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

时间:2023-07-31 17:25: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

第1篇

1.从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入手,限制学校扩张数量

在国家良好的旅游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越来越多地开展旅游管理类专业。但是在2008年之前,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专业的旅游教师,都是学历史、地理、经济的老师临时担任,学校也没有实训条件,结果导致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根本没有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没有亲身实践。毕业之后和中专院校或者高中毕业的学生一起工作,在社会上普遍形成了学旅游只能做导游或者酒店服务员的看法。近几年旅游管理类专业招生数量开始下滑,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提高高职院校开办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门槛,让学校在达到师资水平、实训水平的条件下,才能设置该专业,限制部分高职院校开办此专业,同时,要加强已有此类专业的学校提高办学水平,才能有望招收到更多此类专业的学生。

2.变革人才培养方案,适应专业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的决定因素。通过此专业,学生能学到什么,到什么地方就业都是人才培养方案所涉及的。专业提升,就离不开人才培养方案的变革。很多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实行2年在校学习,1年校外实习的模式。但是在实行的几年中,发现旅游管理专业,和其它专业有很大的不同。该专业在就业方面淡旺季明显,很多单位反映上半年3月底开始,企业就进入用人高峰期,但是学生还要在校上课,不能离校,下半年10月份以后,陆续进入淡季,但是学校却开始把学生送往实习单位,企业不需要人,学生到单位也学不到什么有效的东西。从近几年开始,很多高职院校开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变革,实行了淡进旺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前三学期集中在校学习,第一学期学习公共基础知识,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学习旅游管理类专业的专业知识;第四学期,到校1个月的时间,选好实习单位,3月底开始到企业进行实习,第五学期10月底返校学习;第六学期开始找工作。正好实现淡季学习,旺季实习的目的。这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知道自己哪里不足,返校后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2个月。

3.以国内成功专业的建设视角,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进行修订

专业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细分,学科定位,教材设置,教学方法、手段、内容和教学实践,师资队伍等。对比国内成功专业,比如会计专业,近几年招生形势好,学生就业形势好。相比之下,该专业在教学手段、教学实践方面容易满足,很多高职院校都配备的有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等,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借助实训室进行相关教学,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可以进行实践,达到教学练相结合。但是对比旅游管理专业可知,目前全国很多高职院校并不具备完善的旅游管理类专业实训室,并且此专业更多的需要到景点、酒店、旅行社进行实践。但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只是在学期中间集中带学生到景点或者酒店实习一周到两周,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国外很多旅游高校,都实现了在景区上课或者到酒店上课,景区或者酒店就是课堂,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真正达到教学练一体。

4.成立国内酒店职业经理人教育,设置酒店职业经理人证书

旅游管理类专业包含旅行社、酒店以及景区、会展等几个方向,旅行社有导游资格证书,领队证书等,酒店方向目前有餐饮职业经理人证书、客房、餐饮服务员证书等。但是很多学生觉得酒店方向的这些证书含金量低,对就业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据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毕业之后,都会选择到酒店工作,因此对于高等级的专业证书需求提高。

二、结语

第2篇

一、体验教学的概念

体验就是通过亲身实践了解身边的事态、亲身经历,能够通过自身的经历,再根据自身的感受来理解事物的本意。体验是人的一种内心的活动,是人对某一事物有着真实的感受并能够产生情感的过程,人们在体验的过程中,会在心里留存记忆。体验教学是教师能够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引导他们感受、经历已达到实现了解知识并能够将其掌握的目标。体验思维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语言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等三个方面。教师在开展体验思维教学的模式中,能够使学生将真实的情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二、旅游管理教学模式现存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

当下很多的旅游管理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的灌输、讲授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着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取的都是课堂教学,主要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主,已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客观理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失去了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中缺少自主性以及灵活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得到提升,这样的培养方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旅游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实践条件不足

目前,很多的高校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旅游专业的教学设备并不完善,有很大的缺陷。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设备投入不够,缺少多媒体设备、模拟实验室不完善,很多高校的旅游专业的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条件来供学生体验学习,体验室的面积狭小,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由于教学设施上的不完善,严重的阻碍了体验教学模式的发展。另外,很多高校并不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实训基地建立的非常少,在平时的旅游专业教学中,基本上都是理论课,实践课一般都是在学生毕业实习时去体验,这样会导致学生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

(三)教学过程内容教材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旅游业日益发展成熟。但在高校中,很多的教师教学过程依然是讲台、黑板、教材和粉笔。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讲台上讲授知识,学生在课桌上一边听一边记笔记,不能使学生感受旅游的体验,教师没有将体验思维融入到旅游管理教学中。

三、体验思维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改变教学模式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并进行实践教学。想要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就一定要彻底改变教学模式。将一贯的传授式教学转变成体验式教学。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及实践的过程。教师可以创造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实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高校的旅游管理教学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创建模拟情境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教师在课前做好策划,在课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遵照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利用典型的案例,把学生带入设定好的事件中,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带动课堂的气氛,更能够使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全面得到提高。教师创造模拟情境,可以选择探索性的案例或是描述性的案例,也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改造成一个情境,不仅嫩增加课堂的趣味,也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饭店市场营销》这一课中,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可以将成功的案例引入到教学中,1984年北京的长城饭店,在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时,把握住了机会,成功得到了接待团的公关营销,教师进行案例分析时,可以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传授学生,并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交流,引导学生感受案例中的技巧、思维,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旅游管理的教学质量,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更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三)进行探讨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探讨式教学与情境相结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展开教学,学生能够在小组中进行知识的交流、讨论以及分析,能够使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对知识的理解有不同的见解,掌握的程度也不同,在进行小组学习中,学生之间能够各抒己见,将情境融入到课堂上,使学生有更好的体验及感受,这样能够使学生的体验思维充分的被开发,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饭店服务》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发展特点来进行有效的分组,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任务,能够使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在模拟室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饭店服务的过程中,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运用相关的知识点,能够让学生亲身经历该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的记忆理解知识点,更能够通过体验思维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四、结语

第3篇

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四重庆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1.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除西南大学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来自于重庆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重庆其余高校竞争实际情况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放大或缩小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放大型专业定位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远距离和长时间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趋势;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竞争,是创新能力竞争。

2.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所谓外引,就是进行培养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闭门式模式,通过进行与旅游产业界、旅游政府部门的联合合作进行订单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内联指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地理学科和中文学科背景基础上的高校可以与校内外管理专业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宏观战略管理能力。

第4篇

    【论文摘 要】文章在市场调研及网络资料收集基础上,对重庆市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激烈的高校市场竞争中,重庆七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细化,专业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专业依托背景与专业需求存在一定缺口,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师个人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偏差等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差异化发展定位,认知度提高,专业需求和教师个人研究统一的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第5篇

(一)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基于一定的理论指导,以培养本科人才为目标,在培育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固的结构和体系。归根结底就是你的定位是什么?你想培养什么样的人?你是如何培养这种人?即要培养出什么类型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种人才。可见,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人才的标准、范式、结构或思想体系[7]。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迄今为止没有统一的定论,但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及各学校的通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制度、教学管理与评价。归结起来,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形式三个主要内容。培养目标是各高校旅游教育目的的细化,它取决于特定的社会领域需要,也随学校的级别体现出差异。旅游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至于课程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理论课程,如旅游研究方法与手段、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还有一种是实践课程,如饭店管理、交际礼仪等;教学方式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的而形成的教学活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主要有课堂讲授、课外实践、专家座谈会等。

(二)国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1.国外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最为经典也最为成功的典型代表是瑞士、日本与美国,其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如下。

(1)瑞士的洛桑模式。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是瑞士一所著名的大学,它主要是培养高实际操作能力的国际酒店人才。他们主张产业和教学相结合,主张教育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贯穿到每一个细节中。并提倡及时创新学校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与行业的交流合作。同时,教师对自我要求也很高,在不断进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在课程设置上也是标新立异,学校实行的一些国际化战略课程,备受学生青睐。

