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浅谈高中地理趣味教学

浅谈高中地理趣味教学

时间:2023-07-31 17:26: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浅谈高中地理趣味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浅谈高中地理趣味教学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应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的教学需体现其课程理念,深入落实课程目标以达到课程标准,地理教师应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同的学习要求,利用合作学习、自主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新课标教学标准对如今的地理教学作出了规定,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束缚了高中地理的教学水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教师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2)师生之间缺乏信任,处于相互对抗状态,严重影响了地理教学的质量;(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喜欢同成绩优秀的学生交流,而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存有偏见。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使得当前高中地理的教学工作并不乐观。

二、怎样提升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传统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课程标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新课标要求下,课堂教学比以往更灵活、更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地理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知识进行理解吸收,形成自己的疑问,再由教师讲解,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2.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要理解、关心和帮助学生,充分尊重不同性格的学生,多与学生交流,避免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让学生喜欢上教师的课,乐于同教师多做交流。只有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相互理解、信任,教学效果才能显著提高。

3.提高教师的语言技巧,使课堂多姿多彩

高中地理课知识丰富,涉及面广,同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教师可以用带有技巧性、趣味性的语言,使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变得鲜活、有魅力。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从教师生动的语言里了解地理知识,产生学习兴趣,既提高了趣味性,又增强了教学效果。

新课标所阐述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同传统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变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应墨守成规,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将地理学科的特点同自身条件相结合,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体验学习地理课程的价值,在欢乐中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文婷.浅谈新课标下如何营造高中地理高效课堂[J].试题与研究,2012(71).

[2]沈国明.新课标下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2011(64).

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 高中地理 教学作用

一、多媒体教学的涵义

多媒体是利用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传递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的组合。多媒体技术具有综合处理文本、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媒体的能力。[1]由于多媒体具有以上多种信息美体的能力,它能够通过加工处理的方式展现人们在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东西,化抽象为形象,而正是这一点对于教学工作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它可以让老师在教学过程遇到无法用言语或图片解释的事物或现象时借助多媒体来展现这些事物或现象,从而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所以说多媒体对于教学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二、高中地理的特点

高中地理课本主要分为四个必修内容,概况起来说主要就是研究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高中地理涵盖自然、经济、社会三个部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课本中所包含的很多地理事物及现象是大家没有见过或者是根本看不到的,如何理解这些事物成为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事物和现象光靠教师的描述以及图片的展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直观的将这些事物和现象展现到学生面前,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而多媒体就是具有这样独特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便于学生理解和观察这些抽象的事物,对地理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便于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

三、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就等于是让学生乐于学习,将被动化为主动,让学生自己爱上学习。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单调、呆板,这种课堂氛围犹如催眠,让学生很容易感到疲劳和枯燥。也就是说以往的教学模式忽视了课堂趣味性,以往不是学生学不好,而是教学模式害的学生不好学。为了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生动形象的环节。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2]为什么在生活中学生们很爱看电视不爱学习,就是因为电视所展现的比老师嘴巴展现的事物更加丰富多彩,抓住这一关键要素通过文本、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这些多媒体手段来的辅助来让教师嘴巴说出来的事物更加丰富多彩,从而让学生感觉听老师上课就像看电视一样的精彩,让学生感觉上课就像看电视一样的轻松愉悦,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愉快接受知识的心态。例如在学习《旅游景观欣赏》这两节时,世界上如此众多的旅游景点学生都去游玩过,同时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教师也不可能带着学生去实地观察,这时候仅仅依靠语言来描述景观在那一观察点欣赏最好、那一季节观赏最佳,就显得苍白无力,学生容易疲劳。[3]相反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赏景观图片,发表自己的评价,通过这种观看的方式与学生自己的想象一比较,显然直接观看的方式的效果更加明显,犹如带着学生到实地进行考察,更具有吸引力。

2、化抽象为形象

由于地理学科的内容多、范围广,很多地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大家看不到的,例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仅仅凭借人的肉眼是无法观察到的,这些现象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就比较困难,难以讲清楚讲透彻,导致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这些抽象的知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大障碍物,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讲不透,学生也就更无法理解。为了克服这一大难点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将具体的事例展现在学生面前,再配合教师的语言讲解,即可突破难点,让学生理解这些事物。例如在讲述地球运动可使,如果把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变化等内容用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形成正确的表象,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为什么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则更便于学生理解。[4]

3、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通过语言传授知识,还要在课堂完成大量的板书以及制图,这些往往会占据课堂上很多宝贵的时间,同时这些时间的使用还不一定对于提高课堂效果有多大的帮助。一般说来,我们中学课是每节课45分钟,课堂上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应当想方设法的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将这些时间充分的用于讲清本节课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以从板书入手,借助多媒体课件减少板书时间,这样就可以将这些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多媒体课件还可以让教师讲解的内容既生动、形象,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去,理解起来也更透彻。

参考文献:

[1]戴仁俊,网络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9,(02)

[2]王林,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2012,(04)

第3篇

一、编写顺口溜,巧妙运用记忆法

在高中地理教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很多知识,一时难以记忆,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逐步失去对学习地理的兴趣。针对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自行编制一些关于地理知识的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记忆。比如,笔者在执教“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就编制了“太阳照大地,大地给大气,大气还大地”这样的顺口溜,可以有效地将大气的受热过程表现出来,也便于学生记忆。在执教“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时候,笔者就编制了“中国人算命是男左女右,这里是南左北右”的顺口溜。这些顺口溜都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记忆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

