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四季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四季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31 17:26: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四季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语文四季教学反思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互动教学 学生

由于在当前新课改当中惯用的就是互动,这也是按照新课程对于课堂教学的重新定位,并且这也是新的价值取向在教室课堂教学当中。按照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互动传意的过程。如果方式不同,那么就会有着不同的效果。从本质上来看,这种互动核心内容就是要做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会创新、探究和学习。从具体上来看,必须要让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这样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而能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并且其关注点绝对不能只是放在对于学生参与学习,其中更为关键的就是必须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也就是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充分发挥。

而对互动所进行的实施,具体来看,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必须确立参与教学目标,这主要是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对学习目标确立,在这一过程当中,必须将“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例如在对《四季》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立足于在课前对课文内容熟透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样做到对学习目标确立。教师说:同学们注意啦,今天我给你们带来几幅图画,你们看看上面所画的是什么,你们和同桌可以进行交流讨论。而这时借助于投影向学生展现四季的画面,而这就活跃了课堂气氛,大家纷纷去进行讨论,同学们则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与同学进行交流,教师则在同学之间的交流当中能够听到令人惊讶的谈话,而这就可以让学生在本课的学习当中确立明确的目标,也就会让学生有着浓厚学习兴趣。

二是必须确立参与教学过程当中的难点和重点,借助于分析不同意见和讨论其中的难点、重点,而学生及时的向教师实施反馈,这样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之间的帮助做到对多向互动的实现。而这也就是将“我要学”逐步转化为“我会学”。还是对《四季》这篇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通过对春夏秋冬这四幅图出示之后,这样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想象和观察,按照图的意识,自己提出相关的问题进行回答,而在进行自由讨论之后,有些学生说最美的季节是春天,因为花儿都开了。还有的说最美的是夏天,这是由于夏天可以到小溪当中捉鱼。还有的学生说最美的是秋天,因为这个季节有着很多的水果。还有的学生说最美的季节是冬天,这可以在雪地上玩耍。而经过学生的讨论,这样对于教学当中的难点和重点做到有效解决,从而产生比较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教师在教学完一门课程之后必须做到对内容的及时参与回顾,这一过程就可以做到有意识性的积极引导学生从“我会学”逐步转化成为“我学会”,这样就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在参与过程当中学会学习。还是以《四季》这篇课文举例说明,教师和学生两者进行共同反思。教师:同学们在经过这篇课文学习之后,你们所知道的是啥,这样你们将自己所知道的都告诉你的朋友们。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让学生畅所欲言。可是在互动课堂当中也不应该放任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的课堂,而这也依赖于对和谐和充分参与良好氛围的营造。而这一过程当中,通过教师回顾所学到的内容,则必须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只有做到这点,才能让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知识做到有效的掌握。

综上所述,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对于教材必须要做到深入的钻研,积极做好教学设计,从而把教学目标逐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这也构建出从已经了解的知识而转向新的知识。通过对基本事实情境的创设,从而让学生对基本原理进行启发和感悟,留足空间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提供良好的机会。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借助于广泛交流从而让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互动,通过相互之间的补充、沟通和影响,这样就会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更多的让学生对问题发现、提出和解决,通过平等、和谐以及民主的师生关系的有效构筑,通过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的相互之间的教学,这样就会有着真正意义的学习共同体形成,而借助于师生之间共同发展和相互交流的互动教学关系的实现,这如今也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这样所做的探索也能够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姚立娟. 谈新课程下语文教学中的“互动合作”[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7).

[2]闵光富. 英语互动教学应坚持的三大原则[J].教学与管理,2008(18).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现状策略

一、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现状及问题

新课程实施后,少数教师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课改”前后语文作业类型变化不大,传统的语文作业类型依然占据主流地位,作业量有增无减,多数教师还固守原来的作业布置方式,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并没有实现完全意义的转轨。造成学生即使是面对新课程,也无法从原来被动学习的惯性中解脱出来。不彻底的转型必然导致学生作业负担沉重局面的继续维持。

1.作业设置忽视个性差异

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作业的设置基本延续着全班学生布置统一的作业的现象。这些统一、单调的问题压抑着学生的个性成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别差异,学生自主选择少,个人的潜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使学生成为老师精神上的附庸。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同样无所作为。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无差异的作业设计,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基本无法实现,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2.作业答案缺乏开放思想

