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基本特点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基本特点

时间:2023-07-31 17:25: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基本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基本特点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改 实践 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76-01

面对国家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标准》本实验教材的试行,中小学教师将迎来改革考验,必须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课改实验活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改革特别是小学语文改革要重视教学过程,特别是教学实践环节。如果改革偏离了教学的最终要求,那么改革就是没有意义的。同时,明确改革和尝试都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可。一般来说,无论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还是其他所有学科的改革都应该最终通过考试评价体系的检验。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是一个基础性教育环节。课程内容虽然相对浅显,但是在学生成长阶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内容的设定既要重知识覆盖的全面性,更要重视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因此,小学语文课改和其他学科相比,改革需要攻破的难题更多。改革过程中不能仅仅要重视表面上的工作,更要重视深层次的调整。在改革过程中开展必要的反思、尝试和总结。同时要不断的遵循课改精神,就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明确概念、理清思路,从根本上把握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让学生自觉自主发展的教育理念,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认可,并成为教师的追求。教师们努力钻研教材,不断地总结与反思,力求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呈现新风貌。

实践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特性之一。小学语文改革要围绕实践性这个原则,不能偏离。同时加大对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性的培养。而培养这种能力的基本途径恰恰又是实践,因此,单纯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片面的。语文本身就是交际工具,学习语文目的就在于运用。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就是教授学生学会运用语文来进行交际、沟通。而不是要让学生去研究语文,进行学理探讨。语文教育活动具体而言应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地灌输刻板的语言知识,语文课程必须突出工具性、实践性。我们必须清楚,语文是母语教学,语言环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有充分的条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通畅语感和整体认知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重视情感内涵的培养,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很大。在课改过程中,对内容的设定要加大重视,既要使内容丰富,又要使内容所涵盖的价值取向适应社会的需求。小学语文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情感体验过程,它影响着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语文学科应当注重人文价值的感染力,而不必奢求理性化、科学化。比如文科讲“山”,看到的是山的挺拔俊美,而不必去追究山的物理属性和化学成分。

小学语文教学应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终身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交际实践能力,这是学科价值取向走向以人为本的根本性转变。学生通过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塑造了其健全的人格,学生的社会意识逐渐增强,为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

语言是一个系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各要素相互连接、相互影响,因而孤立进行教学实践和能力训练是不切实际的。语文实践能力强调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也就是在社会生活中运用汉语进行社会交流、沟通。这是一种整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动态体现,而不是语文课堂上单调孤立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静态练习。教师采取常规性质的灌输性教学配合机械的课堂练习,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无法培养学生真正的语文学习能力。新课改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的实用,课外作业内容安排更加丰富,更加多样,课堂师生互动环节多,学生逐渐发挥了课堂主体地位,有效的促进了小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实践,因为实践既是其发展的根基所在,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必然路径。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使原有单纯的灌输变成了现有的实践和体验。小学语文教学因此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新课改将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并将具体的语言能力分别设定阶段目标。其目的主要在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全面体现小学语文课程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学生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使用语言,交流、沟通需求无处不在,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佳动力,学生正是在丰富的语境中运用语言来学习语言的。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灵活多样化,而恰当、合理地处理好学生、教师和素材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目的在于通过要素融洽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是评价语文课程教学是否达标的核心标志。

小学语文学习的外延非常宽泛,而小学语文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使学生在看法上分歧很大。因此如果教师不做完整系统的归纳、概括和提升,学生将无所适从,难以建构起自己科学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基础上,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提炼和概括,使之上升为完整科学的知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思考,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有序化、条理化,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蒋蓉.小学语文教学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5).

第2篇

一、教师要提高备课的整体质量

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在课程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占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求相关教师要提前做好备课的准备,从而在根本意义上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首先,语文教师在课程内容准备的过程中应该明确教学的目标,对于教学目标而言,其中的内容是整个课程讲解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课程进行中应该充分的结合实际,优化教学的基本目标。其次,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基本内容以及学生们的性格特点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在知识讲解时,可以充分的采用引导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学习技巧,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保证。最后,对于教师而言,在课堂上应该设定具有一定难度的教学问题,提高教学的目的性以及时效性,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阅读书籍

对于语文课程的教学而言,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其阅读的资源较为广泛,但是,现阶段小学生阅读的随意性相对较强。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在课程教学时,首先要指导学生们选择语言文字规范的、有上进精神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文学视野,激发其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动力;其次,在整个课程引导的过程中要选择与文章内容有关系的书籍,使学生们可以在文章阅读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为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相关教师要培养学生们良好的阅读方式,从而使学生有效的进行阅读,享受阅读的整个过程,提高学生们的知识储备能力。在实践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对重点的内容进行标记,找到段落或句式中的关键词汇,画出重点的语言内容,从而为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提供充分的保证。对于优美的段落可以要求学生们进行背诵、摘抄,使学生们养成摘记的好习惯。在阅读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写读后感,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合理的运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现代化的教学,要提高整体效率,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就应该充分的引进信息化的教学技术,相关教师要合理的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技术,实现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从而保证课程改革的全面性发展。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的课程讲解时,语文教师可以充分的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技术,在课程开始之前利用动画内容演示草原上的优美风光,使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对草原上的风光充满向往,从而对课程内容充满一定的想象力。因此,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同时也实现了多元化教学的目的。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中,首先,通过教学情境的建立,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对于未知的事物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因此,在实践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变化以及性格特点,通过色彩化的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可以充分的融入到课程中,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其次,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师要将抽象化的文章形式转变为简单化的文章形式,使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充分感受到形象化以及生动性的文章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们形成自主性的学习模式,提高教学中的整体效率,也为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及知识积累提供充分的保证。总而言之,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想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相关教师就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进新的教学技巧,充分的考虑到学生们的基本特点,使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展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学生们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现阶段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要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就应该让学生们成为学习中的主人,适当的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技术,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从而在根本意义上提高教学过程中的总体质量,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归明月 单位: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现代汉语;教学内容

