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

时间:2023-07-31 17:26: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

第1篇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高中地理 探究式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思想开始转变,由过去只强调高中生的学习成绩转变为强调高中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为了突出对高中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高中生的各项能力呢?必须扎扎实实地付诸行动,要针对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变要着眼于对高中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组织和鼓励高中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推进高中生的学习活动。通过我们的引导,高中生学会主动地观察、验证、推理与交流,从而使高中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为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进行探究式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促使高中生主动探索,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不仅培养高中生的自学能力,而且锻炼高中生的思维,促进高中生主动获取知识。所以,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更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

1.注重过程性学习,强调高中生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同样重要。我们要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努力使高中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注重联系高中生的实际,教学要从高中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注重高中生的主观体验。

3.注重对高中生开展思维训练,针对高中生的思维训练设计合理的学生活动,使高中生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对思维进行有效训练,使高中生动脑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长知识,促进能力。

4.注重发展高中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有意识地培养高中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采用分组化教学,对小组进行有效管控,促进小组之间的有序竞争,促进小组内部的高效合作。

5.注重形成性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探究式教学注重让高中生体验学习过程,注重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对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角度和内容强调高中生的发展,同时教学评价注重高中生的自我评价,促进高中生自省、自我认知及发展。可见,探究式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实际要求,能够体现对高中生能力的培养。

为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针对探究式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好准备工作,力求使探究式教学效果最大化,最大限度地促进高中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式教学往往根据一个问题展开探究性学习。探究的问题要能引起高中生的注意和探究兴趣。如果高中生对所探究的问题不感兴趣,则高中生就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为了增强探究式教学效果,我们要在探究问题上下工夫,想方设法提高高中生对探究问题的学习和探究兴趣。为此,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问题,并且结合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创设合理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我们设计问题情境的目的是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力,对能引起高中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进行研究,结合教学内容和高中生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促进高中生的学习和探究。教学实践证明,与高中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教学问题能够引起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使高中生体会到学习价值,进而对要探究的内容充满兴趣和动力。

三、发挥高中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探究式教学要求高中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也就是高中生要对一种事物、一种现象或一个问题进行反复研究,强调高中生的亲身实践活动,体现高中生的自主活动和自主发展。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作用,促进高中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让高中生自主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使高中生主动经历探究过程,实现探究结果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高中生如果不进行自主探究,就不能称之为探究式教学。可见实现高中生的自主探究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为此,我们要为实现高中生的自主探究创造有利条件,组织活动,发展思维。高中生的自主探究需要我们有意组织高中生有效参与,这就需要我们针对高中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活动,让其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为只有亲身参与,才能引起高中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高中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要自主地分析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思维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高。在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中,激发高中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高中地理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进而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培养高中生进行探究和形成结论的能力

第2篇

一、探究问题的学科思维深度不够

没有思维深度的“探究题”:学生会因问题的浅显而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这样的探究不可取。

案例:空气的水平运动――风。探究题:产生风的原动力是什么?其特征如何?若只在该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是什么关系?

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书本上都有说明,学生通过自学即可解决,学科思维深度不够,对这些间题最佳的处理方式是设为预习题。对于这个问题,可展示下图进行探究:

探究:该图展示的是_______半球_______(近地面/高空)风。试画出P点空气所受的力。

而对于原理本身的探究教师可设计实验或实践活动,让学生总结归纳出原理与规律。如对于地转偏向的规律:

通过实验和观察:1、向静止的地球仪滴墨水; 2、向自传着的地球仪滴墨水;3、观察长江河床与赞比西河床以及亚马逊河床剖面图。

――探究一: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的变化规律。

展示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图。

――探宾二:南亚夏季西南风的成因。

这两个探究题的设计,既符合认知规律,又能体现学科思维深度,由探究原理规律到应用原理规律,由于未知的知识都处于最近发展区,学生的热情很高,最终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课堂教学探究的生成性不够

有一堂关于农业区位的课:学生通过图片与资料的对比:自己可以发现间题,生成许多向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理应在启发思维、激发生成上多下功夫,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比起能解答一个老师提出 的问题,自己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间题并能得到师生的热烈讨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有一节课是关于“判断方向”的,其中一道探究题,问“在西北地区如何判断方向”,有一学生的答案是 “看云”,教师马上启发学生向预设的答案靠,其实“看云”是有据可依的。还有,问如何根据树木判断方向,有一学生刚说了“在热带雨林……”几个字,教师立刻打断:“不在热带雨林,在中高纬度地区,而且就一裸树。” 其实,在热带雨林中判断方向是非常困难的,因而探究这个问题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巧妙引导,化解谜团,即使课堂上不能解决:也要鼓励学生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答案。

三、探究问题的方式的多样性不够

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部分:其探究方式应有区别。课堂教学中“探究”方式应该多种多样的。

