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7:26: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管理专业类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我国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教学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并正积极探索建立有自己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分院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初见成效。在专业“三线归一、层阶递进式”课程体系当中,依据学生的认知、技能递进与职业成长规律,进一步构建具有多样化、系统化、层阶化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类别设计上,设有课程下的实训项目、项目下的实训课程、活动竞赛课程、企业认识实习、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课程类别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以培养学生综合性职业能力为主,同时重视促进学生做人、做事、求知、创新等素质的全面提高。确立目标过程注重对目标的逐层分级,从课程目标、情境目标到单元目标逐层分级,从简单到复杂、单项到综合逐层进阶,具有层阶化的特点;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将企业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任务整合后,归纳成学习任务,系统地融入实践教学中。依据上述原则,专业选取了从基本技能校园讲解、市区讲解、短线导游服务,到专业技能导游综合技能训练、计调业务实训,至综合技能教学顶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旅游企业产品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相关内容;在教学模式上,根据专业“四课堂组合”总体教学模式设计,实践教学形成了“项目实践课堂”采用“项目导向实践教学模式”、“活动赛事课堂”采用“导、训、赛”教学模式、“企业实习课堂”采用让学生真正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教学模式等具有专业特色的多种实践教学模式,并逐渐整合和开发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较有代表性的有四阶段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顶岗实习法。尽管全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大多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考核与评价方式方法上、在考核评价模式构建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尚需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考核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与改进,其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方法也在不断的变化,但仍存许多问题。
(一)考核与评价主体的单一性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其考核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不应局限于学生、教师、督导人员、管理人员,还应包括企业。目前,由于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致使大多数旅游院校融入企业主体评价的并不多,还没有形成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多元评价共同体,缺乏高职特色。
(二)考核与评价指标的偏离性
任何一门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指标都应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设计,实践课程也不例外。由于大多数旅游院校处于专业建设改革发展期,其实践教学体系也刚刚构建,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指标正处于建设中,还没有深入到系统地探讨教学目标与评价指标的探讨中,致使考核评价指标偏离课程教学目标。
(三)考核与评价内容的片面性
由于高职旅游教育实践课程类别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同类别的课程应该有不同的评价内容、方式方法、评价侧重点都应有所不同。当前,大多数高职旅游院校对实践课程评价内容缺乏整体宏观设计,加上任课教师对评价认知的局限性,致使考核与评价内容具有片面性,敷衍了事。
(四)考核与评价反馈的匮乏性
考核与评价是教学系统中最敏感的环节, 它对教学双方都起着指挥棒作用, 影响教学的全过程。目前,大多数任课教师在考核与评价过程中重考核轻评价,重结果轻过程,没有认清考核与评价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师对学生考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反馈完成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评的内容,促进学生学习效果进一步得到改进。这种观念致使许多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缺乏反馈,起不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为保证实践教学指标体系能全面地反映实践过程,我们根据科学性、可测性及可行性等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按实践教学不同类型,分阶段地进行指标分解。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形式,可分为项目实践、活动赛事、企业实习三种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形式。根据实践课程教学阶段,可分为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四个实践教学阶段。其中,(1)以训练基本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的实践课程有校园导游讲解、市区地陪讲解、短线导游讲解等,主要训练学生的导游讲解能力等基本技能,教学地点在校园、市区、景区景点;(2)以训练专项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的实践课程有导游技能训练、计调业务实训、餐饮业务实训,主要训练学生某一岗位的专项技能,教学地点在校内实训室和生产性实训基地;(3)以训练综合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的实践课程有教学顶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主要培养学生综合性职业能力,教学地点在企业;(4)以训练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的实践课程有旅游企业产品设计、毕业设计,主要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教学地点在学校和企业。
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构建
旅游职业教育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人力资源,同时也激化了就业竞争。虽然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由于旅游行业劳动密集、用工量大,在旅游行业长期存在“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和“旅游产业用工荒”的矛盾,旅游专业毕业生“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并存的矛盾。同时,存在“就业对口率低“”就业率低“”一次就业流失率高“”旅游毕业生不符合旅游行业单位用工要求”等种种旅游教育和旅游产业“供需错位”问题。要解决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关键是要改革创新一套适应市场需求、迎合行业发展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1]。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的范永亮认为,我国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在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生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用工的首选。为了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十分必要[2];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王天英提出我国旅游行业专业人才匮乏,但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却不愿在旅游行业长期从业。究其原因主要是就业环境较差,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滞后,学生就业缺乏理性。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优化就业和行业环境、改革旅游职业教育体制、规范旅游企业管理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3];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的王佳通过一系列的数据调查统计,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做出了分析,并发现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对策及建议[4]。国外相关的研究情况有加州大学经济系的DANIELEGEL于2010年对伊朗19-25岁的青年人进行调查并了分析了从学校过渡到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一些挑战,指出就业受教育系统,就业市场及婚姻等因素的影响[5]。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与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等方面,而针对福州旅游市场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研究还不足。为了缓解日益突出的福州旅游专业生就业矛盾,防止矛盾进一步恶化,让供求双方的需求得到平衡。本文基于问卷调查为研究方法,以利益相关者(福州旅游市场与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感知为评价标准,探讨产生就业矛盾的根源和缓解就业矛盾的方式,为制定适合福州地区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导向与培训机制和该地区旅游市场用工策略提供参考。
2我国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就业情况最好的专业是导游类,就业率高达87.94%;其次是饭店管理类,就业率为85.23%;航空服务类就业率达到了71%以上,处于就业率的平均水平;其它专业就业率均低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但均高于60%。通过学校推荐就业的毕业生数为362.23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76.49%;通过中介介绍就业的毕业生数为46.26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9.77%;其它管道就业的毕业生数为65.06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13.74%[6]。旅游专业毕业生连续五年保持70%以上的高就业率,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需求的结构性调整,另外一方面是教育这些年来坚持改革创新,主动服务和适应社会需求。各校通过对就业方针、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的改革,并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和加强就业创业方面的教育,使毕业生转变观念,最终达到就业供求的相对平衡。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毕业生就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7]。其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稳定性较低,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可以发现,学生的首次就业稳定性比较低[8]。
3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研究内容以以下两点假设为前提:a.福州旅游市场需求变化会影响福州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b.福州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需求变化会影响福州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其中福州旅游市场、旅游中职毕业生以及就业状况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3.1研究范围
从区域的角度和代表性考虑来选择研究范围——福建省福州市。福州作为海西省会中心城市,历史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在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方面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分析其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可由此反映推断出面广量大的各不同区域的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变化趋势。
3.2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包括福州地区的旅游用人单位、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设有旅游专业的中职学校这三个利益相关群体。福州地区的旅游用人单位包括福州地区的景点景区、旅行社、餐饮行业、酒店、会展公司、旅游公司;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包括饭店专业、导游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会展专业等相关专业的中职毕业生。
3.3抽样方法与样本数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方式,采用对焦点团体进行问卷的量化方法进行研究。样本数的确定依据如下:n=Z2(p(1-p))/d2其中:n:所需样本量z:置信水平的z统计量(95%,Z=1.96;99%,Z=2.68)p:目标总体的比例期望值(一般情况下,推荐选择50%)d:置信区间的半宽(如我们要求上下误差不超过3%,则3%就是半宽)根据这个可以确定标准,由此得知,样本量不是根据总体量定的,而是根据调查要求的水平,如误差、置信区间、样本成数。这个公式运用的前提是样本规模足够大(n>=50)。在福州地区的旅游用人单位、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这两个利益相关群体中按不同类型比例进行抽样。福州地区的旅游用人单位按不同行业进行细分,可分为点景区、旅行社、餐饮行业、各星级酒店、会展公司、旅游公司;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从每细分类别中抽取3~5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调研。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按专业类别不同,可分为饭店专业、导游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会展专业等。按专业划分从不同学校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细分,每个细分类别中随机抽取30个样本进行调研。
3.4研究进行方式
本研究的方式以问卷调查形式进行,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3.4.1根据研究目的与假设,收集所需资料;
3.4.2研究问卷形式,可以从研究者的时间、研究范围、对象、分析方法和解释方法等方面考虑;
3.4.3列出标题和各部分项目;
3.4.4征求意见,修订项目;
3.4.5确定发放问卷的对象。两种类型的问卷按不同对象进行发放;
3.4.6针对福州地区中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的调查,可从中职学校招生就业处取得与中职学校长期有就业合作或订单培养的企业中抽取符合抽样标准的对象进行问卷发放。针对福州地区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倾向的调查问卷可按不同学校、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可以与各校的就业部联系,请各专业班主任代为发放问卷。
3.4.7试测,以30~50人为试测样本,求出信度、效度;
3.4.8进行项目分析,重新修订;
3.4.9正式测试,发放问卷,以当面发送形式进行;问卷前应注意:需进行自我介绍,说明访谈的目的和意义,消除受访谈人的顾虑。3.4.10问卷结束,回收问卷,向受访谈人表示感谢,赠送小礼物。
3.5问卷内容
3.5.1针对福州地区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用人单位问卷设计。分以下几部分:标题、说明语、用人单位的基本数据(公司名称、国别、员工人数、主要业务、公司创办年限、公司性质)、招聘条件(性别、学历、户籍、专业、岗位、技能要求)、用工待遇(五险一金、薪酬标准及构成、培训机制、职业规划、对相关学校培训机制的看法与要求。
