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理课程教学设计

地理课程教学设计

时间:2023-07-31 17:26: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课程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课程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合作教学

一、合作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基本概念

“合作学习”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面推广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高中地理学科的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强化“合作学习”的教学观念,注重对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地理学科属于文科教学中的老大难学科,被称为“文科中的小理科”。在地理题目的解答过程中,往往要涉及大量的公式计算。在“等高线”“等深线”等相关计算中,必须要采用一定的理性思维。新课程标准形势下的高中地理课教学模式下,开展合作教学模式的教育创新,是对高中地理课堂的一种高效创新。复杂的教学环境对广大的地理学科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高效展开“合作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可行性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在教学设计中预设包容度

在我们国家的新课程标准下,开展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合作教学模式下的教育工作创新,很有必要。老师应该对学生的“自我意识”加以尊重和理解,针对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布置与之匹配的课后作业,从而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预设更大的包容度。

对于偏科较严重的“理科男”,高中教师可以在课后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困难。在课后针对学习效果较差学生学习方式的进行分析,对症下药,从而在更深层次上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在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差异化教学,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将地理课程中的“地球自转公转”“时区计算”等教学难点开展多媒体教学,将互联网教学方式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去。

2.立足教学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内容重点设置

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热烈讨论过程中,发生思维的碰撞与智慧的摩擦。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吸收学生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建议,在合作教学的模式下,弄清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最大难点。然后,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重点的具体设置。

3.安排小组和活动,开展“预见性的”地理教学设计活动

对于新形势下的教学环境来说,高中地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开展“预见性的”地理教学设计活动,将地理学科中的教学难点设置成一个课题,有序开展各种各样主题的地理实验。

教师在解答地理难题的时候,还能够把各种抽象的地理现象,转变成具体的物体运动规律,从而使学生学以致用,找到相关地理课题实验性学习的最后答案,实现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最大成功。

当今时代,经济发展迅速,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和工业化大生产蓬勃发展。在全日制中学中开展地理学科的课程教学设计工作,重点是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划分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合作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应该从最大程度上深入挖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要立足于已知条件,进行定向思考,从而找出解决地理难题的普遍性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全科.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04):115―118.

[2]旋晓伟,王 林,王晓青.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9(01):125―128.

[3]孙丽君,周申立,卢 敏.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2(12):125―126.

第2篇

关键词:地理新课程 教学设计 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55

要做好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必须弄清楚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涵义是什么?其理论基础又是什么?所谓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系统规划地理教学活动流程,以地理新课程理念为内核,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目的,以解决地理教学问题为宗旨,针对不同的地理知识属性、教学环境进行分析,选择不同教学策略,增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而通过有效设计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促进地理新课程的有效落实。所有一切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论都可以作为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对一些时下流行的教育理论M行整理、归类,并分析如何运用每种理论来指导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

一、 应用系统理论,整合地理教学因素

系统理论把教学设计也视为一个系统,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系统分析方法论。地理教学系统是由教学目标、学生、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复合运动系统。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教学系统则良性运行,教学效果才成倍增加。系统科学理论能为地理教学设计提供指导。在地理教学设计中应用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有序原理和反馈原理,能为有效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提供指导,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

(一)整体原理及对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

整体原理认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运用整体原理指导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设计,要树立全局、整体观念,从地理教学目标制定,到地理教学过程的设计,既要做到明确每个教学因子在教学进程中的作用也要能为每个因子发挥作用提供时间、条件或机会。

(二)有序原理及对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

有序原理认为,自然界中的任何物质都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事物才能顺利发展。设计教学过程既要符合学生认知的由感性到理性的顺序,还要遵循学科内部逻辑的有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教学规律的由地理现象到地理原理的顺序。例如,在讲“三圈环流”前,先回顾“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理解的正向迁移。

(三)反馈原理及对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

任何系统只有进行反馈才能实现有效控制,只有注意教学中的反馈设计,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及时准确的获取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实行课堂教学方法和环节的及时调控,致使教学低效或无效。地理新课程下教学设计可以通过提问、练习、判图、实验摸拟、制图绘图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反馈;通过设计研究学习、探究学习、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进行“过程与方法”的反馈;通过学生协作能力、表达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认识的态度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反馈。总之,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时应体现反馈原理,将课堂反馈作为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来设计,通过反馈改进教学设计,实现有效教学。

二、广采学习理论,达成地理学与教的变革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学者加德纳(H.Gard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系统提出,他认为每一个个体有着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即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一动觉智能、音乐一节奏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九种智能不同的组合方式,使得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只存在哪一方面聪明及怎样聪明问题,对学校教育而言,“学校里没有差生”。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为地理新课改注重学生差异和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地理新课程教学目标差异设计、教学评价差异设计、提问水平层次设计等提供现实指导。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广泛应用于各国课堂教学。其强调以“学”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注重“情境”“认知”“协作”“学习环境”“信息资源”对学习的支撑作用。教师的任务不再是传递与灌输知识,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信念等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倡导合作教学、交互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我们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一方面尽量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另一方面采用真实或逼真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能力;再者改变传统讲授式教学,设计“协作学习”情境。例如,在地理事实性知识学习为主的教学中,设计在家乡亲历观察、调查的教学方式;在地理概念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设计和捕捉现实中的实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在地理原理学习中,设计和列举生活中的案例,或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地理成因和规律“可视化”,使抽象的原理具体化,提高学生同化知识的能力。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cR.Rogers),其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关心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把教学目标看作是学生人格、自我的健全发展,把教学重心由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教师在“非指导性教学”中作为“促进者”,把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及生长。它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习者尊严、价值,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交流学习体现自我实现。

