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7:26: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教学研究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当前我国地理教育研究转载现状分析
首先,笔者通过Excel2003统计分析了近10年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转载论文共694篇,在这些论文中,有来自中学地理教学三大杂志《地理教育》、《地理教学》以及《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方面的转载,也有诸如《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等大学学报方面的转载,还有来自《教学月刊》、《教学管理》、《课程・ 教材・教法》等核心期刊的转载,因此,转载的地理论文对当前地理学科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从横向(各年论文转载数量)和纵向(各年不同类别论文)转载数量两个维度对当前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为近10年来每年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论文转载的数量结果统计。
■
另一方面,笔者将近10年700余篇论文按照研究的类别进行分析,将其大致归纳为地理课程理论、地理教学(包括地理教学理论与地理教学应用两个方面)、国内外地理教育比较、考试试题研究、地理教材理论、地理学习理论、其它方面(包括教师成长、学生作业体系、地理思想教育等)等8个方面,如图2所示。
二、当前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现状特点
笔者通过近10年人大复印转载中心《G33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中地理教育研究方面论文转载归类分析,并结合2003年全国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将地理教育研究分为四个小时期:课改前的百废待兴期、课改时期的“新气象”、以及研究发展的高峰期和发展的平稳期,各个时期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各具特点。
1.百废待兴(2001―2002)――深化地理教学研究
新课程改革席卷全国之前,我国中学地理学科教学使用的是1994年的老教材,它是我国恢复地理高考以来内容最丰富、层次结构最明了的教材,同时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相关研究比较集中,如表1所示。
■
从研究发现,这一时期重要表现为对最后“旧时期”中存有价值的教学方面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不到80篇文章中地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超过一半,包括对地理教学中的方法、案例、概念、素养、教学目标等诸多方面的研究,这是研究层面比较狭小、急需革新的时期。
2.推陈出新(2003―2005)――加强地理多领域研究
2003年是新课程推广的第一年,从课程的设置到教学方法、模式、策略等方面不论是思想上还是内容上都出现新的深层次的研究,基于此变化也为地理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材料。所以,这一时期的地理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对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研究,有对地理新教材的研究(包括必修和选修的内容),有注重学生学习的研究以及对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试题的研究等,如表2所示。
虽然教学是地理教育研究的主体,但也出现了相关新内容的细化研究:以教材为例,有“实验地理教材(人教版)中探究性活动的类型和功能分析”;以教学为例,有“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地理教学中知识观的转变”等,是地理教育研究深入性、丰富性最显著的时期。
3.百花争艳(2006―2007)――趋于平衡化研究
经历课程改革后,至2006、2007年,全国已有大部分地区进入新课程时期,有的地方甚至已经在新课程背景下进入了多次高考。这一时期较前一时期研究更加平衡化,如图3所示。
■
从该图可知,地理教学理论、地理教学实践、地理教材理论、考试研究等方面趋于平衡。
4.平稳发展(2008―2010)――追求创新性研究
以地理教育为例,它承载着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地理教育的创新研究是有利于教师自身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这一时期文献不多,2008年64篇,2009年43篇,2010年47篇,但是研究的方法形式更具创新意识,如“基于高中学生学习行为的中学地理教学实践研究”――从行为的量化分析入手;“高考地理学科思维能力价值评价”――从学科价值的评价切入,“地理新课程与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研究”――从“学案”的提出说起等这些维度方面的研究都是以往没有出现的,很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
针对当前我国地理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教育论研究过于集中,课程论有些失衡;教学论研究层次欠缺,教学评价涉及较少;重视教师教学研究,忽视学生学习研究;教师教育发展关注不够;地理教育相关方面的研究不博也不专;地理考试试题研究呈现减弱趋势;国内外地理教育比较研究内容较为薄弱。
三、我国未来地理教育研究发展的展望
1.加强课程理论研究,完善课程体系观念
地理课程理论在地理学科教育中具有引领性,它规定了地理课程的基本方向、目标、内容、结构,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上位概念,地理课程的任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误导地理教学。以现行地理课程标准为例,它还是实验版的,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其中可能会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它与实践中的地理课程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缩短其中的差距,这些都需要加强课程理论的研究,完善课程体系,为理想与实践之间的架构起“桥梁”作用。
2.注重教学理论细化研究,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通过文献统计分析,教学理论研究固然丰富,但是研究的内容比较集中于思维、方法、策略、地图、案例、能力等方面,那么如何评价这些研究的实际意义?笔者认为,在注重教学理论的细化研究同时,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如地理新课标中提到教学中注重“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结合”,可以将其具体到教师教学行为评价、学生学业评价等。有条件的可以将课堂与课外实践结合,这样地理教学理论研究更具实践指导意义。
3.建立“档案袋”研究,关注师生全面发展
地理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发展。文献统计中相关内容关注较少,就学生学习理论方面有50篇左右,而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其智力结构与非智力结构研究不多;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也比较少。因此,在未来发展中通过建立“档案袋”形式,跟踪研究,关注教师或学生个人发展的过程,做相关研究可以有效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4.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深化地理教育比较研究
文化的发展需要交流,教育也是如此,通过国内外教育各方面的交流,可以擦出思想“火花”,产生新的思想观念,可为教育教学的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材料与方法手段,也为进一步深化国内外地理教育研究提供条件,可拓展研究的深广度,有利于缩小理想地理教育理念与实践教学的差距。
我于72年参加教育工作, 1974年毕业于天津市南郊区师范学校,在随后的工作中,86年取得天津教育学院地理大专学历。曾在大港区太平村中学、远景中学担任地理等教学工作,1986年调入大港油田二中即现在的海滨二校至今,
从事初高中地理教学,兼任电教员等项工作。95年评选为中学一级教师,最近几年一直担任本学校七、八年的级地理教学工作。
在我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六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拥护党的领导。积极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做到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进行教育教学,深入钻研教法,掌握本科教学所需的文化知识。注重素质教育,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主要工作与业绩:
1、认真钻研新教材和新大纲。搞好素质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平时认真备课写好教案,精心准备好地理课件,备好每一节课。课上认真组织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坚持知识联系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下功夫。教学手段上强化直观教学,能够熟练的运用录像、投影、电脑等多媒体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课下积极的辅导学生的学习,在思想上耐心的教育帮助他们,使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每年自己所教班级学生考试成绩均处于油田范围中上等水平。今年11年七年级地理考试油田第二名,XX年与11年我校八年级参加天津市地理会考,地理成绩名列前茅。全部达标,其中11年八年级的学生地理会考成绩90%为优秀与良好的最好成绩,提高了我校的地理教学水平。
2、开展素质教育 组织学生积极地参加全国地理科技大赛
本人积极的组织本校的学生参加XX年—2011年第二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地理科技大赛,比赛持续两个月的时间,本人认真组织,细心辅导,我校师生积极参与。活动得到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在此次比赛中我校成绩优异!经过本人的努力
我校被授予全国地理科技大赛优秀组织奖;全国地理科技示范基地的称号,并授予牌匾为我校争得了荣誉。本人也在全国地理科技大赛荣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并授予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的称号!
