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屋顶花园庭院景观设计

屋顶花园庭院景观设计

时间:2023-07-31 17:26:03

屋顶花园庭院景观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室内装修住宅设计

庭园绿化布景

一、庭园的类型与组合。

庭园与建筑关系密切,可以说庭园中建筑物的性质,决定了庭园的性质,建筑的风格决定了庭园的风格,如纪念性的建筑,其庭园庄严肃穆;行政办公性质的建筑,其庭园简捷大方,宗教性质的庭园则严整、神秘;而宾馆、商场、餐厅等庭园,则比较活跃。至于私人庭园,则可根据主人对建筑和庭园的爱好而决定其形式和内容。因此,庭园绿化千姿百态,各具风貌。

(一)庭园的类型

庭园的分类可以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和功能来划分,可以根据庭园在建筑物中的位置来划分,以及庭园的景观主题来划分。

1、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和功能来划分,分为住宅庭园和公共建筑庭园。其中住宅庭园又分私人庭园和集体住宅庭园(如居民住宅楼、宾馆、旅馆等);公共住宅庭园如体育馆、图书馆、陈列馆、电影院、车站、码头、机场、餐厅、商店、办公楼、学校、医院等。

2、根据庭园在建筑中所处的位置来划分,分为前庭、中庭、、侧庭、小院。

3、根据庭园的景观主题来划分,分为山庭、水庭、水石庭、平庭。

(二)庭园与建筑的关系

在建筑设计之初,建筑师们对庭园就有所考虑,并采用不同的处理手法给予安排,其手法主要有:

1、融合在地形变化较多、功能复杂的地方,建筑师常将建筑化整为零,分割出许多庭园,使建筑、庭园和环境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2、核心把庭园特别是中庭作为建筑的核心来处理,建筑组合围绕中心庭园而展开,这种庭园具有内向聚集的空间效果,在许多中低层公共建筑中常采用。

3、抽空在高层建筑中,为活跃建筑内的环境气氛,常将建筑内部的局部空间抽去作为内庭,从而形成耐人寻味,景观变化较为丰富的“共享空间”。

4、围合用建筑、墙、廊等围合成封闭向心或通透自由的庭园,它既可以是规则整齐的,也可以是与自然山水有机结合的多种围合形式,这种处理手法在我国古典私家园林中采用最多,如苏州园林。

(三)庭园空间的组合

空间,是客观存在的立体境域,通过人的视觉反映出来。庭园空间是由庭园景物构成的,由于它位于建筑的外部,并由建筑物所围成,所以,它不同于建筑的室内空间,也有别于不受建筑“围闭”的园林空间,而是一种类似“天井”的空间。

单一的庭园空间,是以静观为主的景观。但如果采用适当的组景技法,去组织空间的过渡,扩大和引伸,就可使庭园空间“围而不闭”,产生具有先后、高低、大小、虚实、明暗、形状、色泽等动态的景观序列,使庭园景观生动而有秩序。所以,除了个别单一的庭园空间外,最理想的办法是以我庭园空间的组合,形成有变化的空间层次和景观序列,使庭园空间的景观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此外,庭园空间的组合,空间层次的安排和景物序列的塑造还应考虑建筑物的性质和使用功能,通常纪念性建筑、宗教、行政的庭园空间组合较为严整、堂皇;而一般民用及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则多以灵活自如取胜。

二、庭园造景设计

庭园造景不同于公园和花园,它大多是处于建筑限定的空间之中,视野范围小,背景条件差,大部分是一些小型人工景象,因此,应注意空间的比例尺度,以及各处的观赏角度和距离。同时,要满足不同庭园的功能要求,如聚散、休息、户外活动等,一般来讲,小庭园宜聚,大庭园宜分,以加强景深和层次,达到个性突出,小中见大的效果。庭园造景设计应从环境设计和功能设计两方面着手:环境设计应考虑建筑形式、环境特点、庭园气氛、空间开敞或闭锁、绿化志建筑如何结合及处理等。

明确目的和功能之后,在进行方案设计时,还需有意识地造成各种景观,即造景设计。

(一)主景的创造在主题和内容决定之后,首先要考虑主景的表现形式和主景放置的位置,一般要求放在庭园空间的视线焦点处,即构图的重心。

(二)配景的处理为了渲染和衬托主景,可以利用一些小的景物如灯柱花草植物、小品设置等造成一些前景和背景,以啬景深层次和焦点效果。

(三)庭园组景庭园组景应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根据空间的大小、层次、尺度、景物、地面状况和建筑造型等进行组景,使庭小不觉局促,园大不感空旷,览之有物,游无倦意,各种庭景意境深远,景观丰富,耐人寻味,流连忘返。庭园组景一般采用以下几种处理手法:

1、围闭与隔断

(1)用建筑物围闭:采用四面或三面建筑,一面墙廓的围闭方式,造成封闭性的空间。

(2)用墙垣和建筑物围闭:多采用一面(或两面)是建筑物,其余由墙垣围成。此类庭园的组景常常运用下述三种手法:①以屋檐、梁柱、栏杆或较开敞的大片玻璃窗作为景框,把庭景收在视域范围里的一定幅面上,形成庭景的主要观赏面;②在庭园内的地面上设置相应的景物,如景石、水池、花坛、雕塑、园灯等,作为庭景的中心主题;③通过景窗、景门、敞廓等将墙外的自然景色(如树梢、远山、天空等)引入墙内,借以丰富庭园空间的层次,增添庭景的自然气氛。

(3)以山石环境和建筑物围闭。

(4)沿墙构廓、高低起伏、曲折空灵,是传统的“化实为虚”的手法。一些倚山的侧庭或,往往利用山石或土堆作为庭园景物,并起到围闭空间的作用。如山庄、别墅等具有自然野趣的庭园。

2、渗透与延伸

为满足人们的观赏要求,庭园组景往往冲破相对固定的空间局限性,在不增加体量的前提下,向相邻空间联络、渗透、扩散和展延,从而获得小巧玲珑见大,扩大视野,增加层次和丰富庭园组景的效果。其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利用空廓分隔和延伸;(2)利用景窗互为渗透;(3)利用门洞互为引伸;(4)利用树丛、花木互为联系。

3、利用影射

影,主要指水面的倒影,它可借地面上景物之美来增添水景之情趣,同时,也为庭园景色提供了垂直空间的特有层次感。

射,指的是镜面反射。用巨幅壁镜把镜前的庭景反映在镜面上,以达到间接借景,虚拟扩大空间和丰富庭园水平空间的层次感的目的。

4、巧用对比

对景物尺度和质感的估量,除与人的观赏条件(如视点、视距等)有关外,景物本身的对比,也可影响景物的实际效果。因此,庭园组景常常采用这种方法,把两种(或多种)具有显著差异因素的景物安排在一起,使其相互烘托,达到组景变化多趣的效果。

5、设置珍品

珍品的设置,可使庭园身价百倍,因为各类珍品,不论其为古木、奇花、名泉、怪石还是文物古迹,均具有潜在的观赏魅力。

总之,庭园组景不在于景物数量的多少,而贵在精于取材,善于运用,巧于因借。

三、屋顶绿化

屋顶绿化主要指平屋顶的绿化,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巴比伦空中花园。近几十年来,由于城市向高密度化、高层化发展,城市绿地越来越少,城市居民对绿地的向往和对舒适优美环境中户外生活的渴望,促使屋顶绿化迅速发展,利用平屋顶造园或进行环境绿化。

(一)屋顶绿化的科学价值

屋顶绿化它具有多方面的科学价值。它不仅增加了单位面积区域内的绿化面积,改善了人们视觉卫生条件(避免眩光和辐射热)和建筑屋顶的物理性能(隔热、减渗、减噪等),而且对美化城市环境,保持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起着独特的作用。此外,屋顶绿化因地势高,能起到低处植物所起不到的作用,尤其是在城市用地日益紧张,高层建筑日益增多的今天,其作用与价值更不可低估,因此,在城市环境中多层次地设置屋顶绿化,不仅是环保的需要,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人们心理上的一种需求。

(二)屋顶绿化的特点与形式

屋顶绿化比地面绿化要困难得多,要考虑庭园的总重量及分布,建筑物是否能够承受,屋顶面积一般较小,宜采用植物配景为重点。常见屋顶绿化的形式有:

1、整片绿化屋顶种满植物,绿化栽植图案化,注重色彩层次与搭配,可造成大花坛的远观效果,适合于方形、圆形、矩形等较小面积的平屋顶或平台。

2、周边式绿化沿屋顶四周女儿墙修筑花台或摆设花盆,称为“平台上的花坛”,居中的大部分场地供室外活动、休息用。

3、庭园式绿化庭园式绿化可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时代、民族风格。如利用峰石安放通风排气管道,利用建筑的柱梁做成树干,把栏杆做成树枝形,别风味,且经久耐用。

(三)建筑与屋顶庭园的关系

建筑与其屋顶庭园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建筑处于主导地位,庭园依附、从属于建筑。庭园设计在下面三方面应尽可能地与主体建筑相协调。

1、植物配置建筑体量与屋顶面积的大小、形状决定了屋顶庭园的尺度,造园时应根据屋顶平面形状因势进行绿化布置,选择体型相宜的树种、花草。

2、造园形式屋顶造园应视建筑的外部和艺术风格综合考虑其绿化形式,园中的各种建筑及小品与所在建筑主体有机结合,协调一致。

3、艺术效果不论采用何种绿化形式,都应注意整体及细部的艺术效果。因地制宜,把握不同的环境特点,运用造景的各种设计技巧,创造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屋顶景观,使屋顶生机勃勃,充满艺术魅力。

(四)屋顶花园的构造和要求

屋顶花园一般种植层的构造、剖面分层是:植物层、种植土层、过滤层、排水层、防水层、保温隔热层和结构承重层等。

1、种植土为减轻屋顶的附加荷重,种植土常选用经过人工配置的,既含有植物生长必需的各类元素,又要比普通耕土密度小的种植土。

2、过滤层过滤层的材料种类很多,如稻草、玻璃纤维布、粗砂、玻璃化纤布,总之,选用材料必须既能漏水分又能隔绝种植土中的细小颗粒,而且耐腐蚀,易施工。

3、排水层屋顶花园的排水层设在防水层上,过滤层下,屋顶花园种植土积水和渗水可通过排水层再经暗沟或管网排出。选择材料应尽量采用轻质材料,以减轻屋顶自重,并能起到一定的屋顶保温作用。

