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乡规划与景观设计

城乡规划与景观设计

时间:2023-07-31 17:26: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乡规划与景观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乡规划与景观设计

第1篇

收稿日期:2013-09-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205);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资助项目(2013)

作者简介:叶昌东(1983-),男,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E-mail)。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中国城乡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对城乡规划建设有三方面的新要求: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以及对生态、绿地等要素的重视。文章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专业的需求变化,结合农林院校在风景园林、国土研究、乡村研究等方面的学科优势,提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特色化教育应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生态景观设计、土地利用、乡村规划。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农林院校;城乡规划;教育特色化;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18-04

城乡规划专业与社会经济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全国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5个,城市化率从18%上升到52.5%,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3-4倍[1]。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带来对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全国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从20世纪末的不足30所迅速增加到约140余所,学科背景由单一的以建筑学为主向地理学、风景园林、测量学等多学科发展。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主要有三种类型[2-4]:一是有传统建筑学背景的院校;二是以区域分析、宏观分析为主的有地理学背景的院校;三是以风景园林学科为依托的农林院校。第一种类型的院校以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为代表,其重视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培养的学生擅长物质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设计思维能力强;第二种类型的院校以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为代表,其重视区域分析及宏观社会、经济分析,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第三种类型的院校以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为代表,其注重城市规划中的生态规划、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等领域的研究[5]。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不同,不同的城市对城市规划人才的需求会有所差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大体来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发展以物质性大规模的土木建造为主,对擅长物质城市空间形态建筑的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需求较迫切。第二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逐渐过渡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人居环境、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等,为擅长社会调查、宏观经济分析、区域规划的地理学研究的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提供了发挥空间。第三阶段,即目前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中国30多年来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2年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到来为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一、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社会需求的特点

生态建设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产生开始,霍华德在其田园城市理论中就表达了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强调农田、绿地等要素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重要性;此后在有机疏散、生态城市、绿带控制、生态可持续发展等规划理念中,均突出强调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目前全社会对生态环境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最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包括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紧凑城市、低碳城市等从不同的侧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中国经历了30余年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渐凸显。目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围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来展开。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加大,也必将使城市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发生重大转变,其转变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

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内涵是将城市和乡村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城市和乡村密不可分,城市是城乡区域的中心,为城乡区域提供现代化工商业服务设施;乡村是城市的发展腹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和空间(特别是生态环境空间)。2008年《城乡规划法》取代原来的《城市规划法》,标志着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正式建立和实施,城乡统筹规划体系有三个方面的变化:首先是将村庄规划纳入到统一的规划编制管理体系中;其次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更加突出城乡一体的布局模式;第三是建立并完善乡村层面的规划。近年来新农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等一系列乡村层面的重要规划在全国铺开,是城乡统筹规划体系实践的体现,它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规划管理强调多规融合。负责城乡空间规划布局的主要有建设部门的城市(乡)规划系统,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系统,以及发改部门的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系统。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模式要求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协调一致,要求多学科、多层次人员的参与。目前广泛开展的“两规衔接”〔包括城市(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包括城市(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多规融合”〔包括城市(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旅游规划等〕模式正是顺应了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要求。

(三)重视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城市规划重视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的布局,生态、绿地空间要素是城市空间布局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等城市四大基本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游憩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可以提高居住功能的环境质量等。当前在城市(乡)规划工作中开展的一些生态、绿地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如绿地系统规划、绿道网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评选等,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人们对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的重视。

(四)构建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城乡空间布局模式强调节约理念,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主要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长期粗放式增长所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构建节约型内涵式的城乡空间布局模式;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主要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四个方面对新时期城乡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优势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有了用武之地,其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可以在相关领域发挥更加深远的影响和作用。从学科发展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风景园林为主要依托的生态学优势

风景园林专业是农林院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农林院校开设的城乡规划专业大多依托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科优势,如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与城乡规划联系紧密的风景园林专业的传统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此外,农林院校在植物、园艺、农业、林业等生态学研究领域的优势也有了展示的空间,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城乡规划实践中也将大显身手。

(二)以土地为核心要素的国土研究优势

土地利用布局是城乡规划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农林院校有较强的优势。负责土地管理工作的部门主要有规划建设部门和国土部门,其中国土部门与农业部门有密切联系。1986年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之前农村土地和城镇土地分属农业部和建设部主管,因此农业院校在土地管理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全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农业院校占多数。

然而由于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在土地规划和管理方面往往难以保持协调一致,因此,在学科建设上土地资源管理和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与联系一直不太紧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多规融合管理模式下,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在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规划方面的协调将得到加强,这也为密切两个专业的联系提供了机遇,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三)以乡村为重点的地域空间研究优势

乡村是农林院校在地域空间上的重点研究领域,有长期从事乡村区域研究的深厚基础,是农林院校突出的学科优势。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城乡规划重点是城乡统筹,而乡村区域规划研究是城乡规划的薄弱环节,这就更需要农林院校在乡村研究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城乡统筹的规划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特色化方向

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坚持特色化发展的方向。结合学科优势,农林院校特色化教育改革应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生态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农林院校城市规划最具特色的专业,其专业教育的重点主要包括:

1.绿地系统规划

随着生态文明在城乡建设实践中日益凸显的重要性,绿地系统规划已由过去仅作为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上升到单独的规划类型;空间上也突破城市内部公园绿地的局限,向区域性生态绿化网络系统的方向发展。城乡建设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视带来对相关领域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绿地系统规划应当进一步作为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优势和特色进行培育。

2.园林景观设计

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将带来对园林景观设计人才需求的上升,因此,园林景观设计是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3.生态环境规划

宏观生态环境规划是城乡统筹规划体系新的内容,农林院校在生态环境相关研究领域具备较强优势,可以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之一。

(二)土地利用布局

土地利用布局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内容,农林院校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具备较强优势,应当加强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开拓新的发展方向,主要整合方向有:(1)国土空间布局。国土空间布局的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多规融合”的背景下,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相关专业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十分必要。(2)地理信息系统。由于具备地理空间信息的存储、查询、分析、展示等综合功能优势,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在城乡规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中,随着规划空间的不断扩大,地理信息系统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乡村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乡村规划是城乡规划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层规划,规划实践工作量大,社会需求多,将成为促进城乡规划专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林院校在乡村规划领域具备较强的优势,应当在乡村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乡村规划同样应当作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四、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城乡规划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林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在其中应当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农林院校应认清新时期城乡规划要求的变化,发挥自身的优势,明确专业发展定位,找准学科发展方向。本文从社会实践需求角度出发,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的新特征,立足农林院校的学科优势,提出了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化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工作人员以启示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单赛卖,韩立云.“ 建设热”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教育的理性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2009(12):17-19.

[2]李翅.风景园林类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特色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3):16-19.

[3]冯维波,裴雯,巫昊燕,等.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构想——融合建筑学与地理学的城市规划教育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52-56.

[4]千庆兰,邓清华,宋建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区域与城市规划模拟实验课程改革构想[J].高等理科教育,2007(5):122-124.

[5]郑玮锋.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32-35.

[6]卓健.城市规划高等教育是否应该更加专业化——法国城市规划教育体系及相关争论[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6):87-91.

Feature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eriod

YE Changdong1, ZHANG Yuanyuan2

(1.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P. R. China;

2. 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20, P. R. China)

第2篇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一直处于快速扩张阶段,特别是大规模的居住区开发建设。在欣欣向荣的城市发展背后,一些城市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比如城市特色减少、活力降低、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与邻里关系被打破。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以人为本”“生态文明”,要求城市发展由粗放式向内涵式生态文明城市转变,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型,这种转变既是国家层面城市发展建设战略问题,也是城乡规划学科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居住作为城市第一主要功能,其规划建设该如何以人为本,体现当前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既是规划实践者面对的问题,也是规划教育者应思考应对的问题,即如何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规划人才?

一、时代背景特征

(一)“增量规划”向 “存量规划”转变

近年来,深圳、上海等一些大城市提出“存量规划”的概念,其城市规划的重心已由空间扩张的增量规划向城市建成区功能优化调整的存量规划转变。各城市七八十年代建设的居住区面临着内外功能与外貌形态不适应当前城市发展节奏与居民生活要求,急需新一轮更新改造。而中国现行各大院校规划教育主要服务于空间扩张的增量规划,基本是以新开发为主的居住区规划理论与方法教学为主,大多数教材中不包含旧居住区更新改造相关内容,因此,这样的教学体系不能满足社会发展趋势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

(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对老龄化社会的定义通常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2014年末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表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050年老龄人口将超过4亿,2051年老龄人口将持续稳定在31%左右。

可见,中国老龄社会已不可逆转之势迅速到来。居住区作为老年人生活依托的主要空间,如何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居住区规划教学应对此作出专业教育与应对。

(三)居住市场需求转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居住观念从追求“生存性居住”向“高品质居住”转变,对居住区的景观环境、绿化生态环境、配套设置、社区邻里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

购买的不再仅仅是一个住房而是一个完善的社区。而当前的居住区规划教育主要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居住区住宅的规划布局,而关于居住区景观环境与空间环境设计无论从理论教学还是课程设计都未引起足够重视,景观设计更是缺乏系统性,基于满足使用者实际需求的设计意识和理念还未形成。

二、原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原理教学与课程设计脱节

城乡规划学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特征,因此,主干课程一般都制定了原理、课程设计实践两个教学环节。课程设计是规划原理学习的深化与知识体验。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拿到居住组团设计任务书一脸茫然,无法将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理在设计中实现,更难以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即出现原理到设计断层的现象,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较差。

(二)景观设计缺乏创意

学生缺乏系统的景观设计知识体系支撑,特别是针对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知识体系,因此,在学生做完规划布局后,对于景观设计往往无从下手,缺乏创意。此外,担任课程设计的专职教师大都有城市规划的专业背景,对于居住区景观设计他们更多地是评价,对于指导学生设计往往深度不够,最终出来的景观环境多为一片绿地,缺乏多样化,从而影响最终方案的效果,达不到应有的功能需求。

(三)教学手段缺乏多元化路径

信息化正不断影响和改变着我们,对于城市规划教学也同样如此。而很多科任教师,特别70年以前出生的中老年教师,他们利用信息化平台辅助教学的能力偏弱,而90后的年轻一代深受现代科技的影响,他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很高,思维活跃、自我意识较强的学生更希望、更接受与教师实时互动的学习形式。而当前的教学仍然以面对面单向传输的课堂教学为主,因此,已经远远不适应当前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三、教学思路调整与探索

(一)完善教学内容

首先,增加旧居住区更新改造知识内容,重视这部分知识在居住区规划原理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完善旧区更新知识体系,不仅是旧区规划的理念教育,同时,还包含设计策略与规划方法等具体知识体系的建立。重视传统居住文化与社会问题的思考,通过旧区更新改造,提升各个城市旧城区的功能与品质,特别是1998年之前住房实物分配政策下建造的住区。