我校中小学生近150人报名参赛,其中15人在第二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
3、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研究活动与比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平时本人积极参加教学基本功与教学公开课的比赛,积极撰写教学论文。结合地理教材内容,经常制作地理教学课件并运用与课堂教学,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XX年我撰写的《浅谈初中地理教学精神的培养》论文,获得区海滨和研究教法教育中心XX年“教育创新”论文区级三等奖并获得区级成果认定奖。
1998年12月由本人设计制作的录象教材数学《圆锥曲线定义》获得市市教育局颁发的三等奖。
XX--XX年,获得校级教研公开课评比二等奖。
XX--XX年,获得校级创优课优秀奖。
XX年,获得滨海教育中心教师公开课比赛二等奖。
XX年,我撰写的论文《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想》获得国家级一等奖。
1
XX年,获得教育中心初中教师基本功大赛地理学科三等奖。
在我兼任电教员工作期间在1999年12月,我校在油田取得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先进学校的称号。
1999年和XX年连续两年,我获得了《教育处关于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先进个人称号。
4、自觉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在兼任电教员其间还为学校作了大量的其它有益的工作,如每年配合学校的团队活动、学校的运动会、艺术节的文艺演出,学生会操等大型活动,主动做好广播设备的安装和录像、摄像等工作。多年来,先后为学校义务维修了各种教学、电教电路等无数设备。为学校节约了大量的教育经费。
各位领导、老师们:我从事教学几十年,自认为工作勤奋,严肃认真,忠于职守,遵守纪律,不畏艰苦,服从领导,不计名利,团结同志。付出了半辈子的心血,给学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已临近退休年龄,参选机会不多,特别盼望能顺利晋级,做为对自己工作的肯定。请大家给与多多地支持。
谢谢。
关键词:乡土地理;实践;教学设计
乡土地理是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乡土地理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强调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突出体现开放的新课程观念,突出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突出体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此背景下,乡土地理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乡土地理的实践活动就很值得思考与探索。
一、乡土地理实践教学的意义
虽然乡土地理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直接源于学生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许是学生熟识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已经完全感知和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这中间还有一个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乡土地理实践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以实践活动和综合学习为主要学习途径,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当前地理新课程改革强调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探究地理问题,注重基于乡土实际的实践活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由此可见,新课程背景下的乡土地理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乡土知识,更承载着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的职责。而乡土地理实践教学正是实现新时期地理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瑞典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指出:在地理教育时要引导学生由近及远,从直接观察周围的地形到形成复杂的表象。学校是学生最熟悉、了解最直接、感知最深刻的地理环境之一,乡土地理实践教学选择引领学生从认识校园生态环境开始认识家乡、国家和世界,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学校这一“乡土地理”所属的范围就在学生身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而更利于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等地理实践活动。
二、乡土地理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以“校园生态环境调查”为例
1.“校园生态环境调查”的内容设计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校园作为一个微缩的地理环境,其所包含的自然与人文要素可谓非常丰富,在进行调查研究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选择对校园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学生比较感兴趣且易于操作的探究方向,作为地理实践教学所要调查的内容,是有效开展“校园生态环境调查”的关键。
基于以上思考,“校园生态环境调查”主要设计以下内容:
(1)校园植被调查:学生实地调查校园的植物种类、现状、分布及植被覆盖情况,实地测量校园绿化面积,绘制图表并提出校园绿化、美化建议。
(2)校园温度湿度调查:学生选择多个测点,使用阿斯曼温湿度计在同一时间分别测量各点的温度及湿度,比较不同地点的温湿度值,绘制图表、分析原因并给出合理化建议。
(3)校园土地利用类型调查:学生实地观察,总结归纳用地类型种类;实地测量各类用地的面积,利用实测数据绘制校园平面图,并在图上标注图例、比例尺和方向。
(4)校园噪声调查:学生选择有代表性的教学楼、操场、绿地、临街、临近主干道等测量点,多次测量和比较不同地点的噪声值,分析原因并给出合理化建议。
(5)校园垃圾污染调查:学生多时段对校园内垃圾进行观察、拍照,调查垃圾箱的数量及污染源分布,分析垃圾产生原因、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整改建议。
(6)校园安全隐患调查:学生多时段对对校园全方位观察、走访、拍照,查找安全隐患,分析形成原因,并结合问卷调查提出消除隐患的可行性报告。
2.“校园生态环境调查”的流程设计
(1)准备阶段——商定调查内容,指导学生明确课题研究的任务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态环境,从中发现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确定调查内容,商定研究过程,拟定活动方案。
根据方案,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目的,培训相关仪器的使用,做好人员分工与物品准备。
(2)实施阶段——学生走出课堂,开展调查;教师全程调控,给予指导。
乡土地理实践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动手去做,去经历和体验。同时教师要对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调控,帮助学生解决活动中的困惑,进行知识讲解及方法介绍。
这一阶段,各组分别实地调查、测量、绘制图表,并反复检查测量内容,认真核对测量数据,按照分工完成各项调查任务。
(3)交流分享——撰写调查报告(科技小论文)及成果展示。
学生对测量数据分类、归纳、整理,分析调查结果,提出合理建议,形成科技小论文及课题调查报告,并制作展板(PPT)展出。
乡土地理,既为学生熟知,又为学生喜欢。笔者通过让学生对校园生态环境进行调查研究,改变了学生地理学习的方式,使抽象的地理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是对乡土地理实践教学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学地理教师;挑战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41-01
前言:从中学地理学科教学看,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息息相关,而有效开展地理教学,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实现的重要环节。基于此,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对教师提出较大挑战,要求教师必须从容应对,进一步调整教育教学方案和提高自我能力,以更为出色的开展中学地理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进程。
1.可持续发展教育对中学地理教师的挑战
可持续发展教育对中学地理教师具有诸多方面的挑战,主要表现在:首先,对教师教育观念的挑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必须培养学生具备独立的批判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传统教育观念下,地理教育不能满足个性、自主、开放的教育要求。其次,对教师知识能力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教育下,对教师关于可持续发展知识内容有着更多的需求,而可持续发展是新内容,要求教师必须针对该方面而进行必要的教学研究。再次,对教师教学方法有挑战。传统地理教学中,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讲述法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相适应。最后,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挑战。可持续发展教育下,教师的角色不固定,必须及时调整定位,才能更好开展地理教学活动[1]。
