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自然灾害的认识

对自然灾害的认识

时间:2023-07-31 17:26: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自然灾害的认识

第1篇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青少年认识自然灾害的类型,识别自然灾害来临时的信号,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直接灾难和次生灾害,使青少年具备相应的面对自然灾害的策略。

二、应知内容:

1、常见的自然灾害的类型

2、自然灾害来的特点

三、应会内容:

1、如何识别自然灾害的信号

2、面对自然灾害怎样应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来临前的信号及识别。

2、难点:减少和避免自然灾害带来的伤害,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策略

五、教学流程:

1、课程导入:(5分钟)

各位同学好!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小节目,节目叫做《平安讲堂》,下面演出即将开始。

*(播放《平安讲堂》)

2、知识介绍:(20分钟)

刚才看了节目,我们看到了自然灾害带给人们的灾难,面对自然灾害我们有时很无能为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科学认识自然灾害,是不是可以避免和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伤害呢?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下自然灾害吧!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自然灾害?它的类型和特点有哪些?

*(播放课件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现在请同学们来告诉老师好不好?

同学发言:例举很多自然灾害类型。

(播放课件自然灾害的类型)

总结归纳: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

气象灾害:暴雨, 雨涝,干旱,龙卷风,雷电等。

海洋灾害:台风海啸:海啸,海浪,赤潮,厄尔尼诺的危害。

洪水灾害:暴雨灾害,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溃坝洪水。

地震灾害:构造地震,陷落地震,矿山地震,水库地震等。

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农作物、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森林灾害:病虫害,火灾。

自然灾害的特点:自然灾害的特点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方面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很广。不管是海洋还是陆地地上还是地下、城市还是农村、平原、丘陵还是山地、高原,只要有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就有可能发生。

二是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这是由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决定的。

第三,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非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等的不确定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难度。

第四,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主要指在自然灾害中,它们的发生都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人们常说的某种自然灾害 “十年一遇、百年一遇”实际上就是对自然灾害周期性的一种通俗描述。

第五, 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例如,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干旱、洪涝等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都是十分严重。

第六,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始终充满着矛盾,只要地球在运动,自然灾害就不可能消失,从这一点看,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充满智慧的人类,可以在越来越广阔的范围内进行防灾减灾,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从这一点看, 自然灾害又是可以减轻的。

3、避免和减少自然灾害伤害的措施(10分钟)

前面我们了解到了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来的特点,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怎样避免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伤害。

首先识别常见自然灾害来临前的信号:

灾害前兆就是灾害发生前的一些迹象和征兆,可以统称为灾害发生的前兆。

地震一般都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一般表现为自然界突然发生的某种与地震发生有关的变异,是地震前大自然的警告信号。

龙卷云除具有积雨云的一般特征以外,在云底会出现乌黑的滚轴状云,当云底见到有漏斗云伸下来时,龙卷风就可能出现。

当发现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都可确认河(沟)上游已形成泥石流。

雷击是由雷雨云产生的一种强烈放电现象,电压高达1亿至10亿伏特,电流达几万安培,同时还放出大量热能,瞬间温度可达1万摄氏度以上。其能量可催毁高楼大厦,能劈开大树,击伤人畜。

海啸发生前,是有征兆的,比如,深海鱼浮上海滩等征兆可预报海啸,海底的突然下沉,会引起水流向下沉的方向流动,从而出现快速的退潮。

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减少自然灾害给我们造成的伤害呢?

师生互动:让学生先来说说怎样避免和减少自然灾害的伤害,之后教师归纳总结。

*(播放课件我来保护我自己)

1、沉着冷静,避免慌乱。

2、观察环境,迅速撤离。

3、自救互救,预防疾病。

4、精神保护,常记心里。

4、小结(5分钟)

*(播放小结课件)

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我们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的特点,自然灾害来临前的信号,现在复习一下,看看还记得吗?提问一个问题:如何避免和减少自然灾害给我们造成的伤害?与学生共同回答。

第2篇

关键词:自然灾害;旅游业;预警机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0BJL061)。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依赖性较强。旅游系统中某旅游因素或外界依托因素的负向变化,都有可能引起旅游业的波动震荡,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易受到冲击的行业。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具体见表1),对旅游业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研究自然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及预警机制构建,有助于我们积极地认识、预防、处理各种自然灾害,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自然灾害概述

1.1自然灾害概念

随着人类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入, 人们对自然灾害的界定也在不断变化。在众多自然灾害的概念中,我们可以找出判别和确定自然灾害的三项标准。(1)自然灾害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即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中;(2)自然灾害具有自然属性,它是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的自然事件;(3)自然灾害具有社会危害性,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1.2自然灾害分类

自然灾害分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根据不同的考虑因素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根据自然灾害的特点和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的不同,将自然灾害可分为:(1)气象气候灾害(如热带风暴、雷暴大风、干热风、龙卷风、暴雨、寒潮、冷害、霜冻、雹灾及干旱等);(2)地质地貌灾害(如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等)(3)水文灾害(如洪涝、江河泛滥、水污染等);(4)土壤灾害(如盐碱化、土层及养分减少、耕地减少等);(5)生物灾害(如植被退化、物种灭绝、森林病虫害、鼠害、森林火灾等);(6)海洋灾害(如风暴潮、海啸、潮灾、赤潮、海水入浸、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

2.自然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

2.1 自然灾害对旅游者的影响

2.1.1 威胁旅游者的人身、心理安全

若自然灾害发生在旅游热点地区,对于旅游业的影响是灾难性的。首先会威胁到游客的人身安全,如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中,除了受到地震和海啸袭击的国家外,约有8000名澳大利亚人在泰国、斯里兰卡和印度等国失踪。欧洲的瑞典和德国遭受的打击最为严重,两国各有1000多人下落不明。

2.1.2 抑制人们的出游动机或改变旅游消费行为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安全需要属于较低层次的需要范畴,外出旅游通常是为了放松、愉悦、舒适,安全风险的存在有可能改变旅游决策的性质。灾后旅游目的地的风险因素增加了旅游者购买决策的不确定性,降低了到灾后目的地的旅游意愿或者抑制出游动机需求。

2.2 自然灾害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2.2.1 破坏旅游资源及旅游基础设施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特大地震,四川旅游业在这次地震中遭受了巨大损失,诸多景区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涉及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省级文保单位225 处。损失最为严重的是世界遗产都江堰- 青城山景区,二王庙古建筑群全部垮塌,鱼嘴裂缝,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严重受损。以汶川为中心的国省干线公路出现隧道塌方、大桥移位等较严重情况,通往九寨沟等重点景区的道路损毁严重,灾区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也受到严重破坏。

2.2.2 损害旅游目的地形象

目的地形象包括客观与主观的成分,融入了人们对目的地的态度和感受,旅游者往往基于个体的认识、体验、对各种风险因素的感知来做出评价。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这种评价通常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从而损害目的地形象。

2.3 自然灾害对旅游企业的影响

2.3.1 造成旅游企业供需链断裂

旅游企业是旅游市场的主体。自然灾害发生时,他们往往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和直接利益相关者。由于消费者取消预定或停止旅游活动,造成旅游供给的大量闲置。

2.3.2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失业的风险

自然灾害发生后,与灾害发生地具有密切业务联系旅行社的收入大幅度减少,大批预定纷纷退单,出团量接近零,旅游从业人员工资、福利大幅缩减,下岗、待岗人员增多,导致他们纷纷转行寻求出路。

3.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研究

自然灾害具有严重危害性、突发性与永久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广泛性与区域性、频繁性与不确定性等特点,由于旅游业自身敏感的特点,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重创。英国著名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指出,预防是解决突发危机的最好方法。对于自然灾害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做好预防工作,这就要求把预警放在首位。

3.1 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的内涵

自然灾害预警机制是以现实的自然环境状况和变化过程为对象,采用逻辑推理和一系列的预警技术方法、指标体系和预警模型,对环境变化所呈现的各种信号源进行不断的搜集、监测,根据其变化趋势和描述安全状态的数学模型或决策模型得到危机态势的动态资料,并能及时提供警示信号或信息的机构、制度、网络、应对措施等构建的预警系统。

3.2 自然灾害预警机制构建的影响因素

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的构建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经济实力。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才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国家安全方面的技术研发。

(2)科技水平。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各国构建完备的自然灾害预警体系提供了技术保障。

第3篇

为了有效防治我社区自然灾害,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上级自然灾害防治方案的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社区基本情况

xx社区位于xx街道办事入东 2公里,辖区有企事业单位8个,4个家属院落,2个物业小区及1个城中村,另有学校1所,辖区共有常驻居民2187户,4000余人。

二、工作机构和职责

1、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我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指挥、组织、协调、监管。

组 长:xx(社区主任)

副组长:xx(社区党支部书记)

成 员:xx(副主任) xx(委员) xx(委员) xx(委员)xx

下设办公室,负责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主任由xx兼任。

2、职责分工:

(1)组长:分管组织、指挥、协调本辖区自然灾害群测群防和突发性自然灾害各项应急处置工作;负责自然灾害灾情报告,在强降雨期间执行零报告制度,并负责向社区居民公布本预案。

(2)副组长负责组织抢险小分队及其人员分工;组织自然灾害临灾抢险、排险。

(3)成员负责本辖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负责地质灾害监测资料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资料的整理、汇总和上报工作。

(4)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辖区居民小组范围自然灾害点监测和自然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负责临灾时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负责及时向应急工作组组长报告自然灾害灾情。