一、新课标下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要求

新课标在导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中均强调语文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新课标亦提出汉字教育的新理念:借助汉字教育,一方面使学生掌握阅读的工具和书写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增强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新课标背景下,合格的语文教师除了具备语言素养和教学技能外,还必须具备以下的一些素养,如熟知国家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法规政策,具有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为培养适应新课标的新型语文老师,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应达到如下要求:一是教学对象掌握扎实的现代汉语知识,具有运用理论分析汉语语言现象和指导语言实践的能力;二是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教育,多措并举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三是发挥现代汉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作用,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四是宣传和践行国家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法规政策。

二、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的不足

小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教学对象获得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语言素养和教学技能。而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因此小教专业现代汉语教学内容应以培养胜任小学教学工作的语文教师为中心。但是,目前小教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所通用的却是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同的教材。教材内容注重汉语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需求关心不够,对小教专业教学对象的需求考虑不多,没能体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特点,没有切实发挥提高小教专业教学对象的语言素养和语文教学能力的作用。比如,小学语文教学中,“其拼音教学本质上还是传统的语文学,采用依托汉字的整体认读法,重视对字词句的掌握。而现行的大学现代汉语教材没有体现这种特点。”[1]再如,“小学语文教学非常注重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在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中就应该特别强调拼音、汉字书写的规范。而这方面的知识在现代汉语教材中并没有详细的介绍,相应的训练也比较少,不少小教专业的学生在学完现代汉语课程之后,不能准确地运用《汉语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不能正确分析汉字的偏旁部首,不能正确书写常用汉字的笔顺笔画,这显然难以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2]可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矛盾,教学内容难于适应教学目标,不足于培养教学对象的职业能力,不足于满足培养新型语文老师的需要,就业时更不能满足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总之,小学教育专业现行主要教学内容最大的不足是很少考虑教学对象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需要,即针对性不强、实用性差。如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势必造成现代汉语教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脱节的情形。因此,小教专业现代汉语的教学改革,必须首先改革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适应,进而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现代汉语,发挥现代汉语基础课程的作用。

三、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对策

(一)基于小学教师岗位工作要求,增添教学内容

1.深入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借助于研读新课标,师生能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对授课教师来说,在全面、系统介绍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融汇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目标,使“现代汉语”课程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于教学对象来说,知道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知道自己未来工作所需知识、所需能力,能做到知己知彼,增加学习现代汉语知识和锻炼技能的针对性,进而提高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2.吃透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精神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多是未来的教师,是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践行者和传授者。因此,小教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熟知国家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1)、《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教语用〔2012〕1号)、《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教语用〔2016〕3号)、《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教语用〔2017〕1号),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3]教学中,不仅要向教学对象介绍这部法律,更要要求他们在教学中贯彻这部法律的精神。《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教语用〔2012〕1号)对教育领域语言文字的标准,全体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法制意识、普通话水平、语言文字应用的能力,小学语文课程的标准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4]《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教语用〔2016〕3号)亦明确规定:学校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行普及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加强中小学普通话口语、规范汉字书写及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提高中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听说读写能力;强调教师表率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使用普通话,正确使用规范汉字,努力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和语言文字应用综合能力。[5]《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教语用〔2017〕1号)则进一步提出:以学校为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阵地,培养国民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推广普及规范语规范字,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6]将新时期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融入到“现代汉语”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使授课教师和教学对象明确语言文字工作的重大意义及具体要求,提高语言文字规范的意识,切实发挥在语言文字工作中的作用;二是使授课教师和教学对象明确小学教师履行岗位职责必须承担的工作和任务,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从而使“现代汉语”教学和学习有的放矢,能调动教学对象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二)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的教学

根据知识的分配,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早在中小学阶段就该完成。但事实是目前的中小学并没有完成这样的任务,诸如普通话发音不标准、提笔忘字、乱用词语、语焉不详、词不达意、误用错用汉字、滥用网络语言等不规范现象很严重。大学阶段很有必要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的教学,但是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在高等学校“现代汉语”教学中却又常常被忽视。此外,规范语言文字的教学与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综上,小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更是要重视规范语言文字的教学与训练。一是增强教学对象“用规范语、写规范字”的意识。向教学对象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法律法规,使教学对象掌握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二是以规范化建设为标准,以掌握汉字的正确读音、规范字形及现代汉语语义语用等为抓手,全面提升教学对象规范用语用字水平,使教学对象能够正确、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教学中,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重视规范语言汉字的教学与训练要求教学对象必须掌握《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通用规范汉字表》(2013)。一方面,教学对象本身要熟练掌握这些字表中汉字的正确读音、规范字形及现代语义语用等;另一方面,这些汉字、正词法规则教学对象能用合适的方法让小学生准确掌握。2.引导教学对象关注身边语言现象中国语言现象热点频发。仅《咬文嚼字》杂志社的2017年的“十大流行语”就有:“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共享”“有温度”“流量”“可能XXX假XXX”“油腻”“尬”“怼”“打call”。有些流行语还能体会其意思,而“断舍离”“十动然拒”“不明觉厉”“累觉不爱”等等则是语义不明,容易造成误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教学对象关注这些新锐话语形式,尤其引导教学对象关注语言粗鄙化现象和网络不规范语言滥用等现象。3.增加语言实践活动结合最新的语言生活及“现代汉语”课程,开展系列专题活动,如多彩方言、年度新词新语、社会用字普查、如何取名、笑话中的语言学、短信中的修辞学等等。语言是丰富、复杂的,借助这些专题活动培养教学对象正确观察、分析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解决教学对象生活中的实际语言困惑,进一步提高教学对象的语言文字能力。除此之外,可要求教学对象订阅杂志《咬文嚼字》,关注微信公众号“汉语堂”“咬文嚼字”“今日语言学”“语言学午餐”,观看视频《汉语桥》《汉字英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等,以激发教学对象语言学习的自主热情,扩大学习语言文字的渠道。