2.中学地理教师的应对策略
2.1 更新教育观念。在可持续发展教育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而是创造者,针对学生而设计更为精妙的教学活动环节,融入可持续发展教育知识内容,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其次,教师在获取知识渠道方面,不应局限于地理教材,而应该更为主动的通过外界多样化渠道获得知识,以开阔学生视野,满足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渴望,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未知奥秘的欲望。最后,从课堂教学形式看,变封闭式为开放式,使学生接触社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以更好学习可持续发展教育知识[2]。
2.2 提高自身知识素养。可持续发展教育下,中学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树立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而且应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与此同时,中学地理教学信息并非局限于传统固定的和抽象的知识内容中,而是具有灵活性、现实性的内容,因而对教师知识提出较大挑战。例如,在地理可持续发展教学中,关于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内容蕴含于地理教材中,但教师要有效开展地理教学活动,必须对教材知识内容吃透,将各个事物间内在联系讲述明确,才能引导学生对地理问题做进一步分析。另一方面,中学地理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而解决现实矛盾问题。
2.3 创新教学方式。中学地理教师在可持续发展教育背景下,应创新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逐渐提高教学水平。以探究式教学为例,教师利用该教学模式,能够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基于此,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提高其能力,使之能够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利用批判思维和求异思维与人交流。总之,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下,中学地理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给予学生以新鲜感,同时对增强可持续发展教学效果奠定良好条件[3]。
2.4 对自身角色的合理定位。中学地理教师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应积极对自身角色进行合理定位。由于教师的角色并非一成不变,因而教师对自身角色的合理定位尤为重要。首先,中学地理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学习道路上给予正确指引。可持续发展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所以教师的引导、教法是关键。其次,中学地理教师扮演合作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探究地理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学生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融入到学生中,既营造和谐氛围,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实现奠定基础。最后,中学地理教师扮演研究者的角色,做好教学研究,以深入开展教学活动。
结论:无论从可持续发展教育看,还是纵观中学地理课程教学改革,都对地理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促进中学地理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创新教学方式、对自身角色进行合理定位。如此,中学地理教师能够积极面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挑战,促进地理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 陈金赛. 近三十年来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研究的发展--基于主要期刊的论文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 创新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地理 “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其核心目标。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此,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是如何实施高中地理教学的。
一、注重优化教材内容
新教材内容中阅读材料所占的比重几乎达到30%以上,对其深入分析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1.对教材内容拓展和提高的阅读内容。对这一形式的阅读可进行大胆的课堂删减或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中有关土壤内容设计了四段阅读内容:成土母质的颗粒与化学成分、常见的沉积物、生物与土壤有机质、地形与土壤 ,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保留了“生物与土壤有机质”的阅读内容,对其他三部分阅读内容采取了课堂删减,只要求学生根据 自己的兴趣在课余时间阅读,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2.为丰富教学内容所出示的案例阅读。对教材所述原理起诠释、实证、应用的作用,为学生探究问题提供素材。教师应充分用好这些案例,突出其典型性和说明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案例分析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找出结论 ,并对结论进行再论证,探究活动的进行让学生在“做”中“学”,不仅获得了地理知识 ,更懂得了方法。如地理第一章太阳活动内容中的阅读材料――磁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其作为本内容的导入材料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这种太阳活动形式是一种对人类会造成危害的自然现象。
二、更新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挑战自己、完美自己,迅速实现教师角色的新转变。
1.由重教师为中心的“教”向重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学习”转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高在上的教师无法建立良好课堂氛围,高素质人才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者,离开合作探究将一事无成。教师应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总设计师,深人学生心灵、学习过程,与学生合作探究,建立朋友型、创新型的教学关系。
2.从统一规格教育向发展学生个性转变
新课标改变了过去整齐划一的课程体系、教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与教学评比,实行教学目标多梯度、多层次,实现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学评估的多样性,对教材的处理可以从学生心智出发进行增删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实现以知识为中心的地理教学转向发展学生个性的课堂教学。一句话,以学生自我发展为本,决定教学需求 。
3.由精英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
过去地理教育用地理专家型的学习要求来要求所有学生,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地理学家 ,课程结构体系庞大,逻辑严密,推理性强 ,内容偏难,因而造成学生负担过重,谈“地”色变。新课标突出重视地理知识与现实相结合,重体验探究过程与方法,重爱国主义情感和地理素养的培养。这使得我们教学要面向全体,重在教会一切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事。
4.由传统教书匠向地理教育的实践者、研究者转变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为此,地理教师除了踏踏实实地从事地理教学实践外,必须对地理课程设置,地理教辅资料的编写,校本教材的开发,地理教学方法的改进等诸多领域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由一个教书匠、传声筒发展为一名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型 教育专家。