1、对于自然地理中原理规律类的知识:宜采取“观察式探究”、“演示式探究”、“实验式探究”或“假设式探究”,进而归纳出原理或规律。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不少抽象的原理和规律,这是地理知识中最具概括性的理性内容,常常以理想化的图式和简洁的语句来表示。教师习惯的教学步骤是先提出地理原理或规律,分析其成因,再举出实例验证。虽然条理清楚,但在这过程中,教师充当了学生学习的代言人,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仅增加学生记忆负担,而且学科能力得不到培养。

观察式探究――如关于地球的普通性特征,可让学生阅读太阳系图及太阳系各行星的物理特征表,或通过多媒体演示,进而自主探究出地球的普通性特征,此所谓观察式探究。教师充分运用地图和图表,引导学生自己从图中获取感性素材,并经过综合分析、比较、判断推 理等智力活动,使观察成果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高中地理教材中大量的图表,是地理学科中的形象、直观的材料,蕴涵着丰富的地理信息,为学生发现问题、探讨交流、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提供了可能。

演示式探究、实验式探究――如地球运动部分,教师运用直观教具,向学生展示感性材料,也可以通过设计适当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和讨论,使地理原理看得见、摸得着,进而建构起知识,自主形成地理原理或规律。

假设式探究――如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该地理现象的生成因子有很多,且影响程度不同,学生直接探究此类较为复杂的地理问题时,思维往往会遇到障碍。波利亚说:“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可先解决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你能不能想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有关 问题?一个更普遍的间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类比的问题?”因此,可引导学生通过假设式探究来化,“复杂”为“简单”,即先假设只是受首要因子影响,其他因子不影响,然后逐个增加影响因子,不断深人分析从而破解复杂地理问题。

2、对于人文地理原理规律类知识:宜采用“案例式探究”和“观察式探究”。人文地理相对于自然地理部分而言,它更贴近生活,不太抽象,更有时代性。对于所教学的内容,教师要精挑细选案例,既要典型、全面,又要有吸引力。

如农业区位和农业地域类型,这是两块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知识点。我们可以以亚洲水稻种植业为案例:

(1)先交给学生关于水稻生长习性的相关资料;

(2)让学生探究:影响水稻分布的自然区位因素;

(3)让学生探究:研究水稻的理论分布区需要哪些先关的图和资料;

(4)展示我国水稻的实际分布区,让学生探究:影响水稻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以及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四、探究问题呈现情境铺设不够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在分析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要设计有利于激发、启迪学生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境或状态,并由这种情境或状态生化出问题来。教学问题并不仅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更多、更重要的是问题产生的情境,是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思维所 引起的思考或提出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经过思考、质疑、分析、解决问题,逐步完成教学目标。

探究式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多方位、多角度的,向题情境设计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一幅画面、一个演示实验、一件常见的生活实例、一段录像,也可以是一则新闻或是一页网页内容。

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探究情境资源。全国现行的教材版本较多,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各版本围绕课标展示了多姿的素材,这些素材可以成为探究的源泉,教材中的小栏目:例如“导语或前言”、“知识窗”、“思考”、“单元活动”、教材的图表或正文内容等。

第3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高中地理;尝试

高中地理新课程十分重视对学生身边的地理问题的探究,鼓励学生在地理学习情境中经历、体验和感悟,从而使学生的处理信息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无疑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我认为采用探究式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之一。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地理科学是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应用技术为一身的综合科学体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地理素养,将使学生在自然科学素养和人文科学素养方面有良好的提升。全面提高每一个高中生的地理素养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探究式学习。在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以自己为核心,将自己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归纳总结细致地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也十分“乐于”接受这样的灌输。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将探究式教学引入高中地理各阶段的学习中,尤其是从高一就应引起重视,对学生增强地理分析综合的能力,提高将地理原理运用于地理实际问题的水平都将有极大的益处。这不仅是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应对高考,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究式的学习,使学生提高其地理素养,今后更好地应对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如何探究

1.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面、辐射全课的作用。一堂课的开头虽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要像一块无形的“磁铁”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点。如讲天气系统时,给学生讲《三国演义》:“火烧葫芦峪”的故事;讲海水运动时,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巧妙出入的故事,通过简短的导入,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连接起来,把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的恶习扭转过来,真正养成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激趣引题使学生的自学探究增添乐趣和动力,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2.解疑点拨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而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采用“兵教兵”的合作方式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交流相互探讨的结果,这种“兵教兵”的合作探究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合作探究还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意义和效果

首先,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形成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述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学习成果),并据此做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进而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必然会促进其对知识深层的理解。

第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创造性的关键是培养对地理信息的处理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调“探索”、“发现”地理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从发散思维过渡到集中思维,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地理科学本质精神,使这种创造性的本质得到培养。

