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7:25: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好课堂的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小学阶段切实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质,将对各类人才的成长,从基本素质上打好基础。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
一、明确认识学科性质
小学语文具有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但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的特点,而且带有基础性、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教好这门学科的基本前提。教好这门学科,不但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学科十分必要,而且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加强语文能力培养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的行为特征是语文能力。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综合地表达出来。他的思想认识,他的知识水平,他的审美倾向,他的人品学问,他的应变能力,都可以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然而,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是与他所掌握的语言材料——词汇、句式的获取情况、语言技巧、知识素养、认识事物等有关。
因此,语文教学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上。能力是不能灌输的,而要靠训练才能培养出来。所以,语文课应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从语言表达的内容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教育和情感陶冶。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在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获得锻炼提高,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袁微子同志讲:“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语文基本功训练。”
(1)有明确的训练目标。
(2)精心设计训练内容。
(3)训练中重视方法指导,并体现训练的层次性(分层递进,逐步深入)、训练的反复性(多种形式,反复训练)、训练的广泛性(全体参与,全程参与),使之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进而由学会到会学。
(4)训练要有严格的规范,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5)激发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精神优势。
三、实行开放性的教学
我省曲靖市小学教学研究会从1984年开始进行“着眼能力、三个‘沟通’、训练为主的开放性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实验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以“整体理论”(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主体教育思想”(学生主体地位)及“和谐教育理论”(确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充分尊重学生人格,重视心理美学效应及和谐教育目标,促进全面发展)为教育思想的三根支柱,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时代育人”为宗旨,着眼于人的教育塑造,着眼于人的能力培养,着眼于人的个性发展。 转贴于 开放性小语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
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三沟通”的实质是强调在交际应用中学习语文,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展示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
第二个特征是实行“四维课程”。
“四维课程”是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板块构成:
(1)语文的课堂教学。
(2)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
(3)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
(4)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在上述四类课程中既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又发挥着协同作用。由于“四维课程”紧贴现实生活,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把学习语文放在生活大背景上,这就增加了语文教学的活力,突出了实践环节。要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中训练学生学习语文,以追求整体优效,这是开放性语文教学在课程结构上的重要特征。
第三个特征是以训练为主。
训练为主,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从读到写,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份量——采取四步教学: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归纳——课外扩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学习能力。二是渗透学法指导。
近几年来,沸沸扬扬的语文教学大讨论不断的发展,原因何在,主要是目前的语文教学观念还得不到根本性的转变。学生花费时间多,受益却少。课堂上,教师越教越烦,学生越学越累,这难免使语文课成为众矢之的。如何改变语文课堂这种面貌呢?我认为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更新教育观念,才能激活课堂,乐在其中。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良好的保证。那么,如何激活课堂,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呢?我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研究学生的心理,寻找乐源。
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当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心强,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有良好的表现欲,情感丰富,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希望在学习中取得成绩。同时,也存在着学习习惯不稳定,意志不坚强,缺乏勤奋刻苦的精神,有较强的逆反心理等特征。
老师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乐点,探求乐源。例如,在教学《理解应该是双向的》这篇课文中,我根据他们的自尊心强,需要尊重等特点,在学生学习时,让他们举例说话,除需要家长理解之外,也需要同学、教师的理解,许多学生有感而发,滔滔不绝,乐此不疲地抒发深藏内心的感受,不仅说话能力得到训练,也提高了人生观的认识。
二、联系学生生活,挖掘乐源。
语文学科是最贴近生活的基础学科,许多课文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既富有人文性,又富有趣味性。语文教师必须善于充分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各个领域,积极乐观地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把课外观察感受引入课堂。我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课时,由学生谈童年趣事导入,再和鲁迅在百草园的童年趣事联系对比,许多学生印象深刻。在教学《人类的语言》这篇抽象说明文时,先让学生根据生活谈谈动物有没有语言,并进行模仿,再深入探讨课文,得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的结论。在上《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课外准备能体现自己母亲性格特征的材料,在课堂交流,再阅读同志的这篇文章,比较母亲之间性格特征的异同。学生的情感得到真实流露,精神高度集中,达到较好的效果。生活之源是无穷无尽的,只要语文教师善于寻找泉眼,课堂之活水必能源源不断而来。
三、投入教师情感,创设乐源。
新的教育思想观念,主张课堂上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把丰富的情感投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心灵受到熏陶,情感受到感染,智慧获得启迪,思想得到升华,才能提高学习的质量。教师如何投入情感呢?首先应该热爱和尊重学生,对教学充满热情。在课堂上,学生感受到课堂平等自由的气氛和教师对自己的尊重。积极发言,才能够激起学习的火花;其次,应该体验教学内容的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就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营造与课文相一致的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的内容;再次,教师应该保持激动愉快的心情调动学生课堂积极的情感。课堂应是情感场,教师生动的表情动作,抑扬顿挫的语言,积极良好的情绪,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都可以把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课堂。何愁无乐可寻呢?
