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7:25: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568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使得无论从教育形式或是教学方法上,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尤其在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中,逐步将审美教育融入教学之中,这使得作为美学载体的语文学科,不仅能更加精确的展现出文学形态之美,还能对教学形态做出完善的审美表现。对于此种审美教育,中学语文教师应当通过语文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审美教育资源,将学生引入美学与美育的环境之中,此种做法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而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也能够使语文课程的审美价值得到进一步体现,进而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就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1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意义
首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能够使中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通常情况下,作为中学教学中的工具课程,语文课程所涵盖的知识面极为丰富,在此种现象中,将审美教育融入到中学语文教学之中,不仅能使语文教学的知识更加的生动和形象,还能使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得以达成。可以说,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一方面,中学语文教学中所涉及到的课文内容,均代表不同时代、不同作者所面对的不同环境,这使得各个作者间对于审美或艺术的领悟能力各不相同,而对于不同的审美能力,均会因教师的集中讲解,而使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整体性的提升,这便会使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其次,通过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学生通过对语文课文或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和审美感知,能够清晰的了解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境,这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审美的理解逐步加深,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和探索文学美感的兴趣与热忱。同时,通过此种学习方式,还能使学生逐步培养出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既丰富了学生的多样化情感体验,又使学生在语文课文或文学作品中,对语言的魅力做出深刻的感受,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创新措施
2.1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
在中学语文教学之中,审美教育即是采用分析语文知识内容及其语言,使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课文内容或文学作品所要展现出的思想与内涵。并通过美的感知,使课文或文学作品展示出的思想与内涵,以美的理解去定义和传达,从而切身体会到语文课文内容之中包含的美感。并且,随着学生对语文课文美的感知逐渐深入,教师应教授学生对语言、文字等进行美的自我发掘与自我领悟能力,使学生将语文课文阅读,或文学作品阅读,当作是自主型行为,此种做法,不仅能够使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得到加强,更能使学生对审美有更加深入的自我理解和w会。同时,通过此种方式,还能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所体现出的内涵做明确的感知,进而使学生的审美主体心理得到有效的激发,且通过这一途径,也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在面对语文课文或文学作品时,便能对其做出美的判断。
2.2提升对审美的鉴赏能力
对于中学生而言,其所生活的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甚至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感知程度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这使得他们在对审美的鉴赏能力上,也会存在不同的观点或对于审美感知有着高低的差异。对此,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进行语文课文的教学讲解,使学生对于普遍审美及特殊审美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培养学生对于审美的鉴赏能力。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是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观察、体会、以及领悟等过程,逐渐感知到的,随着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美好事物的感知与向往,使得学生的审美情趣得以产生。而对于学生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的提升,教师应进一步激发出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审美情趣的进一步延伸。在此种环境下,审美情趣的激发与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通过自身能力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予以达成,如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影音设备的应用等,将学生逐步引入到发现美、感知美的氛围之中,从而使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进一步提升。
2.3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以及激发等手段,使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予以达成。这也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发现美、感知美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审美辨别意识与审美鉴赏能力,而此种意识与能力,正是为美育的根本目的――使学生学会创造美而服务的。这便需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培养起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例如:在进行散文的学习和讲解后,教师可对文中知识进行中心思想与内涵的审美总结与归纳,并使学生阐述出通过课文的学习,自身对此篇散文的审美角度理解,随后,还可以此篇散文为基础,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学生自身认为带有美感的词汇及语句,进行小篇幅的美文写作。通过此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审美的多样性,更能使学生逐步学会如何通过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储备,更好地培养出创造美的能力。这也是在现阶段中学语文新课标环境下,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审美方面内容。
3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更能使美育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对于中学教师而言,若要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内容以审美的方式感受,并使学生掌握审美方法,则需要中学教师队伍立足自身,从自身角度出发,在语文备课过程以及日常生活过程中,逐步养成对美好词汇、语句等的美好想象,情感的美好表达,以及更加感性的美学领悟。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逐步培养出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温秀曼.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学周刊,2012(16):46-47.
一、挖掘和处理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文质兼美,具有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我从教材中发现美育因素,尤其是挖掘出那些蕴含美育的内容,获得美育信息。
语言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千姿百态,风格各异。或朴实无华,或雅致亮丽,或幽默含蓄,或锋芒毕露。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就要抓住语言风格,让学生从可见的语言中感受到一种美好的形象,不断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色彩美。艺术大师列宾说过“色彩,就是思想”。文学大师们展开了语言的调色板,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作品写法有别,色彩各异,但都浓淡相宜,各尽其妙,表现了自然和社会的千姿百态,使学生们产生艺术美感。
形象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是生动具体的、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领会文学作品的形象美,学生对形象的理解愈深,感受才愈强烈。
动态美。动与静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或者以动为静,或者以静衬动,或者动静交替,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让读者由生动活泼的画面产生视听通感。
意境美。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就是意境。培养学生对意境美的感受,也是想象力的培养。
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关乎审美教育成败的重要环节。
首先,教材中的美育内容是通过文字来描述的,教师要善于运用直观、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或意境,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意境之中,让他们感知美、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
例如,赏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时,我是这样再现诗句的意境的:塞外寒风卷地而来,枯草纷纷被折断,塞北一带天气苦寒,八月就已经雪花纷飞。风卷雪花,漫天飞舞,一夜之间,大地、山川被白雪覆盖。一团团雪花挂满树枝,压枝欲折,就像突如其来的一夜春风,吹得漫山遍野的梨花竞相绽放。这样的描述能将学生带入意境,让他们感知塞北的苦寒和雪景的美丽壮观,联想到春天梨花绽开的情景,忘记寒冷而感到温暖,一种喜悦、向往之情油然而生。以此激起他们的审美情趣,调动他们的审美积极性。
其次,可以借助图片或影视片段再现作品中的美育内容,让学生在观察中获得赏心悦目的美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
例如《诗经・蒹葭》的教学,可以先出示一幅幅水边芦苇的图片,让学生非常直观地观察到蒹葭的优美朦胧,可望而不可及,引起他们对作品所表现的美好意境的向往,激起他们的审美情趣。
