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旅游管理的出路

旅游管理的出路

时间:2023-07-31 17:26: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管理的出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管理的出路

第1篇

【关键词】差异化;旅游管理;本科;就业;广西

一、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中的问题

广西的旅游管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相当快,尤其近五年,旅游高等院校数量、在校生数量、毕业生数量均在不断扩大。然而,据广西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最近三年的平均初次就业率达到了87.54%,但真正在对口性旅游行业、部门就业的比例平均却只有30%左右。尽管有学者认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能在其他专业领域实现就业,说明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宽,适应能力强,是旅游本科教育的成功。但以培养“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旅游本科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却有70%不在旅游行业就业,这就如同工厂制造出来的产品无法适销对路,即使不把它看作是生产的失败,但至少也是对生产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去寻找问题的原因,反而沾沾自喜着实不可取。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低行业就业率下隐藏着怎样的就业现实?为探询这些问题的答案,本课题组于2010年6月25-30日,对广西2010届旅游管理毕业生做了一个小型的就业状况调查,被调查的毕业生共38人,分别来自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从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的38人中,已就业为22人,其中在旅游及相关企业、部门就业的人数为12人,在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的人数为10人,未就业人数为16人,行业就业率为31.58%,与全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总体行业就业率基本相符。调查结果进一步揭示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行业内就业层次偏低,是导致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的主要原因。

从表1可以看出,在已就业的22名学生中,真正选择在旅行社和酒店这两类对口旅游企业工作的有8人,而就业岗位基本上是导游和服务员这些旅游企业最基层的岗位。酒店服务员的工作不但薪酬低、劳动强度大,还要面临与职高等低学历人员竞争的尴尬,因此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酒店就业的比例非常低。而在旅行社当导游虽然同样是基层工作,也很辛苦,但由于导游带团佣金的特殊性,其收入相对较高,大多数在旅行社工作的毕业生每月都能有2000元左右的薪酬,有些甚至能达到3000元,因而在旅行社就业的毕业生比例相对高一些。但在回答对目前的就业情况是否满意这一问题时,6人中有4人回答不满意,认为自己的工作岗位并不稳定,没有底薪,没有五金一险,并非长久之计。可见,这些毕业生选择这一工作只是权宜之计。这反映出毕业生对选择导游、服务员这样的低层次的就业岗位是非常不愿意的。行业内就业层次偏低,导致了相当数量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主动放弃在旅游行业就业,转而寻求其他出路。

但是,选择到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就会更好吗?上表的数据表明,选择到非旅游企业、部门就业的有10人,但相比对口就业的毕业生,他们也并没有获得较高的薪酬,1000-1500元的平均工资仅与酒店服务员相当,甚至还低于旅行社。可想而知,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要想跨专业找一份好工作也并非易事。

在回答就业时遇到的问题时,16名未就业的毕业生中,有14人提到本专业就业的门槛低,几乎都是基层的服务性职位,岗位低、工资低、工作辛苦,待遇与付出不成正比。尽管很多毕业生也表明自己并不是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但来自家庭的压力也很大,而招聘单位也并没有对毕业生给予足够的肯定,感觉他们在蔑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付出的青春。在跨专业找工作时,大多数被毕业生都感觉到相当困难,有些单位对旅游管理专业有所排斥。正是由于对旅游行业的就业岗位不满意和跨专业就业的困难导致了这些学生未能在毕业离校前实现就业。

二、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根源

从目前的情况看,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这种就业层次与其培养目标是错位的。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旅游管理类培养计划,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旅游管理的专门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在被调查的38名毕业生中,没有一人能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从全区范围来看,能在旅游行业管理岗位就业的也是凤毛麟角。这又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呢?

曾经有毕业生如此抱怨:酒店人力资源部招人找的是人力资源专业,营销部招人找市场营销专业,财务部招人找会计专业,领班、主管从内部员工提拔,经理以上职位要求有三年以上相关岗位工作经验,最后竟然没有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什么事。这一抱怨虽然有些夸大,但却反映出目前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几乎没有什么竞争优势。

由于大多数旅游高校只有一个旅游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既要考虑能适应宏观管理的岗位,又要考虑能胜任微观管理的工作;既希望能承担旅行社的业务,又要指望能从事酒店管理工作。这样制定的培养目标必然是“四不像”,其结果是什么都不能做,什么都做不好。因此,在旅游教育本科层次仅仅设置一个旅游管理专业脱离了旅游人才需求市场的实际。这是导致旅游本科教育尴尬和不景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这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各旅游院校课程体系的拼装色彩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酒店管理课程、旅行社管理课程、外语课程的简单加和现象,进而造成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性差、系统性差,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十分明显。[2]表面上看学生对旅游业所涉及的每个方面都有触及,似乎知识面很宽,就业面很宽,但在学时有限的条件下,每一个内容却只能是“蜻蜓点水”。这导致了毕业生在竞争旅游企业具体某一个管理岗位时,根本没有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进行支撑。比如在竞争旅游企业市场营销部的职位时,旅游管理本科生既要面临市场营销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又要迎接旅游市场营销专业的专科毕业生的挑战。在竞争中,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有着更为坚厚的学科基础,旅游市场营销的专科毕业生则展现出更专业的行业深度,而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力往往却只是一门《旅游市场营销》课程的知识储备,在竞争对手面前显得“不深不专”,因此不具备任何就业竞争优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可见,过于宽泛的培养目标,面面俱到却无法深入的课程设置,不但培养不出样样精通的全才,反而让学生在旅游行业管理岗位的竞争中无所适从。

三、差异化就业定位——提升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从营销学的角度看,在现代商品市场上,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以自己有限的资源和力量,设计出一种能全面满足各类顾客需求的产品。同理,任何一个旅游院校也不可能在有限的学时和教学条件下,培养出一大批能在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各个岗位上都能胜任的毕业生。因此,旅游高等院校应在整体就业市场中,找到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某一或某些细分市场,以最能适应这部分需求特征的产品(毕业生)为之服务,这样的产品(毕业生)才能真正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1998年国家将旅游调整至的工商管理下的子专业,使得旅游发展成为独立学科受到限制,专业也受制于管理的圈子内而不符合旅游自身的特点,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除了专业目录中规定的13门专业主干课程以外,没有做其他硬性限制,本身就是为了给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院校以可以拓展的空间,办出特色的余地。

目前,在广西有三所大学的旅游管理系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培养特色。如广西民族大学依托该校实力比较雄厚的小语种教育的优势,将涉外旅游就业市场定为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的主攻方向。其旅游管理专业下设越南旅游管理、泰国旅游管理2个方向,学生除了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外,还必须掌握一门东南亚语言(越南语、泰语之一),了解东南亚历史文化,并在国外实习一年。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则是结合自身师范院校的优势,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开设了职教师资方向,培养既能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又具备从事旅游管理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增加了教育类课程和教育实习环节,培养学生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和改革发展的需要。同时,针对旅游职业教育主要是行业的技能教育教学的特点,加强技能课程,要求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证书。

上述三所院校利用自身教学资源的优势,实现了旅游本科人才的差异化培养,对广西其他旅游高等院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是,作为广西的地方旅游院校,在实施差异化就业定位的策略时,除了考虑自身教学资源的优势外,还应更多地深入分析本地区的旅游人才需求,针对广西的地域特色和旅游业发展总体要求设置培养目标。

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后起之秀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亮点,人才需求持续旺盛。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发展规划》的数据,2010年经济区旅游业人才需求总量为98500人;到2015年,发展到123200人,每年需要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旅游从业人员6000多人。面对如此大的人才需求,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区内就业的地域却还是集中于南宁和桂林两地。与南宁、北海同属北部湾经济圈的钦州市和防城港市,其旅游业的发展在北部湾开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2009年广西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中,只有4人到钦州市、3人到防城港市,而且这些毕业生也全是在非旅游行业、部门工作,并没有从事旅游业。如果广西的旅游高等院校能以北部湾经济区的旅游企业作为毕业生的目标就业市场,不但能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更能为广西北部湾的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实现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

当然,要培养出适应北部湾经济发展的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必须深入分析该地区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并针对这些要求重新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发展规划》,目前北部湾经济区主要需求酒店运营管理、旅游管理和策划等运营管理类人才,急需高级人才和小语种导游。因此,旅游高等院校在课程上应突出酒店运营管理、旅游策划的内容,并加强东盟国家外语教学内容,培养精通东盟国家语言、熟知东盟国家情况的小语种高级旅游人才。

此外,2009年通过的《北部湾旅游发展规划》,将北部湾将定位为与地中海、加勒比海等相媲美的世界顶级滨海旅游目的地。按照规划目标,到2012年,北部湾中国区将建成国内著名的跨国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北部湾中国区将建成亚洲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将北部湾打造成世界级的滨海休闲度假圣地。除了打造涠洲岛休闲度假岛、北海银滩旅游度假区外,还将会推出邮轮游艇旅游产品,建设高尔夫俱乐部,将高尔夫与海滨度假、spa、文化体验、邮轮等旅游产品结合起来。在这样的旅游发展布局下,北部湾经济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更突出地表现为对滨海度假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包括海岛度假管理和服务技能人才、高尔夫管理人才、邮轮游艇旅游管理人才等。这些人才的培养目前在广西还处于空白的状态,现有的旅游高等院校完全可以从中找寻本院校的细分市场,在遵循专业目录规定的基本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差异化的就业定位,设置出符合岗位的需求和自身的教育优势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拥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杨敏.试论我国旅游专业本科教育的尴尬与出路[j].昆明大学学报,2006(2).

第2篇

关键词:能力本位人才培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85-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颁布以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遵循“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成果。尽管通过各种渠道,教育界和旅游行业内皆倡导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要注重语言和技能双重培养,但在教育实践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将专业教育和语言教育相分离,使旅游高等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无法满足行业发展对双语人才的需要。旅游人才,尤其是占到35%的旅游各专业本科层次毕业生,因为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职业生涯的落差,导致旅游人才流失,进而形成了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瓶颈。

一、能力本位人才培养与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

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我们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成才为主线”的现代教育理念。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的教育首先要把握好对能力的认识,应是做事的能力、行为的能力;是完成一系列与职业相关的活动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而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也是世界各国人民思想感情的桥梁。当旅游作为一项经济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时候,人们对于语言的要求和依赖,的确超过了对交通工具的要求和依赖。旅游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从旅游业的市场竞争来看,旅游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市场,竞争不仅极为充分而且日益趋向国际化。国际化的竞争需要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熟悉世贸规则、懂得现代化经营管理的人才[1]。从旅游产业的经济特征来看,旅游经济是一种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一种网络化条件下的创新经济,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注重创造和创新,需要人格独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从旅游业的行业特点来看,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方方面面,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从旅游业的工作性质来看,旅游业是服务行业,实践性、操作性很强,需要掌握旅游服务的技能、具有高度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的实务性人才。总之,旅游业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跨部门的行业,旅游业人才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将是人才的多样化。为配合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很多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实施了双语教学。国家教育部也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如果相应的专业没有开设5%-10%的课程实施双语教学,那么在教学评估中就会受到影响。当然,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目的出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突出“能力”,确定能力培养目标体系。

二、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

美国著名双语教育专家Blair教授提出:“培养大量有能力的双语人才(bilinguals)是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伟大目标”[2]。中国学者也提出,“中国入世,教育开放,入世后要做个‘国际人’,已成为当今中国双语教学的一大目标,也是双语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3]因此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发展战略是:将国际化管理研究与本土化管理实践相结合,通过人才资源集聚和理论方法创新,形成面向创新创业管理的研究导向型发展特色,建设若干个全球管理研究中心,形成校、企、政府紧密结合的管理教育、研究与应用平台。

1.落实旅游管理学科教学目标。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旅游企业的组织和功能、管理理念、营销哲学、经营手段、服务措施等已经并受到全面挑战,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和挑战,集中反映在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和外语能力等基本素质上。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出高层次的复合型双语人才。

