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7:26: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地理课后服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但是,课本插图、教学挂图或地图册,往往存在比例尺小、内容详细、复杂、字小、界线模糊、死板等不尽如人意之处。怎样才能让地图为教学服务,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呢?笔者认为,画图就是一个最好的方法。那怎样发挥画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教师画图和学生画图两方面来分析。
一、教师画图
1.课前画图
地理教师要想上好地理课,地图是关键。要想地图符合教学的需要,几乎每一节地理课都要画图。但有些地图可以在课前准备好,一是可以节约时间;二是可以给学生有一个整体、直观的感觉。如:笔者在讲授《中国的地形》“中国的地势”这部分内容时,课前用小黑板把“沿北纬32°中国的地形剖面图”画好。到上课时,把地形剖面图一亮出来,指导学生看,学生对中国的地势特征就有了一个整体、直观的感觉,略加思考就可以归纳出中国的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三级阶梯)。
2.当堂作图,讲绘同步
虽然课本里、地图册中都有地图,但是如果教师上课时只要求学生看里面的图,学生印象不是很深刻,有时还会找不到教师要求找的地理事物。如果教师换一种方式,边讲边画,把讲与画有机结合起来,使死的“哑图”变成了“活图”,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随着教师的语言和笔触而转移,知识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提高学习兴趣。
3.复习课画图
复习课上,要复习的内容多,又不能像上课一样一点一点地讲。其实,很多时候都可以通过画图来解决,一幅图可以包括很多知识,可以把所要复习的内容放到一幅图中。如:在复习《中国的地形》时,笔者在中国轮廓图上首先把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分界线画出来,其次把中国各种走向的山脉画上去,然后再填入各个地形区。这样,一幅图就包含了整节内容,把文字和图形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真正达到文图合一,对学生掌握知识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学生画图
1.课堂上跟着教师画图
在地理课堂学习中,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地听教师讲课,看教师画图,在课堂上看似知识都理解、掌握了,但是,记得不是很深刻,课后对学过的知识很容易忘记。如果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一边听教师讲、看教师画图,一边跟着教师画图,效果会大不一样。因为,这样会把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各种感觉都充分地调动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而且对要识记的东西印象更深刻,记忆更持久,回忆起来更容易。
2.课堂上按要求画图
在课堂上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画图,以及时巩固学生所学。例如:学了气候资料(一个地方各月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表示方法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教师可以在旁指导画图。通过画图,学生才会真正学会看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理解、掌握这个知识点。否则,有的学生学完初中地理还不会看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3.课后画图,把知识点落实到图上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教师可以切实重视抓好以下六点工作,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传授知识,贴近生活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地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衣食住行,旅游观光,建设家乡和祖国,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生活中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涉及信息最多的还是地理知识。如:为什么冬天冷夏天热?为什么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天气预报中的各种符号代表什么意义?什么叫世贸组织?等等。地理教学中教师若能联系生活提出问题,让生活经验地理化,地理问题生活化,就会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倍感亲切。当学生和教师一起解决了生活中一个个熟视无睹的问题,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身心愉悦,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自然就会提高。例如:讲“青藏高原地区”时,播放歌曲《青藏高原》,让学生聆听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加深对祖国风光美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情。同时提问假如暑假里同学们去拉萨旅游需要带些什么必需品?青藏高原海拔很高,离太阳很近,可是气温为什么很低?给学生思维上的冲突,同学们踊跃思考,积极讨论,你一言我一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这样的地理课教学效果一定不会错的。
二、三维目标领航,让目标导引教学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定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让目标导引教学。例如在教“海陆的变迁”时,先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海陆是变迁的,那海陆为什么会发生变迁呢?通过媒体展示让学生知道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详细介绍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并让学生试着用这些理论解释一些地理现象。通过关注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知道海陆是变迁的和海陆为什么会变迁。学生能在这堂课开始关注自我“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依靠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分析能力,结合我所提供的一系列材料,有序解决自己所产生的疑惑,能够科学地解释“海陆为什么会变迁?”
三、变换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根本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多样化的研究性学习,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教学方式,在教法的选择上,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例如在讲“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节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充分讨论气温与生活的关系基础上,让学生来讲述,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主要的是锻炼了学生能力。关于气温的测量我们学年实践活动曾经带领学生到我市气象站,教学生观测的方法,要求他们按时观测并根据观测结果画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如果我是学生,我将如何分析教材和思考问题?我将会遇到什么困难和困惑点?希望老师怎样调节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习兴趣,开发学习潜能。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
如何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对现代教育手段非常的娴熟,特别强调的是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从而使其服务于地理课堂教学。地理是一门趣味性比较强的学科,很多地理知识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生动有趣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这些多媒体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形象的认识地理现象,学生通过调动多方面的感官,科学形象生动的掌握好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进而提高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例如,六年级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一节中,地球的公转和四季的形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我将这部分内容通过多媒体组合课件加以演示,让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动感画面,认识地球如何绕太阳转动,运动时的方向,以及四个节气太阳直射点分别落在地球上的什么位置,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知空间,从而能更好的把握重点和突破难点。
五、《地理填充图册》的有效使用是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归宿
《地理填充图册》是初中地理教学常备的作业,如何改变“猫追老鼠”现象,让学生由消极、被动、应付的态度变为积极、主动、乐观地完成,提高作业的效率,采取以下策略。
1.调查了解学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的主要原因
通过调查,谈话征求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主选择,是课堂完成,还是课后完成,通过师生商讨确保每节课留5―6分钟时间给学生完成作业,不让作业留在课后,以减轻学生负担。
2.注重《地理填充图册》作业的过程管理
《地理填充图册》实行一节一改,当堂面批或互批;每节课前两分钟请各组课代表对学生是否带填充图册、是否及时完成上节课的内容,批改过错误的地方是否及时订正等进行常规检查,老师进行抽查,重点服务潜能生,培养其良好习惯。
六、正确把握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升华
一、 多媒体教学与初中地理课程结合起来的意义
1. 所谓的多媒体就是利用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存储与传递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的组合。多媒体技术具有综合处理文本、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媒体的能力。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多媒体CAI课件的优点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将外界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经过分析综合获得知识。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的获得很小一部分是通过听觉,大部分是通过视觉。多媒体CAI课件集图形、文本、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为一体,能为学习者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