第三,使学生获得对地理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课堂中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对同学们的表现表示肯定,对同学们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语言表达、解题策略和手段、合作意识和技巧等方面的优点加以表扬,同时指出了努力方向,这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探究式教学模式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创设的问题应具有探究性、灵活性、新颖性。

2.创设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

3.教师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氛围。

第4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高中地理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65-01

探究式教学即探究引导教学模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所积极提倡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它主要靠教师提问,激发学生自主思维能动性,探究问题、研究并掌握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培养学习兴趣及总结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及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

(一)课程改革与地理基础素质教育的目的

新的地理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而相对应的我国高中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较高素质的学生,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高中地理是高中学习任务中一门综合文理特点的必修课,包括了自然、人文、经济等多方面内容,亦有不少抽象的原理与规律,实用与实践性非常强。

(二)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

1.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中地理是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能在探究过程中对新知识从初步认识到总结再到自主应用,能从主动的探究问题一步一步到自主解决问题。从这样灵活的教学方式中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认知、自主总结知识,从而达到对地理知识的深层理解。

2.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其信心

在探究式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还给学生,只是通过提出引导性的问题,调动学生好奇心,让学生自由思考大胆想象、分析、怀疑或者自由讨论,从中集结多种答案或是答案的多重解释,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感悟课程内容,过程中不断打破、构建自身的地理知识系统,激发学生思维能动性与渴求真知的意识。在得到教师对学生自身总结的知识的认可时亦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加强对学习的更深兴趣。

3.重视实践,益于创新

在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中,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在教师引导性的启发下,学生独立自主构建学习过程,质疑、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提出、解决问题无疑不是最好的检验既往知识的实践过程。这其中包含了对已有知识的灵活运用、复习、对新旧知识的联系、大胆发散猜想、独立思考分析。不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组成的学习小组都有很大的益处,不仅有效整理了已学知识的思维脉络还能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锻炼培养创新思维。

二、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一般模式

(一)引导性提问引发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从疑问开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这点运用的很频繁,每当有新的知识被带入时都会提几个标志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研究思考。有了问题就有了目标继而有了思考方向。

(二)小组合作收集信息,提出问题与假设

教师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情景实例描述,发出质疑之声后,大多会留给学生大段的自主思考与自由讨论的时间。这期间学生集各种观点于一体,讨论总结出相对合理的解答。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的感性认识亦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验证假设,解决问题

学生在自主探究与讨论中获得的知识毕竟是零散的,属于猜测性感性结论,所以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指正,从新梳理知识脉络分析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总结出正确的结论。这个过程是对学生自主思维的正确校正与知识网的正确构建。

(四)教师总结及评价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知识重点、理清知识脉络,使学生对地理知识间的联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从教师总结的答案中整理出新的学习思路与方法。教师再通过对学生答案的分析对学生思路给予鼓励或正确的指导,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信心、优化学习方案构建正确思考思路的目的。

三、地理探究式教学的建议

(一)高中地理学生由于个人能力、知识水平的不同,学生们在进行自主探究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同学生的思考思路,尽可能多的收集同学的不同思路作为课题实例予以指导评价。

(二)地理探究式教学不应只光着重于表面的形式化,着重提问探究而忽略知识的整体性与知识的具体应用。

(三)关于营造探究式地理课堂氛围,需要学校、教师、同学的共同努力。学校为实践课提供基本物资,教师加强科学培训,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四、结语

地理作为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学科,在高中教育中是极其基础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新鲜的理念,但做到这点需要学校、教师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实践与理论要相结合,灵活的运用探究式教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思维,完善知识网络,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

第5篇

摘 要: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中,能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具体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高中地理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应用

一、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探究式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使学生快速理解、内化知识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还原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发展方向和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通过探究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答案,能增学习地理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

探究式教学不是说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教师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具体包括合理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思考,有效导入课程。教师设置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新知识。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观察,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争执不下的疑难问题,教师应适时点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使学生保持对地理知识探究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中的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高中生的地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上地理课程涉及的知识很广泛,例如:政治、经济、文化、天文等知识。这就需要学习地理知识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但是传统口头讲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抽象的地理知识理解起来较困难,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使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对地理学习和高考无所适从。

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地理教学中,就会使地理教学变得容易多了。第一,信息技术可以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例如:通过多媒体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昼夜的变化,形象生动,符合现代学习理论的要求,便于学生快速理解知识。还有一些学生没有见过或经历过的地理现象,可以通过大屏幕观看视频或图片实现,例如:地震、火山、泥石流等。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运用。