此外,还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来渲染气氛,创造意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教学《沁园春・雪》,利用多姿多彩的声像资料,由古代的万里长城到今天的三峡工程,由古代的大禹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学生很容易领悟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意境,很容易接受“人民是伟大的”这个观点。这就是美育的形象性在起作用,因为它带来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轻松地接受并欣赏。
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是审美主体,审美内容最终要通过审美主体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而起作用,而且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实现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终极目标。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有意识的、系统的训练。我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 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发现美。还要经常地、系统地安排一些训练内容,让学生通过对作品主题、题材、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等因素的分析归纳,主动去发现作品中的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
其次,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欣赏美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一种认识活动。这一活动要求学生的直觉和情感的积极参与,入境生情,与作者发生情感交流与共鸣,产生喜、怒、哀、乐等心理反应,获得审美享受。
例如在指导学生欣赏《社戏》中关于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的几个片段时,先让学生认真阅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或图画描绘这些片段。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意境,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以及少年儿童的淳朴、天真和友爱。训练中,学生的身心与文中的情景融为一体,他们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沉浸在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之中,由此获得愉悦、欢畅的心理感受。
再有,培养学生的审美再创造能力。审美再创造就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参与,由赏到析,产生联想和想象,升华美感的过程。学生审美往往局限于外露的、显而易见的美,他们获得的大多是自然、社会、人物表象的美感。因此,必须诱导学生在欣赏美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透过表象挖掘蕴含其中的内在美,领悟弦外之音,感悟形象之外的真谛,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美感。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就要明白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背影”这个角度抒情,为什么不是其他的角度。教师应该渲染出一种“爱”的教学氛围,做出“身感其情”的境界,使学生切实领悟到“父爱”的力量,让学生明白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从而使自己在写类似文章,抒类似情感时可以借鉴此类写法。这样,教师就引导学生由接受领悟上升到欣赏创造了。这就是美育的情感性在起作用,它使学生在领悟“父爱”时恍然大悟:原来爱是如此简单而又永恒,使学生轻松进入学习角色。
总之,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内容丰富,审美教育既是语文教学目的之一,又是完成其他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审美教育是一个双边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审美意识,自觉地将审美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还必须具备较高的审美教育能力,更应该掌握有关的审美教育方法,通过经常性的审美训练,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最终目的。
参考资料:
本论文首先分析我国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相关的问题,强烈的感受到影视教育引入到中学语文教育的必要性。论文界定了相关影视教育的内涵,介绍了其相关的特点。作者分析了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拓展,文章最后阐述了影视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并结合实际构建影视教育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影视教育、引入、拓展
Abstract
Inthenewcentury,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willenterabigchange,thedevelopmentofthenewstage,inbasiceducationwillplaytheroleofpioneers.ButtodayChina''''s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bytherelevantproblemsareseriouslyhamperingthequalityofeducationadvocacy.Modernlanguageteachingschoolsfaceanunprecedentedimpacttothemodernlanguageeducationinfilmeducation,languagelearningcanenhancestudentsinterestedinthehumanisticqualityofstudents,teachingofmodernlanguagessecondarytothequalityofeducation.
Thispaperfirstanalysisofthe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issuesrelatedtoastrongsensefilmeducationsecondaryeducationintotheneedforlanguageeducation.Thepaperdefinestherelevanteducationalvideocontentonitsrelevantcharacteristics.Theauthoranalyzesthefilmeducationonthedevelopmentof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thearticledescribedthefilmeducationinthestatusoflanguageeducation,andeducationinlightoftheactualvideooftheprotectionmechanism.
Keywords: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filmeducation,theintroduction,expand
目录
中文摘要………………………………………………………………………1
Abstract………………………………………………………………………2
第一章绪论…………………………………………………………………4
1.1引言………………………………………………………………………4
1.2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4
1.3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意义………………………………………………5
1.4本论文的组织结构………………………………………………………5
第二章影视教育的基本内涵………………………………………………6
2.1影视教育的定义…………………………………………………………6
2.2影视教育的特点…………………………………………………………6
第三章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8
3.1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拓展…………………………………………8
3.2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限制……………………………………………8
第四章中学语文教育引入影视教育的思考…………………………………10
4.1中学语文教育与影视教育关系……………………………………………10
4.2中学语文教育引入影视教育保障机制的构建……………………………11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13
5.1总结………………………………………………………………………13
5.2展望………………………………………………………………………13
参考文献…………………………………………………………………………14
致谢………………………………………………………………………………
原创性声明………………………………………………………………………
参考文献
[1]陈宇锴,王志敏.大学美育电影鉴赏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彭吉象.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黄海昀.高等学校应加强艺术教育[J].艺术教育,1999,(6).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10]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11]李丕显.审美教育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
[12]李燕.简论巴拉兹视觉文化;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13]文新春.影视:让语文教学从平面到立体[J];中小学电教;2005第7期
[14]施燕华.信息技术课堂情境设计初探[J];中小学电教;2006年第4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心育;渗透
一、导言
1.什么是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指学校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心理辅导。
2.目前我国心育开展的情况
来自《中国教育报》的报道:我国中小学心育师资严重不足,按照国际标准,学校从事心育的老师和学生的比例为1:500,这样算来,全国53万所中小学,两亿多学生总共需要心理教师41万余名。而目前中小学在这方面的师资却是寥寥无几,这就导致了许多学校心育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育渗透的必要性
1.新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先就下面两个问题进行说明。
(1)学校心育的目的是什么
关于学校心育的目的,有关学者是这样表述的:学校心育重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2)语文新课标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意志方面有何要求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这方面的阐述是:语文学科必须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并采用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方式,贯穿于日常教学中。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这方面的阐述是: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形成学生美好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语文教学的客观要求
