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时间:2023-07-31 17:26: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第1篇

【关键词】社会管理 创新 管理体制 工作方式

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于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把发展经济作为工作重心,实现了中国经济的有效转轨。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稳步发展。在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中,中国正逐渐摆脱落后的局面,以世界经济强国的新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新时期中国在全面实现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社会经济平稳有效发展的新途径、新思路。当前我国的政治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经济发展保持平稳快速。在新阶段,除了一些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还不断面临着新挑战,因此,更需要党和政府探索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方法,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2011年2月19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央在“十二五”规划中专门提出了关于“社会管理”的新章节并具体论述。在当前经济社会需要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央已经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并不能局限于纯粹的经济问题,解决社会问题更是当务之急。

当前社会管理领域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日渐显现,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依然存在差距,因此对于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的难度也逐渐加大;长期以来社会结构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们形成了多元性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等不断增强。这些都是当前社会管理所面临的挑战。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不断推动社会管理进程。

构建社会管理体系的关键是创新管理体制

构建新型社会管理体制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系的关键。新时期加快构建新型的社会管理体系的主要任务要依次从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处置三个方面来进行,建立相互支持相互联系的一整套规范体制和机制,这对于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果断处置社会冲突,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①

从源头着手,加强源头治理。加强源头治理,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②;从社会管理本身讲,要着重构建源头治理体系,尽可能减少和避免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具体为:

第一,注重源头预防。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系,首先要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评估,如对政策制定、项目审定等方面提前进行风险预估并积极应对。毫无疑问,这种评估必须在有效的领导体制及运行机制下展开,要坚持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综治维稳部门指导考核”的路线和方针下将各种利益相关方协调统一起来,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根本预防并有效减少社会矛盾。第二,注重源头化解。健全完善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新时期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作为管理社会、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主力军,把责任细化,明确到各个部门中,做到各负其责。第三,注重源头排查。搭建并完善矛盾纠纷解决的信息网络,广阔覆盖信息收集、信息分析制度,以确保对各类社会纠纷能够及时得到处置;通过健全矛盾纠纷调查制度和责任划分制度,加强县、乡、村三级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的力度,对于基层维护社会的稳定力量要高度重视。

从动态着手,加强协调机制建设。抓好源头治理虽然可以尽可能地减少社会问题,但是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为了使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得到解决,必须构建动态调节和化解机制。

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诉求表达机制。建立方式多样的诉求表达渠道,让群众能够通畅表达自己的问题和困难,是及时解决社会矛盾,不断提高社会动态平衡能力的重要条件。其次,建立系统的治安防控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安全有效运行的重要支撑。我们需要在各个方面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做到不漏网、无死角。在防控主体上,公安机关需要发挥主要力量,同时也要重视志愿者和保安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在防控范围上,要建立覆盖全部街道,辖区,社区以及网络虚拟社会的防控安全体系;在防控对象上,要特别加强对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管理与服务。最后,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的预警机制,这是有效预防社会问题的重要措施。各级政府要针对所在地区社会管理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常态化的分析、走访、排查,建立滚动模式下的矛盾纠纷排查机制。

从体制着手,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突发事件无法避免,比如突发群体性事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等,所以应急管理体制的构建也是当务之急。

第一,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要完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新闻信息的公开与共享机制、风险与事故的调查评估机制、社会参与动员机制、舆论引导机制以及国内外合作机制。第二,加强群众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平时就应当依法排查监控风险及突发事件发生的隐患,将排查监控的责任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和单位。着力向全社会宣传教育应急知识和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公共安全的相关内容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广泛利用大众传媒尤其是在老百姓中有一定公信力的新闻媒体进行应急知识的科普,全面提高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全社会应对危机的能力。第三,加强应急预案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出各项配套措施和规章制度。通过进一步完善各种应急预案的处理办法,提高预案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重视预案的演练,确定在演练中预案各项规定能够落到实处,提高预案的实际操作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创新工作方式

将社会管理的工作方式进行有效的创新,是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我们要在不断变化的纷繁复杂的社会因素中将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有效地调动起来,落实关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具体要求,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共同开创和谐社会的生动局面。

积极改革行政体制。积极改革行政体制的目标是要形成行政管理的新体制。在政府管理方式上积极调整并逐步规范政府行为;在行政体制中推行电子政务、高效利用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使新的行政管理体制高效地运转起来;在思想上强化政府部门做人民公仆的自觉服务意识,公正廉洁、透明公开地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坚持共建共享。加强社会管理的有效方法是,必须坚持走干群结合、依靠群众的路线;必须坚持走社会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的路线;必须走不断发展壮大群防群治的集体力量的路线,从而形成人人共创共享平安的和谐社会氛围。

充分运用新的科技信息技术。强化信息建设,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效能有效提升的必要手段。第一,全力推进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建设。该系统功能齐全,不仅能全面覆盖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还能进行实时的动态跟踪。第二,在各部门间形成网络设施及多种信息资源的积极共享。纵向上,通过将市及县(市)区的政法部门业务网络进行统筹规划,使其实现互通互联,实现政法部门上下级之间共享信息资源;横向上,政法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关联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期将信息资源的效能实现到最大化。第三,全面建设基层综合治理的信息平台。探索尝试建立并完善基层综合治理工作信息系统,在系统的内容项目设置上要力求合理全面,在分级管理的基础上严格执行信息报送及规范录入制度,从而通过信息共享的逐步实现有效提高基层工作的效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的提出,既是从时展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社会,又是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统筹改善社会管理的相关课题。它既推动了社会管理领域的改革,又调动了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逐步形成了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生动局面,从而使党的执政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其重要意义会不断显现并得到验证。

【作者分别为为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在读博士;陕西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科研部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维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行政管理改革》,2010年第4期。

第2篇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创新;法治理念;法治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DF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2)04-0021-05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進步。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处于工业化的中期,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持续推進,我国的社会管理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得到加强,基层社区建设有序推進,社会组织不断发展,社会安全体系進一步完善。但是,与经济发展相比,我国的社会建设与管理明显滞后。由于我国尚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大量存在,社会矛盾与冲突频发,使我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社会风险增大。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是当前我国现代化進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离不开法治的支撑。在法治社会,法律是调整一切社会关系的根本手段,也是实现有效社会管理的制度保障。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社会管理创新应当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建设紧密结合,始终将社会管理置于法治化的轨道,以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法律规范和法律程序为支撑,坚持依法治理。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实现社会管理的法治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价值目标。

一、社会管理与社会管理创新

应该说,社会管理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因为自国家产生以来便有了社会管理,只不过由于社会性质、社会结构不同,其管理主体和模式不尽相同。传统上,人们把社会管理仅仅视为与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政治管理职能、文化管理职能并列的一种行政职能。这种观点认为,社会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职能,与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相对,是指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中排除掉政治统治事务和经济管理事务的那部分事务的管理与治理,其涉及的范围一般是社会政策所作用的领域。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管理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管理不仅包括政府对社会的管理,还包括其他主体以及社会自身的管理,是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复合体。由此逐渐形成了广义的社会管理概念:社会管理是指政府以及社会组织为满足社会需求,维持社会秩序,推动社会進步,推進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進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活动和过程。