第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手机和电脑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教师通过设置趣味作业,组织学生课下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提高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由于网络上信息繁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结论。这个过程能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教育的信息化,研究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广义上讲是指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整体课程中,改变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创制信息化的课程。从狭义上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或媒介,被运用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教学效率的最大化,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整合指的是狭义上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地理要求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的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的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新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是高中地理高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整合,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地理教学客观规律和高中生的身心特点。教师通过现代化的设备和资源以及先进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探究学习,感受学习的快乐。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快速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和技能,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方面获得长远的进步和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实践证明,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中,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自主探究问题,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6篇

下面我以“传统工业区”的教学为例,简单谈一谈高中地理新课改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基本途径。

一、演示式探究――将抽象知识具体化

演示式探究是指教师运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演示手段,向学生展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把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培养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归纳的方式进行演示式探究,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层层设疑,要求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引导学生发现演示所包含的原理或规律,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

教学案例:传统工业区的兴起

1.回顾知识:让学生回顾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并复习工业联系的相关知识。

2.建立表象:让学生观看“世界某传统工业区”的视频片段,介绍其历史背景、发展条件、主要工业部门、组织形式、地位和作用等,并通过动画形式演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传统工业区的兴起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

3.知识对接:让学生提炼、概括出表述以上内容的相关语句,并填写在学案的适当位置。

4.思维建模:让学生构建“传统工业区兴起模式图”,并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5.归纳小结:对照“传统工业区兴起模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传统工业区兴起的基本规律,教师引导补充,集体评价。

二、案例式探究――将个性知识共性化

案例式探究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取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作为背景材料,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论证、评价等一系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从而完成学习目标,培养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案例的设计,一要包括关于某一实际情境的描述;二要包含教师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创设的与现实结合的学习情境;三要包含能够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动机的问题或疑问。

教学案例: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关于“传统工业区的衰落和整治”,教材提供了德国鲁尔区的案例(略)。

具体做法是:

1.让学生通读案例,初步了解鲁尔区崛起的条件、衰落的原因和综合整治措施。

2.引导学生读图,从地形地势、气候水文、资源状况、交通市场等方面探究鲁尔区崛起的条件。

3.结合案例和历史知识,提出“我的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4.角色扮演或合作讨论,提出综合整治的措施。

5.教师参与,总结得出“传统工业区形成、发展和综合整治措施”之共性。

6.举一反三,拓展提高。

三、假设式探究――将复杂知识简单化

一些地理问题或现象的生成因子有很多,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学生直接探究此类较为复杂的地理问题时,思维往往会遇到障碍。如果学生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可先解决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假设式探究来化“复杂”为“简单”,即先假设只受首要因子影响,其他因子不影响,然后逐个增加影响因子,不断深入分析,从而达到破解复杂地理问题的目的。

教学案例:传统工业区衰落原因分析

1.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资料构建“工业的生产结构及工业联系”模式图(同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分析鲁尔区结构以重工业为主、各部门之间联系紧密、煤炭是其基础工业的状况。

2.媒体展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图”,假设仅仅是因为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变化对鲁尔区工业产生了哪些连锁反应,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出单一的工业结构的脆弱性。

3.假设鲁尔区的工业受到“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和“世界性钢铁过剩”的共同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模式图上分析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出支柱产业的兴衰是影响整个工业区发展的关键。

4.联系实际再认识。教师再次提出:新技术革命的到来,又会给传统工业带来哪些冲击?结合实际生活,学生不难得出技术老化、产品滞销、管理方式落后、灵活性差等结论。然后启发学生明确现代企业发展必须狠抓技术革新,与时俱进。

四、参与式探究――将感性知识理性化

参与式探究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角色扮演,通过阐述事实,发表观点,提出措施,预测结果,使地理原理和规律在实际应用中得以拓展和升华,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中通过参与式探究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探讨,使地理原理深入人心,学以致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案例:传统工业区的整治措施概括

通过案例分析,在学生系统认识了传统工业区衰落原因的基础上,教师抓住学生的思维活动,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以参与式探究的方式完成“传统工业区的整治措施”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践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我的观点”,并整理归类,然后分配给各学习小组,由各组成员进行讨论。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从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工人、普通市民、学生的角度对传统工业区的整治提出合理化建议,教师给予适当评价。

3.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帮助学生用最简炼的语言概括总结传统工业区的整治措施。

4.迁移应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示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再次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整治的具体措施,教师引导补充,集体评价。

总之,通过实施探究式教学,就是要养成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研究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在这种学习方式的驱使下,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会形成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形成刻苦钻研的品质。

作者简介:

李洪锋(1980―),男,汉族,甘肃张掖人,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

第7篇

1.1抛锚式教学内涵分析

抛锚式教学这一思想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在相关的教育文献中出现的,抛锚式教学也称为是情境性教学,是教育者在实施教学的时候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在情境设置下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都放置在情境当中,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让学生对这些问题一一得到解决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对于抛锚式教学法中的“锚”就是老师创建的情节故事或者是问题,在问题得到了创建之后就会像轮船一样被固定,这一教学模式正是在真实问题的背景当中完成的。

