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一地理教学方法

高一地理教学方法

时间:2023-07-31 17:26: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一地理教学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一地理教学方法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困难;原因;对策

高中时期的学生面临即将高考的压力,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许多学生都反映学习起来有困难,本文就对地理教学中学习困难的原因和策略进行一些探索。

一、高一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

1.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不够

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基础之上的,学生对知识的准备程度和水平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就说学生初中地理需要掌握的知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必要条件,但是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一地理学习中往往与初中地理知识相脱节。这也与初中地理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初中地理不参与中考,加上初三的时候又不学习,以至于到了高一的时候,由于时间间隔太久,许多学生对地理的基本知识都无法熟记,而且一进入高中学习也随之紧张起来,地理的课时相对较少,但课程内容较多,教师虽然在教学中对初中知识进行了一些回顾,但仍不能使学生有效地链接原有的知识,导致学生在高一地理学习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这也十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缺乏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不断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高一地理学习中学生感觉学习地理困难,成绩也得不到明显的提高,长久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降低,无法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循环往复下去,不但成绩会逐渐降低,甚至更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自

信心。

3.学习不得法,地位思维较低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可见性,而且又是一个文理知识相交融的学科,学生要想提高地理学习质量,就必须加强记忆,提高理解能力。学生必须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这样才能真正地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但是很多学生把地理学科归为文科,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往往依赖于机械的记忆,忽略对地理原理的理解、

分析和探究;在课堂中也只是听,不去主动地去思考,无法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链接,也就更谈不上对知识链的构建;习题中也只是对简单的模仿或记忆型的题进行解读,遇到相对灵活的题的时候无法进行知识迁移。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无法具有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地理学习,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4.教师的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是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改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倡导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有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堂课下来很少看到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少了探究这一过程往往会使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情绪受到压抑,十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解决高一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困难的策略

1.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地理教学中不难发现有很多学生说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地理,学了地理有什么用等等。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不到学习地理的好处,这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机。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地理的好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做法: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认识地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时事热点,补充地理教学,如学习地震灾害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去搜集有关的地震资料,让学生自主分析,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意识。

2.精心设计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只有学生主动地去构建知识才能真正地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如在课前给学生列出学习的目标、重难点,并回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链接;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内化知识,并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等;在课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及时查漏补缺,并设置课后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学习方法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借助图示进行记忆、对相关知识链进行记忆、网格记忆等等);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教给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教给学生对知识归纳整理的方法。通过方法的传授,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当学生看到成绩后必然会激发学习的热情。

总之,在高一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困难这一教学现象,必须加以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更乐于参与到地理学习中。

参考文献:

[1]刘丽,杨颖.学习困难生研究述评[J].德育心理,2008(1).

[2]李刚,查良松.高中地理入门教学困难原因探析[J].内江科技,2007(1).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效率

由于我地区的中考科目没有地理,多数初中学生对这门课程很不重视。在初一、初二年级,有些学校常用地理课上主科、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地理课;在初三年级又没有开设地理课,因此学生的地理知识普遍遗忘和欠缺,几乎是一片空白;升入高中后再上地理课感到十分吃力;这是高中地理教学及会考的拦路虎。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高一年级地理教学中,依托各班配置的先进电教设备的优势,在地理课堂教学别注重了高、初中地理知识的衔接、地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复习、补充

高一地理上册涉及到许多初中地理知识,例如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部分内容是高一地理的重点。学生在初一学过,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此内容几乎是空白。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如果按照教参书安排的进度教学,不仅课时紧、而且多数学生未听懂。因此我采取了以下方法:(1)对学生难懂的章节放慢讲课速度;(2)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内容进行复习;(3)制作高中地理课件,用动态的图象演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观看课件要学生自己总结地理规律。

二、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数理化知识进行整合

有人说地理学是“文科中的理科、理科中的文科”,高一地理涉及到了大量数理化知识,有的知识还未学过:如角速度和线速度、椭圆有两个焦点……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怎样应用数理化知识突破教学难点。例如:

1、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数学中的数轴、坐标等知识。如“大气的垂直分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等书上插图,学生的读图、识图的能力并不理想;大多需要老师重新从数学的角度来介绍,然后再回到地理知识的传授上来。

2、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物理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大气温度与运动的关系”(即热膨冷缩原理)、“大气密度与气压的关系”(密度小气压低、密度大气压高)、上升气流常出现阴雨天气(凝结)、下升气流常天气晴朗(蒸发)、季风的特点及成因等内容,如果教学中仅作为地理现象讲授,而不复习相关的物理知识的话,学生很难真正掌握。

3、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化学元素与矿物、岩石的关系、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的关系、土壤的形成等,都涉及到很多初中化学的知识,在教学中要进行适当的复习并加以应用。