其次,加强老龄化社会城市规划应对教育。社区养老是中国养老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居住区规划教学中,针对老人群体的居住需求,从行为心理学角度分析其空间需求,加强规划设计应对措施。

再次,加强住区景观设计知识体系教育。如将景观设计相关课程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之前开设,将以如何实现图面表达为主的景观设计转变为以如何被居民使用与感受的空间设计,以适应当前“高品质住宅区”的要求和居民的生活需求。

最后,在修建性详细规划课程设计环节,转变以新开发为主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为住区新开发、旧区更新、老龄住区(或者特定群体住区)规划三种形式并存的设计任务形式,让学生自行选择,后期通过成果汇报,完善不同选题知识体系的建构,如表1。

(二)教学环节设计程序改革

教学环节由“理论实践”变为“理论体验实践”。“体验”环节的设置,不仅是用活生生的案例进行现场教学或让学生体验实景带来的视觉冲击,更主要的是通过从物质空间与居民需求和物质空间与居民精神归属两??层面设置问题与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疑问与任务去现场体验与调研。在最终汇报环节,可以邀请专业物业管理人员与住户代表共同参与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进入课程设计和做出更好的设计作铺垫,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和社会调查能力(表1)。

(三)增加方案科学评价方法教学内容

大数据时代的带来,对城市规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引导城市规划与建设,学者需要数据的可视化研究,以及对物质空间的评价。当前对新的方案生成的量化评价分析主要以软件模拟、数据预测、与相关规范限值的比较为主。对于旧区改造环境的分析主要通过仪器检测或监测,分析内容涉及声、光、热、风、空气品质、土壤等。这些量化评价知识体系与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使方案与设计更具有说服力与科学性,因此,城市规划教育应适当引入相关知识体系。

(四)适应信息化时代多元教学手段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与人民物质水平的提高,为多元化的教学提供了良好基础。借助于网络,利用电脑、手机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辅助教学尤其适应当前的教学环境。如网络教学平台、微课、微信群、QQ群等。网络教学平台可以针对一些普适性问题(图1),以固定格式的模板来回应学生常见问题与困惑;对于一些用文字表述不清楚的问题,可采用微视频辅助网络教学来解决(图2);而微信群、QQ群则相对比较灵活(图3),可针对学生突发问题随时答疑。

第3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实现结合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城乡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乡和城乡所在的区域,建筑设计是微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建筑,城乡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与先导,而建筑设计则是城乡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研究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对城乡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充分认识提高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水平的重要性

当前,城乡建设存在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等突出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规划和建筑设计水平不高。只有有了高起点的规划和高水平的设计,才能实现高标准的建设。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提高规划、建筑设计水平为切入点,加快提升城乡建设品质、塑造城乡品牌、推动城乡发展,是目前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针对城乡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城乡面貌“每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明确要求。各级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增强紧迫感,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水平,为城乡面貌实现质的飞跃奠定坚实基础。

三、建筑设计应服从城乡规划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于人的空间地域系统。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乡,城乡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乡空间,我们对城乡空间进行分析及设计,使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之间的关系协调,就是城乡规划。而城乡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乡的历史,展望城乡的未来,因此在城乡的发展过程中城乡规划对城乡的有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作为城乡构成的基础要素之一又必须服从于城乡内容,他们之间在空间上是点与面的关系,好的建筑如同凝固的音乐,是城乡的灵魂,但建筑也不能脱离城乡环境,必须与城乡环境相融合,因此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同等重要。

城乡规划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筑的问题,建筑设计服从城乡规划设计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存在着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问题。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可见,在城乡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四、重视城乡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末的百余年中,现代建筑与城乡设计所呈现出的是一场颠覆性变革,其间充斥着无数由逐渐演变而引发的突变,突变而构成的嬗变。“嬗变”是一种发展、一种由矛盾双方交锋而产生的推进状态,一种呈螺旋式或波浪式的上升或前进动势、一种总体上积极的趋向,是实践的作用及其相互间渗透的结果,更是在人类起源、成长、壮大进程中的一种必然性的体现。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相互激发既促成嬗变,又产生巨大的动能,影响波及广泛,对建筑、城乡及整个社会进程和人类发展都发挥强劲的推动作用。在新时代的召唤下,现代建筑设计、城乡设计也必将与规划、景观设计及相关领域密切结合朝着人性化、多元化、复合化、互通化、生态化、长效化等更优化的设计方向。

城乡规划的实质在于合理利用城乡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协调城乡功能布局以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其着眼点远离建筑物质形态而偏向于社会的整体平衡。城乡的建设大都还是由许许多多的、彼此并不一定相关的个体项目构成。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城乡社会的空间环境设计,改善人们的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城乡设计作为一种在定性、定量图文结合方式下的弹性控制方法,可以直接指引到具体建筑单体的设计层面。城乡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化过程,特点在于设计城乡而非设计建筑物,它是弹性而非具象地引导建筑设计,从总体上引导土地的合理利用,保障生活环境的优良品质,促进城乡空间的有序发展,同时为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提供一种长效的技术管理支持。

五、正确处理城乡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

1.科学对待城乡规划设计

城乡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乡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城乡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根据阿普尔亚德的观点,城乡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乡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乡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乡建设的好坏与城乡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乡规划设计是城乡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在我国一般一个城乡规划设计经批准后,要执行十年以上,因此,在批准城乡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

2.建筑设计服从城乡规划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例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价上也毫不吝啬,就其艺术价值本身而言,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对四周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不和谐。再例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可见,在城乡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四周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六、结束语

城乡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乡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与先导,而建筑设计则是城乡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研究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对城乡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景观、Landscape、概念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一直以来景观设计的概念都存在争议,风景园林等同于景观设计还是国际上的Landscape architect等同于景观设计。景观设计到底是什么?长期以来的概念的混淆使得景观设计教育和实践出现了混乱在我国高校多个学科门类中都出现了景观设计专业,如:2205020风景园林设计、5604050建筑室外环境设计、5604020城乡规划方法与理论、7605030环境艺术在以上的专业教育中都有景观设计方向的教育,理清和界定景观设计的概念成为指导教育实践和设计实践之基础和必要。

景观要从四个层次去理解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符号性。大部分园林学者则持“景观是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地表景色,意同风光、景色、风景。”艺术设计学者认为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科学是片面的,景观设计是艺术的、至少不能称作科学的。

一、 “Landscape ”以及相关名词在翻译中的混淆现象

景观设计中的“景观”一词,来源英文“Landscape” 一词,“Landscape”在英语符号系统中形成的过程复杂,大多数学者接受的 Landscape演变路径,“最早Landscape一词来源于荷兰语landskip,特指风景画,尤其是自然风景。”[1] “Landscape在古英语中最初是指“留下了人类文明的地区”,到了十七世纪,“Landscape”作为绘画术语从荷兰语中再次引进英语,意为“描述内陆自然风光的绘画,区别于肖像海景等”。[3]可见“Landscape”一词在英文中最早是关于美的,确切的说是和视觉艺术有关的。

19世纪中叶,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洪堡(Alexandr von Humboldt)将landschaft引入了地理学成为地理学中表示“某个地球区域内的总体特征的”的科学术语。

《英汉辞海》中对Landscape的解释是:

①风景、风景画、自然山水,表现自然景色的画面或绘画;风景画法、描绘自然山水的艺术。

②地球表面,特指由地质力产生或改变的集合体中的一个区域的地形;在依次观察视野所及的地区;能够看到一致景色的多种地形的组合。

③[动词]使成为风景;从事庭院布置工作。

二、 “景观设计”一词如何翻译

在我国的景观设计所涵盖的范围中,有景观建筑、风景园林、景观规划等多方面内容,如果我们取其任何一种意义译成英文如下: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风景园林――Landscape Gardening;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Design中的“Landscape”是否包含了Landscape Architecture,Landscape Gardening及Landscape Planning之意?有的学者认为译为“景观建筑”、有的学者认为译为“景观设计” 、有的学者认为应该翻译为“风景园林”或者还有学者指出译为“风景建造”或“园林建造”比较合适。

可见,在翻译过程中“景观设计”与“ Landscape Design”并不是一组对等的可互译的词组。问题出现在各自的学术背景的区别对景观设计的理解各不相同,理解不同毫无疑问就造成了翻译的区别。

三、汉语“景观”、“设计”的来源及意指

由于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暧昧性,景观和设计在现代汉语中有多重意义。汉语中本无景观一词,景观属外来语最早出现于日本学者对德语Landschaft的翻译。景观被国内学者接受源于1936年由日本学者著《景观地理学》被翻成中文。80年代国内的园林界逐渐有意识的使用景观一词,有“景色、景物、景象”之意。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的设计和“Design”的使用遥想对应。“现代设计的概念最早是二十世纪初建立的受日本的影响,其概念中包含大量美学和视觉艺术的意义。”[4]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设计是造型艺术的一种。设计广义上是指为一定目的而从事设想、规划、计划、安排、布置、筹划、策划。狭义上理解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设想、计划和方案并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

四、当代学者们对“景观”概念的解释

关于景观设计的混淆主要出现在景观一词,景观一词的暧昧性赋予了她太多的含义和内涵。学者们就此纷纷撰文发表观点: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刘家麒先生认为“landscape 不是地理学的概念,也不是生态学的概念,正是风景园林的概念”[5]李金路先生认为“景观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的地表景色,意同风光、景色、风景;”[6]刘滨教授则认为景观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风景建筑”并指出“风景建筑学是一门包含了传统风景园林学精华的新学科。”[7]俞孔坚教授坚持认为“景观是自然及人类社会过程在土地上的烙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类的理想与追求在大地上的投影”[1]景观是视觉美的、是可供人栖居的、是生态的、是记载了人类的历史和理想得符号。

五、景观设计概念析义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landscape是自然美的田园的语义上拓展出视觉艺术上的自然美,具有引申的地理学意义,最终演化成为包含具有视觉美的自然及人工环境。

而汉语中的“景”和“观”有看的意义。景为可见的一切。观与看区别在于,观不仅是动词还有名词如:范文正公在《岳阳楼记》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的尺度上比看要更大,又引范文正公在《岳阳楼记》中“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句为证。

由上可见landscape和景观在元概念的理解基本一致,景观设计的概念必须是以视觉美的、艺术的为基础的人类文化理想的载体;在宏观层面上的出发点必须是生态的、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实践中是以空间、场地设计为基础、形式美为手段、以植物学、环境学、气候学等学科为学术支撑的。甚至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的目的和任务都是同物异名而已,这样“景观设计”这一概念广义上就包含了以上学者们提出的所有概念。如非要对于艺术和科学的侧重有所去别,在汉语语境中“设计”一词含有更多的造型艺术的概念,对于艺术设计侧重的;注重形式感、审美情趣的景观还是以“景观设计”命名比较恰当。侧重科学理性的;注重科学推理、工程的景观借鉴梁思成先生的提法为“景观营建”为好。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 2002/01

