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时间:2023-07-31 17:25: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次级贷款;金融危机

一、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简要回顾

始于2007年夏天的美国次贷风波,在2007年8月9日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在各国央行和金融监管当局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11月次贷危机稍有缓解,然而,在2008新年开始,次贷危机又再度袭来,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它最先造成的冲击对象是从事次级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地产业低迷时期最大的一宗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案。该案标志着次贷危机从潜伏走向公开,成为关注的焦点。随着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被卷入到次贷危机的风波中来,即使是国际知名的企业也难以幸免。美林证券CEO斯坦.奥尼尔随后辞职,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第三季度在次贷相关领域遭受约80亿美元损失。毫无疑问,次贷危机对商业银行造成了更大的冲击。

次贷危机同样对股市造成很大的冲击。从次贷危机发生以来到2008年1月底,道琼斯指数从2007年10月的高点至今已下跌15.48%。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迅速向全球扩散。香港恒生指数同期已下跌23.97%。一度被认为与国际市场绝缘的中国A股此番亦难以幸免。较2007年10月最高点,中国A股已跌去近三分之一。

更为不幸的是,尽管各国的金融管理当局都在积极地采取注入流动性、降低利率等应对措施,次贷危机的影响目前仍然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迹象。资料显示,其负面冲击已经扩展到了美国的消费市场,使经济恶化的风险加大。玫瑰石投资公司董事谢国忠认为,次贷危机所造成的损失从目前来看主要来自于资产注销,而结构投资产品(SIV,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s)正在形成第二轮损失,司法诉讼可能带来第三轮损失。这也就是说,次贷危机还远未停止。

(二)次贷危机对全球商业银行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使全球商业银行受到很大的冲击。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地产业低迷时期最大的一宗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案。同年9月,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诺森罗克银行,因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出现遭遇挤兑风潮。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一向经营稳健,声名卓著的花旗银行受到的冲击也大得惊人。2008年1月15日,花旗集团第四财季财报披露98.3亿美元亏损,并宣布减计次贷资产181亿美元、派发股息减少40%。即使如此,花旗的次贷资产持有量仍有293亿美元,在各大金融机构中最高。还有人甚至宣称,花旗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安然。事实上,早在2007年11月,阿联酋主权基金阿布扎比投资管理局将投资75亿美元购入花旗集团4.9%的股份,花旗因次贷事件受到重创。2008年1月22日,美国第二大银行美国银行和第四大银行美联银行公布的财务报告显示,因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损失和投资收益不佳,这两大银行去年四季度盈利均急剧下降,降幅分别高达95%和98%。

国际上其他著名的商业银行也难以幸免。2008年,1月30日,瑞银集团因为计提140亿美元资产减值,2007年四季度亏损额达到125亿瑞士法郎(约合114亿美元)。这一季度亏损额刷新了此前花旗集团和美林创下的纪录。日本共同社消息称,截至2007年12月底,日本三菱UFJ、瑞穗、三井住友等日本最大的六家银行集团遭受与美国次级房贷相关的损失近50亿美元。法兴银行以资产计,是法国第二大银行,而其涉及次贷的亏损则约20亿欧元。因交易员欺诈及次贷问题,兴业银行损失将高达69亿欧元。目前,银行在欧洲市场已停牌,其债券已被评级机构降级。前国际货币基金会(IMF)首席经济学家罗戈夫指出,次贷相关的减记才刚刚开始。考虑到商业地产贷款、信用卡贷款、以及其他债务损失,总的资产减记金额可能超过1万亿美元。

(三)次贷危机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特殊影响

从目前来看,次贷危机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并不大。其中的原因是,中国对外汇和对外投资实行较严格的管制,对外投资特别是对高风险资产的投资整体规模较小。2007年中国三大上市银行中报时,对次贷损失估计都颇为乐观。工行披露的次贷规模为12.29亿美元,建行次贷资产总计10.62亿美元,中行受次贷的影响最大,截至去年中期次贷方面的投资为96.47亿美元。

尽管从目前次贷对我国银行造成的损失并不大,但这已暴露出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披露、风险控制、问责制度等诸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实际上,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还远未结束。2008年1月18日,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公告了扣除次贷拨备后的业绩预增情况。到2007年末,工行提取的次贷拨备比例将提高到约30%,建行约为40%,即分别计提近30亿元。2008年1月22日,中国银行临时停牌,原因是市场传言持有74亿美元次贷产品的中国银行损失惨重。这说明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的信心已受到影响。从银行评级来看,虽然穆迪、标普等国际评级公司均维持对中行的评级,但也同时强调了前提条件。

在中国银行业日益国际化的情形下,中资银行海外投资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类似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风险对中国银行产生的影响将更加严重和深远。事实上,三大行所获汇金600亿美元的注资不可二次结汇,存在对冲外汇风险的需要。这在客观上给中资银行进行海外投资的压力。中国的银行业只有进一步提高对外投资的经营管理和相应的风险控制水平,才能很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

二、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

从2002年开始,在技术股暴跌和“9•11”事件的双重重击下,美联储开始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开始不断地降息。同时,由于美国财政赤字和对外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美国大量发行美元,使美元不断贬值。而美国是国际性货币,美国的泛滥是全球流动性泛滥的一个主要原因。流动性过剩致使全球资本不断涌入美国的住房市场,这给房价上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断上涨的房价将阻碍房地产贷款市场的快速发展。流动性的泛滥使得更多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渠道。这给次贷危机的产生提供了货币上的基础和条件。

第2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 经济法 政府干预 正当性 启示

次贷危机自2007年初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后,先是蔓延至整个金融行业,而后波及到实体经济,成为真正意义的经济危机。作为进入21世纪后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给世人留下的教训极为深刻。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是应对次贷危机,避免危机影响扩大的有力武器。本文是在经济法的语境下论述次贷危机中的众多干预措施,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应该包括国家立法干预,行政干预或政府干预,司法干预,其中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核心是行政机关的干预,本文也将以行政干预为重点进行分析。

一、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对于次贷危机的原因,经济学界内部百家争鸣,其中主流观点认为本次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政府监管的缺失、金融机构过度的金融创新以及次贷市场的不规范,上述的观点如果从经济法角度去总结,那么导致本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就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1、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典型的市场失灵的表现

在市场经济产生以来的几百年里,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这对范畴之间的矛盾与对立逐步尖锐。本次次贷危机就是市场经济中个人主义极度膨胀的结果,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金融贷款机构、借款人、中介机构和评级机构,通过对这些市场参与者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参与者都存在着忽视社会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行为。首先金融机构的高管作为具备金融专业知识的专家,在进行每次金融创新时都会很清楚开发出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面对次级抵押贷款带来的高额利润,贪婪使华尔街金融机构的高管们毫无顾忌地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和转嫁风险,同时为了掩盖风险,创新出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其次次级抵押贷款创设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广大低收入人群住房梦,但是面对房价持续上涨,经济形势良好的大背景,有人看到了炒房能够带来的暴利,同时由于级抵押贷款门槛低,并且审查松懈,所以期望通过炒房牟利的人涌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使次贷规模持续扩大。最后,次贷市场中的中介人和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行为也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中介商为了帮助借款人通过贷款审查,顺利拿到贷款,采取各种非正当手段蒙骗借款机构,例如使用虚假的收入证明和纳税证明以及贿赂贷款审查员等,这些不正当行为导致贷款机构将钱贷给不符合标准的借款人,增加了贷款机构的不良资产和坏账死账,提升了贷款机构的运营风险;评级机构作为谋利的法人,为了得到报酬也采取迎合需要评级的客户的做法,擅自提升贷款的信用等级。通过对本次次贷危机原因的分析,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面对利益,金融机构的高管、中介入,评级机构,借款人都把社会公共利益,经济安全抛到九霄云外。