(三)根据小学教师职业语言文字能力要求,优化教学内容

1.文字教学在小学教学中,汉字教学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加强汉字教育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着力点,部编新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把汉字摆到开篇,这都体现出基础教育中汉字教学的重要性。而现行各版《现代汉语》教材中,即使是小学教育专业专用《现代汉语》教材中,文字部分所占篇幅都是最少的。因此,应增加文字部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加强规范汉字教育,以适应小学汉字教学的需要。第一,加大造字法的学习。“新课标”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目标的第1条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而部编新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顺序也是:先识字,再学拼音。因此,培养孩子学习汉字的兴趣尤为重要。对于刚接触汉字的孩子来说,借助汉字造字法,直观展示汉字的意义,可以增强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其次,有助于小学生准确掌握汉字的音形义,进而消灭错别字,熟练使用规范汉字。最后,造字法能使小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学习汉字。因此,现代汉语教学中须加大造字法的学习,要求教学对象掌握造字法并能运用造字法进行汉字教学,为未来的工作做好知识和能力储备。第二,按照小学语文教学最新笔画笔顺加大汉字教学和训练。“新课标”中,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目标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所以应在“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加大汉字笔画笔顺、书写规则、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分析的教学和训练,按照小学语文教学最新笔顺笔画要求进行,避免所学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脱节。为促进教学对象有效地掌握规范汉字,给教学对象推荐了一些必读书目,如《我们的文字》《汉字树》《有故事的汉字》《汉字王国》《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的趣味汉字世界》《现代汉语词典》等等。2.语音教学各种版本《现代汉语》教材语音知识都很多,要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进行取舍,把小学拼音教学的特点列为教学内容,加强现代汉语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对接。第一,确立语音部分的教学重点。“新课标”第一学段目标要求“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所以,“现代汉语”课程语音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声母、韵母、声调、音节、《汉语拼音方案》和《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一是教授汉语拼音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明确教学目标;二是让教学对象准确掌握小学拼音教学的内容;三是讲明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差异;四是增加整体认读音节方面的内容。第二,跟“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课程整合。“新课标”每一学段目标都有“口语交际”,部编新版小学《语文》也比旧版更突出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此背景下,强化教学对象的口语表达训练,提高教学对象的普通话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显得更为重要。鉴于“现代汉语”课时少、语音部分内容又多与“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课程内容重复,可试与“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课整合。“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重点讲授理论知识,正音训练、朗读训练、交际训练等提升普通话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则留在“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课中进行。而语音训练所需要的材料则尽量从部编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使之更贴近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实际。

第4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 反思 教学策略

学校的一切工作中心在于教学,教学质量的好坏是一所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而教学的主阵地在于课堂,课堂的根本在于效益,而课堂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及归宿点就在于此,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探索和理性思考。

一、新课程下课堂改革势在必行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优化教学活动,示范和引导学生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它以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为主要表现形式。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设计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忙于问题的讨论,活动材料的整理,教师也忙得焦头烂额,但其效果却并不明显。只要我们静下来思考就不难发现有不少活动缺乏明确的目的性,给人的感觉是随意性大,教学面广,肤浅局限性突出,活动仅仅停留在追求表面热闹非凡,其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不痛不痒,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其本质只是为活动而活动,它的目的意义不大,因此,我们应当旗帜鲜明地大胆舍弃繁杂庸俗的教学活动,大胆提倡富有示范性和指导性并重的教学活动。

(三)营造民主的氛围,活跃课堂教学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创设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学习,是一项繁重的脑力劳动,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件轻松事。因此,要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应该时刻调整心情,带着微笑走进教室,让微笑感染每一个学生。课堂上,学生大多怕老师,对老师存在胆怯的心理,因而不敢大胆发言,畅所欲言。因此,老师注意说话方式,把话语说得亲切些,和蔼些,富有感染力,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让学生乐于亲近你。

二、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和技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讲授是向学生高效率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要途径。优秀的教师上课,总是认真讲授准确无误,方法灵活多样,重点突出。在各教学环节都安排恰当的前提下,课堂讲授的成败,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即取决于教师语言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说,教师语言的艺术,要体现出下面三个特点:

(一)教师语言的准确性和精炼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是通过教师讲授来学习领会知识。教师的语言,只有能为学生接受,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讲授的语言必须准确精炼,逻辑性强,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二)教师语言的节奏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具有节奏感,它能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单调刺激,减少学生的疲劳,使教学气氛和谐轻松。

(三)教师语言的幽默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幽默,就是运用各种巧妙的、出人意料的或引人发笑的语言,动作与表情,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学生求知的和启发学生的智力。实践表明,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凡是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能迅速掌握,提高学习效率。

三、新时期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小学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以内几个方面上。

(一)课堂教学内容上

小学语文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这较多出现在教学常识性课文时。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新理念,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专挑“科技含量高,网上资料多”的课文让学生研读,但在设计研读专题时,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结果只能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种别人的田,荒自家的园”,将小学语文课上成常识课,让课堂成为少数尖子生的“一言堂”。

(二)课堂教学的形式上

有的小学语文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学生的活动形式多,唯独读书不多,课堂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诚然绘画、唱歌、表演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更轻松、更活泼,可以带给学生欢乐,使语文学习更快乐;增强课堂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可以开阔视野,使语文学习效率更高,更能体现大语文观。但艺术究竟该在什么时机走进语文课堂,学科之间究竟以什么方式整合,都应以小学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课堂的一线教师,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瞻前顾后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郸学步也不好。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减少在左右摇摆中的机械追随与模仿,潜心提炼,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2] 谭君仪《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J] 教育教学论坛 2009年8期

第5篇

1.1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根据小学实行“包班制”的教学实际,直接对高师培养可以胜任多门学科合格小学教师提出明确要求,这与中学教师普遍采取分学科培养显然不同,显示出其特殊性。比如美国,人们认为教师教育应该以培养“全能型”、“理想教师”或“反思型的教师”为目标。培养目标导致美国课程建设十分重视通识教育和文化教育,重视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统一,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日本、法国、俄罗斯等也很重视通识教育。在日本,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以培养具有多学科教学能力的教师为目的。我国不少省市和地区的小学依然实行“包班制”教学,要求教师至少担任两门学科的教学,这就需要具有综合素养的教师。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基于“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能力强”的指导思想,坚持培养多能一专、学有专长,综合素养过硬,能适应小学教育需要高素质、专业化合格的小学教师为目标。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基本确定,进一步深化小学教师教育改革,自然就是构建凸显多科性、全面性的学科专业课程群,以适应小学对学科教师专业化高素养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1.2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