[2]吴静娴《对Landscape的释义及其理解的探讨和研究》中国知网

[3]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

[4]刘家麒 《对“还土地和景观以完整的意义:再论”景观设计学之于风景园林一文的审稿意见》[J].中国园林2004 /07

第5篇

【关键词】城镇河道;生态治理;景观设计

1、引 言

建设优美的水生态环境,就是要有水、有景、有绿色,体现一种自然美、生态美,从科学发展的高度,就是促进人水和谐,繁荣文化和社会功能。河道的生态治理需秉着尊重自然、维持可持续发展、合理配置植被、协调统一和发挥河流的社会功能等原则。本文提出了关于河道生态治理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几点想法。

2、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

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尽量维持河流的自然形态, 维护好现有行洪通道,保持河道的自然化。河道尽量不护砌、不白化、不硬化、不渠化。河道护砌高程尽量控制在常年蓄水位以下,蓄水位以上多采用生态护坡和自然护坡。结合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合理配置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建立起多样性的生物群落,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

3、城镇河道生态治理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重要性

发挥城镇河流生态系统在景观中的作用, 兼顾两岸城乡规划、生产力布局和群众利益,使治理后的城镇河流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形成城镇景观中的一道亮点。

城镇河道的生态治理在满足河流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的同时,也要发挥河流的休闲娱乐、景观等社会功能,统筹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要求,切实提高河道综合整治水平。

4、城镇景观河道生态治理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办法

1)在北方城镇,中小型河道往往是季节性河道,在枯水期流量很小,大部分河底,冬天更是满布枯草,没有景观可言。

对此可结合规划,在河道坡降相对较缓的河段,修筑小型水闸或橡胶坝,在不影响行洪的前提下,蓄水以提升河道的景观性。

2)新修堤防过高影响景观视线

尽量减小堤防高度,使河道与两岸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维持原有堤距,不占用现有的河滩地和湿地。同时修建亲水平台,给人们活动留下一定空间。二是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施生态防护。河道边坡的修筑宜保持平缓,不能过陡。

3) 城镇河道治污防污问题,许多地区缺乏有效的管护措施,将河流看做下水道、垃圾场,普遍存在向河道随意倾倒建筑和生活垃圾,偷排污水的问题。

河道治理与城镇治污防污规划相结合,与污水管网设计对接,设计小型湿地净化水质,改善水生态,在河道居民点设垃圾箱或集中处理点。

4)中小河道投资额度有限,城镇周边占迁补偿投资较大,给河道治理的工作开展带来难度。

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治理方案,力求工程简单实用,节省投资。能草皮护坡的不衬砌,能生态的不硬化、不光化。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人口密集、征迁难度大的地段,能不迁则不迁,能采取临时防护措施的就不要大规模迁建,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5)大部分中小河流尚未得到有效管理保护,河道管理薄弱,遭受侵害,得不到尊重。

改善用水条件和生态环境,使河道真正成为一条安全线、生态线和经济带,让治理区域的人们形成爱河、护河的风气。同时尽快落实河道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高永敏,许士国.大连市生态型河道建设[J].城镇水利,2004(14):53~55.

[2] 徐国宾,论城市河道整治与景观生态设计[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8(04):04.

[3] 吴秋华,城市河道治理中生态景观设计初探[J].水利科技,2012,(01):55-56.

第6篇

关键字:县域小城镇;规划;问题;对策

一. 县域小城镇规划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

(一)城镇职能与性质不确定

目前,县域小城镇的性质普遍都是根据现有的一点资料及现状产业发展状况来定的,在职能方面职能多数是以商贸、第三产业的为主,缺乏前瞻性与全面性,没有经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定性显得肤浅。在进行当地的规划工作时应当充分重视当地居民对本地情况的了解,征求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参照这些建议对当地发展条件进行分析,以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做出适宜的规划。真正做到以规划催进当地经济,以规划满足人民需求。

(二)土地开发不合理,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在初步建立的阶段还不尽完善,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控制力已明显减弱。与此同时,新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鉴于这种情况,出让土地使用权就畸形的成为了当地政府手中最大的一张财政牌。建设用地规模被各城镇通过规划编制的方式不断扩大。导致供长期发展用的土地大批量出让给了开发商,政府便失去了对土地的控制权,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冲突。对城乡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相当大的危害。

(三)规划建设脱离实际,农民难以进城

县域小城镇建设应充分尊重当地现实情况,充分考虑农民利益,但现实情况中是还普遍存在照搬大中城市的建设模式的现象.热衷于搞大广场、宽马路。脱离实际的搞高新科技产业园。忽略产业规划的合理性,完全脱离了因地制宜的要求。上述现象造成开发成本不断攀升,无形间抬高了农民进城的门槛。

(四)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生活

近些年,许多有污染严重的项目陆续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小城镇转移。但是小城镇无论从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方面都不可能达到严格的环保要求,有害气体和废水往往直接排放,造成严重的大气和水污染。致使一些小城镇因为过于强调短期经济增长,而沦为大中城市的垃圾桶,给附近村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严重伤害。

(五)忽略城镇地域特色,规划布局呆板,千遍一律

在我国有成千上万个小城镇,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各异、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不同,因而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但近年来,许多小城镇的规划建设逐渐趋同,不管地形、地貌因素,道路盲目以棋盘式为主、布局模式也均死板教条,没有创新,缺乏特点,失去了小城镇本身应有的魅力,不具任何吸引力,也因此丧失了很多发展机遇。除此之外另一普遍存在的的不合理现象就是:规划时为了片面追求规划的漂亮、而往往在地形复杂、坡度大、难利用的土地上建设公用设施,加大了工程的实施难度,增加了国家财政指出的负担

二. 小城镇规划设计的对策

(一)以人为本,营造人性化城镇

以人为本是小城镇规划设计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因此,城镇新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到镇区居民和周围村庄的农民们各方面的需要,针对老城区中显现出的各种弊病,从宏观到徽观、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全面的人性化的规划设计。

(二)突出历化内涵,塑造地方特色

历史文化传统是小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所在。因此,小城镇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营造地方特色。

小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突出文化原则,塑造小城镇自己的特色。不要把小城镇新区规划仅仅当成规划去做,而要更深一层地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规划设计人员在对小城镇新区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考察、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三)强化生态理念,打造园林式景观

生态园林城镇是今后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设计是小城镇趋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生态建设进行景观设计.使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协调统一是建设生态园林城镇的必然选择。因此,强化生态理念、注重景观设计是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该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则。伴随着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自身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考脸。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表现在:企业、商业、居住等功能区划分不明显;乡镇企业沿路展开,分布分散;城镇内部绿化面积、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均达不到国家标准;城镇缺少园林建设.景观设计更是缺乏;污水、雨水等地下管网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等等。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小城镇的要求,提高小城镇的形象和品位,吸引农村人口进城镇,加速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四)树立超前意识,构造灵活的格局

现今,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今后几十年内,小城镇的规模还会持续地增长.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会逐步提高。在这种形势下进行小城镇新区规划,就要求规划师们树立超前意识和发展观念。

三 .加强与完善城镇规划管理

“三分规划,七分管理’这句话反映了规划管理的重要性.相对于规划设计,小城镇的规划管理更为薄弱.因此应该大大改善.

(一)统一城乡规划法规

基于城乡统筹的城镇规划管理必须有一部统一的城乡规划法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中城市执行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划法,小城镇执行的是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前者是法律,后者是行政法规,后者的执法力度远不如前者。即使是规划法,也是在20多年前市场经济条件很不成熟的情况下出台的,许多情况也不符合今天的要求.对于规划编制的深度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这就容易造成小城镇规划管理的漏洞和偏差。因此,应将城市规划法与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统一为城乡规划法,用以消除规划管理上的城乡差别。

(二)理顺规划管理体制

第7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 归位; 美化; 健康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规划编制工作越来越重视,各种规划百花齐放,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要数城市设计。如今城市设计受到与其在城乡规划体系中的地位不相匹配的高度追捧的同时,其对城市建设的作用却远远低于设计者和管理者的预期。尽管随着规划建设对城市设计需求的增加和实践的不断推进,关于城市设计的专著和论文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这些文献对完善城市设计编制,提高城市设计水平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目前城市设计在编制体系中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当大家都认为城市设计水平提高了的背景下,无数所谓的优秀设计束之高阁,或者是城市设计被一次次翻新而建设却没有根本变化。为此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建议,为有效解决理想与现实脱节,真正发挥城市设计的积极作用提供参考。

二、城市设计的定义及历史功能界定

城市设计在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者眼中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而在城市空间研究者眼里它是一个重要课题。1950年代,欧美国家大学中才开始广泛地成立相关学程,设置城市设计专业与研究领域,这时城市设计才开始普遍地为世人所认知,并逐渐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范畴的关系日趋绵密复杂,也逐渐与城市工程学、城市经济学、社会组织理论、城市社会学、环境心理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城市史、市政学、公共管理、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与实务范畴产生密切关系,现已成为一门复杂的综合性跨领域学科。

综合相关的研究成果,提出目前普遍接受的定义: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 urban design ),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市功能,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的特点,但是它与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存在区别,多半是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参考架构。通过对物质空间及景观标志的处理,创造一种物质环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励其社区(community)精神,并且能够带来整个城市范围内的良性发展的设计工作。

关于城市设计的功能和作用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查理士‧埃布尔拉姆斯(Charles Abrams)的和谐统一观点――认为城市设计是一项赋予城市机能与造型的规则与信条,其作用在求城市或邻里内各结构物间的和谐与风格一致;乔拿森‧巴挪特(Jonathan Barnett)的唯美造型观点――认为城市设计乃是一项城市造型的工作,它的目的在展露城市的整体印象与整体美。富兰克.艾尔摩(Frank L. Elmer)的功能健美观点――认为城市设计目的是将构成人类城市生活环境的各项实质单元,如住宅、商店、工厂、学校、办公室、交通设施以及公园绿地等加以妥善的安排,使其满足人类在生活机能、社会、经济以及美观上的需求。

三、城市设计在我国城乡规划体系中的地位

根据2008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我国的城乡规划体系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而详细规划又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从以上的规划层次中得知城市设计并未纳入法定规划的行列。

由于新的城乡规划编制办法尚未出台,重点依据2006年4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该《办法》规定了个各层次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城镇体系规划重点研究区域结构,对城市设计没有要求。在城市(镇)总体规划包含对应的区域体系和中心城(镇)区规划,这里的体系规划规划同样没有城市设计的要求。在中心城(镇)区规划部分要求明确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它用地的安排,明确建设用地空间增长边界,同时还要求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等内容,这些内容和城市设计密切相关,然而《办法》并没有明确提出城市设计的要求,因此在落实以上要求时候常常依靠个人经验和平面分析,成果显得格外粗略和模糊,充满了不确定性,仅仅算是一种导向。当然总体规划不可能直接指导建设,接下来就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办法》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有“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的要求,而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心要求的“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并未明确提出依托城市设计的要求。对于修建性详细规划,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城市不久未来的简单表现,这里的城市设计就简化为几张表现图了,深层次的设计和研究也就少了,以至于《办法》对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也未提出城市设计的要求。

