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疗产业现状

医疗产业现状

时间:2023-07-31 17:25: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疗产业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疗产业现状

第1篇

【关键词】医疗器械;现状;发展对策

1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现状

我国的医疗器械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到2015年底,全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值已突破1000亿元,医疗器械工业企业近1万多家,生产品种达8 000多个,已能够生产部分高科技产品如CT、核磁共振、彩超、γ刀等。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含量不高,不少核心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大公司垄断,而且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不足2%。

由于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极为广阔,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经济发展加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逐步老龄化,医疗服务需求升级,促进了医疗消费的增长和医疗器械的需求; ②医院信息化引发了医疗器械需求增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引发了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③国家政策变化带动医疗器械需求增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逐步降低了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程度,提高医疗服务收入是医院减少对药品收入依赖程度的重要途径,由此产生的对中高档医疗设备的需求将构成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一个持续动力;④加入WTO 后,我国医疗器械出口的外向度加大,加入国际市场的空间更为广阔;⑤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促进医疗器械消费的增加,我国现有医疗机构总数达20万家,其中县级以上的医院只有2万家,医疗仪器设备的水平较差,亟待提高,这给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虽然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在不断扩大,但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模式,技术水平仅处于中、低档,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竞争能力较差。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就有7家;前50名企业中,合资、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都在50%以上,外资和合资企业成为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主力军。我国除了超声聚焦等少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技术总体水平和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2 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因素

2.1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社会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估计。我国在20世纪末社会卫生费用约占GNP的5%左右,远低于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已经达到了19%)。现阶段,一方面由于人民消费水平有限,医院经济实力较差,大多数中、下层医院买不起也用不起昂贵的现代化医疗设备;另一方面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器械开发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2.2 技术因素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主要医疗器械产品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产品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市场竞争力弱。即使是中低档医疗器械产品,我们也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呼吸机为例,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仅200h左右,而国外产品高达3 000h。另外,当今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被仿制的可能性大为减小,竞争壁垒大大提高。总之,相对低下的技术水平,削弱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力,极大影响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2.3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复杂。诸如: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转换;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医疗保健体制的变革;国家政策的扶持等等,这些都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

3 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3.1 国家政策扶持和保护

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产业政策的助推器作用,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政策中还存在着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①国家制定一些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欧洲和日本的医疗器械行业是作为福利行业进行扶持的,我国可以借鉴参考;②要在政府采购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扶持。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国内医疗器械产品;③建立和健全医疗器械方面的标准认证体系,加强认证力度,争取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④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把面广量大的医疗器械作为发展重点,通过调整医疗器械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鼓励企业联合兼并,实现规模经济,以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⑤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目前状况下,单个企业无论是资金上还是技术上都难以完成大规模的研发,政府需要在科研基金上倾斜。

3.2 企业自身竞争实力的提高

企业要在强化研发能力、提高营销水平、调整产品结构、重视质量管理以及加强交流合作等方面多作努力,增强自身实力。这是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1)强化研发能力。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涉及到医药、机械、电子、塑料等多个行业,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严重缺乏研发和规模生产实力。因此,强化研发能力,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是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当务之急。

(2)提高营销水平。在与国际龙头企业的竞争中,本土化的直销将成为国内企业的优势,而诚信度低、网络脆弱的模式则是进口产品市场营销的软肋。因此,发挥直销优势,重视名牌效应,提高营销水平,是国内企业赢得竞争的有力武器。

(3)调整产品结构。优先发展经济实用的、高质量的中低档产品,不能片面强调高、精、尖产品,而应综合考虑疗效好、质量可靠、成本低的产品。要开展市场分析和需求预测,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重视质量管理。我国的医疗设备较国外产品在质量和售后服务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加强售后服务,是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长远大计。

第2篇

关键词医疗器械现状发展对策

1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现状

我国的医疗器械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到2000年底,全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值已突破500亿元,医疗器械工业企业5700多家,生产品种达5000多个,已能够生产部分高科技产品如CT、核磁共振、彩超、γ刀等。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含量不高,不少核心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大公司垄断,而且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不足2%。

由于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极为广阔,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经济发展加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逐步老龄化,医疗服务需求升级,促进了医疗消费的增长和医疗器械的需求;②医院信息化引发了医疗器械需求增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引发了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③国家政策变化带动医疗器械需求增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逐步降低了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程度,提高医疗服务收入是医院减少对药品收入依赖程度的重要途径,由此产生的对中高档医疗设备的需求将构成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一个持续动力;④加入WTO后,我国医疗器械出口的外向度加大,加入国际市场的空间更为广阔;⑤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促进医疗器械消费的增加,我国现有医疗机构总数达17.5万家,其中县级以上的医院只有1.3万家,医疗仪器设备的水平较差,亟待提高,这给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虽然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在不断扩大,但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模式,技术水平仅处于中、低档,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竞争能力较差。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就有7家;前50名企业中,合资、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都在50%以上,外资和合资企业成为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主力军。我国除了超声聚焦等少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技术总体水平和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2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因素

2.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社会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估计。我国在20世纪末社会卫生费用约占GNP的5%左右,远低于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已经达到了19%)。现阶段,一方面由于人民消费水平有限,医院经济实力较差,大多数中、下层医院买不起也用不起昂贵的现代化医疗设备;另一方面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器械开发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2.2技术因素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主要医疗器械产品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产品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市场竞争力弱。即使是中低档医疗器械产品,我们也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呼吸机为例,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仅200h左右,而国外产品高达3000h。另外,当今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被仿制的可能性大为减小,竞争壁垒大大提高。总之,相对低下的技术水平,削弱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力,极大影响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2.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复杂。诸如: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转换;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医疗保健体制的变革;国家政策的扶持等等,这些都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医

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

3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3.1国家政策扶持和保护

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产业政策的助推器作用,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政策中还存在着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①国家制定一些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欧洲和日本的医疗器械行业是作为福利行业进行扶持的,我国可以借鉴参考;②要在政府采购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扶持。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国内医疗器械产品;③建立和健全医疗器械方面的标准认证体系,加强认证力度,争取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④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把面广量大的医疗器械作为发展重点,通过调整医疗器械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鼓励企业联合兼并,实现规模经济,以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⑤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目前状况下,单个企业无论是资金上还是技术上都难以完成大规模的研发,政府需要在科研基金上倾斜。

3.2企业自身竞争实力的提高

企业要在强化研发能力、提高营销水平、调整产品结构、重视质量管理以及加强交流合作等方面多作努力,增强自身实力。这是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1)强化研发能力。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涉及到医药、机械、电子、塑料等多个行业,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严重缺乏研发和规模生产实力。因此,强化研发能力,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是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当务之急。

(2)提高营销水平。在与国际龙头企业的竞争中,本土化的直销将成为国内企业的优势,而诚信度低、网络脆弱的模式则是进口产品市场营销的软肋。因此,发挥直销优势,重视名牌效应,提高营销水平,是国内企业赢得竞争的有力武器。

(3)调整产品结构。优先发展经济实用的、高质量的中低档产品,不能片面强调高、精、尖产品,而应综合考虑疗效好、质量可靠、成本低的产品。要开展市场分析和需求预测,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重视质量管理。我国的医疗设备较国外产品在质量和售后服务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加强售后服务,是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长远大计。

第3篇

[关键词]医疗美容技术;调研;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R-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3)05-0590-04

通过调研了解当前我国美容行业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法规,从而探索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在医疗美容行业中的发展空间,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了解当前我国美容行业对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结合毕业生就业状况,明确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专业定位,修正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了解当前我国美容行业从业人员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及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水平,探索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制定专业建设相关标准,提升毕业生质量与市场竞争力。

1 内容和方法

1.1 调研内容:包括医疗美容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育现状与趋势;医疗美容岗位基本情况、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及职业岗位的要求;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发展等。

1.2 调研对象

1.2.1 调研范围:中国境内开展美容服务的公立医院、民营医院,涉医美容机构、大型美容院及化妆品公司,国家卫生行政机构,行业协会、学会及同类院校等。

1.2.2 调研对象:美容行业专家、医院美容科负责人、医疗美容机构负责人、生活美容机构负责人、本专业往届毕业生、同类院校专业负责人等。

1.3 调研方法:2010年1月~2012年3月在用人单位、行业企业人员、同类院校及本校往届毕业生中广泛开展调研,在调研过程中综合应用文献与网络信息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团体焦点访谈法、个人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等调研方法,其中发放问卷共计750份,回收有效问卷672份,回收率89.6%;团体访谈11次,个人访谈30人;重点调研同类院校40所,美容企业352家。

2 调研结果及分析

2.1 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1.1 我国美容行业现状与趋势:以《中国美容时尚报》为首的专业权威调查机构协同中国美容美发协会、全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业商会及业内同行对中国美容业调查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美容业属于完全竞争的成长型产业,它的总体规模将在本世纪超越任何产业而成为最大的社会产业。目前,全国美容业就业人员是“第三产业”中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之一,全国城镇美容机构总数约为154.2万家,平均每家美容店的就业人员为5.1人。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国内专门的美容机构已超过100万家,美容从业人员达600多万人,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35.1%,高中或中专学历者占53.53%,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11.37%,其中具备医学背景者只占3.83%,从业人员多为1~3个月短期培训,未经过系统的专业教育,与行业发展的要求差距很大。调查显示,目前全国从事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员多为临床医生转型,需要医疗美容技师约100万人,而每年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毕业生不足6000人,就业率高达100%,历届毕业生人数仅占全国美容行业从业人员的0.1%。

