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7:25: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中 地理教学 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28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基于学生自身的特点,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内容,使用相关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地理的案例教学利用一些较为典型的地理案例,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探讨和研究。在合作探究这些典型的地理教学案例的过程当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效率。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独立性不够。在案例教学法中注重的是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案例中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出结论。虽然很多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了丰富的教学案例,但是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还是过多地依赖于老师给出问题和答案,自己不爱动脑筋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这就达不到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初衷。
2.案例教学安排不合理。高中课改及相关意见的出台使得高中地理教学更具特色,而案例教学法的推广使用则是重要的课改体现之一。由于当前我国大部分中学的课堂为每节课四十分钟的模式,在进行必要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加入内容十分丰富的教学案例,就显得课堂较为紧凑,不利于学生的课堂理解。因此,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案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得地理课堂更加生动而高效。
3.案例的选择缺乏本地特色。案例的选择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如果案例能够结合当地特色就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改之后,教材的编写更注重结合乡土地理。而从鲁教版的教材来看,教材中的案例还不尽如人意,其中大部分的案例没有任何改变,特别是必修三的地理教材,其中的案例基本上全是沿袭之前没有改版的老教材,忽视了结合本地的地理特色。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1.让学生自主对案例进行探讨。教师应该在提供相关材料如照片、文字以及视频等情况下,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自主总结出教学内容中的原理和规则。同时,案例教学也高度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比如在分析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时,强调让学生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去分析问题形成原因。对自然和人为的原因也分别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让学生学会在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惑,甚至可以让学生质疑书本的解释和表达中存在的不到位、不合理的内容。
2.恰当安排地理案例教学。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笔者认为结合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我们教师应该对地理教学案例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协调,规范教学案例在地理课堂上运用的方式及比例。首先,教学案例应该作为地理课堂上重要的辅助教学内容,并分配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其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案例的使用也应不同。例如,在学习世界地理时,可以多结合世界各地较有代表性的人文地理景观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东非大裂谷的独特景观及其形成原因等;在学习到中国地理的部分时,可以结合我国著名的地理景观如贵州的喀斯特地貌来分析理解,同时也应结合当地的风土来帮助学生消化理解。
【关键词】乡土地理案例;课程标准;高中地理
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并在这里成长的地方,因而也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可以说乡土是学生观察和了解祖国的窗口。而随着深入落实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新的理念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地理教学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内容,就往往能为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无疑是新课改下,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感情,继而上升至对祖国的感情
虽然乡土地理中讲的是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些地理知识和现象可能是学生所熟悉的,但这并不等于学生已认识和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这中间还有一个将感性提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我们常常教育学生应该爱乡爱国,但往往流于空洞的说教,难以拨动学生的心弦,须知,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强烈的爱必须建筑在了解熟悉的基础上,只有了解它,才能热爱它,也只有热爱它,才能自觉地位它而献身。
例如,在讲授“荒漠化的防治”时,笔者结合了榆林地区建国初期至今,生态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建国初期,黄沙不断侵蚀着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人们意识到不同黄沙抗争就无法生存,因此历届各届领导带领群众开展了持久不息的植树造林活动,过去沙进人退,如今人进沙退,期间涌现出很多感人的故事。并通过观看《走进榆林》节目中关于治沙的视频,更能给学生直观深刻的认识,其中一些治沙英雄的事迹感动人心。因此利用乡土地理环境问题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父辈乃至祖辈的生存环境,深刻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讲乡土发展的优势,可使学生产生生活在家乡的自豪感,讲乡土发展的历程,可使学生坚信家乡有美好的未来,讲乡土建设的不利条件,可使学生了解家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从而产生责任心。
二、有助于激活地理可以,提高提高教学效果
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在他所发表的《地理教学法》一文中就指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为目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地理着手。”由此可见,乡土地理是学习其它地理的基础,通过认知本地的事物,才便于通晓远方的地理,也只有从自己的乡土出发,才便于更好地了解一国﹑一洲的概况。
例如,在地理教学中会遇到根据某地的降水和气温,分析该地的气候特征。而学生做题的瓶颈是不知道降水量和气温的数值多少才算降水多,气温高,反之也不会判断。为了突破难点,笔者收集了本地的降水和气温数据,榆林地区气候很特殊,四季分明,降水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因此以本区为参照,认识了本区气候特征,通过对比的方法在认识其它地区的气候特征就大大降低了地理知识的抽象性,激活了课堂教学。
三、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新课程标准对乡土地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让学生通过搜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围绕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实践活动。”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身边的﹑乡土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生活化地理教学;有效途径;基本原则
Discusses the adaptation geography teaching shallowly the way and the principle
Wang Dacheng
【Abstract】The new round curriculum reform request geography teaching needs to teach the student the useful geography knowledge, “the study and “the study to lifelong develops the useful geography knowledge” to the life useful geography knowledge” is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entrusts with the geography teaching the basic idea. Therefore teaching material in arrangement full relation life actual arrangement course content, guides the student to experience from the life and to experience embarks, stimulates student’s inquisition ability, sharpens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the individuality development, thus causes the student to form the science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Key words】Adaptation geography teaching; Efficient path; Basic principle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地理教学要教给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是《新课程标准》赋予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为此教材在编排上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从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发展观。广大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也充分利用教材、挖掘生活素材、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地理教学;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关于生活化地理教学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就生活化地理教学的途径和应遵循的原则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不足之处请不吝赐教。
地理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学会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为生活服务、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基本理念,要实现这一理念,地理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让课堂生活化。
生活化地理教学宗旨是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生活化,从而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地理学习能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生活化地理教学中案例的选取、教材的利用与整合上可从以下途径入手。
1 加强生活化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
1.1 联系生活实际借用生活经验,让生活走进课堂。地理现象和地理科学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在教学中教师可精选和学生自身经验相关的内容,使教材内容、教学案例加以扩展、延伸,借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学生亲身体验的生活地理,学生看得见,摸的着,易于接受,学生为了展示自我,学习的兴趣浓,乐于探究。因而有利于学生深入透彻理解和掌握新的地理知识;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易于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使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得到有机的融合,活化了课本知识。如在学习地转偏向力时,让学生回想大家在生活中“当把一池水放掉时,池水下流时会形成漩涡,这是为什么?你家的河流左右岸水深一样吗?哪岸水深?哪个岸多河漫滩”等等。
1.2 利用网络媒体将社会热点、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带人地理课堂。相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教材内容有局限性,某些教学内容有些滞后。因此地理教师要有超前意识,发展的眼光,敏捷的思维,巧妙借助报刊杂志、电视新闻、网络等视听设备来捕捉与地理学科有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在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以教材为框架;以热点为载体,大胆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整合教材,将相关的地理信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地理教学活动,可以突破时空制约,扩大地理信息传输量,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为地理学科增添新的魅力。如:我国的三峡水利枢纽的修建、西康铁路的修建、神八成功发射并安全返回、西安世园会、索马里护航、石油价格的变化、南方雪灾、抢购碘盐等等。使之与教材相关内容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经济意识,环境意识,同时也很好的体现了高考的能力要求。
1.3 结合区域地理教学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让生活走进课堂。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模块之一,通过区域地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区域的特征、区域的发展;理解区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情怀,是地理新课程不可缺少的培养目标。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资源,联系社会和生活,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理论引用与实践。乡土地理资料直接取自大自然和社会,与学生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起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能够亲身体验到地理知识的价值,通过乡土地理知识的获取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家乡发展的地理素养,通过乡土地理教学使学生树立为家乡建设服务的思想,甚至学生能为家乡的建设、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而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树立和谐的人地观。例如:西康铁路、西康高速为什么镇安县境内线路沿乾佑河分布?西康高速的修建对我县未来发展会起到哪些作用?
