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影的发展过程

电影的发展过程

时间:2023-07-31 17:25: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影的发展过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影的发展过程

第1篇

一、电影音乐在电影剧情发展中运用的现状

(一)艺术表现力不强,场景氛围不贴切

我国电影的发展处在一个关键时期,电影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决定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我国电影剧情的发展需要不断借鉴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表达技巧来完成电影的创作。可是目前我国电影剧情的发展,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不强。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往往需要借助于场景设置和背景音乐等来增强其艺术性并推动情节的发展,但是很多情况下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却没有通过这些形式展现出来。特别是电影音乐选取不当会使得艺术表现力大打折扣。场景氛围不贴切也是电影剧情发展难以取得较大发展的另外一大因素。场景氛围不贴切主要表现在情节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安排好具体的场景,这就使得电影剧情的发展难以按照安排好的情况进行下去。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没有运用好电影音乐。所以相关人员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场景氛围的设置问题。而要把握好场景的设置问题就一定要利用好电影音乐的独特效果。

(二)主题思想不明确,人物形象不丰满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主题思想往往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可是如果主题思想不明确,那么电影剧情的发展也就缺乏其原有的意义,难以取得较大的发展。电影音乐在电影剧情的发展过程中往往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可是电影音乐搭配的不合理则会使得剧情的发展难以达到最佳的效果甚至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基于这种认识,相关人员要在电影音乐的选取和具体的搭配方面做好准备工作。电影音乐对于电影人物的形象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电影音乐未必能够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较大的作用,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电影音乐在衬托人物内心感受的过程中有着微妙的效果,而音乐本身的性质是否符合却是需要反复斟酌的。如果电影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倾向与电影本身的思想缺乏一致性,那么就会适得其反,产生不好的效果。1974年上映了一部极具时代特色的影片《闪闪的红星》。在这部电影作品中《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等都是非常优秀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对于推动电影情景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独具风格、艺术特色鲜明的音乐作品,那么大众是不可能了解到这部作品的主题的。每当响起这些熟悉的旋律总能浮现出主人公那鲜活的形象,音乐与人物形象非常搭配,很好地展现了电影的主题内容,电影音乐对于电影主题思想的描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矛盾冲突不明显,情感表达不充分

电影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往往会出现多种变化。在推动电影情节发展的过程中电影音乐对于矛盾的激化和冲突的爆发具有推动作用。可是在很多电影中,电影音乐却没有起到这种作用。特别是在一些情感大片中往往会因为电影音乐的不合适而难以提升电影的整体质量。节奏迅速而又急切的音乐往往是矛盾激化的表现,而沉闷低缓的音乐则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但是一些电影创造者却没有对这些方面进行比较专业的研究。当然,电影的精华部分往往是表达出电影人物的情感,这也是促进电影情节发展推动电影艺术进步的重要方式。音乐会改变人的心情也会营造各种气氛,如何使得电影的气氛更加符合情节发展的需要,这是实现电影创作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有些时候,由于电影音乐没有恰当的出现或者是出现了不合适的电影音乐,这时电影本身的艺术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难以取得较大的突破,也难以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做到合理而自然。

二、如何通过电影音乐推动电影剧情的发展

(一)增强艺术表现力,渲染场景氛围

电影音乐的发展和电影艺术的进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了推动电影剧情的发展就应该要充分利用电影音乐的优势来提高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增强艺术表现力应该要从音乐的性质和音乐的旋律等方面着手。电影音乐的选取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因为不同的电影对于音乐有着不同的需求。关于电影音乐的来源问题也是一个应该要多加考虑的问题。有些经典的音乐是可以用在电影中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要考虑到一些特殊的情况,有时候因为特殊需要而难以在现有的音乐中选择到比较符合剧情发展需要的电影音乐,这就需要有关人员要根据需要创作出新的音乐。这是一个比较考验电影创作者的事,因为电影音乐的创作需要从电影内容和电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入手。而且电影音乐的作词作曲和演唱技巧都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择和考核。电影音乐除了可以增强艺术表现力外还可以起到渲染场景氛围的作用。场景氛围的渲染可以从视觉听觉等多个方面来进行选择,因为人的综合感观能力对于电影场景氛围的感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音乐从听觉方面对人们的情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会使人对周边的环境也产生较大的影响。急促嘈杂的音乐会使得人的心境异常烦躁,这就使得人的心理对周边氛围的感知产生错误的判断并有极大的抵触情绪。舒缓和谐的音乐则会让人感觉舒适,这就使得人可以亲切地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可以让人产生较好的情绪。所谓情景交融就是体现在人的思想感情与具体的场景氛围产生较为微妙的联系,相互影响并产生让人深刻的印象。所以在通过渲染场景氛围以推动电影剧情发展的过程中加强电影音乐的艺术表现力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周星驰是著名的笑星,他的许多电影都是为了娱乐大众的。影片《功夫》中有一场包租婆追阿星的戏,这场戏本身就非常搞笑但是其最值得欣赏的部分却是背景音乐《流浪者之歌》。这是西班牙作曲家萨拉萨蒂作曲的著名小提琴曲,音乐热烈欢快、诙谐幽默,其节奏与包租婆和阿星的快速狂奔恰到好处地吻合,更加突出了剧情搞笑的喜剧性,增添了不少的笑料。这反映了电影背景音乐对于推动电影剧情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明确主题思想,丰富人物形象

针对有些电影主题思想不明确的问题,相关人员要对电影创作的细节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要将电影的主题思想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出来,这是电影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当然,电影音乐在推动电影情节发展表达电影主题思想的过程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电影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电影音乐的作用应该要从专业的情景构造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不仅要使情节合理符合人物性格,而且电影主题还要将语言等多种因素融合到电影的创作过程中。主题始终是电影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只有通过情节的发展才能表现电影的主题,也只有通过主题的深化才能使得情节的发展更加具有意义。在明确主题的过程中,电影音乐是一种外在的表现,但是却最能引起人们感情共鸣,也是最能表现主题思想的。音乐的插入使原本没有生气活力的剧情变得充满了灵性与光芒。所以要充分认识到电影音乐对于推动电影剧情发展的重要作用。此外,利用电影音乐丰富人物形象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物的出场或退场都会有特定的音乐,这往往是电影创造者精心设计的。有些音乐是为了营造具有特殊效果的氛围,有些则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某些音乐在不经意间就暗示了人物的最终命运。无论是音乐的间断性播放还是音乐的连续性播放都反映了电影情节发展的需要。电影《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为了刻画小丑的丑恶形象并以此来推动情节发展就运用了非常躁动不安且易于变化的电子音乐来描写。在每次小丑出现前,为了烘托气氛这段电子音乐就会响起,人们的神经会因此而立刻紧张起来,因为音乐的响起就暗示着小丑的即将出现。这段音乐贯穿于整部电影之中,将小丑的邪恶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电影音乐对于电影中人物形象的丰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激化矛盾冲突,充分表达情感

由于电影创作本身具有较广阔的发展空间,因而电影创作需要利用多种艺术形式来对电影的情节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在电影的情节发展过程中矛盾和冲突的激化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剧情发展到关键时刻的重要特征。在矛盾激化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迅雷般的音乐,这种音乐是复杂而让人警醒的。电影音乐的特殊爆发性使得剧情的突然变化更加充满了神秘感并能激起人们探索的欲望。为了利用电影音乐来突出电影中的矛盾,应该要采取比较灵活的音乐表现形式,富于变化的音乐配上符合矛盾激化特征的场景,可以将电影的情节发展推向。很多电影在创作的过程中都乐于采用一些富于变化性和拥有比较曲折的旋律的音乐来作为电影情节发展中的音乐,这就使得电影情节的发展具有曲折性和变化性。只有这样才能牵扯到观赏者那脆弱的神经,才能体现电影音乐的独特价值。当然,在利用电影音乐激化矛盾和冲突的过程中还应该要充分表达出人物的情感。音乐中包含着非常强烈的情感因素,在推动电影剧情发展的过程中就应该要从音乐本身的情感宣泄出发,要从音乐的情感宣泄中体会到剧情的发展走向。《辛德勒的名单》表现了犹太人不屈的抗争、人性的善良、战争的灾难。这些内容本身存在着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但是由于电影音乐的配合而更加具有生命力。这些深刻地反映了电影的思想主题,电影音乐的作用在于使得一切的启示和深刻的内涵都通过音乐的奏响而被揭示。帕尔曼那如泣如诉的小提琴诉说着那动人凄婉的故事,向人们展现着战争的罪恶和人性的光芒,启迪人们要珍爱和平,要以一颗仁爱之心去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正是因为音乐旋律的变动才将人们对这部电影的全部感受都激发了出来,使得电影的情节像流水一般倾泻出来。所以,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应该要认识到电影音乐对于激发矛盾冲突表达情感的作用。这也是电影情节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2篇

关键词:电影美学 商业 电影商业美学 电影行业

一、前言

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各个行业受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进入全面繁荣阶段,人们的日常生活品|也不断在提高,因此,在这样的一个发展背景之下,电影行业也得到迅速发展。随着社会发展的深入化,电影行业的发展与商业的发展已经密切联系在一起,而电影本身是具有艺术的属性,尤其是在美学方面,由于在当下的电影行业发展中一味追求电影的艺术性,摒弃商业性,电影行业是难以得到深入发展,而对应的如果一味的满足商业性而制作出来的电影,会丧失电影所具有的艺术性,同样也得不到长远性的发展。因此,如何将商业性与电影所想表达的主流价值、艺术性融合在一起,促进当下电影行业得到整体性的进步与发展,是需要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二、有关于电影美学的相关内容探析

电影美学,这一词在电影行业的发展中由来已久,而且许多新名词和新概念层出不穷,甚至达到了对美学这一概念的滥用,如媒介美学、新生代美学、暴力美学等,而对电影美学的理解,许多人都是模糊不清。为此,这一章节首先对电影美学的概念进行剖析,再来探讨与之相关的其他方面,从而为后面探讨电影美学和商业的研究奠定基础。

(一)电影美学分析

在电影行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电影美学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简单的来说,电影美学是电影学和艺术美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电影学和艺术美学的基础上来研究电影艺术的美和审美方面。电影美学的本体不仅要关系到电影的本体,而且还需要涉及到美学的本体,而电影的本体就是由编剧、演员、导演、摄影师等幕前幕后的工作人员所组成,美学的本体就是主体所感受到的对象是否美。众所周知,美学最早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一旦失去哲学的支撑,美学自身也将不复存在,因此,电影美学也是美学的一种,在发展过程中要建立在美学的基础上来进行电影的制作和观看。