4、防水层屋顶花园防水处理效果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屋顶防水处理一旦失败,必须将防水层以上的排水层、过滤层、种植土、各类植物和园林小品等全部去除,才能彻底发现漏水的原因和部位。因此,建造屋顶花园时应确保防水层的防水质量。

5、屋顶花园的载荷屋顶造园,必须按照各层构造做法和设施,计算出单位面积上的载荷,然后进行结构梁板、柱、基础等的结构计算,以保证安全。对于高大沉重的乔木、假山、雕塑等,应位于受力的承重墙或相应的柱头上,并注意合理分散布置,以减轻花园的重量。

6、绿化种植设计种植设计时要考虑各类植物生长有最低土壤深度,及种植类型(如乔木、灌木、攀援植物、草皮、观花及观叶草本植物等)。

室内绿化布景

将绿化植物引进室内,不仅可以装饰室内,更可以提高环境质量,植物在光的作用下使空气新鲜,并调节湿度,植物的绿色可以给大脑皮层以良好的刺激,使疲劳的神经系统在紧张的工作和思考之后,得以放松,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室内绿化越来越成为装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利用绿化组织室内空间的形式

1、内外空间的过渡与延伸将植物引进室内,使室内空间兼有自然界外部空间的因素,达到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其手法常常在入口处布置花池或盆栽,在门廊的顶棚上或墙上悬吊植物,在进厅等处布置花卉树木,都能使人从室外进入建筑内部时有一种自然的过渡和连续感。借助绿化使室内外景色通过通透的围护体互渗互借,可以增加空间的开阔感和变化,使室内有限的空间得以延伸和扩大。

2、空间的提示与指向由于室内绿化具有观赏的特点,能强烈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因而常能巧妙而含蓄地起到提示与指示的作用。

3、空间的限定与分隔利用室内绿化可形式或调整空间,而且能使各部分既能保持各自的功能作用,又不失整体空间的开敞性和完整性。

4、柔化空间现代建筑空间大多是由直线形和板块形构件所组合的几何体,感觉生硬冷寞。利用室内绿化中植物特有的曲线、多姿的形态、柔软的质感、悦目的色彩和生动的影子,可以改变人们对空间的印象并产生柔和的情调,从而改善大空间的空旷、生硬的感觉,使人感到尺度宜人和亲切。

二、室内绿化的装饰作用

室内植物作为装饰性的陈设,比其它任何陈设更具有生机和魅力。

1、丰富室内剩余空间。用绿化装点剩余空间,如在家具或沙发的转角和端头、窗台或窗框周围,以及一些难以利用的空间死角,如楼梯上空或下部布置绿化,可使空间景象一新,充满生气,增添情趣。

2、植物与灯具家具结合,可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陈设,增加其艺术效果。

3、植物以其丰富的形态和色彩可作良好的背景,在展览厅或商店,用植物作为展品或商品的陪衬和背景,更能引人注目和突出主题。

4、组合盆栽或有特色的植物可作为室内的重点装饰。

三、室内绿化植物的配置方式

由于室内空间特点及花木的种类、姿态、香色不同,植物有着不同的配置方式。

(一)依照植物数量的多少,有以下几种配置方法。

1、孤植采用较多最为灵活的一种形式。适宜于室内近距离观赏,其姿态、色彩要求优美、鲜明,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多用于视觉中心或空间转变处,应注意其与背景的色彩与质感的关系,并有充足的光线来体现和烘托。

2、对植是指对称呼应的布置,可以是单株对植或组合对植,常用于入口,楼梯及主要活动区两侧。

3、群植一种是同种花木组合群植,它可充分突出某种花木的自然特性,突出园景的特点;另一种是多种花木混合群植,它可配合山石水景,模仿大自然形态,配置要求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丰富景色层次,增加园林式的自然美,一般是姿美、颜色鲜艳的小株在前,型大浓绿的在后。

(二)依照植物是否可更换、移动,可分为固定、不固定两种配置形式。

1、固定形式是指将植物直接栽植在建筑完成后预留出的固定位置,如花池、花坛、栏杆、棚架及景园等处,一经栽植,不再更换。

第2篇

关键词:天台花园;设计;景观模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在天台花园的设计过程中,主要是突出在屋顶建设、花园式建设的过程中,在结合建筑设计、园林建设、花园式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天台花园设计的施工难点攻破,因此,在植被选择、天台花园技术施工,尤其是在私家住宅的过程中,更要强调景观设计的多层次性,注重整体景观的营造。

1 天台花园设计的趋势与整体原则

1.1 设计需求

随着现代城市的全面发展,在天台花园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形成佛甲草、草地等景象的营造。目前,我国虽还未普及私家天台花园,但随着新建住宅楼配套电梯,顶层复式高档住宅,天台花园正向着此趋势逐步发展。而现有的新建小区建筑都会有一些地下设施和人防地下室、地下车库附属的延伸,建设建成小区花园庭院的景观。私家住宅楼上有进户阳台花园或屋顶天台花园,这些在混凝土板面上,人造花园庭院的景观都可视为屋顶绿化的范畴。而屋顶花园、天台花园、小区地下设施顶板的花园庭院景观中的树木花草就像制氧机、净化器一样,能不断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新鲜的氧气。通过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温度,屋顶板的绿化景观也是建筑物最好的隔热层,还保护了建筑物板面,减少热胀冷缩对屋面板的破坏,改善顶层住房的周围和屋面小气候。在结束烦杂的工作后,美丽的天台花园小庭园给人以身心的愉悦,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营造和谐绿色小天堂。

1.2 结构营造

新式的天台花园构造分层只采用西方构造标准中的4个分层:植物种植层、培植土层、防水层、结构承重层。新式的天台花园,减少了西方构造标准中负重较大的过滤层、排水层、隔热层。通过改良混合培植土的孔隙度,增设排水天台花园的荷载平层面可供建造天台花园的均布活荷载只有250kg/m2。因而,建造天台花园首要问题是尽量减轻负重以符合屋面荷载的要求。

2 天台花园设计的相关技术要求

2.1 荷载计算

计算单位面积新增静荷载,可先计算天台花园各种构筑物(防水、培植土、园路、园林小品等)的体积,乘以其密度。然后相加,得出天台花园的总质量,除以天台花园总面积,即得出天台花园新增静荷载平均值:活荷载因使用功能的不同(主要考虑人群的活动),一般可按 50~100kg/m2计算。几种主要建材平均密度:1m2需钢筋混凝土2400kg,砖砌体1800kg,水泥砂浆批荡1800kg;陶粒珍珠岩空心砖600kg;陶粒450kg;膨胀珍珠岩100kg(干)、290kg(湿),泥炭土、锯木屑180kg(干)、680kg(湿),谷壳100kg(干)、230kg(湿),一般土壤1600~2000kg。

2.2 减低静荷载的措施

尽量使用轻质建筑材料,减少园建比例,以植物造景为主。降低培植土的密度,控制培植土的厚度。同时为确保安全,把自重较大的园林构筑物布置在主梁、柱、承重墙等主要承重构件上方。

3 天台花园施工技术关键

3.1 防水工程

防水工程是天台花园建造成败的核心工程。屋面栽种植物,长期湿润,若防水按一般上人屋面处理,极易在屋面一些复杂地段渗漏。由于防水涂料具有液体成膜的特点,不受基材形状的限制。将节约要求具体化,定量化,确保其可操作性。要从规划设计的源头上把好关,评审通过的园林规划设计方案应是建设成本低,养护费用低,地方风格突出,生态效益好的方案。力求以较少的人力、资源和能源投入。园林、建筑、结构与规划设计制,补漏方便,适合天台花园作整体防水的要求。常用的防水涂料有塑料油膏防水涂料,聚氨脂防水涂料等。完成防水涂层后,应以水泥砂浆批荡作防水保护层。

3.2 排水系统的形成

外排水屋面外排水屋面的雨水口设在屋面2侧。可在雨水侧边砌花基,设置排水明沟。花基每隔50cm左右预留排水孔,以阻挡培植土及增加培植土的疏水面积。在排水不良的地方增设暗沟、盲沟等排水设施,并适当抬高园路,在园路下埋设排水暗沟等,形成较完善的外排水系统。内排水屋面雨水口设在屋面的中间,可以在雨水口连线砌排水暗沟,并预留排水孔,暗沟顶部可用水泥预制板盖顶。在下水口及暗沟适当位置设置排水砂井,以利检查及疏通排水暗沟。并通过暗沟、盲沟等设置,形成较完善的内排水系统。天台绿化的混合培植土介质有:陶粒、珍珠岩、泥炭土、谷锯木屑、一般土壤等。上述材料的颗粒大小、密度、耐腐烂度等各不相同,应根据屋面承重、屋面排水情况、培植土设计硬度等制约因素,合理配制培植土。经实践,一般天台绿化培植土平均厚度在20~30cm,便可满足植物生长。

3.3 抗风措施

天台花园高空环境,常年风大,台风季节更甚,对植物生长及花园安全性造成影响。由于屋面承重的限制,使培植土密度较小,土层较浅。在植物安排及种植技术上,有别于地面绿化。具体措施:选择抗风的植物品种;加强草地管理,使草根迅速长满土层,达到草树根纵横交错连为一体;在挡风处,或植株较大时可用支撑架、培植土预埋塑料网或通过砌花池、堆山石等措施,以达到固定植株的目的。天台花园的植物选择一般地面栽植的植物均可在天台花园种植。但为使天台花园达到长期观赏的目的,应选择适应性强、抗旱耐涝的植物。较适宜天台花园种植的植物品种有:美丽针葵、散尾葵、短穗鱼尾葵、蒲葵、三角椰子、棕榈、罗汉松、串钱柳、人心果、龙柏、夹竹桃、桂花、细叶紫薇、石榴、红杏、苏铁、龙舌兰、剑麻、{杜鹃、大叶龙船花、假连翘、黄蝉、洒金榕、九里香、黄蝉、福建茶、双夹槐、红铁、青铁、龟背竹、天冬、花叶良姜、鹤望兰、大花美人蕉、沿阶草、金银花、炮仗花等。在屋顶天台共园中,树木尽可能采用合欢、白玉兰、梧桐等落叶的中型乔木盆景树为主,体量宜小,使园子尽可能显得大一些。且落叶树可使夏季有绿荫,冬季有阳光,使人感到舒适,也利于林下花木的生长,冬景也不显萧条。

4 结语

因此,在整个天台花园设计过程中,突出各项综合措施的全面运用,尤其是在植被控制、建筑设计、综合排水等工程建设中,更好地形成全面化的技术管理,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整个设计技术的优化,并对整个施工与景观营造的和谐性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轶,李吉跃,郭连生,段广德;居住小区生态型绿地模式的研究[J].北 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4)

