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

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

时间:2023-07-31 17:25: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

第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发展;机遇的把握

金融危机是金融市场的非线性扰动、紊乱、崩溃,其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变的越来越严重,以至于金融市场无法有效地将资金配置到最有利的投资机会中。

一、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经济结构的优化及经济质量的有效提高,中国加入世贸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它也会带来新的风险,其中最严重的很可能关系到中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和发展。国际经验表明,金融不稳定和金融危机会对社会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性的危害,在经济方面尤为明显。

来的金融不稳定带来的经济损害有多种形式,比如银行倒闭、企业破产、职工失业、为处置银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外汇储备的损失、GDP下降等等。计算发现,日本在1992—1998年间和韩国在1997—2000年间为处置银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分别达到各国年GDP的21.5%和14.7%。北欧国家自1990年以来的三四年里因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达到其年GDP的10%—30%。这样的事实向我们深刻的说明了金融危机带给经济发展的巨大危害,甚至是经济倒退。

从经济发展来看,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出现混乱动荡,对银行信用体系、货币金融市场、对外贸易、国际收支及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可称之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和金融安全是对立的,靠的是国家金融竞争力、国家的金融系统抵御能力、国家金融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这样一个不稳定的金融环境,如何使经济的发展减少影响或者拉升经济发展就成为了我们所面对的必然问题。

二、经济发展的机遇

危机,从经济上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解释:危机是危险和机遇并存的一种特殊现象。经济结构的进步完善中,寻找机遇并抓住机遇就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在金融危机下,本文从经济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1.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危机下银行、企业等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时这些行业也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妨可以提升对其他行业的投入比例,如农业、小商品、轻工业等。根据金融危机的危机空白时段拉升这些行业,存储资金等待金融的回升。

2.利用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金融危机常常带来的负面效果就是失业问题。这也是大部分人所担心的事情,然而这时也正是我们促进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机遇,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往往人力资源的素质也是一大问题。在金融危机时,面对这方面的压力人们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便保障生存,这样也就给危机时的人才质量带来了很大的保证,当金融危机度过后,优秀的人力资源带给经济发展的贡献将是非常巨大的。

3.技术发展,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现代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都能深刻的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技术进步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在金融危机时,一切和金融有关的行业都可能崩溃,但技术却是一个例外,任何时刻先进的技术都会给经济发展的提升产生很大影响,促进经济的提高。

4.发展区域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注定是要先以农业为主要部门转为以工业为主,进而转为以贸易及服务等产业部门为主。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金融危机下的过渡时期不妨把视线转入区域经济,投入区域经济,带动区域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体经济的进步。

三、金融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的金融市场,融合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部分资金,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将是十分严重的。

例:2003年,爆发了SARS疫情,其具有突发性、预知性很低、求援依赖性高、后果严重等特征。在SARS疫情中,全国人民度过了“五一”长假,然而因为SARS,银行闭门休假、企业调整等给金融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为SARS人们不得不取消原定的假期消费、旅游一系列活动,国民经济同比去年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

评析:上述例中SARS的爆发,把人类逼到了危机的面前。这里的危机就是指具有严重威胁,并具有不确定性和有紧迫感的情绪。危机是几乎来不及反应的,在这次SARS疫情中,对我国的金融也有很大影响,银行的闭门休假每天将产生的不便、人们出行的不便、社会各行业的结构等紊乱同样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从SARS看金融危机,当信息混乱、事态扩大、特别是用来弥补和恢复危机的资源供不应求时,只有当人们有了明确、真实的信息,看到解决危机的资源供应充足,才会感到危机的规模在缩小,个人和社会的危机恢复力就会增强。金融经济危机也是一样,当金融危机来临时,人们往往会有消极的心理,经济发展就需要从不同位置全面的解决这一问题。

国际银行不良资产重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证券化及金融并购都会对金融危机的解决起到一定作用。信息公开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都可以很好的促进公司企业的发展,危险和机遇并存的金融危机同样也可以带给我们发展的契机。经济发展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时,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升自己,在金融经济中灵敏的把握住机遇,那么即便是金融危机也同样会带给我们经济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欧永生:金融危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第2篇

关键词:房地产 价格破灭 危害 防范对策

房地产价格破灭的危害分析

1985年香港房地产市场开始复苏,至1997年香港房价年平均增长超过20%,房价上升近10倍后达到了顶点,随之价格泡沫开始破灭。至1997年底房地产以及关联行业增加值占香港GDP的份额在40%以上,整个区域经济活动几乎围绕着房地产业而转。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总投资60%以上,而财政收入也主要依靠土地收入以及其他房地产相关税收。债券市场中房地产股占港股总市值1/3,股票和房地产价格呈现“荣辱与共”的现象。房地产和银行业也互相依赖,房地产开发商和居民住宅按揭始终占银行贷款总额的30%以上。经过六年的一路下跌,楼价跌了近70%左右,给香港经济造成了严重打击,直至2005年底才得以缓慢复苏。据专家计算,从1997年10月到2002年年底,5年的时间里香港房地产和股市总市值共损失约8万亿港元,比同期香港本地生产总值还要高,超过了1997年前7年因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上升而增加的财富总量。

从表1看出,香港在1991年至2011年之间受到两次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冲击:一次是1997年本地房地产市场的冲击;一次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从数据可以看出,每次泡沫破灭失业率会出现大幅度上升,1997年至1998年失业率从2.2上升至4.7;2008年至2009年失业率从3.5上升至5.3。从对外贸易看,价格泡沫的破灭降低了对外贸易总额,1997年至1998年对外贸易总额从3.710亿美元下降至27767亿美元;2008年至2009年从58493亿美元下降至51514亿美元。工业发展也受到了影响,从工业指数看,1997年至1998年工业指数从120.6下降至110.1;2008年至2009年工业指数从109.9下降至108.0。房地产价格泡沫的破灭危害到了整体的经济情况,降低了人均GDP,1997年至1998年从20.4万美元降低至19.24万美元;2008年至2009年从24.54万美元降低至23.79万美元,并且政府储蓄及收入都受到影响,1997年至1998年间政府储蓄从4575亿美元降低至4343亿美元,政府收入从2812亿美元下降至2162亿美元。房地产价格泡沫的破灭对经济的整体影响是长期的,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1997年人均GDP为20.4万美元,在经过泡沫破灭后直到2005年才得以恢复,影响时间长达8年。虽然美国次贷危机对香港的影响有限,属于区域外的影响,但是经济的恢复期也达两年之久。

综上所述,房地产价格破灭不仅引起金融危机,使银行呆账坏账急速上升,债款贬值,同时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影响工业及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失业率,降低人均GDP。

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的危害机理分析

(一)金融危机的形成

政府因素是导致房地产经济泡沫破灭的主导因素,而由价格引起的市场影响度依然存在。从图1可知,价格泡沫破灭即价格出现持续下跌,并且幅度大。价格的持续下跌引起消费者预期发生变化,从看涨变成看跌,购买意愿延期,影响当期房屋交易。由于价格长期下跌,许多散户投资者迫于资金压力大量抛售,从而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价格会继续下跌。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商无法通过销售回笼资金,导致银行回笼资金困难,银行危机随之产生。房地产危机带来相关产业的股票下降,银行危机加速证券市场的危机,整体金融危机随之爆发。此外,房地产危机引起的相关产业萧条,会加剧经济基本面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金融危机。

(二)实业危机的形成

实业危机由房地产的连锁反应引起(见图2)。泡沫破灭,房地产市场衰落,其涉及的建筑材料、钢铁、运输等产业遭受严重影响,而这种影响会不断扩散。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各个产业是相互关联的,通过上下游产业、辅助产业等各种相关形式链接在一起。在房地产及上下游产业衰退时,与其上下游及相关产业之间具有上下游关系或者相关产业的产业都会受到影响,并且这种链条式的扩散效应逐渐会波及整个经济实业。泡沫破灭给实业带来的冲击除了来自于这种产业相关性影响外,还因为其泡沫本身已经给实体经济造成了冲击。在泡沫未破灭时,由于房地产的暴利,大量资金被用到房地产这个大行业中,所以房地产占整个经济的份额非常重,因此当房地产价格泡沫时,其突然的衰退会直接给整体的经济以重创,使整个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此外,由于价格泡沫破灭带来的金融危机,会给实体企业的资产评估带来严重影响,而糟糕的经济形势导致人们投资信心的缺乏,实体企业融资也会遇到困难。在经济不景气时生产者信心也会受到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受阻。并且,银行业银根收紧,实体企业贷款难度更大,许多实体企业因资金链终端直接面临破产危机。所以,在这样多重交错的影响下,实业危机爆发,即房地产市场的萧条引起产品生产的整体萧条,产品生产下降。