(二)电影美学的属性、归类

从电影美学的概念分析中可以得出,可以得出电影美学的属性是电影艺术的哲学,因此,在新世纪发展下的电影美学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首先其主体不能够放弃对文本哲学的意义以及对审美内涵的研究;其次是对电影美学的研究必须要同文化的发展所结合在一起,尤其是需要从消费文化、大众文化以及主流文化等方面去研究美学;最后是需要在美学的研究依据电影本体的规律,从大众的角度入手来探寻广大人民群众对电影的需求,促使电影美学平民化。而对电影美学的归类,在如今本国研究体系中,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美学原理研究、中国古典美学、西方美学、中外美学比较研究、门类美学、实用美学也就是技术美学。电影美学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仅为电影美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整个电影行业得到发展。

(三)电影美学的研究范畴分析

对电影美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电影美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电影的审美特性,以及电影艺术的审美规律,尤其是电影语言、电影思维、电影艺术中的假定性和审美形态,对这些方面进行研究有利于将这些元素充分表现在所制作的电影中,让电影更加具有艺术性。第二,电影美学还需要重点研究电影作品背后所想要表达的文化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潮,以及观众和电影艺术之间的审美关系,对这些方面进行研究,可以更好的对美学进行具体的顺利和研究。第三,电影美学还应该同西方文学、中国古典美学相互联系,在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赋予电影丰富的美学思想,从而促进电影行业得到整体的进步和发展。第四,电影美学还需要对电影的发展史、理论等方面进行研究,比如说像《电影与思想》、《电影哲学概说》、《电影诗学》等方面,所讨论的内容都是有关于电影美学领域,从而更好的促进电影美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电影美学的延伸―电影商业美学的分析

新世纪发展之下,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迅速崛起,在电影方面日益与发展的商业的联系在一起,因而,也就出现了电影商业美学这一概念。电影是一门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意,由此可见,电影艺术是依赖于电影的商业性而存在、发展,因此,电影商业美学的发展基础由此而来。所谓的电影商业美学,就是建立在市场需要和经济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所创设的电影艺术设计和创造体系。这一体系首选要符合电影作为一种媒介所需要遵守的经济规律要求,同时也要符合电影本身具有艺术性所需要服从的艺术规律。在现如今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西方的好莱坞电影还是东方本国电影,在制作电影的过程中都在找寻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切合点,在遵循美学的基础上,促进电影行业得到整体性的进步与发展。

三、从东西方电影的发展来探讨电影美学与商业之间的研究

在分析完电影美学的相关内容之后,针对于当下电影美学与商业之间的研究,本文从东西方的电影入手来简单探讨下,希望可以促进电影行业的整体发展。

(一)以好莱坞电影为例来探讨电影美学与商业之间的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电影工业全球化步伐也不断加快,好莱坞电影作为西方电影的代表,就是电影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的成功之例,同时,好莱坞电影也为全球的电影行业提高了可以参考和借鉴的范例。但是从电影美学的角度来讲,好莱坞电影在制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将重心放在这一方面,更多的是将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工业来发展,因此,在美国电影中往往通过暴力展示来宣泄观众的无意识行动,以梦幻化的画面、强烈化的视觉效果来震撼观众,用皆大欢喜、善恶有报来抚慰人们的心理伤口。尽管好莱坞电影所含有的元素可能都涉及不到电影美学的角度,但是好莱坞电影在坚持广大群众基本需求的基础上,用艺术电影包装着流行电影,用流行电影来促进电影的流行,使得好莱坞电影在在保持主流性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更好的满足于广大人民群众对观看电影的需求,因此,发展至今的好莱坞电影不仅是受到广泛观影的群众热烈追捧,而且也被全球的电影市场所认可,所实现的经济收益远远超过与其余国家,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好莱坞电影紧跟当下趋势和潮流,将电影艺术与商业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尽管受到包括美国在内几乎全世界知识精英的反对,但也成为了全世界最流行的电影产品。

(二)以中国电影为例来探讨电影美学与商业之间的研究

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更多的是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出于市场策略的需要而将电影艺术性与商业性结合在一起,甚至于是让艺术性屈服于商业目的,尽管受到媒体和学院派的强烈批评,但是也不难看出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市场中的成功,比如说中国电影、韩国电影印度电影等都在效仿好莱坞电影,表明好莱坞电影审美机制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在中国电影行业中,由于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政治、计划经济等方面,许多人都会将电影的商业和美学对立开,基本上很少有人能够从其中找到融合规律,也就导致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中出现了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其中商业电影相对应主旋律电影和艺术电影而言,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的所体现的商业目的观察与整个电影,让观影者在观影的过程中最先体会到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电影所附加的商业目的,从而导致商业电影的地位更低,甚至于会受到习惯性的轻视。从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来看,商业电影占据着整个电影行业的半壁江山,在这些商业电影中不难看出其数量是与日俱增,但其质量却一直难以得到提高,这也就导致中国电影产业长期面临着陷入低谷、观众流失、市场萎缩的困境,难以促进电影行业得到整体发展,在电影市场的竞争中也难以取得有利的位置。

四、以冯小刚的贺岁系列喜剧电影为例来探讨电影商业美学

本文就以冯小刚贺岁系列喜剧电影为例,来具体的探讨下电影美学与商业之间的关系。

(一)以冯小刚所导演的贺岁系列喜剧电影为例

在如今的发展形势之下,有需求才会有市场,市场的存在和扩大,才能够促进一个行业得到长远性发展,因此,对于电影行业的l展来讲,将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有机结合在一起是促进电影行业得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却并不是一节很容易的事情,稍有不慎所制作的电影偏向任何一方都会造成困境。冯小刚就是在舆论的压力和商业的风险中,通过灵活的市场判断力、良好的艺术感觉,将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有机结合在一起。从制作的《甲方乙方》系列开始,冯小刚就立足于社会发展需求、观众审美情趣以及市场环境等方面入手,以艺术的变化来适应市场,为中国的电影商业美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冯小刚的贺岁系列喜剧电影在电影商业美学中所形成的特点

在冯小刚所导演的众多电影中,促使在电影商业美学上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通过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来唤起大众的认同,喜剧与悲剧在以往的概念中是相对立的,但是现如今这一对立关系早已消失,在冯小刚所导演的电影中就能够充分体现这一点,运用小人物在这个大千世界所发生的悲伤、搞怪的事情,来融入中国百姓在现实中所感受到的种种无奈、困惑、期盼,以欢笑来展现悲凉,以戏谑来展现无奈,不仅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向。第二,用社会互文本引起社会广泛共鸣,传统的喜剧表演是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搞笑的情景设置来事项引人发笑的作用,但是在冯小刚所导演的喜剧片中却很少采用夸张的形体表演,而是采用喜剧情景的设置和特色语言的构造来完成,这样的方式不仅有利于与社会发展和流行文化接轨,而且也有利于展示社会现实,达到更好的效果。第三,用反讽的方式来释放观众的情绪,比如所导演的《大腕》中有一句“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么?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在结合社会实际发展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观众,道出观众的心声,从而促进自己电影的发展。

(三)从冯小刚的贺岁系列喜剧电影中所得出未来电影的商业美学的发展研究

电影美学的发展与商业的发展可以通过电影商业美学来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实际上,电影的商业美学一方面是与传统的电影美学存在着种种的冲突和差异,但是在另一方面,这中间往往有可能达成相互促进和推动。为此,冯小刚所导演的电影恰恰能够体现他将主流意识、商业诉求和艺术个性通过商业美学融合在一起,因此,在他的电影中,不仅可以取得好的票房成绩,实现商业目的,而且在影片中所包含的那种后现代喜剧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发现,都可以体现他所导演电影的价值所在,与此同时,影片中所想传达的有关于小人物的善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等方面,也是能够体现一种主流的社会价值观。从冯小刚所导演的电影可以得出,中国电影美学的发展,首先,需要对电影美学的属性、内涵等方面进行充分的了解,再在立足于美学的基础上去分析、读懂和认识电影的美之所在,其次,从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探寻商业发展与电影艺术发展之间所联系的关键点,在尊重和理解市场和观众的基础之上,达成主流价值和娱乐价值、商业性和艺术性、本土性和全球性得到动态平衡,促进中国电影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为我国电影行业得到全面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进入全面繁荣阶段。

五、结束语

在时代的发展洪流之中,电影的发展不仅是人们日常所选择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而且也是一个行业所发展的主要内容。在电影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电影美学的存在和商业的发展,其实是存在着矛盾又密切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电影美学和商业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电影行业得到整体性的进步与发展。为此,本文针对于此,从电影美学角度入手,从商业的发展角度切入,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方面论点的探讨和研究,为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实现共同发展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 关于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 弘石. 当代电影. 2006(06)

[2] 走出去的中国电影――《十面埋伏》案例分析[J]. 杨D. 电影艺术. 2006(06)

[3] 中国电影百年[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李多钰主编, 2005

[4] 全球化视野:传媒产业经济比较研究[M]. 学林出版社 , 金冠军,郑涵主编, 2003

第3篇

作者:高翀 单位:中国交响乐团

我们认真审视这些年中国电影发展的具体情况,就不难发现,对于现实和人民群众的关注,对时代的关注,恰恰成了一种缺憾。造成了这样的局面,一方面有违于电影艺术的传承,另一方面又不适合现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对于电影发展的要求和呼唤。

中国电影要在不断创新中坚持走现实主义道路

从我国有电影的那一天开始,一直延续着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已经有100多年,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好像是火把,一代代传承下来,发展下去。尤其是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展开了民族复兴、大国崛起的伟大宏图,我们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可是,这样如火如荼的时代强音,却没有相应产生出大量反映这个时展变化的作品,不能不说,这是我国电影发展过程中的一点遗憾,不管是思想匮乏,还是题材距离现实太远,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思考其根本缘由,经常发现一样的困惑,那就是缺乏对现实主义的坚持和探索。

好莱坞各种类型的电影风靡全球,但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奥斯卡奖往往把最高奖项给予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据统计,近八年来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全都是关注现实社会的佳作,美国是全世界电影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全世界商业电影产量最大的国家,却不断产生具有很高艺术性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好作品,这也提醒我们认真思考。现实主义是完善的创作思想,其最主要的有这几个方面的特征:创作诉求、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从创作诉求方面来看,以美国导演摄制的《华尔街》来分析,奉行现实主义精神,就使创作电影的人,无论编剧、导演,还是演员,都要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而且要在深入生活,思索生活的前提下,认真遴选现实主义的题材。据说,《华尔街》导演的父亲就是一个经纪人,所以他常年近距离观察和思考这种生活,并在作品里展现了对拜金主义的批判。

从创作思想的方面看,有很多低级仿效,面对丰富而鲜活的生活,不去挖掘和思考,或者归根结底就没有这种思想。举例来说,奥斯卡获奖电影《撞车》因为创作者坚持现实主义思想,认真的体察生活,思索人性,从而产生了这样一部优秀的电影。美国是个多种族的国家,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汇聚在这个国度里,各种矛盾和纷争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这部电影的创作者生活在这样的现实中,观察社会,深入思考,从而产生了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作品:让生活在一个社会中的彼此仇恨、彼此攻击的人,在遇到了一次车祸以后,形成了互相理解和包容。