总之,在教学中涉及到初中数、理、化、生的有关知识时,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根据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整合初中的有关内容,而不是将高中地理课上成初中数、理、化和生物课。有的班级基础较好稍作复习即可;有的班级则需要对某个问题加以详尽讲解,才能真正理解教材内容。怎样才知道学生的相关知识是否欠缺呢?我采用的方法有:一是提问法,即对有关内容设问,如果答得不好则说明基础较差,需要复习;二是“反馈法”,通过对学生练习的批改,可以知道他们哪些内容不懂,然后采取相应措施;三是“叙述法”:设计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将自己对有关教材内容的理解叙述一遍,可以掌握他们的学习状况,然后对症下药。

三、充分利用电教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先进的电教设备,包括网络系统、计算机、投影机、实物展台、Internet等,对于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讲台、一张嘴”的传统授课方式,提出了挑战:怎样才能提高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效率?通过探索与实践,针对地理课的特点,我尝试采取了下列方法:

1、利用多媒体突破地理学的教学盲点

地理学科所特有的综合性、直观性、动态性的特点,特别需要有这样的先进设备。因为地理教学涉及到大量的图片、照片、表格、录象及一些动态过程(如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需要展示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十分抽象,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使地理教学长期存在盲点。从开学第一天至今,我几乎每堂课都使用这套设备,认真制作了课件用于教学中。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是增大教学容量:二是将书本上抽象、枯燥的内容、情景形象的再现、活化教材,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三是可将节约的时间用来复习初中的内容和讲解习题。假如没有这套设备,我不可能有时间来复量的初中地理知识。

2、利用投影仪对有关表格、地图进行讲解

地理课有大量的地图、表格、曲线图、柱状图等林林总总,若是仅靠教师的粉笔作板图的话,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也不很准确、美观。因此我利用教室中的投影仪,展示一些有关的高、初中地理图、表,可以将重要的内容放大:或者用笔圈出,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初中应该掌握而未能掌握的内容,如:七大洲、四大洋、主要的海上交通要道(巴拿马运河、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等。同时还可以将选择题、读图题等投影在屏幕上,供学生练习或老师讲解(如画晨昏线);还可以将学生画的图投影、点评,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

我县部分学校任对初中的地理教学重视不足,一些学校的地理课由其他科的老师兼任,甚至部分初中根本不开地理课。这样一来,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而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十分密切,且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高中地理与其它科目一样同属高考科目,难度上的跨度大,大部分学生初中的地理知识严重缺乏成了高中地理入门的最大困难,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与初中知识联系的地方,教学难度较大,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非常重要。下面,就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问题,我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认知水平及初中地理仅作为"副科"的限制,较多的采用讲授法。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应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尝试,个人认为,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工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通览教材、课标,对学科知识体系要心中有数

高一地理教师不单要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也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近几年我省初中地理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多,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的调整。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作适当的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后,并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确立带领学生复习初中地理知识的起点和重点。

2.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可采取课堂提问、问卷调查或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进行。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随时掌握的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对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

3.精心设计教学衔接内容,重点突出必备知识

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后,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彻底解决,高中教材中将要涉及的内容重点复习。例如很多新生对《地球和地图》内容掌握不牢,一些概念混淆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特别是经纬线、经纬度知识。又如区域地理图普遍掌握不好,一方面在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形成空间概念,拿到一幅地理分区图,不知道这是地球上的哪个地方或者说这幅图是用来干什么的,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能灵活的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在班上贴上中国政区图和世界政区图。

4.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是成功教学的关键的环。比如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挂图、多媒体教学、诗歌、趣事等,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身心愉快中学习。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引用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江淮准静止峰的时候引用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让学生发现自己熟知的诗句中原来还蕴藏了那么多地理知识。

二、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知识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都有所增强。而且,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引导。

1.注重学法引导,减轻学习负担:

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问题的设计上和知识的传授上与初中都有很大的区别,如:初中教材在介绍气候知识时,只要求掌握其最主要的分布地区即可。而高中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气候表格或降水柱状图等相关气候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是什么气候类型,如何形成、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这时候,如果教师对学生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会明显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此时能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进行适当的点拨,他们将很快的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生。

2.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分层教学”;策略

一、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分层教学”方法的认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方法主要是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中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高中地理教师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要给学生们创造一个适合学习的环境,同时把因材施教提高一个层次,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不断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断地挖掘学生的潜能。高中地理教师一直站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前沿,他们知道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不断地改变教学方法,一切为了学生,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分层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分层教学”必须落实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1.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教学目标

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们的学习基础不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的起点和认知能力不同。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时,必须熟悉《地理教学大纲》,透彻掌握地理教材的内容,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从简单到复杂,然后进行分层,分层提高,分层推进。学习的过程一定要从基础阶段的学习到逐步增加难度,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进步。

2.在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

高中地理教师在给学生们讲课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来安排好教学内容,使知识由浅入深,分层提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逐层深入,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再上一个台阶。这样学生就会在不断地学习深化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课堂的习题练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浅显的习题,然后再将浅显的习题不断地扩展成为难度大一点的习题,这样学生才能够感受到动脑思考的乐趣,通过逐层递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得到收获。