总之,无论是在规划层次还是在规划编制要求中,城市设计都未得到与其现在受到追捧热度相当的重视,值得规范制定者、建设管理者和规划设计者共同反思。

四、现状城市设计功能发挥途径

和超生孩子一样,不管他最初是否在计划之列,只要他出世就应该得到基本的尊重,何况城市设计那么招人喜爱,一定对我们的城市建设存在非常的意义。既然如此,我们有必要为其搭建表演舞台――明确需要城市设计的层次,同时赋予城市设计阶段性的历史使命――完善编制内容以顺应城市建设不同时期不同对象的需要,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城市建设的积极作用。在此之前我们得弄明白现状城市设计都通过哪些途径发挥其作用。

由于城市设计“血统不正”,其存在和寄存的环境也各不相同,对应的名称也不拘一格。对于独立的设计项目有直接称呼城市设计,有的区域较大称做概念规划,针对现状建成区和历史街区有的称作整治规划或者保护规划等等。同时,城市设计不断加强对城市总规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渗透,在很多时候城市设计是作为其他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或者是重要的支撑条件来考虑。当初城市总体规划大都采取平面化的表现方式,少许三维分析也大都停留在文字表达层面,当然也有经济条件特别好的城市做有城市沙盘,但那毕竟是少数。但是,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的重视,希望能直观看到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山水环境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融合,因而要求总体规划中有城市建设体块与山水空间环境关系的三维空间研究和表现,这为城市设计拓展了新的空间。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历来都有城市设计的要求,但现在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更多的希望通过大家认可的一个个城市设计来反算和确定地块的容积率、密度、建筑限高和绿地率等各项指标,尤其是当下的很多城市建设管理者他们已经厌倦了以往通过经验指标和规定指标对地块开发进行控制的模式,这为城市设计功能发挥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城市设计的运用不仅在规划层面上得到延伸,在服务对象方面也有全面突破的趋势。早期城市设计运用最多的是某某城市重点地段,或者因为这里公共建筑集中,或者这里有重要地标建筑,或者这里是城市的门户,或者是其他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等。由于城市设计具有公共服务的特性,因此几乎听不到居住区城市设计的说法,居住区在城市设计表现中大都以背景衬托的形式出现,除此之外,如今城市设计服务对象覆盖了包含工业仓储区、车站码头在内的几乎全部公共建设区域。

可以说现在城市设计正游弋于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制的空隙之中,对城市建设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正如君友会王爱君所说:城市设计的范围或规模,可大可小,从整个城市三度空间架构的制定,到地区内外部空间的安排,甚或一条街道弄巷的改善,一栋历史建筑物或地区的保留、维护,以及一个纪念碑、一棵树的设计安排,都可包含在城市设计的范围内。它不但处理建筑物个体与个体间,同时也处理个体与群体间相互的关系。在城市整体发展过程中,城市设计实扮演着联系上下(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协调整体的重要角色。

五、现状城市设计主要内容和特点

城市设计不是法定规划,也没有法定的编制要求,其的编制内容根据对象的不同和管理者的不同需要而改变。不过也存在很多共识的地方,通过学习各地的城市设计导则和有关城市设计研究,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对现状城市设计的阶段和不同阶段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根据城市设计功能发挥的途径分为总规阶段、控规阶段和独立城市设计三个阶段层次;每个阶段层次的工作各有侧重。

总规阶段――宏观研究确定城市空间的总体形态,提出改善城市景观形象和空间环境质量的总体目标,构建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格局和人文活动场所框架。主要设计内容包括研究确定城市空间功能结构、景观结构、开敞空间系统等。

控规阶段――提炼特定区域的景观要素,重点塑造区域特色,深化完善景观系统、深化用地布局、交通组织、空间管制和建筑容量控制等要求,做到定性、定量、定质。主要设计内容包括研究确定用地功能布局和结构、景观风貌、建筑容量、高度控制、交通与社会活动系统、开敞空间、界面控制和实施策划等。

独立城市设计――以上层次城市设计为依据,对城市局部地段的土地使用、空间形态结构、景观结构体系(重点界面、建筑形体、开敞空间、广场绿地)、道路竖向、市政设施、环境小品及人文活动场所进行详细安排与设计,明确地块性质和开发强度,并提出实施策略。

从内容可看出城市设计就是总体规划到详细工程规划之间的深入分析与策划,推进规划落实的过程,是规划设计理论研究到城市建设实践途径的探索过程,其重要意义可见一斑。从“过程”层面来说,与其说是“城市设计表达”不如说是“设计城市过程”更为贴切,然而现状城市设计刚好就是注重了外在的分层细化表达,而忽视了作为设计过程的内在需求研究。当然外在表达是城市设计重要而且必须的内容,也是最终的表现形式,但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单向外在推演研究,而需要增加更多的内在回馈分析,尤其是要加强对设计内容的内在适应性分析,形成双向互动,彼此反馈验证的设计过程。

六、城市设计愿景与现实差距

做城市设计的计师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们做了这么多城市设计,有多少是按照你们的意思实施的”,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能骄傲自豪地回答这个问题。多数人能找出很多理由去解释“没有多少实施了的”,也许你能告诉别人你的设计有多么优秀,得到了多少人的赞扬,获得了多高的奖项,你可以把一切责任推给建设管理和执行者――实施不得力。就当一切都是真的,却无法掩盖未按你的设计实施的现实,这是作为设计师的伤痛。为了不让自己随时伤痕累累,何不反思一下你为别人设计的城市除了美的外表,你考虑了实施途径,途径有效吗?你拟定了目标,目标的表达符合实际吗?如果你的目标实现,你考虑过其周边和整个城市产生的连锁反应吗?如果这些都没做到,你做的一切就只不过是总规意向细化的美丽表现图而已,对推进城市建设没有实质意义。只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你的设计才会变得更加优秀。

现有的“优秀设计”没有实施也不光是设计者的问题,也有城市建设管理者的问题,且不说少数为了私利或者面子去做城市设计的,就算那些要求做城市设计是为了让自己的城市建设发展得更快更好的,同样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讨。如前所述城市设计不是法定规划,也没有法定的编制标准,因此,管理者的需要和选择就是城市设计的编制目标,城市设计的好坏往往就取决于管理者和他组织的专家团队的认知水平。大多数人都认为城市设计是很直观而灵活的设计,给了管理者更多的自由裁量权,这也是他们热衷编制城市设计的原因之一。然而,从“优秀设计”无法实施的现状看来,这种所谓的直观和灵活是很有限度的,甚至有时候还得问问这个设计有必要做吗?大的不必说,就拿乐山大佛博物馆设计来说吧,其设计理念和设计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境界,以至于它能和北京的鸟巢和水立方媲美,同时获得设计金奖,而且也得到较好的实施,也许你会认为这设计非常成功,你可曾想到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建成博物馆以后,突然发现根本没有展品可以陈列。在大家觉得滑稽的时候,应该对城市设计还有个新的认识,即关注常规应该做什么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到底能做些什么,分析设计内容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七、城市设计归位与完善建议

总规研究宏观框架性内容,局部出现与现状实际脱节是常有的事,而在编详细规划的时候容易出现两种极端,要么重视与现状的结合,忽视基本的背景条件分析,就事论事;要么全盘肯定上位规划,详细规划就是对上位规划的逐级细化分解表现。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之间跨度过大,缺少双向互动的反馈阶段和程序,很显然仅仅采用现行的两个规划层次指导城市建设存在较多的问题,而城市设计拥有探寻规划实施路径的作用,是消除现状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弊端重要途径,也是现状城市设计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因此,城市设计不宜再游离在编制体系之外,宜根据其特点归位编制体系和程序。由于城市设计偏重多种可变过程的研究,不宜作为一个单独的规划层次进入审批程序。建议在城乡编制体系中明确规定城市设计应该涉足的范围,明确不同层次中需要城市设计辅助和支撑的内容,如总规中的山水城格局和城市边界应该有城市设计辅助表达;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限高等各项指标应该有城市设计作为支撑,直观全面地分析设计城市的合理性,而不再依靠凭空想象和简单的指标套用;此外,建议在审批前的公众参与阶段,借助城市设计方法让更多的人了解规划的意图和内容。总之,通过城市设计实现总规下延和详细规划上溯,使我们的编制体系更加完善,更具有操作性

在解决城市设计合理归位的前提下,深化完善城市设计的编制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城市设计覆盖的对象十分广泛,不同对象设计的要求和重点也不相同,不可能一一罗列,但概括起来不外乎就是要解决城市外在美化、内在健康和增强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问题。和人一样,健康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而目前城市设计编制重视外在美而忽视内在健康美,导致出现很多难以实现的畸形美和嫁接美,如仅仅为了哗众取宠,设计各种稀奇古怪的造型,在长时间不可能拆除的现状建成区内大搞绿化和广场,在不到5万人的小镇设计超大规模的都市化的商业区、办公区和摩天楼等等,还美其名曰很具有超前性。设计者和管理者都应该结合具体实际,不仅要明白需要做什么,更要明白真正能做什么,要知道也许美人嘴里长出一对美丽的象牙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更谈不上美与健康,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避免一些目标方向性的错误。

外在的不健康容易发现,而一些影响健康的内在“疾病”则需要我们深入“把脉”。以广佛南海地区的一个升级改造城市设计项目为例。规划区域内存在大量杂乱无章的工业、传统村落和少量的城市开发用地,根据上位相关规划和现状条件的分析,提出对该区域的发展战略:一是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二是增加居住开发;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和城市公共配套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假设战略是完全正确,并据此提出了规划方案,也许此时有人会认为完成了大部分工作,事实上这仅仅是城市设计工作的开始,仅仅是粗略的定性分析,为深入的城市设计树立了靶子,接下来根据初步设计结果反转的验证过程更为重要,此时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包括:在满足整体功能分区协调和城市形象统一的前提下,因为你的设计可能导致交通流的变换,原有的交通体系是否能适应,是否与交通实现有机衔接,如何确保不成为区域交通的堵点,也不至于过多增加交通的压力;如今广佛同城区域化发展,城市规模空前巨大,所做设计的任何功能不可能全城覆盖,日常性的配套更是如此,因此,在设计之前是否进行了城市功能单元的划分,在你的城市设计成果融入单元以后,单元内的就业、居住和公共配套的比例能否保证一种平衡关系;正如定义所述城市设计是一门综合学科,如果完全依靠现场观察和平面分布图,不全面了解区域内的人口、经济和社会,你怎么知道哪些企业发展前景好,需要保留和增加发展空间,哪些需要限制、转移或者关闭,否则何来集聚、转型与升级,最多就只能做点表面的风貌整治罢了;如果不了解政府、社区和市场对地区规划建设的影响力,城市设计选择的发展途径可能根本就行不通,没有合理的运行机制再好的规划设计都无法实现,为此该项结合地区实际正探索一条由政府主导建设向社区主导建设转换的“综合社区”发展模式。当然不同的项目需要深入分析的内容不一样,不过需要明确的是从上位规划分解下来的城市设计目标仅仅是开始的假设,需要返回到系统中去检验其科学合理性,进而不断修正设计内容,力保设计的“健康”性和可操作性,最后据此落实各项开发控制指标和要求,回归外在美的表达。

八、结束语

城市设计的归位与完善需要法规制定者务实遵酌,恰当地将城市设计纳入有关编制条款,做到物尽其用,发挥城市设计更大作用;需要建设管理者转变观念,对城市设计的优劣有更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需要规划设计者深入研究,采取双向互动的操作模式;使城市设计理想与建设实践更有一致性。由于涉及面甚广,笔者学识有限,部分观点可能欠妥,但是为了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不惜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七十四号;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10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 第146号;

[3]卢济威. 论城市设计整合机制[J]. 建筑学报,2004,01:24-27.