(三)社会危机的形成

社会危机源于人们生活状况的恶化(见图3)。房地产泡沫引起金融危机进而会影响投资者信心。投资信心的缺乏致使储蓄下降,货币资金大量投入到消费市场。同时,由于实业危机引起产品生产下降,货币量与产品量的矛盾引起价格上涨。由于生产萎缩,实体企业面临危机,大量企业倒闭或者裁员,就业需求减少,失业随之增加,因此房地产泡沫破灭伴随着失业率的攀升。失业使收入减少,价格上涨使消费增加。收入与消费的矛盾加剧了生活状况的恶化。在生活压力过大,生存遇到障碍时,人们便会通过各种形式来宣泄自己的压力,来发泄自己的不满,这种不满不仅涉及贫富矛盾,更会对社会、对政府产生不满。人们的宣泄方式很多,无论是那种宣泄方式都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四)危机之间的关系

房地产危机、金融危机、实业危机和社会危机不是此起彼伏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的(见图4)。房地产危机在引发金融危机、实业危机以及社会危机的同时,这些危机同时在彼此作用。金融危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加剧了房地产的资金问题,同时降低投资者、消费者以及生产者信心,进而给实体经济融资和市场带来危害。实体经济的恶化又会进一步恶化经济的基本面,降低投资者、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信心,间接的恶化金融危机。社会是基本的宏观环境,社会危机的产生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严重影响,这种影响严重破坏了宏观环境,而宏观环境是投资者、消费者及生产者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社会危机的产生无疑加剧了实业危机和金融危机。所以整个经济体系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方面恶化会引起其他方面的恶化,而其他方的恶化又会反过来加剧整体的恶化程度。所以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如果不加以引导,其影响是无法估计和衡量的。

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的危害防范对策

第一,政府对房地产的压制政策应该循序渐进,延长价格泡沫破灭的过程,防止价格泡沫直线崩溃。一招毙命的政策造成了房地产泡沫的快速破灭。快速破灭必然导致房地产的快速崩盘。在没有缓冲作用下,房地产快速崩盘,价格迅速下跌,必然银行资金风险。在政府主导型的国家,击破泡沫不存问题,但其实施的政策要想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减少危害的产生是其力所不能及的。无论是货币政策、税收政策或者是一般行政政策,都无法在短期取得良好效果,并且由于经济关系的复杂性,即使在短期取得效果也无法保证短期效果与预期效果一致。

第二,大力促进实业经济的发展,压缩房地产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的比例。总结房地产价格破灭对经济影响,关键是货币资金大部分流入到房地产市场,冲淡了投资者对实业经济的投资,使整个经济的产业结果中房地产占据的过分份额,使整个经济受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过大。但是要想降低房地产价格破灭对经济的影响,首先就要压低房地产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所以政府需大力发展实业经济,吸引更多投资者、更多货币资金到其他领域的发展中去,以提高实业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地位。

第三,稳定就业率,稳定物价。这是关乎民生的措施。促进实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因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带来的就业危机,但是并不能消灭。为了冲淡房地产对就业带来的危机,建议政府在刺破房地产泡沫时,大力发展民生工程,以冲淡甚至消除房地产对就业的影响。同时,应减少货币供应以缩小流通市场的货币供应量稳定物价,减少流通市场货币对消费市场的冲击。政府在房地产泡沫逐渐破灭的关键时期,应该加强对价格的管控,防止投机主义者人为抬高物价。

第四,保障银行资金的基本稳定。银行危机是金融危机、实业危机以及社会危机的前兆,保障银行业的稳定是稳定经济基本面的重要举措,而资金问题是银行危机的关键问题。价格泡沫破灭必然引起房地产资金回笼困难,造成银行业的呆账坏账上升,资金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非常大。银行作为社会储蓄最主要场所,如果资金出现问题将引发疯狂挤兑现象(我国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后就出现了严重的挤兑现象),这将严重损伤人们对经济的信心,造成社会性恐慌。保障银行资金的基本稳定,实质是保障人们的基本财产安全、稳定人们对经济的信心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刘金娥.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成因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2)

2.吴铁稳,林珊华.日本20世纪80年代房地产泡沫探析及启示—论政府在其中的作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3)

3.李宗怡.货币政策如何应对房地产泡沫—中日比较分析[J].亚太经济,2007(4)

第3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的保护 控制成本 新贸易保护 认识

一、知识产权的保护

不仅是在我国还是在欧洲等国家,知识产权的保护都是相当的重要的,因为在一个法治社会,知识产权是作为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国家以提高核心的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战略。它所表现出来的事个人后者是集体在某个领域里面创造出来的专有权,所以知识产权是一个无形的财产权利,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的完整就会很好的体现出这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方面的发展程度,因为知识产权在现代贸易中有着主导的作用。在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不仅是要受到自己国家的法律保护,也会受到国际法的保护,因为知识产权需要一个系统,它有着公众的影响力,所以知识产权是应该国际化的。

对知识产权的重视是许多国家必不可少的,这些国家还特意的签订了一些国际法以确保知识产权的要说到相应的保护。尤其是欧洲一些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做到很完善的,特别是对自己国家的专利和商标法,约定了几项基本原则:国名待遇原则、优先权原则、强制许可原则、独立性原则。还有许多的原则是确保国民、企业在贸易中受到保护。

在欧洲的许多国家中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也是受到重视的。因为随着经营环境的改变和知识产权的日益完善,商业秘密就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所以,许多的国家就会以法律的形式来对商业秘密进行保护,但是欧盟国家对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的不一致使得商业秘密保护一时得不到完善的保护,所以就以TRIPS协议和其他的国际条约规定商业秘密保护的最低标准。

二、新贸易保护

随着金融危机的减退,我们就应在分析自次的危机后总结贸易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的问题,制定一个更加完善的新贸易保护,综合其发展的特点和发展的趋势。

在金融危机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某个国家的货币贬值,当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了,那么这个国家在金融危机中就损失的很严重,就应该相应的提高该国家的竞争力。同时,也要适当的控制经济的走势,因为货币的贬值起到了促性出口和限制进口的双重作用。在金融危机中,许多的企业和国家都对银行进行借款以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但是就是这种情况也出现了不少的银行危机,造成了许多的银行被收购、接管、倒闭,轻一点的情况就是银行出现坏账,贷款能力的减弱,无法贷款等情况。使得国际资本大量的撤离,国内生产、企业流通的不到充足的资金。而这种情况也会导致企业的损失,使企业人员大量的失业,购买力下降,社会的经济能力也同时下降,进口和出口也是相应的下降,这种循环的损失导致经济情况得不到缓解,就会越来越坏。在金融危机中,一些国家会出现债务危机。在危机的冲击下,一些国家的偿还能力、担保有效性、汇率政策的稳定性等情况都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使得这些国家的经济危机更加的严重。这次的危机对欧洲等国家尤其严重,使得许多国家不仅本国的国民经济下降还要偿还外债,导致货币大幅度的贬值。

在这次的金融危机后,出现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而这个新的贸易主义是当今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随着国际贸易的越来越自由化,贸易保护手段就要受到国际贸易的限制和约束。所以我们应该突破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在总结经验去除缺点的情况下制定新的贸易保护手段。新贸易保护主义要更合理化、严格化,突出形式上的隐蔽性、政治上的便利性、技术上的歧视性、实际效果的有效性等特点。尤其是在欧洲国家的危机上出现的严重损失,许多国家的经济都影响到了全球贸易的稳定。而新贸易主义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曾经的贸易主义是由多个发达国家采用的,许多的发展中国家受到了许多的危害,但是在经融危机下,发展中国家也会使用贸易保护。欧洲市场在经济上是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的和互补性的,所以在危害中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了大规模的伤害,而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则是提倡普遍性和公平性,使得全球的贸易保护主义都是平等的,在全球贸易商提高了生产,减小了危害。

三、控制成本

成本是商品最基本的,也是每一个企业优先考虑的,控制成本是在经融危机下一个合理有效的方法。总所周知,欧洲国家是生产奢侈品的地方,而在此次的经融危机下,奢侈品也是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所以适当的控制成本对企业来说是刻不容缓的。

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成本的控制力度,也是在竞争中的优势。因为欧洲市场的成本较高,金融危机对其的影响力及回很大。然而东南亚市场的成本较低,在此次的金融危机对其影响就没有那么大,尤其是有充分成本优势的中国更是没有竞争力的影响。

四、结束语

在金融危机的危害下,全球的经济下降,在我们终于挺过这次的危机之后就对其国际贸易主义和知识产权的问题进行完善。在吸取上次的教训之后,总结曾经的贸易保护主义的缺点和国际知识产权所出现的缺点,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尤其是国际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新贸易保护主义。在结合全球经济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下,合理合法的对全球经济进行维护。

参考文献:

[1]李轩.西方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述评[J].当代经济研究.2007(5)

第4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宏观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