1.4 利用教材案例研究和课题,开展实践活动,让课堂走进生活。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都是从长期的实践中得来的。通过案例探究让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学生亲自体验地理知识的产生过程,使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如带领学生参观“绣屏公园”、“塔云山”等旅游景区,结合旅游地理的学习,评价我县的旅游环境;结合我县水泥厂的搬迁,组织学生分析水泥厂选址的区位、原水泥厂是否合理、搬迁的原因等实践活动;再如我的一日生活与自然资源、模拟大气的温室效应等。
1.5 利用新课导入,巧设情景,让课堂走进生活。利用情景导入新课能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教学的活力渗透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目标。巧妙的情感导入能是教学活动在积极的情感中展开,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信息兴趣,积极主动的探究新知,领悟求知的真谛。例如:我在教学“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内容时,采用“三国时,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用火将司马懿父子所率军队困在葫芦峪,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懿父子自知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是敌方得以死里逃生。诸葛亮功亏一篑,望天长叹一声‘天命难违呀’”。真的是‘天命难违’吗?不是,而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大雨将敌方放走,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通过这样的导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生活化的地理”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 科学性与思想性原则:“生活中的地理”案例应源于客观存在的,来自现实生产和生活。老师应选择能生动形象地表达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地理案例进行地理教学,符合科学准则,具有一定的思想教育,因此,老师应随时注意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捕捉相关的生活中的地理素材。
2.2 生活化原则:案例是一种情境化的学习材料。地理教学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案例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摸德着的,这样,所给的案例才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是学生觉得新奇,学生才有探索的欲望,否则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2.3 时代性原则:“生活中的地理”选择遵照相关知识与能力主题的要求,选取的生活中的地理既要与时代进程一致,同时要注重其对未来可能的预见效果,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使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4 广泛应用乡土地理资料的原则:乡土地理知识是学生能够直接获得的地理知识,家乡的地理环境是学生易于直接观察的地理环境。在案例选取时教师要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这样可以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与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5 可操作性原则:所选“生活中的地理”是为教学服务的,要能适用于课堂教学或实践(研究性)活动的操作要求。如绘制学校的平面图、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等高线的制作、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等等。
2.6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原则:人地关系理论是地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对地理科学的发展和地理教学有直接指导作用。所以教学在“生活化地理”教学时,案例的选取一定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贯穿人地关系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应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以致用的推动者,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引领者。为此,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结合地理教育的实际特点,引领学生从生活中走进地理课程,从教材里走向生活世界。地理知识的学习应作为认识现实生活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 要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教师必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信息, 及时将它转化为教学材料, 及时融人地理课堂中,与课外、校外、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体验相结合,也就是“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让课堂生活化。
参考文献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乡土地理材料即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和常接触的素材,然而,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乡土地理材料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达到扩展学生生活经验、增加他们对家乡的感知,使他们在感同身受中由衷地产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促成学生情感共鸣。
案例1:讲解“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章节,可用乌鲁木齐河滩路的发展变迁作为案例深刻说明问题。首先以图片方式列举红山塔下河滩路变迁;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河滩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与河滩路沿线的城市聚落又有何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论证交通条件对河滩路沿线的“华凌建材市场”、“小西门批发市场”两个超级市场发展的利与弊。这类扩展性的思考、想象、讨论,将学生对家乡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可有效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激发他们为家乡的建设成就而自豪的情感,也引发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对乌鲁木齐城市建设的密切关注。
二、巧用乡土地理案例,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地理事物或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地理概念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抽象内容,在教学中直观性差,感受性弱,学生兴奋点不易激发。为此,必须引用乡土地理事例阐述说明,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抽象到具体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
案例2:讲解“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章节,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可给学生留开放式作业:“田字路”、“BRT”、“地铁”这些新的交通运输方式与交通线的布局对乌鲁木齐城市聚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图1所示)?