2. 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地理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初中地理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一些地理事物是学生没有见过或者是根本看不到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语言或图片进行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无法实地观察或者抽象的地理事物,进而形成正确的表象,对地理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例如,在讲述《气温和降水》一章节时,我出示课件《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后,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分布规律(1.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2.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降低;3.同纬度陆地和海洋气温不一样等)。
3.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兴起,使计算机的应用从办公室和实验室迅速扩展到学校、家庭、商业、文化、艺术等科技、生产和生活领域。它的兴起为21世纪教学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也为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注入了崭新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多媒体信息技术发挥出它的最大功效,让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既要突出地理新课标的特点和满足新课程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而创造出更多的多媒体课件,使地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的运用
首先,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可通过三维影视宏观纵览地理环境,微观放大展示地理模型、标本,使地理课堂比较生动和直观地模拟地理现实。此外,它使媒体转换更方便迅速,可代替教师现场的讲解、板书和演示,尤其对重复授课多的地理教师来说,大大减轻了教师重复、繁杂而机械操作的劳动。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获得了丰富而直观的教学信息,增加了地理课堂教学容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获得较佳的教学效果。
其次,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前的导入对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总是对新鲜的事件充满好奇心,对未知的世界充满憧憬。
教学中,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影、CD、VCD、摄像系统等都将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无限渴望。例如,在初中地理第三册中有一节《收听天气预报》,若老师在课前用录音机录下前一天的天气预报,在课堂上,先播放,然后引出所学的内容,这种新颖的导入可紧紧地套住学生的注意力,自发产生一种对了解有关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的兴趣,如果教师边作板书边分析天气预报中用到的符号,并由此引申到世界各地的天气预报,必将大大提高学生对地理的感性认识,激发探索地理奥秘的激情。
第三,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地理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的媒体进行综合教学,必将优化教育。学生不但要具备科学的思维、工作和生活能力,还要不断摄取增强素质的新知识和使用新知识的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则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宽广的条件。上课时,学生通过观看各种颜色的地图、图片、引人入胜的动作、优雅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消遣。课后,老师可布置相关的作业,强化学生主动学习机制,将师生协作、生生协作的互动学习引入学校、家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引导学生从广度往深度上发展,在注意观察地理现象的同时,认清现象的本质特征,理解掌握它。这样让学生分辨出知识的主次关系,去伪存真,培养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第四,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地理教学 生活实践 结合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方面是有所作为的。教师要转变观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走进地理课程,从教材里走向生活世界。
一、从生活中走进地理课程
1.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初中学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其中包含大量的与地理有关的现象或问题。例如,寒来暑往,四季变化;日出东方,月落西山;道路交通;商品购买等,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这对学习新的知识形成新概念会有极大的帮助。在学习“地球的形状”时,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提出证据说明地球表面是个曲面。学生除从卫星照片直观看到地球的形状外,还回答了在海边看到帆船从远方驶来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体;电影电视中看到大草原上奔跑的马群,从远方跑来,先看到前面的马,再看到后面的一大群马等方面进行论证。对于抽象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学习地理知识,引发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2.让学生积极地进行生活体验
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地理知识,既有利于理解掌握有关的地理知识,又能为学习新的地理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体验的方式包括小实验、小制作、调查访问等。例如在学习“海陆因素对气温的影响”时,要求学生用一盆水和一盘沙同时受太阳照射一个上午后,用手分别去试,感觉如何?然后放在阴影下散热,到晚上还是这一盆水和一盘沙,再去试试,感觉怎样?学生有了这方面的亲身体验,对“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氏;冬季则相反”这一知识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对学生有关的气候知识帮助甚大。再如,开展“垃圾不愁嫁”调研活动,学生以自豪的生活垃圾为研究对象,每天对垃圾进行分类、称重、定量分析研究,提出各种如何减少和利用家庭生活垃圾的可行对策。直观地认识环境问题,并提高自己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探究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手段。善于观察是学生获得“生活中有用的”、“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重要保证。很多地理知识就在学生的身边,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无疑会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教学“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前,布置学生收看晚上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观察天气预报过程屏幕上先后出现的图像,每个图像上有哪几种颜色或哪些符号,并思考这些图像、符号表示的各是什么天气内容?又如教学“水资源”内容时,组织学生课后观察调查并思考:学校西侧小河的水质状况,分析其水质变化的原因及对周围的影响,为其发展前景提出设想和建议。这样,通过观察发现未知的问题,对这些未知问题进行探究时又可以通过观察而得到答案。
二、从教材里走向生活世界
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学生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能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又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学生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老师善于把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把地理课堂教学引向广阔的生活世界。
1.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情境
巧用地图、播放影像、欣赏乐曲、演示模型、自由辩论、角色扮演、社会探究等,都是创设情趣性教学的好方法。其中,社会探究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教学生怎样对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对于初中生,我们可以以课堂为舞台,创设小社会环境,让学生从小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培养社会责任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学习“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内容时,在学生根据污染指数判断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实际讨论,列举我们周围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污染空气的实例;大气污染对于们的危害,近来有哪些改善或加剧危害;你对净化大气,创造美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有何建议等,从而让学生对空气质量形成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在这类活动中将逐步学会如何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利用材料支撑自己的见解,如何发挥讲演的感召力、鼓动性和幽默感。
2.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这是学习地理要达到的目标。教师应努力激发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产实际、生活实际、乡土实际,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教学“聚落与环境”可布置课后作业:你根据学校现有布局设计一个绿化美化方案,并说明理由。这样不仅可以更有效地接受信息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又如教学“中国的交通”后,让学生制订一个暑期旅游计划,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多个旅游景区的游玩,以节省经费和路途时间为前提选择交通工具且根据各景区气候特征准备衣物和必备品。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又是对学生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考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地理的用途,更自觉地在生活中应用地理。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1情感教育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地理课的学习中求知欲体现在学生对地理知识有着怎样的兴趣、对万事万物感到好奇,于是就产生想探索的欲望等其它方面。初中生虽然有旺盛的求知欲,但从整体上来看,受农村中小学学环境的影响,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地理课堂上,首先要讲清学习地理的意义,不断强化学习目的,培养他们对学好地理知识的责任感,从而增强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求知欲能使学生主动深入发现和解决地理学习中的问题,大大增强学习效率。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情感教育适时融入每一堂地理新授课中。
