金持有比率约为24%。各国比率相差的原因是什么?没有答案。
(四)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再认识和提出新的认识
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实施了与世界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其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引进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经本次金融危机实践的检验,其科学性及效果如何呢?
先做简单的回顾。1990年9月1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时任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在参议院银行、住宅及都市事务委员会作证时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他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但是近20年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一直存在争论并不断进行调整、修订与完善,经历了风风雨雨。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金融界与会计界的焦点。对其看法有不同声音:
据资料证明,欧美政治家曾经把矛头指向了按市价计算的所谓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他们认为,在金融危机时,公允价值计量会令很多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被严重低估。为了让资产负债表好看,又会被迫抛售损失比较大的资产,进一步压低了这些资产价格,造成恶性循环。因此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加剧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
现任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在参加一次座谈会时指出,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美国超前消费及衍生金融产品泛滥。它原则上是经济问题而非会计问题,公允价值仅是一种计量工具,是一种事后反映,并不是促成危机发生的原因。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计量方法上还需要研究。
对这些意见怎么看?笔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从表面上看来,只是一种计量的方法问题,这没有错。但它客观上会导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项目发生波动,从而会影响着经营者与投资者行为,是有经济后果的。问题还在于,所谓的公允价值取得,存在着技术上的困难。同时,公允价值既有如实反映的一面,又会有各人理解不同的一面,很容易纵并运用于盈余管理等。具体到本次金融危机,其主要的表现是:公允价值在反映企业金融资产的价格上过于敏感,很多时候会成为资本市场助涨与助跌的工具。也就是在市场狂热时,它可以加剧市场狂热;而当市场陷入恐慌时,则可以加剧市场陷入恐慌,这就是人们所讲的推波助澜。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通过这次金融危机的实践进行分析,并得到相应启示。现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流动性管理。流动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现金支付能力,它是企业资产配置和资本结构管理的结果。因此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要以流动性为目标,要能保证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有足够现金头寸。
第二,提倡交易对象的管理。交易对象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在管理上,应运用该法获得交易对象的情况概要,对各项财务的指标影响进行判断,包括收益、资本、财务比率是否达到企业内部控制标准。
第三,重视处理好与投资者的关系。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尤其是不可观测数据的采用、管理层的判断等,更是企业需要详细披露的内容。同时管理层需要重视与投资者沟通,并解释财务指标的变动,使投资者了解企业的价值等。
总之,公允价值计量不是恶魔,也不是救世主。它是现今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全面否定它并不可行。在思想方法论上,不能简单化,而要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也就是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要注意硬约束。今后,公允价值这种计量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不断地进行再认识并提出新认识。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给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带来严重影响,我国也不例外。金融危机不仅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还给我国文化发展带来一定影响。高校教育是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面临新挑战。
1.金融危机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1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带来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意识范围,是在一定阶段内为了实现某一种特定目标或者经济利益而对大学生进行有意识和有规划的思想政治影响,属于一种文化实践活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文化领域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受到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政治教育包括政治立场和政治观念教育。此外,包括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了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1]。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实际形势相结合,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题和新内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反映时代需求和特征,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跟上时代步伐。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1.2给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的挑战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学校这个小环境中进行的,但更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进行的,具有非常大的社会制约性。应该考虑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因素。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增长效率变得越来越缓慢,导致很多企业破产,下岗人员越来越多,对整个社会发展及每一个人的生活都造成一定的影响。经济收入持续低下,就业岗位越来越少,给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也造成影响。
1.3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的挑战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发展。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的是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能顺利展开[2]。但是金融危机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能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与教育工作者的政治发展敏锐性有直接联系,教师是否具有金融危机意识和知识等都会对教育效果造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多自身都没有经历过金融危机,所以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应对。
2.针对挑战的应对措施
2.1加强学生对金融危机的本质教育
受到我国教育机制的限制,现阶段知识越分越细,高校教育中只有经济专业的学生了解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影响,其他学生对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和结果不无所知,并不了解。因此一些学生担心找不到工作,从而引发恐慌,甚至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多涉及一些关于金融危机的知识教学,让学生了解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让学生理性对待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之前做好相关准备。应该让学生明白金融危机指大部分金融指标发生恶化,正常投资活动不能继续下去,可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如股市崩溃、银行倒闭及货币危机等,所以人们常称之为系统性危机[3]。只有让学生理解金融危机的本质,才能从容面对。
2.2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
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响学生就业,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感到恐慌,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受到工业经济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观非常统一,很多学生都希望毕业之后找到高回报和高满意的工作,对于一些普通企业或者薪资水平不理想的工作,很多学生不愿意就业。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提醒毕业生改变这种高回报高满意的就业观念,将目光投入到有潜力的中小型企业中。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小型企业也在不断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家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也给予了更高重视。因此,学生可以将就业目标定位为中小型企业,为学生提供良好锻炼平台。
2.3进行和谐社会教育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强调构建和谐相处的社会,只有创建和谐的社会,才能促进我国社会不断发展。金融危机下,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一些大学生甚至产生失望和悲观心理,这种心理问题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加强和谐社会教育,让学生明白中国政府正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恢复经济创伤,促进大学生良好就业,最终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创造一个以生为本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生活。
3.结语
金融危机使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挑战,为了成功应对这些挑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加强金融危机本质教育,加强学生对金融危机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应对,此外,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提高就业率,同时加强和谐社会教育,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下的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田穗.从国际金融危机入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14,14(4):28-31.
一、金融危机下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显著特点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中心发生变化。中国之所以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实施的中心。原因有两个:一是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的增长,致使世界经济陷入低迷,而中国实力却不断增强,自然中国也就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2008年中国GDP为300670亿元,比去年增长9.0%,进出口贸易额为25616亿美元,比去年增长17.8%,利用外资924亿美元,提高23.6%。二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产品遍布世界,因此针对中国产品的新贸易保护案例必然会有所增多。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爆发。这场危机虽然从美国开始爆发,但范围极广席卷全球。首先是与美国经济的紧密联系极为紧密的欧洲、日本被卷入。其次像中国、印度等新兴的经济体国家,也由于对美国市场的严重依赖,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影响。在这种国际经济环境下,贸易保护主义广泛开始兴起,各国纷纷出台相关的保护措施。
(三)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范围不断扩大。这场金融危机具有典型的“蝴蝶效应”,通过各种传导机制很快将亚非拉的很多国家都卷入进来。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美欧为首的发达国家率先出台保护贸易的措施,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保护主义也开始升温,这些保护措施的“跟风”现象和报复行为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浪潮席卷全球。
二、金融危机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一)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增速减缓和环境恶化。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给我经济发展带来了极端影响。从我国的外贸贸易的统计数据来看,从2008年11月份进出口总额出现了自入世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此后进出口总额也不断下滑,且下滑的趋势不断加剧。
(二)多国政府提高了对华进口的门槛。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阿根廷增加了自动实行进口许可证制度和非自动进口许可证制度的名单。与此相应,印度也欲对中国产品设限。如果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也加紧对中国出口品实行贸易壁垒,那么中国出口贸易将遭遇更为严重的冲击。
(三)人民币汇率再次成为焦点。从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国内经济持续衰退,失业率不断上升,财政赤字严重高涨等现象。美国政府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转而攻击人民币汇率制度,借以转移国内民众对其经济日益低迷的不满情绪。使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人民币汇率问题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将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攻击的对象。