地理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进行赏识教育,“鼓励自信心,发现闪光点”,在教学关系上强调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作用。这些理念都蕴涵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我们在进行新课程下地理教学设计时,要因时制宜地把课堂和自然还给学生,特别是针对不同地理知识属性和主题有选择性地设计讨论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等课堂教学方式。例如,设计“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为讨论式教学,允许学生自由提问、讨论发表不同观点的见解,鼓励学生奇思异想,教师“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维持某种有益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并接受W生的咨询,适当给予学生帮助。

三、融合地理教学理论促进学生智慧成长

地理教学理论既衍生于通识教学论,又注入了地理学科特性的新鲜血液,是地理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系统反映,成为地理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教学设计吸收地理教学理论,能促进学生地理智慧成长。地理教学理论认为,突出人地关系、注重空间关系是地理学科教学的鲜明特色,人地关系既是地理教学的核心观念,也是地理教学设计的思想论、方法论。而提出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是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它包括:

(一)地理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即地理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能力和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的能力;

(三)“研究”能力,包括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与设计研究探究方案的能力、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地理教学设计应贯彻地理教学的核心观念和培养学生具有地理的核心能力,使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种种表现、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总之,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深受以上三种理论的影响,这些理论不仅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方法和技术,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系统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理论使教学设计符合学习规律,教学理论指导了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传播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选用教学媒体的技术。地理新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只有建立在以上三大理论基础之上,才能减少和克服地理教学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课程・教材・教法2004。

[2]李家清:地理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研究,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年第11期。

[3]李家清:走进新课程:论地理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创新,地理教学2004年第10期。

[4]川钟启泉,崔允廓:新课程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3篇

【摘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时代进步发展的需要,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思路也应适时调整,因此,在此探讨新时期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新思路有其必要性。本文通过新课标的学习、理论的探索以及自身教学实践,归纳出新时期需要掌握的四种地理教学设计思路,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210-01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求高中地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这就需要广大一线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出新的符合新时期课程教学改革发展需要的教学理论,坚持正确的思路去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地理理论知识,并能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去。但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诸如方法问题、技能问题,,即每节课我们该怎样设计、操作,如何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果,这就需要一个明确地理教学思路。在此,笔者结合地理新课程的特点以及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谈个人的一些观点。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

"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也是建构主义追求的最终目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地理教学设计,就是要强调学生运用探索法、发现法进行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并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来设计课堂教学。

如在讲授"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进行野外地理实地考察研究,可以选择把如地质地貌等一些常见的考察类型作为首次考察对象,然后有计划的让学生接触一些矿物、岩石,从而让学生主动总结考察对象的特征和类型,最后让学生将前后两次的考察进行对比,分析不同矿物、岩石的不同形态。在实地考察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他们的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强调学习的过程性

地理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知识的构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应立于较高的教育平台,教学应该高屋见瓴。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地理知识点的学习只是学生学习提高的一个载体,其根本的目的还是要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因此,要注重地理知识的过程性,在重点中把握过程,在过程中把握重点。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举实例说明一些知识点的问题,让学生在比较中更加清晰地了解实例,也就更加有助于学生掌握研究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使他们更能够掌握知识,了解生活,了解社会。

三、充分重视对地图的运用

地理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大不同的特点就在于其在教学中会经常运用图像和其它一些直观教学手段,这也是地理教学的一个特点所在,这时,教师就要学会通过图像来帮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也能更好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近几年来高考中的地理试题,各种图幅的数量和难度也在不断增加,有读图、有填图,还有绘图,所以在向学生进行地图教学过程时,更要细微、深入,思路明确十分重要。

重视地图的运用离开不对各种地理知识的准确绘图,教师要掌握绘图技巧,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结合不同课堂内容和教学目的有重点、有层次地,通过简便的手法绘画出直观地图来,从而可以将复杂的地理事物迅速地绘制成简略的板图,而且可以运用不同色彩的粉笔可以突出地理知识中需要传授的一些基本概念特征,突出知识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此外,教师也要求学生记笔记时常用各种图,培养他们的用图习惯,凡是每接受一个新地名都要在地图上找出它的位置。

四、围绕中心设计教学内容

高中的学习时间紧,任务负担较重,如果一味地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教学,不仅让教学显得过于呆板,也不能让学生尽快抓住重点知识,因此有必要将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紧紧围绕解决中心问题去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自行对教材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的重组,并自始至终围绕重点内容展开,这样既可以把课堂教学效果的效率最大化,也较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讲授"工业地域的形成"时,教师就可以围绕"工业地域"去设计教学内容。具体的步骤可以是:首先解释课题中的重点知识"工业地域"的概念,并且让学生例举一些他们熟悉的工业地域的名称。然后再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这些工业地域之所以会形成的原因所在,并要求学生跟着回答分析"集聚"的意义。此外,也要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与课堂内容紧密的问题,如"为什么这些地域会出现工业集聚?"最后再学习有关"工业联系"方面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起"工业联系——工业地域"知识体系,达到教学目的的效果。