在我国,教师专业化和教师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的依据和导向。国家也明确指出:“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2012年教育部下发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也强调了教师的专业化特色:“小学教师是履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在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里,要求小学教师教育职前培养的课程设置和实施要使学生“熟悉至少两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语文是小学的主科。“语文素养”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引人注目核心概念。文学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指出,“所谓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5]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教师就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这是高师小学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一个重要标尺和依据。1.3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语文课程特点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自然融合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文学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可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促进其审美人格和精神生命的成长。学前和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初始阶段。小学语文教材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在教学中侧重工具性的同时要自然而然地融入文学教育。张志公先生曾说过:“应当向儿童,少年,青年进行文学教育。”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文学课程群的开发建设,要基于小学教学教育实际和师范生未来专业化发展需要,开发建设可以切实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课程群。在文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对文学作阅读感悟力和心理模式,形成良好阅读习惯,感悟丰厚人文内涵,丰富想象力和个性化情感体验,逐渐养成温儒敏先生所说教师应具备一种可以“化育人”的博雅气质。

2文学类课程群开发建设的策略

2.1搭建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学教育平台

首先要拓宽渠道,搭建一个全开放的文学教育平台。比如,让学生自由到其他院系如中文系选课听课成为可能,可以解决不少小学教育专业设在缺乏语言文学类师资的教育科学院或文学师资不足院系的问题。其次,要开出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学类课程群。多样化体现在:既要开设作为专业的文学类公共基础课,如写作、儿童文学、现代汉语、大学语文等课程,也要开设往语文学科方向深入开去,依据文体分类不同以文学文本导读为主的系列课程,这些课程可以作为专业任意选修课来设置,以便学生个性化选择。如唐诗欣赏、宋词赏析、明清小说选读、20世纪欧美文学专题、中外文学经典导读、儿童文学名著导读、中外童话经典导读、电影欣赏、课本剧编创等等。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学教育课程平台的搭建,可以发挥高校中文教师研究专长和优势,引领学生亲近经典,咀嚼经典,了解文学研究领域前沿信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切实提升文学接受力和文学素养。同时也能满足学生对文学课程不同层次的需要。这就兼顾到文学教育的阶段性和层次性,有利于未来教师建构学术性强、宽厚的文理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结构。

2.2构建一个学科融合的文学课程体系

受认知科学影响,当今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相结合。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年的研究探索,人们在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上也已达成基本共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必须考虑其多学科支撑的复合结构,凸显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相融合的特点,保障未来教师任教充足的学科知识涵养。首先,要多设置经典文本导读的课程。教师要摆脱长期以来受传统中文系重视帮助学生系统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知识构建的影响。教学中加强文本细读指导,丰富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增强学生对文学的感悟力和接受力。其次,要开发建设一些将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的课程。除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小学语文教材分析”、“小学语文案例分析”等文学与学科融合的专业教育课程,还可以开设如“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古诗鉴赏与小学古诗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外国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中外童话与小学语文教学”等系列课程。这些课程以一种前沿性、综合性、交叉学科的特点,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范生带着进入社会的期待视野,积极参与到课程学习中,积淀和丰富文学经典阅读体验,文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目标才可能落到实处,学生的语文素养才切实得到提升。

2.3鼓励学生参与丰富的文学实践活动

第6篇

关键词:电教媒体 效率 语文兴趣 思维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145

多媒体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将小学语文教学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形象化,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习兴趣,通过营造轻松、欢快的教学氛围,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与课堂效率的提高。

1 以境生情,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让小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充满兴趣与爱好,才能让学生对学习过程与课堂活动充满激情,所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效率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情景的再现模拟,由教师首先播放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记录,让“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这一画面通过多媒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通过情景的创造,带动情感的升华,进而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全身心的融入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之中,将对总理的崇敬与怀念,通过自己的语言方式生动的展现出来,进而实现学习效果的提升。

2 抓住切入点,突破难点

由于现在义务教育阶段,一些小学语文课文中的内容小学生尚未接触,因此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也较为困难,造成了学习理解的吃力。针对这样的内容,教师应该按照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将抽象的内容以视频、图像、声音等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通过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感官感受,确保语文教学的形象、生动与直观。例如,对小学语文课文中的《》课程学习,由于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以及战斗的场面,小学生很难理解,因此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中的不易与艰辛,可以通过录像作为载体形式,带领学生重返历史时代,为语文课程重点情感学习埋下伏笔。对于《画杨桃》一类语文课程的学习,单凭语文课文中的文字描述,学生同样难以理解,因此可以采用将杨桃实物、照片等带到课堂之中,通过让学生不同角度的观察,充分认识领会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进而将语文课文中的理解难点克服,将整个学习过程塑造为轻松、活泼的氛围。

3 运用电教媒体,发展创新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经常性的按照课文内容设计相应的情景,并采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通过影像、图文并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启发。如:教学《穷人》一文后,先启发学生想象渔夫一家是怎样生活的?然后用投影片展示四种情景并略加提示,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课后,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题为《续编“穷人”》,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竟写出了十几种结局,这样实现了思维的多元化。

4 运用电教媒体,指导朗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这是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教学的新要求,也是小学语文教学需要重点侧重的方面。在语文课程中,经常朗读,不仅可以拓展小学生的视野,也可以让小学生通过优美语句的朗诵,学会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在阅读中开展想象。在朗读教学方式应用中,教师可以首先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朗读教学,例如《我的战友》一课中,可以采取音乐、画面配合,教师示范引导,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为革命牺牲的精神与大无畏为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战争的痛恨。又如《月光曲》一文,描绘贝多芬为盲人妹妹弹奏的曲子深奥难懂,在教学这段中,笔者首先出示了活动投影片,将复杂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生动美妙图画:起初海上生明月,随着音乐曲调的变化,我不断变换着投影片,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此时,他们仿佛来到了盲姑娘和她哥哥的身边,一起聆听贝多芬弹奏的乐曲,这让学生的情感随之得到了升华,让学生“披文入情”。