2.加强学生双语能力的培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到来,旅游业也开始进入全球化时代。全面提升中国的旅游内涵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掘旅游文化与资源,提高导译水平,以应付来自世界旅游市场的挑战。即在语言上,使学生从最初掌握旅游学科专业词汇、专业术语以及独特的语言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逐步过渡到能够听懂旅游学科专业课程的英语授课,能够读懂该学科专业的相关英语原文资料,最终能够就旅游学科专业问题用英语较为流利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目标,达到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语言目标。

3.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旅游管理人才,使学生具备英语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中国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将有更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旅游、投资、经商,从事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同时,也将有更多的国人走出过门,去留学、考察,去世界各地寻找资源,开拓市场。这就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更加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三、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实施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1.要正确处理双语教学中的学科目标与语言目标之间的关系。在课程的前期阶段,应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并插以一些难度较低的课堂问答,这应是一个熟悉旅游专业术语和主要的旅游专业外语表达规范的阶段。中后期,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外语语言的表达能力,最好是达到用英语来进行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弄清旅游专业目标与英语语言目标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在掌握并建立旅游知识结构的同时,能够用英语思维。

2.坚持双语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吉首大学旅游管理与工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关于双语教学情况的调查发现,45%的学生要求老师上课多提问,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有90%的学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外出实习,提升实践能力。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根据地处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极强的特点,旅游管理专业逐渐形成了地理优势、科研优势、实践优势和师资优势,并形成了“学院+企业”的办学特色。即把专业相关理论课程放在学院的课堂讲授,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放到旅游企业中进行,学院教师与旅游企业业务骨干协作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教育与技能培养,并通过动手操作、顶岗实践来检验、提高,使学生学而能用、用而能熟,专业实践上升为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提升为就业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为综合素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理论功底较深厚、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突出的高级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

3.教材的选用也很重要。旅游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最先出现于发达的欧美国家,而双语教学在我国才刚刚起步,目前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双语教材较为紧缺。合适的双语教材作为师生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尤为关键。在教材的选用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既符合专业教学要求,又要便于教师授课和学生接受。

4.合理选择和安排课程。在课程的选择上,要根据旅游学科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课程来实施双语教学。所选的课程应该是实用性强,通俗易懂的。一些院校选择《客源国概况》、《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等理论课程以及《餐厅服务》、《酒吧服务》、《模拟导游》、《客房服务》、《旅游礼仪》、《旅游英语》、《酒店英语》等实训课程实施双语教学。

5.加强双语教学管理。为充分调动与发挥全院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特色专业的规范化管理,学院制定和创新了一系列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做了这样的尝试,如吉首大学就规定:承担双语课程任务的老师,其教学工作量为该课程实际上课时数的1.5倍。学校还非常重视对双语课程建设,学校还分期设立双语示范课程,对于立项的双语示范课程,学校从政策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其次,还应该建立规范的考核评价机制。高校有必要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负责具体事宜,比如组织教学督导随堂听课,掌握教学情况,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等。还应拿出更多的经费支持教师走出去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教改经验,同时请一些教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的专家来我院讲学,不断吸收和创新教改理念,为能力本位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

6.开展合作。旅游管理是我国高校中新兴专业,涉外性强,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积极与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合作,拓展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出一批专业知识过硬、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从而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旅游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

总之,基于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较好地解决了高校的教学规律与学生就业能力之间的有机结合问题,使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学有所能,能有所用,用之有地。

参考文献:

[1]陈志学,余昌国.我国旅游院校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J].旅游调研,2002,(5).

第3篇

关键词:应用型 本科教学 旅游管理 订单式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01-02

1 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向是什么

一直以来,大家都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旅游人才的培养方向而争论不休,培养方向涉及到课程学习的各个方面。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并且要以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依据,其扎实旅游行业的基本技能,从而可以做到能在大大小小的旅游企业中从事相关工作。

1.1 学历要远重要于职业能力

我国传统教学只是对学历有所注重,却没有太过于强调对学生工作之后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大学生职业能力应该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对其进行重点培养。因为对于旅游管理方面的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敬业奉献、注重服务所要遵循的原则性职业道德及法律意识的强化,这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职业能力的要求。对工作能力的要求,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起来,并能够将理论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来进行正确的判断,另外还需要在工作之中培养自身的交际能力,能够对自己意见进行准确表达,这些都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能力需要。

1.2 旅游管理实践能力是每个应用型高校学生应掌握的能力

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不仅需要能够进行理论研究与科学研究,还需要能够掌握关于旅游服务的一系列知识及能力。以便于以后在工作之中可以做到规范操作。这就要求这些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要熟知并掌握相关旅游方面的知识,为以后在旅游方面的规范应用奠定基础,然后可以进一步参与旅游管理事业,向相关旅游企业的负责人汇报并提供相关情况。

1.3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应该有着终身受教育的习惯

在这个知识迅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东西都在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及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到持续不断的学习下去,以便于顺应时代的发展。对于我们的旅游管理学生来说,要跟的上时代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去改变自己的知识体系。像国外的旅游管理学生,他们对于旅游管理的标准就是要求其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及能力,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成为最为专业化的旅游管理人才,将知识、技能及从业道德一起掌握。因此,不断的去接受新事物是每个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应做到的要求。

1.4 提升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规格

普通高校会将其培养成仅仅掌握理论基础的人员,但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应当将其培养成应用型旅游管理人员。在相关的规定中,把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定义为两类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中,也会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才对人才进行区分。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在上应用型高等学校之前,就已经具备初等的能力,因此,在进入高等院校之后,所需要发展的是个人能力方面的提升,所以把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在应用型旅游管理人员是合理的。

2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特点与安排

2.1 校企双方需要签订相关协议

高校与企业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及学生需求出现的变化,并能够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状况及高校实际教学状况来确定好需求结构、学生实习的待遇及学生岗位技能训练的相关计划,从而实现对整套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这也是对“订单”的具体化和细化。对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来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让学生在就业之后,做到对适应时间的有效缩短。

2.2 对校企双方资源加以利用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培养出符合订单与岗位要求的人才,做到对企业用人需求的有效满足。企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有效的参与进来。因此,企业不仅需要与学校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还需要参与到计划实施中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可以对现有的一切有利的资源进行利用,并可以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来购置教学过程中需要的相关设施,做到在人才培养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对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2.3 订单式人才培养需要适当安排教学时间

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因为有企业的全程参与,因此,高校需要根据学生及教学的相关规律来做到对学习及实习时间的合理安排,做到让学生不仅能够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学习,还能够参与到实践中去,做到对相关技能的有效学习,真正实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起来。

3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所起到的意义

3.1 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培养人才的必要性

随着目前国内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对第三产业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为,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很多旅游城市都在积极的打造旅游城市,而旅游业的发展在于对人才的培养。随着当前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对旅游产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尤其像从事旅游方面营销、经营、开发及规划方面的人才更是严重不足。但是作为旅游产业的人才输送主要途径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所提供的人才却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并且在相关调查中发现,很多旅游景区的宾馆、酒店的缺少大量的旅游管理人才,其次,旅游管理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流失的情况比较严重,在全国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中,毕业之后从事旅游行业的人才不到50%,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因此,旅游行业及我国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想实现突破性的发展,就需要实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3.2 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具有的价值

对于应用型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来说,要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人才培养结构层次中上升到本科层次。对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需要相互签订协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企业的要求来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企业会全程参与教学实践及理论学习当中,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与高等院校还会共同组成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案提供指导,并共同完成教学计划的修订与执行。学生在完成全部课程之后,就会进入到合作的企业进行工作。这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旅游产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另外校企之间还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是一种独特且有效的创新模式。

3.3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起到共赢的效果

从以往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在高等学校、企业及学生之间起到了三方共赢的效果。第一,它可以对旅游专业的体制发展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起到积极作用。第二,因为有相关旅游企业的参与,可以帮助学校做到对教学改革的深化。第三,其可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最后其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做到对企业文化及企业相关制度的有效了解,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

4 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建议

4.1 需要加强对自我的认识

在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人才订单式培养过程中,需要培养出一些能够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发展起到较强作用的人才出现。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做好对人才培养思路及人才培养计划的确定。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找准其专业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做到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有效改革,最后实现旅游管理专业能够发挥出自身的相关优势,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让其毕业生就业率能够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状况,目前各个地方的旅游产业的发展都处于人才紧缺的现状,因此,需要在旅游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做到对整个产业体系的完善,提高从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出旅游产业的具体功能。首先对于旅游产业来说,其属于高端行业,因此,需要管理人员具有国际眼光,能够在管理过程中,做到对国际旅旅游市场有着较高的敏感度,并能够参与到企业旅游项目的规划及资产管理的运作之中。其次对需要培养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例如对饭店、宾馆及导游人员的技能培训。最后需要做到对新型旅游业态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培养大量的旅游信息管理人才、电子商务人才和大型会展活动管理服务人才、旅游度假项目策划服务人才、旅游资本运营人才等。

4.2 做到对现代管理制度的积极推进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产学合作的相关制度体系的建立。产学合作的制度体系包含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企业用人制度、学生工作制度及学生学籍的管理制度。例如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实施企业参与教学评价、校企合作开发教程及课程的制度。但是因为这些制度与原有的本科教学制度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做到努力推进。

4.3 做到对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借鉴

第一,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还处在一种尝试与创新的阶段,因此,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需要做到与国内外相关院校进行有效的探讨与交流,并对先进的教学经验进行积极的借鉴。在教学的过程,还需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积极的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实施的教学计划。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需要实行3+1教学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高校完成理论学生,最后一年能够在合作的企业进行实习,另外做到对毕业论文的完。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实现理论与专业的相结合,做到顺利完成学业,另外还可以缩短毕业之后就业时所需要的磨合期,为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人才。

4.4 建设理论及实践过硬的师资队伍

对于应用型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需要具备实践性。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全国较多的教师都没有收到旅游方面专业的学习,很多教师都没有经过旅游实践的磨练,所以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以及实践能力还较为薄弱。因此,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建立,还需要一批与之制度相适应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立。对于这种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几点要求。第一,高等院校需要聘请相关企业里的高水平技术人才来参与教材编写及教学任务的分担中去,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向学生传递最新的技术及理论。第二,需要教师在教学之余,深入到订单企业产生第一线去进行学习与实践,做到对自身技术及水平的有效提高。第三,高等院校需要面向社会去引进那些实践能力强。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在担当教学任务。

5 结语

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建设专业的人才管理队伍,面临目前全国旅游人才严重不足的情况。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不但可以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相关人才,还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创新,它在为旅游产业提供人才的同时,还需要积极的进行探索,找到适合的方法,做到对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何建伟.旅游产业化国际化背景下高素质人才培养创新探索[J].社会科学家,2006(1):130-133.

[2] 粱涛.浅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8):175-178.

[3] 赵鹏,汤利华.北京联大旅游学院创建“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理念与实践[J].旅游高等教育研究,2009.

[4] 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J].旅游学刊,2008(5):13-17.