[4]扈万泰. 城市设计实施管理技术研究[J]. 建筑学报,2004,08:79-81.

第8篇

随着城镇化带来的水资源短缺,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济南的“7-18”暴雨事件(图1)等,导致城市道路被水浸,交通几乎瘫痪,城市雨水排放模式的改善受到高度的关注,结合实际案例的推敲与总结,构建了比较成熟的技术体系(表1)。

(二)LID优点

1.LID定义

LID是一种生态化的土地开发(或再开发)技术,它将雨水管理尽可能地模拟成自然状态下的排放,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小规模的、分散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同属综合利用入渗、过滤、蒸发和蓄流等多项技术手段来减少径流排水量,控制暴雨所带来的径流和污染问题。

2.LID与传统的对比

相比于传统的雨水管理技术,LID具有明显的经济及环境效益(表2)。

二、低冲击开发( LID)技术的应用

(一)LID技术体系

LID技术体系(表2)包含两种措施,即非结构性措施和结构性措施。其中,所谓结构性措施就是通过小型落地辅助设施将雨水回收利用起来,雨水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渗漏、过滤、存储、收集、处理、存储等手段。

1.雨水滞留系统

当径流较大时,LID雨水滞留系统主要通过降低流速、延长汇集时间、延迟峰流量等技术措施来降低洪峰流量,通常以雨水花园、下凹绿地、生态草沟、绿色屋顶的形式存在。

2.雨水渗透系统

透水性路面(图2)是通常采用透水性较好的材料,使得暴雨径流能够很快地渗入下一层的土壤中,从而减少雨水的流失以及河流污染问题。

渗透管渠:作为雨水渗透设施,对于材料和管径坡度的进行十分严格的设设计,这样可以提高渗透管内的流速,避免沉积物在管道内聚集,通过水体的自重来缓解其他设计和造价的供应。

渗透井:主要包括集水渗透井和渗透溢流井,前者指具有汇集雨水口和雨水下渗功能,后者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具有向外溢流雨水的作用。

3.雨水贮存系统

屋面蓄水池:屋面蓄水系统的两种存在形式:单体建筑物的分散式系统和小区的集中系统,流程包括集水区一输水系统一过滤系统一储存系统一配水系统,需要时还可与储水池相连。

地面蓄水池:在已有的天然池塘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工程技术处理,形成地面蓄水池,也可以在现有地块的基础上,人工开凿蓄水池。

地下蓄水池:可以在地表加入砾石材料,使雨水暂时储存在砾石间,在减少降雨径流的同时,还能通过自然渗透回补地下水,减少水体流失。

(二)LID技术应用与创新

1.LID园林景观设计运用

LID作为一种生态化的全新理念,在环境景观设计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在充分利用园林景观的观赏性的同时挖掘其隐藏的生态手段,例如雨水花园、屋顶花园、下凹式绿地、生态草沟、树盒、过滤带、蓄水池等多方面的LID技术措施,结合相应的景观构筑物的设计,从每个环节中利用现有的资源体系,结合植物的自身的净化特点与多样性特征,使园林绿地在美观的同时还具备保护城市水生态环境的功能。

2.LID建筑单体运用

单体建筑作为构成整个城市运作的实体单元,在对城市雨水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建筑的外表面(通常指屋顶及立面)是雨水的主要接受面。其中,建筑屋顶尤为重要,它是降雨过程中与雨水垂直交接的主要界面,可通过屋顶花园以及相关的储存材料来达到收集雨水的作用。

同时,雨水在屋顶形成径流的过程当中,溶解出屋顶中沉淀的许多污染物,使屋顶雨水成为了重要面源的污染源之一,在雨水管理过程中可将单栋建筑作为一个循环单元,进行雨水的回收利用。

3.LID城市居住区运用

通过对居住区进行场地的功能划分、确定不同材料所具有的自然特点不同,有针对性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居住区作为人群聚集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大量单栋建筑的聚集地,对城市雨水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组图3)。

在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过程中,通过对居住区雨水生成的源头以及住区径流排放的路径进行分析,结合居住区内部宜人的绿地景观(包括建筑周边绿化、宅间绿地、组团绿地、综合绿地等),将雨洪管理景观设施与居住区景观设计整合于一体。

三、LID技术案例分析——深圳市光明新区示范区

(一)光明新区LID技术的具体运用

201 0年,深圳市光明新区被确立为低影响开发( LID)技术示范区,对于低冲击技术的运用及绿色城市的营造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规划先导

总体规划层面基于“LID技术”及“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确立三方面的实践项目:公共绿色建筑、市政排水道路及公园绿地项目。涉及公共建筑、市政道路、公园绿地、水系湿地、居住小区以及工业园区等层面的应用。

2.完善新区生态环境基础_严格控制新区河道蓝线以及水生系统修护

深圳市光明新区(约1 50平方公里)在原有生态保护线的调整优化基础上(约83平方公里,超过全区面积的50%),划定全区河道蓝线(组图5),全面保护区内山一水环境、湿地、低洼地等生态敏感区,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3.技术示范项目引导

详细规划层面实施落地,照新区管委会所编制的《光明新区雨洪利用规划》、《启动区低冲击开发详细规划》、《建设项目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导则》等要求,规定了年径流控制在70%、初期雨水污染总量削减控制不低于40%的强制指标,同时,细化具体的控制指标: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必须配套雨水综合设施;对新建项目,在两年一遇24小时降雨条件下的,不需增加雨水外排总量。对改建项目,不替换现有雨水管网基础上,排水能力提高到三年一遇。项目类型细化落实公共建筑、市政道路、公园绿地、水系湿地、居住小区以及工业园区等层面的应用。

(二)光明新区LID技术运用的思考

低冲击开发技术的应用能够从技术上优化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在规划过程中主体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技术操作,从源头上解决城市雨洪管理问题。

但是,低冲击开发基于宏观层面的量化分析较弱,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指导,实施政策不够完善,技术的推广缺乏政策支持,后期应充分借鉴、总结国内外实践经验,让低冲击技术被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的规划设计中。

四、结语

低冲击开发模式作为一种生态化、景观化、低成本的城市雨水管理体系,在城市未来的绿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在我国引入低冲击开发理念是一次重大改革,该理念应广泛运用到如今的建设当中,如景观设计、市政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规划等相关学科,结合相应的地域文化特色,进行城市绿地、园林景观、绿色居住、单体建筑、城市道路等不同类型以及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成功地将雨水作为城市的生态之“源”、景观之“源”,尽不是城市的废水之“源”、污水之“源”。

参考文献:

[1]高莹,基于LID雨水管理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C].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周轩浅谈低冲击开发(LID)技术在绿色建造中的探索与应用

[J]技术与应用,2 014:7

[3]张善峰.低影响开发——城市雨水问题解决的景观学方法[J].城乡规划·园林景观,2012

[4]叶启明.低冲击开发(LID)模式应用探讨[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2

[5]赵林波,李龙,陈新等,城市雨洪管理新模式——低影响开发[J].Value Engineering, 2013

第9篇

景观设计的相关教学,在西方最早要追溯到园林设计和建筑学的教学中,旨在培养从事花园建造和公园规划的专业技术人才.后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病”也开始大面积爆发,如城市交通拥挤、生态环境破坏和城市文化弱化等.由此可见,景观设计对从业人士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综合,同时,艺术行业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也开始介入到景观设计中,诞生了新的领域,如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景观装置等.为提升城市景观的营造水平,培养环境艺术的专业人才,国内高校开始设置“环境艺术设计”(后又称为“环境设计”)专业,其中包含了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两个主要的教学板块.在环境设计教学体系不断丰富和优化的过程中,景观设计课程逐渐被重视,其主要原因分为两点:第一,实际的环境设计的实践操作中,室内与室外空间相互包含,传统的室内设计或装潢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知识盲区.第二,城市化过程中的很多城市问题,为景观设计师的才能发挥提供了空间,并推动了景观设计成为了新兴的独立学科.中国自2011年,将承担景观设计研究功能的“风景园林学”学科推动成立,大量的专业师资和技术人才为环境设计中的景观设计课程提供了教学保证[2].第三,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激发了同时具有艺术和景观工程背景的人才需求量,社会对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的要求不断增高.如特色街区的打造、小城镇旅游市场的开发、城市家具的创作等.越来越多样并且精细的设计领域诞生,对环境设计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这对于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设置的景观设计课程提供了契机和挑战.

2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角色功能

安徽农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拥有近十年的办学历史,虽然时间有限,但发展迅速,在该校艺术设计同类专业中学生数量最多,教学课程体系最为丰富.其专业课程涉及建筑,绘画,材料,植物农学等多学科知识.其中,与景观设计方向同名的核心课程《景观设计》开办在环境设计专业的三年级,学生在经历了两年的专业基础课后开始进行高强度的设计课程,《景观设计》的出现,与同学年开设的《园林绿地规划》、《景观植物基础》等牵涉大量景观领域知识的设计课程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为学生的景观设计知识体系的培养奠定基础.风景园林学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是一个宏观的课程体系,一般由景观工程,城市绿地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多门核心课程组成.并且,由于生源基本为理科生,对工程类的知识消化较快,使得风景园林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对景观设计行业的适应性要好.相反,环境设计由于除了景观设计方面的课程以外,还包括室内设计、装饰艺术等多个模块的课程,导致景观设计的课程体系被压缩.在安徽农业大学环境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2012版中,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基本是以同名课程《景观设计》承担核心教学角色,以园林绿地规划和景观植物基础为辅助来进行教学.这就意味着,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的课时少,需要一定程度的内容压缩,强度会比较高.再加上艺术生源对于景观设计课程中的尺寸,工程材料等理工知识接受速度较慢,使得授课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这也要求景观设计课程需要重新的角色定位,使其具有环境设计的“艺术学科”特色,与风景园林学专业的培养教学方式形成优势互补.