5 运用电教媒体,发展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电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有效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收到非常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触摸春天》一文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配合使用音乐《感恩的心》,并增加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边听、边看、边理解、边感受,进而充分领会到课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尤其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这一情感,让小学生认识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更好地为他人服务提升自己的价值。

6 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

对于识字教学,教师对于象形字、指示字等教学内同可以配合使用电教媒体,将各种会意字以及形声字采用画面配合展现,也可以采用幻灯片进行移动教学,以提高学生对于所识字的理解掌握能力。例如对于“休”字,可以生成“一棵树的左边倚靠着一个人在歇息”的画面,让学生牢牢记住。通过这种展示的方式,让原本枯燥的学习内容富有趣味,进而起到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

第7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评价;策略

课堂教学评价对学习者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就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所要求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此,我们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1 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运用新理念进行评价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在“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情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教师要把握小学教学的总体要求,体现语文课程整体性、系统性和阶段性,促进新课程教学完全以传统的“纯工具的单一目标”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多维目标”转变。必须明确课程标准的目标性,要把社会主流价值(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等)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平等、和谐、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语文,理解和运用语文,使他们通过小学初始阶段的学习,树立积极的语文学习观,培养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自主性,开拓学生的视野,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协调发展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以这个目的为重点。同时,在课堂中,运用新理念进行评价,促使课堂教学任务更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评价的运用应避免出现肤浅性、狭隘性、苛刻性、偏离性和不切实际的完善性,既要看到学生智力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

2 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特性,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树立教学评价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的观念,敢于在教学中创新,真正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既是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咨询者,又是参与者,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助和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掌握知识点和知识技能。教师要真正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对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现在学校实施课改的语文课的教学,不尽如人意的是,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教法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不敢破教学常规,课堂活动仍只是承载着某个知识点,反反复复操练,活动形式简单、乏味,教师传授的内容单一,致使课堂中的评价也显得单一、乏力。

3 明确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灵活运用课堂教学评价手段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挑战。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都是满脸稚气的孩子,他们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具备如下一些基本素质:①教师要了解该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要用适合他们的语言进行评价,教师有亲和力、有幽默感,性情要活泼;②具有更高的教研能力,教师要积极研究探索新课程标准和新的理念,积极参加校本课程的研制,教学方案的设计,学校课改过程及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扩大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并把间接的知识转化为直接能力;③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能力,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战略高度出发,别具匠心地“肢解”教材和“重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不同的个性特征,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即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表现自己的价值),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④具有更幽默的语言表达能力,幽默的语言能使教师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有助于创立良好平等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语文,提高学习效率。⑤具有良好的教学基本功。不仅基础知识扎实,还要会唱、会演、会画、会书法等,并能熟练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总之,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影响着其评价策略的实施。

4 把握学生的心理规律,掌握课堂教学评价艺术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学习语文会呈现不稳定状态,产生阶段性差异的变化。当他们初始接触语文时,在心理上会产生较强的新奇感,对语文充满学习兴趣,而且由于他们处在接受语言训练最佳的年龄阶段,故学得也快,有很强的记忆力。但这种本能的求知欲很稚嫩,随着知识水平与心理要求差距拉大,一旦知识满足不了心理要求,它们之间产生的矛盾就会引起学习语言的情绪变化。一方面,一些学生探秘心理更强,更知欲更旺盛;另一方面一些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逐渐淡薄,甚至消失,滋生语文难学、作文难写的错误想法。为此,在运用课堂教学评价手段上,教师要根据学生阶段性差异变化,评价方式及评价内容要不断加以调整,保证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及自信心。教师课堂中的评价,要促使学生有参与的需要,有表现的欲望。不要压抑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通过活化教材,刺激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中的各项活动;设计符合他们的心理活动和知识水平及表现能力的教学活动,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儿童的智力差异因素,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接受能力好、表现欲强、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同样要加以鼓励,保护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让所有的孩子都能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在实践中掌握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5 明确课堂教学任务,确定课堂教学评价范围

首先,教师要根据该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确定评价的主要范围,第一评价的目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二评价的范围。从内容看,语文课程是一个整体,评价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写字、阅读、写作(包括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而不能像以往那样只重视阅读与写作的评价;从评价领域而言,它的范围不能仅限于知识与能力,即认知领域,还要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过去,由于我们习惯于“知识与能力”方面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而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这种认识非常片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从事听、说、读、写何种言语实践活动,总要借助一定的方向,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态度,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因此,对它们的评价应该是语文评价的题中之义,而不是外加的。例如价值观,某地一次作文竞赛题目叫“母爱”,一位学生为获取高分,突出母爱的“伟大和珍贵”把身体健康的家长说成身患绝症,把健在的母爱写成与世长辞。所以光凭简单的分数,往往掩盖了这种严重的人格背离的现象,其结果只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埋下隐患,因此,《标准》正是看到了原有评价的制度的缺陷提出了新的评价要求,这是非常必要的,至于如何评价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价值观,这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我们现在对“知识与能力”的评价,既不能全盘照搬的以往的评价,也不是对以往评价简单的否定,而要在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大前提下,在原有的评价方法和手段中筛选出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6 重视课堂教学评价,把握评价尺度

课堂教学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适宜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根据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的要求及新课标中的理念,学生能力评价与测试的方式既要掌握标准,又要有灵活性。

6.1 变单一笔试,为综合性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测试。如语文默读笔试只能考查学生的默读能力,朗读能力只有在朗读的实践中才能测试出来,要全面考查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必须实行默读笔试与听读、朗读、口试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的测试方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阅读实践,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提高语文素养。

6.2 变单一的闭卷考试,为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测试。口试宜用开卷考试方式,笔试根据题目的性质可以取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如考查学生阅读量、阅读兴趣和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是否有作读书笔记的习惯,便可以用开卷的方式进行。

