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7:25: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景观艺术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城市景景观设计 灯光设计 公共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2-102-02
“公共艺术既是一种外在的、可视的艺术运作和存在方式,同时在整体上又是一种蕴涵丰富社会精神内涵的文化形态。它是艺术与整体的纽带,是社会公共领域文化艺术的开放性平台,也是当代政府公众社会和艺术家群体之间进行合作与对话的重要性领域”。公共艺术属于城市美学的研究范畴,具有多元性、艺术性、文化性和生态性。
现代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公共艺术起源于美国的20世纪30年代初,在中国现代城市景观中的公共艺术是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起源。由于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大众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再满足于遮风避雨和简单的衣食住行。于是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连接人与环境的纽带,是城市环境景观的集中展示,同时还承载着人们从私密空间走向开放空间的心理需求。解决公共艺术在城市环境中功能设计与设计功能的问题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是更重要的问题。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的密切联系,具备着展示与陈设的功能与作用。它体现着城市的生活价值取向及文化内涵,凸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形象、发展艺术文化、美化城市环境、传承地方传统,与城市景观的其他要素共同构成了城市的本质,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往往具有实用性与艺术性等多重功能。
2 灯光景观设计的设计理念
景观照明的发展建设在我国起步的较晚,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大城市在景观照明发面形成先驱,认识到开发城市景观照明的重要性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进入21世纪,灯光景观早已超出了单独的泛光照明的范围,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代都市中,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夜生活的时间也会随之拉长,各种照明设施延续了白天的时间,夜晚所呈现出美丽的灯光景观作为一种展示城市形象的“名片”展现在市民面前,开发城市夜晚景观对于凸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形象、发展艺术文化、美化城市环境就显得越来越必要。如北京长安大街及王府井景观照明的工程;重庆“光彩”工程等等。这些成功之作,对以后的景观照明工程起到了启示的作用。从单一的视觉刺激发展成为包括听觉、视觉、动感甚至味觉等全方位的感受体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城市繁荣的特征之一就是美丽的灯光夜景。设计者是依据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科技知识而创作,灯光的调度设计也应随环境及意境而变化设计,它不仅注重周围空间环境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及由此对人们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因此城市照明由理念跨入艺术领域,一切居住、娱乐、社交场所的灯光环境均应满足主题的表现和视觉的舒适性要求,使人们在现代都市中照明技术与艺术相交融中体验到高品位视觉享受。
灯光景观设计体系包括两部分:灯光体系和景观体系。以笔者居住的城市的安徽六安皋城广场的景观灯光设计为例:皋城广场是六安人民社会活动的中心,用于休闲、聚会集散、交通、商贸交流等。同时也是作为城市的开放空间展示着城市的人文景观环境空间,在进行广场的景观设计时应从形象、功能、环境等综合考虑。广场以各种灯光为主要媒介,既要考虑细部的照明也要考虑结合街区的大环境,与周边的各种建筑物融合、互相渗透,共同来体现夜景的氛围效果,以塑造六安这个中等城市的公共空间的夜间形象,也是六安城市景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景观中灯光的设计,可以达到与外界在时间空间上的延续,提高城市的风貌及艺术的内涵。皋城广场的设计与周边的环境具有连续性,有道路、建筑、庭院、小品等,它们与皋城广场共同存在,在设计时进行了整体的考虑,同时灯光是作为引导人们进入广场空间的指示性存在而设计的,利用灯光的不同颜色、色性,突出光色影效果与主景观火炬融合的综合体现。并在广场里重要节点设置灯光,用以延续行人步行空间及广场空间。作为市民主要休息与休闲的夜晚,一个舒适的灯光是至关重要的。同时限定广场空间的形状及空间序列以加强景观中灯光设计的效果。灯光类型的选择和景观设计中所运用的布灯方式,以一种艺术性来达到景观中的灯光装饰效果。体现了皋城广场的空间风格特征,增加整体环境的美感和意境,符合人们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
灯光景观设计不仅体现艺术上的审美性,更重要的是包括实用上的功能性,景观,无论是硬质景观还是软质景观都是灯光景观设计所创造的空间以及其表现的依托。硬质景观主要是指能够体现城市的休闲、娱乐、购物、工作等各个方面的机能,主要是人为的构筑物;而软质景观主要包括河流、城市绿地、自然山体、湖泊等自然景观。另外,景观还具有人文特性,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习惯所能构成不同的城市人文景观。从城市艺术审美设计的角度来说,灯光体系包括灯光的色彩和亮度则是由灯光的光色系统及观赏空间组成。在设计时要做到主次分明,体现主光源的同时,也要兼顾好辅光的效果。创造整个公共空间的灯光气氛时,需要既能显示出视觉焦点的中心,又能够更好的突出了景观设计的主题和主体,因此先确定主题的景观色相设计,光色设计时应根据整体空间的特征、形态与性质等的要求,再来确定整体的氛围,同时其运用也要考虑起伏的变化,全面考虑色调的运用做到冷暖、明暗、繁简,来配合烘托景观空间的体现,通过不同的色彩层次组合,获得一种立体的空间光感。和谐的搭配是使空间的氛围渲染、景观的艺术形象更有感染力,又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感觉。而如果使人产生眼花缭乱、头昏目眩的感觉,这就失去了最初的灯光带来的意义。
在城市景观中展现空间中对象的变化特点,要求灯光设计通过光的亮度变化、色彩的变化来表现,设计时需要结合具体对象的使用功能、风格特点、材料、周边环境等情况来综合考虑,还要考虑其景观的整体性、层次感以及要与周边的环境相适应,力使整体公共环境设计有良好的积极的氛围。德国专家卡博士曾指出优良照明需要遵循的八条基本指导方针,对景观照明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城市景观中的灯光设计不仅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协调,还可以创造出健康、美丽、舒适夜晚环境。
同时还对整个公共空间的光污染进行净化,减少甚至消除光污染与光干扰,从而使人们有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创建和谐社会。建筑物的外观在夜间利用灯光的投射加以表现,其取得的效果与白天的感觉会有相当的差异,所以在灯光的设计上我们不一定需要取得和白天一样的效果,重要的是将建筑物的特色表现出来。人是灯光景观设计中主要的服务对象,因此为提升品位,首先注重“以人为本”,并且灯光景观设计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工作学习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设计时首先需满足“以人为本”。 现代计算机的辅助设计、灯光的集中管理,激光艺术等装置照明科技和产业的不断发展,为灯光设计的不断发展提供更高技术支持,都为城市的光环境景观设计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如何做到广场景观中灯光的协调与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是融为一体的,首先景观灯光设计要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融合。展现公共空间中的人文魅力,展现出人类发展的历史和智慧。为体现现照明技术在灯光和人文上的进步,应尽量运用绿色照明技术。我们应该在设计中倡导一种运用最少的光,创造出最精彩空间的思想。尽量选择使用节能环保的灯具及绿色生态的能源,从而推进灯光景观设计的和谐、生态发展,使人们养成自觉的意识,使节能成为景观设计中亮度的一种属性。
景观设计中灯光的审美既是光色的传达,在公共环境中,也离不开艺术灯具的造型设计。景观中灯具类型主要有装饰性、功能性和两者兼具的类型,要纳入一定区域,融合在整个大环境之下,与景观环境的布局相协调,以表现不同区域的空间特点,要通过灯具的装饰艺术性的功能体现,既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及功能上的需求,又形成独特的景观风貌。在景观的表达方面,不同的灯具种类、不同的布灯方式,可以起到空间限定的作用,不仅对不同的区域性质进行划分,还对人们的行为加以限定和引导。
目前灯光景观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景观照明的目的就是让城市亮起来,但过度则导致亮度失衡,认为“城市越亮越好就越现代”,结果是城市亮度过高和能源的浪费,光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由于目前我国各地电力不均现状,亮度失衡容易引起视知觉的心理影响和能源的损耗。过高的亮度不仅达不到景观审美的需求,还会造成光的污染和能源的浪费,并导致视觉中心和亮度的层次缺失。避免盲目的照抄照搬,我们应认识到,灯光设计表现的载体是以城市景观设计本身为载体,我国许多城市的灯光景观处于发展个性与特色建设阶段。设计者应如何把特色放在第一位,不滥用彩色光,以灯光的自身表现为要素魅力,目前的发展阶段,缺乏必要的规划和设计,与公共环境中整体的风格设计特征不协调,很多设计均采用各种各样的彩色光,景观设计的效果极其混乱,只重视唯美,缺乏对人性合理化的需求。
随着城市景观“亮化”的迅速发展,使城市夜景观也亮如白昼,光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成排的灯箱广告及各种灯光标志,商业区的霓虹灯、灯箱广告越来越多,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在一些城市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一味的要求“亮”、“光”而忽视了景观中作为主体“人”的感受。
现代城市的景观建设是城市形象重要的外层表现,公共艺术的作用尤为突出,能够凸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形象。灯光设计是城市景观公共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艺术化的灯光设计是现代化设计中灯光运用的必然趋势,是体现城市形象、经济发展的内涵要求,也是人们文化素养和审美心理越来越高的具体表现,有利于居民在与夜晚城市景观灯光中相互影响,形成人们心理上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基金项目:1.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化强省战略下安徽省城市形象塑造研究―以城市景观公共艺术为视角”,项目编号:AHSK09-10D190。2.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安徽省城市景观中公共艺术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0sk392)
参考文献:
[1] 王燕.城市夜景观规划与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9.
[2] 黄艳,吴爱莉.环艺照明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78.
[3] MINKAVE城市灯光环境规划研究所. 21世纪城市灯光环境规划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秦汉.灯光的艺术设计[J].光源与照明,2004(1):34.
[5] 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81.
[6] 王莉.论城市夜景照明的景观特性[D].南京艺术学院,2004.4.
[7] 唐铮铮.城市夜景观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6.11.