总之,高中地理教学任务重,知识点多,广大教师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课堂教学思路的设计,结合地理学科自身特点,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地理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设计的目标要明确,要符合高中学生的实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也要与时俱进,不同的课堂教学应采取不同的设计方式,只有这样才可以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肖若祥.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01

第4篇

过于刻板的PPT教学课件设计,会让信息技术的平台形同虚设,甚至增加学生学习的困难。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在初中地理教学工作中,不加筛选地在所有环节中加入信息技术辅助方式,也会让人徒生宁缺毋滥的感叹:处处用等于没有用。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凡是能用信息技术支撑的地方一定会用,没有考虑是否需要用及如何用,这就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沾边就用,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媒体的使用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甚至用信息技术代替了学生亲自实践的机会,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偏离教学内容,效果适得其反。

2以信息技术平台为基础实现

初中地理教学工作的创新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来制定课程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步骤,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引入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标。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即学生在地理课堂应该学会哪些知识,具备哪些能力,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效果最佳。这就需要创新地理教学方法,彻底改变地理教学现状。创新教学方法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两方面考虑,因为信息技术在这两方面的应用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2.1将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中的要

求与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对教学过程做出详细的步骤规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以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这类教学内容为例,我在课件设计中注重其美学意境的展现,采用水墨风格的背景作为本课程PPT的背景。将课程目的、学习资料、相关情境讨论及本课课堂评测等部分精细排布在PPT课件中。主要采用的是小组协作式和自主探究式两种方式。信息技术平台与地理学科教学整合设计的流程主要是这样的:第一,情境导入。以第六次火车提速的有关内容导入这节课。第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主要内容有:火车已在现有铁路上第六次提速,也是最后一次提速,今后为了使火车更快些,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磁悬浮列车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为什么中国先在京沪之间建高速铁路呢?为什么先在上海建磁悬浮铁路呢?我们有哪几种交通运输方式?我们学校附近就有汽车站,为什么?能不能布局在十字路口?探究题出示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把学过的知识点和生活联系起来,能进行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观察智能。

2.2加强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独有的声光电媒介,可以让教学内容以更生动立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并且记忆深刻。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机制是初中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

3对初中地理教学的内容挖掘

更深层次的含义初中地理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常识和知识,也应该将德育教育和环境保护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给学生。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提倡可持续发展,表现出对环保工作的重视,教师也应该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对身边的一草一木心存仁爱,保护环境为国家未来建设出力的观念。在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知识。创新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重点,应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使学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对初中地理教学活动的条件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课堂效果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43

根据新课程标准,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性和高效性学习。 针对高中地理这个学科而言,教师要在课堂高效性方面做出努力和探究,让学生可以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然而,长期以来,高中地理课堂往往是忽视学生的因素,从而使得教师的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课堂的互动性。

下面我针对高中地理教学的高效性,并结合自身实际,分析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

一、高效课堂的特征

高效课堂显性标志应该是要有知识上的广度、深度,又要任务安排上的密度,以及对知识掌握的效度,它应该有信息量大、情感体验丰富、思维量高、学生又乐于其中的特点。它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知识的再生能力,主动、创新的学习力;教师传授的不仅仅是对知识本身的理解、运用,而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能力。

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效率的新方法

1.实施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任何科目都是和时代紧密相连的,而地理更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尤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地理课堂须实施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地理知识,还应教会他们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地理知识。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要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就能灵活运用书本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而教师在课堂上更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积极培养学生这种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把地理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比如.在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性质、防御方法和关联性时,可选择利用当今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四川汶川地震来进行分析。首先,安排学生在课前查找这次大地震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让他们互相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拨、引导、总结并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在全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安排学生查阅汶川地震的有关资料,自己也要查阅和此次地震相关的资料,做到有备而来。

2.拓展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正是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拓展其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学会学习。

把课前准备工作交给学生。为了能上好一堂课,教师在课前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 查书刊、剪报纸、看录像、上网搜索等。但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时间有限,我们可以把准备工作交给学生去做。在高一地理中关于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的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去搜索信息,要研究就要有兴趣,有了兴趣就有动力。我在上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三部分内容:一是从古到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过程;二是人类开发宇宙的空间资源情况;三是在开发宇宙中如何来保护宇宙环境。学生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纷纷向我提出许多有关宇宙探索的问题。我将每个班学生都分成了三个研究小组,每组选一个课题收集资料进行研究,规定小组长负责组内分工与合作,五天后汇报收集研究结果。接下来的时间里,各个小组收集、研究活动都开展的轰轰烈烈、热火朝天,有的搞调查、有的剪报纸、有的上网下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教学,各班级的同课题小组之间还可以相互进行图片文字等的交流。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有一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总是愿意花很多时间听自己喜欢的教师的课,因此,与学生关系良好的教师,其教学也较为容易,学生对这门课的积极性也较高。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和教师增加交流,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并且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

三、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效率出现的问题

习惯了传统教学的我们的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让教师不得不做出新的调整,时刻准备应对新的问题。

1.学生的展示过程中多了更多的质疑和对抗,经常会偏离教师所安排的环节和预设的答案,而这些偏离和对非预设答案的讨论必然要花掉课堂上宝贵时间,这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给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进度带来很大的挑战。

2.就是编制和使用导学案时遇到了新的问题,导学案的使用让我们忽略了对教材的研究。导学案所安排的问题过于专业,问题难度设置无梯度、问题情境无实在意义、内容安排追求面面俱到、学习目标设置过于依赖考试大纲、导学案设计与素质教育目标不相对应等等。对于这些,要努力钻研教材、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使己的教学不能脱离教材、脱离考试大纲,同时也要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我们应该在保证教学进度、教学任务、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适当给与学生拓展的空间和思维延伸的时间,以学生为本,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那些看似偏离教学的答案所显示的学生的真正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真正“高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中地理教学会随之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同时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模式也在渐渐发生变化,地理教师作为教学的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应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树立正确合理的地理教学观,进行合理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探索者、知识建构者、愉快的收获者;坚持贯彻“以学生为本”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自我建构新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循序渐进,促使学生的素质取得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宏兵.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J]. 新课程(教研) ,2011(12).

