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7:25: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近年来经济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生态环境;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
云南省作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板块,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与东盟对外贸易进程中取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呈现出高速的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得到了显著提高;通过对外贸易的增长实现了出口创汇;促进了经济增长;带来了就业的增加;同时也推动了国家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云南省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当下的新常态。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资源过度利用、资源浪费、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和污染的现象也与日俱增。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存在的,文章分析了云南省经济发展现状和生态环境现状,选取近年的云南省相关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检验近年来云南省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
本文选取了自2005年至2014年云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反映生态环境的四个指标,分别是:废水、工业废气、烟尘和工业固体废物的年排放量。根据数据显示,近年来云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规模在不断增大,增长速度也处于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废水、废气、烟尘以及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都出现了大幅度增加。如果长期下去势必会阻碍云南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实证分析
通过使用SPSS对五个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国内生产总值与废水、废气、烟尘以及工业固体废物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国内生产总值与这四个指标的相关性分别是:0.948、0.935、0.768、0.897,并且通过了显著性的检验,如表一所示。显然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国内生产总值与这四个指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定量研究。具体方法是:1、将国内生产总值设为因变量Y,分别将废水、废气、烟尘以及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用自变量X1、X2、X3、X4来表示。2、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3、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检验。如下表二(系数表)所示。
根据数据得到如下线性回归模型:
Y=-3093.167+1261.809X1+0.722X2+126.881X3+0.782X4从系数表可知模型中各变量经过t检验,均显著成立;另外可决系数R2=0.966,表明该回归方程拟合的好,具有一定代表性。也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就会使得废水、废气、烟尘以及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增加,由此可见云南省经济的增长带来环境的破坏。
三、结论
当前很多地方将自身的发展局限在经济发展的范畴,而经济的发展需要依赖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支持,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又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二者能否兼顾?从长期来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也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1、不应该对GDP过度强调,这个指标并不能涵盖社会、经济的全部内容,我们应该更加关注GDP的质量和效益,即发展绿色GDP。2、增加技术投入,转变发展方式;通过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降低企业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健全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环境保护中应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其次,通过不断宣传和法制建设,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的强大理论,依法打击破坏资源与环境的违法犯罪活动。通过以上措施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以兼顾环境生态的保护,这样就能促使云南省经济、社会以及各方面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臧天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内容及政策调控[J].商业经济研究,2016(11).
关键词:外债规模;适度规模;偿还问题。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世界上许多不发达国家为了本国经济的起飞,大都利用西方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的经济,这就形成了借用外债来发展经济的模式。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初,就吸引外资,引进设备和技术,利用我国的原料和生产力发展我国的经济,使中国制造走出国门冲向世界,使我国成为利用外资的成功经验,多年来是我国人民的生活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我国经济产值的持续增长。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外债并不只是显示它有利的一面,同时外债也有极大的风险性,所以说外债具有“双刃剑”的性质,外债的潜在威胁会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带来巨大的风险。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我国的外债开始由于规模小还没有重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从 1994 年开始,由于引进项目的增多,使外债规模呈现在世界发展中国家中最大债务国。2012 年 6 月末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12 年 3 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 7512.61 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其中,登记外债余额为 4801.61 亿美元,企业间贸易信贷余额为 2711 亿美元。从债务类型看,登记外债余额中,国际商业贷款余额为 4128.80 亿美元,占 85.99%;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余额为 672.81 亿美元,占 14.01%。因此,有计划有步骤的利用企业利润进行偿还债务,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我国外债现状与外债扩大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近年来的外债规模现状。
从我国外汇管理局网站的信息得知,2012 年我国的债务期限结构来看,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 1935.59亿美元,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 5577.02 亿美元,其中,企业间贸易信贷占 48.61%,银行贸易融资占 26.50%,二者合计占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的 75.11%,主要与我国近年来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从债务人类型看,登记外债余额中,中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 2448.37 亿美元,占 50.99%;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为 1371.58亿美元,占 28.57%;外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 545.91 亿美元,占 11.37%;国务院部委借入的主权债务余额、中资企业债务余额以及其他机构债务余额分别占 7.81%、1.23%和 0.03%。上述数据是我国债务的现状,这些数据的掌握有利于掌握我国外债的存、流量,同时有利于适度的分析和掌握,这对于我国的外债的借贷和偿还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对于一个国家的外债存量是某一时段的国家外债净流量的累积数额,也反映出该国对债务的负担能力。
(二)对我国近年来外债规模扩大的原因分析。
在 2007 年-2009 年暴发了世界的金融危机,这是影响到全球的一场金融风暴。它源于美国房屋信贷的危机,使美国的广大投资者对按揭失去了信心,这才引发了美国的流动性危机。导致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虽然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了巨额的资金,但最终也没能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世界经济发展的动荡。到了 2008 年 9 月9 日,这场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就开始失控,开始波及到整个世界,并导致许多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为了不引起广大投资者的混乱只好由政府接管,稳定市场经济的动乱。由于我国的国情与美国不同,这场世界级的金融风暴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影响较小,虽然是好事,但也有值得深思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在国际国内的经济大环境下,经济形势得到较好的发展。在我国出现了外债来源充足和国内经济发展对外债需求两旺的局面,这也成为提高我国外债规模扩大的根源。近年来,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到快速的增长期,是我国 GDP 的年均增长量高于同期全球经济的增长率,这是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丰硕成果。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得到深化和提高,使我国市场经济的投资取向和市场环境更加稳定、透明,增强了海内外投资者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赖。为国际资本流入到中国创造了较大空间。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投资需求旺盛,但由于我国的储蓄和金融市场的不完善,难以吸引广大投资者的热情,因此,许多中小企业只能寻求境外贷款来解决建设资金缺口。
二、关于对我国外债规模的适度性的研究。
适度外债规模是一个国家在发展中需要的,对于外债确切地说是指一个国家在它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时期,是国内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适度的外债规模是可以被国家的经济发展所实际吸收,并具有偿还能力,同时不会影响国际收支平衡时的利用外债的规模。对于一个国家外债应该是多少才是适度的外债规模,这取决于国内经济发展对资本的客观需求、国内资本的积累能力、国际资本的供给状况和国内经济对外债的承受能力。其中衡量外债适度规模最重要的原则是本国经济对外债的吸收消化能力和偿还能力,即外国资本流入能否保持国内财政、信贷、物资和国际收支的综合平衡能力。
(一)如何评价一个国家的外债规模。
对一个国家的外债规模应处于何种水平为适度和合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从经验来看,难以进行确切的定量分析,只能寻求一个适度性的规模。国际上流行的评价指标及国际警戒线值得我们认真借鉴。这些指标较多,在这些指标中,偿债率和债务率是两项最重要的指标。一般而言,国家的债务率突破 100%和偿债率突破 20%,就有可能发生偿债困难。但是偿债率和债务率等项指标作为考察国家对外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其适用和有效范围是有限的。因为一个指标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债务状况和偿债能力,而不能反映问题的所有方面。其他经济因素甚至非经济因素都会对国家的偿债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经济金融全球化情况下,资本流动的速度和规模的急剧变化,金融创新手段的飞速发展,对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对国家的外债形势造成更多的不可予测的因素。
(二)一个国家如何利用外债加速经济的发展。
在国家利用外债加速经济发展中的实践证明,如果有效的利用外债,可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否则,将会加重国家的债务负担,影响国际收支平衡,阻碍经济发展,甚至危及国家的经济主权。因此,建立适度外债规模指标体系,研制早期预警系统,对于防范债务危机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切实把握影响外债规模的因素,必须形成外债适度规模的评价体系。第一,是国家对外债承受能力的指标。这类指标是外债的总量指标,它反映出外债余额和国民经济实力的关系,具体可分为负债率和债务率两个指标;负债率是指国家对外债务余额占 GNP的比重。债务率是指国家外偿余额占当年商品与劳务出口创汇的比重,反映国家创汇能力对外债的承受能力。第二,是国家对外债偿还能力的衡量指标。反映每一年还本付息总额和经济实力的关系。主要有偿债率、还本付息和当年财政支出的比率和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率。外汇储备是衡量国家对外经济实力的标志,外汇储备量可以标志国家对外偿债能力的强弱。第三,是国家对外债结构的衡量指标。这类指标是在外债规模既定的衡量指标。
通过债务内部的各种对比关系反映举债成本,并预示偿还时间和偿还能力。
三、结语。
一个国家的债务结构和外债规模之间是具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的。因此,任何国家在发展中都可以采取适度的外债规模,保持合理的债务结构,这对于快速的发展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探讨我国外债的适度规模及偿还问题分析时,应对比分析我国的外债现状,提高对债务危机的预警能力。尤其是我国加入 WTO 后,由于受到 WTO 组织的制约,资本流速加快和汇兑限制已经放开,未来影响我国偿债能力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如贸易收支、资本收支、外汇储备、利率、汇率等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债务规模过大就可能出现较大风险。
因而,在今后的外债规模管理方面,更应该合理控制外债余额及外债规模,并对已有的外债制定适宜的还债计划。
参考文献:。
[1]李广舜。我国外债规模的现状及其适度性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 2008-08-15.