语文教学渗透心育正好符合这方面的要求。它要求语文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地设计教学使教学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
3.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客观要求
语文教学中的进行心育渗透,可以促使语文教师更多地学习有关心理学的理论,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中积极的心理因素。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育渗透的可行性
1.语文德育与心育之间的关系
德育与心育在目标上是相同的,都注重对学生道德和人格的教育,这就为语文教学中的心育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两者完全可以通过结合的方式达到共同的目的。
2.语文智育与心育之间的关系
语文智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智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谓的语文智力,具体包括下列能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新力。
心育中,有关学习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培养注意力、训练观察力、强化记忆力、提高思维力、发觉想象力、发展创造力。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语文智力的内容正好是心育的辅导对象。这实际上意味着,心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智力水平,进而有利于语文智育目标的实现。
3.语文美育与心育之间的关系
语文美育是语文教育的归宿,它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美育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2)语文美育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完善。
(3)语文美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心育中,学习心理辅导的目标是通过发展学生的智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自我发展辅导的目标是通过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完善学生的个性。
对比上面的内容我们会发现,语文美育与心育的具体目标上存在着互通性和共同性。这两性的存在,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中学语文教学中心育渗透的实施
1.进行心育渗透,语文老师应具备的心理特质
(1)敏锐的观察力
(2)创造性思维
(3)丰富的想象力
2.实施心育渗透,语文老师应持有的观念及态度
实施心理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要尊重学生。语文老师在实施心育渗透的时候,应该注意把每个学生的价值、尊严、自由、创造潜力置于重要位置,关心理解学生。
3.语文心育渗透的教学模式
(1)课前设计环节
语文老师首先应把握心育与语文的结合点,在课前进行认真设计,整合好心育的目标和语文的教学目标,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
(2)课堂组织环节
这一环节是心育渗透教学的关键所在,在这一环节里语文老师该注重创设参与情境,调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加到课堂活动中来。
(3)课后反馈环节
为了检验心育的效果,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有目的的交流,从交流中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利于发扬成绩,找出不足,为下一步心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依据。
五、综述
广大语文老师应该学会心育的本领,努力学习心育的有关知识,为心育走进语文创造条件,让心育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是以优美的文字,通过各种修辞手段表达强烈感情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的强烈情绪活动,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因此,从提高审美教育实效的角度来看,中学语文教师只有充分发现学生现有的审美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学生接受知识,往往从具体形象开始,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和描绘了大量的自然景物,阅读人物描写的文字,就好象人在画中行,身在景中游,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美不胜收的感受,如果离开了这些具体形象,就没有了审美的对象,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了济南冬天下小雪的情景:山坡上的积雪,风儿吹动的山面,日落时的融雪。体现了济南冬天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无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阅读这段文字,作者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济南冬天里,与作者共同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也仿佛在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幅美妙的雪景画,令人流连忘返。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精致的描绘,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以形感人。
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大凡优秀作品,往往都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例如?纸船?的母子情、?背影?的父子情、?藤野先生?的师生情、?羚羊木雕?的朋友情、?过零丁洋?的爱国情感等,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以情动人,就是凭借这些强烈的思想感情,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对学生引起情感的熏陶,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感动和震动。中学生阅读作品时最容易产生的一种情感共鸣:即学生把自己比拟成作品中的人物,分享他胜利的欢乐和成功的喜悦,化身为作品中的人物。
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的同时,也以形悦人,以情悦人,中学语言教学,也是愉快教学。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带领学生进入作品的优美意境,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来领略其中无限的美妙,以此悦目。二是教师在教学中深受作品真情的感染,教学时声情并茂的朗读、吟诵、绘声绘色的描摹渲染,以此悦耳。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是这样使学生悦耳悦目的。这是篇诗情浓郁、结构精巧的散文。教学时怎样把学生导入作品的意境并体会作品情感呢?我采用了三者结合和三个调动的方法,三者结合就是把文章和诗、画结合起来教学,三个调动就是调动就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器官,并配乐朗诵,启发他们展开想象。文章着重描写了春天到来时的万物复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导入新课时,我选用了与文章意境近似的我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作为该文配乐,首先在课堂上播放这首乐曲,收到了相得益彰、异曲同工之效。在乐曲的熏陶下,同学们的感情得到陶冶和升华,沉醉在美的愉悦之中。这时,我再用此曲作配乐,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进一步调动学生情感,初步沟通了作品情、教师情和学生情。而后,我抓住课文所描述的对象: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以及迎春图。引导学生读描绘情景的词句,说描绘的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使春草“嫩嫩的,绿绿的”感觉在脑际浮现;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在耳边轻荡,体会作者由视觉转到听觉,再转到嗅觉,从而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我就要求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感觉发挥想象,细细口味,体会作者运用文字的匠心,这样学生具体感受到春天到来时的美景。
著名的语言学家叶圣陶曾指出:进行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明晰的目标,并强调学生有了审美本领,使自己能辨真假,识善恶,分美丑,自学地投身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生活的伟大事业”。也就是说,语言教学与美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审美教育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必定目标之一,而且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深化语文教育的效果。
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难舍难分、血脉相连的特殊关系。中学语文课选录的文章,大多数为文质兼优的典范作品,它们是反映自然、社会、艺术、科学、语言等美的结晶。特别是文学作品,美育不仅是其固有的教育内容,而且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互为依附,不可分割。例如,我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文时,注意从美育的角度去启发学生。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诗中写景的角度入手,展开想象,体会西湖之美,看看文章怎样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点去描写生机盎然的春景,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意境,怎样才能有表情地朗读。在朗读成诵之后,让学生叙述诗中的美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写的是赏景地点和远景:在西湖的外湖和后湖之间,峰峦叠嶂,上有孤山寺,寺北面有一座面向西方的精致贾公亭,远远望去湖面上荡漾的波浪与低矮的白云连成一片。“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引导学生从中想象:早到的莺鸟歌唱着西湖旖旎的风光,刚从南方飞来的小燕子在湖边啄泥筑起新巢,这一切勾勒出西湖早春的气息。堤岸上,“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欲”字,写出了春花次第开放,争奇斗艳,几乎使人眼花缭乱,绿草如茵能淹没游人坐骑的马蹄……在这样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能沉浸在生机勃勃的西湖春景中,陶醉在美的享受中,更踊跃地讨论有关的诗句。