四、设计新颖课堂,增添情趣。
教师每一堂课的设计,应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参与教学。因此教师应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探索灵活多变的新课型。课本剧表演课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课型。在戏剧单元及小说单元的教学中,这种课型既能调动学生情绪,又能实现学习目标。学生课前的准备活动,课堂的认真表演、评价,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质疑解疑课,学生先提出问题,再由教师或学生解答问题,我在上《食物从何处来》时,按四个组,把黑板画分成四个板块,再要求学生以每组中前后张桌子的四名学生为一个讨论小组,讨论出最好的问题罗列在黑板上。学生讨论气氛活跃、积极上台书写,激发了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诗词单元,我们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画等可感手段引导学生体会意境,如在教学《望天门山》和《如梦令》等诗词中,我让学生配乐朗诵之后,根据诗词内容画出图画,情趣就油然而生。当然,现代条件下多媒体先进手段更为设计新颖的课堂提供了方便,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必须善于利用这个阵地,才能浇开语文教育之花。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以“乐”为手段激活课堂,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我们不仅说“寓教于乐”,也需要学生“寓学于乐”。作为语文教师,在实践探索中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的乐园。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素质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218-01
语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的改革,并使之素质化,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和关键。近百年的语文教育经历了两次转变,即从文字转向文字――语言型,又从文字――语言型转向语言――思维型。现在急需的是第三次转型,转向语言――人的发展型!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就应是第三次转变的实施。因此,我们提出语文课堂教学素质化,乃是依照人的发展和未来社会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目标,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为根本特征的语文教育活动。具体而言,则包括教学目标的适性化、教学内容的全面化、教学方法的情感化、教学结构的开放化。
1 教学目标的适性化
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塑造人。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一句话,“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实践富于人性的‘个性化教育’”。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每个学生个体心理结构、心理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诸方面也存在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成为学生发展的前提条件,成为教育教学的基础。
因此,制定教学目标应考虑两方面,一是确定群体的基础培养目标,二是确定个体的培养目标。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素质,并在实现前者的基础上发展后者。以后者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素质教育才有可能真正落实到人。同时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的关系,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体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所追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然而全面发展又是在个性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没有个性的发展,全面发展就变成一句空话。因而,教学既要避免让学生学习不适于自己的水平的知识,又要让有能力的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
2 教学内容的全面化
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师应依据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从知识传授、智能训练、情感教育入手,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以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目标。 认知层面与情意层面的关系当前不少语文教师重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忽视人文性,使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文学性的语文变成支离破碎、枯燥无味的技艺文学,应试训练”,忽视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众所周知,语文学科蕴涵着大量的美的因素,实质性目标是基础,发展性目标是核心。语文知识结构只是为学习提供前提基础,要让学生掌握,必须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识发展规律相结合。即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会创造。个性心理品质与社会品质的关系社会品质就是与人合作,关心别人,以集体利益评判事物等人的群体倾向。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一体化的趋势,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与日俱增,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这就需要相互理解、合作。
3 教学方法的情感化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学方法的选用则是完成情感交流的剂。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决定着课堂教学情感化的取向。这种情感化是指教学方法的选用要有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合作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然而目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这不能不说是与语文教学情感的失落有关。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新;语文;心理;素质;特征
对于广大初中生而言,语文已经不再是一门陌生的初学者的课程。在经过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的对语文学习和了解,相信学生们对语文知识都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建构和领会,因此,在再继续学习语文这一学科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要求学生能够将对初中语文的感官性认识转化为自身学习的理性思维,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而不只是局限于感性认识的阶段上,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当中充当一个很重要的角色,通过不断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对语文更高层次的认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逐步领会更多的关于语文知识学习上的心理影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文实践能力,在面对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要求的挑战下,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对现代语文教学体系的创新式改革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以积极的心理素质去学习语文,是当下所要重视和发展的,应当引起足够重视,这不仅是体现现代化教育改革步伐和精神,更是加强文科教育的贯彻和落实的关键,也是提高课堂语文教学质量和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决定性的心理态度的因素。