此外次贷市场参与者面对利益的种种盲目参与行为、盲目投资以及盲目投机行为无疑是市场经济盲目性的表现。

2、政府失灵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又一主因

不仅市场存在失灵,政府在干预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往往也存在着失灵,并且政府失灵通常出现在政府试图矫正市场失灵的过程中。政府失灵的影响与市场失灵的影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詹姆斯·布坎南在《自由、市场与国家》中就指出:政府的缺陷至少与市场一样严重。政府失灵包括政府干预不到位,政府干预错位以及政府干预不起作用,其中政府干预不到位和政府干预错位在本次危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次贷危机中政府干预不到位是导致次贷市场陷入混乱的主要原因。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号经济强国,现代经济发展已有几百年历史,经济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但是为什么还会爆发如此严重的金融信贷危机?比较有力的解释就是政府在市场恶化的过程中放任市场自身调节,政府干预没有到位。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坚持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美国遭受重创,从此各国开始注重强调政府干预。直至上世纪70年代“父爱”般的政府干预使美国出现滞胀,此时与凯恩斯主义对立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得以席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说,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是美国政府干预不到位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坚持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政府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放任市场自由发展,对于市场中的种种过度冒险行为坐视不管,放任金融机构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同时对于一些金融机构过高的杠杆率也置之不理。

第3篇

关键词:形成原因;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改革。互联网技术及其他新兴产物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了。在此一个大的背景下,美国经历其经济迅速发展的黄金阶段,进一步巩固了它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领导地位。但是在进入21世纪后,由于受到网络经济泡沫破灭以及恐怖事件袭击的影响,美国经济陷入全面萎靡的漩涡之中,市场经济一片萧条。随即美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及经济措施救市,银行大幅度降低存息率以及调整基准利率等。国家的强力介入以及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美国经济开始趋于稳定,房地产行业一片繁荣。然而,从 2004 年开始,美国政府突然调整经济政策,短时间内大额度提高了银行存息利率。这一松一紧的政策对经营房地产借贷业务的金融机构产生巨大的冲击,再加上一些投资机构的盲目介入进一步恶化了经济局势。先是美国本土经济受到巨大的冲击,紧接着北美、欧洲、亚洲的各国也受到牵连,一场新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本文将在此大背景下对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作出讨论。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原因

1.相关国家政府机构没有履行好其职责,对市场经济的控制力度不够。20年代末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金融行业一片繁荣。在这个大背景下,不断有新的金融辅助工具开发出来并投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这些金融工具就像一个无线的巨大网络把各种金融机构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各行业的划定界限也越来越模糊,这势必增加相关机构对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管难度。无法及时对各类金融机构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及采取相应的措施。由于缺乏了政府机构的监管以及政策指引,无形中扩大了整个金融行业的市场风险。因而相关国家政府机构没有履行好其职责,对市场经济的控制力度不够,对金融市场监管不力成了这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客观原因。从以前的文献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美国政府在对市场经济的掌控力度不够,缺乏对市场经济的有效引导。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美国对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存在重大缺陷。自上世纪90年末,美国的市场经济就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高速发展、各金融行业之间密切关联。但由于美国政府对金融行业是实行的各类型行业分开监督管理的政策。而负责监督管理的各个政府机构基本都是各自执行,行业监管之间配合力度不够,致使在对金融行业的监督管理过程中出现许多漏洞。对不断衍生出来的金融工具管理不够重视,而且在监管过程中,没有及时丰富监督管理标准与准则,造成监督管理标准过于单一。

2.消费观念问题。在美国,政府是大力提倡民众合理消费的,但由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越来越追求生活享受,过度消费现象日益严重。但由于民众的收入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其消费需求,只能通过抵押房屋建筑及其他物品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随着时间推移,需求越来越多,而原有的债务在没有进行有效处理的基础上不断添增其他新的债务,再加上美国政府对这种现象没有进行有效的节制,而是通过不断对外向其他国家出售债券,获取大量外贷以满足其国民不断增长的日益消费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外发行的外债越来越多,同时国家购买能力与支付水平已经不能持平,造成国家信用不断下降,加快了这场次贷危机的爆发。

3.不合理的货币体制。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元为主导的新的国际货币体制。开始之初,由于有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这套货币体制在帮助欧洲各国经济复苏以及稳定全球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稳定和多元化发展以及美国经济的衰退,这套体制本身暴露出诸多弊端,也越来越不符合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当前的货币体制制约了全球经济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形成了由小部分发达国家影响着全球经济走向的局面,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两极分化造成了全球经济严重不平衡的现象。而那“一小部分国家”多为资本主义国家,它们现有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存在很大的缺陷,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就是其中一点。在这种背景下,就很容易产生因部分国家的经济出现问题产生经济危机从而引起区部地区的金融危机进而波及到全球,形成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冲击的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总的来说,全球经济的不平衡是这次次贷危机发生的客观原因之一,而造成这种全球经济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前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制。

4.其他原因。这次因次贷危机而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对各国经济都产生巨大了冲击,尤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受影响最大。而次贷危机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政府没有通过正确的经济政策和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的引导,加剧了本国市场经济发展不稳定性,留下经济隐患。加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应用,虚体经济迅速发展膨胀,形成经济泡沫,大大加剧了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

二、影响

次贷危机是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它对国家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对国家经营的影响上。次贷危机对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它打乱了原有的市场经济秩序,造成金融行业的混乱,银行倒闭,各投资借贷机构提高投资标准,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纷纷破产,国家外贸和以及出口也是大受打击。市场经济一片萧条,国家经济陷入萎靡状态。与此同时,因为经济问题所衍生出了的其他问题同样可怕,比如就业问题,由于企业大量倒闭,出现了大量人员失业的现象,市场经济不景气,短时间内找不到工作,这些人员便没有经济来源,迫于生活压力,势必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行为,社会治安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

三、总结

综上所述,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国家应加大对市场经济的掌控力度,相关政府机构做好对金融行业的监督管理工作,各政府机构之间密切配合,做好金融行业的监管工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要正确引导民众的消费观念,鼓励合理消费,杜绝过度消费。

第4篇

此次次贷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了的损失,要使我们不重蹈美国的复辙,我们必须了解次贷危机及其产生的后果。这掸我们才能有的放矢,为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何谓次贷危机。所谓次贷危机即次级贷款抵押市场危机是由于美国给那些信用低的客户以住房贷款,由于住房贷款有住房作为抵押,所以一直以来没有被金融机构重视到其隐含的风险。

其次,此次次贷危机缘于美国楼市的高增长及后来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回暖。在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时期,各方资金纷纷流入楼市,而信贷机构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其中的风险,为低信用的购房者放出大量的次级抵押贷款。以至今日房地产市场回暖,所抵押的房产其价值根本无法抵债,便产生大量的呆坏账,此时这些风险仅仅集中于本国的银行业。而一些国际投资基金或金融机构对其次级抵押贷款的投资或买断,将使风险扩散到全球整个金融市场。这也许就是本次危机对全球股市所产生的冲击的一个原因。

再次,此次次贷危机为美国金融机构带来大量的呆坏账,这将直接导致其流动性的严重缺失。流动性的缺失又将对本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

第四,由于次贷危机给金融机构带来的巨大损失,欧美各国相关金融机构纷纷裁员以降低成本,这将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虽然数字不时很大,但足以说明此次危机带来的影响之巨大、牵扯面之广。

第五,本次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据美国金融统计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等六家银行在此次危机中的直接损失大约49亿元人民币。由于中美两国经济往来密切,经花旗银行测算,美国经济放缓1%,中国经济将放缓1.3%。虽然此次危机给中国带来的直接损失并不大,但当美国经济受挫,也将使得中国经济面临较大损失。

次贷危机对我们的启示

此次次贷危机所产生的影响与潜在的影响使得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要做的不是危机爆发后才对银行进行救助,而应该事前做好准备以防止危机的产生。