第4篇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昆山 215300)

摘要:基于创业理论,应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为核心,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进行设计整合,对课程改革的思路加以探讨。

关键词 :创业过程;创业教育;创业技能;旅行社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086-03

旅游管理教育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旅游人才。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遍布于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旅游教育已初具规模,这为旅游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旅游局组织开展的2012年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工作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旅行社总数为24 944家,同比增长5.29%,急需大量旅游人才。但现实是,旅游专业毕业生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与市场需求间存在不小差距,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差强人意。我国加入“世贸”及2010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需要通过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多方面的创新培养更多具备创业精神、竞争意识、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研究背景

课程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介绍旅行社管理与业务经营,知识性与实践性高度结合的一门应用型管理课程。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在具备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既能对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解读和分析,又能掌握旅行社的运作流程及管理规范,为旅游行业培养既懂业务、又懂管理,善于发现、学习和思考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中、高级旅行社人才。

课程特点 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特点可归纳为知识涵盖面广、行业规范更新速度快、系统性较弱等,这也是该课程的教学难点之一。学习本课程前,需要掌握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及政策法规知识,树立大局观念和管理意识,这也使部分学生产生了畏难心理。

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目前仍是该课程的主要授课方式,教师多采用讲授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远远不够。课程内容一般是按章节划分,包括旅行社发展概述、旅行社设立、产品开发、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等,与旅行社实际操作流程有一定的差异。学习目标的定位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忽略实践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在此种目标指导下的课程大纲和授课计划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创业意识,创新实践能力不强。

基于创业教育的“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改革思路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目前,我国旅游人才的低就业率和高流失率现象已趋严重,其出路之一就是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导入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是指以培养创业能力为核心,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目的是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个体或群体,挖掘和提高人的创业能力;通过对教育对象进行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鼓励和引导他们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主动参与市场竞争,自主兴办或经营各类经济实体。因此,在运用创业理论对“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有必要思考以下问题。

基于创业教育重设教学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就业岗位内涵与外延的不断变化,重新设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当务之急。在创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可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基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和创业能力,形成主动性、研究性的学习意识和习惯,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创业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或合作经营小型旅行社或中介服务部门。

融入创业素质教育 创业素质是指一个人经过后天学习、训练强化和补充所形成的作用于创业的内在思想和品质,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协作等方面。创业意识是指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动力,要重视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和创业理想的培养;创业精神是指要培养具有开创性的思想、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要从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等方面进行培养强化;创业协作则是团队合作、资源整合的意识和愿望,通过小组内的分工合作、计划制定和协同作业促进组员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其团队精神。融入创业素质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理想,形成对创业的价值认识。

多方位开展创业技能教育 创业技能是从事或胜任具体创业活动的能力,是创业者拥有的关键技能,是个体拥有的一种智力资本。作为高层次的特征,其中包含个性、技能和知识,被视为创业者能履行职责的整体能力。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创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依托课程,开展各种与创业相关的主题活动,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开展旅游市场调查、旅游产品策划、旅游产品促销创业设计大赛等主题活动,将课内学习与课外训练有机结合。例如,在“旅行社产品开发”学习模块中,可设置“旅游产品市场调查”的学习项目,由已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旅行社给出开发旅游产品的前期市场调研任务,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市场调研,完成调查报告,由旅行社验收成果,从中评优,并择优跟进完成相关线路的设计开发。我院旅游专业与合作企业苏州茵梦湖旅行社就曾将“苏州深度游”产品调研任务交给学生,择优共同参与线路开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学生与市场面对面接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创业型“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建设举措

围绕如何将创业融入“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构建课程的教学体系,具体举措如下。

围绕岗位要求,设计创业式的教学思路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21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逐步建立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创业型”教学思路(如图1所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论应用能力、业务操作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围绕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可将框架调整为五大模块内容,从旅行社的创立到运营各个方面进行学习,如表1所示。

基于创业过程,整合教学内容 将教学内容重新编排设计为“模拟旅行社的设立及运作”,将学习内容具体化,通过学生分组模拟组建旅行社,学习旅行社设立及运营各环节涉及的知识。课程分为5个学习模块,具体有10个项目任务。

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学方法 创业人才要做到灵活应变,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教学过程中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如就怎样开展创业及创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等问题开展调查和讨论,增加互动、开阔视野;引导学生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灵活处理实际问题,并尽可能多地提出创新观点;将参与式教学贯穿始终,以项目教学为载体,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模拟演练、情境任务等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创业意愿。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合作或协作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以主体性为内核,以自觉性、选择性为特征。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应鼓励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总结反思是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三个主要环节,教师可针对课程内容及特点,设计参与式教学环节。比如根据之前分组模拟设立的旅行社,由学生各自为设计的旅游线路制定销售价格,选择线路的销售渠道,根据旅行社的规模、特色、产品特征为旅游线路制定适合的宣传促销方案,各自展示,小组互评。可适时根据学院举办的主题活动,如硅湖之春艺术节,开展促销方案评比大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的任务是作为辅助者和监督者,给予必要的指导,及时激励学生,对其不足之处委婉指出,在肯定其创作的同时,鼓励学生站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分析、总结,既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独创性,又要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这种教学方法会加深学生对旅行社运营流程的理解和掌握,训练他们的创造能力、实操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经过改革后的“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将以创办旅行社及旅行社主要业务运营为主线,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旅行社的经营特点、组织结构和业务范围,掌握旅行社产品开发、产品促销、销售及计调、接待等基本业务操作知识,熟悉旅行社人事、财务、采购、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操作与管理。同时要求学生掌握旅行社行业管理的一般方法,学习如何设立旅行社,分析和处理主要的经营管理问题,培养创新能力与团队精神,使其成为具有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昆益.基于创业过程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1).

[2]曹华盛.“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探索与实践[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9).

[3]Man T W Y,Theresa L,Chan K F.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A con-ceptualization with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17):123-142.

第5篇

[关键词] 内蒙古; 旅行社; 管理信息系统; 问题; 对策

长期以来,旅行社主要依靠手工记事、记账的工作模式,所积累的大量业务信息复用率极低,各种数据统计烦琐易错,经营中的失误和损失难以消除,加之对业务人员的责权缺乏有效监督,死账、呆账时有发生,造成服务成本居高不下;又由于定量依据不足,决策能力薄弱,市场预见性差,难免陷入被动局面。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传统管理模式将使旅行社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是对旅行社管理中的信息流、客流、物流、资金流及其综合运作机制,进行数字化建模、系统分析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所有经营、管理和执行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并随时查询、统计、汇总、预测、决策、报送、归档、备份和交换业务信息。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可以给旅行社带来先进的、信息化业务管理方案,通过增强旅行社的灵活性、预见性和计划性,既提升管理水平,又提升旅游者服务品质,同时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不仅是旅行社服务实现数字化管理的有效途径,也是管理方式从经验型向数字型转化的方向。

内蒙古旅行社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缓慢,而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已经成为旅行社增强竞争力、开拓业务、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及发展内蒙古旅游业至关重要的环节。

一、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一) 竞争的需要

旅游业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旅游经营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科学的管理知识以合理配置和高效运用企业资源,而且还应该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处理日益复杂的信息资源,使信息的快速交换成为旅行社优质服务的基础。国家旅游局于2000年底在全行业启动了“金旅工程”,旨在改变旅游行业的管理形式,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全行业的竞争能力。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no.2)》报告显示,2009年我国全年旅游总收入约为1.26万亿元,同比增长9%。 又如呼和浩特,2010年8月旅游高峰期间,接待中外游客205.5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21%,实现旅游收入32.06亿元,同比增长17%;2010年内蒙古旅游总收入约为732亿元,同比增长19.74%。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旅行社的竞争日趋激烈,一直以劳动密集型作为基本定位的旅行社,想要蓬勃发展同样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中国旅游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旅游业信息化水平至少还比国际水平落后10~15年。要想加快我国在21世纪前叶成为世界首要旅游大国的进程,就不可避免地面临这样一个挑战和机遇:加快中国旅游产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中国旅游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内蒙古旅行社业的信息化水平与我国旅游发达地区相比更加落后。

(二) 业务发展的需要

旅游行业是信息密集型行业,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其活动的顺利完成离不开相关行业的协作与交流。因此旅行社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利用信息技术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沟通是否通畅很大程度上影响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呼和浩特旅行社中,团队的订餐、订房、订车都通过电话、传真或qq联络确定,逐一进行操作。如在2010年6月某旅行社举办的“第十八届华夏骑游健身文化展示大会” 中,近4 000人的车、房、餐全部为电话和人力联系。在这项工作中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反复操作且出错率高,仅完成联系工作就耗时3个半月。该项目中,已显现出旅行社手工操作存在的诸多弊端,接一个大单却没有接待能力,长此以往,旅行社的业务发展将受到影响。

在新的《旅行社条例》中,旅行社门槛的降低、旅行社分社设立不受地域限制等规定,一方面将使旅行社的组建更加容易,同时也使原来挂靠在一些大社下的旅行社及在线旅行运营商可以脱离出来;另一方面也将使旅行社行业进入兼并、重组阶段。2008年,首届入境旅游电子商务论坛在京举办后,促使国内更多的入境游企业向在线服务商转型,互联网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旅行社的经营模式。内蒙古旅行社业务的发展必须借助新平台提供的机会求得发展,只有站得高,才能走得远。

(三) 管理的需要

旅行社旅游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在企业内部网络中使用,也可以扩展到广域网,方便网络用户浏览景点介绍、出游线路、时间安排、导游信息介绍等信息,开发、引进、使用旅行社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我国旅行社增加综合竞争力和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国外旅行社业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经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旅行社的重要性,而我国将信息技术引入旅行社业则是近几年的事。

通过对呼和浩特部分旅行社的调查了解,许多旅行社配备电脑的用途多为打字、做报价、传文件、贮存信息、通过qq群信息、联系业务,但线路销售仍然为手工操作,效率低、耗时多,经常出错,旅游者资料不容易整理,丢失风险大,这些因素无疑都已成为限制旅行社发展的瓶颈。如前述“第十八届华夏骑游健身文化展示大会”中,会后核账历时一个月,反复进行多次,并且需要多个部门的负责人同时到场。而在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财务管理子系统中,可以自动记账、自动编制日报表、月报表、年报表,快速查询各种所需的信息,能及时而准确地处理数据、减少出错率,还具有高保密性、高可靠性,财务工作量减轻,账目简单明了,可以及时处理旅行社与其他部门的账务关系,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又如,在呼和浩特166家旅行社中,组团计调和地接计调掌握着旅行社全部的信息和客户资源,这些资源都是计调手中的个人名片,随计调的流动而流动。若失去了一个为旅行社服务工作2~4年的计调员工,这就意味着旅行社将会失去60%的客源,计调手中的客源、房源、车源、用餐、导游等信息全都会因计调人员的流动而流失,尤其是客源,客人从询价到旅游的实现全都是与计调员工沟通,若合作得好,下次出游咨询的仍是计调而不是咨询旅行社,这就要求管理者不得不留住计调员工,造成管理的被动。

由此可知,旅行社要摆脱传统管理的弊端,信息化管理是其出路之一。通过了解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完整知识,掌握信息管理的方法,即从管理的角度去掌握it技术,从信息的角度去管理企业。

二、旅行社业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我国旅行社在信息化道路上的发展比较缓慢,四川信海威科技有限公司老总张海认为:“总体而言,我国旅行社行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信息化水平较之国际同行和国内其他服务行业明显落后。绝大多数的旅行社还没有建立起适合自己日常业务的管理系统,而是整天忙碌于各种传真、电话沟通上。没有科学高效的管理手段和服务水平,拿不下大单子,丢失客源等现象经常出现,旅行社自身对此也深感头疼。” 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包含一个庞大的资源信息库,由自组团销售与接待管理系统、地接团管理系统、散客销售系统、陪同管理系统、票务管理系统、车务管理系统、综合业务及运作中心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办公室管理系统、总经理管理系统、旅游信息管理系统等子系统构成。如此实用的信息系统在内蒙古旅行社业应用程度很低,问题的症结在哪里?笔者试着作一分析。

(一) 经营规模小

据2010年不完全统计,以在内蒙古经营相对较好的呼和浩特为例,旅行社共有166家,且多为中小旅行社。约70%的旅行社在人员配备上为4~10人,在办公室配备上为2~10部电话,2~20部电脑等,规模小、配备简单。大约有50%的旅行社选择包部挂靠式。

(二) 经营季节短

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城市是旅游主线,因为内蒙古的季节气候原因,经营时间和旅游时间集中在每年的6-10月初,时间短;虽然冬季可以推出冬季冰雪旅游,但是却不能作为旅行社的支柱产品,旅行社在盈利不稳定或是不多的情况下,增加额外的费用来引进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被认为是不合算的。

(三) 旅游线路固定

旅行社在夏季主推的线路有草原一日游,沙漠一日游,草原—沙漠两日游,草原—沙漠—成吉思汗陵三日游,草原—沙漠—成吉思汗陵—市内四日游,中长线再加上山西或是宁夏,线路推出的时间长,已无新意,手工操作线路已经很熟练,在旅游旺季,虽然客源较多,但毕竟只有几个月旺季。因此,无论区内还是跨区合作,计调们的方式就是电话和qq联系相关事宜。