(四)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不断增加。进一步增多的新贸易保护主义从发达国家蔓延到发展中国家,我国出口品也将面临更多的贸易壁垒,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针对我国出口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不断增多。中国的出口品将遭遇全球的围堵,必将损害“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严重阻碍中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增长。
三、金融危机下我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一)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我国作为WTO的成员,应积极参与该框架下多边贸易谈判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制订与修订。同时,利用有利的多边贸易规则规避新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和贸易摩擦,努力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的同时,为我国经济增长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二)建立并完善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进口贸易管理机制。我国应努力督促国内企业加快国际认证工作和相应技术标准的实施,进一步将国内有关贸易规则和标准与国际接轨。对破坏我国环境和资源的进口贸易利用强制手段进行限制。通过对涉及安全、卫生和健康的进口制定严格的标准等方式,来规范进口贸易的市场准入制度,从而实现同发达国家在贸易纠纷处理上的平等地位。
(三)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以规避贸易壁垒。很多国际贸易壁垒都是针对我国出口品档次不高、技术含量较低提出的。我国政府应认识到这一问题,积极倡导企业树立对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鼓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同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加大科技投入和教育扶持,提升基础研究、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加快企业实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增强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创建贸易摩擦预警机制。政府加强对国际市场的监测,建立对出口贸易跟踪机制。帮助企业全面认识和理解各国的技术、环境保护等标准,防止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并在遭遇到反倾销调查时,鼓励企业积极应对,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五)寻求外交途径解决贸易争端。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等国际争端日益频繁的形式下,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不断提高的局面下,也要努力通过外交途径寻求解决贸易争端的突破点。使外交成为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有力的手段。
起始于2008年的次贷危机对全世界的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很多经济体到现在依然处于经济衰退或停滞之中。在以美国、欧盟和金砖国家为代表的经济体的紧急救助和政策刺激下,持续低迷六年的全球经济才开始复苏,从而标志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在这场危机之中,华尔街精英的贪婪,虚拟经济的巨大破坏性和高传染性,高倍率的杠杆融资与令人炫目的金融衍生工具发行均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这些事实都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金融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体系,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其内容的设置和调整也就有了适应后危机时期金融学科人才培养的应有之意。
一、金融危机对金融学科人才培养的冲击
(一)道德风险道德风险严格意义上讲是一个经济哲学的概念,它并不等同于道德败坏,但是道德风险一旦发生,其后果可能比道德败坏行为所导致的后果还要严重。具体来讲,道德风险是指理性经济人在与他人发生经济关系的行为中,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置最基本的,或市场中众多经济人所共同遵守的经济伦理和商业道德于不顾,做出可能会导致他人或社会公共利益损失的行为。从法律意义上讲,这种行为可能违反法律,也可能没有违反法律,但是它们一定触及了道德底线。在这场金融危机中,道德风险的事例比比皆是。甚至很多学者认为这场金融危机的实质就是道德危机。金融机构明明知道次级债的信用风险,依然通过金融精英们魔术般的手段不断压缩打包成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发行获利,丝毫不顾及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的公众利益。金融高管们为了获取高额佣金豪赌次级债,置金融机构和广大股东的利益于不顾。在金融巨擘的游说和政治现金的诱惑下,面对复杂的金融衍生品,金融监管部门盲目追求资金配置效率而使得本来用于分散风险的创新产品成为风险的突破口,把自己沦为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帮凶。社会评级机构作为引导投资者投向的指针,不惜违背最基本的评级原则,做出与实际严重不符的评级,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和社会公信的缺失。凡此种种,无一例外的不与经济人的伦理道德缺失,甚至是道德沦丧息息相关。金融业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任何人都不能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独善其身。着力提升金融人才的伦理道德素养和水平,降低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虚拟经济次贷危机与以往历次金融危机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其爆发突然,扩散速度迅猛,传播范围极大。这些都是与其经济体系中虚拟经济成分过高密切相关的。应该说,虚拟经济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且能够极大的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然而,还应该看到的是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作支撑,更不能脱离于实体经济之外自我循环,因为仅仅依靠人的理性预期自我循环,必将造成严重的价格泡沫和市场繁荣的假象。同时,虚拟经济领域内扭曲的价格信号还会促使实体经济内的资金抽逃转向虚拟经济的炒作之中,进而吹大泡沫。在次贷危机中,诸如几十亿美元的实质资产全部押上市场,并且放大几十倍去博取暴利的事例比比皆是,之中利令智昏的赌徒行为最终必然要为泡沫的破灭买单。华尔街的精英们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层层压缩,层层打包,层层杠杆交易,最终危机爆发的时候必然会出现数以万亿的亏空。在危机发生前,我们看到的是虚拟经济在金融市场配置资金的高效能。危机发生后,我们看到的是虚拟经济崩盘带来的冲击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的结果。
(三)金融法规次贷危机爆发既有观念方面的原因,也有制度方面的原因。观念方面的原因来自于对自由市场的过分信任,制度层面的原因来自于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前,华尔街金融机构自有资本不足10%,核心资本不足4%,在这种资本结构下,如果没有制度的有效监督,金融机构必然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惜侵蚀他人利益,依靠自身的道德约束,很难做到严于律己。宽松的金融监管秉持效率至上的理念必然放松管制,无原则的鼓励金融创新必然使道德风险失去最有效的制度约束,危机必然爆发。与普通的商品市场相比,金融市场上的交易一般发生在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和普通的中小投资者之间,特别是在消费金融领域。因此,金融消费者在消费信息采集、处理、决策方面相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金融机构滥用自己的优势地位,为金融消费者提供虚假信息,有失公允性的附式合同,不公平的交易以及扭曲的金融产品价格就会充斥市场之中,扰乱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
二、课程的设置与调整
(一)增设《金融伦理道德》课程针对金融行业道德风险问题,我们认为在人才培养方面,金融学科应该增加开设《金融伦理道德》课程。这里所说的开设课程,不是指增加或补充相关的教学内容,也不是在某一课程中增加一个专题,而是要开设单独的《金融伦理道德》课程,而且要把伦理道德教育融入到金融学科的主干课程及专业课程之中。设计好与伦理道德相关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独立研究、深入探索和充分讨论,增加从金融学科视角理解伦理道德的内涵,以及对今后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约束。要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把伦理道德的烙印深深的刻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让学生认识到遵守伦理道德和遵守法律是同等重要的事情。同时,还要为学生构建一个从环境、经济和社会视角理解伦理道德、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教材、文献、书籍、视频材料辅以案例分析讨论,邀请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的高管和金融领域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导师制定和伦理道德相关的课程实习计划,为学生营造金融伦理道德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其决策思维从股东价值观向利益相关者价值观转变。要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突出课堂互动、项目驱动和课程论文相结合。让学生理解金融伦理道德如何影响金融产品营销,金融机构如何从战略层面应对,并为此做出策略设计。这样就构建了一个从金融伦理道德认知到技能到践行的完整的课程框架体系。
(二)增加金融衍生工具及其风险的教学内容传统金融理论教学中,一直将金融衍生工具作为规避风险、套期保值的投资工具。次贷危机爆发后,我们一方面认识到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市场中配置资金的高效率;另一方面也认识到在其发行和交易过程中,如果没有有效监管,其对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都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可以说,金融衍生工具在现代金融市场理论和实践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在金融学科的课程设置中,增加金融衍生工具的相关课程,尤其是针对其发行、交易过程中的风险问题要设置专题讨论,要通过课程论文或者案例分析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到金融衍生工具的本质内涵及其“双刃剑”的特性。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同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要特别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外与国内发展的比较分析相结合,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普通投资者的视角和利益要区分开来。要引导学生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从定性分析到定量测评的过度。应该说,带着对金融衍生工具及其风险本质内涵的深刻理解,当学生走上金融工作岗位的时候才会以更大的理性去面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巨大作用。
(三)增加金融法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通过观察这场金融危机我们发现,片面的追求市场效率而忽视金融监管只能是饮鸩止渴。我们认为,要让学生以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作为鲜活的案例,充分认识到适度的金融法规监管和市场效率兼顾的重要性。在金融法规课程中,我们建议增加金融市场效率与安全并重的价值理念,引导学生思维从实现至上论到均衡发展论,从静态价值观到动态价值观,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回应的转变。要让学生认识到效率与安全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要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形式动态调整,总体上两者要均衡。要增加系统性风险识别、评估、监管等内容的讲授,以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为蓝本,将风险监测、信息交流、政策制定等内容统一纳入风险控制机制之中。要增加金融消费者权益特别保护的内容,要强调政府公权力和法规对金融产品或服务消费者施以特别保护的重要意义,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金融学科的课程设置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其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金融发展、金融工具创新乃至金融危机都能为金融学科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实践案例和理论根基,而金融学科的理论又能为指导金融实践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设计。因此,金融发展与金融学科的发展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根据具体经济形势和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来不断的调整金融学科的相关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合格的金融人才。
作者:刘任重 王福友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高教研究室 研究生学院
本文面向实际,将大学生现阶段的就业状况进行梳理和总结,结合新时期的就业特征,积极地提出地建议,辩证地将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就业问题和社会发展状况对比分析,正视危机,转化优势,以提升改善为目标,不断优化教学改革,确保高校学生就业形势得到改善。
关键词:
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
金融危机主要原因是由于虚拟经济交易过度发生从而使得经济恶化并逐渐波及实体经济的危机形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2007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的经济造成极大影响,影响风波不仅仅是虚拟经济,同时还包括对实体经济的削弱,全球经济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特别显著,其中一个巨大的负面影响就是社会就业率锐减。而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和教育不断跨越发展,大学生扩招的力度也在不断地增加,高校毕业学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更加剧了高校学生就业的负担。
一、经济危机背景下高校学生就业出现的新问题