[2]李研妮,冉茂盛。我国外债规模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预测。2011-05-27.
[3]金雪军,邢自霞。我国外债规模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J].财贸经济。2008-05-15.
关键词:林业经济;创新管理;发展趋势;研究
林业经济对我国的经济水平整体上升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发展中仍然受到一定的问题限制。当前积极的对我国林业经济创新管理进行研究局有限现实性意义。下面将对林业经济创新管理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详细讨论。
一、林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林业种植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林业发展的速度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经济方面林业更是展现出了十分巨大的潜力,但在进行实际的管理和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着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下面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受自身影响。林业的经济主要依靠自身发展,因此,在当前阶段我国的林业经济,必然会受到林业本身的影响和限制。近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工业化的影响,并呈现出了较为严重的污染,这对林业的发展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林业本身难以发展也就会给林业经济的发展造成限制,当前林业本身的限制问题已经成为了林业经济发展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林业产权问题。林业经济发展主要是由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来实现的,因此,林业企业的管理和在林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当前我国的林业企业在产权方面一直存在问题。众所周知,林业资源是国家资源,林业企业并没有相应的所有权,同时林业企业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税需要作为国有财产当中的一部分。其次,林业企业的内部通常都存在着政企不分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影响着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当前是一个十分明显的问题,需要及时进行解决。
(三)经营管理问题。林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对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当前阶段我国的林业企业在进行林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仍然采取传统的管理方式,导致林业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在其管理模式下给林业的发展速度提升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这些都是影响林业经济的重要因素,也是当前比较突出的管理问题。
二、林业经济创新管理
(一)加强生态保护。要想促使我国的林业经济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首先应重视起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此,应尽快地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以此来保证林业经济的管理中能受到法律的支持。同时,应对环境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测,促使林业资源能始终受到保护和管理。
(二)优化经济产业。当前阶段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中,对林业资源的深加工将是促进林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重要的支撑点。但要想促使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中逐步向深加工发展,就需要在专业技术上进行不断的提升和强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将是促使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对此还需要林业企业积极的与政府合作,传统观政府的调控来实现技术上的提升和能力上的上升。其次应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化发展路线,不仅要促使我国的林业经济在国内稳步发展,更加需要国际中强化林业经济,促使其带动我国的对外贸易,真正的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积极转变管理方式。我国传统的林业管理中主要以粗放型为主,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向集约化方向个发展。对此,应在林业管理当中建立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原则,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的提升生态环境发展目标。
(四)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林业经济的发展中,应重视起人力资源管理。对此,应积极的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广泛的从社会中招揽人才,来作为林业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同时应将人力资源的管理理论和知识积极的转换成为现实性的实践能力,在长时间的应用中促使自我得到提升,也帮助林业经济管理结构得到优化。
三、林业经济发展趋势
林业经济要想得到稳定健康的发展,一定要认识到未来林业发展的趋势。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首先一定要与世界林业之间持平衡一致的状态。当前阶段我国的林业经济已经逐渐的向战略方向进行转换,人工林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同时生态环境也逐渐的受到重视,并成为了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其次,未来发展中我国的林业经济需要向全面性和科学性方向发展,在管理上做到真正的全面化才能促使林业经济在我国经济中起到重要作用。林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稳定和经济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阶段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着经济的发展。面对这些问题,林业企业和政府应积极的联系在一起,制定全面化的管理措施,并创新管理模式,促使林业经济能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这将对未来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作者:尹连英 单位:淄博市淄川区林果技术服务站
参考文献:
[1]祝燕红,缪卫根,金久宏.杭州市萧山区现代生态林业经济示范区建设构想[J].华东森林经理,2015(04)
[2]申恒海.林业经济创新管理和发展趋势分析[J].科技资讯,2015(23)
关键词:投资;外商;影响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背景分析
1.世界形势
受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技术群体化、科技社会化和发展进程高速化这三大突出特点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经济的飞速发展,部分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逐渐趋于饱和,而部分欠发达地区或国家经济则刚步入正轨。于是,世界市场迫切要求世界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新分配,借以满足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2.国内形势
从国家建设初期到改革开放时期,国家建设的重心一直摆放在经济建设之上。尽管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经济建设已经取得可喜成效,但就目前我国发展要务而言,经济发展仍是重中之重。于是,在新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国家出台了多项规定及政策条款来促进国内对于国外资本的吸收。
二、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1.满足国内资本市场需求
就国内目前资本市场而言,所呈现现状为:数额小、股份多、分散、难以聚拢,这样的特点直接影响着我国国内依靠巨额投资谋求生存及发展的企业的发展,进而制约着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然而,外国直接投资的开始,国外大量资本以大数额方式涌入国内,解决了目前国内资本市场上对于大数额资本的需求。
2.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就目前国内产业结构而言,第一产业占据了我国接近50%的产业结构比重,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总体才占据了50%左右的产业结构比重。而在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仅占据不到30%,而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占据比重则超过70%。由此可见,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就在于产业结构与世界产业结构发展的相脱离。然而,就国外直接投资而言,其主要投资对象是具有发展潜力的第二及第三产业,这样伴随着国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国内产业结构势必将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依托、第一产业为基础的现代化产业结构方向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现代化、长远化、科学化。
3.促进国内生产技术提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发展动力源泉的追溯。可以说,在目前国际市场上,有超过70%的成功企业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取得成功的。然而,就外国直接投资形式而言,有超过投资比例20%的投资形式是先进的生产技术,在这样一定比例技术投资的影响下,国内各接受投资企业在生产技术得到迅速提高,进而促进了国内同行业领域内的生产技术的提高,实现我国依靠科学技术而带来的经济的快速发展。
4.缓解国内就业压力
经济的发展不仅仅直接表现为经济效益的提高,还同时表现为与经济效益提高的其他效益得到保护,如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而就我国经济建设而言,与之相关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经济发展中的社会效益的保护,其中以民生问题为中心,而民生问题中又以剩余劳动力为最大难题。然而,通过国外资本的直接投资,大批企业在国内建成,这样就形成了对于劳动力资源的强大吸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的就业压力问题。
三、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1.不利于民族资产的发展
近年来,为了积极吸取国外资本发展本国经济,我国在经济政策上及税收政策上等给予了外国直接投资以十分优惠的政策条件,这些条件的积极作用在近年来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然而,人们却忽视了这些政策的不利影响。由于这些政策的实施,外商投资享有了“超国民待遇”,这些投资转化为商品的价格就会远远低于国内未享有“超国民待遇”的国内民族企业,于是国内民族企业在价格战上占尽劣势,不利于我国民族资产的发展。
2.地区经济发展失衡
就外国资本对我国直接投资投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占到全部投资比例的85%左右,中部地区占有约10%左右的比例,而西部地区则仅仅占有约5%的国外直接投资比例,由此可见。国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在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在外商投资的拉动之下经济进一步发展,而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中西部地区则会由于资本欠缺而继续保持低迷的经济发展态势,最终导致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失衡。
3.增加了行业垄断危机
