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统计学的基础知识

统计学的基础知识

时间:2023-07-31 17:26: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统计学的基础知识

第1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统计学专业;专业英语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的范畴已覆盖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是众多学科不可缺少的实用型课程。而处在社会大环境中的统计专业学生要想获取最新的专业技术信息,必须对专业英语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软件涉及专业知识时能够运用自如,进而成长为学有所长,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一、我校统计学专业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为了能够掌握世界先进技术和国外专业发展动向,本科生应该能够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并在专业领域具有初步的语言交流能力。新形势对统计学专业大学生的要求不仅是能够阅读,也应该能写,能够进行语言交流。但是,通过近几年的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教学效果及学生反映等方面收集的信息表明,目前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实际能力与基本教学目标及实际应用仍有一定的差距。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的局限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中国与世界的日益融合,培养视野开阔、专业突出、外语过关的统计学专业人才成为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而我校统计学专业只在大三大四本科生中开设四十几个学时的专业英语课程,远远达不到专业培养的目标,为此,应拓宽这种受时间限制的课程设置模式,逐步推广双语教学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将专业英语贯穿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时时接受语言的影响,把汉语与英语,把英语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

如果汉语的专业课先行,后学相应的专业英语,学生感觉学之无味。但如果专业英语安排在专业课之前,学生又如听天书,或感觉深度不够。因此,有必要由传统的专业英语课程单独开课改为某些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

2.教材局限性

我校统计学专业是由应用数学学科发展起来的,学生系统学习的专业知识涉及基础数学、经济学以及概率论等多学科,知识覆盖面广,内容非常丰富,因此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概率统计为侧重,同时也需要涵盖高等数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多领域。各个学校专业培养的方向不同,所用教材也有相当的差异。这就需要任课教师自己准备教材。但如果我们采取某些专业基础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就比这要容易得多。国外许多统计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原版的英文专业书籍,既有严谨的理论,又有富有时代气息的例子,这些对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都特别有帮助。

3.师资匮乏

统计学专业课程涉及基础数学、概率论、经济学、金融学、社会学和医学等诸多领域。因此教师如要能胜任专业英语的教学,不仅要求传统意义上的英语好,还要求有开阔的视野,宽广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够较好地引领学生顺利地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这就增加了专业英语教学的难度。但是对于一些学校刚刚引进的年轻博士们来说,对于自己专业方向上的英语是非常熟悉的。让他们从事双语教学也不是难事,但如果让他们上好大一统的统计学专业英语课却有相当的难度。

4.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

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认识不足,认为是无足轻重并且可以轻松过关的一门课程。学生对于专业英语缺乏了解,认为是英语的后续。而如果把专业英语的教学融入到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中去,利于转变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认识,进而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服务。由于我国传统外语教学中“费时较多,成效较低”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进而反映在学生上就是学习效率低、英语应用能力差,这是双语教学中的最大困难。

我校统计学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迫切要求我们改革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从建设师资队伍、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改善考核方式几方面着手,对统计学双语教学进行初步尝试。

二、统计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建设

国家教育部已提出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其中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双语教学是一个需要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教材)以及教学方法互相配合的复杂过程。想要建设好双语教学,也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内容设计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我们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两个模块。在基础知识模块中,划分为数学基础知识、经济学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基础知识三大板块,在应用知识模块,向学生介绍科技文献的写作规范、英语单词的构词方式以及国际交流的常见用语等,从而培养学生对专业语言的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2.教材的选择

国内编写的统计学专业方面教材系统性强、叙述严谨、知识体系清晰、重视基本概念的介绍和理论知识的推导;而国外的优秀教材则具有许多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实例,另外注重最新的科研成果。许多经典的专业课程在国外一些著名教授的主页上都有相关课程的案例分析资料、授课PPT、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链接丰富而且更新速度快。因此,教材以国外专业英文经典论著为基础,结合国内的优秀教材,同时运用查阅网络、资源共享、集中交流等手段选取一些介绍专业前沿领域及发展动态的相关文献,这样使学生在学习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接触到学科前沿。英文经典让学生体会原版的表达方式及相应的语言氛围,相关文献让学生体会到科技文献严谨的写作规范和态度,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能逐渐培养起一定的专业素养。贴近实际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到专业课的实际用途,而不是只感觉到空洞的理论。

第2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的范畴已覆盖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是众多学科不可缺少的实用型课程。专业英语课程是统计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分析了统计学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和主要问题,结合几年来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了探索分析,最后得出专业英语应融入几门统计学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而不是单单靠四十几个学时来单独完成的结论。

论文关键词:双语教学;统计学专业;专业英语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的范畴已覆盖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是众多学科不可缺少的实用型课程。而处在社会大环境中的统计专业学生要想获取最新的专业技术信息,必须对专业英语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软件涉及专业知识时能够运用自如,进而成长为学有所长,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一、我校统计学专业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为了能够掌握世界先进技术和国外专业发展动向,本科生应该能够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并在专业领域具有初步的语言交流能力。新形势对统计学专业大学生的要求不仅是能够阅读,也应该能写,能够进行语言交流。但是,通过近几年的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教学效果及学生反映等方面收集的信息表明,目前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实际能力与基本教学目标及实际应用仍有一定的差距。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的局限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中国与世界的日益融合,培养视野开阔、专业突出、外语过关的统计学专业人才成为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而我校统计学专业只在大三大四本科生中开设四十几个学时的专业英语课程,远远达不到专业培养的目标,为此,应拓宽这种受时间限制的课程设置模式,逐步推广双语教学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将专业英语贯穿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时时接受语言的影响,把汉语与英语,把英语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

如果汉语的专业课先行,后学相应的专业英语,学生感觉学之无味。但如果专业英语安排在专业课之前,学生又如听天书,或感觉深度不够。因此,有必要由传统的专业英语课程单独开课改为某些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

2.教材局限性

我校统计学专业是由应用数学学科发展起来的,学生系统学习的专业知识涉及基础数学、经济学以及概率论等多学科,知识覆盖面广,内容非常丰富,因此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概率统计为侧重,同时也需要涵盖高等数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多领域。各个学校专业培养的方向不同,所用教材也有相当的差异。这就需要任课教师自己准备教材。但如果我们采取某些专业基础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就比这要容易得多。国外许多统计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原版的英文专业书籍,既有严谨的理论,又有富有时代气息的例子,这些对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都特别有帮助。

3.师资匮乏

统计学专业课程涉及基础数学、概率论、经济学、金融学、社会学和医学等诸多领域。因此教师如要能胜任专业英语的教学,不仅要求传统意义上的英语好,还要求有开阔的视野,宽广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够较好地引领学生顺利地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这就增加了专业英语教学的难度。但是对于一些学校刚刚引进的年轻博士们来说,对于自己专业方向上的英语是非常熟悉的。让他们从事双语教学也不是难事,但如果让他们上好大一统的统计学专业英语课却有相当的难度。

4.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

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认识不足,认为是无足轻重并且可以轻松过关的一门课程。学生对于专业英语缺乏了解,认为是英语的后续。而如果把专业英语的教学融入到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中去,利于转变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认识,进而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服务。由于我国传统外语教学中“费时较多,成效较低”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进而反映在学生上就是学习效率低、英语应用能力差,这是双语教学中的最大困难。

我校统计学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迫切要求我们改革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从建设师资队伍、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改善考核方式几方面着手,对统计学双语教学进行初步尝试。

二、统计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建设

国家教育部已提出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其中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双语教学是一个需要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教材)以及教学方法互相配合的复杂过程。想要建设好双语教学,也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内容设计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我们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两个模块。在基础知识模块中,划分为数学基础知识、经济学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基础知识三大板块,在应用知识模块,向学生介绍科技文献的写作规范、英语单词的构词方式以及国际交流的常见用语等,从而培养学生对专业语言的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2.教材的选择

国内编写的统计学专业方面教材系统性强、叙述严谨、知识体系清晰、重视基本概念的介绍和理论知识的推导;而国外的优秀教材则具有许多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实例,另外注重最新的科研成果。许多经典的专业课程在国外一些著名教授的主页上都有相关课程的案例分析资料、授课PPT、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链接丰富而且更新速度快。因此,教材以国外专业英文经典论著为基础,结合国内的优秀教材,同时运用查阅网络、资源共享、集中交流等手段选取一些介绍专业前沿领域及发展动态的相关文献,这样使学生在学习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接触到学科前沿。英文经典让学生体会原版的表达方式及相应的语言氛围,相关文献让学生体会到科技文献严谨的写作规范和态度,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能逐渐培养起一定的专业素养。贴近实际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到专业课的实际用途,而不是只感觉到空洞的理论。