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随着就业形势急剧严峻,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社会化的问题,对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一定的潜在危机。面向实际,深究成因,不难得出在金融危机下所面临的就业难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金融危机下学生自身面临问题
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加剧,学生也认识到就业的压力,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逐渐转变观念,思想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于边区支教、基层工作和自主创业逐渐接受。但是大学生没有真正接触过这些工作,对实际的工作情况和基层的工作准备不是特别充分,使得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问题,理想丰满但现实骨感,势必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自身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影响,使得学生不愿意待在自己的岗位上,频繁出现离职和跳槽等不稳定现象。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面临的新问题
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大部分企业在生存过程中迫不得已对工作人员进行裁员缩减。逐渐简化自身的结构和发展的模式,已衍生成为企业适者生存的必要手段。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的过程对员工综合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造成就业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同时,由于面临的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萎缩,我国的一些精英海归人员也会出现大面积的回流,使得国内的就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又进一步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中国国内一些名牌大学的学生就业上相较于普通大学的学生来讲更具有优势;在同等的条件下企业趋向于寻找条件更好的员工,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普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式尤为严峻。
(三)金融危机下高校面临的难题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高校就业管理工作过程也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高校的发展在近几年呈现出不断扩张的趋势,但另一方面毕业生成功就业率却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使得学校背负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出现了个别高校提交给政府的学生毕业就业信息存在一定的失衡情况,政府不能对学生实际的就业情况进行有效的了解,最终结果是让高校毕业生失去较多的政策优势和扶持,对学生就业方面造成的损失是较为严重的。
(四)政府方面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面临的就业新问题
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政府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中国政府适时地实施了宏观调控。在大学生就业管理方面,一方面,政府根据相关的现实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将这些现实难题进行妥善的化解和安排,使其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采取政策的有效倾斜来加速问题的解决,国家先后制订了相关的基本规范和措施应对现阶段就业压力过大的情况,例如:200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自身的思路,到中小企业中进行实践工作。提升骨干企业对于毕业生的接纳程度,鼓励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积极引导和政策上的支持,使得应届毕业生自身的实力加强,同时加强企业和学校的关系,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实践的途径,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提供帮助。通过政策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问题,使得就业形势得到改善。
二、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优势
(一)促进学生择业观的改变
在金融危机这种背景下,大学生的择业观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不再仅仅寻求国企、外企和事业单位,而是向着自身适合的角色发展,对于就业的意识更加清晰。同时,大学生在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就业压力以后,会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不再浪费在校时间,也能够更加专心于学业,因此对于学生在知识学习和积累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能够获得潜在的人才利润
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经济的转型和升级,而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获取较好人才资源的优势。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高校的毕业生大量涌入人才市场中,企业在招聘优秀员工时不需要专门增加用人费用,甚至出现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低薪工作的情况,对企业的发展来讲是一种较为有潜力的发展方式,对企业的技术革新和升级转型是有利的。
(三)促进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
在面对较大的就业压力时,一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进入学校继续深造,希望错开就业的高峰期,同时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获得更好的硬件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在专业知识上使得学生更加具有优势,潜移默化地提升了社会整体素质。这样的情况可以为社会储备较多的人力资源,在出现就业形势紧缺的情况下可以将这些储备的资源进行使用,防止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同时也为政府的工作获取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政府能够利用这个时间差将相关措施进行试行和完善,从而及时发现并修订这些措施中的不足之处,实现对整个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后续发展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政策支持。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面临的挑战
(一)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足
就业过程中,综合素质一般是企业进行人员选拔的首要标准,但学生在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接触的知识还是较为单一的,在职场技巧和人际关系处理方面还是缺乏经验,步入社会后,经常会出现面对问题无法解决以及心理脆弱不能正视压力的情况发生,最终导致频繁跳槽,影响就业顺利进行。还有一部分的学生,自身的沟通能力较差,频繁短期就业,这样也属于失业的状态。
(二)企业自身用工理念陈旧
大部分的企业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倾向于寻找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工作经验等限制条款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学生就业造成一定的歧视和不公正,这样使得毕业生就业选择时面临更为严峻的问题。寻找有经验的成熟人才对于企业发展来讲确实重要,但是企业也应从社会责任和长远发展来考虑问题,高校毕业学生也具有各项优势,他们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创新思维,是企业的一种潜在资源,因此企业在招聘就业方面应转变思想,对高校毕业生给予机会和耐心,给他们合适的职业发展舞台,必然会收获一份精彩的回报。
(三)教育体系发展滞后
面对当今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现阶段教育体系存在一定的发展滞后问题。大部分高校目前仍采用的是教学和实践分开的教学方式,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理解存在局限,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待学生真正步入社会后很难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造成企业不愿意接纳应届毕业生的现象产生;同时高校对一些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专业规划中没有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喜好阳春白雪的专业名称,造成专业的设置和市场的实际需求脱节,所学专业不被社会和企业认可,对社会资源和学生就业都是巨大浪费;同时高校的不断扩招,同期毕业人数剧增,对就业的规划不到位等等,都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的压力。
四、针对机遇和挑战提出建议
(一)学生提升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
首先,学生应在大学期间积极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去,将专业知识活学活用,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其次,应培养正确的择业观,加强对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强化挫折教育;最后,应主动了解就业的信息和就业的动态,对就业的政策进行充分了解,做好就业充分准备。
(二)企业积极进行人才储备
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企业的发展面临较大挑战,但也不能忽视人才的重要作用,人才的发展是进行企业升级的必然选择。因此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企业应该抓住人才成本低廉的大好机会,前瞻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接纳优秀的高校毕业生,促进企业人员的升级,为企业的良好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为后续高速跨越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政府需要将政策的引导落到实处
政府在进行政策的推行中,要保证相关政策和方针落实到位,拓宽学生就业面,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进行创业。政府还需要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保障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坚强后盾,解除大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四)高校教育模式应完善
高校改革刻不容缓,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必将成为进行改革的重点。高校招生的过程中应对专业的设置进行分析和调查,在毕业生的教育方面,切实抓好学生的专业实践教育,使学生心理、性格、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素质得到较大提高,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实现就业。
五、结语
金融危机对全球的冲击都是较大的,在这样的形势下,全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关注学生的教育和就业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措施,将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学校的改革、企业的制度改革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有机融合,全方位、多角度改善就业压力,正视困难,积极求变,切实解决现阶段就业困难趋势,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安锦.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1.
[2]谢东宝.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
[3]杨晓鹏.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08).
[4]郑淑真.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02).
[5]徐建群.关于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24).
邵瑞庆:我认为以下方面值得关注:第一,金融危机的主要影响是对整个市场预期的改变,市场需求大幅萎缩、企业利润严重下滑、整个社会的资金链脆弱甚至已经出现断裂危机,在经济高涨时期被掩盖的一些潜在问题逐渐显现。金融危机下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能力和管理制度上的不完备已被逐渐认识,可以认为,这次金融危机给管理人员补上了极为重要的一课,也给我国企业改善管理创造了一个契机。
第二,企业在当前的困境下,放缓了招聘员工的步伐,甚至开始削减员工或者降低员工薪酬。尽管如此,本次调查结果仍反映出金融危机对员工心理造成的影响较小,大多数人选择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存在的危机感而促进了财会人员的素质提高。而且,金融危机造成的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加剧对财会人才素质要求更一步提高,除了传统的财会方面的知识外,需要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掌握一门或几门外语的财会人才相对来说更具竞争力。
《财会通讯》:从财务或会计工作的角度,通过金融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得到哪些启示?
邵瑞庆: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反映了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风险意识不强的情况,尽管已经意识到进行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但在日常工作中仍未因其足够的重视并付诸实践。这给财会工作者敲响了警钟,财会工作者在进行任何工作都应有风险因素这一根弦,危机到来时也能够从容应对。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
调查结果也显示了在市场萎缩、竞争加剧的环境了下,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调查中34.26%的受调查者所在行业为制造业。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支柱,目前金融危机已经蔓延至实体经济,应对金融危机的最主要的手段就应该是加强风险管理,但成本管理也是应对金融危机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企业应优化生产与业务流程,研究探讨成本管理模式,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为在竞争中创造更大的生存空间。
《财会通讯》:金融危机对财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提出哪些要求?哪些方面正是当前财会从业人员所欠缺的?