3.逐层深入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逐层深入是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学习创造机会,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要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们勇于发言,对不理解的知识要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对班级里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要给予耐心的指导。在课后,布置地理作业是巩固学生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要进行逐层的深入,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通过做地理作业帮助学生完成地理的基础习题,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的意义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不断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实施分层教学,要求高中地理教师统一地安排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的总体目标,并且将每个目标进行细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给予分层指导,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教学的不同要求,培养学生的个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的方法,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能够积极进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他们的今后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再是单一的形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分层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克服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在课堂上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已经变成了主动的学习。教师通过分层指导,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逐层深入,这种教学方法适应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符合学生学习习惯。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先要重视学校的教育,教育要从基础抓起,同时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我国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协作学习法;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协作学习模式便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并且因其独特的优势业已成为现阶段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因此,如何让协作学习法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得到更好的运用,已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协作学习法的作用

由于具体学习内容不同,协作学习的具体方法也不同,协作学习法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的应用有待深入探究,从实践来看确实起到的很有效的作用,笔者从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可贵的经验。

1.协作学习法给学生带来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协作学习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发挥的空间,以往的教授知识方式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进程缓慢,传统教学方法单一地传授知识,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及能力,就能够在课下继续学习。

2.协作学习法打破了师生间的交流障碍

良好的沟通能够让老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阶段学习水平,通过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来制订学习计划;学生通过沟通交流,一方面可以增进师生间感情;另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3.协作学习法可以锻炼学生对信息的掌握能力

未来的世界是信息时代,在有能力的同时比拼的是信息的掌握量,信息即意味着机会,学生在协作中会经常进行信息的搜集、检索、归纳、记录、互换、分析、使用等,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可以锻炼多种能力,成为真正的多面手和素质型人才。

二、协作学习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创设合理的合作互动情境

协作学习方法的应用实践表明,该方法能有效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运用该种教学方法时,不能局限于对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索,而应强化学生主体之间的协作与交流,从

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并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使每位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转化。同时,在运用协作学习方法过程中,应首先为学生创设出一种合作互动情境,从而使学生在这种互动情境中产生情感与意识的转变,并提升学生的协作意识。

2.选择合适的协作学习内容

相对于其他学习方法而言,协作学习方法不是全班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而是以小组的形式对教师指定的内容进行讨论。因此,对于协作学习知识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协作学习教学方法的效率。

对高中地理教材而言,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协作学习,

而应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对教材内容进行精挑细选来开展协作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随后,应将选定的内容划分至每一个小组,然后由每个小组的组长将任务细化到每一个成员身上。例如:在高一地理上册内容教学过程中,笔者分别选择了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海洋资源环境的开发与利用等来作为协作学习内容,在每一次学习过程中学生都能接受不同的任务,通过小组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使整个班集体成为一个有机的学习整体,并使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获得了显著提升。

3.强化小组之间的协作探讨

在小组之间的协作探讨过程中,应引导小组内的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知情况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并强化对存在疑义问题的讨论,并对各种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与整理,最后对探讨结果进行总结,并形成书面报告。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对信息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同时,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与探讨,还能使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升。在小组探讨工作接近结束时,教师应组织各个小组的组长召开组长座谈会,并对各个小组的汇报结果加以总结与完善。

例如:在“气象灾害及其防御”这节内容教学过程中,有个小组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并加以分析、研讨,总结出以下结论:

(1)干旱是因长期降雨偏少而形成的一种空气干燥与土壤缺水的

现象;(2)造成干旱的原因有很多。这个小组的成员还分别用文

字、图片以及视频等元素对干旱的成因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非常生动;(3)干旱这一突出的气象问题不仅会造成粮食减产,甚至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稳定。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探究,不仅强化了对于气象灾害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还增强了学生的节水意识。并且,学生还能根据身边的问题,从自身角度阐述干旱对各个行业与领域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之后,学生还以小组协作的形式,提出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等缓解干旱问题的有效措施,通过对材料的整合、理解与创新,还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4.注重对协作学习结果的客观评价

评价环节作为对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信息反馈环节,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学生的协作学习成果,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评价,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变化等因素给予客观评价。同时,也可结合教学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试卷测试、座谈、小组互评等评价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协作学习方法、步骤等进行反思,这样更利于协作学习模式的开展。在此过程中,同样应注重情境的创设,从而激发起学生进行下一步协作学习的情趣。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观察各个环节的动向,并对心得体会进行认真记录,总结经验教训,以切实提升协作学习法的运用效能。

第6篇

关键词:课前准备;合作学习;当堂检测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指学生在教师讲授新课之前,先独立地预习内容,通过感知教材,查补旧知识,寻找疑惑等途径,对所学内容达到初步理解,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组织教学并测试,以达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这种高效的课堂模式需要实事求是才能使课堂富有生机,达到高效。结合中学生的特点和地理教学规律,在地理教学中有效应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需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导入新课,做好自学指导