2.1.2 人才需求情况与职业岗位要求:通过对18个省、2个直辖市的国有综合医院、民营医疗美容医院、民营美容机构及化妆品公司等352家美容机构的调查显示,77.38%的机构需要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毕业生,人才需求逐年上涨。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医疗美容(医疗美容咨询师、医疗美容技师)和生活美容(美容顾问、美容美体技师、美容导师/讲师)两大职业领域。2008~2012年的5年间,在医疗美容咨询岗位从业的应届医疗美容技术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提升[1]。调研结果显示(见表1),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大职业领域的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有所差别,教学内容虽基本相同,教学重点却各有侧重,用人单位在选人、育人、用人上主要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行选取。

2.1.3 我国美容行业相关政策法规:我国美容行业日趋规范,先后颁布多种政策法规,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依据。2002年4月16日颁布《美容医疗机构、医疗美容科(室)基本标准(试行)》(卫医发[2002]103号),指出从事美容医疗应用技术的医务人员可以是美容医师,也可以是医疗美容技师或专业性美容护理人员。2004年3月1日卫生部组织编写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美容医学》分册正式出版,分册指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培养的人员是不同于美容医师和美容护士的第三类人才即医疗美容治疗师。2004年10月22日教育部、卫生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教高[2004]3号)文件将美容医学相关的“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正式列入“医疗技术教育系列”的专业目录[2]。2006年颁布的《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06版)》卫医发〔2006〕125号文件,指出高职高专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不允许报考临床执业医师。2010年颁布《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疗美容服务监管的通知》,指出医疗美容行业存在着准入标准不高、人员素质偏低、质量管理不严等问题, 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技术水平,严格技术操作规范[3]。201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活业”[4],各省市人民政府出台了相应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重庆、广东、江西等省市均提出要加快发展美容产业文件,做为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区域的经济发达的城市,十二五期间对医疗美容人才的需求将表现为量更大,质更优的特点。

2.2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育现状

2.2.1 全国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点分布情况: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育有近20年的历史。1993年原大连医学院、原江西宜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原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创办了第一批大专层次的医学美容专业[5],到1999年,相继有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办此专业的大专教育,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办学状态数据库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9月,全国有64所高等(职)医学院校开办了“医疗美容技术专业”高职高专的学历教育[6]。

2.2.2 全国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就业情况:通过对各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本专业毕业生三年后毕业岗位调查统计的就业岗位主要面向综合性医院的美容科、民营医疗美容机构、化妆品厂(公司)、美容院等多个岗位,岗位主要包括医疗美容咨询师、文刺师、激光操作技师、美容美体师、美容顾问、美容导师、美容店长等岗位,见图1。

3 结论

3.1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发展前景广阔:中国美容业现在正处于市场发展的较快增长期,这种快速发展态势表明:该产业属于朝阳产业。目前,每年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毕业生不足6000人,就业率高达100%,历届毕业生人数仅占全国美容行业从业人员的0.6%。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广阔的就业市场为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应适应市场岗位需求,加强专业建设,扩大招生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2 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大职业领域:目前美容市场的人才需求以医疗美容与生活美容为主,这个结果提示教育者,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大核心技术应该作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教育重点。专业人才培养应将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条培养路线同时进行,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掌握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医学知识和医学美学相关知识,掌握医疗美容基本理论和技能,主要在医疗美容机构、生活美容机构及化妆品公司等医疗美容技术岗位,从事医疗美容咨询师、技师、美容顾问及美容导师/讲师、美容美体技师等工作,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医疗美容技术专门人才。

3.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适应市场岗位的“多样化”需求:根据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不同职业岗位特点和人才需求现状,以校企合作双赢为前提,深化“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双线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多方订单、多类订单”的人才培养模式,灵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手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多方订单是指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与不同的企业合作,根据职业岗位的不同分方向实施订单培养,完全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多类订单是指针对用人单位的特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实施长期、中期、短期等订单培养模式,在不同的阶段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针对不同的企业、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4 专业课程体系要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经过调研、分析,不同职业岗位的教学模块有重叠也有区分,在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进行教学模块的选择和设计,根据“多方订单、多类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整合、重组各个模块,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构建“因岗设课,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课程体系。岗位化、职业化、模块化改革便于教学内容的整合和重组,对于企业开展不同的职业岗位培训、开发职业岗位培训包、开发职业岗位培训项目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3.5 建立“专业教学标准”,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全国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学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各类办学院校应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依据,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7],建立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与职业岗位要求相对接的专业教学标准,是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张秀丽.“医疗美容咨询师”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的建议[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7):2262-2263.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通知,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4,(11):74-84.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疗美容服务监管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卫办医管发〔2010〕202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1,(3).

[5]吴勇.高职医学美容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8):972-973.

[6]孟群,中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96-206.

第4篇

【关键词】移动医疗 电信运营商 产业链整合者 医疗社交化

中图分类号:F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3)-15-0077-05

1 引言

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HIMSS对移动医疗给出的英文名称为mHealth(mobile Health),即通过使用移动通信和信息技术来提供医疗和相关信息的服务,具体到移动互联网领域,则为基于移动终端系统的各类医疗健康应用。

移动医疗使用移动通信和信息技术来加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能大大提升医疗卫生系统运行效率,在全球已广泛应用,发展空间巨大。由于医疗卫生与人民健康和国民经济息息相关,不少国家已将移动医疗打造成战略级“跨界”产业,以改变传统医疗行业发展模式。移动医疗也为我国医疗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力,在改善医疗环境、医护质量及紧急救护和健康监护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移动医疗的发展需要移动运营商、信息平台系统提供商、医疗设备制造商、应用开发商和医疗机构等的共同努力,以多样化的需求推动移动医疗多维度发展。对电信运营商来说,以远程医疗、个人健康监护等为主的应用是移动医疗的重要切入点。运营商可以整合产业链各个环节、各种技术和设备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2 移动医疗产业链及其特点

研究移动医疗产业链,无疑能全面地把握行业发展的脉搏。移动医疗是一个特殊的产业链,参与者众多、合作和竞争关系异常复杂。运营商想要取得成功,关键是正确进行市场定位,并制定合理的商业模式。

2.1 移动医疗产业链描述

图1所示为围绕移动医疗的产业链。位于中间的手机符号代表移动医疗的感知终端(更确切地说是佩戴它的用户),围绕这部手机给用户提供一系列健康关爱服务,需要合作伙伴门的共同努力(当然,有些合作伙伴可能会身兼几重角色),包括移动网络运营商、网络设备制造商、终端生产商、IT公司(硬件、软件、集成商)、金融投资机构、医疗保险公司、医院和公共医疗机构、私人医疗机构、银行和支付公司等。其中电信运营商为产业链提供2G、3G、4G以及WLAN的通信网络服务。未来的移动医疗发展中,将在构建移动医疗平台、开发产品和提供服务方面展开全方位竞争,同时也承担着企业的社会责任。

2.2 产业链特点

(1)跨界:移动医疗是原来互不沾边的医疗服务和信息通信技术的结合,由临床医学、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多个专业学科发展、融合而生,通过无所不在的泛在通信网络,使用各种智能终端来提供医疗和公共健康服务的产业。所以跨界是该产业链的最大特点。

(2)政策和监管风险:医疗一直是国家重点监管的行业,也是敏感的领域,医疗安全事关重要。所以进入医疗尤其是新兴的移动医疗领域政策风险和监管风险较大。严格加强对医药行业的监管是必要的,但如何在管理和发展活力之间找到一种合理的平衡,需要监管者和行业参与者的共同智慧。

3 运营商在移动医疗产业链的定位

移动医疗是多链条并列交叉、竞争与替代错综复杂的产业价值网,没有注定的领导者。谁对市场规律理解得更透彻,谁对产业链的变化理解更深刻,谁的资源更稀缺,谁就有可能利用市场转型期创造的机会,在产业链中占据有利位置。在移动医疗产业,运营商先要做好定位,这主要基于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 面临的机遇

(1)移动医疗面临重大的市场机遇

在卫生部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中,在医疗信息化方面,卫生部将推出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预算达到611亿元,是历年来政府在医疗信息化试点工作中预算最多的一个工程。考虑到地方配套资金,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总投资规模有望超过1 000亿元。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强劲发展,医疗卫生行业必将迎来移动医疗的浪潮,移动医疗领域的投资未来也会迅速增加。

(2)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人用户的需求

当前国内医疗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突出,急需移动医疗等平台和应用提高运作效率。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随时随地更便捷地获取和传递信息,移动医疗应用正好满足了医生、患者之间的沟通需求。

3.2 面临的挑战

(1)运营商面临哑管道的威胁和转型的需要

处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技术以及TMT(Telecom/Media/Technology)产业融合和互相渗透的时代,电信运营商原有的商业模式和以话音为代表的主营业务都受到了来自多方面(例如VoIP、即时通信等)的极大冲击,产业价值正逐步从管道向内容、从通信网向互联网、从话音服务向信息服务转移,运营商沦为“哑管道”的风险正在积聚。因此运营商必须进行战略转型,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开拓并进入新的市场,以期能够扩大收入来源,向价值链上方攀升,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商业回报,同时给用户带来更丰富更便捷的服务。

