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

时间:2023-07-31 17:25: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瘫痪病人护理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瘫痪病人护理方法

第1篇

一、偏瘫

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肢、面肌和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按其程度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和全瘫。轻瘫:表现为肌力减弱,肌力在4-5级,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瘫较轻瘫重,范围较大,肌力2-4级,全瘫:肌力0-1级,瘫痪肢体完全不能活动。

二、 病因

偏瘫病因多样复杂,总的来说都与血脂增高等疾病有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动脉粥样硬化

2、高血压

3、脑血管先天性异常

4、心脏病

5、糖尿病

三、 诱因

偏瘫的发病方式呈现急性、突发性,但病理过程则多是缓慢的,在这个病理变化过程中,中风的诱发因素促使这个变化过程突然升级,中风的诱因大致有:

1、情绪不佳(生气、激动)。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酒不当)。

3、过度劳累;用力过猛;超量运动;突然坐起或起床等改变。

4、气候变化;妊娠;大便干结;看电视过久;用脑不当等。

5、各种疾病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血友病、心脏病、血粘度高、心动过缓、血管硬化。

6、服药不当,如降压药使用不妥。

四、 偏瘫病人的特点:

1、偏瘫患者以中、老年者居多。

2、大多有语言障碍。

3多伴有精神症状,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

4、生活完全或部分不能自理。

5、可有大小便失禁。

6、发生安全问题危险性高。

7、病人抵抗力低,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

五、护理

1、心理护理

偏瘫病人由于恢复缓慢、活动受限而产生悲观失望、精神忧郁等各种心理。因此在护理此类病人时应有同情心和耐心,尊重和体贴关心他们,避免刺激和损伤病人自尊的言行;指导病人正确面对疾病,克服急躁心理和悲观情绪,避免过分依赖心理,增强病人自我照顾的能力与信心,使他们鼓起生活的勇气,主动配合治疗和进行自我锻炼。

2、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压疮是瘫痪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因此,从入院即主动宣传预防压疮的重要意义,制定措施,建立翻身卡,昼夜坚持2小时翻身一次,危重患者翻身时先理顺各种管道及导线;病人骨突出用海绵、棉圈加以保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肢体被动活动和按摩预防深静脉血栓。

3、做好病室环境的管理

瘫痪病人抵抗力低下,容易被各种病毒和细菌所感染。因此需做好病室的消毒清洁工作,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减少探视人员来往,保持病室环境安静、干净、整洁,这些措施能有力地防止交叉感染,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和休息环境。

4、保持病人身体清洁

对入院的患者在24h内进行卫生处理,包括头发、五官、全身皮肤、会阴、指甲等都彻底清洗干净,严重患者每日全身清洗,保持“三短九洁”,穿着宽松舒适患服,这些细致的工作对患者的治疗和健康的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保持床单位的清洁

瘫痪病人伴有大小便失禁时,保持床单位的干净、舒适、整洁、尤为重要。被服定时更换,如有汗液、呕吐物、体液、粪便污染时应立即更换,避免潮湿和污物对患者形成负性损伤因素。

6、做好大小便护理

瘫痪病人因为卧床和进食少,肠胃蠕动慢,易发生便秘,大便干结等问题。解大便如用力过猛,易发生再出血情况,有时患者神志不清,有用手抓大便的情况发生,使护理工作处于被动局面。为了使病人清洁舒适,可用开塞露五支,用中号肛管灌肠,效果很好,按计划大部分在白天处理患者大便问题,防止中夜班护理人员少而造成患者解大便痛苦,同时使患者得到充分的睡眠,有利于恢复健康。长期使用导尿管,应每日膀胱冲洗两次,每日更换引流袋。

7、重视安全,防止坠床

对烦躁不安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应适当加以约束和防护,及时巡视病房,防止坠床和摔伤。对神智恍惚或神智不清的病人加床档防护,认真交接班。

8、保证患者水分营养摄入

营养摄入是病人增强机体抵抗力的基础,促进患者食欲,不能进食的患者,用鼻饲法保证营养。

9、保持病室安静,避免患者情绪波动 尽量减少患者亲友探视,按时作息。

10、病情观察要及时

观察病情是诊断、治疗、护理工作的前提,及时观察病情能使患者早日得到确诊和及时治疗,反之,延迟诊断和治疗,甚至使病人失去抢救的时机。熟悉观察病情的方法和经验,勤巡视。

第2篇

1 观察要点

首先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如抑郁、焦虑、狂躁行为、外表淡漠等,以便对症处理,对言语障碍的患者要注意体态语言、手势、眼神的理解,满足其需要,注意饮食护理,以及药物的副作用。注意观察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思维、注意力、理解力、复杂操作能力,以便制定正确的训练计划,定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功能评定,并注意其有无癫痫的发作及时作好防范。

2 一般护理

2.1心理护理 对有情绪、行为障碍的患者,应多与患者交谈,并应用行为矫正疗法对患者进行系统脱敏治疗,使患者学会放松自己,逐步的消除焦虑、恐惧与抑郁,应鼓励患者多与病友接触,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树立对生活的兴趣和增强其战胜残疾的信心。

2.2皮肤护理 对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长期卧床的患者,应每2h翻身一次;对易发生压疮的部位垫一软枕或海绵垫等;应经常保持病人床铺平整、干燥、无皱褶;经常用温水擦洗皮肤,经常给病人按摩受压部位皮肤,大小便浸湿后随时更换,供给病人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吸收的半流质食物,改善病人全身营养状况,以维持正氮平衡,提高机体抵抗力。如果出现局部瘀血、红肿等早期褥疮的症状,首先寻找受压因素,解除压迫,防止进一步恶化。

3 功能恢复

3.1肢体瘫痪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注意保持各关节的功能位置,维持合理,以利于颅内静脉血回流,预防关节挛缩和足下垂。对于肢体瘫痪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树立耐心和自立自强的信心,让病人了解锻炼会使肢体肌肉不萎缩,关节韧带不强直有希望恢复生理功能,坚持运动,运动量由小到大,运动范围由近到远,由被动到自主运动,直到完全恢复。只有依靠自身长期不懈的锻炼,循序渐进最终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1]。

3.2语言功能锻炼 护理人员可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训练方案。口语的训练是从提高听理解力开始,如准备一些图片,说出单词名称,让病人指出相应的图片。随着病人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可适当增加图片量,这样通过反复刺激可激发大脑语言功能代偿,使病人做出反应,然后从单音字训练开始,逐步向简单句子过渡,可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闭锁功能恢复,经常收听广播、音乐对训练听力、语言发音有一定帮助,逐渐恢复日常用语的表达能力。

4 其他康复治疗方法

作为整体康复的综合考虑,病情稳定后,可对脑部及瘫痪肢体进行物理治疗。对脑部病灶的理疗,有利于脑部病灶的吸收,消散及侧支循环形成,改善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常采用碘离子直流电导人法和超声波疗法,对瘫痪肢体的理疗可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降低肌张力,促进功能恢复延缓和防止肌肉萎缩,常用超短波治疗痉挛肌,电刺激疗法中频电疗法、水疗等均有一定作用。针灸对肢体瘫痪和语言障碍有一定疗效。除体针外还可应用头针、电疗等,按摩、气功等对瘫痪肢体也有一定效果[2]。

目前,对肢体瘫痪的治疗还未找到更理想的方法,颅脑损伤并发症的早期预防及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是非常重要的,病人的康复是一个缓慢而艰巨的过程,康复护理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肢体瘫痪病人的康复护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对康复护理的正确认识问题。同时还需要人为资源、经济资源、设备条件和家庭、社会的广泛支持以及病人、家庭、医师、护士的相互配合,才能使病人在身体状况、个体活动水平和社会参与水平上获得最大程度的恢复。

参 考 文 献

第3篇

[关键词] 梗死; 糖尿病;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4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161-01

我科自2008年6月~2010年12月共收治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病人5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强临床护理,取得较好疗效,现将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病人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4~82岁。均为2型糖尿病病人,病程3~20年。所有病人均作空腹及餐后血糖检查,有些病例作空腹及餐后胰岛素检查,所有病例均作头颅CT或MRI检查,其中基底节区脑梗死29例,颞叶梗死4例,顶叶梗死7例,额叶梗死3例,脑干梗死1例,小脑梗死1例,大面积脑梗死5例。50例病人中9例出现意识障碍,29例出现完全性肢体偏瘫,12例不完全性肢体偏瘫。

2治疗方法

视病情除应用脱水、营养神经、扩张血管、溶栓、抗凝等治疗外,还有饮食控制、调节血糖、控制血压、降血脂、预防和控制感染等。

3 结果

通过治疗及有效的护理,除2例死亡(1例大面积脑梗死,另1例脑干梗死)。其余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出院时血糖均降至正常,其中20例病人肢体肌力恢复正常。无一例发生褥疮、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