现实主义创作和商业化并非完全矛盾

电影走到这个时代,已经形成了很庞杂的体系,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某一模式作为唯一的标准。有些人提出,现实主义是唯一高明的创作观念,其实这种提法和认识都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并不是只要提到现实主义,就一定是艺术家。电影发展到现在,各种表现形式百家争鸣,包括摄制的方法,都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所以说不论是现实主义还是其他各种类型电影,都适应了不同观众的不同需求,都具有自己存在的价值,甚至是电影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商业社会发展繁荣的今天,一些现实主义作品面临困境,票房惨淡,成本都无法回收。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有人提出现实主义和市场是根本性的分歧,难以融合、共存。可是,这两种因素不存在根本性矛盾,而且假使能够理性驾驭,现实主义同样可以赢得市场,赢得票房。以国产电影为例,《钢的琴》《孔雀》等一些现实主义作品,也很好的赢得了市场和观众的喜爱。《秋菊打官司》等电影,也很好的融合了现实主义和商业化,既具有思想性,又具有观赏性,既有对社会生活的深入思考,又能深入浅出的吸引观众。越来越多的例子的告诉我们,现实主义和商业性是可以融合、互补的,比如《唐山大地震》和灾难片的融合,《金陵十三钗》和战争题材的互补,都运用得十分成功。

人民群众永远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甘泉,创作者如果背弃了社会现实这一根本道路,是不可能实现长远发展的。生动、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是每一位艺术创作者都不应该背离的方向。在祖国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一定会产生越来越多的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好电影、电视剧,这是广大观众的需求,也是中国电影通向发展繁荣的道路。

第4篇

[关键词] 影视音乐;发展瓶颈;对策

音乐是一部影片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好的音乐,很难想象一部电影会成为经典,尤其是一些为了影视作品中的特定情节而量身定做的音乐,它们将更加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并在观众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电影与音乐的结合我们称之为影视音乐,它是视听艺术的完美契合。当音乐融入电影,一种崭新的音乐载体应运而生,它不仅增强了电影的戏剧性,渲染了电影的氛围,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调动了观众情绪的高涨。我国的影视事业蒸蒸日上,在这段时期中,我国的影视音乐也由当初的幼苗茁壮成长为如今的参天大树,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它还不断地融入了大量的新科技元素,在未来的发展中,它还将不断地朝着多元化、现代化发展。

一、影视音乐的发展瓶颈

我国的影视音乐发展虽然已由当初的幼苗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但从使用的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一方面,它在运用上太过于随意,太过于膜拜某种曲调。在一部影视作品中,同一首音乐反复出现,这是使用乐曲泛滥化的表现。另一方面,它有着太过于明显的商业性质,从而导致了艺术性的欠缺,使观众在听觉上产生了疲劳,而那些配乐者却还在往影片中不停地灌输,为此不亦乐乎。

(一)滥用

我国影视音乐的发展从萌芽到成熟历经了一个较长的时期,已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但仍然有许多影视制作人只把它当成是陪衬画面的附属品,只作为一种充实耳畔的纯背景声音,并没有深入研究,从而忽视了它的许多本体作用,如烘托气氛、描述情节、反映年代、表情达意等。在现在的许多影视作品中,由于前期的拍摄不足,就拿大量的音乐去堆积、充数,导致配乐过满,这种“戏不够,歌来凑”的观念更是影响了影片整体的艺术美感。在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看来,多余的影视音乐就如同一粒老鼠屎,而整部影视作品就是那一锅好粥,影视音乐只有在需要出现的时候出现,那才是恰到好处,才能给整部影片带来升华,反之,还不如不出现。一般来说,影视音乐在一部影视作品中所占的时间在二到三成最为合适,当然,除了一些歌舞类的电影,或是特别需要音乐作为素材的电影。在使用音乐语言前,我们都应仔细考量其表意色彩和产生的情绪渲染力,以免产生堆砌感。一段好的影视音乐对于整部电影来说,起到了情感升华、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那仅仅只能作为一种辅助作用,在运用的整个过程中,制作人应分清主次,影片的戏份才是主体。在我国近几年的许多电影中,音乐与戏份的时间平分秋色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部时间总长为90分钟的电影,当中就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播放音乐的,虽然现在改善了音乐在时间上的配置,但它仍然没有安守本分,甚至企图喧宾夺主,在许多不需要它出现的地方,它硬生生地挤了进来,音乐声大作,抢尽风头,掩盖了声音元素中音响和人声的戏份,使声音内部出现混乱,破坏整体美感,导致观众在观影时变得异常烦躁。

(二)抄袭

自中西合璧之后,我国的影视音乐有许多都是从西方借鉴而来的。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我们都不难看到大量西方影视音乐的身影。在康洪雷导演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中,每当士兵们进行刻苦训练时,美国影片《亚历山大大帝》中的主题曲Titans就会反复出现。主题曲上的硬搬硬套难免有抄袭之嫌。除此之外,在我国的影视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大量被翻译成中文的西方影视音乐,它们作为插曲或是主题曲穿梭在电影中,尽管它们与影片中的戏份配合得还算默契,但仍然让观众感到质疑,我国地大物博,人才辈出,难道就配置不出一些具有本国特色的、属于自己的影视音乐作品吗?在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时,笔者又想起一种被称为“罐头音乐”的音乐,它具有版权并受版权保护,在市面上没有发售,仅仅作为商业上的用途,所以并没有在民间流行。通常情况下它以纯音乐为主,除了原曲版本外,还提供各种乐器的演绎片段以及一些伴奏,这样就能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罐头音乐”顾名思义,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吃的罐头一样,无需加工制作,打开即可食用,而它就是一种无需重新录制就可以直接使用的音乐。这种“罐头音乐”意识已经普遍存在,它与我国影视以及广告的音乐都已形成了配套的模式,同样一首音乐会在不同类型、不同场合的影视作品中反复出现,这样便使配乐者们不用费心费神,直接到特定的音乐库去购买音乐就行了,运用得十分顺利,得心应手,所以就出现了以下的现象:在体育节目中,世界杯的曲调总在我们耳边回响;当故事情节在表现浪漫情感时,班得瑞的钢琴曲或是贝多芬的《致爱丽丝》总在我们耳边萦绕。这些充斥着罐头意识的音乐被重复地放置于不同的影视作品中,尽管得体,却依然让人感到食之无味,弃之又很可惜。此外,它又受到商业利益的干涉,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广告植入影视作品,另一方面,影视作品整体艺术美感下降,越来越向商业化发展。面对广告行为的干预和商业利益的驱使,在音乐的制作上配乐者只注重量而忽视了质,音乐与故事情节的脱节,使整个影视作品的整体创作水平都受到了影响。

二、我国影视音乐的发展对策

面对我国影视音乐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的许多问题,我们必须想好对策予以补救,影视音乐的日趋完美化才能使更多影视精品出现在观众眼前。下面笔者将针对以借助程式化配乐为主,缺乏原创性、趋于商业化的现象提出相应对策,希望我国影视音乐的弊端可以得到缓和并逐渐被克服。

(一)影视音乐团队素质的提高

纵观我国影视音乐的制作方式,目前有两种:一种是传统工艺结合,它是演奏与创作的合成体;一种是电脑合成,它是一种分离,只有在各个不同部门的协作下才能完成。然而不管是哪一种制作方式,我们都必须不断地提高和完善创作者的专业素质、制作人的欣赏水平以及录制过程中对技术的把握。从制作人与配乐者的关系上看,制作人必须了解基本的音乐理论,有一定的音乐素养,这样才能与配乐者更加契合,有良好的沟通。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制作人与配乐者都能一拍即合,英雄所见略同,齐奏的默契犹如行云流水般,因为他们都能看透对方所想,懂得各自的需求。如果一个影视制作人连最基本的音乐知识都不具备,只是凭主观意识来判断一首歌曲的节奏是否合理、旋律是否动听,那么就无法与配乐者产生共鸣,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从配乐者来说,他们应该在影视作品的前期准备阶段就开始构思,对于原创型的影视音乐来说,其创作时间的长短也会使音乐整体的创作效果受到影响,所以在影片开拍之前配乐者就应该先了解剧本故事,将情节介入其音乐创作当中,提前完成画内音乐,以便音乐节奏与影片中人物动作的协调统一。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配乐者也应定期去拍摄现场探视,尤其在拍摄戏份是剧情转折的时候,这样便于添加音乐并根据剧情的发展作出及时的改动,相比只看剧本而言,亲身经历而创作出来的音乐一定更加自然、更加真实、更加贴合剧情、更加符合场面的发展需求。

(二)中外融合,古今贯通

在吴爱芳女士的论著中,她仅用了“中外融合,古今贯通”这八个字就足以概括影视音乐创作的要诀及其使用原则。许多人都说,自中西合璧之后,我国的影视音乐有许多都是从西方借鉴而来的,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我们都不难看到大量西方影视音乐的身影,主题曲上的硬搬硬套难免有抄袭之嫌,我们还能看到大量被翻译成中文的西方影视音乐,它们作为插曲或是主题曲穿梭在我国的电影中,加上“罐头音乐”意识的普遍存在,影视音乐面临广告行为的干预和商业利益的驱使,在音乐的制作上配乐者开始只注重量而忽视了质,音乐与故事情节的脱节,使整个影视作品的整体创作水平都受到了影响。可如果我们又回到清末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话,那么已有前车之鉴,创作水平止步不前将是必然。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社会与时俱进,无论在哪个领域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闭关锁国”并非明智之举,我们应该在中西音乐融合之中寻找平衡点,这才是有利于创作的最好方法。“古今贯通”,就是指我们应继承前辈的传统文化,发扬民俗音乐,向民族化发展,这样才可能逐渐克服我国影视音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弊端,才能成为具有自身风格魅力的影视音乐国度。所以在我国影视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以充分发挥本土特色为基石,继而再吸收西方音乐,最后将西方音乐进行本土化改造,使之成为具有本国特色的音乐,纳为己用。

在外国拍摄的影片《末代皇帝》,其音乐制作人是苏聪,他是我国第一位奥斯卡最佳音乐大奖的获得者,虽然这部影片的导演是意大利人,但却并没有影响到苏聪与导演之间的合作默契。他以中国的古代音乐为素材来充分表达该影片的主题,创作出了与影片主题相契合的音乐风格。其中一幕是溥仪用餐,苏聪采用了一段吹管音乐,绵长而略带感伤,之后夹杂着古筝、琵琶、打击乐等各种音乐声,给人以端庄典雅的感觉,有着浓厚的中国风韵,更加贴合了影片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烘托出皇室就餐的场面。影片中大量民族乐器的成功使用充分肯定了我国影视音乐实行“古今贯通”,走民族化道路的正确性,我们只有充分以本土特色为基石,继而再借鉴西方音乐的优秀经验,发扬民俗音乐,才能逐渐克服影视音乐的弊端,为我国的影视事业添砖加瓦。

三、结 语

影视音乐是影视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承担着叙事、表意、抒情等功能,不同风格的影视音乐必定会对影视作品产生不同的效果,那么配乐者在选择音乐时就必须慎重考虑,因为只有与影片的整体风格相契合、与影视画面相协调的音乐才能有力地推动影视作品向更完美化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影视音乐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说明我国应走创作道路,发扬民俗音乐,向民族化发展,将华夏五千年的文化内涵融入影视音乐中去,为我国的影视音乐和影视事业谱写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魏茹芳,刘金霞.中国电视电影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电影文学,2009(16).