一、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分析与现状

2008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次贷危机,这场金融危机来势凶猛,不仅让美国本土的许多著名企业纷纷破产,也深深打击了中国市场。尽管中国经济在政府强有力的调控下跨过了各种艰难,但是中国市场作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面临着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考验。

美元一直是世界经济的主导货币,中国自从加入WTO后,经济发展越来越国际化,自从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受到影响。因此中国经济的现状就是,尽管平稳发展,但是仍受到来自美国金融危机的威胁,一旦政府不能很好的调控宏观经济,中国经济也势必会出现崩盘现象。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直接来说就是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我国贸易渠道的影响

近几年来,尽管我国贸易进出口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金融危机仍在不断的蔓延,美金市场也不停的在波动,因此金融危机仍可谓是深不见底,这就使得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将要一直面临着未知的挑战。受全球市场需求的影响,很多国家出现了保护性的贸易形式,这就导致除中国以外的外部经济环境更加的恶劣。除此之外,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欧美等国家的进口需求,这就减少中国的出口额度,加大了供应过剩问题。最终结果就是导致部分小企业处于破产的边缘。因此,中国政府就必须加大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贸易遗留问题。

2.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爆发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证券A股市场受到重创,但由于我国一直以来都没有实行自由的货币兑换政策,证券市场也没有完全的开放,因此这就让A股市场没有直接面对来金融危机的冲击。尽管如此,这也不是值得乐观的事情,毕竟金融危机一直在不断的恶化,中国市场也会继续恶化,这就让部分投资者产生了怀疑的想法。投资的减少,就会直接阻碍宏观经济的发展。

3.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美国突发金融危机,最主要就是受其房地产泡沫经济的影响。如今美国的房地产业已经处于低迷状态,但是由于美国联邦储蓄不断大规模的救市,放松银根,这就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更多的国际资本开始源源不断的流向中国,加之外汇储备能力的加强,使得金融和经济领域的流动资金处于过剩状态。因此中国政府就必须不断的对房地产进行干预,作为金融危机的间接影响结果,我国的楼市目前的价格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这对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最直接的打击。

4.对我国利率和汇率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下,目前美元一直处于贬值状态,而这势必会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虽然人民币升值会对处理我国贸易不平衡问题有所帮助,也会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一直处于紧绷状态中的中美贸易冲突,但是如果美元一直下跌,人民不断升值就会对我国的经济,尤其实体经济造成冲击。除此之外,一旦美元持续贬值,也绝对会影响中国产品价格的涨跌,更会不断加剧我国的通货膨胀情况。此外,受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就会直接加大我国企业融资的难度,直接导致部分企业倒闭。

三、宏观经济的应对措施

正确把控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向,采取果断有力的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有预见性的、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增强宏观调控的力度是我国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具体政策,其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人民币升值速度,对金融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革。人民币直接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美元如果一直处于贬值状态,而其他国家的货币浮动不大,我国的进口价格就会大幅度的涨幅,这就会直接加剧通货膨胀,此外也会使我国现有的货币政策和调控的宏观手段无法抑制通货膨胀。如果人民币只对美元大幅升值,我国的很多企业势必面临倒闭,这也就直接加剧了我国人口的失业率大幅增长,自然实体经济也会无法正常发展。这也就要求国家对人民币的升值速度有所控制。此外对金融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革主要是不断深化我国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的改革、创新之路,积极发展多种体制的金融企业,使民间资本得到合法、健康的融资发展。宏观经济作用于金融机构的改革,可以有效的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不断的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形成,平衡汇率,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2.放宽货币政策,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不断增加政府支出,采取减税政策和税费改革措施会不断的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和金融调控结构。此外,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给资金的流通提供保证,也会对各行业的投资和就业形成链接,加强宏观调控的调控力度。放宽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就会积极的投入到民生建设之中去,不断的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大力拉动内需,让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中小企业从外销转内销,找到合适自己的生存之路。

3.选择性的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宏观调控手段,但是宏观调控应该是有选择性的进行。其最主要的任务是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我国从2008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例如三次提高出口退税政策,采取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降低住房交易费等。但是,正确的宏观调控应该是在经济处于良好发展的状态下操控,而不是给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冲击,以房地产为例,政府的宏观调控不仅没有使房价下跌,反而上涨,因此在实际的宏观调控中,政府必须有选择性的进行。

四、结束语

宏观调控是国民经济强有力的调控工具,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我国必须不断的深化与各国的贸易合作,共同抵制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不断的推动国际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为国际经济的复苏做出应有的贡献。为了避免通货膨胀,也要不断的拉动内需,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甄炳禧,透视美国次贷危机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1).

第5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投机;机遇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075-02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风暴已经进入尾声,为什么这样说,这要从金融危机的成因谈起,这次金融危机的成因表面来看是由于美国的次级贷危机引起的,但是笔者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根本原因是一次金融投机家的投机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打压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赚取高额的利润差价,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可以确切地说金融风暴已经结束,由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下滑现象也将进入底部,由此可以推断在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国家本年度第二季度的各项经济指标将好于第一季度。

一、金融危机成因分析

笔者之所以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家们的投机行为主要基于以下原因,本次金融危机不是市场自身原因造成的,查看历史数据,2008年9月以前世界范围内经济一片繁荣,各国经济指标大多为历史最好,而2008年9月雷曼公司宣布破产保护以后,金融风暴犹如海啸一般短时期迅速席卷全球并迅速影响到实体经济,2008年底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指标迅速变坏,分析本次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没有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大规模的战争、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由此可以证明此次金融危机主要原因不是市场自身造成的,由此反推出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人为投机因素产生的。

下面再通过一些间接现象来分析证明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要通过直接现象证明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是比较困难的,此次金融危机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有很大的不同,1997亚洲金融风暴有明确的挑起者――金融大鳄索罗斯,而且投机过程非常明显,因此很容易通过直接现象证明亚洲金融风暴是一次金融投机,而此次金融危机其金融投机过程非常隐蔽和周密,很难从表面现象直接看出这是一次金融投机家们导演的一场大戏。只能从一些间接现象判断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首先看这些投机分子选择投机的时间,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正是美国总统换届之前,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忙于换届,是应对危机最薄弱的时期;再看金融投机家们针对的对象,此次金融投机的对象是美国证券和期货市场,在金融危机之前美国股市已经连续上涨了五年,美国股市已经出现高市盈率高风险现象;再看本次金融投机家们利用的工具,本次金融危机金融投机家们利用的直接工具是次级贷和次级贷衍生物[1],间接工具是宣传媒体。为了使本次金融危机能够达到金融投机家们的预期效果,可以说他们是挖空了心思,实际上以美国的经济实力化解次级贷危机本来是不难的事情,但是金融投机家们根本不给美国政府机会,甚至不惜以牺牲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为代价,利用媒体导向制造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恐慌来打压美国证券和期货市场,利用了大约半年时间将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2 000多点砸到6 000多点。石油期货从143美元左右砸到38美元左右,有报道称专家估算2008年金融危机在美国造成了十多万亿美元资产的蒸发[2],那么金融投机家们通过做空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赚取的利润保守的估计也应当有万亿美元以上。至于说这些金融投机家们在美国证券期货市场通过抄底在未来的市场上赚取的利润更是高得难以估计。

二、预见经济即将好转的根据

文章开头笔者为什么说本次金融危机已经结束了呢?其实这很简单,既然本次金融危机是针对美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一次金融投机,其目的无非是要通过高抛低吸来赚取差价,只要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见底了,金融危机也就结束了。根据道氏理论,股市的趋势一旦形成很难改变,从2009年3月10日起美国股市已经连续上涨三周,根据以往的统计数据可以推断美国股市的上涨趋势已经形成,因此即使金融危机造成的危害还会有一定的延续,但是今后一段时间金融投机家们将会利用其资金实力不断推出有利于金融形势好转的消息来刺激美国股市的上涨,这当中可能有小的反复,但是大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预见经济即将好转的根据有三点:(1)美国的经济基本是与证券期货市场同步的,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见底,经济下滑也应当见底。(2)美国实体经济生产能力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破坏很小,只要金融形势好转,经济会迅速跟上。(3)世界各国提出了振兴经济的计划,特别是中国已经实施了经济振兴计划,美国奥巴马政府也正在实施多项刺激经济和消费的方案,根据本人在《试用量价时空关系式分析当前金融危机》[3] 一文中的论证,目前世界各国提出的宏观振兴经济计划多数将刺激经济的增长。