部瑞庆:除了财会专业技能之外,财会人员必须对管理、经济、金融有一定的涉猎,成为综合复用型的人才,并且要具有敏锐的思维。现在财会人员会被要求做一些财务分析,如果所进行的是一种高质量的分析,必然地需要与财会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的次贷问题,涉及到的不仅是财会问题,而且是金融监管等一系列问题。我国目前财会人员所欠缺的是金融等与财会相关方面的知识,大多数的财会人员只关注完成技术性的记账、算账、报账任务而对其他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这是以后财会教育所必须关注的地方。
由于我国目前财务人员的结构中、初级人才明显过剩,占的基数很大,而高级人才比较稀缺,随着竞争的加剧,中、初级会计人员的就业比较困难。金融危机下凸显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以及具有专业会计资格人才的重要性。那些不仅对数字十分敏感,而且具有全局和战略眼光、具备应对日趋复杂形势能力和判断决策能力的财会专才,将越来越紧俏,对企业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金融危机中很多企业倒闭了,而生存下来的企业制胜之道,一是有效的管理制度与机制,二是拥有财会专才。现在不少企业业务日趋复杂、供应链越来越长、经营风险越来越大,这就对企业财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财会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财会专业技能,还要有专业嗅觉和沟通技能等软技能,才能确保企业在战略上取得成功。对于这种财会专才,不仅在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非常渴求,就是发达国家也同样十分缺乏。这正是今后我国财会职业教育必须努力的方向。
《财会通讯》:通过此次金融危机,您认为会给会计理论教育带来什么新内容?
邵瑞庆:本次金融危机对于会计理论教育来说,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会计是一种技艺,在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烙下会计人员的判断痕迹。尽管具有作为会计信息生成标准的会计准则,但会计准则所提供的标准并不是那么好把握。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具有客观性,但已不能满足现实环境下的计量要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全面地引入了作为国际会计计量潮流的公允价值,在经济高涨时期由于谨慎性原则不会受到质疑,但在经济萎缩时期问题就凸现。传统的会计认为,会计特别是财务会计是对已发生的经济交易或事项的一种记录,必须是客观的,但现代会计其确认、计量,包含了对未来的预期。特别是一些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给会计理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衍生金融工具是透支、想象、设计未来。而现在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很大,未来的不确定性更大。作为本次金融危机起源的次贷问题的关键在于,不确定性被放大了,吹嘘未来很好,但未来的事情会计能把握多少?会计如果对这种未来的不确定性过于乐观,所生成的会计信息必然存在着泡沫。
毋庸置疑。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实只能建立在过去有限时间的基础之上,而未来却是无限的,因此想象力可以充分发挥,作为会计信息被披露的资产的规模可以无限膨胀。尽管谨慎性原则与我国习惯的报喜不报忧思想相违背,但在会计信息生成中必须应予以贯彻的。会计对历史交易都小心谨慎,随着时间的推移,要重新进行判断计提准备,对未来怎么能那么乐观呢?因此,在会计理论教育中,不仅应全面地理解与把握会计的思想与原则,更应反思使用公允价值这些会计新概念的积极意义、应用条件以及所产生的经济后果。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5-0101-03
一、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概述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1.财务风险的发生因素在金融危机条件下,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因素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方面是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金融危机会间接影响银行的放贷行为,从而导致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资金短缺,甚至会造成企业破产的严重后果。同时金融危机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的投资项目,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整体上影响了经济体系的架构,使企业在投资的时候更加谨慎、保守,这有可能导致投资者无法实现预期,进而蒙受一定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企业内部原因进行分析,掌握企业在金融危机下,财务风险生成的原因。企业的管理模式对投资活动有所限制,某些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素质并不是很高,还没有形成一定的风险意识,当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才能意识到风险来临,但为时已晚,如果企业没有完善的财务风险规避机制,将会直接地受到风险的影响,以致企业管理人员出现盲目投资、盲目管理等现象,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企业效益产生不良影响。2.财务风险的主要特性财务风险在企业发展和经营中,应当被管理经营者重视,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中,逐步实现发展和增长企业效益。财务风险具有综合性,对于企业来说,财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内部综合型活动,因此,导致企业财务风险产生原因的也是十分复杂的,企业的每一个环节的运营,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过程,都有可能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诱因,所以财务风险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是企业各种风险现象的综合表现。同时,企业的财务风险还具有客观性的特点,企业所有的财务活动都是客观存在的,企业要想正常经营,想要生存下去,每时每刻都有风险存在,只有处理好企业正常运营与各类风险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企业更好地生存下去。此外,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企业在运营的同时,每一个发展的环节都具有不确定性,无法保证企业是否盈利,所以正是因为企业运营的不确定性,才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一般都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财务风险有可能会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也可能会影响企业发展的速度,甚至是造成企业的亏损和倒闭。
(二)企业的风险控制现状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的企业采取自认为有效的方式解决风险,认为只要在资金上进行长期的投入和支持,就会让企业顺利的度过。但是企业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已经和国际社会接轨,不再是原先的“闭关锁国”,企业的经营和市场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市场环境的改变会严重地影响企业合理地发展,所以虽然企业内部能够进行有效控制,但是没有办法改变企业外部环境给企业造成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危机会使企业深陷于泥潭,从这点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企业仍对外部环境有过分的依赖问题。此外,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还存在不完善的问题。一个企业完善的治理结构是需要决策权,监督权和经营权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状态,但是在我国的企业中,三者并没有很好的结合,各自为政的现象依然严重。即使目前国内的某些企业开始模仿国外治理结构,开始建立监事会,但是监事会的真实作用并不是很大,形同虚设。治理结构的不完整,会使企业外部监督和内部控制不稳定,财务风险几率大,企业损失率较高。
二、金融危机对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影响
(一)加剧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主要是因为金融危机影响了银行的放贷行为,由此造成了企业在资金方面很紧张。当企业面对财务风险的时候,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相关的业务活动,严重的会造成企业倒闭。当金融危机过后,每个企业都开始认识到流动资金的重要性,在企业日常的管理中,企业也开始对企业各项资金作出一些必要性的使用制度等,保证企业资金充足。造成美国次贷危机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资金流动性问题,著名的雷曼公司破产是代表性的例子。同时在金融危机下,会影响央行的有关政策,不断地调整利息利率,进而使企业的筹资风险也在不断地变化。国际金融危机会将国外的支付能力拉低,这就会间接影响到国内的出口贸易经济,导致国内的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市场饱和。当市场环境一直得不到改善的时候,筹资风险也会进一步的加深,影响企业今后的发展。每次金融危机的覆盖面都十分广阔,几乎每个国家都会有所波及,我国企业也不例外,直接影响了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国内企业也很受其影响,所以企业和政府都应当时刻的避免由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筹资风险。
(二)金融危机对投资风险的影响