语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特点,对同一份语言材料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存在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景。而当前还有老师在语文作业上注重作业答案的唯一性,过于强调作业的甄别与选择功能,教师只是与事先的“标准答案”作比对,“扣字不扣意”,非对即错,关注结果和标准答案是否吻合。这样的作业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与快乐学习的思想背离,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3.作业评价存在片面性

作业评价缺乏人情味,只有刻板的“优”、“良”、“中”、“差”评语或者是“A”、“B”、“C”、“D”的等级,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压制学生潜力的发挥。另外,不能“因材施评”也是作业评价片面的表现。水平不同的学生不但做着完全相同的作业,评价时标准也是一样的。结果后进生永远也尝试不到成功的喜悦,哪怕他尽了很大的努力,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老师的优质评价,因为老师的评价是有统一的标准的。反思当前的语文作业,多封闭性少开放性、多统一少选择、多书面少实际,压抑了学生的自主发展,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在设计理念,作业形式还是评价体系上都不利于教育的推进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制约着课程改革终极目标的实现。

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对策

1.作业设计应多样化

传统作业设计形式单一,以书面作业为主。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内容。新的作业设计应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

(1)观察性的,如:养小蝌蚪、种蒜苗,观察其发展。观察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写观察记录。

(2)兴趣性的,如:成立童话、故事小组,收集、汇报故事、童话。朗读、演讲小组经常交流。“谈天说地三分钟”等形式。

(3)竞赛性的,赛诗会、速读会、语文智力有奖游艺会、成语接龙等。

(4)游戏性的,如猜谜语、游戏作文、对对联等。

2.作业设计应兴趣化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长此以往,对语文学习的厌倦就在所难免,就会出现学生应付了事,作业效率不高,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位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我设计了既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要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的尽量让孩子感兴趣的作业练习激发学习兴趣,变机械重复为快乐实践。

如很多学生喜欢绘画,学习了古诗《暮江吟》后,我让学生根据诗文画出诗中所展现出的秋天傍晚及夜晚时江面及江边的美丽景色,更深入的体会诗文所创设的意境。学完了《中国石》,可让学生画一画酷似中国版图的中国石,并试着在上面标明祖国的名山大川。很多学生喜欢写模仿文,学完了《故乡的杨梅》这篇语文天地的开卷有益中的文章后,它虽不是单元的主体课文,但文章却很适合仿写,可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学习了《滥竽充数》后,可让学生续写南郭先生逃走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再比如学习了《葡萄沟》后让学生当"导游",进行模拟旅行,让学生轮流当"导游",解说一路风光……

3.作业设计应层次化

研究表明,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呈正态分布,智商的通常分布为:超常(130以上)和低常(70以下)约各占人群总数的1%,偏高(110-129)与偏低(70-89)约各占19%,智力中常约占60%。学习能力先天有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应有所侧重。如低年级抄写字词类的作业,对优生可不必抄写几遍,要求他们将这些词语抄一遍选择几个喜欢的词语造句。中生则可以选择一或两个造句,对于较差的孩子则可只抄写。再如中年级写观察日记,对好中差三类学生要求各不相同。对好学生要求不仅能细致观察,具体描写,还要表达出一定的喜爱之情。对中等学生,要求细致观察、条理清晰、描写较具体。对差生要求仔细观察,能比较有条理地抓住主要特点,写一段话就可以了。

4.讲究作业的评价艺术

第3篇

一、多种形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读”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的方法让学生多读、多感悟、多反思,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为给阅读教学打开突破口,我采取以下形式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

1.教师进行精彩的范读。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及他们的阅历与经验尚浅,所以他们的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对教师的范读还有依赖,教师精彩的范读有助于激发他们读书的积极性。 教师在范读时,学生能够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对教师的表情、语气、声调等能直接领略,在这样的过程中能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在一些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教师精彩的范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教师的感情与学生发生共鸣时,就会激发他们朗读的激情,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通过形象而精彩的范读,把对作品的理解融入范读中,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2.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多种文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厚、语言优美、气势磅礴的《长江之歌》一课时,就必须采用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长江的秀丽风光,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在身临其境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阅读能力,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如在教学《烟台的海》这篇课文时,我巧妙设计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导朗读四季的海是什么样子的这一段时,我先挂出挂图,进行描述,接着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学生在声画的作用下入境了。我提问:哪些地方是作者看见的,谁来读一下,看能不能读出海的那种气势!这样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读后教师指导总结,在读中怎样才能把海的凝重表现出来,哪些字应重读!而后再读,要求读出海的特点,以此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从中体会出:冬天的海凝重,春天的海轻盈,夏天的海浪漫,秋天的海忙碌。在这样声情并茂的情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阅读能力。