根据以上三点本人推测全球经济3月份见底,四五月份将开始复苏,最迟6月份各项经济指标将明显好于3月份。

三、面对机遇的措施

1.避开政治阻击,抄底矿产资源。实际上目前的经济形势对于任何投资者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抄底机遇,对于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而言,更是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低价获取矿产资源的机会。众所周知,2008年之前只要是中国准备购买的物资国际炒家都会哄抬物价,但是目前如果中国大量购进矿产资源一般不会遇到国际炒家的价格阻击,这是因为如果国际炒家用哄抬物价的方法实行阻击,必然会推高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而目前正是国际炒家吸筹阶段很显然对于金融投机家们而言不希望迅速推高美国证券期货市场,所以国际炒家不会用哄抬物价的方法阻击中国收购世界矿产资源。但是国际炒家会用政治手段阻击中国抄底世界矿产资源,3月份澳大利亚否决中国五矿收购案就是政治阻击,因此对于中国的投资者而言要学会灵活运用政治手段,避开政治阻击,抄底世界矿产资源。

2.适度参与美国股市。一般来说股市的底部区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形成,因为国际炒家需要慢慢吸筹,以获取暴利。因此短时间内美国股市不会迅速走高,它会慢慢推高或震荡走高,这正是中国资金抄底美国股市的好时机,从历史的教训来看,中国资金参与美国股市最好以民间资金的形式参与,如果以国有资金参与美国股市很难获得发言权。中国资金可以学习日本资金参与美国股市的方法不求控制上市公司,只求影响上市公司。

3.做好准备,迎接外贸发展。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企业出口影响很大,但是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世界经济也会迅速复苏,中国的外贸企业此时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及时了解西方国家下一步的需求动向为新的出口做好准备。

四、金融危机后的反思

反思此次金融危机,我们看到中国的在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先后有8只QDⅡ基金陆续发行并走向海外市场投资[4],其所选时间正是世界证券市场的高点,等于将资金拱手送给国际炒家。而当前应当是参与国际证券期货抄底时间了,我们的QDⅡ基金却一点募集的迹象也没有,这说明中国的基金管理者与国际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样在2008年中国的许多银行和大公司在国际证券市场参与了证券期货的买卖,买了个最高点,但是现在当世界证券期货市场出现了极好的机遇时,大多数中国的银行和大公司却不敢参与了。比较中国实体经济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的措施――中央投资4万亿拉动内需、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可以看出中国实体经济应对世界危机的能力远远大于金融虚拟经济应对世界危机的能力。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一个国家的金融虚拟经济带来的效益远大于实体经济带来的效益,发展金融虚拟经济,提高自身金融虚拟经济的能力是中国今后发展的一个重点。

最后要说明的是虽然这次金融危机已经结束,但是它带来的危害还会影响到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发展。因此虽然今后金融形势会有所好转,全球经济也会逐渐回暖,但是,全球经济的增长的速度可能会放慢,企业要以长远的目光看待经济回暖,调整好自己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外汇通.次级贷危机的过程[EB/OL]..

[3]胡小平.试用量价时空关系式分析当前金融危机[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3).

[4]经济通新闻.[QD追踪]表列去年至今8只QDII基金发行情况[EB/OL].gb01.省略.hk/gate/gb/corpsv.省略.hk/we

第6篇

【关键词】金融监管 有效措施 经济发展 全球化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指的是金子,融,指的是融通,金融就是金子的融会贯通,即价值的流通,金融学的本质是研究探索金融的客观规律,然而由于人类进入金融社会的时间还非常短,因此人类仍处于金融洪荒时代,距发现金融规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因如此,金融危机频发。如今经济飞速发展,金融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已经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在我们享受经济高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常思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所以目前防范金融危机,实行金融监管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机构包括“一行三会”,即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金融监管也被称为金融监管治理,治理水平、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有效性是决定金融体系稳健性的重要原因。如果监管治理不完善,监管当局的公信力和监管权威将受到影响,难以有效地推动被监管机构改进公司治理,进而会导致道德风险。从银行设立的那天,信用危机、金融危机就一直困扰着学者以及各国政府,国外对金融监管有效性的研究已经阶段性的取得了成果,如金融危机说、管制供求说、管制寻租说等,我们在要总结以往经验的同时应对当今金融监管所存在的缺陷采取积极的、有效的措施。

早期的金融监管并没有固定的制度,中央银行制度是是现代金融监管制度的起点,从1551年到1866年的这316年期间,欧洲频繁的发生金融危机,约十年就发生一次。20世纪的三十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更是给人带来空前的灾难,大批银行以及其他的金融机构相继倒闭,美国的次贷危机的产生是由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大规模违约以及基于次级住房抵押而涉及的一系列金融衍生品的价值的下降,此次的次贷危机也暴漏了金融监管的不足。在当时对于金融自由化还是政府干预形成了很大的争议,但是当美国的经济危机发生时,金融自由化理论以后的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

对于金融发展的现状,对于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是目前学者研究的方向。那么什么事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呢?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就是达成金融监管目标的成本与收益的比较,金融监管的目标是保护投资者以及存款人的利益,是创造和维护金融业的公平的环境,是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是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根据近代学者的总结,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一、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放松金融管制以后,金融机构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进行创造性的变革和开放活动,金融创新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为了获得利润而回避政府的管制而产生的。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之产生世界性的放松金融管制的潮流,金融管制的放松为二十世纪末的金融创新提供里全新的环境。金融创新有利于分散金融危机的风险,提高金融业的服务效率,扩大金融市场的融资的规模,缓解世界性的通货膨胀,使市场的机制更加的敏捷,金融创新的作用范围广而大。但是与此同时金融创新对整个的经济运行的机制、运行的方式、运行的效率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正视金融创新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它是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下降,使之面临的风险更大,它降低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力度以及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所以金融创新给金融机构带来有效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它给金融衍生工具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金融监管模式

广义的金融监管模式是指一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安排,而狭义的概念是金融监管主体的组织结构。各国的金融监管模式根据其历史的演变、政治的体制、金融的机构、发展的阶段、金融规模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组织结构。按金融监管机构对监管金融的行为,可把金融监管模式分为自律式模式、法治式模式、干预式模式等模式。在美国实行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制度,由于美国最开始施行分业经营,致使美国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有所下降,到了80年代的金融业的改革,使美国分业经营逐渐消失,促使美国经济步入了正规,在国际市场上重夺竞争力。

在英国施行高度集中的单一监管,它的明显特点是自律,这种自律的监管方式有着很大的灵活性,缺点是其中存在很大的认为作用,这种监管机构,为英国在世纪金融业的发展和监管,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在德国实行“全能银行”的模式,它是独立的联邦监管机构,在德国银行的监管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对于德国来说,这种全能银行方便了银行体系向企业提供了广泛而且有效的金融的服务,同时也分散了银行的风险,保证了银行的利润的稳定的增长。各国利用本国家的发展特点,制定了不同的金融监管模式,金融监管模式不是不能改变的,应随金融的发展适时的进行改变、调整,各国的不同的模式确保了各个国家银行业的效率以及稳定的发展,加强了银行以谨慎为目的风险经营的管理。

三、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国和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放开资本金融管制,使资本在全球各国、各地区金融市场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统一的货币体系的趋势。金融的全球化将经济全球化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广度以及深度,从整体上有力的推动里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发展,然而我们要深入认识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由于资本流动的加快使得资本管制有效性明显下降,资本管制的成本却明显上升,所以在认识到金融全球化给金融监管的有效性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给全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利与弊。

第7篇

也是亚洲地区首先衰退的国家,并可能面临更长时间的衰退。

根据日本官方公布的数据,日本经济在今年二、三季度连续出现负增长,从而名副其实地步入了衰退。日本在欧元区之后步入衰退,是出乎意料的事情:这一方面是因为日本居然在美国之前发生衰退;另一方面是因为,在亚洲各国中,日本经济还不是最脆弱的,但却成了亚洲地区首先衰退的国家。当然,换个角度看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在全

球化的世界里,危机的传递与影响超乎想象。

步入衰退的原因

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二季度出现了0.9%的负增长之后,在三季度再度出现了0.1%的负增长,根据“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的官方定义,日本经济正式步入衰退。

从过去两个季度经济的表现可以看出,日本经济衰退既有国内经济自身的问题,也明显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或促使日本经济步入衰退的主要因素包括:

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波动 在过去两个季度的衰退中,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因素几乎是交替发挥负面作用。在2008年二季度,日本国内需求出现了0.9%的负增长,并给当季GDP带来了0.9个百分点的负增长,当季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为零。而在此之前的三个季度(2007年三季度~2008年一季度),净出口仍然对GDP增长起到正面的拉动作用,但拉动的效果明显在减弱。2008年三季度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在国内需求出现微弱正增长时,净出口却出现了大问题。2008年第三季度的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只有0.7%,而进口增长速度却明显高于2007年三季度的水平,进口由负增长变为正增长,并给当季GDP带来0.2个百分点的负增长。