对于国外直接投资控股企业及国外投资独资企业而言,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威胁在于行业垄断的危害。由于这些国外投资企业拥有着强大的经济基础为后盾,再加上他们所享有的一系列国内企业所不能享有的优惠条件,这一切,都为国外投资控股企业及国外投资独资企业发展成为行业霸主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这也是近年来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4.增大贸易顺差
据称,我国贸易结构里加工贸易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占50%左右,还有外商投资企业所占的比重是58.5%。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FDI)保持了每年五、六百亿美元流入规模。郑京平说,加工贸易本身就意味着顺差,因为我们进来的产品,通过在中国加工以后再出去,一定是出口的价值高于进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沈坤荣: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管理世界,1999,(3)
湖北省__县处于秦巴山区,境内山高坡陡,十年九旱,自然条件和传统经济结构的双重制约曾长期困扰着县域经济的发展。__县委、县政府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矛盾,抓准市场经济的机遇,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做好“加减调转”文章。20__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分别超过全省平均增幅的7.2、2.1、3.2个百分点。作为国家级贫困县,__经济取得如此发展,关键是抓住了主要矛盾,在扬长避短、趋利除害中走出了一条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一、在劣势中谋求比较优势
__境内沟壑纵横,山高坡陡,土地瘠薄,种粮是个弱项。近年来,__县集中精力发展收益高、市场潜力大的优势农产品,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一是面向市场,找准优势;二是规模经营,放大优势;三是提质增效,叫响优势。在发展优势产业,调优经济结构时主要把握几点:其一,政策调动;其二,龙头带动;其三,科技推动;其四,投资拉动。
二、变对抗性农业为适应性生产
__的耕地90%是坡耕地,过去尾随平原搞粮食,埋头发展粮食农业,由于气候干旱,结果年年受灾减产。近年来,__抓住“特”字作文章,培育适应秦巴气候的特色产业,寻找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一是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本地产品促特色。二是优化品种结构,形成规模效益。特色农业需要规模支撑,结构调整只有形成与自身特色相适应的规模,才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三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推特色,特色农业也就是质量农业、竞争农业,必须在提高产业质量上作文章,在增加产品科技含量上下功夫。四是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特色。
三、变提篮小卖为产业化经营
优势产业、特色农业达到了一定的规模,靠提篮小卖也会出现“卖难”。千家万户的农民要紧贴市场,就必须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经营产业化,增强特优产品的竞争力。一是发展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各种产业协会等民间组织,架起生产与市场的桥梁。二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培植“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进规模经营,建立企业与农民之间的良性利益联合体,共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三是切实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各类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不断优化和促进农产品优质化、专用化。
四、变孤身创业为内引外联
山区经济基础薄弱是不争的现实,在经济发展中,片面倚重内因,难免“先天不足”,过分依赖外因,就会“等、靠、要”。加入世贸后,我们和外面世界的距离近在咫尺,这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机遇。贫困山区首先要向内挖潜,利用好劳动力和资源这两大优势,弥补资金的不足。其次是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来资金、人才、技术,为山区腾飞加油助力。通过股份、租赁、买断等多种形式,引进著名企业到__投资。近两年,__共引进资金6亿元,解决了山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五、在破旧除弊中释放生机
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精简机构,提高办事效率,减轻农民负担。从1999年开始,__县先后进行了县乡机构、乡村体制、教育卫生体制、农村税费改革。通过改革,打破了旧体制,释放了生产力。近年来,全县精简财政供养人员1889名,精简村组干部2451名,撤并6个乡镇,撤销102个管理区,撤消192个行政村,减轻农民负担近千万元,用节约的行政支出反哺于县域经济,逐步走出了一条“小政府,大服务”的路子。(作者系湖北__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关键词】低碳经济;房地产;经济管理创新
随着近年来我国对新型经济增长方式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下,低碳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实现了对科技与制度的创新,在减少废弃物排放、降低能源消耗等方面取得了有效成果,有效推动了环境和经济的共同发展。近年来各行各业都开始关注低碳经济,随着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经济结构也得到了有效的优化与调整。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急需进一步加快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这样才能切实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1我国房地产发展提倡低碳经济
1.1制定了低碳地产发展政策
目前我国的经济环境非常复杂,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不能发展低碳地产发展政策,低碳房产发展将会面临很多问题,例如法律法规不完善,违法行为发生的几率将会增加,在低碳房地产发展的过程中,犯罪的成本比较低,而房地产利润较高,因此造成犯罪率非常高,还会出现房地产价格虚假的问题。因此,在目前的低碳经济背景下,继续加快房地产相关政策与法规的健全与完善。
1.2大力倡导绿色与环保
在目前的低碳经济环境中,要想实现房地产业的低碳目标,就要不断加快在技术与材料方面的创新,充分利用环保的、绿色的材料代替高能耗材料,这样才能实现建筑材料的环保和绿色目标。在房地产业应该利用新型的保温隔热材料,这样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保温效果,同时还能充分实现隔热的目的,保证房屋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隔热效果中,此外,对煤炭需求量也会相应降低,最终达到绿色环保的目的。
1.3不断提高环保意识
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对低碳环保的教育和宣传力度,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这样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才能树立起低碳意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节能减排,积极利用节能减排产品,积极转变人们的思想方式与生活方式,对人们的绿色生活进行引导,这样才能为低碳房地产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传统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都使用粗放型模式,然而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很多地产企业不能适应新的发展方式,进而出现了亏损甚至倒闭的现象。低碳经济是保证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引导房地产企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这种情况下国家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将房地产经济管理创新发展工作做好,明确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带来的影响,这样才能使我国房地产行业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1大大增加房地产成本
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有限,这种情况下继续进一步提高低碳技术,这种形势下在房地产业中应用低碳技术,势必会大大增加房地产成本,在技术研发过程中往往需要投入更多资金。低碳经济实际上就是利用新能源来代替传统能源,当时新能源的利用会大大增加成本投入,因此会极大的增加房地产企业中企业的资金投入。从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都是中小型的规模,他们没有过多的资金投入到低碳经济上,这无疑为低碳房地产发展造成了一些困难。
2.2低碳经济的实行会使房价升温
低碳经济的目标要想得到实现,就需要再房地产发展过程中积极利用新能源和新技术,变相的增加了房地产企业在成本上的支出。当前,很多利用低碳能源的建筑,接着低碳的幌子将房价抬高,但是消费者只会认为只有房屋质量高,其价格才会提高,这在无形中使房价有了升温的迹象。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消费能力较低的人群,根本不能承受地产升温带来的压力,一些人买房的欲望大大降低,这对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3阻碍房地产经济的发展
房地产在发展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煤炭与木材,能耗总量非常大,据相关研究显示,房地产产生的碳排放量在总排放量中占到了30%左右。从当前我国的房地产发展情况来看,房地产行业要想实现健康稳步发展的目标,首先必须有大量的能源作为保障,在目前低碳经济的发展环境中,能源支持显然受到了限制,同时房地产行业也会受到相应限制,这不仅会严重影响房地产业在一定范围内的发展,同时对房地产经济的整体情况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3低碳经济背景下如何做好房地产经济管理创新
低碳经济主要利用产业穿行、技术与制度创新等方式,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消耗量,减少废气的排放量,这样经济发展才能与环境保护实现协同发展。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有效保护环境,同时还能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促进能源利用率的提升。
3.1利用法律法规控制地产业碳排放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促进其发展,但是从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工作中可以看出,还有很多问题存在,特别是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缺少健全的制度监管低碳经济下的房地产业,这种情况下急需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对房地产业高耗能与高排放进行有效控制,超过标注的房地产企业应接受严厉的惩罚,这样房地产业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3.2对企业成本进行合理控制
低碳经济背景下要求使用新型的环保的技术与材料,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成本必然会增加,怎样将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业成本的控制工作做好显得非常重要。①在技术与材料选用过程中,应该结合最优化原则选择低耗能、低排放材料与技术;②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要保证采用的技术能够达到低排放的目的;③在开发低碳房地产的过程中使用的新材料通畅价位都比较高,因此必须将材料使用情况做好统计,避免出现浪费现象。此外,还要在前期工作中将成本控制工作做好。
3.3制定长期的房地产业发展目标
随着近年来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加快,对房地产业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都提出了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做到低排放和低耗能,因此国家不仅要对当前的经济形态进行充分考虑,同时还要在发展房地产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宏观指导,保证房地产企业可以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稳步发展,避免因为低碳经济影响而造成的房地产经济萎缩。