4 护理

4.1 入院时的护理: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病人中相当一部分无糖尿病临床症状。如入院时原发病未找出,机械用一些含有葡萄糖的药物,会加重病情。及时诊断关系到病人的治疗及预后,对脑梗死病人入院后及时排除有否糖尿病的可能甚为重要。

4.2 病情观察:由于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可先后或同时侵害全身多个器官,因此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病人的病情观察要有整体观念。着重观察脑梗死的病情变化,观察神志、瞳孔、肢体运动等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还应注意有无高血糖或低血糖,加强病房巡视,一旦发现病人有头晕、心悸、乏力、出汗、面色苍白、脉搏快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本组病例有4例出现低血糖症状及时报告医生,服用糖水或静脉注射葡萄糖,我们常用快速血糖仪测血糖,及时了解血糖情况或留取标本检测血糖、尿糖变化,为医生准确用药提供依据。同时我们亦注意其它系统器官的功能变化,如有无心绞痛或心功能不全,尤其值得注意这种病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而脑梗死所应用的如甘露醇、β- 七叶皂甙钠等药,对肾功能都有一定的损害,使肾功能进一步恶化,甚至肾功能衰竭,所以要注意肾功能的监控,如尿量、尿比重、血肌酐和尿素氮等的监测。尽可能减少脱水剂的应用,多采用小剂量甘露醇或用速尿交替,或用肾功能影响小的甘油果糖注射液等。对已发生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要严密观察尿液变化,主要对尿量、性质和尿色的观察,严格控制水的摄入,每日进液量应等于前一天排出量+500ml。在应用如尿激酶等溶栓剂或低分子肝素等抗凝剂时,严密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用药前后注意监测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等有关纤溶指标。

4.3 饮食护理: 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病人一般在动脉硬化基础上形成,血液呈高凝状态,其特点是高脂血症、高粘血症、高血糖、血液流变学异常。因此,治疗高凝状态,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是治疗和护理的关键。指导病人进低热量、低脂肪饮食,根据病人体重和工作性质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碳水化合物占饮食总热量50%~60%,蛋白质含量一般不超过总热量的15%,脂肪约占总热量30%,三餐的热量分配为1/5、2/5、2/5[1]。同时病人多有吞咽困难而需鼻饲,用餐要注意准时、定量,保证供给所需热量,避免引起餐后高血糖及空腹低血糖。脑梗死病人应少食动物脂肪,应食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油,以降低胆固醇,从而减轻病情的复发。脑梗死病人多数长期卧床,容易造成排便困难及便秘,主食应采用高纤维素饮食,如新鲜蔬菜等食物。高纤维素饮食不但能使血糖缓慢下降,而且具有软化大便的作用,并可减少胆固醇在肠道的吸收。现代营养学的研究表明,多吃粗纤维食物有4大好处:一是改善胃肠道功能,能够防治便秘、预防肠癌;二是改善血糖生成反应,降低餐后血糖含量,帮助治疗糖尿病;三是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防治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四是控制体重,减少肥胖病的发生。

4.4 高血压的护理: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除动脉粥样化外,糖尿病动脉尚可发生纤维硬化,它与粥样化改变均可使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同时血管弹性降低,顺应性减低,导致高血压发生。管理血压在护理中是很重要的,因为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病人为了维持脑灌注压已适应了较高的血压水平,如果快速降低血压会造成脑灌流量的减少,影响脑梗死的康复,甚至有的降压药还使糖尿病病情加重。我们采取的方法是: 低盐饮食,心痛定10mg或卡托普利12.5mg每日3次口服,血压大于160/105mmHg时舌下含服,可以把血压调整在正常偏高水平。每日测3次血压,必要时6小时测1次血压。

4.5 预防感染,加强皮肤黏膜的护理: 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病人由于糖、蛋白质、脂肪代谢障碍,使体质变弱,对细菌的抵抗力差,因而还容易发生各种细菌感染,特别是皮肤容易发生疖、痈,其他如呼吸道感染、肺结核、肾盂肾炎、牙周炎等的发病率也比健康人高,另外此类病人多为瘫痪卧床,反应迟钝,易发生褥疮或糖尿病足。我们给予病人加强基础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消毒病室,防止褥疮和口腔感染。昏迷病人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平卧头偏向一侧,喉头有痰及时吸出,每天早、晚各做1次口腔护理,可自理病人保持口腔清洁,饭后漱口,避免口腔溃疡发生。瘫痪病人保持床单位清洁平整,经常翻身,每2小时1次,每次给病人翻身及黏膜护理时,动作要轻柔,及时注意有无异常变化;因脑血管病病人常使用溶栓、抗凝及扩血管药物,应观察有无出血点、瘀斑与皮肤黏膜改变,有无牙龈出血及鼻衄等;经常观察注射胰岛素局部皮肤有无硬节及皮肤的弹性降低,如出现注射局部皮肤组织瘢痕太多可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应及时更换注射部位; 感觉障碍的肢体洗浴和热疗时,水温不可太热,由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使温度觉减退,常因水热发生烫伤而继发感染; 女性偏瘫、昏迷病人加强尿道口、阴道口及黏膜的护理,定期冲洗,注意观察黏膜及分泌物的颜色及气味,必要时做细菌培养防止发生泌尿系统的感染。本组病例护理结果:无一例发生感染。

4.6 心理护理: 由于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病人多为老年病人,病程较长,可能留下不同程度后遗症,瘫痪病人恢复慢,又要长期控制饮食及使用降糖药物会造成不适,病人多有表现悲观、抑郁、失去信心的情绪,因而加重病情。本组病例心情平静,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因此,我们认真做好心理护理。我们要耐心细致与病人沟通,向病人介绍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病程特点,使其对病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提高生存质量。

4.7 加强功能锻炼: 运动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运动也是增加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运动可增加肌肉等末梢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葡萄糖的摄取,降低血糖,减少胰岛素的需要量。病人在病情稳定、心功能良好、无出血倾向时应及早锻炼,每日将病人瘫痪肢体进行被动伸屈、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及新陈代谢,改善皮肤营养及肌张力,能下床活动的病人,鼓励多下床活动,通过功能锻炼,有效地预防病人患肢废用性萎缩的发生。

4.8 出院指导: (1)让病人做好自我监护,自测尿糖,如有条件,学会正确使用便携血糖仪监测血糖,严格控制饮食。(2)继续坚持康复期治疗,制定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而且要持之以恒,活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失语者每日上下午用一定时间进行语言训练,听广播、读报、对话。(3)坚持用药: 降糖药、防止血小板凝集药、降压药、降脂药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告知用药注意事项,教会病人胰岛素注射技术,定期到医院测血压、血糖、血脂,使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正常水平。(4)保持心情舒畅,生活有规律,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脑溢血;临床护理;分析;方法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脑溢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是一种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疾病。该病常常连带发生多种并发症,而且这些并发症加重病情的变化,对患者生命造成极大的威胁,对临床上的治疗和护理增加了挑战。本文就针对脑溢血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并发症的表现,探讨护理的有效方法。只要采取了正确的护理,就可有效地减少脑溢血的死亡率,减轻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选择于我院内科2010年2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脑溢血120例,该组患者均经过CT检查确诊。其中,男性患者85例,女性患者35例,最小年龄50岁,最大年龄74岁,集中发病年龄在50左右。基底节出血42例,脑叶出血33例,脑桥出血20例,小脑出血20例,原发性脑室出血5例。并发症主要包括高热、脑疝、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性癫痫等。中枢性高热58例,占48.33%,肺部感染33例,占27.5%,脑疝15例,占12.5%,上消化道出血10例,占8.33%,继发性癫痫2例,占1.67%。

1.2 症状表现与并发症

(1)头痛头晕:头痛头晕是脑溢血的最主要症状表现,经常是一侧痛。(2)呕吐:大约有一半的脑溢血患者发生过呕吐,这主要与颅内压增高有着密切关系,颅内压增高,造成头晕,脑膜受到血液刺激后产生呕吐感。(3)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昏迷和嗜睡。当发病部位较深时,短时间内可发生大量出血,严重会出现意识障碍。(4)运动和语言障碍:运动障碍以偏瘫较为多见;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失语和言语含糊不清。(5)脑溢血还可伴有颈项强直、癫痫发作、大小便失禁等。如果患者表现深度昏迷、高热、瞳孔改变以及合并消化道出血等,则表明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2 护理方法

2.1 心理护理 脑溢血患者经常会表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如忧郁、烦躁、沮丧、悲观等反应。为了保证患者心情舒畅,不要产生过多的心理压力和过激的情绪变化,条理患者的心理十分重要。家属要积极配合患者的治疗,经常与患者进行沟通,给予他们鼓励和信心,耐心地讲解病情的发展,以及治疗措施,使他们了解自己的病情,建立和巩固功能康复的信心和决心。

2.2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2.2.1 每日定时帮助病人翻身拍背4~6次,每次拍背10分钟左右。一旦发现病人咳黄痰、发热、气促、口唇青紫,应立即请医生诊治。

2.2.2 鼓励病人多饮水,以达到清洁尿路的目的。并注意会的清洁,预防交叉感染。如发现尿液混浊、发热,是泌尿系感染的征兆,应及早治疗。

2.2.3 瘫痪病人多有便秘,有的可因为用力排便致使脑出血再次发生.因此需注意饮食结构,多给病人吃低脂,高蛋白,高能量饮食及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等,并给以足够水分.定时定点给便器排便,必要时应用通便药物,灌肠.