(2)产业链内的竞争

移动医疗产业链上的参与者,都视其为一个巨大的商业增长契机和潜在盈利蓝海。现阶段传统医用传感器、医疗保健设备和仪器制造方面的厂商,将“移动医疗”视为其核心业务的自然延伸,因此尤其活跃,并同时也在努力进行技术创新和业务转型;各运营商也在各自开展相关技术合作和尝试。产业发展一旦进入快车道,产业链内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3.3 运营商的定位

基于运营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运营商在移动医疗产业链中,应重新定位,努力扮演好三个角色:

(1)产业链整合者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运营商应向追求客户价值最大化的合作方式转变。为实现产业链的良性发展,运营商应担起整合产业链的重任,控制产业链的核心资源,协调产业链的关系,引导产业链的发展。

(2)合作的倡导者

一个新的产业链的形成意味着新的“利益共享联盟”的形成,对于运营商来讲拥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就拥有更多的资源。运营商可以构建适合自身定位的合作伙伴网络,与合作伙伴共赢,打造共赢的生态链。在产业链中,电信运营商提供网络和信息通道,可以牢牢把控对用户网络和信息的使用等收费环节。运营商与合作方可以采取内容、服务、开发平台合作等模式。

(3)平台的提供者

打造有价值的移动医疗平台是转型期运营商的战略选择。搭建移动医疗平台,可以凝聚合作伙伴,聚合医疗健康产业价值,丰富业务和拓展盈利模式。

4 运营商的商业模式探索

在移动医疗领域很多国外运营商做了先行实践,并对其商业模式进行了探索,以下举几个典型案例。

几年前日本NTT DoCoMo就开发和部署了所谓的“大众健康支撑平台”,用户使用的是大家熟知的各种便携式生命体征感知终端,包括体重、血氧、血压监测器等,可由不同的医疗器械厂家生产,并配置符合NTT DoCoMo规范要求的接口,通过用户手机上的应用和控制程序经由3G网络来把血压、体重等数据传输到电信运营商的服务器上。以往电信运营商仅仅扮演一个传输管道的角色,如今运营商变成这一重要数据资源的管家,并根据需要为各种专业移动健康服务机构提供安全可靠的适配的数据格式转换和分发服务。

北美运营商AT&T选择与系统/平台设备提供商(如Cisco等)和专业医疗解决方案提供商(AMD Global Medicine)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包括硬件、软件和网络基础设施的远程健康解决方案来促进各种应用和服务开发及部署。

Vodafone所实施的移动健康解决方案是充分利用最新移动通信技术,提供一个易于灵活通信、医疗数据交换、传输、存储和检索的工具,使得远距离的病人和医生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从而实现远程诊断。

可见运营商在开拓或进入市场的手段和策略上各有特点,AT&T和NTT DoCoMo等采取了“智能管道+平台+应用”方式,而Vodafone采取了提供“基础通信设施”的服务模式,而且起步的时间、发展的进度和规模也不一样。相关研究和应用的进展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市场发展的成熟度及差异性、民众医疗和保健服务的整体水平,以及相关基础技术产业的发展程度和竞争性等,目前还没有一个可普遍适用的产品和服务模式。

相比国外,由于国内独特的体制和国情,不同区域的发展基本上就是全球发展的缩影,运营商应采取多元化的市场细分策略,开发多种形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地区与客户群的医疗、健康、保健需求。例如欠发达地区可以采用“基础通信设施”的服务模式,而发达地区可以采用“智能管道+平台+应用”模式。

5 移动医疗的现实困难和发展趋势

5.1 应用现状

无线查房无疑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移动医疗应用。医院的移动医疗平台依托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条码、Wi-Fi、RFID等信息化技术辅助临床医疗。医院大楼内设有Wi-Fi,医生查房时手持平板电脑,通过个人账号登录后,自己所管理的住院病人信息一目了然。医生、护士可以非常自由地随时随处采集和记录数据,不再局限在办公室。打针、服药、体温、医嘱等具体信息都同步更新与显示,病人名下的检查报告、影像资料可即时点击查阅,不用像以前那样来回折腾找资料。

新的移动医疗终端设备和应用程序的不断推出使得移动医疗应用越来越多: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医患双方可以查看电子病历及医学数字影像、监测各项生理健康指标、查询药物、查看自救程序及其他医疗信息在线数据库;将移动超声探头插入智能手机可以实现手持式超声显像;使用物联网(M2M)技术可以实现多种移动医疗监测,例如跌倒探测器、电子床单、癫痫报警器等设备一旦被触发就会立即把报警信息发送给医院。

移动医疗的使用并非仅限于医疗,对于个体健康监控,例如对独立生活的老人看护和救助,对怀孕妇女和婴幼儿看护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5.2 现实困难

(1)移动医疗面临着诸多的实际困难。移动医疗是整个国家社会医疗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制于社会医疗体系的现状。我国医改尚未深化到位,医疗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突出。医疗体制不改革到位,整个移动医疗发展起来将会困难重重。在国外,让政府、保险公司购买相应的医疗服务都已经相当普遍,但在国内让用户付费却困难重重。

(2)用户的观念错位。用户数量少且活跃度有限,也是制约国内移动医疗发展的壁垒。在美国只有10%的成年手机用户下载过医疗应用,而且很少使用;美国尚且如此,国内民众的观念就更难接受移动医疗。

(3)医生不愿意使用。PWC最近的研究指出,即便是患者乐于尝试移动医疗,医生及其体系对此类医疗创新也并不用心。医生们把移动医疗看作是对他们工作习惯的改变和颠覆,他们并不情愿拥抱移动医疗。

(4)医疗是个敏感的领域,也是国家重点监管的行业,进入医疗尤其是新兴的移动医疗领域政策风险和监管风险较大。而很多移动医疗的应用是让患者自己诊断疾病,这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一旦误诊后果极为严重,因此国家也势必会加强对移动医疗的管理力度。

(5)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需要稳定和安全,而当前移动医疗技术上仍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卫生医疗机构对引入移动医疗系统顾虑重重,仍处于观望状态。移动医疗要想大规模地应用于临床一线,还需要增强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5.3 发展趋势

移动医疗虽然面临很多现实的困难,但其向前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将呈现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医疗越来越移动化。移动互联网让信息随时随地随手可得,这必将改变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方式。智能手机将发挥如显微镜、听诊器一般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在医疗过程中使用各种新技术,在“移动”中工作。医院信息系统(HIS)会越来越“移动”。借助移动医疗,医务工作者不仅可以提升内部沟通效率,而且能促进医患互动,为患者提供更便利的服务。

(2)移动医疗功能将成为手机的标配。健康是最基本的需求,随着传感器技术的成熟及成本的降低,手机上必将集成医疗功能,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手机上的传感器可以时刻记录我们的运动、心跳、体温、睡眠甚至情绪的信息,基因技术可以检测出每个人的“初始设置”。目前一些手机已经具备了监测脉搏和心跳的功能,国家政策放开及监管机制健全后可以使用。

(3)医疗社交化。微信等移动社交产品发展迅速,那些善于经营自己品牌的医生和民营医院,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社交工具,通过推出“关注医院的微信看病挂号费、诊疗费打折”或“关注医生的微信会及时提醒患者疾病的治疗和随诊”等措施来吸引患者。

6 结束语

如今,我国医疗信息化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移动医疗的各项基础条件越来越成熟。移动医疗将引领医疗模式“颠覆式的变革”,使之向更为个性化、以用户为导向的模式转变。以医改为核心的政策推动和以移动终端设备大普及为背景的市场环境,将助力移动医疗的创新。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向医疗领域延伸,尤其是移动宽带、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与发展,推动了移动医疗市场高速发展。移动医疗的普及将大大提升医疗服务现代化水平,促进医疗信息在相关主体间共享互通,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的压力,降低医疗成本,实现医疗服务的无线化、便捷化、个性化、共享化、智能化和感知化。电信运营商凭着庞大的用户资源、先进成熟的网络技术和能力,将在移动医疗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世良,钮钢. 谷海颖移动互联网:赢在下一个十年的起点[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2] 王爱宝,崔勇. 移动互联网技术基础与开发案例[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3] 宋杰,张敏. 移动互联网成功之道 关键要素与商业模式[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第5篇

一、研究思路

益阳市地处湖南省中北部,处于长株潭“3+5”城市圈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圈交汇处,在“长沙1小时交通圈”内。城市形象为和谐宜居的山水新城。人口规模2015年中心城区约63万,全市总人口约490万。益阳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格局,处于工业城市发展快速增长阶段。经过对益阳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的分析,城市土地存在以下问题:土地利用以居住、工业用地为主,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相对低,工业沿主要道路布置,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混杂,居住环境品质不高,资江两岸大量土地被城中村、工业占用,滨水土地未得到有效利用,未重视一江两岸的空间特色塑造,梓山湖周边地区用地布局分散,以居住用地为主,缺乏旅游休闲用地,土地利用率不高,老城区用地未延续传统空间肌理,缺少绿地、广场,环境品质较差。