所谓的投资风险就是指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由于财务投资的原因,市场环境在不断地变化,风险也随之而来,这种风险就被称为投资风险。我国内部经济市场的不断变化,就会造成企业投资的过程中,需要承受投资风险,投资风险会造成企业一定的损失。同时,企业的投资风险会带来运营风险,最后导致企业财务风险。所以对于投资风险,企业的投资者需要以谨慎的态度进行相关的投资活动。此外,金融危机的到来,会直接影响到国际房地产,原油,股票等一系列的金融问题。由此看来,金融危机会影响到投资者本身的判断能力,这样会让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加剧投资风险,当企业没有办法承受风险的时候,企业就会面临破产的可能。更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危机对虚拟经济的影响也十分大,国内的证券市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导致国内证券市场环境极不稳定,造成了许多企业的倒闭。所以,在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要十分的注重企业的投资项目,不能进行盲目,没有预期的投资,这样会尽可能的减少企业的损失。同时企业的管理者还要认真的思考金融危机对投资风险的影响,有计划的进行风险规避。
(三)金融危机对企业资金流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出现,让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没有办法保证正常的资金运转。同时,银行,社会和企业的客户等也会无法保障资金的流入和流出,进而影响企业整个的运营生产计划。企业在有计划的经营时,在遭遇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较好的方法进行解决,就会使企业的资金链条断裂,没有办法让企业获得更加充足的资金流运转。同时金融危机也会导致其他相关联企业的资金链条断裂。所以,金融危机影响了整个行业圈子,致使企业不能将结算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目前我们国家企业的应收账款已经达到6万亿人民币,接近于总企业资产的30%,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说,应收账款所占的比例更大,已经超过了60%。这就说明,当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企业对资金流的控制力较低,使得企业受到资金流影响较大,进而导致坏账损失,这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对大型企业来说,也会影响其生产运营。金融危机还会导致原材料,产品价格的不断变动,会使企业没有办法做好预算,在短时间内,企业的融资能力较低,这些问题都会造成企业对现金流的控制力减弱,因此,金融危机会影响企业资金流的正常运转。
(四)金融危机对汇率风险的影响
金融危机不仅能够使企业内部环境产生影响,同时也改变了外部环境,如国际汇率问题,就会使企业在国际交易中,产生不必要的损失。金融危机会使各个国家的产品价格产生不同程度的浮动,使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做出很好的判断,严重的可以导致企业在业务操作时,发生巨额亏损或者是破产。某些公司在国际交易的时候,由于汇率改变的问题,原本获利的交易,由于金融危机的原因,美元等货币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致使企业在交易时发生经济损失。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这三次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每一次金融危机的出现,都会改变当时的经济体系,汇率的上下浮动较大,同时还具有不稳定性,很多的公司在汇率问题上都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使企业在国际交易中损失过多地资金,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当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国际性企业要十分注意汇率问题,尽可能的较少损失。
三、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管理方面针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一)建立财务预警管理机制
为了能够使企业有足够的能力对金融危机进行规避,在企业中应当建立合理的财务预警管理机制,以便于及时有效地预警金融危机。财务预警机制指的是以企业的信息化为基础,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发现企业潜在的风险,并给与一定的解决方案,使企业提前处理危机和风险。企业的财务预警机制,能够使企业有更长的时间对金融危机作出应有的准备和处理,并能够在财务问题处理方面实现更加合理有效的效果。金融危机的本质属于一种货币危机,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企业过度的负债,致使企业没有更多的流动资金维持运转,进而造成企业损失或破产。合理的建立企业财务管理机制,能够让企业抗风险能力增强,解决企业较差的支付能力。这样才能使企业能好的完成业务流程。企业在运作的时候,财务风险无时无刻都存在于企业中,对企业发展进行监测和预警,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进行相关的财务处理,这是对企业良好发展的保证。因此企业建立财务预警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当今国际市场经济体系随时都在变化,企业间的合作和竞争也越来越多,财务风险也随之增多,建立一个及时识别风险,控制风险的机制十分必要,同时也是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
(二)推动流动性资产的流通
企业能够不断地发展,就是因为资金能够在企业中不断的循环和流动,这个过程中,货款回收就是企业发展的基本,只有控制资金流动线的通畅,在推动流动性资产的流通,这样才能保障企业正常的运营。金融危机时期,市场环境不断地变化,所有的商品没有很好的贸易流通,使得企业面临着资金不流通的困境,没有资金的周转,企业是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生产经营的。所以,在金融危机时期,企业要重点把握各类关键信息的收集,时刻对市场进行监测和观察,进而及时作出反应。同时企业还可以在内部建立资金控制机制,时刻对企业内部资金进行监控并加以管理,保证企业内部资金充足,防止资金流失或不通畅。
(三)优化资本结构,控制资产负债率
负债对于企业来说,既是一种好事,在某种情况下同时也是企业的累赘,所以负债是企业发展的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促进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或每股收益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当金融危机或是企业财务风险来临时,很容易造成资产的负债率过高,使企业净资产收益降低,所以当企业的负债率过高时,企业基本就处于财务风险之中,如果不能及时地处理,就会使企业的盈利能力迅速下降。因此,企业在正常经营的状态下,一定要注意负债率问题,将企业负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计算,设置企业负债底线,企业运营无论出现什么状况,都不能低于这个底线。同时还要注重企业的资本结构,并进行合理优化,当企业的资本回报率降低的时候,能够及时的调整,降低负债比率,进而降低债务风险,当资本回报率升高的时候,可以有效的增高负债比率。所以企业想要稳定的发展,就需要及时的优化资本结构,这样才能使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有效的控制资产负债率,让企业快速提高净资产收益率或每股收益。
(四)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控制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想要做大做强,需要不断地完善企业机制。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企业财务风险,就需要在企业内部不断建立健全组织结构。在企业组织结构中,要以权力机构和执行机构为主,保证每个工作人员对自身职责做到明确和了解,在衍生金融工具的操作方面,要做到尽职尽责,明确企业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机制,保证企业工作人员在业务操作等环节上,不断降低出错率,并明确其责任,从内部逐渐形成监管体系。加强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控制,会有效的较少企业衍生金融工具操作风险,间接地减少企业的损失。
(五)谨慎投资,规避风险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国家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多,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企业间的合作也会越来越多,同时市场竞争也势必会随之增加,变得更加的激烈。同时现如今的经济形势呈现出了不稳定的发展态势,在一些领域甚至是下跌的状态,所以企业在这种市场环境中,要保持平常心,不能冲动和盲目,在投资的时候,以一颗谨慎小心的心去面对企业的运营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可以肯定的是,风险是时刻存在的,并且是与机遇并存的,所以,企业要严格对内部进行控制,同时保持当前良好的状态,寻求和抓住机遇,实现企业规模和业务上的突破。企业在经营的同时,也要时刻地注意资金问题,将企业负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让企业的经营更加得顺畅。总而言之,金融危机和财务风险都是企业发展的潜在隐患,只有及时地发现,并加以控制和规避,才能使企业顺利地度过危险时期,并进入很好地发展状态。本文就金融危机条件下对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思考,进行简要的叙述,说明了目前企业在金融危机状态下存在的问题,同时还给予了几点应对策略,保证企业在金融危机时期,得以生存,并能良好的发展。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娟.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问题的探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9.
[2]张敏.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0.
[3]罗美娟.金融危机下的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控制[J].会计之友,2009(8).
[4]周恒芳.金融危机后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策略[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7).