总之,我认为在中学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是必要的,二者相辅相成。审美教育的领域是宽广的,前途是光明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多积累,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这条路走的更宽更广。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实施策略
一、学生的生态伦理与审美水平要有效培养
教师要在语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具备一些美的体验与感受,让学生们能够正确的欣赏美,感受语文知识所带来的美感。学生若能够拥有一定的审美情感,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就可以运用美育的模式,让语言情景更深入人心,让学生的感受合理的激发出,从而学生的个性品质就会得到培养,语文教学的目的就能够正确的凸显。在语文教师的职责中,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和环保意识是一项重要的方面。语文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环保的教育是有着很大作用的,其中的语文课本就是能够培养生态伦理道德的基本。语文教师应该将教育面扩宽,全面的让学生得到素质教育,为学生们要灌输一些人与自然方面的文章,让学生们能够对文章进行审美,同时,也会将学生的环境意识得到一定的提升。
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要合理培养
语文的素质教育想要合理的实施,主要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在培养的关键点在于教学的手段是怎样的形式。那么,正确的手段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运用创新型的教学方式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让之前不断的灌输知识变为启发式教学,这样的情况下就能够将灵活性凸显,让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一些灵活式的教学方式是提倡选用的。同时,要关注学生所具备的不同兴趣,要将学生的兴趣激发成学习的习惯,要将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和语文课本中的知识合理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成功的激发出来。并且,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在课堂中应该纳入一些社会生活,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让语文的教学可以形象化、直观化,这样学生会结合实际,踊跃的提出疑惑,在一定意义上创新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创新性的教育就会使其完善。
三、中学生参与素质教学的意识要加强
所谓教学,就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合理的统一,让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得到升华,才能够让教学流程顺畅。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教案的书写是非常传统的方式,应该有一些创新的备课方式,要将学生为备课的主体,将针对于学生的教学目标、生活实际以及知识水平充分的融合在一起,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来,让学生围绕着课堂,也让课堂围绕着学生,从而使教学目的得到一定的提升。提倡学生们将问题提出,并运用自己的思路分析问题,分析中教师要给予提示,最终将问题解决,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们将自身的素质展现。学生们可以随意发表意见,那自身想要抒发的感想、意见、疑惑、感情以及思想就会得到凸显,学生们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感到语文是一门成功并快乐的学科,那么素质教育就会得到合理完善。
四、要提升中学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
优秀的学生是优秀的教师培养出来的,中学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素质的教育能否得到有效的实施,语文教学的相应素质水平是具备直接影响性的。一名中学的语文教师,从性格角度来分析,有必要具备兴趣广泛、胸怀宽阔、情感积极以及乐观向上的性格,并且要拥有一定的知识功底、乐观向上以及丰富的知识面,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声情并茂的表达出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改善,教师的高端素质能够让学生们将对教师的崇拜,转为学习语文的兴趣。此外,教师应该合理的组织教学,在语文课堂中所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解决,对于优等生和差等生要平等的对待,要在语文课堂中始终保持着激情,在板书作业、课堂语言以及情景气氛都要进行细致的设计,教师所表现出的手势、语言以及表情也要有所创新,让学生们能够将学习积极性提升,让教学目标共同完成。最后,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语言的修养,美感度要具备幽默、风趣,而且要形象富有感染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们更容易进入到语文学习的流程中。
五、总结
根据以上的论述,中学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多角度的,所使用的实施措施也是多方面的。教学具备着一定的教学模式,可是也可以创新出较为适合的其他方法,让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素质。因此,教师有必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素质,将教学的理念得到升华,学生们的主体作用就会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会将学生们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提升,和新课改的要求就会统一进行。
参考文献:
[1]葛凤娟.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2(08)
[关键词]:诗歌 误区 美育
诗歌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对端正学生的审美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升华学生的审美追求,均具有其他文体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但纵观一线语文教学,我们发现,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学诗歌教学或多或少还存在一点问题。因此,对诗歌教学误区进行梳理与分析,并对诗歌审美教学的策略进行寻求与探究,在当前就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
一、误区梳理
长期以来,诗歌教学一直得不到重视,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其教学情况也不容乐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诗歌教学的一些弊病:
1.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观念上的片面保守,必然导致教学方法上的失误。这种失误主要表现为:在教学中忽略诗歌的文体特征,采用与其它文体同样的教学方法,操作方法很是机械,即“解题释词+交代背景+理清段落结构+分析思想内容+总结艺术特色”的“五段论”式的僵化模式。这种机械的程序与僵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无法从文字符号背后,观赏到诗人内心闪现的灵光,获得一种曾经有过或未曾有过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1]。而且,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使诗歌丧失了自身的生命力和感发力,降低了诗歌教学的趣味性,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教学观念保守
诗歌的语言凝练、高度概括,极富意蕴,而且常常违背一般的语法规范。因此,在诗歌教学中,部分教师就认为,只要扫清诗词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因而在教学时也只是一味的引导学生分析字词句的确切含义。教师对教学功能认识的片面化,不仅使其在教学时把一首优美的诗歌搞得支离破碎,使学生无法感受诗人内在的情感,无法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意蕴美;而且也大大影响了诗歌教学整体效应的发挥,导致教学结果的乏味与低效。
3.教学目标模糊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于是在诗歌教学中便出现了几种极端:一是朗读课:整堂课都在读,教师读、学生读、录音读、分组读、集体读、单独读……看上去整堂课读得沸沸扬扬,但由于没有在朗读的方法上给学生以相应的指导和点拨,因而这种读,实际上是失去方向的瞎读,其结果只能是偏离了教学目标,曲解了诗歌的真意。二是拓展课:教师对诗歌内容进行一番很是粗糙讲解后,就开始对文本进行拓展。如有位教师讲的《孔雀东南飞》,一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讨论焦仲卿为什么休掉刘兰芝。学生思路是打开了,但这堂课的重点在哪里,我们不得而知。这种拓展,给人的感觉是没了边际,实际上是一种为拓展而拓展的胡乱拓展。三是鉴赏课:为了将“培养学生古诗文的鉴赏能力”这一新课标的要求落实到实处,教师对文本进行一番蜻蜓点水的讲解后,就让学生轮流朗读从网上下载的或是从一些鉴赏辞典中摘抄的有关那首诗的赏析文章。气氛热烈,文采飞扬。殊不知,下载与抄袭永远不能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2]。王家新教授指出:“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通病’就是……忽视并背离‘语文’本身的教学目标”。① “中学诗歌教学普遍缺乏一种语文本位、文学本位意识……要注意从审美层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真正把诗歌当作诗歌来教,让教学回归诗歌本身。”②这几种极端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背离了诗歌教学应有的目标,让学生难以适从,其结果只能是让学生远离了诗歌,远离了文学,远离了语文。
4.教学氛围沉闷
诗歌是无声的音乐,是无形的图画,是“依照美的法则创造出来的”,它们的魅力可以给读者带来无限的遐思和广阔的想象空间。但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教师往往为了达到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目的,创设课堂氛围,给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在满堂问中,尽管学生有机会发言,但教师仍是权威的代言人,他们按照预先设定的框架,向学生灌输标准答案式的结论,总是企图把学生往一个既定的方向引导,把诗歌的每一个细节贴上标签,一清二楚,以教师的独断专行代替学生的体验和理解。这样的课堂貌似活跃,其实相当沉闷。因为我们从中听不到学生的心声,更不用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味诗歌的神韵和优美的语言,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熏陶[3]。
5.教学手段极端