(5)应急的工作组其他成员:负责物质保障、灾民安置、救护和汛期值班等项工作。

2、社区巡查小组:社区两委会、社区居民小组、社区志愿者组成社区巡查小组。

三、防灾抢险

1、自然灾害点监测、易发地段巡查防灾避险。

2、预警及抢险救灾措施。

当遇强降雨和上级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立即加强自然灾害点监测、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发现险情征兆,立即组织受影响群众撤离,并及时上报。疏散安置地点必须在汛期前实际调查选点,确保安全。划定临时危险区,在危险区边界设置境界,同时明确具体监测人。在强降雨过后,根据自然灾害点具体情况,采取修建地表排水沟、埋实裂缝等简易治理措施。

3、监测、巡查要求

旱季每月监测、巡查一次。汛期8月1日10月15日每15天巡查一次,若发现监测自然灾害点有异常变化和暴雨天气前后,应增加观测次数,每日观测次数不少于3次,灾害体处快速异变状态的,应每1-2小时监测一次;易发地质灾害地段巡查不少于2次,并通知受影响社区居民加强观察、巡查,发现险情立即报告。监测、巡查必须做好数据记录、归档。

4、灾后处理

灾情发生后,社区应急工作组将与上级部门一道做好灾区群众的思想工作,安定群众情绪,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及时组织灾区群众开展自救。

四、保障措施

1、组织到位。做到机构落实、组织落实、人员落实,不断把社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应急领导小组、应急工作组成员、抢险小分队成员、社区巡查小组成员于每年3月底前完成调查补充,修改本预案,并向社区居民公布。

2、宣传到位。向社区居民宣传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公布本预案,充分认识防御自然灾害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提高社区民有自我防范意识。

第4篇

关键词:公路;极端自然灾害;应对措施

地球及其地球周围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运动、变化的本质规律及其人类社会利用自然资源的活动后所产生的灾害(人的生命及其技术和所创造的财富之不能承受的威胁),随时威胁着人类局部地区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不论人类的科学技术如何发达,人类在一些极端自然灾害面前却显得无能为力(世界上因灾害遭毁灭的城市有53座,因地震而毁灭的为27座,另一半为水灾所致。地震造成死亡的人数占54%大多数是被震垮的房子压死的),但人类的技术和综合能力可以避免或减少极端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

一、自然灾害的种类

我国地域、海疆辽阔,江河湖泊水系发达,山高盆低,地质构造复杂,气候变化异常,雨量不均,植被不匀,湿地减少,人口较多,各种复杂因素的构成和地球及其地球周围环境运动、变化的本质规律,其自然灾害的潜在与发生是客观存在的。

(一)原生自然灾害的种类

原生自然灾害的种类大致有:地震(特别是地表15公里以内的6级以上的强震)、火山喷发(伴有地震)、海啸(5米以上)、高海潮(5米以上)、大洪水、山洪暴发(强降水)、飓风、龙卷风、台风(12级以上)、砂尘暴、雹雨、暴雪、雷暴、自然森林火灾、沙漠化、泥石流、山体滑坡、大雪崩、连续的高温干旱、连续的低温冻雨等。

以上自然灾害的发生都将造成人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尤其是大地震,范围大、波及面广,对人的生命(动物)和财产损失最为严重。

(二)次生自然灾害的种类

次生自然灾害是原生自然灾害发生后所产生的另类自然灾害。同时也包括人类行为工程(采油、采矿、开山、围湖、改河、建筑、化工、战争等)后所导致的自然灾害。

次生自然灾害的种类大致有:地震时所造成的海啸、火灾、爆炸、堰塞湖;水灾和地震过后的疫情;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金属污染、放射性污染、固体污染、液体污染、声污染、光污染、磁污染等);气候异变(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平面升高)、悬河、悬湖、水库决口(堤);地面变形(地陷、地裂);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山体失稳等。

二、自然灾害对公路及交通运输的危害

各种自然灾害都会对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有的自然灾害虽然不是直接对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但是,它会恶化人类的生存条件,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极端自然灾害的发生,都将造成人的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不但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制约了人们的衣食住行,而且给减灾救灾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有的原生极端自然灾害发生后所产生的次生自然灾害,如不及时排除或处理不当,将会再次造成人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比如说,发生原生自然灾害是“致命打击”,那么,次生自然灾害则会“产草除根”。

(一)地震自然灾害发生时对公路及交通运输的危害

我国地域的地震大多属于地质构造性质的地震。浅地表强震(大于6级以上)往往造成桥梁倒塌,隧道、路面、路基开裂,设施倒塌,路基路面坍塌,山体塌方堵塞路面,电源、通信、交通运输中断。地震发生时,严重威胁着公路工程建设和公路运输过程中人员及其财产的安全。地震发生后,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震级不同的、彼此起伏的余震发生。

(二)海啸自然灾害发生时对公路及交通运输的危害

海啸是沿海地区或海洋区域发生强烈地震所引发的自然灾害,海啸形成的海浪高度可达30多米,海啸能量推进可达数千海里,冲击海岸线陆地,对海岸陆地的生命财产将造成重大损失。海啸对沿海公路、桥梁及其设施将造成严重破坏。

(三)台风(飓风、龙卷风)自然灾害发生时对公路及交通运输的危害

台风影响范围较大,台风经过的区域将对公路设施造成破坏。台风不但风力强劲,而且都伴带大量的降水,台风经过的局部区域将造成山洪暴发,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塌(坍)方,损坏公路绿化,冲毁或掩埋公路、桥涵及其设施,造成公路交通运输中断。

台风的形成时段如遇天文某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沿海区域将产生较大的风暴潮。飓风、龙卷风经过的区域,公路的设施及其桥梁的局部将遭受破坏,但对公路的影响面比较小。

(四)砂尘暴自然灾害发生时对公路及交通运输的危害

砂尘暴是内陆地区某些特定地理环境(山口、风区、戈壁)和大气气流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自然灾害。发生砂尘暴时的风速可达14级,在风力作用下,刮起尘、砂、石。砂尘暴持续时间可长达28小时。发生砂尘暴时,大量的砂石会堆积公路局部路段,公路被砂石掩埋深度可达2.6米,交通运输被迫停止,砂尘暴对公路标志及其附属设施造成严重创伤。

(五)洪水自然灾害发生时对公路及交通运输的危害

大面积持续的强降水将导致洪水泛滥成灾,一般情况下,洪水持续的时间在3~6天,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持续了28天。洪水会淹没(冲毁)公路、桥涵及其设施;水面上的各类漂流物随着水的流速会撞击下游的各类桥梁,给桥梁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强降水还会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塌(坍)方,冲毁或掩埋公路、桥涵及其设施,造成公路交通运输中断。

地震时所造成的堰塞湖如不及时排除以及江河、水库决口(堤),同样会淹没(冲毁)公路、桥涵及其设施。

(六)高温干旱、低温冻雨自然灾害发生时对公路及交通运输的危害

持续的高温(38℃以上)干旱会造成砂石路面结构松散,尘土飞扬,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块拱起,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层发软,强度降低,产生拥包、波浪、车辙等病害。持续的低温(-10℃以下)冻雨会造成公路路面严重结冰,路面打滑,车辆无法通行,还会造成电力设施倒塌,电源及通信信号中断。持续的低温天气也会产生大暴雪,导致公路交通运输中断。

(七)雪崩自然灾害发生时对公路及交通运输的危害

雪崩是常年积雪的高原地区的一种自然灾害。大雪崩所形成的“雪龙”速度可达97米/秒,对高原地区的公路作业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大雪崩产生的大量积雪将会掩埋公路局部路段及其公路设施,导致公路交通运输中断。

三、公路安全应对自然灾害的原则及措施

极端自然灾害发生所产生的危害(破坏)大,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其抗灾、救灾的工作任务单靠一个行业、一个部门是无法完成的,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多方面的配合与协作才能完成。

(一)应对自然灾害的指导思想

应对自然灾害的指导思想:应从社会全局角度出发,综合利用全社会的力量,建立与完善技术、监测、跟踪、预报、预案、制度、规章、法律、行政和科普为一体的防灾、避灾、减灾、救灾、赈灾工作体系。

运用科学技术,把水土保持、固沙育林、保护湿地、增加植被、江河治理、节制汲取等工作做好,努力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

加强调查研究,把地质、水文、气象、天文等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自然灾害的宏观、微观规律认识清楚,依靠现有技术与手段,认真做好自然灾害及次生自然灾害的监测、跟踪、预报工作,依照相关法律及时灾害信息,努力实施防灾、避灾、减灾、救灾的具体方案。

大力开展科普,把先进的思想、科学的技术、防灾的理念、救灾的原理、减灾的方法、成功的经验进行宣传与普及,努力提高民众自身防灾、避灾、减灾、救灾的综合素质和水平。

(二)行业、部门(实体、部落)应对自然灾害的思路

认清与把握行业、部门(实体、部落)自身所在地理位置的特征、特点,发生极端自然灾害对本行业、部门(实体、部落)所造成的破坏(危害)程度,以及自然灾害或本行业、部门(实体、部落)遭遇自然灾害所产生的次生自然灾害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

发生极端自然灾害时,行业、部门(实体、部落)是遭遇自然灾害的第一人,也是第一见证人。因此,行业、部门(实体、部落)一定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一切资源和科技手段,建立静态、动态预警机制和联防机制,并认真做好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对可预见性的自然灾害,要做好相应的工作《预案》,对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的自然灾害(事件),要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并用自身的规章制度和工作任务保证《预案》、《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开展各种《预案》、《应急预案》演练,完善各类《预案》、《应急预案》,不断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水平,以达到避灾、减灾、救灾的目的。

(三)公路应对自然灾害的原则及措施

公路安全与畅通是减灾、救灾工作中的生命线。因此,保证公路的安全与畅通是交通公路部门的天职。公路在遭遇极端自然灾害时也将遭到严重破坏,为此,抢通公路就成为交通公路部门的首要任务。