(2)美国的康奈尔模式。美国康奈尔人才培养目标重视高规格酒店管理精英的培育。特别是在课程设置上,更关注内容的博大精深,设置的专业基础课内容丰富,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营销、决策、管理沟通、社交训练、法律、定量分析方法等。在一些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讲究知识的深刻内涵,如会设置一些与财务、烹饪、招待等方面相关的课程。美国康奈尔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实训、社会实践及企业实习,并且专门向学生提供院外的实习课程,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受到监督雇用式的严格训练。

(3)日本立教模式。日本立教大学旅游教育模式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在日本旅游教育界有着中心的地位,为酒店业、旅行社行业、航空业等第三产业培养优秀的基本功扎实的专业人才,具体培养能够在经营、策划、地方行政等方面的创新者,培养改革旅游事业和产业的创业者,培养振兴区域经济的领导者。在课程设计上体现了日本课程设置的趋向,主要设有综合教育科目、专业相关基础科目及一些选修科目,立教大学旅游学部重视多学科教育,与国际化接轨和培育多元化的旅游人才。

2.国外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影响。

(1)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纵观瑞士洛桑模式、美国康奈尔模式及日本立教模式,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这三种模式都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学好基础课程之外,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把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国外旅游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在基于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实用性”为特点,追求实用性与操作性。而国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是以本学科的理论体系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追求全面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实质上偏向于学问中心主义。因此,要汲取国外旅游专业培养模式的精华,在旅游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课程的设置,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2)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国外的旅游教育不止仅停留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水平上,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为人处世以及学生的创造性等多方面进行培育,为旅游行业输送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国外旅游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既尊重了学生,又使得所学专业知识更精细,并且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从而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一点非常值得国内旅游本科院校借鉴,各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他们的兴趣来制定教学方案,使教学进度能适合学生的能力,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明确培养目标,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3)看重基础知识传授。国外旅游教育在教学上设置一些专业课程、必修课程,还为学生开设了一些选修课程,增加了学生的专业课程水平,强化了相关理论知识,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旅游专业的设置更新提供了借鉴,笃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能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上更好地把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

二、基于NCM范式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国外旅游人才培养将重点放在能力的培养上,而这种能力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可以说,成功的人才培养,离不开行业的需求,但又不能局限于当前,必须超越社会的需求,从更宏观更长远的尺度上来构建行业人才的能力结构体系。

(一)旅游管理行业的社会需求及人才能力构成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旅游消费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旅游业发展的势头也越来越迅猛,并且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旅游业不仅要着眼于其行业内部机制的不断完善,同时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此来保证旅游业的正常稳定运行。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从业人员必须适应社会需求变化,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在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旅游管理从业人员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通识能力。通识能力是学生进入专业教育阶段的养成能力,也可以说是种广义的基础能力,最基本的是社会责任,即旅游本科人才作为社会人所需尽的责任义务;其次是健全人格,即旅游本科人才健全的个人品格和道德素质;再者是和谐心灵,即旅游本科人才和谐纯净的内心世界。通识能力在思想上表现为通识思维能力,即想法更透彻、思想更开阔、分析判断能力更准确。延伸到其他方面则可以分为人文素质修养、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管理科学知识、生命知识、两性知识、环境知识以及法制知识等。学生在进行这些方面的学习后在个人整体素质上有了一个完整的构造,这为后面专业基础能力培养奠定一个必备基础。

2.专业基础能力。旅游本科人才专业基础能力是基于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对旅游本科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它着眼于人才的专业基础知识构成,即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并且课程的设置必须跟专业紧密联系,不能脱离专业这条主线。由于旅游管理行业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行业,势必会和很多社会经济的其他行业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涉及经济、财务、、管理、文化、法律等多方面,因此专业基础构成也就相对复杂,所涉及的课程种类也相对较多,是旅游管理人才能力构成的基础条件。

3.专业发展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可理解为学生在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对于本专业各方面能力的拓展及创新。对专业发展能力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字面的意思上,它要求的不仅仅是专业方面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个人能力的整体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能力是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一个系统学习的前提下,对自身的发展有了一个很好的定位,比如自己是否能适应旅游行业社会需求,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否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添砖加瓦,旅游专业能力构成是否完善。对旅游本科人才的要求重心在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对旅游本科人才专业能力的拓展和创新。

(二)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培养模式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的方法。主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形式这三个方面入手。

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它是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也随着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类型、级别而变化。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能胜任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的高素质人才,比高职学生更有深度的理论思想,对未来能高瞻远瞩。另外,不能局限在对国内旅游行政部门级企事业单位人才的培养,应该放眼未来,培养适应国际化潮流、能够胜任国际旅游行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2.课程设置。旅游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有稳固专业理论基础和业务素养的高级管理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着力打好学生的基础,开拓学生的视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技术、体育健康、职业发展以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第二类是学科基础教育课程,主要是为学习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而开设的,主要有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心理学等。第三类是专业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理论性课程,如旅游研究方法与手段、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还有一类是实践性课程,如饭店管理、交际礼仪等。

3.教学形式。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形式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重要途径。旅游管理专业是多学科相互联系、影响的综合发展体,基于理论学习、专业实习、创新性学习这三个主要模块,理论学习是教学形式的基础,专业实习是一个过渡,而创新性学习则与学生的发展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根据专业要求,教学形式主要分为课堂理论知识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及专业实习教学。

(三)基于NCM范式的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1.注重实用性。旅游行业作为服务性行业,其服务对象是人,是实实在在地与人打交道,与传统的一二产业不同,其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实用性。

2.注重综合性。旅游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不可保存性、生产与消费的紧密联系和质量监测难等特点,这使得旅游从业人员成为旅游产品经营成败的关键。旅游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因此与管理学、心理学、市场学、经济学等方面有很大的关联。因而,旅游者活动、供求关系及旅游产业活动三方面将旅游者与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进行有效结合,更好地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

3.注重适应性。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决定了行业必须不断发展和更新,由此决定了旅游从业人员必须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勇于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并且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岗位适应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行业拓展能力。在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应上,纵观我国各高校的旅游教育,在专业要求上愈来愈向规范化发展,专业化的教材资金投入增多,各类关于旅游教育的杂志报刊增加,人才的培养方向越来越向国际化迈进,各种教学方案的实施能很好地切合人才培养目标,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的培养。

三、NCM范式下的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

(一)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笔者于2014年2月至4月对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做了详细的调查。本次共发放有效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份,有效率为92.5%。调查内容囊括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形式、职业愿景等方面的内容。调查发现,42%的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感兴趣,39%的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不感兴趣。学生对培养人才的类型看法不一,18.3%的学生认为湖南商学院应该培养基础管理型人才,21.7%的学生认为应该培养专门应用型人才,而20.6%的学生认为应该培养高级管理型人才,39.4%的学生认为应该培养综合发展型人才。关于实践课程,68%的学生希望多开设实践课程,认为实践课程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提升;32%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认为既没有用又浪费时间。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学生对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45.6%的学生希望掌握更多专业知识,54.4%的学生希望获得更多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形式上,18.6%的学生喜欢情景教学,11.4%的学生喜欢小组讨论,33.5%的学生喜欢移动课堂,16.5%的学生偏向互动参与,20%的学生偏向专题讲座,这符合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对于未来的从业,学生的差异非常大,58.6%的学生称不会从事本专业工作,41.4%的学生称毕业后会从事本专业工作,这种状况符合行业的实际情况,未来行业发展的人才危机让人担心。上述调查结果发现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观念急需创新。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系当前的教育观念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仍然是教师搭台、教师唱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能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资金投入不足。旅游管理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分支专业,每年学校投入的专业建设经费仅万元左右。资金的严重短缺,限制了教学改革和实践环节的设置。第三,学生的实践环节薄弱,综合素质不高。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并不丰富,特别是专业实习,很多学生反映自己在一些基层岗位上一待就是半年,比如作售票员、景区闸机验票、客房服务员等,难得有换岗机会,缺乏有效的锻炼,限制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也会影响学生未来职业愿景的选择。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偏重于应试教育,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期末的考试测评也只是一种应付形式,测评的方式也只是针对所学课程进行考察,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及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整体应用能力相对低下。