6.3 变单一的选择题型,为根据教材个性特征灵活组合的题型。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要体现灵活性,在考试题型设计上,要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想象的空间,对理解的问题尽量避免单选题目,防止限制学生的思维。在学生解答问题时,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找出不同的解答方法。在对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评价时,应鼓励学生创造,只要学生回答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就给学生较好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程评价要落实当前发展性评价的新观念,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与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更新观念,积极参与相关的实践探索,在课程改革和评价改革中逐步完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2001年7月北师大出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 1992年10月教育科学出版社《教学论新编》具也显主编

[3] 1192年12月教育科学出版社《现代教学论与发展》

第8篇

论文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创造生动有效的语文教学。”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课程资源的整合探索,探寻出几个方法,以期能够拓展出语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新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整合提出了要求,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识到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付诸行动。以下是本文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优化整合的几点认识。

一、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实现课程优化整合

在现行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大多具有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特点,富有较强的文化意蕴和时代气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本只是一个范例。”所以,我们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运用好这个范例,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从中挖掘出语文特有的人文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形成一定的特色。素质教育倡导教师应用好教材,因为教材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利用语文教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加强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读的训练。同时,教师要注重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融入文本内容提供条件,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内涵,学习对文本信息的加工整理能力,以此来获取知识、拓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进步与发展。

二、合理调整教材布局,高效利用教材资源

通过对教材资源的优化整合,可以极大地节省教学时间,提高对教材的利用率,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探索应用中我们发现,现行教材的布局安排以及知识的系统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以增强文本的科学性与适用性。例如,在教学《学会合作》时,教师可以将文章结构进行详细解剖,甚至连课文中的过渡性语言都要进行详解,然后将文章一分为二,要求学生在其中添加与合作有关的正反事例,并添加开头与结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既有效利用了教学资源,同时也增强了作文写作的科学性。

三、整合其他课程资源,呈现开放课堂文化

新课程教学改革倡导跨学科学习,这就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文本内容,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这也是各个学科课程的共同需求。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意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可以将不同的学科知识整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用优质的学习资源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比如,语文与美术、音乐学科之间就存在相通的领域,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实现各个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渗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实现语文和音乐之间的相互渗透,如,借助音乐来进行氛围烘托,渲染学生情感;通过音乐赏析,来释放学生情感;利用流行音乐,实施课堂导入等。尤其是在进行诗歌鉴赏时,音乐往往扮演了“引路人”的角色,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诗人所描写的美妙意境,有效地烘托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充满浓烈思想情感的诗歌时,采取音乐导入可以将学生快速引入诗歌意境;在教学戏曲时,可以与音乐教师达成共识,实现音乐课程和语文课程的资源共享,不但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高效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此外,美术课程中也包含很多可供挖掘的人文因素,加强美术与语文的课程资源整合,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图文并茂,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经常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通过网络欣赏优秀文章,也可以在网络上发表文章等,这些方式都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消灭错别字,掌握标准发音;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加强语文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供条件。

五、合理运用生活资源,搭建良好的课程平台

语文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知识。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黑板报、学习专栏等资源优势,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组织学生成立报刊社、文学社,并鼓励学生积极踊跃投稿;经常开展优秀文章的评选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描写出来,以激发学生对家庭和社会的全新体悟等,通过以上方式,我们可以为语文教学搭建自主、开放、良好的课程资源平台。

总之,课程资源的合理整合,不但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民主性,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加强研究,不断优化整合语文课程资源,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品.通向成功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指南:读韩雪屏等主编的《语文课程教学资源》[J].中学语文教学,2008(07).

[2]王少元.语文教学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研究[J].宁夏教育科研,2007(03).

第9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课程 教学素质

一、改革《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是提高师范生教学素质的要求

儿童文学属于文学大戏的组成部分,而因为小学语文教学这个特殊的职业,使得它在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

(一)儿童文学课程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师范生教学素质

儿童文学课程是小教专业中文方向学生的一门专业限定选修课。是按照小学教师的现代化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提供小学教师所需的儿童文学理论和知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理解儿童文学特别是童年期儿童文学的特点,扩大学生关于儿童文学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儿童文学素养;着重掌握儿歌、儿童诗、童话等八种常见的文体及其写法。重点培养分析和鉴赏现当代中外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掌握独立分析中短篇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基本方法,能针对作品内容形式特点,撰写简析(概要评论);初步学会创编儿歌、短小的故事和童话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儿童文学的鉴赏、批评和编创能力,为学生将来更好地从事小学教育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该课程在初等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实用性及综合性,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师范生教学素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儿童文学课程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本的课程理念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个复合的概念,其内涵极其丰富,一个很主要的方面就是文学素养,这也是有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在总目标中,特别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影响。涉及到文学作品,课标还提出“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语文修养” 等,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什么呢?“绝不是只语言修辞知识,也不仅指听、说、读、写的能力,它涉及到种种因素,比方说思想道德、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创新精神、个性发展、人格塑造等等。这些因素,哪一个能离开文学教育这个命题呢?” 因此,儿童文学即是对小学生进行文学教育的对象和载体,儿童文学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说语文教育没有儿童文学将是残缺的,那么小学教材离开了儿童文学将会瘫痪。儿童文学作品是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儿童文学作品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材资源。据统计资料显示,小学语文课本中儿童文学的各种文体的内容的比重占80%以上,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仅以人教版低年级课标实验教材为例,课文为儿童文学作品的:一年级上册有15篇,占全部课文的75%;一年级下册有25篇,占全部课文的73%,;二年级上册有20篇,占全部课文的58%;二年级下册有17篇,占全部课文的53%。另外还有拼音部分的儿歌,语文园地中的短文,也都大多属于儿童文学的范畴。课外的教材也体现相同现象,大量的“选本”“读本”也以文学作品为主。从教材的角度当然也能看出儿童文学课程的重要性。

二、优化《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培养中文方向师范生教学素质

教学的优化从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选择和考核制度的调整等几个方面来完成。

(一)联系小学语文教材,突出学生主体,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前文已经论述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材的密切关系,因此,为了使该课程能更好实现教学目标,调整课程内容就成了该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依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完成小学教师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选取教学内容,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课程内容上体现理论知识与文学作品相结合、文学作品与教材课文相结合、 课内学习与课外延展相结合的特点。