2.2.4 病人瘫痪在床,枕骨粗隆,肩胛部,髋部,骶尾部,足跟部等骨骼突出处易发生褥疮。应用软枕或海面垫保护骨隆突处,每2~3小时翻身一次,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床铺经常保持干燥清洁,定时温水擦澡按摩,增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

2.2.5 每日行四肢向心性按摩,每次10~15分钟,促进静脉血回流,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下肢肿疼,应迅速诊治。

3 结果

结过本组对患者病情的分析,并发症的判断,分别采有针对性的实施了科学性的护理,本组120例脑溢血患者经过我院的科学治疗与针对性的护理措施,74例患者基本治愈,40例患者好转,6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5%。

护理后的效果分析

4 讨论

脑溢血多发生于50岁以上伴有高血压的病人,尤其是60~70岁的人更多见。但是,近年来50岁以下的病人有增多的趋势,性别差异不大,在一年四季中皆可发病,而以寒冷或气温骤变时节,血压易于升高及波动的时候发生较多;通常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剧烈活动、用力过度、咳嗽、排便等诱因下,使血压升高而发病。因此,要想减少脑溢血危害就需要做好脑出血预防和护理 。

参考文献

[1] 王秋生,马修尧,李永奇,刘明,解岗;微创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75例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年03期

[2] 段志敏;重症颅脑损伤的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2期

[3] 吴广源;小切口显微手术清除血肿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4] 韩淑鸣;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年09期

第5篇

病人满意度是指病人在医院接受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也是病人对医疗服务的直接体验和亲身感受[1]。了解因车祸、暴力等意外事故导致人体骨折后的应激性心理反应,及时有效地与病人沟通,以解除病人生理、心理和社会问题,积极主动地配合抢救、治疗与护理,促进机体功能早日康复,是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有效措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问卷调查:2004年1~12月骨折后住院400例的满意度,其中男262例,女138例,年龄18~91岁;2005年1~12月450例的满意度,其中男298例,女152例,年龄18~93岁;2006年1~12月480例的满意度,其中男317例,女163例,年龄18~89岁。护理部每季度随机进行。

1.2 骨折病人应激性心理反应:(1)疼痛:创伤、血管神经损伤、骨折固定不确切、手术切口、组织缺血、伤口感染等都会引起疼痛。(2)焦虑与恐惧:突然意外创伤、剧烈的疼痛刺激、躯体移动障碍、肢体感觉异常、活动受限或缺失、昂贵的医疗费用、损伤肢体功能的恢复等致使病人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绝望等心理变化。(3)陌生感:特殊的医疗环境、陌生的病友和医务人员、社会角色的改变、疾病知识的缺乏等使病人处于陌生的茫然状态。(4)自我形象紊乱:被迫性、石膏夹板颈托等外固定、牵引治疗、肢体功能障碍或缺失、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使病人自我形象受损。(5)疾病预后的担忧:缺乏疾病康复的相关知识、不良病例的恶性刺激等使病人对治疗缺乏信心,担心发生并发症及废用综合征。(6)失落感:骨折住院致使病人被迫离开昔日的同事、家人、工作环境和家庭,强迫性的治疗,医疗费用的支付,严重影响了病人的工作与生活,致使病人不良情绪。

2 沟通

2.1 沟通的方法:(1)接待者负责稳妥的安置病人于病床,负责做好病人的病情评估,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止血、包扎、固定等抢救工作。遵医嘱用药,并做好相关记录。病情稳定后,向病人及家属做自我介绍和环境介绍,详细交代相关的注意事项。(2)专业护士负责采集病人资料,包括神志、瞳孔、生命体征、伤处情况、肢体感觉运动、大小便、家庭状况、医疗费的支付、生活习惯及受伤后的心理反应及健康需求。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制订个体性的沟通计划并组织实施。(3)护士长利用晨交班、上下午查房时,了解计划的实施情况,并及时给予修订与补充,确保沟通计划的完成。

2.2 沟通的内容:减轻疼痛:(1)区分疼痛的性质与临床表现:手术伤口的疼痛于术后1~3天剧烈,逐日缓解;创伤骨折引起的疼痛在整复固定后明显减轻,随肿胀消退而缓解;开放性损伤合并感染多发生在创伤2~4天后,疼痛进行性加重或呈搏动性疼痛;缺血性疼痛为外固定物包扎过紧或患肢严重肿胀所致,为受压组织或肢体运动剧烈,疼痛伴麻木,温度降低。(2)针对引起的原因对症处理:创伤骨折后,及时清创整复,有感染者,遵医嘱按时使用抗生素;缺血性疼痛,及时解除外固定,抬高患肢,保持患肢于功能位,如已发生压疮行压疮护理;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及时手术,切开减压。(3)诊断明确者,遵医嘱使用镇痛药。(4)移动病人时,先取得病人配合,对损伤部位托扶保护,争取一次性移到舒适。(5)断肢再植术后肢体疼痛,查明原因,有效镇痛,防止因疼痛刺激收缩血管影响再植肢体成活。(6)截肢术后患肢疼痛,不须使用镇痛药物,随时间长短疼痛自行消失。(7)非侵袭性疼痛,加强与病人沟通,嘱病人听音乐、看书或电视,分散和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必要时行热敷、理疗、按摩,效果较好。

2.3 改变病人的不良情绪:(1)及时止血、包扎、固定和有效牵引,遵医嘱运用镇痛药,必要时做好手术准备,减少恶性刺激,以免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2)用亲切的语言,得体的举止,细微的服务为病人创造一个整洁、安全、舒适的环境。(3)家属的陪伴,亲朋好友、同事的探视。(4)请同种病例的康复者现身说教,以增强病人的康复信心,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护理。(5)合理检查、用药、收费,以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6)避免在病房谈论不利于病人治疗、康复的语言,减少不良刺激,稳定病人情绪。

2.4 建立和谐的关系,消除陌生感:(1)护士着装整洁,仪表端庄,面带笑容,耐心细致为病人和家属作自我介绍及环境介绍。(2)介绍同室病友、主管医生、科主任、护士长,促进他们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3)介绍科室开展的专业技术及专业水平。(4)介绍疾病的检查、手术、治疗护理及功能锻炼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消除其陌生感。

2.5 重塑人生价值观:(1)关心体贴同情病人,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以了解病人的思想变化,鼓励病人正确对待疾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2)截肢病人要面对现实,以健康的心理面对未来的人生。加强残肢功能锻炼,装配假肢,以良好的心境充分发挥存留肢体及假肢的功能,生活自食其力。(3)讲解牵引、石膏夹板外固定等治疗的目的和意义,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主动的配合治疗。(4)以理解、体谅、宽容的态度,主动与瘫痪病人接近与沟通,消除病人种种顾虑,及时发现生活所需,并给予帮助。告诉病人力所不及的事不要勉强去做,以免引起骨折端的不稳定,影响骨折愈合;力所能及的事要尽量自己完成。嘱留伴1~2人,协助病人日常生活及功能锻炼,促进机体功能恢复。(5)为病人提供发挥才能的环境,以实现人生价值。

2.6 科学的功能锻炼,防止发生并发症:(1)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功能锻炼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其重要性,主动的配合运动与锻炼。(2)适当抬高患肢,保持患肢于功能位,如股骨颈部骨折的病人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3)根据病人的全身状况,骨折愈合进度,制订和修改锻炼计划,增减锻炼的内容。(4)功能锻炼由小到大,次数由少渐多,时间由短到长,强度由弱逐渐增强。骨折早期:伤后1~2周行患肢肌肉舒缩运动,如前臂骨折做握拳和手指屈伸活动,股骨骨折行股四头肌舒缩运动,原则上下关节不活动。骨折中期:除继续增强患肢肌肉舒缩运动外,在医务人员或健肢的帮助下逐步行骨折上下关节的活动,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伤后5~6个月,骨折部有足够骨痂时,可扩大活动的范围和力量,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骨折后期:即骨折临床愈合后,行患肢关节的主动运动和负重锻炼,使各关节迅速恢复正常的活动范围和肢体正常力量。(5)功能锻炼以病人不感到疲劳,骨折部位不发生疼痛为度。以恢复肢体的固有生理功能为中心,上肢要围绕增强手的握力进行活动,下肢重点在训练负重行走功能,功能锻炼不能干扰骨折的固定。肢体永久性丧失者,加强其他肢体功能的代偿训练。(6)卧床病人,保持床单、被服、皮肤清洁干净,定时协助病人翻身,受压部位给以按摩,防止发生压疮。练习深呼吸、定时大小便,防止呼吸道感染和便秘发生。(7)瘫痪的肢体行按摩、理疗、针灸、被动活动,防止发生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畸形等废用综合征[2]。