当然,这种变化只具有统计上的意义,日本不尽合理的经济结构、贸易结构以及政府缺乏刺激经济的能力,才是造成衰退的现实原因。

日本的经济结构与贸易结构 从经济结构上看,日本经济仍然存在对外依存过高的问题,尤其是在近年日本经济增长速度再次放缓的情况下,外需的拉动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在2007年三季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0.7%,其中净出口的拉动占到0.5%。与此同时,日本的贸易结构在经济危机中也处于非常脆弱的状态。在受危机影响的各种产业中,汽车、高端电子消费品都是首当其冲,而在日本的出口中,这些产品恰恰占到相当大的比例;而日本进口的产品很多都是受风险影响很小的消费品。这使得日本在全球经济出现危机时显得超乎寻常的脆弱。

日本政府刺激经济的能力 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各国刺激经济的手段主要在两个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也是自上世纪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经济学家给政策制定者提供的主要经济工具。

但是在日本,这两种政策工具都缺乏进一步刺激经济的空间,当然,这要追溯到日本泡沫经济时代(我将在下面谈这个问题)。从货币政策上看,日本银行长期维持超低利率,已经没有再下调利率的空间。从财政政策上看,到2007年,日本政府债务存量已经达到当年财政收入16.1倍,日本的财政支出中,有15%左右被用于支出公债利息。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无力出台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方案。

比较美国、中国、韩国和日本的情况可以看出,美国各种救助计划(包括美联储提供的低息贷款)的规模至少在1万亿美元、占到美国GDP的7%左右,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目前还没有出现衰退的重要原因。中国宣布的4万亿人民币经济刺激方案中,如果新增以及当年到位的资金以1 万亿计算,也达到了2007年中国GDP的5%左右。韩国在2008年9月宣布的经济刺激方案为185亿美元,占到GDP的2%。而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刺激方案仅为5万亿日元,不足日本GDP的1%,财力捉襟见肘是主要原因。更令人担心的是:日本经济可能正面临着更长时间的衰退。虽然亚洲开发银行抱有乐观的看法,但各方面情况表明,日本经济衰退可能难以在短期内扭转,日本经济财政特任大臣与谢野馨也表示,下一个会计年度日本经济可能不会增长。从日本经济的表现看出,企业的设备投资在萎缩,说明投资者的信心已经被削弱,而在全球经济陷于困境的大背景下,消费者信心难以上升,在投资者与消费者信心同时低迷的情况下,短期内扭转衰退的可能性很小。

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经济衰退给中国的启示,既包括长期发展战略方面的,也包括当下应对美国金融危机方面的。

要高度重视房地产泡沫的危害 在过去的20年中,房地产泡沫成为了危害经济体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它的危害程度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经济问题,也远远大于通货膨胀。可以说,房地产泡沫已经取代了通货膨胀,成为全球经济的首要危害。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了长达10年的经济低迷,而我们正在遭受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后给全球带来的严重后果。

泡沫不只是给私有经济带来危害,而且对公共政策危害至深。在泡沫破灭后,必然要使用财政政策对受损失的金融机构予以支持,这会削弱一国的财力。一个经济体的负债能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人民币还不是国际货币,不可能通过铸币税来为经济融资(美国就可以)。因此,如果中国出现了房地产泡沫并且破灭,后果可能会更像日本,而无法像美国一样脱身。

第8篇

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接二连三地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相当严峻的挑战。综观影响较大的三次金融危机(1992~1993年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1995年的拉美债务危机和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尽管它们爆发的具体原因千差万别,贸易收支的长期失衡和投机资本的无序流动却是基本的共同点。深入探讨贸易收支和短期资本流动在金融危机形成中的作用机理,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防范金融危机的再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脆弱的贸易收支平衡是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经济基础

在虚拟经济运行日益独立于实体经济的今天,金融危机的发生固然有金融市场运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实体经济的失衡。从贸易收支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只有保持贸易收支的平衡,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经济资源才能确保继续参与到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进程中去;如果能长期保持贸易收支顺差,则意味着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加强了对本国经济资源的利用,其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币值稳定目标的实现将更有保障。这种情况下,金融危机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问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极不稳定,贸易平衡通常很难实现,全球也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做到持续的贸易收支顺差;相反,贸易收支逆差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常见现象。持续的贸易收支逆差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资源大量闲置,导致国内经济全面失衡,并进一步引发金融危机。从这个方面看,脆弱的贸易收支平衡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

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的不稳定性来自于其所拥有的竞争优势的相对性。当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其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必须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所获取的只能是一种相对竞争优势。这种相对竞争优势与发达国家所拥有的绝对竞争优势相比,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相对竞争优势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与绝对竞争优势相比,相对竞争优势具有极强的可替代性。依靠这种竞争优势所取得的成本优势、质量优势和效益优势等随时随地会被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对手夺走,因而在拥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非常激烈。

第二,相对竞争优势所带来的比较利益有越来越少的趋势。比较利益的存在是以生产要素的不流动为前提条件的。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的提升,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大大增强,比较利益的空间明显地受到压缩。在缺乏足够效益支撑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更有可能出现恶化的局面。

第三,相对竞争优势的不稳定性常使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跟不上比较优势的变化。随着经济理论的成熟和实践经验的丰富,发展中国家为发展经济而展开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大大缩短了比较优势和相对竞争优势变迁的时间。当比较优势发生变化而经济结构调整滞后时,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出现赤字就不可避免。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分工格局中只能拥有相对竞争优势,而相对竞争优势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贸易收支上必然处于长期逆差的状态,而是仅仅提供了这种可能。事实上,真正摧毁发展中国家相对竞争优势并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长期处于逆差状态的是伴随着资本项目自由化而来的短期资本无序流动。

二、短期资本的无序流动是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外部原因

所谓资本项目自由化,尽管国际上对其还有争议,但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指“国际资本交易本身及其支付和转移均不受限制,并且不仅支付和转移的作出,而且居民接受非居民的支付和转移也可自由进行”。[1](P.48)出于对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纷纷推进资本项目的自由化,从而大大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也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历程表明,尽管已经有发展中国家的参与,然而当今高度自由化的国际金融市场却是建立在绝对竞争优势基础之上的,资本自由流动特别是短期资本的流动仅仅是适应了发达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受金融深化理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尾随发达国家不仅在国内实施金融自由化,在对外的资本项目领域也快速解除管制。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落后,国际资本的流动特别是短期资本的流动客观上极易对建立在相对竞争优势基础之上的国民经济形成一种有效的金融抑制,从而阻碍和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汇率机制本来是发展中国家调节贸易收支平衡的最主要手段,但在短期资本无序流动的影响下,失去了它应该发挥的传统作用。首先,由于贸易收支不再是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上决定汇率的惟一因素,有的甚至已不是主要因素,只拥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减少对外经济交往中的风险和成本,通常只能实行固定汇率制,至少也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其次,由于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和相对竞争优势的形成是一个系统且长期的过程,而短期资本的反应迅速得多,发展中国家调整汇率往往未得其利,先受其害。第三,由于外汇汇率与贸易收支的关联度大大下降,发展中国家调整汇率并不一定能够达到调整贸易收支平衡的预期效果。第四,由于货币市场的灵敏度远高于商品市场,汇率在政府干预下常常会出现超调现象。第五,由于预期在短期资本流动中的巨大作用,发展中国家调整汇率取得成功往往不是在贸易收支恶化而是在贸易收支状况还比较好的时候。所有这些都意味着,短期资本的自由流动已经大大压缩了汇率机制在发展中国家发挥作用的空间。

再从资本流动机制上看,短期资本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甚至更为不利。第一,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在资本项目收支上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属于资本净流出地区。相对竞争优势也许会带来较高的收益,却伴随着极高的风险,发展中国家利用资本流入来弥补贸易赤字只能作为一种特殊情况来处理。第二,短期资本在发展中国家停留时间的长短完全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相对竞争优势的大小。当比较优势未充分发挥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饱受资金短缺之苦;当相对竞争优势较为明显时,短期资本一拥而入,经济发展又会受到过热的困扰。第三,实践证明,短期资本的大规模流动除了使汇率过高或过低、变幻不定外,还会不适当地抬高利率,使有限的资金不是流向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商品和劳务生产部门,而是流向不具有比较优势又发展滞后的虚拟经济部门,增加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泡沫,从而削弱发展中国家的相对竞争优势,恶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抑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第四,短期资本自由流动最直接的危害是掩盖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失衡的事实和严重性。由于短期资本在表面上维持了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发展中国家对贸易收支失衡引起的国内经济失衡普遍重视不够,导致国内经济矛盾日积月累。当短期资本的这种弥补功能达到一定极限而经济结构又尚未根据比较优势的变化进行调整时,仅仅是短期资本的停止流入就足以引发一场金融危机了。从这种意义上说,贸易收支失衡是表面现象,只要发展中国家的相对竞争优势失去,金融危机就开始酝酿,短期资本流动发挥的作用不过是使金融危机的酝酿时间有长有短,金融危机爆发的严重程度有强有弱罢了。