3.师资建设

目前,我校统计学专业高学历师资还比较匮乏,当然如果想让一些教师去看某一方面的英语文献肯定不成问题,但要系统地用全英文讲授一门专业课程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有必要引进一些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才或者给予比较有潜力的教师去国外做博士后的机会,在深化研究领域的同时,还可增加英语氛围的感染。

4.统计软件中的专业英语

统计软件比如SPSS、SAS和Stata中一些英文术语的命名规则。专业软件的菜单教学情景让学生学会如何安装英文版的专业软件,如何识别和使用英文版软件菜单。专业软件建模的情景教学,让学生掌握建模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术语,通过练习掌握使用英文版软件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专业软件后处理的情景教学,让学生掌握后处理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术语,通过练习掌握使用英文版软件进行后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方法及方式的改革

整个教学环节需要教师策划,涉及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互动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完成具体细节需要学生参与。

1.树立新的教学思想

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在授课的内容上不同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而在语言运用上又与以前的专业课的讲授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能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学习,而应积极探索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课程研讨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创造视觉的新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重视案例的分析

教学案例的选取要贴近学生生活,能唤起他们的热情去思考、去品味;能鼓励他们勇于实践,积极进取;能激发他们强烈的表现欲,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体会到统计学在我们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升其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学习这门课程是有用的,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去学习。

3.积极开展课程研讨、互动教学

积极与学生讨论课程的设置问题,多渠道获取学生对于教学的意见或者建议,从而尽快调整课程设置。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于他们意见的重视,从而才能更好地支持教学的开展。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多媒体、网络教学

多媒体教学可以给课堂提供大量的信息(如以图表方式给出文章脉络、介绍一些专业背景知识等),也可以利用图片、动画等带来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模拟实际应用场景(如专业学术交流和学术报告等)可以增强学生的现实感。另外注重引导学生上网搜索与学习相关的资源,从而调整部分学生只会利用网络打游戏而不会学习的不良习惯。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应改变过去单一的考试成绩加平时(作业及出勤)成绩的方式。要将考核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平时多一些小型测试,可分单元进行,以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考核方式也不仅仅是笔试,可以是对统计学专业知识的口头表达能力测试、翻译能力测试和对课堂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这样,不仅可以体现评分的公平、公正性,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督促学生学习,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调整教学进度和改进教学方法。

第3篇

数理统计学是以概率论为基础,通过对随机试验观察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推断来研究其统计规律的学科.其基本理论和方法已在医药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医药类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数理统计学具有理论严谨、概念独特、思想方法别具一格等特点,解题方法多种多样,考虑到用传统方法教学许多学生反映学习困难,无法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从2011年开始在数理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实施了PBL教学法.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正面效果,颇受学生的欢迎.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思考、概括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数理统计学的兴趣.

在数理统计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比如抽签问题,是先抽的占优还是后抽的占优?还有买彩票中大奖问题,如何才能提高中奖的概率?学完统计学知识后是否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其实上述问题都是统计学中要讨论的随机现象规律性的问题,学生一般了解很少.如何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的规律性?我设计了一个“抽签游戏”教学环节.

问题1【抽签】

在一个封闭盒子中放大小质地完全相同的10个签,其中写有“中”的有6个,选取10名同学不改变秩序轮流不放回抽签10次,试要同学们分析这10名同学抽中次数的情况.在游戏之前有很多猜测先抽的占优,抽中次数一定最多.实际结果如下:

每次抽一个签,可能抽中,也可能抽不中,具有偶然性.在抽签次数较少时,看不出什么规律,但随着抽签次数的增加,同学们发现每名同学抽中的次数在6次左右,他们得出一致结论:这种抽签方式与先后顺序无关,抽中概率都为0.6.这个结论和理论计算是一样的.通过对“抽签”问题的分析、讨论,就能对随机现象的规律有一个感性认识,学生也切身感受到随机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这是学好统计学的关键一步,以后统计学中的一些概念都可以用“抽签”说明,如数学期望、假设检验等,对统计学的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为了巩固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加深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对实际应用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2【调查身高】

我在班上对我校一年级女同学(约1500人)的平均身高作出了这样的估计:158±13(cm),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方案,在一周内验证我所估计是否合理.

解决此问题需要进行抽样调查,由于调查范围广,时间有限,要想能够获得准确资料,同学们必须相互协作.一周后,四个小组上交调查报告并作出结论,其中3个小组结论是“合理”.最后我在课堂上摆出其中2份调查报告.其中第一个小组这样表述:利用中午吃饭时机,在学校新校区食堂门口随机抽取100位女生量取身高获得数据,然后利用区间估计方式作出结论.第二个小组这样表述:(1)确定抽取女生人数180人,新校区60人,老校区120人.(2)使用学校教务处提供的花名册随机抽取学号后,在中午再找人量取身高数据,利用假设检验作出结论.请大家讨论:

(1)抽样调查方法的设计合理性.显然很多同学讨论时对第一小组方案提出质疑:看到人再量身高,这样会具有随机性吗?矮个子同学看到后会不会提前躲开?这样还具有独立性吗?护理系女生(占女生总数70%)都在老校区就餐,这样得到的样本具有代表性吗?可以看出同学们的质疑是动了脑筋的,充分利用已学知识对这个调查方式提出质询,这样得到的样本数据很难满足统计学要求,所作结论会出现很大误差甚至错误.大家比较认同第二小组的方式,基本解决了第一小组的问题,同时也符合统计学的抽样调查原理.

(2)作出结论方式的合理性.两个小组都是使用EXCEL统计分析工具作出结论,但一个是用区间估计,一个是用假设检验,有区别吗?大家讨论结果分歧很大,这时我站出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区间估计与相应假设检验既能提供相互等价的信息,又有各自不同的功能,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提供更为全面、完整的信息.因此国际上规定,在报告假设检验结论的同时,必须报告相应区间估计的结果.通过我的恰当的分析、讲解,不但及时解决了问题的分析,同时也很好地驾驭了课堂,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通过以上教学讨论对比,不但让同学们体会到了统计学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而且通过实践对所学理论知识做了更深层次的升华.

第4篇

采用调查问卷和理论考核成绩来评价教学效果。理论考核分两次,一次是针对CMT教学内容在对照组和实验组展开测验,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和综合题。前三种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共80分,综合题一道,分值为20分,目的是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次是面向全校2011级学生的期末理论考核,均是传统考试题型,总分100分,主要考察学生对书本内容的掌握情况。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两次的理论成绩,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问卷分析

调查全部在实验组学生中展开,共匿名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结果表明,CMT的引入让学生明白了基础知识在临床中的运用,激发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这正是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最缺乏的学习能力之一,见表1。

2.2理论成绩分析

由表2得知,在CMT教学内容测试中实验组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u=2.48,p<0.05),说明CMT教学法提高了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了其学习能力和方法,从而对基础知识掌握地更加牢固,表3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亦证实了这一点(u=3.72,p<0.01)。在综合能力测试方面,实验组同样表现优秀,其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0.2,p<0.01)。

3讨论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好它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临床上各种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及其治疗原理,但因其知识点繁杂、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和效率低下,历来被医学生认为是较难学习的课程之一[4]。对医学生来说,没有比临床病例更能引起其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将CMT引入生物化学教学,通过不断摸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3.1教学案例的难度应符合学生的综合能力

典型性CMT要求的教学案例是从临床搜集的真实的复杂病例[5],对于医学知识掌握甚少的大一学生来说,即使在教师引导下也很难就复杂的临床病例做出准确的分析,最终必然会因为超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使教改流于形式。鉴于此,我们所采用的病例都是授课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自己编写的,摈弃了过多的干扰因素,适当降低案例的难度,同时保证其真实度和有效性。此外,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对需要教科书以外知识较多的病例,我们同时指定相应的参考书,减轻了学生的课下负担。实践表明,以上措施使得大部分学生均能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