一、提高语文教师素质,坚持心理特征中知、情、意的统一
由语文课程的特点和现有的教学条件所决定,课堂讲授法仍然是其主要教学方法。教师在采用课堂讲授法时,要做到以下基本方面:第一,在教育教学理念上,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新时期教育理念的核心。“以生为本”就是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教育教学活动的最高主体,要确立尊重、平等、民主的观念,正确处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尊重被教育者平等的人格价值,重视学生具有的心理特征,注重学生的自身尊严,抛弃“唯师是从”、“听话老实”的传统评判标准;第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将课堂中深奥难懂的教学知识通过实践来更深入的认识。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语文是一门逻辑性紧密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学能力的扎实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学习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了解,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及时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出一套合理的具有不同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教学学习的兴趣,将难懂的教学知识形象化,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教学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把握学生需要、动机与态度的转化,转变主客体地位,创新互动式交流
新课程改革下从不断变化的教学模式的实际需要出发,全面地去把握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动机与态度上的心里特征,结合各学科教学的发展实际经验,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学习心理需要,一方面,改变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主体、只注重单向灌输式的机械教学模式,懂得学生在教学中的需要和动机,拓展语文教学中综合性探讨式的互动学习模式;另一方面,要大大增强学生对于语文学科实践和理解能力,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其了解到不同知识之间的贯通性和协作性,培养学生之间互动学习氛围,是一项牵涉面较宽的系统教学工程,语文教师要积极创新课堂交流模式,发展互动式学习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教学学习的兴趣,较好的理解语文世界的知识性和丰富性,是语文教师提高教学素质所要重视和改进的,树立新课改的教学思维,积极转变教、学关系,培养学生学习教学的主体性,发展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中重教轻学的模式,努力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和学生自身学习与理解能力。
三、运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前导心理特征:遵循心理、心理相容和心理互换原则
语文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自我为主的自由发展过程,也是自主和控制、自学与导引的过程。应现代化的教育发展趋势要求,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有着传统的教学课堂所不能比的优势,那么语文教学更是应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渴望,了解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展示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多重知识,多媒体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使知识更生动、直观、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把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与其它的教学手段有机地融合起来,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更好地服务于语文课的教学。因此,提高语文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教学中适当运用,要避免直观形象教学与语言教学相脱节现象,注意视听教学的使用效果,处理好教师教学风格与多媒体技术的关系,也是教师素质应该提高的一方面。
结语
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特征的需要和动机,遵循语文教学的心理导向原则,不仅是体现现代化教育改革步伐和精神,更是加强文科教育的贯彻和落实的关键,也是提高课堂语文教学质量和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视和实践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是学生能否学好语文的关键还在于自身的不断专研和探究,加强语文学习重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对心理基础、心理动力和心理原则的研究,探析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实现语文教育目的的基础,增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学习,更好的完成学习语文学习思维的过程,让学生有兴趣的去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庆安等.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2]戚德山.大学语文教学心理学的两个方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 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要在总体目标下构建具体的目标、途径和方法,做到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通俗地讲,就是各学科都要研究自己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问题。本文探讨的“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亦即语文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问题,在小学阶段切实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质,将对各类人才的成长,从基本素质上打好基础。
一、明确认识学科性质