1.针对不同地区、自然灾害的种类与特点,合理提高公路工程的技术设计标准,以增强公路工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公路工程的技术设计要严格遵循自然环境自身运动规律,设计与工程施工都要尽最大努力减少对自然环境自身运动规律的破坏。

2.严格把好公路工程施工的质量关。同时,要努力保护公路沿线的地质、地貌、水流等自然环境;因公路工程建设需要而对公路沿线的地质、地貌、水流等自然环境所造成破坏的,要采取保护性技术措施,加以修复,确保地质、地貌、水流等自然环境的稳定。

3.加强公路安全、畅通的全面养护、巡查与管理,开展公路隐患的排查与整治。同时,要对公路沿线的地质、地貌、水流等自然环境的稳定性进行技术检测、监测,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确保公路畅通和交通运输的安全。

4.必须坚持重新设计和提高技术标准的原则。公路及公路设施遭受自然灾害破坏需要重新修复时,必须做好工程相关技术的调查分析,重新设计,以避免或减少同类自然灾害对公路造成新的破坏

5.根据行业、部门(实体、部落)应对自然灾害的思路,要以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指挥组织系统、人员力量调动、机械设备调配、通信联络手段、生命线路保障、抢救医疗安排、心理调节安抚、食品调集分发、资金物品管理、次生灾害处治、灾情技术监控、新闻报道主线、发动赈灾方法、恢复生产生活、灾后重建思路等方面的工作任务为模式,建立起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预案》和《应急预案》。

如:《地震公路抢通应急预案》(最高层次的应急预案)、《公路、桥梁、隧道突发性应急预案》、《砂尘暴公路应急预案》、《山洪暴发公路应急预案》、《泥石流、山体滑坡公路抢通应急预案》、《公路防汛、防洪工作预案》、《公路防台风(飓风、龙卷风)工作预案》、《公路防冻、防滑工作预案》、《公路防暴雪、防冻雨工作预案》、《公路春节运输保畅通工作预案》、《公路设施防雷暴工作预案》等。

6.开展各类《预案》的演练,验证《预案》的有效性,充实和完善《预案》,保证《预案》的科学性和存在的应有价值。

7.加强公路安全信息体系、应急技术储备、应急物资储备、应急抢险队伍和应急指挥系统的综合建设,不断增强公路应急的总体水平。

8.加强公路应对自然灾害工作的立法和规章制度建设,把公路应对自然灾害的任务列入工作日程。

9.以人为本,加强公路应对自然灾害工作的宣传,大力普及自身防灾、避灾、减灾、救灾的科学技术和知识,不断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管理水平。

(四)认真研究和判断严重自然灾害后果的潜在危险的防范

极端自然灾害发生后,需要紧急调集大量的人力和各种资源,即时应急救援,同时还要认真应对和消除极端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各类次生灾害。

这里需要指出,极端自然灾害发生后,同时也产生各类次生灾害,当人们在一段时间内实施应急救援、消除各类次生灾害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我们还必须冷静地认真思考、分析、研究、评估、判断极端自然灾害发生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相对地域内存在的潜在危险。一是同类自然灾害的继续发生和各类次生灾害的再次产生,需要认真防范和再次消除。二是极端自然灾害发生后对原有地质构造的严重破坏,在严重破坏了的地质构造状态下,再加上气象环境各因素变化的作用下,将会发生另类极端自然灾害并产生各类次生灾害,同样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公路桥梁同样将会遭受再次破坏(2010年8月13日,四川遭受强降雨,汶川县城、映秀镇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的袭击,河道上形成了雍塞体、堰塞湖。8月19日,四川一天垮塌四座桥,宝成铁路广汉石亭铁路大桥、安县先林大桥、华阳通济古桥、崇洲怀远老定江大桥。此次降雨至22日)。

极端自然灾害发生后,抢险、抢修、抢通、临时建设是必须的,但在改建、新建、重建决策时,则要做好全地域范围内复杂多因素综合性的科学考查与论证,并就改建、新建、重建的时间段给出一个合理起建的时间表。

四、结语

第5篇

1、引言

自然灾害预测是全世界都在努力研究与探索的课题,并且是被世界公认为难以攻克。每当自然灾害到来时人类便是悲哀与无奈,自然灾害不仅造成人民的生命与财产损失,同时也成为人们的精神负担,自然现象的随机性更让人们无法接受。自然灾害来势凶猛与恐怖随时都将摧残着人类,但是自然灾害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的形成与产生与时空形成对应。自然的变化也就是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人们如何最大限度掌握时空特性,发现客观规律。保障人的正常生存环境,尚需用长时间的考察与论证,随时间的推移,在人们还没有完全认识并掌握自然害产生的规律之前,生命与财产的安全随时将受到威胁,从对灾害现象的迷惘到能够认识与掌握,期间的代价是沉重的,但任何一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都必将同时间与空间有着对应性,了解并掌握时间与空间规律,自然灾害的随机性规律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而这种规律不是永恒的,是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同,统计规律成为人们了解与认识自然灾害的基础,因此说自然灾害有其发生、发展变化的统计性。统计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但统计的效果却不可能完全一样。如果我们统计的结果与现实发生进行对照。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探索自然发展与变化的规律性。如何以人性化、科学化、正确化的思路来预防自然灾害是人类所面临的最难而又急需得到解决的大问题。《多变函数》与《量值对称性》在研究随机运动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帮助作用。

2、多变函数在自然灾害预测分析中的原理与作用

量值对称理论提出了任意随机发生的运动它的发生有时间上的数值对称性,这种对称的意义是随机发生的概率越大,变数区间越大。但变数区间又是有限的,通过变数的递延分析与随机发生的概率形成对称性,而变数是可无限廷伸的,直至出现多变常数。而这个常数的分布区间可按照人的意愿选定,我们选定某一概率区间后,就可以通过变数计算找到未来发生在这个概率区间的所有对应的时间,如果选定再次发生某自然灾害的概率为70%,便以70%来确定再次发生的时间范围,如果选定再次发生某种自然灾害的概率为95%,便以95%来确定再次发生的时间范围,每一个概率都有对应的多变常数。从前期已发生过的许多自然灾害的模拟预测结果来看,某自然灾害随机发生的概率可设定为90%--97%,也就是说,某随机运动在所预测的时间段内再次发生的概率可高达97%,多变常数取值越小,概率越大,因为变数递延计算范围较广时,随机现象发生在某概率区间的机会越大,未来再次发生某自然灾害可能性的时间范围大,发生的概率高,它就向我们射击的把子,如果瞄准把子的中心射击时命中的机会较少,射中的概率低,如果把的瞄准范围再扩大一些时命中的机会多,射中概率大。正如某自然灾害现象不能准确地确定发生在某一天或某时,但再次发生的概率确增大。

3、多变函数统计分析方法:

3.1数据取样

所谓取样就是用前期已经发生过的某一随机运动发生的时间及强烈程度,从性质、状态上进行独立的分类,也可以混合取用时间计数,前期所发生的同性质的某一运动事物按发生的时间顺序自然排列。一般取用前期已经发生的时间计数通过变数无限递延后,达到所有随机发生的运动最终在某一概率区间能够出现的同一多变常数。取样次数可根据需要或所要达到的概率所对应的多变常数来确定。一般取前期已发生过的同类随机事物15-20次。

例如前期所发生的某一自然灾害的时间分别为A、B、C、D、E、F、G、H、I、J、K、L、M、N、O、P、Q、R、S、T、U、……。从这些已知的时间数据中可按性质相同、数量级相同(或相近)、状态相同等分别选出作为独立的取样,再进行变数计算。

3.2变数计算分析

变数计算是以上面所列出,并按自然时间顺序的一组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无论所发生的年代,只要依次按自然时间顺序发生,通过变数计算得到一组变数,将该组变数分为近变数、中变数(即变数均线)、远变数构成三个分布线,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换算为多变常数。如果我们所获得的常数分布在某一概率区间,并且我们认为是理想的概率,此时,完全可以确定每次所发生的某一种自然灾害必将以我们设定的概率分布在该区间内。各变数区间的选择和再次发生的概率在量值关系上是对称的,也就是说,变数取值范围越大,再次发生的时间取数范围越广,发生的概率越大,发生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越强。

设y=∫(x) 其中

X—多变常数

y— 多变函数

多变常数有N个基本单元,从每一概率区间基本单元开始,可以推算出各概率区间多变函数y21,y22,y23,y24,y25,………y2n与y11,y12,y13,y14,y15,………y1n多级函数,经过向数分析与取舍后,被保留下的的函数值,即是可能再次发生的时间。

3.3向数分析计算与取舍

向数即变数的数据阵中不同对称区间的变数,在进行回归分析后而得到一定范围的各种变数,这些变数在其数据阵方向上所遵循的变数衰减规律。数据的变化看上去是零乱,但在一定的方向上是按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即变数曲线变化的单一性和周期性),这个规律性就是曲线波动的“衰减”规律。“衰减”规律给我们对变数的取舍提供了保证。凡是被保留下来的变数是有效的,被取消的变数是无效的(或可能性概率非常小的)。

转贴于 3.4 对称区间确定

对称区间是指概率大小分布同概率区间范围形成对应。在不同的概率区间经变数计算后所获得一组时间数据,任意一组数据只能被包容在对应的概率区间内,并且概率值越大对应的时间范围越大,所以呈现出量值对称。以前我们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是先取样分析,后评价结果(概率)的统计手段,而《多变函数》与《量值对称性》的分析是先评价结果(既某一区间概率),后获得取样范围(即未来再次发生自然灾害的时间范围),并且这些时间范围必然被包容在事先确定的概率区间,通过变数计算与分析能落入该区间的“取样”有哪些。这些“取样”就是再次发生时间范围。