3.2CMT尽量不要在新授课中引入

目前的文献资料显示,CMT在临床课程中均是在新授课中应用,先由学生课下预习、自学或者查阅资料来分析问题,课上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问题的一步步解决来学习新知识。我们开始也借鉴上述方法,但遗憾地发现,有能力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甚少,教学气氛惨淡。我们转而在学完相关章节后引入临床病例,将其中的知识点甚至是已学的跨课程知识融入到教学病例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基础课程的兴趣和靶向性。这才是医学基础课程引入CMT教学的主要目的。表1的调查问卷结果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3.3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CMT教学质量

第5篇

关键词:统计课;教学;有效性

统计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财经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一门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创新能力及统筹兼顾的综合能力。因此,统计课的教学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有关专业课的学习及走向社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所以,提高统计课教学的有效性,将统计课的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基础知识课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以下是我对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见解。

一、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统计课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专业技能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并且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反思、批判,一步一步得到提升。表现为: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众所周知,职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及文化水平都参差不齐,统计基础知识又是一门较难学的课程,且该学科各章节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前面知识掌握得是否扎实会直接影响到后面章节的学习。所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好学、会学、乐学,最终提升学习统计专业课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转变传统备课理念是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重要保证

备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的,这势必导致课堂教学质量的低下。备课时必须提前了解分析学情,因为只有了解学生认知特点,才能从德育、知识、技能等方面来阐述教与学内容、目标、重点、难点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备课时,要想办法先让学生重新认识甚至喜欢这门课。可以搜集统计重要性的案例,如,用一副为常人所乐道的对联来阐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还可以搜集一些统计学的故事,让学生喜欢上统计,如,护理学的创始人、著名统计学家南丁格尔的故事,“若想了解上帝在想什么,我们就必须学统计,因为统计学就是在量测他的旨意。”莱布尼兹的故事,“音乐是人类灵魂从计数中感受到而没有意识到这是计数的那种快乐”。诚然,小到居家生活,大到国情国力,都离不开统计。家庭生活,包里有多少钱,缸里育多少米;企业的生产、销售等都离不开微观统计。一个地区,有多少城市和农村人口,就业率多少,多少人均收入,价格水平多高;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多少,财政实力如何,能源供给,外汇储备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宏观统计。可以说,统计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国民经济的每一个行业,重要性非同寻常,等等。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备出学生喜欢的课,否则课堂讲解、讨论都很可能难以落实。即便如此,教师在课堂上有时也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进行教学反思,写出自己课堂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误体会。这样准备的课既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学生喜欢的,一定也是能保证课堂有效教学的。

2.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是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动力。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强烈的兴趣时,不用老师教,他也会自己去学,不懂会去查、去问。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生知识的来源。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讲究方式方法,创设情境就是方式之一。这样通过巧设情境,学生会愉快地就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

学生的学习不但与学习情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教学结构或者说教学环节组织得严密与否有很大关系。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不断地纳入新鲜的学情、灵活的因素。这样,教师和学生都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发展,课堂教学自然是在有效中进行的。当然,课堂教学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随时都处于发展变化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和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不断地调整、丰富和更新,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创造一个灵活、充满活力的课堂,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灵感,让课堂紧紧围绕预设的目标发展。

3.关注学习过程、加强学法指导是提高统计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如何发挥学生统计课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统计课程的学习中有章可循,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把握其内在的联系及规律性,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承载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学习的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来。要做到这点,一是要尊重学生人格,二是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最终,多数学生不但会计算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等指标,基础好的学生还能够明白时间数列的速度分析就是动态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具体应用。这样,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收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明显提高。

总之,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教学的共同追求,也是教师必备的教学观念,统计课教学的有效性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真正有所学、有所得,让每一位学生增值,使他们真正成为既懂理论又善实践的创新型人才。

第6篇

1904年美国人桑代克所著的《心理与社会测量导论》竭力以心理学和统计学为工具,研究教育学,使教育科学化,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有关教育统计学的专著。随后,美国的一些大学先后开设教育统计学的课程,并出版专著、教材。我国大学和师范学校也把教育统计学作为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不少学者从事这门课程的讲授并撰写专著、教材。[1]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统计学课程与教学方面的弊端日益显现。社会变化在为这门课程的发展提供良好发展背景的同时,也对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教育统计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方面的弊端并改进之成了从事这门课程教学与研究人员的重要工作。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开设范围狭窄

在我国师范院校,除了数学专业以外,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一直是学习统计学的主要专业,而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大多数不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也就是说,一方面,在少数懂统计学知识的学生中,只有一部分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教师中最为庞大的教师群体——中小学教师,极少懂得统计学知识。社会的发展要求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对教学进行科学管理,提升职业的专业化水平,而实际情况却是,懂统计学知识的除数学之外其他科目的教师寥寥无几,大多数教师不仅不能利用统计学知识提升教育管理的科学性,更不能从事数量最大、人们最为认可的一种研究——实证研究。大多数教师仅会使用平均数和百分比这些最简单的统计方法。

(二)教材的内容体系重基础轻应用

到目前为止,我国出版的教育统计学的专著有10本左右。各重点师范大学有自己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知识体系注重系统性,讲解透彻,难易适中,能够及时补充统计学的新成果,有利于给学生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不足之处在于知识基础所占比重过大,所需学习时间较长,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具体地说,第一,教材内容缺乏应用性。虽然有例题和练习题,但例题和练习题缺乏系统性,知识点不同,例题、练习(或数据)就不同,例题、练习题只是某组数据或某个研究结果的一个片段,只反映一个小的知识点,学生既不知道此题的前提,也不知道完成此题的意义,仅是为做题而做题。第二,缺少统计软件的支撑。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之前胆怯,学习过程中间吃力,学习结束后不会应用,很快遗忘。

(三)教学模式陈旧

教育统计学的教学时间基本上为一个学期。其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第一,条件—公式—例题—练习的教学过程。即,教师先讲公式的使用条件,再讲公式的内容,通过例题的讲解促进学生对公式的理解,通过练习达到应用公式的目的。第二,孤立地学习统计学。很少将统计学知识的学习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联系。第三,缺乏实践性。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解决书本上的问题,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当代社会,这种课程设置、教材体系和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呈现出如下弊端:

第一,保持效果不佳。各章节例题和练习题各自独立,学生在学习时感到知识之间缺乏系统性,形成了思维定势,学习哪一章就记住哪一章,忽视章节之间的联系,产生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不易保持,导致遗忘。

第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花大量的时间获得的是基础知识和计算技能,不具备实际应用能力,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多数学生只能就书本学书本,不能将所学知识和所获得的技能用来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也不能熟练使用统计软件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第三,与其他教学活动的割裂。统计学学习是孤立的,没有与其他教学活动相联系。单纯的统计学学习使学生不能用其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如教育测量、写作毕业论文。

第四,知识应用范围狭窄。大多数教师不能使用这种重要的研究工具从事科研,促进教学,为提升职业的专业化水平服务。

二、课程与教学模式的系统变革

(一)提升课程地位,合理安排开设时间

将教育统计学设为师范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使每个将要成为教师的人都具备统计学知识,都能够熟练地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教学和科研。

开设统计学课程的时间应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心理测量、实验心理学、毕业论文写作之前,加强统计学学习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

明确统计学的课程性质及目的。它是一门应用性的课程,学习统计学的目的,一是掌握心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二是能够顺利地阅读统计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间接地学习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三是能够用所学知识研究教育与心理现象,能够使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统计软件处理教育与心理方面的研究资料;四是提高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

(二)建构教学内容新体系

统计学的教材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一系列变革。教材中充实了描述统计学、推断统计学的内容和方法,发展了多元统计分析在教育与心理研究和实验中的应用,将相关的统计信息网站提供给阅读者,便于学生自学和搜集信息。但是,这种变化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统计学教学内容分散、分裂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理解困难、应用困难的现状。用系统观点统整教材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1.使用单一、典型的例题

教材中的例题只有一个,从始至终贯穿整本书。例题最初只是一组数据,在不同的章节对这组数据进行不同的处理,从简单到复杂,每个新知识都对这个例题中的数据进行更为深入、完整的研究和分析。如,学生们经过调查后获得了一组数据,在学习描述统计时,对这组数据进行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分析,在学习推断统计时,对这组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和回归分析。例题是教材编写和学生学习的中心线索。