小学语文具有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但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的特点,而且带有基础性、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教好这门学科的基本前提。教好这门学科,不但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学科十分必要,而且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加强语文能力培养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的行为特征是语文能力。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综合地表达出来。他的思想认识,他的知识水平,他的审美倾向,他的人品学问,他的应变能力,都可以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然而,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是与他所掌握的语言材料――词汇、句式的获取情况、语言技巧、知识素养、认识事物等有关。
因此,语文教学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上。能力是不能灌输的,而要靠训练才能培养出来。所以,语文课应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从语言表达的内容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教育和情感陶冶。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在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获得锻炼提高,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袁微子同志讲:“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语文基本功训练。”
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特征是:
(1)有明确的训练目标。
(2)精心设计训练内容。
(3)训练中重视方法指导,并体现训练的层次性(分层递进,逐步深入)、训练的反复性(多种形式,反复训练)、训练的广泛性(全体参与,全程参与),使之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进而由学会到会学。
(4)训练要有严格的规范,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5)激发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精神优势。
三、实行开放性的教学
云南省曲靖市小学教学研究会从1984年开始进行“着眼能力、三个‘沟通’、训练为主的开放性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实验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以“整体理论”(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主体教育思想”(学生主体地位)及“和谐教育理论”(确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充分尊重学生人格,重视心理美学效应及和谐教育目标,促进全面发展)为教育思想的三根支柱,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时代育人”为宗旨,着眼于人的教育塑造,着眼于人的能力培养,着眼于人的个性发展。开放性小语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三沟通”的实质是强调在交际应用中学习语文,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展示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
第二个特征是实行“四维课程”。“四维课程”是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板块构成:
(1)语文的课堂教学。
(2)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
(3)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
(4)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在上述四类课程中既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又发挥着协同作用。由于“四维课程”紧贴现实生活,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把学习语文放在生活大背景上,这就增加了语文教学的活力,突出了实践环节。要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中训练学生学习语文,以追求整体优效,这是开放性语文教学在课程结构上的重要特征。
关键词:优化;课堂练习;提高;教学效益;固基础知识;发展思维;反馈信息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85-01
课堂练习是巩固基础知识,发展思维,反馈信息,显示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课堂多样化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而且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1.抓好练习设计
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促进人的整体发展。"训练"作为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和途径,必须因文、因时、因事、因人、因地,因势地统筹兼顾,灵活操作。优化课堂练习,要设计好练习。
1.1在形式上求"活"。所谓形式上求"活",就是训练的设计要因文而异,不拘一格,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求训练有较高的达成度。听、说、读、写、讲(学生试评课文,根据课文讲故事)、演(课文表演)、练、辩(辩论)、赛(知识竞赛)画(据意画图)编、用等,只要有好的效果,都可以作为训练形式。
1.2在方法上求"活"。语文课堂训练无疑应以语言训练为重点,语言训练的方法要"活",就应当活在语言的"变式"、"转换"上。
一位教师教学《太阳》这课时设计这样一个训练片断。
师:文章第一节中有一句话,"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将这一句话换一种表达方式。
生:这么远箭肯定射不到。
师:箭为什么射不到太阳呢?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表达。
生:因为太阳离地球很远,有三万万里远,做飞机也要飞行二十几年,所以箭是射不到的。
师:再试着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句话。
生:因为太阳离地球很远,所以我们看上去太阳只有盘子那么大。
生:因为太阳表面温度很高,所以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
生:因为有了太阳,所以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
生:因为太阳有杀菌的能力,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从以上的教学案例中不难看出,变式、转换是一种灵活的训练方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从课文中确定变式、转换的训练点,精心设计变式、转换练习,这样可以使学生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磨砺了自己的语言能力。
1.3在途径上求"活"。在语文教学中,"训练"不应只是一种方法、形式,而应成为一种基本意识,全方位地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进行有外显行为特征的"显性训练"外,而更多的是进行融合于其他教学行为中的无外显特征的"隐性训练",这两种训练的有机结合,才是训练途径上求"活"的表现。
2.抓好难点的突破
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采用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教材是本,学生是主体,教师根据这两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去设疑、释疑、质疑,以激励、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的每一环节里,应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采用启发式,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化解难点,突破重点。比如:教学《山中访友》一课可以这样设计:
师:齐读课题,想想读后你想弄明白什么问题?
