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地理情境教学

高中地理情境教学

时间:2023-07-31 17:26: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地理情境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地理情境教学

第1篇

高中地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提高学生地理探究能力的目的。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创设地理教学情境的方法。

一、结合现实生活创设情境

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地理情境,这对于学生理解新知识有很好的帮助作用。真实的情境是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情境。例如今年2月下旬高三高考复习课,讲到大气降水这一专题时,由于气温比较低,学生把教室窗户关紧了,上课时我创设了如下的情境。情境1:让靠窗户的学生用嘴对着窗玻璃呵一口气,观察出现的现象。情境2:让学生们回忆不同季节洗晒衣服,同等时间下,衣服较容易干的季节是什么季节。通过观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情境1,出现的现象是被吹气处的玻璃表面呈现一层小水珠。情境2,不同季节洗晒衣服,同等时间下,夏季比冬季衣服容易干。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的地理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地理实验创设情境

地理难学难就难在学生头脑中缺乏清晰的地理情境,导致对地理概念及规律难以准确、深刻理解,不善于利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设、再现地理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如讲到褶皱构造时,用几本教材进行演示,把这几本书叠起,每一本书代表一层岩层,在下面的岩层年龄较老。两手拿起书本,左右手用力向内挤压,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就是“褶皱”。“褶皱”拱起的是“背斜”,而向下弯曲的是“向斜”。当讲到断层时,拿泥团来让学生做实验,让学生两手拿泥团两边,左右手用力水平拉,泥团便会裂开,这就是“断层”,然后两手中的一手向下或向上移动而形成“裂谷”或“断块山”。实验表明,学生对地理情境的认识是对现象本质规律的认识,这有利于把错综复杂的地理现象条理化、模型化、形象化。

三、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

采用多媒体技术,以生动、形象、鲜明的视听效果,再现一些地理现象(如下图),将转瞬即逝的短暂过程放缓、拉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更富有启发性,更能激起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活力。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进行教学,拓展了教学空间,给单调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骆驼山狐狸山象鼻山另外,要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和社会热点,注意搜集相关地理信息,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讲到地震这一内容时,首先给学生展示一幅幅真实、生动的画面。下面是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前后的相关新闻图片,展示了地震前动物的异常及地震造成的危害。这样,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更强,学习兴趣更浓,教学效果更好。地震前的动物异常地震造成的危害(1)地震造成的危害(2)

四、通过学生表演创设情境

在讲地球运动时,我拉学生们到学校足球场(标准型)上,在球场中心位置放一个篮球表示太阳,让两个男生作表演。一个男生(高个)代表地球,他距篮球有30米,绕着篮球转;另一个男生(矮个)代表月球,他距高个子同学1.3米,围绕高个子同学转。两位学生尽职的表演,深深地吸引着同学们。学生通过出色表演,将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关系展现在大家面前,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把自己的相关认知传递给别人:①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②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③月球绕地球运行1周是1个月。④地球绕太阳运行1周是1年……这对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

作者:韦克锋 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五十六中学

第2篇

新课标提出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模式教学方法越来越被广泛认可。把情境模式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地理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2.情境模式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情境模式教学是指运用具体的场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的创设分为提供具体活动的场景和提供学习资源两类。提供具体活动的场景是指创造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进行教学。提供学习资源是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相关信息,帮助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情境模式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知识量大、比较枯燥的学科,通过情境模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认知新信息。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图片、模具、视频影像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例如,当讲解非洲干旱的气候时学生可能无法想象,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资料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增加对学习内容的体会。

3.情境模式教学难以融入高中地理课堂的原因

3.1学生地理基础较差、对情境教学不适应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一般起步于初中阶段,这个阶段地理学科的学习是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形成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目前,初中地理学科并未列入中考科目,很多学校对地理学科不重视,更别提采用情境模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了。进入高中阶段,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有限、缺乏对地理课程的兴趣、读图、绘图等地理学科技能几乎没有。

3.2地理教师情境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很多高中地理教师讲授知识的能力较强,但是对情境教学模式接受度差。目前高中地理教师普遍年龄较大,这些教师在长年教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教学惯性,教学方式难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极不适应。

3.3地理课程安排较少、缺乏教学时间保证

高中地理教材知识点多,地理教学课时相对减少,每周只安排两节左右的地理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只能单纯地进行知识点传授,根本没有时间花费精力进行情境教学设置。