1.2抛锚式教学操作环节分析

高中地理课堂中对抛锚式教学的操作要能够注意,要能够围绕着锚进行设计,对其确定要能够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实行,还要能够和学生学习能力及经验得到有机结合,并要能够把相应知识方法在这一锚中镶嵌。进行设计过程中要能把相应的教学内容实施探究,在丰富资源方面要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对抛锚式教学法的应用还要能够按照相应的步骤进行,首先就是对情境的创设,可以在不同方式下进行情境的创设,对多媒体教学课堂要充分利用,把问题在这一情境当中得以体现,能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欲望。再者就是对问题要进行确定,情境创设完成之后就要将相应的问题得以有效确定,结合课程内容来筛选问题。还要能够通过老师来选择和教学主题相适应的中心内容,问题是这一教学方法的重点,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利于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探究。然后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问题得到确定之后就要采取方法进行解决,要在老师引导下结合自己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对问题进行探究,学生要能够在自主学习能力生得以充分体现。还有是协作学习及效果评价的重要环节,前者主要是学生间的学习要互相促进,加强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最后进行对学习的内容加以评价。

2.高中地理课堂对抛锚式教学法的应用策略探究

第一,对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抛锚式教学法要能结合实际

在情境的创设过程中要能够创设出有吸引力的“锚”,综合性地考虑学生的智力水平以及经验,要能够在情境层面提供出和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知识内容加以创设。如对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带进行学习的时候,可以将学校或者是附近的常绿榕树的树叶在冬天枯死作为案例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真实感,学生对问题解决也有着兴趣。还有是对地理规律的演变过程加以模拟,这样在地理情境上能更加的直观呈现。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对一些剧情中的地理形势作为情境创设的内容,让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得到激发。

第二,对于高中地理中的抛锚式教学法的应用,其中的“锚”是最为重要的,对于问题的提出可以是多样性的

其中有矛盾的“锚”,这在地理学科上就比较多,如我国的寒冷冬季是处在近日点的,在拉萨却是最为寒冷的地方。还可以采取抛陷阱式的锚,也就是在问题设置中故意设计陷阱让学生能够从知识的结构出发,在错误的过程中就能够成为改进建构的契机,让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得到强化。例如对世界气候类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知道北纬三十度附近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气候非常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而浙江这一带却没有沙漠的影子,所以这样就能够让学生马上想到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接着老师就能够带领学生对季风环流的知识进一步的探索。

第三,抛锚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中,要能够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合作,要在这一基础上来组织教学。

要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以及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上得到加强,其中的自主性学习主要就是老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辅助材料,让学生自主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究,要能够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例如,在学习“自然环境的差异”时,可以综合使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选择两条不同的路线去旅游,即路线A:从海南到漠河,路线B:从连云港到乌鲁木齐。全班分为“路线A”和“路线B”两大组,一起探究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然后在课堂上,轮流发言,用讲解、展示资料等方法说明观点。

3.结语

第8篇

【关键词】人本主义 学习 理论 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75

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填鸭式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重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教育界的广泛讨论。本文就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相关知识展开讨论,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人的学习活动在原则上应当是主动的,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习者的情感体验的变化,学习者通过自身的学习能够实现自身的学习价值。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学习是一个认知和情感相统一的过程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的成绩也就是知识相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一大进步就是注重知情合一。既强调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系列情感变化,希望受教育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二)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有意义学习是能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不仅是知识上的进步,也包括心理上的成熟、经验上的积累、独特个性的发挥、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起到充分挖掘个人潜能的作用。

(三)强调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学生中心的学生观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于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地位、学生的地位以及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形成巨大的颠覆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制定要合理

人本主义理论在教学上的改进首先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在国家教育目标和省培养目标的指挥下,结合学校与班级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制定。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要致力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要实现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提升,即“三维目标”的实现。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地理教学

探究式地理教学也是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重要体现,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主张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扩大了地理教学的范围,不再将地理教学局限于短短的40来分钟的课堂教学当中,将地理教学延伸至学生的课外以及实践活动中。例如:探究问题的来源可以是学生在生活中实际遇到的地理问题,附近的大山、丘陵、盆地等典型地貌可以作为野外考察基地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材料等等。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往往是以团队的形式展开的。在团队中,学生除了自主学习,还需要考虑团队的管理、分工、配合等一系列的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也体现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所强调的知情统一的学习观。

(三)改进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新课改的背景下,师生关系应该向更和谐、更融洽的方向发展。改进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完成老师和W生角色的转变。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性、能动性、选择性,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引导作用,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完成学习任务。第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双方应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感受,以便通过学生的反馈来更好的改进自己的工作;鼓励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应大胆提出质疑,帮助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案。