3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教学困境

安徽农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二学期,在此之前,学生的课程主要以美术和室内设计体系课程为主.所以,一般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课时,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画图软件,但是对景观设计没有相关概念.此外,《园林绿地规划》主要承担城市设计和城乡规划等相关知识的介绍,而《景观植物基础》主要承担植物的认知和病虫防治等理论知识的构建.这两门课与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仍然存在一定距离.由此,《景观设计》将承担景观设计方向的主要核心内容.笔者以安徽农业大学《景观设计》课程为例,用以说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困境和对应的教学方法.结合安徽农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实际情况,《景观设计》课程容易存在如下的教学困境:第一是时间紧张,任务较重,需要有效的穿插不同环节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且为及时了解学生的了解和接受情况,需要设置当场的设计任务和作业,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从而得到反馈效果来帮助课程的进度调整.第二,学生的“艺术思维”主要是以图面美观为目的导向,这样容易使得设计本身的逻辑性不强,经常出现“拍脑袋”的生成方案.授课教师需要在短暂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思维从“美观导向”转变为“科学导向”,讲究设计本身的功能性和科学性.第三,设计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景观设计也是如此.单独讲授课本的知识无法使得学生了解景观设计的具体流程和操作过程.需要任课教师将实践环节融入到课程中.第四,学生在景观设计的课程作业完成过程中,容易存在创新能力无法被激发的窘境,主要是由于学生容易依赖信息量强大的互联网,来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拼接,从而“拼凑”出自己的方案.同时,学生往往受到现实生活中场景环境条件的干扰,对一些细节设计形成固定的认知和思路,难以形成新鲜的想法.

4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教学方法

《景观设计》是一门复杂的综合课程,其以空间设计手法的传授为主线,穿插对社会调研的方法和景观工程进行相关的理论阐述,并且,通过设计作业的形式使得学生对理论部分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达到真正的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技能.这就意味着景观设计不仅需要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同时为了打好学生的专业基础,还需要对涉及到的相关技能模块进行锻炼,包括手绘方案快速设计和计算机模型设计等.在此过程中,由于设计学习需要做大量的重复练习,所以任课教师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更有效的进行知识点的传达和灌输.笔者围绕安徽农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为主要核心内容,提出教学方法的三个改进方向:

4.1将方案设计与社会调研的训练有机融合

景观方案的目标对象是场地空间,而场地空间则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调研场地空间背后的社会关系,对后期方案概念的生成有直接的推动的作用.当前在景观设计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对方案基地的图纸片面研究,容易“以形论形”,缺少对场地形态生成背后的社会调研支撑.又或者,学生将任课教师布置的社会调研任务落实的不够,只是“走马观花”的快速看看场地,这使得调研部分除了留有些照片资料外,对场地方案的有价值参考资料不多[3].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须将方案设计的训练和社会调研的训练融合在一起,作为完整的一套练习流程布置下去.流程包括以下方面:网络资料的归类整理(场地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学术论文的整理(寻找相似案例设计的切入点)、田野调查(访问与记录)、设计方法的讨论、空间设计概念草图生成、方案完善.在此流程中,方案设计在总体设计逻辑中的循序靠后,前期学生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进行社会调研.同时,在学生进行实地调研记录的时候,须组成团队来进行任务的分配.这样相比与单人调研,可以使得短时间内获取较大的信息量,避免个人调研出现重复现象.小组成员在团队调研的大范围中,选取一个小的方向或角度来推导方案的预期目标,包括提高空间的公共安全性、保护场地的文化记忆、提升场地的经济价值等.基于个人的预期目标,选取场地的调研数据获取种类:包括人口数据、商业业态数据、微气候数据、交通数据等,随后根据数据的反映,将方案方法和形式深化到空间的规划或设计中,包括设施设计、植物造景、空间规划等.

4.2将艺术思维训练与工科思维训练统一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于景观设计的了解最开始源于艺术思维,并且由于高中美术考试和大学低年级基础课的艺术思维训练,学生对景观设计的思维逻辑缺少必要的严谨性,具体表现在:重视图纸的美观程度,忽视设计的合理性;重视空间划分的形态表现,忽视空间的功能科学性;重视部分理论的学习,如色彩理论、美学理论、装饰理论、造型理论等,忽视项目的可落地性,如工程概预算、材料尺寸和调研设计等.这就导致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与风景园林、建筑学等工科专业毕业生竞争景观设计相关工作岗位时,显得“纸上谈兵”,竞争力下滑.因此,在景观设计的课程中,须重视将艺术思维与工科思维训练的统一:首先,须预留课时带领学生认知材料与尺寸,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的知识理论,更要带领学生深入实地,当条件允许时,在建成或未建成的场地指认材料,并且当场衡量尺寸,加深学生记忆.其次,训练学生的模型制作技法,设计模型是将设计者的想法开始落实到场地,并进行模拟从而再次敲定设计思路的过程.在“艺术思维”的影响下,学生容易将模型作为展示设计效果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忽视其在设计过程中存在“推敲”“实验”等作用,这就使得任课教师要将模型的制作过程融入到方案设计的引导中,二者合二为一,推动学生的工科思维的训练[3].

4.3将学校学科特色与景观设计课程结合起来

安徽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林生命科学为特色的大学,在此学科群的背景下,环境设计除了要建设好基本的设计课程以外,还需要结合学校的自身学科特色,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安徽农业大学一直都以服务“三农”为立校根本,环境设计专业的方案作业选择上,也处处体现了农大的学科特色,如乡村景观规划、古聚落保护、植物造景与生态修复等等.在与景观设计学科相对强势的工科院校相比,安农大环境设计专业注重对农村和农业领域的介入,弱化造型设计的劣势.同时,方案项目结合了浓烈的地方特色,如任课教师开辟专栏介绍徽文化中的徽州园林、徽州建筑、徽州聚落、环巢湖湿地景观等相关的理论,将设计项目结合当地的社会环境中来进行训练.同时,在此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设计概念或方案积极引入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形成产学结合、产学互动、产学创新的局面.

5总结

环境设计专业相比与风景园林学、建筑学等空间设计类专业而言,其的课程体系的形成较晚,需要更多的时间摸索,在培养体系中,景观设计课程如何从“从风景园林学科移植而来”到“为环境设计专业量身定制”[3],尚需讨论,但不可否认的是,课程教学方法需要让环境设计的学生自身或知识获得的成就感和参与感,就必须要通过教学手段让学生对课程提高兴趣,增加课程教学的互动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此外,不同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也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身的课程内容进行改良,并与其他课程内容形成良性的交叉和互动,使得学生在景观设计类课程中真正获益.

作者:唐洪亚 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何淼淼.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5(11).

第10篇

关键词:公园,景观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公园作为一个休闲活动的中心,其内部景观是按照总体规划内容,在原有土地结构和规划范围内,进行细部环境的建设和改造,借以提升公园整体吸引力,满足市民“休闲、健身、娱乐、享受”等需求。因此, 公园景观不仅是建设空间及其内容,而应是体验,即游客乐于其所、情融其中的真实感受!公园景观在强调功能分区、软硬地面处理、植物配置和环境小品设置的同时,更要注重景观的立意和主题的表达。只有注重立意才能形成主题鲜明的公园景观,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使人与景“交融”。 【1】

二、公园景观的主要内容

(一)地形景观

地形景观自然的平地、土丘、丘陵、山峦、山峰、河湖、凹地、谷地及人工创造的各种地形,能反映出不同的风景主题,都可贯穿于公园设计中,用来创造不同的空间,成为园景的表现主题。【2】、

(二)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包括具有显著观赏特点的乔木、灌木、草本花卉等,或以其种类或以其树形或以其色彩,形成品种、季相、群体、单体等风景主题。

(三)建筑景观

建筑景观即在公园中利用亭台楼阁、厅堂轩榭、花架游廊、洞门景墙等建筑的风格和位置组合关系,创造良好的观景点,形成景观或景点主题。

(四)景观小品

公园中的雕塑作品、水池喷泉、山石小品、图腾华表、花坛瓶饰、造型灯具等等,常常具有画龙点睛、出奇制胜的景观效果。【3】

(五)历史文化景观

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典故等作公园景观主题,可增加园林的文化内涵,产生深远意义,通过游园还可使游人进行凭吊、学习历史知识,达到教育、科普、爱国宣传等目的。【4】

三、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异质性原则

景观设计的异质性原则是在公园设计的过程中坚持多元化、多样性,从而使景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实现景观整体生产力的设计原则。

(二)地方性原则

1、地方性原则包含了在景观设计时应适应自然地域性的因素,即规划应顺天应时,以当地的自然生态过程为依据,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能源和建造技术,特别是注重地方性植物的运用。

2、地方性原则还包含了在景观设计时应注重地方的人文特征即须尊重地方

特有的民俗、民情并在景观设计中给予体现;景观、建筑小品和构筑物的设计考虑到地方的审美习俗与使用习惯;注重园区内古迹和纪念性景观的保护和再利用以及具有场所感的景观开发;此外,在尊重地方传统性的同时,不能忽视群众对时尚游乐方式的需求。

(三)和谐、发展的原则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公园的景观衔接问题。公园景观的衔接要讲求其自身的和谐性、人与动物及景观之间的和谐性、景观设计自身所反映的文明健康性,从而建立一个全方位衔接良好的和谐景观,进而营造出一个人与动植物和平相处、共生共荣的和谐环境。

(四)整体性原则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公园景观设计中应通过分析基地特点,对森林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5】

(五)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是景观的主体,任何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主,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即把人性景观规划作为出发点。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景观的规划设计应适应变化的需求,根据当代人类的行为心理特征,自觉地为人类的发展寻求一个美好的、适宜生存的空间。

四、广西贵港市南山公园基本情况

广西贵港市南山公园位于贵港市中心城区以南5公里,是以“石室虚旷,岩穴幽奇”而闻名的公园景区,其公园景观主要由四周山峰围合而成,园内有天然湖、人工湖,文化景观主要是园内的西江沿岸佛教圣地―南山寺。

近年来,在南山公园内对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相当严重,如破坏植被、开山采石、挖沙取土、破坏水系等现象时有发生,并且公园里的原有设施也已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需要。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日常休闲、游览、休息、娱乐和文体活动的需要,根据公园景观的主要内容及景观设计原则,相关部门对南山公园的景观进行了详细的规划。结合其园区的规划,浅析一下类似的公园景区的景观设计的元素以及一些基本的造景方法。

五、结合南山公园浅析公园景观设计策略

(一)公园景观基本要素的设计

1、地形设计

贵港南山公园在地形上,四周有喀斯特岩溶地貌的小山峰围合,如屏风山、莲花山、狮头山等,中部有天然的湖泊。总所周知,地形是造园的基础,是公园景区的骨架,包括平地、坡地、山地、水体等。它是一种对自然的模仿,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注重自然的力量、形态和特点。【6】所以南山公园在景观设计上从生态意识上利用并保护好这一山一水,并力图还原被破坏的绿化植被,创造宜人的景

观环境。目前的公园设计还应注意所谓微地形的处理。缓坡草地、草坪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起伏的微地形,不仅创造出优美、细腻的景观,同时利用地形排水,节省土地,适宜开展各项活动。【7】微地形上,南山公园在山脚下,湖泊周围大面积植草,使整个园区“绿意满园”。