[2] 任晓梅.浅谈电影音乐的作用[J].电影文学,2008(14).

[3] 孔令旨.浅析电影音乐的发展特点与前景――以中西方电影音乐的发展为立足点[J].电影文学,2010(13).

[4] 葛姝亚.对中国电影音乐多元化发展趋势的思考[J].电影文学,2009(16).

第5篇

一、当前中国影视艺术创作中美学融入的问题分析

(一)影视艺术作品缺乏对主旋律的弘扬

在我国当前的影视艺术创作当中,影视作品对于主旋律的弘扬还是相对比较有限的。真正弘扬主旋律的电影,一般都在特定的时期上映,比如说建党几十周年或者建国几十周年,最明显的代表作品就是《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这两部作品在弘扬主旋律上可以说做到了淋漓尽致。但是在之后的许多作品当中,影视作品对于主旋律以及对于指导思想的弘扬就显得比较欠缺。对主旋律的赞扬一直都是美学的一个分支,这里所说的美学并不完全指审美意义上的,更是指人们的认知和认可程度。人们对于社会发展整体方向和指导思想的认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影视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

(二)缺乏对于一些美学知识的运用

除了对于主旋律的认同是美学的一个特点之外,在传统美学知识的融入中,我国的影视作品创作还比较欠缺。最初的美学定义是研究人与世界之间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之后人们开始将其作为人们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也逐渐开始把人们认同的、欣赏的、默许的内容作为一种美的规范,在之后的发展当中沿用下去。但是我国的许多影视作品还是会出现许多违背美学要求的内容。从技术层面来看,一些影视作品创作片面地追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无论是观众的视觉感还是整体作品的感受,都会受到影响。思想方面得不到真正的提升,许多时候影片表现的内容依旧是比较低俗的,没有任何的美学价值,只是为了博取观众眼球,获得收视率,从而使得影视作品本身的意义没法体现出来。

(三)依旧有不少与社会主流思想相违背的内容出现

影视作品的发展当中有高尚的思想内涵,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低俗普遍的内容。比如说一些题材的电影主要就是起到对人们的娱乐作用,真正的教育意义和警醒意义不够鲜明,并且这类题材本身在社会的影视作品当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所以近些年来还是有许多导演开始尝试与主旋律相靠近的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影视作品美学价值的体现。

二、中国影视艺术创作中美学元素引入的策略和方法

(一)影视作品要具有鲜明时代感和美学感召力

美学所包含的内容有许多,其中包括心理学、语言学、文艺学等,这些都和美学紧密相联。实际上,在我国影视作品的创作当中,通过思想内涵的提升来实现影视作品美学价值的案例还是少之又少的。比如,贺岁片在我国一直都很风靡,每当春节档,都会有许多的贺岁片上映。其中包括最初的《手机》《天下无贼》,再到后来的《私人订制》等,确实有着很强的娱乐功能,但是就其本身的主旨、含义、情感、精神以及美学品位的打造都实在难以与具有时代感和社会感召力的主旋律电影相抗衡。而《唐山大地震》《》这类反映社会历史题材的电影,则是具有着超强的时代特色,是足以警醒世人的电影类型和内容,在思想、情感以及主旨打造上都足以实现影视作品应该具有的审美效果,是美学的一种升华。所以影视作品创作中要尽可能地融入一些弘扬正能量的内容,这样可以使得影视作品本身更为鲜活,影视作品主旨和精神也会得到升华。

(二)影视作品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

人文精神也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是影视作品进行美学元素融入的重要体现。“以人为本”可以充分地体现出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美学研究中研究人与世界和谐的审美关系的一种体现。可以真正反映人们内心诉求和精神要求的,往往属于影视作品的主要表现方向。但是在“以人为本”的发展过程当中,要格外注意与美感以及养眼与养心之间的区别。许多的影视作品,包括一些综艺类节目在内,都格外注重人们的情感需求和精神,这一点本身没错。但是过于注重娱乐性和,则会使得美感丧失,逐渐走向低俗化、世俗化以及庸俗化的快餐文化形式。另外,如果只是一味为观众提供养眼的影视作品,长时间无法实现对观众的养心体验,那么观众也会丧失对这类影视作品的追求。所以影视作品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时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并且让观众真正体会到影视作品本身的创作价值和美感所在。

(三)正确关注收视率和票房在影视作品中的情况

收视率和票房一直都是影视行业发展过程当中比较注重的,也是影视作品进行盈利的重要方式。但是一定要正确地关注收视率和票房,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收视率以及票房,却忽略了影视作品本身应该有的情感内涵。拿我国一些典型的影视作品来看,《英雄》《十面埋伏》这类电影都是投资了上亿元的大制作电影,可以说具有超级豪华的阵容以及相当完善的创作团队。这种类型的电影在票房收益上也确实得到了一定的认可,票房也是对影视作品认可度最好的回馈。但是就其电影本身的内涵来看,基本上不具有任何的美学价值。思想贫乏、内容空洞且创作的故事过于虚假和玄幻,并不符合审美的价值。许多人看这类电影只是因为演员的阵容比较强大,或者是觉得特效制作比较唯美,实际上真正在思想上以及心理上的美学价值认可却少之又少。因此,无论是制片方还是导演,都需要格外重视影视作品自身的思想内涵与价值,将美学体现在思想层面,才能够真正实现对影视作品艺术层面的提升。

(四)将西方一些美学元素应用到中国影视艺术的创作当中

西方电影或者影视作品当中,对于美学元素和美学思想的体现还是比较到位的,因此我国就应该有所借鉴地将这些美学元素应用到中国的影视艺术创作当中。西方电影尤其是美国电影中,除了一些靠特技打造的电影之外,有许多的影视作品都充满了深刻的内涵。例如《肖申克的救赎》,可以说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中一直处于屹立不倒的位置,就是因为其对于“希望”的一种诠释,真正地反映出一种暖心的感觉和罕见的温馨,这是人性中人情味的展现,也是美学中对于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升华。再比如近些年很火的一部影片,这部影片以迷幻、深奥让人们记住“,梦中梦中梦”的叙事方式成为《盗梦空间》最为吸引人的部分。当然如果本部影片只是进行了相应的梦中叙事,没有一定的思考和深度,则无法唤醒人们对于美的渴求。正是因为这种人性的救赎,才使得整部影片的美学特点得到了升华。我国的电影也应该将西方电影当中这种对于人性的深层次挖掘引入到平时的影视作品创作当中,这样才可以提升影视作品创作的整体美感和审美水平的真正提高。

三、结束语

第6篇

作为世界性语言,音乐无论在演奏乐器或表现形式应用等各方面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都越来越丰富。以电子音乐为典型代表,其自身的电子音色为电影音乐的制作注入新鲜的活力,使电影声音领域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关于应用的规律、优势以及具体用法等在现阶段仍是电影音乐制作中的困惑之处,因此对电影音乐中电子音乐应用的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电子音乐与电影音乐的基本概述

对电子音乐的概念,根据以往学者总结主要将其定义在利用电子手段与相关设备所生成的音乐,该定义一定程度上为欣赏者带来更多的模糊之感,原因在于未将音乐中包含的音色考虑其中。电子音乐的构成主要以电子音色为主,其是影响电子音乐演奏与创作的主要内容,一般音色触发装置多体现在电吉他以及鼓机等方面,但应注意电子音乐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以音色为主,而非乐器种类。只有保证对电子音乐的概念明确,才可将其在电影中的体现进行识别。另外,在电影音乐方面,可将其理解为构成电影的主要元素,利用音乐可使电影情节的发展得以推动,如许多经典电影中的音乐被人们听到时便会产生电影画面,以《我心依旧》为典型代表,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电影音乐的类型从自身主体方面主要表现为原创或非原创、电子音乐或交响乐以及古典或现代风格等类型音乐,通常根据具体电影情节进行选择,而从客体方面,若按电影类型主要包括惊悚科幻、武打动作以及爱情伦理等方面的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能够营造一定的艺术效果,强化影片的立体感并暗示影片情节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等[1]。

二、电影中电子音乐的具体应用分析

(一)电子音乐的用法介绍

关于电子音乐的用法,若单纯依靠乐谱方式很难将其自身的音色、时值以及音高等进行具体描述。对此在实际分析过程中可利用频谱的方式,并配合电影截图的应用。在频谱方面,用于表示振动幅度与频率变化情况的为纵坐标,描述时间则以横坐标为主,其中颜色变化能够描述响度与振动频率,一般响度较高且振动频率较快的情况下颜色会表现极为明亮。应注意关于声音音色的影响因素需引入基音的概念,其指为纵坐标中颜色表现最明显的点。基音在频谱横坐标中出现频率越高证明电影应用电子音乐时涉及极为丰富的声音素材。另外,电影截图的方式与频谱较为相似,其中的横坐标都用于音乐素材持续时间的描述,具体应用主要可从下文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二)电子音乐在电影音乐中运用的具体实例

1.电子音乐在《TheDaytheEarthStoodStill》中的体现

该影片在配乐方面以“泰勒名”乐器为主,是早期阶段电影制作过程中利用电子乐器的典型电影之一。该影片主要内容为战争冲突为人类带来灾难的背景下,外星人来到地球并利用激光毁坏所有军队武器,肩负起维护和平的重责。其中的电子音乐表现,以人类与外星人见面时利用机枪射击的背景音乐为例,其奏出的音乐效果主要以愤怒以及震惊为主,通过“泰勒名”音色的高低转变为观众带来更多的恐惧感,影片中也有其他许多部分如对外星人与机器人关系通过不同形象电子音乐进行描述。该影片在类型上可理解为惊悚与科幻方面,电子音乐的应用主要将交响乐融于其中,将猜疑、恐惧以及神秘等音乐情绪表达出来,相比单纯利用管弦乐队,电子音乐音色的引入使影片的情绪完美体现,是电子音乐应用的典型代表。