3.5 x单元取数分析

X单元是我们任意选取的概率区间内的多变常数,将多变常数作为已知的自变量,进行多变函数计算与量值对称性分析,只要X单元取数经过变数计算后落入某一概率区间,以此区间确定未来将再次发生某自然灾害的时间范围。多变函数统计分析的特点是:

1、 可进行短期、中、长期预测。

2、 发生的概率可以事先任意选定,通过选定的概率确定取样区间及发生的时间范围。

3、 可运用变数统计同仪器监测密切结合,将变数计算所获得的一组时间数据做为预警期,在预警期内加大监测力度,通过与监测结果配合来缩短可能发生的包围圈,以达到短临预测。

4、 根据多变函数对再次发生的时间范围的统计,通过群测群防,重点监测达到有效预警。

5、 多变函数统计分析法可应用于其他任何自然灾害的预测,如洪水、地震、旱涝、矿难等任何自然灾害预测。

6、 为实际监测结果提供理论支持与保证。

7、 随机分析的任意性,即多变函数的分析与预测可以按自然灾害的类型、性质、状态、数量级、方位等参数进行独立取样分析,确定再次发生相同性质、状态、数量级的自然灾害可能性。

8、 短期效果明显,已知某一区域前期发生自然灾害的历史数据,可直接通过变数分析预测提供的时间表,根据时间表(指用变数计算法预测出来的再次发生的时间段)进行严密的监测与分析,加大监测与分析力度、广度为自然灾害的再次发生提供及时的预防,达到减少损失有效预防。

9、 分析具有速效性。变数分析法是单纯的数学计算与分析。不需要其它分析与预测工具便可以获得再次发生自然灾害的时间表,马上进行预警状态。

10、 从前期大量模拟分析结果看,多变函数计算分析所获得的数据范围不是连续的,而是以时间分段体现,预测时间范围可以日、月、年为统计单位,即使再次发生自然灾害的概率达到98%,预警期所包容的时间段累计也不超过中、短期预测。

11、 量值对称性显示了概率区间与概率大小对应的唯一性.再次发生的时间范围取值多少取决于各次发生的时间间隔密度,与时间间隔的长短无关。

当我们想以某一范围、性质、数量级的自然灾害为预测目标,便可对应得到预测的结果,如预测7-8范围的地震,那么我们便可以前期所有按自然时间顺序所发生的结果进行统计,对未来预测结果也必然是7-8级范围;如果我们想预测任意级别的地震,如3、4、5、6…等不同的级混合在一起来做统计,仍可以预测到未来将再次发生的时间范围,但这个范围所对应的结果也是任意的;如果我们想知道某一地区的某一种自然灾害再次发生的时间,那么我们便可以将该地区前期所发生的结果按自然时间顺序以多变函数式进行统计分析,便可得到该地区将再次发生的时间范围。当无限次的量值对称性分析与变数计算后,最终在某一概率区间出现的多变常数,如果我们还不够理想,还要再继续更高期望的概率值,只要在原有的多变常数基础上再继续进行量值对称性分析与变数计算,直至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概率。随概率值的增大,所预测结果的时间范围也必然增大,假如在70%的概率时,我们能预测到可能再次发生的时间段累计是××天,在80%的概率时,预测到可能再次发生的时间段累计在××天范围,当以90%概率进行预测时,预测到可能再次发生的时间段累计在××天,依次类推,概率取值越大,所预测到的时间范围就越大。而对于中、长期预测来讲由于再次发生的时间范围取值较广,概率取值大,发生的概率完全可以达到90%以上。

多变函数统计预测,首先是以多变函数计算分析的结果提示人们在预测的时间段范围内要加大监测力度,统计分析同实际监测结果相结合,通过监测结果与多变函数预测结果的吻合性,完全可以达到短临预测。

在多变函数所预测的时间段范围内,通过各种监测方法和手段进行监测,如前兆现象、仪器监测结果的异常等只要是在预测的时间段内发生,必将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达到有效的预警目的。 4、揭示自然现象进行有效预警是人类文明的必然结果

大陆地震33%发生在中国,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占全球的二分之一。自然灾害的预测从目前预测的手段与参数选择还远远不够,要多渠道、全方位的进行预防与监测。随着预测的方法与方式、预测参数不断增多,会使我们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又有了新认识,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性态的变化上都会有所发现或得到提示。人类是能够达到理想的预测效果,因为我们生存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生命体的发展与变化是有预先的征兆性。当我们给人体进行诊断时可以运用中医、西医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有效的治疗。其实对自然现象的变化我也有类似于中西结合的方式,如民间的预测与专业预测、政府决策与机构职能有机相结合才能实现有效的预警,并且要有不断挖掘与创造意识,人的主观能动性越活跃,迈向现代化的步子就越大,所以说我们还是要坚信未来,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能够被人类所掌握。

知识与技术应造福于人类,多变函数在自然灾害预测中如果能够得到有效应用,或许能够保护更多的生命,使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减少,哪怕有一点帮助就可能挽回生命,减少一点损失;即使是短期或中期预测,但它总可以提供给人们一种高概率的提示,并且《多变函数》与《量值对称性》的研究还在面向更短期预测方向进行,不要等待研究成果达到理想与完美而再去运用,要积极主动去应用于社会。从目前世界范围内频频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看来,预警要比救灾更有重要意义,预警能够争取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我们应抓紧时间主动去预防,要积极行动起来建立并逐渐完善预警机制,将生命受到的伤害与财产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制定

自然灾害是地球在运动过程中造成地表变异而引发的各种自然现象。各种自然灾害的表现不同,对人类造成的损害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是各种自然灾害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有一定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灾害对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所以人们在自然灾害的规律研究和预防机制的制定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针对自然灾害管理的理论、应对策略和实施途径进行了阐述。

一、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自然灾害就是自然环境突变超过人们能够承受的范围,而对人们的经济形成一定的损失的事件。自然灾害风险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发生的自然灾害以及灾害可能发展程度的预测。目前对于自然灾害的界定主要根据自然灾害的危害性、承灾体、承灾体的易损性三个方面开展。

自然灾害的危害性,是指自然环境突变的程度,主要是指灾害的强度和频率。自然灾害强度越大、发生的频率越高,对人们产生的危害程度就越大,灾害的风险也就越大。承灾体就是自然灾害的承受者,如人、牲畜、建筑物、农作物等。一个地区自然灾害里面的承灾体越多,那么自然灾害的风险也就越大。承灾体的易损性是指在危险区域内,承灾体受到潜在危险的损伤程度。承灾体的易损性越低,那么在灾害发生的时候受到的损失就越小。易损性跟承灾体的结构和成分有关,同时也跟当地的抗灾力度也有一定的关系。

自然灾害的形成跟自然环境变化有关,也跟各种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些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因此自然灾害形成概率、强度和灾害发生时承灾体的损伤程度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大,灾害的损失就会越大。

综上所述,自然灾害的风险程度跟危害性、承灾体和易损性有着直接的关系,自然灾害是三者的乘积。

二、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对策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对策主要有风险控制对策和风险财政对策两个方面的内容。风险控制主要是在风险来临之前,对风险可能出现的原因进行预测,力求找出一条能够有效回避风险的手段,达到将损失程度减小至最小的目的。风险控制对策主要通过风险回避与预防、风险减轻两种方法来进行,属于防范于未然的方法。如通过建造防洪墙、拦河大坝等土木工程,制定灾害预防和应急计划的方法减轻风险都是常用的预防方式。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土地的合理规划、及时的灾害预报等途径降低承灾体的易损性。财务型风险管理对策是指在灾害来临前做好各种财务安排,用经济手段来补偿灾害造成的损失,其目的主要是进行风险自留或者转嫁。

风险控制对策和风险财务对策两者有着自己的侧重内容,同时也存在着相互的关系。风险控制对策主要目的是降低风险、减少损失,而风险财务对策主要是改变风险的分布,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因此,将两者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应用是目前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最有益措施。

三、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

要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系统的管理,需要做到几点。首先,建立可靠广泛的信息交流渠道,加强各主体的联系与合作;其次,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制,包括组织结构、健全的政策、资源的合理分配等;再次,建立起一条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抗灾体系,通过多学科、多部门的配合,共同回避灾害;最后在工程建设当中建立起一条可持续抗灾的原则和管理机制,使抗灾成为公众的共同认识。

四、关于加强我国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建议

(1)从世界各国和历史上曾经发生的自然灾害来看,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是我们降低损失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来进行自然灾害管理,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体制。

(2)制定出健全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法律法规,使我们在抗灾时有法可依。并且确定出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使我们每个公民都具有抗灾的意识。

(3)加强防灾决策支援系统的建设。使政府部门、防灾研究人员和灾区民众都积极参与到防灾、抗灾活动当中。改变原先抗灾只靠政府这一现象,使全社会都积极参与进来。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一条较为先进的抗灾模式,并且也已经成为世界灾害科学和地球科学发展的前沿课题。但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事情,依然需要我们不断寻找出改进措施,建立起推进机制来不断对其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继权,冈田宪夫,多多纳裕一.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自然灾害学报.2006(01)

[2]王静爱,徐伟,潘东华,周垠.《综合自然灾害风险图(1:100000)制图规范》解读[J].中国减灾.2015(15)

第7篇

【关键词】灾害,地理教育,中学

Shallow talk disaster education in geography teaching in the high school

Qian Shisong

【Abstract】Our country is a nature disaster in the world most severity of nation of a,disaster category many,distribute a region wide,occurrence frequency Gao,result in loss heavy.“5·12” Wen Chuan especially heavy earthquake,give we miserably heavy of teach,this year of jade tree earthquake,southwest drought, now the anti- Hong in summer,all something to think deeply about.After the disaster occurrence,party and nation very value,through State Department approval,since 2009, every year May 12 day for whole country“the disaster prevention reduce a disaster for day”.So, how the deep concern aroused society the public to reduce a disaster work to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with maximum limit ease nature disaster of loss, is a mission which put at our each citizen in front.In each academics of high school teaching,geography teaching and disaster education have close of contact,there isn't commutable function in the disaster education.Make use of geography classroom,strongly open the publicity that the exhibition disaster prevention reduce the disaster section Pu knowledge and universality,work well a disaster prevention to reduce a disaster with after-calamity from save to with each other save work,is the duty-bound responsibility of each geography teacher.