三、大胆创新,探索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教育理念,大胆创新,探索新教法,切实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势在必行。根据多年教学经验 ,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认真学习新课标,建构新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德国近代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如果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因此,在课改的大潮中,我们每位地理教师都需要有全新的理性思考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深入学习地理新课标,在与课标的愉悦对话中去领悟教学智慧,把握新课标的精神,获得行动研究的启示,大胆走向新课程 ,切实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价值观形成等的倾向,处理好地理“双基”的定位,让每一个学生爱学、好学、乐学地理。
2.切实实践新课标,弘扬个性,活跃地理课堂教学
首先,不打无准备、无把握的仗,真正做到“胸有成竹上台”,“高高兴兴进课堂 ,满意地走出课堂”;其次,避免“唱独角戏”、“满堂灌”,重视与学生合作学习,形成民主平等、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再次,常教常新,大胆创新 ,借鉴其他学科教学方法,力求准确、 新颖、可行 。
3.搞活第二课堂
(I)参观、考察、调查。如结合本区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新化梅山龙宫,大熊山植被垂直变化,紫鹊界梯田等。(2)办地理手抄报 、摄影展。各班建地理手抄报兴趣小组 ,在教师指导下自行编辑、发表;办地理摄影展,交流心得体会。(3)开展研究性学习,如写《从地理区位论分析娄底春园步行街的建设启示》,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4)课外写作。指导学生制作课外知识卡片,撰写地理小论文,如参加中国地理学会组织的“地球小博士”科普论文竞赛。(5)举办地理知识竞赛。
4.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加强集体备课,重视听课评课,教师间互相交流课堂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积极开展教研课题研究。如《多媒体教学与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这一课题,可人人参与。在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写读书笔记,写教学经验,写自己对某一地理问题的看法,写教研专题总结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地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士军.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高中地理[J].现代教学.2008年12期
【关键词】 初中地理 灾害教育 地理教学
我国虽有部分学者对灾害教育作了一定的研究,但在灾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在基础教育中,受升学率的影响,没有把灾害教育放在正确的位置,地理教学没有承担起唤起国民灾害意识的作用,没有在提高国民防灾减灾能力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今正值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试行阶段。
一 初中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初中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的现状不理想,地理教师经常忽视在教学中渗透灾害的内容,地理学科并没有在灾害教育中发挥出应有的学科优势。本文通过对问卷及访谈的调查结果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初中生的灾害意识薄弱。在以后的教育中,不仅仅在地理教育中,在其他学科的教育中都要加强对学生灾害意识渗透的教育。(2)初中生的灾害知识欠缺。由于灾害知识是高考很少涉及到的,受考试"指挥棒"的功利导向影响,导致教师及学生对此都不够重视,致使学生的灾害知识欠缺。(3)初中生的灾害自救互救技能不强。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是以课本为载体的讲授,很少有灾害模拟演习之类的实践性活动,致使学生的灾害技能只是"纸上谈兵"。(4)课堂中讲授灾害形式单一。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得知,教师在课堂中对灾害的讲授很少,即使是讲了也只是照本宣科,枯燥无味。(5)教师本身的灾害素养较低。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得知,地理教师一般都不具备丰富灾害知识及技能,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
二 初中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的改进策略
2.1融入多媒体技术
心理学证明多方面的感觉刺激比单一感觉刺激效果更好。而多媒体教学可以集文字、视频、动画等于一体,在灾害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地震、火山、火灾、水灾等灾害的录像,在视觉和听觉方面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使学生感受到灾害强大的破坏力,对人民生命及财产方面造成的损失,并让学生进行反思。虽然可能整个一节课的时间同学们都在看视频,教师只是在部分地方做指导,但视频却把灾害发生的原因、发生的原理、灾害的前兆、灾害发生过程中的逃生方法一非常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学生在欢笑中学到了关于灾害方面的知识,并且印象非常深刻。还可以播放一些以灾害为题材的影片,如《2012》、《改变世界的6度》,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要比课堂上一板一眼讲授式教学的效果更好。
2.2开展灾害宣传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讲,宣传工作是灾害防御工作的起动点。通过广泛的宣传,让每一个人积极参与投身到防灾抗灾工作中来。防灾抗灾是一项全民战略,若没有全社会、全民族的广泛参与,灾害防御和抗灾是不可想象的。初中生,在社会上已属于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要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深奥的灾害知识,转化为朴素生动的语言,向街坊四邻、妇孺老幼广为传播,要宣扬唯物论观点,破除灾害天定的迷信论。在学校里,学校可以利用广播进行宣传,每个班级可以创办有自己特色的黑板报。世界上每天都上演着灾害,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以及每个班级的黑板报像学生宣传这些时事新闻。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爱鸟周"、"植树节"、"全国城市节水日"、"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和干旱日"、"世界水日"等等,向广大群众宣传灾害教育,尽量使我国的灾害教育向其它国家的普及教育靠近。
2.3挖掘潜在的灾害地理教学资源
灾害地理教学结合国情、乡情。国情和乡情里包含丰富的灾害知识。国情教育让我们认识我国国土广大,山川壮丽,有多发性自然灾害;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利用不尽合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地区差异大等基本国情,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的优势和自然环境的不足,以及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了解建国以来我国国土整治和为抗灾、减灾所做出的成绩,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培养防灾减灾意识,并增强爱国主义,坚定与灾害抗争的信念。灾害地理教学结合时事、新闻、热点。每天世界上都上演着各类灾害,多灾多难的中国更是灾害不断:北京的沙尘暴、西南地区的旱灾、山西王家岭煤矿的漏水事件、新疆地区的雪灾、青海地区的地震等等,世界上更是时时有灾害事件的发生。每有重要的灾害新闻时,教师应及时给学生观看和讲解。不必担心它占去了课堂时间,这些鲜活的素材,加上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敏感性等特点,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其他任何的说教练习都来得深刻。
2.4加强教师的灾害素养
灾害教育课程目标能否实现,重要的在于教学过程中的落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教师的灾害教育教学能力,地理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系到整个灾害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现在,针对地理教师的灾害知识与技能的专门培训很少进行,这很不利于灾害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培训时应全面介绍灾害知识与防御的技能,使其深入了解各类灾害的形成机理、危害性以及应对策略与技能等,充分认识灾害意识教育对于全面提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存能力,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保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政府方面,要对地理教师的灾害培训予以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培训后地理教师应达到以下的要求:对灾害教育有基本的认识;要有灾害教育的意识;要有挖掘学科知识中灾害教育渗透点的能力;要有较强的灾害教育教学设计能力。培训考核合格后,可发教育结业证书,以作为教师综合业绩的依据。