经过研究用地权属,梳理出现状可开发用地类型和分布情况:现状可开发利用类型为中心区、沿江及会龙山地区工业用地、棚户区、弃置地,现状可开发发展用地布局在会龙山地区、资江沿岸、益阳大道和金山路交叉口、益阳大道和桃花仑路交叉口、益阳大道和罗溪路交叉口,沿道路可开发用地布局在益阳大道、金山北路、桃花仑路、罗溪路、银城大道。现状道路交通网呈现“两环两快、三纵四横”的网格状结构,路网体系不完善,缺少城市支路和跨河桥梁,新老城区联系不便;尚未形成丘陵城市特色的道路网格局;现状主干道较宽,缺少城市生活性主干道。城市公共设施主要由酒店、文化、教育、医疗、公园绿地构成,缺少城市、社区级设施,公共设施配套不健全,缺少市民休闲配套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商业配套设施沿城市交通性主干道线性分布,未形成中心化的购物商圈,商业网点遍布,但缺乏规模集中、业态丰富的城市级商业综合体。现状已建、在建综合体共有15个,主要包括华天城市广场、雄森国际广场、银城大市场等,现有综合体类型以分散的超市、百货商场、大型商贸为主,类型模式单一,缺乏规模集中、业态丰富的城市级商业综合体。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文化内涵的挖掘,缺少城区型、近郊型市民文化休闲旅游项目。城市拥有丘陵型山水资源,但不重视对梓山湖和资江两岸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混杂,缺乏山水城市的环境品质和风貌特色。总体来说,城市建设框架已拉开,易于彰显山水格局,地形地貌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经济发展迅速,可拉动城市建设,滨江资源丰富,利于塑造特色。

二、城市综合体的认识

城市综合体规划不是单一的商业节点布局的专项规划,而是关系城市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和项目招商三个方面的综合规划。关系到对城市山水景观、空间资源的整合、影响城市发展方向和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关系到对城市各项公共设施和功能的整合,影响城市功能节点布局结构的规划;关系到对项目设置、商业业态、开发模式的引导,影响项目招商引资的规划。通过城市综合体布局规划的编制,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空间结构,明确城市中心,完善商业商务、商贸服务、体育休闲、文化娱乐、会议会展、创意产业、旅游服务等功能,实现城市功能的丰富多样和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有利于塑造城市特色,依托优秀的山水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自然资源与城市功能进行融合和提升,塑造山水城市风貌特色;有利于提升城市品质,通过优化、完善功能和公共设施集聚人气,提升老城区商业区域的活力品质,通过综合体设施,改善城市形象,塑造特色风貌,最终实现城市整体环境品质的提升。

(一)技术路线通过对城市的背景、现状、项目认识、技术特点、编制意义的综合研究,对城市空间演变、总体规划解读的空间发展研究,提出在规划原则、空间结构、整体布局方面的综合体布局规划,进行分类规划引导和实施管理。

(二)布局规划1.规划原则。将益阳市综合体发展定位为全面承担国家战略,承担国家休闲旅游、全民健身、文化强国战略,做好休闲、体育、文化三大文章,增加市民休闲、体育运动、文化旅游、健康医疗等功能型城市综合体。结合城市发展需求,建立市级、区级、社区级的三级综合体体系结构,形成城市生活型、休闲旅游型、城市产业型的三类综合体。通过城市功能和旅游功能的组合以及商业、商务、体育、文化、物流、会展等功能的组合,实现城市综合体功能的多样性和集聚性。统筹旅游资源,高度重视“一湖(梓山湖)、一山(会龙山)、一江(资江)、一洲(青龙洲)”的城市功能和旅游功能的开发利用。2.空间结构。将益阳市的发展轴规划为十字发展轴:益阳大道城市发展轴、金山路—康富路城市发展轴;规划三个城市中心:中央商务区、会龙山生态文化旅游中心、梓山湖体育休闲中心;规划三条特色风貌轴带:桃花仑路城市发展轴带、银城大道城市发展轴带、资江都市休闲风光带。3.整体布局。充分整合城市文化、自然、旅游资源,建立整体开发的旅游综合体;对历史街区进行成片保护与开发,建设休闲街区型旅游综合体;在重要的城市发展中心节点,打造商业商务型综合体;沿城市发展轴带和城市交通集散中心节点布局商贸物流型综合体;整合同类同质资源和功能,建设主题型综合体(如文化休闲综合体、健康医疗综合体、酒店会展综合体、体育运动综合体)。整体形成46个综合体。

三、综合体类别

将46个综合体分为城市生活型、休闲旅游型、城市产业型3大类别,10小类。

(一)城市生活型通过深入分析益阳市公共设施分布特点,重点研究地域文化特色,全面探寻市民生活特点,依托中心城区成熟的商业氛围和旺盛的人气,以社区为单元,就近居住社区、城市公共设施、主要道路布置5大类城市生活型综合体:商业商务型、酒店会展型、文化休闲型、体育运动型、健康医疗型,总计26个。通过打造五类城市生活型综合体,营造中心城区丰富的生活氛围。商业商务型综合体如益阳中央生活广场,利用湖南城市学院老校区已出让土地,结合现有商业氛围打造成为城市新地标,最具人气的生活平台、最具品质的活力街区,具备商业购物、休闲娱乐、商务办公、主题餐饮、生活服务、文化体验、高尚居住的功能。酒店会展型如梓山湖酒店会展综合体,位于梓山湖东北侧,益阳大道以南,集风情商业、会议会展、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满足市民和游客的购物、旅游、休闲娱乐需求的酒店会展综合体。文化休闲型如迎宾路文化休闲综合于梓山湖南侧,迎宾路北侧,整合规划的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展览馆、科技馆、职工文体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功能,增加青少年户外运动和拓展训练活动场地,打造成集文化娱乐、科普教育、时尚运动、休闲旅游、生活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市级文化休闲综合体。体育运动型如奥林匹克体育休闲综合体,现已是成熟的体育中心,包括综合体育场、综合体育馆、羽毛球馆、游泳跳水馆、体育局等,增加商业功能和市民休闲活动场地,发展成为集旅游观光、运动健身、会展演出、体育赛事等功能于一体的体育主题公园。健康医疗型如康雅医院健康医疗综合体,依托湖南益康达医疗投资有限公司建设的康雅医院、养护院为核心,共享医疗资源和配套设施,通过增加教育、康体、休闲功能,打造成集医护服务、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体休闲、健康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健康乐园。

(二)休闲旅游型在城市功能基础上,注入休闲旅游功能,将益阳打造成为长沙1小时交通圈近郊型的旅游目的地,同时面向长株潭城市群和环洞庭湖,配套旅游服务设施,完善旅游产品,建设区域性的旅游服务中心城市。结合益阳市现状旅游资源,布置三大类型旅游型综合体:文化主题型(会龙山生态文化旅游综合体、江南古城文化休闲综合体、兔子山遗址公园综合体、羊舞岭古窑址生态民俗文化园总综合体)、生态休闲型(青龙洲生态休闲综合体、梓山湖生态休闲综合体)、休闲街区型(大码头休闲街区综合体、东门口休闲综合体),共8个。

(三)城市产业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经济转型发展,工业办公园区大量出现,受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和城市空间布局特点影响,工业办公园区出现功能单一、职住不平衡、生活钟摆式等问题,而随着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空间格局调整,在新的发展形势、产业需求和政策引导下,“产城融合”成为发展潮流,因此,功能完善、空间复合、环境优美的城市产业型综合体应运而生。通过深入分析益阳市经济发展阶段,重点研究城市产业格局和特点,依托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整合高新技术产业空间与居住生活空间,沿现状工业集聚区和主要交通性道路布置两大类型产业型综合体:产业新城型(云雾山产业综合体)、商贸物流型,总计12个。通过打造两类城市产业型综合体,更好的达到“以产促城、产城融合”的目标,实现从单一以工业办公、工业生产为主的传统工业办公园区转变为集工业生产、办公研发、科技教育、体育休闲、文化娱乐、高档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新城。

四、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通过对城市的解读,结合综合体发展布局,对益阳市城市的空间形态做出了以下建议:现状城市空间发展主要为沿主要道路东东南带状发展,即城市交通功能主导下的城市发展,需要转变为向西、向南集中紧凑发展,城市环境品质主导下的城市发展。将原规划的空间结构“一轴三带、一城一区”,优化为“一个十字轴带、三个城市中心、三条特色风貌轴带、五个片区生活中心”;将原城市发展方向“东接为主,南调北拓为辅”,建议为“西延、中优、北控、东抑、南跨”。将原规划路网结构“两环两快、四纵五横”,优化为“向西跨志溪河打通3条道路,延伸长春路,跨将接外环快速路,增设2座桥梁,调整一条道路”。将原总规土地利用规划做如下优化:优化会龙山组团用地,增加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同时打造志溪河风情港湾,增加商业服务设施用地,优化资江一江两岸用地,增加商业服务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同时打造青龙洲生态休闲公园,增加少量旅游服务用地;优化梓山湖周边用地,增加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和商住用地;整合湖南城市学院老校区周边用地,调整为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商住用地、居住用地,增加绿地和广场用地,集中打造益阳中央城市生活广场。

五、结语

第6篇

医疗保健旅游已成为继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旅游后的一个全新领域。随着全国老龄化步伐加快、国民经济水平提高以及医疗保健技术不断改善,旅游作为一种休闲生活方式备受老年人推崇。一流的生态人文资源、独特的黎医苗药保健技术,使海南在国际老龄客源市场具有一定知名度。适时发展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紧跟“积极老龄化”步伐,积极迎合国际旅游岛建设。