4.在高中物理课堂中融入情境模式教学的建议

4.1培养学生接受情境教学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地理课程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对生活中与地理有关的各种元素进行详细的解释,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比如为什么登山时越往上越凉爽,因为按照地理知识,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0.6摄氏度。又比如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菜系,川菜辣、鲁菜咸、粤菜甜,这些不同特点与菜系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是有关联的。还有,我国北方种植小麦为主,南方种植水稻为主,这种区别是因为南北方地理位置不同,气候和降水条件不同。教师通过利用物理知识解释身边的问题,学生自然对地理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4.2提升教师情境模式教学水平

要提高情境教学水平,教师要在个人综合素质培养方面下功夫。教师必须努力研读教材,正确理解新课标的相关要求,认真贯彻课程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把情境教学用在点子上,切实帮助情境教学的展开。地理学科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教师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教具、图片、视频影像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4.3丰富教学评价标准、改革教学考查方式

高中地理课程的考查标准一直以来过分强调对地理知识要点的背诵记忆程度,受此影响,高中教师不得不在课堂中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情境教学方式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新课程标准下,教学部门和学校应当研究新的评价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融入到评价标准中。

5.结语

第3篇

【摘要】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人的价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而问题情境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地理教学;问题情境;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1-0041-02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特殊的情境,该情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在交流合作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一、什么是问题情境

心理学家马丘什金将问题情境定义为:问题情境是主体与客体思维上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类型,它的特点首先是当主体完成要求发现(揭示或掌握)新的、主体所尚未具备的知识或动作方式的作业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问题情境”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不仅具有内在意义还有其外部意义。内在意义是指它具有刺激学生主体探索内隐于地理现象背后的知识、成因,从而快乐地学习,而不是成为一种负担。外部意义是指其具有客观性,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实事热点、其他学科知识等都可以作为教学背景。

笔者认为,问题情境就是指在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习主体,使之产生一定情感反应并激活其情感思维的客观环境。这种客观环境所蕴含的问题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

二、有效问题情境的特征

1.情境性和针对性。情境性,是指教师要在应用和实践的背景下,利用多媒体、生活案例、故事典故、实验、诗词、新闻热点等多种方式来创设的问题情境。有效学习的一般条件是教师要创设有效的外部环境,在外部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内部条件,内部条件又包括通过设定预期,激化原有知识,从而调动元认知能力对学习和记忆过程进行调控。针对性一方面是指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避免大而空。另一方面是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问题,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例如,在学习“热力环流”时,首先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注意到的壁式空调往往挂在离天花板很近的墙上,而暖气片一般安装在离地面很近的地方导入,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不难得出,接着假设地面受热均匀,提出在同一水平面上大气会不会产生运动,再假设地表受热不均时,垂直方向上大气怎样运动?大气垂直运动又会造成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气压的差异会造成水平方向上大气怎样运动?将大气环流的问题细化,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思维、知识和能力的差异。

2.探索性和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系列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个体要搜集各种资料之后,分析、归纳、理解、辨析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调动原有认知结构,将已有知识和待解决问题进行类比,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在探索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性,探索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使得创造性得以挖掘。正如心理学家赞科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样的教学法就会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城市热岛效应是一个探究性很强的问题,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将班级分为四个兴趣小组,分别探究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是什么?城市热岛效应对人类健康、环境、生产生活会带来哪些影响?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避免这种影响?最后将研究成果做成PPT上台展示,教师要对其进行及时地补充和点评,要注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

3.趣味性和启发性。纯粹地传授知识是枯燥的,课堂氛围沉闷没有生机,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置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带着兴趣去学习,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让学生乐有所思,思有所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语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在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其进行启发和诱导,进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能力。例如,在学习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时,PPT展示赤道附近的科隆群岛,让学生获得科隆群岛靠近赤道气候炎热的感性认识,接着展示科隆群岛上企鹅分布的图片,企鹅生长在寒冷南极,为什么这里会有企鹅的踪影呢?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当其产生疑惑,心生“愤”和“悱”时,教师可以做出适当地引导,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教师接着出示一幅洋流分布图,让学生找出流经科隆群岛附近的洋流是寒流还是暖流?进一步细化问题,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