【关键词】城市景观 手绘设计 艺术与技术 传统与现代 思维培养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035-03
城市景观设计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其外延甚至涵盖了我们可以探寻到的全部自然界。城市景观设计中艺术表现思维能够有效地生成设计,而最终是通过技术表现来实现设计的目的,手绘表现设计能够快速将景观环境空间内在的一些内容借以表达出来,是一种较为便捷且高效的手法,在整个设计的程序中对于艺术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城市景观关于设计思想进行良好交流的一个方法,审视设计中的一些较为本质的内涵以及艺术与技术的主题。景观手绘设计最终的一个目标是表现,艺术与技术两者之间总是相伴相随和谐共生,手绘景观设计表现是对传统艺术形象进行消化吸收和深层次的再创造,使其既不失传统性,又不乏现代设计的时代感。手绘设计主体只有在深入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充分认识来自现代西方的各种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土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城市景观手绘表现设计艺术。针对城市景观专业手绘设计的教育研究,我们应将西方的设计精神和我们的本土文化相结合,在设计中力求创新,在全面提高城市景观手绘表现艺术素养的同时,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之独特而鲜明的个性。这样才能使中国的手绘表现设计文化作为独特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之林。
一、城市景观手绘表现设计中的艺术与技术
包豪斯学派创始人W•格罗皮乌斯提出了艺术与技术要充分结合,他认为“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尽管艺术和技术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改变,但二者在人类建造实践活动中结合的本质依然不变,因此,以建筑为依托的城市景观设计必然是艺术与技术二者的结合。对二者关系的不同解读,或者说如何平衡艺术与技术二者之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城市景观手绘艺术设计表现的理解和认识。景观手绘是艺术毋庸质疑,景观手绘的目的是设计,但手绘的深层次追求却是艺术性,艺术个性才是手绘的灵魂。因此,技术只有服从于艺术表现过程的需要和规律才可彰显其作用与意义。在城市景观手绘表现设计中,点、线、面、元素之间的构成应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而并非貌合神离于形象整体,正确认识艺术与技术的相互关系是提升技巧的思想基础,对景观手绘设计表现的有效、生动和艺术性把握是衡量景观手绘设计教学综合素养的一种标准。
城市景观手绘表现是一种设计语言,这种语言被赋予在每一件设计作品中,只有与艺术相结合、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遵循美的规律、体现宜人性原则的创造性活动方能称为手绘艺术设计。城市景观手绘设计的特点是能较直接地传达设计理念,富有独特的审美与文化意蕴,具有回归自然的情感因素。通过教学研究证明只要有很好的创意思想和扎实的绘画基本功,经过连续的后期训练,掌握手绘设计的基本规律和表现技巧,才能真正迈进手绘设计的大门,现代许多国际设计大师的作品仍然以手绘方式为主,这无疑是渐入佳境的最好方式。我们常说心手相印,指的就是用手把心中所想传达出来,这是最为便捷的,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采用手绘方法绘制城市景观设计作品,在建筑设计、景观环境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的表现更突出,应用更为广泛。因为丰富的技巧产生于设计思路、设计对象的形态特征、构筑物的体面材质、画面色彩调子、构图布局的整体要求,也是艺术修养、造型基础、表现习惯、思考方法的流露与体现,它如同旋律中的音色、大自然中色彩的作用一样决定着设计对象的特色和风格。由于手绘技巧和方法自由随意的特点,在丰富表现语言方面具有其它表现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手绘艺术生动的技巧在灵巧的手笔之间流泻并贯穿于表现的始终,掌控着景观环境设计的表达效果能力,廖廖数笔利落于把握准确的形象特征之间,简练而不单调,严谨而不呆板,笔法沉稳而流畅、转折而富于变化,形态准确而生动,笔顺有序而和谐,是艺术地增强画面效果感染力,加强设计表现力的有效手法。手绘设计彰显的是技巧与方法的基础,能够有效地将目标外在形象以及环境内涵进行艺术性再次加工的一个过程,建构起这种特定的语言形式。手绘设计是丰富而自由的,必须利用和发挥各种工具的优势因势去表达整体景观环境,恪守“外师造化而不为造化所役”之信念,才能不断的将自己的表现语言创新和突破,在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的关系中,从局部入手深化去把握统一环境整体设计,进而发现更新更高的形式美感。
城市景观手绘表现艺术必须成为调节人的视觉感受、体验设计作品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城市景观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过程中手绘表现技术与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手绘表现技巧自由任意的性格、纯然质朴的品质、凝练艺术的手法,可感染和触动人的审美意识去感受艺术的神韵而进入美的意境,如同心灵感受天籁悠远而神奇的述说一样美妙,这就是手绘表现的设计价值和艺术魅力所在。
二、城市景观手绘表现设计中的传统与现代
城市景观是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活动中逐渐产生的,为了更好地设计城市开放空间景观,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品质,应遵循传统美学精神,发展现代景观设计。良好的城市空间离不开开放的景观设计,而手绘表现设计又离不开传统与现代美学的渗透。从我国传统美学的角度考虑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应吸纳传统与现代的美学精神,使之具有功能协调的整体之美、生态自然的无为之美、设计创新的热烈之美、文脉延续的内省之美。
城市景观设计的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在古代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是,传统园林都是围墙内的景观,而现代建筑设计意义上的景观是建筑以外的所有设计,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含义更加广泛。然而深深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城市景观设计专业,只有认识到这种区别,才能从本质上理解现代景观手绘艺术设计的概念和灵魂,现代城市景观手绘设计是把中国传统风格揉进现代时尚元素的一种趋势,这种风格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突破了中国传统风格中沉稳有余、活泼不足等常见的弊端。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你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观设计手绘艺术,有什么样的创意思维,你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城市景观手绘设计。现代景观设计是现代生活与中国传统文化邂逅、碰撞的结晶,人们在崇尚异国文化后,心灵得以回归,转而皈依自己的传统文化,这就使得现代手绘景观设计得以重生,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立足于中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创造性地、合理地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在继承本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赋予现代手绘设计教学新的内涵。优秀的手绘设计作品,本质在于既能了解传统的文化历史,也能认清时代文化趋势,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美与博大,才能拥有一份精神与文化上的底蕴,并能更好的加以利用以彰显现代建筑景观特色。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教学的探索过程中,应该有符合我们时代的全新思路,符合现代手绘景观设计的传统文化理念。传统文化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只有体现传统思想内涵的城市景观设计教育才能拥有真正的生命力,只有体现传统文化特征的手绘设计教学才能真正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归属感。
在当今文化互动融合的时代,将传统艺术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理念相结合,只有通过对传统艺术的“再生”和“创造”,才能创造出富有中国文化意蕴的现代城市景观手绘设计作品。在城市景观设计艺术的开放与互动精神中发展,尊重文化差异和传统,用开放的头脑面对未来,合理地利用传统的文化元素去研究现代景观艺术设计教学,更好的挖掘本民族的文化财富和艺术瑰宝,对现代城市景观手绘表现设计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样我国的城市景观设计专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手绘设计的品质才能逐步提高,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改善城市景观空间品质,加强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城市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手绘表现设计的思维培养
景观手绘艺术设计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括运用艺术观察的能力、运用形象思维创造的能力、运用艺术语言表现能力等因素,因此,城市景观手绘设计思维培养是提高设计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城市景观设计作品的创意构想能否被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绘设计的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和图式语言的表达能力。景观手绘表现设计教学课程现在众多专业院校的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中纳入了重点课程,其目的是利用手绘表现的训练,培养心、眼、手三位一体的思维创作能力,在景观设计教学别强调手绘设计表现训练是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徒手描绘是对人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创意能力和整合思维能力的锻炼。手绘设计的灵感来自思想撞击之后产生的激情,手绘表现设计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培养。此外,城市景观设计体系是严谨的,必须在景观设计教学实践中科学地把握作品的大小、比例、透视、色彩搭配、场景气氛等;必须掌握透视规律,并应用其法则处理好各种形象,使画面的形体结构准确、真实、严谨、稳定;必须学会用结构分析的方法来对待每个形体内在构成关系和各个形体之间的空间联系;另外要特别强调构图训练,这是任何绘画形式都不可缺少的最初表现阶段,景观设计手绘表现图当然也不例外。城市景观手绘设计表现除了提高造型能力,还要增强对造型艺术的敏感度,并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更重要的是通过手绘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景观手绘表达是灵感的瞬间闪现,有时寥寥几笔就生动地刻画出设计构思的精髓,在方案创作的初始阶段,更需要用手绘草图设计来诠释自己的设计和思维。
景观手绘表现是设计的原点和终点,一个好的景观设计创意,往往只是设计者最初设计理念的延续,而手绘则是设计理念最直接的体现,转而形成设计理念和设计表现的一体化。景观手绘设计,自始至终要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整个身心围绕着设计主题进行创造,这无疑是渐入佳境的最好方式,形成了惯常的艺术神圣感。要想创意一套完美的城市景观设计作品,一是必须掌握手绘设计的技法,二是必须理解手绘设计的精髓。景观手绘设计的特点是:能比较直接地传递设计理念,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情感因素,有很多偶然性,手绘方式实际上是沿袭绘画艺术的精髓,这也正是手绘设计思维培养的魅力所在。实际上,景观手绘设计产生的某种不确定性使设计表现艺术更加生动,手绘更能体现出设计的灵性。
城市景观手绘表现是设计作品的语言,这种语言赋予于每一个设计作品中,在设计与表现的教学实践中强调:美是手绘设计追求永恒而高尚的目标,对这一目标的追求是艰难而痛苦的探索历程,在对美的探索、发现和创造过程中,美可以上升到纯粹的精神境界。就景观手绘设计表现的思维方式而言,“约束中的自由”是手绘设计表现对技法的认知和表现思想在实践中逐渐归于成熟的表现,表现美是心灵感悟的成熟、是表现的自由,用艺术手法将精神和生命注入城市景观设计形象是手绘设计表现的艺术目标,在这样的创作思维方式中去揭示艺术真谛和美的情趣,我们情感获得的就不仅是城市景观的表象形式,而是手绘设计艺术的灿烂和珍贵价值。
四、城市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手绘表现设计的运用