例题具有典型性,能够包含几乎所有需要学习的东西。这样,既保证了知识体系的完整,也保证了学生知识逻辑的完整。

2.设置系统、完整、个性化的练习题。

教材只提供练习题的原始状态,如,一组数据,练习题内在蕴藏的信息由师生共同或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整地展现出来,让学生系统地应用所学的知识,体验到一个完整的数据处理过程,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获得探究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教育现象各有不同,一组数据不能够表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因此,应设计多个练习题,练习题本身是系统的、完整的,练习题之间是有区别的。选择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有利于学生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分析,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3.教学内容将知识学习与软件应用相结合

现代社会,计算机成为数据统计的重要工具。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成为必然。[2]

教材中减少公式的推导,代之以统计软件的使用,使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同步进行。一方面,可以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能够即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给予反馈,验证学生学习的效果以及是否能够正确地使用统计软件。

(三)教学活动的重构

1.学习心态指导。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统计学之前产生的不良认知会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常见的有:原来的数学成绩决定自己是否能够学好统计学;他人对统计学学习的否定性评价影响学习信心;对公式刨根究底,将学习重心放在公式来源及推导上,时间耗费大,学习效果差;崇尚公式的形象性,厌恶公式的抽象性;中小学形成的数学思维习惯无法迁移到统计学的学习上。因此,有必要在学习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学习心态指导,帮助学生摒弃不良认知,树立学习信心,减少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因素。

2.教学重点的应用

条件—公式—例题—练习四个步骤构成完整的教学活动。如何分配各步骤的时间对于提高统计学的教学效率,发挥其应用性至关重要。在学习时间不变而学习内容不断增加且计算机技术极大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于统计学这样的应用学科,将大量时间放在公式的推导及计算过程上已不可行。教学活动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公式的使用条件以及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解释上,以提高学习效率。学习统计学本身就是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教学模式的变革。

教学活动着眼点的变化带来教学模式的变革。将教学模式由原来的“条件—公式讲解—练习”转变为“条件—知识选用—软件操作—结果解释”上。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在传授基础知识,新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选择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4.统合其他教学活动。

第7篇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方法;考核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163-03

随着定量研究的日趋重要,统计学已经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得到广泛运用,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应用方法论。它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内部特征,也可预测事物的未来趋势,从而也成为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基础课。同时,也成为对现代各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要求。

然而,在教学中发现统计教学并非尽如人意,也存在某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周丽华和田在兰(2009)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并提出统计学教学三个环节的模式[1];刘秀艳、王听和阮亮(2009)认为统计学课程教学须适应社会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而进行改革[2]。曾五一、肖红叶等人(2010)认为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内容应包括制定新的教学规范和培养目标,要设计课程体系并构建新交流平台[3]。刘丹丹(2013)认为传统方式存在不足,提出重视统计软件的运用和多样化的教学[4]。这些学者都对统计学的教改各自提出有益的建议,但也有些忽略了课程教学中学生本身学习所起的一些作用。

本文以统计学的教学实践为基础,从对统计学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老师教学以及学生的反馈两个方面提出改进方向,并为统计学的教育工作着适应时代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经管类专业学生对统计学的畏惧和传统教学中的误区

随着社会科学日益向精确化、定量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社会中的各个部门对各种研究数据需求剧增,统计学作为一种数据分析方法,使用越来越频繁。但是在经管类专业学生对统计学认识以及目前传统的统计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相当多的学生理论学习基础不扎实

在经管类院校中有些文科背景的学生,他们原先的数学基础就薄弱,并且在大学里学习高数时相当吃力,对概率论的知识非常头疼;同时有些高校虽然开设概率论,但难度较大的内容不作深入讲解,导致学生知识不扎实,在学习统计学的时候倍感吃力。因此他们对统计学患有惧怕心态,所以导致许多文科背景的同学不得不被动学习,从而缺少完成学习的信心。

(二)统计学课程具有概念多,容易混淆,不易理解的特点

统计学核心内容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这是定量分的基础。而统计学核心部分是依赖概率、逻辑与推理等内容;其教学过程其他理论性课程相比欠缺趣味。特别是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导部分,每章的引入概念很多,概念间相互引入,例如:随机抽样中样本均值的均值分布、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中心极限定理等,使得相当多的学生兴趣低落,概念混淆,导致畏惧学习而退却。

(三)传统教学存在忽视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的培养

作为应用学科,统计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实践能力,但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的统计学教学,仅仅对理论知识过于强调。目前,统计学大都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作为教学方式为主,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偏重记忆和解题,对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思维培养能力重视不多。而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缺乏实际分析问题的锻炼,使得学生很难真正掌握统计技能。

(四)统计学的教学时间中计算机软件的培训课时不够

当今社会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对统计中使用计算机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利用计算机来掌握一种统计软件将会是社会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统计课课程时间的有限,使得众多高校没能将统计学与统计应用软件相结合起来教授学生。这导致学生一旦面临难度较大的内容不作深入演示和练习,使得学生学习时倍感吃力,理论知识和运用脱节。

(五)对学生的统计学考核和激励内容单调

高校统计学的考核方式大部分是以抽象的统计概念以及繁复的统计计算作为闭卷考试,而平时成绩检查仅来自于练习与考勤;甚至只以最终的期末考试一次作为考核标准。学生应付考核通常以死记硬背就可通过考核。这些并没有让学生完整和主动的去理解统计学的相关理论,教师依然很难了解学生掌握的统计的理论和能力程度。

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培育学生统计思维

统计学是门专业性强的适用所有学科领域的通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其教学的重点应该是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学生统计思维的培养。依据学生的专业基础状况以及统计学的教学有效与否,文章从改进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进学生的考核三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统计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

(一)改进教学内容,培育学生统计思维

1.选择难度适宜的统计学教材。选择难度适宜的可以让多数学生接受的统计学教材,并辅助与社会热点关联的政治经济案例。教材重要视编写的质量,其选择的标准应以培养统计思维为核心,统计案例练习为补充;培养能应用统计推断能力为重点,能够使用统计软件SPSS及EXCEL等软件为目标;还要突显教材在社会发展变化中的知识系统性和实用性。教材中数据要适时更新,案例要联系现实的发展变化,对传统的问题要能够以定量的思维剖析。

2.根据不同的统计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侧重。统计学核心内容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统计描述主要讲授数据的图表展示和数据的概括性度量,其中数据的预处理和数据的整理展示,理论难度小,但是概念很多,如果按部就班的讲解能容,就显得内容枯燥无味,但是相关内容可以用Excel或者SPSS进行展示。例如在数透视表一节内容中,让学生看书或者讲解PPT课件,学生的反应依然疑惑。但是通过课堂时间把该内容的案例通过电脑或视频逐步展示时,效果清晰,学生疑问减少。

推断统计在描述统计的基础上,根据概率原理,以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为核心内容;并依据样本信息,探讨总体数据的规律性。因此,掌握推断统计的思维框架和方法是学生学习的要点。根据教学实践来看,少用数学公式,避免统计学课程成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课程知识点的介绍,多用与经济和企业活动相关的案例讲解统计推断中的检验统计量、拒绝域、Z值和P值决策过程,并要通过软件演示。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育学生统计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角,老师虽然只起到引导作用,但是老师依然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改进。通过改进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使得课程变的生动有趣,从而有助于他们的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1.在传统注入式教学中融入自我和启发学习式教学。第一,教学方法融入自我学习式教学。让学生提前做好一些课程内容的PPT课件,这属于自我学习;并且让学生自我讨论并分析总结,在课间时间进行表述;这不仅提高他们的兴趣和也增加他们彼此间的荣誉。但是,自我学习必须加入老师在课间的教学总结,必须对学生自我学习时存在的不足等点评分析,并指出统计学知识的核心内涵和理论的外延扩展。第二,教学方法融入启发式教学。在统计内容较难理解的参数估计何假设检验章节内容中,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注人式教学,融入学生讨论、提问等启发式教学。老师在课堂时的身份像是个教练,一起与学生去讨论探索、分析总结,这种方式强化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也强化了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同时这个教学思想还要与案例教学方法,以及课程的内容相结合,成为一种较灵活的教学实践。