长期以来,在我国政府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由政府统一安排和管理,管理的方式主要是采用行政手段。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结构日益多元,社会需求更加多样,利益格局日趋复杂。传统的“大政府、小社会”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和社会都迫切要求对社会管理模式進行变革和创新。所谓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的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的运行规律以及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進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更加良好的社会秩序,产生更为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埃米尔·涂尔干指出:“社会秩序的精神基础是集体意识,维护这种集体意识和价值准则对防止社会的崩溃是必须的;同时,法律是保障社会秩序的力量。”由此,法律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规范依据和保障力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离不开法治的支撑。要推進社会管理创新健康发展,确保社会管理创新的实效性和持续性,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通过立法明确界定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责、权利、义务和责任。只有将社会管理创新纳入法治化的轨道,用法律来规范、引导和促進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切实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和服务,依良法善治,才能形成社会管理创新的长效机制。

二、社会管理创新须遵循的法治理念

第3篇

一、秦皇岛市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

针对当前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秦皇岛市应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增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1.完善公共安全管理机制(1)加强自然灾害防护,完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2011年的4·12森林火灾造成较大损失,一个重要原因是抚宁县长时间无有效降水,空气湿度低,而相关部门却未及时实施人工降雨等预防措施;2012年夏季的洪涝灾害,除自然原因外,也与下游河道阻水严重,水库不能及时泄洪、调控水位有重要的关系。秦皇岛市森林覆盖面广、气候湿润多雨,遭受森林火灾和洪涝灾害几率高、影响大。政府相关部门需完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做好自然灾害防治工作。(2)完善景区安全标识,增强游客安全意识。秦皇岛市每年都接待大量国内外游客,确保游客生命财产安全是景区管理的重中之重。首先,景区应在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设置实用并人性化的安全提示标识,并安排专门的监管人员;其次,应加强导游的专业培训,在导游服务中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3)加强社会治安服务,创造协同治理模式。为加强社会治安管理,2002年厦门市创建了“110”调度指挥大厅,并于2004年实现了“110”“119”“122”三台合一,由“110”对外统一接警,统一处警。该系统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实现了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的目标。秦皇岛可在借鉴厦门市先进管理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秦皇岛市特点,创新社会治安管理方法。另外,还可建设和完善社区自治模式。2008年奥运会期间,奥运会志愿者担负起社区治安服务,一些社区成立了治安志愿者巡防协会,社区的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秦皇岛市可延续这种治理方法,继续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治安管理。2.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建设大气污染和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首先,应加大资金和技术设备投入,加强本市污染物排放监管工作,力图从根源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其次,大气污染和海洋水污染具有特殊的“连带效应”,即城市周围的大气和海洋水质状况也会对本市大气和海洋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大气和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应加强区域间的协作,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3.完善公共服务的供给与分配机制(1)公共服务的供给坚持社会的需求导向。在公共服务领域,传统行政指导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忽视了社会公众的需求,以政府本位代替社会本位、公民本位。在当代,公共服务的供给应坚持社会需求导向,鼓励公民参与政府决策,建立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评价机制。(2)秦皇岛市的优质公共资源主要集中在北戴河区,而另外两个区域山海关区和海港区公共服务供给相对落后,造成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区域分布不均衡。城市公共资源分布不均,易引发市民不满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因此,应提高对秦皇岛市海港区和山海关区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视,力求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区域分配的均衡。

二、加强和创新秦皇岛市社会管理的保障

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需要有制度和法律为保障及经济基础为支撑。1.制度保障城市社会管理的创新需要有制度基础作为保障,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革新。十报告中提出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也应涵盖各方面的综合指标,为城市社会管理创新创造宽松的制度和政策环境。2.法律支撑我国关于城市社会管理的现有法律、法规过于陈旧,无法适应时代需求。因此,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形成有利于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制环境。秦皇岛市可根据发展的具体需求,制定相关法规文件,使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等机制纳入法制化轨道,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撑。3.经济基础对城市社会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系统性、全局性、创新性的统筹规划,需依靠充足的资金投入来确保有效实施。秦皇岛市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政府应增加社会管理创新的财政预算,健全社会管理工作的财政投入机制,设立专项经费,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加强监管,保证资金投入的稳定性和资金利用的有效性。

作者:盖宏伟魏秋霞单位: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第4篇

社会治理是中国梦的有机构成部分

作为中国梦的有机构成部分,创新社会治理至少可以在社会层面实现以下三个具体梦想。

安全之梦。人心稳,百业兴。社会不稳,一切都是空想,实现中国梦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人类社会发展史反复证明,一个稳定和安全的发展环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进步、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昌明最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条件。中国人民深知社会安全和个体安全的弥足珍贵,对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所带来的深重灾难有切肤之痛。国家动荡,内部争乱不止,就难以集中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也不会有长久的安全感和稳定感。通过不断创新社会治理,可以形成并保持稳定和安全的社会秩序,让老百姓感到安全踏实,让经济社会发展平稳有序。

和谐之梦。在安全的基础上追求和谐,是中国梦在社会层面的进一步展开。和谐是人类社会长久以来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人民共同企盼的生活状态和奋斗目标;同时社会和谐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治理创新通过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形成维护群众利益的各项机制,以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处置为基本手段,消除各种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可以在减缩社会代价的基础上,增进社会进步、增强社会活力,使不同社会群体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和谐共处。

幸福之梦。安全与和谐的梦想集中沉淀在人民的心理层面就表现为幸福之梦。长久的安全感和社会和谐稳定,会在人民的社会心理层面形成一种共同的国民幸福感。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新社会治理,让社会长治久安,可以为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提供强力保障,也可以防止冲击社会心理底线的事件频繁发生,使人民在心理上平和而知足,过上一种更有尊严、更加幸福的生活。

社会治理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保障

社会治理为科学发展提供基本保障。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是发展,只有走科学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中国梦,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社会治理,将为科学发展指导下的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譬如,通过社会治理创新,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防止和化解社会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保障经济生产安全运行;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另外,通过完善国家安全战略,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也从内外部为科学发展基础上的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提供强力 保障。

社会治理为深化改革保驾护航。当前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涉及利益格局的再调整,但“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创新社会治理,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能够充分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方面,通过畅通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另一方面,社会治理创新实际上在做人的工作,正如指出的,“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通过夯实社会治理的群众基础,可以凝聚起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汇集起改革的共识,为改革的深入提供强大的动力。最终做到在改革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求稳定,以和谐推动实现改革的最终目标。

社会治理创新激励人民参与实现中国梦全过程。在日益个体化的现代社会中,个人的自主意识、利益意识日益增强,几乎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自身独特的诉求,这种“碎片化”的诉求无法让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团结一致的合力。通过社会治理创新可以让被解散了的“原子化”的个人,在同一个目标下重新汇聚起来,激发人们为努力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热情。具体而言,在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通过不断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使服务型政府深入人心;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使人民的利益都得到充分的表达和维护;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服务的热情,培育参与能力,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形成共同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以全面的社会治理创新助推实现中国梦