在整个城市景观设计教学实践过程中,通常采用一种快速表达的形象语言来检索自己的设计,利用生动简约的手绘来表达自己的创意,手绘设计就是解决问题和协调矛盾的过程。在城市景观手绘表现教学过程中发现思维通过手的勾勒,使图形跃然纸上,而所勾勒的形象通过眼睛的观察又被反馈到大脑,刺激大脑进一步的思考、判断和综合,如此循环往复,最初的设计构思也随之愈发深入和完善。实践证明,国内外的许多优秀设计师和设计大师均精于此道,出色的手绘设计表现思维亦是他们的成功之道。
对于城市景观设计创作过程而言,借助手绘表现使创作由初始到终结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由不确定到确定,由不完善到完善,创作每深化一步都要由设计者通过手绘表现自审、自识、推敲来逐步完善。景观在设计初始阶段,表现为模糊意向性的粗犷而不具体的概念草图,这种草图只需掌握相对尺度关系,用笔简化快速记录。在景观设计初始阶段后,对草图中选定的方案进行充实,在探索中比较、深化和完善,使景观手绘设计进入中间性阶段,而后进入最后完成阶段。在最后阶段中着眼于表现细部造型、比例尺度关系及构造关系,并用适当的配景渲染烘托出设计的环境氛围,在表现运用程序构思中完成的设计及渲染图必须取决于人的能动性,是心、脑、手的统一运作。目前在国内专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要重视手绘设计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否则做出的设计方案往往缺乏设计原创性,其原因在于:创作的初始阶段,设计者往往会出现多样并发的灵感闪现,不注意迅速捕捉并记录,会转瞬即失。正如著名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所说:“自由地画,通过线条来理解体积的概念,构造表面形态……首先要用眼睛看,仔细观察,你将有所发现……最终灵感降临”。
景观手绘设计表现运用过程中草图阶段须具备的三要素,景观设计草图和传统绘画创作一样,是创作立意、省审与表现之所需,因此不能存在任意性,许多国际设计大师徒手画的一些设计草图与以后实施建成的实景极相吻合,它既可是完美的建筑画,又可是提供实施设计的蓝本。因此,手绘设计草图要达到真实的运用必须同时具备准确性、生动性、概括性三个要素。第一,准确性。准确形象(包括准确真实的尺度与比例),准确的光影、透视,以尺度恰当的配景与人的行为描述。第二,概括性。手绘草图的优势在于其“快捷性”。在繁杂的设计过程中如不加取舍、不分主次,追求细节的表现定会花费过长的时间。虽可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极易产生平淡、板滞,而且也很难显出设计的精神所在,达到感染人的效果,因此抓住关键表现部位,重染精绘、放松一般、轻描淡写是达到概括性的重要原则。第三,艺术性。快速草图是一种科学性较强的设计手法,其手绘表现图纸也是一种具有较高艺术品味的写实性绘画艺术创作,但它在艺术上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景观手绘设计草图重在结构、造型、比例关系,要求具备准确原则下的生动。所谓的手绘表现设计运用就是把众多的造型要素在画面上有机结合起来,并按照总体创意设计所需要的主题,合理地安排在画面适当的位置上,形成既对立又统一的设计意蕴风格,以达到视觉心理上的美感。
五、城市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手绘表现设计的重要性
城市景观手绘表现设计最重要的本能是特有的感知和手绘表现能力,感知和手绘表现是城市景观设计的灵魂。城市景观手绘设计表达近年来在我国发展很快,在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尤其在建筑、室内、园林、景观、工业设计等领域广泛运用,不但用于创意草图,而且相对细致的手绘直接参与设计方案交流,充分体现了手绘在设计交流中的优势。景观手绘设计作为表现手段,使其能迅速完成设计构想,快速记录设计灵感,迅速完善和修正设计,可见在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手绘表现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景观手绘设计的表现过程是产生技巧和方法的本源基础,是刻画形象、塑造环境的思维过程,如果把景观手绘表现技法理解为描述设计的语言形式,那么具体的笔法技巧就是构成这种语言形式最基本的符号。景观手绘是设计表现的原点,景观手绘的绘制过程有助于进一步培养、提高在设计表现方面的能力,提高对景观的形体塑造能力,提高处理明暗、光影、虚实变化、主次等关系及质感表现、色彩表现与整体协调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助于手绘设计的表现,而且景观手绘设计表现作为一种基础的表现形式和手段是必须掌握的技巧。手绘设计表现返璞归真,归根结底是一种创意的行为,是为设计创意全面表达服务的,景观手绘不仅是一种技能,还是个人修养与内涵的表现,这是景观手绘设计教学中强调的重要环节,城市景观设计作品的价值在手绘上体现得非常充分。因此,在景观教学和设计实践过程中,必须强化对手绘技能的学习和应用,必须进行正确的设计观念的教育,使其认识到手绘设计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手绘设计作品进行进一步研究,在设计教育实践活动中挖掘手绘的巨大潜能,丰富手绘的表现手段,从传统中继承手绘艺术的精髓,让景观手绘设计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景观手绘设计教学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形象化思考、设计、分析、评价以及培养开拓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景观手绘设计作品可以称为艺术作品,手绘设计艺术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是其他画种无法取代的。艺术是“人类以感情和想象作为特性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景观手绘设计表现自然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也是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更是人们对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等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因此在城市景观专业教学中手绘表现设计具有深远的意义。
六、结束语
在当今城市化的背景中,景观设计艺术和城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具有了新的内涵,将构建一个全新的创意境界。景观手绘设计表现是艺术素养和表现技巧的综合体现,它以自身的魅力、强烈的感染力向人们传达设计的思想、理念以及情感,景观手绘设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熟练的表现技巧,来表达城市景观最美的创作思想。因此,在城市景观设计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必须强化对手绘设计的学习和应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景观手绘设计观念的教育,使其认识到手绘设计的重要性和手绘表现设计旺盛的生命力,加强对传统的景观手绘设计作品进行再研究;在景观设计教学实践活动中,挖掘景观手绘设计表现的巨大潜能,丰富手绘的手法与技巧,从传统中继承景观手绘艺术的精髓,让手绘设计表现在社会实践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使城市景观设计艺术手段更加丰富与完善。以城市景观设计为发展语境,也将是手绘景观设计艺术发展的大趋势,手绘景观设计表现艺术也将迎来发展的真正春天。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2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 陆震纬、来增祥.室内设计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 西蒙兹、斯塔克著.景观设计学(俞孔坚等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 金 科.手绘表现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8 徐 伟、罗 婷.文艺复兴前的外国环境艺术设计手绘表现发展研究[J].艺术百家,2010(8)
【关键词】城市景观艺术;超级平面美术;应用分析
引 言
超级平面美术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且依托于城市景观元素而产生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普通的平面艺术相比,超级平面美术是超越并建立在普通平面美术之上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不单单局限在二位空间里的表现形式,而是在三维、思维的环境空间里进行探索、表现的艺术形式。超级平面美术的设计思维为城市景观艺术中的设计思路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城市景观艺术注重“以人为本”,且因人而存、因人而用。在讲究社会内涵与人文精神的同时,表现这一内涵所需要的设计思想与设计方法。
一、“平面美术”与“超级平面美术”在城市景观艺术中的差异
“平面美术”是造型艺术中最基本的一种艺术形式,“平面美术”主要应用色彩、形体、线条等艺术语言,通过应用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方法,在平面的基础上创造静态视觉形象,进而表达设计者的审美感受[1]。“超级平面美术”则超越了“平面美术”,“平面美术”表现在二维空间上,而“超级平面美术”是表现在环境空间中的三维、思维。“超级平面美术”是城市景观元素的载体,并在其中展现了全新的公共艺术和艺术活动形式的表达方式。
普通的“平面美术”与“超级平面美术”相比,“超级平面美术”不仅仅局限于平面基础上的表现,而是将平面中的设计元素应用到城市景观单位立体之上。设计手法上,“超级平面美术”主要应用三维与思维的设计方法来比表现环境艺术上的艺术形式。设计目的上,不仅是传递情报这一简单的目标,还可以显著激发人们的联想与感知,增添愉悦感,进而与设计产生共鸣。普通的“平面美术”所注重的是一种设计方法,是有规律可行的艺术设计方法,设计目的主要以传递情报为主,强调人的“视觉”。“超级平面美术”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环境”,通过对平面设计元素进行变造抽象,塑造特定的环境空间,强调人的“感知”。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平面美术”与“超级平面美术”在表现形式和艺术表现方法上都有其特有的部分。将普通平面美术设计元素进行变造抽象,并应用到景观设计中,就能产生全新的设计形态,并强调人的感知与感受。
二、城市景观艺术中的“超级平面美术”
城市景观是一门多元化的综合艺术,是城市范围中所有视觉事件和视觉事物所构建的视觉总和。其主要特征是同时受到了人视觉思维与主观感受的双重影响,因此可以将城市景观艺术看为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相关文献中指出,城市景观的设计与建筑学、城市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与城市生态、美学、文化学等多种多样的学科知识彼此交融,互相影响[2]。对城市景观布局的研究,不但是一种理性的、科学的行为,更是一种文化的行为。研究过程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基于人的视觉经验与审美意识,应用“超级平面美术”这一艺术手段,分析并构思城市中人们的生活事件,进而设计出具有优美环境空间和高质量生存空间的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艺术重点以城市环境为主,研究城市范围中的艺术作品。其中包含有自然景观、人工景观、人文景观,元素中又包含了壁画、雕塑、水体、城市公共设施、艺术性活动、雕塑性建筑、构造小品等众多元素。其设计的形态、材料、色彩、功能、象征、未来趋势等方面都是研究的内容。随着社会制度的平等、开放、民主,城市景观不但需要呈现“公共性”的特点,还需要符合人、空间、环境、时代的当前要求[3]。
“超级平面美术”在城市景观艺术中的作用主要分为六个方面。方面一,表现气氛。“超级平面美术”主要以色彩的形式来表现空间环境气氛,其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色彩。色彩在不同的环境下会产生相互的对比最哦也,如色相对比、纯度对比、明度对比等。色彩对比的过程中,反差越大,色彩越艳丽。在城市景观的建筑设计中,为了实现清晰、鲜明的效果,通常会使用白色或灰色来与单纯色彩进行对比。例如,云南白族民居的蓝天与白墙,青灰色的屋顶,黑白分明,带给人印象深刻的感觉。方面二,装饰美化。色彩能够为建筑添加活力与生机,设计师们可以和化妆师一样,给城市的环境添加色彩,进而营造出更丰富的景观色彩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色彩应用不当,会起到反效果。方面三,区分识别。例如区分部位、区分材料、区分结构、区分功能区等。方面四,重点强调。能够将需要强调的部分从背景中显示出来,通过给予丰富的色彩,发挥出好的效果。同时,重点色的应用还能使单调的形象变得具有活力。方面五,信息处理。“超级平面美术”可以改善人们对环境信息的控制与选择情况,简化城市环境信息。方面六,对载体形象的调节与再造。主要分为形状的调节与再造和色彩的调节与再造两个方面、色彩的调节与再造中,使建筑造型富于变化,建筑的内轮廓反应建筑的局部,如楼梯、台阶等。色彩的调节与再造中,能够有效的处理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关系。
三、结语
“超级平面美术”是城市景观艺术中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建立并超越于普通的“平面美术之上”。“超级平面美术”不仅丰富了现代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的新方法与新元素,还时刻影响着人们的城市审美与视觉审美,是一种新时代下的艺术表现手法。
参考文献:
[1]王尽遥.城市景观艺术中的超级平面美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4.