摘 要:2008年,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虽然现在由次贷金融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业已消退,但次贷金融危机给全球的金融体系带来的不良后果却影响至今。纵观金融危机发生的前因后果,金融创新如影随形。虽然爆发次贷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走低和当时的全球经济萎靡,但金融创新活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金融创新使一场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在范围和危害上让人记忆犹新。分析金融创新和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金融危机,避免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危机;影响
前言
促进金融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就是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影响也分为两方面:金融创新的正效应有助于最大程度的发挥金融制度对金融业的推动作用;而金融创新的负面效应却会使金融业发展脱离实际,变成空中楼阁,最终引发金融危机。
金融创新和金融危机的关系紧密相连,一切高楼大厦的筑基都是从平地而起。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就是金融事业的不断创新,新兴的金融产品、信贷套餐、支付理财等金融消费方式从多方面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中,满足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拉动了国家的经济内需,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而潜藏其中的金融危机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金融崩塌的海啸最终仍旧会席卷而来。本文通过对金融危机和金融创新的解析,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为我国的金融创新事业提出一定的建议。
一、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表现在三个方面的危机。即金融资产大幅度缩水、金融机构倒闭或面临倒闭、金融市场(一般来说是股市)产值剧烈下滑。当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某一方面发生金融危机时,另外两个方面也会同时出现经济跳水现象。金融危机不但会导致一个片区的金融体系崩塌,还会使更多的人民群众和地区都产生经济倒退现象。工厂倒闭、人民失业、企业裁员等现象甚至会引发国家方面的动荡,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统治。
二、金融创新理论
广义的金融创新理念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金融工具的创新;二是金融体制的创新。金融工具是指活跃在金融活动中的各个金融交易合约手段,如期权合约、期货合约、支票、信用卡等金融手段;金融体制是指根据本国国情和发展的金融现状来说,新的金融市场体系和融资方式及金融组织等。(对我国而言金融体制的创新更具有实际意义)
三、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的关系探究
(一)金融创新和金融危机不断循环
从金融史的发展来看,金融业发展始终是金融创新和金融危机交替出现。某些在当代出现的金融创新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金融业的迅猛发展,却也在日后为金融危机的出现做下了铺垫。
以美国的金融史为例:1929年10月24日,美国金融业大崩盘,股票一夜之间跌到谷底。此次金融市场的崩塌不仅给美国,还给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引发了长达数十年的经济衰退效果。在此基础上,美国联邦政府不得不推出《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该方案运应此次的金融危机出现而出现,开启了美国后续十多年来的经济平稳发展时期,是一次有效的金融创新。但与此同时,该法案的负面作用也逐渐累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金融又陷入了通货膨胀的新金融危机。由此可见金融创新和危机在金融发展史上总是交替出现。
(二)金融创新对金融危机具有双面性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金融危机和金融创新的关系不仅如同双生子交替出现,而且在某些时刻还会产生互相促进和推动的作用。
金融创新可以消融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金融创新的出现往往需要一定的历史时机,而在金融危机中,百业待兴、经济萧条。任何经济措施的实施都会比往常达到更好的实行效果。金融创新可以解放金融生产力,将已经不适应现在的金融手段和金融体制焕然一新,创造出新的经济推动力,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但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创新也会引发金融危机的出现。金融创新在体制、手段方面的革新往往超出当代的经济实体发展,出现一种虚拟化的繁荣景象,如果美国的次贷经济危机。在金融危机爆发前,超大量的通货膨胀把美国的经济渲染得如同花朵一样,却在一夜之间像泡沫一样迅速消退。当金融创新发展过度,超出当前经济体所能承受的极限时,金融创新就沦为了赢取利益的投机工具。着不但不能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还会直接引发出其中的金融危机。
四、金融创新对次贷危机的影响
(一)产生了新的风险
次贷金融危机中,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主要包含:基础资产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系统性风险等。而关于次贷是一种结构性的金融创新产品,它通过对资产、风险、信用等环节进行重组,对不同的投资者给予分配,而在这个重组和分配的过程中,就源源不断的产生了新的资产和信用,但风险也随着分配集中到每个投资者的手中。导致了一个看似经济美好却十分脆弱的金融市场。
(二)泡沫经济的产生
美国次贷金融危机中,不仅体现在金融市场的崩塌,还显示出金融创新创造出了一个巨大的泡沫经济体。美国实体行业的产量不断衰退,但大量的虚拟经济却在蓬勃发展。以汽车制造业为例,通用汽车在2005年的亏损达到了86亿美元;福特汽车在2006年的亏损更是高达127亿美元。与之相反,美国的证卷业、银行、保险等为主的虚拟经济产值不断上涨,经济比重从1950的11.37%,到2007年已经飙升到20.67%。大量资产集中在虚拟经济中,构筑出了一个美好却容易幻灭的泡沫经济。
(三)过度自由的经济体制
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受到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影响。虽然在体制中建立了美联储这一金融监管体制,多种金融创新产品却限制了这一监管机构的发展。实际上多个监管者管理的美联储从各种意义上都有着极大的缺陷。缺乏一个正确的导向监督作用,金融监管体制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对金融的风险防控能力也相应降低。
五、从金融危机视角分析金融创新
从金融危机中,我们看待金融创新也要一分为二,既认识到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要看到金融创新对金融体系的破坏面。
如何正确的使用金融创新为金融活动带来新的动力,需要注意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和驾驭。对金融创新采取不避讳、不放纵的态度加以运用,这样才能既享受到金融创新为我们带来的便利,又规避金融创新可能带来的金融危机。
六、建议
我国的经济发展现已进入高峰期,在对于金融创新的运用中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根据国情出发,在金融创新方面应从金融制度创新着手,改善我国现有落后的金融制度,大力发展经济;其次是紧跟实际,保证金融创新产品带来的虚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意是否脱离了实际现状的经济发展,杜绝泡沫经济;最后要实行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为金融创新规划适宜的道路,提供坚实的社会保障。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熊飞.金融创新对金融危机影响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06:54-57
[2] 沈蕾.金融创新背景下中国金融稳定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11:23-24
[3] 刘迎春.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创新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12:45-47
关键词:货币危机;银行危机;早期预警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理论:文献回顾
(一)货币危机理论。对于过去30年来发生在拉丁美洲、欧洲和亚洲的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的起因,目前已经有了大量的文献。研究货币危机的文献通常在一开始就介绍有关模型用来解释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所经历的危机。这些模型把货币危机看作是脆弱经济基础的结果。第一代模型开始于Krugman(1979)、Flood和Garber(1984)的创造性研究,重点关注广义的宏观政策的不一致性,这些宏观不一致性可能包括过度的国内信贷增长、脆弱的财政状况和疲软的经济表现。这些研究的贡献不在于指出不一致性会导致货币调整,因为这一点我们都能很好的理解,而是在于它预言:当有远见的市场参与者意识到目前的汇率不能再维持下去的时候,外汇储备可能会急剧突然流失。
Obstfeld开创了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Obstfeld强调在一个国家追求的各种政策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相互抵消的关系。由于银行体系崩溃预期,财政出于救助而导致的财政赤字也可能触发货币危机――这种政府不得不救助银行体系的预期可能会导致债权人抽离资金,从而引起货币崩溃并产生危机。这意味着一个国家可能会遭受自我实现式的货币危机。也就是说,因为一些时间或行动(例如由一个投机者所发起的时间或行动),这种均衡可能会从固定汇率体制转换到浮动汇率体制,或从一个固定汇率水平转换到另外一个贬值了的固定汇率水平。
自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货币危机的理论研究已经深入了许多。所谓的第三代模型将货币危机看作是一国的资金外逃或者金融恐慌。第三代模型更关注对一国债权的结构,因为它会影响金融危机的风险。债权人,特别是那些短期债权人,能够突然撤回债权,从而导致该国外汇和流动性的急剧短缺,从而触发货币或金融崩溃。
广而言之,第三代模型已经注意到资产负债表效应对货币目标可持续性的重要影响。这方面的文章认为,资产负债表的不匹配会迫使银行或公司快速产生外汇需求。当很大一部分金融部门或者公司部门都有外汇需求时,汇率就会面临压力。但汇率贬值时,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或企业为了应对无止境的头寸需要而寻找外汇,进一步加剧资本流出,引发货币危机。