以社会治理理念创新助推中国梦。在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的指引下,社会治理创新应当跳出维稳讲维稳、管理讲管理,形成“大维稳大和谐”的社会治理新理念。未来的社会治理工作应做到以服务为先导,通过寓社会管理于社会服务中,强调管理与服务并重,使管理以服务的形式体现出来,在无形之中实现社会治理目标。这种治理与服务的新型关系,体现了社会治理的服务化发展趋势,与中国人民的安全和谐幸福之梦的内涵遥相呼应,为实现和维持社会长期和谐稳定提供了基本保障,也值得其他领域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借鉴。

以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助推中国梦。社会治理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本质是以人为中心和目的对具体人的治理。社会治理不当极易使政府自视为社会管理主体,而人民群众则被视为治理对象。在当前的社会治理体制中,社会组织尤其是公众参与不足成为最大的“短板”所在。在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应进一步落实群众工作路线,尤其是要发动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为民做主”转变为“由民做主”,让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到社会安全和谐幸福之梦的创造过程之中。

第5篇

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改革已经提上议程。30年前启动的改革,主要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把激发人们的经济活力摆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新时期的改革,要在继续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作用的同时,发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解决社会问题的积极性,激发社会活力。如何像30多年前通过完善市场体制来激发经济发展动力一样,激发全体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决策,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的积极性,是新的改革不能回避的问题。毫无疑问,激发社会活力非常复杂,涉及到社会公平公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等。

中国的社会建设和社会体制改革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随着人口的增加、福利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改进等,社会福利的模式需要改革和创新;改革和创新社会福利的模式需要人们对以往形成的认识进行反思,随之而来的是观念的创新和在观念创新基础上的决策模式的改变;随着观念的改变和决策模式的创新,社会的组织方式也需要改进。当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 . 罗斯福签署了国会通过的《社会保障法》,缓解了经济大萧条带来的失业和贫困等问题,现在却成为福利国家必须面对的财政压力。发展与创新必须结合。社会组织在20世纪后期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中国的社会组织方兴未艾,基金会在最近几年也蓬勃发展。如何使这些社会组织在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同时,能够自立自强、自力更生,将是我们面临的新的挑战。中国当前的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建立在以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秩序的基础上。减少社会冲突,需要发挥政府作用,更要发挥社会的作用,这样可以降低经济和社会成本。

基于这些,本期以“在社会体制改革中激发社会活力”为论题,集中讨论社会建设问题。本期稿件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一些地方院校。

丁元竹的《当代中国社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三点基本思路:建立在合理利益和公正决策边界下公众参与的,当代中国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的目标模式;通过顶层设计和创新,建立中国社会体制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的制度环境;通过优化利益格局,再造微观主体,创新运行方式,建构中国社会体制运行机制。贡森、钟东波的《境外公共治理经验和推进我国治理创新的建议》,强调服务对象的参与及多方合作制衡有助于维护公众利益,建议中央政府着力推进公共服务法人治理结构的试点。唐钧的《社会管理:疏浚还是湮堵》,认为社会管理在体制、机制和法制等方面必须与时俱进,要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的“疏通”而非“堙堵”的政治智慧,从计划时代形成的管理习惯中彻底走出来。

另外,丁宪浩的《发达地区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战略思考》,龚建桥的《公务员竞争性选拔制度变迁分析》, 丘志乔的《以法治创新社会管理:规范公权与保障私权相结合》,余友飞的《民营企业构建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问题研究》,聂作坤的《以和谐理念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以及于文俊的《台湾社会福利制度对大陆的启示》,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社会建设和社会体制改革进行了探讨,对于深入理解这一主题也具有一定价值。

第6篇

开发区将着力从“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两大领域方面进行大胆尝试、率先创新、引领示范。

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一是创新招商方式。正在建立完善“专业化招商、市场化运作、职能化服务”招商促进机制,积极借鉴南方工业园的经验,与北交所、产业转移中心及一些国外中介机构合作,政府以小额货币或固定资产(土地或基础设施配套等)投资为引导,设立固定产业板块基金,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项目落地。同时,积极引进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加快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战略投资项目。

二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首先,优化产业结构。我们将按照“一带四组团”的模式进行产业布局,未来制造业主导产业将立足于“2+2”产业,优化升级食品饮料、机械装备两大主导产业,提升做大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两大新兴产业,同时重点培育研发设计、商贸物流、金融、职业教育培训等生产业,为“2+2”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其次,推进创新创业。依托已建成的上品广场B座(2#楼),设立**市双创中心暨互联网+孵化器;依托中小企业产业园,打造融中小企业产业园、孵化园、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返乡农民创业园等“四园一体”综合园,全面提升园区科技创新能力。第三,提高信息化水平。

三是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坚持依法依规用地,严格土地管理,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加强对闲置和低效用地处置力度。四是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根据开发区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需要,合理确定产业、公共服务、居住和生态用地比例。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基层文化基础建设。继续扎实开展以“四德三风”为核心内容的群众教育活动。全力推进集道德大讲堂、科普大学、社区科普中心、少儿活动教育中心、健身活动中心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开发区文化活动中心——天悦大福地”建设。积极创新开展基层协商民主机制。创新企业安全生产、劳动保障诚信管理模式。

建议在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关于园区转型升级,关于开发区拓展方面加大力度。

第7篇

一、社会管理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管理的内涵和目标

1.社会管理的内涵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社会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必要的管理。“系统是由一定数量相互联系着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稳定整体。”①社会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为促进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而进行的管理。社会系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社会就是指除了自然界以外的人类社会”②,本文所谈的社会管理主要是基于狭义的社会系统而言的,是指对政治、经济、文化以外的社会领域进行的管理。具体来说,社会管理主要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③旨在通过提升政府服务、动员社会力量、创新体制机制等途径,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任何管理都有主体和客体之分,即谁在管理以及管理什么。社会管理的客体就是社会系统。主体方面,我们党提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体现了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性,包括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由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共同治理社会。既强调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又强调社会协同管理,重视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团体的作用,“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④。把握社会管理主体的特点对于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2.社会管理的目标任务

社会管理的内容涉及社会关系、社会行为、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公众、社会组织、社会风险、社会稳定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又与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等密切相关,与民生问题密不可分,具有社会性、能动性、综合性等突出特点。我国社会管理的任务艰巨繁重。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长期以来“经济腿长,社会腿短”的现实导致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阶层日益分化,社会流动日益加快,社会问题日益复杂。这些都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解决社会问题和矛盾,提高“软实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总要求是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其基本任务主要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七个方面。⑤其中,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是通过社会管理要达到的最终状态,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

社会管理并不是一个新词,但是近年来在政府话语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社会大众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这是一定时代背景下的现实需求,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的体现。