[2]王军英.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J]. 学周刊,2012(01).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174-01

1 初中地理教学工作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

在近些年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工作中,广大教师已经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并且大胆尝试与之匹配的新型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辅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很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所拥有的声音、图像、动画优势对处于青春活跃期的初中生有更高的吸引力,提升教学效果明显。但整合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利用的不合理上,没有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有机融合”,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1 教学课件设计过于刻板

在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的应用中,有些教师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将黑板上的板书生搬硬套成白底黑字的PPT课件,没有对课件进行认真的设计。这在客观上的确减少了书写黑板板书所耗费的时间,但是,往往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讲解,这种使用得不偿失。还有一些课件,虽然图文结合,设计精美,但也只是电子版的教科书,课件呈现的内容课本上都有,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1.2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突出重点

过于刻板的PPT教学课件设计,会让信息技术的平台形同虚设,甚至增加学生学习的困难。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在初中地理教学工作中,不加筛选地在所有环节中加入信息技术辅助方式,也会让人徒生宁缺毋滥的感叹:处处用等于没有用。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凡是能用信息技术支撑的地方一定会用,没有考虑是否需要用及如何用,这就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沾边就用,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媒体的使用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甚至用信息技术代替了学生亲自实践的机会,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偏离教学内容,效果适得其反。

2 以信息技术平台为基础实现初中地理教学工作的创新

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来制定课程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步骤,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引入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标。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即学生在地理课堂应该学会哪些知识,具备哪些能力,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效果最佳。这就需要创新地理教学方法,彻底改变地理教学现状。创新教学方法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两方面考虑,因为信息技术在这两方面的应用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2.1 将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中的要求与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有机结合

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对教学过程做出详细的步骤规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以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这类教学内容为例,我在课件设计中注重其美学意境的展现,采用水墨风格的背景作为本课程PPT的背景。将课程目的、学习资料、相关情境讨论及本课课堂评测等部分精细排布在PPT课件中。主要采用的是小组协作式和自主探究式两种方式。信息技术平台与地理学科教学整合设计的流程主要是这样的:第一,情境导入。以第六次火车提速的有关内容导入这节课。第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主要内容有:火车已在现有铁路上第六次提速,也是最后一次提速,今后为了使火车更快些,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磁悬浮列车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为什么中国先在京沪之间建高速铁路呢?为什么先在上海建磁悬浮铁路呢?我们有哪几种交通运输方式?我们学校附近就有汽车站,为什么?能不能布局在十字路口?探究题出示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把学过的知识点和生活联系起来,能进行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观察智能。

2.2 加强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独有的声光电媒介,可以让教学内容以更生动立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并且记忆深刻。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机制是初中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

3 对初中地理教学的内容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

初中地理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常识和知识,也应该将德育教育和环境保护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给学生。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提倡可持续发展,表现出对环保工作的重视,教师也应该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对身边的一草一木心存仁爱,保护环境为国家未来建设出力的观念。在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知识。创新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重点,应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使学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 对初中地理教学活动的条件进行更有效的利用

在教学方法上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和提升,是初中地理教学目前的趋势,在这个基础上有效利用现存的教学软硬件设备也很重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设学习地理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整合地理资源,解决地理学科中的疑难点;设计地理学科学习平台,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需求;设置有效的交流平台,供学生之间知识经验共享所用。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地理教学条件,使教师致力于设计教学内容而不是专注于技术使用,才能真正改善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山东省平度市同和中学,山东 平度 122000)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地理;创新;理念;角色

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与深入推广,越来越多的中学地理教师感到迷茫。传统教学模式与新课程理念不断地发生冲突与碰撞,如何转变自身的传统观念,树立新课程改革的创新理念,这个问题是每个中学地理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在新课程改革中,学校与学生对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地理教师是地理教学的执行者,地位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教师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是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者,必须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和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完成教学活动,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转化师生角色,让地理教师成为地理学习的引路者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总是具有权威性,一切课堂教学都是围绕他展开的,教师就像“太阳”,而学生只能是围绕其旋转的“行星”。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的指导与安排。教师虽然从内心来讲是关心与尊重学生的,但却不能做到真正的公平与平等的交流互动。

师生关系的平等首先是建立在人格上和权利上的平等,师生的平等交流是自由地共同参与。学生在教学中可以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观念,甚至是质疑教师的观念,而教师能够认真地听取学生的意见,纠正学生不科学、不合理的学习模式与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互动、双向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创设民主、自由、愉悦、宽松的教学情境与学习氛围,鼓励并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观念,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能辩证地听取各种观念。

二、转化教学角度,让地理教师成为地理学习的合作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改革传统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可见,中学地理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和研究地理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达到以上目的,地理教师必须把自己与学生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作为合格者,首先要考虑以下问题:

1.要“教得好”,还要“学得好”

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站在“教得好”的角度上,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工具,认真研究教材与教学资料,构建教学知识体系。做好教学准备,同时也要从“学得好”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进行双向互动交流型的教学模式。

2.要重“结果”,也要重“过程”

传统的地理教学偏向于用“结果”来评价“过程”。如果“结果”是好的,那么理所当然“过程”也是好的。某个班级的地理考试成绩很好,大家则理所当然地觉得“这位地理教师教得不错,是一位合格的地理老师”。可是很多时候,许多学生除了会考试,什么都不会,“重过程”就是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结论性的知识要求,也要让学生明白地理结论的形成过程以及获取结论的方法。

3.要重“共性”,也要重“个性”

一棵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地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要注重合作对象的普遍特征,也要注意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要做到“分层”教学与“分步”教学,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三、转化课程理念,让地理教师成为地理课程资源的探索者

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地理教师大多依赖于“教学大纲、教材、教参、教辅”,于是教学内容由“教学大纲”框定,教学资料主要来自“教材”,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的组织主要来自“教参”,练习与巩固训练主要来自“教辅”。长期以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如,课外读物、网络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等,及时地收集学科的前沿信息、乡土资料、生活中典型的地理案例及社会地理热点事件,对教材进行补充与完善。地理教师作为地理课程资源的探索者,应该能熟练地掌握地理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应用手段,建立地理资料库,科学地编写系列课件,提升教学效果。

四、转化教学组织角度,让地理教师成为地理教学的主导者

地理教师在组织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像一位统筹全局的导演者,对地理教材进行科学取舍,合理增删,运用典型的生活与地理案例,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同时从授课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分层”教材与“分步”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选用自主、集体、合作、研究等多种学习组织形式,来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等三维教学目标。

五、转化自身发展观念,让地理教师成为“五合一”型的好教师

地理教师同时担任“教学”与“教育”两项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教学风格,提升教学魅力,在创新理念的同时,积极投身地理教学的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去,努力成为“五合一”型高素质教师。

1.地理教师是地理教学的研究者

许多地理教师在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提升,在备课、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布置作业与考试巩固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往往忽视了研究。只教不研在许多地理教师身上是一种普遍现象。地理新课程改革所形成的新理念、新方法,新看法与传统的教学经验、教学模式、评价标准不时地发生碰撞与摩擦。沿用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与新课程改革必然会形成冲撞与矛盾,这是改革中都必然存在的现象。我们要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归纳,在归纳中反思。地理教师不仅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执行者,还是亲历者与实践者。

2.地理教师必须是学习者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范围广,空间与时间跨度大,与多种兄弟学科有交叉关系。学科本身特点要求地理教师必须知识面广,专业水平高。同时地理本身又是一门与时俱进、高速发展的学科,不时有新的地理发现与研究战果问世,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正视自身的不足,充分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及时地收集地理学科最前沿信息与研究战果,及时地运用地理热点事件来作为地理教学资源的补充。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学习与成长,是必然的过程。

3.地理教师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总结者

许多地理教师总认为课程改革研究是专家与上级部门的事,作为一名普通的地理教师,自己只要忠实地执行了上级部门制定的标准,只要上好课、教好书就行了,而忽略了总结。同一种课程标准在不同的学校,甚至不同的班级实施中会有不同的过程与困难,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善用脑子,及时地发现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多总结与归纳,以便把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广开去。

4.地理教师是地理课程改革的反思者

地理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回忆,可以及时地总结,并找出其中的优劣点,最后再将这种思考用到以后教学的改进与提高中去,这就是反思的作用。因此,地理教师要对理念反思,对教学、学法反思,反思的基础是系统的理论学习,习惯与意识决定能力,从而形成习惯。同时把反思的结果用以修正自身的教学行为,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指导作用。

5.地理教师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推动者

地理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每一位地理教师的参与与支持。地理教师作为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他们的感受与反馈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位地理教师都有责任有义务投身到这项有意义的工作中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为此项工作贡献出自身应有的力量,而地理新课程改革也将在每一位地理教师的共同努力与齐力协作下取得更高的成果。

地理新课程改革对每位地理教师来说,都是具有非凡意义的新课题。我们只有正视自身的不足,认真研究与学习新课程标准,不断地创新自己的理念,及时转变自身地理教师角色,不断地在新课程改革中研究、学习、总结、反思,才能跟上新课程的步伐,成为一名合格及优秀的中学地理教师。

参考文献:

[1]叶回玉.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8篇

关键词:微课程;地理教学;信息化技术;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5-0070-01收稿日期:2015-10-19

“微课程”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专家团集国内百名重点学校一线教师智慧而重磅推出的“短时高效”精品课,采用“题型精讲―方法传授―知识点归纳”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形成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短(学时短)、平(成本低)、快(见效快)”的高清视频系列学习课程。

一、“微课程”的定义、特点及优势

(1)“微课程” 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大约15~20分钟的时间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

(2)特点:音视频呈现,紧扣地理易忽视、易错知识点,对重难点、实验等进行教学。

(3)优势:将复杂的知识点进行细分,针对性强,时间自由,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理解需求等。

二、“微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在讲析中国旅游地理时,我较多地运用了 “地理微课程”片段教学。即花大量时间在微课程教学的准备上,上课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形象、生动、具体的音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眼、耳、手、脑等器官,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来,并对所学内容印象深、记得牢。