(四) 网点布局集中

呼和浩特规模较大的旅行社如:蒙之旅、蒙圣、金锣生态、盛祥、风情旅行社等,只是在呼和浩特的不同区开设了分社或办事处,在呼和浩特的周边例如武川等小城镇投入的力量不是很大,并未大规模拓展业务,而与办事处之间的联系通常用电话、qq。

(五) 经营者认识局限

一部分旅行社是由经验较为丰富的计调或是导游开设的,其采用的方法为挂靠式的小成本、大收益的经营方法,手工操作对于他们来说得心应手,又因为都为固定的路线,对于这些中小企业的经营者来说,不会有这样的经营意识来引进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运用现代技术管理企业。同时,旅行社也缺乏专业的人才。

(六) 信息建设缓慢

旅行社的经营者不重视旅行社的网络发展,很多旅行社虽有门户网站,但宣传过于简单,网上也没有在线服务和在线报名,与其他网站链接少,基础建设、传输速度、宽带不到位,更新速度慢,缺少客户答疑,这些问题导致网站的访问率不高,并且缺乏专业资源的支持,未能实现旅游服务项目与旅游者需求的全天候自动化对接,更不要说实现旅游服务与电子商务的彻底整合,建立自动化服务模式等。

以上问题的核心看似一个“小”,但更重要的是“认识”问题。在彭潜的“旅行社信息化调查及解决方案推荐”一文中有这样一个事例。天津健生旅行社是一家名副其实的小企业,该社包括总经理周健在内只有4名员工。从前该公司业务员的流失常常造成企业的销售信息和资料丢失,带来不小的损失。运用信息化管理后,这种情况最终得以完全解决。周健说:“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我们现在可以实现各部门各业务员的信息共享,避免了员工离职信息就丢失的情况。我们不仅能一如既往地服务于老客户,同时,也能挖掘出新的客户,实现二次销售、三次销售。”

另外,周健认为,通过这么一个平台来管理旅行社,如客户管理、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和公共信息管理,既高效便捷又经济实用。“我们这个行业有很多是兼职的人员,导游是自由职业者,我们有固定员工,还有经理人,所以作为一个小企业,我们五脏俱全,基本上管理需求都能在软件系统上面实现。以前,我们认为我们的账太简单了,就没有重视,有这么一个系统其实做起来很方便。”

周健感叹:“这种管理方式不仅满足了我们对信息管理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还给我们带来了经营思路和管理观念的转变,使我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分析并不断挖掘客户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客户。因此,我们希望可以将我们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中小企业,改变更多企业的业务模式。”

三、发展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对策

(一) 政府

政府主导产业,规范产业,对全行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政府应该针对内蒙古地区的旅游发展情况,把旅游信息化建设提上日程,并制定相关的指导性政策。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姜月忠曾向记者表示,旅游信息化要“两条腿”走路。在企业自身发展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政府也要在培育信息市场,搭建信息平台,促进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资源整合,以及在完善法律法规上发挥作用。

政府要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毕竟这是一个大项目,对于一个旅行社或是几个旅行社而言是无法完成的,政府的帮助是必要的,并且还要协调各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发挥监督作用。政府要尽早起动旅行社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以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旅游市场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应急管理水平,促进旅游企业信息化应用和发展。

(二) 企业

传统旅行社运作模式存在许多弊端,如旅行社内部信息不畅,资源无法共享,规模效应不突出,人工成本高,办公效率低,客户流失多,财务易出现漏洞,控制滞后等。

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意识,认识到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益处,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满足游客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改善产品和服务,提高服务水平,使旅游产品和服务顾客定制化,向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开辟网上销售新渠道,多种经营;无论是旅行社还是旅游中间商,注重广告宣传与市场促销;选取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如网上预订和支付等。

(三) 高校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地,担负人才培养的任务。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各高校应根据发展现代旅游产业的要求,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及旅游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积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为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储备。

通过对“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深化新时代的旅游管理思想,理解把计算机技术引入旅行社经营管理过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现代旅行社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组成、一般使用方法,如围绕旅行社的线路设计、具体接待业务、组团业务、团队核算、客服管理等业务进行具体的操作学习,理解不同业务操作技术所体现的管理思想。

(四) 相关产业

旅行社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搭建相关产业的平台。其关联产业包括食住行游购娱、通讯、金融、软件等。内蒙古旅游业信息技术普及程度较低,旅行社与饭店、交通等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网系统不发达;金融体系不健全,在线付款还很难实现;旅行社信息共享性差,没有形成实时、完整的数据库;信息技术人才缺乏;与通讯企业合作不到位等。

只有相关产业同步发展,才能使旅行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准确地获取、加工、利用信息,加强对旅游景点开发、规划、设计以及对客源市场目标确定、市场竞争战略制定和旅游统计;才能通过信息化引导消费,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来大力提升旅游管理,提高劳动效率,节省人力,使管理工作更加迅速、准确、高效。 信息化是实现旅行社管理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 周春林,梁中,袁丁.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第6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旅游规划;空间分析

GIS是以测绘测量为基础,以数据库作为数据储存和使用的数据源,以计算机编程为平台的全球空间分析即时技术。它利用地学模型来分析空间数据,对环境、资源等空间信息进行管理、分析,并进行动态变化的预测、预报,为各行业的管理和规划服务[1]。由于旅游规划中的多数信息直接关联着空间位置,因此,将GIS应用于旅游规划中显得尤为重要。

地理信息系统是构建与应用旅游规划信息系统的基础软件平台和核心技术。近几年,开发及应用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规划旅游方面的核心点,而其最受关注的新领域为GIS信息技术在旅游规划信息系统中的构建及应用。

一、构建与应用的旅游规划信息系统概况

国内外学者对旅游信息系统的研究主要是重点概述旅游信息系统的架构及功能,对GIS应用于旅游规划系统的研究较少。GIS具有综合性强、拓展面广、时空跨度大的特点,将GIS应用于旅游规划信息系统的构建,能解决其构建中的关键技术与重要功能等问题。目前,旅游规划信息系统尚处于设计概念阶段,其正逐步探索更广泛的应用领域,以拓展GIS旅游规划系统的应用范围,增强技术实力。

通过相关研究分析,借助旅游规划信息数据库、空间分析方法库等技术,逐步构建了集合空间查看、分析及网络分析功能为一体的GIS旅游规划信息系统,可使其有效实现管理图文一体化、基址分析自动化、规划成果可视化的旅游规划目的。

构建基于GIS旅游规划的旅游信息系统,不但能大力推动旅游规划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而且能有效提高旅游规划与管理的科学性、客观性及实效性。结合GIS技术构建旅游规划信息系统,需先建立旅游规划信息数据库,它是旅游规划数字化、定量化、信息化的关键内容。

二、旅游规划信息数据库的构建

旅游规划的基础及核心环节在于资料信息获取全面、准确,其工作量大,投资大且其过程较为繁琐。与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相对比,搜集数据信息在旅游规划信息系统中占到85%以上的开发系统总造价。因此利用GIS技术构建旅游规划信息数据库,对数据的编辑、处理与分析有重要作用。

数据库的数据组织和管理是系统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工作效率和用户的使用。因此,数据库的实现就显得尤为重要[2]。旅游规划信息数据库系统不但应具备空间数据库,而且应具备非空间数据库。对旅游规划的对象而言,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规划区地形要素数据库、动植物物种数据库、环境要素数据库、各类用地要素数据库、交通要素数据库、代表景点图像库等。非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规划区历史文献资料、行政、经济、管理及规划人员档案资料等。通过这些数据库可以加强对旅游规划对象各方面情况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经营管理。

运用GIS对旅游规划数据进行合理有效地的组织、处理与管理,采用合适的分析方法将GIS与旅游规划信息系统构建有效结合,能使得旅游规划信息系统更科学、更全面,并能有效实现分析客源市场、选址旅游设施、组织旅游路线及计算旅游环境容量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化[3]。

三、旅游规划信息系统中GIS的应用

(一)分析旅游客源市场

旅游区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更关乎客源市场的辐射范围。景点的吸引力越大、市场辐射范围越广、景区的可进入性越强,越能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客源市场是旅游规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分析旅游客源空间

应用GIS对有关于旅游地人口分布、吸引力影响因素及目标群体分布等方面的地理空间属性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加入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的因素,分析出旅游地客源的地域范围。

2、叠加旅游客源属性

对上述分析的结果叠加客源属性进行分析,成图,最终把不同旅游规划策略下的参考方案提供给规划管理者。

(二)规划旅游设施分布

所谓的最优区,也即在各种意义的最优目标下,分布最优的产业、基础设施位置,关联着布局空间问题,通常可归属为选址问题,而其选址问题关系到人类生产、生活、娱乐及文化等多方面。同时,旅游设施占有旅游投资规划较大的比重,不合理的规划布局将严重损失投资成本,污染生态环境。对此,开发与建设时,旅游区选址的科学性、旅游设施的合理布局显得至关重要。

1、分析整个建设区域

利用GIS的拓扑叠加功能,通过地形、地质、气候、交通及方法模型等得出与旅游资源评价图叠加来分析要建设旅游设施的整个区域。

2、确定设施空间布局

利用GIS的网格分析功能来设置最佳的景区内交通设施,宾馆、饭店等基础设施最合理的布局;且可利用GIS的缓冲区分析功能来确定所需建设的旅游设施与旅游设施外的某种影响或保护辖区。

3、检验设施选址效果

利用GIS数字高程模型(DEM)来检验某点相对周围区域的可视通透性,便于在全局上考虑旅游旅游设施之间的通视性效果。

(三)选择与组织旅游线路

旅游线路设计是旅游规划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旅游线路是旅游产品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实际上是旅行系统在线性轨迹上的投射,将各种单项的旅游产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把GIS技术应用于旅游线路设计中,可以将旅游线路定量化,并大大提高各种单项旅游产品之间的有效组合,合理安排旅游时间,以增强旅游过程中的特色[4]。

规划风景旅游区的游览路线是一项微观问题。相关旅游组织认为,旅游区通过鼓励旅游者亲自感受的有效方式之一即是开发有趣的自然途径,使其成为旅游区的重要吸引物。对此,以设计自然游径为例,探讨游览路线在景区内的GIS辅助设计方法。

1、设计自然游径的主要特点

通常长度需限定在0.5-1.5公里内,使旅游者走完时间限定在30-60分钟之内;环形单行线路是游径的最佳形态,起始点设在同一地方;沿途设置解释系统;具有吸引力的游径景观,途中不可有坡陡、泥泞地及其他障碍物。

2、GIS辅助设计自然游径

与GIS应用其他项目有一定相同之处,GIS辅助游径设计最重要也是尤为关键的环节在于搜集数据并输入GIS空间数据库。利用GIS网络分析模块,通过运用GIS的相关分析功能处理与分析数据,分析最佳路径、优选出最佳方案、汇总最终结果,为旅游管理部门提供参考意见。

(四)设计景区旅游路网

1、搜集与管理路网数据

在规划景区路网中,可将有关路网的空间和属性信息经过数字化,输入GIS空间数据库,构建图形拓扑关系,图文连接关系,反映数据的三维特性,便于转换、存取、查看及更新数据。再按照地形、旅游管理等数据规划次一级地区,由属性数据文件间的连接而得到各个区域的综合属性,进而明确交通结点位置,落实一体化管理图形及数据文件。

2、分析路网数据

按照GIS的重合、分类及分析网络等多空间分析功能,在规划景区路网时,需首先分析各区间的地形、资源、经济、人口状况及资源分布等方面[5];明确各交通结点的吸引范围及力度;之后考虑状况,完善路网布局;最后叠置路网的范围、吸引力度,可实现路网的综合服务目标,进而可全面落实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3、输出路网规划产品

在规划景区路网时,GIS可提供分析网络数据表格、网络最佳图,交通流预测结果和分配交通流等,同时可预测模拟规划方案。

(五)计算旅游环境容量

旅游需探讨旅游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对应地,旅游规划则需探究旅游环境容量和游人规模,并按照供需匹配的基本原则,动态化平衡二者间的关系[6]。