2.7 尊重病人,维护病人的权利:(1)尊重病人人格,维护病人的权利。(2)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3)不泄漏病人秘密,保护病人的隐私。(4)尊重病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5)不干扰病人的私人空间,为病人提供发挥才能的环境。(6)截肢、瘫痪等遗有严重残疾者,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鼓励病人面对现实,承认残疾,树立勇气战胜伤残。

3 结果

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2004年抽查400例,满意381例,满意度95.25%;2005年抽查450例,满意441例,满意度98%;2006年抽查480例,满意473例,满意度98.54%。

4 讨论

意外的伤害,瞬间改变了病人的生活规律。病人活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大大降低,甚至丧失,几乎所有病人都有焦虑、恐惧、失落、抑郁、孤独、绝望等严重心理反应[3]。(1)加强对骨折病人的护患沟通,及时了解病人应激性心理反应,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配合医生及时给予止血、包扎、固定等抢救治疗。必要时遵医嘱注射镇痛药,做好术前准备,以挽救生命,减轻病人痛苦。(2)加强护患沟通,为骨折病人提供发挥才能的环境。随着病情好转,病人的需求不断增加,期望肢体功能早日恢复。及时了解此时病人的心理反应,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制订个体性的沟通计划;帮助病人正确的认识疾病,为病人提供一个整洁、舒适、安全、温馨、和谐的治疗康复环境,以发挥自身才能,实现人生价值。(3)加强护患沟通,协助病人分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防止并发症及废用综合征的发生。(4)加强瘫痪病人的护患沟通,鼓励病人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坦然地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加强功能锻炼,争取机体及肢体功能的最大恢复。(5)加强截肢病人的护患沟通,嘱病人安装假肢,加强残存肢体及假肢的功能锻炼,以发挥残存肢体和假肢的最大功能,重新融入社会和家庭[4]。提高生活质量,及时了解骨折病人应激性心理反应,加强护患沟通,改善病人不良的心理反应,排除病人生理、心理及社会问题[5];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及功能锻炼,以促进机体功能早日康复;是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黎巧玲.护士长领导行为与护士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10(21):60.

[2] 曹伟新.外科护理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23):525.

[3] 吕晓春.截瘫患者心理障碍调查及健康教育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00,16:418.

[4] 杜 克.骨科护理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1):714.

第6篇

关键词 压疮 危险因素 规范管理

AbstractObjective:Through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pressure sore risk factors to regulate pressure sor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Method:Use the breaden meter and presses the sore to monitor the record,carries on the appraisal to 2007 in our hospital all 29 467 hospitalized patients for the patient who presses the sore high-risk factor carried on to screening monitors and takes the effective preventive measure.Results:In the 72 cases reported in pressure sores,the cure rate was 36%,and the mortality rate was 12%.Couclusion:To presses the sore high-risk patient to fill in a form prompthy the meter,give skin nursing and the system constant pressure sore the individ clation prevention plan,thedissgusstion prenvents presses the sore the nursing experience,enable the foundation nursing quality toobtain the improvement and enhancement.

Key wordspressure sore;dangerous factor;standard managenment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入住的所有住院病人29 467例,重点是病危病人、昏迷瘫痪病人、脊髓损伤病人。

方法:使用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Braden量表、压疮监控记录),以压疮发生机理为依据,适用性广,应用和研究丰富,预测效果好,得分越高,压疮风险越小;压疮监控记录表从病员的年龄、体重、、伴随疾病等方面进行监控,预测内容全面,有较好的指导性,分值越高,压疮风险越大[1]。2007年上报的72例病例中Braden量表最低4分,≤12分者68例(94%);压疮监控记录最高57分,≥15分者66例(92%)。72例中有57例入院时已发生压疮。

结 果

使用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前后各项指标比较:未规范压疮管理前,压疮上报较差,存在未如实上报的情况,院内发生数的上报率更低。见表1。

使用压疮评估表后院前与院内发生压疮情况比较:不管院前或院内发生,压疮的死亡率均很高,达到12%,而痊愈率仅36%,压疮一旦发生,给病人及家人带来很大的痛苦和经济损失。因此,预防压疮显得格外重要。

讨 论

对压疮发生率认识的误区:认为压疮完全可以预防的观点在国内占统治地位,使大家不敢上报、隐瞒不报,致使大量的压疮病人得不到及时、规范的治疗护理。近年来,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引进国外护理观点,认为压疮绝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但并非全部,部分病人如严重负氮平衡的恶液质病人神经科丧失感觉的部位营养和循环不良,难以防止压疮的发生。

美国住院病人压疮发生率为3%~6%,一般医院为2.5%~11.6%[2]。但从调查表上看出,本组发生率仅为0.24%,差距如此巨大,而中国的护士比例远远低于美国。有隐瞒不报之嫌。

使用评估表后压疮发生率上升的原因:①住院病人中昏瘫病人逐年增加,2004年820例,2005年998例,2006年1130例,2007年1547例。②昏瘫病人中脊髓损伤病人占11.8%,增加了压疮预防的难度,压疮发生率增加。③将压疮的管理纳入护理质量考评中,对于发生压疮隐瞒不报者,加倍扣护理质量考评分,所扣分值按全科奖金的百分点计算,并追究护士长责任。④护理人员对压疮认识能力的提升。

对策:①改变压疮管理流程:②规范压疮管理的内容:应用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Braden量表、压疮监控记录),规范上报流程(医院工作制度中规定上报时间48小时)。③通过护理部或科室的讲座,对全院临床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压疮知识的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重视程度及对压疮相关知识的认识。④对于压疮的高发人群,要加强评估,根据所得分值预警,做好压疮的预防工作。a.对可能发生压疮的病人,全身皮肤检查1次/日,尤其是骨突出处,并记录检查结果。b.定期清洁病人皮肤或按皮肤情况进行清洁时,水温勿过热,勿过分摩擦皮肤,使用温和的清洁剂。c.避免环境因素导致皮肤干燥,对干燥皮肤要进行滋润。d.避免在骨突出处进行按摩,临床研究表明按摩后,骨突出处组织血流量下降,组织活检显示该处组织水肿,分离[3]。e.尽量避免皮肤接触大小便,伤口渗出液和汗液,如这些潮湿源头无法控制,用吸收敷料尽快保持皮肤干爽。f.通过对病人正确的安置,搬动和翻身,将因摩擦力和剪切力造成的皮肤损伤降到最低限。⑤对于已经发生压疮的病人,应利用量表动态评估病人的情况,积极治疗,促进压疮的愈合。⑥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压疮发生、发展及预防和护理知识,掌握预防压疮的知识和技能,积极参与预防压疮的护理活动。

总之,对压疮高危患者及时评估、上报,并给予皮肤护理和压疮个体化预防方案,是提高基础护理质量,降低压疮发生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3.

第7篇

我科2004年2月至2010年11月收治各种原因所致脊髓损害伴截瘫46例手术病人,现探讨病人围手术期病情特点及护理和并发症处理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和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46例均由颈髓受损所致,年龄35-75岁。其中外伤12例,脊髓肿瘤13例,脊髓型颈椎病21例。其中临床表现四肢全瘫3例,不全瘫43例。

1.2 术前准备:

1.2.1 心理护理:颈椎手术,手术以颈前路切口,容易损伤血管鞘及神经鞘,病人对此手术常有恐惧心理,因此护理过程中应首先做到耐心,仔细,同时要了解手术部位等及各个时期的特点,协助医生观察,并及时反映病情变化。

1.2.2 对外伤所致者常规行颅骨牵引、枕颌带牵引复位固定,以保持有效牵引;注意经常检查牵引带是否松散或脱落,防止牵引锤接触地面,牵引绳断裂或滑脱,保持病人处于正常的牵引;牵引重量要适度,注意防止过度牵引。

对颅骨牵引者应预防针孔处污染,针孔处应用无菌纱条包绕保持皮肤及床铺的清洁,不要触碰和移动牵引针,每日在牵引针孔处滴70%酒精2次。

1.2.3 治疗配合:常规给予吸氧吸痰。鼓励病人咳痰,尽量多做深呼吸,指导患者家属作术前气管推移训练,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备好气切包及吸引器。

2.3 手术方法及术后治疗:本组病例采用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术28例,单纯后路减压12例,颈椎管扩大成型术6例。术后均给予吸氧、脱水、营养神经、预防感染等治疗,并加强呼吸道管理,加强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积极预防并发症,及配合康复治疗。术后常规颈围固定2-3个月,定期复诊。