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时代背景

其一,从国际形势来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各国政府共同的任务。世界各国政府都越来越重视社会管理,国外一般称为社会治理或公共管理。黑格尔认为公民社会是“外在的国家建立在需要基础上的和理智所想象的国家”⑥,马克思认为社会就是社会,国家就是国家,二者不同。当代公民社会研究在继承马克思公民社会与国家分离的观点的基础上,创造了国家、经济领域、公民社会三分法。⑦全球治理委员会在1995年发表的《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⑧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出现给各国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管理社会的能力受到质疑,公信力降低,社会风险增多,社会阶层分化,社会矛盾加剧,许多国家不断出现恶性社会事件甚至社会动荡,这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使得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对社会管理的关注度明显提高,研究兴趣明显增强。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其二,从我国国情来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化解社会风险的现实需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显,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随着社会系统的不断发展,如何科学地管理社会,实现社会协调稳定发展就历史性地摆在政府面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迫切需要更加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创新社会管理,从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构建多元利益诉求机制,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健康运行和协调发展。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

其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营造健康的社会秩序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不断用发展的经验和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其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个时期往往是矛盾多发期。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西方发达国家过去在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国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里,尤其是近十年里都遇到了。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立足国情和实际,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而作出的战略抉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积极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顺利度过矛盾凸显期,抓住战略机遇期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其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改善民生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必然要求。民生问题,就是人民群众的衣食住用行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是社会成员如何从社会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来支撑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问题。民生问题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往往是社会矛盾多发的根源,是个人安全和社会安全的连接点。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能够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二、工商行政管理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能作用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在政府的四大职能中,主要承担市场监管职能,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同时,还部分行使或参与行使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其他三项职能。其中,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中包含的维护社会秩序、规范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都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法定职责密切相关。从功能分析的角度来看,“显功能是有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这种调整和适应是系统中参与者所预料所认识的;与潜功能相关的是没有被预料或没有被认识的客观后果”⑨。因而,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是工商行政管理的显功能,而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秩序正由潜功能逐渐转化为显功能。结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七大基本任务来说,工商行政管理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能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协调两大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营造公平

公正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工商行政管理的社会管理职能首先体现为协调两大社会关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把维护市场秩序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消费者创造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

1.协调经营者与经营者之间、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关系和谐

社会管理关键在于协调社会关系。工商行政管理从市场经济中经营者与经营者、经营者与消费者两大关系入手,分析研究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的本质和规律,运用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积极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关系和谐。其中,经营者与经营者之间是一种横向关系,体现在市场竞争秩序中,即竞争对手之间为占有更大市场份额,获取最大的利润,相互间在商品质量、商品价格、商品性能及营销策略等方面的较量。在市场秩序中,市场竞争秩序是根本。正当的竞争要体现公平的原则,并遵循公认的商业道德。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是一种纵向关系,体现在市场交易秩序中。交易行为是否公开、公平、公正,是否自愿互利、等价交换,是否遵循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作为弱势一方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了有效保护,是市场交易秩序的重要体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打击制假售假、走私贩私、传销等行动,强化食品安全,加强商标、广告监管、规范直销等措施,较好地维护了市场交易秩序,维护了经营者、消费者在市场交易领域的合法权益。

2.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

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涉及面广泛,组织体系完备,管理手段多样,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多有涉及,在维护市场秩序的同时,结合一定的社会管理职能,营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安全的消费环境、充分的就业环境,促进了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是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市场主体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查处假冒伪劣、虚假宣传、商业贿赂、侵犯商业秘密等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提高了经营者诚实信用、守法经营的意识,营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人都是消费者,人人都离不开具体的消费环境。因此,消费环境和谐与否,买卖关系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可以说,没有一个和谐的消费环境,就谈不上一个和谐的社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严格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规范服务领域经营行为,建立和完善工商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消费者参与相结合的消费维权体系,引导科学、合理、文明消费,较好地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了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另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还通过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营造了充分的就业环境。

(二)规范社会行为,引领道德风尚,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规范社会行为,确立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引导和约束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长远意义,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工商行政管理在提高社会信用、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是社会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社会信用制度,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规范社会秩序的治本之策。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细胞,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的重中之重,其信用度的高低,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竞争力,而且直接关系到交易安全和经济秩序,直接影响整个市场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对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因而企业信用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市场主体及其市场行为紧密相关,多年来,工商行政管理通过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推进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信用建设,为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2003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就在全系统推广实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提出了建设“金信工程”的五年目标,并根据企业信用分类标准,相应建立了守信企业激励机制、警示企业预警机制、失信企业惩戒机制、严重失信企业淘汰机制。至2007年底,全国基本实现了从工商所到总局的五级联网和企业基础信息共享,提高了监管执法的效能和规范化水平。之后,又开展了个体工商户信用分类监管和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有效促进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了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和信用度。

2.规范市场主体道德价值观以促进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的形成也需要适当的引导。社会学家库利指出:“人性是逐渐形成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⑩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直接参与制定有关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并负责其实施执行,把有关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规范,使其具有强制约束力;在日常监管工作中通过正面宣传教育,引导市场主体遵循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养成符合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要求的市场行为习惯、职业道德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依法对各类市场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查处各种不正当竞争和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大力扶持健康的文化产品,打击非法出版活动,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持和保障,促进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和良好道德风尚。

(三)应对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贝克认为:“不可见的危险正在变得可见……越来越清晰地冲击着我们的眼睛、耳朵和鼻子。”輯訛輥“工业化社会道路上所产生的危险开始占主导地位。”輰訛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各地党委、政府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应对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1.应对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社会风险

食品安全问题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2008年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中指出,卫生部要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综合监督职责;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环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和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工商行政管理作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于应对食品安全社会风险具有义不容辞的职责,在着眼改善民生,创新和完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积极推动着社会管理创新和完善。

2.通过打击传销维护正常社会秩序

传销活动既是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其欺诈行为严重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对社会稳定造成危害。严厉打击传销是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协调相关方面开展打击传销联合行动工作,查处传销行为;会同电信等有关部门查处利用互联网等媒体含传销信息的行为;查处为传销行为提供便利条件的行为,等等,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秩序。

3.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主要表现为:开展推进农村平安建设工作,加大对农村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非法生产经营活动的查处力度;对网吧的监管,以农村、城乡结合部、学校周边和各类变相网吧为重点,开展专项清理行动,查处取缔“黑网吧”;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电子游戏经营场所、洗浴中心、保健按摩等服务行业的监管,查处各种违法经营行为;密切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打黑除恶、反洗钱、反假币等专项行动;积极参与整治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爆器材、违法排污、油气田及输油管道生产治安秩序等专项行动,促进安全生产。

