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3-07-31 17:26: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一地理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

第1篇

一、存在问题

1. 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难的问题。由于安徽省中考不考地理,因此许多初级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只是一种摆设,学校没有认真组织教学。

2.高中地理教学课时数少的问题。由于新课改后高一增设了生物课,使高中课时数更加紧张,很多学校减少地理等科目的课时数,每周只给高一地理开两节课。

3.教学方法与课程标准掌握不到位,合作学习和探究少。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地理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脱节;②重教材轻课标,课堂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不符;③重结论教学轻探究过程;④不同的课型没把握好。

4.先进的教学方法与落后的教学方法的矛盾。①一些老教师教育观念落后,不注重教育理论学习,不注重或不会运用多媒体技术,上课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套不完整的地图。②一些中青年教师因为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直观,上课简单方便,学生也容易理解,从而过分依赖多媒体,放弃使用传统的教学艺术等。

5.几乎从未做过地理实验。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中学开展地理实验的条件有限,以及受教师实验观念和能力欠缺等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解决策略

1.解决好初高中地理衔接的问题。考虑到安徽省许多地方初中地理上得较少,在高中地理教学之初,把初中地理重新上一遍又不太实际。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也不科学,不利于学生高中地理的进一步学习。我们不妨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将初中知识穿插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并适当拓展延伸。这样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容易让学生看到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加深印象。

2.积极争取高中地理课时数。首先向学校领导介绍本省或其他省份兄弟学校的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情况,以及本市兄弟学校的高中地理课程安排。然后分析本校多年来高考文综地理成绩为何一直不高的原因,而兄弟学校重视高中地理又有何结果,等等。相信经过地理教师的共同努力,高中地理的地位会逐步提高,课时数也会相应增加。

3.加强备课,优化教学设计,多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要获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三原则:①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设计成问题,不要以填空的形式呈现。问题的编写,既源于课本,又不落俗套;既注意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注意加强知识之间的拓展与联系。②方法化原则。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重视对读图的指导,对地理原理及规律应用的指导,对合作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应用。③生活化原则。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生产相联系。其次要优化教学设计,加强二次备课。一备学习目标、重难点,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准确;二备教学流程,即有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做什么、注意什么;三备教学媒体的使用;四备学案的使用,要根据自己所带不同班级的学情对学案进行删减、补充、修订。

4.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首先,提倡教师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解决重难点问题。其次,中青年教师应该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有许多优点,但也应该看到它的缺点,我们不能把多媒体课件当做黑板来使用,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因此,多媒体课件不必完整地反映一节课的内容,可以就某一个方面展开。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课堂效果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43

根据新课程标准,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性和高效性学习。 针对高中地理这个学科而言,教师要在课堂高效性方面做出努力和探究,让学生可以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然而,长期以来,高中地理课堂往往是忽视学生的因素,从而使得教师的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课堂的互动性。

下面我针对高中地理教学的高效性,并结合自身实际,分析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

一、高效课堂的特征

高效课堂显性标志应该是要有知识上的广度、深度,又要任务安排上的密度,以及对知识掌握的效度,它应该有信息量大、情感体验丰富、思维量高、学生又乐于其中的特点。它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知识的再生能力,主动、创新的学习力;教师传授的不仅仅是对知识本身的理解、运用,而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能力。

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效率的新方法

1.实施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任何科目都是和时代紧密相连的,而地理更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尤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地理课堂须实施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地理知识,还应教会他们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地理知识。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要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就能灵活运用书本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而教师在课堂上更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积极培养学生这种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把地理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比如.在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性质、防御方法和关联性时,可选择利用当今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四川汶川地震来进行分析。首先,安排学生在课前查找这次大地震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让他们互相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拨、引导、总结并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在全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安排学生查阅汶川地震的有关资料,自己也要查阅和此次地震相关的资料,做到有备而来。

2.拓展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正是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拓展其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学会学习。