本研究对初中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的现状进行考察,发现学生在防灾减灾意识、防灾减灾知识及技能方面水平都较低,地理教师的教学中也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要跟紧时代的步伐,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授灾害内容是必要的。据此,笔者提出一些改进策略,为地理教学的一线教师提供教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廖贤富.我国新时期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09)
[2] 舒成强,翟有龙,蒋良群,舒秋贵.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学生灾害教育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02)
[3] 李景霞,张英.中学的灾害教育[J].城市与减灾.2008(02)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案例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034-02
从1991年起在我国进行的MBA教育,由于案例教学独特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它与MBA教育的成功结合,使得案例教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使案例教学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较大规模的运用,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案例教学正成为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在世纪之交的共同的“新宠”,在普通教育的学科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的探索正方兴未艾。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使用的案例质量不高,缺乏合适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基础以及依托,也是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教学平台,案例教学的内容是师生进行共同探讨和知识阅历交流的平台,通过教学案例的阅读、思考、交流和探讨,从而实现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启迪等效果,案例教学中案例的质量对教学的效果起到了较大的作用。高中地理的教材中,案例教学涉及的知识大部分包括较多的知识点和章节中的内容,属于综合性质的案例,然而目前的高中地理的教学存在单一知识点的案例较多,综合案例较少,简单的案例也难以发挥辅导教学甚至引导教学的作用。
(2)学生适应能力不强,积极性不高
案例教学的实现应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来实现,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相应的经验和阅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受到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已经形成被动的学习心态。因此,不能建立有效的学生学习模式,当然也难以形成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
(3)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以及实践经验不足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组织和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和指引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实现对地理教学的有效组织和控制,但由于大多教师缺乏相应的地理教学经验,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也未建立有效的教师实践的培训,从而难以建立有效的案例研究、教学判断和思考的教学。致使高中地理课的教学仅仅是对课堂的一种补充和说明,案例的启发较为简单,案例的点评不够深入,从而也难以形成对学生教学的启发,难以建立有效的案例教学体制。
二、有效提高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质量具体措施
(1)选择高质量的地理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教师应通过多途径选择地理教学案例,通过书籍、报纸、网络等方面收集适合教学的地理案例,从而扩展地理教学的范围,也能通过积累经典的教学案例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仅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思考积累案例,教师还可基于对教材以及学生教学特点的理解改编和自编案例。教师自编的案例能形成创造性以及适应性更强的地理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课程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应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实践才能形成。
(2)归纳迁移,拓展案例
地理案例只是以图表、图片,或者文字材料形式出现的素材,关键在于利用辨析、讨论等教学形式,在地理案例中,通过探究归纳出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地理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在迁移运用中巩固。迁移运用的途径可以是单个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也可以是问题分析。拓展案例研究方法,可以设计一些微型案例(如高考试题)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3)提高学生的课程适应性和参与程度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者和启发者。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为启迪,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知识点的理解和串联,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案例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从而创设出积极有效的案例教学课堂。
(4)多种途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高中地理教师应通过研究国内案例教学论文、参加地理案例教学交流和研讨、教学观摩等多种形式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为地理的案例教学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形成适合地理教学的案例教学程序,并通过对学生特点的了解和掌握做出适当调整。
参考文献:
地理学根植于地图,也发展于地图。然而对“地图”的内涵表述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大体分以下两大类。学者赵淑梅主编的《地图学基础》中,“地图”被定义为:“地图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运用符号,并经过制图综合,将地面上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缩绘于平面的图形,以表示它们的空间分布、联系和时间上的发展变化”。这类用“数学法则”、“运用符号”、“制图综合”、“缩绘于平面”作特征语的传统“地图”定义,未能包括诸如地理照片、等值线图和地理三维立体图等。
随着科技发展,在传统“地图”定义基础上,产生了一些新的表述,如互联网百科:“地图是依据一定的数学法则,使用制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在一定载体上表达地球(或其它天体)上各种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及时间中的发展变化状态绘制的图形”。定义中的“载体”、“天体”,将传统纸张平面地图扩展到了电子地图、遥感影像、三维立体图,但仍未能全面涵盖地理学科学研究及地理教学中所有“地理视觉映象图景”。
地理学奠基人亚历山大・冯・洪堡为了说明景观中的各种现象有地域上的相互联系,由于没有现成“地图”可用,他便请一位维也纳风景画家画了一幅《热带国家的自然景观剖面图》。该幅“画”显然不属于前述定义中的“地图”。这表明在地理学学科产生之初,“地图”这一概念并未能完美扮演“地理学第二语言”的角色。
纵观当今地理教学,除传统地图外,还有示意图、坐标图、结构图、剖面图、等值线图、素描景观图、漫画以及视频、模型、电子地图等数不胜数的“地理图”。因此,很有必要重构“地理学第二语言――地图”的完整概念,即地理学的独特语言系统:地理图。
地理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属性特征、形成机理、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的地理视觉映象图景。首先,该定义将“地理图”归类于“图景”而非单纯的“图形”、“图像”。“图景”意指画面上的景物、景况。对地理“图景”而言,画面不仅蕴含地理要素及景观,还能揭示其相关地理特征、规律等景况。其次,“图景”从属于“视觉映象”。换言之,这里的“图景”是通过视觉感知、人脑认识的反映。
在重建“地理学独特语言系统――地理图”定义时,其内核采用了地理事物的“联系”、“特征”、“机理”“规律”等关键语表述,体现了地理学“地域性、综合性“两大特征的功能属性,也是现代地理学重视过程研究发展趋势的要求。这一定义的表述省略了成图方法及过程,主要是因为成图方式并非“地理图”的本质属性,且在复杂的“地理图”家族中,成图方式多样。此外,由于三维地图、虚拟显示地图等出现,在“地理图”定义中,对图景的“载体”、“几何形状”未作概括限制性表述。在上述“地理图”定义规则下,地理图系统可分为四大子系统。
传统地图:通过测绘按比例缩小绘制而成的地表一定地域的平面图或以这类平面图为底图加载相关地理事象的图景。按内容分类,有普通地图、地形图和专题地图。