在课前,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在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情况设置教学情境,由于中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所以导入尽量以兴趣激发为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方式。依据教学内容而定,不能生搬硬套。

在导入新课后,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或板书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该把握住三点: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以高一地理“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为例,教师导入新课后,展示的学习目标是:(1)知道聚落的概念和类型。(2)通过例题分析知道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3)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在导入展示完成后,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自学,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自学时间、内容、方法、要达到的标准以及当堂检测的方法和要求,包含了这样的自学指导才是有效的自学指导。

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会有很多疑问,让学生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出标记,自学完成后,让学生自主讨论遇到的问题,并争取互相之间能答疑解惑,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如在“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课的学习中,有些学生在分析例题的时候会有疑问:“丽江古城海拔那么高,却为什么冬无严寒?”知道原因的学生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丽江古城的西面和北面的山地在冬天能抵挡住西北风的入侵,所以冬天无严寒。”这样就很好地利用了课堂的生成资源。

三、教师注重“后教”和当堂检测

当教师解答完学生的问题后就转入检测,检测的目的是了解学情,发现问题。检测的方法一般以练习板演和做练习题为主,这样更容易暴露问题。教师检测的内容主要是学生自学的内容。教师在检测时应选择后进生作为检测的对象,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了解学情。检测完之后,对出现的问题要进行补充讲解,这样一节地理课才算圆满结束。

总之,课堂教学的形式要多样化、灵活化、具体化,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地理课堂上的运用正体现了这一教学宗旨,这一模式不但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使学生在紧张快乐的气氛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我相信,通过对“先学后教”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地理教学必将会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从而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7篇

关键词: 高一地理教学 乡土案例 教学模式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依据。新课标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提出了新的理念。关于学习内容,新课标提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变长期强调的“依纲(教学大纲)扣本(教科书)”,要把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编入教学内容中。要超越以往地理课程只限于课本和课堂的观念,扩大学生接受地理教育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关于学习方法,新课标明确提出“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这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在复杂多变时代求生存、求发展所需要的一种基础性的学习能力,“使地理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呈现出生命活力。

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如何使地理课堂教学符合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成为地理老师研究的新课题。乡土地理作为地理课程学习的载体之一,又是新课标规定的“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应该引起广大地理教师的注意。把乡土地理和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尤其是学生接触较多、容易理解的乡土案例教学就成为一种值得探讨的教学方式。

在高一地理必修教材的教学中,必修一的气候类型和必修二的传统工业区、城市的区位因素、城市化等都是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的知识难点,易学难懂。如果采用互动、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引用淮南市的资料以案例的形式教学,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把课本中的地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成为真正的“生活地理”,实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一、利用乡土案例,加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

在上高一必修一第二章的“全球气候类型”时,学生对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这一部分内容掌握比较快(可以死记硬背),但是对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和特点却不能理解。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对照教材第39页的图2.16确定淮南的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然后让学生比较淮南的夏季和冬季的气温、降雨量及风向,在学生回答出淮南夏季气温平均在25℃左右、降雨量为一年中最多、风向多为东南风,冬季气温平均在0℃左右、降雨量为一年中最少、风向多为西北风后,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思考原因并帮助学生总结:一是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是由所处的纬度位置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决定的。淮南地处北半球中纬地区,气温比低纬度地区低,比高纬度地区高。并在此说明全球气候依据气温的高低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二是夏季降水多、吹东南风,冬季降水少、刮西北风是由淮南所处的中低纬地区大陆东岸的大气环流决定的。夏季风从东面的海洋上吹来,比较湿润,吹东南风而且降水较多;冬季风从西北高纬大陆内部吹来,比较干燥,吹西北风而且降水较少。在引导学生回忆气压带和风带及高、低压的基础上,总结出全球气候按年降水量的变化分为年雨型、夏雨型、冬雨型和少雨型。最后得出气候类型的判断原则:“温度定带,降水定型”。

最后把上述总结归纳,并套入教材的图2.16,学生基本上可以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对于学生而言,全球的气候太抽象,而从学生所熟悉的当地实例着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不熟悉的知识时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利用乡土案例,加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而且应该教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教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时,我就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淮南是一个重工业城市,主要的工业部门就是煤炭、煤化工、电力等传统工业,这和教材中的内容吻合,而且淮南也经历了和德国鲁尔区近似的兴盛―衰退的过程,并且鲁尔区的经济复苏也值得淮南借鉴。

在上课之前,我要求学生先把教材自学一遍,并给学生留了课前作业――调查淮南市的工业发展现状,让学生试着发现淮南的工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结果在上课时,我意外地发现学生找到的资料非常丰富,对淮南工业在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仅把课文中对鲁尔区工业发展、兴衰的观点很好地运用到了对淮南工业的分析上来,还找了许多资料佐证,甚至有的同学把整个工业化进程都整理了出来。这对我在上课讲解传统工业区时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都积极踊跃地发言,对其他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讨论、评价。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课本中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对于淮南的工业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甚至为此写了一些小论文,在文章中详细阐述了自己对淮南工业发展的观点,还部分涉及工业活动对城市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大大地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能力。