第一,美国次贷危机直接起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降温。美国成熟房地产市场都会引发次贷危机,何况我国的新兴市场。目前我国房地产投机行为尤为严重,使得楼市不断飙升,房地产市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泡沫。泡沫的产生缘至于投机者没有得到有效的规制,现有的规制对他们投机带来的成本远远小于其将获得的利益。长此以往,也许数年后等到泡沫破灭的时候,受害的讲是广大有房贷的市民。由于我国抗危机的经济实力远不如美国,因此危机的爆发不论在我国经济上还是在社会稳定上所产生的影响程度都将是无法预测的。因此我们不论是出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还是出于防止类似危机在我国爆发的目的,我们都应该防止房地产市场巨大泡沫的产生。

第二,由于我国贷款主要来自商业银行,我们应加强商业银行对住房贷款申请者信用和还贷能力的审核。建立信用评审机制并非一朝一夕的问题,在我国个人消费信用评价系统还处于初级阶段、个人信用的数据储备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信贷机构应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贷款者的还贷能力的审核。而在现阶段,房地产市场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占有很大比例,银行业也必然想从中分享利益。这就需要尽量避免商业银行或信贷机构因为利益的驱使而放松借款者的资格标准,或对其有可能虚假的信息不进行必要的审核。甚至有职员为了业绩的提高,帮助那些条件不合格的申请者伪造信息或想办法规避银行现行的规制。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对职员职业操守的培养,从前台开始培养风险的防范意识。与此同时,我国应该建立个人信用评级制度,给商业银行评价消费者信用提供一个合理的依据。

第二,增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银行的本质是风险经营,要减少危机对银行本身的冲击就必然要求银行有抵御风险的能力。而有效的金融创新已被证明不仅能为银行带来直接的收益,也能为银行化解风险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工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还不成熟,放贷风险基本集中于银行本身,银行应该积极开拓新的金融产品以到达转嫁风险的目的。

第四,完善监管体系。银行经营应保持其安全性、流动性,之后才是盈利性。由于银行本身资产结构的高负债比例,容易使股东或管理者从事高风险业务。为了,保障广大债权所有者的利益,必须对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使其从事业务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外部监管应该与银行内部监管部门同心协力,对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监管。外部监管体系的完善,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和监管机构的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应该对银行的高风险业务经营进行有效的约束,而监管机构应该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银行的违法违规行为给予应有的惩罚。外部监管应该引导银行业的稳健运行,从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内部监管部门应对本行的资产和业务进行客观的风险评估,从根本上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第五,培养住房贷款居民的风险意识。不可避免的是有些居民对自己以后的还贷能力没有进行有效的估计,为以后的无力偿债埋下了隐患。在这方面就要求银行职员应该让消费者充分了解其中的风险,帮助其分析各种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第六,完善我国证券市场。房地产上市公司市值占我国证券市场很大一部分比重。其股价波动很大程度影响着整个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否。房价的飞速增长,将间接拉大了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中获得房地产公司股票价格之间的差距。而这大大增加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风险。

总之,为了预防类似危机在我国爆发,我们应该在各个层面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经济的稳步发展。

第5篇

Huang Yanmei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Nanjing 211815,China)

摘要:目前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讨论总是在操作的层面上和工具定价等方面。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本文将从比较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和次贷危机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通过比较分析,重要性研究,可行性的解决措施来开展论文。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iscussion on China's mortgage-backed securitization is always at the operational level and tools pricing aspect.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in 2008 tolls the alarm bell to us. This paper will compare the risks in mortgage-backed securitization in China and during the subprime crisis.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paper carries out the research on the importance and the feasible solutions.

关键词:MBS 风险 解决措施

Key words: MBS;risk;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129-02

0引言

在美国次贷危机中,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及其衍生品为主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危机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随着住房抵押贷款被实施证券化,隐含在抵押贷款机构中的信用风险被转移,并在不断的证券化创新中扩散。但住房抵押贷款机构为什么会将其资产实施证券化?其原因是证券化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和风险转移的功能。本文比较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和次贷危机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通过比较分析,重要性研究,可行性的解决措施来开展论文。

1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定义及在我国的发展

1.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ortgage-backed securitization简称MBS),是指发起银行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的住房抵押贷款,出售给特殊机构(SPV),后者进行再次的资金重组,在金融市场通过发放证券从而达到融资的过程。

1.2 住房贷款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

1.2.1 参与主体发起机构:建行;服务机构:建行;委托机构:中信信托;托管机构:由建行之外的商业银行;证券承销商: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登记结算机构:中国国债登记计算公司;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原始债务人:购房者。

1.2.2 交易的步骤第一步:从上海福建江苏三家分行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中挑选30亿元进入资产池,并分位了四个部分。ABC三个档次为优先级证券,而S级作为最低档次证券由建行自留。 (评级由美国穆迪公司和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完成。)第二步:中信信托作为受托人以特殊目的信托方式,设立由受托人管理但独立于委托人和受托人的信托账户,并信托资产。第三步:证券承销商中金公司在债券市场发售信托受益凭证。第四步:建设银行向购房者收取本金利息交给托管机构。第五步:托管机构受中信信托的委托托管资金账户,顶起提供托管明细并定期对投资者还本付息。

1.2.3 我们的住房抵押贷款发展之特点以及不足 ①表外融资抵押贷款证券化不完整性。在整个建行的证券话资产的大包买卖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始终无法脱离银行。这也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动力不足,没有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造成太大的威胁。②发展缓慢,规模总额小。在我国发展的住房抵押贷款起步晚,历史也短。在地理上分布也十分的不平衡。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规模较小。在我国现阶段,很难找到足够的在期限,利率,资产等方面都很不错的债权,构建基础资产池很难。③有关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如《担保法》《证券法》《企业发行债权管理条例》等很难持证券化的开展,有的法律规定甚至与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还存在着矛盾。

1.2.4 在我国住房抵押贷款潜在之风险①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借款人因为还款能力的缺失或者还款意愿的降低而发生了拖欠贷款本溪现象。它包括有关债务人根本不支付或者不按时支付所产生的风险。这种信用风险的高低是整个MBS的首要基础。从信息经济学角度来说,我们贷款者与被贷者两者间只要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就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从而导致我们的道德风险与信用风险的发生。一般也是会有以下几种情况的发生:1)贷款者。想要终止偿还银行贷款,这种现象一般都是借款人所拥有的房产价格发生了较大幅度的下跌,借款人就算转手卖出房产也不足以还清贷款的时候,借款人会选择违约的方式。2)贷款者被迫违约。这是指借款人由于财务状况恶化导致其无法偿还债务本息。②通货膨胀风险。通常发生在经济过热的时候,这时相关债券的实际收益率会因为过高的通胀率而下降,甚至发生贬值的风险。③汇率风险。是指以外币计价的MBS产生的现金流在这算成本币时会因为汇率的波动而引起收益的不确定性。例如,中国投资者购买了以美元计值的MBS,如果美元对人民币将持续的贬值,那么投资者把收到的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后,实际的货币资产将会减少,这就是汇率风险了。

220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的根源透彻分析

2.1 美国次贷危机起源与影响次贷危机的全称是次级房贷危机,指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动荡。01到04年间,美国放贷机构为了竞争,不断放松放款条件,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使得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风靡一时。借款人无钱还款也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这时,危机就发生了。危机一旦发生,就必然引起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冲击贷款市场的资金链,进而波及整个抵押贷款市场。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价格也会因为房屋所有者止损的心理而继续下降。两重因素的叠加形成马太效应,出现恶性循环,使得危机愈演愈烈。