三、创新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力求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有新的发现,鼓励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的点滴表现给予肯定,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在学习《永远的白衣战士》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感悟,学生大部分都从白衣战士那种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来回答,这充分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内容,但是为了帮助学生拓宽思维,我进一步启发学生:那些昼夜奋斗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临危不惧,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他们中的一些人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别人生命的安全。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为何说他们是永远的白衣战士呢?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创新思维被激发出来,阅读着,感悟着,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第4篇

关键词:主题活动;活动设计;课堂教学改革;分层作业;语文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里错过了的东西,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在小学阶段,我们一线教师所要关注的不是孩子的分数,而是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深入思考的时候,儿童才可能获得真正的智力发展。

怎样的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挖掘课堂的深度,扩大参与的广度,

培养孩子的语文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笔者尝试着整合文本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丰富作业形式,延伸活动范围,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

一、自然课堂:“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鲜活的、丰富的感官刺激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春天来了,清新的空气、盎然的生机都不失为良好的学习素材,走出教室、寻找春天,“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主题教学活动应运而生。

1.寻春之旅――体验合作

活动伊始,我让孩子们带好本子记录寻找到的春天。在小队长的带领下,六个小分队在清脆的鸟叫声中、温暖的春风里、开放着的蝴蝶花花瓣上、刚探出头的小草叶上……都寻找到了春天的足迹。

在各小队的寻春活动过程中,小队长根据老师的提醒,对小队内各小队员进行了分工:共同观察、记录、交流汇报。为引导孩子进行合理的竞争,激发参与兴趣,提高活动效率,我设定了15分钟的小队寻找活动时间。在后续的交流中,孩子们自己就总结出了怎样才能提升合作的有效性:共同商量、细心倾听;做好自己、热心集体……

2.诉春之情――学会观察

寻找春天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亲身体验春天的美好,体验的目的在于“我口言我心”。在共同寻春的活动中,我带着孩子们来到乐昌含笑树下。孩子们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让我欣喜若狂,更让这春日里的含笑树充满了生命力。

寻春之旅,诉春之情,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不断地转动着。苏霍姆林斯基说:“思维课的教育意义在于他能使知识得到不断地运用,培养儿童通过亲身经验认识到: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正是在思维不断被激发时,儿童才第一次感到自己才是真正的主人,才能学会真实的信念,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才是特别宝贵的。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从而爱钻研、会思考。”

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良好的观察习惯,让孩子对自然更加敏感,外在的语言表达也更加细腻。

二、体验教育: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生命,在教学本组内容时,我提前让孩子们回家搜集资料,先小队内交流,再请被推选出的六名代表在“学生讲坛”上进行全班交流。为让孩子们对生命有更深的认识,还需要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入《风中的树叶》。

为深化本次活动主题,结合学情,我设计了分层作业:

1.读读、讲讲

把这个故事多读几遍,回家讲给家人听。(必做)

2.写写、画画

我是绘本小作家――续写《风中的树叶》,至少描绘出三片柳叶的故事,多者不限。(选做)

3.查查、找找:再次搜集关于热爱生命的故事,你一定会有新的感悟。(选做)

从作业反馈来看,孩子们很喜欢这项作业,文字、图画,还有那天马行空的想象,无一不让叶子充满了独特的生命力。因为孩子真心喜欢这个故事。作业设计有梯度、有选择。“理想中的作业是能够做到针对每个孩子自身的学习水平而设计的,是孩子自己主动要做的。让每个孩子真正做属于他们自己的作业。”

三、学习能力:“挑战吉尼斯”,激发孩子的语文能力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为让孩子们周末在家时能够更好地充分利用时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为孩子们举办了“挑战吉尼斯”系列活动:第一季、背诵大赛;第二季、默写大赛;第三季、小声日;第四季、极速问答二十秒;第五季、桂林山水播音员;第六季、男生女生谁更棒辩论赛;第七季、《小英雄雨来》课本剧表演……

比赛中,既有横向的学习小队之间、各小队员之间的竞争,又有纵向的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的竞争。合理的竞争机制,让孩子们不再畏学,对学习充满了兴趣,激发了孩子的语文能力。

“主题活动”只是一个基点,它带着我和孩子们踏上了一段不同寻常的路途,这一路充满了幸福感动。收起行囊,继续反思,我将带着我的孩子们继续寻找这独特的“基点”,感受语文的美好……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33-134.