短期资本的无序流动之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肆无忌惮地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相对竞争优势,使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长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却得不到发展中国家应有的重视,根本原因在于对美国经济学家钱纳利和斯特劳特提出的储蓄和外汇“两缺口模式”的误解。传统理论认为,资本自由流动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外资。事实证明,资本自由流动所吸引的大多为短期资本,真正对发展中国家提升竞争力有帮助的长期资本流入与资本自由流动的关联度极小,而短期资本的流入不仅不能弥补储蓄缺口,相反还会对国内储蓄产生挤出效应。另一种观点认为,资本自由流动能提高国内经济效率及生产力。实际情况是,智利、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等经济体均是在没有实行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获得经济高速增长的。其实资本项目自由化带来的资本流动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早有定论。日本著名学者小岛清教授提出的“切合比较优势原理”的实质就是国际资本的流动必须与本国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才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2](P.444)美国经济学家丹尼·罗德瑞克的实证分析则干脆得出资本项目的自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并没有任何关联的结论。他明确指出,“当一个国家缺乏正确控制、规制手段和宏观经济管理框架时就贸然向国际资本流动开放金融市场是特别危险的”,而“即使具备上述保障,短期资本流入也是极不稳定并具有较大风险的”,[3](P.23)由此可见,让资本流入发挥正面的积极的作用是有条件的,相反,脱离现实的资本项目自由化特别是短期资本的自由出入对发展中国家的危害却是巨大的。作为“金融深化”理论主要倡导人之一的麦金农近年指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的外汇自由兑换通常是经济市场化最优次序的最后阶段”,[4](P.14)很大一部分原因恐怕就在于此。从目前情况看,一国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最有可能带来的好处大致有三点:①有助于建立地区或全球金融中心;②有助于使本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③有利于本国居民对冲来自国际贸易的风险。然而,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于落后、全球化程度低、金融市场规模过小且发育不完善等原因,这些好处发展中国家根本无法享受。发展中国家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最主要的后果只能是降低短期资本的流动成本,使短期资本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大进大出,随心所欲。这种短期资本不仅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反它通过削弱发展中国家本就很不稳定的相对竞争优势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金融抑制。而如果要避免这种抑制,发展中国家就必须做到使短期资本流动带来的风险与本国竞争优势的大小强弱协调起来。

三、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在发展中国家应是一个渐进过程和最终目标

从长远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目标之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相对竞争优势这一基本格局是不会改变的,这也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将始终处于防御地位,贸然让落后的本国经济与高度自由化的国际金融市场全面接轨,只会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即使想通过资本项目的自由化来引进短期资本,也应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对短期资本的利用能力结合起来,因此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在发展中国家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和最终的目标。

目前,发展中国家在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时,应侧重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第一,牢牢把握相对竞争优势这个中心,以具有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的贸易收支平衡作为抵御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风险的基础。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平衡虽然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却是发展中国家惟一有可能有效加以控制并用于弥补非贸易逆差特别是资本逆差的国际收支项目,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最主要的保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应确保贸易收支带来的盈余足以抵挡短期资本恐慌性流出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冲击,本国的外汇储备和外汇资产足以偿还一切形式的外债特别是短期外债。

第二,根据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实体经济部门最具有竞争力也最先得到发展,而虚拟经济部门特别是金融服务业不仅发展滞后,而且要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面对高度国际化和自由化的金融市场,如果意识不到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基础上的重大差距,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很容易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抑制。发展中国家开放资本市场的步骤与力度应取决于它对发展中国家相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盈余常常担负着弥补资本项目收支逆差的重任,所以资本市场的开放不应从根本上改变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的平衡状况,不能因为存在资本的净流入就对贸易收支的失衡丧失警惕。归根结底,发展中国家开放资本市场,目的不仅仅是引进外资,而是通过引进外资增强国民经济的竞争力,巩固贸易收支平衡,保证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三,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金融监管。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时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国发生的经济或金融危机往往会马上蔓延到其它国家。当代国际金融市场虽然从总体上适应了发达国家和跨国资本发展的需要,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没有建立起一套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机制。发展中国家在稳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和金融监管,以便从整体上降低国际金融市场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和危害。如,全球最后贷款人的空缺、监管机制存在漏洞、各国缺乏协调和合作机制、国际债权债务破产程序出现空白以及资本项目开放制度安排等问题得到解决,将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金融危机发生的次数,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当然,要从根本上杜绝金融危机的发生,关键仍在于发展中国家自己能够处理好国内经济的平衡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相对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焦海松.关于资本项目自由化涵义的讨论[J].中国外汇管理,1997,(6):46~48.

[2][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3][美]丹尼·罗德瑞克.让开放发挥作用[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4][美]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市场化的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倪瑛.资本项目自由化:开放还是管制?[J].国际经济合作,2000,(4):43~44.

[6]李山,李稻葵,朱天.中国应否允许国际资本自由流动?[J].国际经济评论,2001,(7/8):13~17.

[7]高海红.资本项目自由化:模式、条件和泰国经验[J].世界经济,1999,(11):3~11.

第9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改革;金融监管;统计标准

一、金融危机的特征分析

1.美国深受其害,其它发达国家也未免于难

“一损俱损”金融危机危害方式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变化变现得很明显,尤其是突出这个上下级关系。这充分说明了当全球经济危机不断深入时,金融问题更容易出现超过同界亦且向区域化发展趋势。这种传染方式会使得其他国家深受其害,这主要是市场相互并联关系密切,传播速度迅猛,这次金融危机也是发达国家难以应对。

2.国际金融组织的公信力受损

国际上的多边金融组织,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以及区域性金融组织,他们应对金融危机的方式备受人们怀疑,尤其是他们应对危机的动作和能量,让人不得不产生想法。很多人这样认为,这类型的金融危机组织,他们获取更多的资源,这是不合常理。有的人甚至这样提议,多边金融组织无力应对经济危机,这些组织形同虚设,应该将其解散。

3.发展中经济体难以寻找到可效仿的榜样国家

金融危机的现实,即使那些在世界上非常有享誉的发达国家,他们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国家出现的损失依旧无法避免。这样一种定义,使得榜样国家也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面对金融危机他们依旧无法走出困局。该危机使得当前世界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然而也透出一个现实问题,世界经济真实信息缺乏,而且还比较明显和突出,

二、我国未来金融改革的战略思考

1.正确运用金融产品创新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中,为了满足客户对经济多元化的需求,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那么就需要不断推出金融创新。然而,如果对金融产品不加研究或者不了解,对产品使用不进行控制,将容易给企业发展带来风险。相对于我国金融而言,金融创新还处于萌发阶段,西方国家已经证明和实践出有效的金融创新产品或者是金融管理机制,在我国并不是完全适用,并不是完全符合我国国情。我国还需要不断探索出合适的金融运行机制,并且对该机制加以改进。这就意味着,面对金融危机,理应做好基础准备工作,用优质资产作为产品后备,不良的资产将其作为后备补充,从源头上做好控制工作。同时,在不断追求改进方式过程中,不要过于在意那些复杂的金融技术,而是将基础工作落实,可以学习股权类以及债权类的基础产品推出方式和运营方式。在这个阶段,监管层责任也比较大,当前使用的监管方式,例如常见的资产负债比率,它主要是反映出资本的充足性,预测贷款组合主要应对的是潜在危机应对方式,还有一些日常中使用的交易帐户,应对的是日常风险,这些手段已经不再适应我国与日俱增的金融市场需求,衍生的产品也无法保障运行需求。管理层要紧跟金融发展脚步,使用有效的方式阶级金融出现的问题,在这过程中要维护市场稳定,要激发创新者创新意识,不断支持创新,并不是当前人们所需的一味地使用废止或者是遏制的方式应对。

2.保持宏观经济基础的稳定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收支上一直出现双顺差,我国人民币面临着升值的压力,导致我国的汇率制度在上下浮动变化着,人民币也在逐渐的升值,因此需要时刻准备着减轻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如果我国只是一味的选择使用人民币升值方式来解决升值带来的压力,用来解决贸易出现的顺差问题,这将很难在短时间内使得经济发展保持平衡。这样我国的国际资本也就会出现大量的流失问题,我们币种出现逆转,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出现。因此,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从宏观的角度着手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当前,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良好,但是依旧存在局部地区经济过热以及行业经济发展出现泡沫现象。这些现象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防患于未然。

三、加强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

1.完善个人信用体系

经济发展也属于一种信用经济,离开了信用,市场经济将很难正常运行。个人信用体系建立,理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当前住房按揭贷款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个问题会带来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等问题出现。使得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因为客户信用风险出现,导致不良贷款出现。从以往发展中看出,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可以降低信贷风险出现,可以提升违约成本。信贷人员的信用意识逐渐增强之后,他们才能逐渐降低违约事件出现,将危及遏制。