三、问题情境教学模式

1.创设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教育理论指出:“学生的发展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实现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活动和需要。”生活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地理现象和景观差异:昼夜的交替、四季的更替、海水的运动、地震、火山、热带雨林、城市中土地利用方式不同等,学生在生活中是可以感知的,形成了感性认识,为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素材,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搭建了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原理的思维桥梁。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当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结构时,能力的提升就显现出来了。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认知冲突产生之后,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对于问题的解决有着迫切的需求,学生通过研读书本知识、查找资料和调动原认知,结合教师补充利于问题解决的材料和信息,构建新旧知识间的桥梁,创设开放、互动、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小组交流合作,献计献策,解决问题。新课程标准提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合作学习,培养团队意识,因此,在小组中要进行明确的分工,可以有小组发言者、记录者、献计献策者,智囊团、后备员等,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可做,避免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视角不同,这样学生思维发生碰撞,智慧的火花在跳跃,在集思广益中实现自我的价值,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出若干个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子问题。

4.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及时作出评价。交流合作之后,各小组派代表陈述本组讨论出的结论,教师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现象背后的成因比教师直接灌输、记忆更加深刻,运用归纳对比的方法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找出共性和差异,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5.知识迁移扩展,实现融会贯通。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学生的心理积极作用于环境,其认知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学生对环境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知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知识迁移扩展尤为重要,及时通过问题情境再创造,使学生受到启发而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实现融会贯通。

本文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相关定义、有效问题情境具有哪些特点、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等问题进行了简单地讨论和研究,对高中地理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德儒.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高文.情境认知中情境与内容的作用[J].外国教育资料,1997,(4).

[3]肖谷清.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J].天津教育,2003,(7~8).

第4篇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模式;情境教学;高中地理

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尝试在课堂中采取情境教学,可是部分教师在情境教学的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仅仅把情境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氛围的装饰,忽略了情境教学的本质,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鉴于此,笔者认为将问题式教学模式应用到高中地理情境教学中,是优化情境教学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问题式教学模式

问题式教学模式是由教师创设包含有学科知识的问题情境,通过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当前新课程倡导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要目标,而创新精神起于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得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地理学科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创设出一些蕴含着地理问题的教学情境。因此,将问题式教学模式与情境教学相结合,不仅符合地理学科教学实际,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探索,从而优化地理课堂。

二、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问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情境教学中的应用,其实就是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学会探索,提高思维。具体操作流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践探索问题解决师生评价知识巩固。以“热力环流的形成”这一知识点为例说明具体应用:

1.创设情境

播放视频情境:《火烧上方谷》――主要讲述诸葛亮在葫芦谷用火歼司马懿的军队。然而,眼看火旺人困,即将胜利,一场大雨却不期而至,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壮志豪情,使他发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叹!(激发兴趣,并通过情境,引发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2.提出问题

学生针对情境产生好奇,小组讨论提出疑惑:这场雨是天意?还是人为?怎么形成的?教师提示:降雨的原理是要有气流上升,同时在凝结核的作用下才能成云致雨。最终学生提出问题:气流是如何上升的?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有何影响?(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适时给予指导,使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3.实践探索

先自己尝试通过阅读课本、查资料等途径尽量自主思考、解决,一段时间后,可以小组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解答了上述问题,同时在思想的碰撞中,又产生出新的火花,将问题迁移升华。如:此地气流上升之后,是否会出现低空空气密度持续减小,高空空气密度持续增大这种现象?空气为什么上升或下沉?

4.问题解决

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热力环流的形成: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空气密度不均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5.师生评价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在参与过程中的态度给以评价。同时鼓励学生间相互评价,以激发出新的问题意识。

6.知识巩固

创设新情境:播放歌曲《军港之夜》――“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地吹, 海浪你轻轻地摇……”(学生探索歌词是否正确,进而巩固旧知,并在教师的指导中探索新知“海陆风”。)

第5篇

【关键词】真实教学情境 高中地理 方法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75-01

真实学习情境的创设是指将书本中抽象、间接的概念及原理还原到真实的情境中,还知识的本来面目,创设与学习内容相融合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会知识,获得能力,学会在感受,体验中认识世界,丰富人生的经历。课堂教学的情境联系着学生的认识、动机、兴趣和信念。学生的认知具有情境关联性,特定的情境不仅决定学生对事件意义的理解,还决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同时还影响学生的知觉内容以及学习方式,并且自然地对记忆产生深刻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是落实新课程理念与课程标准的一条重要途径。

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师可联系实际,应用乡土地理知识,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环境、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入手;也可借助幻灯、录像以及电脑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形象的演示,把学生思维迅速带入具体的地理场景中;还可以直接挖掘教材本身的内容,如现行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栏目就已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情境,教师可借助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笔者就谈谈在自己教学中常运用的一些真实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主要方法