一、医疗保健旅游含义

目前,国内外对医疗保健旅游还没有统一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将其定义为,以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休养等为主题的旅游服务。医疗保健旅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医疗保健旅游指人们因居住地的医疗服务昂贵或不完善,到异地找寻相宜的医疗保健服务,并与休闲旅游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旅游产业。广义的医疗保健旅游则包含医疗旅游和保健旅游两大部分。

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对于体质较好的老年人,可在进行观光旅游的同时,安排或增加登高、垂钓、温泉浴、森林浴等活动方式,通过旅游达到运动健身的效果;二是对老年人的病情进行科学分析后,由医务人员、导游、和相关服务人员共同带领,边游山玩水、边运用和传授保健知识和方法(包括配合使用中医保健理论和药膳),对老年游客进行科学的医疗保健治疗,这是一种既达到旅游目的,又达到医疗保健治疗的专项特殊旅游服务项目。

二、海南医疗保健自然旅游资源分类

生态环境是老年旅游者选择医疗保健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参考因素。海南独特的医疗保健资源受世界各地老年人群的亲睐。根据海南医疗保健自然资源具有的不同保健原理及其所适宜的老年人群,对其进行归纳分类,见表1。

表1 海南医疗保健自然资源分类表

三、海南发展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优势

1.优越的资源禀赋使海南成为开展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的理想之地

海南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长冬无夏,是国内老年人出游的首选之地。海岛四面环海,森林覆盖率高达61.5%,被誉为“天然大氧吧”。岛内温泉遍布,水中富含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对老年退行性疾病有显著疗效。完善的旅游接待设施、便利的交通为老年人外出旅游减轻心理负担。海南海制定出一系列对于旅游服务人员素质的管理规定,相关行业服务人员素质显著提高。稳固的旅游硬件及软件设施为海南开展医疗保健旅游提供保障。

2.强有力的政策为海南发展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保驾护航

医疗保健旅游已成为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一项新型产业。海南省卫生厅在《关于加快海南医疗保健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海南医疗保健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目标:到2015年医疗保健旅游产业初具规模;2020年力争将海南建设成为闻名中外的医疗保健旅游目的地的。2013亚洲博鳌论坛中,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我国首个医疗旅游先行区——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予以9大政策扶持。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我国现今仅此一家。这一系列政策和举措的推出,为海南发展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提供了鼓励与支持。

3.“积极老龄化”趋势推动海南开展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的步伐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9年提出“积极老龄化”口号,倡导老年人保持健康参与社会活动、提高生活水平,积极地应对老龄化。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庞大的“银发消费”市场是旅游业所不能忽视的。老年人除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外,也愈加重视余暇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夕阳人群”催生了医疗保健旅游这一“朝阳产业”。“积极老龄化”为海南发展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业提供了新的契机,又推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步伐。

四、海南医疗保健旅游发展现状

1.老年旅游群体对海南医疗保健旅游的需求现状

在调查中,当问到“海南发展医疗保健旅游需做好哪些工作”,36%老年人认为提高医疗保健技术水平,21%的人认为完善异地医保报销问题,18%的人认为加大开发黎医苗药的医疗保健价值,认为提供多种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路线选择的占16%,9%的老年人有其他的想法。

海南现有医疗保健水平和旅游项目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需做好的工作还有很多。当问及“希望在旅游中增添哪些项目”,17%的老年人选择增添食膳调理,44%的老年人选择增设中医医疗保健服务,20%的老年人选择增添医疗体育项目,19%的老年人选择山水观光。海南的旅游业对老年旅游市场开发深度不够,目前尚停留在观光游、休闲游等,医疗保健旅游的推出丰富海南旅游体系。

2.海南老年医疗保健旅游项目建设现状

三亚市中医院从2002年开始发展“旅游+中医医疗保健”项目,现正在建设三亚市中医国际疗养院——“旅游+中医保健康复”的花园式疗养院。2009年总医院落户海南三亚,为海南旅游的发展提供最先进的服务、最高端的设备、最规范的管理,并且形成医疗、康复、保健“三位一体”的功能布局,提升海南的医疗保健水平。

但海南有关中医医疗保健专业人才以及熟练掌握国际语言的医务人员十分缺乏;医疗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省内医疗机构缺乏国际认证;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相关法律法规保障还未完善;医疗机构与旅游机构还有待进一步整合。在全球医疗保健旅游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应积极努力解决目前海南发展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所面临的困境,逐步完善海南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的各项保障。

5海南发展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的建议

1.利用资源优势,以医疗保健促进旅游,寓旅游于医疗保健

海南优质的生态人文医疗保健资源,为打造老年人医疗保健特色旅游创立条件。结合不同资源,对不同体质的老年群体设计医疗保健旅游方案。如依托热带森林资源,针对有心脏病、失眠的老年群体开展天然森林氧吧疗养游;依托温泉资源,针对有皮肤病、关节炎等疾病的老年群体开展温泉保健疗养旅游产品;依托高水平医疗保健康复中心,针对老年人常出现的慢性疾病开展如气功瑜伽、食疗药膳、针灸等。使老年人在治疗、康体、保健、养生的同时,赏心悦目的领略海南岛的阳光沙滩、椰风海韵及人文景观。

2.完善医疗保健旅游信息化服务,多角度推广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

海南医疗保健旅游起步晚,仅三亚的中医医疗保健疗养在俄罗斯和部分国家有一定知名度。通过网络信息完善海南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是十分有效的。如借鉴新加坡医疗旅游推广平台的发展经验,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岛医疗保健旅游官方门户,设立不同语言版本,加大医疗保健旅游宣传;构建海南国际旅游岛老年医疗保健旅游信息化网络体系,加快实现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信息管理智能化、公共管理网络化、安全保障一体化;向来岛游客展示中国传统医疗保健技术与海南特色旅游资源结合的魅力,扩大海南的医疗保健旅游在国际的影响。

3.建立相关辅助机构,促进医疗、保健和旅游的有机结合

海南发展医疗保健旅游除需要医疗保健机构与旅游机构积极配合外,还需要其他相关组织的推动、规范、管理和监督。可借鉴台湾在省旅游委下设立专门扶持机构,监管机构,并成立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协会,制定行业管理规范,协助政府推出相关的产业扶持;同时增进医疗保健旅游行业之间相互了解和信息交流;通过医疗改革使海南与更多的地区实行异地医疗报销制度;出台保障老年人旅游权益的相关举措,多方位全面促进海南发展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业,并保持该行业的积极、健康发展。

4.加强医疗体育在医疗保健旅游中的推广,全面提升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

医疗体育是一种医疗性质的体育活动,包括医疗体操、医疗运动和适应性体育活动等,是老年慢性疾病有效的、经济的康复途径。老年人通过参加医疗体育活动,可增强体力,改善心、肺等器官的功能。根据来琼的老年旅游者体质情况,向其传授中华养生保健气功,并合理安排锻炼时间、活动内容、运动强度以及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对其进行医务监督,加强老年人慢性疾病的防治、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全面提升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的发展。

5.充分挖掘黎族医疗保健文化,打造海南老年医疗保健旅游特色品牌

海南被誉为“天然大药库”,药用资源约占全国药材总数的40%,有享誉中外的四大南药(槟榔、益智、砂仁、巴戟),还盛藏着50多种动物、海产药材(黎药最为著名),这些药材都是天然的药物、副作用小,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功效。同时黎族独特的保健食品(如三色饭、槟榔酒等)和医疗保健方法,在治疗肝炎、风湿类疾病、妇科疾病、肿瘤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因此,加大对黎族养生保健文化内容的筛选、改造和包装, 并将黎族养生保健文化纳入建设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打造海南民族特色的老年人医疗保健旅游。

参考文献:

[1]陈安奎.医疗保健与旅游[[J].旅游学刊,1989,(2):(57-60).

[2]张维艳,徐淑梅.我国医疗保健旅游发展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学报.2009,(3):(134135)

[3]王海鸥.医疗旅游:国际旅游岛背景下应开发的一个新领域[J].今日海南.2010,(9):(36-37)

[4]丁志良.掘金国际医疗旅游[N].海南日报.2013,(6)

[5]罗丽娟.关于海南医疗旅游业发展战略定位的思考——基于SWOT分析[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81—85)

[6]李甜,曾群洲.浅谈老年人保健旅游的开发[J].科技经济市场,2006,(10):(207)

[7]邱灵.加快推进医疗旅游业发展——以海南国际旅游岛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12,(36):(49-50)

[8]张相安,高峰.论老年体育旅游及其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6):(1192-11194)

[9]罗艺文.海南发展医疗旅游的策略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26):(133-138)

基金项目: 2013年海南师范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孙苗苗(1989-),女,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保健与康复。

第7篇

关键词:SCP理论;医疗器械;供给侧改革;行业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04

1导言

医疗器械行业是连接医药工业、医疗服务和健康产业的重要经济部门,其核心技术涵盖医用高分子材料、检验医学、血液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是我国的医药卫生系统中保障临床治疗活动有效、安全的核心环节。近年来,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政策导向之下,由于新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措施陆续出台,加之医疗器械领域内长期存在的“多、小、散、乱”格局,政府干预不当和企业经营费用率高等问题,医疗器械行业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本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中哈佛学派的结构-行为-绩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SCP)分析范式对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组织的变迁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改革建议。

2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产业组织分析

2.1产业规模分析

根据Evaluate MedTech的统计,2010-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产业规模从1200亿元增长到30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7.01%,而同期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增速仅为1.90%,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医疗器械生产和消费国,并已经成长为拉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如图1所示。