(二)基于NCM范式的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重构

针对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笔者在基于旅游行业需求、旅游专业人才能力构成、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以提高商学院旅游本科人才整体水平为目的,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这三个方面对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性地重构。

1.创新培养目标。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概念,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遵循凡事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原则,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服务于旅游行业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上要相应地朝着“服务型管理”发展,要着重强调教职员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教职员工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让教师对学生进行言传声教,体现服务型行业的本质。在具体措施上,学院每一年度可以设立“最受欢迎教师奖”,用以奖励那些兢兢业业、诲人不倦、不厌其烦地服务于学生的教师。另外,在学生的工作上,倡导一种“学习成就”的观念,即除了学校设立的奖学金外学院自己可以设立一些激励学生学习的奖项,比如可以设立“学霸奖”、“学习先锋奖”、“学习进步奖”,对于那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则还可以设立特别奖,鼓励学生激发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构课程模块。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陈旧性和滞后性,课程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体系不明确、知识脉络不清晰,缺少一个贯穿于四年专业学习的系统知识体系。课程也基本上是些学科基础课程、专业领域课程和选修课程,缺乏创新。笔者认为,应该精简一下基础课程和选修课,同时增加一些更人性化的课程,比如可以设置旅游文化创意课、旅游咨询策划课、户外休闲活动课等新颖课程,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和人文素质。资金充足的话,还可以开设一些职业培训课程如旅游体验师、餐饮品鉴师、客户关系管理师、金牌导游员等。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比如可以适时一反常规,由学生课前备好课,由学生讲课,老师则在台下听课,课后对学生的上课情况给予评价,如此让学生切身体会本专业教学的真正内涵;另外还可以进行模拟情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环境中体验感受。

第6篇

2016年我校经历的教学合格评估工作全面推动了教学改革各项措施的出台,也引发了深入热烈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集中在旅行社、饭店、景区等旅游企业,这类企业各岗位的最终服务对象是旅游者。学生要胜任这些岗位的工作,成为适用型创新型人才,主要应掌握计算机运用等基础知识,掌握旅行社经营概况等旅游专业知识,重点掌握饭店、旅行社、景区等各岗位的一线服务与管理技能,在此基础上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等勾通合作能力。教学功能重在通过课堂与实践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能力,而社会服务旨在实践“考核”学生的能力,可见教学和社会服务的目标导向是一致的。因而,高校旅游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和社会服务必须相互融为一体。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社会服务的形式

1、文化引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相应的外延。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全过程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它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博物学、考古学、民俗学学等学科中与旅游相关的部分;它更体现在旅游观光、旅游娱乐、旅游食宿、旅游服务、旅游购物、旅游环境,以及旅游专业队伍建设等具体的旅游诸形态中。每个地区经过长期发展与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旅游文化。高校作为文化机构,是地方文化先导的高地,引领先进文化就是其基本职责。高校应利用自身的人才与学科优势,在挖掘、研究、发展和应用区域旅游文化成果中起示范和引领作用。

2、人才培养。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既是高校人才培养职能的体现,也是高校服务于社会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和内容。旅游业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行业,不仅需要知识结构完备和专业素养良好的理论型与研究型人才,更需要行业经验丰富、专业技能高的应用型人才。所以,要做到能不断地为旅游业输送需要的合格人才,就需要高校时刻掌握旅游行业发展的趋势,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旅游规划。所谓旅游规划,是对特定区域未来一段时间内旅游发展目标、路径和方式的计划和规定,经相关政府部门审核批准后,成为区域旅游开发与建设的基本依据,旅游规划需统筹全局,为区域的旅游实践提供指导性的方针乃至具体的实施方案。伴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规划热潮应运而生。旅游规划是一项涉及多目标多学科的系统工程,旅游规划人员专业背景涵盖面较广,包括地理、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林业、旅游、文史等学科,而高校学科专业门类齐全,人才济济,具备了从事旅游规划的智力资源。因此,国内许多高校成立了旅游规划设计机构(如旅游规划研究中心),并申请了旅游规划设计资质,开展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开发与规划实践工作,为政府和企业在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和旅游业规范发展方面提供了决策依据。

4、行?I培训

(1)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培训。组织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干部职工开展教育培训和学习,可以提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2)旅游企业职业经理人培训。组织旅行社、景区和星级酒店的总经理、副总经理及部门经理参加岗位职务培训,可以增强旅游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水平和技能。

(3)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包括导游员的岗前和在岗培训、星级酒店服务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和景区从业人员及讲解员培训等三种类型,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注重实用,培训内容重点为岗位服务技能。

(4)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人才优势,搞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服务,使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了解旅游知识,懂得一定的旅游服务礼仪和服务心理,接受一定的导游、餐饮和客房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

5、信息咨询

作为新兴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其发展离不开旅游信息的支持与保障,高校应发挥在信息方面的优势,为当地旅游业提供咨询服务。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依托当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合作成立公益性质的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咨询中心的主要功能是:(1)为游客提供旅游地各种信息;(2)作好旅游企业宣传促销和市场调研的特殊媒介;(3)为旅游主管部门提供相关决策的依据。

三、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社会服务水平的措施

1、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建设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团队。专业教师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的平台加强对旅游企业与旅游市场的研究,教师应当走进旅游产业,要研究旅游产业发展等课题,也要研究前厅接待、旅行社计调、景区导游讲解、旅游促销等课题。同时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做”一体转化。

2、重视教学与相关社会服务的衔接。

“顶岗实习、产学合作、工学交替”一直是我们专业的教学特色,让学生在旅游服务的模拟或现实中学习基本的旅游服务技能,为未来更好的服务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还在认真修订过程中,强调教学内容和社会服务的内容相互融合是必然方向。学生在企业的实践工作安排应与课程内容衔接,给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场所并检验学生校内所学。

第7篇

1.专业知识的转化能力

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的实质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进而转化为自身的工作能力。实践教学的过程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通过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这一能力的转换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当前社会上一致对毕业生持有眼高手低的看法,同时能大幅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几率,为旅游业注入活力和带动其稳健的发展。

2.从业的基本技能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对学生提出的另一个能力要求就是从业的基本技能,由于旅游业是一个面向性广泛,且以服务为主的行业,所以它要求毕业生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例如,语言交际能力,学生分别来自于不同城区,说话口音也不尽相同,但标准的普通话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达到一定程度上的英语交际水平,能熟练进行口语交流。实践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对当前社会现状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并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3.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旅游管理本身就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很多大学生缺乏善于发现问题且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基本技能极大制约了大学生的发展。而这一能力是很难从课堂上获得的,尤其在没有正确指导的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对自我的归属感产生怀疑,并认为自己不能适应这个行业。因此,高校应积极为学生安排实践课,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发展问题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

各大高校都将重点放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忽略了实践的教学目标,教学理论脱离了实践应用,使得学生盲目实践,忽略了学习的根本,这不仅阻碍了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得到更好地运用,更使学生在学习中走了更多的弯路。实践教学中各项因素的划分过于笼统、教学严重缺乏计划性,例如,学生的学时和学分的分配不均匀、教学中的具体程序的安排没有条理等问题都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综合能力。实践教学的结构安排不具备全面性,酒店管理包含前台、客房和餐厅,但学生只是单一接受其中一个岗位训练,几个月下来对于其他岗位了解甚少,这就达不到培养实践型综合人才的目标。

2.实践型师资缺乏

由于旅游业发展需求,行业涉及的知识范围也越来越广,在不断扩大师资队伍的同时,对指导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拥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更要有丰富的个人阅历和综合能力。目前,旅游师资队伍的科学研究水平较高,但是教学出现经验不足的现象,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实践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缺乏了实践经验,行业就难以得到快速的发展。现阶段,大部分师资队伍都来自于旅游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或者是其他跨专业来的,不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要提高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要考核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准,也要对老师的动手能力和整体素养有一定的要求。