第3篇

关键词: 外训楼;建筑设计;军校特征;江南风格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项目概况

该项目为中国人民理工大学岔路口校区外训综合楼,总建筑面积约为7500平方米,功能包括教学、住宿及其他附属功能。

项目用地西侧紧邻五层教学主楼,西北向是运动场,北面为校区道路,东北及东侧为外训系统建筑,南面为室外篮球场地。用地北高南低,约有1米落差,东侧与道路落差约达4米。整个校区被青山绿树环抱,景观极佳。

2、设计理念

■与院校总体环境相吻合:突出与西北校区入口的对景关系,充分考虑与整个营区的衔接。强调建筑内外部环境的转换处理,打造丰富的空间,创造合理便捷的流线。

■体现部队院校特色:建筑造型处理利用干脆利落的体块处理,增强建筑的力度感,体现军队院校庄重、威严的气度。

■针对外训功能的特殊性,让外训人员感受到舒适的教学与宿舍环境,同时满足多个国家留学生的特殊民族习惯。

■打造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建筑空间:提炼中国传统的建筑符号,运用江南建筑的色彩,塑造用中国传统园林内涵的庭院及景观。让外训人员在第一时间感受到中国的文化内涵,传扬中国的和谐精神。

■体现高品位时代气息和文化氛围:建筑立面利用细腻的细部处理,明快的色彩对比,以此表达高校建筑所特有的性格特征。建筑的入口处理,建筑通道的采光处理,主题庭院,都烘托了新世纪的现代气息。

■目标提炼:江南特色— —地域、文化、民族

军事特色— —军事元素、军营文化

外训特色— —友谊、团结、联合

3、总体设计

本次设计中,建筑采用合院式群体布局,充分考虑到用地的落差及与周边校园环境的联系与协调。(图1)

建筑主入口布置在用地北侧,留有足够的疏散场地,方便停车与接待安排; 于西南角布置建筑次入口,同时也可以作为报告厅的辅助疏散口,方便联系校区西侧的主建筑群落,建筑的东南角,通过坡道与庭院及二层宿舍相连形成建筑辅助入口,增加了空间的层次与情调,同时可以通过此坡道运输污物,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生活。(图2)

功能分区 教学区布置在北侧建筑的二三层,设置有30人理论教室5间,40人专业教室3间,20人会议室2间,教员课间休息室2间,队干部办公室4间;250人报告厅布置在建筑的西侧,靠近校园主建筑,方便人流的到达与疏散;校史展示与图书室布置在北侧建筑与内庭院的一层,有效连接教学区与宿舍区,方便留学生的使用;宿舍区布置在北侧,单身宿舍布置在东侧建筑。(图3)

入口空间建筑采取了以小见大的设计手法,在入口处采用对称的内凹“L”形水池,将建筑的门厅凸出来,在门厅的进深方向形成一个扩大的休息厅,休息厅外是丰富的庭院空间。门厅处两层挑空,在有限的空间里形成丰富的层次与景观,大气婉约。

内庭院建筑围合成内庭院,在庭院中间保留了基地上的几棵茂盛的乔木,运用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将亭台楼阁结合保留的乔木布置其中,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水榭,与现代的军营文化很好的融合。(图4)

屋顶花园建筑的几个屋顶设计了富有中国传统韵味的花园,花园建筑采用了江南园林的方式,将古典园林景观和现代建筑进行完美结合,形成了优美的校园第五立面。

4、细部设计

在建筑立面材料上,我们采用了石材和玻璃,石材的坚硬象征了军人的刚正不阿,颜色采用了江南特色的灰色与白色,局部使用木材点缀。在材料选择方面,我们将中国古代与现代建筑进行了精心的糅合。在建筑体块方面,建筑西侧部分的白色凸出体块,与背景的灰色体块形成凹凸关系。西侧架空部分与建筑的体块之间也形成了虚实关系。在建筑的东侧二层廊子部分,我们在廊道外面突出了一些不规则空间,由走廊的柱子和外挑的柱子限定的这个灰色休息空间,增加了空间的丰富性,也给建筑的东立面带来的趣味性。屋顶平台上的亭台、廊子与建筑其他屋顶共同丰富了建筑的屋顶轮廓线。

5结语

针对委托方提出的“江南建筑”的要求,我们摒弃现在建筑设计市场上浮躁的传统符号照抄方法,精心刻画、大胆创新,将江南建筑的形式与中国经典造园手法运用在现代建筑中,寻求一种新的组合形式,为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找寻新的承载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晓东. 浅谈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因”与“借”[J]. 绿色中国 , 2004,(24)

第4篇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宏观;微观;传统园林建筑;应用

中国传统建筑拥有着辉煌灿烂的悠久历史,然而现代建筑却渐渐走向西方化,如何将传统的园林建筑在现代园林中恰当地表达运用?一直困扰着当代的园林建筑设计师。本文将以苏州博物馆为例,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分析贝聿铭先生的作品,对该问题进行分析,以期解决这一难题。

1 宏观角度

1.1 建筑色彩

粉墙黛瓦是传统苏州民居的主要色调,素净、淡雅是它鲜明的特点。这一传统建筑色彩的形成是由于吴文化的长期孕育。因此,苏州博物馆也沿用了这种带有明显地域性的色彩:粉墙黛瓦的格局,加上经过简化的灰色边饰,带着浓厚的苏州韵味。

1.2 建筑形式

苏州古城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高度都是被严格限制的,这是为了保证苏州古民居不至于被淹没在城市高楼的丛林里。因此在设计苏州博物馆的过程中,贝聿铭先生遵循了“不高不大不突兀”的原则。将博物馆展厅大部分布置在地面一层以及地下一层,使建筑的总高度控制在16m以内,遵循了“不高”的设计原则。在平面的组织设计中,贝聿铭先生利用“庭院”进行空间的组织和围合,将展厅空间分散布置,从而保证了建筑群体“不大”的整体外观形象。为了真正做到“不突兀”,在总平面的布局上,贝聿铭先生进行建筑空间设计的加减法处理,使博物馆的平面完美地与苏州古城城市规划融为一体。

1.3 庭院空间

贝聿铭先生在苏州博物馆设置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个小庭院。庭院的布置,使得庭院与博物馆主体建筑交相辉映,实现了室内外空间的融和。另外,贝聿铭先生不拘泥于传统园林惯用“曲径通幽”式的空间布局手法,而是采用直线形式。这样既满足了博物馆布局的连贯、流畅,又赋予了博物馆新的时代气息。

博物馆庭院以水景为主,利用八角形的平台和凉亭作为庭院的主要元素,采用折线形的石砌桥,配以少而精的绿化点缀。这些庭院的布置颇有姑苏韵味,但又不拘泥于传统苏州园林的表达方式,就如安藤忠雄先生所说的“我们对传统园林建筑文化的传承不在于形式,而在于精神”。

2 微观角度

在整个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细节的处理更是对彰显博物馆建筑的古典韵味功不可没。主要体现在:

2.1 屋顶

苏州博物馆的屋顶采用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组合,这一元素无疑是对江南民居构架的抽象体现。材料上贝聿铭先生用黑色花岗石代替传统苏州民居的小青瓦,花岗石在雨天时呈现黑色,在干燥时呈现灰色,与苏州传统民居的粉墙黛瓦在色彩上保持一致。小青瓦耐久性差、需经常更换,成本高。贝聿铭先生选取花岗石这一材料克服了小青瓦的缺点。

2.2 叠落山墙

叠落山墙又称为马头墙,它的特点是两侧的山墙高出屋面,随着屋顶的斜坡而呈现阶梯形。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特色元素,有些现代建筑为了体现古典韵味而刻意抽取传统元素并照搬到现代建筑中,很多时候显得不伦不类。

在博物馆的设计中,贝聿铭先生没有照搬传统马头墙的形式,而是进行了创新。他首先对马头墙进行抽象和简化,进而融入了自己的特色。追求神似而不是简单的形式模仿,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贝氏马头墙”。

2.3 开窗

博物馆在其内部空间中广泛地运用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框景和借景的开窗方式。结合小庭院开设的四边形、六边形、梅花造型以及其它雕镂的花窗,样式灵活多变,精雕细琢,不仅给博物馆的内部空间带来了柔和的光线,更使景与景之间能够更好地相互交融,体现了“移步换景”的造园境界。

2.4 片石假山

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贝聿铭先生认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假山已经达到巅峰造极的程度,很难超越。因为为了将假山设计得有新意,贝聿铭先生另辟蹊径,他避开苏州园林假山的“皱、漏、瘦、透、丑”,进而将假山作为一副山水画进行创作,以壁为纸,以石入画,让人们耳目一新。

3 结语

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分析苏州博物馆,我们不难发现贝聿铭先生在规划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时候并不是照搬照抄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古典元素,而是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在里面。首先是将传统园林建筑进行抽象简化,进而融合进新的现代元素转化成新型园林建筑。

第5篇

关键词:地形条件; 因地制宜; 教育建筑; 景观校园

Abstract: 21st century education constructions have its specific disposition,processes the good campus construc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theterrain relations is extremely important.This article throughreaches the university light young tiger institute plan design to thecedar the analysis, combs, elaborates acts as circumstances permit,fully to carry on the construction creation using the constructionbase characteristic the design idea.