2.2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分析

2.2.1 房价的下跌和利率升高是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 “9.11”事件后,美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联储大幅削减联邦基金利率,强行市场注入流动性。利率成本的降低导致银行内部风险的降低,银行开始追逐更高的外部风险来获取更多的收益。次级抵押贷款正是这样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各金融机构开始大规模发放次级抵押贷款。美国房地产繁荣催生较严重的泡沫现象。但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将短期利率由1%提升至5.25%。随着加息效应的显现,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房价下降,抵押品贬值,而贷款利率却上升,致使很多次贷债务人偿债困难,违约率逐渐上升。最终,一些贷款机构不但没有盈利,就连资金周转都变得困难。在问题不断蔓延扩散的过程中,次贷危机终于在2007年全面爆发。

2.2.2 风险控制的缺失是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

①宏观经济风险。美次贷危机中表现为证券投资者盲目的投资。由于证券化中信用加强与评级环节的存在,使投资者对信用评级机构所的评级结果往往有高度的依赖,但一旦信用加强与评级环节出现问题,就意味着证券化的基础坍塌。②违约风险。非系统性风险是与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联系密切的风险,是由于原始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存在问题而引发的违约风险。在美国,不同信用评级的人在贷款是享受不同的贷款利率,次级抵押贷款大部分是针对信用分数低于620分,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其利率通常比优惠利率高2%到3%。③第三方风险。所谓第三方我们分别就抵押贷款机构、贷款经纪人、信用评级机构来进行分析。由于抵押贷款机构能够通过发行证券化产品将初始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转移给市场上的投资者,同时认为不管是提供何种信贷标准的抵押贷款,它们总能够通过证券化的手段将初始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转移出去,因此就会放松对抵押贷款质量的监督、管理以及规模的控制,此导致基础资产质量的下降。

2.2.3 降低资产证券化风险的可行性措施①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建立宏观经济预警机制在资产池的构造上,资产证券化产品在选择基础资产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优质后劣质。同时,商业银行应建立宏观经济运行形势的预警机制,控制潜在理性违约风险的发生。当经济出现下滑,市场开始不景气的时候或者是预测到不远的将来整个宏观经济可能受政策或其他因素影响而出现萧条的趋势时,商业银行应减少贷款的发放。②加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信息披露基础资产池概况、基础资产池信用风险分析、基础资产池加权平均信用等级情况和现金流分析及压力测试是投资者认识投资产品,分析风险,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要逐渐加大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普及与宣传力度,只有透明、并且完善的信息披露,让投资者在购买之前就清楚地知道自己面临着什么样的可能性,让投资者自己判断和选择在其风险承受范围内的资产,那么即使损失也不至于引致恐慌性抛售。③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制度次贷危机让我们认识到中立、客观的评级对于投资者的重要性,尤其对于一些结构、定价复杂,透明度和流动性不高的证券化产品。

3我们得到的启示

3.1 金融创新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其最终实施的效果取决于创新产品本身的质量和所在国金融市场监管环境。金融创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嫁风险,促进市场交易。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金融衍生品的自身风险性,在杠杆效应的作用下,风险会被无限制的放大。

3.2 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要以此次金融危机为戒,时刻关注风险,谨慎经营。通过低贷款率来争夺我们的市场,无形中会增加更大的风险,因此要让金融机构加强自我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在自我创新和决策的过程中,应该建立科学的流程,减少不确定性。

3.3 我国目前房价飙升,广大百姓恐慌式的买房。截至2009年,全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为4.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11261亿元,增加了30.6%,增速比上年提高了8.5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1.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3613亿元,增长25.7%,增速比上年低1.3个百分点。购房贷款余额为3.0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7622亿元,增加了33.6%,增速增加了14.6个百分点。我们可以看出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投机需求。

3.4 住房贷款证券化是一项及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将银行债权转化为投资者有价证券持有权的过程中涉及原始债权人,只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保障才能确保它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姜兼清.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黄小彪.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3]从美国次贷看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功能――金融论坛,2010,(1).

[4]张云龙,汤华然.后危机时代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管理.金融观察.

[5]李明伟.金融创新工具缺陷与风险控制缺失―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再透视.宏观经济.

[6]砖试驯.论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金融论坛,2009,(46).

第6篇

美国的房屋抵押贷款分为三类:优质抵押贷款,次优抵押贷款以及次级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面向信用评级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由于信用要求不高,其贷款利率比一般抵押贷款利率高出2%~3%。在巨大的利润的诱惑下,加之优质和次优级抵押贷款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许多金融机构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在楼市升温期间,这些贷款的风险并不高,因为即使违约,金融机构也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出售房屋避免损失。

在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后,这些金融机构(主要是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通过贷款证券化的方式,形成一系列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证券化产品,如抵押支持证券(MBS)、资产支持证券(ABS)等,以及以MBS、ABS等为基础发行的债务抵押担保证券(CDO),从而将贷款风险通过证券市场专业给投资者。同时随着风险的转移,这些金融机构因贷款占用的资金得到回收,使得放贷规模继续扩大。

二、危机产生的原因

自从2001年美国网络泡沫破灭以来,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一直维持在极低的水平,低利率刺激了房价持续上涨。在房地产业繁荣的现象下,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被掩盖:次级抵押贷款公司觉得,收不回的贷款反正有房子做抵押,而房价还在涨,所以还会赚;而且借助于金融创新,这些贷款被打包债券化出售给了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各类机构投资者,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信用风险被转移出去了。但从2004年6月开始,美联储持续加息,房地产业开始趋冷,一些借款买房人不能按期还贷而违约,违约率的上升导致一些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如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出现亏损以至破产。同时,次级抵押贷款支持的债券也随之变成了垃圾债券,它的价格下跌引起了投资于此机构出现财务困难。投资者了解到这个信息后,纷纷要求赎回投资,造成基金公司流动性困难,不得不暂停赎回,这引发了投资者的恐慌。商业银行出于安全考虑不肯拆出资金。出问题的金融机构从银行和债券市场都无法融到资金,次级债危机就演变为流动性危机,引起了造成美国和全球主要股市下跌。

探究危机产生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美联储的低利率货币政策以及房地产泡沫的破灭

为了应对网络泡沫的破灭和“9.11”恐怖袭击对美国经济的冲击,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连续13次降息,低利率的政策极大的促进了美国房地产也的发展,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危机的形成埋下了伏笔。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为了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又先后17加息,引起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次贷危机从而发生。

2.放贷机构和投资者“见利忘险”,忽视风险管理

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比一般贷款利率高2%~3%,在巨大的利润面前,放贷部门以及次级债投资者们“见利忘险”,大量发放次级贷款,大量持有次级债。当危机发生时,难免遭受巨额损失甚至破产。

3.贷款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引起风险的传递和扩大

通过贷款证券化,放贷部门将贷款的风险转移出去,同时回收的资金继续用于放贷,使得放贷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创新创造了大量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衍生产品以及以这些衍生产品为基础的“再衍生”产品,这些衍生产品渗透到金融市场的各个角落,风险也得以传递和扩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异动将引起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

4.信用评级机构严重失职

在这次危机中,标准普尔、穆迪等信用评级公司从一开始就认定次级抵押债券和普通抵押债券同等风险,并给予最高的信用评级。投资者出于对这些机构评级的信赖,放心的大量购买了此类债券。但当次贷危机开始显现时,2007年7月,这些评级机构又将几乎所有次级抵押债券的信用等级调低。这样的行为,直接引起了市场的极度恐慌,导致了全球性的流动性不足。