把课前准备工作交给学生。为了能上好一堂课,教师在课前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 查书刊、剪报纸、看录像、上网搜索等。但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时间有限,我们可以把准备工作交给学生去做。在高一地理中关于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的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去搜索信息,要研究就要有兴趣,有了兴趣就有动力。我在上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三部分内容:一是从古到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过程;二是人类开发宇宙的空间资源情况;三是在开发宇宙中如何来保护宇宙环境。学生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纷纷向我提出许多有关宇宙探索的问题。我将每个班学生都分成了三个研究小组,每组选一个课题收集资料进行研究,规定小组长负责组内分工与合作,五天后汇报收集研究结果。接下来的时间里,各个小组收集、研究活动都开展的轰轰烈烈、热火朝天,有的搞调查、有的剪报纸、有的上网下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教学,各班级的同课题小组之间还可以相互进行图片文字等的交流。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有一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总是愿意花很多时间听自己喜欢的教师的课,因此,与学生关系良好的教师,其教学也较为容易,学生对这门课的积极性也较高。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和教师增加交流,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并且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

三、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效率出现的问题

习惯了传统教学的我们的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让教师不得不做出新的调整,时刻准备应对新的问题。

1.学生的展示过程中多了更多的质疑和对抗,经常会偏离教师所安排的环节和预设的答案,而这些偏离和对非预设答案的讨论必然要花掉课堂上宝贵时间,这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给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进度带来很大的挑战。

2.就是编制和使用导学案时遇到了新的问题,导学案的使用让我们忽略了对教材的研究。导学案所安排的问题过于专业,问题难度设置无梯度、问题情境无实在意义、内容安排追求面面俱到、学习目标设置过于依赖考试大纲、导学案设计与素质教育目标不相对应等等。对于这些,要努力钻研教材、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使己的教学不能脱离教材、脱离考试大纲,同时也要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我们应该在保证教学进度、教学任务、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适当给与学生拓展的空间和思维延伸的时间,以学生为本,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那些看似偏离教学的答案所显示的学生的真正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真正“高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中地理教学会随之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同时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模式也在渐渐发生变化,地理教师作为教学的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应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树立正确合理的地理教学观,进行合理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探索者、知识建构者、愉快的收获者;坚持贯彻“以学生为本”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自我建构新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循序渐进,促使学生的素质取得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宏兵.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J]. 新课程(教研) ,2011(12).

[2]王军英.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J]. 学周刊,2012(01).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高效性 主动性 参与性

根据新课程标准,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所以,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性和高效性学习。那么,针对高中地理这个学科而言,笔者认为教师要在课堂高效性方面做出努力和探究,让学生可以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然而,长期以来,高中地理课堂往往是忽视学生的因素,教师一味地进行讲解,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得教师的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课堂的互动性。

下面我针对高中地理教学的高效性,并结合自身实际,分析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一、什么是高效的课堂教学

对于教师来说,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要树立“学生为主体”或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切实落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度和参与度上。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无论是在知识掌握上还是在课堂活动参与上都获得最大的“效益”。对于学生来说,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要使其积极性和参与性充分得到调动。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知识收获和能力获取得到最大化体现,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

二、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高效性

(一)明确高中地理的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高中地理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其内在要求就是以使高中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来进行创新思维和意识,并将此应用于实践活动中,体现出高中地理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具体做法是:教师依据高中地理的教学大纲,结合所用教材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例如,在“宇宙中的地球”一章中,其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本章节后可以弄清天体与天体系统之间的区别,认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特点,并最终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二)依照教学目标选择使用最佳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每个教师都有适合自己班级或是学生的具体教学方法,这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调整,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方法。

以高一地理中的有关“气候”的教学为例。教师应该首先抓住“气候的分布、特征、影响及气候类型”进行教学设计,通过使用“挂图”来直观展示不同地域或是纬度的气候差异,并配合“比较方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有助于他们记忆,从而为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提供保障。

(三)开展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一章内容时,我通过创设情境来让学生进行“招投标的活动”,使同学们代表自己的地区或是企业来进行招投标活动,目的是通过这个过程来让学生深刻理解“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的内容,让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来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这样的课堂活动可以使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来进行思考问题的习惯,让学生主动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整理信息和分析信息,从而实际感受和体验地理知识的具体性应用,最终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性能力和整体性知识素养,激发并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活跃。