2.增加案例教学可以实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实现学以致用。增加统计学的案例教学,这是统计学课程的一种效果较好教学的手段。学生们通常厌烦枯燥繁杂的理论,即使机械的记忆,很快就忘记,而案例教学以学生理解为核心的教学方式能够把统计学理论与实践较好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认为:首先,利用案例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统计学的一种思维框架,这是理解理论的较好的手段。其次,学生在案例分析中,需要扮演主要角色,这样才能主动的学习知识和利用分析工具,进行案例破析,并解决社会中类似相关问题。第三,案例教学还需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甚至科研的案例结合起来。例如利用消费者购买汽车需要考虑的安全、价格、品牌、舒适度等多方面因素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相关性分析。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对消费行为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同时增加与学生毕业的论文相关的案例教学时,把论文中相关的数据和问题抽出,交给学生;由他们讨论后进行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并进行计算分析。这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统计课程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改进对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日常备课也是一种挑战,不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也要利用网络不断更新案例教学的案例库。案例教学的背后,是教学相长,是培养学生统计思维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的调查和研究能力。

3.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第一,板书与多媒体结合。传统教学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一旦遇到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等演示一些篇幅较长的资料、复杂的图形信息及大量计算时,板书的缺点毕现,从而影响教学。而教学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尤其是电脑和投影的使用,上述影响就迎刃而解了。例如统计中的一元回归和复杂多回归中,对于计算量大,涉及的分析因素较多的回归计数结果,可以迅速地展示出来,这个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统计软件输出结果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第二,多媒体与统计教学软件结合。目前多媒体教学方式非常普及,但是对学生统计软件的学习也要重视。常用的统计软件有Excel、SPSS、SAS等。Excel非常容易操作;SPSS和SAS属于专业的统计软件,有着良好的输出界面,需要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上机训练。对于教学Excel软件中提供的函数功能就可以胜任,而对于科研或者复杂的社会问题,后者才能满足。掌握一两种统计软件工具不仅可以快速处理现代信息,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也是案例教学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重视软件的学习也将会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例如通过透视图、派雷托图、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学生在电脑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统计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提高统计学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4.增加课间的提问式教学。课间提问不仅是师生互动,也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好方法。提问的形式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变化。对于学习过的内容来讲,提问是检查和复习;对于课时即兴提问,是强调重点和引起学生关注。形式上可以是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这种方式更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估计区间内容时,可以班级预先分好的小组,提供每组一份预先准备好的抽样框和随机数表,然后计算样本指标均值和标准差,并估计总体的估计范围。最后将班级各组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将区间估计的内容、过程以全面理解和学习。当然还可以上第五章节前必须对第四章节的核心概念进行提问。在课间的提问式教学活动中,老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了解学生的运用能力的大小。

(三)改进考核内容,培育学生统计思维

普通的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凭借苦记就通过了期末考核,并且这种难以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除了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统计考核有较大影响外;本人根据教学经验认为在学生的平时考评中,团队学习和考核也是影响学生统计学习的重要因素。

1.改进考核内容,引入“团队”学习及成绩进入个人考评。学生的总成绩是考核的结果,而学生的总成绩考核来自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团队成绩三个方面)、以及最终考试;一共四个方面,并分别分配一定的考核权重(例如:10%、10%、20%、60%、)。

由于统计课学习通常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数学水平有好有差,可以近似一个正态分布;对数学较差的学生来说,统计学习中可能会存在困难,但是以宿舍就近原则(或者学号就近原则),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不超过10人),采用小组内帮扶、考评的方式学习,并且小组内部自由的推荐小组组长;用小组计分方式考评学生成绩。

2.团队考评需要奖罚分明。统计学知识需要精讲和练习,传统题型有利于学生对统计基础知识的培养,但在对统计学知识点进行提问式教学中,可以复习和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对于课后作业和课堂作业,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上台演示,有利对学生应用能力考核,使得教师能够切实掌握学生学习知识的程度。

小组成员上台演示次序如下:各组的组长上讲台做题,然后随机抽取组员上台做题;如果组长做出来,而组员做不出来,我们将结合情况扣小组组长和小组集体分数。如果组长和组员都能做出来,就可以加分。

另外,根据教学经验每个组的学生集中坐在一起,可以快速的进行考勤。对于就座前排第一排的小组适当加平时分,最后排先回答的问题、随时小组点名上讲台演示的方式,随机进行检查和考评,让学生们上课不敢分心。另外小组考核,增加了小组成员的荣誉感,大家在学习中既有相互帮助,也有相互竞争。

3.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需要团队的配合。传统练习题有助于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但对学生具体操作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无效。由于不同的学生其个人在计算机的运用水平上各不相同,导致其在统计软件学习中水平各异。但是课堂时间有限,有些问题老师不能够一一作答;团队的互助学习就非常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只要问题被团队中一人知道,该问题就将会在团队中迅速传开。这不仅有利学生们的学习,也起到老师教学中的助手作用。

三、结语

随着社会科学日益向精确化、定量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统计分析研究的方法已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掌握统计学知识和统计相关软件工具也成为现代各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要求。

因此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就要有不同的模式和创新点,一方面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方法,把统计理论与实际经济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老师根据学生情况,合理组织学生们的适当学习和考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和自主的学习。

此外,统计学教师不仅需要个人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也需要学校大力开展教师的培训培养。

参考文献:

[1]周丽华,田在兰.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9,(24).

[2]刘秀艳,王昕,阮亮.高职院校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08).

第8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统计学教育;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2

中职教育是面向职业就业的教育,是为实现学生今后在专业岗位上的专业技能进行专业知识、技术的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方面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几乎所有中职学校都将这一目的作为自身教育的目标。统计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课之一,也是经济管理专业课中比较重要的知识构成部分,将收集,整理以及对社会经济特征的分析结合在一起。但是因为课程内容的原因,很容易使学生对严密的体系,丰富抽象的概念,以及复杂繁琐的运算感到枯燥。所以,在统计学教育中,应该依据专业培养计划,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教育力度,与实际结合,将应用能力培养作为第一目的,保证学生掌握统计学知识,可以在日后的经济问题的处理中充分应用。

一、统计学教育现状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如今中职学校的统计学教育一般作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存在于众多学科教育中间,统计学课程的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辅助其他科目的学习,对于很多会计、经济方面专业的中职学生,统计学是需要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但如今,统计学科目的教育在中职学校并没有很好的效果,统计学现今的不良发展状况除了由于统计法规宣传不够、专业人才质量和实际社会需求不成正比、统计数据质量不好以外,还有就是因为教育模式、机构、功能、标准、资源、过程等多方面的不足造成的。另外就是中职学校的生源一般都是基础知识水平不高,个人能力不强,在理解统计知识的时候存在一定困难,实际操作能力也比较弱,再有是因为不是主要专业课,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这门课程。为了提高中职统计学教育的质量,我们要从专业的角度对这类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确定问题所在,提升改革程度,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中职学校统计学科目教学的稳定发展。

二、中职统计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统计学教育目的不明确

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具备良好素质和实际业务水平的应用性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就要求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时不但要保证学生掌握专业的统计知识,还要有相当强的实际应用能力。但是现在的统计学教育,一般都是注重理论知识教育,忽略学生的个人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学生的创造应变能力,动手实践管理能力,探究解决问题能力都相对较低。

(二)统计学教育教学方式单调

现在国内的统计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在课堂口头讲授为主,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应用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方式,师生之间几乎没有互相交流。在统计学的教育中,对理论内容的重视,而对实践能力,教学发展变化方面的重视不够。 教学内容一成不变,没有新意。教育手段也停留在过去的形式上,不能运用现代教育工具形象的展示教育内容,影响学生的知识吸收效果。

(三)考核方式方法没有新意

现在统计学考试基本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或许可以促进学生明确的发展过程,使教学组织变得较为容易。但是因为考试内容严格依照大纲要求,不能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统计学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调整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内容

在过去的统计学教育中,基本都是以教师为主,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课堂上一味地记课堂笔记,几乎没有思考知识的时间,虽然教师讲了满满一堂课的内容,但是学生的记忆却并不深刻,完全掌握知识与并能实际应用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统计学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细致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的部分,增加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致。

统计学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与多门学科存在联系,包括数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以及计算机等学科都有关系,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要达到帮助其他课程的知识的吸收掌握。就要在教学的时候依据不同学科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在会计专业教学中要加强统计教学教育中的财务应用的统计知识;在进行市场营销的统计教育时要提高对市场调查统计的教学内容,以此扩大知识范围,不断丰富知识储备,进而构建学生的主动思考的习惯,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现教育实践的互相融合