3.5.2针对福州地区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调查问卷设计。分以下几部分:标题、说明语、毕业生的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户籍、家庭经济情况、学历、专业、技能)、求职期望(公司性质、岗位设置、五险一金、薪酬标准及构成、培训机制、职业规划)、求职生优劣势的自我分析。
4困难与限制
4.1进行问卷调查设计中遇到的困难主要包括三方面:
4.1.1调查范围不易设定。
4.1.2消除受访者的疑虑是保证调查资料可靠的前提,如何消除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协同创新理念;立体化实践教学;内蒙古高校
伴随着旅游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招生人数和专业设置也不断增加。随之也出现了一种尴尬的情况:一方面毕业生就业率低、分流到其他行业领域;另一方面,旅游企业却招不到优秀的人才,出现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稀缺的窘境。因此,如何缓解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成为制约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很多高校为了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案改革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其衔接作用,使学生通过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后就可以达到职业上岗的要求。但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定位不准确、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内容不成体系等。因此,必须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教学,以“高位就业”的培养目标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能力等协同发展[1]。协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基础的,其目的是不断降低旅游企业的人才流失率,推动旅游业和旅游教育体系健康发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协同创新理念
协同创新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有关创新领域的协同理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提出了协同创新理念,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协同联盟,共享资源,开展全方位合作,以培养协同创新人才。协同创新教育理念是动态的、开放的模式,以培养复合型人才、高素质人才为宗旨,以各主体为了各自的最大化利益进行多样化、跨越式的深度合作与资源整合为本质。高校是协同创新过程的主体,政府、旅游企业以及其他旅游科研机构是其协同伙伴,彼此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使得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协同创新理念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符合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的需要,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实践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二)立体化实践教学概念界定
立体化实践教学是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强调实践教学整体效用和价值的最大发挥,将实验、实践、实习等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校企政协同合作,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为宗旨,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以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为基础,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高位就业”的目标。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是符合时展需要的,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既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又丰富了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理论,并能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内蒙古高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开展情况
旅游管理专业是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的,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内蒙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内蒙古四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主要是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进行调查,分别是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有效问卷205份,达到93.2%的有效率。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与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结果如下: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现状调查
目前内蒙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有的是学校统一安排,时间比较固定,有的是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单位性质也不尽相同。因此,本问卷题目主要针对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协同单位及其协同性。通过对数据结果的分析得知,内蒙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协同单位大多都是旅游企业,类型较单一,其他类型的企业及行政单位涉及很少。学生实践教学的协同情况显示,83%的院校与旅游企业进行合作,12.2%选择了其他企业,极少数旅游专业是与科研院所和其他旅游院校进行合作。因此,调研结果(见表1)显示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形式比较单一,渠道较少。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开展情况
针对内蒙古高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环节开展情况,本问卷设计4个问题,着重了解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参与情况,具体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第一,课堂教学模拟频率较高,大部分旅游院校都开设了相关实践课程,学生参与的积极也较高。第二,短期的专业实习参与频率较低,从没参与过的学生占比为38.8%,说明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未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果。第三,旅游实训课程参与程度一般,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参与积极性低,不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校外实习参与程度很低,从未参与过的学生占比为44.7%,较少参与的学生占比为32.3%。由此可见,部分旅游院校没有开展实训环节的实践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综上所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单一,主要形式依然是课堂模拟、毕业实习,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参与度较低,没有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有效结合起来,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完善和提高。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硬件设施情况调查
硬件设施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对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调查显示,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满意度较低,多数同学认为教学设施条件还可以,部分同学认为不好,反映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硬件条件需要继续完善,要紧跟市场发展步伐进行设备的更新换代,以满足教学的需求。
(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情况调查
关于实践教学师资情况的调研主要从教学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结果显示: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师资总体比较满意,有非常满意的有11.2%,比较满意的有15.6%,46.3%觉得一般,25.4%觉得不满意。可以看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比较匮乏,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五)旅游管理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情况
本问卷针对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七门实践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调研(具体情况见表1)。调查发现:首先,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导游模拟实训课程,开设率为73.2%,前厅服务、餐厅摆台、客房服务的课程开设率近50%,说明很多院校都比较重视这些课程;酒水和茶艺服务课程开设率较低。调查结果表明旅游管理实践课程的类别虽然逐年增加,但前厅客房、餐厅摆台等服务技能等必修课程的开设还需要加大,课程内容虽然涉及比较广泛,但是缺乏科学统一的课程体系规划,缺少对教学目标的科学理解,导致实践课程开设比较随意,体系性不强。
三、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科学合理且明确的教学目标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展缓慢、效果较差的根源就是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学生在认知方面有偏差,认为只有高职高专的学生才应该去学习实践课程,本科学生应该学习管理知识,出现了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强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很多旅游院校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程开设数量和类别都偏少,未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学校中有部分实验室因为设备老化、陈旧且未能及时维护,影响了教学活动开展,也削弱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导致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度比较低。这些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和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起来[2]。因此,培养目标要紧密结合旅游企业发展、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和旅游管理专业长期发展等多种需求,采用协同创新的理念,统筹兼顾,构建满足企业、学生、学校多层次需求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旅游院校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首先,实践课程体系不完整。实践教学内容没有针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和目标来设置,未能紧密结合旅游市场需求,而是老师根据教学经验设定且内容零散,不成体系。其次,实践教学课程比例设置较低。旅游管理专业是依附多学科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包括了偏重经济和管理的学科内容,比如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经济学等,实践课程也仅有前厅客房、导游实训、餐厅摆台等课程。总体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与提升,对将来的就业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再次,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建设满足不了实践发展的要求[3]。目前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材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已经远远落后于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满足不了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加上实践教学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与旅游企业合作较少,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三)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匮乏
由调查可知,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大多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很多是经济、历史、政治、文学等学科背景的,没有在旅游企业实战的经历和沟通经验,仅凭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传授。“双师型”教师比例太少,这成为阻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4]。另外,旅游管理专业还缺乏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有的院校虽然聘请了相关旅游企业的人员走进课堂进行实战经验讲述,他们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无法清晰准确地将自身的实战经验传授给学生。况且他们身兼数职,无法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联系,保证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吸纳优秀的骨干教师并建立健全的师资队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匮乏
实践教学基地是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学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目前实践基地的建设远远滞后于理论教学的发展。表现在:第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规模小,利用率低。设施设备老旧,跟不上社会及理论教学的发展,实训室条件比较简陋,教学软件未能紧跟旅游企业实际发展要求,导致学生实践教学效果较差,动手能力不强,参与度不高。其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缓慢,未能充分满足教学需求[5]。
四、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实施对策
(一)建立协同创新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高位就业”目标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宗旨与根本目标,也是缓解目前旅游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有利于降低旅游企业人才的流失率。同时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与专业认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而,以“高位就业”的目标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既符合旅游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又符合旅游企业对人才各方面能力的需求,是推动旅游高等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的强劲动力。因此,该目标体系以“三维立体”教学体系为特征,包括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立体化。“三维立体”教学方式有利于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校企联合办学,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如图2。