【Key words】Disaster,Geography education,High school

众所周知,中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近年来发生的如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西南旱灾、长江流域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更是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进入21世纪以来,自然灾害无论是发生的频率、种类,还是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都有增多增大的趋势,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占我国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6%,严重影响了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为灾害也有年增长的势头,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自然灾害的频率的破坏程度,最为典型的是人为工程活动诱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愈来愈重,这些都严重羁绊了区域社会及其发展威胁了国民经济建设和公众的生命安全。

由此可见,对国民进行灾害教育,让他们懂得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知道怎样预防自然灾害和灾害发生时应该采取的措施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在中学各学科中,地理学科在进行灾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地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水系水文、植被土壤以及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知识,涵盖了主要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台风、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沙尘暴等),并深入分析了他们的形成原因和机制,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进行灾害教育十分必要的。

1.中学地理教学进行灾害教育的主要内容

1.1 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灾害观。

在中学地理教学进行灾害教育时,最重要的就是贯注防灾减灾思想,使预防灾害的发生和减少灾害的损害程度的思想深入学生头脑中。让学生知道有些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必然的,灾害发生有许多前兆,我们可能根据这些前兆做好预防工作,建立预警预报体系,使灾害发生时的损失减到最低程度;有些人为造成的灾害,如果有充分的重视和预防措施,是完全有可能避免的。要结合人与环境的有关内容让学生明白,在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时,一定要注意防灾减灾。如在讲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时,就要介绍埃及的阿斯旺大坝修建后的利(防洪、航运、旅游、水产养殖)和弊(对下游水位、对水生生物、对河口海岸、对下游土壤、对沿岸及库区局部气候、库区泥沙堆积);介绍长江,就要介绍三峡修建前对各方面论证和对可能产生的问题所做的预防措施以及修建后遇到的新情况,介绍对我国澜沧江、怒江上游拟修建水利工程诱发的担心与反映,介绍我国古代的都江堰工程是世界古代遗留下来唯一现在还在产生作用且没有任何环境负作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教师只要在课堂上结合有关内容做介绍,学生就会在进行比较和分析,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形成防灾减灾的思想,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灾害观。同时让学生知道各种灾害危害的程度,如在讲地震时就要介绍震级、震源深度与破坏程度的关系,介绍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不同程度危害的地震,让学生对地震的危害有清楚的认识;在讲水旱灾、寒潮、台风时,可以结合我国国情作一专题介绍,通过这些介绍让学生明白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巩固学生的防灾减灾思想,同时也使学生产生学好地理的热情与欲望,从而更加喜欢地理这门课。

1.2 教授知识,了解灾害发生的原理。

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地理教材,使学生在感受自然无穷威力的同时,了解灾害的形成原因和发生机制,由此学到防灾减灾常识,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万一遇到灾害发生时,自觉冷静地逃生,使灾害的危害减少到最小程度。

如在讲气旋和反气旋时,告诉学生台风就是一种气旋,只不过是发生在热带洋面上,所以水汽充足,除带来狂风还会带来暴雨;寒潮就是反气旋,只不过是一种发源于寒冷的副极地的大陆气旋,所以其更干燥寒冷。再如泥石流的发生需要高有强度持续降水和可以顺利流动(一定的坡度和没有什么障碍物)的条件,所在低山丘陵地区若出现大量的连续性降水,就要考虑预防泥石流的发生;在山坡大量植树造林可以降低泥石流发生的概率。

地理教学中还要使学生明白,人口增加和人类的经济活动频繁,破坏和诱发了一些本不该发生的灾害,这些灾害发展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已到了能与自然灾害相提并论的确严重程度。例如,低山丘陵地区由于过度开发和植被的破坏使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等灾害常见;平原地区不加节制抽取地下水、无序开矿使地面沉降、地面裂缝、地下水资源衰减,盐渍化及涝渍现象普遍;高原和山区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采伐使水土流失、涵水蓄水能力退化;水源枯竭、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比比皆是。

1.3 教给方法,知道灾害时自救与互救。

在地理教学中要结合有关知识,教给学生每种灾害发生时的自救、互救的方法,避免因束手无策而带来的生命财产的损失。

一些自然灾害往往有明显的前兆,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知道这些前兆,以便日后当灾害发生时让他们及早地预报和预防,减少灾害的损失,如每次寒潮来临前都会闷热,气温异常升高等,再如地震发生前往往会出现一些动物表现异常和地下水异常等现象。

在讲山体滑坡的方向时,就可在黑板上绘出相应的示意图,让学生明白根据山地的水流方向,当山洪暴发和泥石流发生时的逃生方向在讲大气的保温作用时,就可根据这个原理通过增加烟雾有效地预防和减轻寒潮发生时的损失,在讲森林的防风效应时,可以让学生明白在平原地区种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减缓寒潮前进的速度和减轻受到的灾害,在沿海地区种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预防台风,同样由于森林的涵养水源的作用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有效地改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水分状况,在讲地震波时,结合地震波可分为纵波和横波,因纵波传播速度快一些,横波传播得慢但破坏程度大,所以当地震发生时,如有可能在纵波传来后横波没有到达时的几分钟内迅速疏散到空旷的地方可以有效地降低人身损害。而且地震发生后往往有几次余震,那么第一次地震后就不能掉以轻心,保护警惕能有效地减少余震带来的损害。

1.4 传授措施,预防和减少灾害的发生。

1.4.1 要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知道每种自然灾害在刚形成时,很多并不具有对人类生命财产的破坏能力,只有随着它的发展和移动才会对生命财产具破坏能力,如果我们能在其发展过程中有针对性采取措施,是完全能够预防和减少其破坏程度的,例如,水旱灾害其本质是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配不均匀,自然界的水资源本身是不均匀的,如果我们能人为地干预其过程就完全可能降低水旱灾害的发生,如水灾是大量降水降到地面后排泄不畅造成的,如果我们一方面让地表水的排泄渠道保持畅通,另一方面修建足够的分布合理的蓄水工程,完全可以应对水灾的发生。在人类密集的地方完全没有降水的可能性是很少的,之所以发生旱灾是因为人类的生产生活需要水时自然界提供不了足够的水,如果在足够的蓄水工程积丰水时的降水以备缺水时用,加上适当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完全可以避免旱灾发生的,这样的例子很多,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要注意结合有关内容提示学生思考。

1.4.2 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灾害发生的日趋严重性与人类不合理的行为有密切关系,教育他们懂得爱护地球,保护环境,协调人地关系,如果他们能从自身做起自觉地做环境保护者和义务宣传员,那么就能很大程度地减少灾害的发生。

1.5 总结灾害发生后的经验教训。

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不少的损害程度巨大的自然灾害,每次自然灾害发生后都有深刻的教训,在结合有关知识进行灾害教育时就应该把这些经验教训教给学生。例如,我国1978年唐山地震后人们发现在空旷的平地救了很多人的生命,所以进行城市建设时要留有足够绿地,在中心人口密集的地方要有足够的广场,而且人们发现由预制板建造的房屋比倒制的房屋容易倒塌,原因是这样的房屋仅靠预制板接口的钩子进行连接,所以倒得快,那么在进行高层建筑时,为了防震就不能用预制结构。

又如,2005年印度洋海底地震引发的海啸灾难中地震发生后,远在太平洋沿岸的美国和中国都很快测出了地震的震级并预测到会引起海啸,而且计算出了海啸到达印度洋沿岸国家的时间,可是印度洋沿岸的一些地区没有办法进行联系,没有预警机制,人员得不到通知和不能有效撤离,如果全世界或大区域有健全的预警系统与机制,通信又畅通的话,那么就不会造成那么大的损失,可见灾害的预警和应急机制的重要性,对我们这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来说更有其迫切性和重要性。

2.重视方法,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第8篇

摘 要:本文对因灾导致的人口迁移做了简要的介绍,主要从自然灾害和环境灾害两个因子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最后总结认为目前国内外研究都缺乏较为量化的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在相应的问题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仍然缺少一整套相对成熟的灾害移民理论体系来应对还未出现的灾害现象,这应当是今后学术界未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自然灾害,环境灾害,人口迁移,环境移民,灾害移民

引言

自上世纪60年以来,人类在灾害预测和减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灾害给人类带来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却与日俱增。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大量人口居住在边缘或危险地带,愈来愈多的人们将面临各种灾害的威胁。为此,许多人不得不逃离家园,辗转迁移,成为灾害移民。

研究灾害与人口迁移的相关问题,或研究灾害移民问题,对于探讨如何减轻灾害损失、改善人居环境、协调人地关系有重要意义。

1. 关于灾害的研究

郭跃(2008)认为自然灾害是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 它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从社会属性上看, 灾害是一个社会性事件, 是人的生存能力所不能承受的自然或社会变故, 是一种建立在自然现象基础之上的社会历史现象。