Key words:Topographical condition, acts as circumstances permit, The education constructs, Landscape campus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6)01-0016-03

收稿日期:2005-12-06

作者简介:徐仁林,上海远东建筑设计院院长,教授级高工;李志,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硕士

地形与自然环境是建筑设计的最大潜在力。在本方案中我们通过对地域自然条件及场地环境资源的理性分析,应学院独特的建设基地,结合基地条件进行空间布局与建筑设计,注重地形特异点的活用,并赋予其新的意义,使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融合。

建筑与自然地形应该是相互依托的关系。杉达大学光彪学院两面临水,自然条件优越,因此处理好人造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本案致力于营造庭院化、生态化的校园环境以及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1 基地特征与因地制宜

杉达大学于1992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部分教授发起创办,1994年正式建校,是上海第一所具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民办大学。校区总占地420亩,拟兴建148,000m2的建筑,总体规划还需考虑容纳3万人的体育场馆一个。

基地内县城污水干管南北贯穿基地东部,设计时两侧各退避10m。此外,位于基地南侧原有的高压走廊须保留。

基于场地特征的分析,校园空间序列主轴与市政污水干管方向一致。图书馆的设计便是我们根据现状条件和规划要求而拟定的,在其平面布局上,为了避让埋深5~6m、管径1.2m的地下污水干管,我们把主要的建筑体量划分为两个部分。东翼一共6层,容纳图书馆的主要功能,西翼一共9层,以研究用房为主。东西两翼通过位于5-6层的跨越空间联系。

图书馆在总体校园建筑形态中处于中心和统领全局的作用,具有极为突出的标志性。我们把属于研究生用房的约7000m2的研究用房与图书馆统一考虑,在建筑形体上一起进行研究,而在内部功能划分上则相对独立。这样一方面使图书馆在建筑体量上相应增大,高度上得以提高,其中心地位更加容易突出。

2 教育建筑的布局与空间形态

教育建筑是一个受到诸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综合体,自然、地域、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等都会对之产生不同作用,其规划设计已从早期建筑单体的简单组合,发展到21世纪以空间环境设计为重点,着眼于建筑与自然、与地形的结合,着眼于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校园总体规划布局从周边环境、基地特征和校园内部功能构成出发,分为校前区、教学区、生活服务区和体育运动区。

校前区位于基地北端,结合主入口,两侧分别安排行政办公楼与科学实验楼;教学区位于基地中央,相对远离城市干道,便于形成安静的教学、科研环境;生活服务区位于基地东南端;体育运动区靠近体育场南侧布置,两者形成一个整体。

结合规划布局,学校的空间形态处理有两个重点:外部空间体系和实体建筑形态。这是光彪学院总体校园形象构成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在建筑形态上,我们以单纯的几何形体和大体量凸现图书馆的主导地位。总体上由一圆柱体切割而成,从而在校园内各个角度都有比较一致和显著的良好视觉效果。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候,大面积玻璃的图书馆大楼更是晶莹剔透,成为整个校园最为光彩夺目的建筑。特色鲜明、形象突出、充满朝气的建筑形象和富于变化、充满活力与人文气氛的外部空间序列共同创造了学院深具感染力的整体空间形态。

光彪学院的实体建筑形态结合主要功能分区,形成三个建筑群体形态中心,分别是入口建筑群、教育建筑群与生活建筑群。入口广场一角的钟塔是入口建筑群的制高点,从空间上丰富了形态变化,成为重要的视觉焦点和标志物。教育建筑群处于整个校园的中央部位。图书馆与教学楼在总体布局、平面构图和三维形态上对比鲜明,使其成为整个校园的形态中心。

一系列的外部空间节点组成了校园空间序列。入口广场是整个校园的门户区域,主要强调对人流的引导和庄重、大气的空间氛围的塑造。图书馆之间的开放空间建立了建筑内部空间同校园外部空间之间的关联,同时在意向上隐喻了“知识空间”向整个学校的渗透和蔓延。统一的校园空间序列的建立,有助于形成建筑群体布局和空间布局的内在秩序和逻辑性,创造富于变化、促进交流的场所。

3 园林化景观校园的设计理念

环境与建筑一体化是本案的重要理念,我们从一开始就将环境设计园林化、生态化纳入整个设计体系,引入自然、营造庭院的概念贯穿始终。因为环境与建筑是无法割裂的,环境不仅是建筑的背景,它与建筑的关系不应是单纯的叠加,而是存在某种必然的内在联系。建筑群坐落于美丽的园林之中,师生们可以自由自在地与自然相沟通,体味天地间永恒的秩序。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高品质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的校园,使人联想到万物复苏、气象更新,它能调节人的神经系统,使学习、工作的紧张疲劳得到缓解消除。我们通过绿化、水体与广场的景观规划,为师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交往空间,体现出“环境育人”的设计理念。

建筑组群中最富于空间意趣的就是庭院部分,它使得建筑与自然之间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庭院意境的开拓能造就宇宙自然的缩影,使人“观亭中一树便可想见千林,对盆里一拳亦即度知五岳”,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意。本案中学校的公共教学楼与学生宿舍掩映在庭院中高耸树木的绿叶浓荫之下,生活于此的师生们在庭院中寻求属于自己的自然小天地,感知四季花木更迭,晴雨晨昏变化。

舒适、宜人的庭院空间是杉达大学光彪学院外部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六幢教学楼围绕图书馆围合出五个既独立又相连通的教学区庭院;学生宿舍区内的各个庭院则更强调休闲与宜人的特征。在庭院空间的塑造中,我们既注重研究这些空间本身的性质,同时也强调庭院空间同校园空间序列之间相互穿插渗透的关系,从而建立各种不同的校园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设计师在庭院中用可触及的事物――花、草、水、石,去表达不可触及的视觉想象,并试图传达如诗般的感受。这种精致的庭院小环境比之大片绿地与人的尺度关系更加协调,能够营造愉悦赏心的气氛。环境的人情味将影响人的行为,使师生们在其间自由放松地交流、沟通、自习、休憩,形成文明的校园风气。

种类繁多的植物将给人以多种质感,使硬实的钢筋混凝土或砖石建筑造型得以打破它的单调感。本案的绿化景观设计将不只局限于地面,更有“空中园林”的塑造。校园东侧的阶梯教室以及教学楼弧形屋盖下的部分屋面均有绿化的延伸,透光屋顶下的空间成了彼此沟通与辩论的平台。研究生宿舍的建筑屋顶也考虑布置成屋顶花园,以方便学生进行室外休憩。有了这些空中花园,当居住者凭窗外眺时,映入眼帘的尽是美丽的绿色环境。

4 环境景观与建筑的借景构境

我们以校园空间系列为主要骨架,设立了一系列的环境景观节点,这样不但创造了丰富的视觉效果,也提升了校园环境的总体品质。

入口广场景观节点,通过丰富的建筑造型、多种造景要素的综合处理,塑造富有特色和标志性的校园入口景观。图书馆前广场景观节点是从校前广场进入校园核心区的过渡和前奏,因此在景观处理上强调通过对矮墙、花坛、地面铺装的整合运用,引导人的视线和步行行为。图书馆之间的景观节点通过各种造景手法,结合雕塑和休憩设施的配置,扩大和延伸了图书馆的学习、交流空间,同时成为空间序列上南北两个方向的视觉焦点。

生活服务区开放空间则不同于上述景观节点的秩序感,它是散点式的,如同随意洒落在地面的片片绿色宝石,或隆起或下沉,由一条源自图书馆的彩带串联起来。

此外,在教学建筑区内还有着室外幽静自学区。教学楼间自学区以草坪为主,嵌以或长或短的石板条和若隐若现的卵石,配合高低有致的树木栽种,形成柔软亲切的氛围。图书馆西侧自学区则为一系列波浪起伏的草坡,中间穿插小路,安置庭院家具,周边设置绿化隔离带,营造幽静的自学环境。

由古而今,中国人讲究顺应自然,对自然敬之爱之。这一思想表现在建筑空间的处理及布局经营中,就是想方设法去接引无穷的宇宙自然。我国的传统建筑一向善于利用门窗来借景构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使人在建筑中也能与自然取得联系,通过门窗将自然景象浓缩成一幅天然画卷。

本案的设计也充分利用了这一手法,将室外景色引入建筑内部。如图书馆建筑大量运用了玻璃材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欣赏领略到窗外的自然天趣,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室外绿化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玻璃幕墙反映着周围的天光云影、树木花草,不同季节的植物色彩变换着玻璃墙面的景色,而且当光线透入建筑内部时,具有极其丰富的光影效果和独特的室内空间气氛。

5 融入环境的建筑设计

处于优雅迷人的绿色园林景观之中,光彪学院的建筑群体设计力求与当代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相适应,在建筑风格上体现现代、简洁、精致的总体特征。立面设计强调逻辑与韵律,建筑色彩以浅色为基调,色调明快。

科学实验楼的空间位置非常重要。首先它相对靠近城市道路,有着塑造城市界面的功能;其次,它位于入口广场一侧,需要在东面完成对广场的围合;第三,它对整个校园建筑布局起平衡作用,形态必须比较完整,没有过多的形体变化。我们最终选择了倾斜的错位梭形就是整合以上要求的必然结果。连续和富有韵律感的弧面完成了城市界面到校园入口广场界面的自然过渡,在空间上具有很强的引导性;体量上的差异、梭形所具有的明确方向性以及错位所带来的形体变化,又使它不会挑战图书馆的主导地位。

教学楼东向临河是节奏鲜明的大空间阶梯教室、通透的楼梯间、层层连廊和一根根立柱撑起的屋顶。教育空间的开放性和交融性在此得到充分体现。东北面主入口三片巨大的弧形墙面将学子引入知识的殿堂,透光屋顶把阳光引入其下的平台,使之成为社交与沟通的场所。

第6篇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中的绿化面积越来越少,屋顶花园日渐成为城市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屋顶花园的优势已慢慢展现,占地面积小、管理便捷等优点,使得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者开始关注屋顶花园的设计和植物配置情况。屋顶绿化为城市开拓了更多的绿色空间,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本文就屋顶花园的景观设计和植物配置进行研讨。

关键词:屋顶花园;配置;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189

屋顶花园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保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它又为生活带来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屋顶花园的发展中还是存在许多问题的,对于屋顶花园的建造和人工管理等方面,还需要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去更好的发展。那么屋顶花园的景观设计原则究竟是什么。基于它在环境上与地面的巨大差距,我认为对屋顶花园景观设计原则与植物的配置分析显得极为必要。

1 影响屋顶花园植物选择的因素

1.1 生态环境

每个地域的生态环境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地理位置的不同就决定了这个地区的植物种类具有突出的地域特征。建造屋顶花园时需要设计人员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并能体现地域特色的植物进行种植。

1.2 位置的影响

屋顶花园的土壤环境与地面的土壤环境有着很大的区别,屋顶的生态环境比较差,日照强烈、风沙大、温度较高等情况时有发生。由于地形、地势的作用,有些植物可能因为楼层的遮挡而见不到阳光,所以这就要求在选择场地时要因地制宜,切不可想当然的凭空臆想。

1.3 科学技术的限制

由于建筑楼房的建造特点,屋顶花园的土壤层一般都比较稀薄,土层的厚薄直接影响到土壤的含水量,而含水量又直接影响着种植植物的种类,因此屋顶花园应尽量避免种植根部呈酸性的植物。

2 屋顶花园的设计原则

2.1 生态平衡原则

屋顶花园的建造面积和布局的设计跟建筑本身的特息相关,与地面相比,屋顶花园的设计难度更大,建筑的设计和构造直接影响着屋顶花园的方方面面。建造屋顶花园要注重它的使用性能。一个好的、符合要求的屋顶花园除了要满足住户的使用要求之外,它的绿化面e也要达到50%以上。众所周知,建造屋顶花园最直接最根本的目的是增加绿化覆盖率,充分发挥各方面效益。这就要求在选择植物时要选择耐照射或者是阴生植物,这样才有利于屋顶花园这个小环境的生态平衡。