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比起来,略显单一、平面,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发挥诗词教学的理想效果,而借助录音、录像、幻灯、电影等集声光电色于一起的诸多种媒体,则可以增强诗歌教学的直观性与丰富性,为学生营造特殊的情境,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审美共振和极大的学习兴趣。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有些教师在对多媒体的使用上则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即进行诗歌教学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整堂课都是在教师点击鼠标的过程中“顺利”完成。事实上,过分使用多媒体,会使教学过程呆板,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而且,过多使用多媒体,不利于引导学生感悟丰韵的诗歌意象,品味凝练隽永的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内心炙热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此外,多媒体课件过多的强调形象、直观,学生在直观感觉的冲击下,会逐渐丧失鉴赏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无法深入体味、揣摩诗词的妙处,当然也就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走出诗歌教学误区的方法――美育教学
要革除诗歌教学的弊端,笔者认为应在诗歌教学中实施美育,用诗歌引导学生在美的愉悦中获得情感的升华、进而唤起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1.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美的氛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认知态度(“知之”)和情感态度(“好之”),往往取决于其审美的态度(“乐之”)。诗歌作为文质兼美的文体,常常能引起审美主体强烈的审美愉悦,迎合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期待。为此,教师应在“乐之”氛围中,灵活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画面等手段,创设与诗歌文本相应的情境,刺激审美主体――学生的审美注意,只有在美的氛围与情境中,学生才会触景生情,产生全身心的感动与共鸣,从而获得审美的情感体验。
2.吟咏诵读,让学生感知美的诗韵
诗歌音节的和谐整齐,声调的抑扬顿挫,韵脚的回环荡漾等,都是构成诗歌音韵美的要素,这些美只有在反复的诵读吟咏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重视反复诵读,在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分清节奏,读懂内容的同时,根据诗歌的不同感情基调,采取大声朗读、轻声低吟、齐读、个别读、听录音跟读、加手势吟诵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吟诵中,体味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批文入情,让学生对话美的诗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说的就是作文与读文的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即作文时先动情而后发辞,由内而外;读文时则先批文而后入情,由外而内。可见,字斟句酌,披文入情,是鉴赏与评价诗歌意境的基础。教学时,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感性解读诗歌文本的基础上,继续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索诗歌内蕴的多义性,让学生在对话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思想与观点的碰撞中,领悟诗歌美的内蕴。
4.想象联想,让学生勾联美的诗味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象,作为一种再创作活动的诗歌鉴赏,同样需要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将高度浓缩的诗句膨化开来,通过点面辐射、动静联想等方法展开勾连想象,使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在联想与想象中得以张显;[4]另一方面,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阅读积累,大胆地突破时空局限,去追求诗歌更深一层的东西,以丰富奇妙的艺术想象,去还原与填补诗中“隐”“无”“隔”等的画面空间,在美妙的想象过程中去品味诗歌中蕴含的浓浓的诗味。
5.比较鉴赏,让学生体会美的诗魂
学生在感受诗歌语言的和谐,体味诗歌营造的独特意境,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对作品进行品味涵咏之后,容易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教师此时要善于搭建平台,让学生在相关作品中进行比较鉴赏,引导学生对相同或不同时期,有着相同或不同时代背景、人生经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诗人及其作品,进行比较鉴赏,让学生在比较中激浊扬清,惩恶扬善;在批判中体会课堂所学诗歌的诗魂,在美学氛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5]
总之,诗歌中蕴含的美是丰富且呼之欲出的,从审美的层面去审视与教学诗歌,是回归诗性,真正把诗歌当作诗歌来教的一种理性做法。因此,教师应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发挥独创精神,不断在教学上进行探索改革,只有这样,诗歌教学才最终会走向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
注释:
①王家新著《它来到我们中间寻找骑手――谈新理念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上)》,《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2期
②王家新著《它来到我们中间寻找骑手――谈新理念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上)》,《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任玉霞著《走出误区,读出一片天――初中现代诗歌“读”的研究》,《魅力中国》2009年第22期
[2]杭法刚著《让“诗絮长久飘扬在学生心中”――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的现状与施教方略初探》,《新语文学习(教师版中学专辑)》2006年第2期
[3]袁爱国著《诗意的消解与建构――新课程背景下诗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语文建设》2006年第11期
[4]徐朝晖、叶红珠著《基于接受美学的中学古典诗词教学》,《语文天地》2007年第5期
[5]李迎钊著《古典诗歌:培育情商的一方沃土》,《广东教育》2007年第5期
(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大道一号宝鸡文理学院新校区中文系;721013)
一、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
“情感”一词反映在心理学上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它不仅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而且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更侧重于人的社会性需要。这种社会性需要是内隐的和相对不稳定的,但它却是构成个性或道德品质的稳定的成分。它包括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和教材的情感三个基本要素。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教材本身的情感虽为丰蕴,却是内隐不动的。以现在中学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为例,选文基本是文情并茂的好文章。教材中既有表达个人爱情观的《致橡树》,也有抒发革命豪情的《沁园春•长沙》,既有表达审美艺术的《谈中国诗》,也有表达人情美、人性美的《边城》等等。然而这些情感本身依附于文字,并不具有直观可感性,所以为内隐的。而学生的情感却犹如一座资源丰富的矿藏,每一个学生都有或相似或相异,或明晰或模糊,或向上或卑下的情感体验。学生整体构成的情感总和又是零乱杂芜的,所以他们的思想情感最丰富而又最游离不定,往往是“导之以恶则恶,导之以善则善”。因而教师在“树人之才”的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利用情感感化以“塑人之德”。换言之,与教材与学生自身的情感因素相比,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其感情的稳定性和指向性。“情感虽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东西。”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只有先“燃烧自己”,“沉入课本”,方可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化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和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因而,发挥好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理应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还应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活动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情感活动和德育行为,但从教学实际看,部分地区或部分教师对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重视的还不够,仅把语文训练当作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忽略情感因素的激发,以至于把活生生的语文课“讲死”,把活生生的学生“讲死”,严重影响语文课应有的功能发挥。
二、如何做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俄国民主主义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指出:“一个教师如果不落后于现代化的教育进程,他就会感到自己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神圣遗训的保存者。他感到自己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这段话深刻的指出,教师是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一堂课能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字符号理解其中深藏的意蕴,进入教材预定的情境,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较好地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关键在于教师。对于中学语文教师而言,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发挥巨大的“中介”作用,就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语文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教学激情和情感修养