2010年至今,在医疗器械销售领域销售额快速增长的同时,全国医疗器械批发企业数量始终维持在1.3-1.6万家之间,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但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数量明显偏多,市场呈现出离散化竞争特点,如图2所示(数据来源:IMS Institute)。

2.2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分析

行业集中度指标CRn表示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家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情况,其公式为:

CRn=∑ni=1Xi/∑Ni=1Xi

经济学家贝恩(Joe S. Bain)利用行业集中度指标对产业结构进行分类研究,依据行业集中度指标CR4和CR8,将产业结构类型分为寡占I型,寡占II型,寡占III型,寡占IV型,寡占V型和原子型(竞争型)6个等级。2010-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集中度指标CR3、CR4和CR8分别由21.64%、24.64%和3185%上升至28.59%、31.57%和37.78%,但全国市场整体上的原子型结构没有改变(如表1)。对照部分发达国家,我国的前3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CR3)明显偏低。

数据来源:商务部《医疗器械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2010-2015)。

然而,由于我国医药卫生监管体制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加之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庞大且地域广阔,医疗器械市场并非是全国统一。此外,部分地方政府为了保障当地的经济发展、就业及税收,为本地药品流通企业提供政策上的便利,视外地医疗器械企业为掠夺市场资源的“搅局者”。典型表现是在医疗器械集中招标采购过程中,要求中标企业必须选择当地经销商进行配送,一些地区甚至规定只有成立县级医药公司才能获得该地医疗器械的配送权。从全国范围来看医疗器械领域为完全竞争的原子型市场结构,但随着市场按照行政区域分割,本地企业的市场控制力也随之增强,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成为了医疗器械行业资源整合最大的体制机制障碍。

2.3产品结构分析

根据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的统计,从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产品结构来看,影像诊断设备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近几年均保持在40%左右,且呈不断上升趋势;其次是各类耗材,占据20%左右的市场份额;骨科及植入性医疗器械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剩余的市场份额被牙科及其他类器械所占据,如图3所示。而在占我国医疗器械25%的高端产品市场中,70%由外资占领,在绝大多数领域外资企业在技术和质量上遥遥领先于国内企业,尤其是医学影像设备和体外诊断等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外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0%。

2.4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美国产业经济学家施蒂格勒(George J.Stigler)认为进入壁垒为行业的潜在进入者必须付出的额外成本,产生原因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度和法律规制等。医药行业存在明显规模经济的特性,即企业在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前,对于单位产品(服务)将付出较高的平均成本。此外,依照现行的《药品管理法》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开办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必须通过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两项行政许可,其中,2014年和2015年先后出台的新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均被称为“史上最严”,对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的软件、硬件方面要求大大提升,成为进入医疗器械行业最严格的政策法规壁垒。

2.5产业政策分析

2015年,国务院《“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开发高性能医疗设备与核心部件,发展高品质医学影像设备、先进放射治疗设备、高通量低成本基因测序仪、基因编辑设备、康复类医疗器械等医学装备被确定《规划》为重点突破领域之一。同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申报资料编写指南》,在政策上鼓励医疗器械的研究与创新,促进医疗器械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种种迹象表明,国家正在为医疗器械特别是高性能医疗设备领域推进国产化进程,这无疑将χ泄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带来利好。在国家政策的导向和国内医疗卫生机构装备的更新换代需求下,医疗器械将拥有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以国外医疗器械占医药市场总规模42%的份额来对比,国内医疗器械份额仅仅只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14%,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哈佛学派的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范式对2010年以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组织的变迁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自2010年以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了规模增速下降、市场集中度低、行业进入壁垒提高等情况。应针对上述问题加快推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医疗器械行业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效应特征,行业未来必然走向扩大规模、降低成本的集约化发展道路。因此,推进医疗器械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应从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入手,整合行业资源,提高市场集中度,淘汰管理落后、效率低下和长期亏损的企业。然而,由于行业整体利润率偏低,仅依靠企业自有资本积累开展行业的兼并重组必定困难重重,必须充分借助资本的力量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行业资源的整合。在“新医改”政策完善落实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强力推动下,利用医疗器械领域刚性的市场需求和产业整合后的良好的市场前景吸引投资者关注。符合条件的企业应积极谋求上市融资,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将企业做大做强,使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成为医药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型企业可借力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资本,逐步形成企业融资-兼并重组-资源整合-成本节约-效益提升-吸引投资的良性发展循环。

应破除一切阻碍药品流通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市场真正起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对管理落后、效率低下和长期亏损的企业应减少亏损补贴,停止对“僵尸企业”的输血性贷款,并通过实行市场化重组和企业破产等方式加速淘汰行业的落后产能供给。

参考文献

[1]李先国.药品供应链的整合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10,(5):177.

[2]孙乃强.医疗器械行业等待政策助力[J].中国卫生产业,2005,(10):3033.

[3]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58.

第8篇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1、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2、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下的我国税收制度的改革;3、我国公共支出的管理研究;4、收入差距、劳动力流动与人力资本投资等问题研究;5、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研究;6、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7、我国消费问题研究;8、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政策困境分析;9、中国失业问题研究;10、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与建设社会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2、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下的我国税收制度的改革

3、我国公共支出的管理研究

4、收入差距、劳动力流动与人力资本投资等问题研究

5、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研究

6、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

7、我国消费问题研究

8、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政策困境分析

9、中国失业问题研究

10、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

11、结构性失业与再就业工程

1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对就业的影响

13、加入WTO与我国经济安全问题

14、当前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分析

15、试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6、论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17、社会主义条件下官员腐败的经济分析

18、论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19、转轨国家的经济波动与社会发展

20、转型经济的绩效、成因及展望

21、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22、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理论误区与发展中国家道路的选择

23、政府行为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化

24、对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成因的辩证分析

25、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功能定位

26、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目标与模式选择

27、××区域支柱产业的选择分析

28、资源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29、××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研究

30、××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

3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32、基础设施投资与×地城市化进程的关系研究

33、某某(省、市)××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对策研究

34、关于某某(省、市)××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35、某某(省、市)××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途径探讨

36、新经济形式下传统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

37、××省市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

38、××省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增长的关系研究

39、××省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难点与对策研究

40、××省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变迁分析

41、××省市教育不平衡与经济发展分析

43、××省市二元经济结构分析

47、××省经济活力研究

48、××省的经济文化研究

50、××省市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51、××省市欠发达区域的梯度定位和发展途径

52、××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定位研究

53、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制度环境构建

54、基础设施领域的民营化问题

55、我国城市公用事业的融资问题

56、自然垄断行业的政府管制问题

57、城市化与二、三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

58、从电力短缺看基础性产业场化改革

59、从电力短缺看基础性产业超前建设的必要性

60、国家垄断行业改革的难点与途径

61、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

62、医疗服务市场化与医疗体制改革

63、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问题研究

64、城市水资源高效利用问题研究

××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65、××某某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考

66、××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67、某某(省、市)××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68、××市旅游业竞争力研究

××市旅游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市旅游业竞争力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及其内在的作用机理研究××市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和综合分析模型研究

××市旅游业竞争力优劣势分析××市旅游业竞争力发展对策研究

69、非传统旅游资源与××市旅游产业增长

××市非传统旅游资源发育现状研究

××市旅游业与非传统旅游资源产业的关联度研究

非传统旅游资源发育的城际比较研究

70、论城市垃圾产业市场化与管制体制改革

71、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研究

72、农业生产结构调查与农村流通服务体系的完善

73、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

74、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境污染转移问题研究

75、竞争与管制:我国医疗行业改革中政府的作用

76、××市零售业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77、××市房地产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78、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79、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80、我国消费结构问题研究

81、收入分配的合理性的界定及调节

82、对可持续性消费的研究

83、休闲消费问题研究

84、扩大农民消费的对策

85、和谐社会条件下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观点的演进过程理论研究

和谐社会下企业承担多元社会责任必然性分析

现阶段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问题以及存在的负面影响的研究分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困境解析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限度的建模实证分析

借鉴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分析

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监督以及强化机制研究

86、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

改革国有企业的思路比较

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难点及对策

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

对国有企业资产大量流失原因与对策的探讨

国有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机制的思路与对策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契约关系分析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及体制研究

87、公司经理人激励机制研究

88、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89、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90、企业成长与企业战略选择

91、企业家成长机制研究

92、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93、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机制研究

第9篇

[关键词] 重庆市;老龄产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620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老龄产业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而出现的新兴产业。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老龄产业的发展是帮助解决这个社会问题的关键。因此,老龄产业的发展相当的迫切,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潜力。老龄产业是指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老年人提品和劳务的营利性的或福利慈善性的产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特定商品和服务的行业总和。2012年,中国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需要有相应的产业来应对规模如此之大的一个人口群体的各种需求。2010年底,重庆市年满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538.9万人,约占总人口数的12%,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六位。据预测,2015年,全市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637万,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白潮”的冲击导致家庭赡养人口的增加,必将使家庭负担、社会负担不堪负重。

因此,研究重庆老龄产业的发展为缓解重庆老龄化问题,推动重庆经济发展极具现实意义。本文将从重庆老龄产业的需求-人口老龄化以及老龄产业的供给-老龄产业现状分析重庆老龄产业发展潜力并提出发展的对策。

二、重庆老龄产业的需求-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重庆人口老龄化趋势非常明显,且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