中职统计学教师应该将多种教育技术、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可以通过基本的讲授,课堂的启发,问题的探寻,实践的进行,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几方面来实现教育目的。在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同时要提升学生实际水平能力的培养,加强技术应用能力。

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个班集体看成一个样本,确定设计模拟课题,让学生进行调查。由学生自己设计调查方案,自行进行小组分配,自行进行调查统计。包括调查目的,对象,单位以及调查的方法,数据的整合,最后的计算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对撰写调查报告,数据的统计整理和分析研究都由学生参与,掌握工作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加强理解认识,更好的吸收专业知识理论,提升教学效果。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尽量将课本所讲和实际生活两者相结合,在教学中尽量运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教学,最好是真实存在的事情,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接近统计学,进行统计学学习,更重要的是深刻意识到学习这门功课的意义。

(三)改变考试方式

过去的教育成果检验方式一般都是考查学生对书本内容的掌握,尤其是书本理论知识以及介绍的方法,所有考试的内容都和学习的书本有关,正确的回答出书本理论知识的问题,并不意味着掌握了统计应用能力,统计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中涵盖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是普通考试检测不出来的。一般统计学只是理论和实际应用两部分组成,所以考核也要对这两方面进行考察。

首先是考察统计学知识理论,这方面的概念、定义、统计作用、研究方法、特点、原则、工作步骤等都是考试的内容,最好将抽象的概念知识通过实际问题体现出来,保证学生通过理解概念来回答问题。

其次是考查学生的实际综合能力,调查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调查结果,通过报告的形式进行反馈,不管在什么地方,调查报告是最好体现事物根本特征和发展状况的体现,这就考验着学生的写作和专业知识两方面的能力。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对不是统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的时候,采用调查报告的形式,考察效果是最有效的。另外现代教育教学工具的辅助也是有一定效果的,在统计学教育中,计算机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除了要在教学中保证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学理论,还要锻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调查、整理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依照教学的阶段性特点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锻炼学生进行图表绘制,计算统计指标,使用统计软件的能力。所以,在对统计学知识能力进行考察的时候,将是否能使用计算机类的现代办公工具看作是考察的一项,也是很有必要的。

(四)实施创新型教育改革

在中职学校中普及并提升统计学教育是今后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领导的支持与重视,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帮助才有可能实施完善。所以,最后我要提出自己在教学教育指导中的实际教学方式细节的看法。

第一,要强调统计学教育的基本思想,在统计学教育中将抽样方法,概率初步、描述、推断、非参数统计与表格使用融合在一起,同时与教学案例相结合,争取可以系统全面地给学生讲解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和统计方法。第二,是统计学教育的基本途径,目前来看一般学校的统计学教育都是以《应用统计方法》作为选修课,以培养塑造学生的统计意识,传授学生统计方法,一般的统计学教育把课时控制在54到72小时为宜。第三,是统计学教育的目标,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对《应用统计方法》进行学习,从基础上了解统计学,构建基本的统计意识,可以采用兼得的统计方法,将应用广泛的表格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统计工作中。第四,是统计学教育题材的选取,这方面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习惯,教学目的,学生水平,教育实践自行确定,一定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争取达到最好的效果。第五,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进行统计学教育的老师一定要加强自身学习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统计学的不断创新发展,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随时掌握相关技术的更新。最后要进行统计学习评价,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由学到做,由理论到实践,变革传统考试方式,将调查报告的制作撰写作为考察的重要方面,使学生可以从统计的各个方面掌握统计要点,提升统计能力,最大限度的表现学习成果。

在中职学校的职业性教育过程中,专业构建和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实践教学,这一点被独立出来,提升了实践教学在教学建设和改革中的地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统计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统计学的社会教育进程。另外,加强统计学教育可以实现统计工作者的价值最大化,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通过全文分析我们可知,只有在根本上对教育教学观念进行改革,提出符合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和自身能力的教育方法,才能改变当今统计学教学的不良现状,使之成为应用性强的专业学科。

参考文献:

[1]王新华,刘红红.统计学教育学改革的研讨[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

[2]梁雁.有关统计学教育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0(23).

第9篇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以预防医学系预防医学专业2007级全体学生共101人为研究对象,自行设计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根据计算机产生的伪随机数随机抽取1、2班为实验组,3、4班为对照组。

2教学方法

在理论课教学方式上,实验班和对照班均采用多媒体传统教学。而在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上,对照组的实验课程仍旧沿袭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即“回顾理论课知识点练习教科书中对应的思考练习题课后复习”,学生被动参与。实验组在实验课程中则以案例讨论分析为核心,学生主动参与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即“课前复习理论知识提出案例互动交流分析案例解析教师总结”,通过对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得同学们有机会运用理论知识对文献中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探讨,达到从实践层面上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调查方法

教学效果主观层面学生自我评价: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个人一般情况、学习效果自我评价、教学改革效果评价以及对实验教学的建议和意见。经预调查后,调查表在实验组与对照组同时统一发放,学生当场填完,经核实无漏项当场回收。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99份,有效回收率98%。教学效果客观层面评价:为客观评价教学改革效果,老师特意命制了具有调查目的的试卷,以期末考试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评价。试卷分两部分,前半部分为基础知识部分,后半部分为综合运用部分,满分100分,由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除两人缓考外,其他所有试卷当场收回,回收率98%。

4统计分析方法

资料经统一编码后实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双录入的方法,2人分别录入再进行对比,对数据进行逻辑查错后经整理形成最终数据库,数据分析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包括算数平均数、标准差、等统计描述,以及统计推断如t检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等。

5结果

5.1一般情况比较

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实验组49人,对照组50人。两组同学入学前的性别、来源地、户籍构成、和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资料人口特征上有可比性,均衡性好。

5.2理论知识认知情况

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情况,包括T检验、方差分、统计图表、直线相关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5.3教学效果自我评价情况

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教学方法的评价中,交流能力、表达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而学习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4期末成绩客观指标

为客观评价教学改革效果,老师特意命制了具有调查目的的试卷。试卷分为两部分,前50分为基础题,题目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基础;后50分为实际运用题,需要灵活运用书本知识,难度相对较大。实验组与对照组基础知识部分得分、综合运用部分得分、总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

6讨论

随着医学科技以及卫生事业的发展,社会对以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研能力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以案例问题分析为基础的教学是顺应教学改革潮流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通过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实验教学模式下,通过对不同实验教程的教学效果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对统计学知识认知方面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同学在获取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交流能力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学习效率方面自我评价,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同学期末考各方面得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分析可能原因如下:

(1)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实验教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进行案例分析。其前提是需要对书本理论知识要有一的理解。学生由于缺乏主动性,在上实验课程之前,由于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没有在实验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预习,包括收集资料、查阅文献、全面透彻的理解书本知识。致使在实验课程中不能积极的投入到讨论之中。同学们应在课下即使巩固知识,在对书本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才能融会贯通地提高对书本知识的灵活运用。

(2)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医学统计学理论和系统性较强,章节内容比较枯燥抽象,公式难以辨别和识记,同时同学们的数学演算和推理能力较弱,因此同学们对统计学的认同程度较低,普遍存在畏难和烦躁情绪,案例分析要求每个同学都积极加入到讨论中,同时主动发言,回答相关问题。实验组同学普遍反应压力较大,学习负担重,这样更能激起同学们的排斥情绪。可见,同学们的不良情绪对本次调查结果存在一定的影响。

(3)实验组缺乏课后的巩固练习:

对照组的实验教学模式以课后练习为重心,在理论课程之后,对具体的课后练习题进行解答,这有助于同学们对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实验教学采取案例分析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但是仅仅通过课堂的短短几十分钟是远远步够的。学好统计学除了需要识记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而适量的课后练习则是通向融会贯通的桥梁。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学科,实验教学组同学在案列分析之后,要做适量的练习题巩固知识,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7结语

实验教学课程的改革使得学生在交流、表达、获取信息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这主要归功于案例分析给予了同学更多表达自己的机会。同学们畅所欲言,个人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但是在改革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除了教学形式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要从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笔者认为可以着眼从以下方面进行调整:

(1)实施前老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增强了学习动力和信心。同时同学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课前准备更充分些,多让学生望参加现场数据收集工作,增加接触实际工作的机会。在实际工作中带着浓厚兴趣去学习将有助于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10篇