3.4完善房地产经济管理机制
显然,当前我国房地产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存在,特别是进入低碳房地产经济发展阶段以后,市场形势越来越复杂,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行政政策已经很难实现对房地产经济的有效调节,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该结合低碳经济对房地产业的要求,针对房地产经济进行一些干预,对当前的房地产经济管理机制进行完善,这样才能充分保证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业可以得到稳步发展。
3.5不断调整房地产经济财税政策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要想实现发展就要增加资金投入,那些依靠银行贷款的企业必然会面临更大的投资风险,因此国家应该采取相应的财税政策,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提供支持,可以对于高耗能房地产企业征收污染税,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为房地产转向低碳经济方向发展的企业提供机遇,同时还应该利用降低税收、增加财政补贴的方式,针对那些实施低碳经济的企业提供支持,以不断促进房地产企业朝着低碳经济方向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能源紧缺的现象越来越严峻,低碳经济开始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发展可以更加快速的实现降低能源利用、减少污染的目标,同时不断提高节能环保的意识,进一步推动房地产业朝着低碳方向发展。目前房地产行业低碳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必须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实现创新,不仅加快房地产经济发展,同时还要积极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最终保证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郑华,张涛,黄有亮,陈德军.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策略[J].建筑经济,2010(7):111~113.
[2]黄栋,胡晓岑.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政府管理创新路径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00~104.
[3]程克群,马友华,栾敬东.低碳经济背景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应用———以安徽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52~55.
[4]盛明科,朱青青.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政府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内容与途径[J].当代经济管理,2011(7):46~51.
[关键词]经济发展;县域经济;镇域经济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2
镇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基础,是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它作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其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没有镇域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区域经济的崛起。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发展,为镇域经济快速崛起提供有力支撑,是乡镇党委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1 淮安市淮安区平桥镇镇域经济发展现状
淮安市淮安区平桥镇历史悠久,有上千年的建镇历史,因平桥豆腐而闻名海内外,是江苏“百家名镇”之一。平桥镇区位突出,位于淮安区南首,南与扬州市接壤,西傍京杭大运河,淮扬公路、新237省道、京沪高速。平桥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周边三乡五镇交通枢纽中心。该镇总面积46.3平方千米,14个村及居民委员会,242个村民小组,人口35 378人,8 932户。
近年来,淮安市淮安区平桥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工业立镇、工业兴镇、工业强镇”理念,始终把“工业强镇”作为加快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来抓。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工业集中区建设为载体,以壮大重点产业、扶持骨干企业为重点,加快实施镇域工业化进程,2015年全镇工业经济保持了经济总量和运行质量并驾齐驱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9.1亿元,比上年增长73.3%;财政总收入5 790.62万元,比上年增长74.9%;公共预算收入4 343.33万元,比上年增长31.2%;农民人均纯收入13 844元,比上年增长10.2%;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347.2万元,比上年增长16.1%。
2 淮安市淮安区平桥镇镇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平桥镇镇域经济与之前相比发展速度明显提高,并在多个方面取得显著进步,虽然发展基础得到巩固,发展环境得到优化,但是镇域经济的总体实力不强、基础不稳、发展不平衡,还没有探索出一条适合平桥镇发展的路子。探索平桥镇镇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镇区人口规模小
目前平桥镇户籍人口3.5万人,常住人口只有1.2万人。同发达地区镇区相比,平桥镇镇区常住人口相对较少、产业集聚规模小,主导产业支撑力不足,就业机会降低,种种劣势使得平桥镇镇区对本镇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
2.2 基础设施难配套
目前的平桥镇财政为吃饭型财政、拨款型财政,可用财力较少。工业集中区建设所需资金巨大,虽然实施分期建设的策略,但以现有经济实力来看仍有相当一部份资金缺口。资金筹措难,不敢放开手脚搞基础设施建设。
2.3 大项目难突破
平桥镇近年来招商引资工作登上了新台阶,新开工3 000万~5 000万元项目4个,即投资3 000万元的古筝生产项目、投资3 500万元的瑞鹏粮油项目、投资5 000万元的机械制造项目和投资5 000万元的电脑绣品项目。虽然近年来在招商引资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工业项目招引数量较少,特别是亿元的大项目更难引进。
2.4 用地指标难争取
为此,建议尽快规划调整到位,用足用活土地政策,走集约发展之路。一是坚持依法用地、节约用地、合理用地的原则。二是以置换方式盘活建设用地。将常年无人居住的老宅基地、老厂房等闲置土地盘活。加大土地复垦力度,通过净增耕地增加集中区建设用地指标。三是探索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可采用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租赁、作价入股、土地置换等形式,促进农村集体土地依法合理、有序地流转。四是对基本农田保护区依法实行动态管理。既保障基本农田保护区的面积,又为工业集中区建设创造条件。
2.5 教育规模和水平相对较低,文化活动场所较少,人才和技术短缺
平桥镇有初中、小学及教学点共计4所,在校生1 000余人。镇一级学校硬件设施设备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学校规模和教学水平相对较低。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较差,各种配套服务不完善,缺少图书馆、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等文化活动场所。落后的配套设施,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使平桥镇的人力和技术缺口日益增大。
2.6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少
虽然平桥镇14个村(居)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大部分村(居)由于基础薄弱、资源贫瘠、村干部观念落后,“空壳村”的比重还很大。主要表现在:一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窄。多数村集体靠原始积累为主,没有形成产业链、规范化的经营形式。二村集体融资难度大。历史遗留问题导致部分村集体负债多,可盘活固定资产少,村集体上项目融资困难,发展举步维艰。三村干部发展意识缺乏。存在小富则安的保守思想,不愿改变已有的生活方式,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方面责任感不强,思想僵化,观念滞后,缺乏改革的激情和开拓的精神。
当然,制约镇域经济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涉及国家宏观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定、金融信贷、政府职能等方方面面。
关键词:宏观经济 商业银行 战略选择
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及银行业发展态势
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7.8%,经济增长增幅回落已经成为现实。而从关键指标――反映制造业活跃程度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一直徘徊在50左右,显示经济虽然出现企稳,但未来趋势仍不明朗。伴随着中国经济增幅放缓,中国银行业利润增长也出现回落。近年来,国内主要大型银行股改上市之后,得益于中国宏观经济及银行业自身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实力不断提升。
实际上,经济增长与银行业利润增幅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国内外文献对此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现有研究证明,已过经济增长与其银行业利润的正相关性强。熊彼特最早强调了银行系统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银行主要通过对资金的识别和募集鼓励创新活动并由此提高技术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麦金龙和肖等学者也强调了金融系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金融发展能够促进储蓄提高和资本积累。此后,相关实证研究也表明经济增长与行业发展存在正相关性。结合我国的实际,金融为以来的本轮周期下,中国经济增幅下滑对于银行业利润增幅下滑起到了重要影响。鉴于此,本文将结合中国经济及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现状,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走势及长短期影响进行分析,总结当前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增长潜力,同时,本文将结合经济转型的目标分析我国的战略选择。
二、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因素及挑战分析
从长期因素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二是现有的制度红利也逐步消失。从人口红利因素看,过去30年中国人口红利集中爆发,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了中国的就业率,而土地、技术等要素大力驱动了中国经济增长,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高储蓄率则保证了资本存量的增加。不过,近年来这一动力开始弱化,“人口红利”或将消失。而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则将进一步减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制度红利看,现有的制度红利也或将结束。相关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制度红利”的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制度变迁或变革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并促进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获了较大的制度红利,市场化的制度性变革带来了创新和生产率的极大提升。不过,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面临转型,外部需求的结构性调整大大减少了中国的出口增长,制度性红利或将消失,制度的变革和技术的更新越来越迫切。