(1)地理微课程的教学环节。

目前,地理教育界普遍认为微课程教学有三个基本环节,一是用于课前学生的预习,二是用于课中作为学生的上课资源,三是课后用于学生的诊断复习和补缺补漏。如在讲解“岩溶地貌旅游资源”时,课前,先让学生观看“岩溶地貌形成原因、过程及分布”视频片段,再让学生初步构建有关岩溶地貌的基础知识。课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解,如让学生观看岩溶地貌各种形态的微视频,重点讲解溶洞、石柱的形成过程。课后,学生通过自主观看风景如画的广西桂林山水、浙江的瑶琳洞等视频,从而对该地貌旅游资源产生浓厚兴趣。

(2)地理微课程的学习服务支持。

要上好地理“微课程”,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化技术与技能,精心设计富有特色的微课程。在地理教学中,自然现象及空间概念的理解往往比较抽象,如地球运动的自然规律、火山熔岩地貌、风成地貌形成等,这些都是地理微课程的极佳切入点。我把相关地理知识制作成惟妙惟肖的动画画面,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加深地理概念理解,探究宇宙自然成因,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3)地理微课程设计要短小精悍,重细节研磨,促学生思考。

地理基础知识讲解和疑难问题的突破,关键在于解决地理教学中的一些微问题。在设计地理微课程时,教师应先把课程重点内容分解成几个小主题,再把它们串联成微课程小专题。如讲解“学会使用地图”这一专题时,从在地图上判断方向、比例尺大小比较、地理信息提取及专业地图的合理使用等若干小专题,来供学生直观实用地学习。

(4)“微互动”是地理微课程的重要环节。

设计地理微课程时,首先要对学生的引导、提示、学法等进行自然渗透;其次要利用QQ群、微信群等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师生交流互动;再次要制订课外学习积分制度,如把学生参与学习平台、疑难提问、问题解答等学习活动过程,以积分形式作为评价学生课后学习的激励机制。

三、地理微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地理微课程切入课题要快。设置话题、复习知识、问题导入或开门见山皆可。

(2)地理微课程讲课要清晰。课题一般只能一个,重点要突出讲,学生讨论要启发或引导,忌鱼龙混杂。

(3)教师表达语言要准确,板书要简约。在微课程中,教师语言要准确生动,富有哲理,简单易懂;板书要点睛,对知识点小结起重要作用。

(4)课堂要有小结。地理微课程结束时,应用两到三分钟时间对所教知识点进行归纳。

总之,地理教师应当与时俱进,自觉更新观念,尽可能多地使用地理“微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快乐学习,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中学地理 问题 对策

地理是中学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教育结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深化,中学地理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普遍存在。因此笔者就以上观点进行分析,以求可以改变中学地理教育模式。

一、地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理论素质不高,教学观念陈旧

中学地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着眼点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有一直高素质的教学队伍,教师教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地理教学效果的水平与质量。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仍普遍存在,大部分的中学课堂拘泥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成为知识的接收器,思维始终处于抑制状态,师生之间没有互动,学生思维僵化,最后必然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并且地理课堂教学直观教具和实践活动太少,大部分老师常常是“一册课本,一张地图”讲满一堂课,一些乡镇中学甚至连挂图都没有,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而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2.教学深度欠佳,课程结构单一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文化各方面差异很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不能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生活经验来构思,设计教什么,怎样教,对课程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落实不全面,主要偏重知识设计和形式的多样化,导致课程教学结构单一,欠缺情景与案例的过程式教学,并且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求不严。

3.地理学科思维实践能力欠缺,教学效果华而不实

学校的实践活动还是全部在教室里上,大多局限于在教室里听教师讲授一些诸如自然灾害防治、海洋开发之类的地理科普知识,没有组织学生外出进行地理考察活动。比如,风力、风向和降水量的测定,这些可作为课外实践活动来实施,难度也不太。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此类实践活动被一些教师跳过了。其次在课堂上的教学互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双边关系显得生硬被动,教师激情主动地提问,而学生只是简单回答是与不是,教师的提问缺乏趣味性与焦点性。例如日本地震引发的海啸,以及最近的北美和欧洲国家的极寒天气等等。

二、解决地理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1. 转变落后教育观念,设计新型地理教学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且更要重视学生品德素质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广大地理教师要提高对地理教学的地位和功能的认识,要把地理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阵地,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意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构思,设计新型的地理教学模式,积极创设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教学情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地理课堂教学的每一节课的引言,如果设计得非常有趣,就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提高教师教学素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中学地理教学不受重视,地理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下降,学校、老师、学生等对地理课不重视,视为“副”科,学得好坏无所谓,临近会考时“突击”一下后就算了。由于学校对地理教学不重视,教学时间被压缩,不少优秀地理教师脱离地理教学岗位,有的学校甚至连一名专职地理教师也没有,大大影响了中学地理教学的质量。要转变地理课外活动开展较少的现象,不能将地理课外活动视为额外负担,学校应适当购买必要的直观教具,促进现代化的直观教学了,老师积极去组织学生进行既有趣又有益的地理野外观察活动,学生才能把在课堂教学中学的地理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