2精心设计,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1创设情景诱发激情,彰显情景教学魅力
巧妙导入,激发兴趣。我们一定要注意每一堂课的导入设计,争取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地理教学上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讲《亚洲概述》,我们可以播放《亚洲雄风》做开头,激起学生探索亚洲高山大河的兴趣。比如讲《中国的人口民族》,我们可以播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和爱国热忱。触景可以生情,巧妙地设计教学情境,可以很好的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教学中引入和创设一定具有情感色彩的情境,便能叩响学生的心灵琴弦,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不由自主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非洲———人口自然增长最高,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粮食严重短缺。我们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两张张图片,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上,远处一只秃鹫正在虎视眈眈的等着猎食她;一群衣衫褴褛的黑人小朋友又饥又渴,急需救助。当看到这两张图片时,同学们都震撼了。他们在渴求了解非洲的同时,也坚定了国内幸福学习生活的信心。
2.2创设问题情境,用“疑”带“学”
2.2.1利用影像资料创设问题情境
影像资料在思维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世界地理《西亚》一节的时候,笔者先给学生播放一段两伊战争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而产生很多疑问,西亚人民守着世界石油宝库为什么会战乱丛生?西亚地区为什么会成为世界热点?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能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2.2.2运用学生的直接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地理教学是由教材、教具、地理事物、现实生活四个部分有机组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巧妙地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更好地将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和教材中的间接经验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学习《合理选择交通方式》一节中,笔者让学生分组讨论从蓬安到成都可以选择哪些交通工具,哪种出行方式更经济实惠。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让地理知识为学生生活服务。
3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科学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对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的学习方式。初中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做一些课前预习作业、课后的拓展作业或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撰写教学活动中设计的专题小论文。自主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只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3.2互助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人际交往,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局面,让每个学生在集体的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快乐,促进全体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新课标鼓励学生互助合作,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学习氛围。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笔者鼓励学生互助合作,共同组织讨论,平等交流,活跃学生思维,对于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也无法解决的问题,笔者就会适时地给予点评、讲解,通过师生参与共同解决学习问题。为有效地激发学生互助合作的学习兴趣,笔者会积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获得师生的肯定评价,满足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学习成果展示包括组内展示和组间展示,组内展示指学生通过资料查找,得出相关结论,并在小组间展示交流,互助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组间展示指小组通过互助合作,意见交流达到一致观点后,派小组代表在师生面前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4运用积极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第一,随着新课改的到来,要求教师以综合能力素养培养学生。而空间思维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地理学科的综合素质。当前,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以综合能力素养来培养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在培养中学生地理知识的时候,可以以知识结构系统的方式进行培养,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且对于学生的观察力以及空间想象力等素养的发展。学生在学习地理的具体过程中,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长久下来,能够满足国家素质教育的需求。第二,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空间想象力得到提升,让学生拥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关于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学生的想象空间,特别是对于正在读初中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正是空间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刻,举个例子,地理教材中拥有大量的人文图片,这些图片对于学生来讲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的脑海中建立一个漂亮的空间。能够将地理知识具体化,锻炼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也是思维空间提升的过程。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考,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作答,这种答题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2关于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主要方式
2.1丰富教育内容
教师对于课本教材的内容讲解,需要有计划地将空间思维的知识点贯穿在知识点中,帮助学生逐渐养成空间思维意识。举个例子,教师在讲解世界宗教和语言这篇文章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将地理空间引入课堂,然后将宗教和语言进行空间划分。在学习人类聚居地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将区域划分或者区位的优势引入到课堂中去,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角度进行空间分析。在学习,我们生活的亚洲这篇章节的时候,可以以亚洲为教学形式引入区域地理的理念,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对人文,自然环境,地理的关系更加了解,并且通过这种形式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2使用直观教具根据当前的地理教学来说,教具可以把地理内容更加具体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形成表象。这种方式能够将地理的概念更加科学的构建,并且能够增加学生的想象能力。地理中的教具主要有挂图,示意图,模型等。一般来说,教学挂图主要是帮助学生对虚拟空间有一定的了解,促进想象力的发展。示意图,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动态的地理现场。关于图文资料和模型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表面现象观察地理事物。
2.3有计划的设置问题
在开创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生分组讨论,并且需要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课本内容问题进行思考,当然每一个问题设置都是有技巧的,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并且展开讨论,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促进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让课堂效果达到满分。同时学生也能在这种课堂氛围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并且以合作的形式开展课堂,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2.4开展课外实践课程
关于地理的创新思维,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新鲜的事情展开创新思考,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同时教师可以以课外实践课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一种创新思维能力的方式。
3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教学的基本原则
对于初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言,是初中地理教师开展地理教学创新与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为了更好推动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初中地理教师便需要在开展教学创新优化之下,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以制定教科学化合理化的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3.1目的性原则