尚志海(2009)认为包含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部分致灾因子共同作用而成的灾害称为环境灾害。按照发生机制分类。把环境灾害分为突发型、迟缓型和过度3类。认为环境灾害是一种新的人为灾害,从成因上可将环境灾害划分为环境污染引起的灾害和生态环境破坏引起的灾害两个类型。

2. 因自然灾害的人口迁移

陈勇(2009)认为自然灾害并不是简单的自然事件或过程,而是人地关系不协调在人类社会的反映;人口迁移是人类面临自然灾害而进行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我们对国内外存在的理论模型以及国内目前的研究热点进行了综述。

2.1对灾害移民的相关理论分析

国内外在灾害移民理论方面存在以下这几个理论模型:

2.1.1“价值预期”模型

“价值预期”模型主要思想是:个人和家庭的迁移动因是基于某种目标的价值函数,而这种目标会伴随着迁移行为的发生而可能实现。“价值预期”模型的构成要素是目标及其期望值,包括财富、地位和归属等,同时也包括舒适的居住环境和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居住氛围。

2.1.2环境经济理论

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强调人力资本和预期经济收益在迁移决策中的作用。认为迁移是一种投资行为,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当迁移后的预期收益大于迁移成本时,人们会做出迁移决定。

2.1.3 风险感知理论

所谓“风险感知”(或称“风险认知”),就是人们对风险的特征和严重性进行的主观判断,或个体对存在于外界各种风险的感受和认识。人们在遭遇灾害时是否会做出迁移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对灾害的风险感知有关。

2.2汶川地震后重建、灾害移民的安置与权益保障

目前国内在自然灾害所导致的人口迁移方面关注最多的就是汶川地震,其中对灾后重建、灾害移民的安置等方面研究较为深刻和丰富。

沈茂英(2009),刘家强(2008)等对灾后受灾人口进行了研究认为:要做好地震灾害人口迁移工作,必须有科学的迁移规划,而做好迁移规划的前提,是我们对该区域的现有人口容量和适度人口容量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较为科学的测算。

3. 因环境灾害的人口迁移

有关环境移民和环境难民的许多问题,尽管在学术界和政界讨论已久,但至今尚未达成共识。同时,我国对环境移民问题研究较少,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和西方学术界并不完全一致[5]。

陈勇(2009)考虑到环境移民发生的诱导因素、规模和特点,综合各种分类方案,将环境移民分为环境灾害移民、环境退化移民和环境征用移民三大类。

飓风、暴雨和洪水经常会破坏房屋、村庄、农场和当地商业,对居民影响较大。但因其突发和短暂的特点, 国际上一般认为其影响往往是短期的和区域性的, 在导致长期和长距离的人口迁移方面的作用有限。渐进性的气候变化表现在其早期和中期阶段时常常导致暂时性的迁移,渐进性气候变化导致的人口迁移大部分是在国内迁移。

4. 总结

国内外对于因灾而产生的人口迁移问题的研究都是刚刚起步,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历史资料的一些整理和理论性的探究上,比如对于一些相关名词的分类方面等。另外,国内外学者在相应的问题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仍然缺少一整套相对成熟的灾害移民理论体系来应对还未出现的灾害现象,这应当是今后学术界未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 Classifying Human Migrations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Change[J].

[2] Environmental Refugees[J].

[3] Mig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Hazards[J].

[4] 陈勇. 对西方环境移民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05).

[5] 陈勇. 对灾害与移民问题的初步探讨[J]. 灾害学, 2009(02).

[6] 余庆年, 施国庆. 环境、气候变化和人口迁移[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07).

[7] 郭剑平, 施国庆. 环境难民还是环境移民――国内外环境移民称谓和定义研究综述[J]. 南京社会科学, 2010(11).

[8] 朱冬亚. 环境移民及其对策[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5(02).

[9] 气候变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J].

[10] 朱杰. 人口迁移理论综述及研究进展[J]. 江苏城市规划, 2008(07).

[11] 尚志海, 刘希林. 试论环境灾害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类型[J]. 灾害学, 2009(03).

第9篇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报道的幼儿园安全事故接连不断,像校车内窒息、幼儿集体中毒,幼儿被砍杀事故一再发生。通过我院开展的这次安全会议,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肩上的责任很大,有时候,就连一些微乎其微的细节,在我们成人眼中容易忽视的问题,放到幼儿身上,不经意间,也会酿成大祸,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提高责任意识, 安全常识,切实认识到幼儿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保证包孩子教育好,管理好,保护好,让家长放心的将幼儿交到我们手中。与此同时,还应该鼓励我们的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对此,我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作出以下整改计划:

一、 在自然灾害活动频繁的今天,对幼儿进行自然灾害教育变得刻不容缓。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许多鲜花般的生命被地震吞噬,我们从电视画面中看到,许多孩子被埋,惨不忍睹。我们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鱼与太平洋灾害带交汇的位置,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种所样、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全球多种灾害在我国都有发生,尤其以地震、干旱、洪涝、泥石流、滑坡、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一旦灾害发生,学校幼儿园时灾害中未成年人最密集和最难立即疏散的地方之一,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也相对最差最弱,是承灾人群中的脆弱群体。因此,我希望,能让他们从小培养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告诉他们正确的逃生方法。

首先,我会利用网络搜集些典型的灾害图片与视频,让孩子认识各种各样的灾害现象,使他们能够分辨出什么是什么?其次,要告诉他们不要畏惧这些灾害,从心理上战胜困难难,这样孩子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也会坚强面对。最后,告知他们正确的自救方式。然而口头传授又过于片面,我又和其他老师一起,进行些适当的自救预案联系,像地震逃生等,只有让孩子身临其境,他们才会增长见识,长成一颗坚强的心脏。通过演练,是全班孩子掌握紧急避险的正确方法,熟悉出现险情后我园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在险情来临时,我园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的进行,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护全园师生的生命安全。同时通过演练活动培养幼儿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提高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助能力。

二、 除了自然灾害,防火安全也不容忽视。火灾往往有人为因素造成。对此,我班制定了如下安全预防措施:

(1) 每周对室内所有电源插座进行检查,确保其正常运作;(2)向幼儿进行消防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开展消防安全技能和灾害现场逃生演练,提高幼儿的防范意识和基本技能。在教育过程针对幼儿讲解躲避火灾当中浓烟的小常识:弯腰低姿势前行,用湿毛巾叠成四角捂紧口鼻,沿着消防通道贴墙壁迅速离开;(3)告知幼儿不得玩火,远离易燃易爆品,不要将小手指放到电源孔内,火警电话为“119”等。

三、XX年5月12日,汶川,让世人记住了它的名字,我国把每年的5月12日确定为“防震减灾日”,每年的5月12日,我们开展“祭、纪、记、继”活动。(1)祭。下午两点二十分,在婉转低回的《思念曲》中,全园师生为汶川地震遇难同胞默哀,祭奠罹难者。(2)纪。几年512地震,增强防灾减灾意识,落实“全国防灾减灾月”的主题活动,搞好疏散演练。(3)记。记住灾难,记录灾后重建的成果,感恩大灾之后的大爱。(4)继。正如人们说的:“躺下去的是灾民,站起来的才是巨人。”让孩子们去感悟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继往开来,努力学习。在阳光般灿烂的文姜幼儿园中,练就翱翔的翅膀,做一名“巨人”。

我认为:生命不保,谈何教育!我们要充分认识维护幼儿园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履责,“安全”要真抓、真落实,真整改。

第10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 自然灾害 国际投资

日本3月11日发生的强震及其次生灾害表明,自然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会给国际投资带来相对较大的风险。这种风险虽然出现频率较低,但后果往往非常严重,而且难以预测和分散。加上国际投资的地点分布广,投资量大,更使加强对国际投资可能遇到的自然灾害风险的管理日趋重要。本文就国际投资中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风险的种类和危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金融管理方法,同时也提出了国际投资自然灾害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一、国际投资中自然灾害风险的种类及其危害

从风险的本质来看,我们可以把自然灾害风险理解为:在一定时间内某种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后引起重大损失的不确定性。根据不同的考虑因素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在国际投资中,根据其特点和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的不同,可以将自然灾害风险分为以下七大类:(1)气象灾害风险。包括热带风暴、龙卷风、雷暴大风、干热风、暴雨、寒潮、冷害、霜冻、雹灾及干旱等;(2)海洋灾害风险。包括风暴潮、海啸、潮灾、赤潮、海水入浸、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3)洪水灾害风险。包括洪涝、江河泛滥等; (4)地质灾害风险。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火山、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5)地震灾害风险。包括与地震引起的各种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如沙土液化、喷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等;(6)农作物灾害风险。包括农作物病虫害、鼠害、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环境灾害等; (7)森林灾害风险。包括森林病虫害、鼠害、森林火灾等。

在国际投资中,由于投资方向的不确定,投资方式的多样性,不同的自然灾害都有可能对国际投资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其中尤以地震灾害与农作物灾害对国际投资影响最大,也最常见。据统计,今年一季度,中国境内投资者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85.1亿美元,同比增长13.2%,截至3月底,中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673亿美元,由此可见,对国际投资的自然风险管理成为了我国国际投资者的重要工作。

2011年日本地震后,据摩根士丹利近日的研究报告显示,将会使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减少0.25%至0.5%。世界银行3月21日《东亚经济半年报》表示,日本东北部海域11日发生的9级大地震及海啸,将给日本带来1220亿至23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约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至4%,而日本灾后重建可能需要5年时间。由此可见,此次地震对各行各业影响巨大,不仅包括日本本国的财产遭到巨大的打击,各国在日本的经济投资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包括今年的日本地震,国际投资的自然灾害风险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损失。下图为2000至2010年全球因为自然灾害引起的经济损失,可见在没有大灾发生的情况下多数年份的全球经济损失规模稳定在300-600亿美元之间,而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当年的经济损失可能超过1700亿美元,达到正常年份规模的4倍之多。