2.2 功能结构应用原则

屋顶花园既然是提供给人们休息小憩的游玩场所,那么它就应该比地面上的花园设计的更加精致、完美。在屋顶花园的景观设计中,要使用优质的花卉植物,给屋顶花园最齐全,最顶级的配置。由于场地的限制,屋顶花园的建造面积不会很大,所以要设计出游人路线,屋顶花园的设计面积更应该仔细斟酌,既要让屋顶花园与建筑的风格不冲突,又要保证它具有自己的特色。

2.3 安全性原则

在选择屋顶花园的位置时,也要经过反复的推敲。建筑物要能完全的担负起屋顶花园的重量,这对于屋顶花园和建筑物都是一种挑战。此外,屋顶的防水效果的好坏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花卉植物的种植需要大量的土壤和水分,一旦建筑楼顶的质量不过关,出现了漏水等情况,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特别注意建筑的安全状况。

3 植物的配置与选择

由于屋顶花园的土壤层很薄,所以应该选择根系发达的植物来适应屋顶花园特殊的生长环境。如植地被植物、灌木等,尽量减少使用高大的、有主根的乔木。

选择耐旱、抗寒的草本植物或者矮灌木。由于屋顶花园是顶层种植,植物所需要吸收的水分需要靠人工灌溉和降雨来解决,所以要选择耐寒、存水的植物;另一方面来说,屋顶花园冬季的温度较低,风沙尘土都比较大,所以应选择耐寒、耐旱的矮灌木及草本植物一类来进行种植。选择阳性、耐瘠薄的浅根性植物;选用本土特有的植物,适当引进新品种;选择易成活,易管理,生长慢的植物品种。

4 结语

屋顶花园不仅仅是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更是一个充满气氛的温馨的家居环境。如此有效的利用庭院空间,它带给人们的不单单是一个休憩娱乐之地,还是一个带给人们生活乐趣的地方。如何让屋顶花园变得生机盎然,独具风格,这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在了解了屋顶花园的景观设计原则和植物的配置原则之后,我们更应该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屋顶花园。

参考文献

[1]郭岩.种植屋顶建筑技术的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报,2008(6):616-619.

第7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园林建筑;建筑元素

1 引言

园林建筑是风景园林中重要的构成元素,其设计具有灵活性,并且类型丰富,包括亭、台、楼、阁、厅、堂、舫、榭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使得园林建筑的内容及形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及审美要求。一方面传统园林建筑如亭、台、楼等在形式上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产生许多新内容的园林建筑,如茶室、观赏温室、游船码头等。这些改变赋予园林建筑新的创作理念。因此,现代园林建筑应该是源于传统、超越传统,发展与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相适应的新型园林建筑,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具有意境的场所。

2 风格构成元素的应用

2.1 墙

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墙不仅是起防御功能的元素,而且是一种文化艺术,是一道别致的风景线。墙的建筑多采用花墙、漏墙、漏墙窗等形式;墙的组合形式长短各异、高低不同、虚实有别;墙的色调清新淡雅、灰色瓦顶、白色墙面。在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中,传统建筑的高实外墙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因此,在园林设计中既要考虑“墙”的防御功能,又要充分考虑对于场景的意向作用,并且要避免风格压抑的弊端。例如,可以采用双层墙面设计,在外层添加小洞、玻璃砖、窄缝等元素;设计采用“高强低窗”、“高墙多窗”等手法;墙的压檐可以使用具有简洁现代风格的金属钢板来建造;造型上汲取马头墙等建筑符号并加以处理,营造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既古朴又时尚的建筑环境。

2.2 门窗

传统建筑的门窗已成为独特的建筑形式及建筑风格,深刻影响着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将传统建筑的门窗文化艺术应用于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中,可创造出既具古典韵味、又保留现代时尚性的建筑。为了与现代园林建筑简洁的特点相符,同时满足采光与通风的基本要求,一些繁复的门窗符号被丢弃,木质框架被保留并加以改造。例如,利用先进的方法及新型材料进行艺术处理,将传统建筑及门窗艺术传承、提炼、再创造,合理调整传统门窗雕饰艺术的使用功能及装饰的具置,重视传统装饰元素的应用,充分展现花窗、雕刻廊架等传统建筑的风格特色,并强调现代设计的简约之美。这些处理方法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引导现代居住消费、填补传统建筑古为今用的空白方面均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2.3 屋顶

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代园林建筑造型设计中,坡屋顶是设计师的常用设计手法。目前,全国各地涌现出大量单坡、双坡、四坡和平坡结合等各异的坡屋顶形式。其中很多坡屋顶由金属材料制成,但在设计上非常讲究,既有利于排水,又颇具传统瓦屋顶的韵味。

2.4 色彩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主要的色彩形式为“黑、白、灰”,形成“素雅”这一典型特征。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师充分把握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继承传统建筑设计中的色彩文化,并根据现念及具体情境进行合理调整。例如“黛瓦白墙”的色彩组合,给人一种清纯、心静、不浮躁的感觉,让身临其境的人行动更有秩序;灰白色调为主、粉墙灰瓦、错落有致的仿古建筑,添加其他的色彩,并利用现代工艺对传统技艺进行模仿,创造出极具质感的新型建筑,既呈现地域历史文化底蕴,又体现建筑形式的发展,真实展现现代与传统的巧妙结合与经典对话。

2.5 装饰

建筑的门窗、梁柱、天井,室内的家具、窗帘、坐垫、壁纸、地面拼花、屏风、隔断等,都离不开图案的装饰,由此可见传统图案是中国传统建筑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图案可利用的范围很广,大到自然万物,小到各种器具,因此,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有大量可参照与借鉴的实例,我们应重视这些作品以及中国优秀的传统图案,并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将代表传统文化特征的元素提炼出来,再进行巧妙合理的诠释与运用,使设计在满足功能与美观的同时,充分体现传统文化,并赋予传统装饰图案以新的活力与生机。

3 技术符号元素的应用

3.1 材料、技术

地方材料应用于现代园林建筑中,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可充分表现地方建筑的个性与特色,并与其所在环境契合。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木材、砖等传统材质的造型特点、物理性能、适宜处理方式等方面均是需考虑的因素,其选用要与当地自然环境、人们的认知感协调一致。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材料在不断更新,建筑形式在不断演变,建筑工艺也在不断进步。不同的建筑材料有着不同的特性。现代建筑材料相比传统

材料,有着耐磨、强度高、可塑性大、使用寿命长、不易损坏等绝对优势,并且可模仿各种传统建筑材料的质感与造型,完美表达传统建筑的精髓,同时富有现代感。当今建筑工艺的迅猛发展,为建筑材料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在施工设计中,应打破狭隘的空间观念,发扬传统材料与技术的优点,摒弃其不符合时展需求的部分,注重新材料与新技术的有机融合,勇于创新。

3.2 木结构

在我国传统古建中,木构件占有重要位置,木构架的巧妙构造充分呈现出传统古建的美观。传统建筑中的柱、月梁、凛、斗拱等木结构构件,在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中,已渐渐失去原有的承重意义,大多作为一种装饰性符号来表现,而直接采用仿制成木构件样式,也可营造一种传统的建筑文化氛围。

4 空间特征元素的应用

4.1 天井

天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主要起着建筑内部通风、采光、聚集及排泄雨水、吸除烟尘的作用。其与现代园林建筑中的“中庭”的生态建筑理论相契合。在现代园林建筑中,可对天井进行全新的演绎,使其看起来简洁,但又不失传统色彩。

4.2 庭院

庭院可以满足采光、通风的需求,还可补充室内空间的不足,人们可以在此进行例如散步、庆典、聊天等日常活动。现代园林建筑庭院空间充分表达传统庭院的意境与特征。例如香山饭店庭院,具有冠云落日、水流筋、海棠春坞等富有诗情画意的地点名称,以及令人赏心悦目的香山古木红叶;庭院式的建筑布局充分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入口前用广场的方式来处理,满足现代旅游功能;后花园三面被建筑包围,一面敞开,布置得体,将精致与开阔有机融合;前庭与后院利用“长春四合院”连接,水池、假山、青竹,使前庭后院有了连续性。

5 结语

现代园林建筑是建立在继承、发展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在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中,需读懂传统建筑元素的内在语义,把握其象征意义,并将其作为设计灵感来源与设计语言,灵活运用,注重创新,这才能继承传统建筑文化,并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由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不同,以及不同的设计者对环境及建筑的认知与感悟不同,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及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而是多种多样的。但应把握一定原则,充分考虑人文传统、地区特点等因素,注重积极创新、技术发展,创造出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园林建筑。

参考文献:

[1]吴陪秀.试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民俗文化特征[J].艺术百家,2010(5).

第8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自然;文化:城市广场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6-0110-03

1 引言

广场是一个可让人们聚会休息的空间,同对亦是人们逃离城市喧嚣的地方。用巴赫金的话来说就是指“集中一切非官方的东西,在充满官方秩序和官方意识形态的世界中仿佛享有‘治外法权’的权力,它总是为‘老百姓’所有的。”因此,城市广场不仅具备交通、集散、商业等功能,还具备休闲、娱乐、文化、美化等功能,而“亲近自然”是全人类共有的生理、心理需要。这是人类祖先长期生活的自然环境留在每一个人心灵深处不可磨灭的烙印。久困于城市混凝土森林中的现代市民,越来越注重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渴望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绿色、自然、静谧的环境正是现在人们最向往的生活空间。

2 项目概况

2.1 地理位置

上海嘉杰国际广场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68号地块(四川北路东宝兴路口),总用地面积为24279m2,拟建住宅楼4幢,商务楼1幢,总建筑面积约10万m2。东侧1幢24层商务楼,1~5层为大型商场;西侧紧邻明珠线轻轨东宝兴路站;北侧背靠俞泾河为2幢20层以上高层住宅,其中1~2层为沿河商铺:沿东宝兴路为12层小高层,1~2层也为商铺。

2.2 场地特点

整个场地呈内凹状,三面为高层商住楼围合,一面临街。场地中间底部为地下2层汽车库,地面形成院落式的约8000m2的中央集中绿地。整体建筑空间较为单一、郁闭,生硬且缺乏人性化。