3. 强化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设计理论;实践研究

一、前言

在我国80年代,教学设计作为我国教学改革所研究的领域,逐渐被学者和专家开始大量研究,而在之前,我国只是少量地引进或者翻译国外的教学研究成果,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开始研究自己的教学模式了,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当然地理教学也不例外,本文着重讲述我国地理教学的设计理论以及实践研究,将最科学的教学理论知识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深入挖掘地理教学设计理论,减少一些地理教学旧方法的使用,避免课堂中死气沉沉的氛围,从而提高了地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激情,解决了高校地理教学的问题,因此,高校地理教学模式应该改革,实现最新教学目标,教师的地理教学理论设计应充分考虑实践,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到教师所授的内容,并学以致用。

二、地理教学的设计理论

地理教学由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构成,合理的地理教学设计能够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在地理教学设计中,采用系统的、科学的、有序的理论原理,将会有效整合教学因素,发挥教学实践功能,在明确各个因素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地理教学设计过程,即地理教学的设计理论要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理性与感性的认知感。通常来说,学生对陈述性以及实记性的地理教学比较认可,但对一些新的教学设计比较陌生,而且不易接受,因此,在培养学生认知上,需要从学生兴趣着手来设计教学,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控制,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师教学高效和学生认可的目标。

地理教学的设计理论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课堂学生们对教学的反应以及学生所学知识的反馈,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地理教学的设计理论基本都是传承以往教学模式或者根据教学经验,人文与空间的关系,是地理教学中一大特色,人文关系是地理教学设计理论中的核心思想与核心内容,地理教学的设计理论应按照学生的理解性去协调教学方法,让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与趣味性,而地理这门学科又是各事物相互联系的学科,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如今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便是空间关系,是地理教学设计理论中要考虑的,即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地理空间性的认知感。

三、地理教学的具体实践

案例教学法。地理案例教学法融入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或者可能发生的事件等,将这些事件拿到课堂案例上讲解,把抽象的地理理论具体化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地理概念知识,通过案例的讲解,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同时,案例讲解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并加以分析,得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地理案例教学设置的情景,能够很好地让学生思考,并在短时间内锻炼自己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支架式地理教学法。支架式地理教学法是基于维果茨基思想,并借助建筑业中的脚手架,来作为学习者对知识理解所构成的一种概念框架。支架式地理教学法的应用,给学生带来了背景支架与直观支架,学生在这两种支架作用下,学生可以避免在没有背景知识下,可以从容应对知识框架结构外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具备准备性学习能力;而在地理教学实践设计时,我们教师常常没有直观表达地理学科内容的知识,因为地理学科上的内容基本都是通过抽象性的概念以及难以理解的图表来表征的,因此,学生就很难将地理知识学“活”,而使用支架式地理教学法,可以很好地避免此类情况,让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支撑起来,构成一个个支架,于是,地理学科在学生脑里便有了一个导向性学习的框架。

参与式地理教学法。参与式地理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走向讲台,感受一下授课情形以及讲解自己所理解到的地理知识。如在学习“我国气候分类”时,可以将班上学生进行分组,让每组成员在课堂上讨论,并就课本上的知识以及生活中所了解到的知识上台讲解,在学生讲解完之后,教师与学生代表共同对这几组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他们授课方式的不足以及需要补充的地方,这样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同时又丰富了地理教学方法,学生与老师的亲切认知感也会相应增加,并且老师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将会增多,这便反馈给老师一些学生学习地理这门学科的信息。总之,参与式地理教学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老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并且让学生真正地体验了做老师的感觉。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家清.新概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9.

[3]黄莉敏.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路与技术[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7(5).

[4]李家清.论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木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5]彭淡清.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01(10).

[6]赫兴无,李家清.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初探[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1).

第11篇

一、当前高中地理创新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教学设施难以跟上创新性教学的需要。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各种教学内容的实施,需要相应教学设施的匹配。否则,课堂教学的方式单调、教学内容难以有效传递,就难以说是创新性教学。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教育投入不足,经费有限,大多数学校无法添置齐全必需的地理教学仪器设备,特别是一些偏僻的农村学校只有一些挂图、简单的图书,其他的设备可以说是要什么没什么,教师手头只有课本和教参,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施展手脚,一些创新方式难运用,一些课程要点难以讲到位,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课程内容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在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转》一课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如果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通过挂图、插图等,难以使学生在感知上形成完整的认知,理解起来的难度也比较大。如果能够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能够清晰地展示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点,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一地理现象。

2、教学水平难以跟上创新性教学的需要。通过听课走访,相当一部分地理课距新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一方面教学方法呆板。很多课程还是采用老办法进行传授,教师向学生提问的多,引导学生主动发问的少,忽视学生这一主体在教学中作用的发挥;教师提问大多以知识训练为主,提出一些具备思维性、启发性的问题很少,课堂上学生永远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意识被压抑,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教材钻研不够。有的教师对钻研教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钻研教材意义不大,只有吃透教材,按课本内容教学,就能够达到授课目标。有的教师虽然有钻研教材,但钻的不够深、不够透,停留在表面,教学水平没有得到有效提高,钻研的功能没有发挥。有些教育主管对教材钻研工作不够重视,未进行系统的组织实施和监督,钻研教材的氛围没有造起来。