(四)采用优化评价方式来促进学生自主性和合作性课堂学习

评价学生,主要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掌握地理知识的程度,同时也是检验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手段。那么,我们就应该使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又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可以相互结合,取得最大的、最佳的效果。

其一,就教师评价而言,教师不应该只是对于正确的回答进行评价,还需要对不正确的回答进行评价,目的是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的真正掌握,而教师的鼓励应该以正面的、积极的评价为主。其二,就学生之间的评价而言,教师应该从“小组讨论时是否投入?能否积极参与发言?”等方面进行引导,让学生之间的评价成为互相促进和影响的推动性因素。其三,就学生自评而言,教师在一堂课结束前,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今天课堂上的地理知识你都懂了吗?(2)你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环节的表现感到满意吗?(3)你对那部分的地理知识最为感兴趣?”等。将这三种形式的评价加以综合利用可以打破教师的“一言堂式”评价,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地理课堂上的评价真正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而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进步并体验到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热情,最终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上是我就“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课堂高效性”话题进行的浅谈,目的是通过自身的实际教学来实现高中地理课堂效率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这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让教师在“教学相长”中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曹丽娜.拓展读图思路提高识图能力[J].地理教学,2005(5).

[2]成继龙.行星地球”一章“活动”板块的教学[J].地理教学,2008(3).

[3]唐彧.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地理教学,2007(3).

第4篇

【关键词】气压带风带;传统方法;气候类型

高中地理必修一是整个高中地理学科的基础。第二章大气部分内容在整本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其主要内容包括“大气运动的成因、气压带和风带以及气候类型、常见的天气系统、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等四个主题。在高一地理必修《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中,传统方法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逐步形成和推导。在后面出现我们现实中的气候类型。我觉得可以在讲述气压带和风带中,就加入现实中的气候类型。这样让学生更联系实际。更便于掌握知识与应用知识。

一、气压带风带传统的教学设计思路

1.第一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这样由于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而且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2.第二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有地转便转向力),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这样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两个气压带为动力因素所致。

3.第三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有地转便转向力),太阳直射点是移动的。这样会形成,从北半球来说,气压带与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面积更加辽阔,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幅度不及北半球大。

二、我的想法气压带风带的教学设计思路

1.第一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这样由于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而且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我引入:赤道低气压带-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极地高气压带-形成了极地气候。

2.第二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有地转便转向力),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这样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两个气压带为动力因素所致。

我引入:盛行西风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形成温带海洋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3.第三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有地转便转向力),太阳直射点是移动的。这样会形成,从北半球来说,气压带与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面积更加辽阔,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幅度不及北半球大。

我引入: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盛行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季节移动-形成地中海气候。

三、我设计的优点和缺点

1.优点,让学生的前后逻辑连贯。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加理解,我们生活中的气候,理论是怎样形成,怎样演变出来的。更容易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2.缺点,由于前后要连贯,所以内容会变多。课时变长。学生会觉得第一节和第三节的内容重复。

综上所述,第二章大气部分内容在整本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偏难,学习起来费劲,时间一长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我重点探讨,在气压带风带教学中,怎样让学生的前后逻辑连贯。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减少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地理课堂;有效提问

教学效率的高低,可以从教师所提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中体现出来。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娴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这充分说明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学情的驾驭。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

一、传统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提问误区

传统的地理课也有问题教学,如“满堂问”,“一问一答”。有意义的提问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他们发现、解决疑难问题提供必要的阶梯。然而,并非所有的提问都具有实质性的意义。质量低劣的问题没有目的性、准确性,缺少启发性。具体表现如下:

1.习惯性提问

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教学理论中有这样一句口号:高明的提问应该是“在不疑处设疑”。但现在课堂提问却出现了为设疑而设疑。

如在学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一节时,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等学生一看课本就知道了。但有的教师领着学生去了解,一个接一个的去提问: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什么?其内涵是什么?有哪些原则?这样的提问是浮光掠影,学生都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一问一答,看起来好像是问题教学法,其实很多是无疑而问,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且还对学生有害,导致学生习惯于不探究问题的实质,长此以往,就会出现思维萎缩。