关键词: PBL 教学模式 肿瘤临床教学

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于1969年由Barrows教授提出,是基于问题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为向导,旨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1]。PBL教学方法通过教师提出或引导提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评估系统和激励体制等,在实施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灵活地综合运用课程内外学到的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实践证明,PBL教学方法的实施,改变了学生长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显著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早期就能够学会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释或解决临床问题,很好地实现了基础学科之间及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知识的融合,显著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沟通交流、组织、表达、团结协作等综合素质,为其将来从事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2]。肿瘤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并且近十余年肿瘤知识更新迅速,肿瘤的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的理念越来越重要。因此,肿瘤学的教学随之纳入了很多新的教学内容,如肿瘤的综合治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肿瘤心理学,等等。这些内容的扩展,给临床教师增加了教学难度。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开展适合现代肿瘤学的教学模式,是肿瘤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研究尝试将PBL教学法应用于肿瘤学临床课程中,对比LBL(lecture based learning)传统教学法,对新疆医科大学60名实习学生进行观察和考核,得出以下结果。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将新疆医科大学2010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于我院肿瘤中心实习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本科及本硕连读班学生共60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为PBL教学法,共30人,对照组为LBL传统教学法,共30人,两组学生年龄及性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30名学生采用PBL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强调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教学目标。

对照组学生共30名,使用LBL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为主导,按照课本编写内容进行灌输式教学。

1.3教学效果评估

常见恶性肿瘤诊治知识评估,采用答卷形式,内容包括理论及病例分析两部分,理论50分,病例分析50分,分别计算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对教学成绩及教学满意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通过试卷考试成绩比较发现,在理论知识方面,二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病例分析方面,PBL教学组好于LBL教学组(P

3.讨论

医学教育的目标是让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熟悉临床分析问题思路,能够鉴别诊断,同时有施治的能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方式及学习态度对达到教学目的是重要的影响因素[3]。将LBL结合PBL运用到管理实践教学中,既克服了LBL以个体为单位学习发言的局限性,又克服了PBL“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性[4],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分析和诊断以往真实事件,有利于帮助学生改善思维、增长智慧,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学会应用、检验和发展理论知识。

医学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学科,PBL教学过程中重视临床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灵活使用所学理论知识,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发散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处理技能。这些都是作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不可缺少的[5]。这种联合教学模式适应当今肿瘤科临床实习的教学需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值得今后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Neville AJ.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medical education forty years on[J].Med Princ Pract,2009,18:1-9.

[2]刘杨.PBL教学模式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J].Basic Medical Education,2015,8:694-696.

[3]Gurpinar E,Kulac E,Tetik C,et al.Do learning approaches of medical students affect their satisfaction with problem based learning[J].Adv Physiol Edu,2013,37(1):85-88.

第11篇

    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来自于外部压力的学生学习主动性缺失

    主动性可能来自于压力,这种主动性常常是暂时的,带有较大的功利性,一旦达到目标,主动性就消失了。兴趣是主动性的另一个来源,比较而言,来自于兴趣的主动性则比较持久,但是兴趣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绝非一门课程能够胜任的。“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会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影响学生的学习氛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课程感兴趣,就会对其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学习效果。”

    1.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评价考核体系

    始于20世纪末的高校扩招带来的问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教育部等高校主管部门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考核与监管,以期从源头上控制没有社会需求的专业招生。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对的,但各高校采取种种手段应付就业率的考核,不仅出现了学生“被就业”等荒谬的事情,还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学效果。各高校、各专业都要应对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甚至是与国外的高校竞争。竞争不仅是各高校实力(师资、科研水平、综合水平)的比较,就业率也是其中重要的方面,如果这些争取来的学生不能按期完成学业,顺利就业,对各高校、各专业来说无异于自损招牌,这就意味着所有的学生只要进了大学的门,一般情况下都能顺利拿到文凭。管理部门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这一点,这实际上变相剥夺了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独立考评的权力。在教与学的博弈中,如果学校管理部门管理设置的前提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拿到文凭,即专业课学习都通过考试,那么学生对应用统计学这类有难度课程不会有学习的压力,他们会认为反正最后考试都能过。况且,学生手里还掌握着“学评教”这个对付教师的“法宝”,迎合学生的需求是教师的理性选择。

    2.公共管理专业的影响

    “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仍然比较落后,学科边界模糊,视野狭窄,基础不牢,知识体系不完整,研究方法陈旧,知识创新不足,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针对性、应用性不强。”学科边界模糊使研究内容多而庞杂,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多,学生感觉“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基本上学习的都是“屠龙术”;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落后,借鉴学习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学生不仅面临较多的学习内容,在总学分一定的前提下,必然是各种方法都了解,但是都不精,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没有就业的竞争优势,公共管理成了一个所谓的“万金油”专业。政府扩张权力,公务员待遇优厚,工作稳定,每年都吸引了大批毕业生考公务员,近几年考公务员成了高校毕业生的首选,这种形势使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更加困难。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很不发达,那么与公共管理专业对口的就只有政府部门,进政府机关只能考公务员,公共管理专业知识对学生考公务员并没有直接的帮助,这些必然影响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高校科层化管理模式的影响

    科层化管理模式注重的是程序和规则,正如默顿所强调的“:规则原本只是手段,现在却变成了终极目标”。不同学科的教学工作不仅有共性,还因为学科、专业及教师、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性,特性服从严格的规则制度,要求教学活动服从行政命令,这必然给教学带来种种困扰,应用统计学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文理科合班教学

    我们的授课对象是按大类招生的公共管理,文理兼收。高中阶段理科的数学已经包括了概率论的初步知识,文科的学生则没有学习过这部分内容。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较大影响,文科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重思辨思维,轻逻辑思维的思维定势,普遍对与数学相关的课程有恐惧感。这要求我们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既不能使文科的学生学不懂,又不能让理科的学生感到没兴趣。我们应用统计学的授课教师首先要消除文科学生的恐惧感,并逐步建立起用统计数字来说明事实,用统计推断来验证主观判断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利用统计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

    2.大班教学,课时压缩

    作为公共管理的专业基础课,应用统计学曾经是4学分,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学校对专业课的数量和课时都进行了调整,应用统计学现在是2学分(32学时),但课程内容没有减少。内容多,课时少,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应用统计学的概念、公式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而且从基本概率知识到推断统计学的各种方法之间存在层层递进的关联,前面的假设检验等知识没有掌握,后面的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就很难理解。学生必须做课后学习、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否则很难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课后学习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甚至成为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我们将课后学习分为三个部分:内容自学、习题练习、上机练习,内容自学通过课堂讨论或完成作业的方式检查;上机练习用来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作为平时成绩。

    《应用统计学》是公共管理的专业基础课,安排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或二年级第一学期,这个学习时段学生学习负担较重。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同时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基本知识和概念需要学生课外学习,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每年公共管理专业招生的数量基本固定,出于成本等各方面因素的考虑,一般都是按50多人的大班进行授课,案例讨论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这不仅影响教学效果,也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应用统计学》采用案例教学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与公共管理的其他专业课相比,其内容没有吸引力。在高校实施“学评教”的考核压力下,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可能影响教师的教学考核等级,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3.教学环节不匹配

    《应用统计学》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考试方式。闭卷笔试注定了考试内容注重基本概念和计算,而案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考试和平时的教学存在着脱节的现象。(三)缺少案例以及合适的教材经济管理类学科发展比较成熟,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已经广泛深入地运用在管理实践中,因此,各类合适教学的案例也比较多,有专门的案例教材。“在我国目前的公共决策实践中,一些功能环节往往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忽视,科学的、合理的决策程序并未完全确立起来……少数领导者凭经验,甚至按主观设想拍板的情形并未绝迹。”实践中收集分析真实数据的基本统计方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囿于公共管理学科研究方法的不足,切合中国实际,又能够用于教学的案例较少。

    缺少合适的教材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问题,目前的统计学教科书多是经济管理类。公共管理类的教材大多是针对MPA的,内容和深度都不适合本科生;用经济管理类的教材又面临例题和习题都是经济管理方面的,内容与本专业的关系不大的问题,学生感觉统计学方法不是公共管理体系的,与其他的专业课完全是两张皮,没有结合起来。