[2]刘守旗.教育的艺术[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87-88.

第5篇

我个人认为,教学过程的传意互动,核心应该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互动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是否参与学习,更重要的是解决一个学生如何参与的问题,即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我们所追求的是在学生期待得到新知的时候,通过全过程参与习得新知。具体地说应包括以下几点:

其一,参与教学目标的确立。

即通过“我们应当学会什么”“我想学会什么”引导学生参与确立学习目标。这一过程是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课前,在熟透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一开始,师生交流,确立学习目标。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画,我们一起来看看,画了什么?你看了以后还想说什么?可以跟同桌交流。(通过投影把春夏秋冬四幅画展现在同学面前),一下子,课堂就非常热闹,你一句,我一句,大家都无拘无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与同学交流,教师在学生间走动,听到了许多惊讶的谈话。这样,学生对学习本课有了明确的目标,产生了浓厚地学习兴趣。

其二,参与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确立。

即通过对重难点的讨论和对不同意见的分析,学生主动向教师进行即时反馈,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实现多向互动。这一过程是由“我要学”向“我会学”的转化。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在出示四幅图后,让学生自主观察,想象的基础上,根据图意,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1、一年四季,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2、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在同学自由讨论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有的说,春天花儿开了,是最美的季节。有的说,夏天我们可以到小溪里洗澡,还可以到小溪里捉小鱼,我喜欢夏天。也有的说,秋天最美,秋天桔子成熟了,黄黄的桔子挂在枝头上多漂亮。还有的说,冬天最美,冬天下雪了,我们在雪地上,追跑,玩耍,堆雪人,滚雪球……多有趣啊,我喜欢冬天。通过学生的讨论,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三,参与教学知识回顾。

即教师要在学完一课之后带领学生参与回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我会学”向“我学会”转化,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后,师生共同反思,老师问: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什么?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好朋友好吗?学生们畅所欲言。但是,互动教学课堂不应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的课堂,所以需要创造一种“双主”和谐、充分参与的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同时,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深钻教材,了解“学情”,搞好教学设计(即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备媒体),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目标,为学生架好从已知迈向新知的桥梁。创设好基本事实情境,并启发学生感悟基本原理,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提供机会,留出空间。组织必要的讨论,对重点、难点进行适时点拨。进行学法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和思维活动指向问题求解的过程。设计好练习,指导实践运用,启发创新意识。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

互动教学中师生、生生交互作用发展过程分三阶段:启动阶段(发动―萌动);联动阶段(调动―主动);能动阶段(助动―自动)。学生在教学互动中行为状态分为七个环节:引发、投入、耦联、加速、深入、强化、拓展。互动发展分为七个过程:准备互动――开始互动――初步互动――充分互动――深化互动――内联互动――发展互动。各阶段、各环节的基本含义和特点及其与认识过程的对应关系如下:

准备互动――引发:学生开课后即不同程度地被引发互动学习的欲望创设情境、展示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目标,产生求知兴趣,进入学习角色,感兴趣,开始引起内在兴奋复习旧知。

开始互动――投入:学生已将互动学习的欲望推入准运转状态架设桥梁,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唤起学习愿望,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产生问题,引发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从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感受新知。

初步互动――耦联:学生已将互动学习的欲望外化为互动学习的运行,提出学习提纲,教师指导学法,组织学生自学,运用学法,了解、摄入学习内容,质疑问难,兴奋趋于明显热烈――理解知识。

充分互动――加速: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在相应的层次上达到与环境互动的最大频率,以疑难为线索进行比较、分析、组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知识,在讨论中畅所欲言,主动思考,多向交流,理解、消化知识,情绪高涨,外在兴奋达到最高点――消化知识。

深化互动――深入:形式上暂时降低互动频率,以巩固、内化获得,为更具创造性互动作准备。以反复训练为手段,进行评价反馈,把新知识综合为完整的体系,加深理解,加强练习,矫正错误,把知识内化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巩固知识,从外在兴奋再转化为强烈的内在兴奋――巩固知识。

内联互动――强化:学生各自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内在能动式的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再现、联想,诱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有深度的交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比较异同,找出规律,举一反三,出现多向交互活动的冲动,情绪强烈,再一次外在化――掌握知识。

第6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广玉兰》这一课。(板书课题,师生齐读)

师:看到课题,你们肯定有问题要问啦!