三、巧用乡土地理案例,促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尽管高中生抽象思维较初中生有了较大发展,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形象思维仍起着重要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可有意识地选取一些直观形象的乡土地理案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深化认识。
案例3:讲解“流域的综合开发”章节,在完成教材内容学习后,尝试引导学生以同样方法分析“乌鲁木齐河流域的综合开发”问题,课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并将所收集到的数据资料制作成学案在课堂上使用。学生热情很高,不断提出新问题和解决思路,甚至有的学习小组设想以“乌鲁木齐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为题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课题研究。
案例4:讲到 “区位”这个概念,就“区位”的两层含义:一是指该事物的位置;二是指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联系。可列举大家熟悉的华凌建材批发市场,让学生分析它的区位:“华凌”位于河滩路与西虹东路交汇处(第一层含义);有哪些因素利于“华凌”成为新疆最大的建材批发市场(第二层含义)。最终总结利用“在什么地方?有哪些影响因素?”断定一个事物的区位。这样,学生可以把“区位”这个抽象、复杂的地理概念具体化、简单化,从而进一步加深对 “区位”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为其后的农业、工业区位选择内容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四、巧用乡土地理案例,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教授1929年在他所发表的“地理教学法”一文中指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这是符合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地理课堂结合学生身边熟悉事物,巧妙利用乡土地理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提高探究热情,促进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提升。
案例5:讲解“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章节,在仔细研究教材后,可大胆尝试“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例”与学生共同探讨区域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进作用(图2所示)。
为尽最大可能将乡土地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通过课堂教学呈现给学生,在备课过程中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并借用文献中数据图表,最终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案例6:上述方法还用到讲解“城市化”章节中,以紧邻农大附中的“南梁坡”为教学案例,讲解“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学生以此为启发成立课题组,以《乌鲁木齐南梁坡城市化过程影响的研究》为题,结题报告在2011年自治区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评比中荣获自治区一等奖。
五、巧用乡土地理案例,增强人地关系认识
关键词:案例教学有效性
高中地理教学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及运用的过程,案例教学是实现这些过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和方法。所以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在具体案例教学实践基础上,对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要求学生需要达到何种程度的能力、掌握哪些分析问题的方法步骤,并且应如何用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来反馈案例教学的效果等进行了探讨。
一.对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有效性的理解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因此,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可以理解为:案例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某个案例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应该是学生有没有从案例分析过程中学到什么地理原理或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在认真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习了某个案例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过程中提升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环节,见下表:
为提高案例教学过程中各环节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原有的案例背景知识体系,是提升学习有效性的基础
揭示地理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的过程,需要运用逻辑思维;阐明地理事物之间和人地之间的联系,也需要逻辑思维能力。地理案例教学是以学生具有一定案例背景知识作为基础而展开的,例如,必修三的学习就需要学生有较为扎实的区域地图判读能力和基本的区域特征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当发现学生对案例涉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有缺失时,就必须及时地加以补充。
这在案例实施的准备阶段非常重要,因为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利用性和牢固性直接影响后阶段调用知识解答问题的教学过程。以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对比为例,强化了学生区域地图地理基本信息读取、三大自然区地理环境基本特征差异对比、综合分析等方法训练,对中国的主要区域的自然地理基本特征进行前期的知识铺垫和查漏补缺,并在此基础上训练了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多种技能,这样就为学生后阶段案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这种在学习新知识、新案例之前,帮助学生把记忆中零散的、支离破碎的知识整合起来、建构成知识网络体系是高中案例教学准备阶段的要点。
2.与乡土地理结合,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首先要找到可供学习的案例,地理案例就是学生学习新知识以及教师实施案例教学的主要载体。选择好的案例是地理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所以,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贴切的教学案例,所选定的案例内容要清楚明确、可读性强,最好对学生的情感有所触动,同时,又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给学生营造出思考的空间。
乡土地理来自学生身边的地理事实,即符合学生客观认知又能揭示地理要素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因此,精选身边的、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到的乡土案例供学生学习使用,可以更好的吸引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学习的愉悦度,从而使案例教学的效果会更好。如在学习《工业区位布局》时,有学生针对课本知识提出了这样的一个疑问:“在我们每天上学途经的大坦沙污水处理厂,他的布局为什么不是在河流流经城市的下游地区?”。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饶有兴趣地到了大坦沙污水处理厂进行参观。经过这次活动,学生知道了大坦沙污水处理厂主要净化荔湾区居民的生活污水,其处理标准还未能达到饮用标准仅是排放江河的标准。通过大坦沙污水处理厂布局的案例,学生不仅理解了污水厂布局要求,而且也得到了额外的知识收获,更好地理解了工业区位的基本原理。
3.案例呈现的直观性和可比性,是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案例是理论和实践的一座桥梁,怎样呈现案例,让学生在案例学习中获得原理并应用到实践中,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从案例的呈现形式看,可以有文字、图表、景观图片、数据等多种形式,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应注意案例呈现的直观性,目的是使学生易于感知和理解;此外,还有案例的可比性也非常重要,目的是增强案例的反差,使学生易于对比,通过对比更好地理解地理基本原理。例如,在“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教学”中,呈现了广州市二沙岛及大坦沙岛的相关资料,如两岛的位置、楼价、建筑景观图片、交通、医疗设施等对比图文资料,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刺激,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对两个乡土案例的分析过程中,也更好的理解了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基本原理。
三.影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1.乡土案例资源获取不易,开发不足
课本案例较典型,但理论层面高,实践层面弱。而乡土案例不及课本案例典型,理论层面弱,但实践层面高,而且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所采用的乡土地理往往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后需及时进行反思,并对教学案例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及开发乡土地理案例。
2.易走入教案例,学案例的误区,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教学实际操作中容易让教师走入教案例,学生学案例的误区,这不仅是教师把握的错误,有时会因学生对案例所涉及区域的地理环境不熟悉所造成,教师在教学中不得不停下给学生进行该区域自然地理知识的补充。
3.事例教学与案例教学
事例教学与案例教学分别是基于“事例”与“案例”的分析而进行的教学,表面看两者只是一字之差,但其含义及实际的运用中却存有较大的区别,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容易混淆。事例教学是指师在教学中呈现的故事、事件等,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缺乏典型性,所以一般在课常教学中用于课堂的导入、说明或佐证一个概念或原理及作为习题的背景材料等。案例则以实际生活情景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堂讨论,是指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书面描述,案例一般采用文字材料的呈现形式,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问题性特征,所以相比之下,案例比事例更具有说服力,在同类事件中更具有代表意义。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巧妙利用乡土地理资料,全面提高我们教育教学效果呢?