(二)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立体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首先,完善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教材的规范选择和使用有利于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对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有重要的帮助。因此,要紧密围绕学生“高位就业”目标,选取紧密联系实践发展要求和职业能力发展要求的教材,注意实用性和系统性。或者鼓励教师、旅游企业、行业专家组成小组共同开发实践教材,这样就能够将实践教学目标、方法、知识等有机编排在一起,兼具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不断推进实践教材建设进步[7]。其次,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课程内容(图3)。以协同创新理念为背景,结合专业发展需要逐层递进培养,实验课和实训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校外实习则培养学生面对风险、问题时的应变能力,使其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顺利地实现角色转换,实现“高位就业”的目标。
(三)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旅游专业人才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协同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的强有力保障。首先,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注重培养实践能力与经验。对于现有的缺乏实战经验的师资力量,可以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或假期到相关旅游企业进行实战锻炼,以积累丰富的经验;或参加旅游行业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还可选派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到国内外饭店、旅游景区、旅行社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操作规程,为实践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8]。其次,优化教师队伍层次结构,注重人才引进。旅游管理专业在招聘新进教师时不仅要招聘有扎实理论功底的学术型人才,又要吸纳有丰富阅历的专业人士,还可以聘请旅游企业管理人员或一线服务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或者聘请相关旅游企业,比如国际或国内高星级酒店总监、旅行社经理等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总监,用他们的实践经验丰富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
(四)不断进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完善
1.不断强化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主要场所与平台,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校内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校内模拟实验室、实训室等,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校外实习基地包括旅游实践中心、旅游企业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校内校外实践教学的开展,适应了当前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为“高位就业”奠定基础。2.推行国内国外双向实习、双向就业渠道。目前很多旅游院校派学生去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主要的实习单位是酒店、旅行社和相关的企业,实习单位的层次和规模参差不齐,在实习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比较低、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较低等,这些问题都暴露出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因此,旅游院校的发展要引入创新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需要放宽视野,不断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发展。进一步推进地区与跨地区间的旅游实践教学合作,为学生创造更为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与体验,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国内外旅游企业的建设中去,为将来就业积累更多的实战经验。而且,要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开展与国外旅游院校的合作与交流,打造国内和国外的双向实习就业渠道,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与国际视野,又可以为学生就业打开国际市场,深化了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9]。
(五)校企政协同合作与发展是必经之路
实践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校企政协同合作的方式,是实现“高位就业”目标的有效途径。首先,各高校应主动出击,实现与各大旅游企业、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各科研院所等的密切合作,尽力得到有效的政策和资源扶持,为实践教学保驾护航。其次,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10]。旅游院校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到旅游企业考察学习,并结合旅游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实践性课题的研究工作,既为旅游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经营利润,又能以科研促进教学。校企政的深度合作是推动旅游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总之,为了适应社会和企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而开展的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既解决了理论课程的枯燥,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缓解了旅游人才培养和实际需求错位的矛盾。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真正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高位就业”的目标。希望内蒙古各高校能够充分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彻底摈弃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内蒙古旅游教育和旅游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鉴.实践教学论[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170-173.
[2]王建民,谢芳.实践教学指导[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53-57.
[3]游上,郭松林.旅游本科立体化教育模式创新初探[J].西昌学院学报,2005(4):125-129.
[4]张金霞.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讨[J].教研探索,2008(4):44-45.
[5]谭白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规律与体系[J].理工高教研究,2005(5):118-119.
[6]陈丹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和实施途径[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6):119-120.
[7]杨艳丽.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153-154.
[8]伍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2011(1):94-98.
[9]张维梅.旅游管理专业“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3):104-105.
论文摘 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过程中,由于学校、酒店、实习生对“实习岗位设置”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高校无法参与安排实习岗位、酒店把实习生当成普通员工使用、实习生对岗位认识不足等诸多问题与障碍。学校应加强理论与实践指导、酒店应站在为酒店业培养人才的角度考虑、实习生应明确实习目的等,从而满足三方的诉求。
酒店实习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如何优化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岗位设置模式,对于培养优秀的酒店业管理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进行探索。
1.岗位设置的不同理解
酒店实习生岗位设置是指实习酒店因人力资源需求对实习生岗位类别和比例结构进行有效的人员设置。
1.1人才培养目标对岗位设置的要求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中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学校希望实习生通过酒店实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服务技能、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实习生岗位设置,要求实习酒店提供比较全面的实习岗位,使实习生尽可能多的了解酒店的运营状况和管理模式,也要求酒店在提供实习岗位时,注重对实习生能力的培养。
1.2实习酒店对岗位设置的态度
酒店对实习生岗位的设置常常局限于眼前利益,缺乏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长期培养。如:有的酒店单纯利用实习生质优价廉的特点, 认为实习生实习期短、流动性强,在岗位设置上一般只考虑基层岗位,根本不涉及管理岗位,也没有根据实习生的特点及专长进行分配。
1.3实习生对岗位选择的看法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生,通常将自己定位为管理类人才。虽然一开始只能接触基层岗位,但这仍然不能掩盖实习生对管理岗位的偏爱和追求。在岗位的选择上实习生更青睐于前厅部、销售部、行政部,以及后场文员等,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从事管理工作的有利起跳点。以衡阳师范学院07、0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例,调查表明,有21%的学生希望到行政部实习,31%的学生想要去前厅部,23%的选择了销售部,14%的学生愿意去餐饮部,对客房部感兴趣的仅有3%,剩余8%的学生对岗位选择没有特别要求。
2.岗位设置产生偏差的原因分析
2.1从学校看
一是理论教学与酒店岗位需求存在差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功底,但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这与酒店岗位要求的高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人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学校在岗位设置中缺少主动权。为了节约成本,酒店实习生岗位基本是按照酒店人力资源的需求来设置,而不会顾及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当学校针对岗位设置提出涉及酒店多个部门、多个岗位的“苛刻”条件时,大多数酒店都予以拒绝。第三,实习心理辅导不足。学校在实习管理中对实习生的心理辅导不够,导致实习过程中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2.2从实习酒店看
一是岗位设置利益化。很多酒店片面的把实习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尽可能的节省培训时间和培训成本,单纯的利用实习生资源。二是岗位设置欠妥。酒店提供的基本上是基层服务岗位,而这不可能让实习生了解酒店的整体运营状况和管理模式,在不允许“串岗”和换岗的情况下,可能影响实习生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对酒店行业的厌恶,形成酒店人才的“潜流失”[2]。三是缺乏系统培训。酒店很少给实习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即使培训,内容完全停留于形式,枯燥、单调,根本没有涉及到管理知识。
2.3从实习生看
一是实习目标不明确。很多实习生没有意识到基层岗位的重要性,经常抱怨实习时间长、实习内容单调。二是心理素质较低。实习生心理素质低表现在心理上对基层岗位的理解和适应能力不强。以衡阳师范学院06级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为例,调查显示只有8%的实习生能够完全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而高达74%的实习生则长时间的停留在磨合期。此外,实习生容易把实习简单的理解为劳务输出,导致实习过程成中的各种情绪问题和心态问题。
3.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中岗位设置的优化对策
3.1从学校看
首先,要构建优质、稳定的实习酒店。学校与酒店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可以使酒店充分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的特长爱好;学校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了解酒店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需求以及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其次,要加强技能培训。包括专业服务技能、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训。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鼓励学生争当“社会志愿者”,督促学生将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加强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在专业教学中多灌输交际思想,也可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活动,拓展学生的交际圈,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再次,聘请酒店职业经理人授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角度,使学生了解酒店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管理模式,还可以解答学生对于酒店在实习生岗位设置上的疑惑和不解[3]。最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高校在培养管理人才的同时,应开展心理知识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模拟挫折训练等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正确的解脱压力,积极面对挑战。
3.2从实习酒店看
一是要树立为酒店业培养人才的理念。酒店对于实习生的使用应着眼于为整个酒店行业的培养储备人才。二是要尽可能多提供一些实习岗位。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酒店业,酒店应尽可能多的为实习生提供实习岗位与轮岗的机会。在酒店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实习岗位设置应涉及前厅、客房、餐饮、康乐、销售、行政等多个部门;实习期较长的,应尽可能提供轮岗机会,2-3个月进行一次岗位轮换。三是要建立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强实习生的在岗培训和薪酬管理。在岗培训内容应包括基层岗位服务技能、管理能力以及其他职能部门运作情况的培训。对于实习生薪酬管理,要根据其工作中的表现给予适当奖励,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3.3从实习生看
一是提高对酒店实习的认识。实习生在实习之前就应对整个实习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了解实习目的,在实习中思考解除疑问。例如,在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酒店实习中,实习前由实习指导老师提供一些与酒店管理有关的论文选题,实习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题,边实习边研究,实习结束后进行论文比赛。既有利于激发实习生探求管理知识的欲望,也提升了酒店实习的层次。二是增强服务意识。实习生应当放低姿态,从主观上增强对基层岗位的认同感;充分意识到在对客服务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彭惠军,田亚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三赢”实习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07,(12):116-118.