3 项目定位

3.1 功能

根据场地的地理位置分析广场的功能定位为商住广场,且适合行人集散,并能达到丰富城市街道景观的效果,体现浓郁的文化氛围。

3.2 性质

广场上人流速度较慢,可供集散、驻留。设计遵循简洁、大气的原则。广场及绿化景观观赏性强。

4 设计理念及构想

4.1 设计理念

丰富广场内容,将自然引入城市,以人为本,用一个灵动的广场把城市、自然、人类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见图1)。不但体现广场应有的功能性,更能在自然的环境下凸显城市浓厚的文化气息。抛开广场设计的“广场八股”现象,追求新的创意,而这些都是捷胜广场在设计中的理念。

4.2 设计构想

4.2.1 平面构成

嘉杰国际广场由四幢高层商住建筑围合而成,空间相对较为郁闭、单一。景观设计应打破呆板的建筑空间,柔化建筑生硬、单一的角与面。主入口与中央景观构成中心景观主轴。平面构图上将广场内部的主道路设计成流线形的弧状。丰富了空间的景观层次:在建筑出入口以园弧状的铺地与主干道相互交织,使绿地景观与建筑形成一个整体,一气呵成(见图2)。

4.2.2 景观重点

嘉杰国际广场环境景观由中心广场与屋顶休闲平台构成。整个广场平面构图师法自然,景观设计重点为主入口、中央集中景观、屋顶平台及建筑墙面处理。空间上相互成景、相互渗透,共同构筑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同时与建筑能够高度和谐与统一。在植物上选择造型优美独特,无毒害的植物,根据季相变化,拉开空间颜色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

4.2.3 景观文化

通过园林的形式对嘉杰国际广场进行抽象概括,再现第二自然。生活在现代中的人们,更向往自然景观带给人的平和、静心的感受,我们的设计则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片视觉和心理上的“绿洲”,在人工环境电再现自然。通过“水”植栽为载体,精心设计各种动、静水体,象征自然界的湖、溪、瀑等,将大自然中的某此构景要素典型化、抽象化,向人们传达景观环境的意向。

5 重要区域布局及其特点

5.1 入口景观

嘉杰国际广场分三个入口,东宝路入口是重要的人行主入口,中心花园另一侧设有两个入口,其中一个为车行入口,另一为辅助入口。主入口既是嘉杰国际广场的形象景观,也是城市街道的节点。中心花园是位于半地下车库的顶面,高于宝源路1.2m。设计因地制宜,采用造型值班室、大台阶、跌水槽、门架构筑,使入口大气而简洁:红色有序旋转排列的,“门”形景观构架,是为了配合进入斜入口的人们将视线引入到景观中心轴上。它不仅构筑成捷胜广场院落空间的现代式台门,同时大大加强了自然式中心花园的轴线感。大台阶体现着广场非凡的气势,跌水槽因地就势,增加了入口的看点。使入口整体充满生机、同时又显得简洁大气。

5.2 空中走廊(屋顶花园)

空中走廊位于C2楼的二层顶面,R1、R2建筑与屋顶花园共同构成嘉杰国际的会所中心。空中走廊既是嘉杰国际广场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又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公共人流通道。花园设计定位为景观庭院空间。其两端设计成人流聚散空间,R1、R2建筑中间区域为休闲交流区,成为会所的主要露天交流场所。屋顶花园北侧设计为轨道交通公共通道。使过往行人交通走向显得理为有序,避免与会所活动人群之间产生冲突。会所边缘空间处理上将室内、外景观融成―体,使花园的景观向室内渗透。休闲交流区设计有花架、术平台、树池、石墙、陶罐、竹丛、草地,一切都是显得那么的有序,传统的庭院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见图3、图4)。

5.3 中心花园

中心花园三面分别为四幢高层商住楼、一幢高层办公楼,一面向宝源路开敞。占地约8000m2,中心花园定位为院落空间,设计传达了传统的庭院文化。同时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设计时提出将“自然引入城市”,把嘉杰国际广场中心花园建成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自然式庭院(见图5)。

中心花园在平面构图时将主环道设计成弧线状,使生硬的建筑空间得到景观的柔化。主环道与建筑入口之间的景观变的丰富、活泼。同时主环道内侧设计有0.9m宽的健身塑胶路道,便于住户运动。

中心花园整体为自然式布局,在正对主入口设计一景观轴线,入口门架、水景广场、假山叠瀑(景观亭)为于同一轴线,加强广场的景观效果。从主入口抬级而上,首先进入眼帘的是花团簇拥的圆形广场,广场中心是一规则型水池,水面开阔,视线通透。它是进入园区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集散、观景广场。广场边侧布置了供休息交流的林蒴木平台、木质廊槊、休息坐凳、装饰矮墙、陶艺花盆等,紧邻水池还布置了喷水小品。对面是起到空间阻隔与背景衬托的景观丛林。水面自此也急促收拢,水体形态从开敞的浅水湾变化为细窄蜿蜒的溪流,成功的将中心广场内的人工水景过渡到了自然溪流景观。小桥、步道沿溪而设,疏林草坪、缀花密林,空间时开时合。行至花园东北角,溪流水面扩大,地势渐高,形成滚水、小岛:顺溪而上,寻声而行,则觅至泉源。假山叠瀑区设计有假山、叠瀑、休憩平台、景观亭等。假山石选用英石页岩层层堆叠,体量少而景观精致。地下车库人行出入口饰以花架,采光井结合铺地、绿化与儿童活动区相连,与假山叠瀑区融为一体。在溪流两侧遵循各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的需求分别设有儿童活动区与老年活动区,一边充满朝气,一边安详静谧,两个区域相互呼应,却有一溪之隔,互不影响。创造了宜人的空间尺度和空间环境,沿着溪流而下,在中心轴的末端设有一问垃圾房,这里将房顶栽植绿化与地面的植被衔接过渡。巧妙地弱化了小房子在场地中的生硬突兀。

整个中心广场清新自然、美观大气。同时,广场内以人行步道、小桥流水为主,真正实现了人车分流,成为城市一方净土。

商住楼建筑立面局部为大墙面,景观单一;设计采用木构架结合景观竹丛装饰,柔化建筑的生硬的角与呆板的面,使中心花园边缘地带景观得到了丰富。V型站正墙面设计有两片木篱,现代式的木篱整洁、美观,同时也向人传达了传统庭院的文化。

第9篇

穿过一片花香四溢的果园,就来到了耀扬和李羊的乡舍。红砖围墙内,是三间红砖房,走进去,红砖墙、石头柜、木屋顶、原木桌椅,除了摆放在阳光可以照射到的墙角的那些绿植,再无其他装饰。很简单、很平凡、很自然,让人很想留下来――其实,这才是凡人隐居之地该有的模样,纯粹、恬静,远离喧嚣,却带着人间烟火。

不同于藏红花餐厅,这里鲜为人知。乡舍微博上也只有短短一句介绍:“北京郊区的一个小院,源自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很好地诠释了一切。

两亩田园 三间砖房

自从2003年到乡下住了一段时间,耀扬和李羊就爱上了乡间的自然明朗。藏红花餐厅开业后,他们搬回到了城里,一直想着有一天能回到乡下,尤其女儿出生后,对自然的向往愈发强烈。

在北京,找一个乡村院子并不是什么难事,这几年,艺术家、设计师纷纷回归乡间。可他们想要的不是那样有艺术范儿的地方。“我们就想找一个地方,可以和maimai玩耍、放松,让家人随时可以告别城市的喧嚣,为生活进行短暂的‘充电’。”李羊的声音柔和,语调缓慢,说到女儿的时候,尤其温柔。

话虽如此,这个院子却花了两年的时间才找到。“朋友告诉我有这么一个院子,说可能符合我的要求。”他们驱车前往,房屋很普通,“是典型的上世纪90年代的农家房,外面贴瓷砖,里面刷白墙那种。”让夫妻俩心动的是,有一个蛮大的庭院,且南边还有一个很大的苹果园。

定下这里后,耀扬和李羊邀请了3位日本设计师,一番商议后,决心保留这栋老屋,但要去掉外面的瓷砖和里面的白墙。当下行动,一番铲除后,露出里面的红砖,经过岁月的积淀,红得更为内敛,如此,屋内屋外都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纯粹。用李羊的话来说,“是恢复了它原来的样子。”

于是借用老屋相同的建筑结构,又添了两间红砖房。于是在这两亩多的土地上,便有了三间独立的红砖房,每个砖房功能独立,或厨房、餐厅,或客厅,或客房。

三间砖房由两个白色框架的玻璃廊连通,玻璃遇见红砖,竟然一点也不突兀,有一种别样的灵动。最妙的在于,两个玻璃廊,正好一个观前院,一个观,1000余平方米的绿植,可以通透地望出去:春来饮茶观花,夏至看雨避暑,秋日观满园红霞,冬日赏雪饮酒……四季美景,气候变幻,一点也没有错过。这是住在城市高楼没法领略的。

“其实一开始没想这么多。”李羊说,“这里离城市太远,不通天燃气,也没法供暖,只能自己取暖。用玻璃廊把三个砖房连通,其实是确保暖气不外泄。”

说到取暖,李羊给我们讲了她的措施。一口气安装了空调,铺了地暖,还装了壁炉,结果才用了一个冬天,壁炉就烧坏了。我笑着问今年怎么办,她想了想,到时候再说,应该冻不坏吧。

就在乡舍 实在乐园

问及乡舍这个名字的由来,李羊微微一愣:“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刚开始觉得给一个房子起名有点怪怪的,但这里以后会招待朋友,所以想还是有个名字比较好。乡舍,就是乡下农村的房子,仅此而已。”

纯粹的理念也用到房屋布置上。的红砖墙用做外墙,自是野趣横生,用做内墙,就有一点问题――它会掉渣。“其实掉得很少,几乎不影响使用。”他们还是把卧室床头这面墙做了处理。“万一掉眼睛里就麻烦了。”

除了石头,乡舍用得最多的就是原木了。屋顶是用木板铺了一层,再盖的瓦,还有房屋隔断、柜子、床、厨房台面、桌椅板凳……足足拉了一车的老木料才够用。

这么多木料,夫妻俩便想着自己设计点什么,捣鼓了部分家具。最有意思的一个当属女儿maimai的儿童床,小小的高低床,上面是一座小木屋,还有一扇小小的窗户。这是李羊看了一幅外国作品后自行设计、特别定制的床,添加了安全防护和屋顶。“乡下的房子顶都很高,孩子睡在上铺会没有安全感,就加盖了一个顶,做成小木屋。”这么一加,简单的儿童房瞬间充满童趣和冒险,maimai喜欢得不得了,每次一到乡舍,都会先去看看自己的木屋床。

第10篇

关键词:休闲式酒店;园林设计;景观布局

Abstract:This article unified the project example in detail to discuss the leisure type hotel botanical garden design idea, the botanical garden layout, the subject landscape design creativity and the landscape gardening characteristic and so on, exhausted the outline drawing enjoyable botanical garden expression means to build leisure type hotel botanical garden fitting together the ideal condition.