2.《ChariotsofFire》中电子音乐的应用

该影片在题材上主要以励志为主,讲述两名青年通过自身的刻苦训练夺得奥运会冠军的内容。这部影片在音乐成就上也获得一定的殊荣,为奥斯卡音乐奖。影片音乐出现时便以该音乐为主,完全利用电子合成器将电子音乐展现出来,以低音节奏对两名青年的奋斗精神进行反映,并通过旋律的上升表明出现动机。这种利用音乐的鼓励方式相比实际语言表达更能深入人心,即使现阶段人们在听到该类音乐时仍可体会其中的积极向上精神。该影片在结束时又将主题音乐表现出来,将整个训练的过程利用音乐展示回忆,达到一定的首尾呼应效果。也既可看出该阶段电子音乐在应用方面较为成熟,能够利用其将电影精神有效的传达。综合来看,该影片主要以运动与剧情为主,电子音乐的应用更多体现在片头与正片中,主要表达的情绪为紧张、镇定、奋斗以及向上等精神。

(三)电影中电子音乐应用的趋势

结合前文中电子音乐应用的具体实例,可总结电子音乐的使用既可以单一的配乐形式存在,也可由多种配器方式共同使用或结合传统乐器等方式,可使电影中的人物、情节、情绪等进行表述。在不发展过程中电影中的电子音乐将趋向于数字音乐方向,以现代影片如《英雄》等都体现出电脑音乐的应用。同时在音频技术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背景下,电子音乐的优势也将为更多人们所掌握,如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表现力的丰富都将推动其成为电影音乐中的主旋律。

三、结论

第7篇

[关键词] 电影艺术;表现形式;西方绘画;影响;色彩;构图

  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证实: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其发展不足百年历史,而绘画作为传统艺术的典型代表,至今已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同为艺术文化表现形式的电影与绘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绘画,特别是西方绘画对于电影创作形式、发展方向等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无论是绘画的表现形式还是绘画的艺术内涵,其都与现代电影艺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表现形式的角度上来说,电影艺术创作者对于电影的创作主要体现在有关电影画面布局的安排方面。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电影画面布局中所涉及的色彩、构图以及造型元素与西方绘画的形成要素是基本一致的。西方绘画表现形式对于电影艺术的影响也着重体现在以上三个方面,研究这三者对于电影艺术的影响,能够使我们明确电影艺术的发展方向,有着关键作用与意义。本文试对其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西方绘画色彩对于电影艺术的影响分析

从色彩角度上来说,绘画艺术创作者对于色彩的关注是最为普遍与成熟的。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创作者应用色彩使得人类形象开始具备个性化与特色化发展空间,从而初次拓展了绘画艺术的造型方向。电影艺术作为人类文化艺术的核心,其除了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艺术的渴望与追求,同时还要能够满足现实社会不断发展的历程,基于此,我们可以说现代社会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与此同时,西方绘画艺术对于电影艺术产生的影响也逐渐地显露出来,绘画的理论以及表现形式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并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西方绘画色彩表现形式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色彩已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代指客观事件的惟一方式,其更成为各个创作空间之间实现韵律连接的最抽象化手段。从这一角度上来说,色彩对于绘画创作者的创作风格影响是极为深远的。相对于绘画而言,色彩作为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其进入电影艺术创作中的发展时间并不太长,其在刚刚进入电影艺术创作领域中的目的仅仅在于满足电影欣赏受众对于物质现实进行复刻的需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著名导演维姆·文德斯所执导的电影《柏林苍穹下》,整部影片视觉效果的进入起源于摄影机在柏林城市上空的大俯拍,以此从“天使”的角度拉开整部电影的序幕,并使人有一种“天使”与“凡人”差异的情感体验,与此同时,影片以黑白方式对柏林这座大型工业都市进行刻画,在“天使”角色因为爱情而放弃天使身份变身“凡人”的时候周边的世界突然以色彩方式加以呈现。至此,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现实情境刻画,更多的是具备了一种象征性的表现意义。此后由斯托拉罗所执导的电影《旧爱新欢》更是将色彩的应用深化到了隐喻语言的发展角度。在整部电影作品当中,摄影机下的各个场景均有着与之相对应的代表性色彩,这种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电影男女主人公差异性的性格特征,当电影欣赏受众观看到代表绿彩的男主人公以及代表粉红彩的女主人公出现剧烈争吵的场景时,电影画面当中绿色与粉红色强烈的色彩对比更是加重了整部电影的情节节奏与故事张力,以此将色彩作为电影发展过程当中隐喻语言的典型载体,成为电影艺术不可获取的组成部分。

二、西方绘画构图对于电影艺术的影响分析

西方绘画构图的表现形式对于电影艺术摄影的重要影响是无可厚非的。以上映于1989年的英国电影《厨师、大盗、他的太太与她的情人》为例,该电影导演兼编剧彼得·格林那威在电影创作过程当中将西方绘画构图的思想融入了对电影空间的处理当中。整部电影创作角色的主要活动空间集中在餐厅、厨房以及停车场当中,以不同的色调与音乐营造出了三个类型迥异的空间世界,从而使得各个空间世界在整部电影这一三维绘画中的象征意义更加凸显。很显然,从绘画的角度上来说,整部电影中的空间处理手法正是绘画创作中的“三联画”构图(三联画绘画构图方式源于中世纪的教堂,多以祭祀位置,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由两侧至中心延伸。一般来说,左方为第一幅,右方为第二幅,中心为第三幅及绘画构图的中心)概念。与此同时,《厨师、大盗、他的太太与她的情人》电影当中的“餐厅”场景墙壁当中挂有荷兰画家哈尔斯的群像画《餐宴上的军官与圣哈德林》频频出现在电影摄影画面当中,与主人公艾伯餐厅中的餐桌仿佛形成了一个不同时空中的交错并行。最值得注意的是:在整部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这幅群像画又出现在了停车场场景当中,让电影欣赏受众会在无形之中感觉餐厅场景中的“文明”世界与停车场场景中的“野兽”世界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进而引出整部电影作品的创作主旨。《厨师、大盗、他的太太与她的情人》这部影片与博司《人间乐园》中的构图形式在无形当中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厨师、大盗、他的太太与她的情人》从绘画构图角度上来说左侧代表地狱、右侧代表人间、中心代表天堂;《人间乐园》从绘画构图角度上来说左侧代表天堂、右侧代表地狱、中间代表人世。与此同时,从绘画画面的展现角度上来说,电影艺术当中所表现出的各种场景就如同绘画当中的各种意境展现于意境所表现出的扩张能力一样。停车场场景中的野狗、厨房场景中生蛆的事物以及餐厅场景中的盛宴均在视觉意向的强化当中得到了加强,其自身所蕴含的含意导向也得到了二次升华。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电影场景中所展示的画面均在故事情节当中得到统一,并在换喻媒介的烘托之下形成具备隐喻意义的语言形式,最终构建属于整部电影语言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厨师、大盗、他的太太与她的情人》这部电影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西方绘画表现形式当中的三联画构图,归功于三联画构图所营造的象征性空间,这也正是西方绘画构图对于电影艺术的最重要影响。

三、西方绘画造型对于电影艺术的影响分析

很显然,形象的塑造是电影艺术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在这一过程当中,大到整部电影创作作品美术造型的塑造,小到电影创作作品当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其对于绘画成果的体现均是极为突出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方绘画造型借助于电影艺术形成了一种具备视觉特性的符号学造型语言。艺术形象自身的意义已经被现代电影艺术赋予了一种不得不看的方式,而其内涵也在对电影的观察中逐渐呈现出来。这种具有隐喻和象征意义的创作成为现代电影艺术的深入表达。在任何一部作品中,我们都能够通过多样的形象来表现梦境的无理性秩序,而每个形象都被赋予了弗洛伊德式的注解。软塌塌的表,实际上已经成为大众心中超现实主义梦想的一种可见形象的同义语。而超现实电影叙事则借用了这种“软塌塌的表”在大众心中的意义等同,传递了一个多层面与泛化的意义体系。

我们知道,从电影语言角度上来说,电影艺术创作过程当中的各种表现手段(包括摄影、化妆以及照明取景在内)均有着一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电影语言能够针对电影作品在以上表现手段上所采取的表现方式进行检查。以由瑞典导演格曼所执导的电影《野草莓》为例,其可以说是那一时期最具梦空间构置色彩的电影作品。电影影片当中所刻画的寂静街道与影片所描述的那个无法与外界沟通的空间相互呼应,在明暗对比极为强烈的空间色彩造型烘托之下达到了融情于景的创作特性。在西方绘画所推行造型特性的作用之下,超现实电影艺术逐步形成了一套普遍性的意向表现方式:无穷小与无穷大在电影空间中的并置、明暗对比强烈的光与影并指、深色调阴影与透明色调的并置为整个电影叙事空间的营造打上了浓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换句话来说,现代叙述电影从各个方面来看均具备一定的超现实银幕空间形象构置特色与超现实主义绘画特色,进而更为深入地传递一个泛化且多层面的意义体系,电影作为艺术文化表现形式的一种也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发展。

四、结 语

很显然,色彩、构图以及造型是绘画艺术最典型的表现形式,这对于西方绘画体系而言同样如此。在有关电影艺术的研究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判定:西方绘画表现形式对于电影艺术的影响是关键且全面的。并且西方绘画色彩、构图以及造型特征还从电影艺术的影响辐射至整个现代艺术,使得现代艺术能够兼具时代感与历史感,这也正是西方绘画艺术的最典型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时代意义与时代价值。总而言之,本文针对电影艺术所受到的西方绘画表现形式的影响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以此推动西方绘画的二次发展与电影艺术的价值升华。

[参考文献]

[1] 马薇.电影化的想象——浅论当今文学与电影的关系[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05).

[2] 熊文醉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艺术特质浅论——从《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到《大都会》[J].戏剧之家,2010(04).

[3] 张先云.绘画与电影中的现象写实——从刘小东与“第六代”导演的跨界合作谈起[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4] 沙舟.何为“真实”——浅谈现实主义绘画与纪录电影中的“真实”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3).

[5] 柳玉刚.杜拉斯之印象手法——杜拉斯的小说《琴声如诉》的文体特点[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6] 桂小虎.美术传统与电影的视觉风格研究——彼得·格林纳威影片《枕边书》影像结构中的立体主义构成[J].当代电影,2005(03).