三、引发的思考

尽管美国的次贷危机在欧美各国央行联合救市的措施下得到了缓解,但这次危机对美国以及全球经济造成的严重的冲击,教训是深刻的,值得我们的深入思考。

在中国,住房按揭贷款一直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优质资产”,在银行的贷款业务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但这种“优质资产”的背后的风险是巨大的:这几年,银行为了发放更多的贷款,放松了对贷款人的审查,凡是个人要申请住房按揭贷款的,没有谁不能从银行获得贷款,贷款人基本上没有信用等级之分;同时,不少人甚至利用假信用,大量的从银行骗贷用于炒作房地产。而且,这些不良信用贷款的风险基本聚集在银行体系内,一旦风险爆发,会对银行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情况,与危机爆发前的美国房地产市场有一些相似特征:房价快速上涨、进入加息周期、流动性过剩等。而随着央行多次提高存贷款的利率,贷款人的偿付压力增大了,他们也越来越难以预测未来偿付现金支出的变化,风险正在逐渐积累。

在美国次贷危机以后,该是时候全面检讨中国住房按揭贷款了。为了避免类似危机在我国上演,我想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1.培养风险意识,强化银行风险管理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融机构“见利忘险”,为了追逐利润大量放贷,由于房价的持续上升而忽视了贷款管理的基本原则,即收入所得是第一还款来源,而过度依赖于第二还款来源,导致风险越积越高,最终引发了巨大的危机。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吸取这次危机的教训,重视防范和管理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

2.加强金融监管

由于商业银行的本质上是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法人,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受到住房抵押贷款高收益的吸引,银行有放松贷款人申请标准以扩张住房抵押贷款规模的冲动。金融监管部门尤其是银监会有必要进一步规范银行的贷款操作行为,并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控和预警体系。

3.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

美国次级贷款主要是为了解决低收入人群和少数族裔的住房问题,但其经济支付能力低又限制他们的还款能力,也容易造成违约现象的大量出现。在这次危机后,当银行房贷收紧时,又会导致部分中低收入者买房困难。因此,政府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一问题,让百姓安居乐业,人人享有适当住房——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买房(如廉租房也是一种办法),把没有支付能力的中低收入者推向购房市场,拔苗助长只能事得其反。

参考文献:

[1]汪利娜.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警示.财经科学,2007,10.

[2]冯科.从美国次级债危机反思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南方金融,2007,(9).

第7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风险监管;金融危机;次贷危机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20701

公允价值的确立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对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产品,应根据交易价格来确立公允价值;第二层次:对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产品,应以同类产品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者采用有客观参考价值支持的价值模型来确立;第三层次:针对第一、第二仍不能反映其价值的金融产品,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和市场情况来确立。

现在,公允价值计量已经得到国际金融界的广泛接受和应用,主要原因就是公允价值更具有信息相关性,它能够及时、公正、透明地披露金融资产或负债的现金流入和潜在流出。金融监管机构也可以以此对市场进行风险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市场的稳定有序发展。

但是公允价值计量同时也存在着不足。首先它的假设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定义中假设其所计量的金融产品存在一个可观察到的、公开的活跃的市场。但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这种交易市场并不是总是存在的,大部分的资产都会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而不满足这种要求,在这次金融危机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假设并不是永远成立。其次,在估值方面它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而且缺乏必要的内控监督,这在第三层次最能得到体现。再次,公允价值计量无法有效对冲和熨平宏观经济波动较大的预期。公允价值计量往往会助长宏观经济景气下的乐观预期,增大经济悲观下的悲观预期。一旦处理不当,由此产生的多米诺骨牌式效应很容易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性。

自从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随着房贷违约率的不断上升,由房屋贷款衍生出来的资产抵押类证券,如MBS、CDOs的价格持续下跌,导致金融机构不得不对其计提减值,进而导致市场稳定性不足,定价功能缺失,因此一些金融机构和银行家认为此时采用公允价值导致金融机构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而此时资本监管要求更为严格,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市场失灵导致公允价值计量不再具有可靠性,还会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性,放大问题,引起社会恐慌,而社会恐慌进一步造成金融产品价格下降,从而产生显著的顺周期性效应。

针对这些情况,一些学者指出金融机构是想将公允价值会计作为其替罪羊,试图转移公众视线,逃避其机构内部经营决策错误,次贷危机实质原因是由于一些金融机构追逐利益的贪婪而忽略了它蕴涵的巨大风险,引起长期被忽略的次贷产品风险的集中爆发。次贷产品设计复杂,很少有人能看懂,即使没有根据公允价值准则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次贷产品的市场交易价格也照样会下跌。而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信贷体系的无限扩张和信用衍生工具的过度应用以及市场监管的不力,跟公允价值计量更无直接关系。

尽管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饱受质疑。但事实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有时候确实会增加了金融机构浮亏的程度,比如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但我们也要看到在经济运行良好的时候它也增加了金融机构浮盈,所以我们不能就此完全否决它的价值。我们承认在某种程度上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确实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绝对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更不能因此否定公允价值计量。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决不能解决金融危机的问题,而目前也没有比它更完美的计量方法。所以,与其不停的对其批判,不如积极的从现实角度完善它,进而使其能更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黄世忠.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论战[J].财会通讯,2008,(11).

[2]黄学敏.公允价值:理论内涵与准则运用[J].会计研究,2004,(6).

[3]田园. 基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公允价值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8).

第8篇

关键词:次级贷款证券化;债务-通缩效应;SIV;SPV;表内双担保债券

课题项目:本文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百项”创新项目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在经历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的霸主美国再一次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震荡,我们最开始称之为“金融海啸”的金融危机最终演变为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美国的经济发展似乎早就该经历调整了,但是为什么直到2008年才发生经济危机呢?这要从IT泡沫说起,上世纪末互联网经济风靡全球,网络光缆把全球各个角落连接到一起,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人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电子商务。IT产业成了精英的汇聚地和资本争夺的新高地。随着2000年网络泡沫的破灭,美国经济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企图实现反经济周期地持续发展,房地产投资成为了资本的新去处。房地产和金融业是密切联系的两个行业,房地产的蓬勃发展带动了金融创新。MBS、ABS、CDO、CDS交易量日益加大,仅在十年之内,这些衍生品证券市场就膨胀到62万亿美元以上,虽然2003~2006年放贷规模缩小23%,但次贷增加了156%。

一、金融衍生品导致风险隐性化与根源深化

(一)金融衍生品导致风险隐性化。传统的银行贷款是银行与贷款客户的直接合同关系,购房客户购买不动产,通过银行进行贷款。贷款作为资产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一旦风险发生,比如房价下降或者利率上调,客户可能发生违约。按揭贷款证券化特别是次级贷款证券化通过把银行的资产打包上市,在打包的过程中,把各种资产打包成债券(如MBS),降低了人们对风险的可测性,同时在资产证券化的同时,贷款被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去掉,形成了资产的表外化,表面上形成了风险的转移,同时降低了银行的资产杠杆比率,提高了资本金利用效率。

MBS、CDO、CDS的隐蔽性很高,加上评级机构对其的AAA评级使得银行、投行、基金等都被其所迷惑,他们把这些资产看成风险小、收益高的优质资产,进行大量的投资与持有。有的甚至设立专门的SIV进行投资,对风险却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

(二)金融衍生品导致风险根源深化。从表面上看,首先利率上升导致了还款压力加大,违约率上升;其次贷款的质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贷款过程中的失职和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委托问题也是贷款质量下降和违约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次贷危机中贷款的质量肯定不如优质贷款,但是从深层次的角度剖析,次贷危机的贷款质量下降有很大原因来自于金融衍生品的创新。此次危机中,贷款质量是普遍性的问题,瑞银、花旗等知名金融机构深受其害。造成这种局面的核心问题是资产证券化及其后来的CDO、CDS的大量投机性使用。通过证券化把传统的“发起-持有”模式转变成“发起-配售”模式,银行在转嫁风险的同时,丢失了尽职调查的责任,从而产生了更多的次贷,更高的违约率。有些银行为了加大衍生品的交易量,甚至反向要求加大次级贷款的发放量,这种倒逼的方式更大大降低了基础资产的质量。由于基础资产质量下降和表内资产表外化,以前单一经济体的非系统性风险转变为整个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导致了风险根源深化。