2 结果

手术前后并发症:46例病人共出现并发症10例次。其中褥疮1例(院外带),高热1例(术前),低血压1例,吞咽不适4例,脑脊液漏2例,肺部感染1例。无泌尿系统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及内植物松动等并发症。

3 讨论

3.1 术前心理护理及病情观察的重要性:

3.1.1 术前护理尤其重要。向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健康宣教和指导,让患者对疾病的发病机理、发展规律及目前的治疗措施、手术指征、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效果有一定了解,使患者中心有数,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争取较好的疗效,讲清手术经过、麻醉方法和手术注意事项,解除患者的思想负担,讲清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关心体贴病人,不管是做每一项护理操作都做到人性化服务。本组33例经过以上心理护理,顺利的度过了围手术期。

3.1.2 病情观察是术后的关键。①首先,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是呼吸的变化;②注意术口情况,观察术口敷料渗血情况,如果发现术口肿胀,患者声音嘶哑,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③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关键,患者如出现气促、胸闷等症状,要及时处理,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④要注意观察四肢感觉运动情况。

3.2 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肺部感染:高位不全瘫及全瘫病人围手术期易发生呼吸功能障碍和肺部感染,二者可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呼吸衰竭。而呼吸功能障碍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脊髓损害造成呼吸肌功能麻痹,颈椎骨折患者因瘫痪,胃肠胀气,肺膨胀功能不全加重呼吸困难;病人咳嗽无力,影响分泌物排出造成气道阻塞。严重者肺不张,既可直接影响呼吸功能,又可导致肺部感染,加重呼吸功能障碍;手术过程中气管插管,牵拉神经、血管鞘造成剌激,可引起喉头、气管、血管、神经水肿,阻塞气道等。对于患者肺部感染的防治,我们的原则是运用敏感抗生素的基础上,强调以预防为主,药物化痰,鼓励排痰,加强吸痰,加强护理,定时翻身拍背,鼓励病人咳嗽,尽量做深呼吸,必要时给予呼吸道雾化吸入,稀释痰液,控制炎症,减少分泌物,并准备好气切包。

高热:颈椎骨折合并急性脊髓损害病人,术前术后均可出现390C以上的高热。以术前多见,主要是脊髓损伤后体温调节障碍所致。高热可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也增加手术风险,需要将体温控制在相对比较安全的范围,此时药物防温常常无效,而物理降温是主要手段,一般我们采用冰袋置于病人的双侧腋下、双腹股沟处,注意要勤观察,勤巡视,预防冻伤,随时观察放置冰袋处的皮肤情况。

电解质紊乱:电解质紊乱的治疗有时比较困难,电解质紊乱可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并造成病情更加复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我们采取的措施除密切观察病人体征变化,如心率、呼吸、腹胀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还定期复查电解质并及时补充,本组病人采取此措施,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

低血压:本组1例病人伤后持续低血压(血压66-90/40-60mmHg),经用多巴胺维持循环血压约10天后,患者血压维持在100/70mmHg,病情平稳后顺利转入康复治疗。

本组4例出现脑脊液漏,经运用抑制脑脊液分泌药物和局部加压,保持头低脚高位治疗后痊愈。4例有吞咽不适感,考虑为内植物安放位置引起,因无明显影响,未予特殊处理。

本组1例褥疮病人是院外带入,通过每天换药,激光照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治疗、精心护理,3周后创面完全愈合。

本组虽无院内褥疮、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但它们均是颈椎骨折、脱位,脊髓损害并瘫痪病人的常见并发症,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关键在于预防,在于落实科学的护理制度。

3.3 其他注意事项:要预防并发症,必须落实科学的护理制度。①如定时翻身,并建立翻身卡,每班交接,并作好记录。拍背,用双手拍背,从肺底部慢慢向上叩背,连续拍4-5次,教会病人深呼吸的方法,鼓励病人多咳嗽,多饮水。骨隆突处用红花酒精按摩,保持床铺清洁干燥,颈部两侧用沙袋固定,使头部制动,采用轴向翻身,保持与躯干一致,左右旋转不大于300,避免拉、推,以免损伤皮肤。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排除口腔及气管内分泌物,密切观察呼吸情况,以及颈部有无肿胀,声音嘶哑,伤口出血,肢体感觉运动异常等,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③对长期留置尿管病人,应保持尿管通畅,48小时更换远端尿袋,并定时夹闭尿管以锻炼膀胱功能,2-3周后,白天4小时可开管一次,使膀胱充盈,避免膀胱挛缩。每日尿道口擦洗一次,每日口腔护理2次。为预防便秘,鼓励病人多食含粗纤维的食物或在脐周按顺时针方向按摩,每次20-30分钟,必要时遵医嘱用缓泻剂。④被动活动患肢,每日20-30次,并以电针灸针剌向上、下肢体穴位,防止肌肉萎缩,以及配合经络通治疗,后期配合运动康复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疗效。

4 健康宣教及饮食护理、康复指导

4.1 饮食:术后6小时可进流质饮食,第一次进食宜温凉、少量、缓慢,切勿引起呛咳,要观察病人吞咽与进食情况,鼓励病人咳嗽与深呼吸,给予病人低脂、高能、易消化的食物。

第8篇

1.1外因

1.1.1外因中压力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Landls[2]发现正常皮肤的毛细血管压为2.7kPa,Melenna[2]等使用体积描记器测得毛细血管压为2.1~4.3kPa。长达4h的4.67kPa以下的压力或不断变化压力下即使25.3kPa达1h也不至出现组织改变。但是如果9.3kPa的压力持续2h就可能引起不可逆的细胞变化。这提示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减轻压力的必要性。

1.1.2引起PU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轮椅垫引起皮肤温度增加,每升高1℃能增加组织代谢和氧需的10%。当持续压力引起组织缺血时任何温度的升高都将增加组织产生PU的易发性,特别当轮椅推动时所承受的剪切力有害作用更大。

1.1.3摩擦力,剪切力,潮湿,污染等[3]

1.2内因

1.2.1多数病人组织对中等程度承压有一定代偿能力,某些病人则不然,这就涉及内因的不同,如神经科病人丧失感觉的部位营养及循环不良,即使中度承压也易发生PU;截肢、四肢瘫痪时丧失交感性张力致使循环阻滞,易发生PU;DM患者因未梢神经感觉减退,并常伴小血管阻塞性病变,故下肢亦好发PU。另外还有重度营养不良,心力衰竭或其他疾病致使机体水肿,癌症晚期、各种疾病末期所致皮肤抵抗力下降,皮下脂防减少等原因而好发PU[3]。

1.2.2老年人由于皮肤松弛、干燥、缺乏弹性,皮下脂肪萎缩、变薄,皮肤易损性增加,易发生PU。

2高危组及危险因素评估

2.1由于预防PU采用的器材昂贵,无论从人力物力上代价均高,故主张只对高危组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高危组的拟定是根据英国皮肤及伤口护理中心[4]和美国国家PU顾问委员会提供的资料并结合我国临床实际共同拟定的,具体如下:(1)意识不清、大小便失禁、感觉、活动力及运动力减弱或消失;(2)危急重症、严重的慢性或终末期疾病;(3)营养失调严重、中度以上贫血、极度瘦弱;(4)严重脱水、严重水肿;(5)疼痛及其他原因所致固定:如骨折、上支架、石膏等;(6)心血管疾病:心衰、DM及其他疾病所致周围血管疾病;(7)腰以下手术、手术时间>2h的手术;(8)组织创伤、烧伤、烫伤等;(9)长期使用镇静剂、类固醇、毒性药物;(10)入院时已有PU、陈旧性PU史(1年内)。年龄≥65岁,非体检病人。

2.2危险因素评估表(Riskassessmentbr):由于护士受教育水平、临床经验、责任感以及分析判断能力的不同,护理评估活动中的科学而准确的量化标准是整体护理实践中的重点,直接影响着对病情的正确判断护理措施的制定。因此在国外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有学者开始研究使用分级评分量表。其中,在临床上获得广泛认可及使用的有An-derson评分、Norton''''s评分、Braden评分、Shannol评分以及英联邦国家广泛使用的waterlow评分。席淑华等[5]已成功将Anderson评分表经过整合应用于临床,取得良好的监控效果;蒋琪霞等[6]应用Branden计分进行临床护理研究也证实了其使用价值;PangSM等[7]将Norton、Braden、WaterlowScales在康复医院中比较使用,其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表格有高度敏感性,分别为81%、91%、95%,三种评分表的阳性预测价值>90%。AnthonyD[8]将Waterlow评分系统整合优化后应用于PU高发病区,证实了其临床预测价值。经文献综合分析比较,我科现选用项目全面的WaterlowScales联合PU高发病区开展其阳性预测价值的研究。此表包括年龄、体形、体重、身高、皮肤类型、食欲、控便能力、运动能力、心血管及全身情况、其他、药物治疗共计9个部分,计分结果:10分为危险、15分高危、20分为极危。由于此项研究在国内尚属首例,其临床研究价值能帮助广大临床、社区、老人院、家庭中的护理人员走出护理评估的误区,采用科学而准确的评估工具,确定危险程度的差异[9],积极预测PU的发生,并因评估表格的保留而产生法律保护效应。