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如能激情洋溢,学生便可渐入情境,课堂被浓郁的艺术气氛所笼罩。一堂课结束方能有一种犹如刚刚欣赏一场好戏后,步出剧场的充实、愉快之感!正如W•詹姆士所言的“只有纯粹的知识性质,它是惨淡的、无色的心态,缺乏情绪应有的温热”。真正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是经教师综合内化各种情感的、非情感的因素之后所形成的一种教学激情,是教师在教授一堂课时以坚定的自信心,充足的知识储备,周密的课堂设计,全神贯注的工作热情为前提的。因此,这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较高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对所授课程内容有深刻理解,并由此率先产生强烈情感体验,然后通过语言、表情乃至动作引发学生想象力,把学生逐步引入作品所设定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于漪老师说的好:“要使学生感动,首先教师自己就要感动;要使学生热爱语文,首先自己要对祖国语言文字一往情深,钻研入迷;要把学生培养成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革命接班人,做教师的心中就要揣着一团火,对党对社会主义有着满腔的热忱满腔的爱”。这就是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所应具备的教学激情。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指出:“教师本身先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如果按照教学法指示办事,做的冷冰冰、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可见,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教学激情不是一种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也不是浮泛的、做作的虚情假意,它是教师整体的人格结构、知识结构、审美理想的全部参与,是教师个人知、情、意三方面的整体体现。惟有真情、真知、真理方能撼人心灵。清人沈得潜说的好,“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语文教学亦应如此。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专业知识,深厚的审美修养,这些都是发挥教学激情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语文教师要融入课本创设情境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表明,一定刺激情境中产生的某种情感能够感染在场之人,并使其产生性质类似的情感,达成情感“共鸣”。现行语文教材的选文大都文质兼美。既然为文者是“情动而辞发”,观文者也就理应是“披文以入情”。因此,要求语文教师在研读某篇文章时,须深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情感,进而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通过教学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受感染,并体验到它们。如卢梭在《爱弥儿》中的谆谆告诫:“千万不要和年轻人干巴巴的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所了解”。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让他们思想的情感和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呢?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激情,来创设和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如学习《呐喊》自序一文时,可先形成一种气氛,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期待心理和渴求满足的心理。可创设如此情境:“提到鲁迅先生啊,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们从初中到高中学习了他的很多作品。下面请大家不妨和我一起回忆一下有哪些作品呢?对(师生共答),有唯一一个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的《孔乙己》;有在一轮圆月下,《故乡》中一个项戴钢圈,手持钢杈的少年《闰土》;还有与双喜一齐划船偷豆,看了一场并不好看的《社戏》……那么大家是否知道,我们列举的这几篇小说出自鲁迅先生的哪一部小说集呢(众生答曰:《呐喊》)?”这样,通过描述性的话语,一方面回顾已学课文,一方面把学生思维牵引到即将学习的课文上;既达到引出新课文内容的目的,又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结语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将巨大的物质财富展现在世人面前,科技的作用也日益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但是,科技发展的巨大影响,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它使得人本主义在教育领域上与科学主义的对抗变得软弱无力。教育呈现出科学主义独占领地的趋势,许多教育主张带有浓重的科学主义色彩,而忽视了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和人的情感,产生一系列教育问题。而语文教学中“情感智力”的主张就是要大力提升情感的教育价值,本身就具有人本主义思潮的特点。21世纪教育的目标就是以素质教育为大宗,“努力培养和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情感因素在推进现代语文素质化教学方面起着多重的教育作用——它不仅起到动力价值、精神价值的作用,还起到美育价值和信息价值的作用;不仅提升了情感价值,满足了学生发展“情感智力”的要求,又有效的使学生达到了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情感和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的目的,并通过自律和利他原则的贯彻,使个体融入社会,实现个体的社会化,成为社会所需的人,从而在这双向动态的过程中达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好文,育好人”。因此,笔者呼吁,在当代的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把“情感”因素摆在与基本知识传授同等重要的位置,“教书”与“育人”并重!
作者:刘伟 刘世文 单位:阜阳市红旗中学 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美育 中国诗歌 教学 内容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239-01
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师是美的使者,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笔者在本文中首先阐述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其次陈述在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必经之路:“感知——理解——鉴赏——创造”。学生在直觉中感知审美;在理解中引发与作者情感的融合;在鉴赏中再现拓展审美。然后正确引导学生去审美。同时还要注重运用一系列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为重要,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当然为教学提供优越的条件,而触发学生审美的情感,让其做到声情并茂也缺一不可,因而朗读这一教学方法是永远不会落后的。
1、“感受-了解-欣赏-创新”是养成审美能力的必由之路
在美育的教学中,学习的一方在用心感受审美,在思考把自己的感受与作者情感达到融会贯通,在鉴别中再度展现审美,最后在审视美丽的创新中达成理解与情感的升华。
1.1在直觉中感受审美
大家对事物的认知,都是把感觉事物做为开端。优秀的语文题材是写作者感知人民生活的结果,炫丽多姿的外部世界是作家感受的非间接目标和创作的一大源头。从另一角度看,感觉又是美丽状态的门户。审美一定要有某个对象当作外来刺激,主要借助感受才可以升华出美感。在文学的欣赏和鉴别里,主要个体一定要借助感受与审视对象发生关联,才能制造出美感。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要发挥自己的能力最大化把学生的视、听觉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唤起学生感知审美的能力。讲授《三峡》一文时,因为学生中绝大部分没有去过三峡,所以为了唤起学生对美的感知与唤醒其热爱大自然与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本人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聆听配乐朗读,欣赏三峡风VCD,从听觉和视觉上引导学生进入美境和丰富其感受。并以此为基础,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学生的生活经历,启发他们的想象。
1.2在审美中激感共鸣
教育的功能就是在审美教育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可以透过感性认识理性,从而把握问题的实质,只用这种由表及里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在字里行间里读懂作者的真实情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与之产生共鸣。从事教学工作,经常会遇到一些优美的文字,要把好的文章选择出来,引导大家按照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思考,比如老舍的文章《济南的冬天》讲课时,笔者就会把文章里面精彩的语言“济南城……暖和舒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拿出来,慢慢的读给大家听,让学生进入情境,理解文章含义、感受作者独特的魅力也就顺理成章了。
2、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常用方法与途径
2.1让学生通过审美教学,最终学会独立审美
独立审美是美育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所以,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激励就显得弥足珍贵,教师的讲授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自学更是对教学效果影响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学相长说的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得到提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为所有能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学习,基本都是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方法。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都适合合作学习这样的模式,对于学习新知识是如此,对于领悟“美”的真谛也是如此,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传统的教学都是简单的“授--受”的转换,教师只管宣扬自己的观念和主张,学生只管被动的接受,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教学效果差。
2.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审美情操
新形势下的教学工作带有很多的科技因素,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教学手段和工具层出不穷,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时机,认真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在课件制作中,都要充分运用录像机、投影仪、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将声、图、信息以多样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学生的视觉、听觉调动起来,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增强审美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从而真正的走入文章深入,去体会作者情感的波澜,愉快的学习,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教师要重视自身形象。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要处处注重自身修养,从穿戴,到言谈举止,举手投足之间,都要做到模范,板书要书写规范,美观大方,朗读用语规范,带有感情,语言艺术运用充分,风趣幽默,以身示范。尤其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一定要加强,因为一个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势必影响学生观念的形成,教师一定要站在为学生负责的高度,塑造自身,带动群体,以真善美的形象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中学语文审美教育就是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点,并在学习实践、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感知、理解、鉴赏、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语文阅读的审美教育是针对目前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现状提出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素质教育提出以后,中学生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研究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一、近十年我国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概述