三、进一步发挥工商行政管理社会管理职能的几点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通过市场表现出来,人民群众对涉及切身利益问题的市场秩序要求越来越高,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的任务更加艰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给应对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带来新的课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工作,更加重视维护市场秩序,更加重视强化消费维权,更加重视推进依法行政,更加重视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当前,如何进一步发挥工商行政管理社会管理职能作用,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增强服务发展能力,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履行市场监管职责的过程,就是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消费者和经营者的过程,也是不断夯实社会管理基础的过程,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这是因为,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是影响社会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其基本面貌为社会管理提供一定的环境基础,同时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的优劣也是判断社会管理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要的一条就是在思想观念上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市场监管为核心在服务发展中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作为政府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要找准着力点: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在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等各项服务经济发展工作中,将工商行政管理更好地与社会管理相结合。二是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更好地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不断创新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切实做到以监管效能的提高促进服务发展能力的提高,促进社会管理水平的提升。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公众需求为着力点,创新服务机制,优化审批服务,推广网上办事,在管理方式上实现由依靠行政手段为主向更加善于运用服务方式转变。

(二)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理在最近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信用支撑。工商行政管理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一是深化对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认识,深刻理解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积极性,增强责任感。二是整合监管执法资源,构建以企业法人库为基础的“国家经济户籍库”,增强企业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整体效应。三是加强内联应用,打造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综合业务平台,基本形成全系统各层级、各条线之间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共享。四是推进政府部门之间监管信息的外联应用,逐步实现工商行政管理监管信息与外部门监管信息的共享,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形成监管合力,最大限度发挥信用约束机制的作用。五是打造公众服务平台,实现社会公众对企业登记管理基本信息的网上查询。通过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信息评价机制,加强对企业信用信息的披露,依法公开企业信用情况,增加企业失信成本,有效惩戒失信行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三)保障消费安全,创新消费维权体制机制

任何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面临社会风险期,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社会风险高发期,消费安全、公共安全、社会矛盾等问题凸显。在市场化、网络化、全球化背景下,局部市场的消费安全问题可能很快波及其他地区,产生公共安全问题,引发社会风险。特别是近年来,在我国接连发生了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心理健康以及社会安定造成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輱訛輥。站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和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采取各种措施有效地保障消费安全。要更加重视源头治理,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创造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更新维权理念,扩展维权网络,畅通维权渠道,提升维权水平。特别是要研究解决网络消费产生的虚假网络广告、网上交易和支付安全、消费者个人数据保护等一系列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和网络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同时,要加强消费引导,倡导责任消费。要借鉴国外有益经验,联合各类消费者保护组织的力量,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消费警示、消费指导、消费教育,对消费者进行消费引导,倡导责任消费。

第8篇

    在许多地方,有关部门在进行社会管理执法时,往往强调与公安联合执法,意图借助公安机关的强制力对社会进行“暴力式”管理。同时,许多领导处理社会问题时思维陈旧且传统,习惯对人民内部矛盾或突发事件“上纲上线”。可以说,这种社会管理方式和“维稳思维”(实质是“以暴制暴”)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或矛盾的协调,甚至会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在社会管理的方式上,地方政府囿于传统管理模式的路径依赖惯性,习惯于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压力体制控制社会。这种管理方式凸显了政府把自身凌驾于公民之上的思维惯性,忽视了社会公众对政府管理的主体及其行为的制约和监督,忽视了政府管理过程中公共责任机制的建设。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公民的民主法治观念、权利意识和主体性意识有了较快发展,社会自下而上地对政府的社会管理方式进行选择、评价和监督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因此,传统的、简单的、粗暴的行政手段和惩罚手段日益引起公民的不满甚至抵制。单一性的行政化管理方式难以适应纷繁复杂的利益格局。控制型的社会管理必然依赖行政手段去推行。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管理经济社会,但在管理实践中,其实际上难以很好地应对立体的、纵横交错的新型社会利益格局。结果是造成公利和私利对立、公众和政府对抗,严重危害社会稳定。

    合作网络治理理论及其适用性

    总而言之,这一途径就是说,政府作为治理唯一管理主体应积极作为,以市场为导向,学习和借鉴工商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努力朝着合法、效率、负责、透明、开放政府的目标前进。公民社会的途径,与政府管理的途径不同,在公民社会的途径看来,治理是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网络”,是公民社会部门即第三部门在自主追求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造的秩序,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网络是一种“没有政府的统治”,是独立于国家体制之外的,由个人组成的多元且自主的领域。公民社会涉及NGO、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自发组织的社会运动等第三部门。公民社会的途径将治理看成是横向联合的“公民参与网络”,是一种“社会中心论”的治理观。它某种程度上把国家视为一种潜在的威胁,有将国家边缘化的倾向。合作网络的途径,这一途径试图在“网络管理”的框架内整合上述两种研究途径。一方面,它继承“自组织网络”的主要观点,将治理看成是相互依存状态下的管理,将公民社会部门看做社会治理的主体;另一方面,它也吸收了“政府管理”途径的重要观点,承认一个负责、高效、法治、透明的政府对于有效治理的重要作用,认同“掌舵而非划桨”、“以市场、顾客、结果为导向”等新公共管理的思想精华。更为可贵的是,它不仅吸收了上述两者的长处,并且认为在网络中,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是平等的关系,需要通过对话、建立伙伴关系和借助其他主体的资源来实现依靠自身无法实现的目标。合作网络治理途径,实现了政府层面与非政府层面治理的综合,如果说政府管理的途径强调的是政府本位的治理;公民社会的治理途径强调的是社会力量本位的治理,那么合作网络治理的途径则强调政府、市场力量、社会力量三方主体的合作共治,三方主体在一定的法律制度框架下,基于公共利益的诉求,通过面对面的合作方式组成网状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合作网络治理视野下创新社会管理范式

    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合作治理可以尽可能地减少社会问题,但不可能杜绝所有的问题,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甚至某种程度上在推进社会的发展,大量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存在是必然,旧的矛盾和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为此,必须实现从重管制轻协商向统筹兼顾、协商协调转变,要改变过去主要靠行政手段通过管、控、压、罚等实施社会管理的方式,更多地学会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要构建动态调节和化解机制,以使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得到及时化解和向好的方面转化,使社会处于动态平衡、健康运行的状态。同时,加强社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依托信息技术、利用信息化优势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第二,实现社会公共产品供给方式和途径的多样化。目前,政府仍然是提供公共产品的主要机制,但不是唯一机制,在某些方面,也不一定是最佳机制。当前,要改革政府包办社会公共产品的模式,政府在一些领域可以采取非直接提供的方式,通过购买或竞标的形式交由第三方来提供,由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来提供,政府对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制定社区公共产品政策和规划,提供资金和设施资助,制定公共产品标准,对公共产品的生产、提供进行严格监督等。结语合作网络治理在社会转型时期为众多的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提供了一种具有启发性的理论视野和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框架。政府、社会组织、居民三方应突出合作治理,积极转变观念,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创新社会管理,以便早日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第9篇

关键词 社会管理创新 人力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一、人力资源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力资源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参与者。

人力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首先体现在人力资源是社会管理创新最直接、最重要、最关键的参与者。一方面,人力资源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无论是制度、政策还是法律等都需要人来运作。事实上,在管理主体层面上实现更多人民群众的参与也是切实实现社会治理的善治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同时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客体,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服务与管理。人力资源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主客体二重性,充分地凸显了人力资源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人力资源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推动者。