第8篇

1微电影作为我国体育品牌营销的劣势

尽管目前微电影深受现代大众的宠爱,但有很多体育品牌企业对此抱有担忧。微电影目前流行的重要原因,就是国家并没有严格的审查机制,微电影的拍摄、播出都是基于网络这一平台,不需要过多的审查,这使得很多无法通过电视渠道播出的内容,都有可能通过微电影的形式在网络这个更大的平台上展现,但时间一长,对其数量和质量都将无法控制。现阶段微电影营销尚未形成系统、规范的产业链,规模小,制作成本低,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监督,产品质量难以保证,这样很快会被规范的营销手段挤下竞争舞台。那么我们就难以看到优秀的作品,微电影最终只是昙花一现,会退出微时代的舞台。微电影对于鸣谢赞助商和单一的广告植入方式所产生的营销效果,目前还只是反映在点击率和转发率上,究竟对广大观众的行动能产生多大的影响,还难以估算。

2微电影作为我国体育品牌营销的机遇

“限娱令”和“限广令”的出台,加之微电影在我国播放属于免费阶段,微电影广告的投放主要在互联网上,而电视广告所需资金非常昂贵,对比之下,微电影广告相比电视台广告实惠得多。网络营销如今是一种新型的营销发展趋势,单纯的网络营销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与受众进行互动,网络加互动的营销模式开始兴起,微电影广告的发展便是顺应了此趋势。“匹克”体育品牌就是抓住这一契机依靠视频网站进行推广宣传,扩大宣传效果。

3微电影作为我国体育品牌营销的威胁

现在的微电影传播多数都是靠大量的点击率和分享率、引人的故事内容吸引大众的眼球,在获得良好口碑后扩大传播范围的。但如今,市面上已出现了质量很差的微电影,还涌现出了名目繁多、不符合技术标准,生搬硬套的“微电影”视频,这些作品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微电影广告的质量,让网友们产生厌烦,势必会导致微电影逐步淡出舞台。

4结语

对于体育品牌方而言,微电影将体育产品营销与品牌营销高度融合,能够使广大受众对其品牌产生情感认可。微电影营销的出现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只要用心挖掘,寻找利于品牌代言的微电影,任何品牌都能在微时代中脱颖而出。体育品牌要抓住时机,将体育品牌正面信息在有效时间内进行快速传播,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微电影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积极地去面对和解决。正如当年的请明星,树广告牌,再到后来的体育赛事赞助蜂拥而上,微电影营销极有可能在遍地花开后再次陷入同样的营销怪圈。随着网络营销微时代的多元化,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碎片化、浅层化、快进化的信息消费,体育企业品牌该如何既不盲从跟随,又不与新兴营销失之交臂,这就需要每一个体育企业对此作出深度思考。

作者:李友明单位:四川省大竹中学

第9篇

电影文学作为一个比较复杂、多层次的复合概念,它在艺术学中的内涵,特指在电影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戏剧文学等传统文学类型并列的一种新兴文学类型。在电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其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汲取了众多艺术养料,自身的综合特质得到了丰富,与文学之间产生了密切的融合关系。电影中渗透了各种样式的文学元素,电影借鉴了文学表现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如叙事手法、抒情手法和塑造人物性格等,不但增强了电影艺术自身的表现能力,还逐渐在丰富电影综合艺术特质方而发挥了巨大作用。

电影是通过视听来表达思维的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文学是在其基础上将这种思维方式以写作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文学形式,是电影文学的基础构成,并且兼有电影和文学的双重属性。电影文学应用最多的地方在电影的剧本创作中,其中还包含影片中的解说词、歌词等。这种文学形式与传统的抒情文学、叙事文学以及戏剧文学都有着较显著的区别,是一种全新的文学样式。电影文学特征主要有以下两点。

必须通过非直观表达来表现电影的直观性,电影剧本作为一种文学作品,通过文宇形式反映现实生活,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者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态度,是可供导演及剧组人员阅读和欣赏的。电影剧本并不是完整的电影艺术,剧本的完成,只是意味着影片的剧作阶段告一段落,然而就影片的完整创作过程来说,还需要通过影片摄制工作来创造作为综合艺术的银幕形象。电影本的创作受到电影特性的制约,因为它主要是为方便影片的拍摄工作而创作的,因此,它也必须符合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的创作规律。

电影剧本是文学特性和电影特性的辩证统一的产物,它不但属于文学的范畴,还受到电影特性的制约和支配。电影剧本如果想要具有自己独特的关学价值,就必须适合影片拍摄过程,不能脱离了电影拍摄的基本程序和需求,否则它就不能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电影文学的特征决定于电影的特征,只有遵循电影的特征,创作的电影剧本才能符合真正需求。所以,虽然我们用文宇来描写剧本,但思考必须按照电影的方式来进行。在构思剧本的阶段,需要对素材及感受进行最先的电影式处理。

电影艺术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方法。由于电影通过银幕的声音、图像直接作用于观众的听觉和视觉,因此,电影艺术区别于文学创作,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而剧本是以文宇作为手段和载体,所塑造的文学形象不具有直观,只能通过直观文宇,让读者去间接想象,最终取得共鸣的艺术效果。同时,电影剧本所创造的文学形象,又与其他形式文学作品所创造的文学形象有所区别,具有鲜明的特点:所有电影剧本的内容,一定能够通过摄制,在银幕上以电影的独有的光声等影视技术手段表现出来。综上所述,剧本的电影特性主要表现为:作为电影文学的电影能够通过大脑的联想和信息综合,从而展现出鲜明的动作感和画而感。剧本通过特殊的文宇描写使人们在阅读时,未来影片中视觉动态影像可以在大脑里得以较清晰的展现。

二、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它取代了存在主义,从而成为法国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并波及欧关,形成了一股具有世界影响的潮流。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概括研究的方法,具有许多不同变化形式。从广义角度而言,结构主义旨在探求通过怎样的相互关系(即结构)来表达一种文化含义。根据其理论,文化所表达的含义,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现象而产生的,这种再现被称为表意系统(systems of signification)。结构主义研究的对象非常广泛,如婚礼礼仪、各种会议、各种游戏等各种形式的文宇、文学作品与非文学类的文本等,透过不同的形式和现象寻找某种文化中意义是如何被制造和再造的深层结构。结构主义与哲学派别有很大的区别,它是通过文学现象的相互联系来表达一定的文学内涵的一种思潮,其实质是用结构主义语言学鼻祖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原则和方法广泛地来研究人文科学。

结构主义认为,社会现象不是由本质决定的,而是由现象的内在结构及其在社会体系中低分位置决定的,它否定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具有独立的意义,而不过是一些具有意义因而可以作为符号来研究的东西,但事物和符号之间没有必要的联系,所以结构主义认识活动的惟一对象就是结构,即事物之间不同层次的关系。在这种研究活动中,把事物和认识的主体即人贬低为结构的支撑点、关系项,既排除了认识的主体,又排除了认识的客体,剩下的只是主宰万物、决定它们意义的结构。

然而,结构又不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只是人类心灵无意识结构的反映。结构主义及其认识论上的特点,如整体性、封闭性、都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结构主义影响到艺术和文学的各个领域,从理论到实践,从诗词、小说、戏剧到电影文学,成为一种文艺思想;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触及如文学、人类学、语言学及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各个层而中。

第10篇

倪 骏

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副教授 博士

全球化,始于15世纪末航海大发现。20世纪,美国称霸,其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全球传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的浪潮,在当今世界保持着压倒性的优势,而其他文化生态往往显得孱弱,鲜有还击之力。但是,世界毕竟不能只有一种文化,世界各国电影应当是多元文化的实践者,担负起守护民族文化灵魂的使命。

世界各国采取不同策略振兴和发展自己的民族电影。上世纪90年代后,韩国电影异军突起,不仅给亚洲电影注入了强心剂,也令包括好莱坞在内的国际影坛为之侧目。作为一个健康良性的电影产业,韩国电影逐步走向世界,在此基础上产生出的出类拔萃的韩国导演的作品又“走向国际电影节”。面对全球化趋势,韩国电影更加强调本国的电影制作和注重电影作品所体现的独特风格,正是其“身土不二”的民族性、“兼容并蓄”的融合性、健全电影工业机制基础上的商业性,保证了韩国电影的繁荣昌盛,并使之足以称为“亚洲好莱坞”。韩国电影与世界接轨的问题就这样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在这样一个全球电影业趋向一体化、处在空前整合期的时候,反观有着良好而悠久传统的中国电影,却没有太大作为。我们应该思考一下,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大国我们能够有什么新的作为,又如何能够在新的条件下利用电影发展民族文化。经济全球化对民族电影艺术有着巨大冲击力。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电影业面临着与世界先进电影工业对话的挑战与契机。如何与国际接轨?在哪些方面接轨?全球化是否就意味着牺牲民族性?……电影“韩流”的成功成为我们观照自身的一面镜子,那就是在吸收他人所长的同时,如何形成自身的民族化特点。

一方面,它反映了在全球化进程中与世界接轨的同时,中国电影发展民族电影事业的不足;另一方面,韩国电影在中国的流行也不啻于对我们本土电影生命力的考验。在前者,电影“韩流”以其在东西方文化间的行走自如、在传统与现代间的游刃有余,彰显了韩国电影与世界电影接轨这种努力的成功,同时也反衬出中国电影的步履蹒跚;在后者,电影“韩流”以其迅雷不及掩耳的抢滩阵势,暴露出了我们本土电影文化的缺失。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在进退取舍之间,中国电影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呢?

出席亚洲文化部长论坛的韩国文化观光部副部长裴钟信2005年11月12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韩两国的价值观念非常相近,所谓‘韩流’,实际上是在韩国文化中重新找到了中国的古典文化。”

韩国文化官员的这番话,似乎告诉了我们答案:韩国文化在汲取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后,融入了自身的意蕴,并放射出无限的文化魅力。也就是说,“韩流”之所以在中国受欢迎,在于中韩文化同源。韩国人并不讳言中国古典文学是源,而如今包括影视剧在内的韩国文化,不过是“流”而已。当然,人家这个“流”,因为是标准的“混血儿”,有两国各自的精华文化作“母乳”,所以一经问世,便所向披靡,同时折服了韩国和中国的观众。其中,所谓奥秘,不过在于谁能较好地继承并发扬汉文化,谁就占领了新时代的文化制高点而已。

听了裴钟信先生的解释,我想到了一个词:反哺。汉文化的“乳汁”滋养了韩文化,韩文化在日臻完善之后,重新输回中国,反哺中国。这种现象,符合世界文化交流的规律,不足为奇。我们需要做的是,在“韩流”冲击波面前不自卑,该学习的时候,也不妨放下惟我独尊的架子。

“尝尽百味方知味”。在过去几千年时间里,中国通过吸收和发展其他民族的丰富文化,才逐步成为东方文化的策源地和文化大国。过去,从佛教文化到,我们吸收借鉴了这些外来的文化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今天,在开放的全球化语境下,我们无需担心,因为我们最大的竞争力在于亲和力。以开放的态度兼容并蓄,这才是文化开放的做法,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准自己的方向,不至于迷失在某一种“流”中。一个韩流现象,其背后的命题却非常深沉:开放的中国必须具备这样一种远见卓识―――“万物皆备于我”,我们所要做的是一种超越文化的整合。韩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抓住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契机,其经验就在于:善于吸收别国的发展经验和现代文明的先进成果。

落实到中国电影的话题上,我们便可得出结论:韩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过程,其实反映的也是东方文化的现代化过程,值得我们借鉴。