(一)重庆老年人比重不断加大

2005年重庆市65岁及以上人口的数量为307.7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0%,2010年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39万,占总人口的16.44%,比2009年增长5.05%;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约12%,比2005年增长了1个百分点,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全国老龄化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六位。据预测,2015年全市老年人口将达637万人。

(二)重庆市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

2000年,重庆市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1.1%,2005上升到了1.6%。2010年底,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69.3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其中100岁以上的老寿星达到932人。由此可见,重庆市老年人口向高龄化发展的趋势明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高龄老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加。

(三)老年空巢家庭增加

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人口流动和迁移加速,代沟问题越来越突出,老少两代人都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越来越多的自由,传统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单个老年人和老年夫妻独自生活的老年空巢老人181万余人,约占全市老年人口43.72%,其中单身空巢老人31万多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数已占到农村老人家庭的56.7%。此外,全市纯老人家庭人口数已达79.57万人。据人口专家预测,到2036年,重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1084万人。

另外,重庆市失能半失能老人也比较多,所以在超过538.9万的老年人口中,3%~5%的老年人需要机构养老服务,7%~10%的老年人需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85%以上的老年人主要靠家庭照顾,对老龄产业存在巨大的需求。

三、老龄产业的供给-老龄产业现状分析

2012年,为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重庆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过去的几年里,重庆市为发展老龄事业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老年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初步建立,五保老人供养标准翻了两番。养老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有效增加,敬老院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全市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18.9张。老年维权和优待工作不断加强,建立了市、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三级法律援助工作体系,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敬老优待服务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全市老年活动场所日益增多。老年文体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老年大学为龙头、以各类老年学校为补充的老年教育网络体系,老年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加强,老年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但重庆市老龄产业发展仍然处于初步阶段,其发展严重滞后于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老年消费群体的巨大需求,甚至形成了“厂家不愿做,商家不愿卖,消费者无处买”这样一个的怪圈。

(一)重庆市老年用品市场发展滞后,供不应求

老年用品市场发展滞后,老年人的整体购买力在提高,消费观念也逐渐改变,老年用品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特殊生活用品却极其短缺,如老人床垫、手杖、轮椅等以及辅助商品如老花镜、助听器、假牙、假发等,仍然尚未形成规模,很难找到专营店。老年用品主要集中于食品和医疗保健类用品,两者占了老年人用品的50%~60%。

(二)重庆市老年服务资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

重庆市老年服务设施严重不足,服务的项目和内容不全,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老龄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重庆市的养老服务主要是福利性质的,比如养老院、敬老院等公益机构,社会参与度比较低,民办养老机构不多,且已有民办养老机构存在投资大、回收慢、入住率低以及在服务内容和质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规模有缩小的趋势。自2000年以来,重庆加大了城乡福利设施的建设力度,全市福利机构的硬件有所改善。在市一级,通过新建和改扩建老人生活楼、康复楼、综合楼等,新增床位400多张。在区县、街道等新建或改扩建了福利院、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等老年福利服务机构,主城区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覆盖面达80%以上,六大区域中心城市达60%以上。但重庆市目前需要社会机构提供养老服务的老人约25万,而目前能提供的养老床位仅11.5万张,存在巨大的缺口。

(三)重庆市养老基本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近年来,政府对老龄问题的解决和政策的扶持,重庆市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建立。2010年末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70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达到每月1481元,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截至2011年,我市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城乡老年人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25万人,基本实现城乡老人“应保尽保”,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标准化率分别达到41.8%和42.5%,老年人就近就医条件大幅度改善。全市有养老机构1297所,社区托老所和日间照料中心200多个。广泛开展老年文体活动和发展老年教育,据统计,全市建成老年活动中心(站、室)7183所,参加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的城市老年人超过25万人。

但重庆市养老基本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第一,尽管扩大了社保覆盖面,但社保金仍然难以负担日益高昂的医疗费用,且手续繁琐,限制较多,尤其是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严重。另外,农村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但空巢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他养老模式的补充非常迫切。同时,农村老人养老观念落后,养老保险金额较低,对于养老院、敬老院等的需求很低,导致了养老的困境。第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比较单一,没能形成多元化的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比如说社区医院、老人医院等社区服务机构比较少,不能帮助老人就近就医解决就医难的问题。社区敬老院、社区托老所、社区老年学校等社区养老机构都未能配套形成,未能为老年人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四、重庆老龄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老龄产业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性,因此体现明显的福利性和盈利性并存的特点,其中盈利性的产品和服务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利润率相对较低,而老龄产业相当一部分是福利性的。政府作为老龄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应发挥其外部性,达到效应最大,督促和保障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适时调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水平,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加强老年社会救助力度等。

(二)扶持民办老龄产业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老龄产业,推动老龄产业快速发展,解决供需矛盾

老龄产业总体而言属于微利行业,市场发育不够,产业化程度低,需要政府扶持。重庆老龄产业的发展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向社会福利逐渐。比如: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提升企业、社会大众参与老龄产业建设的积极性;降低准入门槛,激励老龄企业和投资者的积极性等。同时,政府应该大力协助,为养老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加大对发展养老产业的宣传力度,努力为养老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完善保险制度建设,开发商业性养老护理等补充保险,建立以房养老、消费养老和土地养老等模式。要促进全社会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调动广大群众支持和参与发展养老产业,推动养老产业发展,使其逐步成为重庆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加大老龄产业的投入力度

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社会资源发展老龄产业,从社会上广泛筹集与建立老龄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要做到每一笔钱的开支清清楚楚,责任到个人,提升资金的使用率。

(四)成立老龄产业协会,搭建老龄产业平台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于2010年1月30日在北京成立。广东省、宁夏省等省分均成立了老龄产业协会。因此,应尽快成立重庆市老龄产业协会,并鼓励各区县积极成立符合自身地市特点的行业协会,培育重庆市老龄产业并促进老龄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五)推动老龄理财产业的发展

重庆市老龄化存在明显的“未富先老”的趋势,而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是“低水平、广覆盖”,导致老年人可支配入较低,仅仅依靠养老金难以维持老年的生活开支。因此需要对养老的资金进行科学管理,增加老年人的财富收入,转变老年的消费观念,提高老龄产业的有效需求以推动老龄产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陈元刚,秦雷,周园.推动重庆市老龄产业化发展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

[2]谢建华.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

[3]李齐云,崔德英.老龄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山东经济,2008(1)

第10篇

 

一、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销售额自2001年的179亿不断攀升,截止至2014年,销售额已上升到2556亿元[1]。鉴于政府政策的扶持以及人民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先后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医疗器械公司,国产医疗器械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

 

尽管如此,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国产医疗器械多为技术含量较低的仪器,医院内使用的高端医疗设备主要依赖进口。其次,高端医疗仪器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国内多数厂商处在产业链下端。最后,国内相关专业的大学多注重于理论研究,研究成果不能尽快转化,这也是我国医疗器械设备技术落后的一个原因[2]。要升级、优化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结构,加强自主创新,必须调整产业人员结构,解决创新型人才急缺的问题。

 

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发展

 

生物医学工程(以下简称BME)专业是电子与医学结合的混合专业学科,以培养具有医学与工程交叉研究能力的,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以及医疗器械领域从事研究、生产、设计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3]。每年都有大批BME专业学生投入到医疗器械产业,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从业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了解本科专业教学对BME专业的教学效果,以我校BME专业的四届毕业生为调查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将回收的调查问卷做统计分析后发现,BME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以下几点:

 

第一,所学知识过于理论化,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很多毕业生反映,在工作后发现很多知识用不上,甚至已经落伍,需要从新学习。所开设的实验课程多是在实验箱上进行,无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缺乏查阅资料、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甚至形成了“为老师学习”的观念,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强的惰性。

 

第三,团队合作精神差。现阶段的大学生个性张扬,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尤其表现在学习、科研方面,缺少团队合作的想法及行动。

 

三、《智能仪器》课程的重要性及教学中的问题

 

《智能仪器》课程将工科基础类课程内容整合应用,与产品研制过程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以及实用性的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解决现代电子仪器开发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掌握智能仪器软件及硬件的设计方法,能够对学生的研究或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智能仪器》课程对BME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就近4年教学效果看,在我校该课程的教学存在较大问题:学生基础差,积极性差,无法快速接受课堂教学内容,并且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脱节,知识点陈旧。

 

四、《智能仪器》课程改革措施

 

为了有效的提高《智能仪器》的教学效果,经过反复的研究,我们拟实行项目化、层次化的教学方法[4]。项目化教学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项目小组,深入实际,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适合对动手能力要求高的专业。《智能仪器》课程的应用型很强,适合项目化的教学方法。但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自身自学欲望有所要求,容易出现学生两极分化的情况,因此我们增加了层次化教学的部分,从以下几个措施改革目前的教学方法:

 

(一)调整课程内容。改革前教学按照智能仪器的硬件、软件算法、产品性能以及产品指标的制定的顺序进行,改革后按照产品的市场调研、研究、生产过程进行教学,更加贴合实际研发流程。

 

(二)改变教师和学生角色。传统教学方法完全由教师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将知识解释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形成了惰性心理,缺乏独立思考、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缺少对知识学习的热情。教学方法改革后,教师负责问题的提出,引导思考方向,学生翻阅资料、集体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习方式由被动转为主动。

 