(学生纷纷举手)

生1:我国的名花多得很,作者为什么要写广玉兰呢?

生2:广玉兰有哪些特点呢?

……

(学生共提了5个问题,教师一一板书于黑板)

师: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呢,待会儿读了课文以后,你们一定会知道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用得特别好,圈一圈;哪些句子让你动情,画一画,多读几遍,随时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做到咬文嚼字,边读边悟,敢想敢问。老师和同学们一定会为你们解疑的。

(学生频频点头)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我也在读同学们,我从同学们的眼神举动里读懂了什么是真正的读书?是口中有味、眼中有神、心中有思。好,下面我们就来将凝聚了同学们智慧的读书心得进行交流,回答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

生1:作者写广玉兰的叶片,是因为它“富有光泽”,“好像涂了层蜡”,“终年不败”,四季常青,永远“透着生气,透着活泼”。只因为有了它,玉兰花才更显得“皎洁、清丽”。

(教师课件出示广玉兰的叶片)

生2:作者写广玉兰的花瓣,是因为广玉兰的花朵“纯白”里透着“淡淡的青绿色”,它“玉琢冰雕”、“又显得柔韧而有弹性”,真是美极了。

生3:作者写含羞待放的玉兰花,是因为它像小女孩似的羞羞答答、幼幼稚稚的,太惹人喜爱了。

生4:作者写刚刚绽放的玉兰花,是因为它为小蜜蜂提供了生存的食粮。

生5:作者写盛开着的玉兰花,是因为它洁白柔嫩,像甜美、纯洁的婴儿笑脸。

生6:凋谢的玉兰花引起了我的伤感,因为它使我想起了《红楼梦》中林黛玉因花落而潸然泪下的凄惨情景。

生7:(着急得没举手就站了起来)你也太糊涂了!请你看看下面的话,(生7放声朗读有关玉兰花凋谢的语句)你看,花瓣“凋谢”后的花蕊“依然挺立枝头”,“两寸长的圆茎”“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已经“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这预示着新的希望,高兴还来不及呢!哪能有伤感呢?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真是把书读到心里去了。你们既提出了问题又解决了问题,真了不起!问,常常是打开科学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稍停,用期待的目光扫视全班同学)同学们还能发现什么问题吗?

生1:作者在第二节中已经把玉兰花瓣的色彩和质感描写得淋漓尽致,为什么还说“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呢?

生2:(急切地)我知道作者是近代著名的作家,他说“无法用文字来准确形容”,“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这更加说明了玉兰花的洁净、高雅是不能言喻的,美得无法用语言表达。

师:生1同学想得深,问得好,生2同学答得准,答得妙。

生3:作者这么喜爱广玉兰,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就写明喜爱广玉兰的原因,而要放在文章的最后呢?

(学生争先恐后,各抒己见。)(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作者从广玉兰的幽香下笔,写到它的色美、形秀、高雅、纯洁,再写它生生不息,终年不败,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作者喜爱广玉兰是因为它的幽香、纯洁和旺盛的生命力,这样水到渠成恰到好处。(师生齐声诵读)。

师: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的感慨,老师也特别感动,根据课文,老师填了一首赞美广玉兰的词送给大家。(教师现场配乐朗诵)

师:课后,请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花,用一段话写出它的特点。在观察与写话时遇到问题,可请教家长,咨询养花人,问同学和老师,也可查阅有关花草的书籍或者上网查询。

【反思】

一、鼓励学生敢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者揭示课题后,便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用亲切的语言、信任的目光、真诚的微笑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寥寥数语,一下子迫使学生从课间的快意进入了语文课堂的学习,从无意注意转到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自主学习的境界。这看似平常可又充满希望的提问点燃了学生质疑的火花,唤起了学生的质疑欲望,置学生于“为什么”的质疑氛围之中。因而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答。在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领略了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感悟了广玉兰那无比旺盛的生命力,更强化了敢于问难的勇气和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探究者。