第11篇

关键词:体育电影 虚幻与真实 奇观 艺术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026-03

伴随着18世纪末期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要也越来越紧迫。生产方式的转变促成新兴中产阶级的产生,也导致社会对大众文化商品与服务的渴望。电影,这项由科技革命与技术革命带来的产物,包括以展示动态视觉影像的体育电影成为社会大众支配休闲时间的选项之一。体育电影是电影艺术家们借助电影这个表现形式来以各种体育项目的技艺表现结合夸张的故事情节,把运动项目搬上银幕,塑造人物形象和展现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可以转播运动现场比赛情况。但是,电影重在情节故事、运动艺术;电视重在实况记录,缺乏剧情与艺术虚构,精神层面表现力较弱。过去相关体育电影的研究,多讨论体育电影所表达的文化意涵、社会价值观以及由角色塑造象征国家精神的英雄形象。体育电影始于纪实功能,却随电视问世而偏向以虚构剧情为发展主流。电影文化植根于真实现象,造就电影殊的虚幻与真实间的融合与影射。因此,文章以电影本身发展的脉络为切入点,探究美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历程、价值追求及虚构与现实的表现形式,从而为国产体育电影运动内涵的诠释及艺术表现提供比较素材。

一、体育电影的发展历程及价值表现

1.体育电影发展历程

1895年,法国卢米埃兄弟拍摄电影《工厂下班》并成功放映,酥镜缬暗牡生。电影发明人爱迪生 (Thomas Alva Edison) 在1894年便以拳击为题材内容拍成短片《The Leonard-Cushing Fight 》。1897年罗伯特与吉姆的重量级拳王之战被拍成长达60分钟的影片,成为美国史上第一部电影长片 (feature-length movie) 。[1]拳击能够成为最早的运动电影,是因为拳击受到当时的中低阶级及劳工阶层的喜欢。拳击赛的社会影响力受到观众追捧,因此到1907年,总计制作出超过100部的拳击电影。[2]棒球是继拳击之后被拍成电影的又一运动种类。第一部棒球电影《The Ball Game》是两支新泽西队的比赛,1898 年制成短片。1909 年当爱迪生制作公司拍摄由Ernest Lawrence Thayer 著名诗作《Casey atthe Bat》改编的同名电影时,由于内容为虚构而非记录球赛实况,被视为棒球电影的重要里程碑;而1915年由纽约巨人队选手Mike Donlin 主演的《Right off the Bat》则被称为第一部棒球电影长片。[3]

1927年之前的无声电影时代,片中基本靠演员们的丰富表情与肢体语言表现剧情。“运动”提供了展现肢体动作的绝佳元素,“喜剧”则是带有夸张的肢体表演。电影《巴特勒战争》及《城市之光》中,均出现拳击的造型及片段。但不同于日后体育电影强调英雄形象及胜利主义,两片中的拳击选手被塑造为类似丑角人物,且不具备卓越的运动能力。两部影片批判与讽刺了当时的社会阶级不平等的现状。[4]Crawford (1988) 认为,在无声电影时代最具“运动感”(athletic sense) 的体育电影是《爱情长跑》。电影中的主角以跨栏、跳远、撑竿跳、掷标枪等多项田径运动的技能,完成剧情中的英雄救美的任务。由此,现今体育电影中常见的展现良好运动技巧打败强敌获得胜利的剧情架构隐约成形。随着美国电影业的不断发展,体育题材电影在1930―1939 年间总计生产并发行165部,其影片中的体育项目内容除了拳击、棒球外,还有赛车、赛马、美式足球等。

当声音以及颜色等技术陆续被应用于电影后,体育电影开始摆脱喜剧调侃风格,转而通过剧情叙事与角色刻画传递社会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例如1942年《洋基的骄傲》是以美国棒球名人堂选手Lou Gehrig 生平故事为题材拍成的传记电影。影片虽然虚构成分较多,但刻画了Lou Gehrig 在球场上正直、 勤奋、谦逊、朴实的人物形象。体育电影中的主角开始被赋予英雄的地位并成为美国体育精神代表及学习的典范。[5]体育电影发展在经历各个不同时期的经济与政治条件后,开始具备反映社会的矛盾和不同阶层的观念差异,进而审视美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及精神的能力。另外,美国体育电影强调胜利主义,让观众通过体育的题材,对国家与社会产生认同,进而引导人们向社会某项专业工作去发展。[6]

2.体育电影表现主题内容

电视的出现替代了电影的某些功能。如前述,体育电影在早期发展时,具有新闻报道功能及纪实功能,但当电视开始制作体育新闻以及转播赛事后,体育电影为了生存走向虚构剧情、艺术创造的发展趋势。当电影产业受到电视的冲击后,体育电影制作数量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显著减少。但由于体育早已成为平民生活的一部分,题材贴近现实世界及观众记忆,加上具备有利于银幕化及表现力的特质,使得体育电影在电影发展的各阶段中,持续受到美国电影工业青睐,成为维持美国所谓文化价值宣传的工具之一。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体育电影以展现社会时尚、描绘现实生活为主。以拳击运动为主题的《洛奇》《愤怒的公牛》,以棒球运动为主题内容的《北达拉斯队》《天赋》等,反映了以运动为职业的美国民众的现实生活。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以表现时尚为主题、并重新向喜剧风格转化的体育电影,如《空中大灌篮》《疯狂教练》等。21世纪初,体育电影由喜剧风格逐渐转向描述生活,激发励志精神。如描绘生活的《女生出拳》《爱情与篮球》等。[7][8]

3.体育电影价值表现

美国体育电影的励志以个人奋斗为核心,并将之与生命的尊严、个性化的诠释紧密相连,即所谓的个人自由主义。“所谓生命叙事,是以生命为主体的叙事。而体育电影的生命叙事,是指对体育关切人的生存、关切人的意志和成长的叙事,通过体育,显现人对自由意志和生命伦理的追求。”[9]另外,目前美国励志体育电影主要模式是:以体育素材为剧情主线,辅以电影主角的爱情、家庭、社会生活,以喜剧场景为点缀,在有限的影片时间里激励观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斗志和唤醒人们的运动激情,力求表达真实、激昂的体育电影新理念。[10]因此,美国体育电影受美国民族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影片中也反映美国至上主义。美国体育电影在传播体育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时候,不断传播美国的体育文化、价值观和美国式生活方式。 [11]因此,不仅体现狭隘的民族精神,也造就了美国人文化独大的场域,这与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是不符的,应予以批判。总之,美国体育电影在其发展历程中主要表现主题为描绘体育生活场景、以体育手法表现喜剧、弘扬美国的民族精神。

二、 体育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透析

(一)虚幻与真实相互游离的动感艺术

1.体育电影是真实生活的精神需求

体育与电影均游离于虚幻与真实之间,两者虽然都从真实出发,所不同的是,体育的虚幻意义来自观看者的赋予,而电影虚幻的本质则为参与者(创作者)及观看者的共识。体育具有幻想与现实的双重个性,因为人们常将体育视为美好的回忆或一项娱乐消遣形式,并由此转移或减缓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另一方面,“现实是所有电影的原始素材”,电影将日常生活的真实转化为银幕上的真实,造就出一种既虚幻又真实的现象。观看者通过电影缓解对现状的压力或不满,暂时逃避现实。19世纪二三十年代之所以成为体育及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正是因为这一时期经济恐慌造成了社会及经济生活的不安。在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中,体育世界中的英雄及高超技艺的视觉刺激帮助人们暂时脱离生活中的压力及忧虑,从而成为人们精神慰藉的避难所。体育电影继承了上述两者的现实与虚幻交错的本质。

2.体育电影是真实体育的艺术表现

体育电影通过电影表现、转换及变化真实生活中的体育种类或运动员,因此其与真实世界存有相当程度的落差。体育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无法放弃追求“模拟真实”的境界,例如以真正的球员担纲演出、真实事件作为叙事背景或是明星选手的真实人生作为剧情架构,或是将虚构人物置入真实赛事及球队。[12]体育电影对现实高度拟真的特性,往往让观影者在当下忘却电影为虚构叙事作品,进而沉溺于情节、角色、背景的设定之中。然而,真实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仅作为构思产生的部分条件,而非目的。判断体育电影优劣的主要依据,并非真实程度,而是该社会或文化本质精神中的核心价值。在真人真事改编的体育电影中,当所拍摄人物对象非全国或世界高知名度者时,如《心灵捕手》(The Rookie) 中,以35岁高龄争取进入大联盟的Jim Morris,或是在《豪情好家伙》 中,身材、球技平凡却一心想进入美式足球名校――圣母大学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的Rudy Ruettiger,是剧情呈现与真实相符的体育电影:虚幻与真实的奇观的程度很少成为引人关注的一环。例如,《梦幻成真》中八位在1919年世界大赛因集体收钱放水而被永生禁赛的芝加哥白袜队球员鬼魂,《魔幻大联盟》里借助天使的力量转弱为强的加州天使队,或是在《小鬼魔鞋》中因拾获篮球明星迈克尔・乔丹的球鞋而拥有无人能敌篮球技巧的小孩。体育电影中以虚幻想象为创作手法者,为取信于观看者,常于剧情中穿插真实的人物/球队(如球员迈克尔・乔丹、加州天使队)、事迹(如黑袜事件)等,或明确交待发生的时间、地点刻意造成观看者心理上的真实感觉。“真实”在此仅是一个外在的框架,剧情发展过程中,并不受限于“真实”。一方面扩张虚构想象,但又营造细节以求逼真,在真假实幻之间,创造有e于真人真事改编的体育电影形态。观看者决定体育电影的虚幻和现实,当虚幻被接受与相信,便摇身一变成为现实。

(二)体育电影是一种视觉奇观再现

体育电影无法具有竞技场上感受瞬间真实比赛场景的,但提供给观众的却是或许比现实比赛场景更完美的虚幻世界。对比观看电视比赛转播或是现场观看比赛,观看体育电影与以上两种形式的观看获得的感官体验有明显的不同,可视为“真实的视觉奇观再现”。这里“奇观”指经由不断的符号影像过程后才得以被消费、参与的生活各个场景的再现。当媒体影像进入人类文明社会后,透过媒体的放大,奇观现象变得更具艺术感染力,电影运用视觉和听觉效果扩张触发观影者对剧情的想象,塑造奇观以吸引观影者进入影院,体验艺术,并带来票房利润。体育电影除了重现体育与现实生活所具备的奇观现象“精湛的运动技术、气势宏大的比赛场面”、现场观众及变换的戏剧性的过程场面之外,利用镜头与剪接强化比赛张力、运用特效技术夸大运动技能、穿插磅礴强烈的音乐及外景衬托主角强大的内在意志及外在运动技能,以及设计音效(如观众呐喊声、运动员心跳、呼吸声等)强调表达层次。例如,《火战车》中主角冲刺时钉鞋的磨地声、终点压线时的慢动作配上以小号声为主具节奏感的电影配乐,营造出运动的力、美及荣誉价值。即便体育电影缺乏比赛转播所具备的应时性与不可预知性,体育电影仿真与再现真实,以奇观收服观影者的感官并融入眼前所见的影像世界。电影科技将运动场面转化为充满视听觉震撼及想象的奇观感受。

三、结语

体育电影的诞生及发展历程,是随着科技手段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其真实与虚构艺术形式的使用,使得观众眼见不再为实。电影中所呈现的比赛场面精确复制真实生活中坐在赛场观众席观看比赛的感觉,以致令观影者感到紧张及兴奋;仿佛身临其境。体育电影以动感视觉、叙事结构等手法通过奇观景象抓住大众心理使其折服。体育电影应用了超现实世界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使其具备娱乐效果,更展现当代社会的体育价值观,进而表现出当代的主流思想,提供人们适应现代生活的方式。作为体育文化产品,在当今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体育电影不仅带给人们高超运动技能的艺术享受,更重要的是作品表现的运动信养和文化价值观是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2] Streible, D. Fight pictures:A history of boxing and early cinema[M]. Berkeley,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3] Jones, G. “Down on the floor and give me ten sit-ups”[J]. British sports feature 2005.