生:谁在山中访友,为什么在山中访友?
生:他访的朋友是谁,是怎么访问的?结果怎样?
教师恰当地实时点拨、诱导,是学生抓住课文主要问题为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3.处理好“导”与“放”的关系
导――就是教师要善于引导,调动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求知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放――教师要放手发动学生讨论,广开思路,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导"和"放"的关系说到底就是"教"和"学"的关系。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看,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教师过多地强调对学生的"导",用"导"代替了学生的"放"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的手脚与口头表达能力;二是只强调学生的"放",忽视了在导的前提下的"放","放"的不适时,不灵活。
要正确处理好"导"和"放"的关系,必须充分认识二者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学生的"放"离不开教师的"导",教师的"导"不要代替学生的"放"。通过二者的有效结合,精当地 "导",有机地"放",先"导"后"放",使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通过扎实的训练,达到得心应手,应用自如。
4.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
在联系数量与质量问题上,应以质量为主,不然易产生练习的盲目性、随意性现象。形式雷同,数量过多的练习,费时费力,不利于课堂上将教学有关信息及时反馈,失去了教师及时评价、及时矫正的最佳时机。而那些"化时少、容量大、质量高、见效快、训练实"的练习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
训练内容"少而精"要求集中而突出,有助于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逐步积累和提高。训练贪多求全,势必会使之浮于表面,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一知半解,而反得的少;反之要求明确、集中,训练少而精,学生对某一方面知识理解得深刻、透彻,掌握得就牢固,久而久之,所得就多。"少而精"的训练,必然带来"多而全"的飞跃。因此,要把握好练习的广度、坡度和密度。
一、研究性语文学习课程的改革
语文学习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会“正确的理解并运用规范的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达到育人、发展人的终极目标。所以,语文学习过程中要通过有效形式显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定的教育理念与学生一道对课文进行选择与重组,使教学内容、教学序列更为合理。
二、研究性语文学习的方法指导
研究性语文学习中教师更多起着指导作用,在相互的学习与合作中,教师以自己的智能优势用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教师不再只是知识上的传授者,而是方法上的指导者。所以,教师有责任给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提供帮助。
三、研究性语文学习的课堂
研究性语文学习的课堂需要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教学形式、方法,从而“使语文教学活起来,使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多起来”。
课堂乃是研究性语文学习的基地。在课堂上是要习得运用语言的本领,所以要发挥好“范文是一个例子”的功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如何准确使用语言。在这个过程中研究性的学习方法、途径是贴近学生需要的,在实践中,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做“小先生”,自己钻研教材并上课;创设更多表演的情境,使学生在形象的层面上感受,在理性的思维中领悟文章遣词造句的精确;走出教室,在大自然中、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
四、研究性语文学习的作用
研究性语文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有人响亮地提出:“学好语文,陶冶性灵,张扬个性,塑造人格,立志创造!”但是因为“语文创造力绝非是一种知识特征,绝非是对语文知识进行简单的摄取、改组和运用,而是与积累、涵咏、顿悟相伴而生的一种强烈的发现问题、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不懈的心理取向、超越意识和精神品格!”研究性语文学习关注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及全程性投入,关注学生实践中的体验、感受。因而,学生的研究性语文作业只能是一个运动状态的短暂瞬间!