3.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校内实践更全面地领会旅游知识,良好地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目前,有些高校投入了一定的经费来建设校内模拟试验基地,如客房、餐厅、酒吧等,但和现实场景存在的差别较大,仿真度低,学生难以把自己带入情景作深刻的总结,也体验不出学习的效果。还有些学校因为资金不足的问题导致教学设施落后,实训室简陋,有些项目的进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更有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根本就未设立实践基地,开展这个专业只是单方面灌输学生课本理论性内容,学生完全没有锻炼的机会。由此可知,经费的投入直接影响教学整体效果,加大力度投入实训设施成为教学环境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4.校外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校外实践中累积的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学生首先学会发现问题,有了目标后才可以研究问题的本质,快速地解决问题,增强个人就业能力。校外实践教学中也有些问题存在,一方面是由于受学校地理位置的影响,实践设施基地达不到长期合作的计划及各种因素造成教学流程受到阻碍,无法达到预期中的效果。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学管理制度不明确,学生到实训基地锻炼时,同样也需要遵守一定的规章秩序,如在酒店实训,因为学校和酒店并未达到管理上的共识,酒店训练实习的学生的要求降低了很多,管理上较为松懈,这都是不利于有序进行校外实践工作的因素。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1.全面培养学生实践学习的能力

根据实践教学具体情形来合理制订教学流程,采取科学灵活的训练方式,理论联结实际地制定教学方案,开展实践性的训练,如校内练习、校外实践、社会锻炼、毕业实习等各种学习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学活动中保持学生的学时、学分有效的安排,用秩序固定下来。教学内容上要多角度思考,参与更多与旅游实践相关的社会活动,例如,旅游季节推荐、酒店风格定位和人文景观介绍等。不断的实践学习使得学生总结出更多的经验,增加了更多的人生阅历。

2.着重提高师资队伍教学的质量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保证,旅游管理院校应把师资队伍的建设摆在教学发展的首位,目前有很大部分的教师只注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本身缺乏实践经验,忽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应该配备专业强、协调性好、素质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既有专业讲授课本理论内容的水平,又有丰富的经验指导学生参与不同的实践活动。应采用更优质的聘用条件,制定健全的师资培养方案,吸引更多专业人士加入师资队伍,使得教育人才更加多元化、全面化。组织缺少经验的年轻教师进企业做一些兼职工作,了解旅游行业最新的发展动向,同时为教师多提供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帮助教师获取更多前沿性的学科知识。只有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教师的潜能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还应引进国内外旅游专业的高级研究专家来担任学校的客座讲师,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国际旅游知识,打开对国际旅游专业的新视野,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是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保障。

3.加大投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经费

校内实训基地让学生更好参与教学活动,把课本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要提供相近的实训场地,能满足学生对硬件设施的需求,使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得到更多的练习,要高标准地去建设中西餐厅、导游、客房等一些校内重要的实训场所,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交叉进行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分为主干部分,让学生发现问题后主动去研究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取分组合作方法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具备行业竞争能力。

4.规范校外实践教学的管理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校外实践也是重要的环节,校外实践是校内学习的延伸,要将校区建于有利于学生实习的区域,长效性地与实训基地进行合作,保证教学活动有序的进行,收集学生学习中的反馈信息,特别是遇到的问题,要竭力去解决,保证学生可以在周到的教学环境中得到知识。要密切联系实训企业(例如酒店),企业需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信誉度,校方与企业做到及时沟通、制度化执行管理,保证企业对人才进行专业有素的技能优化培养;同时学校要指派教师指导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难题;要求学生自我监督,也通过小会议的形式让学生分享各自的工作小总结,提高学生交流合作的积极性,学生逐步从校园化管理过渡到企业制度管理。校外实践管理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和拓展,为学生成为实际应用型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础。

5.加强校企合作

第8篇

关键词:旅游学概论 课程建设 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5-177-02

《旅游学概论》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及高校扩招和教学环境的变化,对旅游学概论课程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旅游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充分发挥旅游学概论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旅游学概论课程的特点,进行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根据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分别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实践环节以及考核形式等几方面谈几点看法,与各位同行探讨,以期共同提高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1 课程定位

在旅游学概论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学单位或主讲教师将其定位为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学、旅游心理学、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资源学等学科内容的简单罗列。由于课程定位不准确,旅游学概论的教学必然出现缺乏特点、内容肤浅、泛泛地对旅游各层面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介绍、与后续课程大量重复等问题,影响教学的效果,也影响学生对于该课程学习积极性。旅游学概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基础入门课,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变动性的特点,旅游学概论课程的定位应侧重于解决学科最基础的议题,诸如研究对象与任务、学科属性、理论体系、分析范式、研究方法、课程性质等基本问题,并同时注重内容的动态更新。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旅游活动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对旅游行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初步学会运用旅游学基本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旅游问题。

2 教学内容的确定

从目前较流行的旅游学概论教材看,其教学内容大体包括三部分:(1)旅游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部分,主要介绍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等基础知识;(2)旅游活动的构成部分,着重介绍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旅游业和旅游资源;(3)旅游活动的影响部分,包括旅游市场、旅游组织等内容。从教学实践来看,基础理论部分内容过于简单,不能全面反映旅游学基础研究的成果。旅游活动构成部分对旅游者、旅游业和旅游资源的介绍又与后续课程大量重复,重点不突出。而旅游活动的影响部分的旅游组织和旅游市场等内容在旅游经济学和旅游市场营销学等课程中又会重复讲述。此外,教材内部各章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泛泛而谈,使整个旅游学概论课程更像是旅游管理专业各门专业课程的大杂烩。

根据旅游学概论课程基础入门课的定位,建议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增加基础理论和方法部分的内容和学时,包括旅游学学科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旅游学研究中所涉及到的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以及旅游学研究中的新成果。对于涉及其它后续专业课程的内容,应重点讲解最基本的理论内容,而不必展开深入讲解。任课教师不仅要对本门课程的内容体系非常熟悉,同时对其它专业课程也要了解,这样在内容选择和讲解的详略上更便于把握。此外,教学内容要注意及时更新,紧跟旅游业发展,教师要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动向,快速反馈旅游业发展的前沿信息和热点问题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和案例补充到教学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目前大多数院校旅游学概论课堂教学模式仍以教师为中心,更多的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一统天下,学生上课只是记记笔记,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差。在教学手段上,大部分教师能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有些只是把教案简单地复制在电脑上,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而有些教师又过度依赖多媒体,在课堂上大量播放视频资料,占用教学时间,本末倒置,同样影响教学效果。

3.1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议根据旅游学概论课程的特点及学生的能力、水平,采取以下几种可行的方法:

(1)学生主讲模式。学生主讲模式主要是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通过课下精心的准备,由学生自己搜集、整理并讲解相关的知识。如课前5分钟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和讲解近期旅游业重大新闻、事件、国内和国际旅游界动态、旅游热点问题等,通过对旅游业发展动态的关注,培养学生的旅游情节和专业思维,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模拟教师,为同学们讲解某一章节或某一专题,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2)案例教学模式。它是将案例应用于教学,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案例教学模式通过课堂分析、讨论来解决实际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运用中要注意,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选择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真实性和时效性,即教学案例的选择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要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时间上最好是近期发生的;其次,师生定位准确,各司其职。教师工作的重点主要是选好恰当的案例和问题,督促学生做好讨论前的准备。课堂讨论中,要当好主持人,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氛围,控制讨论的进度与方向,鼓励学生广开思路,积极发言。讨论结束后要做好总结。学生要做的主要有:认真阅读案例资料,深入思考,准备发言提纲。讨论中要积极发言,讨论后认真撰写分析报告。

(3)问题讨论模式。问题讨论模式是在学完相应的基础知识之后,提出一个现实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它不提供大段的案例资料,只就单独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学实践中,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讨论,然后由一名代表阐述本组主要观点,作总结发言,并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提问。通过问题讨论,将问题留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辩论模式。对于一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时,可以采用分组辩论的模式进行讨论。如发展旅游到底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围绕各自论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大胆质疑、辩论,直至将问题分析透彻。