人力资源的地位和作用还体现在人力资源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力量。首先,人力资源的发展对社会管理提出了创新的需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不断的开发和利用,对社会管理的需求及期望也在不断地上升,使得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必然;其次,人力资源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切实的动力。在现代社会生产中,知识已成为生产要素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知识为重要依托的人力资源的地位日渐上升。 人力资源的良好开发不仅可以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智力支持,还可以提供物质保障与环境保证。因此,人力资源是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推动者。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一)有助于缓解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的流动人口问题和特殊人群问题不断涌现,而相应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明显滞后。不管是流动人口问题还是特殊人群问题,说到底都是人的问题,需要从人的角度出发处理和解决。现代行为科学认为,人是基于一定社会关系而存在的社会人,是社会人才资源生态中的成员。 把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视为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了解其发展需求并对其进行充分开发,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引导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向着完善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发展,实现共同的良性进步。

(二)有助于预防和妥善处理公共安全事故。

当前,我国公共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深思和我们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强烈诉求。这些事故的发生说到底是由人造成的,因此,从人的角度出发,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一方面有助于从根部抑制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在事故发生之后妥善处理和解决,从而不至于产生严重的后果。

(三)有助于社会组织的良好运行和发展。

社会组织是指经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近年来,各种社会组织迅速增多,其业务范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个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发展培育不足、规范引导不够、结构和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也很突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而社会组织是由人组成的,其运行和发展也有赖于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因此,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有助于实现社会组织的良好运行和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社会管理创新贡献力量。

三、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

21世纪,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所依赖的战略资源已经由自然资源、资本资源,转向人力资源及其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开发者通过学习、教育、培训与使用等有效方式,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挖掘其内在的潜力,合理配置与使用人力资源,把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与满足组织中个人的职业需求相结合起来,既提高组织的劳动生产率,又提高个人对工作的满意度的活动过程。 人力资源相对于物质资源而言,具有可持续性,它表现在人的潜能不仅具有无可限量的前途,而且通过人的智慧和创造能够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不仅可以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利用与配置效率,带动整个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迈进。

当今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由之路,成为国家富裕、发达,民族强盛的关键,也必然成为了当前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时代背景下,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服务于人的发展理念。 不断改善人力资源环境,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从而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的参与度,实现人力资源与社会管理的双向互动、相辅相成,实现全面发展和整体繁荣与进步,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加强和创新河北省地方社会管理对策研究》,项目编号:HB12GL056

(作者:盖宏伟,燕山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关梦颖,燕山大学文法学院2011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注释:

王玉荣.论我国人力资本的增值瓶颈及其突破[J].学术论坛,2010,(5).

李玉杰.人力资源生态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09,(6).

第10篇

当前,我国正处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利益格局、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管理面临诸多新问题。基层社会管理如何加强?如何走出新的路子?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如何创新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而达到维护社会平安、促进社会和谐,带着这些问题,近期,我们对萍乡市安源区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认真查找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就做好今后的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做了有益的探索。

主要工作情况

强化组织领导,宣传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安源区委政法委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制发了文件,明确了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宣传法制及政法综治社会管理工作。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刊载宣传文章、图片、音像资料200余篇;组织了50场政法综治“走基层、创平安”文艺团队在乡村社区巡回演出,观众达万人;发送短信20万条;走百村,入千户,深入村民家中关心帮扶。通过开展宣传教育等系列活动,公民法制意识、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知晓度不断提高,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得到有效激发,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强化关怀服务,特殊群体得到有效管理。打造出租房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建立“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制度。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等原则,注重整合机关干部、基层党员、村(社区)两委班子等工作力量和资源,因地制宜配置每个格内服务团队。建立特殊人群常态化管控机制,扎实开展打击专项行动,积极推进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对社区矫正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帮教和服务。深化“留守学生”关爱行动,加强未成年青少年管理和教育,“阳光学校”正积极筹建中,促进了青少年健康成长。

强化综合治理,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天网”工程建设,实现了重要路口、主要街道、重点部位的监控全覆盖;开展为期四个月的“安源暴雨”行动,进一步加强派出所巡防队伍建设,配齐人员,城区见警率大幅提高;广泛开展农村群防群治活动,农村治安防范能力进一步增强。强化治安突出问题整治,加大了对重点地区和治安乱点的整治力度,积极开展打击街面两抢、入室盗劫、打击非法传销、打击黄赌毒等专项整治行动,全区治安形势不断好转,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三季度人民群众公众安全感测评安源区在全省排33位,创历史最好成绩。

强化关键突破,重点难点工作有序推进。全面实施社会平安风险评估,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维权、协调沟通和权益保障等机制,构建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整合调解工作力量,延伸调解网络,全区各类矛盾纠纷得到了及时有效化解,总量及进京、到省到市上访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实现了形势>!

存在问题

群众的利益诉求格局日趋多元。利益结构的深刻调整造成社会矛盾纠纷多样化,大量利益诉求以矛盾纠纷形式凸显出来,涉及领域不断扩大,矛盾主体多元化,主要为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社会保障、涉法涉诉等方面,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日益复杂,化解社会矛盾,预防、处置的难度加大。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兴起,群众越来越注重利用网络来表达利益诉求,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制度规范,网络信息真假难辨,网络恶炒、恶意中伤、散布虚假消息等现象逐步增多,严重影响着网络舆情的正确导向。

传统社会管理模式日趋滞后。一是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部门和乡镇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缺乏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对传统社会管理资源和手段利用不足,硬管理有余,软管理不足,缺少柔性化的道德教化、沟通协调,公民主动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不强。三是基层政法保障力度不够。基层警力有限,基层政法综治工作人员兼职现象突出且变动频繁,难以保证专职专用,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

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社会化程度亟待提高。公共服务供给不仅总量有限,而且在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依然极大。一方面,群众对基础教育、就业培训及信息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社会保障相关服务等的需求还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居民居住相对分散,导致农村居民获得公共服务的成本随之提高。另外,由农民工引发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也开始凸现出来,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建议对策

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夯实社会管理基础。改善民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

基础。一是建立健全民生保障机制。努力健全社会安全网,推进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机制建设,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不断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二是建立健全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努力创造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确保各利益主体在分配上机会平等。三是建立健全收入平衡机制。加大政府公共服务投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公共服务方式,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社区、向农村倾斜,建立符合区情、统筹城乡、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机制,有效缩小城乡差距。

以加强社区建设为重点,构建社会管理平台。一是大力加强社区建设。将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把能下放的职权下放到街道和社区,使其有权管事、有人做事、有钱办事。二是大力推进农村村级组织建设。依法加强对民主直选村委会干部选举的监督和领导,设定严格的干部候选人标准,严防一些地方宗族势力、黑恶势力插手选举,确保党对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有效维护农村社会长治久安。三是加大村(居)、社区资金和政策保障力度。着力解决村(居)、社区一级组织开展正常活动所需经费、场所的保障问题,有效提高村(居)干部工资待遇,进一步完善村(居)干部的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其后顾之忧。