初中地理教师应遵循目的性的基本原则,在开展地理教学活动之时,一切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和教学举措都应该服务于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多元化的设计,以实现对教学目标的基本落实。
3.2主体探究原则
初中地理教师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之上,需要遵循主体探究时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转换教师的教学角色,发挥就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功能,去引导学生在地理课堂中实现主人翁,最大化提升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水平和认知水平。第一,初中地理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以正确处理学生与地理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之中实现主体性的发展;第二,初中地理教师要关注于学生为中心的基本教学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主要思想,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下改变以往被动的学习状态,而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之中也需要积极帮助学生走出以往教学的束缚感,更好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实现对地理的探究交流和分析,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强化学生学习意识。
3.3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的含义是:对于学生,教师应先让他思考。思考之后,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再去指点他。当学生经过思考,有所领悟,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去开导他。坚持这一原则教学中应努力做到:(1)教师讲授的内容应集中在教材的难点上,讲授要主次分明,突出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讲学生急切需求的知识,满足他们的求欲。(2)要讲练结合,使学生经常处于思考状态。(3)设问应具有启发性。(4)加强自学辅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教给一些地理方法论知识。(5)适当组织讨论,让学生动脑、动口。(6)应充分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具体表现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
3.4情感培养原则
对于培养初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而言,需要发挥情感的巨大作用,比较情感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对于任何事物出现的第一反应。初中地理教师需要遵循情感培养的基本原则,要求学生能够发挥情感优势,去迫切的完成对于地理知识的探究与探索意愿。在地理具体实践教学活动之中,初中地理教师需要时刻关注自身情感的展现,用自己的耐心、爱心与关心来点燃学生的信心,使得学生在地理课堂中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之中。第一,初中地理教师可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构的方式,按照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感知,激活学生对于地理知识情感探索的思维,并感受到地理知识所带来的乐趣与魅力,增强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二,初中地理教师可借助开展多样性与多元性地理活动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实践之中,产生对于学好地理课程的情感,实现地理空间思维的发展。
3.5直观性原则
初中地理教师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情况之下,需要遵循直观性的基本原则。首先,初中地理教师应充分准备一些直观感性的地理材料,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和感知等方法,对所看见的地理知识形成直观理解并产生学习认知,形成更为深刻的学习记忆,努力将所学到的直观性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之中,以强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像以往一样,将许多知识进行胡乱堆砌,在具体运用之时而无法寻找;其次,初中地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开展挖掘乡土地理材料的方式进行课外地理观察和实验,增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并能够形成对实践类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将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大幅度发挥了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
4以中国的行政区分为教学案例
4.1实践目的
首先需要对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位置进行了解,产生学习的信心,同时让学生产生地理空间的定位能力。
4.2具体过程
【关键词】地理教学 脑科学原则 微视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104-03
一 什么是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
微视频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学者McGrevv所提出的60秒课程,在我国,2011年胡铁生老师提出的“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
这里我所指的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是指基于现代教学设计思想,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在5~8分钟、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地理问题或核心内容的多媒体教学视频。视频涉及的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
二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特点与意义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时间短、内容广、形态多。所以,“短、快、精”、大众参与性、随时随地观看是微视频的最大特点。将微视频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当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充分发挥地理教材的价值,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渴求有重要意义。
1.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对知识点的针对性强
其围绕一个特定地理知识点(一般是重难点),集中聚焦该内容,教学主题界定严格,突出问题显著,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实用高效。
2.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由文字、音乐(或解说)、视频画面三部分组成
丰富多彩的媒体视频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画面、音乐、解说声音多管齐下也能使学生展开想象,深思问题。
3.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可使学生随时、随地、随需地展开学习
时间上方便灵活,及时、高效、便捷。空间上机动灵活,微视频的使用不受场地限制。使用方式上多种多样,网络、手机、微博、微视频地理学习平台等,都可使用。
4.现代科技产品为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提供了便利手段
随着手提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现代移动数码产品的普及,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可通过网络覆盖远程学习和在线学习等领域,为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提供优质和丰富的资源。
三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设计为什么要在5~8分钟,而不是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时间30~40分钟,这是符合脑科学原则的,即符合注意力集中时间为10分钟以内的基本规律。下图为注意力集中时间曲线图。
由图可知:学生的注意力在10分钟以下的时间内能够高度集中,这时投入学习就会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如果不断延长时间,注意力就开始下降,这10分钟左右的集中学习是最快乐的,也是学习动力、创造力、想象力最大的时间段。因此,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设计,应限制在5~8分钟。
四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制作方法
1.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制作的硬件和软件
硬件设施:电脑、麦克风、摄像头、宽带网络等
软件设施:(1)图片处理软件(如我形我速、Photoshop、光影魔术手、美图秀秀等)。(2)音频工具(如MP3录音机、Cool Edit Pro等)。(3)视频采集、编辑软件(如会声会影、Snagit32等)。(4)幻灯片制作软件(如ppt等)。
2.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主题和设计方案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制作应该有“主题确立、视频方案设计、素材准备、微视频制作、完善优化、总结反思”六个基本环节。(1)确立主题。微视频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分钟,但是也需要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良好的微课程应该是井然有序的。通常情况下,一节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只关注一个地理知识点。教学主题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如“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经纬度的确定”“方向的判定”“非洲的气候分布规律”“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的判断”等。(2)视频方案设计。确立主题以后,就要对视频制作的方案进行设计。方案设计的内容要包括:语言设计(引导语、讲解语、点拨语、总结语),地理问题设计,地理课教学情境创设,导学方案设计和温馨提示等。
3.素材准备
搜集并整理与主题相关的地理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等材料。搜集方法,可利用教材配备的光盘资料,也可通过互联网搜集更全面的资料。
4.微视频的制作步骤