3.2 在教学手段方面,对多媒体技术要适当使用

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声、光、影像等多种技术辅助,展示图片、声音或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趣味性、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如对旅游资源的展示、对旅游案例的介绍等。但教师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和传统的板书等教学手段要结合使用。

4 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它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既要求从业人员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实际操作和实施科学管理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入门课程的《旅游学概论》,不仅要重视教授学生掌握旅游基本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在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要及时安排实践教学活动。一方面带领学生“走出去”,到相关旅游企业进行短时间的学习调研。如在讲解旅游资源时,可选取本地一处著名旅游景点,进行实地调研,使学生更加直观感受旅游资源的特色,开发保护情况等;讲授旅游企业时,可带领学生到旅行社、饭店等企业参观,了解旅游企业经营的特点、业务流程,感受到旅游企业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将专家“请进来”。如在讲旅游组织、旅游市场和旅游影响时,请旅游业界专家或旅游局相关部门的人员到学校为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讲座,通过与专家的交流,让学生了解业界的动态,开拓视野,加深对知识的掌握。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使学生知识的学习从课堂移动到了景区、饭店等旅游企业,既满足了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又使课本知识得到了深化;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实践中深受学生欢迎。

5 考试形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试形式通常是课程结束后通过一张试卷决定学生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利人才的选拨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建议采用灵活的考核形式,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按照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的比例打分。平时成绩主要结合学生课堂主讲情况、课堂讨论情况、案例分析情况、辩论演讲情况、实践教学表现情况以及出勤情况等设定评分标准。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使学生能够重视平时的学习, 避免了平时不学习,考试突击的现象,同时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对知识的掌握。此外,期末考试的试题建议增加案例分析等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侧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那种死读书、背死书就能得高分的现象,真正体现考试分数在区分人才层次上的作用。

中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是学校教育的目标。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面对新形势和新变化,要及时创新课程建设,使之不断地发展和不断地完善,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国际视野下旅游学课堂教学的定位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陶卫宁.旅游学概论教材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其合理架构的建立[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5,(S1).

[2] 张欣.旅游经济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教书育人,2011,(7).

[3] 盛蕾.关于《旅游学概论》课程建设的几点看法[J].商场现代化,2011,(2).

[4] 王凯.关于旅游学概论课程的几点思考[J].科教纵横,2010,(12).

[5] 程丽,马佳.《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7,(36).

[6] 李耀珍.高职《旅游学概论》教学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

第9篇

关键词: 国外旅游教育 旅游管理专业 教育改革策略

近20年来,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目前已跃居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同时,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化、专业化、特色化趋势更为明显,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有更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也对我国旅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对国外知名旅游类学院或高校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查询、分析,尤其是对康奈尔大学、罗森酒店管理学院、普渡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4所高校的教学模式与国内进行了对比研究,并结合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国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方向划分过细

多年来我国旅游高等本科教育统一为旅游管理专业,2010年酒店管理专业增补为目录外专业,2011年设为正式本科专业。多年来,为了与我国旅游行业对口,旅游管理专业划分了细化的专业方向,涉及:酒店管理、餐饮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物业管理、旅游交通管理、商务旅游与会展等不同方向。每一个方向都设有专门的专业课程和知识技能培训方案,但又统归于旅游管理大专业[1]。由于目前我国旅游教育的综合水平、师资力量尚处于较低水平,且英语、政治等基础课程占用了大量的学时,少量的专业课程和实践学时用于分配到如此多的专业方向之中,人为地分散了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培养的学生往往对于每一个方向只能了解一点皮毛,无法深入,特别是技能,到企业就业必须从头学起。

(二)课程设置偏离行业需求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缺乏对旅游行业的深度的调研和分析,在讨论课程设置时也没有经验丰富的旅游业界人士参与。同时,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计划更改手续烦琐,可以更改的课程数量较少,且教学计划修订周期较长,使我国高等旅游教育课程的设置长期与业界的需求脱节。

此外,我国大约70%旅游高等教育是从相关专业转型而来[1]。在制订教学计划和设置课程方面,受原专业课程体系的影响较大,因人设课的现象十分严重。如从地理专业转向旅游教育的,在课程设置中偏向地理类课程;从历史专业转向旅游教育的,则以史学课课程为主,导致教学与实际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脱节。

(三)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旅游专业发展迅速,近年来,高素质旅游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多数高校的旅游师资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专业知识、教学水平、实践经验有限。同时,我国本科高校教师岗位有限,教学评估对教师的学历有较高的要求,一般要求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而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多为应届毕业生,缺乏旅游实践经验。有丰富旅游实践经验的旅游从业人士很难跨越学历限制,进入高校师资队伍。这在一定程度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旅游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

二、国外高校旅游类专业教学、管理模式介绍

(一)专业设置

国外没有旅游管理这个专业,而是设置了接待业管理、休闲学、酒店管理、会展专业、餐饮管理等专业。从专业名称来看,我国的旅游管理更偏向于培养旅游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的人才,而国外则偏向培养高素质的服务类人才。

国外高校旅游类专业在大学前两年不确定专业,而是学习服务业的基本知识,实习后再进一步确定专业。这样可以先让学生在服务行业实践、体验后再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更有利于学生科学评估自己的优劣势,选择自己喜好、专长的专业方向。

(二)教学设施建设

国外旅游类高校一般都有自己的教学酒店,且教室及教师办公地点按高星级酒店的标准来进行装修、布置,让学生和教师每天在实战的环境下工作、学习。习惯成自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养成了专业型的工作、生活习惯。教学酒店多采用双重管理,院长(老总)必须要对教学负责,同时要对教学酒店负责,且必须自负盈亏。

(三)课程教学

1.重视通识教育和沟通知识教育

美国的大学所有本科都是120学分且除专业课程外,强调通识教学模块和沟通基础模块。通识教学包括企业运营管理类、管理的组织行为类、人力资源管理类、财务会计类、参与管理类模块。近年来,通识教育逐步重视信息类、法律类的知识教育。沟通知识教育主要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2.重视实践教学

国外教学计划遵循理论-实践-理论的原则,深化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在时间分配上,其实习占整个教学时间的60%,教师现场指导,把理论贯穿到实习中去。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酒店管理学院的办学模式主要是以综合性大学为依托,根据旅游专业综合性很强的实际特征,在课程设置上、学时分配上既注重基础理论又突出特色。他们要求其本科生在大学4年内必须完成800学时的实习,并尊重学生的意愿,允许广泛选择,掌握一技之长,力求全面发展,把广泛精深的理论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3.重视综合素质培养

国外的课程很少采用考试的模式测验学生学习效果,而是多采用论文或调查报告的形式。对学生论文要求非常高,要有第一手的数据,且必须是实地调研和认真思考的,多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学生首先自由选择组建团队,无法组建团队的同学要么重修课程,要么经任课教师同意剩余同学共同组建成一个团队。团队需要提交论文报告,并进行宣读、答疑,如不通过,整个团队成绩会受到影响,甚至全部重修课程。这种考核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重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学生上课的方式多样,学生可选择face to face mode(聊天模式)、fix model(教室授课形式)、video model(视频形式)中的任何一种,课程通过内部网络在教室和图书馆直播,学生可用移动终端(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共享教学资源。

(四)实践教学

1.3段式实习模式

罗森酒店管理学院采用3段式的旅游实践教学流程,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初级-中级-高级实习过程,实习流程必须依次进行,且遵循理论-实习-理论的教学流程。实习过程必须达到1000小时[3]。其中初级实习只需从事服务业的相关工作,例如洗盘子、传菜等都可以。中级实习必须从事服务业中管理岗位或重要技术岗位的工作,如酒店的前台、旅行社的计调等。高级实习要求学生必须从事部门经理、主管及以上管理岗位工作。此外,实习单位必须学生自己找,学校不进行安排,只负责宣传,且学生的实习必须是带薪实习。