近十年经过广大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我国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主要的理论研究成果包括:
(一)论著方面:黄良著的《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2004)、曹明海著的《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2005)、潘纪平著的《语文审美教育概论》(2005)、韦志成著的《语文课程教育学》(2005)、张弛著的《语文教育人文论》(2006)、朱绍禹著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07)、曹明海著的《语文陶冶性教学性》(2007)、王尚文著的《走进语文教学之门》(2007)、翟京华著的《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与审美教育:走向智慧语文的思考与实践》(2010)、李剑著的《教育审美和教育批判》(2011)等。
(二)论文方面:近十年有关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论文很多,笔者在知网中输入“语文阅读审美教育”检索后有6000篇文章,从2004年到2014年成增长趋势。包括:曹爱明的《中学语文审美式阅读教学探究》(2004)、刘国敏的《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2006)、张玉枝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07)、张英的《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08)、杨莉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问题研究》(2009)、杨进红的《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2010)、沈云振的《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施教策略探究》(2011)、贾文娟的《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3)等。
此外,各类期刊也刊载了很多有关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有四百多篇。包括:任炜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2006)、杨萍的《论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重要性》(2006)、孙杰的《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2009)、薛猛和高丰的《审美理智主义视野下审美教育的特性及态度分析——以阅读教学为例》(2011)、雷鹄的《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11)等。
二、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内容简述
杨进红在《语文阅读审美体验研究》中提出:1.阅读教学的范式转型:审美体验视野;2.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从体验到审美意义的生成;3.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以审美体验为中心的多重互动;4.阅读教学的课堂实践:审美视域的融合。刘卫红在《语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中则创造性的提出:审美性阅读的特征即形象性、情感性、体验性、创造性;审美阅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语音字形层面、语义层面、意蕴层面;在如何设计审美性阅读教学上提出:审美态度的形成、审美感知的获得、审美体验的展开、审美创造的实现。秦春蓉老师曾在《怎样在阅读中感受美》一文中提出审美感受力的前提在于发现美,而发现美就必须具有感受课文的灵敏性和统摄力。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美感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进入作品、感受作者情感的桥梁和渠道,所以要提高阅读审美感受还须加强美读的训练。文中表明在阅读中把自然、社会、心灵的感受融为一体从而感受到美的观点详尽地阐释了阅读中美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审美能力的措施。张玉枝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问卷得出中学语文阅读课存在的问题有:1.学生对语文阅读课学习兴趣不高;2.语文阅读课服务高考、重在使用;3.阅读课上老师注重讲解分析,忽视学生的独特感悟;4.教师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忽视阅读能力培养;5.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情调单一等。她也提出了原因:1.应试教育带来的必然后果;2.传统观念的惯性影响;3.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4.对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新课程标准》理解、重视不够。在《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中李月梅提出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有:1.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强化审美能力;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4.在教学中创设审美情境。
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思路是:发现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缺失的问题,进而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内容归结为一个核心问题上即施教者、受教者、教材等主要教学构成要素对自己角色定位不够,没有准确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各自的义务和责任,从而造成了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
三、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的缺憾
综观近十年来阅读审美教育的研究和发展,无论是从理论的探讨和摸索,亦或是教学方法的变革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阅读审美教育还存在一定的缺憾,具体表现在:
(一)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很多研究成果仅停留在摘抄、诠释方针政策和新课标层面上,缺乏在实践层面上的实现条件、操作保证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开展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首先要深入教育第一线、其次要有层次性,采取实地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真正深入一线的研究并不多,即便深入一线做问卷调查的也仅仅是局限于某个地区某一个学校的调查研究,缺乏层次性。
(二)研究内容有待拓展
很多研究仍没有摆脱以传授知识和应对考试为中心的目标上,此外研究主体大多在教师的教法,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高考的指挥棒更加显性化。虽然强调“一纲多本”,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有些教学篇目远离学生的生活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审美体验了。
(三)研究体系有待整合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脱节,很多理论难以付诸实践,理论建构空洞,缺乏实际应用价值。而有些理论研究因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而只能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因而,我们的研究应该突破理论——实践单线条的体系上,整合成理论——实践——理论的三维体系。
四、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发展趋势展望
语文阅读审美教育,在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有着极为重要的定位,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笔者发现当前许多专家学者在语文阅读审美教育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给我很大的启发。在此笔者对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也有了些许展望:1.加强对阅读审美教育理论基础的探讨,进一步深化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评价机制。语文阅读审美评价分为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课内评价是指教师多角度、多方位对学生的课堂回答进行评价,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测验的形式进行课内评价,当然要注意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课外评价是指学生在课外定期参加阅读活动,通过活动对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鉴赏水平、阅读兴趣进行评价。2.加强教师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督促教师自觉形成审美教育理念。改变以往教学对教参的依赖,改变讲解式被动阅读方式,教师主动实践审美体验变被动阅读为创造性、主动性阅读,进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模式;3.加强阅读教学主体间交往的多元融合。深入阅读内部,促进师生、文本间的多重审美互动走向理解和交流,进而在对话阅读中形成思维的碰撞,迸发出审美的火花。4.加强阅读审美教学中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认知目标和审美目标的融合。应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更好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卞晓妍.浅析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2]胡旭东.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基础教育,2012,(10).