一、利用研究性学习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乡土地理调查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身对话的过程,从而形成“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的“三位一体”的过程。以高中必修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为例,在教学中利用活动“选择一条你熟悉的铁路、公路或一个车站,分析影响它们布局的因素有哪些?哪个因素起主导作用?”开展一个研究性学习。结合福厦铁路的开通,我们可以就以下问题展开调查:
1.福厦铁路概况,沿线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福建原有铁路交通网布局情况分析。
3.福厦铁路建成之后对泉州港的建设、旅游业、工业、商业等部门产生的影响。
这些问题可通过查资料、实地调查采访等方式获得一手资料,如下面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
旅游:景点因高速铁路兴盛
南安市丰州西华岩寺位于新火车站站点附近。“以后铁路通了、新火车站建好了,游客肯定会更多!”西华岩寺将因为高速铁路的通车而兴盛,成为新的宗教旅游景点。
物流:效率提升成本降低
晋江市一陶瓷公司的老板老周对内坑镇火车站点建成也充满期待。相比其他产品,陶瓷是个“大块头”,运输费用的起浮对其成本影响特别大。“内坑的火车站点建好了,我们的成本可能会降低一些。”
站点所在地:盼来区域商贸繁荣
福厦高速铁路站点所在地居民对铁路带来的新景象更为期待。“北峰人对福厦高速铁路的期望值很高。”丰泽区北峰街道主任说,泉州新火车站设在北峰,将对当地的物流、客流、商贸等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北峰紧邻清源山风景区,福厦高速铁路建成后,不仅省内交通提速,省际交通也会提速,泉州到深圳只要一两个小时,“对整个泉州旅游业的发展都会有好处”。
老百姓:出行便利又实惠
在普通老百姓看来,福厦高速铁路带给我们新的快捷、便宜的出行选择。福厦高铁全线贯通后,从福州到厦门的车程,所需时间只要一个半小时,相比目前全程高速公路,整整缩短两个小时。而在票价方面,目前,福州到厦门全程高速的票价85元。据了解,从上海到杭州的快速铁路行程需要两个小时,票价在40元,参照这个标准,今后若乘坐高速铁路,从泉州到福州、厦门,所需费用也许还不会超过40元。
总结福厦铁路的区位因素:完善铁路网布局、直接改善沿线投资环境,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宣传沿线港口、旅游形象、促进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先进的科技是保证等。教师注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而不是简单的做结论,再同书本中的南昆铁路的案例进行比较。在这个过程中“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做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以乡土地理作为教学案例。提高课堂有效性
我认为乡土地理作为一种地理教学素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取之于学生身边同时又高于学生对它的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灵活地应用它,就能让地理课具有自己的特色,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魅力。如“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这一节,教师可以以晋江工业的发展作为案例,以学案的形式给学生。如下列材料:晋江占地范围只有649平方公里,面积并不大,而且出身农业并没有什么工业基础。但由于身处侨乡。地临水域港口,又有“爱拼才会赢”的传统做事特点,所以当改革开放的春风频频吹起时,出身、人文、地理等先天优势开始同时发力。
晋江企业产品走出一条从仿牌、贴牌、再到创牌的良性发展之路。恒安、安踏、七匹狼、九牧王、SBS等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就是在这种发展背景下陆续诞生。如今。晋江已形成鞋业制造、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陶瓷等一批较成熟的产业集群。也正是由于这些产业集群的存在,晋江才被冠以“中国鞋都”“中国纺织工业基地”等美誉。这些产业集群有四大特点;第一,小产品,大市场。第二,小概念,大前景。第三。小企业,大合作。第四,小集群,大作为。
晋江产业不足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第一,生产能力与创新能力之间的落差。第二,先进装备和人力资源之间的落差。有一定技能的产业工人队伍还未形成,先进设备与先进技术和人力未能高效结合。第三,造牌成本与品牌价值之间的落差。由于缺乏品牌的文化建设和高水平的形象包装,导致品牌成本和品牌价值之间反差较大。第四,产业规模与单体能力之间的落差。如安踏的鞋年销售额已达10个亿,但耐克鞋2003年的销售额是40亿美金。同样是名牌运动鞋,二者间的销售差距竟达近40倍。这说明品牌优势未能全面发挥,规模效益还未形成。第五,发展速度与发展空间之间的落差。晋江各大产业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势头,但晋江土地资源有限,用地难成为企业扩大产能的一大瓶颈,继而导致部分规模企业外迁,严重削弱了晋江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问题设置:
1.结合材料分析晋江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2.晋江乡镇企业的与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发展有何异同?