[4] 汤普森.电影百年发展史:前半世纪[M].廖金凤译.台北:美商麦格罗希尔国际股分公司,1998.

[5] 张世强、张世泽.美国棒球电影发展的文化省思[J].体育与科学,2010(1):37-43.

[6] 张军,尚志强. 美国体育电影的文化透视[J].体育学刊,2009(1):44.

[7] 刘国相. 从美国体育电影看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J].新闻世界,2010(4):106-107.

[8] 尚志强,黄斐跃. 中美体育电影对比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11).

[9] 叶志良.从意识形态承载到生命叙事的转换――体育影片的叙事伦理[J].当代电影,2008(3) .

[10] 黄璐,兰健等. 论美国励志体育电影风行的意识形态性[J].体育科学研究,2007(3).

第12篇

关键词:电影企业;财务风险;风险管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加强,电影企业迎来发展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冲击、挑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大增加了电影企业的财务风险;如果电影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想要寻求生存与发展,则需要充分识别和评估自身的财务风险,建立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应对已有的风险,防范未知的风险。

一、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来源、风险点

(一)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1)客观存在性: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贯穿企业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并且不随管理者的意愿而改变。(2)未来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将来是否产生、产生的规模以及将来带来的影响大小这些都是无法确定的。(3)关联性:企业在经营和管理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均可能存在财务风险,并且各个环节的风险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所以控制财务风险便需要各个部门、业务环节进行联动配合。(4)可控性:虽然企业的财务风险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这种风险仍然是可以被事前预测、评估并且能够进行有效的防范和识别,最终可以帮助企业有效的控制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二)财务风险的主要来源。(1)筹集电影资金的风险:大多数企业筹集资金采用借款形式,但不合理借款均会带来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引发不合理借款主要是因为过度的借款而导致借款到期后,企业无法偿还债务本息的可能性。(2)投资电影项目的风险:由于国家政策导向的不断变化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的逐渐转变,最终导致企业实际获得的经济效益可能达不到预期的风险。(3)营运资金管理风险:一是企业运营中货币资金的短缺以及使用效率低下带来的风险,另外存货管理机制不完善造成存货周转率缓慢或者滞销而带来的损失。(三)电影企业的主要风险点。(1)筹资需求大,筹资方式有限。企业所拍摄的电影项目由于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会出现一定的时间差,造成前期电影项目营运资金需求非常高,这就决定了电影企业在规模不断扩张的过程中,需要持续筹集大量的资金作为项目支撑。而且电影企业又普遍存在“轻资产”的特点,直接融资方式除股权融资这种方式外,剩下的主要并且可行的对外融资方式有著作权的质押、应收账款的质押、第三方提供担保或者其他多种方式组合进行贷款等,其中贷款方式中著作权质押对于电影企业是最为便利的,很多电影企业愿意使用这种方式进行融资,它相对于传统的抵押方式,以著作权质押是一种新型的质押方式,但是目前银行对于这种质押方式均持有非常谨慎的态度,只有极少数的有影响力的电影企业能够以著作权作为质押获得银行贷款,因此电影企业想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来获得的资金是非常有限的,根本无法有效缓解自身业务规模扩张带来的资金压力。(2)资金链容易出现断裂。电影行业本身的业务特点就决定了电影企业对资金量需要非常高,再加上现在的电影为了制作宏大的场面以及逼真的影片效果,需要依靠科技制作,这无形中对资金的需求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为了保证影片的顺利进行,需要短期内就要筹措到资金,而电影行业目前融资途径非常有限,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又处于不同阶段,这种情况造成了电影企业资金收支不平衡的现象,同时这也增加了电影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的难度,很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另外,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有时通过投资来建立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存在盲目投资电影项目的情况,这必然会造成资金的浪费,增加企业资金流的负担。(3)影片投资成本高,收益不确定。近几年来,电影的制作成本呈阶梯式上升,主要是由于各个制作机构争夺优秀的主创人员。为了在激烈的电影行业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影响力,很多电影企业采取了“大制作”的策略,使得电影制作成本不断提高。另外,流量明星对电影票房的具有一定的影响,流量明星不同于演员,虽然演技不能保证,但是大规模的粉丝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票房。正因为演员的明星效应在作品的最终发行成果中发挥的这种作用,电影制作方会在电影作品中邀请一些“流量担当”的演员,这也促使演员片酬的一路飙升,最终导致电影的制作成本不断攀升。电影的票房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国家政策、演员突发的情况或者各种负面事件、大众舆论等各种因素,如果电影票房不理想,制作方很难收回其投资成本,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电影市场上,大部分影片均难以获得理想的票房成绩。(4)应收账款余额较大,回笼资金困难。电影企业应收账款余额大,主要是因为电影公司虽然是债权人,也没有太多的主动性,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反而债务人更为强势,这是整个产业环境决定的。目前电影市场化程度不足,典型的弱A强B的交易结构,弱债权人,强债务人,本身就会形成大量的应收账款;例如:电影企业是按照票房分成比例应收电影院线的分账款,这种应收账款均是在电影放映后一段时间才能收到款项,一般一年以内收到款项确认收入;如果是投资制片方的电影份额,回收周期更久,一般一年以上甚至两年到三年才能收到分账款。电影项目的制作方与发行方获得收入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造成电影企业的应收款账余额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企业对于应收账款管理的难度,如果管理不佳,会造成应收账款拖欠或者坏账的情况,同时,如果电影企业应收账款年限较长,数额较大的应收账款计提也会对企业的利润表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电影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现行状态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家对电影行业政策的扶持,电影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其在财务管理方面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些将严重阻碍整个电影行业的长远发展。(一)管理层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在电影企业的产销业务链中,绝大部分的管理层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业务层面的电影制作和市场开发的工作中,对于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不重视,这种情况必然会造成电影企业在日常核算中仍沿袭传统财务制度核算的方法,但是电影行业最近几年在国家产业支持下,迅猛发展,传统财务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另外,费用支出形式在电影企业中是与传统行业有很大差别的,这就造成电影企业在发展的同时由于采用传统的财务制度,造成不平衡的局面,这种不科学的处理方法大大增加了电影企业的财务风险,最本质的原因是领导层没有重视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造成新旧财务制度更迭不及时,使电影企业在发展中仍然沿用传统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并没有对其进行适当调整,致使出现财务管理方面的漏洞,增加了企业的风险,长远来看不利于其在日后的稳定发展。(二)内部规范不成熟。电影企业的飞速发展并没有使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做到与时俱进,老化的财务内部管理制度严重阻碍了电影企业的未来发展,管理层在内部规范上的管理缺失造成了电影企业出现管理观念淡薄,成本核算不准确,财务管理和业务发展严重脱节等一系列问题。目前电影行业现状,因内部规范的不成熟,造成电影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挪用资金、虚假报表等重大财务问题。除此之外,电影企业财务管理规范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相关制度,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普遍不高,职业判断水平较低,忽视职业操守和职业度,均给企业未来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三)成本控制效果差。目前电影企业面临最大的困境是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对投入产出比进行有效分析。由于电影企业的产品是一种内容产品,不具有事物形态,并且在成本的构成当中,人员的费用占据绝大部分,材料费用又是电影制作中的重要组成,但是材料费用是难以验证的,电影行业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原始票据的失真现象非常严重,这就造成了财务部门在核算成本信息时出现较大偏差,进而预算控制和执行难以进行。(四)未建立健全的财务监督体系。目前电影行业企业的财务监管体系有待完善,这在企业内部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财务报表失真等问题,正是因为财务监管体系不完善,存在监管上的漏洞,财务管理人员可能做出损害公司整体利益的事情,这种不正之风在企业未来发展中埋下了炸弹。同时电影企业目前的财务报表利用率非常低,从企业发展的长远角度看,电影企业想要在未来发展中处于不败之地,加强财务管理监督体系建设是重中之重。

三、电影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一)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力度不够。目前在很多电影企业中,由于管理层疏于对财务风险的督导和重视,造成财务人员丧失原则,按照个人理解登记账目,拖沓账务登记,以白条收据来作为原始凭证的现象仍然存在,所以财务风险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财务管理人员没有深刻的认识到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另外,电影企业对于从业人员提供的培训或者相关支持也不够。(二)财务管理制度相对落后。财务管理系统的局限性难以应对外部变化的管理环境,财务风险外部的原因主要是财务管理环境的复杂性,企业财务管理可以有多种变化或者方式方法,企业在各种变化所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需要意识到,如果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与变化的形势相适应,这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三)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手段。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在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因财务决策的失误造成的财务风险,所以财务决策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财务风险的发生,企业只有保证财务决策的科学性才能避免相关财务风险的发生。目前电影企业在财务决策是依靠主观判断来决策,这种决策上的偏差甚至失误,势必增加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财务决策的失误轻则是财务风险的增加,重则是电影项目的投资决策失误,会因为电影投资项目预判出现偏差,造成电影项目无法收回前期投入的资金,投资失败的结果。

四、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系统。财务风险管理全员参与,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识别相应的财务风险,应将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纳入内部相应的管理制度中,并且对财务风险的管理、识别、反应、和控制活动等整个流程进行不断的梳理和优化,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制度,使各部门相互协作、互相配合。(二)减少全生产链的自有资金垫资,寻求外部融资。电影企业应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对资金的有效利用进行合理规划,在电影的各时间点做好外部筹资规划和准备,根据影片的拍摄时间进度和预算管理合理计算好资金的需要时间和需要量,对于高质量的投资方可适当降低融出溢价率标准,从而降低垫资金额或者周期。(三)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财务信息提供的资金使用情况,免于盲目电影项目投资带来的浪费,实现利用有限的资金资源创造较大的利益,实现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并确保资金不受损失。货币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需要辅助行之有效的预算、分析与执行。(四)加强合同管理,减少应收账款以及坏账的可能性。完善销售合同的管理,合同的漏洞是发生坏账准备的最大因素,企业需要在合同条款中加入保护性条款,这样才能控制应收账款坏账的发生;对于应收账款余额巨大,应对每个客户设置账期,根据每个客户设置一定的授信额度,并在财务风险系统中设置客户达到一定额度的预警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