以矛盾纠纷化解为突破,解决社会管理突出问题。紧紧围绕排查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管理各类矛盾,有力促进社会和谐平安。一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大调解”工作机制。三是建立健全社会矛盾多元化调处机制。四是探索建立突出矛盾纠纷长效化解机制。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关键,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有效完善基础性、关键性社会管理制度,做到有用的硬办法要用好、软办法要有效、老办法不能丢、新办法要跟上。一是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二是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三是创新虚拟社会综合管理机制。同时,建立网上、网下一体化联动管控机制,提高发现处置、侦查打击、防范控制的能力,严防形成由网上向网下传导的社会破坏力量。

第11篇

时代背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管理的主要特征

一是管理主旨多元化。上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体制改革使得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有效的社会管理协调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成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因此,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社会管理”这一概念。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把社会管理列为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并把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各级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位一体”的建设框架,这标志着社会管理不再单一地以服务经济发展为主旨,而是以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为主要价值取向,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领域。

二是管理主体多元化。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的关键在于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形成有效推动和谐发展的良好管理格局。根据政府和社会力量在社会管理中地位与作用的不同,社会管理大致可划分为三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协助;二是国家和社会、政府和公民分工协作;三是社会主导、政府协助。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社会的多元化使得全能政府模式随之改变。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高度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意味着新时期我国社会管理开始向以党的领导为核心、政府为主导、社会协助的多主体管理模式、即第一种模式转变。

三是管理手段多元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管理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方式是自上而下的“指挥式”和“控制式”。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单一的行政手段已无法适应社会管理需要。当前,政府管理手段多元化特征明显:如进一步做到政务公开,打造透明政府;加快推进民主进程,在保留适度强制干预的同时,加强沟通协调;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等。

以上的发展趋势也表明,经济增长本身并不能完全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经济越发展,社会管理越重要。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社会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公民社会远未形成,社会管理中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又使得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凸显;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值也随之提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可以说,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规律。

内在联系:司法行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及其特点

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然要求提升社会管理的法治化水平,走法治模式。司法行政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其权属的特殊性为其参与社会管理奠定了根本基础,提供了广阔空间。

从渊源上讲,司法行政的产生是司法与行政相分立、司法行政与司法业务相分离的产物。司法行政最基本的涵义,是指与司法有关的行政或行政管理。因而具有两大功能:一是司法保障功能,主要是从事司法裁决的执行;一是法治服务功能,主要包括法律服务、法制宣传教育等。这两大功能使司法行政具有准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双重属性,被赋予了客观公正执法者和管理服务社会行政者的双重身份。前者主要通过刑罚执行实现法律对社会越轨行为的纠正,后者则使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着大量直接面向社会的公共法律事务。这使得司法行政工作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社会管理法治化和法治建设社会化有机融合的重要领域,是沟通法治与广大群众的重要桥梁,是社会管理实现法治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司法行政权的特殊性使司法行政参与社会管理成为可能,并具有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及特点:

从功能性质上看,司法行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具有基础性和实战性。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最核心的价值就在于社会秩序的维系。正如亨廷顿所说,“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首要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合法的公共秩序”。当前,我国“三期”特征仍然明显,发挥司法保障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司法行政能否做好罪犯劳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以及刑释解教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教育转化、帮困扶助等工作,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维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同时,社会稳定的关键还在于社会基层的安定。司法行政通过遍及全国城乡的人民调解以及法律服务工作,及时发现、疏导、化解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纠纷,减少社会矛盾积累,在动态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社会基层的稳定。司法保障功能和法治服务功能使司法行政直接进入社会管理,并呈现出基础性、实战性特色。

从工作对象上看,司法行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司法行政工作可以说是直接面向社会、直接面向最广大群众。只要社会各阶层需要法律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就有可能成为司法行政的工作对象。从实践层面来看,司法行政通过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的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进程,提高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依法协调社会关系、依法自我管理的能力,为公民社会的成熟提供有效的基层组织载体;通过实施法律援助,社会弱势群体平等进入司法范畴,完成了公民权力从形式平等到实质平等的质的飞跃;通过不断完善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机制,形成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多方参与的调解方式,这既化解了社会矛盾纠纷,其内在、本质意义则在于推进社会管理新格局的形成,等等。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性使得司法行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具有明显的普遍性和广泛性特征。

从实际效果上看,司法行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具有长效性和治本性。法治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形成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法治化,这除了立法层面法律体系架构外,还需要通过法治实践形成人人知法守法、各方面严格依法办事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更加需要加快法治实践步伐,在加强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等“软件”建设上下功夫。司法行政机关作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主导部门,通过开展全民普法,促进全社会法律素质的提高和法制观念的养成,这对于安定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和谐、推动经济发展有着根本性作用,这充分体现了司法行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的长效性和治本性特征。

具体路径:以创新的思路推动司法

行政参与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

路径一:以主动服务的思路降低转型风险。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才能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根本保障。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仍是刻不容缓战略任务,仍需司法行政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以降低转型风险。一是降低企业转型风险。二是降低政府决策风险。三是推动法律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路径二:以一体化的思路做好特殊人群的教育改造、帮困扶助工作。要以“首要标准”统揽特殊人群管理的各项工作。一方面,及时转变工作理念。强化“人本型”、“和谐型”理念,在做好管控的同时,加强心理矫治和引导,加大技能培训和帮扶力度,特别是对刑释解教人员的管理,坚持“给出路”的原则,最大限度理顺不满情绪,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反抗,实现管理效果最大化。另一方面,着力形成“一体化”治理模式。针对特殊人群管理工作涉及面广的特点,在系统内部,做到监狱劳教、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的紧密衔接、不留空挡;在系统外部,加强与公、检、法、工商、税务、民政、银行间的协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强化社会协同,运用社会力量提升教育改造和服务管理水平。要及时转变工作方法。建立与开放、动态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工作方式,以做好特殊人群的衔接管理为重点,加快推进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异地委托管理试点工作,加强社区矫正教育管理中心、安置帮教基地等工作载体建设,不断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

路径三:以精细化的思路大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一方面,推进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化。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纠纷涉及多样化矛盾主体、多层次社会关系、多领域利益冲突,这就需要不断优化调解组织网络,形成更为协调有序的工作体系。另一方面,推进网格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新模式。网格化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一种方式,也是目前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方向。调解工作要“嵌入”当地网格化管理模式中,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对社区进行细化,每个网格责任区配备相应调解员,确保全面有效地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路径四:以集约化的思路提升为民服务的效能。把满足群众利益诉求,维护好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司法行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追求,努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司法行政服务为民体系。一是要善于促进法律服务资源集聚,构筑“大服务”格局。如将法律援助中心、专业性调委会、法律服务工作室等部门加以整合,为群众搭建“一站式、窗口化、综合性”的司法行政服务平台,形成司法行政提供法律服务的整体优势,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满足群众多元利益诉求。二是要不断扩大覆盖面,构筑群众权益救助网络。如完善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探索在村(居)建立司法行政工作站,让基层工作站逐步成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同时,加大对困难群体的保护力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门槛,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最大限度地保障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强协作配合,构筑满足诉求的多元机制。如与公、检、法建立刑、民事诉讼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配合机制,与劳动、、工青妇、残联等部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切实提升为困难群众依法提供救助的能力。