二、培养学生善问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问题出自于怀疑,不怀疑就没有问题,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只有质疑才能求异,只有质疑才能另辟蹊径,只有质疑才能改革创新。因此,课例中教者在组织学生自读感悟课文时,要求学生把“用得特别好”的词语“圈一圈”,把“让你动情”的句子“画一画,多读几遍”,并“随时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做到咬文嚼字,边读边悟,敢想敢问”,特别是“老师和同学们一定会为你们解疑的”这句话温暖而带有鼓励性,因而“学生埋头读书,凝神运思,不时窃窃私语,交头接耳”,无拘无束,学而思,思而疑,于无中生有,于有中生新,提出了与课文重点切切相关的问题。这样,不仅使全体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深切感受了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还让学生养成了善于思索、善于提问的好习惯。

第7篇

王筠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字学家、教育家,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他的《教童子法》是我国“最早的小学语文教学法专著”,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当时的小学教育。

王筠的主要观点包括:学生是人,不是猪狗;教者要尊重学生,顺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摒弃“日以夏楚”的体罚教育;教者要因材施教、启发善诱。同时,王筠还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强调要遵循教育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时分段学习。他呼唤“良师”的出现,批判“无知之师”,“愿天下之为师者,各为其‘心丧三年’计”。此外,《教童子法》还提出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如采用直观法进行识字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则提倡愉快教学法,且讲究“圈抹批划”“讲解诘问”的教学方式;在作文教学中,他主张“以放为主”“以圈为主”,这些大都还为当今的语文教学实践所用。虽然,《教童子法》带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我们可以客观地评价其中的语文教育思想,并挖掘出现代价值,从而为当今的语文教育发展所用。

一、《教童子法》中蕴含的阅读教学

法思想及其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1.阅读教学法思想和方法

王筠提出的阅读教学的原则主要为循序渐进原则、读思结合原则、愉快阅读原则。他的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乐趣教学的重要原则,是过去实际教学中所少有的,在今天也难能可贵。这些为我们寻找阅读教学的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筠总结的阅读教学方法包括札录法、循环记忆法、圈抹法、教学相长法等。其中很多都是契合人类“遗忘规律”的科学指导方法,能使师本文由收集整理生在教学过程中都得到提高和满足。

2.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加强语言积累,注意读思结合。王筠指导学生要加强语言材料的累积,这样用时就不怕心中没有东西。他还指出:在阅读的同时要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要能够阅读。因为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而学生的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根据内容提出问题,把矛盾摆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学生就会充分、积极地思考。教师不能把现成的思想注入学生的心灵,这是不当的。

书中得有乐趣。王筠的“书中得有乐趣,学生才乐以相从”的观点,告诉教学界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制约当今语文教育界发展的一大痼疾,即为语文学习兴趣匮乏、课堂讲授枯燥无聊。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广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迅速的反应能力。这样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之时,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验和收获的快乐中去,好像“游泳在趣味之海里”。如教学《鸿门宴》,若教师仅限于对文言字词和课文内容的疏通理解,则不能满足学生向深处挖掘的欲望。教师不妨让学生来做历史还原,再现鸿门宴时主要人物的座次方位,明白汉代的座位礼仪。学生就能由此体会到发现的快乐。总而言之,“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跟着停止”,梁启超在《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中如是说。

二、《教童子法》中蕴含的作文教学

法思想及其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1.作文教学法思想和方法

王筠的作文教学原则以自由为主、以表扬为主、以短篇为主,但也注意到规则约束的必要性。王筠鼓励儿童要大胆地写,不要太拘泥于写作规则、技法之类,因为“规矩者,巧之所以出也。得规矩而失其巧,于义何居焉”。他觉得写多了,自然可以进行剪裁和取舍,这大概是学做文章的自然历程。在批改作文时,王筠提倡不要从严要求学生,以免挫伤他们的信心。

王筠的作文教学方法大致包括提倡学生练习口头作文、背诵范文,并多用生活化的题目练习写文章等。王筠反对写作中只讲究形式,不求实用。“吾乡非无高才,然作诗必律,律又多七言,七言又多咏物,通人见之,一开卷便是春草秋花等题目,知其外道也,掩卷不观矣。”他提出了作文的“救急良方”,即积累素材。说有一个秀才,“家贫,须躬亲田事”,闲暇时喜好掷骰子,但作文时“似手不释卷”,挥洒自如。问其原因,曰“我有二十篇熟文,每日必从心里过一两遍”。熟文的好处在于,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王筠很重视“活典故”,他认为“活典故”在开发学生智力、使其心思长进的同时,也是学生日后写作文的好素材。