三、利用乡土案例,进行课程改革,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新型课程模式,它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知规律出发,以“问题”为中心,以“创造”为指向而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最大限度地开阔学生学习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摆脱传统学习的被动式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就现在的素质教育而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加深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了解和热爱的比较先进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高一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时,由于课本知识比较抽象,缺乏实例说明,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实际上这一知识点教好了,学生的兴趣还是比较浓的。鉴于淮南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拥有非常典型的地质特征,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辅例,我向学校申请了《八公山地质公园中石林的成因》这一校级研究性学习课题,带着学有余力的学生到八公山实地考察,以八公山的石林成因分析为切入点,结合书本中关于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知识,实地考察、分析石林的成因,并初步和云南路南石林的成因进行了比较。学生在去之前找资料,上网查素材等,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实地考察时,一些学生随身带着大量的收集的资料。在考察过程中,学生都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提出观点,并对课本中的知识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在此过程中,我拍摄了大量关于典型地质构造的照片,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适时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获得视觉上的映像,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了本课知识后,均对淮南有这么多典型的地质地貌感到自豪。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一方面对地理,尤其是淮南市的地理环境加深了了解,对家乡丰富的自然景观啧啧称奇,另一方面在探索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求知的过程中学会了课本的知识点,使地理教学真正意义上回归了乡土地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6.

第8篇

关键词: 高一地理 原因 对策

进入高一的学生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高一地理知识理解困难,尤其是因基础不牢、学习方法不当而产生失落、失望、迷茫等不良情绪,使得成绩不断下滑,彻底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丧失兴趣及信心。针对地理学科的“难学”现象,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及对策。

一、原因

1.初、高中地理学科知识的衔接不够充分,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

许多学习过初中地理的学生在大脑中有这样一种印象,初中地理很好学,不外乎死记硬背,考前记一记,却忘记了人的认知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中地理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而地球、地图、气候的基本知识在初中教材中介绍得很浅,再加上高一地理章节中涉及的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知识此时学生还未来得及学习,从而导致在教学中出现知识的“断层”,增加了对有关地理知识理解的难度。

2.学习方法不当,对地理的学科特点认识不足。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学科特点,如具有文理交叉的特点,以及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强的特点。许多学生在刚进入高中阶段时有一个认识的误区,简单搬用初中的学习方式,强化死记硬背,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常常重记忆轻理解,总认为在考试前背一背就行了。没有真正理解地理的学科特点,不注重理性的思考和推理的学习方法,不注重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当然就难以学好地理,难怪有学生经常发出感慨:地理怎么这么难学啊,书上的内容很好看,地理课也很好听,就是地理考试最难。

3.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

(1)思维的深度不够,分析、鉴别能力差。这要求对学科知识有深入的掌握和扎实的基础。要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就必须对认识对象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这要求学生的思维有相当的深度。有些学生常把一些词语形式相似的概念混为一谈,如“光照”与“热量”、“溶解”与“溶蚀”等,没有抓住它们的本质区别。

(2)思维的广度不够,综合能力差。地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品质要达到一定的宽度,这样才能在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对待问题。但不少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他们在进行地理思维时,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待问题,不能把各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思考,因而往往抓住了问题的一方面而忽略其它方面,这在地理成因的学习中表现得特别突出。

(3)思维逻辑性差,考虑问题缺乏条理性。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

4.学习地理的兴趣、需求不高,缺乏内驱力

地理学习动机是推动地理学习的直接的动力。在我国现行的教学体制下,学生从初中开始,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自觉不自觉地产生地理是一门副科的错误认识,从而在学习时间分配上,潜意识地对地理学科的关注很少。这样的学生没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内在需要,也无法产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明显影响其思维与主观能动性,“地理难学”的观念被感性地强化了。

二、对策

1.把握新教材,树立现代教学理念。

(1)树立现代教学新观念。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观、素质教育的质量观、面向世界和未来的人才观为指导。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另外,教师还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当代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化的社会,学生的视野十分开阔,个性化倾向明显。教学中要多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推广学法指导。高中阶段的学生无论在智力还是能力上都比初中阶段有了一个大的飞跃,迫切希望教师把学习方法的指导纳入教学任务中。为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在“知地”――了解地理事实,“明理”――理解地理原理的基础上,会“说理”――用实例说明地理原理,“析事”――对社会中出现的地理现象,会用地理原理进行判断、分析、评价。特别是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积累地理知识;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理解地理知识;指导学生广泛联系实际,注重知识应用;指导学生读图方法,提高识图能力,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增强实践活动。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活动”或“研究性问题”,利用好这些材料,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又是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深入探究的有效载体,一旦学生投入到这些与日常生活或自身需求紧密联系的“活动”中去,必将大大消除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社会中的地理现象耐人寻味,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妙趣横生,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求精神。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除了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之外,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实践知识的获得,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认识地理现象,探求地理规律。