应用ppt制作出教学课件,充分利用ppt丰富的功能,让你的课件内容有血有肉、生动且对学生有吸引力。调试好电脑耳麦、摄像头的功能,使其正常工作。通过屏幕录像软件Snagit32,选定ppt播放屏幕大小。确定屏幕录像,同时开始播放ppt,必要时对幻灯片内容进行解说。录制后保存成avi视频。利用会声会影视频编辑软件进行视频加工。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制作一般要求做到以下六个方面:(1)高质量:文字、图像、声音力求较佳。(2)主题明确:开门见山,直接指出地理问题,重点突出。(3)具体生动:问题或解决方法清晰,将地理原理暗含于地理问题、现象、故事和解决的策略中。(4)巧妙悬念:层层递进,让学生有想不到的地方和对问题有恍然大悟的感觉。(5)举一反三:让学生看到地理问题背后存在的问题,对相同地理问题有本质的深度解读与思考。(6)培养情感:让学生在微视频教学中产情感共鸣,从而产生亲近感与认同感。
5.完善优化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制作完成后,最关键的就是要看其效果,地理教师要反复观看自己制作的微视频作品,同时也可以让部分学生试看,并让其提出修改建议,使微视频进一步完善优化,尽量提高微视频课程的质量。
6.总结经验,开展教学反思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开展后,教师要及时了解教学反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留言,结合自己的微视频地理教学实践,认真反思,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课程设计,努力提升微视频地理课程的设计水平和质量。
五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设计及运用策略
要制作出一节好的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不仅需要地理教师对教学内容熟悉,更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狠下功夫,要学习科学与认知心理学,研究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学生最优质的地理课程教学。
1.制作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时,要充分发挥地理教师个人的特长与优势
在重难点问题上,要向有特长的地理教师虚心请教,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精心设计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使学生们能得到最优质的地理教学资源。
2.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设计的基本流程
一般为“导入――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播放――学习理解――课堂练习――归纳总结――反思感悟”。对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设计时,教师要注意如何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在观看的同时如何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如何加入课堂练习,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课后及时进行对该微视频的反思。
3.要制作出一堂好的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
除了有完美的教学设计外,微视频中还应该有一些靓丽的视觉效果或优美而又活泼的动画。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资源和软件技术运用能力才能完成。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软件运用技能与技巧,熟悉各种图片、音视频制作的方法,才能精心设计、制作出富有特色的微课程,为学生学习地理服务。
4.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中,主讲教师要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对所讲地理知识进行透彻的分析
抓住重点、解决难点,语言精辟,声声入耳,促使学生抓住细节学习,加深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提高微视频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5.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设计要重视细节
设计出能够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完整且浓缩精华的地理微视频,促进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如“东南亚”专题,可以划分为“东南亚地理位置”“中南半岛”“马来群岛”“马六 甲海峡”“东南亚富饶的物产”“东南亚国家”等几个短小精悍的小专题供学生学习,这样这一节课的内容不但简洁实用,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6.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要加强微互动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设计,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既有点拨提示,又不断地渗透地理学科的思想和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六 结论
随着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变革了地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转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一、完善生命教育理念,树立良好身教典范
教育是人的灵魂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认识与堆积。良好的生命教育理念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前提条件。生命教育的成效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信念。因此,地理教师应强调对生命本体存在价值的珍视,要致力于强调对生命神圣性的追求,要注重对生命家园的建构,对生命审美境界的引导,强调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应在认知、情意与技能方面多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充实生命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生命观。教师不但应具有正确的、健康的及自然的态度,同时更应该是位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及关爱生命的教师,而且应本着赤子之心,甘愿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对生命的情感和体会,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使学生能充分地感受生命的活力和生命的喜悦。另一方面,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随时出现的问题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引导,要关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这些都会对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它的教育功效有时甚至比知识的传递更为重要。再者,要注重教师的教学理念因素。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集中表现为两点: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情境。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在课堂上即时捕捉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才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主动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在实践中学习。同时教师应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这才是地理课堂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深挖教材,构建富有“生命气息”的地理课堂
生命教育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教育,是引导人生走向美好和完善的教育。让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地涌流,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追求。初中阶段的生命教育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学会欣赏人类文化。地理学科的特有性质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进行生命教育的机会,教师充分关注和挖掘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生命教育素材,努力构建富有“生命气息”的地理课堂,引导学生建立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教会学生如何关心自然、关心社会,进而培养其形成科学的生命观。
1.创设情境,启迪心灵,在感受自然魅力的同时,懂得珍爱生命。
有人说,生命教育就是“从生物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开启希望之光”。地理学科中强调对生物的保护,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实际上就是要引发学生内心中对绿色、阳光、生命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认识世界,尤其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增进学生与大自然的亲密感情,培养学生的生态情感,使他们欣赏并感激自然,让他们感受到自然之美,才能逐步养成主动的、带情绪色彩的生态行为习惯。教师在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情境教学法,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声音、图片的再现和鲜活的生命展现,使学生入境、生情、思考、感悟,体会生命的价值,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和情感的共鸣。
例如八年级《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如果单纯地只通过书本内容是很难带动起学生的思维共鸣的,我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引入了大量精美的图片、浪漫的诗歌,还有自己旅游时的照片,此外我还选取了科教频道近来播放的纪录片《美丽中国》的片段,抒情的文字、优美的歌声、震撼的图像,通过大尺度、多角度的空间展示,把祖国的壮丽山河尽展在学生的面前,为学生打造了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充分带动起了他们的情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进而引发了他们珍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共鸣。又如我在讲授《台湾》一课时,课前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制作手抄报、绘制台湾地形图,用这些资料来装扮教室,烘托氛围,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灿烂的文化、富饶的物产、台湾繁华富丽的都市、多元的现代享受、鲜美的水果、闻名于世的阿里山、日月潭……充分激起了学生对台湾的向往,课上一曲《阿里山的姑娘》彻底点燃了学生的热情。