2.对于语文作文教学的启示

重视口头作文训练。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书面语言的发展必须以口语能力的发展为基础。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口头叙述自己的看法、观点,或者概括文章大意等,都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如讲解《故都的秋》时,对于文中出现的五幅秋景图,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分别描述,让学生学会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又如教学《我有一个梦想》之后,班里可以来一个“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学生不仅能锻炼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受到极大的精神感染。

作文命题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叶圣陶先生曾对作文命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文题取材应广博,不特学校中之所诵习所闻见可以命题,即家庭社会之事,苟学生能思议及之者,亦无不可命题。切莫让学生写那些无谓之翻案,空泛之论断,即学生有作,尚宜亟为矫正,若以之命题,自当切戒。若用事例说明叶圣陶先生的观点,即如小学三四年级作文命题应该以生活为主,像《我的老师》《我的妈妈》等;初二、初三则可以开始关注人的道德、思想,可命题《令人懊悔的事》《这就是幸福》等。

作文批改注重鼓励。《教童子法》一书中提出“少改易之,以圈为主”的观点。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评价正是促使其努力和渴望提

高成绩的动力和条件,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评语,多给予学生鼓励的语言。如批改学生的习作《后花园的四季》时,一教师给出这样评语:选取一个范围较小的地方来写,很省笔墨,且写景状物逼真生动,观察很仔细,若能给每个季节的后花园用一个统摄性的词概括一下会更好。这样就留给了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

三、《教童子法》中蕴含的教育思

想及其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1.教育思想

德智兼重。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提出了培养理想人才的标准──“功名、学问、德行”三者并重。他非常注重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善学,告诫学生“不可痴思功名”,要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这是贯穿于整个《教童子法》中的教育思想。王筠从尊重学生和解放学生个性的角度出发,认为作为受教育对象的学生首先是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求知的欲望,有求乐的天性。在此基础上,王筠严厉地批判了那些贻误学生的“无知之师”,认为他们的做法使学生丧失了作为人的积极主动性,“奄奄如死人”;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如“嚼木札”;而且“曲木为几”,实行主观强迫,结果产生了大量的“弃才”和“废才”。因此,他强调教育要解放学生的个性,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关注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王筠已经观察到了生理与心理的变化和联系。“小儿无长精神,必须使有空闲。”王筠认为学习如果超越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就会给学生的身心造成损害。为了更高的学习效率,需要给学生时间休息,以转换思维。“空闲,即告以典故”,让学生从典故中不仅能学到东西,而且还能放松心情。王筠认为,教师教育学生,就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得其机之所在”,使学生乐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批评庸师,呼唤良师。王筠呼唤“良师”的出现。他认为“观其弟子欢欣鼓舞,侈谈学问者,即知是良师也”。他说教师的职责是“涵养诱掖,待其自化”,这大概是他为了引起教育者的自我反思而提出的殷切期望。

此外,王筠提出学以致用的思想。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王筠对当时的考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把当时刻板的“会考指南”比作浸灌人心的粪。他主张不要迂腐地读书,而应该以启发学生智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为重。

2.对于语文教育的启示

教师是传道授业之人,对于学生的发展,无论知识方面还是做人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不仅要学识渊博,还要懂得各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并注意自己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思想,把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从而影响学生。教师的学识、阅历,尤其是道德修养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强烈的感染作用。

第8篇

【关键词】电教媒体;优化语文教学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型电教媒体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而合理和适时地运用传统的教学媒体,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作能力是有效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