3预防护理措施

3.1防压用具:由于压力是造成PU最主要的原因,护理人员除协助患者翻身、变换以,还要合理使用各种防压用具。

3.1.1床垫:常用的有气垫床,可改变压力的气垫床,充液或充类胶物质的漂浮垫,气体流动治疗床和适用于肢体瘫痪病人的电动旋转床。多数资料表明,交替性压力气垫的效果更好,但膨胀小于10㎝厚度时其作用降低[10]。Knowlesc[11]已通过1年的临床评估证实,电子充气床垫对PU高危患者有预防价值。

3.1.2轮椅垫及坐垫:在减轻压力方面以气垫为最好,其次是水垫,凝胶垫、泡沫塑料垫最差。水垫存在的问题是病人难以坐稳,在转移时,病人与垫子之间产生较大的剪切力。在温度方面以凝胶垫为最低,其次为水垫,气垫相对较高[11]。为了预防PU,即使是使用了轮椅垫或坐垫经常转换重压之处也是极为重要的措施[12],移动位置在垂直方向至少应为40℃[13],CollinsF[12]将老年病房中使用轮椅坐垫组和未使用轮椅坐垫组设为对照,结果发现,观察组PU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经过评估,观察组中未发生PU者皮肤状况也相对较好,可见轮椅垫及各类坐垫在PU预防中的使用价值。庞景霞等[14]研制的分隔式气圈改变了气圈与皮肤的接触点及承压部位,可有效地防止血流淤滞现象。

3.1.3各类肘部及足跟保护器:不仅能将肢体处于功能位置,还能保护局部皮肤,起到预防PU的作用。

3.2翻身及:间歇性解除压力是有效预防PU的关键,Guttmann[10]提出与侧卧位相比,将患者侧倾30°并用枕头支撑的这种,使患者始终避开了自身骨突起部位,较好地分散了压力,因此减低了压迫性溃疡的风险,几乎所有的实验研究都支持这种方法,并表明30°倾斜有利于某些解剖部位的压力分散和血液流动,一般每2h翻身一次,平卧位抬高床头时不应超过30°。

3.3保护病人的皮肤

3.3.1按摩:国外护理界不主张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有关研究表明,按摩无助于防止PU,如经按摩的组织显示浸渍和变性,未经按摩的无撕裂现象[15]。但按摩法可应用于皮肤无发红的部位[8]。

3.3.2PU保护贴:康惠尔(comfeel)伤口护理系列中的透明贴、透明骶尾贴,增强型减压贴其成分为水胶体,通过皮肤氧分压的改变,改善局部供血、供氧,其表面光滑,摩擦力小,减少受压部位剪切力,同时能吸收皮肤分泌物,保持皮肤正常pH值及适宜温度,能预防和护理I期PU,将PU保护贴应用皮肤发红部位及受压部位,平均留置时间为4d[16]。

3.3.3赛肤润:由美国卫生保健政策和研究机构(AHCRP)推荐的按摩油,由过氧化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植物固醇,维生素组成,按摩1min迅速经皮吸收,形成脂质保护膜,有效限制水分流失,同时可防止尿液、汗液等浸渍,增强皮肤抵抗力,缓解局部受压后红肿现象,加速软组织瘀血、瘀斑的吸收,每天使用可增强皮肤抵抗力,保护受压部位皮肤[17]。

3.4增进营养:营养不良是导致发生PU的内因之一,也是直接影响PU愈合的因素,PU高危人群应请营养师会多共同调整饮食结构,酌情给予高糖、高糖蛋白、高维生素C饮食[18],RussellL[19]认为,脂肪酸对于细胞的形成非常关键,伤口愈合依赖于好的营养和适量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系统的营养评估和早期干预预防营养不良对促进伤口愈合非常重要。

3.5鼓励病人活动及健康宜教[11]

3.5.1尽可能避免使用约束带与镇静剂。

3.5.2协助病人做全关节运动(rangeofmotion)。

3.5.3促进早期离床活动,对患病及家属进行卫生宣教,讲解皮肤护理的目的及意义,使患者及家属学会自我评估并积极参与自我护理。

4Waterlow分级预防护理法[20]

第9篇

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偏瘫是其最常见的残疾,据统计高达60%~80[1],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为了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少偏瘫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对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首发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开展了循证护理,取得一定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80例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2]。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男43例,女37例;年龄50~68岁;卒中类型:出血性卒中36例,缺血性卒中44例;右侧偏瘫32例,左侧偏瘫48例,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时间最短的30分钟,最长的44小时,患者均意识清楚,表示接受此项护理活动。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2例中,男2l例,女21例,年龄50~66岁。康复护理组38例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51一68岁。2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疾病程度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患者增加循证护理内容,具体措施如下:

1.2.1 环境设置:为患者创造出舒适、优美、安全的病室环境。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室内物品摆放合理,配备安全设施,卫生间地面要防滑,墙上要有扶手,躁动患者可以加床档和约束设施,要保证病人的安全。

1.2.2 注意饮食与休息:患者由于卧床,肠道消化功能减弱,要给患者一些容易消化、促进消化的食物,供给足够的水分,必要时按医嘱给缓泻剂和开塞露等。高血压患者要低盐、低脂饮食,要戒烟戒酒等,提高患者和家属的自我保健意识。要注意合理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精力,不要过度透支体力。

1.2.3 防治并发症 加强基础护理,积极防治并发症。口腔护理可以预防口腔溃疡,翻身拍背可以预防肺内感染和褥疮的发生,脑卒中患者最早可在20小时内发生褥疮[3],护士要做到“五勤”: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记录翻身的次数与时间,同时对家属做好指导工作,将康复护理过程延伸到社区和家庭。

1.2.4 心理护理:脑卒中后多数患者都伴有抑郁、焦虑、孤独、悲哀、失望的心理,甚至有些错误的想法产生,认为自己以后都会一直这样下去,处在痛苦的折磨中,护士要及时消除患者的这些错误想法鼓励其振作起来,与疾病抗争。讲述康复治疗与护理的重要意义,讲述成功病例,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

1.2.5 康复训练:保持良肢位,定时变换。各关节活动练习,从被动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坐位练习,可先摇起床头,逐步自己坐起。站立练习更要小心,防止跌倒的发生,可由护士和家属搀扶,逐渐减少搀扶力度,由平地搀扶行走到自行行走逐渐到坡路和上下台阶和楼梯。锻炼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出现意外伤害,对患者的每一个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逐渐增强自我效能。

1.2.6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培养:包括洗脸、擦脸、饮水、进餐、刷牙、拿取物品、穿脱衣服等。根据患者的情况适度锻炼,并贯穿到日常活动中,绝对避免患者能自行进食时患者和家属还代替其完成,能完成部分穿衣动作,却还要完全代替。可以从简单动作少次做起,逐渐增加锻炼次数和难度,但不要造成患者过于劳累。明确告知患者要学会自我照顾,要从完全替代被动接受护理逐步过渡到自我护理。

2 效果评价

在入院时、护理干预后15天和25天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法(MBI)进行评定[4],分进食、如厕、修饰、洗澡、穿衣、转移、活动、上下楼梯、小便控制、大便控制10项,共100分,0-20分=极严重功能缺陷,25-45分=严重功能缺陷,50-70分=中度功能缺陷,75-95分=轻度功能缺陷,100分=ADL自理。60分为是否能独立的分界点,60分 3 结果

经过积极的护理干预后 2组患者ADL改善情况见表1。

由表1可见,经过积极治疗与护理后两组患者的MBI值均得到提高,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的MBI值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4 讨论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第三大疾病,脑卒中患者常伴发肢体功能障碍、偏瘫、言语障碍、抑郁等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痛苦,加重经济负担,导致患者产生放弃治疗的想法,因此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他们接受事实之后,才能配合医生护士的治疗,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脑卒中的治疗水平得到快速提高,抢救成功率获得提高,病死率逐渐下降,但是却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运动困难、知觉障碍、偏盲、失语等功能障碍,因此,作为医务人员必须认识延长生命的同时,必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MBI值都得到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都得到改善,但是实验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优于对照组,这充分说明循证护理措施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疾病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司惠芳,郑建琴,吴海燕.实施康复“三阶段训练法”预防脑卒中后“二次损伤”[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12-13