一、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性思考
生活化地理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认识生活离不开地理,感受到地理的魅力,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需要。因此,地理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地理知识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习的教材。在教学中,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融入真实的情景,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给地理教学找到生活的原型,让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例如,我在讲人口迁移中的民工流动时结合我县劳务输出情况:近几年我县外出打工者达三万多人,劳务收入在三亿以上,解决了厂矿企业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打工者们从外地带回大量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从而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学生们很容易就明白了民工流动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提出的明确指向性要求,必将对未来的基础地理教育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使地理成为一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学科。地理教师要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教师除了自身解读教材外,还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进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
二、生活化地理课堂教学方法
面对课程改革的“高原现象”,面对不同层面的问题,地理教师应树立信心,转变观念,创造性的实施教学,使地理课堂向着课堂改革的目标迈进,实现课堂重建,并赋予教学创造乐趣,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实现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教学有以下方法:
1.举例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列举平时衣食住行、不同区域的地理事物、一些耳闻目睹的地理现象、身边的地理问题,使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如以购房为背景,分析商品房的交通区位、所处环境、社区设施、房屋朝向等地理知识。
2.直观法运用图像、投影片、录像等开展直观性教学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讲“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损害”时,可播放环境污染方面的录像,形象地展示人类受废气污染产生的呼吸道疾病。
3.借喻法一是借助学生已有的数字空间概念,想象一些抽象的地理数字,如对“人口的机械增长”这一叙述,可借助本县情况进行介绍;二是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原型,启发其思考地理规律和成因,如借助借助火锅里汤沸滚的情境想象气流的上升。
4.实验法通过实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地理原理。如讲地转偏向力的时候,我让学生将水池装满水,然后打开排水孔,观察水流形成的漩涡的方向,并适时地分析漩涡形成的原因。
5.讨论法讨论有助于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地理教师要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在河流中游泳时,于不同时段下水上岸的感受,来体会海陆热力差异。
三、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1.发现生活中的快乐
常言道:清水煮菜无滋无味。同理,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加点调料,善于捕捉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地理现象,就能有效避免“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循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的目的。例如,在讲盐碱化问题时,我讲了操场跑道上撒了大量的工业用盐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杂草丛生,这样学生对盐碱地是低产田就有了较清晰地认识。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化抽象为形象,变难为易,学生易于听明白。这些例子,使学生感到地理课贴近现实生活,有东西可学,学后可用,兴趣自然高。
2.紧贴生活可以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比较易于理解和接受,并且会产生明显的感受,这是学生自己用学到的地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地理问题,是学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亦是对自己终身发展有帮助的地理知识。比如,在我在讲矿产资源时,就适时向学生讲授,“我县是矿产大县,磷矿储量近十亿吨,品位高达26~38%,位居湖北省第三,全国第四”。学生们通过老师讲解,对家乡有了深入的认识,从而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自豪感、使命感和奋斗意识。
3.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关键词】中职经济地理;生活化教学;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0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经济地理》的教学中,某些方面理论与实践脱节、感知与学习脱节、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脱节等问题对经济地理教学成效的提升产生了很大不利影响。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育在不断地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这就意味着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会在现实世界中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校是小社会,社会是大学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正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整合所追求的结果,也是新课改对教师所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对此,笔者认为在中职《经济地理》教学中应当贯彻生活化理念,进行“生活化”理念的渗透与运用,将枯燥的教材知识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不再局限于教材与课堂。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学习、感悟,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学以致用。笔者这样考虑的原因有三方面:
(一)从学科特点出发:“生活化”是《经济地理》的学科优势
《经济地理》是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内容有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交通运输地理、贸易地理、旅游地理、城市地理等布局现状和特点,并预测其发展方向,这是一门实用性的人文地理课程。经济地理知识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出现或遇到的许多经济现象,都有一定的地理背景。如我国南方和北方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差异,就能用经济地理的知识来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需要有各种各样的有用的经济地理观念、知识和技能。如一个商场的位置选择,一家大型超市连锁店的布局,公交车站点的布局等,都需要用经济地理知识来分析,才能做出合理、正确的选择和布局。
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经济活动也与经济地理密不可分的。如现在的学生喜欢逛商场、逛超市购物。会有一些问题:商场超市这些商品主产区在哪里?为什么产在那里?它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哪些是农业原料产品,哪些是工业原料产品,哪些是高科技产品?哪些是重工业产品,哪些是轻工业产品等。
生活处处有经济地理现象,生活处处可用经济地理知识。“生活化”是《经济地理》学科的巨大优势。
(二)从中职《经济地理》教材现状看:教材的处理需要贯彻生活化理念
我们现在所用的经济地理教材是2009年出版的,案例、数据等没有及时更新,最新的数据2008年的资料,这些教学内容不能紧跟社会的发展。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涌现出很多新兴事物,是以前闻所未闻的,而我们的学生就是在这样一个新的环境中成长的,如果教学过程中还在例举四五年前发生过的事件,教学案例与学生的距离太远,脱离鲜活的现实,学生难以接受和喜欢。
书本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严重,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突破多年来紧扣教材、忠实教材的传统观念,根据课程标准、自身特长、学校条件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需要,贯彻生活化理念,重新整合延伸教学资源,灵活拓展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创作,优化教学,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益。
(三)从中职生的特点而言:“生活化”教学理念切合中职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据调查,我校中职学生有努力上进型的,这些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较为认真,并能不断进步。但比例较少,约占班级的18.6%;有得过且过型,学习积极性不高,怕苦畏难,学习效率低,只求过关。这类学生是主体,约占52.1%;有消极应付型,在学习中表现出很强的惰性,整天无所事事,表现出很强的逆反心理。这类学生约占29.3%。
由此可见,职校生的主体是学习被动型,主要的问题:缺乏自信,目标不明确,没有进取心,基础太薄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恰当的学习方法。但他们在学习中也有自己的特点:如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动手能力强,乐于实践;可塑性强;对感兴趣的事物爱思考;有责任心。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如何努力建立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成功的地理课堂教学应当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应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借助学生容易理解概念、规律、原理的生活背景及熟悉的生活事例、现象作为支架,恰当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将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更多的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努力价值和成功乐趣,培养起他们积极进取的心态和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乐学并且学有所得。