[3]李月梅.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教学设计,2010,(9).
[4]刘卫红.语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
[5]张玉枝.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
[6]杨进红.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0.
[7]杨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
[8]刘国敏.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D].广西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策略;诗歌语言
语文教学是中学美育的重要领域之一,而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诗词教学与人格塑造有着天然的联系,古典诗词以其精简的形式、深远的意境、令人着迷的画面感和育人传道的文化,现代诗以其自由的题材、开放的诗体、优美的旋律,日渐成橄纸衩姥Ы逃的支柱,更成为语文教育中实施美育的重要抓手。
一、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意义
美育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催化剂,使学生在乐学的情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语文教材中那些文治兼备的诗词作品,凝聚了历代诗人的情感与智慧,承担着美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充满人性美的诗词教学中实施美育,不但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激励,“美”的享受,还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最终促使诗词教学全面实现语言教育和人文培养的双重目的。
优秀的诗歌是精神上的珍馐大餐,可以为学生提供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与其他文体不同的一个特点,就是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学生读后能通过对照自身而产生许多人生的思考与感慨,有利于审美情趣、正确人生观的确立。
二、诗歌感知美育策略
诗歌感知美育策略就是教师让学生在学习诗歌时进行阅读,通过对诗歌表面词语的感知,阅读过程中使学生产生美感而达到学生学习的教学目的。例如:语文教师以对音韵的感知来把握作品的风格。诗词中不同思想的表达需要借助不同的音韵词汇。如,豪放诗词“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其用词的高度、力度、激越和狂放。再如婉约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其用词的低沉、轻柔。显然,语言节奏的变化可以使学生运用抑扬顿挫的声调,让学生体会诗歌中宏伟壮阔的情怀,吸引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更好地提高语文成绩。
三、诗歌鉴赏美育策略
诗歌鉴赏美育策略就是在学生学过诗歌后,在阅读并理解诗歌的中心思想后,通过教师用多媒体等教学器材播放标准口音阅读的诗歌,要求学生在鉴赏诗歌时产生美感而达到学习目的的教学方法。如《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饱含的爱国思想,如《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示的美育思想,如《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态度,如《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牧歌,都会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有助于学生审美境界和人生境界的提高。
四、重视诗歌景色描写的美学意义
在诗歌当中景色的描写,对于整个诗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太白通过区区20个字描绘了一幅群鸟高飞,绝尽踪影,诗人独坐山巅,与群山对视的波澜壮阔的景象。在诗歌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诗中景色描写对当时作者身处的环境进行感官体验,并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有质感的环境画面,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充分地体会到李白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也明白李白看透了世态炎凉的苦楚。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从景色描述中增添了诗人孤寂之感以及独坐敬亭山的无奈之感。另外,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该诗通篇都是描写景色,从而更好地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钱塘湖畔草长莺飞、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迷人景色。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心情,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美好景色的描写,体会到作者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赞美之情。
五、现代诗歌教学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审美情感;培养;发现美;品味美;创造美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依据新课标对中学生语文方面应具备的能力要求,中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就是一种审美教育,是一个发掘美、创造美的过程。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文学宝库中的珍品――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等,即使是议论文、说明文,也都是上乘之作。
一、启迪思维――发现美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审美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练就一双慧眼,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能运用美学知识去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美,并以个人的情感体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现美。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开头“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紫藤花的美丽,令人惊异,引人止步,同时引出下文“赏花――繁花似锦、忆花――思绪万千、悟花――生命长河无止境,结尾”。“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与开头对比呼应。
在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把文章的结构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从中发现文章的立意之美,寻踪文章的语言美点――美在用词,如“”贬义褒用,极富动感、情趣;美在比喻――以最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最丰富的信息;美在开头,起笔突兀,出人意料;美在主旨――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能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
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美,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以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行动去创造美。
二、丰富情感――品味美
作为美的载体,中学语文教材编选的课文蕴含了人类文化传统中各个领域的美,凝聚着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独特而深刻的人生体验。“缀文者情动而辞大,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为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善于“再现”作者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艺术美,产生情感的共鸣,震撼自己的心灵。中学语文教材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诸多的审美教育资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他们细细品味文章的意韵美。
老舍的散文大雅若俗,只要如实地闲扯下来,便成就了妙笔佳文。他深厚扎实的生活积累让个性的灵气渗透进每一个字眼儿,炉火纯青的语言使老舍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文章本是有情物,要让读者感动,首先要作者情真意挚。老舍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情深,处处流于笔端,溢于言表。“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这样的句式,既写出了个人的独特感受,又显得语意恳切,“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这是作者的真情流露,他唯恐读者不信。“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作者以情动人,令人身临其境。通篇都是娓娓道来,情恳辞切,犹如与不见面的读者促膝谈心,不时在进行着情感上的交流。这样亲切的文笔,使人们对济南的冬天倍感亲切。
《济南的冬天》在老舍充满爱意的笔下,是那么明媚那么绚烂,短短的千字之文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温暖如春的济南的冬天。
三、陶冶情操――创造美
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发现美、品味美的最终导向是实现创造美。在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获得的审美教育运用到写作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陶冶情操,让他们在写作中去创造美、表达美。
如今的作文教学,都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可在生活中发现美并且在文章中表现美、创造美,对一个中学生来说,是非常不易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练就敏锐的观察力――平淡的生活孕育着丰富的生活美,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得到生活的真谛,在生活的感悟和磨练中发现美、鉴赏美。
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亲自经历,但可以从古今中外的书籍中间接获得经验。多读有益的课外书,对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能力,陶冶我们的情操有着极大的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启迪他们在作文中创造美,“我手写我口”,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很放松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记录下来。正值深秋季节,教师可安排学生去观察秋天的景色,寻找秋天的心灵感受和思考秋天给他们的启发;收集整理一些古今中外写的与秋天有关的诗文及优美语句,从中激起他们的灵感顿悟;让学生展开以“秋”为话题谈谈自己的收获――交流有关秋的诗文名句体味作者的情感、拟题训练,拟出自己欣赏的题目、交流展示题目,借以打开写作思路。这样,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审美感受,可以把握住审美对象的特征,把对美的创造融入自己的作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