关键词:城市规划 景观环境 设计
前言:城市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在人类生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不仅应向人类提供物质资源,也应向人类提供优良的生活环境等更多层面的其他形式的资源。虽然由于经济形式的改变,决定了城市扩张和相关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已是必然趋势,但随着不合理的城市规划的相关做法,对城市自然系统造成了巨大破坏,直接影响了我国新时期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正确解决城市规划中出现问题,营造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城市环境已经成为被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而景观环境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还并未被准确的把握和认识,作者针对对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对相关的应对措施进行了介绍。
1、现阶段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目前,在城市规划尤其是环境规划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说来,就是规划内容对绿化环境的功能性和艺术性不能充分发挥,总的来说,城市规划在对城市环境中做出合理的规划,甚至破坏了居民居住环境。一个设计究竟是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外部空间设计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有无一个相对明确的城市设计大纲的引导是一个关键环节,我国的城市规划仍未摆脱物质规划的束缚,在实践中,规划和设计往往融合在一起,在大多数的详细规划中,或多或少地包含了城市设计的某些内容,在大规模建设过程中,传统规划轻三维形态的工作方法显现出弊端,城市设计因三维整体形态的模型或图纸展示易使人产生直观感和新鲜感而受到推崇,规划管理如何实施等核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环境设计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树种引进单一,片面追求艺术效果
目前,许多城市的城市规划绿化建设主要采用的树种主要是法国梧桐以及香樟,还有部分城市为达到加强本地环境艺术效果,片面引进山区已经长成的大树和老树。由于植物物种群落的竞争和依存关系,植物种类单一毕会造成生长不良和虫害高发的危害,同时,山区的大树在运输途中,由于水分散失气候不适,将会造成活率低,死亡率高的现象。也会出现生长缓慢的现象,绿化的生态服务功能难以展现,城市绿化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1.2盲目引进外来物种,片面夸大艺术效果
由于城市规划的传统观念严重,片面追求环境设计的艺术效果成为城市规划中环境设计的弊病。很多的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人员不熟悉植物特性,片面夸大环境艺术效果,在城市环境的艺术设计中,很少采用本地植物,大局采用外来花草,这样,不仅加重了城市景观后期管理中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的任务量,同时也很难彰显地方特色,破坏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初衷,城市景观设计的效果也十分遭到破坏。
1.3绿化部件的频繁设置和过度使用
现阶段,经常出现的城市规划的景观设计出现的问题就是花坛草坪等绿化部件的频繁设置和过度使用,要维护这些绿化功能部件的正常运作,不仅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侵占人居环境,压缩正常的休闲生活空间,还要在养护期间喷撒化学药剂,造成环境产生污染。反观产生的规划的艺术效果,从环境艺术设计角度来看,这样的频繁设计不符合环境美观的原则,对环境的艺术设计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具有华而不实的特点。
2、城市规划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应对
环境艺术设计应作为城市规划中景观设计最为重要的设计理念,切实的贯彻到城市规划的景观设计中,不仅满足城市规划的景观的功能性,同时也应体现城市环境景观的环境艺术效果。
2.1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特点
首先,从设计的行为特征来看,环境艺术设计强调环境整体效果,在这种设计中,对各种实体要素的创造是重要的,但不是首要的,因为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对整体的环境的创造。居住区环境是由各种室外建筑的构件、材料及周围的绿化,景观小品等各种要素整合构成。一个完整的环境设计,不仅可以充分体现构成环境的各种物质的性质,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统一而完美的整体效果。没有对整体效果的控制与把握,再美的形体或形式都只能是一些支离破碎或自相矛盾的局部。
其次,环境设计的人文性特征表现在室外空间的环境应与使用者的文化层次、地区文化的特征相适应,并满足人们物质的、精神的各种需求。只有如此,才能形成一个充满文化氛围和人性情趣的环境空间。中国从南到北自然气候迥异,各民族生活方式各具特色,居住环境千差万别,因此,居住区空间环境的人文性特性非常明显,它是极其丰富的环境设计资源。
最后,艺术性是环境设计的主要之一,居住区环境设计中的所有内容,都以满足功能为基本要求。这里的“功能”包括“使用功能”和“观赏功能”,二者缺一不可。室外空间包含有形空间与无形空间两部分内容。有形空间的艺术特征包含形体、材质、色彩、景观等,它的艺术特征一般表现为建筑环境中的对称与均衡、对比与统一、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而无形空间的艺术特征是指室外空间给人带来的流畅、自然、舒适、协调的感受与各种精神需求的满足。二者的全面体现才是环境设计中的完美境界。
2.2城市规划的常用方法
首先,应充分体现地域特点,此类设计方法主要特点,就是要保留当地的环境特点和文化特点,尽可能采用相关当地资源进行设计,对场地中需要的材料进行循环利用,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施工中的材料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达到节省环境资源的目的。
其次,要进行合理配置,作为反映环境中艺术效果的稳定性、丰富度和均匀度的重要表现,建筑景观设计的必要性也体现出来。由此,在城市建筑景观的设计中,合理的增加多物种组成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可以使建筑景观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可以更有效的利用经济文化资源,对保持景观的地域特性,文化特质多样性和环境艺术多样性具有极为重要的环境意义。
笔者从教于艺术院系的环境艺术专业,面对的是具有美术专业背景的学生。在环境艺术专业中教授景观设计课程,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把握他们的专业背景特色,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了解专业差异,把握教学目的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目前已形成了包含城市设计、植物设计、生态设计等多学科的复合设计体系,其实践一直伴随着城市公共空间的营建活动,注重景观的序列感和时空的运动感;而环境艺术设计以室内、室外环境一体化为契机,强调视觉的艺术性和触觉的宜人性,习惯上称之为“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对于环艺专业的学生来说,之前所熟知、擅长的视觉艺术形式与景观设计课程相比,还是有较大区别的。
(一)感性与理性。视觉艺术本身是感性的、充满灵性的,追求个性的张扬,而现在所接触的景观艺术设计则放眼于更大的空间,要体现一定的地域特征,要考虑周围环境的系统性、连续性,对地形地貌、植被、地域文化、建筑等因素都要进行通盘了解,强调的是理性、有序。
(二)个性与系统。城市景观设计是一个复合的系统设计,包括基于点线面体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体系的系统设计、反映地域文脉的人文系统设计、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生态系统设计,等等。而环境艺术设计的重点是景观设施的个性形象设计。
(三)个体与团队。很多门类的艺术创作
是由个人完成的,所着眼的一般局限于较小的面积或空间。而一个景观工程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甚至要结合多专业人员进行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以安排分组设计,提高他们的协作能力。
(四)微观与宏观。城市景观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它涵盖城市的从宏观到微观几乎所有环境,其中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以及历史文脉等诸多物质、非物质的因素。而环境艺术尽管也会涉及环境文脉等较大的范围,但是设计时更多的是注重景观体系的引导,其关注的设计要素基本上是微观层面的。
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专业差异,了解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课程的特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法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扬长避短。
二、采用“真题假做”,学习事半功倍
教师需要了解景观艺术设计与纯视觉艺术设计专业的区别,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采用各种扬长避短的课堂教学手法。通过多方面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其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真题假做”。
“真题假做”是针对真实的景观工程项目而言的。学生接触真正的设计项目的机会毕竟还是比较少的,“真题假做”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将以往的真实景观案例拿来,隐去方案,只向学生提供已知条件,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相关信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会观察、理解环境的方法及途径。通过细致深入的研究,拿出他们自己的方案,然后将其与已实施的方案进行比较,学生在已经深入研究该场所的情况下,对以实施方案往往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通过“真题假做”,学生可以了解一个景观工程的全过程,可以全方位地接触具有实际意义的景观实际项目,可以运用美学与科学原则在场地中进行空间布局,通过这一过程掌握生态、社会和艺术的知识,逐渐具备土地协调规划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分解设计目标,力求融会贯通
在最初的设计中,学生对方案的把握往往缺乏系统性。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将景观设计的目标即其所蕴含的三个层面: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环境、生态、资源层面;景观感受层面融合在设计的要求之中,结合课堂及课程的教学要求,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日后所面对的设计职业特色,将设计过程分解为四步曲:
(一)主题与风格。每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项目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个主题可能是与地域文化、历史相关的,可能是体现一定的艺术特质的,也可能是与场地的某种自然景观有联系的。景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城市、街道的风貌,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只有确定了主题,设计才有了精髓。风格的表现与主题是相符的,色彩、材质的运用起着升华、具象主题的作用,细节的设计、具体元素、设计手法的使用体现着风格、揭示着主题。如在设计反映汉代历史文化的景观作品中,“四灵”图案的使用会使人了解主题;在反映农家风情的休闲景观设计中,木质的休憩设施体现了自然和返朴归真的设计意图。
(二)功能与空间。理解景观的功能性要求,理解“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让学生明白:设计如果失去了人性,就没有意义。
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所用,引导学生统筹安排各种造景元素:建筑、植物、地形、水体、公共设施等,理解和明确空间变化对人心理、行为的影响,并学会多重空间组合、穿插的技巧,将功能与空间较好地结合设计。
(三)比例与尺度。理解空间构成的原理,感知不同尺度空间围合对人心理的影响,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已实施景观,分析其定位、定性、尺度规模及各环境要素的组合关系,把握室外空间尺度,避免学生纸上谈兵,也针对时下的一些违反心理需求、尺度怪异的景观设计,给学生提供一个辨别、选择的可能,以便在设计中进行较好的把握。
关键词:城市环境艺术;“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
0前言
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建设,城市对人们居住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化发展建设过程中,对城市自然环境也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开始逐渐树立绿色观念。人们一直希望能够亲近自然环境,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过笔者的多年分析研究后发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基础战略,“生态设计”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也是设计领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体现。
1简析生态环境艺术的基本概念
对生态环境艺术的特征,可以从广义及狭义层面对生态环境艺术定义进行分析研究。从广义层面来说,生态环境艺术实际上就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开展的环境艺术工作;从狭义层面来说,生态环境艺术主要表示对生态环境进行艺术化设计。环境艺术实际上是设计领域内的边缘性学科,它包含多门学科内容,如人文、地理、建筑等学科。环境艺术实际上就是将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相结合而形成的多样化的空间效果。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建设过程中,已经开始逐渐建设花园城市,并积极吸收发达国家在城市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城市自身建设的特征,进而有效提高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的质量。环境艺术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守自然规则,按照社会发展惯性,保证环境艺术合理性,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强调环境艺术内具有的人文理念,尊重自然变化,尊重社会发展规律。
2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
2.1制定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
第一,拓展学科领域。城市化发展建设过程中,生态城市一直是主要研究课题,尤其是我国在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之后,对生态城市建设就越发关注。环境艺术设计属于全新学科,包含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城市在进行规划建设过程中,都需要环境设计人员参与其中,环境艺术设计质量直接决定了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构建生态城市,需要借助统一生态环境作为辅助。我国对环境艺术的研究时间较短,学科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不同学科之间尚未深入结合,所以需要增加学科间的结合,进而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第二,为构建“和谐城市”提供技术支撑。我国城市化发展建设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城市建设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但并没有系统的结论作为支撑,行政决策在制定上面也没有理论作为保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要以生态美学为引导,建设生态环境,从而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2.2有序规划城市的生态空间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规划过程中,需要以城市发展战略作为指导核心,并与城市建设趋势相一致。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这三个层次具有的功能及性质不同,所呈现出来的人文风貌也存在一定差别。在对城市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规划的过程中,从空间层面来说,需要从用地、空间、组织层面上进行规划,对环境效益与空间实现综合分析研究,构建系统化的空间系统。城市生态空间包含城市内居住小区、广场、地带等区域。在对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过程中,主要可以从空间环境功能的四方面进行规划,分别为生态效能、活动利用类型、人流、文化艺术表达,进而对城市内不同层次空间进行合理划分。绿化规划,城市空间绿色规划过程中,主要是按照城市不同空间功能及生态标准,对不同空间绿化指标进行确定。绿化指标主要包含四方面的数值,分别为郁闭度、叶面系数、绿化覆盖率与绿地率。在绿化规划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空间特点进行规定。城市生态环境空间有序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对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关系的关注程度,需要有效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进而保证郊区与城区的和谐发展,并从空间层次上调整区域关系,保证人口的合理流动,从而对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进行合理规划。