2.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并重

银行进行内部控制,这是降低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银行发展应该在收益和风险中做出选择,而且是一种理性选择,逐渐提升防范风险意识,将风险遏制住。银行风险内部控制,应该建立在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性上,扩大信息资源共享效益。建立银行数据库,对当前市场数据进行准确分析以及预测,为内部控制提供精准信息。另外,健全银行的自律机制,提升同行合作效益,加强同行间保护,使得行业监管水平提高。企业间的交流和合作深度 加深,能够一同维护市场稳健发展,使得成员利益得到保护。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脆弱的贸易收支平衡是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经济基础

在虚拟经济运行日益独立于实体经济的今天,金融危机的发生固然有金融市场运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实体经济的失衡。从贸易收支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只有保持贸易收支的平衡,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经济资源才能确保继续参与到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进程中去;如果能长期保持贸易收支顺差,则意味着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加强了对本国经济资源的利用,其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币值稳定目标的实现将更有保障。这种情况下,金融危机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问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极不稳定,贸易平衡通常很难实现,全球也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做到持续的贸易收支顺差;相反,贸易收支逆差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常见现象。持续的贸易收支逆差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资源大量闲置,导致国内经济全面失衡,并进一步引发金融危机。从这个方面看,脆弱的贸易收支平衡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

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的不稳定性来自于其所拥有的竞争优势的相对性。当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其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必须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所获取的只能是一种相对竞争优势。这种相对竞争优势与发达国家所拥有的绝对竞争优势相比,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相对竞争优势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与绝对竞争优势相比,相对竞争优势具有极强的可替代性。依靠这种竞争优势所取得的成本优势、质量优势和效益优势等随时随地会被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对手夺走,因而在拥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非常激烈。

第二,相对竞争优势所带来的比较利益有越来越少的趋势。比较利益的存在是以生产要素的不流动为前提条件的。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的提升,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大大增强,比较利益的空间明显地受到压缩。在缺乏足够效益支撑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更有可能出现恶化的局面。

第三,相对竞争优势的不稳定性常使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跟不上比较优势的变化。随着经济理论的成熟和实践经验的丰富,发展中国家为发展经济而展开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大大缩短了比较优势和相对竞争优势变迁的时间。当比较优势发生变化而经济结构调整滞后时,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出现赤字就不可避免。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分工格局中只能拥有相对竞争优势,而相对竞争优势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贸易收支上必然处于长期逆差的状态,而是仅仅提供了这种可能。事实上,真正摧毁发展中国家相对竞争优势并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长期处于逆差状态的是伴随着资本项目自由化而来的短期资本无序流动。

二、短期资本的无序流动是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外部原因

所谓资本项目自由化,尽管国际上对其还有争议,但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指“国际资本交易本身及其支付和转移均不受限制,并且不仅支付和转移的作出,而且居民接受非居民的支付和转移也可自由进行”。[1](P.48)出于对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纷纷推进资本项目的自由化,从而大大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也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历程表明,尽管已经有发展中国家的参与,然而当今高度自由化的国际金融市场却是建立在绝对竞争优势基础之上的,资本自由流动特别是短期资本的流动仅仅是适应了发达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受金融深化理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尾随发达国家不仅在国内实施金融自由化,在对外的资本项目领域也快速解除管制。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落后,国际资本的流动特别是短期资本的流动客观上极易对建立在相对竞争优势基础之上的国民经济形成一种有效的金融抑制,从而阻碍和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汇率机制本来是发展中国家调节贸易收支平衡的最主要手段,但在短期资本无序流动的影响下,失去了它应该发挥的传统作用。首先,由于贸易收支不再是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上决定汇率的惟一因素,有的甚至已不是主要因素,只拥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减少对外经济交往中的风险和成本,通常只能实行固定汇率制,至少也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其次,由于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和相对竞争优势的形成是一个系统且长期的过程,而短期资本的反应迅速得多,发展中国家调整汇率往往未得其利,先受其害。第三,由于外汇汇率与贸易收支的关联度大大下降,发展中国家调整汇率并不一定能够达到调整贸易收支平衡的预期效果。第四,由于货币市场的灵敏度远高于商品市场,汇率在政府干预下常常会出现超调现象。第五,由于预期在短期资本流动中的巨大作用,发展中国家调整汇率取得成功往往不是在贸易收支恶化而是在贸易收支状况还比较好的时候。所有这些都意味着,短期资本的自由流动已经大大压缩了汇率机制在发展中国家发挥作用的空间。

再从资本流动机制上看,短期资本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甚至更为不利。第一,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在资本项目收支上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属于资本净流出地区。相对竞争优势也许会带来较高的收益,却伴随着极高的风险,发展中国家利用资本流入来弥补贸易赤字只能作为一种特殊情况来处理。第二,短期资本在发展中国家停留时间的长短完全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相对竞争优势的大小。当比较优势未充分发挥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饱受资金短缺之苦;当相对竞争优势较为明显时,短期资本一拥而入,经济发展又会受到过热的困扰。第三,实践证明,短期资本的大规模流动除了使汇率过高或过低、变幻不定外,还会不适当地抬高利率,使有限的资金不是流向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商品和劳务生产部门,而是流向不具有比较优势又发展滞后的虚拟经济部门,增加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泡沫,从而削弱发展中国家的相对竞争优势,恶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抑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第四,短期资本自由流动最直接的危害是掩盖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失衡的事实和严重性。由于短期资本在表面上维持了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发展中国家对贸易收支失衡引起的国内经济失衡普遍重视不够,导致国内经济矛盾日积月累。当短期资本的这种弥补功能达到一定极限而经济结构又尚未根据比较优势的变化进行调整时,仅仅是短期资本的停止流入就足以引发一场金融危机了。从这种意义上说,贸易收支失衡是表面现象,只要发展中国家的相对竞争优势失去,金融危机就开始酝酿,短期资本流动发挥的作用不过是使金融危机的酝酿时间有长有短,金融危机爆发的严重程度有强有弱罢了。

短期资本的无序流动之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肆无忌惮地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相对竞争优势,使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长期失衡并最终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却得不到发展中国家应有的重视,根本原因在于对美国经济学家钱纳利和斯特劳特提出的储蓄和外汇“两缺口模式”的误解。传统理论认为,资本自由流动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外资。事实证明,资本自由流动所吸引的大多为短期资本,真正对发展中国家提升竞争力有帮助的长期资本流入与资本自由流动的关联度极小,而短期资本的流入不仅不能弥补储蓄缺口,相反还会对国内储蓄产生挤出效应。另一种观点认为,资本自由流动能提高国内经济效率及生产力。实际情况是,智利、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等经济体均是在没有实行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获得经济高速增长的。其实资本项目自由化带来的资本流动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早有定论。日本著名学者小岛清教授提出的“切合比较优势原理”的实质就是国际资本的流动必须与本国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才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2](P.444)美国经济学家丹尼·罗德瑞克的实证分析则干脆得出资本项目的自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并没有任何关联的结论。他明确指出,“当一个国家缺乏正确控制、规制手段和宏观经济管理框架时就贸然向国际资本流动开放金融市场是特别危险的”,而“即使具备上述保障,短期资本流入也是极不稳定并具有较大风险的”,[3](P.23)由此可见,让资本流入发挥正面的积极的作用是有条件的,相反,脱离现实的资本项目自由化特别是短期资本的自由出入对发展中国家的危害却是巨大的。作为“金融深化”理论主要倡导人之一的麦金农近年指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的外汇自由兑换通常是经济市场化最优次序的最后阶段”,[4](P.14)很大一部分原因恐怕就在于此。从目前情况看,一国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最有可能带来的好处大致有三点:①有助于建立地区或全球金融中心;②有助于使本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③有利于本国居民对冲来自国际贸易的风险。然而,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于落后、全球化程度低、金融市场规模过小且发育不完善等原因,这些好处发展中国家根本无法享受。发展中国家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最主要的后果只能是降低短期资本的流动成本,使短期资本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大进大出,随心所欲。这种短期资本不仅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反它通过削弱发展中国家本就很不稳定的相对竞争优势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金融抑制。而如果要避免这种抑制,发展中国家就必须做到使短期资本流动带来的风险与本国竞争优势的大小强弱协调起来。

三、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在发展中国家应是一个渐进过程和最终目标

从长远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目标之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相对竞争优势这一基本格局是不会改变的,这也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将始终处于防御地位,贸然让落后的本国经济与高度自由化的国际金融市场全面接轨,只会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即使想通过资本项目的自由化来引进短期资本,也应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对短期资本的利用能力结合起来,因此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在发展中国家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和最终的目标。