1.创设“导入化”情境,诱发学习动机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突破,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开始,它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的作用。新颖别致的课堂导入设计,容易引起学生对新知识内容的兴趣,从而将学生尽快引入新的教学情境之中。

2.创设“生活化”情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地理,把生活经验地理化,地理问题生活化,使学生感到平时生活中充满着地理问题的种种奥妙,正是地理新课改的要求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在学习应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楼距时,可以创设这样一种情境:某位同学的父母在去年的夏季从房地产公司买了一套底层的商品房,看房时发现房间的光线还好。经过半年的装修后,于冬季入住后发现房间里阳光照射不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学生的兴趣被激发,通过讨论,他们知道了为了使楼房底层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太阳高度和影长,从而保证有足够的楼距。这些源自生活的地理问题,是从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的学习情境资源,使学生深切感受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性。

3.创设“问题化”情境,培养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能力

学始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抓住时机,设疑导学,就能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和求知欲望。所以问题的设置应有助于开启学生的思绪,引发他们的想象,并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学习必修3“产业转移”中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世界500强企业在白银投资建办企业的新闻报道及图片,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外商为什么选择来白银投资建厂”由于问题情境与家乡有关,学生情绪高涨,探索欲望强烈,此时只要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依据问题情境提供的线索,作深入地探讨,不难得出结论。问题情景的创设应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一步步地深入思考和探究,作出科学的推理和正确的判断,最终抓住事物属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4.创设“操作化”情境,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尽可能多地营造一些面向全体学生的操作情境,如查找资料、动手实验、演示、观察现象、电脑上网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学习,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接受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在地理教学中适当运用实验,可以更形象地呈现地理知识,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地理知识,以此培养学生设计适当的实验模拟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演示:先在一玻璃箱内底部放置一碗水和一碗冰块,将点燃的香从冰块上方放入玻璃箱,可以看到烟雾先从冰块飘向水,在顶部则由水上方飘向冰块上方,在冰块处下沉,形成环流。通过这个演示实验,能直观地把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表现出来,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地理知识。

二、情境创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情境创设不能脱离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由于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教材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入校外课程资源,实现有限教学内容与无限课程资源的统一,可使教学更富有趣味和活力。

2.情境创设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对熟悉的东西感受是具体的,容易的;对陌生的东西感受则是很抽象的,有难度的,因此,教师必须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熟悉的东西创设各种情境。如乡土地理,新闻地理是高中学生喜闻乐见的,由此创设情境往往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我身边,学习地理终身有用。

3.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内容只有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才能内化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中,这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教学规律的逻辑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在创设情景及问题设计时,应尽可能使这一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结构。此外,问题情境中问题问题难度设置要有梯度,要避免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或只与个别学生交流的状况出现。

4.情境创设的途径力求丰富多样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用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如通过音像,图表,案例,活动等创设适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理解和建构知识。

总之,高中地理新课程为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良好的舞台,教师应因“材”施“教”,因“时”施“法”,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把握,创设有价值的地理课堂教学情境,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娟.中学地理真实教学情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第6篇

[关键词]地理课堂 情境教学 多媒体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情境教学法普遍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如果将情境教学法恰当灵活地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对地理教学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情境教学法不失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好方法、好途径。

但是我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部分教师没有领会情境教学的精神实质,只顾生搬硬套别人的成功经验,导致情境教学方法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现结合地理教学将问题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情境多集中在“开场白”部分

当前,地理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多被用作讲授新课之前的教学导入使用,情境的创设主要集中在教学的引入部分,即教师在讲述某部分知识之前,通过运用预先设计好的语言、实体、影像、音乐或图表等媒体或手段,创设或再现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通过特定情境氛围的渲染,以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后面主要教学内容的学习。问题是达到了通过预设情境,引入教材内容的目的之后,教师便往往依旧恢复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框架中去,继续按照原来的教材知识序列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不再注重创设新的情境了。

教师应当看到,这种单纯以创设单一情境作为教材内容的引入,没有将预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完整、有机地结合起来,仅仅起到了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作用,达不到对学生大脑中枢的兴奋点进行持续的刺激转换的作用。实际上,教学情境设计的功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导入新课,情境不应该只在讲解新课前发生作用,而是要分阶段设计,逐步地扩展、深入、充实,让情境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实践等活动。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多种情境,不断地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