教育部在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提出,旅游单独作为一个大类,下设旅游管理和餐饮管理与服务两个大类。各院校根据自身情况,都设有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目前我国高职旅游专业在课程设计方面还处于从学历教育向职业技术教育转化的阶段,课程体系设计含有大量学历教育的痕迹,公共理论课比例过大,特色实践类课程相对不足,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很好地解决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与学生就业的适应性问题。在中国旅游资源不断得到开发,旅游产品结构不断完善的前提下,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紧跟市场的发展变化,以取得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休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方面,从休闲娱乐角度来看,旅游是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品茶在休闲娱乐方面也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的茶艺馆等遍布大江南北,旅游学科与茶艺课程具有明显的交叉点;从文化这一特定角度来看,旅游专业属于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边缘学科,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专业开设茶艺课程有利于课程设置更加完善。
本调查旨在通过理论研究和调查分析,根据市场需求完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对茶艺课程开设的内容提出建议。
二 研究方法与过程
1.研究对象
基于服务九江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理念,抽取的样本均来自九江市。
样本一:学生样本。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学生样本。随机抽取九江市两所高校餐旅专业学生,对随机抽取的1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118份(有效回收率为90.8%)。
样本二:餐旅行业工作人员样本。采用分类随机抽样法抽取餐旅行业工作人员样本。分类随机抽取7所旅行社80名工作人员、6所酒店100名工作人员、5所茶艺馆60名工作人员,对随机抽取的240名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221份(有效回收率为92.1%)。
2.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编制问卷。根据茶艺课程教学与旅游专业特色相结合的理念,以国家职业工种茶艺师为标准,按照学科的系统性和职业工种知识开发要求,设计题项并编制出与旅游专业相衔接的茶艺课程开发调查问卷。
第二阶段:问卷修改。将问卷内容给九江市从事茶艺教学的教师进行审阅,看是否有遗漏的问题,在教改课题开题中请专家看问卷设计是否合理,以此确定正式问卷。正式问卷由四部分组成:调查人员基本情况;对茶艺的了解程度; * 本调研报告为2010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与旅游专业相衔接的茶艺课程开发与研究》的研究成果 茶艺在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在餐旅专业开设茶艺课程的需求。
第三阶段:问卷调查。确定样本后,以学校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组织学生进行填写。问卷采用匿名方式,并明确告之作答者本问卷是关于开发与旅游专业相衔接的茶艺课程的调查,调查意见将对在旅游专业开设茶艺课程内容有很大的帮助。餐旅行业工作人员以旅行社、酒店、茶艺馆为单位,由学生见习时带到见习单位进行填写。还有部分问卷是通过旅游专业教师带到其熟悉的旅行社、酒店进行填写。
3.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
4.统计方法
经专业人员对回收问卷做初步甄选后录入数据,初步分析删除无效问卷,以确保最终研究数据的科学有效性。
三 结果与分析
1.被试基本情况分析
被试人口学变量统计表(N=339)
变量 类别 人数(百分比) 变量 类别 人数(百分比)
性别 男 84(24.78%) 年龄 18岁以下 22(6.49%)
18~24岁 204(60.18%)
女 255(75.22%) 25~28岁 70(20.65%)
29~35岁 32(9.44%)
35岁以上 11(3.24%)
职业 本科 21(6.19%) 职业 餐旅专业学生 118(34.81%)
大专 179(52.80%)
中专 110(32.45%) 餐旅行业工作人员 221(65.19%)
高中(同等以下学历) 29(8.56%)
上表中的数据表明,(1)九江市餐旅专业学生、餐旅行业工作人员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比例,女性占75.22%,男性占24.78%。(2)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35岁以上人员占3.24%,29~35岁人员占9.44%,25~28岁人员占20.65%,18~24岁人员占60.18%,18岁以下人员占6.49%。18~24岁人员占半数以上。(3)大专学历人员居于主导地位。本调查的人员队伍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只占6.19%,大专学历的人员占52.8%。
2.被试对茶艺的认知情况
我们编制了两条项目测试餐旅专业的学生、餐旅行业工作人员对茶艺的了解程度,所有样本数据结果表明:(1)53.39%的人认为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21.25%的人认为茶艺是艺术表演,20.94%的人认为茶艺就是茶道,2.95%的人认为茶艺是一种花哨的做法,1.47%的人表示不太清楚什么是茶艺。(2)认为茶艺的特点是传播茶文化的占65.19%,认为茶艺就是让人觉得有趣的有10.03%,认为茶艺能更好地发挥茶的特色的有21.24%,认为茶艺是一种表演形式的占3.54%。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课程改革 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旅游业对于人才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从业人员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还要求他们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为此不断对课程进行改革,希望能培养出现今旅游业所需的高标准专业人才。当前形势下,笔者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相对而言,在我国,比较传统的旅游本科教育的主要教育者是老牌综合性大学,这类学校开设旅游专业多是依托于经济学、管理学、哲学、文学、理学等学科,具有较为深厚的学术基础以及研究方面的优势,而其着手培养的该专业学生,大多也是定位于理论研究型人才和行业管理型人才,并非目前我国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应用型人才。有一些地方院校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时,采用综合性大学的培养模式,导致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大多具有比较强的理论知识基础,而其实践能力以及操作技能却比较差;相反,有些高等院校按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模式来培养他们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这样毕业的学生往往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但由于缺乏理论知识,将来到了社会上、到了行业中,就失去了本该有的上升空间。这样的现状,再加上旅游业现在对人才的渴求,对新兴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在设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时,扬长避短,合理定位,既不采取老牌高校培养研究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的目标,也不采取中专类院校培养操作型人才的目标。鉴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前身一般是地方性专科院校,其从事本科教育的时间较短,缺少学术方面的积淀;但是,它也有一般高等院校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和地方发展联系比较紧密,能够紧跟当地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需求,由此,新兴的本科类院校的旅游专业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旅游业发展的特点,以点带面,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指向性明确地培养行业所需人才,将目光放长远,制定符合行业未来发展规划的人才培养计划。
二、优化课程设置结构
课堂教学是专业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基本的途径。由此,我们教育从业者要注意课程设置结构的优化,加大对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对课程设置结构进行优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不与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悖,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上,遵循模块化的教学方向,将不同课程类别之间的设置比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来最终达到课程教学的多样性:基础性、实践性、先进性以及综合性。在教学期间,授课老师和校方还应该注意,要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将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学科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将科学研究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形成培养旅游业所需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合力。
笔者纵观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现状,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按以下五个模块设置课程:知识普及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课、拓展选修课。在设置这些课程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明确每个模块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在不同学期的课程设置上,还要注意与有关的一系列证书考试、资格考试相结合,合理安排课程时间,这样也可以对学生做好自己个人职业规划并设定好学期目标有利,让他们在校的时候又不荒废时间,又能在相应模块学习结束的时候,通过资格证书考试等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并且这些证书还能让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多一块“敲门砖”,一举三得。举个例子来说,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进度以及其专业水准,再结合一年一度的导游资格考试的相关考试内容,可以将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等课程集中设置在第三学期,为学生提供在通过普通话导游考试的基础上加试的资格;可以将导游英语课程设置在第四到第六学期,和学生们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相照应;还可以将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等要求较高的课程设置在靠后的学期,为需要考取相关资格证书的学生提供机会。
三、完善课堂教学方式
很多人,甚至是教师,都会认为教学方法就是教学方式,其实不然。教学方法其实是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的结合,人才培养是否成功与教学方式是否正确、得当有着直接的关系。纵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历史,采取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填鸭式”教学,或者干脆“一刀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享有绝对优势,一般而言,学生只是处于劣势地位,被动地接受学科知识,因此,学生对于专业课的学习没有太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由此可见,完善课堂教学方式成为了现在旅游管理专业整体课程改革的第一步:学校要注意加强现代化教学设备设施的建设,比如模拟实训教室、丰富的课程网络资源以及应用软件等,并且办学机构可以着重发展一下几种教学方式:切身体会、目标分层、学科交叉。接下来,笔者就这几种教学方式进行介绍和分析:
1、切身体会
这种教学方式比较适合实务性的课程,比如:导游业务、旅游信息系统管理、餐饮管理等,让学生置身于模拟场景中,切身体会真实情况下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相关技能,领悟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积累对今后工作有利的经验。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借助一些实际工作中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熟练掌握模拟实训教室中一些设备,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技术性保障,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或者实地实践。
2、目标分层
由于一些远期目标对于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不少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这对学生的专业学习非常不利。为了降低学生类似的不良情绪,可以采取将目标分层的教学方式,将课程的中长期教学目标分为短期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阶段性目标,配合循序渐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开发学生的潜能。比如,在教授《旅游文学》课程的时候,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短期目标:第一步,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格式制作PPT演示文档,并且上台进行展示,介绍某一旅游方面的文学作品,并且可以尝试做一些拓展和延伸;第二步,在格式规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将自己介绍的文学作品和相关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关联性分析;第三步,培养学生开发旅游文学资源的意识,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不同的旅游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找出其共性,来进行组合选题,并且通过这些极具特色的选题,对相关的文化旅游线路进行独到的设计。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引导学生由易到难进行学习,不但帮助学生更扎实地掌握学科知识,而且还将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文学作品联系在一起,也就是素质教育和专业能力的完美融合。
3、学科交叉
在教学过程中,背景学科所占篇幅过多,授课内容与实际旅游专业所需的联系不大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了加强学科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采取学科交叉的教学方式,以旅游专业为主线,将内容有重合的学科的理论精华交叉融入其中,结合教师正确的引导,便于学生运用相关知识高效地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比较适合例如《旅游法规》之类的原理性课程,由于知识体系的内容比较庞杂,不易于短时间之内完全掌握,因此可以结合旅游业几大部门机构:住宿、交通、旅游组织,等等,来介绍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法律知识,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原理性知识的理解,帮助他们更扎实地掌握这些知识,方便日后的工作。
四、加大学生实训力度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学校还应该加大学生的实训力度,比如: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训资源,实现校企双赢;发掘校内可行资源,例如校内礼仪接待、活动策划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实训教学项目比较难于落实,尤其是和校外机构合作的时候,倘若出现双方时间不合、学生专业能力不足等情况,就比较容易导致学生的实践活动简化成走马观花或者干脆被取消的不良结果,因此,学校在加大学生实训力度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专业程度以及专业水平,为学生安排合适的内容,最好具有一定弹性,不能为了方便自己的安排,就简单地用一个技能操作类的综合实训项目来代替别的专项实训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总而言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必须明确本专业的定位,坚持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可行的建设目标,完善课堂教学方式,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共同培养适应该行业发展,并将推动该行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周丽洁.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探析[J].当 代教育论坛,2009,(08)
关键词:中职 旅游管理 课程体系 问题 改革
目前,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完善,已取得一定成效。中职学校较以往更注重培养学生技能、实操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纳入了更多的实践类课程,学生就业能力表现出提高的态势。
随着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与现实工作的需要依旧存在着一系列的不适应问题。例如,毕业生对未来工作期许过高,产生现实与想象的巨大鸿沟,导致工作延续性差,流动性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工作的需求不一致,对接性差等,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能力,满足不了旅游行业对人才质量和数量的需求。这些问题都体现出中职专业教育与就业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说明了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依旧存在着设置不完善,不实际等一系列的问题。
一、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课程体系设置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在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本文将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存在问题主要总结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略显陈旧,教学模式改革形式化,课程评价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性差三方面:
(一)课程体系略显陈旧
目前仍有很多中职院校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长期依赖于传统的旅游项目和产品,与实际工作环境没有实现同步发展,缺乏前瞻性,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创新不够,相似性很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相差不大,课程体系陈旧,无法跟上与现实工作的实际需要,学生在校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到了实际工作环境中,已经落伍,无法应用。
(二)教学模式改革形式化
现在中职院校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已经按照通用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增加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但实际上,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理论逻辑组织教学,缺乏创新。同时表现出没有实际效果的改革,更多的停留在形式上,不利于职业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造成了学生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创新精神缺失,竞争力减弱。这些都违背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目标。
(三)课程评价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性差
目前多数院校对学生学习课程的效果评价已经将理论与技能课程分类评价,比如理论课程以试卷分数为主,技能课程以实操能力为主。与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相比,还具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对课程评价体系做进一步完善,改变评价与现实脱节的现状,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
二、具体做法
(一)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学校与企业共同改革课程体系,构建“理论素养模块、实践技能模块、资格认定模块”相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学校应积极与企业对接,到企业调研,与景区景点、兄弟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座谈、研讨,进一步了解旅游与酒店行业、企业对从业与服务人员的需求变化趋势,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反馈,了解兄弟院校在该专业建设过程中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情况,精品专业建设的思路。
构建“理论素养模块、实践技能模块、资格认定模块”相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按照课程性质分为理论素质类教学,实训类教学,考试类教学等环节。每个模块体系中的课程可以分二级模块,依次分解为任务驱动化教学。组织学生分类分阶段学习实践。
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这个体系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学习能力的整体性。
2.相关课程,无论是实践技能的操作或是理论知识的获取均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按照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多次交叉、反复循环、不断推进”的教学流程,将教、学、练交替安排进整体教学活动。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块及主要课程构架,见图1-1。
(二)教学模式改革
1.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结合真实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工作要求下达行动导向,通过学生完成一项项具体任务,渗透教学内容
2.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结合职业准则,把教学内容按照类别分成若干模块,通过对一个个模块的讲练,模块间内容相辅相成,互相渗透,构建知识技能统和、学练结合的教学模式。
3.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改革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
通过行业调研、企业交流掌握的一线资料,形成把课程标准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把评价体系与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的改革思路。课程标准突出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评价体系突出“理论适度够用、技能水平一流”的职业适用特点。
参考文献:
[1]教中(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2]旅游调研[DB/OL].中国旅游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所产生的强大力量,助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使人们进入了网络时代。在如今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旅游的形式和途径都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一方面,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的途径繁多且方便,另一方面,这也给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能够提高旅游管理的效率,实现其科学化,并促进旅游业朝信息化方向发展。