2.专人负责型实习管理模式

实践教学采用专人负责制,每个专业一般有2-3名专业实习带队老师,全程对学生实习进行跟踪,负责对实习学生的指导与管理。

3.实用型方案策划模式

在毕业论文方面,本科生不需写毕业论文,而是针对某一个旅游企业,做一个能高度融合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很强的project(策划方案),如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项目开发、主题活动等方面的方案,并进行答辩或试用。

三、对国内旅游管理教育的启示

(一)明确专业定位

将专业的管理人才的定位转向高素质服务人员的定位,加强素质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的旅游人才。在旅游教育中,应加强通识知识、沟通知识、信息知识、法律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在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掌握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强烈的事业心、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情绪自控能力、较好的与人合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耐受力、较好的身心素质等。由于旅游人才属于涉外型的人才,因此要把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提高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二)弱化专业方向

专业方向的设置虽增加了学生的“专”和“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面和知识面,禁锢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而,需要在取消专业方向的基础上科学设置课程,减少固定课程的比例,增设活动课和选修课。

(三)优化课程设置

要特别注意协调好专业课、技能课与实习课之间的关系。旅游是个应用型很强的专业,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和实际经验,大部分专业课和技能课应考虑减少课堂讲授,通过搞好实践调查和增加模拟教学的途径实现教学目的。

同时,适当调整拓展课程体系,增加拓展知识课和选修课的比重。将大量不成熟的课程以学术讲座的形式进行,同时加强课外培养力度,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可以考虑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压力,并通过适当的选修课丰富教学内容。

(四)强化实践环节

争取建立自己的教学酒店,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办公地点按星级酒店的标准进行建设和管理,逐步完善设施,构建情境化的教学环境,培养师生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素质。

对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优化配置,减少单次实习的时间,增加实习的次数和类型,且要求每次实习的岗位有轮换,实行理论―实习―理论的交错教学模式,以较好地实现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

(五)争取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外旅游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合作交流、协作办学,吸纳国外的优秀教学模式和先进办学经验,共享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在旅游院校培训师资队伍和学生队伍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模式,创造政策扶持的有利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彭青,谢旭东,程露悬.改革国际合作办学模式,提升旅游高等教育水平.旅游学刊,2003,(S1):155-158.

[2]代志鹏.国际旅游教育与研究述评.怀化学院学报,2007,26,(2):130-131.

第10篇

我国旅游管理本科教育面临如何把旅游市场的需求、旅游企业的需求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企业、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的难题。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需要在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师生实践能力等方面找到适合其发展的路径。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21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逐步建立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教育应着重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提高其综合竞争力,只有那些基础厚、知识广、实践操作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才是未来旅游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实践教学在现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实施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地方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教育更应考虑旅游行业对管理层面人才的特殊性需求,强调抓基础、抓能力、适应能力强的素质教育专业发展的大方向,通过实验(训)、专业实践、实习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及获得新知识等教育目标[1]。

二、围绕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重在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管理思维能力。

1.培养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在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一般可以达到第三产业的70%,经济落后的国家只有15%左右。我国服务业也仅达到40%。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我国今后经济改革和产业调整的重要任务。旅游业不同于制造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但是,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尚未彻底转变观念,这使他们在旅游人才市场上相对中专、职业学校的学生缺乏就业竞争力。我们调研后发现,这是本科以上学历的旅游行业员工流失率严重的主要原因,也是旅游企业极其希望我们解决的首要问题。导致社会人才需求满足难、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面向旅游市场,面向旅游企业,面向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校企合作办学思路。把实践教学作为突破封闭模式的最佳切入口,以校企合作、产学共赢为基本原则,走校企产学合作的实践教学发展之路,培养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聘请业内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定期举行专题会议,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等进行研讨并制定优化方案。在实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和工作技能的锻炼与提升,重视对实习生敬业精神的考核,由指导教师与企业沟通找到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便于下一阶段更好地改进实践教学,提升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能力

旅游业属于资金和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企业,尤其是酒店业。以酒店类实习单位为例,长期以来酒店从业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具有本科学历的员工并不多见。酒店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具有很高的期望,认为他们在各个岗位上都应该出类拔萃,然而当被录用的本科生开始实际工作后,酒店发现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差,几乎需要从零开始进行培训,而且又没有技术特长,如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远不如英语或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突出,于是做出了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不实用的错误结论。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一方面因为酒店提供给本科生的实习岗位与高职、专科生完全相同,全部是一线工作,以体力劳动为主,而且劳动强度大;另一方面,由于本科生在校期间以理论课为主,所以相比高职和专科生,本科生在技术操作方面没有明显优势,这导致用人单位对本科生的印象不佳,学生对工作的认识也不全面。如果学校和就业单位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选拔、用人机制,本科生容易受到排挤、压制,最终造成人才的流失。在实践教学和实习指导中尝试引导学生以融入管理环境的方式接触和思考管理问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管理思维方法的训练。根据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请旅游与酒店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来校作专题报告或授课,向学生们介绍世界及国内和省市现今旅游与酒店业发展的状况,讲授旅游酒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旅游酒店企业的管理经验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旅游企业,为今后走上管理岗位奠定理论基础、训练管理思维。同时,将学生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在课程学习阶段,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直接聘请旅游酒店企业有经验的从业人员进行授课。另外,本科层次的旅游专业以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而其实践教学应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联系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学习能力。实习是联系高校和旅游企业的桥梁,是本科生从学习到工作的过渡阶段。对高校而言,实习属于教育提升环节;对酒店而言,实习是人力资源前期开发的黄金阶段;对学生而言,实习是就业前的工作体验,如何更好地挖掘本科生的潜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并进行职业稳定性教育,实习是一个关键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能力能够有效地激发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的积极性,学生通过校外实习能够深入到饭店的第一线,参与一些基本的技术和技能训练,增强对旅游企业管理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参与管理的能力,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打下基础。

三、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整个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新的构建,涉及教学观念、学习方法、师生关系等多方面。重新定位师生关系,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扮演新的角色,并且角色转变的快与慢、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改革应该在勇于探索,更新教学观念,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强化实践环节的指导、监督、考核,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进行理论提升等方面有所突破。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引导下,学生能适时地调整自己对实践的看法和认识,强化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自主性。教师也从单一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向以知识传授和应用技能指导、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实践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上来。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成为实践教学中的关键和基础,资金紧张是高校经过扩张阶段后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既要保证教学质量又要节约资金,校企合作是实现校企双赢的最佳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将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构建“认识实践——模拟实践——专业实践——管理实践——研究实践”的全方位、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1.认识实践

认识实践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的重点是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实践的方式除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课堂演示等多种形式的实际训练外,还集中安排参观实习、考察,形式以参观、调查为主,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旅游资源、旅游企业的管理、运行和工作标准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对课堂讲授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加深理解,为专业实习作准备。认识实践还包括策划、组织实习结束的学生举办实习交流会和实结会,使下届学生初步了解专业实践、专业实习工作。

2.模拟实践

模拟实践主要利用校内实验(训)室,如多媒体教室、餐饮实验室、客房实验室、导游模拟实验室、礼仪实训室、旅游信息系统实验室等教学资源,在校内进行模拟实习以配合专业课的课程实习。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是通过分别建设餐饮操作、前厅操作、客房操作、导游业务、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地理等实训室,通过创造一种接近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模仿实际情况进行的一种公共关系实践活动。这种活动实践性和能动性强,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活动方式,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能为实际工作积累经验,是培养学生实际技能的有效途径[2]。

3.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而设计的,专业实践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旅行社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行社中的计调工作、接待工作和综合业务工作等;酒店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酒店中的各主要部门的服务流程和基层管理等;旅游景区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游景区的经营体制、运行模式、管理方法及景点导游讲解的技能等。专业实践主要利用校外实习基地以顶岗实习形式进行,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旅游业的管理、运行和工作标准有实际、深刻的感性认识;学习、掌握旅游管理、操作和服务的技能;培养从业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对课堂讲授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加深认识和理解,在实践中思考、凝练,并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做好选题和材料、案例准备。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旅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一方面,学生精力充沛,敢想敢干,校外实习基地能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能够给旅游企业带来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企业改革和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旅游企业解决路线开发、生产管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了条件,同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