五、学生研究性语文学习的评价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命课堂;课前预习策略
“生命课堂”就是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学生能以饱满的情绪学习语文知识,进而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初中语文生命课堂的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然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策略并非易事,现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究。
一、以生命教育为导向,激发学生对语文预习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在语文生命教学的进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自己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当讨论某一问题时,看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讨论的最终结果一样时,就会增加对语文预习的兴趣”。可见,对于广大中学生而言,学好语文的一个前提就是充分认识到预习的作用,并掌握科学合理的预习方法,而要达此目的,就必须激发学生对语文预习的兴趣。不少学生在语文生命课堂教学的进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预习的重要功效,没有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其根本原因就是很多学生对语文预习缺乏兴趣。因此,在初中语文生命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以生命教育为导向,激发学生对语文预习的兴趣。在初中语文生命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语文预习的兴趣,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在语文生命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从本质上而言,语文生命教学的本质就是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倘若教师不能在教学进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就根本谈不上是什么生命教育。因为初中语文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字,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相当多,这样就让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逐渐丧失了应有的兴趣。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生命课堂的特征,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举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兴趣。譬如,在生命课堂教学中,对一些学生较为陌生的课文进行教学时,教师完全可以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实施悬念教学法、提问教学法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对语文课文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爱屋及乌地喜欢上语文预习,才会去认真摸索语文预习的正确方法。其次,在语文生命课堂的教学进程中,教师可通过课外知识拓展去激发学生对语文预习的兴趣。实质上,语文生命教学的本质就是激趣,根据这一特点,在语文生命课堂教学的进程中教师不能过于强调生字、生词以及语法知识的教学,而应从生命课堂的本质出发,在语文课堂上引入一些趣味性很强的名人故事、历史故事以及游戏活动等,以此提升学生在语文范畴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逐渐产生兴趣,并能独立自主地预习语文课文。
二、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培养其自读能力
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语文生命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自读能力也不是很强,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进程中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这明显与语文生命课堂教学的本质相违背。因此,在初中语文生命课堂的教学进程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不断提升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教师在语文生命课堂的教学进程中,应指导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认真阅读课文两到三遍,仔细思考课文的主旨是什么?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课文时,一定要认真指导他们将课文读通顺,然后从整体的角度去感知,对课文的整体内容形成初步的印象。
第二、指导学生析读课文。在初中语文生命课堂进程中,教师应充分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其能在独自阅读的进程中理解课文的内容,譬如在教学《春》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给学生布置预习思考题目:“请大家看看文章可以分成几大部分?”“同学们分段的依据是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认真阅读课文,这正是语文生命课堂所倡导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以此培养其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全文,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就会一一解决,课文的内容也就能够理解透彻了。
第三、指导学生赏读课文。语文生命课堂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而培养自读能力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譬如一些课文的段落写得十分精彩,可指导学生认真反复地阅读课文中的精彩段落,譬如老舍先生的文章《济南的冬天》,第四自然段中写济南冬天山上的雪景,文辞优美,意蕴丰富,教师可在这篇课文的生命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预习《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认真思考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究竟是怎样的?”让学生预习这篇课文时,可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并想象济南冬天山上的样子,直到最后能够背诵。在语文生命课堂中指导学生掌握赏读课文的方法,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升其语文预习能力。
第四、根据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设计预习提纲。学生对语文预习缺乏兴趣的重要因素就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没有形成良好的自读能力。而要做到此点,对于广大中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必须要借助教师的指导才能达成目的。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生命课堂的教学进程中务必要根据生命课堂的特征结合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设计预习提纲,才能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才能有效培养其自读能力,进而帮助其形成语文预习的良好习惯。
三、结束语