3我国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研究人员对城市环境艺术进行了大量分析研究,虽然城市环境艺术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但其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学科来说,并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行业标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尚未构建规范化的行为规范。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在开展过程中并没有专业的科学理论进行指导,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对象为城市空间与建筑,这样也就表示城市空间及建筑在合理设计之后,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3.1创新意识淡薄,缺少设计特色
不管是位于沿海地区的城市,还是位于内陆地区的城市,城市环境属于何种类别,人们都需要在城市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彰显出城市所具有的历史底蕴,充分尊重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在满足城市环境艺术空间的情况下,有效调节城市现代化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构建多样化的审美情趣和城市环境艺术。任何城市都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特征,怎样对城市内的文化深入挖掘及创新,这就需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人员为之努力。为了能够充分挖掘城市的文化底蕴,有效提高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质量,就需要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与本地文化特征相结合,提高对城市人文历史的了解情况,对城市传统民族精神进行宣传,弘扬城市的人文历史,有效提高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质量。按照我国现阶段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情况,城市环境艺术整体设计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城市环境艺术内作品艺术性十分低下,大部分作品基本上都属于模仿或是克隆,视觉效果十分低下,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可以说是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内的败笔,严重浪费了城市环境艺术在物力及财力上的投入,加剧了城市用地紧张的局面。
3.2商业宣传过度,缺乏“生态设计”理念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过于商业化的宣传情况,进而出现了视觉污染问题。视觉污染主要表示城市环境内视觉信息数量超过人们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同时信息杂乱无章,人们在长期观看之后,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或者是眩目情况,导致心情十分沉重及压抑。视觉污染已经成为城市环境艺术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人们视野内视觉元素十分杂乱烦琐,非常容易出现视觉疲劳的情况。比如,人们喜欢红色,虽然红色代表喜庆及热烈,具有良好的视觉冲效果,但如果城市大街小巷内全部都是红色,应用数量超出人们视野所能承受的范围人们就会感到错乱,心情就会变得烦躁不安。和视觉污染相比较,城市视觉环境艺术在艺术形式上,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城市视觉环境艺术形式过于单一。城市视觉环境艺术过于简单、无创意,同样会造成人们出现心情不畅的情况。在人们的传统概念内,电话亭都应该是不锈钢及有机玻璃的造型,但是在西湖的公共电话亭,其确实是经典的设计方式,并通过与西湖文化相联系,成功的将现代文化与古典文化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西湖特色的电话亭。
4实现生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途径
城市环境艺术可持续发展建设,应该是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落实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概念。生态城市环境艺术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保证城市环境和谐,构建良好的文化底蕴,雅俗共赏,具有美学功能,进而才能保证生态城市环境艺术的质量。生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保障人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核心就是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障人与资源协调发展。“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理念能够充分表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态系统内资源秉持的态度。在我国古代时期,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人需要征服自然,也并不是屈服与自然,而是与自然和谐共处。也就是说,人虽然在利用生态系统内的资源,但是资源应用数量需要控制在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为自然提供了充分的缓解之后,进而让人与资源成为一个整体,和谐共处,相互依存。人在日常生活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将自身看作生态系统内的组成部分,与自然系统积极沟通交流,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合理掌控,缓解人与资源之间存在的矛盾。人们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主要是应用不可再生资源,但是自然系统内所拥有的不可再生资源数量毕竟是有限的,人们要想可持续发展建设,就需要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严禁出现过度开采资源的情况,以此推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古代城市的景观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经常利用自然景观进行设计,所利用的资源数量也十分有限,城市景观基本上都是传统景观,在这种城市景观的设计理念之后,城市景观设计对象也就不再是普通社会大众,也不是抽象层面的人民,更多的是按照少数人群的需求,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因此,按照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历程来讲,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虽然从传统的设计概念内脱离出来,但是又被进入到了另一个观念之中。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建设,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日常的居住需求,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环境艺术在设计过程中,就需要按照人们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城市生态环境设计。现代城市环境在设计过程中,并不是为少数人群的需求进行设计,也不是按照设计人员自身的意愿进行设计,而是应该按照城市内所生活的全部人群进行设计,如男人、女人、大人、儿童、老人等,满足不同类型的人们在日常生活及工作过程中对城市环境的实际需求。[6]生态城市环境艺术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以“天人合一”的观念作为核心,在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的情况下,降低生态城市能源利用数量,减少能源消耗,进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资源之间实际上一直都是十分矛盾的存在,保证人与资源的和谐发展,实际上就是最大限度地缓解人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延长能源的应用时间,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长久发展建设,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4.2坚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经济快地速发展建设。虽然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但经济快速发展建设之后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导致能源越发紧张。为了能够推动经济建设的长久发展,我国正式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实际上就是在不损害子孙后代求发展的情况下,满足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的需求。构建生态城市,实际上就是“为人”,有效调节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矛盾,为人们提供完善的生态体系,在满足当代人实际需求的情况下,延长能源应用的时间。生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结合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认识到人在生态城市内的作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同时保证子孙后代具有充足的能源。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的逐渐普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审美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对艺术的需求也越加严苛,这就需要城市环境艺术在设计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思想文化内涵与品味,保证思想文化内涵与品味和人们的艺术品味相同,进而满足人们精神世界的需求。生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相结合,在提高生态城市环境设计质量的情况下,对后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保证后人在生活过程中也具有充足的资源。所以,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指导理念,有效的将生态、美学、整体、本土相结合,在保证城市环境艺术与美学观念相一致的情况下,与本土地区的城市发展趋势相结合,充分彰显出城市潜在的文化底蕴,最大限度地保证城市环境艺术符合社会大众审美,从而推动城市环境艺术的发展,提高城市环境艺术的设计质量。
4.3景观设计与生态理念结合
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发展建设过程中,经历了成功与失败。现阶段,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已经能够有效的将城市与自然相结合,让城市依赖于自然,有效调节城市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从而早推动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保证子孙后代也能够具有充足的能源应用。城市虽然在快速的发展建设,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自然景观并没有遭受到破坏,城市已经最大限度地与自然相结合,成为了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自然景观存在于城市的各个位置。这种景观设置方式,能够让人们在日常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具有休闲场所,从喧闹繁华的城市生活内脱离出来,净化人们的心灵,缓解人们压抑及喧闹的情绪,使人们心情变得舒爽。现阶段,大部分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建设过程中,绿地面积数量基本上都已经超过30%,但部分国家绿地面积却呈现不断减少的态势。由于人们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导致绿地面积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越发严峻。为了能够缓解城市经济建设与绿地面积之间的矛盾,美国政府部门在1988年正式提出了“地球解放”计划。在“地球解放”计划内,主要要求就是提高城市内绿地面积覆盖率,城市绿地面积覆盖率必须超过60%。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建设,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进而一同参与到“地球解放”计划内。
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在陆地面积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在景观设计上结合了生态设计理念。现阶段,城市绿地面积覆盖率已经显著提高,景观设计与生态理念之间的结合已经较为完善。虽然景观设计与生态理念结合已经十分完善,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今后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会越发注重人性化与生态化建设。城市环境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遵守自然规则,建筑行业也需要保护自然环境。现阶段,大部分建筑工程地点接近山水,通过山水对建筑依托。建筑与自然景观相互依托,相互陪衬,为人们提供了优美的居住环境,保证了人与环境相一致。城市与建筑物在任何环境之下,都可以借助周围的自然条件,为人们营造宜人的环境,最大限度地保证城市环境效果。但是在现代技术的辅助之下,建筑工程经常破坏自然环境,因为过于追求眼前效益,而导致生态的破坏十分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景观设计与生态理念之间应该紧密结合,以此解决城市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5结语
城市作为人们居住的地点,与城市自然化程度对人们居住环境之间有着紧密关联。城市环境艺术作为系统性工程,能够有效调解城市建设与自然系统之间的矛盾,能够对人类行为进行引导,进而选择一种合适的人类生存形式。环境艺术设计质量直接决定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环境艺术设计需要与“生态设计”相结合,进而对现代城市建设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1]…黄馨玉.试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科学之友,2013(04):119-120.
[2]…梁麟.浅析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城市环境的关系[J].大众文艺,2013(05):62.
[3]…符浩彬.论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J].才智,2013(13):228-229.
[4]…马晓敏.试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艺术科技,2013(04):226.
[5]…王萍,陈文福.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问题[J].设计艺术研究,2013(05):51-54.
摘 要:“装置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相当强的艺术门类,本文通过分析室内空间设计与室外景观设计中的装置意象特征实例,对装置艺术进行深入理解探讨,在联系设计意象思维,对这一意象思维特征进行总结归纳。探寻装置艺术意象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表达形式。通过总结装置意象对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积极作用与影响,达到对当前环境艺术设计进行补充的成果。
关键字:环境艺术;装置意象;装置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83-01
相对于装置艺术,环境设计的概念内涵要大得多,除了艺术性的要求,它还包含了更追求功能性的道路、建筑及各种公共和私人场合。而所谓“装置艺术的再生性”主要指的是在环境的构成领域中,通过打破、重组原本的空间、结构而建立起新的视觉空间与心理空间的一种对“环境组成”的重新解读。装置艺术与环境设计的结合,不仅能为环境设计提供新的思想和内容,同时也能为环境设计注入新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促进环境设计发展的作用。