1、旅游环境容量的要义

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区在不可再生资源未耗尽,未破坏生态环境,长期稳定旅游景观的前提下,所能承载的旅游活动最大容量值,也即旅游环境容量的要义。

旅游环境系统中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改变其容量;而表现为一定值域范围的旅游环境容量,可利用一定的手段来测定。对此,旅游环境容量具备一定的综合性、反馈性及动态化、测量性等多方位特征。

2、测量旅游环境容量

测量旅游环境容量涉及旅游环境各子系统间的关系,是旅游理论研究中的关键点,也是规划与管理实践中的旅游的有效工具。对此,可利用GIS辅助测量模型进行旅游环境容量的测量工作。在GIS数据库内,以矢量形式输入旅游地旅游景点分布图及旅游路线图,通过变换、配准投影,系统会重建拓扑而自动赋给每个景点的面积字段值、赋给每条旅游路线的长度字段值、之后,在各矢量要素的属性表内,添加两个字段值,即将各景点和旅游路线的容量标准和人均利用时间输入到属性表内。

通过此方式,GIS数据库内将输入所有旅游环境容量测量的变量。与此同时,各景点、路线的容量值可作为属性数据在GIS环境中以地图形式可视化、显示及查看,对比实际旅游接待统计人次数,计算其容压值,进行动态化检测景点、景区、旅游线路,以此作为调剂旅游量的重要参考依据。

结束语:

本文基于旅游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及其数据库基础原理,提出了旅游规划信息数据库构建的重要技术环节。进而将可视化功能的旅游规划信息系统应用于分析客源市场,在设计旅游路线中应用网络模型与叠置模型,旅游规划过程中重点应用空间测量,全面落实了数量化、模型化及信息化旅游规划。

此外,受各种影响因素的限制,本文还有一定的欠缺之处。针对数据信息的问题,未真正深入探讨基于GIS旅游规划系统,对构建及应用规划数据库有一定程度的制约。对此,基于进一步完善的系统理论体系的前提下,依托软件技术,使研究开发系统技术得到有效加强。

参考文献:

[1]黄非亚,王晓东.GIS技术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初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4-5.

[2]赵俊兰,赵洪岩. 基于GIS的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 测绘科学.2009,(4),208-211.

[3]何雨.旅游规划概论[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4]付晶,郑中霖,高峻.GIS技术在旅游线路设计中的应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3),92-97.

[5]郑朝洪,陈文成. 基于GIS的旅游度假区区位选址分析[J].测绘科学.2010,35(2):180-182.

[6]马勇.李玺.旅游景区规划与项目设计[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第7篇

一、定制旅游概念及特点

定制旅游是一种国外非常流行的旅游方式,是根据旅游者的需求,以旅游者为主导进行旅游行动流程的设计。通俗的说就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定制行程的旅行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旅游方式,定制旅游更舒心、更方便。传统的由旅行社指定的旅行内容、行程、出发时间的模式,将被定制旅游全面打破而成为菜单式定制,将由客人任意选择出发的时间、天数、行程内容、住宿房型以及餐饮形式等要素,完全由客人DIY完成。

二、定制旅游的发展及基本形式

(一)定制旅游的发展

早期的定制游对游客有较高的要求,一般需要游客对旅行目的地有一定了解和认识,并自行提出初步旅行方案。目前欧美主流的创意定制游则更加注重享受。游客并不需要对目的地有太多了解,甚至可以不明确目的地,创意定制服务机构在了解游客的兴趣爱好、出行人情况和预算等情况后即可为出行人创造一系列极具特色的创意行程。

(二)定制旅游的基本形式

1、一对多的团体性定制:如户外运动、驴友拼团、自驾游俱乐部等,通常由一个召集人或组织发起旅游意向,通过集体协商,共同参与旅行计划制定,最后得出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线路行程安排和集体行为守则。

2、一对一的个性化定制:该类型主要包括高端旅游、私人旅游、创意旅游以及当地人向导、租车游等形式,多数是由旅游商、专业的旅游策划公司等服务机构为旅游者进行一对一的旅游服务,根据旅游者的诉求,为其定制一套个性化的旅途安排。

3、多对一的自主性定制:该类型借助大数据信息技术和移动运营平台,上游企业与大众旅游者直接对接,运营商根据旅途的阶段性特征,有针对性地为旅游者提供精确的信息检索和推送服务,从而满足个性化、即时性的旅游服务需求。

三、定制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政府规划指导

目前做定制旅游的公司大多本身公司规模较小,为了利益问题,只看到短期的收益而忽略了长远规划。其次,定制旅游现在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所以整体发展无头无序、市场调研也不够完善、综合实力欠佳,发展较为分散。

(二)基础保障支持不足

在现在来看,来定制旅游的群体偏向收入相对较高的人群,而在定制旅游的过程中,一些基础设施和基础保障性工作相对传统的旅游较差,还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提供支持。

(三)创新理念不足

目前,定制旅游对于旅游体验这方面还不够完善,而且定制旅游的规模也相对较小,与传统的旅游项目相比较体验性、特色性不强,吸引力不够。

(四)缺乏专业人才

定制旅游目前在旅游市场中还属于一个年轻的地位,目前比较欠缺相关市场营销以及定制旅游产品策划的专业人才。目前经营定制游的人员大多都是非专业性的,虽然他们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但由于缺乏专业性的指导、对相关理念以及定制游的视野了解的也还不够透彻,在具体业务的操作上还不是很清晰。

四、体验经济背景下定制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政府规范管理并完善基础设施

由于定制旅游在旅游市场中尚还年轻,所以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在旅游创新方面还需改革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规范旅游经营管理行为。同时,大力度的宣传经营定制旅游企业,从企业的角度做好长期规划,并从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定制旅游企业大力支持。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偏远的旅游地来说,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对其进行集中改造。

(二)加强定制旅游体验深度

定制旅游带给旅游者的是个性化的感受,是为旅游者量身打造的一种旅游服务,从旅游路线到旅游产品,完全是可以由客人自己DIY完成的。这样的一种新鲜的旅游方式可以更好的加深旅游者对旅游的体验深度,同时也是个美好的回忆和值得回味的一次经历,可以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更为深刻地体会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生活习惯等等。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拓市场

定制旅游是传统旅游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升华。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对于任何营销而言,网络渠道和传统渠道相比优势更大。因此,做好网络营销渠道不但可以使潜在旅游者产生旅游的动机,同时还可以提供定机票、酒店、办签证、保险、做活动、攻略、查资讯等更好的服务。

(四)加强定制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第8篇

关键词: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加速发展;创新

自2008年河北省开展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以来,河北省各级政府逐渐认识到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的重要性,以各种方式推动产业带建设,在京津周围地市初步形成了以“红、黄、蓝、绿、白”为主线的七大休闲旅游产业项目聚集区雏形,2009年河北旅游业取得接待游客1.22亿人次、增长25%,旅游总收入710亿元、增长28%的好成绩。

虽然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形势喜人,但面临的挑战也十分严峻,从全国来看,已有云南、四川等27个省区市把旅游业确立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龙头产业,提出了旅游强省战略,海南省和河南省更是提出建立国际旅游岛和旅游立省战略。休闲经济发展面临激烈竞争,机遇稍纵即逝,谁能加快行动,谁就能抢占先机、争取主动、占领市场。我们必须加快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步伐,抢先占领京津及环渤海乃至全国全世界休闲旅游市场,才能实现我省经济顺利转型、科学发展。

一、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加速发展面临的困境

1.重视程度低,难以形成合力

河北省由于长期以来的结构失衡,第三产业的比重一直偏低,旅游收入占GDP比例更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大,见表1。

因此,很多人特别是一些领导同志认为靠休闲发展经济难以打开局面,不能取代第二产业,未形成全省上下都关心产业带、了解产业带、宣传产业带、为产业带做贡献的局面,造成我省一直以来经济建设重点难以转移,第三产业增长缓慢,休闲经济未放在应有的位置加以重视。同时由于长期以来的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多头管理的问题十分突出,彼此争夺利益、推诿扯皮、互相掣肘的现象不可避免。这种情况必然导致政策制定不统一、策略执行不坚决、行业管理不规范、支持服务不到位、监督检查不及时等问题。

2.资金需求缺口大,投入来源少

环京津休闲产业带建设资金需求巨大,仅今年就需要投入150亿,“十二五”的5年内要累计完成上千亿的投资。尽管在今年的旅游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陈全国省长表示,我省今年发展旅游业的政府投入将由2000万增加到2个亿,应该说力度之大不仅在我省尚属首次,即使在全国也比较罕见。但由于我省休闲经济建设以前基础差,自我壮大能力也较差,尽管2009年我省旅游收入达到710亿元,但仅为江苏的18.7%,靠行业自我投入、自我壮大速度缓慢、步履艰难。加之我省休闲旅游行业没有上市公司,不能从资本市场获得支持,项目融资难度增加,民间资本投资渠道不畅等原因,致使产业资本聚集缓慢,建设资金短缺严重。

3.市场开拓困难,休闲经济需要突破口

经济强省应该也是旅游大省,而河北省经济总量在全国排第六位,但接待游客人数为1.2亿,仅居全国第14位。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如下:

(1)省内人民收入水平低,休闲消费支出能力有限。我省城调队2010年4月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2009年河北省文化、娱乐、教育三项消费人均支出529元,居全国第19位,其中文化娱乐消费仅高于。居民主动休闲、科学休闲的理念有待引导。

(2)河北省休闲旅游项目在省外知名度低。据《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课题组的网络调查,周边省市对河北省旅游项目认知度最高的只有34.63%,最低的不足1%,平均不足10%,不能成为人们出游的首选。

4.项目文化含量低,产业发展水平低

(1)项目文化含量低。河北虽然是文明发源地,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典故、灿烂的文化、众多的传说、有趣的民间风情,其中有很多世界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些文化很少得到深度发掘并应用到休闲项目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产业发展水平低。据全国部分省市数据的不完全统计,旅游收入占GDP比重为:北京20.57%,辽宁14.76%,天津13.74%,山西12.12%,浙江11.58%,河北4.17%。可以看出,河北旅游业发展水平比全国先进省市低了很多(休闲业没有统计指标,没办法比较),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5.休闲服务支持体系不到位

各地区、各部门、各层级之间,信息不畅通,衔接不紧密,发展水平低,缺乏协调,各行其是,造成休闲服务支持体系不健全,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形成一条龙服务。如:城建规划主要为居住设计,为休闲旅游发展考虑较少;产业集中度低,预留空间小;道路不顺畅、路况差、费用高;河北旅游网站内容陈旧,虚拟体验的情境不动人,在线咨询、互动缺乏;金融设施密度小,现代结算手段运用少,人身保障产品匮乏;快速反应机制没有体现。

6.人才缺乏制约休闲产业升级

我国休闲人才培养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质量不过关、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学用不衔接、职业发展通道不畅、薪酬机制不顺、人才市场不健全、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弱等问题。我省本科院校相关专业开办时间都很短,相关人才培养多以导游、旅游管理为重点,基本没有涉及其他休闲主题,旅游休闲产业内部教育多以短期培训为主,与行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要求有一定距离。

二、加速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的思考

1.创新建设机制,确立休闲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

要加快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发展,必须要让全省上下都认识到休闲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休闲产业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休闲经济发展是关系到我省经济结构调整的大事,是经济持续发展的要事,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要把休闲经济建设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作为当前中心工作来抓,明确指标、任务狠抓落实。为此,除做好规划外,还要推动与休闲产业配套的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主要包括行业准入制度、行业发展激励制度、行业管理制度、行业监控制度等;促进机制的创新,包括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机制,地区协调配合机制,行政审批、干预机制等,调整部门与地区之间的责权利配比机制。