一、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作为新兴的一门科学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融合了全社会多项学科的不同知识,以全球地理的详细情况为地理信息系统的根基,并通过把科研人员收集到的各项地理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大量的云计算,对输入的众多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大量的结论,再通过筛选和查找,找到对用户有用的结论,再把这些结论和相关数据反馈给用户,使用户快捷的得到他们想要获取的内容,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为地理科研人员服务,帮助其进行研究和决策。这样的一套系统需要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的内容提供支持,硬件支持包括计算机在内的外部输入设备和进行云计算的超级计算机,再加上把分析处理好的数据发送给用户的输出设备。软件支持包括各种用来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计算机软件,以及科研人员为此编写的专门为地理信息服务的系统。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一)为游客出行提供更大地便利
游客们旅游时比较关注的就是详尽的旅游信息,他们期望了解到旅游景点的具置,达到的交通方式及路线以及附近的餐饮住宿及娱乐设施情况。而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即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中包含与旅客所需信息相关的图像、文字和具体数据等,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方便旅客查询。同时,旅游机构也可以根据地理信息系统来查询游客相关情况,更好的为游客服务。而数据系统中的信息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
1、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查询。游客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应用平台来查询旅游景点地理位置和地况等,具体的信息包括景点的地址,景点的历史文化背景介绍,值得推荐的看点和游玩点,附上图像及文字信息,并有详细乘车路线。除此之外,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为游客提供目的景点周围的环境信息,如周围的餐饮住宿、娱乐休闲场所的具置,并且提供为游客直接预订酒店和餐饮的服务。
2、交通信息查询。游客可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查询到其期望的交通信息。例地理信息系统将提供建议交通方式,如飞机,火车,动车,汽车等。同时,该平台将支持游客网上预订车票。对于自驾的游客来说,地理信息系统将提供最短路线。又如,在指定城市可查询其道路和公交,地铁路线,并可计算出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游客可以获取到公交站,地铁站站名及位置等有利信息。
3、旅游机构查询的信息。旅游业部门可以通过查询地理信息系统来了解景区的开况、发展现状,进而更好地控制景区开发的资金投入和建设进度等等。旅游机构则可以根据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的各种数据如客流量,游客消费分布等,来了解游客需求,合理安排旅游路线,制定游客所需要的服务设施。
(二)帮助科研工作者和游客制作图表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进行与地理相关的所有图形和数据编辑操作,不仅操作十分便捷快速,而且省时省力,准确率高,同时,还可以更好的进行数据筛选和进一步的处理工作,成本也大大降低,更方便使用。
首先,得益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强大的数据库,不管是文字类数据还是图形类数据,都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适用科研工作人员的工作需要。比如,旅游单位可以从地理数据系统上查找到详尽的旅游景点图,并把这些图片结合起来,构建出叠加的旅游专题图。从而,游客在旅游的时候可以通过这套详细的地图,按图索骥,形成对旅游景点的全方位的立体的印象,更好地在景点内进行游玩,用更少的时间找到自己喜欢的景物、建筑等,极大地提高了旅游的体验和感受。
其次,作为电子版的地图,它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便于携带,并且可以进行放大和缩小,使游客可以随时随地地查找和检索旅游信息。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游客还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进行有效定位,精确度可以按米来记,不仅有助于寻找经典位置,还保障了自身定位安全。此外,地理信息系统甚至还可以设置语音提醒,通过语音的方式避免了看地图的麻烦,即使是视力不方便的老年人甚至残疾人也可以很好的使用地理信息系统。
最后,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显示出景点人数,拥挤情况,道路状况,厕所及其他公共设施的位置,路口放大图,道路周围环境,最佳行驶路线等信息,极大的给用户的出行和旅游带来了方便。
(三)帮助旅游管理部门进行科学的旅游规划
地理信息系统拥有其专业的空间分析功能,而且这一重要功能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城市规划中。同样,地理信息系统也可用于辅助旅游开发。例如可以利用其数据分析功能,将各种模型如旅游需求预测模型、旅游资源评价模型等置入地理信息系统,系统便可以自动分析得出结果,可以为旅游部门做出合理决策提供正确及时的信息。此外,还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从人文,自然景观,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其规划提供科学的证据。同时 ,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挖掘,为旅游管理服务 。旅游管理部门可以从地理信息系统存储的信息中,挖掘出有用的数据 ,获得有利于商业运作 、提高竞争力的信息,从而使旅游规划部门能够根据这些有效信息进一步开发规划旅游景区。
课程结构设置模块化,与能力培养目标相配套
课程教学是进行专业教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因此,我们要注重优化课程的设置结构,加强对创新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时,应严格遵循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按照模块化的设计方向,注重合理安排课程类别之间的设置比例,以达到课程教学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先进性,以及“三个融合”,即:将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将人文精神和学科素养的培养融为一体;将科学教研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针对我国目前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现状,可以着重设置以下五个课程模块: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实践课程、拓展选修课程。同时,在设置各个模块群的课程时,明确该模块的能力培养目标,并在不同学期课程的设置上尽量与相关的资格证书考核时间挂钩,方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个人职业规划和学期目标设计,使其既不荒废在校时间,又能在相应的模块群课程学习结束时能够通过对资格证书的报名考试来进行自我检验,在就业时也多一份能力证明,从而达到一举三得的效果。例如,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进度和专业水平,结合一年一度的导游资格考试,将该模块的导游业务、导游基础知识与导游法规等课程集中设置在第三学期,导游英语课程则设置在第五学期,以方便学生在上一年通过普通话导游考试的基础上报名加试;将英语语言类的课程模块设置在第四到六学期,方便学生根据自身掌握情况灵活考取相应的英语四六级证书;将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等课程设置在第七学期,以方便有需要考取相关证书的学生。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注重评价教学效果
很多教师总是将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混为一谈,实际上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综合,教学方式是否使用得当直接影响到对人才的培养效果。在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往往以“填鸭式”和“一刀切”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学生往往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高涨,也就无法达到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因此,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成为了创新培养专业人才教学模式的首要任务,这一基础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办学单位要加强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建设,包括实训模拟教室、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和应用软件等。为此可以主要发展以下几种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目标式教学、主线式教学。
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模拟场景中,使他们在切身体验的基础上领悟知识、掌握技能、获得经验,这种教学方式特别适用于实务性课程的教学,如:餐饮管理、导游业务、旅游信息系统管理等。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借助案例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要通过实训模拟教室的相关设备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有条件的还要组织学生到实地进行参观或实践。
所谓“目标式”教学,是指为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有效考核教学效果,可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分层设计成可操作性强的子目标,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例如旅游文学课程的设计可由以下三个子目标构成: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按照规定格式编辑PPT演示文档,介绍某一旅游文学作品的相关内容。第二阶段,在格式规范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旅游文学作品和相关旅游目的地的关联性做重点介绍。第三阶段,在具备旅游文学资源开发的意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不同的旅游文学作品来抓取共性以进行组合选题,通过特色选题来带动相关的文化旅游线路的设计。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中由易到难,不仅掌握了基本的旅游文学作品知识,而且能够将文学作品与旅游产品的开发联系起来,具备初步的旅游文学资源的产品开发能力,将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能力的培养中。
所谓“主线式”教学,是指旅游专业涉及到的交叉学科课程,如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法规、旅游心理学、旅游公共关系等,在教学中容易出现背景学科过于强势,所占篇幅过多,授课内容与旅游专业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为提高学习效率和针对性,应坚持以旅游专业为主线来设置章节,将相关交叉学科的理论精华引入其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使学生发现问题,并主动运用相关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特别适用于原理性课程的教学,如《旅游法规》课程,若按照背景学科法学的设置结构来安排课程的内容,则必须从宪法讲到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等,体系内容庞杂、难于短时间掌握,并且针对性较差,学生普遍反应难学难记;改为按照旅游业的五大部门结构(住宿业、旅行社、交通、旅游资源、旅游组织)来介绍相关法律知识时,学生能够结合专业知识和案例来理解相关的法律原理与规范,这有助于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原理性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注重实训的可操作性,制定有弹性的实训计划