从短期影响因素看,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主要因素源于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的整体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从企业的经营情况看,实体经济也趋于走弱。投资、消费及净出口的减弱之势影响了经济增长。由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加之欧债危机的持续恶化,国际市场需求下降较快,2012年以来中国外贸增幅下降,甚至出现现明显下滑的态势。在投资增速方面,2012年以来,政府调控政策逐步显现,投资增速回落。加之长期以来国内消费动力不足,三驾马车均表现乏力。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指数看,PPI的连续下滑显现了价格改善的不明显,表明实体经济中的工业生产活动仍然较弱,生产性需求不足。这些微观数据都印证了企业经营状况的不佳及经济下行的突出问题。而从用电增速看,2012年以来,我国用电增速持续下降,表明经济放缓仍将持续。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面临以下两大挑战:首先是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能过剩发生在经济萧条期,过剩,本质上是部门性和微观性问题,其核心判断标准是当前产能利用率高低。在次贷危机时期,产能利用率急剧下降,实际上就反映了产能严重过剩。当前,我国对产能过剩定性、定量评价标准尚未建立,但我国产能利用率下行是确定的,钢铁、服装、非金属制品等行业产能都过剩。其次是贫富差距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居民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也也不断提高。近年来,收入差距过大已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国民收入分配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三、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发展思路
近年来,金融领域的深化改革释放出了更大的改革潜力,国内主要大型银行股改上市之后,中国宏观经济及银行业自身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实力不断提高。同时,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仍然存在:一是城镇化进程仍有较大空间,二是改革红利仍有较大空间,“制度红利”的释放,是未来30年中国经济实现继续转型的关键,通过技术进步,中国经济的内生的增长将是未来的发展主题。三是较高的储蓄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四是我国地区及产业经济结构的改善也将释放经济增长的动力。未来一段时期内,推动我国经济成功转型的思路如下。
首先,要积极推动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将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能,这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发展的内在动力。未来,在推进城镇化之路上,要破解城镇化的深层次矛盾,加快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制度保障。
其次,要积极提振消费,促进我国国内市场发展。要推动内需,实现经济转型。要善消费环境,解决食品等公共安全问题,加大消费能力投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人们的不确定性预期,优化消费金融环境。
再次,要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同时,要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同时,要积极继续发挥投资的作用, 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
参考文献:
(一)优结构
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正在面临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国内的产业结构上看,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会逐渐成为国内的产业主体。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服务业的增长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增加,2013年超过第二产业。同时,国内服务业还保持着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期趋势,会逐步成为我国的产业主体。从需求结构的相关资料中可以看出,消费需求逐渐成为国内的需求主体;国内消费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于2012年超过了投资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表明,我国人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明显提高,消费需求也日益增长。以国内的铝材市场发展为例,现阶段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铝资源开采产品研发产品加工产品销售的现代产业链,已经突破了依靠廉价劳动力进行铝材加工的传统发展模式。铝材行业发展的重点在于,提高国内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产品研发中心,打破发达国家对专业技术的垄断,在稳定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二)新动力
从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上看,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形势下,高新技术和产业集群逐渐成为国内经济的主要驱动力。从相关的统计数据上看,国内大型工业企业的年收入增长速度在逐渐放缓;而电信业、物流业等新兴产业的年收入增加迅速。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急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或生产转型,依靠国内廉价劳动力推动经济增加的局面一去不复返。近年来,我国资源、能源、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格逐年攀升,需要在短时间内大力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产业,主要以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三)多风险
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国内经济发展的风险因素也在增加。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各行业间的联系也在逐渐紧密。风险具有客观性和不确定性,其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以近年来社会关注的楼市为例,2014年炒得火热的楼市终于出现了“降温”现象,全国商品房的销售数量也有了明显的下降。在楼市降温的影响下,房地产投资商会暂缓购买新的土地,开发新的楼盘。这对于以拍卖土地为重要财政资金来源的地区来说,会导致当地的财政紧张,会相应增加地方债务的风险。同时,房地产交易的不景气,导致开发商无法及时回款,就会相应增加贷款银行的金融风险。
(四)中高速
从国内经济增长的速度来看,从过去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长模式转变为7%~8%的中高速增长模式的新常态最突出的特征。相关研究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在度过一段高速增长后,增加速度会逐渐放缓;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在经历过8%的高速增长后,放缓至4%。有经济学学者指出,中国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各个产业会持续发力,蕴藏着持久而巨大的经济发展能量,中国有望在7%~8%的“中高速”经济增速中发展一段时间。
二、新常态背景下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的措施
(一)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有关资料显示,第三产业占国内经济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会逐渐成为国内的主体产业。面对国内第三产业持续稳定增长的情况,国内有关部门应该顺应国内的市场发展趋势,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肯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引导,不断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我国应该积极鼓励自主创新,保护知识技术产权;积极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加强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市场信息的共享;积极建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使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发展工业,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减少能源资源的消化;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保护环境,发展绿色产业;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的基础设置建设;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二)积极推动业务集群的建设——以物流业发展为例
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推动业务集群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统一规范的产业园区,实现技术和信息的共享,提高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实现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贡献。在本节中,以近年来国内平稳较快发展的物流产业为例,简要介绍物流业业务集群的建设。国务院于2014年又了“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力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并致力于提高物流业服务于制造业的管理水平,希望以物流业来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目前而言,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并不能有效促进制造业的发展以及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需要改变现有的粗放经营模式,建立集约型发展管理模式。集约型发展模式的建立,离不开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的发展措施就是推动物流产业园区的建设,有关部门及人员需要科学规划物流园区的发展布局,合理选址,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鼓励物流企业入驻园区,园区内部给予税收、土地等政策性优惠;促进信息和管理经验的交流与共享,为物流企业提供发展机遇。中国物流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还很低,技术水平也较为落后;必须加大物流技术的创新和投入。积极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如GPS或RFID等,建立现代化物流服务的网络系统;促进物流行业的服务转型,建立现代化、多层次、综合性的服务体系;提高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程度,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结束语
关键词:国家意愿;西部地区;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7(01)-0089―06
一、引 言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中国实现并维持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对此,已有的文献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非常有意义的解释。二十世纪末,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宏观背景下,旨在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此外,近期全球战略性能源产品需求上涨,以及国家能源产品价格的逐步放开,也给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西部地区实现了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