一、室内环境设计与装置艺术
除了通过简单的装修对环境进行美化外,室内环境设计还要求通过对空间造型、艺术品,细节色彩等要素进行综合性的整体设计,在满足对室内要求的各种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确保室内设计的艺术形式对审美价值的反映与体现。室内环境设计不止要满足室内空间的用途,在性质和意图上更应以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和意境来满足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对于建筑空间的需求。
室内设计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1.物质层面:包括室内空间,家具陈设等;2.技术层面:包含结构工艺、对室内设计的规范标准等;3.精神层面:由前两个层面所反映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等。在国内外的许多餐饮、休闲空间,为了营造艺术氛围,加深情感交流,常将一些有特殊意义的装置符号应用于室内设计中。在建筑领域中,文脉符号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可广泛应用与建筑内部构件及各类构筑风格的处理上。因此,为充分发挥艺术作用,装置艺术可充分运用于室内环境的空间造型、艺术品和细节色彩等方面。
所以,只有将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重点转移到观念性上,在更大程度上接受装置艺术的观念性因素,着重对室内环境设计中的环境氛围、美感与品位、心理感受与文化内涵等进行重新思考定位,而非简单的追求形式。一旦将装置艺术与室内环境设计艺术相结合,不止会对室内环境设计带来新的活力与动力,更能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人们对建筑空间在物质和精神上的不同需求。
二、室外景观设计与装置艺术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耳闻目睹的一切事物几乎都可以归类为环境构成的要素之中,无论是城市广场公园、街区景观、居住区、街头绿地等环境景观,还是小到街边桌凳,雕塑作品、铺地栏杆、花坛水池,甚至于自然界的山水草木等,这一切几乎涵盖了室外造型艺术的所有。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各类如户外雕塑、园艺造景、街心广场等公共环境艺术的建设日渐频繁并趋于完善,给钢筋水泥的城市建设带来的勃勃生机。而这些公共环境艺术的建设在为城市建设创造美的同时,也担负起了承载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与人文精神、民族精神所彰显的社会公共文化。
在现代环境中,作为景观环境中的重要“道具”,装置艺术已经参与到了城市景观的构成当中。在一些相对较为重视环境景观的地区,其景观与艺术装置和实用装置的结合通常相当完善,以完全将艺术装置与实用装置融合成了景观规划中的一部分,在定义了室外空间的功能特征的同时,也确定了室外空间的秩序,丰富了城市景观环境的内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装置艺术在作为一种设施景观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景观。
总之,借助于物化的景观环境形态,装置艺术已与景观艺术完美融合,并逐渐的渗透到了以视觉艺术为主导因素的物境、情景、意境当中。由于其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理解,装置艺术打破了景观设计中对自然元素的常规认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设计中的中庸式表达。可以说,景观设计的形式由于装置艺术的介入而更加独特、饱满,从而打开了一个新的令人兴奋的视觉与情感思维境界。
三、结论
作为装置艺术的核心思维,装置的意象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审视和阅读甚而理解环境艺术中的装置艺术作品。这些作品的设计思路与表现形式大胆而奔放,在设计中也力求对传统设计的质疑与超越,是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重要的时代标签,但是,无论材料空间的丰富性语言如何多变,其围绕展开的中心侧重点依然是“情感的表达”。而装置意象作为装置艺术的折射点,在环境艺术中常能体现出新时代“以人为本”、“以情动人”的精神文化内涵。而其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渗透,更进一步的将艺术融入到生活之中,垃圾饿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关键词:城市雕塑 环境空间 融合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14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城市雕塑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多样化特征。相较于传统的城市雕塑艺术表现手法而言,现代城市雕塑在艺术表现手法与方式表达方面更加自由和非对称。因此,如何加强城市环境空间与城市雕塑艺术的有效融合是当前国家规范城市景观设计蓝图的重点问题之一。
一 城市雕塑在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一)城市雕塑相关简述
21世纪是以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加快城市生活节奏和提高城市艺术品为逐渐成为时展的趋势。因此,城市雕塑作品的艺术审美化和功能化是当前城市景观设计师们探讨的热门话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逐渐转移到城市文化和城市文化艺术环境方面。无论是公共场所还是国家雕塑博物馆,城市文化和城市艺术文化已经逐渐与城市生活进行了有机结合,从而将城市艺术文化逐渐深入至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了人类情感与城市雕塑的有效融合。
作为城市空间视觉形象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城市雕塑,也是城市文化领域的重要载体,在城市艺术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占据重要地位。相较于视觉艺术三维立体表现手法而言,城市雕塑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艺术语言特色。不仅加强了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社会公众之间的情感联系,而且一个城市的雕塑彰显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和空间生命力。
(二)城市雕塑对城市环境空间的作用
城市雕塑对城市环境空间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还表现在一个城市是否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城市雕塑―方面装饰了一个城市的建筑景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一个美化环境和艺术空间的作用。另一方面城市雕塑是人类情感和城市文化进行浓缩后的标志性作品,寄托着设计师们的情感。城市雕塑的艺术空间表现手法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三维视觉表现手法,而是在设计理念中融入了现代景观设计的层次感和空间感,激发人们对城市雕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城市雕塑艺术与环境空间进行有效融合的最终目的是调节城市空间场所的外部轮廓,注重城市雕塑与景观环境的互动与沟通。由此可见,现代城市雕塑在艺术设计理念中融合了城市环境空间文化和人文文化。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不仅可以凸显出一个城市的文化,还可以透过城市雕塑看到城市发展的实质情况,即所谓的环境与人文的整体融合。因此,当孤立的城市雕塑与一个城市的环境和人文文化可以做到有效衔接,不仅彰显出一个城市的文化之美,还可以凸显出雕塑本身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总而言之,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与建筑景观的和谐发展为人类生活增添了一抹情感色彩。
二 城市雕塑的表现形式与空间特征
现代城市雕塑艺术表现手法相较于传统雕塑表现手法而言,具有多元化和多样性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在城市雕塑艺术体系中的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推动了城市雕塑技术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为现代城市雕塑在创作方法、艺术设计和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提供了坚实的基石,丰富了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材料,进一步为现代城市雕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相较于传统的城市雕塑艺术形式而言,现代城市雕塑艺术形式更具文化交流特征。传统城市雕塑主要通过广场、公园等建筑物凸显建筑雕塑的公共性,因此传统城市雕塑具有浓厚的景观性特色。但是现代城市雕塑在建造与设计过程中不仅仅显示着一个城市的建筑文化,而且还代表着城市与公众之间在情感与精神层面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城市建筑、雕塑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主要是指利用城市雕塑作品将人类的情感与艺术作品融为一体,不应该在城市雕塑作品中存在与公众隔离、人类不愿意接近城市雕塑等现象。由此可见,现代城市雕塑具有强烈的参与性特征,以期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娱乐玩耍、触摸体验的公共场所,将城市雕塑成为人类生活的一种形式。城市雕塑成为人类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凸显出传统雕塑的艺术特色以及艺术表现理念,使城市雕塑具有强烈的艺术形式感。而且城市雕塑为现代城市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文化基石,将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手法与现代城市生活进行有机融合,凸显城市雕塑的主体性和层次感,进而扩大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范围。
相较于西方古典雕塑的主题范围而言,中国城市的雕塑在主题范围方面主要集中于城市人文文化和公共环境的认知等领域。西方古典雕塑在主题范围选择方面主要以山花、壁龛为主,其雕塑风格以具有浓厚的建筑风格为主。作为城市比较有代表型的广场雕塑,西方古典雕塑仍然以“歌颂君王”作为主题内容,雕塑的性质以碑柱为主。由此可见,西方古典雕塑在主题选择方面具有单一特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雕塑主题范围的拓展。而城市雕塑在主题内容的确立方面带有浓厚的社会化和生活化特征,不仅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进行了有效衔接,还将现代人文情感元素与城市景观背景进行了有机统一,从而促使城市雕塑主题逐渐向多元化、生活化和人性化方向发展。城市雕塑主题方向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出公众对城市文化和城市景观文化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因此,只有将城市雕塑与现代生活从实施方面做到有效统一,才能够帮助景观设计家们站在社会公共的角度设计城市雕塑,并在城市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中体会社会公众内心对城市雕塑的认知与了解。现代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手法以“极简主义”和“构成主义”为主,其外在表现形式以现代城市建筑的空间层次感作为灵感源头,将现代城市雕塑进而简单化和功能化。另外,城市雕塑设计师们在设计雕塑景观的过程中将抽象简练的几何知识与艺术设计表现手法的张力和美感有效整合,向社会公众传递城市之美。将几何知识与雕塑设计的机械之美进行有效整合的目的是提高城市雕塑的创新型设计手法,进一步提升雕塑对空间环境的影响。
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和艺术审美观点的变迁致使社会公众对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和了解,而不同社会群体对城市雕塑的艺术观点的不同导致雕塑创作手法的不同。现代城市雕塑还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以革命性为主题的雕塑仍然占据重要主导地位。以革命性和祭奠历史人物为主题的城市雕塑以营造庄严的气氛空间作为设计目的,多以对称性和正向性分布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脚步的加快,生态型城市发展理念在城市景观布局中得以广泛运用,以生态型和人性化为主的城市雕塑不仅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和艺术表现手法,而且更凸显出一个城市的人文文化。时代的变迁促使城市雕塑的艺术变现手法也在逐步发生变化,由传统的绘画和雕塑创作手法逐步向音乐和建筑为一体的雕塑创作手法方向发展。既有小巧精致的城市雕塑景观,又有简单大气的城市化气息浓厚的雕塑景观。由注重城市雕塑对称性和正向性分布特点为主逐渐向非对称性和自由式为主的雕塑转变,打破原有设计师们传统的创作手法和思维观念,以自由发挥的创作手法拓宽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形式。
材料也是现代城市雕塑的表现手段之一,随着城市雕塑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城市雕塑对不同质感的材料要求亦不一致。影响城市雕塑材料质感的因素包含肌理感、色彩光泽度、光感等,设计师在设计景观雕塑是不仅需要全面向系统地了解不同质感的材质,还需要对城市景观空间和雕塑艺术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意义。
三 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的融合
如何有效地将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进行融合的关键因素是全面了解雕塑功能和环境性质。就雕塑设计师而言,雕塑设计师们除了了解雕塑艺术设计基本技巧之外,还需要对艺术环境空间设计理论进行全面系统地认识,才能够从根源上把握雕塑作品的动态美。设计师们在设计城市雕塑作品的过程中以创新性思维观念和情感理念作为理论基础,掌握城市雕塑作品的视觉艺术特点和城市环境的空间层次感,进而为设计凸显城市环境和情感的雕塑作品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石,进一步促进社会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和谐发展。
其次,国家需要加大现代城市的服务力度,将现代城市雕塑与社会公众服务体系融为一体,提高城市雕塑的亲和力,加强城市雕塑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联系与沟通。随着生态型社会理念在城市发展体系中的广泛运用,城市雕塑不仅具备亲近性的特点,还具备娱乐性和服务性特点,进一步拉近城市与人类之间的距离。
最后,现代城市雕塑作为拉近城市与人类距离的有效载体,国家需要转变国家职能,由主导型为主的战略决策逐渐向服务性为主转变,将国家关注的侧重点放在民生和服务社会公众方面,树立城市亲民和城市文化形象。除此之外,城市管理者应该根据城市文化和发展特色建立生态型城市,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雕塑塑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为一体的城市文化形象,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市与人类的和谐健康发展。
关 键 词:景观艺术设计 价值取向 目标 实践主体
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新的学科概念,是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词。从学科分类及组合结构来看,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科与艺术设计学科的交叉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它有别于景观规划设计,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今全国各高校很多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都增设了这一专业方向,并在传统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进行了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嫁接,学科结构中融入了部分景观设计的内容。客观地讲,目前中国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正处于探索阶段,从学科概念、学科性质到学科实践范围缺少一定的系统性、明确性和指向性。那么什么是景观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与景观学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景观学体系中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笔者将就以上问题,从景观学的引导、多元系统设计、学科价值取向的目标定位以及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进行系统的论述。
一、景观学引导下的艺术设计
景观学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它的英文对应词是landescape或者称为landscape Architeture,“景观”一词早期源于风景绘画,1885年丁·温默将其引入地理学,成为地理学术语,指特定区域或者类型单位的统称。