2.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清除学习障碍。

教学难点是学生在课堂上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识点,它犹如学生学习途中的“绊脚石”阻碍着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在具体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点,成为学习地理知识的障碍。顺利突破这一障碍,不但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而且可以使学生不断感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产生高昂、持久的学习动机,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和成绩。反之,不能及时突破难点,学生所习得的地理知识、技能就支离破碎,缺乏系统。

3.深化初、高中地理教材内容,改进学习评价方式。

第9篇

一、我们的体会

1、认真研读和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各种版本的教材无一不是是围绕课程标准编写的。对于课标,无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材的使用者,都有各自的理解。我们觉得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针对正文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我们备课组的几位地理教师每周都坚持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先由教研组长分析课标,其他教师结合其余不同版本教材对课标的解读分析教学内容,最后统一应该讲哪些、讲多深、怎么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教材素材理解掌握它想说明的地理事物、现象原理与规律,同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的原理与规律。

2、深入挖掘教材图表信息,培养学生能力。近几年重庆市文综(地理)高考倡导“能力立意”,以多种图表为载体综合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与阐释事物的能力,以及探讨和论证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技巧,启发学生如何挖掘图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

3、营造探究式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来培养学生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探究能力。

例如讲必修一“热力环流”这一内容时,在教学过程我注重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围绕热力环流原理问题,确定了多个探究性问题:

问题一:A、B、C随高度(密度与气压)如何变化?

问题二:A、B受热不均,大气应如何运动?

问题三:⑴在近地面,气温与气压的关系

⑵高空与地面气压的关系

⑶高低气压是水平还是垂直方向的比较

⑷气压与等压线弯曲关系

⑸A、C两地天气有何差异?

问题四: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太阳辐射)

⑵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气压差异)

⑶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冷热不均)

⑷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以上这些精心设计的问题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探究氛围,让每个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加上教师的耐心引导,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师生互动效果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二、我们的困惑

困惑之一: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内容很难讲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尤其是必修一)

困惑之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目前,我校的班额偏大,大多在75人左右,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十分明显,有内向型、外向型;有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等各种类型。教师难以控制和了解全局,无论是学生自主活动还是分组活动都会出现活跃的学生热情高涨,而内向的学生遭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活动机会。而且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活动效果,活动也难以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此外,不少学生懒于动脑、不愿动口,任凭教师怎么鼓励、启发都懒于参与课堂活动,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十分困难。

困惑之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仍然未能很好地整合。教学是一个让学生探索知识与方法、增长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教学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还难以把握这两者的关系,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放开了,却忘了结果;或者重视了结果,而教学的方法却又回到了传统当中,最后出现“穿新鞋,走老路”这种现象。

三、我们的反思

1、教师要不断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新课改给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在教学上我们要认真研读课标,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业务上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速,使自己能充分地驾驭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实现师生互动,紧跟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改的落实。

第10篇

1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

在新课改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落实新课标就必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居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师说了算,学生对教师必须绝对服从,没有任何的发言权,在这种环境之下进行学习,只能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改提出了和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改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做好角色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当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等于教师就袖手旁观,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要发挥好自己课堂教学引领者的作用。只有教师为学生创设出适合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环境与条件,才能够在更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在新课改下,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愉悦的氛围当中,学生们会身心放松,他们思维的火花会被点燃,在知识上探究的欲望更强,更希望能够在学习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让自己得到肯定。

2运用小组教学法,激活课堂教学

在新课改下,教师要能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改变以往单一的讲授法,从而赋予课堂教学活力,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其中,小组教学法是新课改下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教学法的运用,能够发挥出学生的主人翁作用,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常情况之下,教师在进行小组教学时会对小组进行合理划分,在小组合作时,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作用。在运用小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让小组展开充分的讨论,为学生留出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当然,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教师要走入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及时给予学生指正;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对学生做好引导,帮助学生度过难关。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要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发言,说说本组讨论的结果,不管学生讨论结果正确与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都要给予肯定,多给予学生鼓励,保持小组学习的积极性。高中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肯定。因此,在运用小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由于高中生都具有好胜心理,在竞争中他们都希望自己的组获胜,通过竞争机制的引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

3优化评价机制,对学生形成激励

传统的评价机制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单纯依靠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评价模式不能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在新课改下进行课堂教学,还要注重评价模式的转变。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即使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也有自己的优点。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多个方面,除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还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学生的思想品质等等,不管是学生在哪个方面取得进步,有突出的表现,教师都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除了要由教师对他们进行评价之外,还要进行学生之间的互评、小组评价、学生自评等等,通过多种评价模式的相结合,让学生不断进步。

4把地理教学和生活相结合,从中体味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

地理是一门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教师要做到地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地理从生活中走来,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活力源泉。通过把地理教学和学生生活相结合,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地理知识,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且让学生在学习中懂得了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地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地理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地理课堂大起来。如,在学习高一地理中“锋面系统与天气”时,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和近几天的天气情况结合起来,我让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冷锋过境前、时、后天气的变化,课堂教学内容既具体,又生动。在新课改下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教师要讲解方法和对策。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只要教师肯下功夫,一定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作者:周占波 单位:江西省乐平三中