二、次贷衍生品在次贷危机中的作用

(一)次贷衍生品带来的便利。次贷衍生品的产生可以分解为三个市场:一是次级贷款市场,次级贷款市场就是发放次级贷款给购房者购买房产的市场;二是衍生品一级市场,即次级贷款包装成MBS、CDO等金融工具的市场,即投资银行参与发行的市场;三是衍生品二级市场,即打包好了的次贷衍生品出售给对冲基金、社保基金等投资者的市场。

次贷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对于次贷市场起到了增益的作用,通过资产证券化水平的提高,使得银行和经纪公司的资金周转加快,避免了以前贷款期限长、结构不匹配以及资本充足率约束的影响。通过衍生品二级市场,次贷证券化的发展使得资产表外化得以实现,加大了资金的流动性,同时转嫁了自身风险。

(二)次贷衍生品带来的问题与危机。次贷危机的发起来自利率的变动。此次次贷危机是在低利率环境改变时发生的。在美国IT泡沫破裂之后,美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开闸放水加大流动性供给,2000~2004年美联储进行25次降息,从而导致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下降到了1%。为了寻求新的增长点,房贷市场成为了银行调控的重点,从此房贷市场开始发展,次贷市场也随之繁荣。但随之而来的加息使得次级贷款的还款压力加大,违约率上升。由于金融衍生品的作用,贷款市场上的风险在衍生品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得到放大,同时每一个环节的风险都会产生纵向和横向影响,任何一个环节的崩溃都可能导致整个市场的瘫痪。当违约率上升,贷款市场的风险直接在二级市场得以体现,MBS、CDO所承诺的现金流不能得到兑现,金融衍生品出现违约,大批金融机构出现巨额亏损面临破产,去杠杆化加剧,产生“债务-通缩”效应。

在早期设计时,CDS是为了对冲风险,类似于保险,只不过保险的标的物资产是所担保的债券,债券可能是MBS、ABS、CDO或CDO的几次方。由于资产证券化的复杂性,且缺少历史数据,经过几次合成后证券的风险很难评估,同时评估的过程和金融资产打包的过程非常复杂,难以理解。CDS是一种高杠杆证券,它通过高杠杆对标的物资产进行担保,一般由机构投资者采用场外交易,所以交易过程相对保密。通过信用评级公司的高评级,使得标的物资产一般都获得AAA的评级,风险很小。所以CDS的卖家只收取很小的费用,用高杠杆担保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市值的标的物金融资产,有些CDS的发放者的所有资产远远不足以弥补风险发生时的赔偿金额,比如有些对冲基金通过CDS赚取巨额利润但是担负着破产的风险。当风险发生时,次贷违约导致的次贷证券产品违约使得金融机构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三、我国房贷衍生品创新现状与发展途径

我国目前的房贷衍生品发展尚处在初始阶段,首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是2005年12月建行推出的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托资产证券,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规模远不能满足住房贷款规模的需求,不论数量、品种和参与者都与发达市场水平有很大差距。随着房价近10年不断走高,放贷规模与日俱增,个人贷款规模2007年增速比人民币贷款增速高55.8%。伴随着成交量上涨,违约率有所抬头,从2004年到2006年9月,上海中资银行个人房贷平均不良率上升了7倍,商业房贷违约率上升了10倍。另外,银行是开发商资金的主要来源,房地产的风险向银行集中。为了避免风险,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应该加快住房贷款证券化创新,解决我国的银行机构创新不足问题。

首先,完善法律体系与监管体系。目前设立SPV增高信用评级与现行《公司法》、《破产法》和《民法通则》等存在较多的冲突。在总结现行立法基础上,借鉴次贷危机经验教训制定一部资产证券化法规,并修改、补充、完善现有的与实施资产证券化产生障碍的法律法规。推动证券化产品的可交易性和标准化,相关各方的法律责任和权益得到进一步明确。加强对住房证券市场的监管,严格执行对基础资产的尽职调查的责任,杜绝贷款过程中的失职与欺诈,落实贷后管理。同时,限制高杠杆的使用,防止过度投机的发生。

其次,建立合理的信用评级系统。此次次贷危机的问题之一就是信用评级的不合理。由于信用评级公司的收入来源有很大程度取决于对次级贷及其衍生品的评级业务,所以评级机构缺少独立性,这种基于利益的不合理评级麻痹了人们的视线。同时,次贷产品的结构非常复杂,也是评级失效的原因之一。由于有些产品在打包证券化的过程当中,通过不同种证券的组合,构造出一种合成的证券,使得这种证券的风险很难被衡量。因为次贷衍生品的发展时间还较短,所以对于违约发生的相关性和风险发生产生的损失缺少实际的数据参考,对评级带来了困难。综合考虑以上问题,需要对衍生品证券进行更加细致科学的评级,合理地体现风险。

最后,推行表内双担保债券。表内双担保债券是银行等存款机构以住房抵押贷款等高质量资产为抵押担保,组成担保资产,直接或通过SPV间接发行债券,担保资产仍然保留在资产负债表上,银行为此保留一定的资本金。一旦风险发生,投资者可以向发行主体求偿或者要求处置担保资产。CB可以被视为优先支付的有担保债券,一般采用固定利率。由于CB的投资者具有双重追索权,银行不能把风险像“发起-配售”模式那样完全转嫁出去,所以投资者的权益可以得到保证,有利于金融稳定。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忠永.次贷危机形成的机理及其警示.南方金融,2009.4.

第9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信用过剩;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中图分类号:F01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001-03

对于2007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国内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文旨在利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来剖析当前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揭示其实质,为世界各国更好地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决策思考。

一、从主流西方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危机爆发的原因

1.美国次级贷款本身的缺陷。次级贷款是美国住房贷款的一种,是针对那些信用等级或收入较低、无法达到普通信贷标准的客户所提供的一种贷款,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只是利息会不断提高。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次级贷款的先天不足。首先,它的发放对象是那些信用等级较低和收入较低的借款人,是借款机构在还款来源上无法确认;其次,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极大刺激了贷款购房的需求,形成市场需求的假象,从而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最后,贷款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危机的爆发也就成了必然。

2.过度的金融创新。人类从创造外汇期货这个金融衍生品以来,从未放弃过金融创新,而美国更是全球金融创新的领头羊。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衍生品的杠杆作用为投资者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成倍地放大了风险。以此次经济危机为例,就引起此次危机的美国次级贷款数量而言,是不足以引发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而次贷危机之所以变成了金融危机,最直接的因素是美国的依托次贷产品的金融衍生品的数量远远大于次级贷款本身,并在华尔街的包装下,一层层地卖给了各种金融机构,从而加快了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的演变,也加速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

3.政府的越位及缺位。政府的越位主要表现为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中政府的过度干预表现在:第一,次贷是美国证券交易会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产物;第二,美联储主动推动了OTC等金融衍生品的发展;第三,华盛顿政府干预金融市场,协同金融机构利用金融创新支持次级住房贷款;政府的过度干预间接推动了次贷危机的发生[1]。

如果说政府的越位是政府过度作为的话,政府的缺位则更多是政府在该有所作为的领域无所作为。1980—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两个重要法案,解除了对金融机构的管制。美国政府一方面大大减少了对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的管制,允许商业银行涉足证券市场;另一方面允许私人金融机构涉足以前只有有政府背景的机构才能经营的业务。这样,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被吸引从事投机性业务。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房地产市场次级贷款何自由按揭所支撑的证券以及其他的所谓创新不断增加,而其规模和数量又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私人机构围栏追求高额的利润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是房贷标准不断降低,各种风险防范机制也得不到有效的执行,最终酿成次贷危机,成为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导火索[2]。