在理论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既有对传统的借鉴与继承,又贴近基础教育,及时地把教研教改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内容包括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文本特征、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等文学理论知识,也包括各类文体的文本特征、审美原则等。占三分之一的课时。文学作品的内容以文体为板块,把握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老师课内推荐、学生课外搜集,既有文本原著,又有改编的语文教材课文。争取在三分之一的有限课时内尽可能的占有大量的作品。剩下的三分之一课时内容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课上交流、探讨、分享学生搜集、整理、创作的资料,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实践性,又增大了课堂容量、拓展了课程内容。

(二)夯实基础,加强实践,师生同登讲堂

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调整必然会带来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

课程理论部分的内容主要由老师讲授,但要做到内容推敲,讲解精要。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让学生有较为系统儿童文学知识体系,了解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把握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领会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才能以此为出发点去独立理解鉴赏作品,既夯实了儿童文学课程的基础知识,也为将来把握小学语文教材奠定基础。

该课程最大的突破点是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把讲台交给学生,变讲授的过程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针对儿童诗、寓言童话、儿童故事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电影等教学内容的特点,实践环节共设置了这样几大板块:读一读、讲一讲、评一评、写一写、赏一赏、演一演、议一议。每一板块在老师精讲理论知识、典型的作家作品的基础上,更多的作品理解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活动的流程为:根据要求搜集整理资料、上交文本资料、给全班同学分发资料、课堂交流、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打分。每位学生要完成的作业共有七项。通过这样的实践过程,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教学的能力,如搜集选择组织材料的能力、鉴赏作品的能力、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评价课程的能力等等。教学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这些训练过程中获得的能力显得更为扎实和牢固。而这些技能都是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学习成果,就是每位同学都积累了大量来自学生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汇编成册,共享资源,一些活动过程的照片、录像又记录了学生学习的过程。

(三)调整分值比例,弹性试卷内容,进行评价制度的改革

在评价方式上,特别关注学生在实践性学习全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以及能力的形成过程,建立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举的体系,实施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调整考核分值的比例,平时成绩40%,包括学习态度、文本作业质量、课堂交流情况等,共有七项,量化打分。末考试卷也采用弹性试题,不仅覆盖重要的基本理论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鉴赏作品、语言表达的能力,而且有学生搜集、整理、讲解的内容,占30%的比例。这样试题安排能更好的考察学生的实践效果,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三、课程改革结果分析

课程即将结束时每位同学做了一个作业:议一议,谈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体验、对该教学模式的反思、建议等。学生反馈的情况大致包括:

(一)学习兴趣浓厚了,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课堂管理加强了,变被动为主动。

(二)阅读量增大了,并且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的阅读;占有资料丰富了。

(三)搜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书面表达的能力提高了。

(四)通过儿童文学作品更了解儿童了。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实践思考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教学观念过于陈旧。

当前,仍有一部分语文教师教学观念过于陈旧,阻碍了语文创新教学课堂的有序进行,新课程的改革进行了教学方案创新,使得语文教学方向逐渐明确化,但是很多教师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学思路过于老化,而且,教师过于重视升学率和学生成绩,没有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学模式单一。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听课状态,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课堂教学氛围显得比较枯燥乏味,教师没有正确指导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比如说在学习《梅花》这篇诗词时,可以通过书画的等式帮助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文章的内涵和理解能力,但是教师没有为学生营造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抑制了学生想象思维的发挥,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策略缺乏针对性。

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模式不是随意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具有科学的规划和指导,不然很难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教师要合理设置课程教学内容,不能套用别人的软件进行教学,这种方式违背了创新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创新设计出更加合理的教学计划,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学生应该根据学生的特征变化适当的选择科学的教学手段。

二、新课程下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新要求

新课程下主要以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模式为教学思想指导,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基本前提条件,帮助学生较快的掌握课程知识,首先要打破原有的单一的授课方式,根据教育教学制度进行创新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情况,并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拓展性讲解,并设置相应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语文知识。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老师还是“催化剂”,他得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当前课程改革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现代教育技术成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明确指出在教学进程中应该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来“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说明教育技术应用不仅是传述手段的运用,而且涉及技术应用背后更为关键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更新,也要求教师重新认识、改变某些传统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控制方式。

三、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树立实践创新意识。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时,首先应该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比如,王崧舟教师在讲《与象共舞》这一课时,通过两种教法、两种思路上了这一课。一种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知识;另一种教学目的是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及运用语言形式。这两种教学都使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虽然构思不同,但是教学一样精彩,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出来,很好地体现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

(二)全面掌握教学方法,进行正确引导。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养成,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课堂教学的改进,全面考虑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利用课内课外各种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打破教学常规,合理分析教材。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在生活中到处都有语文学习资源,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实践中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全面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探究,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联系生活进行语文教学创新。同时语文教学应该从现实生活出发,重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拓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拓宽视野,切实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的教学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中之重,面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教学。教育部门还要对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法进行思考和总结,当然语文创新教学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小学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不懈的用创新教育理念精心组织教学,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大胆进行创新教学,使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雷振国.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学周刊,2016,(17):107-108.

[2]何亮.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浅析[J].文学教育(中),2013,(03):116.

[3]张新星.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2,(35).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教材 教学方法

语文是实用性极强学科,它是社会精神下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素质的载体,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小学语文学科在义务教育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更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重要性不容忽视。目前小学语文学习范围很广阔,可以从书本伸展书本外,学习资源及其丰富,实践应用的机会更是无所不在。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获得资源的渠道不断增多,资源内容也不断丰富。以前传统的教育已不适应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制度提出,语文课程要立足于现实中,有效的利用开发各种教育资源,开拓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以学定教,以学生的主体,采用信息化技术为手段,整合资源拓宽途径,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了解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并且采用参与其他小学语文老师的课堂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分析总结现如今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一些老师从头到尾多是在自己讲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对学生已经明白的知识,在进行反复讲;而学生不懂的知识,又没有进行重点教学,造成课堂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要造成课堂中学生老师互动性不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下降。