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中职经济地理的教师应依据新课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采用有效的生活化经济地理教学策略,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经济地理课堂充满了活力,而且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化解教学中的重、难点,促进经济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二、“生活化”理念融入中职《经济地理》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经济地理“生活化”教学概念的界定
生活化教学就是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既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关注学生现实生活,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且要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
经济地理生活化教学是指在经济地理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包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出发,联系生活学经济地理,把生活问题经济地理化,经济地理问题生活化,体现“经济地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在经济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的以知识结构为中心的教学思维方式,用更为生活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通过生活化的引入设计、情节设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掌握知识、技能与学习方法。
经济地理“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特征是:从核心价值上,坚持以“学生”为本;从课程的建构方式上,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的统一;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上,坚持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统一;从评价机制上,倡导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二)经济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20世纪以来,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理念,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他指出:“学校最大的浪费是学生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学校教育应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在社会环境里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教学走向生活,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学应该然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根据现代教学观,结合经济地理学科的特点,多数专家和学者认为:到生活中去是学生学会经济地理的最终目标。因此,生活化问题在经济地理学习活动中非常重要,一方面,生活化问题是学生学习动力的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经济地理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发现、分析和解决生活化问题的过程。教师通过创设对学生有用的生活化问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让生活化问题成为学生掌握经济地理知识的纽带。
三、中职《经济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经济地理“生活化”教学,是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因素和生活中的经济地理素材,创设生活化情境,走进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实现让学生掌握知识,达到知与行的结合。笔者在中职《经济地理》教学中,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优化教学内容,为“生活化”教学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只是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书是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工具是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科书是死教科书。”“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
目前经济地理教材是以单元为体例进行编写的,如《中国经济地理》教材编排的内容章节按生产活动分别为: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交通运输业地理、贸易地理、旅游地理、城市地理等章节。如农业地理的不少内容和工业地理的内容互有联系,但教材安排在两个不同的章节,上课时内容就孤立、枯燥,学生不仅很难有兴趣,也很难将其联系理解,进行综合分析。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整合,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备课过程中注重设计适合学生和贴近生活的场景,创设一些生动形象、符合实际的案例,引导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化的教学中,感受经济地理的魅力,进而促进学生积极感悟,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案例1:《丝绸之府看丝绸》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分属农业地理和工业地理,蚕茧的生产分布是属于第二章《农业地理》中的经济作物类中的纤维作物(见图1),丝纺织是第三章《工业地理》中纺织工业这部分的内容之一(见图2)。如果是教教材,就是把教材里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讲完了事,教材上有什么内容,教师就讲什么;教材里怎么说,教师就怎么讲。内容分散,知识不连贯,学生不感兴趣,就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案例2:原第二章《农业地理》和第三章《工业地理》的知识结构分别如图1和图2:
为了把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笔者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把“教”教材为“用”教材,把蚕茧的生产分布与丝纺织工业整合为一节课,并取课题名为《丝绸之府看丝绸》(见图3),从杭州的金名片---丝绸引入,引出丝绸工业的基础原料---蚕茧的地区分布;丝绸工业的分布。杭州有丝绸之府的美誉,在这节内容中引入杭州这个“丝绸之府”丝绸业的发展,对身为杭州人的学生来说,是乡土经济地理的特征,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亲切感,有用价值,能激发学习兴趣。
除了章节之间的知识整合外,在《丝绸之府看丝绸》的教学中,也有机地整合本地的教学资源:杭州有丝绸之府的美誉,桑蚕的养殖和丝织业的发展历史悠久,水平高。万事利集团是杭州高端丝织业代表。将教材围绕“丝绸即面料”到“丝绸是文化礼品”,再演变为“丝绸是新材料”这条主线进行重组、处理,使教和学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变成富有生活气息、有生活实用价值的教学内容,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外的延伸作业也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分组布置走访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中国丝绸城、万事利集团、杭州历史档案馆、浙江丝绸工学院等,更全面地了解杭州的丝绸发展,完成拓展性学习的作业。以此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二)创新教学方式,为生活化教学提供切实的措施保障
根据课程标准和生活化教学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以多种形式展现生活的多彩,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经济地理的关注度。
1.剖析时事热点,开展“生活化”教学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很难适应当今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把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的“新闻事件”内容,有选择地纳入到经济地理教学中,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地理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有积极意义。因为“新闻”中的每件事都和一定的地理要素相联系,更因“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它贵在“新”,时效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普遍关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责任感。笔者在经济地理的教学中每节课课前5分钟安排地理新闻事件演讲,让学生从经济地理知识的角度进行点评,既关心社会时事,也提高分析能力,又复习和巩固了地理知识。在新课内容的教学中,也重视时事新闻事件中所蕴含的经济地理要素,选用合适的事件成为课堂教学的案例。
案例1:2011年3月11日 日本东海岸发生9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
(学生课前演讲)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发生了规模9.0级大型逆冲区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首府仙台市以东的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测得数据为24.4千米(15.2英里),并引发最高40.5米的海啸。此次地震是日本有观测纪录以来规模最大的地震,引起的海啸也是最为严重的,加上其引发的火灾和核泄漏事故,导致大规模的地方机能瘫痪和经济活动停止,东北地方部份城市更遭受毁灭性破坏。
分析:这则新闻事件中就包含了不少地理知识,地震、震源、震中、地震级别、海啸、核发电等。学生把这则灾难事件做成了课前演讲的内容,笔者就地震、震源、震中、震级、海啸、核发电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讲解外,更是让学生普及“预”、“防”、“救”的地震知识。使学生知道简单辨识地震前兆期的几种方法;地震发生时的几种紧急避险方法,如:室内避险,室外避险,野外避险等;逃生原则、应急小常识,自救与互救的知识等。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学生以后的生活中可能会起到作用,这就是生活化知识的教育。有用,学生有学的动力。
案例2:日本地震核电站危机致国内抢盐风波的事件。
2011年3月16日,网上盛传日本核泄漏将扩散到国内,补碘可以防止核辐射,而海水质量将受到核污染,今后产的海盐不安全。谣言最终导致我国食盐抢购的发生。
学生很关注这则新闻,有学生的家长也在抢盐,学生一早在公交车上遇见我就问:“老师,你昨天有没去抢盐?我妈妈抢了一箱呢!”
经济地理的教材中就有一节是介绍我国的制盐工业,教材介绍了我国四种盐---海盐、湖盐、井盐和矿盐的地区分布、储量等。笔者就把这部分知识提前讲授,拟题为《从“抢盐”风波说开去》。除了教材的必修资料,还补充介绍盐的概念,工业用盐和生活用盐的区别及我国盐业的政策等,希望学生把这些知识也告诉家长,不必跟风去抢盐的!