    对策和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进。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以应用统计学为核心,将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得到结论等统计工作环节,分别由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应用统计学等几门相互衔接而又各自独立的课程体现出来。这样不仅让学生体验了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得到科学合理的结论。通过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应的知识,而且得到了怎样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了以往课程结束后,学生考完试,知识又还给教师的状况;参与了不同阶段的统计工作,掌握了用统计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变了文科学生重思辨能力,轻逻辑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差的倾向。

    (二)考试方式改革

    在遵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我们将闭卷笔试与平时考核结合起来,闭卷笔试重点考查学生对《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的考查,平时考核的模式不拘一格,包括教学中的讨论、答辩和作业、上机考核、小论文等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学生的成绩可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小论文、上机操作和笔试闭卷卷面考试成绩等来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积极收集教学案例

第12篇

1.1对象

选择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全日制护理高职2012-1班和2012-2班。两个班级均已开设《护理学基础》、《护士礼仪和美学》、《人际沟通》,《儿科护理学》为研究阶段开设课程。

1.2方法

1.2.1依据Bloom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设计护理专业基础知识测评问卷,内容涉及《护理学基础》、《护士礼仪和美学》、《人际沟通》课程。两个班级均在已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后发放问卷。发放问卷131份,当场回收有效问卷130份,回收率99.24%。

1.2.2整合专业基础课程和《儿科护理学》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设置《(儿科护理学)综合实验教学大纲》及《实验教学指导手册(教师版)》和《实验教学指导手册(学生版)》。

1.2.3以临床案例为蓝本,按照“新大纲”要求,设计综合型《儿科护理学》实验教学案例及考核标准,考核内容涉及知识领域、态度领域、技能领域、综合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六个方面。

1.2.4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教材、授课学时数及授课教师方面保持一致,具有可比性。①对照班采用传统授课方法,即学生分组进入病房,按护理程序评估病人,收集资料,整体分析,最后制订护理措施;在无典型病例情况下学生集中观看录像或根据案例并进行分组讨论,教师总结。②实验班提前1周下发《实验教学指导手册(学生版)》和案例,护生仔细阅读案例并预先分组,学生10~15名/组,共4组,每组学生按照案例情境分别扮演医生、责任护士、治疗班护士、患儿家长等角色,采用高仿真儿童模拟人,并在实验中心儿科模拟病房实施实验教学。实验内容涉及医护沟通、护患沟通、护护沟通、护士礼仪、护理评估、基础护理操作和专科护理操作等。要求每位护生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并能自主分析、寻找和收集资料;教师2名/组,1名教师负责引导学生临床思维,1名教师负责观察和记录每位学生实验教学效果,并现场赋分。

1.2.5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和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专业基础知识测试评分、期末考核评分、实验教学考核评分采用描述,对于两个班级的基础知识测试评分与期末考核评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班3次案例考核评分的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结果

2.1专业基础课程知识测试评分与期末考试评分情况

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期专业基础课程测试的“认知领域”、“技能领域”、“态度领域”3个领域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班期末考试评分与对照班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实验班3次实验教学评价

本调查对《儿科护理学》“肺炎患儿护理”(第1次)、“腹泻患儿护理”(第2次)、“肾小球肾炎患儿护理”(第3次)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每次实验课3学时,共计时。结果显示第2次与第1次比较,第3次与第2次比较,6个领域得分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学生对课程整合后的实验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班3次实验教学结束后下发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表。下发问卷58份,回收有效问卷58份,回收率100%。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学方法满意占91.38%;考核方法满意占89.66%;教师教学能力满意占93.10%。收获最大前三位依次排序:加强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占94.83%,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占93.10%,强化学生临床实践能力91.38%,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占89.66%。

2.4教师对课程整合后的实验教学效果评价

对参与实验教学改革的8名实验教师和2名实验准备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00%的老师认为学生思维活跃,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强;90%的老师认为能较好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知识整合运用能力;80%的教师认为能强化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100%的教师认为能加强学生的沟通

3讨论

3.1改革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临床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运用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本次调查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期专业基础课程知识掌握程度测评分的3个领域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分值均低,分别为61.98±9.98和62.09±9.04。说明学生普遍存在对既往已经学习的专科基础课程知识掌握程度差,三个领域中,态度领域分值最低,分别为16.73±4.04、16.56±3.79。究其原因,目前国内许多高等护理院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但如何开展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一直以来是护理教育者深入探索的问题。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多附属于理论课程,实验教学学时数有限,虽然《护理学基础》课程加大学时数,但往往脱离临床,多为验证型实验,学生仅就某一个单独操作项目进行反复训练,知识分割,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主动学习兴趣不高,致知识点容易遗忘;加之,目前在应试考试的大环境下,学院、教师、学生更注重考试的结果,忽略了学习的效果,也是导致学生学过知识很快遗忘的重要原因之一。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更加注重“整体护理观”,强调专业-人文-实践并重。因此,加大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探索符合现代人才培养需求的考核方法的改革,使教学-考核-运用为一体,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2开展不同课程的实验项目整合,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护理人才

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以平衡的和整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技艺和谆谆教授职业价值观”。越来越多文献证明,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学生必须具备有效的沟通能力,了解解决健康的社会因素,以及实践引证医学的重要性,这些方面的能力将有助于护理教育模式的转变。专业课程设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其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水平、专业的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传统实验教学是以课程为中心的实验课程体系,强调课程自身的系统性,而忽视了课程之间的联系,综合化水平较低,课程重复现象较为严重,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涉及较为薄弱,难以使学生对生命现象形成综合、整体的概念,使“整体护理观”不能体现在护理实践当中。本研究以《儿科护理学》重点章节的常见小儿疾病(肺炎患儿护理、腹泻患儿护理、肾小球肾炎患儿护理)临床案例为蓝本,将《护理学基础》、《护士礼仪和美学》、《人际沟通》专业基础课程实验项目有机融入到《儿科护理》实验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对各课程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也使得专业基础知识不再显得枯燥晦涩。同时还可改变目前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各自为营,部分教学内容重复的现状。实验班3次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其评价结果显示,第2次与第1次比较,第3次与第2次比较,6个领域得分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实验课程进展,学生在知识、态度、技能领域以及综合思维能力、团队合作、创新能力方面有显著提高,说明学生开展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方法整合有利于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有助于创新型、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本研究在授课前1周下发了《实验教学指导手册(学生版)》和案例,并给学生讲明教学改革的目的、意义及授课方法,学生第1次实验课程情绪高昂,表现积极踊跃,但第2次上课前,个别同学出现退缩,认为课前准备占用时间多,与考试关联性小等,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学生能正确理解,表现优秀。提示广大护理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将是长期不懈、艰苦卓越的工程。

3.3开展实验教学考核方法改革,全面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是高等教育的终极产出,社会对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其最终产品“人才”的使用而进行的。护理实践是一门“软技能”,诸如开放和诚实的沟通和尊重病人的个体属性。整合课程切入点是对一位病人和病人的临床问题的描述,护理教育的设计应不断转移到以成果为基础的模式上。目前对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考核方法仍停留在以闭卷理论考试,无操作能力考核,无法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本次调查显示,对照班采取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教师、学生均易于接受;实验班采用课程整合后的实验教学方法授课,对教师、学生的能力均是巨大挑战,但由于受“大考务”模式的影响,多选题和简答题只能对知识获得做出合理测量,但对技能和行为的培训采用卷面考核方式却难以奏效。两个班期末考试评分比较,实验班72.52±13.36,对照班74.82±14.88,无统计学差异(P>0.05)。建议需尽快建立与实验教学改革相统一的实验考核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将是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今后研究的课题。

3.4开展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优质的实验教师队伍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课程的调整改革及专业结构的调整与创新,既增强课程间综合与交叉性、应用性、技术性,又有利于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医学科学与社会需求发展的需要,也是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当务之急。教师不再仅局限于掌握所讲授课程的知识,同时需掌握人文、社会、专业基础等多元文化的知识和知识运用能力;多课程整合,可促进不同课程教师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3.5加强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是高等护理教育必然趋势

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知识整合、引导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儿科护理实验教学强调整体护理理念,注重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缺乏动手动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将《护理学基础》、《护士礼仪和美学》、《人际沟通》与《儿科护理学》按照病情进展和护理程序进行内容整合后形成的新实验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专业特点,侧重对护生护理核心胜任力的培养,是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