4.美国人的透支消费观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美国成为头号世界强国,美国主流社会的生活价值观发生了改变,由勤俭节约型向奢侈浪费型转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逐步走出滞涨的局面,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来自全球的资本和劳动极大地扩张和增强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使得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房贷、车贷、信用卡的出现一方面为美国人奢侈的消费方式推波助澜,另一方面也促成了美国人“消费未来”的养成。但是这一模式是建立在流动性充足、资本持续流入和资产价格不断攀升的基础上,一旦产生外部冲击,经济波动即无法避免。

以上观点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了危机的成因,虽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笔者认为,这些解读只看到了危机的表象,并未揭示其实质,因此很难令人信服。笔者认为,分析经济危机的根源最终还是要回到马克思,只有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才能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10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中国经济,美国经济

1.次贷危机的产生和发展

1.1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

众所周知,在美国,贷款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甚至成为大部分美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房子到汽车,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可谓无处不在。然而,在美国同样存在着失业的现象,对于这些收入较低甚至基本无收入来源的人群而言,他们要买房不得不依靠贷款,由于他们的信用等级没有达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贷款者。

所谓的次贷,即次级抵押贷款,指的就是向这些低收入、少数族群、受教育水平低、金融知识匮乏的家庭和个人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美联储在2000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和“9.11”事件后,采取低利率政策以刺激经济。从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美联储25次降息,长时期低利率政策推动了房贷需求和房价上涨。对于银行而言,在高房价和低利率的政策环境下,使银行低估了次贷违约所产生的金融风险,他们认为,即使贷款者无法偿还贷款,由于房价攀升他们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来还,拍卖或者出售后收回银行贷款。随着市场对于经济环境的盲目自信,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也迅速发展。

然而,为了避免经济快速增长带来通货膨胀压力,美联储17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随着货币政策的变动,使得房贷借款人的还贷压力增大,无法归还贷款本息的人数日益增加。

利率的提高还不足以演变成一场空前的次贷危机,引发这场危机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由于美国房产市场的突然降温。随着房价的突然走低,银行把那些无法偿还贷款者所抵押的房屋出售后,却发现所得到的资金已经无法弥补贷款与利息,甚至弥补不了贷款本身。就这样银行产生了贷款亏损。而随着因利率上升导致无法偿还贷款人数的急剧增加,使得银行只能大量的收回房屋,却又无法以高价卖出,进而出现大面积的亏损,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1.2次贷危机的发展趋势

(1)美国经济下滑的趋势难以扭转

美国经济去年第四季度按年率计算骤降3.8%,创1982年第一季度以来最大单季降幅。这一数据后,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美国经济衰退正在加深,美国家庭正面临“持续性灾难”。 据美国劳工部的最新数据,截至2009年1月17日,美国连续领取失业救济的人数达到478万人,创1967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虽然美参众两院通过了总额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可是美国经济的前景仍旧不容乐观。一份调查显示,二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由一月份的61.2降至56.2 ,这份报告同时指出,二月初消费者信心下降的原因是消费者普遍认为2009年美国经济会持续衰退。

(2)欧洲和日本受次贷危机影响经济下滑

随着次贷危机的发展,欧洲各国和日本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出现经济下滑,欧盟统计局12日公布的数字显示,经季节调整后欧元区15国工业生产去年12月份环比下降2.6%,同比下降12%,是1990年开始有此记录以来的最大降幅。英国国家统计局2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英国国内生产总值比前一个季度下降1.5%,这是英国经济连续第二个季度下滑,表明英国经济自1991年以来首次陷于衰退。同时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年底,日本持续了71个月的经济扩张期已经结束。面对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日本银行预测,2008年日本的 GDP增长率将从2007年的2%下降至0%。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将加大次贷危机的影响范围。

(3)全球性通货膨胀更加明显

2008年上半年,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通胀率持续走高,美国6、7月份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5%和5.6%,创1992年以来的最高升幅;欧元区6、7月份通胀率则均比去年同期上升4%,连续10个月超过欧洲央行设定的2%目标上限,且创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日本2008年6、7月份CPI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2.0%和2.3%,升幅也创下10年来的最高水平,可以说,世界性的“滞涨”趋势已经显现。

1.3次贷危机的深入思考

(1)次贷危机是房地产泡沫破裂在金融领域薄弱环节的最先体现

次贷危机因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而产生,大量低收入者无力偿还债务,因而低价出售房产,导致地产价格进一步下跌,如此恶性循环,加剧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因此次级贷款是房产贷款中最薄弱的环节,同时也是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最先受到影响的环节。而随着泡沫的加速破裂,优质贷款也开始受到影响,也出现无法偿还债务的情况。可以说,这次危机已经不仅仅是次贷危机,而开始逐渐演变成一场金融危机。

(2)次贷危机反映了美国和国际金融体系的诸多深层次问题

一直以来,美国和国际金融体系都存在着监管缺失,风险管理薄弱等问题。在金融创新方面出现的监管和风险控制问题则更加明显。然而,美国等发达国家正是依靠金融创新促进本国金融业的发展,使其立于金融领域的最高点。在对金融创新不断鼓励和支持的背后,相应的监管和风险控制手段却远远没有跟上。而这次次贷危机,正是由于金融创新和监管之间的失衡日益加剧导致最后的集中爆发。

(3)央行的直接干预对于次贷危机的影响有限

次贷危机导致金融机构普遍损失惨重,资金严重不足。随着美国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的通过,掀起了新一轮央行直接干预的。然而,这种注资仅仅是对于那些资金链濒临断裂面临破产的公司的紧急贷款,其影响也仅仅是防止连锁反应和市场恐慌,而最后的损失仍旧需要金融机构自己承担和消化。换言之,央行的直接干预能够为那些面临危机的金融机构争取解决问题的时间,并不能直接解决次贷危机所暴露的金融系统的问题。

2.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2.1扩大内需,挖掘国内消费潜力

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疲软,消费需求降低,使得大量依靠外需发展的出口型贸易企业面临严峻考验,因而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应对经济结构做出调整,发现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将经济重点放在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上。可以通过提高征收工薪所得税标准,取消证券市场分发红利征收的资本利得税,对于其他向城乡居民征收的各种税费也要全面清理,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减轻低收入者税负,增加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财政支出要向城乡居民倾斜,增加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和医疗、义务教育、养老金、保障性住房、农村公路和城乡消费性基础设施的支出,切实减轻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

2.2稳定房地产市场

首先,必须关注中国式次贷的隐忧。房地产贷款是我国银行的重要资产之一,其贷款质量将对银行业的盈利和风险状况产生深刻影响。尽管我国当前并没有典型的住房次级贷款市场,但中国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并不低:我国房地产贷款增长快、规模大;房地产信贷中也存在着一些“假按揭贷款”、“自我证明贷款”和“零首付贷款”;住房贷款证券化已开闸试航,一些创新类信贷产品如“加按揭”、“转按揭”、“循环贷”、“气球贷”和房屋“净值”贷款等不断面市。此外,我国房地产市场处于发展时期,80%左右的土地购置和房地产开发资金,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银行贷款,而个人通过按揭贷款买房的人,占全部购房人的比例高达90%,这意味着房地产市场的绝大部分风险系在金融机构身上。

2.3加强金融监管

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就是美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市场繁荣时期放松了贷款条件和推出了前松后紧的贷款产品,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忽视了金融监管的重要性,最终导致了全球信用危机。通过次贷危机,也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敲响了警钟。首先,中国商业银行在提供住房抵押贷款时应该实施严格的贷款条件和贷款审核制度,吸取美国次贷的教训,严格保证首付政策的执行,适度提高贷款首付比率,杜绝出现零首付的现象,并且应该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机制,对贷款人的信用评级应做到规范性和精确性,避免出现虚假按揭的现象。

2.4完善外贸政策,帮助外向型企业渡过难关

美元贬值导致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减弱,大大影响了出口贸易企业的发展。建议稳定人民币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汇率传导机制,避免汇率成为美国转嫁危机的政策工具。此外,次贷危机恶化后,发达国家未来的贸易壁垒会更多,贸易保护措施会更加频繁使用,中外贸易摩擦也会进一步增加。为此,政府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措施,有效化解中外贸易中可能出现的纠纷。同时还可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联合抵制发达国家可能出现的通过贸易保护向国际社会转嫁危机的做法。重点鼓励和支持自主品牌产品与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增加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帮助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要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在资金、技术上予以一定支持,帮助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渡过难关。继续严格控制粮食、化肥、钢材、煤炭和焦炭等“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努力扩大重要资源、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

参考文献

[1] 沃尔夫著, 李耀, 卢青译. 下一轮全球金融(英).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9.