改变多头管理状况,理顺产业管理体制。借鉴先进省市的经验,由省主要领导挂帅,以旅游部门为主,宣传、文化、文物、财政、工商、交通、林业、农业、商业、水利、宗教等相关部门领导参与,成立有人、财、物管理、使用调配权的休闲经济管理委员会,将与休闲经济建设相关的行业建设管理职能都转由此委员会行使,重要的是赋予委员会优先权职能,在协商基础上,优先满足休闲经济建设需要。

2.创新投融资体制,推动建设资本聚集

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所需的庞大建设资金可通过投融资体制的创新来实现,主要措施如下:

(1)以政府投入带动融资。政府要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各级政府要拿出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保障本地区休闲产业发展的建设需要。还应探索以土地做投资的机制,建立休闲旅游用地转让收入使用及资源使用补偿管理办法。探索以特许经营、共同开发做投资,采用委托经营或买断一定时限的经营权等方式,盘活旅游资源。建立休闲旅游收入再投资机制,一段时间内减免休闲旅游所得税及上缴利润,作为该行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启动资金。

(2)以行业资本运作扩充实力。本省休闲旅游产业自身要建立资本经营的观念,积极开展以资本为纽带的休闲旅游资源整合。优势企业要在搞好生产经营的同时,优化资本结构,加大资产重组力度,以上市、收购、联合、控股等方式扩充自身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有实力的休闲旅游企业还要成为孵化器,利用企业自身政策、资源、资金、管理、经验、信息等优势,通过联合、加盟、股权托管、质押、担保、典当等方式以最小投入培植新兴小企业,用自我造血方式不断壮大自身实力。

(3)以优质项目吸引多方投资。要吸引更多资金加盟,优质项目是硬支撑,效益是主动力,多种所有制并存是主渠道。各地要认真培植、筛选有前途的优质项目作为招商重点,采用市场化运作机制,引进BOT、TOT等国际通用手段,开辟投资、融资新渠道,重点引进外商、京津央企等实力雄厚的大型战略投资者,实现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成片开发、整体开发。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目前民间资本十分充裕,也在积极寻找出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重视相关政策的制定,搭建民间资本投资平台,畅通投资渠道。

3.创新休闲内涵,开发休闲市场潜力,拉动休闲需求

市场是生存的基础,要让河北的休闲经济杀出重围、脱颖而出、打开市场、带来效益,应做好以下几点:

(1)准确定位。运用河北的资源优势、价格优势、规划优势,实施差别化策略,以吸引不同目标人群。河北特有的精品优势项目要做大、做精、做全;一般项目要质优价廉;分散项目要集中联动,彼此呼应,让休闲者能各得其所。

(2)更新理念。理念决定行为,要让人们明白休闲能够增强幸福感,让人们意识到休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逐步树立会休息才能会工作的理念,要运用各种渠道引导人们认识到积极休闲可以拓展眼界、充实阅历、增长知识、增加收入、实现自我价值,引导人们由不会休闲转向享受休闲、被动休闲转向主动休闲。

(3)创新类型。河北省休闲旅游业要进行超前的市场变化管理,掌握市场动向,了解游客需求,以发现、满足新需求,开发新产品来占领市场。针对京津会议众多、公务密集的状况,开发参观、交流等商务休闲项目;针对高收入人群竞争激烈、劳动强度大状况,开发放松休闲项目;针对青少年求知欲强的特点,开发训练、探索性休闲项目;针对我国老龄化社会趋势,开发老年人休闲项目等类型。

(4)创新促销。要坚持“统一策划、分别实施、循序渐进”的方针,结合市场变化,及时发现、选准市场兴奋点,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内外促销。电视、报纸、电台、网络等媒体是常规手段;创造性地利用公益活动、招募活动、选拔活动、比赛活动等契机促销是强化手段;多项打折优惠是最终手段,对多地游、多项游、多次游、多人游等都予以打折优惠,以提高河北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增加休闲旅游项目文化内涵,带动全方位休闲

增添休闲项目的文化内涵,除在“红黄蓝绿白”特色旅游项目上继续做大做强外,还要充分挖掘河北历史文化、名人古迹、地方戏曲、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间歌舞等传统特色项目,引导居民休闲向高层次、高参与、高娱乐性发展,可着重发展的项目有:

(1)养生休闲游。运用河北中医药市场与资源,顺应人们对养生的需求,建立人体生命科学模拟运行系统,传播科学养生理念、方法,发掘、研究、推广养生产品,形成特色健康保健指导治疗体系,形成养生大市场。

(2)益智休闲游。开发各种适合不同层次年龄人群的体验项目,如角色体验、职业体验、过程体验、感觉体验、制作体验等。

(3)特色产品购物游。在休闲景区,将河北特色的工艺品、绿色农副产品汇聚成特色卖场,如瓷器、苇编、剪纸、年画、砚台,以及绿色水果、蔬菜、干果、药材、杂粮等,集休闲、购物于一体。

(4)趣味休闲游。开办主题类项目,如陶艺吧、雕刻吧、编织吧、书画制作吧、动漫体验吧等,以吸引人们兴趣、发掘人身潜力、丰富人生阅历。

(5)运动休闲游。以环京津地区主要景点为中心,设计、建设各种体育教学、比赛项目,特别是特色项目如乒乓球、杂技、游泳、跳水、武术、跳伞等,突出技巧讲解和知识传授。

(6)欢乐节庆游。设计各种主题的节庆日,倡导家庭团圆和睦、诚实守信、科学养生等先进文化,寓生产于休闲,寓休闲于文化,寓文化于享受。

5.创新休闲产业发展机制,壮大自身实力

(1)创新休闲管理机制。产业带建设要坚持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化投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之路。要健全组织,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科学设计,统一标准,为产业发展提供公平交易环境;整合产业资源,减少重复投资,着力构建和谐的区域经济关系。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改革企业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创新精简企业组织模式。

(2)创新休闲产业科技支撑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把最先进的技术应用于休闲设施建设,把文化发展与休闲项目开发紧密结合;强化科技支撑,实现旅游设施现代化、产品设计智能化、旅游管理网络化、信息反馈自动化、旅游交易电子化。科研管理部门要通过政策倾斜、资金引导、项目指导、评审奖励等方法,搭起实际需要单位、研究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科技成果转化部门的桥梁,促进休闲产业带建设难题的解决。

(3)创新休闲旅游产业自我发展机制。要完善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发展产业集团,围绕“红黄蓝绿白”几大主题,创新休闲项目,将旅游变度假,观赏变参与,参观变学习,购买变制作,一日游变多日游,一次来变反复来,吸引顾客,留住顾客。

(4)创新休闲旅游服务支持体系。打造立体交通网,在有条件的地区开通地铁,拉近城市空间距离;推行“河北休闲旅游优惠卡”,扩大用卡企业的覆盖面。要建立河北省休闲旅游官方统一网站,明确标识,丰富内容;加强在线互动,快速反应;下大力建设安全、诚信、友好、和谐的旅游环境,以保证游客的人身安全和心情舒畅。

6.创新休闲人才培养,实现产业持续发展

(1)以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根据环京津休闲产业带七大产业集群特点,以急需人才培养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如文化创意人才、旅游与节庆策划人才、会展设计专业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拓展营销人才、个人休闲规划设计指导人才等。要做好人才需求的前瞻预测工作,根据休闲、旅游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2)以实用为导向培养人才。无论是研究、设计、管理、服务人员,其人才培养都要向实用化、综合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化内涵,提高综合素质。不仅要懂旅游业务,还要具有一定观察、理解、判断、表达、交流、应变、协调能力,特别是要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以推动休闲旅游行业不断推陈出新,焕发无穷生命力。

(3)以正确使用促进培养人才。建立员工合理流动机制,根据行业发展需要,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岗位和宽松的工作环境,以此来招揽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促进人才成长。建立优胜劣汰的动态用人机制,根据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能者上,庸者下。优化激励处罚机制,用评比、奖励等多种方式实现分配合理化,从而促进员工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工作积极性,改进工作绩效。

参考文献:

第9篇

思路决定出路

凭借对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专业知识,刚毕业的邓文华就进入了贵州一家数码工程公司工作,并担任工程师、技术主管、技术部经理;到2003年的时候,已是技术总监、项目销售总监。2005年刚刚成立的贵阳东南力豪科技有限公司,聘请他担任总经理。平均三年一次的升迁频率,到如今影响整个贵州智慧旅游产业发展的企业家,这其中绝不仅仅是个人能力与魅力所能概括的。带着对贵州“智慧旅游”和邓文华成长历程的浓厚兴趣,本刊记者采访到了贵州旅游投资集团旗下信息产业公司“贵州宏旅源电子信息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文华。

被问及成功的原因,邓文华有着自己的一套商业经,他说:“想要让一个公司顺利运营生存下去,首先得根据市场业态分析将公司准确定位,也就是思路!2005年到2011年贵阳东南力豪科技有限公司其主要方向就是以软件研发、生产、销售以及IT产品的销售和服务为主业的高科技企业。定好了方向,才能保证顺利达到目标。”做企业重要的是什么呢?面对记者的提问,邓文华侃侃而谈:“目标明确是一个公司重要的战略经营方针”,要立足全省政府、教育和医疗行业的优势资源,大力挖掘地、州市场商业渠道,加强建设渠道销售网络,培养和带动核心合作伙伴由产品销售型向项目销售型转变,从而提升合作伙伴在当地市场的价值影响度和销售利润。特别是2008年到2011年是贵州IT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东南力豪公司依托贵阳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新技术、新产品的天时地利优势,重点建设旗下各产品的技术服务中心,重点培养旗下各产品的服务工程师,使之转型为行业解决方案中心售前、售后双师型工程师;面向广大的渠道合作伙伴提供特色、全面、最新的解决方案,提供包括资金、技术、人力、资质等服务项目,协助合作伙伴操作、运作项目,并最终高效地拿下项目。“这才是理想的一个公司的生存之道。”邓文华十分肯定的告诉记者。

方向决定人生

2012年,贵州正处于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颁布实施,无疑为贵州的加速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国发〔2012〕2号文件的颁布实施,邓文华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次顺应时代潮流的机遇, 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已成为趋势。邓文华对自己说,或许贵州互联网电子商务春天真的到来了。于是在贵旅集团的支持下,邓文华开始筹建贵州旅游集团信息公司——贵州宏旅源电子信息有限公司。2012年3月贵州宏旅源电子信息公司正式运营,邓文华任总经理,主持公司全面工作。该公司是按照贵州国资委股权多元化政策吸引优秀团队加入国资序列的政策示范,是贵旅集团首个国资控股、民资参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邓文华担任总经理后,公司运营10个月销售额890万,实现利润60余万元,实现当年开办公司当年盈利的佳绩,在贵州IT行业中独树一帜,赢得了业内人士广泛赞誉.