(二)银行危机理论。银行业的困境有两个:一是单个银行困境;二是系统性银行困境。有关第一种类型银行困境的原因,理论上更多地是从微观角度展开研究。一些主要发达国家使用的实证模型广泛运用这一理论来预测金融困境。单个银行困境可以导致系统性银行困境。Chari和Jagannathan(1988)的模型假定银行危机是这样的误解造成的:没有信息来源的存款人错误地认为,其他提取存款是因为一些有关银行资产的不利信息而行动的。
危机的另一个传播机制是通过银行间存款进行传导。单个银行困境的溢出效应通过同业拆借可以影响整个银行体系。金融机构的规模、银行间市场和其他金融市场的功能等因素将决定传染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型市场中的银行风险更大。
决定银行体系困境的重要微观因素是一国整体制度框架的质量。由于道德风险、信息披露有限、公司治理框架薄弱、存款保险过度或者监管水平低所导致的市场纪律差,是决定信息不对称的程度、银行管理的质量以及脆弱性积累的关键因素,这些都会引发系统性银行危机。在系统层面上,宏观经济因素――对利率的冲击、汇率贬值、商品价格的冲击、经济增长减速和资本外流――也是危机的重要决定因素。
二、预测金融危机
(一)开发早期预警模型的原因
第一,发生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国家损失惨重――由危机溢出效应而影响的其他国家受损也特别严重。自从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已有93个国家发生了100多次系统性银行危机事件(Caprio和Honohan,2001)。从公共部门解决危机的成本来看,其中约有18次危机(均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成本达到了危机发生国GDP的10%或更多。根据货币基金组织1998年的一项研究报告,一国在银行业危机爆发后需要约3年时间才能使产出恢复到正常趋势,平均累积产出达GDP的12%。
危机还有“传染”的特征。即使是在一个相对较小的经济体中发生的金融行业严重问题也会有广泛的溢出效应。若世界某地发生了货币危机,其他国家(经济体)遭到投机性冲击的概率上升7%,即使相关国家对其政治经济基本因素采取了控制措施。
第二,简单观察货币风险及违约风险的传统市场指标往往不能获得多少关于即将发生危机的预警信号。目前的证据表明,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中,利差和信用评级等指标的表现令人失望。研究表明,3个月期限的离岸证券利差这一指标没能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困境发出预警。也就是说,这类指标不是平坦就是下降,只是对泰国给出了断断续续的信号。
在新兴经济体中,预测单个银行困境和破产也存在一些问题。最近一项研究分析了一些国家的银行困境,结果表明,传统的银行脆弱性指标,如资本资产比率、净边际利润率、营运成本与资产的比率、流动比率等,在找出有问题银行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也就是说,传统的CAMIL类型的比率――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稳健程度、收益、流动性――将不能预测单个银行是否要陷入困境。总而言之,仅仅集中精力于一个或者两个“包治百病式”指标的“廉价做法”不太可能得到一个良好的早期预警系统。若投资于一个综合的早期预警系统,则更可能获得成功。
(二)早期预警实验的一般规则。第一,在金融危机起源中寻找系统性模式意味着不能局限于最近的一次危机(或者一系列危机),而是要研究一个更大的样本。否则,在重要因素与不太重要因素之间进行区分就可能会有太多解释,或者所得出的最后结果经不起更多实际经验的检验;第二,要像关注货币危机一样关注银行危机。关于金融危机先行指标的文献大都涉及货币危机。然而,发展中国家银行危机的成本比货币危机成本更大。银行危机似乎是引致货币危机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第三,尽量使用比较广泛的早期预警指标集合。因为在新兴经济体中,金融危机的根源很多,因此需要大量指标来反映潜在风险源;第四,采用样本外检验来判断先行指标的有用性。一个模型的样本内表现会使人们乐观地误以为模型在样本外也能表现良好。
(三)早期预警实验中有意义的发现。通过实际数据的运用,Goldstein、Kaminsky和Reinhart(2000)从早期预警模型中获得了一些实证结果。下面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发现:(1)新兴市场中,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在爆发前都有征兆,有些现象有重复发生的行为特征;(2)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利用月度数据对银行危机进行准确预测的难度要大于货币危机。在样本内,银行危机的平均噪音信号比货币危机的要高;同样,在样本外,该模型对货币危机的预测表现也比对银行危机的预测表现要好很多;(3)对于货币危机来说最好的月度指标是实际汇率(相对于趋势)的升值,而对于银行危机来说最好的月度指标是证券价格的下跌、出口的下降、M2与国际储备比率的偏高以及经济衰退;(4)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最优先行指标之间既有很多共同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应单独考虑这两种危机;(5)在预测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方面,信用评级变化的表现比经济基本因素中较好的先行指标的表现要差很多;(6)先行指标的样本外检验结果一直是令人鼓舞的――至少在货币危机方面是这样;(7)国家间危机传染效应表明,在理解新型市场发生货币危机的脆弱性时,要更加关注国家特有的经济基本因素。
三、总结
国家应该预期到未来的金融危机,并为此做好准备。为了限制金融危机的风险和实际危机的冲击效应,需要对脆弱性和金融风险进行实时监测。这可以通过运用设计良好的分析和预测框架――早期预警系统经常对金融稳定进行评估来实现。一定的危机应急计划也很有用,特别是如何应对早期银行危机的第一个信号的计划。因为最初银行危机的第一个信号经常决定是否会产生更加系统性的银行危机。然而更重要的是,国家要不断改进其整体激励框架,以使私人部门的金融机构及企业有意愿也有能力合理地管理其金融风险。这需要良好的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包括适度的汇率管理,并确保实现金融部门和公司部门稳健的所有支柱都到位。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金融危机次级贷款自由主义
2008年9月集中爆发了被称为“华尔街风暴”的金融危机,其影响之大、范围之广,使得人们将之与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相提并论。
9月7日,曾占据美国房贷市场半壁江山的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接管;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第三大投行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9月21日,美国第一大投行高盛和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加上今年3月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至此,美国前五大投行已“全军覆没”。其它的金融巨头也未能幸免:9月16日,世界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告急;9月25日,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接管;9月29日,美联银行被花旗银行收购……金融机构纷纷倒闭不仅意味着“华尔街模式”的覆灭,而且引发了人们对于金融市场的深刻反思。
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Greenspan)10月23日表示,信贷危机“与我所能想象的任何情形相比,涉及面都要大得多”。在回答美国众议院监督委员会主席沃克斯曼(HenryWaxman)的问题时,美联储前主席表示,他从自己的思路中“发现了一个缺陷”。格林斯潘说:“当时我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假定各机构(具体来讲就是银行和其它企业)的自我利益决定了,它们是保护自己股东利益的最佳方面。”[1]
格林斯潘曾经是神话般的人物,他1987年8月开始担任美联储主席,并且史无前例的四次连任,历经四位总统。他导引下的美国经济经历过两次衰退、一次股市泡沫和一次历史上最长的增长期,在克林顿时代创造出了“零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奇迹。美国媒体曾经毫不掩饰的宣称:“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艾伦当联储主席就行。”
由于格林斯潘对美国经济政策的影响力,人们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清算”到他头上也不奇怪,那么格林斯潘错在何处?他的错误对今天的危机应当负多大的责任?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投机与扩张--华尔街模式的本质
长久以来,以大摩和高盛为代表的一批从事证券买卖、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同时比从事储蓄和贷款业务的传统银行受到更少监管的独立投行,一直是华尔街的“形象代言人”。他们以少量资金投入,通过杠杆作用,对各种衍生证券进行炒作,以小博大,极短时间内实现牟取暴利。在这样的模式下,风险也随着一次次交易进行而累计、扩大,最终爆发出来。
金融衍生产品主要的积极作用是“对冲”投资损失,或者说规避风险,但并不是消除风险,只不过把一部分人的风险转移到另一部分人头上。比如商业银行为居民提供住房贷款,就面临着居民违约的风险;为了转移风险,商业银行将这些贷款合同卖给房地美、房利美和投资银行等机构;投资银行当然不能成为最终的风险承担者,它一方面将贷款处理成债务抵押债券(CollateralizedDebtObligation),卖给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养老金、对冲基金等在内的全球投资者,让债券持有者来分担房贷的风险;另一方面,投行创造出“信用违约保险”CDS(CreditDefaultSwap),让保险公司如AIG等为这种次债提供担保。
金融衍生产品的另一个作用是投机和套利,炒家除了会投机升跌,还会投机波幅。在1995年时,衍生金融工具投机得到臭名远播。尼克·李森,巴林银行的一名交易员,造成13亿美元的损失,导致这家有数百年历史的金融机构破产。
“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无法还贷的风险很高。随着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次贷购房者的还贷负担不断加重,同时美国房价下跌,使次贷购房者难以通过出售或抵押住房来获得融资,这样,越来越多的次贷购房者无力还贷。于是,房贷机构(商业银行)形成了大量的次贷坏账;“两房”、投资银行、全球各类投资者手中的大批次债由于失去偿付来源而大幅贬值,金融危机从此汹涌袭来。
“把钱借给能还钱的人。”是人类第一间银行大门柱上刻的唯一一句话。可是今天这些世界顶尖的银行家们竟集体把钱借给低收入者,投资银行给把贷款做成债券并且给予很高的等级,保险公司甚至为这种债券担保,为什么?