2、景观衔接

一方面,景观衔接是空间的衔接,即映入眼帘的景色画面的连续性,即随着驻足点的移动变化,在视觉可见区域里的景物能够构成美丽的画面,无论在哪里驻足,画面都是连贯的、无遗漏的、都是没有缺憾的美丽景观。另一方面,景观衔接是时间上的衔接,即随着时间的推移,景观与景观之间相互不发生损耗,能够健康发展,活力不减;以及随着四季的变化,景观的可观性不减。此外,景观的衔接也是景观的连续性,不露瑕疵,在续、扩建时,还表现为与原有景观的协调和融合性。在景观衔接方面,南山公园在其规划面积中划分为五大园区:佛教文化园、山水休闲园、民俗风情园、主题娱乐园、植物文化园,五大园区各有侧重特色,但又相互依存,不分彼此,使游客进园后目不暇接,一步一景。主题园之间以水泥步道、按摩鹅卵石步道、草坪等互通衔接,主题内容不同,但又浑然一体。

3、景观设计

(1)硬质景观设计

硬质景观即采用硬质材料设计的景观要素,例如公园中的地面设计,公

园地面设计通过色彩、材料、质感、造型等种种因素,结合相应的场所、环境、文化等要素,与植物、山水、建筑等统一起来进行综合设计,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环境景观感受。【8】硬质景观部分平面形式对于园林总体形态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们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是自然的,它们的存在构成了园林道路中组织空间、引导浏览、交通联系、散步休息及园林风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就是形态明确,边界清晰,易表现几何图案。且随着铺装材料的多样化,质感色彩越来越丰富,发展潜力大,养护费用低,容易形成连续的景观图案,因而对一个全面的设计师来说,硬质景观是值得着重花精力设计的园林要素。在硬质景观上,南山公园考虑了以下几方面:首先,在出入口设置规划:综合考虑公园周

边关系及城市道路规划,结合现状,将公园规划四个大门―东、南、西、北四个

入口,其中南门为重点,设置集散广场以及大型生态停车场。其次,交通道路分级及材料选择:一级为公园主干道,联接主要入口并围合个功能区,二级为电瓶车道及一般性游览道路,三级路为游园小道,另外考虑到残疾人的需要,应考虑残疾人坡道及盲道。

(2)软质景观

主要指植物,园林植物种类繁多,主要由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构成。木本植物有观花、观叶、观果、观枝干的各种乔木和灌木;草本植物有大量的花卉和草坪地被植物。植物是园林设计中有生命的题材,它们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呈现不同面貌,植物的四季景观,本身的形态、色彩、芳香、习性等都是园林造景的题材。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适合生长的植物种类也有差别,因此容易体现公园的地方性。

(3)建筑小品

建筑小品是当代公园景观中最富活力和表现力的因素,在园林中既能美化环境,丰富园趣,为游人提供文化休息和公共活动的方便,又能使游人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教益。在目前的公园设计中,建筑小品日趋多样,中国传统园林中有雕塑、假山、壁画、摩崖石刻等,西方传统园林中也有雕像、喷泉等,现代的西方设计师更是将当代艺术的创作灵感伸入了公园小品设计,其作品妙趣横生。非写实性、反唯美性、非叙述性等异彩纷呈的现象不仅为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提供了设计灵感的丰富来源和审美旨趣上的某种倾向,同时也为园林设计的实践提供了大量丰富而具有启发意义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形式语言。

结合南山公园要展现的“福寿文化”,公园里设置了如:全国最大的石龟,最大的铜铸佛手,长寿桥等一系列能对公园主题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建筑小品,也建设了如水上曲桥、渔人码头、阳光沙滩等体验休闲小品,便于游人亲水、戏水。

(二)公园景观造景基本方法

1、植物造景方面

(1)在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要坚持系统性。首先,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改变以往植物景观设计中拼拼凑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对植物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植物造景。乔木、灌木、草坪组成的植物群落生态效益极其显著,因此在公园植物造景中应遵循植物多样性原则,实行乔、灌、花、地被相结合,多层次,多品种搭配。

其次,公园内的植物配置也应根据分区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植物搭配。儿童活动区的植物配置要求色彩较为绚丽,层次应适宜,不能太阴闭;老年活动区则要求配置较为茂密的植物,创造一个宁静的休闲空间;体育活动区的植物配置则应达到开朗通透的效果,满足体育运动的需要;而文化娱乐区的各种建筑物较为密集,因此应配置能美化衬托建筑、营造文化教育活动和娱乐氛围的植物。【9】贵港市南山公园除了原有的木麻黄、龙眼、荔枝、马尾松、榕树,在几座山峰的山脚种植大面积的勒杜鹃、朱槿等观花植物,形成丰富多彩的植物群落景观。

(2)在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必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时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气氛,突出当地的特色。城市公园具有艺术品的特征,植物的时代性并不是很强,所以利用植物造景是最能衔接现代与古典园林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景观,同样也包括不同文化和地域性的景观。因为南山公园内的南山寺是西江沿岸的佛教圣地,所以在园区里面增加了菩提、凤鸾等与佛教文化有关的植物,以此来渲染佛教重地庄严的气氛,让游人在其中有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3)在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还必须实现科学的植物种植,所谓科学性除了满足植物的生理生态需要、场地功能需要和视觉景观需求以外,还必须对植物造景的效果进行预见。即在现实的景观规划与植物造景中,应考虑到种植地的立地条件、小气候、干扰等对植物本身的影响,提高植物生长率,使其造景效果能很好地表现出来。【10】

2、区域空间方面

公园景观设计要善于利用地形地貌、人文历史、自然山水和植物等条件,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可利用地形、植物、假山台地在入口或转角处设隔景小空间,经过婉转通道中逐渐放开,到达开阔空间。另外,还应大力提倡和发展水体绿化、立体绿化,增加绿量,创造公园新空间。参照区域空间方面要求,为了能给游客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观赏、活动的空间,达到步移景换的效果,南山将功能区的区域空间规划概括为:“重游乐,多项目,慎造池,巧理水,广造绿,精创景,尊传统,赋新意”, 【11】这几条很好的阐释了南山公园在融合园内景观要素的主旨。

3、纪念性景观方面

对于纪念性的景观,因为其具有所在地方的典型特性,所以应当将纪念性景观作为重点来设计,在考虑该景观环境的保留或者做旧处理前提下有机的结合到新增景观的设计之中。

4、公园设施方面

公园设施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让游客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即景观在被观赏的同时,也需要有更多的可触的机会,充分调动人们参与其中,放松心情,愉悦心灵,这样也正体现了城市公园的重要作用。南山公园在主题娱乐园里,布置了各种儿童主题游乐设施、户外玩具以及流米洞故事、浮雕和表演舞台、茶楼休息亭,将其拓展为儿童游乐园、文化活动等多样性的主题娱乐园。在规划中,强调将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有机结合,设置未来的世界科技游弋馆,用科技文明将微观的世界、星际天空呈现在现实生活中,以达到启示人们,教育人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五、结语

公园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窗口,也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景观的设计,应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坚持五大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合理投入、科学建设,促进公园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龙辉,陈伟新.河源市九和温泉旅游度假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12)

[2]刘福智.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黄东兵.园林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赵建明.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5]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战国强,许文安,韦强.试论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5):21-24

[7]刘纯清. 因地制宜,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要求全国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工作[J].园林科技.2006(04):103

[8]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9]章采烈.中国园林艺术通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第11篇

关键字:景观设计;人性;真善美

在这样一个讲求高速度的时代,几乎没有机会让人们停下追逐的脚步,如果一个城市看起来物欲横流、灯红酒绿,高楼大厦就会对人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压力,人的欲望会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膨胀,同时心底会产生无限的空虚,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是有目共睹的。

景观设计就如同人性的塑造,应该处处体现人性的真善美,从而反作用于人,达到人与景观、与自然的相互融合,共同营造出整个社会的真善美。总的来说,景观设计应该从尊重人、关怀人和引导人三个方面来体现,以实现人性真善美和景观真善美的融合,从而使人与自然相互融合。古代人在自然中追求着真善美,近代人在自然的基础之上追求着自身的完善。

1 景观设计的第一境界“真”——对人的尊重

自尊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以自我尊重为内在根据,以追求别人尊重自己为直接表现的精神追求和倾向,是人的精神属性。

任何类型的景观规划设计首先都要明确目标,明白自己在为一群什么样的人设计,怎样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让他们真正感觉到环境带给他们的精神愉悦享受。例如住宅区,首先要了解它的特性,设计师要与居住者认真地沟通和交流,尊重居住者的需要和意愿,而不是自己想象应该怎样设计。一要注重设计的各种要素,体现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造型、色彩、装饰、材料等,能够以此唤起人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二要了解人的基本需求,包括对视觉、触觉及行为尺度等方面的需求,还要充分考虑到人们习惯靠右走以及从众心理等行为习性[1];最后,就是在设计中倾注情感,满足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包括要考虑到地域特色,在设计中营造意境,给人们以归属感。人是最具感情的动物,所以景观在人的眼里往往也变成了有情感的景象,人性化的设计,更应该将设计者自己的情感倾诉出来并与居住者引起共鸣。

1.1 亲水人性化设计

景观设计应充分挖掘水的内涵,体现中国理水文化,营造出人们观水、亲水、近水、戏水的空间场所。亲水空间设计应把静态水景和动态水景两种形式结合起来,利用静态水景的“静”营造宁静、温馨的沉思空间,利用动态水景的“动”势姿态、声音和色彩营造喜气、活跃的趣味活动空间,进一步增加景观空间的活力和动感,从而让人们在现代都市中也能体会大自然带来的快乐。

1.2 景观小品的人性化设计

景观小品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美观大方的造型和五彩缤纷的颜色在绿地环境中发挥着点缀环境、活跃景色、烘托气氛、加深意境的重要作用。各式各样的环境小品,一方面作为物资载体来表达一定的地域文化,使居民感到自己是处于一个适合于自己的场所,加强居民的归属感;另一方面作为形态空间要素反映了社会文化及艺术观念的发展,实现对居民的教化与熏陶。良好的环境小品设计与布局,能极大地激发居民进行户外活动,提高中心绿地的使用率,创造出高质量的户外交流空间,让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大自然与人们塑造的景观相互融合的亲切感。

1.3 夜景照明的人性化设计

无论是住宅区或者是公园等休闲场所,夜景的照明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存在应该就是让人感到安全、温暖,减少黑夜带给人们的恐惧,所以照明设计一定要符合人的心理需求,使人们有一种心灵的归属感,不会感到害怕。对不同的对象,如道路、绿地、水景、石组、景观环境小品等,应采用不同的照明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以强有力地表现环境视觉效果,塑造整体空间的形和色,展示事物的材料、质感和色彩,使之因为光的效应而更加美观[2];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黑夜的魅力,它不是使人惧怕的,也能通过人们对它的装饰而感到更加亲切,更加真实。