地理统计图:运用数学坐标或数学法则绘制的反映地理数据相关关系及数量变化的图景。如坐标曲线图、坐标柱状图、地理统计结构图、等值线图等。
地理直观图:具有形象、真实、具体、直接性,且能直观直感的地理图景。地理的示意图、关联图、图片、标本、模型、地球仪、图像视频、实地景观等都属于此类。
一、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关注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原则,积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新课程并不是完全抛弃讲授法,因为这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精彩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期待值;教师缜密的分析论证,有助于学生严密思维的形成,准确把握学习要点;教师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在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实际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如问题讨论、情境设计、实地考察、实验模拟、网络学习都可以运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教学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法改革与学法发展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传统的教育手段与现代化教育手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二、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和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联系
近年来高考试卷的主体设计思想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面临和关心的现实、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为素材。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生活、关注实际,以便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与塑造。一般认为,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是一个新旧知识联系的过程。对于广大高中生而言,他们普遍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相当一部分知识结构已开始在头脑中内化为自有的认知结构体系,并且已开始着手将这一体系运用于日常的认知行为中。在现实教学中,“许多学习都依赖于教师提供的‘平台’,这就要求将学生安置在一种情境中,使他们有可能模仿、内化(比如,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并对可能的认知过程做实践”。[1]所以,在新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知识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在学习新知识中的积极作用,注意挖掘他们的潜能,以旧带新。
三、注重发展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得到发展。这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式方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进行教学,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其程序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选择问题解决方式―方式的执行―评价结果。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目的是发展探究能力,“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如“沙尘暴的探究”。一般来说,人文地理内容和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可有选择性地采取进行探究学习的体验性策略。
四、改革与创新作业,体现“个性化、多样化”
地理作业应成为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设计作业内容时,应从多角度切入,体现“个性化、多样化”的改革与创新。学生学习地理的程度不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同,故作业的布置应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关注学生层次,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符合课标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对同一知识点设计出不同的题型等多层次的地理作业,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要求。新课程向学生生活及社会等广阔的时空开放,学生的作业也应由“可预见的、早已生成的、封闭型的”学科作业,走向“以师生共同建构,由新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的、开放型的”作业。例如:采用组建兴趣学习小组、进行社会调查、自出地理试卷、绘制图表、手工作业、口头作业、网络作业、小论文、小实验,等等。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可以布置手工作业,让学生用橡皮泥自制等高线地形模型,模型上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多样化的作业,能使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体现,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学有所用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不只是课程资源的被动使用者,而应兼做课程资源的主动开发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只是指教师开发地本教材、校本教材,主要课程资源应当配合课堂教学主阵地加以开发和利用。例如关于地球运动的教学,是高中地理的重点与难点,非常需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课堂教学课程资源的配合。为了使这类课程资源能够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应开发校本化、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可以设计自制地球仪与光照实验、影子方向与影子长度变化测定、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测定、当地太阳能热水器仰角的调整、当地为充分采光计算楼间距离等探究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形成可供课堂教学使用的课程资源。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变枯燥为兴趣,变抽象为具体,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和地理学习过程化的新理念。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教学过程的展现,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
总之,新课程的推进是一个渐进探索的过程,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力争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改变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勇于实践、勤于探索,不断总结新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熠.讨论中教师扮演的角色[J].现代教学,2005,(11).
[2]卢小丽.深化“讲解”与“指导”促进有效地理学习[J].地理教育,2005,(6).
关键词:年轻教师;学科素养;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130-02
一、问题的提出
学科素养,是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不同学者对其的分类和理解不同,笔者在结合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学地理教学实际情况,从教师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入手,尝试性地对其组成要素进行以下归纳(见下图)
近年来,温州一二三类学校新教师比重不断上升,这些年轻地理教师具备了合格的教师学科素养吗?年轻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着哪些困难和问题?该如何有效提升教师学科素养?是一个广泛而值得关注问题。
二、中学年轻地理教师学科素养现状分析
笔者以温州市教龄5年内地理教师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教师学科素养现状进行分析归纳。本次发放问卷85份,回收79份,有效75份,对问卷调查获取的定量数据,运用SPSS10. 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实证分析。
1、教师专业发展知识