三、目前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凡事都要把握一个度,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就容易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过分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变化,就容易忽视知识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虽然说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情感体验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也要把握基本原则,在要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情感体验的变化的情况下也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情况的掌握,这几个方面是需要同时注意的。

(二)过分弱化课堂讲授的地位

在强调发展素质教育的情况下,我们应当适当的调整教学方式,不能再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讲授式教学的全盘否定,我们不能完全抛弃讲授式教学,应当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汲取其中有用的部分,抛弃传统教学方式中不合理的成分。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就会弱化课堂讲授的地位,但是讲授式教学就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比如,学生在进行地理问题探究时所需掌握的理论性知识是需要通过课堂讲授获得的。

(三)对地理教师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第9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地理教学;方法研究

在新课改政策出台后,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开始从教学模式和策略上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与当前的教学需求相适应,作为老师也必须从教学思想上与时俱进,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并结合当前的网络环境的发展趋势,不断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做出努力,进而成功创设一套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体系,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

1.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按照课标合理安排教学

在“任务驱动教学”的过程中,最为核心的是对“任务”的提出,它直接决定学生是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主体性作用。因此,老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必须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并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开放、平等的教学氛围,逐渐引导学生主动融入到老师的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这种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要根据具体地理知识的内容来选择,例如对于地理中的相关知识的基本定义、时区的计算或者是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算等则不适合这种任务驱动教学,这是因为高中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建立起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如果应用这种任务驱动教学则无法有效完成相应的任务。例如,在必修3中第二单元的内容学习中,老师可采用这种网络环境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但前提条件是学习方法一致,老师可先讲授第一节内容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后面的有关湿地资源的保护、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应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流域的综合治理等则可以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来教学。

2.利用网络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老师应在课前建立知识专题,把课堂教学的相关资源上传到专题网站,这样学生即可在课前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个大致了解,并在这些资源中尽可能安排一些视频动画资料,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进入课堂教学之后,通过多媒体进入教师空间的备课平台,打开教案进行多媒体授课,此时系统会自动把所学的相关素材逐一罗列出来,教师只需要把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来选择相应的内容。另外,还可组织学生在学校的网络机房或者是学生自配电脑的方式来授课,此时老师可在课前把要学的课堂练习做成问卷的形式上传到学习平台,然后学生自主下载之后进行解答,并在完成这些练习题之后上传到学习平台中,由平台根据老师事先设定的答案来对学生的做题情况进行自动解答并评分。这样的过程,使得学生的答题情况可立马反馈给老师,让老师通过学生的这些习题训练的情况,来了解和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有针对性地对一些重点、难点进行巩固深化。例如,在学习“大气循环”、“水循环”以及“板块运动”、“火山喷发”这些地理内容时,因为其内容的抽象性和学生知识的有限性,无法对这些地质地貌有一个具体而全面的认识,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可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态化的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事的变化过程,让枯燥乏味的地理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同时也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不断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热情。并在这些网络信息资源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主动地探究思考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构建区域地理教育资源的共享平台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对多媒体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主要依托于应用平台。构建区域间的地理教育资源,即可实现资源的共享,这种共享包括考试试卷、教学课件、教学方法等内容,这有利于实现地理教学的共赢。尤其是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高中地理教学资源可以更加快速和便捷地传播发展。这种区域地理教育资源的信息系统建立在校园信息共享的基础之上,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形成一套成熟的地理教学资源数据库,并通过互联网来对资源进行不断地更新。尤其是在涉及高中地理教学的具体章节课程资源中,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可拥有更加新颖前沿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分享学习,并可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地理教育内部资源的共享与探究,不断通过资源的优化选择,为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带来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

4.多媒体地理教具与传统地理教具的有机结合

高中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学生耳朵、眼睛、大脑的共同互动,而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通过信息技术即可增加高中学生听与看的机会。在高中学科教学中涉及到各种图与表,其学科教学目的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地理概念和相关原理,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的思考与运用能力,因此多媒体信息技术通过图文并茂以及声音、视频的授课方式,增强了高中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与应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学生的心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下,高中地理教师可对地理各章节内容进行灵活地衔接,可单独讲解某个知识点,也可串联多个知识进行讲解,使高中学生可获得系统连贯的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例如,在学习高中必修一中的《板块构造学说》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来对板块运动进行演示,将漫长的板块演进历程通过动态视频和相关图片呈现给学生,更好的帮助学生对这部分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学习。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部分,在这种环境下的地理教学工作,还需要不断探索寻求更多有效的方法,这也要求老师必须与时俱进,改变过去固有的教学模式,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来融合到教学中,不断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更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实现途径