追逐利益固然是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则可以用心理学的一个规律解释:群体在做同一件事情时,个体容易丧失自我。于是人们相信:只要美国地位不变,全世界的人就都想去美国定居,美国的土地有限,那么房子价格总是要上升的,只要住房还在,我的贷款就不会收不回来。
次贷危机之所以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则是金融衍生市场的高杠杆性。衍生产品的交易采用保证金制度(margin),即交易所需的最低资金只需满足基础资产价值的某个百分比。以雷曼兄弟为例,从2004年到2007年,雷曼炒作的资产负债表高达3000亿美元,主要是通过购买住宅和商业房地产贷款证券作支撑的后盾。而同一期间,雷曼只增加了60亿美元的股本--相对3000亿,可说微乎其微。所以,雷曼的资产从极高位的24倍资本,增加到了更高位的31倍。反过来,如果投资总价值下降3%,那股东的权益便完全被销除一空。[2]
二、新自由主义--格林斯潘拒绝监管衍生金融市场
既然认识到了衍生金融市场本身的高风险,以及银行家及投资精英可能利用专业知识和影响对其他投资者作出不当引导,那么首先想到遏制危机的重要办法就是加强市场监管。然而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奉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强调减少政府对金融、劳动力市场的干预,从而埋下了危机的祸根。
20世纪90年代,有些人声称,衍生品市场已变得如此庞大,并且难以理解。为了金融系统的整体安全,他们要求联邦政府介入,加强衍生品监管。无论是会见政府官员、出席国会听证会,还是在听众云集的场合发表演讲,格林斯潘一直坚决反对限制衍生品交易。他希望这一问题由华尔街自行解决。[3]格林斯潘一方面信奉市场的力量,相信华尔街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行为是可靠的,因为他们都应该是自己机构利益的最佳代表;另一方面,他认为与个人私利相比,政府的干预会是“邪恶的”。1998年,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因衍生品投资而陷入破产境地,引起一场金融风暴。但在格林斯潘施压下,美国国会仍然宣布冻结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6个月监管权力。
格林斯潘对华尔街的信任并非毫无理由--经济学基本假设之一就是“理性人”: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知道什么是有利的,什么是不利的,并且总是趋利避害。所以华尔街精英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声誉,把握好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然而,他低估了市场扩张的力量,一个人冒险固然不是明智之举,拉上其他人一起“摊薄”风险之后,人们的行为就要大胆得多。正是有投行的分析、金融创新作为支撑,商业银行才一再扩大次贷业务;而投行有了保险公司、商业银行以及其他投资者作为客户,金融创新之举也越来越多。当经济不再增长,资金链断裂,自然是一损俱损。
在反对一切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的政策下,政府放弃了对市场的有效监管,金融市场的高风险性也无法得到有效控制。高度自由最终导致金融风险爆发,对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三、政策导向的变化--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影响不仅仅是大量金融机构的倒闭、危及实体经济,还将改变经济政策导向。从格林斯潘“认错”来看,金融危机将促使人们重视金融监管,背离自由导向的市场原则。
自现代经济学产生的三百年间,西方国家一直强调自由市场的力量,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曾频频指责其他国家比如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市场的优点非常明显,能够促进效率,而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以自我为中心的盲目扩张容易导致危机。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是一例,这次金融危机也是。
理论在现实面前总是虚弱的,尽管美国一再推销“让金融体系自己寻找平衡点”的自由主义金融政策,但是自由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拉美债务危机;美国储蓄和贷款危机;斯堪的纳维亚银行业危机;美国房地产危机;日本房地产泡沫和随后的金融危机;墨西哥龙舌兰危机;亚洲和俄罗斯金融危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破产;“网络泡沫”;以及现在的“次贷危机”。金融自由化的好处明显:让很多人变得格外富有,但坏处也是明显的:危机频繁并且代价高昂。
于是在金融危机面前,白宫毫不犹豫的举起了干预大旗:10月14日,美国政府宣布向银行注资2500亿美元,同时为银行新债提供担保;10月21日,美联储表示,将动用多至5400亿美元,用于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购买短期债务,以扶持美国金融体系的一大关键支柱;推行从陷于困境的金融企业买入问题资产的7000亿美元计划;[4]等等。
美国政府这次市场干预的政策力度堪称历史之最,对我们也有重要启示。首先,市场自由是相对的,比信奉自由主义更重要的是把握好国家在经济中的职责,那就是维持经济稳定,尤其注重行业监管的力度,预防危机的发生--多数人相信,如果美国政府重视金融市场的风险,对金融衍生品加以管制,那么次贷危机不会扩展到今天这个地步;第二,金融危机的关键是如何恢复信用,政府注资私人银行最主要的作用不在于提供资金,而在于给出一个信号:政府将对银行贷款提供担保。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美元本位制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困扰乃至灾难的风险急剧增加,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传递效应,这已是关系到我国金融战略和中国整体发展战略的问题。尤其是我国正处于金融市场改革的重要时期,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制订政策、如何对待衍生金融市场,都需要更加谨慎的考虑。
参考文献
[1]引自《格林斯潘“认错”》,FT中文网,2008-10-24
[2]引自《希望,华尔街模式的消失》,扬子正如
(一)公允价值的意义
1.公允价值计量更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要求。随着股份制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发展,会计目标已经发生了改变。如今,会计服务的主体不仅仅是股东,还包括债权人、投资者、银行、政府等一大批利益相关者,昔日的“受托责任观”已经慢慢让位于当前的“决策有用观”。而公允价值计量可以更好的满足利益相关者对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的需求。
2.公允价值计量能更好的满足会计计量变化的要求。历史成本属于过去的形态,只能用于初始计量和后续折旧摊销,它不适用于后续计量。在历史成本下,收入用公允价值计量,而成本费用则用历史成本计量,显然不符合收入费用的配比原则,这样对利润会造成不利的影响。资产计价的模式已由历史成本属性变成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属性。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很好的满足这种变化的需求,财务报表能很好的反映管理当局的真正的业绩,能更好的进行经营业绩评价。
(二)公允价值不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
由以上可知,公允价值计量具有重大意义,它绝不是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导致金融危机发生有金融体系方面的原因,也有监管方面的原因,更有市场经济的原因,具体为:盲目追逐高收益、缺乏适度的风险评估和监管缺失、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金融衍生品的日益复杂和不透明、未能及时应对风险等等。金融机构资产如果不按公允价值计量,而是按账面历史成本反映,这或许可以让金融机构暂时避免破产,继续靠账面的信用经营下去,但这对潜在投资者和金融机构交易对手是不利的。从长远来看,财务泡沫不是假装不存在就不存在的,它会使经济更不稳定,金融危机可能延迟爆发,但到时候威力就更加巨大。并且,如果废除公允价值计量,会使投资者无法摸清拟投资对象的真实财务状况,投资人数及投资规模将会大大缩减,经济发展会受到巨大的阻碍。所以,在金融危机中,更应该去反思信用缺失、监管不力、金融过于自由化、资产泡沫、金融体系构建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否定公允价值,把一切过错都推到公允价值身上。
二、公允价值自身的缺陷
虽然公允价值并非金融危机的主因,但是公允价值计量也不能完全置身事外,要认识到公允价值并非完美无缺,公允价值是基于存在活跃市场的前提下有序交易的市场价格,而市场价格经常会跟真实价值相偏离。而当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由于存在顺周期效应,价格与价值程度背离更大,这无疑会加剧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存在如下缺陷:第一,由于顺周期效应的存在,公允价值计量加剧了资产负债的扩张或收缩速度。所谓顺周期效应,是指在经济繁荣时期,交易将价格上涨的诱因导致相关产品价值的高估,财务信用会过度扩张,杠杆会被过度使用,产生经济泡沫;市场低迷时期,交易将价格下跌的诱因导致相关产品价值的低估,管理者会加大对资产的抛售力度,投资者信心不足,造成价格的新一轮下跌。第二,公允价值运用过程中无法保障可靠性。FASB对公允价值的运用给出了三层定义:活跃市场交易价格、不存在活跃市场是类似产品的市场价格、无类似产品市场价格时采用估值技术。有时候,即便存在活跃市场,但由于大量的关联方交易、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交易并不公平,交易价格不可靠;还有的时候,在资产、负债没有活跃市场的情况下,用来估计公允价值的参考信息和方法具有较多的主观因素,其估计结果的可靠性减弱;再有就是,由于管理层的故意或者缺乏相关经验知识等,都可能导致公允价值计量结果的不妥和每股收益等结果的错误。
三、从此次金融危机中得到的关于公允价值完善的建议
此次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于公允价值的再思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一)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准则体系
1.在现有准则基础上,可以对某些公允价值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规定得更详细、具体。这样可以让人们有章可循,而不是凭各人自己的理解,这样可操作空间变小,可以提升计量结果的可靠性。2.可以增加公允价值披露方面的相关规定。可以披露公允价值是从活跃市场交易价格得来的还是采用的估值技术。如果采用估值技术,还需披露估值中运用的模型。由于公允价值仅代表交易价格,并未反映相关风险等等,所以还应该披露潜在风险、价格波动等等。
(二)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市场机制
公允价值的运用要依赖于近乎完美的市场环境,只有营造一种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建立信息对称的市场机制,双方交易真正公平公正,公允价值计量才能更“公允”。
(三)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素质
在公允价值计量中,会大量运用会计职业判断,需要会计从业人员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对非确定性会计事项和业务所做出判断和选择。另外,公允价值的错误运用有时候不仅仅是会计人员专业能力不够,更有可能是缺乏职业道德和守法意识。因此,提升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是会计计量得到很好执行的基本前提:
1.在专业层面,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求其专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巩固、更新和提高,从而提升其的职业判断能力,从客观上提升正确计量的前提。
2.在道德层面,职业道德水平和守法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执业质量和独立性。我们可以着手于加大宣传力度让执业人员清楚地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定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使其逐步提高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从而树立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廉洁奉公的从业作风,从主观上减少利润操纵的可能性。
(四)加强监管
加强监管,可以减少滥用公允价值、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可能性,能起到事先威慑和事中及时发现和事后迅速反应应对的作用。
(五)其他,比如提升估价技术和实施反周期会计
提升估值技术能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实施反周期会计和顺周期效应相对,可以有效避免公允价值严重偏离真实价值。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