以2010为例,据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部门(UNISDR)1月24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全球共计发生了373起自然灾害,洪水的发生频率最高,全球共有大小洪灾182起;另外,全球还发生83起风暴灾害、29起极端天气灾害以及23起地震。

此外,2010年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员损失也是近20年来最严重的。其中,年初发生在海地的强地震和发生在俄罗斯的森林大火造成的人员伤亡最为惨烈。

同时,世界知名再保险公司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表示,2010年全球一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950起,经济损失达到1300亿美元。公司在灾害报告中说,2010年是1980年以来自然灾害高发的年份之一,九成自然灾害是由飓风、洪水等天气原因引发的。预计2011年因为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和洪水等导致的自然灾害会进一步增加。

例如,2010年4月14日,冰岛第五大冰川——埃亚菲亚德拉冰盖冰川下一座火山喷发。火山烟尘覆盖了挪威北部、波兰北部海岸、德国、法国、比利时、英国南部海岸以及俄罗斯西北部地区,导致欧洲空中交通瘫痪,而由此给在欧洲地区的国际投资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欧洲旅游业蒙受的损失初步估计在10亿欧元左右,也使对旅游业的投资蒙受巨大的损失。

对于我国来说,就自然灾害的不同类别而言,洪水是导致我国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近二十年来,洪涝灾害导致的年均经济损失超过1000 亿元。地震是导致我国伤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据统计20世纪以来中国发生6 级以上地震650 次,其中震级达7 级以上的地震98次约占世界的十分之一,震级达8级以上的地震9次,全球发生的4 次震级达8.5级以上的特大地震,有2次发生在中国,地震死亡人数高达59 万人,约占全世界的二分之一。此外干旱、热带风暴和雹灾等气象灾害,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森林火灾等各种自然灾害在我国也时有发生。

二、防范国际投资自然灾害风险的对策建议

据统计与预测,世界开始进入自然灾害多发的时期,国际投资也面临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风险。直面自然灾害,抗击国际投资风险也就成为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部分提出了防范国际投资自然灾害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投资国的自然地理认识

在国际投资中,对自然灾害风险的预防是防范损失最根本的办法。而预防最行之有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办法即是加强对投资国的自然地理认识,只有在投资前对投资国是否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自然灾害严重程度、灾害防范措施等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有效地降低投资金额面临的灾害损失,预防资金因为盲目投资造成后悔莫及的悲剧。

以地震多发区环太平洋地震带为例,这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它像一个巨大的环,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本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斐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我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陆和海洋分隔开来,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因此,对于在该地区的房地产、实体资产以及受地震灾害影响较大的投资对象的投资应相对谨慎。

(二)加强对投资对象的风险评估

目前,已有的成熟的国际投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4种:

(1)基于指标体系的灾害风险评估。基于指标的灾害风险评估体系构建侧重于指标的选取以及权重方法的优化,涉及的空间尺度范围较广,既包括全球、也包括国家和市级等空间尺度。目前,适用于全球灾害风险评估的指标计划有Hotspots、美洲计划,此外,不少方法也利用指标体系从国家、市级尺度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基于指标体系的风险评估是借鉴空间信息格网技术,将具有致灾因子各种属性(如强度、频度)和脆弱性指标(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建筑物等)数据转变成格网形式,通过一定数学法则叠加得到具有空间拓扑关系的灾害风险值,最终达到灾害风险评估的目的。转贴于  基于指标体系的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在国内外发展都较为成熟,适合以较大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但此种方法主观性强,无法模拟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与动态性。

(2)基于风险概率的灾害风险评估。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如gambel分布),对历史灾害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灾害发展演变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承灾体损失数据,建立灾害发生概率与其的函数关系式,以此达到预测未来发生的灾害风险。

(3)基于情景的灾害风险评估。利用各种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情景下自然灾害强度(对于洪涝灾害来说,如淹没深度、淹没时间、流速等)的模拟,并叠置承灾体属性信息(如土地利类型数据、人口密度等),以直观地显示灾情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区域影响,从而达到自然灾害动态风险评估。

(4)VaR模型。在对国际投资的自然风险评估上,我们可以采取VaR方法对其风险进行评估。

VaR的中文含义为“风险价值”,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既定的置信度内,用于评估和计量任何一种金融资产最小损失。投资主体采用VaR风险计量模型来计量各种业务和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并将其水平与所承担的市场风险相挂钩。以提高其资本充足度,增加其资本实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正常情况下的国际投资的自然风险是由许多微小的、独立的随机因素组成。而每一种随机因素不能压倒一切因素作为主导作用。具有这种特点的分布即是正态分布,适合采用方差——协方差进行国际投资风险的计算。投资主体便可以根据模型估算的市场风险价值进行风险管理,将该测量出的风险值和要求的损失上限进行比较,当风险值小于该损失上限对说明投资金额的风险还在控制之中;而当风险值大于该损失上限时,说明投资主体必须采取必需的手段进行调整,控制好投资金额的风险。

(三)对投资对象要有充分调研

在同样的地域环境中,不同的投资对象收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不同,以本次日本地震灾害为例,受到影响最大的自然是房地产、工厂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而面对暴雨、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农产品遭受损失最大。因此,对投资对象的确定应该建立在对投资对兴国自然环境有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择相应可能损失最小的投资产品。

三、国际投资中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

自然灾害引起的国际投资风险引起了各国的重视,以下是相对可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运用。

(一)运用政府财政对自然灾害损失进行补偿

财政补偿的基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构成了国际投资自然灾害损失传统的资金补偿来源。但是,以我国为例,政府的财政收入总量有限。这些有限的财政收入中,由财政预算安排的灾害救济支出只是财政支出计划中的一小部分。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国家财政提供的自然灾害救济款平均每年只有9.35亿元,只相当于灾害损失的1.35%。20世纪90年代国家财政提供的自然灾害救济款平均每年只有18亿元左右,只相当于灾害损失的1.8%左右。可见,当巨灾发生时,依靠国家财政救济支出对灾害损失的补偿程度是比较低的。

但是,政府财政补偿是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对受灾方第一时间的补偿,具有最快、最直接的特点,对稳定市场社会安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运用商业保险及其金融衍生品管理自然灾害风险

(1)保险转移风险

对于国际投资,保险转移风险可以分为单一的和综合的两种方式。所谓单一风险的保险转移就是指国际投资方购买保险将某一种自然灾害风险转移给保险人的转移方式,例如美国国家洪水保险计划仅承保单一的洪水风险。所谓综合风险的保险转移是指投资方通过购买保险将两种或以上的自然灾害风险转移给保险人的转移方式,国内保险公司的财产保险险种条款大都为投保人提供了这类风险转移方式。例如企业财产综合险的保险责任往往包括雷击、暴风、暴雨、台风、洪水、泥石流、雪灾雹灾、冰凌、龙卷风、崖崩突发性滑坡和地方突然塌陷等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

(2)再保险转移风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28条的规定,再保险的定义为:“保险人将其承担的保险业务,以承保形式,部分转移给其他保险人的,为再保险。” 实质是在全体被保险人之间对风险的又一次转移和分散。因此,从另一个方面说,再保险转移方式是原保险人以缴付分保费为代价将风险责任转移给再保险人。

如今,再保险已经成为整个保险业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再保险应该成为国际投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一方面,伦敦、纽约、苏黎世、慕尼黑、中国香港等都是著名的国际再保险市场,通过这种超越国界的再保险安排,使风险分散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对于国际投资风险的化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使从而能分散消化得更为彻底;另一方面,一批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专业再保险公司发展、壮大起来,这样,大大方便投资对象分布广泛的国际投资方的投保,也使其利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3)其他保险类风险转移方式

在国际上,所谓的其他保险式风险转移方式是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简称ART,是除开上述两种保险产品的保险转移方式。其主要有两个方面构成,一是风险载体,二是可选保险产品。风险载体主要包括自保、自保公司、风险自留集团、共保集团和资本市场。可选保险产品主要包括有限风险再保险、多年期/多险种产品等。

笔者认为,由于载体不再局限于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可选产品也不再局限于单调的保险产品,传统保险方式可能产生的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可以由此而发生改变,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国际投资,投资方向、投资金额灵活多变,规模巨大,新型灵活的保险方式可以更好地适应国际投资的安全性稳定性的要求,也可以为不同地投资量身订做保险产品。

(4)巨灾债券及其衍生金融产品

目前国际市场上的巨灾债券多是针对地震、飓风和暴风雪等自然灾害设计的。如美国东海岸的飓风、加州的地震、欧洲冬季的暴风雪、日本的地震和龙卷风等。巨灾债券是通过发行收益与指定的巨灾损失相连结的债券。在资本市场上,需要通过专门中间机构(SPRVS)来确保巨灾发生时保险公司可以得到及时的补偿,以及保障债券投资者获得与巨灾损失相连结的投资收益。巨灾债券将保险公司部分巨灾风险转移给债券投资者。

巨灾债券的一个核心概念是触发条件,即赔偿的条件,赔偿性触发条件是以其实际损失赔偿数额来表示的,指数性触发条件则用某种特殊的指数来表示,如行业损失指数和参数指数等,是一种损失的相对水平。由此可见投资者的收益和损失是由发生怎样的自然灾害风险或风险程度如何决定的。根据债券发行时约定的条款,投资者可能会损失全部或者部分在剩余时间内应得的利息,还可能会损失部分本金。