前言: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理念是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然而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着为了在形式上迎合新课程理念,教师在运用探究教学方法授课时忽视学生知识上的储备,为探究而探究的现象,使得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普遍存在。然而,判断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不在于它是不是探究教学,或探究的程度如何,而在于是否帮助学生学会了知识——即掌握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发展了能力——即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了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做到这三点即实现了有效教学,同时实现了高中地理的教学目标。

一、掌握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

任何学科都必须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布鲁纳曾指出:“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它怎样才能成为教学的中心,这方面的探索是有实际意义的。”强调学生的学习要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也就是要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比较多。然而,在新课改的课堂中,时常出现这样的情景:一遇到探究,即由教师抛出问题,同学们开展分组讨论, 而不管问题是否有讨论的必要,这样的探究是否有益于该知识的学习。如此的探究很少能达到预设的效果,虽然课堂气氛很热烈,但学生并不能从中掌握知识,这样的教学就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高中地理教师应抓住学科的基本结构进行教学,通过恰当的方式运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基本结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只要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地理学科的基本框架,以后的学习也就是往这个框架中添砖加瓦,对于学生来说就容易多了。而且学生掌握了基本原理,也可以利用学习迁移的作用,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达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境地。[2]

例如在讲述"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因为学生之前在脑海里已经有了关于全球气候带的结构示意图,即由于太阳辐射的纬度间热量差异与海陆位置导致的水分差异形成的各种气候类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应用探究教学引导学生思考由此导致的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即引出自然带的学习。学完自然地理地域分异规律后,学生会在之前形成的气候带的结构基础上建构陆地自然带和气候带对应的整体结构,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整合。

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掌握地理学科基本结构的同时,有效教学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即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只要掌握了学习方法和策略,就会主动地去获得大量的知识。

这种方法不仅在学生学习生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更会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掌握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施瓦布说:“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和创造力。[3] 探究式课堂教学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可见,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探究式教学策略运用在地理课上有其特殊意义。无论是自然、人文地理还是区域地理都存在着许多客观规律和原理。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索和发现地理规律和原理,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地理是一门对生活有用的科学,引起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地理学中有许多与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但地理课本上无现成答案或有争议的问题,例如全球变暖的原因、建造三峡大坝的利与弊、大陆漂移学等等。这些内容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非常适合运用探究式地理教学方法。

三、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有效教学的学习过程需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布鲁纳认为,能否很好地获得知识,关键在于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指导。王夫之也指出:“有自修之心则来学,而因以教之。若未能有自修之志而强往教之,则虽教无益。”强调对学习者学习内部动力的激发。

教学过程的中心是学生,学生要进行积极的思维,如果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影响知识的掌握。因此,布鲁纳强调学生学习内部动机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是个主动的过程,对学习来说,最好的刺激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并从中体验到乐趣。

例如,在讲述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中山谷风的形成时,教师可引用这样一则材料:三国时诸葛亮和司马懿在渭水一带决战。一次当司马懿等人追进葫芦岛时,诸葛亮命人引燃谷内的干柴,刹那间葫芦岛火海一片。忽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接着就下起大雨,司马懿得以脱险。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看到这样的材料就会主动去思考原因,从而深入到对山谷风的学习中去,并且能够很快的掌握地形是如何影响气候的。

四、结束语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合理合适地将探究式教学方法运用其中,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有效教学,同时能很好的实现课程标准中的地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性学习;应用策略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某个领域范围内,选取特定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进行研究,通过质疑、调查、分析研讨、实践等方式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并掌握相关探究程序或方法的一种学习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性教学模式,从过去以规律发现事物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由事物发掘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式,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自主为基础,充分运用教学艺术,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推动高中地理新课改发展。

1建立一定探究情境

高中学习相对较为紧迫,为追求课堂教学效率,一般由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再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建立具体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处于特定思维场景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地理思维,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课堂参与读。探究情境建立一般有几个原则。其一是要开放化,开放是探究性学习的标志之一,它不仅表现在探究深度与广度之上,还表现在探究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能够自由控制探究步骤及过程。其二是合作化,合作是建立在开放的基础之上,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成三到六人的学习小组,通过团队协作,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完成探究活动。其三是学科问题特征,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端,探究情境最大的作用就是引出问题,因此,教师在建立探究情境要有学科特征,与课堂教学目标紧密结合,通过问题解决过程能获得特定知识。探究情境是探究性学习开展的第一步,教师要精心准备,可以建立生活化情境,也可以建立与经验认知想冲突的情境,其最终目的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2创造学习动力