2.表面性提问

旨在追求热闹场面,要求一问齐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哗众取宠是教学之忌,有的教师为表现其改革精神,提出的问题简单、肤浅,缺乏挑战性,把课堂搞得分外热闹,甚至“离题万里”而不讲求实效。例如:有的老师开门就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样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不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学生“一答就对”。这样的提问只能是形式主义,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甚至抗拒,因为它无助于认识的深化、扩展、向前推移。所以我们不能一味的强求学生异口同声配合老师开展教学。

二、改进高中地理课堂提问设计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课堂更应该变成为积极思考的王国。教师提问既要有普遍性,又要有针对性,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所提问题应该有所不同,要因人提问,有的放矢。笔者认为教师在提问设计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提问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将问题设计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处,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大量收集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可能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科学和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将问题设计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里,以保证课堂教学提问的成功。例如:在高一地理必修2《农业的区位选择》的教学设计中,笔者是这样设计问题的:我们居住的金坛市有丘陵、平原、湖泊湿地,农业土地类型多样,课前分组组织学生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调查,以学生的社会调查为基础,指导学生思考丘陵茶场、沿湖蟹塘、城郊果蔬的成因。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生产必须考虑的区位因素,结合自身生活实践经验进一步归纳影响当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热情。

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创造机会,把提问的权利留给学生,在教学设计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改变单一的“我来问,你来答”的提问方式。例如,笔者在全市教案设计比赛中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一节内容采用的教学设计方案。首先创设情境:①(打开多媒体动画:哥伦布前往美洲)著名航海家哥伦布于1492年率船队从西班牙沿海抵达美洲,首次航行花了69天,次年他再次率队前往美洲花了38天。

学生提问:第二次航线比第一次航线远,但少用了31天的时间,为什么呢?②(打开多媒体动画:郑和下西洋)。学生提问:为什么郑和常常选择冬季的时候出发,而到了夏季的时候回来?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打开多媒体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用动画展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运动图,请学生思考后进行提问。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回答这些问题。最后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探究、讨论得出洋流的分布规律,从而解决开始上课时的情境问题。

3.巧妙利用教材图表设计提问

地理图表是地理教学中不能分割的信息载体。掌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或地理特征,了解某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地理分布,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原因,都需要学生具有从图表中发现问题,获取、应用地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地理图表,诱导、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运用地理图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读图、析图、填图和绘图的过程中,加快思维节奏,提高运用图表能力,消化课本知识。例如:我们在学习《常见天气系统》一节内容中冷、暖锋之间差别时,可以巧妙利用教材中冷、暖锋及其天气图,指导学生仔细读图、析图,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冷、暖锋降水区域为什么不同?冷、暖锋面与地面倾角大小为何不同?冷、暖锋过境天气有何不同?为何不同……在这样一个接着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通过读图和分析,在主动发现式学习中获得了各种地图的信息,理解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体会了读图的快乐,形成了地理知识和能力。

三、结语

理想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过程。由于功利思想的存在,在我国大部分省市的高中课堂,地理仍然作为一门“副科”存在着,在家长和学生的心目当中尤其如此。调动高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时刻保持着对地理现象的疑问是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追求。正是在这一内驱力的作用下,笔者立足于现有高中地理课堂,针对传统课堂提问存在的弊病,提出了一些改进地理课堂提问的新途径与大家分享。

参考文献:

[1] 陈澄: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崔允: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人民教育,2001(6-7).

[3] 伊凡・汉耐尔(美):高效提问:建构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七步法.汕头大学出版社

第6篇

一、 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

有效课堂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含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二、组织课堂不能唱独角戏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两个方面和谐的活动来实现的。教师绝不能在课堂上抛开学生和课本唱独角戏,从上课到下课,自己一讲到底,以显示对教材的熟练程度。这样做一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把学生读书、做练习的时间挤到了课外;三是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及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是应该禁忌的行为。

现在的新课程特别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很好的方式就是成立地理学习小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就编排好合理的小组,确定好组长,每组人数不能太多,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使小组成员能相互协调,更好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老师要对各小组提出明确的任务,进行明确分工,让每一组的学生都各司其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合作,要引导学生养成合作的好习惯。还要注意对各小组的调控,不能放任其发展,特别是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参与进去,引导学生,不能什么问题都讨论,偏离讨论内容,也不能让有些学生趁机说闲话。