2.合作探究、启发思考,在了解人地协调的同时,懂得尊重和敬畏生命。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尊重生命,既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又要尊重自然界所有的生命。大自然总是用一只无形的手巧妙地平衡着各种关系,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和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规律,敬畏自然中的生命。中学地理教材是以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地理环境为出发点,以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为主线,以人地协调理论为依据来编写内容的,其中蕴含着大量人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的案例。教师应运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进而渗透生命教育。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积极倡导新课程理念所提出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生命意识,这是地理教育回归学生、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最终目的和体现。
如,我在讲到关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时采用了合作讨论的方式,课上学生们讨论得很热烈,提出了很多点子,集思广益,开拓了思维,虽然其中也不乏一些不太实际的方法,但毕竟是一种创意,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然后我又以“低碳生活,有你有我”为主题,开展了一次班会活动,通过绘制手抄报、编排小品、废旧物品变废为宝小制作等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在生活点滴中注重环保,为低碳生活献计献策。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深化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加强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如我在讲到有关“保护文化遗产”时,让学生小组讨论“保护遗产的重要意义”,由于答案具有开放性,有一定的思维和探究的价值,有利于学生热烈参与,并且各组的回答也不一致,最后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从而得出保护遗产的重要意义。通过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课堂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再如我在讲授《北京》这节课时,课后活动中有一个关于老北京规划,四合院和胡同的去与留问题,我采用了分组分角色来进行辩论的合作学习形式。角色扮演要求学生转变思维方式,真正从所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采取行动。对于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这个问题,学生往往存在懂得其中道理,但又与实际联系不上的情况,采取分组角色扮演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可以全面认识这个问题的。每一组学生从一个角度、一个目的进行问题的诠释,每种角色对于文化遗产的作用认识不同,拯救文化遗产的方式和措施各有不同,通过思维的交流与碰撞,有利于全体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增长能力,同时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沟通。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更有切身感受。
3.开展研究性学习,组建课外活动小组,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生命教育的价值。
地理学科内容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使得地理研究性学习在内容选择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作为新课程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其目标之一是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认识社会。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直接感受;在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过程中,懂得多方面地去获取地理信息,并用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因此,很多知识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来进行深化,在活动中提升生命教育的价值。例如:“室内环境污染与改善建议”“小区绿化与居住环境的改善”等,这些课题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懂得保护大自然就是珍爱我们人类的生命。又如我在讲授人口问题时,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课外调查活动:调查自己居住的小区周围的人口、环境、资源状况,理解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理,感受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再如我在讲授天津地理时,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搜集资料,或是出去采风,进而了解天津的风土人情、乡土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并由此上升到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我在讲授《中国的自然资源》这部分时,结合学校倡导的“珍爱地球,保护环境”活动,搞了一次“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爱护环境的实践活动,通过给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的介绍和指导,普及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目前地球环境不断恶化的认识,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有关演讲和手抄报、宣传海报的制作活动,在班级内部开展节能减排的各种创意活动,进而把各项活动推广到学校和家庭,深化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唤起学生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情感,让他们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珍惜生命、爱护生命。
三、关注时事,联系热点,服务现实,提升生存技巧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打开教材,我们会看到关于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方面的叙述占了相当多的篇幅,还涉及到各种人为灾害,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滥砍滥伐、酸雨、臭氧空洞、全球变暖、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教材要求学生对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发生、防御有正确认识,具有安全意识,并能基本掌握自我保护的措施。从“生存教育”的大视野来看,教材还特别强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强调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关爱生命”“生命至尊”的精神。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出台的《地理课程标准》,把“关爱生命”提上了日程,发挥了纲领作用。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针对某一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自救演习”,再如“联系生活经验并运用有关资料,讨论季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举例介绍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的问题”等。作为教师,我们是学生成长的守护者,理应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的知识、方法和逃生的技巧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在学习地震、海啸、洪水、飓风等知识时,让学生意识到:在大自然面前,生命是脆弱的,自然界任何一个微小的环境变化都可能使生命受到伤害。联系现实,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灾害是其中一种,其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毁灭性极大。5.12汶川大地震,震颤着整个中华大地,短短几秒钟就夺去了十几万人宝贵的生命,给我国带来了巨大创伤。虽然我们无法预知和躲避灾难,但我们能从现在做起,把学生培养成知危险、懂安全、能自救的最强生命力,这也必将使他们受益终生。我们可以利用地理课堂教学,讲授防震减灾知识,同时我们还应切实有效地进行一些地震应急对策训练,要求学生经过训练后,能表现出良好的防震意识和应急素质。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普及生存技能知识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选修课的时间,开设一系列关于逃生技能方法的校本课程,更多更细致地为学生讲解生命危难关头的自救方法,要充分联系现实,尤其是近些年来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像洪水、冰雪天气、冻害、浓雾天气、沙尘天气、雷电天气等,要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到的知识与自己是息息相关,非常有用的。事实证明,地理学科的“生存”教育具有坚实的基础,具有长期的积淀,具有系统的载体,具有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误区;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7-0034-02
微课从制作到传播,参与其中的教师深有体会,尤其在目前的初始发展阶段,教师都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微课的制作之中,而在炙热的微课浪潮下,我们必须诊断当前微课现状下的误区和探讨更好的教学策略。
一、重审现状下的误区
微课教学的目的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弥补教学现状下的缺陷。而实际的微课制作的过程却存在两种教学误区。
1.技术与教学本末倒置
初中地理的教学目的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1]。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储备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锁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去深入认识、体验、欣赏、感悟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此时,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解读学生学情、剖析教材价值、突破重难点上。而就当下微课制作的要求和已有的硬件、软件设备,教师要制作一节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需要花费的时间远远大于教师备好一节课的时间,教师为此花费大量的时间并不是在教学行为上,而是在微课制作的技术上,这种技术与教学本末倒置的教学行为已经忽略了教师的最本质的价值所在。在本质价值和服务价值发生矛盾时,教师一定要分清主与次,千万不能因为微课的技术而忽略对教学的研究。
2.减压与增负背道而驰