专业发展知识主要包含教师理论知识、职业知识、教学行为知识。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年轻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总体较好,但还没有达到精通程度。针对新课程标准,部分年轻老师认为自己迫切需要提高两个部分,新的评价方法和学习领会新课程理念,说明年轻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了解把握有待提高。
2、教师教育能力领域
教师教育能力,主要是教师从事教养任务,了解学生的社会与文化生活条件,以便在学校内部去影响其个人发展,并向学生传授一定的价值观与人生准则,并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判断和自主行为能力。统计数据说明,年轻教师对学生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缺乏方法、策略,对学生心理辅导方面缺乏策略,培养学生特长能力方面缺乏策略。
3、教师教学能力领域
教师,是教与学的专业人员。教师合理的设计并实施教学,能够通过学习情境的设计支持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使他们认识到所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会利用所学内容,这些都是教师基本力中教学能力领域的探讨的问题。统计数据说明,年轻老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缺乏一定的策略,在反思频率上,更是令人担忧。访谈中,年轻教师反映,主要是功课忙,忙着改作业、备课,课一上完,就没有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反思,不过他们说今后会好转的。
4、教师评价能力领域
评价能力领域,包括教师能合理而负责地从事评价与咨询活动,会诊断学生的学习条件与学习过程,从而有目的地鼓励学生并为他们及其家长提供咨询,并能够依据明确的评价标准去领会学生的表现。统计数据表明,年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能力亟待提高。
5、教师创新能力领域
创新能力领域,主要指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认识到创新是对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能将职业理解为是负有特别责任与义务的公职,并认识教师重要的职业任务之一是需要终身学习。调查数据说明,年轻教师对直观教具的制作使用少,外在管理模式和学术氛围是影响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6、教师科研能力领域
科研能力领域,主要是教师要扮演教育教学研究者,对经验进行反复咀嚼,寻找其理论依据,并对教育教学问题深入思考,研究问题的提出、过程、解决及后续研究等。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年轻地理教师的教科研参与度少,获奖层次低。调查原因,主要是年轻老师工作经验少,对教科研问题的思考少,解决措施少,想写论文,但是总是提不出新的观点。
三、中学年轻地理教师学科素养提升策略
1、高校深化师范教育改革,提升中学地理教师学科素养
师范教育直接关系着基础教育队伍建设这一重大任务。“教师素质的培养与训练是通过师范教育完成的,要使优秀的教师不断涌现,就必须改进与完善师范教育,使师范院校真正成为人民教师的摇篮”。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师范教育并没有与时俱进,日益暴露出许多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弊端:课程设置的师范特色不够明显;专业设置和学科比例不够合理;专业划分过细,重深度,轻广度;教学内容理论脱离实际等等。
(1)设置适用的课程,加强师范教育的师范性
从调查中得知,年轻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还是比较扎实的,而教育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存在欠缺,其相当原因是由于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不仅狭窄,而且比例也不适当。在公共、专业、教育三类课程中,专业课所占比例过大,公共课明显不足,教育理论课程则过于薄弱,从而造成培养出的学生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还不具备师范学生应有的特长―懂得怎样去教。
(2)综合大学试办师范学院,师资培养开放化
在我国,学校教师的培养一直被视为是师范院校的事情。事实上,“师范院校的师范特点并不显著,其他院校的学生又难以进入师范学校,因而局限了师资的培养途径。从世界师范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师范院校在保留其特点的前提下,在向综合院校发展,这种趋势也会影响到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方向。师范院校向综合院校发展,将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所以,有条件的综合大学,都应发挥自身优势,拓展服务范围,以内设师范学院的形式实施地理教师培养和培训,以加强地理师范教育的力量;唯有地理学科的师范专科学校和本科师范学校,在地方政府的调控下,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就近合并到综合大学中去,在更加宽厚的背景下,更好地完成本地区地理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
(3)合理安排教育实习,丰富专业理解与教育体验。师范生必须进行教育实习,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亲身体验教学情境,验证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从而为成为教师做好准备。
2、加强职后教育,培养中学地理教师学科素养能力
(1)把入职教育阶段的学习与整个教师职业发展的连续性相结合。入职教育应指高等师范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至从受聘上岗到转正前这一段时期所接受的指导和训练。有必要对入职教育的新教师应达到的教学水平提出明确标准,以帮助他们实现从职前到职后、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并培养他们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成为自觉的教育实践者,促其完成多方面的“转变”:一是身份角色的转变;二是知识体系的转变;三是能力素质的转变。
(2)开展师徒接对活动,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为了加速年轻教师的成长,进一步提高年轻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学校应实施“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年轻教师成长策略。
(3)开展各种教学评比活动,成立“教学评比组”。笔者学校每个学期都要举行一次年轻教师教学公开课比赛,比赛结束后,学校组织开表彰大会,并给获奖的年轻教师一定物质奖励。这样做可以鼓舞成绩优秀的年轻老师,使他们再接再厉做出更出色的成绩;也可以勉励努力程度不够、成绩不出色的年轻老师,使他们取长补短,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地理学科还应成立“教学评比组”,制定出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法研究工作计划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了贯彻实施,还定期开展教学法研究。教学法研究是提高教学水平,更新教学思想,促进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速年轻教师成长的一项有效措施。
(4)创设各种学习的机会,鼓励年轻教师外出学习。学校要为年轻教师创造多种学习的机会,例如:邀请名师和专家到校讲公开课或听课、点评课,做讲座。通过与大师的近距离接触,年轻老师亲身感受到了专家们对课堂教学的执著与深情,亲身感受到了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组织年轻教师到名校听课学习,让年轻教师去名校感受他们的教学氛围,开阔眼界、接受新的信息,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这对年轻教师的成长必定有益。
(5)培养教师反思能力,提高地理教师学科素养能力
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应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具备较为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及反思能力。教师的教学前反思有利于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设计(经验);教学中反思有利于教师及时地调节自己的教学过程(反馈信息);教学后反思有利于教学经验理性化,为以后的教学积累新的经验(新信息、新感悟)。
四、结语
年轻地理教师基本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历程,其间既有,也有低谷,呈螺旋式上升趋势。理想与现实有差距是肯定的。作为年轻教师自身,应以积极的心态求进步,求发展,不等、不靠、不要,养成“专业自我”主动地寻求发展的途径和方式,提升自己的发展理念,规划自己的专业人生;而作为管理者,促进教师成长既要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调动教师积极性等微观处抓起,又要从建立完善师资培训体系,构建科学的教师培训模式,完善教师职业管理制度等宏观上把握,以便对年轻教师的成长提供有的放矢的协助,激发教师的工作热忱和创意,让人生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袁孝亭,王向东.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2] 袁孝亭.地理教师的十大教学能力及要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7(5).
[3] 陈 澄.主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
[4] 黄丽茹.21世纪教师素质结构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2(12).