二、情境的创设易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动起来”,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的使用,那么怎样体现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呢?很多教师往往忽视其所用教学方法的实质目的,更多的是看重形式上的“到位”。因此在教学(特别是公开展示课)中过于注重教学形式的丰富,而教学方法与教育理念往往是貌合神离,结果使情境的引入是只得其皮毛而失其神韵,表面看是热热闹闹,其实是华而不实,不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同时,这样过于重视形式,也很容易造成忽视地理学科特点,使地理课变成了手工课、电脑课或拼盘课等现象。

三、情境只用在公开课中,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教学效果

有些教师在平时“家常课”的教学中,可能很少或根本就不使用情境教学法或某种情境,可是在开公开课时会努力的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师生特点创设多种情境。在公开课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注意恰当使用,因为情境的创设只用在公开课中可能会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教学效果。一种就是整堂课设计精妙,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师生互动恰当,整节课可谓是无懈可击,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也会出现一堂失败的公开课,原因并不是老师表现不好,而是学生表现的不好,因为学生对于一些像多媒体画面、音乐、语言等简单的情境学生可能会比较容易接受,但是对合作学习、小组活动等比较复杂的教学形式一下子根本不能适应,不能很快领会老师的意图,摸不到具体实施的方法、目的和注意内容,不能按要求完成老师的任务,结果导致教学效果很差。

四、多媒体情境的使用易走入误区

当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变化,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日益显著,特别是在地理学科中运用更为有用,因为地理学科的研究范围和内容都比较广阔,不是每一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能够进行实地观察,而且很多知识仅靠书本上的静态图片和文字说明想达到较好的教育目的是比较难的,但通过多媒体技术所拥有的特殊效果,如:动态模拟、录像剪辑、背景拟音、图文并用、问题显示、超级联接等方式能将复杂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通过画面的展示、切换、组合、停顿、重复、叠加等方式得以突破,可以达到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同时,多媒体地理教学还可以提高课堂的信息容量;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精美画面还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情操。

在教学实践中也感到,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以说是今后教学手段发展的总趋势。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有人用“人机共灌”、“画蛇添足”等词语来表示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境况。可以将目前地理课堂中多媒体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以下七点。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多的注重画面的精美,而忽视了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

2.整个教学过程过多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教师成了“操作员”和“讲解员”,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

3.多媒体课件成了公开课、观摩课的不可缺少的“点缀”,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4.多媒体课件过多的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5.学生的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忽视了对地理学习内容的关注。

6.多媒体演示的过程中,往往画面的移动速度过快,忽视了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7.现成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较少,而广大地理教师制作课件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第7篇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传统的静态的高中地理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地理学科中的很多知识不是静的,而是动的。如果教师用静态的方法解释运动的物质,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以季风运动的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用图片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季风运动的特点。而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完全可以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将季风的运动过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一看便知。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手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对于降低知识理解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也是当前教师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教师只能通过语言的描述、画图辅助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如时区变化、地球自转等知识,在讲解的过程中,尤其是对于时差的计算,很多学生都感到头疼不已。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完全可以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以“时区”的教学为例,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有关时区的概念可谓是教学难点,很多学生都感觉到抽象,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一些视频、音频资料的播放,促进学生对不同时区所存的差异的理解,从而高效地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时展的主题。21世纪,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显得格外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的灌输,显然已经和时代的发展严重不符。而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将信息技术手段与地理教学有机整合起来,让学生懂得用信息技术搜集和筛选自己想要的资料,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对策

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对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高中地理的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而情境教学法已经成为当前教师教学中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及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结合信息技术的手段,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火山、地震等知识时,可以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火山和地震发生时的场景,也可以通过三维动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火山或者是地震发生的过程,这种三维动画的形式,更加微观和直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火山、地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火山地震带有哪些特点?这样的教学,远比传统的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知识显得更加有趣,能够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相关知识,获得良好的地理教学效果。

(二)结合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古人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渊博。由此可见,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于很多知识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主要采取的教学手段都是描述、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可以帮助教师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化抽象为具体,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资源共享

资源的共享是信息技术背景下很容易实现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广泛结合信息技术,通过制作教学微视频、教学课件等形式,将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用现代化的手段表现出来。并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总而言之,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革新,进而获得良好的地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隋燕.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5):23.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地理 重要意义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279-01

1.引言

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它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系统科学知识,高中地理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表地貌以及大气等领域的知识,高中地理的研究对象的客观性要求高中地理教学不能墨守成规,必须提高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高中地理教学还具备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一首老师传授的知识,当代信息技术出现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变化。