1、开发校外实训资源,做好配套工作
学校要大力开发各种实训资源,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合发展,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目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可以让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的培训模式。首先,学校要根据旅游专业的发展需求,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制定目标明确的培训计划;其次,企业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计划,将行业的最新发展信息反馈到学校,使学生对行业的发展情况产生基本的了解,同时,企业要为学生实训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岗位,增加学生参与实践锻炼的机会。大量实践证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保证了学生及时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基层的工作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在毕业后更快的熟悉岗位工作流程,确保了就业渠道的通畅;二是使企业获得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解决了旅游市场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
2、发掘校内资源潜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旅游管理专业的各个实训环节,应在保证学生正常上课的基础上,充分发掘校内的资源,与校内各部门展开协作,积极为学生争取更多便利的实践机会,例如:学校可以将校内的礼仪接待、新生接待、校园活动策划、春游活动、食堂服务等工作交给学生负责。
3、实训计划循序渐进,具备一定的弹性
姓名: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86年8月16日
证件号码: 婚姻
状况:保密
身高:162cm
体重:50kg
户籍:广东清远
现所在地:广东湛江
毕业学校:肇庆旅游学校
学历:中专
专业名称:旅游管理
毕业年份:2005年
工作年限: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全 职
职位类别:酒店/旅游
职位名称:前台 ; 销售 ; 客服
工作地区:湛江市 ;
待遇要求:可面议 ; 不需要提供住房
到职时间:可随时到岗
技能专长
语言能力:
计算机能力:全国计算机二级
教育培训
教育经历:时间所在学校学历
培训经历:时间培训机构证书
工作经历
所在公司:顺德康之旅
时间范围:2005年7月 - 2010年6月
公司性质:民营企业
所属行业:旅游业
担任职位:导游部主管
工作描述:
2005-2006 清远某品牌店 店长
2006-2007 肇庆市中国旅行社 导游
2007-2008 佛山市青年旅行社 导游部主管
2008-2010 顺德康之旅旅行社 前台部主管
离职原因:
其他信息
自我介绍:本人性格开朗、稳重、有活力,待人热情、真诚。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喜欢思考, 虚心与人交流,以取长补短。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能迅速的适应各种环境,并融合其中。
在期间善于把检验结果与病人具体病情 结合分析;社会责任感强,踏实肯干,主动争取锻炼机会。 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善于沟通、协调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团队精神;活泼开朗、乐观上进、有爱心并善于施教并行;上进心强、勤于学习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综 合素质。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充沛的精力,刻苦钻研的精神来努力工作,稳定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与公司同步发展。
[关键词]湖北省旅游市场;酒店业;人才培养;“私人定制”;校企合作
随着湖北省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湖北省酒店业发展迅猛,并逐渐成为全省旅游产业链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产业之一。湖北作为我国中部重要省区,其旅游、酒店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近几年来,由于旅游市场人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已逐渐成为湖北省旅游、酒店产业进一步提升的障碍,因此,积极探索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思路,已成为当下解决这一困境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一、湖北省旅游市场专业人才现状分析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目前湖北省A级景区已经达到293家,其中4A级景区101家,居全国前7位;5A级景区8家,居全国前5位;湖北省星级饭店总数达608家,居全国第九、中部第一,其中5星级饭店总数达22家,在中部位居前列;旅行社总数达1058家,居全国前十位,其中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46家,赴台旅游组团社8家(名列全国第七)。2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1家进入全国旅行社“利税十强”。2015年,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700万人。这一宏伟的系统工程对旅游市场人才培养与储备提出了迫切需求。遗憾的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人数5年内虽然能有14~19万,但更多的旅游从业人员却只能靠经验执业,未能定期得到培训,因而造成湖北省旅游人才结构失调、层次不高、总量不足的现象,长此下去,必定成为湖北省旅游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目前湖北旅游从业人员共有23260人,约占全国同行业总人数的4.5%。但值得注意的是,湖北省持证导游、景区导游真正具有行业资格的人员极少。而且,执证导游量在湖北省的分布极不平衡,比如武汉市的导游人员最多,约6429人,占全省的43.04%,而天门市的导游人员仅占全省0.01%。仙桃、潜江两市相加,其导游人员总数不及1%,尤其在旅游旺季,比如“十一”长假,许多旅行社一般都派不出持证导游,万不得已情况下,只得将非专职导游派出带团,即便如此,也难以满足需求。特别是随着全省旅游产业不断发展,湖北省导游人员的缺口仍继续加大。中国旅游协会人才培训开发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旅游饭店业最适合的流动率在8%左右,但在我国旅游饭店人员平均流失率已经达到33.65%,而湖北酒店人才流失率竟达到了45%以上[1]。从这一情况不难看出,湖北省的酒店都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困境,特别是基层酒店,中层管理人员的缺失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湖北酒店行业的日常经营。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相关统计显示,湖北会展从业人员大多数是自学成才或是半路出家者,他们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加之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因此整体素养不高。
以上是从宏观情况而言。从微观上看,笔者对湖北省高职院校旅游酒店专业毕业生的不同管理岗位相关调查得知:一般管理人员需要2~3年的基层锻炼时间,中层管理人员则需要4~5年时间,而高层管理人员则需要10年以上的实践经验。这表明,旅游酒店企业是非常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旅游酒店专业毕业生想要达到他们期望的相应管理岗位,则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基层服务与管理岗位的锻炼。而对旅游专业毕业生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毕业生对这样的晋升时间均无信心和耐心,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旦毕业后便选择离开该行业。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这种晋升机制在湖北旅游企业中会更慢,因此他们毕业后大多选择离开湖北。另外,根据调研数据统计,目前湖北旅游企业发展虽然迅猛,但是一些中小企业仍处于生死博弈的阶段,中低端旅游企业难能吸引旅游管理人才,即便是大中型企业也都难以吸引人才,尤其是难以吸引优秀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我们在对中南地区在校生规模最大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的调查中发现,留在旅游行业工作的学生仅占所培养学生的三分之一,即便是这些留在行业内的学生,也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愿意暂时留在湖北省就业。可见,人才留鄂不容乐观。
二、人才短缺原因分析
一是教育的投资与回报不成比例。从一些高校的招聘会情况看,本土企业无论是高星级酒店还是其他旅游企业,为旅游专业毕业学生提供的岗位基本上是服务人员,起薪一般在1800~2200元左右,本土社会餐饮企业一般会为毕业生提供的薪资在2500~3000元左右。即便是一些国家企业,招聘岗位也只能是服务人员。相比较,一般国际知名酒店集团,如雅高酒店集团、万豪酒店集团为毕业生提供的是主管岗位,虽然也强调基层理念,且就业工资一般在3000~3500元,同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长期以来,高校都希望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但现实是,湖北公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学费每年约为5000元,3年下来家庭投资便超15000元,如果学生毕业后一月只能挣1800元工资,那么,教育的投资与回报就不成正比,毕业生接受不了这种现实,家长亦有微辞,最终结果只能是离开,结果是旅游酒店企业人才流失,高校旅游专业教育凸显尴尬。可见,行业企业不解决好教育的投资与回报问题,那么,国家办学就会受到质疑,市场和企业难免受损失。二是高校社会服务辐射范围受限,员工缺乏忠诚度。目前,我国高校社会服务性较强,尤其是高职类院校。以湖北省属高职院校为例,其社会服务主要源自于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省劳动保障中心以及兄弟院校、旅游酒店等,不争的事实是,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师资有丰富的实践、社会培训和教学经验,除此外,社会服务培训场所也都具备相当强的实践教学条件。但年培训项目却不多,尤其对本土酒店的社会服务项目极少。
究其原因,不外乎是近视战略和短期行为影响所致,加上对人才流失的顾虑,实际上少有企业愿意承担这种社会责任,对老员工都希望只使用、不培养。一个最普遍的现象是职工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或被挤占挪用。在劳动保障部的调查中,2013年职工教育经费的投入仅占工资总额的1.4%,还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实际用于员工培训费用也不到职工教育经费的20%。企业用于职工教育的人均经费仅195元,比国家规定的最低比例差0.1个百分点。就此,湖北省接受调查的相关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投入仅占工资总额的1.3%,扣除被挤占或挪用的部分,实际用于人才培养的费用只能是杯水车薪。三是湖北职业教育的作用乏力,旅游市场专业人才市场认同度低。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教育是培养旅游技能人才的主要方式。湖北是一个普通教育强省,同时,也是一个职业教育的弱省,应当承认,有关部门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远不及普通教育。近几年来,大多数高职学院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还不到50%,不仅未能缓解高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反而加剧了人才结构的失衡。同时,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不重视和观念的陈旧,湖北旅游市场专业人才市场认同度低,因此,湖北旅游人才的流失也很大。
三、具体的建议和应对措施