第11篇

【关键词】 地理;课堂;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1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前提条件

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育心理学、传播学、地理学、建构主义、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为学习而设计教学”,应做好以下几点:

1、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出因人而异的教学目标,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又要合乎学生学习的逻辑顺序。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地理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地梳理,分析各部分内容在全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锁定知识的“生长点”,对选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合理地组织与安排,使教学内容的设计更科学、更合理。

3、教学过程设计凸现“动与导”。在教学进程的编排和教学环节的组织上,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为学生提供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

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开放的教学方法,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5、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为他们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二、创设民主的师生关系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作积极的努力。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体谅他们学习地理的难处,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激励他们。

(二)和蔼的教学态度。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的谈话应和蔼可亲,学生回答问题时,答对的,教师应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感到愉快、有信心;如果学生答错或不会的,要给予启发、引导,诚恳相助,使学生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切不能训斥、讽刺挖苦学生,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求知欲。师生间的融洽关系与和蔼的教学态度都会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学生也就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当然也就容易创设出有效性的学习氛围。

三、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

(一)精选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抓住地理的主干知识,围绕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进行设计。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局限于既定教材,还要适当加以延伸,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一种充实感,另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是精心筛选的,具有基础性和示范性,以帮助学生收到以纲带目的良好效果。例如,高一地理气候的教学,就应该抓住气候的分布、特征、影响以及气候类型的判断来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设计就能体现教学的科学性、目标性、启发性、思想性的统一,从而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二)遵循认知结构。在设计教学结构时,应该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的渐进过程,使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合拍。

(三)节奏主次分明。在设计教学结构时,教师要使得地理课堂上的活动节奏主次分明,避免单调枯燥或琐碎零乱,要注意难易交替,“张”“弛”交替,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灵活运用案例,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高中地理选修教材中有大量的案例。案例具有相关的背景资料,而且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知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加深了对抽象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案例教学是围绕着一个具体的案例展开的,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中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范例:《中国的地质灾害》(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首先,请同学们描述、介绍相关背景材料;可以结合各种手段(有电教手段放映、模拟再现实际情景、角色扮演、记者采访等形式)其次,和讨论。将案例的内容和相应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揭示案例与地理原理之间的联系,讨论其发生发展规律。第三,请同学们讨论案例,分析防御和治理方面的措施。教师适当引导。第四,结合本地的地质环境现状,谈谈防御和保护环境的具体方案。

最后,总结、归纳。给学生“布白”:提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留一段“悬念”,促使学生拓展视野、调整视角,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伏笔”。

这一程序可以看出:巧妙运用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培养了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关注地理时势,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以及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四、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方法和规律的点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和规律的点拨,提升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例如,我曾上一节地理的时事热点专题课,我准备了2008年北京奥运、首都钢铁厂的搬迁、渤海南堡油田、“人造太阳”等十多个热点材料。如果单纯的引导学生把材料一个接一个地讲练完毕,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只是掌握了这些时事热点材料所涉及的内容。有效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分析时事热点的方法,而不仅限于了解材料本身。因此,我先选取了其中一个材料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解决热点材料题的一般方法: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回顾相关的知识点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成相应习题后,我还进一步提出问题: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我们所学知识,同学们又可以怎样来命题呢?学生各抒己见,气氛活跃。可见,教师如果重视方法和规律的点拨,学生不但掌握了材料信息,更具备了分析同类时事热点材料题的能力,课堂更具实效。

参考文献

第12篇

“以图导学”即要求教师教会学生以图导图,以图导练,多图结合,学用结合,由此及彼,使其思维向顺、逆、纵、横多方位多层次发展。下面笔者将结合高一年级的地理教学实际,就该教学模式探索研究的情况作以总结性论述。

一、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地理教师专业能力是影响学生读图能力的决定因素。这种专业能力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资源,在抓住教材本质的前提下,对教材图像资源进行适度开发和延伸;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把不同图像资源内容有机整合并加以运用;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调控自身教学行为和学生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教师对“图”有充足的驾驭能力,因此教师要注意:首先课前收集各类图像资源,并优选适合教学的地理图像,进行合理分类。各类图像因教学目标和自身表现的特点不同,所起到的功效也就不同,要注意图像的不同用途和用法,根据学生的感知和认知规律去选择、设计、组合一些图像,如一图一用,一图多用,多图合用等。其次,选取切实可行的教法,梳理图像之间的逻辑关系,挖掘它们之间的关联结点,如地图与景观图合用、地图与数据图表合用时要把握好主次关系、重点与难点的关系以及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等;定量的数据统计表和定性的地图的组合,实现了图像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综合利用,有利于启发学生多视角分析问题,从而顺利完成新知识的建构。最后,精选习题,加强模拟训练。图表分析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高考中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理想手段,因此教师应设计一些变式图让学生训练,也可以让他们自己画变式图,进一步熟练每类试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最终要求学生达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并能对图表综合归纳读出各种信息,找出有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二、训练实体读图能力,见图生文