当今世界变化很快,新事物、新事件、新问题层出不穷,教材内容更新速度太慢,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此,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及经济地理教材偏重人文地理的特点,及时将社会焦点热点事件引入课堂,并且引导学生对生活密切相关的这些热点焦点事件进行深入思考、认真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联系时事热点、焦点的问题往往比较复杂,思维空间较大,而地震是环太平洋地区较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学生对它较熟悉;抢盐风波发生就在我们身边,盐是每家每户每天的必需生活品,教师创设学生身边生活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
2.借助生活经验,深化“生活化”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生活中的经济地理如果是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则触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提高他们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材料。
教师所教的内容如果与学生生活经验产生碰撞,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作为教师不仅要多体验生活,更要善于抓住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经济地理事物和经济地理现象,加工设计成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例子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分析、思考和掌握新知识。课本中的有许多知识都都是学生看见过、经历过的生活实例。如:
案例3:农业生产特点的教学
农业生产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和不稳定性。这些特点对农业生产的要求是要做到因地制宜,不违农时。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完全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通俗易懂。
在讲授新课时,笔者出示了四幅瓜果的图片:桔子、香蕉、甘蔗、哈密瓜。
问题1:上述瓜果的著名产地分别是哪里?哪些是当今的时令瓜果?
问题2:著名的产地的物产就称为这个地方的特产。同一种瓜果,能种植的范围比较广泛,为什么这种作物在某地能形成特产?
问题3:有没有同学看到过或买到过浙江地区产的哈密瓜?为什么?
这样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唤起以往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发现学习,构建新的知识,使教师达到不教而教的理想效果。
只有适用才是最好的,教师要从纷杂的实例中挑选出适合教学需要、有助于目标达成的生活实例。笔者认为:首先要“鲜活”,即选取刚发生的或正在发生事例,其次要选择绝大多数学生都有生活体验的、最好是当地的学生身边的事例,与此同时要注意所选事例能否引起学生共鸣,进一步探究的冲动。
另外,许多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不是全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也有些生活经验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干扰作用,如案例中没有学生知道或认为我们这里南方能种植哈密瓜。又如学生身边可能存在的一些工农业区位选择或城市、交通布局不尽合理的现象,也都起到了干扰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回避这些问题,而应该把它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使它有利于教学。
3.捕捉生活现象,探索“生活化”真谛
教学过程的社会化、生活化是知识活化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如果要使一堂课具有生长性,就必须使课堂的生活案例丰厚,就必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素材,并把它转化为教学材料。
案例4:什么样的天气看烟花最妙?
如第6章旅游地理,介绍我国的旅游资源,杭州这个世界旅游名城的旅游资源是重点推介之一。杭州从1998年起的一年一度的烟花大会成了吸引各地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有人这样描述烟花大会的盛况:明月。烟火。不夜城。
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出了一道题:什么样的天气看烟花最妙?学生议论纷纷,给出的答案大多是:天晴、碧空、无云最好,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夜空中烟花绚烂绽放的美景。这种说法是不是有科学的道理呢?
其实,碧空无云并非是最好的施放烟花的气象条件,无云的天空好比一个黑洞,很难衬托出强烈的烟花效果。
看烟花最妙的气象条件是:有较多的分散性的低云、碎积云,云底高度在1000米左右,相对湿度70%以上,有较多的水汽,风力小于3级,能见度6公里以上。有毛毛雨、有薄雾也无碍。
在上述的气象背景下燃放烟花,通过云中小水滴微粒散射和折射作用,能烘托出意想不到的灿烂背景,达到梦幻般朦胧境界。加上云层对声波的多次反射,延长交混响时间,天地共鸣,更有气吞山河之势。
学生听了老师给出的答案后,一脸的诧异,然后又是一阵讨论,恍然大悟般吸收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它不是唯一的资源。将生活搬进课堂教学,教师除了自身解读教材外,还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做新内容的教学案例,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使生活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经济地理知识的意义与价值,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4.自创虚拟假设,模拟“生活化”情境
“自设虚拟假设,模拟‘生活化’情境”是指当这部分内容学生既没有生活经验,也没有生活现象可作很贴切的案例时,假设一个情境,可以用人、地、事、物、时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求。虚拟假设要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有机结合,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带到一定情境中去,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实现知识的迁移。
案例5:如在学习影响经济布局的主要因素时,笔者给出了这样一道虚拟假设的情境题:有一位职高毕业的学生想自己创业,家里能提供他足够的创业资金,他有两个方案在选择。方案一是在某一学校大门口附近开一家奶茶店;方案二是想在浙江开发煤矿,成为煤老板。你们帮他分析一下,哪种方案更具有现实可操作性?说说理由。
这两种方案,对学生来说,目前都还不具备生活经历,但利用假设提问,问题是生活化的,是有现实性的。
学生很有兴趣,开始有学生说开发煤矿好,能成为大老板。但这很快被大部分学生否定了,有个别同学已经在书本P150页找到了我国煤矿资源的分布图,发现浙江煤矿资源非常贫乏,不具备开发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对方案一的可行性认可度很高。认为奶茶店门店小,投入成本低,技术要求不高,可以创业。
笔者又抛出问题:开店能不能成功,选址很重要。请大家帮他参谋一下奶茶店的选址,哪里更合适?说出你的理由。
店址:幼儿园学校门口附近;一所寄宿制的学校门口附近;一所小学校门口附近;一所通校生的职业高中校门口附近。
通过讨论,学生会有比较统一的答案。从假设题中,学生能比较容易理解影响某一经济活动布局的一些因素,如:资源、资金、消费人群(数量、年龄构成等)、技术、店址、交通等等。事实上影响经济布局的因素很多,不同的产业、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对象,要考虑的因素侧重点有所差异,要根据实际情况再分析选择。
上述生活情境是虚拟的,但问题完全是现实的。通过自创设虚拟假设,模拟“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分析、思考和探究,实现知识迁移。当学生把自己当成是情境中的一个主人时,就能主动、深入地思考和讨论,学习的效果更好。
5.走向社会,尝试“生活化”研究学习
经济地理学特别强调区域性,因此在教学中,“乡土”地理显得非常有实际意义,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地理教学内容的最理想平台。在经济地理教学设计中,为了让学生走向社会,尝试“生活化”研究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实际的动手、动脑分析、团队合作等能力,笔者特意将“乡土地理”以实践探究型活动课开展,内容围绕杭州经济发展的课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人口、环境、道路、交通、工业、农业等专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搜集等方法进行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的调查研究,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
案例6:《寻找杭城“新”丝路》
在《丝绸之府看丝绸》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在课前一个月就布置了实践探究的课题:---《寻找杭城“新”丝路》。让了解杭州丝绸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振兴杭州丝绸业出谋划策。
选题阶段(结合教材内容,确定课题) 活动课课题的确定 开学初,根据教学内容,列出杭州“乡土地理”课题。