2.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与高中地理教学紧密联系的一般有课件和网络软件等。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清楚地展现每个地理过程的细节,把抽象难懂的理性问题变得相对容易理解。加上高中教学体系限制,学生们获得户外实践的机会并不多,将现代信息技术,例如,动画,音频,视频等应用于日常地理教学中,这样可以丰富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高中地理教学的整体操作性,在信息技术的软件系统下实现师生有效的互动,缩短传统教学师生之间的彼此关系,有效的拓展高中地理教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概念,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了过程性的了解和易于理解接受的方法。

3.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对策分析

3.1丰富高中地理教学情境,促进学习资源更为有效合理的共享

通过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可以将地理课本上本枯燥的图片与文字用音频或视频等其他技术更为生动的展现出来,除此之外,课后习题也不再是死板的答案,丰富的高中地理教学情境给予学生提供了更为便于理解的知识,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操作,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们探索地理知识具有积极意义。

基于笔者前文所提到的第一条,笔者要强调一下,基于眼下网络环境比较复杂,知识良莠不齐,在具体的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辨别哪些知识是值得我们学习并发扬的,哪些知识是我们一定要坚决摒弃的,并极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与生活具有极大的意义。

3.2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展示,实现初高中地理知识无缝对接

高中地理许多知识都是由初中地理知识转化而来,这样的情况困扰许多高中地理教学老师。现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将原本很难回忆的初中地理知识,借助信息技术教学,用较短的时间演示相关的知识点或相应的地理信息,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以铺垫,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对很难讲清的概念,借助信息技术的演示可轻松的解决,进而使教学内容更紧凑,教学效果更好。例如,高中地理在讲授区域治理以及区域发展的知识时候,将初中课本上有联系的知识通过多媒体视频或其他方式展现给学生,可以帮助学生们理清学习思路。

3.3通过网络工具,实现互动式教学

信息技术给予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便利的网络交流工具,可以帮助师生之间在线讨论和离线复习。通过网络交流工具打破原有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让学生们获得更多的教学空间和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们和学生们可以在一个舒适的网络互动环境中,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学生们可以组成小组,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动手操作,思考,讨论,并及时与老师互动,实现知识更好的消化。适用于应用性的地理知识,如农业、工业区位选择、城市区位选择、交通运输点和线、环境问题的解决、环境人口容量估计、人口数量、素质、迁移与环境的关系等,都可以运用网络工具,利用互动式教学来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结束语

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将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向学生们更为直观的展示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学改革中首先高中地理教师更为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工具,才能谈及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关注环境变化,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伟,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0(02).

[2]柯旭阳,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初探[J],福建地理,2005(02).

[3]孟成伟,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06).

第9篇

关键词: 问题导学 高中地理 教学策略

问题导学是根据课本内容和要求,从老师创设问题情境,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唤起高中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高中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本文探讨了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通过课前预习、教学中建立问题激发高中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1.具体运用策略

高中地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鼓励高中生通过认真思考后勇于大胆提出问题,指导学生依据课本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问题导学进行教学,而这项工作是在预习阶段完成的。因此,高中地理老师运用问题导学进行教学时,引导高中生展开高效的预习是十分关键的。在引导学生预习之前,老师应当提出预习的要求,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1.1来自课本内容而提出的问题。课本内容和高中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有所差异,因此会产生疑问。例如,老师在讲解《地球的运动》一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北半球1月份正是冬季,地球应该离地球最远,为什么是近日点呢?7月正是夏天,为什么会是远日点呢?”这些都是学生依据自己的认知经过思考后得出的问题,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习时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2根据热点实事而提出的问题。例如,高中地理老师在讲解《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课时,有的学生在杂志上看到一条新闻:在中东的多哈,养活一棵树至少要花费五千美元。要想知道一个多哈人是否有钱,只要看他家院子里有几棵树、多少植物就知道了。学生会根据这则新闻,结合教材内容得出应当节约用水的结论,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

1.3结合当地环境变化而提出的问题。高中生都听过或者经历过水灾、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尤其近几年全球各地都发生了强烈地震,会使得高中生联想到很多问题,比如,地震是如何产生的、地震发生时为什么先感觉上下颠簸然后才是左右摇晃;地震发生过程中我们应当如何做;为什么有的城市不会发生地震;在家乡发生山体滑坡时应当怎么办,应当如何预防。当学生产生这问题后就会更加认真地学习地理知识,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问题情境的创设