景观学是一门跨越了多个领域的复合系统学科,涉及到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地学、农学、生命、社会、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学科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之上的环境应用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将景观学这一复合系统加以归纳,那就是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城市建筑环境系统、人文社会环境系统所构成的并且跨越了三个环境系统的空间层次关系体。从景观艺术设计反观景观学体系,我们不难看出,景观艺术设计是作为景观学系统的视觉组织形式而存在的,是景观学展现其构成系统的手段,借助这种手段将各景观要素组织起来,以期最终获得与环境和谐统一高品质的景观形象。景观艺术设计依托景观生态学,通过对自然的尊重、表达,展现生态环境的和谐与优美,依托景观建筑学,创建城乡宜人的环境空间;依托景观人文学,表达人类行为心理的精神寄托及愿望,景观艺术设计成为景观形象高品质化生成的驱动力。
就景观学而言,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层次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在体现景观形象的创作上常常成为景观形象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景观艺术设计也涉及到景观学内容本身,但它更多的是遵循景观学的引导,关注景观形象要素,对各景观环境系统空间进行艺术化处理,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环境空间视觉形象的关系。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构成了一个交叉融合的设计系统,它是运用艺术融于景观科学的手段来协调景观形象在环境空间的发展关系问题,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它融合了园林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成熟经验,以其艺术的视野,从系统、和谐、优美的角度,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形象的创新问题。
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依据艺术和谐原则干预协调各景观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均衡关系时,更强调景观生成时对人精神上、视觉上、生理健康上的基本需求,通过景观环境空间艺术的创作,用以提升、陶冶公众的视觉审美经验。可以说,景观艺术设计也是一种改善人们使用与体验户外空间的艺术创造活动。
二、多元系统设计含义的艺术设计
景观艺术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聚居环境空间艺术的两个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从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室内设计起步,以室内室外环境一体化设计为核心,注重环境空间的自身形态,以及环境艺术的具体样式。而景观艺术设计更强调环境空间的综合形态、环境艺术的复合样式、环境表述的多层空间,具体表现在多元系统设计下的互融与综合。
1.综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景观艺术设计涉及到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2.复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所构成的复合设计系统,由于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常常表现出设计内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观空间形态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精神的形象系统设计,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风格样式系统设计,以及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的人文关怀系统设计等等。各系统之间相互融合与交叉,共同构建起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设计系统。
3.多层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空间呈现为多层性的表述特点,表现在从微观意义层面上的景观设计为主体到中观意义上的景观规划、宏观意义上的景观策划的多层与协调。
4.广泛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观念呈现出广泛性,《亚太景观》一书在导言中谈到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变化:“首先是观念上的,宏观的观念、生态的观念、构成的观念、文脉的观念、民众参与的观念等等。其次是创作方法上……所有这些凝结成现代的、后现代的、结构的、解构的、极简的、高技的……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创造可能性。”广泛的设计观念构成了景观艺术设计多元系统设计的哲学基础。
三、以生态价值取向为目标定位的艺术设计
广义上讲,景观艺术设计同样属于艺术设计学科的范畴。艺术设计是由多个与艺术有关的设计学科所组成的学科群,它涵盖了当今所有与艺术有关的设计活动,其中包括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染织服装设计等。景观艺术设计就艺术本体而言,与其他艺术设计门类一样,是按照艺术设计学科规律而运行的。但是,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的设计门类,因此,它有着明晰的景观学特征,景观学的学科内涵决定了景观艺术设计的独特性。景观艺术设计在具备了艺术设计学科特质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将景观学系统中的生态学所涵盖的内容作为学科环境系统的基础,将生态文明融于设计之中,并将其作为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为目标定位的。从某些方面讲景观艺术设计也可以称为生态景观的艺术设计。
把生态价值取向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设计目标是景观艺术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它不是单纯的学术思潮的流变,而是源于人类对生存状况的担忧,是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的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矛盾所激发的环境形态的演变结果。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在帮助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拓宽研究范畴的同时,也使景观艺术设计的内涵得到了扩展和丰富,在生态为先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开始重新确定健康的生存观,逐渐认识到生命与美的相互依存性,健康的生命是美的形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景观艺术的必要支持系统。逐渐确立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完美统一为目标的生态景观艺术之美,为景观艺术设计带来景观视觉空间形式之外崭新的美学标准。生态学的内容包括对生态系统外表与内在、形式与内容、结构与元素、直观与精神、情感与理性等多层面的生命体验与创造,当代景观艺术之美实质上,在包含艺术设计所拥有的艺术性、实用性、多元性、创新性的同时,更多的是融入了生态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生态物种的多样性。它是一种健康、质朴、理性的生命之美。景观要素的健全之美,生态系统的秩序之美,生态要素的多元丰富、生态结构的有序运行成为当代景观艺术设计表现与再现的对象,成为超越外表形式,区别于传统环境艺术设计的新审美要求。
另外,生态价值取向也改变着景观艺术设计实践评价标准。对景观艺术设计成果的考察不仅仅是在形式、形象上,而是对景观空间系统内在品质的评价,更多地关注景观功能、人文、效率、生态等多种价值的平衡。除了景观艺术设计成果的艺术性之外,景观的可识别性、舒适性、心理满意程度,对活动行为的支持程度等都成为新的景观艺术设计评价标准,特别是景观生态现状的健康程度、生态景观的安全性等评价标准的引入都使景观艺术设计有了更新的评价标准,并为当代景观艺术设计实践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支持。
四、微观景观为实践主体的艺术设计
正如上文所述,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其实践范围广泛,内容综合而庞杂,既涉及到景观空间的各个层面,又融合了环境要素的全部内容。但是,如果只是从广义的概念出发而缺乏具体目标的限定,景观艺术设计学科建构将会一直处在模糊不清的状态。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增设景观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后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即在庞大的景观学科中,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范围或者说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的问题。
纵观景观学科的实践范围,不难看出景观学科涉及到自然生态、城市环境、人文社会的全部内容,包含着从宏观景观到微观景观的各个层面。可将其归纳为宏观层面——景观策划;中观层面——景观规划;微观层面——景观设计。
1.宏观层面——景观策划
宏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建立在经济、旅游、生态等专业的基础上,包括进行大规模的景观生态保护、治理改造、景观资源开发、旅游策划规划等。这类景观实践主要侧重于景观前期的策划。核心是协调土地的利用与管理。是在大规模、大尺度上进行景观体系的把握,具体项目有:区域控制性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等。策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2.中观层面——景观规划
中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指有一定的规模,涉及到某一地域历史、文化、生态及地方特色整体风貌内容的较大型景观规划,包括与人类社会、文化相关内容,以及生态、历史等多学科的应用。规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3.微观层面——景观设计
微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主要指规模尺度较小,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景观环境设计,包括城市地形、水体、植被、建筑、建筑物以及公众艺术品等等。设计对象是城市开放空间,包括广场、公园、商业街区、居住区环境、城市街头绿地以及城市滨水地带等。其目的在满足景观环境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提高景观的艺术品质,以此丰富人的心理体验和精神要求。设计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通过以上景观学科实践范围分层及各层次完成的主要任务,可以看出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主要体现在景观学科的微观层面的内容上。它主要应包括: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针对建筑环境、庭院环境的艺术设计;针对城市公园、园林的艺术设计;针对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开发的艺术设计;针对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景观的改造与更新设计等。
当然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多层次相融的关系体,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不可能截然分开,尤其是中观和微观景观有着交叉联系,直接作用于景观艺术空间内容的生成。之所以这样划分,是为了便于理解和认识景观空间不同层面的渐进关系,较清楚地说明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范围。
结语
近年来,景观艺术设计伴随着中国城市景观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人们对城市景观艺术形象期望值的不断提高,短短几年已发展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设计门类,然而与“遍地开花”的景观艺术实践工程项目相比,其学科发展与理论建构显得相对滞后。正因为这一缘故,景观艺术设计面临着许多课题,从学科观念、支撑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主体,都有待作深入细致的研究,毕竟它已经成为当今设定该专业培养方向的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2005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美)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郑曙旸.景观设计.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关键词:现代陶艺;景观艺术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景观艺术,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协调处理,使得人们有更好的生活环境,生活品质得以提高。然而现代艺术对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有非常重要的阐述,即认为生活与艺术之间不应有非常明晰的界限,将现代艺术融入生活环境中视之为理所当然,从而最终达到“艺术生活化”的境界。因此作为现代艺术分支的现代陶艺也扮演起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和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角色。事实上,“现代陶艺”与“城市景观艺术”在生存与发展空间上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对于城市景观来说,现代陶艺的参与为景观艺术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方式和手段以达到人们对环境人性化、个性化和生态化的要求。
由于现代陶艺自身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使得其在融入景观艺术的过程中也在不同层面表现出不同的介入方式。从精神层面来看,景观艺术中的现代陶艺,应该说是在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下,现代陶艺与公共环境、公共文化、公共政策以及公众产生的联系、互动甚至交流的关系,从属于公共艺术和环境艺术的范畴,其具有公共性原则,又以提升环境质量为目的。从现实生活的层面分析,现代陶艺主要从物质形态角度介入景观艺术之中,现代陶艺的物质形态具体包括其造型、尺度和肌理(釉色纹理肌理和胎质纹理肌理),以其自身所蕴涵其他材料不可比拟的本质优势,顺应了景观艺术注重人性化和艺术化的要求。对于现代陶艺参与到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中,是城市景观艺术领域的新拓展,陶艺以其独有的“泥性”置身于城市景观环境中,易于公众的近距离亲近,使人们在工作生活之余,能够体会到回归自然的亲切感,又可避免城市景观缺乏个性和文化特色的弊端。从而提高了人们生活的环境质量,增添了文化氛围,同时使城市景观有更多的选择达到人性化、艺术化的景观艺术设计。
1 现代陶艺雕塑
陶艺雕塑是从属于雕塑门类的一种造型形式,从中国古代的陶俑到当代雕塑性的环境陶艺作品。现代陶艺雕塑既继承了传统,又带着材料与生俱来的公共艺术特性,由艺术家进行了形式的突破后与当代艺术相结合,是现代陶艺与雕塑相结合的新的艺术形式。当现代陶艺雕塑带着古老传统的材料特性和积聚当代艺术特质的造型走入城市景观艺术中,成为公共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时,陶艺本身的自然属性使它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把雕塑从沉重中解脱出来。
现代陶艺雕塑有陶塑和瓷塑两种,选用不同的原料,使它们在烧成温度、可塑性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城市景观艺术中,现代陶艺以雕塑形式出现较为常见,多运用于广场、绿地、道路交叉口等公共场所。常常以一种三度空间的艺术形态存在,具有立体美感,适合多角度欣赏。・米罗①的代表作品之一《女人与鸟》就是现代陶艺以雕塑形式坐落在巴塞罗那的帝德米罗公园,位于巴塞罗那奥运会主赛场附近。作者在混凝土中嵌入陶瓷锦砖而成。现代陶艺雕塑在城市道路中通常多运用作为城市道路边界要素之一,也可以理解为两个空间之间形态连结的要素,其形象对于城市景观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一个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取决于城市出入口的形态和形象。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黄焕义②设计并参与制作的现代陶艺雕塑《昂》、《升腾》,坐落于瓷都入口――金岭大道。这两组作品,是为纪念景德镇建镇千年设计制作的标志性雕塑,高达12米,由不同形状的四座瓷柱构成一组,大道南北的两组作品遥相呼应,各具特色。象征“陶”的《昂》,采用“H”型框架结构设计,吸收印纹陶的制作方法,用雕刻、模压技艺创作,深浅、凹凸的线条,呈现出多层次的肌理效果。用暖色调的高温釉面瓷砖屏贴在雕塑表层,深红色的釉色与几何形体的造型想衬托,体现出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
陶艺雕塑是在当代景观环境的思路上拓展,也是现代陶艺介入景观艺术的契机。现代陶艺以其多样化的造型、天然流动的釉色、多变的尺度、广泛的题材等方式参与到景观艺术发展中,极大地丰富了景观环境的多样化。我国现代陶艺雕塑将在景观艺术这一新领域中寻找到更加贴近公众、更加贴近时代要求的方式。
2 现代陶艺装置
本文所指的“现代陶艺装置”主要指艺术家在城市景观空间内为公众设计的,既表达出作者意图符合其特定环境,又具有审美价值的现代陶艺作品。现代陶艺装置以城市景观为载体,由设计师根据环境去构思形象,借助陶瓷材料这个物质媒介来创造适合于城市景观的装置艺术品。