3、师生素质难以跟上创新性教学的需要。一方面教师素质有差距。新课程新标准,要求高中地理开展开放式教学。有的教师面对新课程仍然采用以往的课程模式,无法与新课程对接,总感觉有力使不出;有的教师虽然能够认识到新课程的地理课是以学生为本,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但如何使学生“学”懂、“学”会、会“学”,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还在摸索中。从一定意义上讲,新课程的创新性教学在实践中就是要与时俱进,改变旧有教学模式和方法,寻找新型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学生基础较薄弱。虽然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受现行招生政策影响,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在初二就已经完成学业的修学。这导致学生上高中后还要重新再补上一年的地理知识空白期。有的学校认为地理是副科,在地理课时,以实用主义为前提,根据大纲要求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机械的背什么、不求甚解,并未真正掌握地理知识。这些都导致地理知识较好的学生很少,高中地理课还得补上初中的课,严重制约创新性教学的展开。

二、实现高中地理创新性教学的对策措施

1、转变教学方式方法。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实施,需要新的教学方法与之相匹配。特别是高中地理课程中较多的地图,通过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这样学生理解和吃透起地理知识点就显得更为容易和直观。同时,在教学方式上也要与创新性教学相吻合。要根据不同章节、不同内容采取相宜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体验式、讨论式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素质至关创新性教学的实施成效,要切实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抓,使他们能够与创新性教学接轨。教育部门应定期组织对高中地理教师进行培训,围绕创新性教学主题展开,采取专题报告、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确保培训取得实效。学校要为高中地理教师培训创造条件,安排外出学习进修,借鉴他山之石,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高中地理教师自身也必须加强学习,学习高中地理新课程及相关地理学科理论知识,储蓄丰富知识,改变教学理念,以适应创新性教学的需要。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性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的培养、思想品德的塑造,而这些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获得真知、取得进步,完成教学任务。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真正学习的情境,通过一些地理情境的设计,场所的提供,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习的兴趣。二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地理学科的魅力。三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有很多学生存在不会学的问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学科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用启发式等教学方式,带动学生去学,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作者单位:南安国光中学)

参考文献:

[1]李石永.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06.9.

[2]李霓.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性思维培养[J].榆林科技.2011.4.

第12篇

以下是我们在教学中遇到并经常探讨的问题:

(1)高、初中地理知识衔接的矛盾

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的基本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由于义务教育中只在七、八年级开设地理,加上初、高中地理教材版本不同,教材知识体系存在“断层”。在教学必修1时,我们明显感受到知识缺失对教学的冲击和对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的打击。我们可以预见,在即将开设的必修3“区域应用地理”模块教学中,初中地理知识的缺失与高中地理知识学习之间的矛盾将无法避免。

(2)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的矛盾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主要是对某一学段的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教学大纲对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规定,因而教师对内容的把握可“依纲靠本”。因而在课程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成为了问题。在地理教学中,普遍出现了对教材内容进行“加法”处理,出现教学进程较慢,课时不够的现象。

(3)知识要求与能力要求的矛盾

课程标准所呈现的不求系统的地理知识与地理素养、地理思维能力的关系问题,引起了教师广泛的争论和探讨。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力求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我们的课堂真正丰富、充实起来,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以期达到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策略一 正轨。学习课标切实转变观念,加强集体备课,强化校本研究

教师要切实从关注自己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把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终极目标,积极开展有效教学,追求教学的“效率”“效力”与“效果”。根据课标要求编写导学案、活动案、反馈案。

(1)强化“问题”意识。对学生读书,预习,提出问题要求,培养起“问题意识”。

(2)创设问题情境。其一,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激起认知冲突。其二,抓住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矛盾,引起相互争论。其三,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在难点或思维的受阻处,选择恰当时机,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选择有思考价值和探究意义的问题。

(4)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有效点拨:引导学生抓主线,抓关键;

(5)设计关注差异的学习形式。从不同的学生层次,从不同的学生角度,设计有梯度的练习,使学生有弹性的选择适合自己问题,会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自主学习,并有进步和发展。

针对教材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以及个体难以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集体备课,集体讨论,统一要求(讲那些,讲多深,怎样讲)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设计出有针对性和有实效性的教案。并在课后集体反思,说出得失,最终形成科学,完整的教案。具体看:

(1)备课组在每个单元教学之前,都要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其中应把备课标即研究解读课标作为重点内容,应依据课标整合教材,梳理知识脉络,把握教学的方向。关注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感应度。

(2)确定教学目标,围绕目标展开教学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的三维目标,三者紧密联系,浑然一体,是不可割裂的。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依据教材内容密切结合教学经验,经过集体讨论后确定。

(3)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设计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①紧抓“双基”教学不动摇;②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因材施教;③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研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提供地理素材;④注意课堂小结及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策略二 导轨 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策略

学习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师教,学生学以及考试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突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掌握哪些内容,怎样掌握,掌握到什么程度。会画,会写,会指出,会分析,还是会比较,分析,迁移,应用…对知识,技能目标的确定,必须描述准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策略三 合理选择内容,优化整合资源

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钻研教材,从全局到局部,要通读自己所教年级的教材,同时要知晓其他模块的主要内容,明确各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其之间的联系。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运用和处理作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可以整合教材内容,适当调整重组,补充删减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生活中的案例,网络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关注、捕捉和利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

策略四 创造性地开展,实施教学中的活动。

新课程主张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如地理新课程每一章都有课题,都是运用章节知识解决应用、拓展、熟悉、分析一定的地理问题。每一节还有探索、阅读、思考、案例研究。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好这些活动,直接影响到新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