[2] 兰利著, 刘晶晶译. 花旗帝国(美).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5.

[3] 潘功胜著. 国际大型银行成长之路.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4] 林毅夫. 金融危机的五点启示. 财务与会计, 2009, 4(1):65-86.

第11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 会计 金融危机 金融稳定

一、公允价值会计的涵义和利弊

(一) 公允价值会计涵义

公允价值亦称公允价格、公允市价。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所确定的价格,或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无关联双方的一项资产可以被进行买卖的成交价格。在购买法下,购买企业记录合并业务需要对公允价值的信息进行运用。确定公允价值,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非常重要。在实务中,基本上是由资产评估机构评估被并企业的净资产。

公允价值会计,是指以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或市场价值作为负债和资产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二)公允价值的利弊

公允价值被批评的主要原因有:(1)公允价值的取得存在着高成本、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因素,致使在可靠性上公允价值较差;(2)公允价值的财务报表项目增加的波动性,可能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会产生误导;(3)报告的损失可能会产生误导,因为损失是暂时的,损失在市场恢复后将得到逆转;(4)在市场交易不存在的情况下,在会计计量中作为估计公允价值的限制技术很难操作。 二、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危机中的问题

(一)负反馈效应

因为活跃市场消失,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CDS、CDO、MBS及ABS等次贷产品的级次降到二或三级,致使金融机构的巨额未实现的损失得以确认,引起投资者对这些巨大的账面亏损恐慌性的抛售,对次贷产品的价格进一步降低了,这就意味着金融机构对更大幅度的减值损失不得不进行确认。

(二)混响效应

随着金融创新的广泛应用,金融市场的自由化、不断深化的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金融市场间出现巨大的混响效应。 (三)顺周期效应

金融机构杠杆具有顺周期效应,在经济萧条时减少杠杆,在经济繁荣时增加杠杆,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金融机构更多的资产,明显表现这种顺周期效应。

(四)非活跃市场的挑战

非活跃市场,主要表现在其他投资工具和次贷产品交易金额减少、交易频率降低和出价与要价差价增大等。

三、金融危机中解决公允价值问题的建议

(一)金融监管与会计准则制定相协调

金融监管机构与会计标准制定机构应加强合作,在现行金融监管中使逆周期因素加入。三种改革金融中介的方案对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可以减轻,即逆周期的最低资本的采用要求管制减轻资本负债表的波动和金融机构杠杆;采用向前看的动态拨备制度,对萧条或繁荣的周期波动减轻;改革金融中介结构,对中介链条的长度进行限制,提倡较短的中介链条形成。在监管机制中逆周期的措施引入,如调整最低资本要求,可以将其与系统性风险相关的系数和宏观审慎监管和联系起来。

(二)提升估值技术明确估值条件

通过借鉴美西方发达国家制定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方面的指导意见,对公允价值会计估算的适用条件进行明确,对公允价值会计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并辅之以数量经济学、金融学和财政学等相关知识,对计量估价模型进行开发从而更加成熟,对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进行提高,使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得到保证。还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行业价格或公开的网络平台,并保证每个月相应的机构相关信息,包括相应的行业模型、参考价格、指数及参数和公允价值等,使公允价值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或者标准。

(三)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要不断加强

披露包括:(1)主体应用公允价值负债和计量资产的范围;(2)主体计量公允价值所用的依据的假设和估价技术;(3)对主体损益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影响。可采用VaR法对于特殊金融工具披露风险。不仅使信息使用者对财务状况的影响能更好地把握企业风险管理活动,而且对信息披露的外部监督和执行力度要不断强化。 (四)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坚持不动摇

通过对“顺周期效应”的原因进行分析,证明“顺周期效应”与公允价值并无直接联系。(1)市场价值的顺周期性并非是公允价值计量特有的现象,资本逐利本性的推动是其背后的原因;(2)次贷产品的复杂性特征与“顺周期效应”有直接关系,次贷产品的复杂性特征源于次贷参与者通过信用衍生、证券化等复杂分割次贷产品风险的过程,也与金融机构安排许多次贷产品作为表外融资有关。

参考文献

[1]王守海.公允价值和财务报表波动性研究:次贷危机分析视角[J].新会计,2009(08).

[2]孙俪影,杜兴强.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管制安排[J].会计研究,2008(11).

[3]周明春,刘西红.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9(09).

第12篇

2007年底以来,美国次贷危机迅速蔓延,中国经济的外部风险明显上升。

西方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有哪些负面影响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因而难以“绝缘”于次贷危机的影响。次贷危机影响中国经济主要是通过以下三条渠道:

第一条渠道是进出口贸易。次贷危机拖缓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步伐。同时,美联储持续大幅降息的措施将加速美元的贬值,这将使我国出口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无疑将对我国出口带来影响。

第二条渠道是资本流动。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全球资金的存量、增量及流向都会发生重大变化,这必将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美元贬值、人民币持续升值以及中美利差倒挂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投机资本纷纷涌入中国。上述情势一方面使我国从紧的货币政策陷于困难境地,限制了人民币的加息空间。另一方面则使我国面临短期资金大进大出的风险。

第三条渠道是心理和预期。次贷危机会通过影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心理与预期来影响中国经济。虽然我国资本市场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但我国经济与外部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对我国股票市场产生的联动效应和心理影响与日俱增。近几个月我国股票市场的大幅震荡就存在这方面的原因。

以灵活适度的宏观调控积极应对外部冲击

针对今年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尤其是次贷危机引起的外部风险上升,我国宏观调控需要注意灵活适度。

首先,宏观调控宜灵活运用,从紧货币政策宜适度。宏观调控需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灵活加以实施。要注重把握好抑制通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防止出现“高通胀、低增长”的不利结果。从紧货币政策要把握好“度”,因为我国经济8%以上的增长需要贷款保持较快增速,货币政策过紧则会对实体经济增长造成伤害,加大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另一方面,我国内部信贷若控制过紧,在市场力量作用下会出现“替代效应”,外部资金流入可能会增加,反而会导致人民币升值和物价上涨的压力增大。

其次,高度关注并努力稳定股票市场。在次贷危机的“感染”和市场自身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A股市场数月来大幅波动。随着股指深度下挫,我国的消费和投资将受到不利影响。广大投资者手中的股票价值不断缩水,会产生负财富效应,从而影响个人消费支出和企业投融资以及扩大再生产,进而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因此,有必要高度关注资本市场形势,控制股市的非理性大幅震荡。稳定股票市场在我国现阶段还有特殊的意义,股票市场相对稳定不仅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也有利于吸纳社会上过剩的流动性,缓解通胀压力。

再次,保持人民币小幅渐进升值,切实加强资本流动管理。我们近期的实证研究发现,若人民币升值10%,则进口价格指数大约下降0.3%,消费价格指数下降仅为0.05%,这表明人民币升值对于抑制国内通货膨胀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其效果很不明显。即使人民币短期大幅升值能有效抑制通胀,但是如果使我国的出口和就业形势恶化,就可能得不偿失。因此,现阶段仍应采用人民币小幅渐进升值的稳健汇率政策。(作者为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