1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草原》一课,可利用电教媒体再现课文的情境:草原一碧千里,到处翠流,一只只悠闲的羊儿,仿佛朵朵白花的秀美景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仿佛置身于茫茫大草原。这样,情随境生,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又如教学《观潮》一课,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像,屏幕上那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翘首凝望,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电脑教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很多大中城市,教师的教学已经走向了网络化,教案的撰写、教学反思、各项工作计划和总结都达到了无纸化办公,甚至一些特级教师的教学视频都可以轻松的传达给普通学生。不得不肯定电脑它必将成为主宰我们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而教学手段的陈旧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利用电教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以及他那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把学习当作游戏,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学生即将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创设新奇的学习情境,使他们能够全神贯注,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就会调动起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于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学生即将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创设新奇的学习情境,是他们能够全神贯注,与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去,从而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电化教学既生动、形象、感染力又强。它能够引起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兴趣和注意力,为了使学生能够学好各门功课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在教学中,遵循审美的心理规律,从而更好的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学生感知到了美,审美之情也就激越了,就能逐步体会到读书有味,读书有情,读书知到了美。还培养学生的感受和鉴赏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以及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美,并学习与运用于语言文字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电化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课文重点,突破知识难点,还有利于教师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还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好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兴趣倍增,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时就可与达到了想学、乐学、会学、好学的目的。赞可夫说过: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里,借此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学习。教学多媒体运用艺术是根据语言教材的特点合理的、恰当的。它凭借模型、图片、幻灯、投影、录音、影视等视听辅助教学设备传播知识的现代通讯手段,运用电教媒体教学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路,正真的把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感等方面有机的联系起来。在语言教学的程序中引进电教媒体手段,不但有助于我们完成教学目标,还大大的减少了教学时间,极其重要的是它充分的发挥其教学的熏陶感染的教学效果,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丰富感知、引导想象,诱导思维,提高了审美意识。同时又最大幅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

3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画杨桃》一文中"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的样子也各不相同"这话比较抽象,是课文的教学难点,如果应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杨桃的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翻转、定格,让学生设身处地从不同角度反复观察,这样,改变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如在教学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时,感受到诗人笔下深秋时节的美丽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也是教学目标之一。我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一段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我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教师诵读全诗。这一下子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紧张而活泼。在理解诗意时,我演示了课件。在红红的枫叶缓缓飘落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

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可以把远离现实,远离身边地事物和现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如果我们还是用平时的方法来讲,学生无论这么做都不会太理解,那只能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非常的困难,这时我们如果利用电化教学手段,能够变繁为易,易于分散难点,抓住关键,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在阅读教学中解决好重点、突破难点,是一节阅读课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为了寻找突破口来突破难点成了教师们费时费力较多且深感棘手的问题。然而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的特征及心理特点,运用“迁移规律”,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功底训练,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是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易懂,从而得心应手的理解课文重点,突破了阅读中的难点。其实使用电化教学能够具体形象的再现各种事物的情景、过程、它又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可以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欲善的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就能够在教学中突破教学的难点,使学生曲经通幽,豁然开朗获得认知,明理的教学效果。利用电化教学,能把抽象的重点、难点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再配上教师的娓娓动听的讲解,学生仿佛置身于身临其境之中,从而达到抓重点、破难点的效果,有效地解决教学中重点,有突破了难点,优化教学过程,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师教得轻松自如,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了学习方法,促使学生会学。

4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和知识的局限,思维能力还处于起始阶段,对一些抽象的东西难以理解,而运用电化教学来播放一些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来感知,这时可以使抽象的语言变得具体、形象,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索里面的奥妙。使学生由被动不情愿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直观性、动态性和反馈性的不足。同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潜在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思维品质。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西沙群岛的资料,然后请学生读文。在学习领会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时,我适时播放西沙群岛的资料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心领神会。西沙群岛的美丽自然刻在学生心里。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抓住小兴安龄一年四季景色变化特点,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诱人与物产丰富。这篇课文,语言流畅,文质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情与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小兴安岭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这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小兴安岭去作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学们兴致盎然。然后我又用语言描述:请大家上飞机,闭上睛睛。然后,我按下录音机键,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逼真的声音仿佛真让学生感到乘上了飞机,来到了小兴安岭。同学们一睁开眼睛,又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小兴安岭的树真多啊,小兴安岭真美啊……学生们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这里运用电教媒体,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电化教学能节省很多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如果我们只是单一的在课堂上讲啊、记啊、练啊,这样学生会感到很乏味,甚至产生厌学的恶劣情绪。这时我们要是利用多媒体,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将学科教学溶于多媒体教学之中,就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及学习状态,学生的精神就集中了,那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这样还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今后,我将继续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开拓进取,不断前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语文教学改革将会在网络环境下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继续教育信息技术读本》

[2] 《巧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