第10篇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076-02

胸腰椎爆裂骨折是常见的脊柱骨折,绝大部分为中青年患者,治疗较困难,终身残疾率高,是骨科治疗领域中的难题。对这类患者的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的劳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可使脊椎骨折达到短节段固定,使其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我科于2005-2010年,对107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施行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经予以良好护理配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其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07例,男57例,女50例,年龄18~54岁,平均(35±15.6)岁。受伤原因:车祸伤30例,高处坠落伤59例,工矿伤18例。完全性截瘫18例,不全性截瘫33例,无神经损伤5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h~12d,平均7.1d。损伤节段T11 12例,T12 38例,L1 45例,L2 5例,L3 7例。骨折类型均为爆裂骨折。107例均在全身麻醉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取髂骨植骨术。

1.2 结果

107例伤口均I期愈合出院,住院期间未出现与护理不当有关的并发症。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68月,平均13月。神经系统按Frankel脊髓损伤评估法(表一)进行评估。术前Frankel分级A级:18例,B级:14例,C级:10例,D级:9例;术后随访Frankel分级A级:9例,B级:7例,C级:10例,D级:13例,E级:12例。除18例完全性截瘫中有9例肢体功能无改善外,余均有Franke 1级以上的恢复。

2 护理

2.1 搬运中的注意事项:

胸腰椎损伤中即便脊髓未损伤,但因搬运不当亦可造成患者瘫痪,因此在急救、搬运过程和给患者翻身时一定要保持头与躯体成为轴位,避免脊椎伸屈或扭转,否则极易加重脊髓损伤。

2.2 术前训练指导尤为重要 脊柱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一般需要卧床休息2―3个月。而截瘫病人则需要长期卧床。所有术前指导尤为重要。在入院的第一天指导病人练习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减少肺部感染。训练病人床上大小便、练习俯卧位,预防压疮、便秘、泌尿系感染等。

2.3 术前护理准备:①做好截瘫平面纪录:术前评估患者疼痛部位、截瘫平面和四肢感觉、运动的具体情况,有无尿潴留等,为术后观察病情提供对比依据。②术前半小时备皮,备皮时要防止损伤皮肤,减少术后伤口感染的机会[2]。 ③配血400ML;④遵医嘱术前术中分别给予一次抗生素。⑤病床正中放上自制的翻身巾(翻身巾的大小和中单差不多,中间不能有缝痕)。

2.4 术后护理

2.4.1 的护理

术后平卧6h,有利于压迫止血,减少渗出。以后建立翻身卡,每隔1~2h 翻身1次,以防褥疮的发生。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病人翻身应特别注意,应遵循轴线翻身原则:肩、胸、腰一致.保持鼻尖―下颌骨―胸骨角在一条线上。如翻身不当,会给病人造成脊髓的进一步损伤[3]。由于轴线翻身掌握困难,我们就采用翻身巾来翻身,既达到了正确翻身的目的,又节约了人力。对于瘫痪病人,将肢体置于功能位,用托板支持足底,使踝关节屈曲90度,防止足下垂。本组患者经过我们精心的护理,在院期间没有发生一例压疮。在对出院病人的随访中,发现有2位完全性截瘫病人出现了压疮。经过询问,发现系翻身间隔时间过长以及营养不良所致。我们拍下此类溃烂部位的照片。将此照片作为再院病人的教育题材,提高了大家的翻身意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4.2 呼吸功能评估及指导

术后及进行呼吸功能评估,注意有关征象(如呼吸急促、胸痛、体温升高等)。术后第二天摇高床头15-30度,指导病人进行肺功能锻炼,如做深呼吸,扩胸运动。对精神较差、咳嗽无力的病人进行轻叩胸背部,利于痰液的排出,防止误吸。术后3-4天,教病人吹气球(每日三次,每次15-20分钟,以病人不感到疲劳为宜),同时进行胸式呼吸训练,以预防和治疗呼吸系统并发症并促进呼吸功能[1]。并向病人解释进行肺功能锻炼的目的和必要性,同时要求病人戒烟,争取得到病人的积极配合。本组病人在我们的指导下,未出项一例坠积性肺炎。

2.4.3 脊髓损伤膀胱的护理

脊髓损伤所致截瘫后,反复尿路感染导致肾功能损害已成为截瘫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4],因此脊髓损伤后患者膀胱护理变得十分重要。对留置导尿病人,每日用碘伏棉球清洁尿道口。尿袋每天更换,尿管每周更换,当发生膀胱炎或尿管堵塞等现象时,应及时更换。本组51例截瘫病人需要长期留置导尿。在导尿4-7天后,改为定时开管。接着开始间断排尿法,7-14天后指导病人排尿早午晚共约3次。出院时仍未恢复自行排尿者,指导其继续间断排尿,并通过控制出入量来掌握排尿规律,形成自主膀胱。本组案例有2例完全性截瘫病人在经过我们的膀胱训练,仍未形成自主膀胱,需长期靠留置导尿以外。其余的截瘫病人在经过膀胱训练后都能有规律的排尿。

2.5其他

2.5.1神经系统评估

神经系统检查对脊柱骨折病人来说非常重要。神经系统按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表一)(脊髓损伤严重程度的评定标准)进行评估。脊柱骨折手术复位的病人有发生神经损害的危险。术后第一天每2小时一次神经系统检查,包括感觉、运动、肌张力、腱反射等, 24-48小时内每4小时一次,以后每班1次直至出院。出院后每月复查一次。与术前情况对比,发现33例不全性截瘫病人的感觉及肌力逐渐恢复。9例完全性截瘫逐渐有浅感觉。在随访的过程中,发现本组病例除18例完全性截瘫中9例术后感觉、运动功能无改善,其余均有Frankel 1级以上的恢复。9例未改善的病人损伤节段高,Frankel分级为A级。

2.5.2 功能锻炼---科学有效的功能锻炼对病人日后肢体的恢复,重归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伤、手术中剥离以及出血、血肿机化致术后易发生神经根粘连.术后直腿抬高,可使神经根牵拉、松弛,上下移动,促进神经根本身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神经根的炎症反应早期消失,同时避免其在组织修复过程中的粘连,增强腰背肌的力量[5]。术后当天即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四肢伸屈练习以及股四头肌收缩锻炼,足背伸跖屈锻炼。术后3~5天疼痛减轻后可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术后4―7天,帮助病人进行直腿抬高训练。7―14天,根据病人神经恢复情况及时调整,鼓励病人自行或协助直腿抬高。由于此类疾病病期长,容易出现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所以在病人住院期间,我们加强了家属和病人的培训,教会他们功能锻炼的正确方法,防止废用综合征的发生,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本组107例病人在住院期间都能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家属都能使用我们教他的方式很好的照顾病人。

2.5.3引流管道的护理

做好标识,妥善固定,术后密切观察切口敷料渗血情况和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和量,并记录。一般术后24~48h 拔除引流管。如发现引流量每小时>100ml或引流不畅要马上通知医生,如引流液颜色变淡,呈淡红色且引流量在500ml以上,患者主诉头痛头晕或有呕吐,提示有脑脊液漏,立即报告医生处理。一旦发生脑脊液漏,应予头低脚高位休息或俯卧位休息,拔除引流管,更换敷料,加压包扎。保持大便畅通, 避免受凉感冒、用力咳嗽、打喷嚏等,按医嘱补液,预防低颅压综合征。本组3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过拔除引流管,俯卧位休息,伤口沙袋压迫,按医嘱抗炎补液治疗1周后好转。

2.5.4心理护理

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人基本上都是突然受伤,病人不宜接受,容易产生恐惧及焦虑心理。这种紧张状态可影响机体的内分泌系统,降低手术耐受力,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机会[2]。通过宣传小册、视频及现身教育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疾病的转归,做好术前宣教,与病人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以使他或她保持控制能力和自尊感,使病人在术前处于积极接受并配合手术的心理状态。

2.5.5出院指导

嘱患者出院后卧硬板床休息,继续腰背肌功能锻炼。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并坚持锻炼半年以上。1月后床上作坐起锻炼。6周后戴腰围扶双拐下地练习行走,3个月内起床下地活动时必需穿戴支具,站立行走时间不宜过长。下床的原则按照先床上坐起,床旁坐位,床旁站立,床边行走,室内行走的顺序进行。6个月内不做上身下屈及左右过度扭曲,避免腰部负重和过度弯曲,防止再损伤。一般半年后可以从事骑车、洗衣等轻体力活动,避免弯腰挑担、扛重等重体力活动。逐渐恢复正常人生活。告知病人每1~2个月随访1次。嘱病人如果出现持续性腰痛、下肢疼痛、麻木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来医院复诊。提前教会家属正确的护理方法:主要是翻身方法、并发症的预防、功能锻炼的方法和时间。并教会家属用床单做成翻身巾方便翻身。

3 结论

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人护理至关重要,方法得当可减少二次损伤。术前加强训练指导,术后加强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指导,能有效地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伤后的功能训练和康复治疗对患者的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107例的病人中,住院期间均未出现护理并发症。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让病人最大限度的重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陆廷仁。骨科康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212