初中地理是初中必修课程中的非中考科目,在考取高中即考取大学的应试现状下,中考的压力一点都不亚于高考。学生每天在语数外、理化政上所花的时间远远大于很多教育专家所预设的。如果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布置很多的微课让学生去预习教学内容、巩固教学内容,这种学习时间远远大于微课的10分钟,因为,学生需要下载,需要电脑、平板、网络等多种工具,中间穿插的时间同样是一种负担。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还会受电脑和网络中众多诱惑元素的干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容易陷于电脑中的游戏、视频、音乐等娱乐软件之中。而这种减压与增负背道而驰的现状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深析需求下的策略
任何一个新生产物的出现都具有它的两面性,作为教师不能一味追求新生事物的价值与优势,也不能一味排斥新生事物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微课热”下的缺陷确实存在,但是其特殊的效果还是不容忽略的,教师要妥善用之。
1.网络资源充分共享
就地理学科而言,我们需要让学生课前预先预习的内容或者课后进行巩固的内容,不一定要教师自己花很多的时间制作相应的微课。教师可以尝试通过网络下载,而对于收费的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和同一县市的地理教师组建QQ群、360云盘,将好的资源充分共享。在长期的积累和共享的作用下,每个教师所花的时间、金钱要少很多,而这种资源共享所带来的效应则很显著,教师可更好地剖析教材和学生,选择更好的资源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而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教师应该研究微课的制作,并制作微课,使其成为共享资源中的一部分。
2.巧用微课特殊效果
微课中一些特殊的效果是传统的教学行为所达不到的,教师要巧妙用好微课的特殊效果来服务于教学。比如:用微课的视频效果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很多地理面貌、文化特色、风土人情,等等,教师用语言和文字很难达到相应的渲染效果。比如:在人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学中,需要突破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到其中的规律和特征,教师仅凭地球仪、文字、图片是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的。为此,可以借助微视频和微动画,通过视频的感官刺激效果来促使学生的理解。除此之外,微课、微视频还有激发学生兴趣等效果,这些效果教师都可以巧妙地灌输于课堂内外,以此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3.将作业变化成欣赏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初中地理并不是让学生掌握高深的地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教学的开展来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2]。这些素养的获得要求学生带着感知、体验、欣赏、感悟的态度和目标去经历,不需要通过死记硬背再强化学生对某些概念、地理常识的记忆,更不需要通过繁重的题海战术来提升学生应对会考的能力,而是让学生在生活体验、生产活动等日常行为中逐渐积累相关素养和知识储备,这种行为是一种自发的、享受的过程。比如:在学习人教版的《大洲和大洋》后,可以将中央十套中“人与自然”栏目的相关视频和节目推荐给学生欣赏,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和同学、父母一起欣赏相关节目,结合自己在课堂中的学习和节目中的介绍,无形之中积累更为丰富的知识与情感。
教育是一种持久的行为过程,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某种新潮而摒弃教育最本质的元素,应该妥善用之,让所有本质以外的元素科学合理地服务于教育,才是教师最需要研究和实践的。
参考文献: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普及。在当前课堂教学占主体的情况下,多媒体教学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于中学地理教学而言,多媒体技术更是带来一片生机与活力。这一现代教育技术也成为地理教师的得力助手。以下对应用多媒体教学打造初中地理高效课堂进行总结。
多媒体是利用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传递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的组合。多媒体技术具有综合处理文本、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媒体的能力。多媒体cai课件的优点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将外界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经过分析综合获得知识的过程。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的获得11%通过听觉、83%通过视觉。多媒体cai课件集图形、文本、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为一体为学习者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地理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学科。中学地理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一些地理事物是大家没有见过或者是根本看不到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语言或图片进行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无法实地观察或者抽象的地理事物以便形成正确的表象,对地理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下是应用多媒体教学打造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地理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体现:
1.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地理学习过程中强大的动力,他能促使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幅挂图,手段单调、呆板,学生很容易感到疲劳和枯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文本、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这些多媒体手段的使用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愉快接受知识的心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达到满意的效果。有很多的风景名胜学生不可能都去过,而我们也没有条件带学生去实地考察,如果仅仅依靠语言来描述,就显得苍白无力,学生容易疲劳。然而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赏景观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地理学科的内容多、范围广,很多地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是大家看不到的、无法想象的,学生难以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在课堂上较为被动,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cai课件就可以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由静到动使学生感知大量无法观察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在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太抽象,仅靠语言和静止的图片来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在讲课时把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变化等内容用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形成正确的表象,理解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变化、为什么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一个很难讲解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手段使学生亲自感知一目了然,掌握难点。
3.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传授知识外,还要在课堂完成大量的板书、板图,往往需要很多的时间。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要图文结合一些图形的变化过程用语言来描述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难以理解。如果在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点基础上使用多媒体教学既能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又能充分的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即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即加大了课堂密度,又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果,减轻了学生负担。
同时,应用多媒体教学打造初中地理高效课堂也有局限性,多媒体课件固化了教与学,无法完全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而目前的多媒体课件都是教师课前精心制作好的,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情境,无法根据课堂的实际教学进行调整,从而导致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部分课件华而不实,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少教师在上过多媒体教学后都有同样的困惑:课堂上的氛围轻松愉快,学生表现得极为活跃,但课后检测时却发现学生该掌握的知识点没能落到实处,教学效果与预期的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些课件的制作过分注重观赏性,华而不实,导致学生上课时如同观看电影或动画片,难怪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有时甚至还不如传统教学来的扎实。多媒体技术往往过分降低知识的难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媒体技术被引入中小学课堂后,把教学信息以丰富、生动的多媒体形式,如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表达出来,确实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但由于课件的设计过于直观、形象,学生动脑思考的机会减少了,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不利的。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专注于课件的演示而忽略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总之,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不仅得力于好的教学设计,也必然伴随着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及自然、得体的态势语(教师的态势语包括身姿语、手势语、表情语、目光语等),这些都是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助于教师准确传递教学信息,并随着教学情景与学生的感情共鸣,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的确,教师的言传身教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在多媒体课中,师生间这些情感的交流已被渐渐地忽略了。甚至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模仿电视台综艺类节目,将欢笑声、掌声都一起设计好。这不仅不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而且也违背了地理学习评价的基本理念。针对地理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之处,我们必须扬长避短,去粗取精,达到为我所用,地理多媒体教学必须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只有这样,多媒体技术才能真正服务于地理教学活动。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探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解决3点半难题