路径五:以系统化的思路推进法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法治文化是法治社会的内在动力、精神支柱、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撑。当前,要充分发挥法治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凝聚和引领作用,就要以系统化的思路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工程。要在“普”字上下功夫,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奠定法治文化传承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加强重点对象的普法工作,加大流动人口、外来务工人员等难点群体、盲点区域的法制宣传教育,广泛传授法律知识,传播法律思想,促进领导干部依法办事、广大群众学法守法。要在“新”字上下功夫,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中强化法治文化传承发展的物质基础。善于运用现代大众传媒,不断拓展宣传教育阵地,拓宽法制文化传播渠道,丰富法治文化产品。如整合现有资源,以规模化谋求社会影响的最大化;以政府立项、市场运营、公司运作的服务外包方式,创作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法治文化精品,增强法治文化传播的有效性。要在“实”字上下功夫,在普治并举中形成法治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积淀。不搞空洞的宣讲,通过调查研究深入把握各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积极介入党委政府难点问题,变事后被动宣传为事前主动预防,根据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及时把法律送到基层,真正做到“普法宣传到一线、普法成效在一线”,切实解决现实问题,从而使普法工作得到各级领导重视与支持,受到广大群众欢迎与参与,使法治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内在、长久的生命力。

履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职责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于加强司法行政工作社会化的问题。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性决定了司法行政工作必须走社会化道路。从实践层面来看,社会对司法行政工作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支持配合还不够。当前,要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化。如依托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切实增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参与度。以江苏为例,可结合全省推广的“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党委、居委会、管理服务站、综治办)社区管理架构,加强基层司法行政组织、专业社工队伍建设,增加司法行政基层一线的工作力量。又如,探索建立社区矫正工作协会,构建畅通社会各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平台和渠道,从而共同维护好社会公共安全。

――关于提升司法行政工作信息化水平的问题。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提升社会管理效能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司法行政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手段新方法,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证明,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力“推进器”。

第12篇

关键词:工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1(C)-0120-02

引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摆在我国各级政府和干部面前,并且在相当长时期内需要努力破解的重大课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从时展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社会,二是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系统谋划社会治理的改善。有人说“十二五”,是中国改革的大考,我国社会走到了一个诸多领域的改革都进入深水区、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改革不进则退,这也是目前中国整体形势面临的严峻问题。如何实现社会管理与经济快速增长协调,开创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工会作为一个地位特殊的群众组织,在这种调整中,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工会组织要充分认识到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准确把握工会组织代表广大职工参与社会管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一、工会在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中要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加强社会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建设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公民社会来节制资本,制约权力。应当坚持保障和发展劳动者权益,让劳动者更多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因此,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生存依据。通过工会把广大职工组织起来,维护自身权益,就是对资本的一种制衡,避免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因此,工会要更加立场鲜明地立足于维权,充分借助于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职代会、劳动争议调解等方式,把维权做得更主动、更规范、更到位。与之相适应,工会从组织管理体制、工作运行方式、工作职能定位、工会干部能力要求等各个方面要进行逐步的、同时又是大力度的改革,使工会从福利型、活动型的社会组织,真正回归到维护型、服务型的利益组织,在推动社会的均衡发展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为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困难救济等方面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在公共服务领域,需要在政府和市场之外,寻找新的力量,其途径之一便是发展和吸纳各种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提供,以应对日趋增多的社会问题。工会已经具备比较完善的帮扶工作体系,涉及法律援助、创业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大病救助等,能帮助职工解决一些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从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政府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同时工会也要积极借鉴其他各类现代公益组织成熟的管理运营经验,善于整合利用更多的社会资源来提高帮扶能力。

二、要充分发挥工会网络健全,联系职工紧密的优势

职工是社会群体的主体组成部分,既是社会管理服务的对象,又是社会管理服务的评判者。工会作为职工的自治组织,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工会联系的是最广大的职工群众,应该成为党提升社会整合能力的有力助手。目前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多元化,价值观念、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多样化,在推动社会更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容易造成社会阶层的断裂。因此,一方面要通过完善制度和政策来推动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均衡发展,避免不和谐的社会结构,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来疏导社会情绪,要真正深入到职工中去,了解他们,倾听他们的声音,做职工的代言人,这样才能有效地起到“剂”和“减压阀”的作用。工会要及时反馈职工的合理诉求,真心帮扶职工。总书记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创新社会管理,归根结底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利益。

三、工会在培育公民意识方面应有所作为

公民参与,体现了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宪法原则,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应有之意,用公民参与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而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力倡导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实现“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就要培育和增强社会公众的公民意识,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有序、平等地参与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做到自主、自律、自治,为建设民主法治社会奠定实践基础。但是,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细微、点滴的积累,需要日常化的实践和体验,需要各个基层单位民主管理的实践来培育。因此,工会要用好现有的各类民主管理手段,动员广大职工以更加主动积极的姿态参与本单位的民主管理,同时引导督促企业负责人树立管理互动、成果共享的经营理念,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职工的民主参与,共同塑造企业以职工为本,职工以企业为家的文化环境,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动员组织职工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引导职工群众实现自我管理和服务。要培养职工善于协商、敢于维权的意识。工会在参与利益关系协调中,关键要做好劳动关系的协调,要逐步提高与企业经营者、社会有关方面沟通协商的技巧、能力和水平,以非对抗性的形式和最小的成本消除双方的分歧。重点要推进劳动合同、集体合同、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职工安全生产、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等方面职工合法权益的实现状况。

四、工会组织要特别关注农民工

农民工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大量农民从农业转移出来,形成的一支新生劳动大军,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农民工已成为是城市产业工人的主体,是城市新增人口的主要来源,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巨大推动力量。近年来“80后”、“90后”农民工,有人称他们为新生代农民工,逐步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盼望能够定居城市,融入城市文明,然而在城市中,他们面临就业、工资过低或者拖欠、无社会保障、子女教育难等各种问题。对待新生代农民工要“以人为本”,要关注他们特殊成长经历,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加快他们与城市的“融合”。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对于城市健康发展,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调查显示,社会组织包括党、团、工会、妇女组织等对农民工的情感具有慰藉作用,与没参加各类组织的人相比,参加社会组织可以使心理问题的发生比降低64.8%,但目前仅有13.8%的农民工参加了社会组织。专家指出,建立企业社工体系是解决农民工心理问题的制度基础。社会各界都期待工会在社会管理和创新中有所作为。各级工会组织要积极介入农民工心理的干预,在就业和生活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能力。各级工会干部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职工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拓宽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新思路新渠道,与时俱进地做好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各项工作。应尽快建立起以工会、共青团、妇联为主体,其他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企业社会工作体系,其中工会在解决劳动争议、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工作环境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央重视和加强社会管理,是人民群众的新福音,是各级干部的新课题,也是中国工会发展的新契机。对处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的中国来说,只有社会管理得到了切实加强和改善,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全社会就会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凝聚更加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