朝夕耕耘,图春华秋实;十年寒窗,求学有所用。当年沉浸在计算机与网络应用专业中的少年,为如今的事业埋下了伏笔,命运更像是画了一个圈,邓文华终究还是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在正确的方向上打出了一片自己的天空。

邓文华说过:“人生与事业本身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此时宏旅源电子信息有限公司可以说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邓总向我们介绍到:现在公司主要经营旅游信息产业相关业务,共三大业务版块:一是以旅游信息服务为核心的极具西南地区影响力的智慧旅游信息资讯服务平台,面向世界各地吸引游客注册会员,实现VIP式管理服务;二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网上电子商务交易,助推旅游地产、旅游资源产品和民族工艺品销售;三是建立旅游云计算服务中心,面向集团内外酒店、旅行社、风景区及旅游部门提供运营商式行政办公服务和资讯服务。通过这三大业务板块,建成囊括贵州省内及周边旅游资源云计算服务平台,以实现公司跨越式发展,最终使公司成为以旅游资源信息为核心的电信级增值服务商。从这里可以看出,邓文华这次事业上的厚积薄发不是结束,只是刚刚开始!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12年贵州宏旅源电子有限公司相继与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院、IBM、华为等多个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这对贵州宏旅源电子有限公司意义非凡,真正实现了与世界接轨,为企业做大做强打下了基础。以此为纽带,贵州旅游集团与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施科学院—地方合作计划,共同合作申报国家发改委卫星遥感应用专项,把世界领先的高分辨率遥感应用及3S技术引入贵州。通过科技与创新手段,贵州旅游业“走出去”、“引进来”,向海内外展示了新时代“多彩贵州”的开放、发展。

就像邓文华总经理说的,正确的方向与思路,顺应时代变化的科技与创新,是让企业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

打造智慧旅游城市

2012年底,贵州旅游集团将商贸、投资、信息三个板块最具增长价值潜力的子公司组合成立了“贵州黄果树国家公园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母集团二级子集团公司),邓文华出任二级子集团副总裁,分管子集团信息化业务和智慧旅游经济模式架构。贵州省智慧城市、智慧旅游这一运营模式初步形成。

贵州的旅游资源很丰富,但是具有小碎散的特征,其“数字景区、智慧旅游”的建设更需要统筹引导,降低进入门槛,注重公共资源的共享和互联互通。采访中,邓文华向记者介绍贵旅集团拓展智慧旅游的新思路。

建立贵州旅游门户资讯网站。核心目标打造一个以贵州地域为特点、贵州旅游元素为主的综合旅游资讯信息平台,吸引省内外游客乃至国外游客在网上停留,使用户非常方便的在平台上解决吃、住、游、玩、购、娱6要素问题;快速建立订房、订票业务系统,适应客户需求;建立业务订单跟踪服务系统和业务结算系统;建立客户呼叫服务中心;建立电话营销拓展中心等配套业务系统。

三年内持续建设以旅游信息服务为核心的贵州省乃至西南地区有影响力的旅游信息资讯平台,使集团旅游资讯信息板块成为电信级增值服务商。

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网上电子商务交易,助推集团旅游资源、贵州旅游产品和民族工艺品的交易。

建立贵州旅游云服务中心,面向集团内外酒店、旅行社、风景区及各县旅游局提供运营商式行政办公服务和资讯服务,最终建成覆盖贵州省内及周边旅游资源云计算服务平台。

通过智慧旅游,民众可一站式了解贵州旅游发展的新思路、新情况。而新技术、新产品为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和智慧旅游建设提业支撑和技术服务。

邓文华介绍说,智慧旅游的“智慧”体现在“旅游服务的智慧”、“旅游管理的智慧”和“旅游营销的智慧”三方面。而从游客的角度分析,智慧旅游主要包括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四个基本功能。游客到达旅游目的地三分之一时间在景区,三分之二时间在路途和附近城市,如何利用科技与创新手段为游客提供一个主动感知周边事物动态的服务模式,让游客通过资讯消费的方式满足游客的需求才是我们智慧旅游企业研究的重要课题,当然这一切的工作都得遵循一个道理:“尊重市场需求规律,善于挖掘游客兴趣热点,切记闭门造车,想当然”。

21世纪,以互联网、物联网为承载基础的智慧旅游、智慧城市、智慧地球、云计算、移动终端等高度智能化的新形态已进入我们的生活。可以说,智慧城市智慧旅游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据了解,目前贵州省以贵阳市、铜仁市以及黄果树、百里杜鹃景区为试点,进行智慧旅游城市和智慧旅游景区建设,通过应用现代IT技术,将实现游客行为追踪、资源电子化、门票智能化和容量监控及游客时空分流等。

2013年4月,邓文华与中科院遥感所合作组织专项小组参加国家发改委2013卫星产业化应用专项申报,贵州旅游集团申报的《卫星综合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课题从全国1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国家专项支持资金1500万元。该项目目标建设贵州智慧旅游云服务平台,总投资6000万元,以三个景区作为示范点建立面向旅游企业、景区管理部门和游客三类客户提供全面综合信息服务。

2013年5月,邓文华参与组织策划了在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期间举办的“遥感技术与智慧旅游、智慧城市专题论坛”。此论坛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遥感技术与智慧旅游、智慧城市论坛。论坛深入讨论了智慧旅游、智慧城市的发展思路、体制与机制以及深化改革的方针。可以说,论坛为贵州遥感和智慧旅游、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同时把“贵州智慧旅游”品牌做了一次很好的营销。

第10篇

    1.技工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及一体化教学研宄现状

1.1引入了工作过程导向

在技工院校全面推进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这几年,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设计正在成为主流,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中也积极采用了这一适应时代的教学设计,尤其是一体化教学,工作过程导向己经成为必选,无论是工商管理类的任何专业都积极提炼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

1.2采用了小组学习方式

在一体化教学中,小组学习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中充满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案例分析、讨论和方案设计,需要同学们分组探讨,同时理实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要推动有效学习也必然要分组学习,这个不仅存在于理工类教学,我国相当多的技工院校,尤其是技师学院均在一体化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学习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3注重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在诸多技师学院推动工商管理类专业一体化教学中,无不设置了许多典型工作任务,围绕典型工作任务开展一体化教学。典型工作任务是来源于企业工作流程,涵盖了基本的技能要求,是值得总结和推广的一项好经验。

可是,我们也发现在取得以上研宄成果的同时,由于我们自身的局限性和方法系统性的缺失,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研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往往分小专业进行,未能就工商管理类作出整体研宄和思考,这是其一;其二,一体化教学研宄往往就教学形式探讨教学形式,未能跳出教学形式探讨一体化教学,即研宄的外围过窄;其三,一体化教学课程内容借鉴了企业工作流程,但没有进行有效的系统性的整合,存在分学科的条块分割,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四,研宄存在部分脱离技校学生现状的现象,对一体化教学的对象太过于理想化。

2.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2.1树立“教学中心”观念加强教学制度建设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技工院校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的理念,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项中心任务来抓,学校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教学工作开展,为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同时要加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管理、学生评价、教材开发使用、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企业实习等方面的教学制度建设,不断规范教学工作流程,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2.2面向工作岗位构建课程体系与学生未来职业接轨

面向工作岗位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邀请企业专家、课程专家、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通过工作分析,确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完成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围绕职业能力和工作任务,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内容,同时注意吸收企业中实用的新知识、新技能,对原有的知识系统进行重构,配合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体系。

2.3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企业实践的相关制度,深化产品教学,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上;构建教师职前、入职、职后培训体系,将学习和培训贯穿在教师职业成长的全过程,针对不同阶段确定培训重点,制定培训计划;通过外出学习、讲座、交流研讨、参观考察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设立专项教研经费,开展课题立项,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和课题,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提高教师的研发能力。

3.技工院校工商管理专业

    学生的就业方向是国家和省市各级经济综合管理部门或行业管理部门;是以大中型工商企业为主的内资企业;是外资或涉外经营的工商企业,以及国际着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类型的咨询服务等中介企业;是银行、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

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宄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广义的工商管理包含的领域很多,下设的二级专业各具特色,主要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

资源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国加入WT0必将进一步带动国内市场经济的繁荣,外来资本磨刀霍霍准备拓展中国市场,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指导的中国传统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他们弥补缺陷的唯一出路就是引进人才,实现自我改造,向管理要效益也成了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共识。从就业角度来说,根据独之秀职业顾问公司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工商管理各个专业尽管设置和就业方向不同,但从总体趋势上分析,未来五年内各专业就业形势依然看好。

4.结论

第11篇

【关键词】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顺利开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推进,我国各地的旅游景区也得以迅猛发展,在我国旅游产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旅游景区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为激烈。事实证明, 旅游景区想要取得竞争优势, 除了必要的组织形式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外,还应在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努力加强旅游景区管理,构建景区企业文化,成为众多旅游景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旅游景区企业文化概述

我国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曾经指出:“旅游是带有很强的文化性的经济事业,也是带有很强的经济性的文化产业。”旅游作为一种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和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从一定意义上讲,旅游是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的文化事业,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在现代旅游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旅游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内在的,旅游企业为社会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且是一种文化。旅游企业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和销售文化的企业。旅游者进行旅游,本质上也是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成熟与否,逐步成为衡量一家旅游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因此,旅游企业的竞争从本质上来说是文化的竞争。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体现一个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载体。作为旅游企业,旅游景区企业文化既具有所有企业文化的一般特征,与其他类型的企业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带有明显的行业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意识是旅游景区企业文化的核心

旅游景区属于第三产业,旅游业提供生产的产品是无形的服务型产品。在旅游景区当中,企业员工与旅游消费者面对面地接触,因此,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以服务为中心,服务于内部员工、服务于旅游消费者、服务于社会。可以说旅游景区企业文化是一种服务经营型文化,服务意识是旅游企业文化的核心,贯穿于旅游景区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企业精神、制度文化等要素之中。

2、文化意识是旅游景区企业文化的内涵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就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方面,旅游景区接待的宾客来自世界各地,来自各种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旅游景区员工需要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尊重宾客的文化差异和风俗习惯;另一方面,旅游景区为适应市场需求必须开发文化品位较高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旅游体验需求。正因为旅游的文化属性,要求旅游企业要具备浓厚的文化意识。一方面,旅游企业为游客提供具有一定文化品味的旅游产品。实践证明,旅游产品的文化性越强,文化品味越浓,就越受旅游消费者欢迎,社会经济效益也就越好。另一方面,塑造旅游企业的良好形象,必须注重丰富和深化文化内涵。良好的形象是旅游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3、开放意识是旅游景区企业文化的关键

随着国际旅游市场的形成,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为普遍和广泛。由于旅游企业的行业特殊性,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文化环境的差异造就了旅游者在语言文字、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风俗等方面的不同特点。旅游景区要想在经营活动中满足各国旅游者的不同需求,就必须树立开放意识和全球意识,善于进行文化的综合分析, 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根据各国文化的差异性判断各国旅游者需求的差异性,为游客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二、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发展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量。纵观世界著名企业, 他们之所以长盛不衰的秘诀正在于其优质的产品、精明的销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其优质的产品、精明的销售就来自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支持。企业文化是旅游景区发展的灵魂,是景区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夯实基础、不被淘汰的有力保障。旅游景区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育新的思想观念,建立新的管理机制,增强企业的忧患意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升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树立旅游景区的市场意识,增强旅游景区的竞争力,这是企业面临的形势使然,也是企业的内在发展的要求。

总的来说,建设和培育先进的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旅游企业文化的主题。托马斯・罗伯特在其名著《成功之路》中指出:“出色的企业都有一条根深蒂固的基本宗旨,那就是:尊重个人,使员工成为胜利者,让他们出人头地,把他们当作主人来对待。”旅游景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和管理理念,就必须懂得尊重自己的客人,尊重自己的员工。

一方面, 旅游是一种让旅游者放松心情、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的轻松而又愉快的体验活动。感受和体验异地文化是大多数旅游者出游的主要目的。旅游景区作为一种接待服务性的社会组织,需要提供充满人性亲情的情感服务来打动消费者,旅游者也主要通过消费旅游服务产品追求感性上的满足。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以旅游者的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出新颖别致,更富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旅游体验活动,通过高质量的产品加上一流的服务,满足旅游者的体验需求。让游客满意应当成为旅游景区追求的最高经营目标。

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在企业内部提倡和贯彻“员工第一”的思想,即“管理者视员工为上帝,员工视顾客为上帝”,强调企业的民主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是服务,员工是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旅游景区要尊重与信任员工,关心与爱护员工,培养与激励员工,帮助员工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提高技能,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与个人修养,实现员工自我定位、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拥有感、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它要求旅游景区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努力培养忠诚的员工队伍和相对稳定的顾客群体,从而以此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树立竞争意识

良好的竞争意识包括优良的服务态度、合理的服务价格、明显的服务特色、周到的服务礼节、齐备的服务设施等。

自中国加入WTO后,旅游市场完成了从部分到全部向国际市场开放的转变,旅游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旅游景区要获得持续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在旅游景区激烈竞争的今天,准确定位是旅游景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首要选择;合理品牌宣传,是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谋略重点;筹划营销策略,是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保证;提供优质服务,是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内在要求。

现代旅游企业的竞争从本质上来说是旅游企业文化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我国的旅游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竞争优势,要想吸引并留住优秀的人才,就必须树立全新的思想观念,通过企业文化培训,加强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