初中语文生命课堂教学务必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教师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学生主动预习课文,不断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趣,进而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在教学创新的观念下,小学课堂一扫以往语文教学沉闷的课堂气氛,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灵活的教学方法,实践着新的课程理念,但是,现在的一些课堂教学却陷入了另外一种误区,走向另一种极端。一些语文课堂在改革创新的同时,落入了模式话的套路。语文课堂教学本没有统一的模式,不知从何时起摹仿之风兴起。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二 、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这较多出现在教学常识性课文时。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第七册的《新型玻璃》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读研专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作用呢?请自主选择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然后向大家汇报。”学生没费多大力气就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罗列出来,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这些特点、作用进行说明的,学生则根本没有去细细研读、体味。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新理念,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专挑“科技含量高,网上资料多”的课文让学生研读,但在设计研读专题时,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结果只能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种别人的田,荒自家的园”,将语文课上成常识课,让课堂成为少数尖子生的“一言堂”。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学生的活动形式多,唯独读书不多,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
三、对语文课堂学生听说的反思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喜地看到,学生表现非常活跃,教师要求说自己的见解、说自己的感受、续编故事等等,学生完成得非常好,口语表达清楚,普通话流利、标准,“说的训练”进行得十分扎实,但遗憾的是,学生会“说”不会“听”。课堂上,一旦教师没让发言,有的学生垂头丧气,无心再去听同学的发言,同学说的内容他完全不知道,有的学生甚至插嘴抢答,中断同学的讲话,对别人十分不敬,小组讨论时,学生七嘴八舌,各说各的,没有统一的说法。由此造成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要重复多遍,学生已经说过的内容还照讲不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这种现象长此以往,既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思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喜地看到,学生表现非常活跃,教师要求说自己的见解、说自己的感受、续编故事等,学生完成得非常好,口语表达清楚,普通话流利、标准,“说的训练”进行得十分扎实。但遗憾的是,学生会“说”不会“听”。课堂上,一旦教师没让发言,有的学生垂头丧气,无心再去听同学的发言,同学说的内容他完全不知道。有的学生甚至插嘴抢答,中断同学的讲话,对别人十分不敬。小组讨论时,学生七嘴八舌,各说各的,没有统一的说法。由此造成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要重复多遍,学生已经说过的内容还照讲不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这种现象长此以往,既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每一个细节,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本人长期担任中职学校语文教师、班主任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我认为教师应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并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点拨和指导,同时充分发挥自己学科的特长,利用好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启发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塑造中职生健康的人格,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也应是我们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1 明确教学目标,加强基础训练
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相对于普通高中学生来说要低一些,因此中职学校应该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而不能一味的与普通高中看齐。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好教材的难点重点内容,采取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来上好语文课。在实际教学时,应该针对学生的语文水平重点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简单的字词句入手为学生打好语文基础,这样才能对他们将来学习和培养其他能力有所帮助。
2 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3 进行参与教学,课堂交给学生
让课堂生动起来,就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积极沉思、认真反思、大胆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启发学生从“浮光掠影”的浅层理解进入到“静影沉璧”的深层破译里;在质疑中培养学生从线型思维、单向思维进入到立体思维和创造思维中。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则充当“导演”,发挥主导作用。为此,教学中,我们可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去分析课文,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结合专业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职业学校有着双重的教学任务,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许多教师在学生入学时及日常交谈中经常对学生进行文化课学习重要意义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耐心教育固然重要,但根据学校性质和专业特点,只要注意了解专业课的内容和特点,并发掘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彼此联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工具性,并尽量把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例如联系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语文训练,或是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其他课程。通过这种有意识的迁移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的重视度,还能够让学生在学好专业技术课程的同时学好语文课程。
语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特别是我们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发掘有利因素,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
小学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和基础部分,它在我国的整个教育体系中一直都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新课改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发生了变化,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就得探寻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为学生创建更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只有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来激发他们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来激发他们的语文探索欲望,只有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才有利于教师传授语文知识。