高中地理所学知识面较广,知识点较细,传统高中地理课堂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习过程枯燥,学生迫于升学压力,对繁杂的知识内容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效率较低,考试成绩成为唯一学习动力。而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探究,是由事实或问题到知识本质,需要学生平时积累,在长期探究过程中实现发展与提高,传统学习方式不适应探究性学习当中。教师要通过一定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强大学习内动力,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例如,在学习《地形对聚落及交通路线分布》,教师可以参考本市最新的建设规划图,选取一条正在规划的交通路线,通过参考规划图与地形图,结合所学知识,探究该如何建设才最为合理。将探究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其实并不遥远,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学习动力。

3强调探究过程

在课堂探究性学习中,相比探究结论更强调探究过程。一方面,在探究性学习课堂上,教师一般会对探究结论做一个总结,帮助学生梳理、完成知识内容,完成相关知识学习目标,即探究结论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另一方面,探究过程是学生主要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任务协调、资料查阅、推导总结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地理知识等都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但这并不是指探究结论不重要,探究过程是为探究结论服务的,教师要辩证看看待两者关系。自主是有效探究的前提,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自主完成相关任务,互帮互助,一步步完成探究任务。

4适当指导

课堂探究时间有限,一般在三十分钟左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难免遇到思维上或学术上的难题,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帮助,以指导性、启发性意见为主,尽量让学生自主寻找相关答案或解决方式,同时要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学习信心。例如,在学习《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一课时,让学生探究产生自然环境差异性的主要原因,而有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把握不明确,其实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可以简要地从人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对人的影响叙述这一概念,具体在后续学习中会学习相关知识,教师只要启发学生思维,简单地教会学生把握其中概念即可。

5组织交流

定期组织交流是扩大探究成果、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不同于课堂小结,教师要有规模地组织学生进行系统交流。其一要组织学生交流探究性学习心得,通过学生交流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吸收他人优秀探究经验,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升。其二是交流教学方式,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受众,对教学方式最具有评价权利,通过师生间的有效交流,教师能够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作出补救,为下次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有效指导。

6结语

探究学习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创新思维、学习能力、科学问题意识等多方面思维能力获得长足发展,可以预见的是,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在应用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将学生思维、知识内容及课堂结构三者和谐统一,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真正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实用性,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推动高中地理教学发展。

作者:刘建元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稀土高新区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变式教学;意义方法

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往往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主动进行思考的较少,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大多是机械式的记忆等等,这些弊病使得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不高,经常感到学习困难,对知识进行主动迁移和运用的能力低下。本文就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运用加以探索。

一、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运用变式教学能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在变式中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变式探究获得的知识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同一问题不同形式的时候能够进行迁移,做到触类旁通,促使学生建构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有助于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变式教学中可以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不同形式的呈现,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使其保持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并且变式教学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在不同的感知中不断地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变式迁移中灵活地运用知识,使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从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中不难发现,有些问题已经讲过很多遍,但是一旦变化方式出现,学生就会感到手足无措,尤其高中面临着高考的压力,越是如此,学生就会越显得焦躁。因此,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变式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全面认识,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这样才会让学生更有信心地面对高考。

二、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1.在导课中巧用变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关系着一堂课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教师十分重视导课这一环节。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进入教学情境中,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下面的教学。因此,在导课中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加入变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如,在学习新课的时候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整理,在进行新课讲解前让学生写出前一节课和本节课的板书,让学生找一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这种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新课引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复习旧知识和预习新知识,当学生把这些落实到纸上的时候,又是学生实践力的一个锻炼机会。又如,可以提出一些对新旧知识承上启下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解读,慢慢挖掘出新的知识,逐步完成新课的引入。

2.在教学中巧用变式,促使学生形成新知

教学中要适时地引入变式,让学生主动联系旧知识,促使学生形成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如,在地图教学中的变式,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识图、用图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有效地运用地图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记忆。

【例】学习全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时候,我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动态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晨昏线的移动和一年内各个时候的日照情况,让学生归纳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接着展示整体图(如下图),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整体判断,之后再把图一步一步地变成部分图,进行追问:大家现在还能判断出它的日期吗?在此变式训练中,既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要学的知识,又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在习题中巧用变式,提高练习有效性

习题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十分重视习题的有效性。在习题中运用变式,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中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在不同的设问中都能得心应手地进行解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若是黄赤交角变大( )

A.热带、寒带范围将变大,温度范围变小

B.热带、寒带范围将变小,温度范围变大

C.热带、温带范围将不变,寒带消失

D.五带范围不变

在做此题的时候我让学生进行思考:假设黄赤交角增大或是变小,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无带范围都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那么假设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减小或是增大1°,地球又会有什么影响呢?再如,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同一纬度昼夜幅度、气压带、风带范围变化等等。通过对原题的基础上,将结论进一步扩展,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变能力。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变式运用的途径很多,教师要积极地让变式贯穿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变式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满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加乐于进行地理探究,促使学生地理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