随着旅游产业不断的发展和广大民众旅游意识的觉醒,只有差异化竞争、个性化竞争才是出路。现在旅游景区光靠门票经济、单一产业的弊端已经显露无疑,必须改变景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升景区核心竞争力。

3、树立“顾客至上”的理念

顾客是旅游景区生存的依据,景区拥有一批忠实的顾客,便能赢得生存和发展。旅游景区的经营活动应该围绕顾客这个中心,重视顾客、关注顾客,满足顾客的需求,按照顾客的需求来设计产品,提供服务。

旅游景区应高度重视游客的意见并在所有工作中不断满足游客的各种要求,不断提高游客的忠诚度是企业孜孜以求的境界。旅游景区应抛弃“盈利第一、服务第二”的观念,真正把消费者当成上帝,以顾客为中心,培养品牌文化,强化品牌意识,铸就景区品牌,提高景区品牌忠诚度。

4、树立社会责任感

旅游业是资源消耗低、带动能力强、就业机会多、拉动效应强、综合效益好、社会影响大的战略性产业,事关国计民生。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的一个经济实体,生产经营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但旅游景区作为一个企业,同时也是社会的一个小细胞,一个微观群体,理应肩负起对整个社会公众的责任,树立社会责任观念。

(1)设计和提供优秀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及文化生活需要。

(2)尊重和维护消费者权益。旅游景区不能为了牟利而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开展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旅游景区不能为了追求利润而实行不公平竞争, 破坏市场环境,扰乱竞争秩序。

(4)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旅游景区应当承担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关心和赞助社会的慈善事业、公益事业,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社会责任。

5、树立创新精神

作为市场竞争主体,企业也应具备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企业文化建设也应反映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创新,企业才能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创新可以为企业文化注入活力,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要通过创新企业文化,促进企业不断发展。企业文化创新的关键是对企业旧的经营哲学、管理理念等进行创新,让企业文化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要以创新为旅游景区企业文化的核心。

创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新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要将创新作为旅游景区追求的目标和企业文化精神的核心, 这对旅游景区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旅游景区在21世纪的创新精神可以概括为十大方面: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方法创新、策略创新、组织创新、人才创新、规则创新等。

6、树立环保意识

旅游业被业内外人士称为“无烟产业”,但“无烟产业”并不代表就是无污染产业,不产生任何环境污染和破坏。旅游景区的污染主要来自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两方面,其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视觉污染和社会污染等。它们的存在和蔓延影响着景区的旅游质量、威胁着景区的旅游生命。

旅游景区树立环保意识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宣传力度要进一步加大。通过电视、电台、报刊、网站等宣传工具,宣传保护旅游景区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通过宣传,使广大决策者、旅游从业者、旅游人员和景区居民认识到:保护景区环境要“防重于治,防为先”的道理,不能走边污染边治理,更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二是景区规划要进一步科学。为了景区的持续协调发展,长远科学规划最为关键。总的原则是要遵循美学观点,不能有败笔,不能留瑕疵。

三是调控手段要进一步加强。通过在旅游高峰期对进景区游人数量的调控和对游人进景区后旅游行为的监控来达到保护景区环境的目的。加速立法进程,尽快出台《旅游法》或一些地方性有关保护景区环境的法规。

低碳景区的建设与管理是开展低碳旅游的关键。景区景点要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力度,从旅游规划就开始注入低碳理念,严格执行旅游规划,在景区景点建设过程中推行节能环保材料,努力实现景点景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尽量使用新能源产品,打造低碳旅游景点景区。

另外,旅游景区还应鼓励和倡导消费绿色产品和服务,让旅游者从中获得利益和乐趣。现代消费群更青睐于绿色产品,旅游景区应提高旅游产品的生态含量。这样不仅可扩大旅游企业文化的外延,实现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旅游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7、树立品牌意识

品牌因能带来长期竞争优势,已成为旅游景区抢占市场、赢得顾客的重要法宝。旅游景区要有理性思考和长远规划,着重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要确立走一条产品到品牌的经营之路。

只有树立景区的品牌概念才能做强做大,才能提升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旅游企业形象直接与旅游企业的兴衰、优劣相联系,旅游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旅游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与软实力,如果声誉卓著,旅游企业就能招揽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顾客,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能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帮助。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更为激烈,旅游企业要脱颖而出,形象战略尤为重要,它是旅游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实力、地位的体现。因此,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企业要树立形象意识,重视企业形象的塑造和维护。旅游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遵循独特性原则,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和本企业的实际,在形象塑造的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等各个层面都要保持特色和个性,使之具有吸引力、感召力和竞争力。日本素有“动漫王国”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卡通FANS之旅也由此而诞生并长盛不衰。韩国偶像剧《冬日恋歌》走红之后,“冬日恋歌”旅游专线迅速风靡亚洲;而《大长今》推出后掀起的韩国饮食文化热潮,吸引了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湖南省湘西永顺县的王村因被选为名传遐迩的谢晋电影巨作《芙蓉镇》的拍摄地而得名芙蓉镇。张艺谋的一部《满城尽带黄金甲》首次揭开了武隆神秘的面纱,把无穷美景展现于世人眼前。此后,武隆这颗神秘的明珠便开始大放异彩。《庐山恋》让庐山更加声名远播,《少林寺》让少林寺家喻户晓,《大红灯笼高高挂》使乔家大院名声大噪,《英雄》使九寨沟顿成焦点,《卧虎藏龙》使安吉竹海绿遍世界,《非诚勿扰2》让海南三亚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炙手可热。随着电影《让子弹飞》的热映,早在2007年就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群落和古村落,再次走进观众的视野。

总之,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旅游景区发展必不可少的竞争法宝。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与景区的生产经营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需要景区在经营过程中去探索、营造、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琳琳.论河南旅游景区企业文化建设[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23-124.

[2]张立建,甘巧林.旅游形象定位词面面观及错误根源剖析[J].旅游学刊,2006,21(6):48-51.

[3]吴从越 赵晔龄.论旅游景区品牌的建立和保护[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3):85-88.

[4]刘桂华.浅谈井冈山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与建议[J].中国职工教育,2009,(10):53-54.

[5]杨财根,郭剑英.森林旅游景区战略管理研究――基于企业文化管理的视角[J].桂林旅游高等学校学报,2007,(5):751-754.

[6]董革冰,董革非.加强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2006,(1):37-39.

Discussion on the Building of Corporate Culture in Tourism Scenic Area

Zhou Yi-long

(School of Tourism,Haikou College of Economics, Haikou ,Hainan 571127)

Abstract: Efforts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tourist attractions, build scenic spot the corporate culture, is becoming the primary problem of numerous scenic spot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careful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tourism corporate culture, puts forward the scenic spot the strateg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rporate culture: establish people-oriented concept, competition consciousness, the" customer first" philosophy, social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he innovation spiri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and brand awareness.

第12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 实践性教学 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要

现代课堂教学重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但最终要应用于实践。理论知识来源于前人的实践,人们掌握了相应的理论知识需要到实践中加深理解;通过实践,不仅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能依据前人的方法论创新性地进行总结,使理论知识得以升华。这种循环式、渐进式的认识规律完全适应对国际贸易学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的指导。学习情境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学习更多的是发生在社会环境中的一种活动;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则强调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

(二)培养高校人才的需要

培养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材离不开社会的沃土,高校的教学工作必须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找准位置,发挥作用。人才培养的周期一般较长,高校应注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三者的协调发展,使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具备较强的发展后劲。因此,高等教育需要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全面的服务和人才支撑。从世界各国来看,加强实践教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潮流。

(三)个性发展的需要

实践教学是拓展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大学生社会化、个性化展现的最主要平台。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是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充足的、高素质的智力和人力资源,就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而言,应该着重塑造自身处理信息的能力、沟通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

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通过基础理论教学建立学科的系统概念

通过课堂教学训练(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案例分析等)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和整合,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打好基础;推行案例教学,这是将学生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形式之一,有利于学生消化和巩固专业理论知识,体验行业运转实践与技能要求,激发学生开展专业实践研究。该部分属于实践性教学课程的第一层次,具有基础性和启发性的作用。

(二)建立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帮助学生消化知识

建立进出口贸易模拟操作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使学生在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切身体会贸易全过程,掌握市场商情的调查、分析与信息操作以及合同签署与单证处理等专项技能,使学生增强实践操作能力,促其知识向能力转化;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整理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掌握科研手段等,加强对学生的多学科理论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研究课题和启发创新思维。该部分属于实践性教学课程的第二层次,以此构建融教学、模拟实战于一体的模拟实训场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理论学习、实践学习和商务实战的统一,目的是服务于专业理论学习,培训专业技能。

(三)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创新实践以强化实践能力

校外实践性教学课程属于第三个层次,是校内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进一步提升,是高校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教学环节和教学形式之一。通过安排学生到对口外贸单位进行业务技能的实习和训练,使学生在毕业前就积累了一定的人际交往和工作经验,进一步加深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缩短就业“磨合期”。

从目前现状看,部分学生的实习由于缺乏统一组织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甚至弄虚做假,敷衍了事,没有实现预期的实践目标。校外实践性教学课程的安排与管理需要从制度与组织方面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不至于让其流于形式,切实使学生得到相应的训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上所述三个层次, 要求做到整个教学课程体系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环环相扣,以求实效。

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缺陷

(一)国际贸易实践性教学形式单一且效果不理想

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主要是以实习的形式出现,但实习效果并不理想。一是涉外贸易涉及时间较长,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目睹一项完整的交易。二是贸易业务量大,历时时间长,所需的人力、物力多,时间利用率低。三是贸易谈判及营销策略涉及到双方企业的商业机密、谈判筹码、底价等内容,学生很难亲临其境,因此实习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二)国际贸易实践性教学环节无法落实

要使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就必须建立健全良好的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在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虽然近年来各类学校均投入了一定的财力,新建了实验室,购买了适量的教学软件,但在国际贸易实验软件的使用方面,往往以拿来为主,缺少对实验软件的消化、吸收、创新,这就影响了教学效果。学生外出到公司实习,给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有些公司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另外,学校、指导老师、公司的职责以及对学生的管理,均缺乏明确的制度安排,从而使得实践性教学环节无法落实。

(三)国际贸易实践类课程教师队伍欠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的质量与结构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学历结构与科研能力迅速提升,但有些院校的国际贸易实践类教学课程的师资队伍质量改善较为缓慢,主要原因在于具有讲授好国际贸易实践类课程条件的潜在教师主要分布在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第一线,普遍不具有各学校要求的高学历,即便愿意也无法调入相关高校,而具有良好学历背景的校内教师则缺乏对外经济贸易的实际工作经验,这是一个两难的困境,需要解决。

科学规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议及措施

(一)建立稳定的实践场所

要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设立稳定的实践场所是必需的。从目前而言,采取校外和校内实践基地相结合的方法为宜。具体应当在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建立长期固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学校与实践基地签订学生实习的合同,以保证教学实践基地的稳定。制定学生实践环节的联络表,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基地给学生做出鉴定,以保证学校对学生实习情况的了解。在本校内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可以在虚拟的贸易环境中,让学生在计算机操作下完成进出口业务的流程,掌握进出口货物贸易买卖过程中经过的询盘、发盘、还盘等各项环节。使理论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配备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

配备一支高水平的指导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实践教学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从事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知识和经验,更要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经验,否则就无法指导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要使教师达到相关的要求,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教师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具体途径,可以是与相关企业合作,企业为其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可以是通过指导学生实习,积累相关实践经验,还可以是参加有关培训班的学习和某些具体岗位的短期实践;“请进来”则主要是聘请既懂理论、又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国际贸易各方向管理人员做教员或客座讲师、教授等,不定期来校面向师生进行业务专题讲座。

(三)加强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建立全面的实践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对管理规章制度、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考核评价体系进行目标考核、量化管理。规范化管理需要有一个完整规范的教学大纲、有可以进行操作的实施计划、有一套明确的管理制度、有充分详实的经费计划和便于监督管理的考评措施。做到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质量控制与质量保障相结合,确保实践教学秩序稳定,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史静寰.加强实践教育: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