二、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的身心处于发展阶段,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想象力,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建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对语文的美好意境展开想象,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同时,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三、教师认真备课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虽然简单,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应当充分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准备好课堂教学内容安排和把握好教学进程,教学内容要难易结合,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可能提问到的问题提前做好准备,随时应对各种课堂突发事件。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文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知识修养的重要科目,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重要教学途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当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以便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孔霞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J].新课程:中旬,2011(7).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阔的运用天地,营造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增强语言文字所展现的美感,陶冶学生的性情,化解课文的难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审美愉悦,变要我学为我乐学,实现了素质教育学生的主体性;能减轻教师劳动负担,节省教学时间,增加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效率等诸多优势,因而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
然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的实际运用中,却显得“活”气不足,其主要体现在:
1.喧宾夺主,滥用媒体。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为了更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但许多教师纯粹是为“多媒体教学”而利用多媒体。如何把课件制作得精美考虑得多,如何合理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料为语文教学服务考虑得少。教师在课堂上只顾忙着播放预先制作好的课件或剪辑的资料,既不深入讲解,也没有重点、难点的板书。使学生“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学生的语文素质、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
2.课堂结构模式化。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就是要优化语文课堂结构,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教学效率。目前来看,语文多媒体教学在课件制作和课堂结构设计上,千遍一律,基本是:展示音像资料、介绍知识——展示思考、讨论问题——学生讨论作答(或画图或填表)——展示参考答案。在课堂上“以机代人”“以机代教”,忽视了语文教学的个性,教师上课就像已设置好程序的机器,按部就班。语文课完全缺少了原有的灵活与生动。
3.师生交流、渠道不畅。目前,在语文多媒体课堂中,要么是教师滔滔不绝,要么是荧屏演示不断。学生却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过分强调“人机对话”,忽视教学中师生心灵的沟通,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上述不足的存在,使语文多媒体课堂少了语文课固有的生动、风趣与灵活,少了教师的激情与风采,少了学生的朝气与活跃,给人一种“死板”的感觉,也影响了语文课的教学效率。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现状,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服务,发挥其最佳效益,就必须使广大语文教师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必须从语文多媒体课堂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活”起来。
一、语文多媒体教学思想观念“活”
现代教育的革新,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革新,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更新。不要以为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手段,就算“教改”了。正确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地位及作用是使语文多媒体教学活起来的思想基础。其次,多媒体语文课堂上仍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要求教师在课件制作、课堂结构设计、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多注重教学实效,少搭花架子,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锻炼与提高和语文素养积淀与培养。
二、多媒体语文课堂的结构设计“活”
1.突出学科特征,体现文体、课型特点。听、说、读、写,品味语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因此,这些特征在语文多媒体课堂的结构设计上要有很好的体现,决不能以视听代替朗读,以视听代替训练,以视听代替讲解。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型,在多媒体的运用上要找到最佳的切入点,以体现出各种文体、课型的特点。
2.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结构设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能动的参与者。主体性教学是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比传统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强化教学过程的民主性和开放性。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图、音、文交互的特点,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巧妙的情境,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参与意识,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
3.体现出教师的教学个性。语文多媒体课堂不能“以机代人”。因为,在课堂上学生需要真实,自然的情感交流。在学生心中,机器永远是机器,机器的赞美与老师的一句表扬在学生心中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已所长,如善于朗读还是善于写作;善于激情抒发还是善于理性分析,并与多媒体紧密结合,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使不同的教师展示出不同的教学特色来。
4.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语文课中各种电教媒体的使用如何才能用得恰到好处,使整个课的教学环节流畅、自然、语文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进行巧妙的设计。
三、多媒体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