Key words:The Recreational Hotel;Botanical garden design;Landscape layout

中图分类号:TU2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2-0114-03

1设计背景

张家界湘电国际酒店是一家以休闲度假、商务会议为主题的四星级商务酒店,酒店建筑布局为层层院落深进的园林式风格,建筑物依山就势,借景抒情,和张家界自然风光巧妙融于一体。由于酒店的升级,原有的园林景观仅仅停留在绿化上面,只是通过种植一些常有植物和草皮达到绿化的效果,未能充分利用酒店优越的地理环境,各个院落设计空间内外渗透不够,建筑与景观未能有机地融合,内部园林景观无序,主题不够鲜明,文化内涵未充分释放,远远达不到休闲式酒店的要求。如何将酒店内园林景观与张家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地方文化特色有机融合,成为其园林设计关键的节点所在。

2酒店园林景观设计的主旨

本工程园林景观设计范围为酒店内部空间、主题园林景观、景观带绿化布置、屋顶平台绿化设计以及连廊等;根据酒店内园林景观现状,考虑到所处的位置、建筑风格、庭院空间、绿化现状等,拟在设计体现张家界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特色为主,特别是将张家界本土的水和石引入园内,在园内自然生成富有张家界野趣的溪流和山石,来与整个风景区巧妙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3园林景观设计

3.1张家界乡土景观的挖掘

张家界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境内峰密岩险,谷深涧幽,汇峰、谷、壑、林、水于一体,有三千多座奇峰异石,八百溪流蜿蜒纵横,景色奇、秀、幽、险;景区内植被丰富,花草树木种类繁多,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的蓝本”。

金鞭溪位于景区东部,因靠近金鞭岩而得名,全长7.5km,自老磨湾至水绕四门经索溪注入澧水。溪流穿行于峰峦幽谷之间,溪水明净,跌宕多姿,小鱼游弋其中,溪畔花草鲜美,鸟鸣莺啼,树木繁茂,千峰耸立,构成极为秀丽清幽的生态环境,被称为“世界最美的峡谷”,“最富诗意的溪流”。

3.2景观布局构想

以张家界景区特定地理环境、地质景观为设计参照,以本地植物、山、石、溪流为造景素材,根据酒店建筑层院落深进的风格,充分利用空间高差进行合理设置和景观布局。在酒店内景观构思设想上,以金鞭溪为蓝本,自五栋至大厅,营造一条贯穿整个酒店的潺潺溪流,溪流流经的每个院落都有相应的景观主题,且溪流完全效仿自然,蜿蜒曲折,水质澄清透明,若隐若现。每个院落透过四季景观特征的表现,充分展现各个庭园空间不同的园林意境和韵味,从而让宾客充分享受远离喧嚣城市,亲近自然的愉悦心情,以达到休闲生态园林酒店的终极目的。再通过水池、溪流、园路、花草树木、亭台、山石等景观元素以及园林小品等造园手法,辅以现代背景音乐系统、光电照明系统,使酒店园林真正体现古典韵味与现代气息、自然山水与人文特色合二为一的美好境界。在各景点适当位置以景石形式突出景点的人文内涵。

3.3景观布局顺序

景点布局以五栋楼为起源,接外部山泉作为水源构建一条溪流,连接整个院落,直至酒店大堂,四、五号楼楼梯地段为溪流的源头;该院落以跌水、乱石丛表达“源”的理念,体现溪流的发源;二四栋三号楼前地段为溪流的中段,该院落以栈桥、干涸的河床、浅滩表现“寂”的理念,体现石与水的文化,餐厅前长庭地段为溪流的末段,该段以宽广溪流、深潭表达“纳”的理念,体现一种海纳百川的意境。大厅内为溪流的结尾。

3.4各院落园林景观设计

3.4.1起源(四、五栋间院落)

在楼梯处堆石造山,营造“水自天上来”的氛围,寓意溪水源头自山上而来,楼梯下设浅池,上铺鹅卵石引导起源水流,细小的溪水分两道蜿蜒向前。溪水曲折、婉转,中途流经人工堆砌的山谷最后在三号楼附近拐弯流入主题景观区。

3.4.2宁静悠远(三栋前部院落)

此处庭院面积不大,地处宾馆中部,显得格外静。当细流经过之前的酝酿到达此时已较为成熟。整个庭院陆地部分铺设小碎石,一条近似干枯的河道连接着前面的细流,将水引入一小潭之中,小潭中设三个涌水口,仿地下水涌出,一条木栈道穿插其中,全院野趣横生,令人虽置身闹市,仍能体验山野之幽。

3.4.3树大荫浓(四、二栋间院落)

院中那棵生长了几十年的桂花树是全院的灵魂,以院中的桂花树为主体分别设计峰回路转景石和园中小憩石凳休息区。充分考虑了院子的可进入性,使空间更加人性化,更具有一种书香气息。

植物运用上主要有:桂花、玉兰、红枫、南天竹等,随园景肆意点缀,突出表现休闲式园林的随意和轻松。

3.4.4蓄(二栋前部院落)

水流经过不断地积累到达此处已非常成熟,最后通过二栋门厅美人靠下部的跌水瀑布在二栋前积聚成了一个大的水面。依据地形又将水面做成三层跌水,水流从滚水坝跌下。水面中央设小亭,通达小亭的汀步用本地的红砂岩组成,水面一直延伸到走廊的方亭中,将方亭突出走廊的部分做成水榭的形式,周边设美人靠。水岸自然蜿蜒,用真石堆砌成自然驳岸。

植物运用上主要有:桂花、龙爪槐、芭蕉、杜鹃、荷花、马蔺等,从而将此园点缀得满园春色,情景交融,令人美不胜收。

3.4.5海纳百川(餐厅前部院落)

此处绿地地形狭长,自然形成落差,水流由二栋前大水面流经原由长亭改造的风雨桥,形成一段自然曲折的溪水,最后在自然高差处奔流而下,最后止于一深潭中,形成海纳百川的自然景观。岸线自然堆砌,石头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植物运用上主要有:桂花、桃花、海桐、鸢尾、芦苇等,通过多种不同风格的植物和水景,将此景观映衬出江南小镇诗情画意的意境,并充分体现出主景观的大气磅礴与韵味深长。

3.4.6大堂

大堂作为迎接宾客的地方,同时又在进入西餐厅的门口,正对大门,该处布置小型水池,自然岸线,水池内养红锦鲤,在原有的墙上凹坑内布置堆石,内设流水。

3.4.7迎宾小亭和连廊

迎宾小亭内直立墙面布文化石,底部堆石,和大厅风格布局保持一致。原有连廊进行整修,靠内部墙面取消,靠外部把原有的窗面形式,改为江南园林院落院墙的景窗,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

3.4.8其它小块绿化及屋顶绿化

需要种植绿化的屋顶,内布50cm厚种植土,种植天鹅绒,马蹄金等,屋顶边凌空时,围绕顶边种植迎春,让其自然下垂。

其它小块绿地在院落内部的小庭院空间内,布置丛竹、芭蕉、苏铁等,从而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典园林氛围。

4结语

休闲式生态酒店与现代功能型酒店最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其良好的生态性和自然性方面,园林景观主题区别突出表现在“雅”与“静”上。因此,其景观园林比现代功能型酒店有更高的要求。园林景观建筑空间的流动美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所在,张家界湘电国际酒店园林景观改造设计正是在把握本土特色的基础上,糅合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造园手法,将张家界自然风光与人文内涵巧妙地结合到一处,将动之美与静之美深蕴其中,从而给所到宾客一种如沐春风、自然舒适的惬意感受。该景观改造自2007年初施工完毕后,以其自然、野趣和富含中国传统文化趣味得到了甲方和四方宾客的大力赞赏。

参考文献:

[1] 陈国平,景观设计概论[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苏州博物馆;建筑形式;园林设计

“在现代做建筑设计应该是现代主义,不能往后走,要往前走,但是传统的东西也要恰当的使用,我相信持续的艺术,但是创新必须有一个深厚的源头,我在时代,地域和出现的问题中寻找创新。”――贝聿铭

1 设计理念和总体布局

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中国江南地域文化的代表,自然人文景观独具特色,享誉中外的苏州园林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载体。作为苏州古典园林代表的拙政园,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园林的代表。苏州博物馆新馆正是位于苏州古城核心的拙政园历史街区,它北邻拙政园,东接忠王府,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在这样一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环境中,设计一座现代建筑,既需要非凡的勇气、卓越的智慧,更需要创新的理念。

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独特的文化内涵,促使贝老更加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的完美结合。设计中,他很好地遵循了苏州城市发展“双面绣”的理念,按照“既是苏州的,也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的思想,本着“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使新馆建筑与古城风貌和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从而使苏博新馆成为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典范。

新馆建筑整体布局坐北朝南,采用了传统的合院布局形式,自西向东分成三段式布置,中部为主入口、中央大厅和中心庭院,西部是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的一部分,西接次展区,中轴线上的中心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为保护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新馆建筑的高度和体量充分考虑了周边古建筑的因素,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以内,入口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总体布局上,新馆建筑采用了与周边古典园林一致的院落式组合,延续了苏州传统民居的中轴布局模式,同时亦采用了传统园林的不对称、不整齐、不均衡、不规则的造园手法,在设计中力求变化,避免重复,营造幽深的意境。正是这种新老庭院的相互交融,高度、体量上的相互匹配,形式、色彩上的高度和谐,使新馆建筑与周边历史建筑相互呼应,宛若天成。

2 建筑的形式和色彩

苏博新馆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震惊,大面积的玻璃屋顶与石屋顶呈几何形构图,极具现代特征,好像完全脱离了传统,待细细品味之后,方才明白贝老先生通过对苏州传统的飞檐翘角建筑形式的重新解读,将自现代建筑元素中提炼出的三角形和几何体,与江南传统建筑屋顶的潜在三角形、线形的围墙以及建筑的方形空间,通过错落有致的布局,并融入粉墙、黛顶、漏窗等苏州传统建筑的元素,简洁、抽象、富于变化,潜移默化中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新馆建筑在单体设计、建筑材料和室内设计等方面也有独特的创意。