目前,发展中国家在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时,应侧重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第一,牢牢把握相对竞争优势这个中心,以具有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的贸易收支平衡作为抵御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风险的基础。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平衡虽然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却是发展中国家惟一有可能有效加以控制并用于弥补非贸易逆差特别是资本逆差的国际收支项目,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最主要的保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应确保贸易收支带来的盈余足以抵挡短期资本恐慌性流出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冲击,本国的外汇储备和外汇资产足以偿还一切形式的外债特别是短期外债。

第二,根据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实体经济部门最具有竞争力也最先得到发展,而虚拟经济部门特别是金融服务业不仅发展滞后,而且要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面对高度国际化和自由化的金融市场,如果意识不到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基础上的重大差距,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很容易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抑制。发展中国家开放资本市场的步骤与力度应取决于它对发展中国家相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盈余常常担负着弥补资本项目收支逆差的重任,所以资本市场的开放不应从根本上改变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的平衡状况,不能因为存在资本的净流入就对贸易收支的失衡丧失警惕。归根结底,发展中国家开放资本市场,目的不仅仅是引进外资,而是通过引进外资增强国民经济的竞争力,巩固贸易收支平衡,保证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三,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金融监管。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时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国发生的经济或金融危机往往会马上蔓延到其它国家。当代国际金融市场虽然从总体上适应了发达国家和跨国资本发展的需要,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没有建立起一套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机制。发展中国家在稳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和金融监管,以便从整体上降低国际金融市场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和危害。如,全球最后贷款人的空缺、监管机制存在漏洞、各国缺乏协调和合作机制、国际债权债务破产程序出现空白以及资本项目开放制度安排等问题得到解决,将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金融危机发生的次数,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当然,要从根本上杜绝金融危机的发生,关键仍在于发展中国家自己能够处理好国内经济的平衡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相对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焦海松.关于资本项目自由化涵义的讨论[J].中国外汇管理,1997,(6):46~48.

[2][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3][美]丹尼·罗德瑞克.让开放发挥作用[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4][美]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市场化的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倪瑛.资本项目自由化:开放还是管制?[J].国际经济合作,2000,(4):43~44.

[6]李山,李稻葵,朱天.中国应否允许国际资本自由流动?[J].国际经济评论,2001,(7/8):13~17.

[7]高海红.资本项目自由化:模式、条件和泰国经验[J].世界经济,1999,(11):3~11.

[8]顾书桂.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J].生产力研究,2001,(6):17~18.

[9]洪银兴,林金锭.发展经济学通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第11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形成原因;我国的应对策略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是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那么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呢?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发展转变。

宏观调控力度不当、房地产市场失衡、金融机构推波助澜等问题也是造成全球性金融风波的重要原因。

我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到现在为止美国经济还没有衰退,只是下调,这次下调绝不是短期就可以过去的这对我们的出口影响就很重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中国的第二个影响是相关银行的损失。从媒体公布的有关资料和金融上市公司的有关年报可以看出,工行、建行、招行和其它不少银行购买了美国的“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和雷曼公司的债券;第三个影响则是潜在的危险,因为我们持有的国际外汇储备对外公布的数字是18000多亿,其中美国国债大概5、6千亿的样子,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们持有的美国债券实际上应该还是有一些影响的;第四个影响则是由于国外资金流出导致的股市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加剧。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资银行、老牌银行、大的投资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机构。尤其是像刚刚破产的雷曼兄弟已经有158年的历史。而全美500家银行中,到现在已经有117家面临破产。

二、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应采取的策略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保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资本市场,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就目前形势看,次贷危机对中国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较为稳定。但受国际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居高不下。央行对此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7年3月起连续6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以期降低通货膨胀率。2008年中国应该继续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在治理通胀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之间寻找平衡。

第12篇

当前,金融实体经济受美国金融风暴的影响还没有恢复,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来临更是对金融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可估计的影响,后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金融影响除了体现在对直接投资、进出口、经济基础等方面之外,更严重的还表现在对金融行业的信任危机上。所以,分析当前金融实体经济的影响情况,做出合理的挽救预测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对直接投资的影响

直接投资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我国接收外国直接投资量;另一方面是我国向外国进行直接投资的量。金融风暴之前,我国接受外国直接投资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中位居第一。但是2007年次贷危机影响全球,我国的直接投资量有所下降,我国的金融市场受到了严重影响,导致接受投资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制约。但是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却没什么明显转变,2008年上半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45.55%,达524亿美元,以后的几年也在增长的过程中,由此看来,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量的影响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但是,对于投资的获益却有着很大的影响。金融风暴带来了全球性的货币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货币金融影响也十分巨大,当美元不断贬值时,人民币实际上也处于不断贬值状态,这刺激了中国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这种顺差的扩大会直接导致境外的直接投资效益降低,收获的实际效益远远低于企业的预期,使得自2009年9月份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明显地下降,金融市场的预期指数降低,投资者的热情受到打击。

1.2对国内经济基础的影响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广大外向型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经营形势与生存危机。经营危机主要来自于国际化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国内很多企业的生产成本无形加大,使得企业资金回笼成为难点,急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同时,货币政策也为企业的信贷带来了问题,使得企业的风险加大,利润空间受到影响,很多有周密计划的投资项目也不能轻易实行。另外,经济链条的脱节也是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影响,经济危机中很多中小型企业濒临破产,其造成的影响往往是有链接性的。在这种经济基础情况下,国内的失业率会同比上升,国民的消费水平也会随之下降,想要大面积地刺激消费就会有着更大的困难。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已使得东南沿海的大批外贸企业关闭,随之而来的是部分员工(尤其是农民工)的失业。鉴于本次金融危机尚处于快速扩散和蔓延阶段,加之近年来不断堆积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2009年我国的就业矛盾将更加突出。同时,中小企业的发展受阻也为国内的企业垄断带来隐患,会使得国家对企业结构和金融市场的调控更加困难,导致更大的金融隐患发生。

1.3对进出口的影响

当前,受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使得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进出口金融贸易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在外部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下,进出口影响十分明显。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的当前,进出口问题还是十分明显的,2010年上半年,全国进出口总额1967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2%。其中,出口10741亿美元,增长22.3%,比去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进口8931亿美元,增长29%,比去年同期加快9.9个百分点;外贸顺差1810亿美元,同比减少47亿美元。由于国外市场的动荡,使得我国还遭受了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据统计,近几年,我国因遭受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损失至少几百亿美元,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欧盟、日本、东盟和俄罗斯,主要贸易伙伴影响我国工业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类型集中在认证要求、技术标准要求、产品的人身安全要求、环保要求、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和包装及材料的要求等六个方面。通过调查可知,受进出口影响的行业虽然广泛,但是其影响程度还是各有不同的。电器机械及家电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盈利面较广,盈利企业比例在半数以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盈利面较窄,其中有色金属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进出口盈利相对来说是最少的。

2挽救后金融危机下实体经济的对策

2.1后金融危机的经济调整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来临促使国际合作体制机制基础正在建立,国际合作领域日益拓宽。所以对于经济实体的政策调整要注重与国际间的贸易合作,中国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有所增强,由过去被动参与国际新的劳动分工到正在积极分享国际产品市场的同时,还在更多地整合世界资源。所以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上要保护和鼓励这种更为广阔的国际贸易合作,不能因为金融风暴就因噎废食,开展自给自足的经济。另外,要转变现在的经济问题,挽救实体经济,首先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政策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并且优先发展那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项目。为了重树投资者投资信心的基础上,应该提高投资回报率,以便为经济的长足发展做好准备。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重新解决市场中的资源配置失效,解决经济异常波动等一系列问题,以促进人与市场、社会、资源和环境等之间的协调持续发展。

2.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面对目前的形势,我国经济必须迅速转型,不能过分依靠对外出口。要加大外贸多元化,主要是出口目的国多元化、产品结构多元化。对外贸易一直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但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要考虑到对外贸易的多元化,不能走单一的交易路线,这样很容易在金融风暴之下造成经济的严重损伤,出现更大的经济问题。我国出口企业一方面应及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努力寻求新的出口市场,开发多元市场,走市场多元化战略,如企业应当努力开拓南亚、中东、中亚、南美、东欧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在多元化的经济交易要求下,也可以拓展与周边国家的小范围的投资交易,将与人民生产生活有着直接关系的交易列入到经济发展的管理范围之内,以小带大,做链条经济产业。同时也要考虑到与周边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的资源配置,金融业要支持和促进国际间的金融经济的发展,必须能够准确为金融资产定价,市场机制才能够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另外,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适应经济危机,扩大内需。在拉动总需求中,必须启动消费和投资。在金融危机出现以后,必须高度重视我国的农民和农村问题,想鼓励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对农村社保等项目的资金管理和激活,保证农村要素市场的活跃,促进国内的经济内需链条无限延长。

2.3金融资产的交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