4.管理实践

旅游行业需要的管理型人才既要掌握基本的服务技能,更要有应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学生的培养不仅要强调操作和服务的基本技能,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的培养,更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管理思维方法的训练。管理实践贯穿在模拟实践教学及专业实践的过程之中。以饭店管理实验课程为例,通过设置仿真运营氛围,让学生按照饭店组织结构,以岗位角色转换设置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经营能力、管理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塑造学生的情商素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以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而其实践教学应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联系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学习能力。通过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在服务实习的基础上参加策划、营销等管理方面的工作。管理实践中,要求学生在实习后四个月,以观察和思考管理问题为主要任务,要求学生“像服务员那样做事,像管理者那样想事”,为引导学生思考管理问题,并聘请实习单位管理者作为学生实习导师,要求学生每周记录下所观察到的经营管理的问题,组成研究小组在实习单位管理者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经营管理问题的调研、分析。

5.研究实践

地方高校旅游本科教育的专业定位,要体现鲜明的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地方特色,既重视动手实操能力的培养,又具备厚重的理论基础和学习、研究能力。提倡学生选用来自于实践的实用性课题或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一方面,教师的某些课题和项目的前期调查、问卷、统计等工作由学生来完成,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提升理论水平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这两个关键环节,指导老师要求学生围绕论文选题或专题设计项目,利用实践机会,采用真实案例,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来进行旅游学术研究,探讨行业前沿问题。

四、“三对接”——实践教学的现实途径

1.校内模拟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对接”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需具备简单的示范操作室,但还应该使示范操作室的设施设备更完备,以使模拟场景更接近实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具有实训特点的“模拟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和学生一起模拟教学内容中的不同角色,感受学生不同的心理,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讲话。只有通过实践,在现实活动中才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知识和能力内化为素质[3]。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具体体现为由较浅层次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到较高层次的服务与管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兼顾系统性和阶段性。旅游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渊博的知识。因此,在校期间需要在实践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培养方案的阶段,在不同学程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开展。

2.校外实习实践教学与校内实习实践教学的“对接”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可以使学生拥有自己的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场所,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校内实训基地,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同时提高了实习效率,还省去了一定的实习费、讲课费、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等,使有限的教学经费真正用到刀刃上,逐步形成“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分别建设前文所提及的餐饮操作实训室、前厅操作实训室、客房操作实训室、导游业务实训室、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训室、旅游地理实训室等。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起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是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例如,通过多种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实习、参观基地;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和政府、企业等举办的各类旅游知识大赛、演讲比赛、服务技能大赛等;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和旅游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经验交流,同时还可以邀请实践教学成效显著和从业经验丰富的相关专家来校进行技术讲座和学术交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旅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一方面,校外实习基地能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场所,也为他们将来的就业积累经验,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也能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合理化意见与建议,为旅游企业解决路线开发、生产管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出解决方案,同时产学研的良性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旅游企业也可以从中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

3.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习实践的“对接”

第11篇

【关键词】教师队伍 高职教育 旅游管理专业 优化设计

要实现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在培养人才的教育中起到主力军作用,教师队伍的发展状况直接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产生影响。目前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高职教育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能力建设,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也是实现人才培养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万博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为研究背景,依据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提出对策,为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力找到重要途径。

一、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在推动学院全面发展进程中,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提升。近年来,学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聘请外籍专业教师完成国际旅游教学和学术交流,聘请来自于合肥著名高校的客座教授提供学术交流和教学指导。

万博科技职业学院在新加坡莱佛士教育集团的资助下,受其师资队伍联合教学的影响,组成了以青年教师为主的教学和管理队伍,不断追求教育与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逐步形成国际化的教学管理体系。

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万博学院在2008年和新加坡莱佛士教育集团合作办学以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但是,根据对学院教师的数据统计以及现状分析,学院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多、女教师比例大,高级教师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师队伍结构失衡缺乏团队核心

万博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层次单一、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教师的年龄、职称、数量比例、能力等方面。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5岁,女性教师较多,大部分教师是大学毕业直接受聘学院任教,部分教师是聘用或引进的退休教师,教师年龄走向层次单一的两级分化。“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低且质量不高。教师职称主要是中低级,高级职称太少。学历层次不高,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只能达到20%,与国家规定30%的目标还有差距。教师的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导致教师教学效能感不强,人才招不进,优秀的人留不住。在授课能力、科研能力、实践技能、理论知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另外,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有些是从其他专业领域转过来,在授课中难免会出现理论和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专业的市场敏感度也会降低。教师的实践、科研能力不高,缺乏核心带头人,影响专业建设。

(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作用不明显

由于万博学院规定每周专职教师授课量15课时以上,教学课时数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因此教师的主要精力不得不放在备课、授课上。虽然执教能力有所提升,但是科研能力、社会资源整合能力却没有得到拓展,传授的知识没有时代感、新鲜感,有的甚至是滞后的知识,市场实际需求的状态和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有很大差异,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对于教学质量的惩罚措施缺失,教学质量的好坏没有严格的评判指标,让老师什么课都敢教,带着教案就能讲,脱离书本没话说的现象。而激励更新知识和提高科研能力的机制不健全。科研学术和知识更新能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教学能力的提高应以科研课题为基础,把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而学院在鼓励支持教师科研学术、知识更新能力的建设上没有制度和对策,导致教师的潜能没被激发出来,抑制了个人和学院建设。

(三)组织功能不强团结协作精神淡化

万博旅游管理专业是在各级组织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组织功能的发挥程度影响着旅游管理专业的全面建设,组织功能作用发挥的好,则很多工作能够协调发展,组织工作作用没有得到体现,工作的开展质量就会受到限制。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很多教师都希望能够在组织的关怀下,参加到教学团队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然而由于组织功能没有很好的体现,教学团队建设的发展不够健全,从而影响到教师能力素质的提升,导致教师队伍的团结协作精神淡化。以专业为单位的教师团队建设没有在组织的领导下顺利进行,以工作任务为牵引的教学团队在没有核心工作任务的情况下,团结凝聚力不强,协作精神淡化,也同时影响到万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其他方面的建设。

(四)教师队伍人文素养不高

教师是铸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教师以高尚的情操和人格感化学生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方面,不仅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万博学院对教师授课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更好的监督机制,导致教学任务完成的很不错的教师,在学生的全面培养上总体作用不强。对于学生培养认为是班主任的事,是学校领导的事,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尽职尽责,没有真正把自己纳入学院这个集体,主人翁意识淡薄。对于触及学生素质的培养,教师要认真负责的教育学生,对学生负责、对学院负责、对社会负责。教师不仅要培养自己教育教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加强对教育信念的追求,维护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公平和正义代表形象,还要以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高素养的品行善待学生,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特别是,教师职业的神圣,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强,对学生的影响力大,如果教师的人文素养不高,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更坏,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五)教师队伍教学效能感不强

教学效能感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和自己能力的心理判断,影响教学效果,支配、调节教师的行为。教师教学效能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外部环境能够改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师自己的心理因素也会改变教学效能感。根据本人对万博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进行的调研分析,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普遍不强。万博学院是民办高校,起步晚,受到教师的待遇不高,管理制度不健全,招生学生的质量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信心不足,不能把职业当作事业干,不能把心思真正放在教学和科研上,从而降低了学院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由于女教师受家庭的影响以及控制情绪、生理状态的能力低对教师教学效能感也有负面作用。

三、教师队伍的优化设计

万博旅游管理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调整和重组,为提升教学力和教师科研水平奠定了基础。由于万博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还需各级做出努力,为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付出力量。