在北京,很多家长下班比孩子放学时间晚,只好给孩子报社会机构举办的各种托管班或培训班。然而,在这些托管班中,虽然大都存在师资差、安全隐患问题,但还是成为不少家长“无奈的选择”。
从2014年1月开始,北京市教委明确要求: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各中小学在星期一至星期五下午放学后的3点半至5点都会安排课外活动,费用由财政部门按照城区学生生均400元、远郊区县学生生均500元给予补贴。这项为家长解忧的教育公共服务,成了北京推进素质教育资源整合和发挥学校、社区以及家庭教育合力的突破口。对家长来说,不用花钱,孩子有人管,还能满足孩子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
事实上,孩子课后失学失教问题并不仅限于课后3点半,在周末以及寒暑假期间,家长无暇照顾孩子的问题同样存在。在北京市推出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前两年,朝阳区已经开始探索构建更加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体系,帮助家长解决孩子课后失学失教问题。
朝阳区青少年社区教育培训中心主任石立龙说,培训项目包括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4种素质能力的课程模块,建成了300多名包括知名专家、中小学教师和志愿者在内的师资队伍,建立了覆盖76所试点校、20个社区、10个综合基地在内的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基地,将课外活动引入社区。社区提供场地、人员,政府以购买服务的形式提供师资、课程和教具,让孩子们在社区里开展课外活动。此举受到很多家长的欢迎。
从机器人到3D打印机
2015年12月,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特邀两家机器人公司在体艺楼展示大黄蜂机器人、仿真机器人、助力机器人等各式机器人。机器人公司还专门为学生举行机器人表演和机器人足球赛,为学生上了一堂格外生动的“机器人科普”拓展性课程。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大都是第一次与机器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此次“机器人科普课程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学生在获得科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对机器人有全新的了解。六年级学生姜维也不例外。他酷爱科学,喜欢做小发明。观看了机器人表演后,他下定决心要加倍努力学习,长大以后设计出更加先进的机器人。
同样是科技进课堂,珠海北大附属实验中学则从珠海西通电子有限公司采购了一批3D打印机,建成了3D打印教室,让3D打印技术融入课堂。教室里,几个同学围着3D打印机,正在打印着设计好的模型3D立体挂饰,直径大约四五毫米的白色塑料线从打印机入口经过高温挤压,变成直径1.75毫米的线条,再经过不断叠加,慢慢变成了3D图的立体形状。看到设计好的平面作品变成了实物,同学们兴奋地感叹:“没想到这么先进的‘高科技’我们在学校就可以学了,以前只是在电视上见过,现在终于可以在做中学了!”
学生们憧憬着:数学课上,打印一个几何体,更直观地去了解几何体内部各元素之间的联系;历史课上,用它来复制有考古意义的物品,以便进一步观察;美术课上,将平面设计的作品制作成3D版本的艺术品以及一些基本模型;地理课上,用它来绘制真实的地势图,人口分布图等;化学课上,把分子模型打印出来观察;生物课上,打印出细胞、病毒、器官和其他重要的生物样本。
校长于涛博士说:3D打印技术实现虚拟世界与实体世界的有机结合。3D打印机进校园,将使得学生在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上得到训练,将学生的创意、想象变为现实,极大发展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从而实现学校培养方式的变革。
学农教育感悟生活
2015年10月,北京市城区启动初中学生学农教育活动,基地设在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在这里,学生们可以体验集农事教育和农事劳动为一体的除草、施肥、养殖等课程,既有传统农业又有现代农业。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开发了一系列接地气、接课本、接生活的学农课程,并推出学农教育课程平台。学院同时加大了对基地的改造和修缮力度,比如,新修缮了农家小院、青年农场等,还原了原汁原味的劳动生活场景。该基地共有18个课程套餐、共90门课供学生自主选择,涉及农业与生产、农业与生活、农业与创意、农业与生态、农业与文化五大类,60%以上为实践课程,实现了学校学科课程与劳动实践课程的有效整合。学生学农经费由市级财政承担,该项生均经费标准为1800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353—01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魔力,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兴趣是行动的不竭之源。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是关键,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产生兴趣。怎样才能做到呢?多媒体课件就是最好的道具!现在学校教室都配上了“班班通”,这样就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教学平台。
让学生先欣赏一段香港繁荣的影视片段或景观图片,以音乐作背景。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可使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可以把学生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来。用这样一段影视片来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巧设问题.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成功地上好一节课,必须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在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景、气氛方面有独到的优势。在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
一堂课的导言,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探究事物的冲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地理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学,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用生动的事例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的求知的欲望状态。总之,只有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知识,从而有利于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课件创建与课堂教学相适应的形象逼真的情景和意境,将知识动态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好奇心,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出现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具有容量大、速度快、生动直观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弊端。课堂容量大,反而使许多学生接受不了。对于学生们来说,学习的内容毕竟很多是自己没有接触过的,许多学生需要一个思考和接纳的过程,但课件中的许多内容总是一闪而过,在学生们头脑中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速度过快,使许多善于思考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思考的时间,也只能是疲于奔命地去接受,而不是通过理解来记忆。即使课件具有很强的完整性,但很多图像与总结性提纲只是一闪而过,留给学生总结与整理思路的时间非常有限。生动直观固然很好,但有时候往往流于形式,一节课上完后,课堂上学生们非常有兴趣,也充满了新鲜感,一张张美丽的图片确实让许多学生大饱眼福,但是课后却什么也记不得了,把课件中老师讲解的精髓抛弃了。同时一些重难点问题需要反复练习时,因时间、方式、器材等因素限制,不能实施,缺少灵活性。所以教学往往成了有趣的教学或是精彩的教学,而不是有效的教学,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也要有相应的解决方法,要重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在多媒体课堂,可以辅以小黑板、模型等工具,配合教学,起到加深、总结的效果和巩固教学成果的作用。.地理教师仍然要重视传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一些需要举一反三、反复讲解和练习的内容上及情境教学的生成中,教师采用传统的画图等方法,仍然可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多媒体地理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多媒体的运用,使难于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地理教学中,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
现代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通过技术培训、业务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对多媒体工具的掌握水平。要针对教学内容,对资料进行活化处理,按照突出性原则、重复性原则、局部放大性原则、新颖性原则等,使地理素材突出地、动态地、重复地呈现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定向感观刺激,使地理要素与空间形态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地理是一门文理兼有的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广泛性、区域性、动态性和实用性。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地理学科具有不可推脱的责任。鉴于当前初中学段地理教育的现状,我们作为教育者更应该与时俱进,努力改进更新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教书育人,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娟妙.教师如何做好多媒体教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
[2]朱京曦.多媒体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3]袁天才.多媒体图表教学法[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