陶艺装置艺术在我国近年也发展迅速,中国当代陶艺家黄新本③老师就多次参与到陶艺装置艺术作品的创作。其《生命的延续》陶艺装置获“第四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最佳创意奖。作品《水生木》装置系列之一,淡淡的透明釉色,光泽的外部,却是失去水分许久的朽木形象,以枯萎的姿态,叙述自然生态本质的状态。作品形态自然生动,表达了呼吁公众对于物种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充满了对与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思索。
3 现代陶艺壁画
现代陶艺壁画作为环境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其大胆的想象、丰富奇特的色釉变化,独特的材质肌理,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法即陶艺壁画的语言参与到城市的景观艺术建设中。陶艺壁画是以陶瓷为材料,运用不同的工艺技术、装饰方法、装饰形式,充分表达设计者设计思想和审美情趣并以建筑为载体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陶艺壁画的装饰手法多种多样,多在规则的单元块陶板上以线刻、填色、浮雕形式为主,按浮雕纹饰深浅可分为高浮雕和浅浮雕壁画。在表现形式上也丰富多样,有借助于浮雕语言表现的雕塑性现代陶艺壁画,以及通过泥质的粗细、不同的温度烧成的现代陶艺壁画;也有点线面、空间、色彩、肌理的几何抽象构成的现代陶艺壁画等。在国外陶瓷壁画中,其风格多以现代陶艺相结合的抽象装饰、追求材质、肌理、造型与现代陶艺建筑环境相对比的装饰手法,以求突出壁画的粗犷、凝重。
日本的陶艺壁画比较丰富,从大型的陶艺墙体到小的陶板壁饰,整体感很强。上文提到的日本现代陶艺的代表人物会田雄亮《云之城》等。会田雄亮的作品通常采用抽象表达的方式,多将陶艺壁画底色归纳为几个色块,由不规则的陶片拼接而成,作品处于浮雕部分的形象釉色与底色随位置的错落排列不同,陶片表面装饰有肌理效果,形成了敦厚朴实的个人风格。其作品即使是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仍具有较高的审美趣味,并没有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陶艺壁画归根结底是创作于建筑上的艺术,是建筑实体的一部分,它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交相辉映的。陶艺壁画以装饰性艺术化的角色依附在建筑上,它可以增强空间环境的艺术效果和文化氛围,也丰富了建筑的形式美。与一般形式的绘制壁画相比,陶艺壁画对于环境空间的装饰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也在城市景观艺术表达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上述可见,现代陶艺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因为无论从景观艺术或者建筑艺术,现代陶艺的融入与其之间的界限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模糊。在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这种类似的现象同样也正在发生,比如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也正变得模糊不清。但是无论现代陶艺以何种形式走入景观艺术中,它自身所形成的空间感,与它周围的环境空间(包括人造空间和自然空间)和人们的心理空间都发生了关联,这是人、环境空间和现代陶艺三者一起构建了一种新的公共空间景观。
注释:①・米罗,原名为Joan Miró,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附近的塔拉戈纳的蒙特罗伊,早期深受凡・高和主体派的影响,作品呈明显的具象,干巴巴的素描、生硬的分面和明亮而乏力的色彩。
关键词:剪纸艺术;特色;环境;景观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剪纸也叫做刻纸、窗花或剪画,是我国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主要用于装饰,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反映劳动人民的情感与希望。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将剪纸艺术融入到环境艺术当中,给景观设计师带来灵感,通过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来反映淳朴自然、乡土气息浓郁、文化内涵深厚的独特艺术魅力。
一、剪纸的艺术特色
(一)审美性
1.形式自由、内涵韵味。在农耕文化的土壤中图形表现上具有质朴,单纯,传达着劳动人民对于生活的向往与渴望,抒发着作者随遇而安、自然而然的心性。2.剪纸镂空的艺术,阴刻和阳刻互为补充,浑然一体,虚实相辅相成,使得剪纸的灵性之美跃然而出。3.色彩简洁明快,以红色为主,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喜庆、吉祥,采用这种火红的色彩正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传达。
(二)实用性
1.张贴用: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灯笼花等一些装饰类剪纸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之上用来装饰美化生活环境。2.摆衬用: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贡品,如喜花、礼花、供花、烛台花、斗香花、重阳旗等用其吉祥寓意为节庆日营造热闹氛围,增添喜气,同样也可用剪纸这样的形式给人民以精神的慰藉。3.刺绣底样:用于衣饰、鞋帽、枕头,如枕头花、鞋花、衣袖花等。另外也可作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头巾等等。
(三)地域性
中国的民间剪纸分布地域很广,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色,例如有的粗犷苍劲、有的浑厚质朴、有的精细纤巧,从地区来看,福建剪纸刻画精细、岭南剪纸富丽堂皇,而以陕北为代表的北方剪纸则质朴粗犷、古拙厚重。
艺术虽来源于生活,却又超越了生活,并装点了生活。剪纸这一技艺作为民间传统美术,我们能否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将其应用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呢?城市景观是供人们休憩、娱乐、休闲的场所,并且环境景观间接地熏陶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如果能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完美的融合作为景观艺术,那么它的景观文化就能升华,与此同时还能传递出它特有的浓厚乡土气息,把本土的文化用无声的细语轻轻道出。更重要的还有利于培养广大市民及游客的审美意识、文化知识。
二、剪纸艺术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科技信息化的时代,随之对环境保护的呼吁,营造生态环境等大的社会背景下,以及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影响下,城市景观建设呈现以下新的趋势:1、城市景观的绿色生态化;2、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保护和挖掘;3、高新科技和新能源在城市景观的表现;4、整体观下的城市景观系统化、网络化、有机化建设。那么加强对城市景观文化的建设,但这仅仅是对城市景观文化做了部分的理解,还更应该关注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尤其是正在流失的民间文化艺术,应当通过各种不同方式给以保护使其得以传承,这种责任不但是由国家,民俗家,艺术家承担,每一个市民都是国家建设的队伍中的一员。因此,更应该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注入民间文化艺术的元素。
在当代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运用新的时尚元素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元素结合起来,以现代的方式对时尚元素和传统艺术进行重新演绎,创造出新的艺术表现空间.例如在上海世博会期问.各国的展馆缤纷亮相,其中被誉为“精剪馆”的波兰馆广受瞩目.其造型亮点是以民间剪纸艺术为主题的外观,这座将产生丰富视觉体验的建筑物外部由相互交织的剪纸图案所组成,白天阳光可以透过缝隙进入大厅,营造出一个个奇妙的光影世界,使参观者得到独特的光影体验,当夜幕降临,展馆内的彩色灯光则穿透剪纸图案漫射出来,勾勒出展馆别致的造型,这正是对剪纸造型的应用,阴刻和阳刻互为补充,浑然一体,阳刻线线相连,阴刻线线相断这种独特的造型表现手法,使得剪纸艺术妙不可言,通过这种光和影的空间中变换,使得展馆在表现上又更加细腻,内容更加丰富,具有空灵的美和温婉的生活气息。
剪纸艺术己成为设计者创新取之不尽的源泉,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从剪纸艺术中得到启发.例如我们身边的例子,如“兰州东方红广场”、“龙源”、“兰州市非物质遗产博物馆”、“兰州市水车博览园”等的景观空间设计,其景观空间中均不同程度地借鉴了被誉为西北高原的活化石——剪纸艺术,并使之成为空间主题的部分,剪纸艺术若按照地域划分,可分为南北两派.西北剪纸当属北派剪纸中的佼佼者,以粗犷、明决、古朴、雄健、率直,富浪漫精神等特点而最具代表性,保留着汉代遗风,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应该说,正是设计者古为今用的设计思路,在传统与现代对话中,使得中国的民间艺术大发光芒,在兰州东方红广场的景观空间中,树立着一组用软质的塑料为材料制作的金黄色的大鲤鱼,这组雕塑的成功就在于巧妙地运用了剪纸镂空的艺术技法,它以剪纸的造型立足于空间,成了视觉的焦点,剪纸空与实的特点体现地更加真实和变化莫测,点缀的景观更具有了活力,烘托了景观的艺术气息。作为兰州市市民象征性的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使广大市民在整体空间中既能体会休闲娱乐时的快乐,又能得到民间艺术潜移默化的熏陶。对于整个景观来讲,这组雕塑同时具备了欣赏的功能和装饰美化环境的双重功能。关于兰州龙源,这是一座以龙文化为主旨的主题公园,其靠近黄河北岸处,有一弧长16米、高2.5米的龙凤呈祥的钢板透雕。这组主题雕塑园样也采用了剪纸艺术语言,与整个景观空间的文化意境的营造相和谐统一,成为整个龙源空间的点睛之笔,彰显西北剪纸的粗狂美和再现西北人平凡朴实的生活场景。
剪纸艺术通过将传统的手法和技巧与现代时尚意识完美结合,已经有了更高一步的创新,剪纸作品不再仅仅是过去门窗上的简单装饰物,已经登上了大雅之堂,作为一派艺术门类在不断发扬光大,给节奏快捷的都市生活带来了清新纯朴的乡土气息,这是一份祖先赠给我们的博大精深的无价之宝。在历史的长河中剪纸以一种平面的形态存在着,而今时它又展现出了另一种形态之美——立体,从平面到空间的跨越是剪纸艺术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同时也体现了它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三、总结
作为中华民族沉积了数千年传统文化的民俗载体——中国民间剪纸,有着丰富的表现体裁、独特的视觉思维方式, 求善求美的心理特征及象征寓意性的表现手法, 与现代倡导的“天人合一” 的设计理念有着诸多的契合之处。对于剪纸在设计中的应用,不能单纯地应用其外观表象,而是应该在把握其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的应用,唯有如此,剪纸艺术文化的生命才能得以长久地延续下去。同时,我们应肩负民族责任的使命走向民间, 从中挖掘真正属于中华民族艺术的根, 从中发现美, 感悟美, 表达美。
参考文献:
[1]郑蔚珊. 漫谈中国民间剪纸艺术[J]. 装饰,2003,(10).
[2]赵宁,王艳. 浅谈中国民间剪纸的构成形式[J]. 洛阳大学学报, 2004,(03).
关键词:古典园林,景观设计,园林美学
中国的园林艺术,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极其高超的艺术水平。
中国园林的最初形式为“苑”和“囿”,在商周时代是专供帝王和贵族狩猎和享乐之用的场所,这时的“苑”和囿只是把优美的自然风景围合起来,还没有加入专门的人为的造园活动。先秦、两汉时期的园林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一千多年左右的积累,这时已经开始了造园活动,且规模十分庞大,大都为皇家园囿。造园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模仿自然山水,从而开创了“模山范水”造园手法的先河,并形成了最初的园林格局形式——“一池三山”,这种园林格局形式对中国和邻边国家如日本的园林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唐宋园林在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崇尚自然的风景式园林艺术的过渡后,随着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达到全盛局面。这时的园林特点是大批文人墨客开始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到了园林的布局和造景中,让园林艺术从自然山水阶段过渡到了写意山水阶段。明清时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顶峰,由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此段时期集中兴建的一大批优秀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成为我国园林发展史上并驾齐驱的高峰,可以认为是整个封建社会园林创作的总结。并且出现了有关造园艺术的理论书籍,如明代计成的《园冶》,为中国第一本关于造园方面的系统的理论著作。[1]
在封建帝王的高度集权统治下,使中国园林长期处于一种逐步积累,相对稳定相当保守的渐进式发展过程。因此,使它可能创造出与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具有浓重的本民族特色的园林风格。在空间格局规划上,完全的自由灵活而不拘一格,着重在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表现一种顺乎大自然风景构成规律的缩影和模拟。中国园林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体现的是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智慧结晶。其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师承自然,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宇宙观,这体现在造园活动中就是因地制宜,模仿自然,接近自然,在经营建造时,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园林艺术主要的反映对象是自然美,以自然美作为主要的表现主题。建筑等都非自然物,虽是人造的,但其风格、体量、形式、色彩、布局等只能为园林的自然美更加增色而不是去破坏自然美。在园林艺术中,自然性与社会性是统一的,两者缺一不可,它是人们以各种方式利用各种因素加入自己的审美感受,使原始自然美进行了艺术性的提高,抒发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感受。
2、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形式与功能的辩证统一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中国古代园林的功能主要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园林建筑如亭、廊、榭、舫等即可供人遮风避雨,又可供人游玩,抒情,寓情于景,从而达到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单纯的景象构成,还只是限于形式,是一个美丽的躯壳,还不能说是完美的、独立的艺术存在,只有当园林的思想情趣与景观要素相统一,建筑功能与景观要素相统一,才能称为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
3、注重意境美,讲究含蓄
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 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汇,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相反,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2]借景是中国造园艺术中的一项特有技法,《园冶》一书中把它称为“巧于因借”。它的成功之点是把园外之景借入园内,扩展了某一园林的景区,利用园内外的景点环境,丰富景色内容,使园林艺术达到了高超的境界。
景观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不是很长,但它是在园林设计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因此,与园林艺术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我国的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较短,至今还没有形成权威性的,针对景观设计所做的概念性解释,让我们看看美国设计师协会对景观设计的定义:景观设计是一种包括自然及建成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的职业。属于景观设计的职业范围的活动包括公共空间、商业及居住用地场地规划、景观改造、城镇设计和历史保护等。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可以将景观艺术设计大致分为公园景观艺术设计、广场景观艺术设计、街道景观艺术设计和居民小区景观艺术设计。近几年我国景观设计发展很快,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针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进行考察后,发现还存在不少问题,现归纳总结如下:
(1)设施不健全
缺乏为残疾人、老人、推车儿童的妈妈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辅助设施短缺,为行人服务的设施如公共厕所、道路标牌、交通图展示板、公共电话亭及必要的休息空间等严重短缺,与城市面貌的改善不同步。
(2)规划布局不合理
良好的规划和布局可以让人们感到轻松、愉悦。目前许多景观设计的布局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让身处其境的人们感到困惑和迷茫,缺乏场所感和归属性。一些郊区和乡村的景观设计方案大都没有经过详细构思,景观和公路、地形、气候、生态基础之间缺乏合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