笔者认为,相对于其他保险产品,巨灾债券流动型、规模大、损益高,与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紧密相关,这就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风险对冲的投资工具。与常见的金融工具期货相似,巨灾债券也可以开发其期货,期货分为可以分为预测发生灾害和预测不发生两种。当国际投资者投资相关的投资对象时,可以做多与投资对象相关的预测灾害发生的巨灾债券期货,或做空预测灾害不发生的巨灾债券期货,这样,即使灾害发生,由巨灾债券期货带来的收益可以补偿部分国际投资的损失。如果对冲量适当,完全可以锁定国际投资的最大损失。

相应的,还可以开发巨灾债券的期权、互换等,充实巨灾债券的风险对冲金融衍生品。

值得一提的是,有专家表示,此次日本地震有望超过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成为首个触发多个巨灾债券的自然巨灾。据统计,日本地震将使面值共17亿美元的10只债券面临触发点挑战。  (5)利用天气指数等自然灾害期货

天气指数期货指的是每个月的开始,期货市场主管机构都会根据过去10年当月的气温情况,为降温度日数或升温度日数确定一个初始值,比如40度(华氏)。为使市场运转起来,指定的做市商将接着喊出“出价”和“要价”,前者比初始值稍低,后者稍高,这是投资者可以买进或卖出的度数。

对于国际投资者,天气的变化对部分投资产品的收入影响巨大,而对于投资者,对天气的预测和农产品的收益行程对冲,使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锁定收益,或将因天气原因引起的损失降至最低,也就使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相应减小。。

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现有期货市场,今后如果让天气指数期货这样的衍生品能够发展起来,保险公司可以在这些市场上转移承保风险,加之一定程度的保费补贴和税收优惠,其在技术上的困难将会大大降低,不可能总是出现“投资险越做越亏”的情况。

同理,可以以降雨量等自然灾害指标为标的,进行期货的创立与交易。

综上所述,在进行国际投资前,应对投资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对投资对象有全面的风险评估,对于不同的自然灾害风险,可以采取不同的风险转移方式。保险转移方式、再保险转移方式、ART方式和各种金融衍生品相结合,金融市场与政府相结合,金融衍生品的开发使得自然灾害风险的转移既以保险市场为基础,又有资本市场作后盾,更有政府作保障。

2010年的汶川地震、2011年的日本地震都给世界经济带来了重大的损失,国际投资者应该时时以风险管理为标尺,尽最大可能地减少风险,避免突如其来的巨大损失。

参考文献:

[1]刘新立.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邹铭,范一大等.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预警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吕向敏,杨建立,张惠兰.跨国公司国际投资风险的成因及管理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4]郎一环,王礼茂,张明华.中国短缺资源跨国开发的风险管理——以石油为例[J].资源科学,2003(05)

[5]葛全胜,邹铭,郑景云.中国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初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6]刘新立.风险管理[M].北京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吴定富.中国风险管理报告2010[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第11篇

一、提高认识,加强学习

在得到立项批复后,我们就组织老师加强学习。学习自然灾害包括哪些方面、学生应该掌握哪些常识、在重大灾害面前学生应该如何去应对、如何让家长配合我们开展教育等;学习在我们乡镇学校那些安全防范是孩子必须掌握的。通过学习,使大家明确了灾害是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风暴、森林火灾、火山爆发、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才能逐渐显现出来的渐变性的灾害。这些都是极易造成严重损失的灾害,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由于教育不到位,社会经验不足,在自然灾害面前,往往是最大的受害者。所以作为老师,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还对先进理念进行了学习,如日本是地震常发国家,他们是如何应对地震的;在新西兰等国家,自然灾害的教育也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我们是乡镇学校,地处半山区。在研究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中,把一些我们这里易发生的自然灾害列为了本次研究的重点,并对每一种自然灾害研究细化,具体由专人负责,制定了实施研究的计划方案,然后小组成员集体讨论。通过这样的工作分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很高,对自己负责的项目都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最后制定出比较完善的实施方案。

我们分别制定了关于应对地震、火灾、雷电、山洪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培养的实施教育方案。

三、结合方案,开展尝试教育的多样性

根据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我们采取多样的方式、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切实提高他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提升他们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1. 地震发生里如何保护自己?地震的危害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是有些陌生的。我们首先找到了有关地震的视频影像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观看。强烈的地震常会造成房屋倒塌、大堤决口、大地陷裂、火山喷发等情况,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学生看到这样的场面,无比惊愕,此时我们的老师顺势提问:你们如果遇到地震,怎么样保护自己呢,学生无语了。

老师就声情并茂地开始讲解:在平房里,突然发生地震,要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呆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退出室外或等待救援。如果住在楼房中发生了地震,不要试图跑出楼外,因为时间来不及。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也可以躲在房间内侧的墙角,并且注意保护好头部。千万不要去阳台和窗下躲避。如果正在上课时发生了地震,不要惊慌失措,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更不能在教室内乱跑或争抢外出。如果在操场或室外,要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树,因为我们学校四周有大树),不要回到教室去。

学生知道了如何应对地震,我们也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了地震方面的安全演练,并请家长到场观看,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2. 如何应对火灾?这次我们采用了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想办法,如何来应对火灾。学生回家后有的上网找资料,有的问爸爸妈妈,收集答案的渠道非常多,随后我们在各班开了一次班队会,集体汇报了自己收集的资料。最后由班主任收集整理了本班好的做法,交到学校,学校对表现好的班级给予表场,并把上交的资料整理编成了小册子,下发给了每一位同学。由于是同学自己合力搜集编写的,所以大家对小册子上面的内容并不陌生,应对火灾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同样,我们也组织了消防演练,并对演练进行了录像,然后让学生观看,让学去发现谁做的正确,谁做的有错误,然后再进行演练。这样反复,学生自然而然地熟悉和掌握了如何去应对火灾的发生。

第12篇

一、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灾害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大地震海啸发生前夕,英国10岁小姑娘蒂莉•史密斯发现海水突然后退,海底的小鱼小虾活蹦乱跳。此时,许多成年游人兴趣盎然地寻觅小鱼虾,可小蒂莉却联想到学校地理课上讲过的知识――“大海啸发生前,一般海水会冒泡,同时会突然退去”,于是她立即告诉父母及海滩上的游人,到高地去躲避。果然,几分钟后海啸席卷了整个海滩,而小蒂莉的“警示”挽救了100多人的生命。

在中学的各个学科中,地理学科在进行灾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地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水系水文、植被土壤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知识,涵盖了主要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台风、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沙尘暴等),并深入分析了它们的形成原因和机制。中学地理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着丰富的灾害教学内容,是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地理灾害教学既提供了方便,又成为可能。通过地理学习,学生可掌握有关必备的地理灾害知识;教学的实践证明,很好地组织地理灾害内容的教学,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显然,地理灾害教育又是地理国情教育、环境教育的完善和补充。

2006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际减灾战略在巴黎总部发起了“减灾始于学校”的活动,旨在以安全减灾教育推进全球校园及学生的安全,尤其促进各国把减灾内容编入普通教育的教学大纲中,并被确定为2006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因此,在地理教学的同时进行灾害教育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责无旁贷的事。

二、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灾害教育的策略

1.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灾害观。

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知道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不可能完全避免。很多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涝、干旱、沙尘暴等,人类已经能准确地预测预报,能避免或减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但某些自然灾害如地震,因受人类的认识水平、探测技术和手段等多方面的局限,目前还不能准确地预测预报,但对其发生的原理、产生的源地、能量的释放、对地表的破坏等,还是可以掌握的。自然灾害的形成、发展和发生有其规律性,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灾害观,能正确地看待自然灾害。灾害并不可怕,而人类没有灾害意识和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时不知道如何来防灾减灾才是可怕的。

2.教授知识,了解灾害发生的原理。

利用地理学科知识进行灾害教育,掌握灾害发生的原理、成因和过程,如何预测预防和减少二次灾害的发生。

地震发生的源地即岩层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为震源,通过地震波传递和释放能量。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当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达地面,人和地面物都会有上下颠簸,横波稍后到达,人和地面物左右摇晃,建筑物倒坍。地震所造成的破坏程度即烈度的大小和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建筑物的牢固程度等有关。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的教学楼在地震中没有当场坍塌,为师生及时撤离教室争得了宝贵的时间。

地震的分布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带。而我国恰在这两大地震带上,我国的地震发生频繁,因此提高国民的灾害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而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加上不合理开挖、弃土、弃渣、采石,以及滥伐乱垦而形成。泥石流以极快的速度,发出隆隆巨响穿过狭窄的山谷,倾泻而下。它所到之处,墙倒屋塌,一切物体都会被厚重粘稠的泥石所覆盖。

3.传授方法,掌握正确的生存技能。

在地理教学工作中,尤其涉及到有关防灾减灾知识的有关章节,应多穿插一些避震防灾的内容,虽然我们所处的地区不是地震多发区,但邻近地区也发生过多次地震,如1979年发生的溧阳地震,1990年发生的常熟地震,和前些年黄海地震等,都对本地区造成很大影响,因此也要防患于未然。

(1)地震发生前。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防、避震知识。在震前要合理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每幢教学楼有很多班级和学生,要事先合理安排好各层楼学生逃生的先后顺序;每学期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当真的地震来临时才能在极短的时间里让全体师生安全撤离。

(2)地震发生后。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如不能及时逃离教室,可以到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如厕所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伤亡。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

如果地震时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3)发生泥石流。在山区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一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向泥石流的流动方向走。发生山体滑坡时,同样要向垂直于滑坡的方向逃生。

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一定要设法从房屋里跑出来,到开阔地带,尽可能防止被埋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