2、老师在进行课堂讲解时,教学重心不明确。部分老师讲解繁杂琐碎,还附带上很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题。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候,往往对上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不是本堂主要教学内容的知识进行长篇大论,甚至还联系到语法、修辞手法等,自认为做到面面俱到,却导致学生对于本堂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心难以掌握。当然这些方面的知识不是不要进行教学,而是要针对性的用一些课时进行专门教学,而不是掺合进行教学。每堂课程教学重心要明确,小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如果重心不明确、进行所谓面面俱到的课程教学,反而会导致小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体系混乱。

3、在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在课堂上不参照教材进行教学,根据教师自身的经验侃侃而谈,学生在听完老师的长篇大论之后,翻开教材,发现有些教学的内容于教材要求不相符合,还是对于书本中的部分内容不理解,教学效果明显下降,也影响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掌握。

4、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经常进行突然的考试测试,这样固然能了解学生的实际语文知识掌握的情况,督促学生进行学习,但是会造成学生精神压力过大,导致学生快乐主动的语文知识学习变应付测试的被动语文学习,导致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下降,不利于学生减负,并且严重影响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根据上文所述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在小学语文课的教学中,根据教材进行课堂教学。在新课程制度实施后,教材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增加了许多扩展性和实践的训练内容,以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着教材规定进行教学,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教学行为,围绕教材进行教学也有利于新课程制度中具体内容的实施。为了增强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落实新课程制度内容,紧扣教材进行语文教学必不可少。

二、如何利用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1、要明白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可以确定我们教学的内容、范围和重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围绕教材进行教学,而且是在教学课堂中进行旁征博引,把原本简单清晰的教学内容复杂化,把学生本来不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像一锅大杂烩,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难以掌握。我们要围绕教材进行教学,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看他们是否可以理解与运用教材内的语文知识,老师的教学讲解过程,应该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教材内容为主,让学生能掌握教材内容,灵活的运用教材中所学习到的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根据教材逐步积累语文知识,由少到多、由简到难、由掌握到运用,循序渐进的扩大小学生的语文知识领域。

2、语文教师要认真深入研究教材,以便可以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把教材中的内容知识经过讲解的方式教授给学生,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因此,老师必须清楚、明确教材内容,老师在深入研究语文教材时候,首先,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重点知识和一般知识的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即可以突出重点,又可以兼顾到一般知识。其次,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要结合教材内容从实际出发。在教学前要先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有重点的教学,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让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更全面、快速。

三、改进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以前的小学语文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在的教育发展需要。为了实现创新教育,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要改变以前单一利用黑板、粉笔等进行教学的方法。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使用语文教学同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相互结合,以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各种教学方法,除了以上两种,还有多媒体教学、分层次教学、提问式教学等多种方法,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改进,以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时代在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的改革进步,我们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的规律和教材的特点,积极及时的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一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萍.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J].现代阅读(教育版)

第12篇

由于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合理应用情境教学,把教学内容和情境创设相结合,可以促使学生在情境中充分感知与认知,在不断的交流与探讨中一同进步,充分掌握所学知识。所以,情境教学法在适当的课堂教学中应广泛应用。

一、情境教学法概述

情境主要是人们通过语言、不同实物以及音乐等相关道具,有意识地营造一种相对较真实的环境,基于此,可以将学生的积极情感充分激发出来,指导学生充分融入环境中,进而更好地体验,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与情操的陶冶具有促进作用,使学生的团结互助能力明显提升,从而实现学生掌握知识内容与提升自身能力的目标。情境教学法贯彻了现代教学的互动思想,时代特征较显著。情境教学法除了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以外,在其他领域也具有显著的指导作用。

二、情境教学法的重要性

1.可以促使学生欣赏能力不断提高

情境教学法的通过不同道具的应用,营造一种相对真实的环境,通过语言等道具的应用,可以形象地表现出具体生活,给人们带来启迪与享受,触碰心灵,情境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切身处地地感受到真实的生活,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丰富多彩,使学生的审美意识逐渐提高,学生可以更好地接近现实生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营造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状况有所了解,随后,通过教学比较,学生可以对语文知识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促使教学水平与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2.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激发出来

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传统教学中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得到充分改善,使枯燥的课堂更加生动、活跃,小学生的思维相对较活跃,且具有较强的想象力,教师必须合理应用情境教学的特点,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力明显提高,让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可以促使学生与学生间的团结合作精神明显提高

情境教学法中常用方法之一为游戏,教师组织不同类型的游戏,使学生都积极参与,学生在玩游戏时能够相互学习合作,掌握较多的知识,同时,在游戏活动中,还可以促使学生记忆能力的增强。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组织多种类型的游戏活动,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充分激发,通过自己的爱好与能力,制定游戏活动的具体规则,学生通过身体动作以及姿态,促使大脑不断运作,使身体的各个部位更具协调性。

三、小学语文课堂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具体措施

1.阅读文章与情境的结合

通过大量的实践表明:情境教学法的科学使用,能够促使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情境教学法的具体的应用时机深入分析,促使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例如,在对《小儿垂钓》学习的过程中,在学生朗读完古诗以后,教师可以提问:你们有钓鱼的经历吗?钓鱼时心里都在想写什么?如果有人打扰你,你将会怎么做?……通过将阅读文章与情境的结合,使学生可以更快地融进古诗的情境中,使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更深入。

2.语言与情境的结合

例如,在对《黄果树瀑布》一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将课本内容基本讲解以后,可以让学生查找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以及段落。例如“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等句子,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在脑海里假想自己正处在瀑布下的一个场景,还可以为学生播放有关黄果树瀑布的视频资料等,促使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将其内心的情感充分激发出来,这样除了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更深入了解以外,还能够将学生的思维模式更好地拓宽,为有效学习课文提供有力基础。

3.实物演示情境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空间想象能力尚不完善,对于一件事物具体特征的描写,还不能做到十分全面,此时,教师如若可以将描写的实物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对其仔细、认真的观察,还可以几个同学一组,每一组对实物的某个部分特点密切观察,随后,再把每个小组观察到的特点充分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会获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对《航天飞机》一文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航天飞机”属于实物,因此,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不是很了解,为了强化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对航天飞机外形充分认识,可以把航天飞机模型带到课堂上,这样学生对于航天飞机的外形就有了更具体的理解。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