(一)培育能担当的专业团队带头人

团队的带头人作为团队建设的引导者、推动者和组织者,在团队的发展目标、发展计划、团队资源整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于教师职称较低,年龄较轻,学术科研能力较弱,要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提升,就要加强教师队伍领头人的培养。学院可以通过引进、借调或外聘等方式,吸纳一部分能够在教学科研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带领和培养一批自己的学术科研团队,为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根据近几年科研成果结果分析,学院的科研能力相当低,不是教师不愿意参与科研课题,而是由于工作能力受限,在课题的申报、研究、总结等程序工作中没有经验,缺乏能够组织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学院要加强学术带头人培养,培养出具有丰富的团队建设经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且有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带头人,实现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科研学术水平的整体跃升,通过理论指导实践教学,为学院的全面发展创造广阔的平台。

(二)加强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仅具备理论知识不能胜任岗位要求,随着岗位标准不断提高,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必须注重实践教学的落实。学院除了要有专业理论教师,还要有精通岗位核心技能或专业技能的教师。要优化学院教师队伍,培养“双师”是主要途径。万博旅游管理专业8名专业教师中仅有3人符合“双师”的条件,而且含金量还不是很高。要实现“双师”培养的目标要求,就要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计划安排更多的专业教师到实际岗位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规程和标准,到其他院校进修学习、交流经验,到企业进行岗位践学,或者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充实、更新专业知识资源优势,从而提升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服务学生的能力。聘请来自旅游相关企业的兼职教师也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他们对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动态以及岗位能力要求非常熟悉,能够给学生带来新鲜的行业信息,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引。

(三)建立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愿景

团队愿景是指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有高度认可的目标,能够让参与者为之共同努力,团结协作的理想。教学团队建设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把一个个有学历,有职称,有能力的个体有效团结融合起来,没有教学团队合作的和谐氛围,没有强有力的专业领头人,没有独特的团队文化,没有有序的有活力的团队组织是很难办到的。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团队愿景方面没有统一的目标,各自为政,缺乏带动组织的领头人,不能形成专业发展合力。

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互帮互助”团队,使得专业相关的教师能够相互帮助相互影响,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集中主要力量组成编撰团队,结合专业发展需要,对本专业所需教材进行编写,既能体现本学院专业特色,又能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实现全面建设。同时,学院也要组织教师队伍成立精品课程的打磨团队,树立教学示范的典型,为专业知识的教学模式提出创新性思维。对精品课程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进行严格的把关。精品课的团队建设不但能够提高授课人的教学能力,对其他课程的教学也有借鉴作用。首先打造学院精品课,继而实现精品课程向更高级别发展。

(四)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养对社会和个人都有重要影响,国家缺乏人文素养,可持续发展必然被制约。作为培养人才的工程师,加强教师队伍人文素养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非常重要。

学院要组织教师队伍人文素养的教育评比,让学生参与到教师人文素养的评比中,为老师的师德风范打分,从而制约教师的行为。学院还要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进行严格的把关,确保“三尺讲台”无杂音,净化教室空气,净化校园氛围,让社会上的乌烟瘴气禁止通过教师的口传入校园。有的教师对于授课内容很随意,没有进行很好的课堂设计,领导把关不严,从而到课堂上把不该说的或者不该教师说的也拿来在课堂上乱说,影响了课堂的纯洁性。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才能更好的服务教学,服务课堂,服务学生,做一个有公德和职业道德的教师,做一个高尚的研究人员。

(五)改善条件提高教学效能感

教师教学效能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教师自己心理因素的影响。要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不仅要改善外部因素,也要加强教师自我心理调节。在全院树立尊重教师职业的良好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改善工资待遇和后勤保障,让教师成为受人尊敬的岗位。通过组织了解教师家庭情况,做好家人的思想工作,获得家庭和亲戚的支持,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塑造典型、榜样的作用可以改变教师教学效能感。“精品课”团队建设就是树立典型的有效途径。学院也可以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评比竞赛活动,既能体现组织功能,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学院各级领导应及时了解教师队伍中个人的心理状况,对于有情绪的教师及时做好心理疏导,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正面引导教师对消极问题的看法,变消极为积极,培养教师的信心,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参考文献】

[1] 蒋丽珠、李玉向,教师队伍建设困顿与出路―百年树人师何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 宋朝河、何发霞,基于人才战略工程的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10月总第63期:39-40

[3] 卢建,教师队伍专业成长若干问题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4] 陈俊,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5] 许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

[6] 胡红梅,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3月:37-39

第12篇

Abstract: Heilongjiang province regards tourism as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therefore, it requires a lot of people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bility. As a private college servicing to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must deepen the reform of practice teaching and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关键词:旅游;实践教学;民办高校

Key words: tourism;practical teaching;private universitie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278-02

0引言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是为社会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事业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高等院校专业实习是教学计划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环节,而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实习更加具有它的重要性,实习是已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过程,是学生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综合培养。它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也是全面检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必经之路。因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而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中虽然已经有意识地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力度,但知识积累型的大学生还是占了绝大多数,很多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实际能力显现出很薄弱。

1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近年来,为了发展我国的旅游事业,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旅游专业,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旅游专业是在其他学科基础上改办而来,没有专业的老师,大部分教师由原来的语言类、史地类、经济管理类教师转改而来,还有许多教师是从这所学校到另外一所学校,理论教学水平很少,但是实践教学经验极少,因此,绝大部分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没有在旅游企业工作的经历,教学中又缺乏必要的实践,对学生施以“应用型”教育有了相当的难度;再加上教材建设滞后,一些教材内容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教学内容陈旧,与现在旅游事业的发展速度脱节,使得本科旅游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

另外,部分学校旅游专业都是在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的基础上新办的,教学设备匮乏,旅游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现象比较普遍,使本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也无法提供实际操作环境,旅游教学设施的缺乏导致学生到了实际工作岗位实习时,部分学生表现出眼高手低,有的在学校的“佼佼者”甚至不愿意端茶送水,认为这是伺候人的工作,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感觉不知从何下手,致使实习单位对本科学生有不良看法,产生部分本科学生的实际能力远不如专科甚至中专学生,这势必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实践环节建设滞后,制约了对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专业培养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实践教学作为旅游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以及适应和满足旅游产业对旅游人才需求的必经途径,其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终极目的。然而,由于高校对实践教学在旅游教育中的地位与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实践教学体系与专业培养目标、学科理论体系、课程体系、产业需求之间的关系认识模糊,受传统教学思想方法的束缚以及技术和教学条件的限制,致使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一直困扰着旅游学科的建设,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衔接不合理、实践教学设施设备不完备、实习基地不巩固、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实践教学重形式、走过场、缺乏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实践教学管理较松懈等问题,现有实践教学模式尚未构建起既能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应对旅游产业需求,又有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完整教学体系,是旅游高等教育滞后于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学校与实习单位缺乏定期沟通高校学生实习课程的安排是将学生放置在现实的企业环境中,企业辅助学校对学生进行实习教育,并对学生实习结果进行考核和评价,忽视对实习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每个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有自己的实习基地,且目前基地建设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星级饭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然而双方在合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企业和学校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这早已达成共识。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企业的协作不够紧密。由于人力、财力的限制,学校很少派出专业教师长期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实习单位将学生视作普通员工,也很少在他们实习中不断对其进行专门的专业培训和指导。很多学校只是在实习前派人将学生送到实习基地,实习结束后将学生接回来,对于专业知识的指导和实习效果的沟通却很少进行,旅游部门与学校的衔接不好,也无法选择优秀的员工。

3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改革的对策

3.1 调整教学计划,加强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多渠道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旅游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接触旅游企业的起点,操作性与实践性的内容较多,单纯的、书面上的知识传授不利于学生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旅游专业应根据课程教学实际,采用参观、现场教学、观看录像、专业讲座等手段,使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或组织学生到著名旅游景点以及星级酒店、宾馆进行实地考察,调整学生的心态,使学生全面了解旅游业的行业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联程度,以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有些高校的旅游专业在不具备完善的旅游企业模式教学环境和设施的情况下,有效地发挥模拟实验室的作用,使学生在模拟环境训练中掌握服务操作标准和管理经验,,更好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