(三)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及内容,分层次进行。为所有学生设计必选项目,保证基本功能的实现;另外开设选修部分,以便于高水平的学生提高。学生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不断查阅资料,有助于接受新技术。研究过程中,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产品的研发,每个人根据自身特点,做适合自己的工作,有利于团队合作。

 

(四)校企联合,制定针对项目化教学的考核方法。各模块及样机作为成绩评定一句,并邀请公司的检验人员进行真正的产品检验,给学生以更真实的教学环境,激励学生不断地提高。对于一些优秀的产品,可以与企业商讨其商业化。

 

五、总结

 

项目化、层次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翻阅资料,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增强学生团队意识的同时,使其能够找出在团队中的角色,对后期的就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此种教学改革方法对教师能力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执行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与学生交流,修改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更新自身的知识、技术与信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11篇

摘要:基于“互联网+”新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分析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不足之处,提出健康信息惠民计划、智慧医疗行动、公共卫生信息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医疗行业监管与信息标准及继续医学教育模式等新任务。结合相关保障措施,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作用,加大拓展互联网与医疗卫生行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健康信息的有效整合,推动医疗行业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rnet +" of the new medical service model, analyze the deficiencies of traditional medical service model, new tasks such as the health information Huimin plan, the wisdom medical action, the public health information, the health big data management, the medical industry supervision and information standard and the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model are proposed. Combined with the relevant security measures,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Internet technology in the medical field, increase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integra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healthcare industry, achiev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health information, promote the medical industry interoperability and business collaboration.

P键词: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服务任务

Key words: Internet+;health care;service model;service task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8-0056-03

0 引言

自党的十五中全会明确将“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为未来发展战略,“互联网+健康医疗”便逐渐成为我国医疗行业发展的新方向。2016年6月24日“首届国际互联网医疗大会暨中国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在乌镇召开,对医疗、医药、保险等产业链各节点及线上线下更有效率地融合,如何使相关政策、行业标准的推出与产业创新更好协同,如何有效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互联网+健康医疗”新型服务模式有利于改善医疗质量、减少患者入院率、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效率[1],是我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和支撑,其对于我国建设跨地域、跨机构就诊信息共享的区域医疗联合体有着较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论文首先分析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结构及其不足之处,再论述“互联网+健康医疗”的服务模式优势及其所进行的任务,通过与传统医疗服务模式进行对比,阐述“互联网+健康医疗”模式的价值。

1 我国传统医疗服务模式

1.1 模式结构

我国传统医疗服务模式是以医院为中心的星型结构(如图1),医院处于中心地位。药企、医疗器械、保险公司、医保等机构以及患者、其他医疗服务都围绕医院展开。从检查、科室就医,处方药,患者就医流程都由医生主导,医患信息不透明。另外,政府对于医院财政支出不足,而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现今的医保资金难以满足逐渐增加的参保人数需求,所以医保资金的压力逐渐转移到医院。第三,处方药作为医院收入的一大来源,也是一定程度上掌握在医院手里。

1.2 传统医疗不足之处

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中,由于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料流等以医院为核心环节,其他各环节信息流通不畅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引起以下诸多弊端。

首先,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由于三甲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和资源的虹吸效应,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城市,基层医疗人员数量不足、诊疗水平达不到标准,导致“乡镇医院无患者可医,大医院人满为患”。

再者,就医方式效率低,就医体验“三长一短”,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导致医患关系紧张。且仅有单纯的院内服务,缺乏院后服务。

其次,政府财政支持不足,医保缺口明显。目前医院正常运营大部分资金来源于自身盈利,但其本质的公益性又使得收入有所限制,加之政府的宏观调控,使得医院处于两难境地。

导致这些弊端本质在于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同传统医疗服务所提供的资源不对称,无法满足当今人们需求变化的节奏。

第12篇

关键词:弱势群体;制度;社会保障

我国目前存在的弱势群体大多数没有技能特长,科学文化素质低,就业竞争力不强,改善生存现状的能力差。弱势群体是由于某种因素的缺陷,导致行为人在社会竞争中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依靠自身力量无法保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帮助的社会群体。目前中国的弱势群体人数大约在1.4亿~1.8亿之间,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他们在政治、社会等方面占有的资源非常匮乏,参与政治的机会少,对政府形成公共政策的影响力低。弱势群体由于在现实生活中长期处于不利的社会地位,经常受到各种各样的歧视,在社会生活中缺乏社会安全感和社会支持感。他们迫切地要求改变自身的状况。政府作为可以且唯一有能力改变这一现状的主体,应主动承担起责任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协调好各方利益,积极、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笔者拟对弱势群体的特征及成因进行初步的分析,提出改善弱势群体的建议。

一、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体制转变及社会结构调整的冲击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充分就业制度,人人都有工作,保证了人人都有收入来源,失业处于隐性失业状态,使得众多“弱势群体”隐形化。改革开放后,整个社会结构开始转型,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充分的就业制度”被“有限的就业制度”和“必要的失业制度”所替代。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消减了企业内部大量的冗余人员。这些人知识水平较低,生存技能差,是典型的弱势群体。这一部分人员原本隐形化的弱势群体特征显性化了,数目庞大的弱势群体好像突然间冒了出来,使得政府、企业和社会都措手不及。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科技应用的后果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我们国家过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取得了客观的收入,而且解决了一部分低技能工人的就业问题,特别是大量农民剩余人口的就业问题。但当经济体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许多传统的产业开始逐渐萎缩。第一产业成为排斥劳动力的主要部门,第二产业吸纳新增劳动力的能力变化也不明显。一般第一、二产业淘汰出来的劳动力都是进入第三产业,实现再就业。而我国目前第三产业发展却比较缓慢,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差、甚至排斥新增劳动力的加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渐渐地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对劳动者的技术、文化等个人素质的综合要求不断提高,弱势群体的经济优势在不断减弱,其生存的压力必然加大。长期看来,弱势群体的规模必然会继续扩大。

(三)分配机制的变革

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平均分配”的大锅饭制度。这种制度割断了能力与收入之间的内在联系,无形中取消了平等与效率的区别,起到了抑强扶弱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收入分配的途径来看,居民收入是通过一国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而获得的。我国初次分配领域的秩序还比较紊乱,垄断行业的存在及我国税制制度的不完善,使得目前违背市场经济市场原则和法制原则的行为屡禁不止;在再分配领域,分配政策和福利制度存在着逆向调节和向强势群体倾斜的状况,形成了在收入分配上的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加快了新弱势群体的产生和老弱势群体境况的恶化。

(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安全网脆弱

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安全网和稳定器,也是社会弱势群体主要的避风港。近年来,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三条保障线”即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但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社会保障对象狭窄、覆盖率低。截至2005年6月底,城市低保覆盖3782.5万人,对于总人数接近2亿的弱势群体来说,所占比重仅为18%左右;保障金低、缴费率高,2000年下岗职工个人负担的医药费支出在800元以内的占77%,是下岗生活费的1/4,还有23%的职工医药费开销在800元以上,其中5.3%的职工年医疗费开支在2000元以上。

二、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一)完善社会保障法制规范,加强监管

政府每年针对弱势群体救助的财政投入和公共政策决策很多,且有每年不断增长的态势。对于数目过于庞大的弱势群体来说,这些措施对他们虽有一定程度的帮助,但实际上是杯水车薪。政策是好的,关键是执行人的态度问题。在一些地方,随着文件的层层下传,被误解的程度也越来越高。上海市社保大案就是例证,的行为让国家和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几十亿元的社保基金被挪动,当时竟无人发现,没人举报,这本身就说明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法律规范和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因此,政府应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统筹管理,实行商业化运行,同时完善法制,加强事前预警和事后监督,对违规操作者坚决依法处置。

(二)建立和完善综合性的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系统

1.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整个社会救助系统的核心。它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从人道主义的层面上升到人权的高度,从慈善性的救济转变为制度性的救助。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投入,坚决把所有符合条件的弱势群体纳入保障范围,建立一个有效的、有度的、合理的统计调查系统,坚决贯彻各项方针政策,逐渐扩大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加快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化、制度化进程。

2.加强弱势群体各项救助措施的执行力度

弱势群体最突出的特征是贫困。贫困使得弱势群体产生许多顾虑,如有病不敢医,孩子成绩好但却不能就读好的学校,住房狭窄,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的现象屡见不鲜。弱势群体支出的主要方向就是基本生活、医疗、教育和住房。因此,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应重点放在医疗、住房和教育上。弱势群体的弱势表现在物质和收入方面,其根本原因在于知识的贫乏。知识贫乏使得弱势群体处于弱势境遇具长期性和潜在性。要重视和抓好对于教育的救助,完善各教育救助实施主体之间的交流、沟通机制,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占用,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大对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提供教育补助;由政府出面联合社会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为弱势群体开展免费技能培训。

(三)加强社会保险制度建设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主要措施之一,需要着力加以完善。此项工作的关键在于完善社会保险的三大制度。

1.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制度是老年人最重要的保险制度,尤其在我国步人老龄化社会以后更是重中之重。整个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点应放在构建制度平台上,即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最大的特点是三层统筹,实行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单位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大部分是地市级统筹,应将统筹层次迅速提升到以省为单位。

2.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随着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着增强抗风险能力的内在要求,应当开辟新的资金供应渠道。鉴于我国劳动力资源在长时期内依然过剩,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就业压力,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应当强化其促进就业的功能和失业保险的培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