拥有八个角的中央大厅位于入口前庭与中心庭院之间,作为博物馆的门户与客厅,贝老一改传统的四方形空间,将大厅设计成八角形,并通过墙体高度的递增而变换造型,深灰色的花岗岩边饰强调出各个形体的转折,形成了丰富、充满节奏的空间效果,同时传承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的建筑特色。内部空间融合了传统园林建筑“厅空间”的要素,相对封闭但又通透,四向不同程度的开敞,正对中心庭院的一整面落地玻璃,使庭院景色一览无余,而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漏窗,分别对着室外的一簇竹林和亭子,以窗框物,像极了两幅挂在墙上的画。大厅的屋顶借鉴了传统的“老虎窗”做法,但窗户开在了屋顶的中间部位,形成一个折角,光影交错,使整个空间简洁大气,现代中蕴涵着古典美。吊灯也是独立设计的,将传统中式花灯取其形,再利用方形与菱形的结构将传统精神完美地与现代材料结合而成。贝老塑造空间的语言是简单的几何形,但这些现代的设计元素通过穿插与组合,创造出的却是充满传统味道的空间气质。

中国传统的古建筑极为看重色彩的运用,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江南,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色彩运用得比较淡雅。苏州作为江南文化的代表,黑白灰的色彩延用了千年,古城的风貌仿似黑白相间的水墨山水画。在新馆的设计中,贝老承续了苏州清秀淡雅的色调,外墙与内墙都以纯净的白色作为主基调,为了追求材质上的统一,传统的小青瓦坡顶和窗框,被颜色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所取代。在高低错落的建筑中,深灰色花岗岩屋面和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完全融入了苏州传统的城市色彩肌理之中,彰显出明净致远而又深远含蓄的江南士风和文化。

3 园林设计的创新

苏州的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文人园林”。他的特色不仅在于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在大的布局上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小的表现手法上,通过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的精美艺术品点缀园林,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在新馆的设计中,贝老通过大的中心庭院和四个精巧的小内庭院,将内外空间相互串联,使建筑融于自然。

与中央大厅相对的中心庭院,东、西、南三面被新馆建筑相围,北与拙政园相邻,是贝老在苏州古典园林基础上创新出的现代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传承了苏州古典园林的人文气息和神韵。中心庭院内最吸引人的是北墙下的片石假山,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处理手法,不仅楔合传统园林书画构图的原则,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园林景观,仿似一幅水墨山水跃然纸间,呈现出“平远”的意境,与北墙外的拙政园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一体。“新的建筑不能配老的园林,苏州园林是过去鼎盛时期的产物,现在无论怎么造都无法超越,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谦和的大师,不愿步前人的后尘,在这里为我们展示出独到的匠心,通过对传统园林艺术的不断挖掘提炼,创新出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而又传承于苏州传统文化的园林景观,为中国未来园林设计理念的创新打下了基础。

在造景手法上,贝老可谓独具匠心。以传统手法营造的宋代民居――“墨戏堂”,是贝老有感于宋代文化在苏州文化发展中所处的特殊地位,用来展现宋代文人文化之内涵,以及展示宋代传统木结构建筑艺术的。由于宋代木结构的古建筑现已不存在,“墨戏堂”是根据古画,参考《营造法式》建设的。

中心庭院内的池塘作为空间意义上的“留白”,也是取自书画处理的留白手法,通过大面积的水池与周边紧凑布局的建筑,形成统一的画面,在疏密的对比中,水色天光,庭院仿似扩大一倍,水中建筑的倒影随阳光的入射角度而不时变化着,虚实相生,如梦如幻,浑然一体。

漏窗作为苏州园林建筑中的“眼”,被贝老在新馆设计中广泛使用,菱形、海棠形、六方形如同反复出现的旋律,沿着长长地墙而设,令参观者产生远景如画的错觉,体现 “尺幅窗,无心画”的意境。

4 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屋顶花园,屋面,设计手法,生态效益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1屋顶花园的定义

根据2002年10月颁发的《建设部关于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的公告》中对园林基本术语的定义:立体绿化(ver-ticalplanting)是指利用除地面资源以外的其他空间资源进行绿化的方式。而屋顶花园(roofgarden)是指在建筑物屋顶上建造的花园。

2屋顶花园设计中应考虑的因素

2.1屋顶花园的使用功能

屋顶花园,根据其使用功能,受众范围,可分为公共型、赢利型、家庭型以及绿化、科研型屋顶花园。针对本案,北京王府井工艺美术大厦屋顶花园项目,花园的设计为了满足VIP客户休憩、娱乐、洽谈的功能,故属于赢利型屋顶花园。

2.2建筑屋面承载力

按建筑屋顶承载力不同,可分为拓展型屋顶花园、半密集型屋顶花园和密集型屋顶花园。针对本案,北京王府井工艺美术大厦屋顶的荷载为500kg/m2,满足密集型屋顶花园的条件,可以加入植物、亭子、水景、小品等各种园林设计元素,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和运动的空间。

3本案屋顶花园的设计手法与创新

3.1现状特点

场地面积约600m2,被建筑和采光井分割为南北两块场地。现有建(筑构)筑物较多,如冷却机、采光井、通风口、机组等,均需保留,冷却机有噪声。建筑顶层为重檐八角攒尖顶,整个地块的三面已有2m高的女儿墙,朝北侧望去,可俯瞰整条王府井大街及紫禁城,北海白塔也依稀可见,甚是雄伟壮观。

3.2设计手法与创新

1)统一与对比。王府井工艺美术大厦是具有近50年历史的工艺美术商品专营店,历史悠久。如何延续工美悠久的历史积淀,同时满足接待客户的功能需求,空间如何以小见大,统一中有对比是本案设计的重点。设计以简洁有力的直线条为主,辅以局部的曲线和立体三维球形。将现代与传统进行对比,重檐八角攒尖顶下的现代景观设计;将多种传统与现代的材质进行对比,钢材与木材、卵石砾石与木材、钢材与石材、钢材与玻璃球玻璃砖等,丰富而优雅低调;将多种空间设计进行对比,过道空间、半开放空间、完全私密的休憩空间,设计丰富的空间高差变化,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植物种植的季相变化对比,表现春色的碧桃、海棠,秋天的鸡爪槭,夏天的玉簪等。可以说,屋顶花园虽面积有所限,但却提供了一个传统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的平台,拓展了屋顶花园设计的可能性和多样性。2)因地制宜。将北侧区域的部分地块划分为私密空间,满足客人休憩交谈的需要,由花池坐凳、条石叠水水景组成,由一条被小乔木半遮掩的小路引入其中,小路正对着一面透空景墙,欲扬先抑,吸引着人前行,无形中扩大了空间,增加了趣味。叠水水景处原为一部机器的所在位置,利用防腐木条将其围挡,结合水景,同时布置矮梯,形成观景台,东看可眺望整个屋顶花园,北侧可俯瞰整条王府井大街及紫禁城,北海白塔也依稀可见,成为设计部分的高潮,与环境融合为一体(见图1)。将原有建筑结构的十字形混凝土墩设计为十字形钢板花池,既尊重了原有地块,又巧妙的形成一处趣味性强的节点。女儿墙原本是白墙,故增加材质的对比也成为设计的目的之一,加入木格栅、条石,丰富了墙面的对比(见图2)。整个设计的主要范围集中在地块的北侧及南侧空地,故连接这两块区域非常有必要。利用连廊连接这两块区域。连廊由木格栅进行分割,玻璃挡风遮雨,同时起到采光及视线连通的作用。廊子整体呈斜向构图,形成动态感受,廊子内部设置花池和坐凳,起到满足休憩的功能需求(见图3)。廊子将地块东侧机房进行遮挡,美化环境的同时还降低噪声,创新且因地制宜。地块南侧区域相对于北侧区域可利用空间减少,其南侧有数米宽的巨大广告牌。故在南侧场地延续一贯的设计思路和风格,设置花池坐凳,不锈钢板叠水,条石墙面的私密空间,木平台界定空间,其上可放置活动座椅。在私密空间的东侧设计高低不同的不锈钢板花池,白色砾石带,玻璃球带,黑色石条带,形成现代、简洁、对比强烈的空间。在临近廊架处设置面积较大的种植池,其上栽植碧桃、海棠、鸡爪槭等小乔木,下部配置地被花卉,突出植物景观。在种植池东侧设置玻璃砖透空景墙,形成背景,又起到视线阻隔的作用。利用广告牌架下的空间,改造成为咖啡吧,也是本案中一个有效利用空间和创新的典范(见图4)。中部的采光井其金字塔玻璃造型本身就是一处景观,在其旁设计了简约的高差不同的直线绿篱进行界定,采光井两侧各放置一个直径为1.5m的不锈钢透空球体,同时为节假日的时令花卉的挂放提供了载体。3)屋顶防水。本案采用了科学的排水方案,按照分层为原建筑顶、防水层、保护层、隔根层、蓄排水层、过滤层、种植基质层和植被层。防水层防止多余的水分渗漏,破坏原建筑顶。保护层也叫做找平层,主要起到保护防水层,向排水口找坡的作用。隔根层阻隔根系向下生长,保护建筑面。蓄排水层主要起到蓄积水分,排出多余水分的作用。过滤层承载土壤,保护蓄排水系统。种植基质层使用屋顶花园专用的轻质配比基质。植被层种植适合于屋顶花园生长的植物。4)屋顶花园植物选择。a.耐干旱、耐瘠薄。屋顶花园所选植物必须根系较浅但侧根、须根较发达,且耐瘠薄。b.抗屋顶大风。北京地区本身就属于多风地带,而屋顶花园大多建于楼房屋顶,那么屋顶花园所受的大风天气的威胁则更大。因此要求植物根系应较发达,树冠不宜大。c.耐短期积水。就北京地区的屋顶花园来说,在选择植物时要特别注意植物的耐短积水能力。在北京的7月份、8月份的大暴雨天气,常造成浇水后或大雨后初始的一段时间内土壤湿度较大。d.耐热、抗寒。北京地区四季分布明显,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所以植物选择应既耐热又耐寒。e.耐修剪、生长缓慢。由于屋顶花园场地狭小,面积有限,故选择生长缓慢、耐修的品种,可以节省养护管理费用,省时省工[1]。

4本案取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1生态效益

屋顶花园可以有效增加生态面积,提供给业主和其他动植物的全新活动空间,增加了城市中的生态系统。屋顶花园能够减少建筑散热,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

4.2社会效益

本案项目作为“横贯天安门广场的东西长安街两侧屋顶绿化行动”中的一员,在完成投入使用后,获得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获得北京市园林绿化企业协会颁发的2012年度优质工程奖,并参与东城区“美丽屋顶”评选,获得如北京日报、中国花卉报、中国园林网、搜狐网络等多家知名报刊网络的报道,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