三、构建有效课堂的建议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这一核心应该抓好下列每环节。

1、精选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抓住地理的主干知识,围绕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进行设计。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局限于既定教材,还要适当加以延伸,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一种充实感,另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是精心筛选的,具有基础性和示范性,以帮助学生收到以纲带目的良好效果。例如,高一地理气候的教学,就应该抓住气候的分布、特征、影响以及气候类型的判断来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设计就能体现教学的科学性、目标性、启发性、思想性的统一,从而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2、遵循认知结构。在设计教学结构时,应该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的渐进过程,使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合拍。

3、节奏主次分明。在设计教学结构时,教师要使得地理课堂上的活动节奏主次分明,避免单调枯燥或琐碎零乱,要注意难易交替,“张”“弛”交替,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强化地理细节――落实地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强化地理细节――落实地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是通过“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来落实,活泼的学案过程编制是实现地理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1、安排节奏鲜明的学习流程。好的学案,如同一首优美的旋律,节奏明快轻松。地理课程中信息呈现方式多样,文字资料、数据表格、统计图形、景观照片等,让学生不断变换信息获取方式。阅读、思考、讨论、绘制图表、练习等,活动有机穿插,交错纷呈。通过学案提供思考、创新、表现自我品尝成功的机会,促进他们生动、活泼、自主的学习。比如“洋流”一节学案的学习流程安排如下:(1)激趣资料:二战中德军自如地进出地中海。(2)自主学习:洋流概念与分类。(3)分组讨论:洋流的成因与分布规律。(4)动手绘制:太平洋主要洋流运动线路。(5)事实探究:同纬度的英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天气为什么不一样?(6)深度思考:世界渔场的形成原因。(7)比较分析:哥伦布第一次与第二次航线的时间差异。(8)理论应用于实际:希腊“威望”号油轮在西班牙西北海域触礁,发生原油泄漏的影响。(9)归纳小结:学生上台总结发言。(10)当堂测试:小练习。本节学案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及相互协作,有机安排,节奏明快,学习效果显著。

2、引用丰富生动的导入资料。有趣才能乐学,乐学才会高效。教师往往只注重一节课开始时的导入,却不知,学生的兴趣一般是不会持久的。如何能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热情,对每一个新问题都乐于主动探究?这是我在每一节学案的编制过程中反复思考的问题。一节课要解决多个问题,对每一个问题,均设计一种激趣的引入方法,让学生乐于探究。 地理学案中引入激趣的方法很多,利用时事新闻引入,利用生活实例、身边的现象引入,利用名人诗词、民间谚语、漫画引入等,但都要讲求科学性、针对性、适当性原则。

五、经营有序课堂,构建有效教学

有序课堂是构建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有效教学反过来更能促进有序课堂的建设和经营。在构建有序课堂方面,主要特别注重以下环节:1、认真对待每个班级的每一节地理课,负责任地上课,给学生传递积极的职业态度;2、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用心上课,给学生传递学科教学和学科教师魅力;3、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学生体验学习任务可完成的感觉和成功感觉;4、真诚热情地和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了解你的正直、严肃、公平、真诚和热情;5、不放任每一个必须干涉、纠正和教育的环节。

第7篇

1.地理实验教学的基本类型和应用举例

教师演示实验;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地理实验器材,采用演示手段,配合讲解,使学生获得地理事物感性认识的一种方法,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因其能提供形象的感性经验,较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学得的知识也较牢固。

例如:在讲南北半球气压中心和季风风向变化时我做了如下的实验,帮助学生加强理解。

海陆热力差异的实验。

准备100瓦的白炽灯一盏,用它代表太阳辐射。取250毫升烧杯两个,分别装入体积相等的水和干沙。铁架台一个,把两只温度计分别埋入水和沙中约0.5厘米。如图:

①.测量水和干沙的温度,并记录下来。因为都在室温状态下,他们的温度相同。

②.打开电源,用白炽灯照射两个烧杯,观察并记录5分钟和10分钟后水和沙的温度。

③.切断电源,关掉白炽灯,观察并记录5分钟和10分钟后水和沙的温度。

④.相同时间,相同照射条件下干沙比水的温度要高,切断电源,关掉白炽灯,相同时间干沙比水的温度要低,说明干沙比水升温快,降温也快。

实验结论:水升温和降温都比沙子慢,即水的温度变化比沙子小,进一步推理说明海洋气温日较差比陆地小。在同一季节陆地和海洋是有温度差的,于是它们就存在气压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气压中心。随着季节的变化风向也发生了变化。这样就形成了季风。

相类似的演示实验还有:用发亮的灯泡表示太阳,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的现象等。

该类实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演示内容,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内知识,解答了疑惑,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开放性,更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课外实践性实验;指利用现实中存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一定的仪器或工具设备,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学生独立作业或实地操作,引起要观察认识的现象或使其变化,获得对地理事物亲身感受来掌握地理知识的一种方法。由于该类实验通过学生的独立作业或实地操作来完成实验,因此具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帮助学生得到某些“发现”真理的训练。如高一地理第一单元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 培养。

①、将全班同学按宿舍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合适的物体。(树木、灯杆等)。每组有一名负责人,有一名记录员。准备记录所用纸、笔和卷尺等物品。

②、每周选5天,在12点10分准时观察,测量,并记录该物体影子的长度。连续观察三周。

③、观察活动结束后,同一个组的同学把记录结果整理出来,总结该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并利用本章所学相关知识做出解释。

④、各组根据自己的记录制作表格或绘出图并制作展板展示。

课外实践性实验要求实验内容简单、易操作、易实现教学目的。

计算机模拟实验;指用计算机技术模拟演示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地理规律等,使学生直观获得地理知识的一种方法,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地理现象、过程、规律,超出了学生的感知范围,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上的难点,如天体系统,天体运动等。实际上,对于那些时间、空间尺度较大的难以观察的地理环境、现象、过程、规律等,如大气运动、洋流、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都可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立体、直观地模拟出来。以创造出既生动形象,又能正确反映事物客观规律的模拟实验。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及由此产生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周年变化规律,就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设计制作成三维立体模拟动画,实现虚实、远近、快慢的变换,从而使学生较轻松地掌握这一知识难点。

推理实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欲通过实验手段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但由于学校条件限制或实验的复杂性,无法实现演示实验、实践性实验及计算机模拟实验时,借助其他学科已演示过的相类似实验,从而推引出新的地理实验结果,来掌握地理知识的一种方法。

如,高中地理“大气的降水”中的“水汽的凝结”是个难点,为了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掌握这一知识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化学课中演示过的比较熟悉的溶解实验,由此推导出由饱和空气变为过饱和空气的的两种方式。

课内学生操作实验;学生参与式实验是地理实验教学最理想的状况,它对学生能力培养更是多方面的。如果有专用地理教室供学生做实验是非常理想的,如不具备这个条件,教师可将一些简单设备的实验放在普通教室就行。

例如,在讲“地球运动”时,课后让每组学生带一个小地球仪,并准备一个小手电作光源,在下节课时带来,分组进行演示。

①、用手拨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方向;

②、从北极、南极上空看,观察地球自转方向;

③、用手电作光源,照射在地球仪上,观察地球自转时昼夜半球的更替。

学生在演示过程中从各种角度体会地球自转方向,并理解地球自转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2.地理实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简易可操作性原则;实验的设计应从实际出发,用简易而预期效果好的器材做实验,难度不宜过大,不能为了做实验而设计一些高难度的复杂实验,以免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同时地理实验教学一般没有现成的实验器材,大多需通过教师自己准备或发动学生搜集,因此也使实验力求简单。

针对性原则;地理科学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性,地理事物和规律更多的是无法通过实验的手段再现出来,地理实验教学不具有普遍性,因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有针对的选择那些通过地理实验能够更直观、更有效的理解、掌握地理知识的内容进行实验。

3、典型性原则;教师对实验内容的选择还必须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要设计一些不会干扰正确概念形成的实验,使学生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具有深刻的印象,防止由于实验的不典型而造成学生对知识产生负迁移。

启发性原则;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和发现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进行直观教学提供感性认识的一种方式,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一种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条捷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实验的启发性,并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分析、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