1 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重视课本和地图册上各类地理图表的合理处理,注意引导学生对教材或地图册上的各类图表进行判读,在判读过程中,逐渐掌握各类图表的判读方法和步骤,养成图文结合的地理学习习惯,在这些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例如,必修I模块中,“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节,如何解释世界四大渔场的形成?如何解释不冻港的成因?如何解释泰坦尼克号遇难?即要引导学生翻开地图,将所学洋流的运行和分布规律对应到地图上,于是不难发现渔场的分布与寒暖流交汇有关;不冻港尽管分布在高纬,但由于有暖流经过使得其终年不冻;泰坦尼克号恰逢遇寒流南下,寒流携带冰山,于是发生了撞击事件。再比如,同为与洋相距不太远的红海和波罗的海,为什么盐度分别是世界最高和最低?学生觉得仅从气候因素去解释就不够了。学生只需对照地图,就会发现这两个海的边缘地形、陆地河流方面等存在差异的问题,进而推导出有无淡水汇入和海区封闭程度,也是造成盐度高低差异的因素。

另外,要让学生养成以地图、地理图表辅助记忆进行思维的习惯,学生对图的记忆要远远强于对文字和数字的记忆,从图表上准确、全面、有效地提取显性和隐性的信息,学会图文互换,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以此使学生的读图、析图、综合运用地图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在讲述“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这一节时,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各层的特点、相应的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都可以归并到一张图中,学生只需记住这一张图,这一节的内容就都掌握了。再比如讲“自然界的水循环”这一节时,可以引导学生绘制简单的环节图,在同一张图中体现三种类型的循环模式,将课本的文字内容全部体现在一张图上,这样不仅可以强化空间思维,更可以减轻记忆负担。

2 熟记地图,突破空间定位

读图记图,形成能力。学生应经常翻阅地图册,做到心中形成一张图,熟记重要经纬线上的事物,培养敏感度,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这就要求学生熟记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含政区图和地形图),便于考试中的区域空间定位。为提高地图记忆的效率,可以给学生介绍各种地图记忆的方法,如绝对位置记忆法、相对位置记忆法、特殊轮廓记忆法等。教师平时要多指导学生看图、填图、绘图,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幅形象、清晰的地图(世界气候图、世界自然带分布图、世界主要洋流分布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主要铁路分布图等),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

例如在必修I模块的教学中间,每节课我都会带领同学们穿插着复习地图知识。比如我重复印发了三遍中国行政区划图和中国地形图的空白图。第一轮先对照已有地图描绘省级行政边界,然后标注省会城市;标注典型地形区,如四大平原,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等。第三轮描绘山脉河流以及后期标注中国主要的铁路线。待学生熟悉后,不再参照地图重新绘制填充上述内容,并反复重复这个描图绘图过程,强化空间定位能力,切实的将地图印在学生的头脑中。

3 详解读图方法,进行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

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就教师而言,应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中及时对各种地理图表的特点、规律进行归纳,例如必修I模块中等压面的教学中,涉及到了等值线(等压线/等压面)的解读。事实上,等值线圈、示意图、区域地图、统计图的阅读等都有其阅读的方法与步骤。等值线的基础是等高线,其它等值线都由其演化而来。但是应注意的是归纳与总结,可以将多幅不同类型的等值线图加以比较归纳,如等

值线凸出或密集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现象,填写相关的表格,以便观察熟悉。我们可以将等值线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与分析,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注重方法的养成,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在脑海中呈现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

三、熟练运用心理地图,见文生图

图形是地理空间思维的载体,它以形象的面貌代表着抽象的地理规律或原理,地理空间思维的本质是借助图形变通。已知条件――转换思维角度――疏通思维道路――整合思维成果,因此,心理地图的建立是其关键环节。心理地图,就是按照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加以适当整理和概括,在头脑中编制的一幅“地图”,以有效地储存和记忆各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信息。它能有效地训练学生从读图、用图、绘图到进行无图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及形象思维能力。通俗的讲,心理地图就是见文生图,能够把用文字陈述的地理内容在大脑中正确而迅速地转换为图形。这里所指的图是广义的,包含地图、几何图形、模式图、景观图等。它要求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力丰富,基础知识扎实。例如必修I“太阳直射点位置及移动”这一节引申出来的诸多题目,如给出具体日期,确定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及其移动方向等,只需构建此心理地图(见下图)便可迎刃而解。

培养学生见文生图的能力或习惯,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遇到问题能够马上回想起来老师课上做的图。把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以图形的方式烙印在大脑中,见文生图,“胸中有图”,“心中有图”,这种良好的文图转换能力使已知条件直观明朗,思考过程缩短,思考难度降低,解题速度加快。

四、借助多媒体手段,延伸图像动态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