2.1提出的问题应当具有诱发性。高中地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应当是可以诱发高中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悬念,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展开学习。在新知识与旧知识结合点处产生的问题,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高中生的认知冲突。因此,老师在向高中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课本内容的分析,才能找到相连接的地方,展开针对性教学。例如,老师在讲解“三圈环流中风带的形成和分布”的过程中可以先问学生地面风是怎么形成的?这样会有利于高中生在学习“气压带”有关知识时,理解得更加透彻。

2.2建立的问题应当具有展示性。高中物理老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前,必须充分运用形象具体化案例,向高中生展示地理知识的内部关系,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例如,地理老师在讲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的有关图片,让高中生更容易理解大气、生物、土壤、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对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也有促进作用。这样,高中生对于这一相关的问题就知道用思考方式展开分析,可以帮助高中生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2.3建立的问题应当有层次性。地理老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当尽可能做到科学、有层次,用各种方法相结合提高问题的效益,同时还应当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高中生将问题讨论的结果展开有效的融合,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另外,创设问题情境应当注意适当性和生活化,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学习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设置难易程度有助于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的问题。

3.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高中地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认真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根据教材要求结合其内容,精心设计出教学问题。地理学习中有很多知识需要经过思考才能理解,这时老师应当根据高中生思维特点设计出一系列问题,帮助其更好地分析。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适当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展开学习。对于比较简单的知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运用多媒体可以使得地理信息表达得更加丰富、生动、直观,使得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吸引学生的注意,促进其展开思考。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信息体验发生冲突时,问题就形成了。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形成问题,带着问题解读地图,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除此之外,老师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让学生从已有生活经历基础上发现问题,并通过地理观测、考察、实验提出新疑问。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导学展开教学,使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渐形成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促进学生全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君利.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亚太教育,2016(20).

[2]孙慧敏.发挥地理信息系统优势开展高中地理合作学习[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1).

[3]娄凤莲.基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1).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策略

0引言

地理是一门有着很强的综合性的学科,学习地理是学生在学校教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改革中,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我们发现,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课堂的效率并不是那么理想,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也没有突出,在生硬的没有活力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的成绩得不到提高,教学的质量也得不到提升。因此,探讨提升教学质量的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在文中探讨地理教学质量提高的策略主要从师生关系、学生积极性、教学情境等方面提出推进地理教学质量的方法

1 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的上学生和教师是课堂的主要行为体,师生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的思维才能得以发展,学生热情才能得以增加,进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高中地理教师要善于和学生沟通,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样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了解学生。如此才能鼓舞学生积极探索,从整体上提高学生,推动学生的发展。高中地理教师要学会关注每一位学生,要善于观察学生,通过一些细微的事情可以找到学生的发光点。对于学生的情感以及学生的价值观教师要报以积极的态度进行评价,为学生创造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的理解和尊重是维护课堂和谐的主要途径,在教学的课堂上,地理教师不要一味的把地理知识的传授作为课堂的全部,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意识到学生的存在,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轻松愉悦的地理课堂中,学生也能充分发挥想象和思维。传统的教师模式往往使得教学课堂过分沉闷,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反感,长此以往就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受到教师关注和鼓舞的,那么学生才能尽自己的努力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而促进教学课堂质量的提高。

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气氛,在高中地理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只有教学相长,学生和教师互相学习,教师和学生才能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2 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热情

地理学科在初中阶段并没有受到重视,这是应试教育产生的后果,因而大部分学生的地理基础并不是很好,对此,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尤其是高一的学生,因为地理基础不好,学生对地理分兴趣较低,因此,兴趣的提高就是教师首先要做的。例如,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讲解一些和地理有关的知识。高中地理的《地球在宇宙》一课中关于星球生存的条件的讲解,我曾经看过一位教师在讲解课文前以阿波罗登月为开始,对宇宙中的星球作了介绍,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现宇宙中各种星球的表面,让学生看到这些星球的荒凉从而引出地球的美好。以“地球为什么这么丰富?”作为这堂课的开始。这个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让所有学生都充满着期待,充满着对地球的探索欲望,那么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认真的听讲,这样的课堂教学质量才能有所保证。

3 问题设计

学习来源于思考,而思考来自对问题的探索。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才能充分的发展思维,通过思维的扩展学生才有所进取。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例如,设计反向思维的问题,在高中地理“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全球的气候变暖,地球将会怎样?如何防止全球变暖,我们可以做什么?