1.4 道路的人性化设计

在人的本性里,总是喜欢采用最省能量的方式达到目的。设计师在设计步行路的时候,要抓住人走捷径的天性,将硬质景观设计在人们需要的路径上,才能避免这个情况。这些简单的规则也要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在北方的冬天,人们更愿意在街道阳光充足地方或者能够避开寒风的地方行走;而在南方的夏季,人们更愿意在建筑的阴影里行走[3]。这几个因素都需要设计师统一考虑,选择出最能够体现人性化的设计方法,同时能够减少对景观环境的破环。

2 景观设计第二境界“美”——对人的引导

人是学习能力最强的动物。在美好的环境中,人们体会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心也会为之动容,人们的心灵也会受到环境的净化。所以在现代城市的建设中,景观设计更应该提醒其自身具备的引导价值,阻止人的欲望膨胀,让人们心灵回归纯净,让城市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蓬勃发展。 在北京处某景点外两边刻着二十四孝图,这些图刻得非常精致,那些感人至深的画面,人物的动态,相信也会深深地刻在每个游人的心里,他们也许会在与父母争执的时候想到这些画面,于是主动认错,相合甚欢。他们也许在许久没有回家的时候想到这样的画面,于是决定动身回家探望自己的父母。如果一个才几岁的儿童在一处公园中见到这样一个雕塑,“一个还没有垃圾箱高的小孩正捡起地上的垃圾,努力投进垃圾箱中,旁边他的父母正微笑着望着他”这样的画面,纯真的小孩子一定会为之动容并且照做的,不管他是真的在学习还是渴望父母那种夸赞的爱的目光,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这样的好习惯。所以说,人的优秀品质也是需要景观的引导的,这也是景观最美丽的部分。

3 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善”——对人的关怀

需要作为人的内在本质,必然会在人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这就是人的属性[4]。人需要关怀。

艺术与道德的理念中,“善”是最高一层的理念。在真、善、美视界中,善表达人类世界的价值取向,关乎社会是否公正、合理以及人类向何处去等问题。善在景观设计中,体现的是对人的关怀。

人性化的景观设计应该随处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人需要与其他人交流,需要与环境交流。所以了解了人的心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后进行设计是十分必要的。例如住宅区设置一个木质的座椅,一个简单的棋盘桌,给居住者带来很大的方便,虽然看似不经意,但是却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对居住者的关怀,生理上的关怀往往可以让使用者化为心理上的感动。

留守儿童这一社会性的大问题,也应在景观设计中有所体现。他们的父母大多都到了大城市打工,是社会的最底层人民,他们有时候可能对家的概念都有些遗忘了,为了生存,他们只能心理与身体同时承受巨大的压力,这样的压力是可怕的,是不尊重人的。而从哪里能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一些归属呢?笔者认为,现代都市中无论是大型的公园、街道、绿地或是广场等,都应该为他们这些人做一些服务。比如建立很多的亲子园,让他们疲惫的眼光撇过的时候,想起在家的孩子,从而感到一丝丝的幸福,让他们更有拼下去的勇气和热情。政府大力投资建设一些免费的游乐场所,专门为农民工的孩子建设的,让他们也能将自己的孩子带到都市中陪他们玩乐一番,痛痛快快地享受天伦之乐,而不用担心费用的问题。让这些孩子更多地接触他们的父母,还他们一个健全的心理。

4 结语

人在景观环境中的行为是景观环境和人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中包括人对环境的感受、认知、反应这一连续过程。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客观联系:一方面,人的行为影响着环境,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不仅是景观环境的组成部分,甚至改变着景观环境的本来面貌;另一方面,环境也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乃至观念。良好的公共空间促成人们的交往,丰富人们的户外生活,减少人的欲望,增加了人的快乐并让人们的心灵得到回归。而回归就是一种真、善、美的传统和谐。(收稿:2012-04-03)

参考文献

[1]许景.居住区中的“桃花源”——人性化之于居住区景观设计, 艺术与设计

[2]章菁,罗志远.“人性化”交往空间—— 居住区中心绿地景观设计 城乡规划·园林建筑及绿化

第1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人口剧增,人们生活方式改变。温室气体排放量越来越大,全球变暖问题逐年严峻,地球臭氧层岌岌可危,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频频出现。保护地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于是,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相关概念、措施相继被提出。园林在功能上除了给予人们休闲、观光外, 更是起到了降温、增湿、减噪、释氧等生态环境协调作用。特别是在城市居住空间中, 园林可以说是都市人亲近大自然最便捷的途径, 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联。随着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不断深入, 如何将低碳观念引入及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之中, 已经成为了广大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者所研究的重大课题, 也是园林景观设计今后发展过程中的趋势。

一、低碳园林的内涵

低碳园林理念从一种全新的视角考察园林建设与环境的关系, 它要求园林在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营等每个阶段与环境协调一致, 在园林建设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措施, 在满足安全、舒适等功能要求同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干扰。

二、低碳经济下园林的设计理念

环境整体保护理念。园林总体设计应结合工程建设条件、交通需要、地区经济发展等要素研究对环境的影响,以维护生态平衡。尽量以降低环境污染为宗旨,以敏感点为主,点线结合,保护沿线环境。节约资源与低碳理念。生态园林提倡能源与物质的充分利用, 不过分增加资源环境的压力, 让有限的资源循环、再生、物尽其用。因地制宜地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可用资源, 尽量少占土地, 特别是耕地、农田、林地等有价值的土地资源。

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生态园林应该遵循生态学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并且生态园林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1)有观赏性和艺术美,能美化环境,创造宜人的自然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游览、休憩的娱乐场所;(2)具有改善环境生态的作用,通过植物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平衡。

三、低碳经济下园林设计原则

低碳园林在设计规划时要考虑材料来源的低碳性( 运输、用前管理、材料耗能等) , 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因地制宜、旧物改造再利用问题。

1、选择低养护成本材料

选材时要考虑到后期的养护管理。在植物方面, 最好选择兼具美观性、生态性、粗放管理、抗性强等特点。在其他建造材料中应注意其低耗能、运行周期长等特点。在建造园林的过程中, 必须考虑到园林设施的拆除问题。园林设施物应具有易拆除、不易污染、可重新利用等特点。

2、选择“碳友好”材料

园林设计影响碳排放量的最直接方法就是通过选择"碳友好"材料, 其衡量标准是着重考虑材料的碳成本。园林材料的碳成本包括其运输、运用、管理、养护等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以及在这些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和能源的消耗等。低碳成本的选用, 为低碳园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降低园林施工的碳排放

在园林施工中往往会用到大型的高耗能型机械, 机械会产生噪音、尘埃、交通压力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园林设计时选择在有可能减少机械作业的场所设计园林景观, 就会有效减少上述问题,从而降低园林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 并减少大型机械作业对土壤和植物本身的危害。减少破坏, 保护生态环境。

4、选择清洁的施工能源

在园林施工中, 尽量避免高污染的能源, 多选用清洁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作为动力材料。

5、注意园林维护管理的低碳性

乔木类的植物尽量使其自然生长而不修剪,或需要较少的维护管理。灌木类植物要多选用长势紧凑、不易生病、耐践踏、抗性强、观赏性高等特点的树种, 便于粗放式管理。

6、合理处理废弃物

如落叶、污水等可以在园林内设置小型的回收处理再利用设施, 使园林废弃物循环利用, 为园林提供循环能量, 形成小区域的自我修复性生态系统。

7、延长园林的生命周期

园林的"生命周期"指园林从建成使用日起到园林被重新改造或拆除的整个过程时期段。许多景观设计师在园林的营造中大多只考虑眼前或是近5年内园林的可观赏性。以致大多园林的“生命周期”较短。延长园林的生命周期, 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降低成本。

四、低碳园林设计的措施

1、水处理设计

水处理,是低碳园林设计的一部分,例如有高差的景观设计中,可以有一条溪流从山上往小区门口流,溪流里的水是下雨收集的雨水,溪流旁边种了很多水生植物,起到续水作用。这样的设计基本成就了一个小生态圈,所有的元素都比较简单,而且来源于本地。同时植物种植密度非常高,能更多的吸收CO2 。还避免了雨水资源流失,同时净化雨水,使之成为可以利用和灌溉的资源。这就是低碳园林设计,感觉简简单单,又非常舒服。( 图1)

图1 水处理设计

2、绿色园林构筑物

园林构筑物可以通过形式的巧妙构思达到增汇的目的。园林建筑采用半地下、地下或底层架空的设计,以及墙面、屋顶立体绿化,增加绿化面积或绿地面积,同时提供多种建筑设计风格,为人们提供不同的观景视角,形成独特的园林风格。地下与半地下园林建筑也使建筑在冬夏季的能源消耗减少,达到减排效果。

3、污水净化循环

城市污水净化循环问题亦可以通过园林景观的设计,借助自然的力量予以解决。具有净化功能的人工湿地系统可以设计成污水处理地。将城市污水排人湿地系统,配合植物根系以减缓水流速度,利用多层异质土壤对悬浮物进行拦截沉降,促使杂质的沉淀和排除,并在湿地中种植具有净化功能的植物,如芦苇、千屈菜、小香蒲、花叶芦竹等,以有效地吸收过滤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4、选择建造材料

在园林景观的构建过程中, 无论是园林建筑还是园林道路铺装, 减少碳排放量的影响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选择低碳型材料, 以达到低碳发展的目的。低碳材料是指能够在确保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降低不可再生自然原材料的使用量, 制造过程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使用寿命长, 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有害物质, 并可以回收再生产的新型材料。对原材料的高效循环利用和新型材料的研发与使用, 如木结构材料的应用。木结构在加工物化的阶段消耗的水及能量较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要少,用这种材料部分代替或者全部代替钢结构或者混凝土结构的构件, 将大大减少碳排放和低能耗, 同时还可以促进森林的可持续管理, 更好地固定碳的排放。再如太阳能光伏发电路灯的应用, 可以有效减少电能的消耗。

5、植物增汇措施

增加碳汇措施包括2个方面:(1)增加绿地容积率(绿量/单位面积)。绿量是指所有生长植物中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是单位面积上绿色植物的总量。具体措施是提高绿地面积、建设屋顶花园、发展立体绿化,如种植绿墙、藤架种植、悬挂种植等。(2)注重不同植物的固碳能力,通过合理配植提高绿地容量,创造多样性的景观,提高植物群落的整体固碳能力,营建低碳园林。据试验,不同类型单位土地面积上固碳释氧能力表现为:常绿灌木> 落叶乔木> 常绿乔木> 落叶灌木;速生树种高于慢生树种;低龄树高于老龄树。

参考文献:

[1] 夏宇,孙娇. 低碳与城市园林绿地设计[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16) .

[2] 杨锐,王俊杰. 景观视角下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的思考[J]. 城市发展研究, 2011,(01) .

[3] 何梅,汪云,潘聪. 特大城市“低碳”城乡规划的思路与技术应用[J]. 规划师, 2011,(05) .

[4] 李芸,李静,张浪. 低碳园林的营建原则与方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7) .

[5] 严轲,龙丽民. 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框架及路径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