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的考察不难发现,中央政府的国家意志自始至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近年来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所伴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政府资金的大量注入和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当地GDP)的迅速上升。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资本投入在短期内会推动经济的增长,但是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随着资本边际报酬的递减而不断降低。对前苏联、东亚地区以及近期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近乎一致地认为,单纯依靠资本、劳动要素投入实现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必须依靠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为此,有必要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进行实证检验,即西部地区目前快速的经济增长是来源于要素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或是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亦即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能否带来西部地区长期发展水平的改善而非短期增长率的提高。这对于理解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的余下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已有的关于经济增长持续性以及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文献进行简单的回顾;第三部分则是基于已有的研究文献,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发展起来的增长核算方法,提出一个简单的分析框架;第四部分,以陕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经济增长绩效的实证分析,考察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实施与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关系;最后为本文的结论。
二、文献回顾
对经济增长源泉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两种观点:技术进步说和制度变革说。熊彼特…指出,一个国家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就其本质而言,在于不断地实现“创新”。随后索洛发现,受制于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经济增长仅靠资本投入的增加将不可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源在于技术进步。之后新增长理论也认为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随着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制度变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受到重新的审视。诺思通过对大量经济史的考察,指出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是社会经济演进的基本核心,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和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经济学家们逐渐意识到政府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特殊地位,认为政府通过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其他经济和政治政策对企业的技术进步以及制度的变革都具有显著的影响,从而导致各国经济增长绩效的差异。
中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中央政府的战略决策和角色定位对于全国乃至各地区经济的增长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扩大。西部大开发作为中央政府的重要战略决策,对西部经济增长方式和绩效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已有对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中,最多的是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具体形式和内容的研究,提出了加快产业结构转换、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等具体的战略措施。在这些研究中,其核心思想就是强调政府在西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要政府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如应宏锋等人认为,西部地区由于投资不足、自身积累能力有限,其发展必须依靠经济内生增长型提高资本使用效率,通过人力资本的积累来实现经济起飞。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课题组的一项研究也认为,投资对西部经济增长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直接投入力度,同时注意投资结构的优化,关注西部可持续增长问题。
对于已有关于西部地区发展战略选择的研究成果,孙早在其文章中给予了比较全面、深刻的评价,其分析认为,目前国内主流市场化改革理论严重忽视了西部地区政治、经济及社会转型过程的特殊性;由中央政府国家意志催生出的产业结构与西部市场制度生成缓慢之间矛盾的激化,即当西部地区的市场制度无力支撑其独特的产业结构及其演进时,将致使西部本已处于劣势的所有制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放慢,甚至发生逆转。进而削弱西部的长期发展潜力,反过来又会威胁到“改善生态环境”等战略目标的实现。
通过对已有关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研究文献的回顾不难发现,学术界就西部开发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和定位的讨论甚为丰富,但对这种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效果进行实证检验的却寥寥无几。也就是说,多数学者仅就政府在西部开发过程中的应采取的具体措施提出各自的建议,而未对这一政府主导型战略的实施能否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进行实证的分析。本文正是基于此点考虑,通过考察近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实际状况,对这一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能否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长期增长进行实证的检验。
三、基于陕西的实证研究
陕西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传统的产业结构等特征,具有很强的西部代表性,而且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又被赋予了西部“第一阶梯”、“增长极”等的期望。为此,本文以陕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经济增长的长期绩效的实证研究,进而考察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实施与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关系。
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宏观背景下,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入,各项建设资金、优惠政策的逐步到位,陕西经济近年来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增长,2000--2003年GDP年均增长达9.7%,GDP增长速度始终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见图1)。
根据索洛基于简单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所
提出的增长核算模型,在不变的规模报酬、外生的技术进步以及竞争性市场的假设条件下,产出的增长可以分解为:
(2)式表明,人均产出比率的变动是资本一产出比率的变动和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TFP没有增长或出现恶化,不断提高资本一产出比的增长速度,人均产出也会实现一定的增长。但是,资本的形成速度将最终受制于递减的边际报酬这个定律,从而导致产出的增长不可长期维持。资本投入在短期内会推动经济的增长,但是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随着资本边际报酬的递减而不断降低;如果全要素生产率能够实现稳定的增长,则即使资本―产出比不断下降,人均产出仍能实现不断的增长。可见,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必须依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要素投入的增加。
因此,本文拟通过考察西部大开发以来资本一产出比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模式,以检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长期绩效。
1.资本一产出比变动分析
在对陕西的资本一产出比率进行量化分析时,首先要对其历年来的资本存量以及产出数据进行计算。在对陕西历年资本存量的估计过程中,本文借助于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张军教授等编制的“中国各省份1952―2000年资本存量K数据库”所提供的相关数据,按照1978年不变价格指数对陕西1978―2000年资本存量进行了测算,并根据张军的估算方法,以及2001―2003年陕西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数据,对陕西2001―2003年的资本存量数据进行了估计。陕西1978―2003年产出数据(GDP,亿元)取自2004年陕西统计年鉴,并按1978年不变价格指数进行了折算。陕西1979―2003年资本产出比变动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1978―1996年间,陕西资本一产出比增长非常缓慢,年均增长仅为2.78%而1996年以后,资本一产出比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态势,1996―2003年资本一产出比年均增长达7.01%,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增长更为迅速,年均增长达到7.79%,2003年资本一产出比达到了4.97,是1978年的2.64倍。
通过对1978―2003年陕西资本产出比的变动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陕西近年来GDP的持续增长所伴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资本存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由此可以推断,投资拉动很可能是近年来陕西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对此观点进行验证,根据公式②,我们仍须对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模式进行考察。
2.TFP的变动分析
对中国转轨经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模式的考察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因而也异常丰富②。在对陕西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效率的变动模式的分析,我们采用“索洛残差”法对陕西1978年以来的TFP进行了测算。
假设陕西经济的总量生产函数为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当规模报酬不变,即 时,对两边取对数得:
则第t年的全要素生产率为:
第t年的TFP增长率为:
在估算资本产出弹性a时,所使用的产出数据y为按1978年可比价计算的1978―2003年陕西国内生产总值,基础数据来自2004年陕西统计年鉴;资本投入数据K同上文测算的陕西1978―2003年的资本存量数据;劳动投入数据L为历年全社会从业人员人数,数据取自2004年陕西统计年鉴。根据上述数据,我们利用简单最小二乘法对陕西历年资本产出弹性进行了估计,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模型拟合优度为0.827,资本的产出弹性为otkO.513,且通过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则劳动的产出弹性为oqO.487。根据定义,则第t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分别为:
表2绘制了1978―2003年陕西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数据,由表可知,近年来陕西整体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基本为负增长,仅2003年稍有好转,增长率达到2.03%,1999年以来平均增长仅为-2.7%。也就是说,近年来陕西经济在实现持续增长的过程中,其技术或动态效率整体上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正处于不断恶化的趋势。
四、国家意愿与增长模式变动
通过对陕西1978―2003年以来的资本一产出比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模式的考察,不难发现,近年来陕西经济增长过程中所伴随的重要特征是,资本一产出比率在不断上升,而反映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却在不断恶化,这意味着投资拉动不可避免地成为近年来陕西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从长期来看,受制于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不断降低,从而致使经济的持续增长难以为继。
而令我们困惑的是,在一个劳动力近似于完全供给的经济环境中,为什么资本―产出比率会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根据索洛发展起来的增长核算模型,只要有充足的、廉价的劳动力与资本的投入相匹配,除非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恶化,否则资本一产出比率就不可能出现过快的增长趋势。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完全能够与稀缺的资本进行匹配,资本一产出比在短期内不应该有上升的压力,然而在西部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一产出比率却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由于西部地区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自主选择经济增长方式范围的有限性。从大跨度的时段进行考察不难发现,西部地区的开发一直被纳入在中央政府的战略考量之中。从大唐的“屯垦戍边”到晚清的“移民戍边”,再到建国后的“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以及20世纪末的西部大开发。可以认为,西部地区发展战略的选择以及产业结构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由中央政府的国家意志所决定的,中央政府所期实现的战略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长期绩效。
此外,政府在追求它的政治、宗教或财政目标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牺牲作为更大目标的经济利益①。对西部地区的开发,从来不是单纯的经济开发,其更多的是基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角度进行考虑的。由此决定了西部地区不可能按照比较优势理论,自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充足的劳动替代稀缺的资本,在实现扩大就业的同时拉动经济增长。建国以来,基于全局战略以及国防安全的考虑,国家在西部地区逐步建成了以国防军事、能源采掘、重型机械制造等重化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传统工业体系,重化工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有绝对比重。200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比重平
均为69.95%,而西部地区平均为73.33%,西北地区更高达83.19%。二十世纪末,以改善生态环境、扶持主导产业以及发展特色产业为目标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能源、原材料、重型机械制造、国防军事以及高科技产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将得到大力扶持。毫无疑问,西部地区“重型化”的产业结构还将会进一步深化。
然而,由中央政府的国家意志所决定的西部地区“重型化”的产业结构,严重背离了西部地区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根据林毅夫的比较优势理论,这意味着西部地区国防军事、重型机械制造等重化21131业,受制于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固有缺陷,将最终成为没有“自生能力”的产业。当政府的战略目标与西部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发生冲突,西部地区的市场制度、经济发展程度无法起到相应的支撑作用时,为了维持西部“重型化”的产业结构,保证稀缺的资本不断配置到这些产业,国家介入并利用价格信号(利率、汇率、工资等)扭曲等手段来集中资本以投入该产业将成为唯一现实的选择。正如我们所观察到的,近年来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西部地区投资率由1980年的22%上升到了2002年的42%,高于东部7个百分点②。以陕西为例,1978-2003年平均投资率为32.55%,而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年平均投资率竟为47.68%,2003年更高达53.31%。由此,近年来陕西经济增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资本一产出比率的不断上升也就不难理解了。
就固定资产投资构成而言,近年来西部地区国有投资比重仍然占据主导地位,2003年西部地区国有投资比重达到了54.77%,高于全国近12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中,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同样处于主导地位,2003年其比重达到了67.26%,高于东部地区近31个百分点。已有研究表明,国有产权变量对于产业绩效具有明显的负效应;改革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市场化制度变革的结果,而且主要是通过非国有经济部门的发展实现的。
受中央政府的国家意志所决定的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形成,意味着大量低效且受政府预算资金支持的国有企业存在于主导产业中,并占据主导地位。这在某种意义上提高了该行业的进入壁垒,抑制了具有高效率的非国有企业的进入,进而抑制了西部地区市场的发育以及要素生产效率水平的提高。而且,在落后的西部地区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产业,一方面严重抑制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致使充足的劳动无法与不断增加的资本相匹配,从而加速了资本一产出比率的不断上升;另一方面,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劳动力要素的市场价格显著低于东部地区,致使大量人才继续外流至东部,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扭曲,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将进一步恶化,进而不利于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以及技术效率的改进。长此以往,西部地区是经济势必会陷入一低水平的恶性循环之中,从而降低其长期增长的潜力。
五、结论
关键词:发达国家;低碳经济;财政政策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意义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不断降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尽可能的达到排放与生态环境转化平衡,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最早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作为第一期工业革命的领导者,英国首先认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而且随着发展的逐步加快,对矿产资源的消耗也在快速增加,致使目前英国消耗的能源,大部分都要依靠进口,而且,温室效应的变化,对英国产生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增大。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性的、关乎全人类的经济理念,在不同的区域和领域内理解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别。低碳经济的本质就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开发更多的清洁能源,在生产和发展中,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频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促进生态环境系统平衡。低碳经济的发展核心,是通过相关研究部门,开发更优质的技术,降低矿物资源和高碳资源的使用量,尽可能的维持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吸收平,保持平衡。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持,通过减少矿物资源的使用量,能够有效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清洁能源的可再生和温室气体的含量,对于低碳经济的推动,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二)低碳经济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消耗速度快速提升,各类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而且,我国本身的矿产资源状态,呈现明显的“富煤、少气、缺油”的状态,大量的矿产资源消耗,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近年来,世界各国对于矿产资源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地提升,“碳关税”不断地提高,已经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对传统优势产品贸易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巩固我国的经济地位,必须强化低碳经济的深化,提高我国的发展潜力。
二、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支出政策
2007年,加拿大政府提出了“让科技成为加拿大优势”,在2008年,政府对此发展政策进行了细化。加拿大政府每年在环境科技上,拨款6600万支持,在低碳技术上,加大开发研究力度,并且,不断极大技术研究的投入。加拿大政府计划在2020年,将电力需求转变为零排放。而且,加拿大政府还拨款3亿支持核能发展,包括有先进重水反应堆和更新实验室的技术设备。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收入政策
1990年,芬兰在全球首先实施了碳税,然后其他多个国家也开始征收了碳税。碳税,是根据化石燃料排放的碳量的多少,进行征收的。这种碳税在世界很多国家,已经开始实行,通过征收碳税,来提升一些矿物资源和高碳能源的应用成本,逐步提高低碳经济的发展,对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征收碳税。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
我国为了推动低碳经济的深入发展,建立了一系列的经常性预算,安排相应的财政支出预算,通过强化低碳经济的发展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政策导向,促进低碳技术的提高与进步。开征碳税,对碳排放量较多的单位,征收适当的碳税,采用量计征方式,采用定额税率形式,引动企业技术改造,提高我国工业的能效和竞争力。结束语:综上所述,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对于低碳经济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地提升,相关的财政政策应用不断加深。建立完善的低碳采购制度,加强对低碳科技研究的相关投入,开征碳税,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梅.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科技政策启示分析[J].管理观察,2016,(04):64-66.