[5] 卞鸿翔,李 晴.地理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地理教学;培养方法;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5-0122-02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当一个人对某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地理学科一向不被重视,要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但在多年的中学地理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怎样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上好第一节课,点燃兴趣的火花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学生接触地理的第一节课时,首先要抓住这个教学中的有利条件,讲好第一节课,这是学生对地理是否感兴趣的第一束火花。教师可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趣味性强、易引起学生思考与联想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例如在讲高中的第一课《绪论》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谈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用简单的地理原理解释。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身边,是学生感兴趣并渴望知道的东西,因而能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
二、巧用地图,激发兴趣
(一)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
由于地理研究对象的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方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但是学生的兴趣不是天生的。在学习地理课以前,学生对地图有一些认识和了解,对地图很好奇,如不加以引导很快就消失了。老师要引导他们,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为此,老师应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同学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如在绪言课上让同学看地图册找出。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哪个半球,中国在亚洲的哪一部分,河南省在中国的什么位置。有时结合时事提出问题。香港刚回归不久,让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香港的位置,京九铁路刚通车时,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京九铁路的位置,以引起同学们阅读地图的兴趣。在讲地图时我注意先让同学们利用已有的读图知识讨论如何看地图,同学们发言很积极,各抒己见。在同学们发言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注意让其区分地图和一般的图画有何不同,适时提出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三个基本要素的问题。并逐一认真讲解,打好基础。然后要求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同学们从西安乘火车去上海旅游可以走哪些路线,经过哪些省,大概有多远。去桂林旅游向什么方向走,沿途经过哪些大山、大河。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地图的兴趣,也提高了阅读地图的能力,巩固了地图三要素的知识。此外,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郊游,观察山川地貌取得感性认识,促使学生把地理事物和地图描述联系起来。使同学们感到地图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很有用的,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把地理知识和地图结合起来,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兴趣的源泉在于知识的运用,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没有成功感的兴趣只是好奇,不易持久,所学知识成功的运用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兴趣十足。
(二)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并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长江的内容时,老师在黑板上绘制长江干流略图,从长江的发源地绘起,一直画到人海口处,先画干流,给学生讲干流象一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W,然后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首先讲上、中、下游的划分,把宜昌和湖口两地名称用红笔标在干流上;接着讲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并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上游“水流湍急,水力丰富”,中游“河道弯曲,容易泛滥”,下游“江阔水深。便于航运”。然后用蓝色粉笔从西向东画出主要支流,边画边讲哪些支流在上游,哪些支流在中游。这样有形有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可以特别体现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了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加强地理教学语言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的传授、师生的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语言能力的高低可以决定大部分学生学习地理兴趣高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表达准确、精练通俗,尽可能地使用风趣、生动、幽默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恰当地使用歌词和诗句
如讲内蒙古大草原辽阔的牧区时,用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还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等优美词句,无形中把学生引进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地理境界中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恰当运用诗词歌赋
把古诗名句中的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在课堂上讲解,会给予学生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的最佳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如讲地球运动时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描述黄河奔腾咆哮、滚滚东去的气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讲气候时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
(三)妙用谚语
谚语是人民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哲理且生动。在教学中用谚语,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如在介绍新疆时,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早晚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容易引发学生兴趣。
类似这样的谜语、成语、谚语、别称、诗歌和歌曲等不胜枚举,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如果引用得当,可以加深和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
四、适当运用漫画教学,启迪学生兴趣
漫画教学,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其味无穷,既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地理思维能力,又易启迪学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思考。
如在讲人类与环境时,选用198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漫画,画面上的地球被拟人化,“头”上大汗如雨,“脸”上露出恐慌、痛苦的表情,工厂及汽车排出的废气包围地球,一片已被砍伐破坏的森林。图下解说词:“啊!地球出汗了。”让学生看完这幅漫画后思考回答问题:这幅宣传漫画揭示全球环境问题是什么?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引起什么后果?诸如此类的漫画或动画都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明力,极容易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积极开展地理课外活动
1.集体备课。
(1)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要求,认真研讨教材的知识体系,结合本校本年级组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具体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认真分析各单元的重点、难点,提出破解方法。
(2)教学案的研讨、编制。教学案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对教材内容的重组再现、补充或删减,也是教师上课的重要依据,更是学生学习、复习的重要参考。所以教学案的质量关系到每一个班级学生学习成绩,备课组长尤其要把好教学案的出口关。
(3)备教学流程、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集体备课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流程。对于新授课,我们的一般做法是:?→?→?→?→课前检测情境创设提出问题合作学习?→教师点拨课堂检测,以便于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听课、评课。
听课是备课组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的做法是每周一节公开课,每位教师必须参加,每位教师每周听课至少两节,鼓励教师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甚至是跨年级、跨学科,这些对教师的发展都是有益的。开设公开课的教师要精心准备,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地理教学的直观性和有效性。评课是对听课的进一步延伸,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参加评课都要发言,对所听的课进行点评,尤其是年轻教师更要积极参加。我们力争做到评课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这样对于上课的老师也是一种促进、提高。
3.论文撰写与课题研究。
我们备课组活动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之间交流讨论如何进行论文撰写和课题研究的学习。例如我们这学期教研活动的中关于课题研究的讨论主题是高效课堂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和组内教师踊跃发言,积极讨论,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理论水平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过程管理,注重示范引领
首先,备课组长要敢于管理。集体备课、听课、阅卷等教研活动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够自觉参加的,这个时候备课组长要敢于拉下脸来,严肃认真,明确纪律,保证每一位教师在统一时间、统一地点准时参加教研活动,如果有特殊情况的,必须事先请假。要把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整体意识、合作意识渗透到每一位教师的心中。其次,备课组长要科学管理。备课组长也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绝对不能够居高临下,甚至盛气凌人,备课组长与组内教师之间是平等的,注重组内的和谐,营造组内积极向上的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能,以达到备课组最佳的整体“作战能力”。再次,备课组长要率先示范。备课组长在教育教学的各方面都要起到带头示范作用。要求组员做到的事情,备课组长首先要做到,更要做好。例如,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周至少听课两节,备课组长至少听三节,并且带头在教学改革、课题实验等方面一起与组内教师合作完成。
三、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活动实效
1.重教学质量,轻教学研究:
主要表现为备课组内教师只关心分数和名次,在课题研究、、论文撰写、课程改革等教学研究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太少。造成组内教师的的教学理念和专业技能长时间得不到提高。
2.重活动形式,轻活动质量:
在有的备课组活动中,活动只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就可以了,是备课组活动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3.重组内和谐,轻相互交流:
备课组内教师往往顾及同事之间的面子,在涉及到教育教学的问题时,一部分教师的发言有所保留。例如,公开课的评课,大家的发言都是一片好评声,具体的不足之处只是轻描淡写,甚至是避而不谈。长此以往,无论对于听课教师,还是被听课的教师,都得不到提高。
4.重组内奋战,轻前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