4 课堂情境的创设

高中地理课堂在讲解的过程中容易使学生困乏,如果不创设一个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那么就不能营造一个好的课堂气氛。而且,好的课堂情境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地理教师创设地理课堂情境主要在于对学生的观察力的引导和培养,课堂情境要以地理教材为基础,让学生认识到地理来自于我们的生活中,使得生活化的地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通过拼板游戏来掌握地球板块的构造;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扮演导游带其他学生“环游世界”,使得学生掌握洋流的运动和交通干线的分布,这些方法应用到课堂中,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应用能力。

5 结论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改革背景下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努力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促进地理教学和学生以及教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查秀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困境与教学策略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0:149.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改;地理课堂教学;技巧;方法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学课堂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于是对高中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地理教师要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在不断地探索中积极克服消极因素,激发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一、科学创设地理问题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设置有意义的地理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地理知识,通过自主探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就需要高中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地理问题,在设置情境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小组合作中交流得出更多的结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探讨的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帮助学生养成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例如,在教授“地质构造的褶皱弯曲”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实验演示的方法作为课堂导入,通过柔软的物体向内挤压,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会发现出现了大量的褶皱,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这样直观的教学方法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将枯燥的教学内容简单化、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

1.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积极地解决问题,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教师需要因材施教,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学习,促进师生之间交流,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例如,在教学“气象灾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查询资料,举例子说明气象灾害的原因,在学生积极思考下,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不轻易去否定学生,而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生活情境,学生更容易进行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现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学习“大气运动”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大气运动动画,让学生观察特点,让学生想象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现象,联系实际生活,养成思考的好习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二、坚持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认清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地理课堂氛围也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避免教师一味地讲,不关注学生的现象,这样学生不仅能吸收知识,还能体会地理知识的本质。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提高学习积极性,创新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学生相互合作探究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进行角色学习。适当地让学生和教师进行角色互换,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设计问题并分组讨论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展开讨论,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三、坚持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而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充分展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在展示点评地理知识的基础上,需要教师将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及时引导,如此更加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解农业地域知识时,可以结合当地的农业种植特点和农业地域类型,让学生积极地搜索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域类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根据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知识学习规律,挖掘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四、学会把现代教学手段应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将地理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整合,使高中地理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取声画结合的形式,在形象生动的环境中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快速地掌握地理知识。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量,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习。避免由于学习知识的枯燥性而降低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学习高中地理地球运动这一部分知识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动画展示的形式,加上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就要科学创设地理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最终要求。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应重视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落实好素质教育的目标,积极进行教学实践,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态度与情感,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地理老师应结合课本内容,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给学生创设形象有趣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可以在情境中添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自然科学类的题目。例如,在进行热力换流这节课的讲解时,可以在课堂上演示一个小型实验:把一杯水和一杯砂子放到一个玻璃罩中,然后用灯光进行照射,接着测量出杯子里水的温度以及砂子的温度,让学生查看水以及砂子温度的变化,再往玻璃罩中放入一根点燃的香,让学生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热烈地讨论热力换流现象的成因,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地图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单单要传授给学生相关的地理知识,还要积极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借助课本中的示意图、地图、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为此,地理老师需要备好教材内容,掌握地图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对学生可能有学习疑问的地方认真准备。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进入角色,积极的学习思维得到激发。在引导学生学习地理图表时,应向学生讲明如何运用图解进行形象的概括,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未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地理老师必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下功夫。多媒体教学能够不受时空的限制,形象立体地展示一些学生想要深入了解却不能到实地观察研究的学习内容。在多媒体课件里添加一些地理图片、地理视频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地理课堂变得充满活力。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多,教学信息量大,老师如果单单用粉笔把教学知识点书写在黑板上,有时会兼顾不到教学知识的全面性,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老师可以运用个多媒体技术把相关教学内容制成丰富多彩、涵盖知识点较为全面的课件,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也可以把教学课件上传到网上,这样一些在课上没有很好掌握所学知识的学生就可以在课下上网学习,及时查缺补漏。

四、及时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激励使人具有精神力量,可以帮助人创造奇迹。由于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有一定的难度,一些学生可能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存在厌烦心理,因此成绩不理想。老师应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方面的进步,进而增强学习自信心。对学生取得的好成绩要给予鼓励,对学生良好的课堂表现也要给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回答完问题后,老师应对学生的知识框架进行科学合理的梳理,并作出激励性的总结评价。这种以人为本的激励方式,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学生们很容易接受。老师要尽量避免严厉的批评教育,一味地批评说教会降低学生对自己的信心,丧失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颜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8)

[2]卢红书.浅议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阅读的教学改革[J]. 新课程学习(上).2011(04)

[3]谭成权.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新探[J].新课程学习(下).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