第二单元农业地理:纤维作物----蚕茧,
第三单元的工业地理:丝纺织工业。
笔者整合这两部分内容,因为丝纺织工业的基础原料就是蚕茧。根据杭州是一个有“丝绸之府”美誉的城市,丝绸织就了杭州的部分历史,确定《寻找杭城“新”丝路》为课题,旨在使学生通过对杭州丝绸业的寻访,了解杭州丝绸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就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同时锻炼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确定活动课寻访地点 (1)杭州中国丝绸城;
(2)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
(3)浙江理工大学(前身---蚕桑馆,浙江丝绸工学院);
(4)河坊街卖丝绸的店;
(5)万事利集团公司和其他的丝绸生产企业;
(6)图书馆、网络查找历史资料,主要包括:杭州与丝绸有关的地点、名人等。
组织落实阶段 经全班讨论,自由组合,分成6组,各选一个寻访点,进行寻访,记录和分析
方案的实施 各组学生,利用双休日及节假日时间,分别对本组的调查内容进行统计、调查,并查阅了相关资料,拍摄了相关照片,每组交一份调研报告,包括小论文(文字资料)、照片和PPT课件。
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的总结 1.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人人各抒己见,为小组研究性小调查工作出谋划策,特别是一些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在此活动中找到了参与的价值。
2.探究过程中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熟悉了调查研究的手段和方法,而且大量的数据统计汇总和报告的完成,既巩固了学生的统计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写作的能力。
3.增强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
实践活动要求人人参与,组内通力合作。时隔一个月后,各小组将实践活动成果写成报告,以幻灯片的形式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学习成果由教师、学生、各小组间共同评议,最后将三方评价的分数加以平均,作为这学期每个学生的平时实践活动分。
走向社会,尝试“生活化”研究学习,开展乡土经济地理研究性学习不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它还加强了学生非智力素质的提高,可以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可以锻炼人际交往的能力以及领导与被领导的能力,可以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不畏困难的顽强意志。以生活的观念进行经济地理教学,充分挖掘乡土地理教学资源,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更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给学生以生活的意义。便于使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四、“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笔者在中职《经济地理》教学中实践生活化教学,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经济地理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经济地理的运用能力。另外,还培养了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增强了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本领,让学生知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合理布局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要考虑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仅仅就学习兴趣而言,笔者欣喜地发现学生的作业、课堂及对老师的评价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给师生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传统课堂 “生活化”教学课堂
抬头率 30% 90%以上
交作业情况 个别学生比较拖拉,甚至不肯交 95%以上及时上交
对老师的满意率 80%左右 92%左右
笔者所在的学校一直倡导要“背起书包抬起头听课”,在原来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下,抬头率在30%左右,也就说10多个乖学生在听课,如果要统计有兴趣在听的,数据还要低;在进行“生活化”的经济地理教学后,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明显增强,参与课堂发言的学生更多了,抬头率更高了,达到了90%以上,这在中职学校里已经是很不错的情况了!学校每学年一次的教学效果调研,学生的满意率都在90%左右以上,超出学校的平均满意率10%多,远远超出笔者所在的政史地教研组的平均满意率。
同时在考试成绩上,也发生明显的变化。进校第一节摸底考试,考查最基础的地理知识,平均分24分;学期结束,经济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平均分82.5分。 这是一个让人惊喜的提升。
(二)思考
在中职经济地理教学中实施了生活化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持之以恒的达到经济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1.鲜活的生活案例——生活化教学的前提
作为教学的案例既是教学的素材,亦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内容必须贴近学生实际与生活世界。因此教学案例的选择,就要牢牢把握围绕在学生周边的各种各样的有趣素材,根据实际选用。选编恰当的案例,能为教学提供最有益的保障条件。用“生活化”给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教师提供的案例,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或是音频、视频形式,都必须具有适合逻辑分析的信息。因此,选择贴近生活的好的案例是该种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关键。
2.为生活服务——生活化教学的宗旨
让中职经济地理课堂充满生活化,是教师以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教学策略,它填补了传统教学与生活脱离的鸿沟,丰富了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能够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接受经济地理、爱上经济地理、学会经济地理。
为了更好践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经济地理存在并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世界,生活离不开地理,才能切切实实体会到地理的价值,学习的动机才能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地理知识及地理思想和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为生活服务,达到学以致用。
3.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生活化教学可持续的思想动力
中职经济地理“生活化”课堂的开设,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教学素养和机智要求。教师需要转变观念,不断学习、创新和实践。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懂得生活并不直接等同于教育,生活中因为世界的自发性、复杂性,决定了它的局限性。在建构生活化的经济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
一是生活化但不能庸俗化。既要联系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又不能忽视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如果把课堂教学停留在一个个孤立的地理现象层面,将会导致教学的庸俗化。
二是生活化但不能无序化。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决不能放任自流,目的要明确,要把学生的活动纳入学科的体系中来,促进知识的内化和系统化,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联系日常生活实际的经济地理内容,都应以实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教师通过备教材、备学生,找到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契合点,才能把“生活化”的理念贯穿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总之,通过在《经济地理》课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理念,能丰满我们的课堂,充盈学生生活经历,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增加学习兴趣,学会学以致用,也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乃平.文化课应该让中职生“学得会”——来自一线的报吿[J]、文化课应该让中职生“用得上”——来自一线的报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