看经济规模,中西部发展正在提速;
看人均消费力,抓住「葫芦市场的大肚子;
看市场成长,引爆二三线城市的「花钱动力。
「湘鄂赣三省谋求合作是对发展的渴求,我们坚信,大家一起走,一定会走得更远!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2011年2月10日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三省会商会议上郑重表态。会议签署的《江西、湖南、湖北三省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是当下大陆地方经济发展打破地域界限,谋求区域联动发展的又一典型事件。
除了领跑大陆地方经济多年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之外,中西部地区纷纷牵手,以抱团发展的方式打造新的增长极。上述湘鄂赣三省联手,就是希望在各自已经成形的「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基础上,再次实现更多的整合联动效应。
看规模
中西部发展提速
事实上,早在2011年6月,大陆主体功能区规划(简称《规划》)就已经出台,确立了未来大陆构建「两横三纵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见图1)。构建这一格局,是在优化提升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基础上,在中西部一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好的区域,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城市群,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
从经济规模上看,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的势头日益凸显。国家统计局网站的经济数据显示,2011年中西部地区GDP增幅高于东部地区,中部六省全部跻身「万亿元俱乐部(见图2)。大陆有600多个城市,其中100万人以上的只占25.5%,而100万人以下的却占74.5%,是中国大陆城市群的主体。地级市的国内生总值近64290亿元(人民币,下同),占全大陆GDP的61.25%。
武汉市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典军指出,一方面,沿海地区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非常有限,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外向型经济拉动。欧美经济的衰退,使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受到较大影响;而内陆地区受外需影响较少,又受益于大陆扩大内需的拉动。另一方面,中西部省份很多都是资源大省,土地资源丰富。近年来,沿海业向中西部转移不断加快,实现经济均衡发展,政府扩大内需的投资又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此消彼长,内陆地区的增长不断提速。
实际上,近年大陆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的省份主要有两种,一是类似于陕西、内蒙古、贵州这些能源密集型地区。「近年来中国大陆经济发展进入到了重化工业阶段,对能源消耗特别大,中央的投资也比较大,所以能源大省一般都很吃香。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说。
看收入
抓住「葫芦大肚子
大陆地级以上的287个城市被划分四级,其中,二三线城市(包括17个二线城市和98个三线城市,共115个)在经济发展速度、消费水平、人口规模方面都有明显优势,消费市场将会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也正在成中外企业投资应重点关注的地区。
在中部崛起的直接带动下,大陆二三线城市收入和消费市场快速成长,像温州、宁波、东莞、顺德这样的城市已成大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领跑二三线城市排名的第一梯队。总体来看,大陆中小城镇市场极富潜力,其潜在富裕群体人口1.35亿,大致相当于一线城市的总人口(1.37亿),两者家庭平均收入也相当。
比蓝国际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凯洛指出,随着二三级、甚至四级城市承接业转移的机遇不断放大,大陆市场结构分布也呈现一个巨大的葫芦形。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底端是极少数弱势群体,随着葫芦曲线的变化,代表葫芦中大多数的中下层正在不断向上递进。如果说位于葫芦顶端的一级城市在前20年引领了大陆的消费升级浪潮,那麽位于葫芦底部的多新兴城市,在中西部崛起时代到来之际,必将激起更巨大的消费潜流。
事实也证明,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的收入确实增幅明显,陕西、甘肃、四川、新疆、湖北等省份居民收入增幅跑赢GDP增速。类似于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这些具备了优越的人力、资源、市场等条件的地区,因为承接了沿海地区大量的业转移,自身的制造业得以不断壮大,民收入也不断增加(见表1)。
未来20年,数量庞大的中国二三四级城市将成中国品牌和世界品牌争霸的主战场,谁能成「中国式大葫芦市场的主控方,谁就能成商业生态圈中的新贵。
看消费
引爆「花钱动力
尽管一级城市的消费规模达到了6000亿元,但经过多年发展,一级城市的经济增长正在放缓,品牌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日趋成熟、精明。而近年来经济发展良好的二三级城市,消费能力整体已有明显提高,消费规模达到了1000亿元至6000亿元,市场发展前景被看好。
据《经济学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大陆66%的中等收入消费者将来自数量多的中小城市,政府开发中西部、实业向内地流动等会增强二三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从长期来看,「人才回流将使二三线城市成大陆中等收入消费者的聚集地,同时也会将一线城市的消费方式和理念扩散至二三线城市,促进当地消费氛围和消费方式的成熟。
而随着二三线城市消费市场的逐步完善,一些中国大陆市场的后进入者选择避开一线城市的高成本和激烈竞争,转而从二三线城市作突破。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土地价格是二三线中小型城市的5~7倍,店铺租金的价格更是高出中小型城市6~10倍。对于消费服务业的零售商来说,二三线城市不但具备更广阔的市场,最重要的是开发成本低,有广阔的赢利空间。
而目前来看,二三线城市消费能力已具备,不过消费环境和消费者成熟度还有待培养,比如二三线城市消费市场和消费者成熟度都远不及一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相比,在零售业态上,二三线城市里现代业态形式未成主导,消费者的品牌认知也不成熟,对品牌来源地辨识度较低,还未形成明确的个人消费特征和习惯,品牌消费也有明显的从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