[2] 李淑贞。现代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 .758

[3] 郝玉玲。临床护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256

第11篇

关键词:中医护理 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起源与西方国家,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社区居民“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负担得起的”卫生服务组织[1]。社区护理既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目的。构建顺应我国国情、满足社区健康需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模式是推动社区护理发展的关键环节。相对于起源地西方医学而言,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疗法在社区护理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发扬。

1中医护理的发展前景:

中医护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护理方法,是祖国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中医护理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五方面构成,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社区服务对象,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完成相应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等社区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2]。

2中医护理的发展目标: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在我国具有独特的运用价值。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除此之外,中医理论当中“治标和治本”的概念,实质可以通过中西医疗法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区护理的主要为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健康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稳定病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理论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不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如运用得当,精巧结合,中医护理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不断的完美融合。

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优势和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共同构成中医护理体系。中医护理在理论、只是及技能等方面自成一体,在养生保健、疾病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都与社区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且中医护理以我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发展至今,一些中医理念已被人民所耳熟能详,一些保健运动也正在任命大众中普遍发展,这些都说明中医护理在我国具有良好的民众基础,贴近大众生活,便于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接受,这为中医护理在社区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医护理技术还具有廉、简、便、验、效等特点,在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的区域,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

对于不同的人群,中医护理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健康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预防保健为主;对于伤残、疾病后遗症、术后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康复护理为主;对于急慢性病人,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残病护理为主。无论中医护理针对何种人群,发挥何种护理功能,都同时应用到多种中医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即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例如常见的对脑血栓导致的瘫痪病人,需要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进行饮食调节,推拿按摩、中药贴敷等中医护理技术以及保健运动指导、情志护理等。

4关于现阶段的中医护理开展情况大力开展的意义:

我国的社区服务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萌芽阶段,全国只有在大城市有较完善的社区护理服务组织,主要还是以给药及治疗为主,基本是医院护理治疗的延续,而社区的健康教育、健康咨询、行为干预等方面开展较少。针对居民特点及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还很欠缺,中医护理开展的还不够广泛。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中医护士的执业制度、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步伐缓慢。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此外,在社区中开展中医护理,不但有利于促进人民的健康,还有利于在人群中普及中医药文化,促进民众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在倡导回归传统、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同样也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红云,赵燕利.中医护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家庭护士,2008,6(3):665.

第12篇

【关键词】 老年脑卒中; 中西医结合疗法; 抑郁; 心理干预

老年人脑卒中多属中经络证,发病机理系属气虚血淤或痰湿阻滞,内风妄动,脉络痹阻,属于现代医学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供应脑的动脉粥样硬化等自身病变使管腔狭窄,闭塞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中断,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临床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后抑郁是指发病在65岁以上的,以持久的心境低落、情绪抑郁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组精神障碍,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1]。其常导致严重的情绪痛苦,从而影响老年患者的健康及躯体疾病的恢复,严重的可导致自杀。为提高老年人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身心康复质量,我们对88例此类患者在中西医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不同的心理干预,治疗脑卒中上百例,取得满意的效果,有效率达96%以上。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302~200506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人脑卒中病人88例,全部病例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抑郁症诊断标准,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HAMD)总分≥24分。随机将病例分为观察组44例,其中男30例,女14例,平均年龄68.4岁,平均病程34.6个月;对照组44例,其中男32例、女12例,平均年龄67.8岁,平均病程35.6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文化程度及抑郁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中医药治疗

2.1.1 急性期指发病1周内。脑卒中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易恶化,故此期又称危险期。治疗应以中西医结合为主,西医以脱水降颅压、抗凝溶栓为主,尽快改善脑循环,保护半暗带脑细胞。中医辨证配合治疗疗效显著。

中经络:采用祛风、养血、通络或滋阴潜阳熄风通络的药物。

中脏腑:阳闭则清肝熄风、辛凉开窍,可服用安宫牛黄丸等。阴闭则豁痰熄风、辛温开窍,可用苏合香丸。脱证则以益气回阳、救阴固脱为主。

2.1.2 稳定期指发病2~4周。经过治疗,脑卒中一般发病7~10 d,脑出血一般4周后病情渐趋稳定,此时的治疗中医中药则更具特长,充分发挥其治病求本、标本兼顾的特点,采用益气滋阴熄风的中药与调神通络之针灸相结合的方法,配合对症西药处理,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与总结,该法确为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带来了良好的疗效。针灸治疗方法要点如下:

治则: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初病用泻法,久病用补法。初期针刺患侧,久病针刺双侧。

处方:①半身不遂者,上肢穴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内关、十宣;下肢穴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阴交、昆仑、涌泉。②口眼歪斜者,取穴地仓、颊车、合谷、内庭、阳白、攒竹、昆仑、养老、人中、太阳、风池等穴。

在针灸半身不遂的同时,指导患者及家属对瘫痪病人肢体的功能锻炼,这对肢体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2.1.3 恢复期发病不超过6个月。经过稳定期的快速恢复,这一时期则进入平稳且相对较慢的恢复期。由于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讲,承担此期的住院治疗费用确有压力,一般转为院外服药及功能训练的自行康复治疗。中药以其独有的复合式处方形式,发挥多个靶点、多重作用的综合疗效,被广泛应用与接受。此期的中药治疗一般以“益气养血、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为主。

2.2 西医药治疗总结临床经验,西医药物治疗要点如下。

2.2.1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氧。

2.2.2 发病初期伴有意识障碍、呕吐、血压增高或脑压增高时,应适当降低颅压治疗。给20%甘露醇125~250 ml静脉滴注,1~2次/d。视病情而定,一般用至3~5 d。

2.2.3 扩充血容量:用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 ml加入丹参注射液10~16 ml静脉滴注,1次/d。

2.2.4 选用5%GNS 250 ml加蝮蛇抗栓酶0.5 u静脉滴注,1次/d。5%GS 250 ml+川芎嗪80 mg静脉滴注。1次/d。

2.2.5 以防呼吸道感染常用5%GNS 250 ml+PC 640万 u皮试,静脉滴注,1次/d。

2.2.6 脑代谢活化剂选用ATP 40 mg,辅酶A l00 u细胞色素C30 mg维生素B或C加入10%GS 500 ml静脉滴注,1次/d。改善脑细胞代谢,有利于肌体的恢复。也可选用脑活素10~20 ml。

3 抑郁的心理干预

3.1 干预方法观察组除常规神经内科治疗护理外,同时进行综合性心理干预;对照组根据病情诊断实施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护理。综合性心理干预包括:

3.1.1 一般性心理治疗在和病人交往过程中,耐心解答病人的疑问,尽量满足病人需求,首先让病人对治疗无异议,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等。

3.1.2 个别心理指导根据每例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指导,耐心听取病人倾诉,详细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帮助病人分析面临的问题,指导病人正确认识疾病,让病人相信,目前发达的医疗技术,完全可以使肢体康复到最佳状态。鼓励病人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配合治疗,以达到尽快康复的目的。

3.1.3 集体心理治疗对病人适时地集中进行语言交谈,向病人讲解有关疾病防治常识,指导他们做康复训练,或让病友之间互相交流康复锻炼的经验和成效,让病人从治疗效果好的病人身上看到希望,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1.4 家庭及社会支持治疗对家属进行脑血管及抑郁症知识讲解,指导其关心、帮助病人,给病人温暖和信心。在病人康复期,让家庭成员或单位领导及下属与病人交谈,解决病人实际困难,从而减少其负性情绪,促进病人康复,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治疗护理,协调医护人员与病人及家属的关系,可拓展护理服务的功能,减少矛盾与纠纷,也可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

3.2 疗效评定与数据处理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HAMD量表进行评定,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

3.3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评分见表1。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评分(略)

4 讨论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较为常见的精神障碍。对于有抑郁情绪者,除药物治疗外,适当和及时地进行综合心理干预,不仅能有效调整病人的心态,减轻不良情绪,而且可使病人接受出院后继续长时间服药,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进行综合心理干预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综合运用,在脑血管病人并发抑郁症时,通过恰当的心理干预可改变病人不正确的认知活动、情绪障碍和异常行为,恢复现实中的自我角色意识。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结合应用一般性心理护理,个别心理指导,集体心理治疗等结合心理护理方法,使病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表明综合心理干预能较好地调节病人心态,减轻抑郁情绪、促进病人康复。

医务人员应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耐心的安慰与疏导,解答患者的各种疑问,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和误解,并提出建议和指导意见,给予正确的认知心理治疗;积极与患者沟通,有针对性地为老年人卒中后抑郁患者提供支持,化解矛盾,动员自身防御功能,帮助其克服困难,渡过逆境,将环境的不良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消除患者的失落感和悲观情绪,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

总之,对脑卒中的老年病人要采取中西医结合和心理治疗的方法,一旦发生,要以针刺、西药抢救为先,以中医辨证施治巩固提高疗效,结合心理治疗,双管齐下,不失时机,治疗越及时、疗效越快,后遗症越少。

【参考文献】

[1]张学芳.脑波治疗仪治疗脑卒中伴发抑郁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