1.建立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湖北省旅游行业员工平均流动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目前,旅游行业人才紧缺的主要原因是人员流动性大,几乎每逢年末年初,不少旅游行业都会有大批人员流失。究其原因,大部分与年终奖、职务升迁等激励机制有关。具体调查数据显示:在对年终奖发放满意程度问题上,60%的酒店员工选择“不满意”,21%的酒店员工选择“一般”,只有19%的酒店员工选择了“满意”。据调研,2013年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年终奖同比下滑30%~70%[2]。经济型酒店虽受冲击有限,但不少店长和管理层全年收入多少源自年终奖,而普通员工认为,年终奖已经是收入的一部分,发多发少,感受千差万别。有人认为,不发放年终奖的旅游行业是人力资源管理有问题。现实中旅游行业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一般由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加班费等几个方面组成,运用年终奖等浮动薪酬、差别福利的方式更好地激励高绩效员工,留住有潜力的员工已成为企业薪酬福利发展趋势。当然,如果旅游行业没有设立年终奖金,显然会降低酒店薪酬水平和政策的竞争性,给员工带来心理落差,降低员工对于薪酬的满意度。对此,旅游行业要建立合理、规范和确保激励性的年终奖管理制度,结合不同人员类别,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清晰的考核责任制,充分发挥激励奖励作用。
2.经济收入与岗位相匹配,促“私人定制”发展计划。据统计,50%以上的旅游行业感叹招不到人,他们认为旅游行业招聘的难度正在上升,34%的旅游行业认为招聘难度与去年差不多,只有11%的旅游行业认为招聘难度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旅游行业迫切需要有丰富从业经验的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但实际招聘时,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学历以及旅游行业实习至少半年至一年的工作经验,都被旅游行业忽视了,企业普遍会把一名有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与一名高中生、中职生放到同一起跑线上,这严重伤害了大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许多毕业生均面临发展空间有限、难以升迁的问题,这就势必出现一面是用人需求大,一面是不愿就业的尴尬局面,因此,旅游行业在招聘时,应该对有经验、有学历的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提供相匹配的岗位和薪金,同时,还要对优秀的毕业生定制“人才发展计划”,这样才能留住人才。
3.政府参与校企合作,建立旅游行业管理人才高校储备库。目前,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已达1700万人以上。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类毕业生人数预计5年内平均在14~19万人之间。旅游酒店行业专门人才同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职业后备储备力量严重不足[3]。因此,这需要政府及时参与,给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提供更大的优惠政策。比如加大专业招生人数和比例等;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多为学校与企业提供政策并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为防止人才流失,应鼓励高校建立旅游行业管理人才储备库,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和资金。因为就目前情况,湖北省的大、中、小型酒店都不容易吸引人才,尤其具专业文凭员工流失量最大。由此,笔者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乃至企业应真正融合到高校旅游酒店专业人才的培养的全过程,在旅游酒店行业管理人才高校储备库的建设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积极主动为高校提供社会培训、社会服务的机会。
4.提高人才自身的“造血”功能。对旅游行业来说,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人才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引进外援,因为那只是缓兵之策,治标不治本。关键还是要自己“造血”。旅游行业作为人才流向的终点,管理者必须认识到人才是兴旺发展的动力之源。在人才的需求、培养上应避免急功近利,避免实用主义倾向。对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应大胆采取“人治”而不是法制的办法。旅游行业应与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把企业的用人需求、培养目标、录用标准注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旅游行业还必须根据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建立人才储备、发展战略和科学的人才录用、培训、晋升等机制。在毕业生录用时应制定其职业成长计划,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定位并看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旅游酒店行业还应认真落实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对初入职学生,要从生活、工作上予以特别关照,帮助他们度过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
5.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促进人才成长。营造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人才在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向人才适当倾斜。加快建立以企业职业能力为导向,以企业工作业绩为重点,以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为支点的技能人才评价新机制,最大限度地突破年龄、比例、资历、身份和学历的限制,做到唯才是举[4]。同时,应大力推广“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的做法,以便尽快形成技能人才的使用待遇凭业绩贡献来确定,职业资格随能力增强而晋升的成长和评价机制。加速技能人才成长过程,缩短成长周期,促进人才的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马勇,刘名俭.湖北旅游产业差在哪里[J].政策,2003,(8).
[2]冯卫红,苗长虹.旅游产业集群: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微观领域[J].人文地理,2008,(3).
[3]杜利.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这条新闻,一下子把小语种推到了公众的面前。小语种强势的就业需求暂且不表,单单从这几年火热的电影市场来看,我国每年引进大片的份额在日益增加,目前已增至34部。到电影院看原版电影,其听觉感受远远超过翻译版。不少同学一定很羡慕那些买原版票的人,可以没有距离没有障碍地看懂外语片,而自己只能无奈地买张翻译版的票。至于风云的美剧,如果能看懂原版的。就不必等网络上的翻译了。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一个最最平常的东西――语言,说说最特别的―一小语种。
小语种是什么呢?小语种,顾名思义就是相对英语这些应用面很广用者甚众的外语而言,只在少数国家应用的外语语种。对小语种的定义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指除联合国通用语种(英语、中文、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外的所有语种;而老百姓通常认为英语是通用语种,其他语种都是非通用语种,因此小语种的另一种定义就是指除英语以外的其他语种。有人说过“跟上帝扯淡就要用西班牙语,泡妞要用意大利语,勾搭帅哥要学法语。”嘿嘿,想要学会这么多种语言估计很难,但是学习一门还是没有问题的。
学习小语种的五大好处
1.对大脑比较好。据说会说多种语言的人都很聪明,而且可以提高思维逻辑能力。
2.能够快速了解你喜欢的国家的信息。
3.增加自信和魅力。你看过哪个翻译不自信,举手投足间不充满魅力的么?
4.增强竞争力。除了对找工作有好处,大把的兼职等着你去做。翻译的兼职完全可以满足你日常的物质需求,还提高了自己的语言水平。
5.锻炼自己的脸型和面部肌肉。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发音和语言。不同国家的语言发音位置不同,对面部肌肉有不同程度的锻炼,也影响呼吸的方式。比如英语重视唇齿音和舌头的活用,而法语的发音中有相当比例的鼻腔共鸣音。如果你对自己的脸型不满意,完全可以通过学习不同国家的语言对自己的脸型进行微调。小语种开设的类别
第一类是欧洲语系,主要包括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捷克语、葡萄牙语、瑞典语、希腊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保加利亚语、荷兰语、阿尔巴尼亚语、罗马尼亚语等。
第二类是亚非语系,主要包括阿拉伯语、日语、朝鲜语、梵语、菲律宾语、马来语、印地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缅甸语、蒙古语、印尼语、土耳其语、越南语、泰语等。
在这些小语种里,常年招生的有十多个,其他语种则是隔年或数年才招一次。
小语种的学习难易程度如何呢?有这样一句话在学习小语种的学生中流传:“三分钟韩语,三小时英语,三天法语,三个月日语,三年德语,三百年阿拉伯语。”这句话虽然未必科学,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这些小语种学习的难易程度。
去哪些学校学习小语种
1.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语言专业类学府,是我国外语院校中历史最悠久、层次最齐全、语种最多的高等院校,其中文音译Bei Wai蜚声国际。截至201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已开设4g种外国语课程(其中18种语言是国家唯一学科点),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1名,驻外大使400余人,参赞近1000人,“世界上凡是有五星红旗飘扬的地方,就有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友的身影”,因此赢得了“共和国外交官摇篮”的美誉。英语、德语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俄语、阿拉伯语言是北京市重点学科。
2.上海外国语大学
设有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波斯语、朝鲜语、泰语、葡萄牙语、希腊语、意大利语、瑞典语、荷兰语、越南语、乌克兰语、希伯来语、印度尼西亚语等34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文社科研究基地(中东研究所),1个国家级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希腊语),其中希腊语是我国内地唯一的硕士点,2个全国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一阿拉伯语语言文学,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一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国际关系。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高级翻译学院经常承办联合国、国家政府、上海市等举办的各种大型国际活动的会务翻译工作。其口译系是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唯一一所名列世界“15强”的专业会议口译办学机构。
3.大连外国语大学
大连外国语大学是一所以外语为主,文、管、经、工、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外国语大学。学校设有日语、英语、俄语、法语、德语、朝鲜语、西班牙语等26个本科专业;日语、英语、俄语、朝鲜语、德语为省级示范性专业。日语、英语、西班牙语和俄语为省级重点学科,西班牙语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设立韩日、日韩、日英、英日、韩英、德英、法英、俄英等复语专业方向,复语专业是大连外国语大学的特色专业。大连外国语大学利用与韩国和日本隔海相望这一优势,与日本的早稻田大学、九州大学、长野大学等多所名校开展联合办学。
4.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广东省涉外型重点大学,其前身是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广州对外贸易学院。日语专业是广东省高校最早的硕士点之一,1981年即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法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国际贸易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校拥有设备先进的全景国际贸易仿真实验室和同声传译室。
5.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