二、运用生活常识,联系身边实际

笔者认为,地理教学应该是与我们的生活实际不可分割的。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有很多常识是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时候,可以有效地结合生活常识进行教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也有利于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激发。

三、运用趣闻轶事,关注时事新闻

如果细心留意就不难发现,关于地理知识的趣闻轶事是不胜枚举的。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地引用一些趣闻轶事来活跃我们的课堂。例如,据说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土隆加贡地区,每天下午的5时30分左右和下午3时左右都会下雨。基于此种情况,当地学校大多不用时钟进行报时,而是根据两次下雨的时间来作为上课和放学的时间。根据土隆加贡地区这种特殊的天气状况,教师可以让学生集体探究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的原因和特点,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地理教师还应该时刻关注媒体上的新闻时事,其原因是新闻时事更具有时效性以及新颖性的特征,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比如,几年前笔者在组织学生复习世界地理时,恰巧是我国第26次南极科考队出发的时刻,北京时间为2009年10月12日。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出发呢?”经过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引导,学生会自然地联想到南极的气候,探究的兴趣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四、设置趣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笔者认为,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果适时、科学地设置一些趣味问题,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比如,笔者在讲“国际日期变更线”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就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双胞胎弟弟的生日为什么会比哥哥大呢?”此问题一抛出,在学生中间立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结果却是无疾而终。看到此种情况,笔者适时给出了问题的答案,原来这个双胞胎兄弟是出生在日界线的两侧,在生他们的时候母亲正在一艘轮船上。这艘轮船是由西向东航行的,哥哥出生在日界线以西、弟弟是出生在日界线以东,这样就巧妙地告诉了学生“日界线西要加一天,日界线东要减一天”这个道理。

五、结语

最后,教师还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上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时候,还应该配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不过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而是应该贯穿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范敦泉. 浅谈地理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 成功(教育), 2008(5).

[2] 陈耀珍. 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 新教育, 2011(1).

[3] 王芳. 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 新课程学习(上), 2011(1) .

第4篇

关键词: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初高中分别属于中学教育中的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规律和特点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均发生了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前,许多地方初高中教育分离的办学体制,使得初高中地理教师难以直接进行教学交流,再加之许多初中没有专业的地理教师,学校、学生又认为地理是副科,教材又呈现为一种纯粹的人文漫画形式,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不完善。高中地理教材起步高,学生不适应教材的改变,其次,由于心智方面的原因,初高中学生在课堂参与方式上和学习策略的调整上存在差异。当他们结束初中学习步入高中大门,面对全新的高中学习环境时,在心理上客观存在一个“过渡期”。为此,根据自己从事高中地理教学的体会,对初高中地理的衔接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影响高中地理教学的因素

(一)环境、心理的变化:对于高一新生来讲,面对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新教材、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延安市第一中学),必然使一些学生产生了“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对高中地理不重视;还有些学生对自然地理学习有畏惧心理。

(二)从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情感道德要求)来看。

1、初高中地理在知识教学上存在差异:初高中地理教学都是从人地关系的主线出发,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关系,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初中地理强调知识的基础性,主要从区域角度出发用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事实材料,使学生认识世界上(包括中国)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居民怎样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及其所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高中地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按地理学科系统的形式,使学生获得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及其有关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了解不同地区怎样合理利用自然和保护环境,协调好人地关系。

2、初高中地理在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上不同:初中阶段把地图和地理图表方面的技能训练放在首位,主要是围绕运用地图能力(读图、填图、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读图分析能力)进行,基本训练要求为“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层次,侧重于地理观察、记忆、想象能力的培养;高中阶段更侧重运用地图、图表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侧重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初高中地理在情感道德要求的深度和侧重点不同:初高中地理情感道德教育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初高中两个学段的学生和心理特征有很大差异,情感教育的深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初中阶段突出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及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高中阶段重视科学世界观教育及思想道德观的基本形成教育。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对策

1、掌握初高中地理特点,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调整学习方法。

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主要侧重知识的记忆和积累,一般注重简单的观察、记忆、想像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高中地理不是初中地理的简单延续,而是深化,高中地理更侧重运用地理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般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因此帮助学生转变观念,调整学习方法尤为重要。

2、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态。

高一学生刚入校,师生间很陌生,地理教师应首先与学生多接触、常沟通,加强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及时了解教学信息发聩,调整教学计划和教法,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增加自己的知识面、修养以及魅力,除了地理知识以外,还涉及文学、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好这门课,不仅在地理常识方面有收获,还对提高学生的分析、探究、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还能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态去学习研究地理知识。

3、教学中查漏补缺,夯实基础。

在高一学年尤其上半年,应从实际出发,先解决好初中地理教学所遗留下来的“尾巴”问题,使高中学生尽早摆脱被动的局面,防止恶性循环发生,为弥补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缺漏,结合高一新课教学的需要,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复习旧知进入新课,如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自转和公转”时,先回顾初中地理所学的内容,然后再进一步学习新知;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先加一节课复习关于地球仪经纬网的基础知识(地轴、经纬线、经纬度、高中低纬的划分)等内容后,再学习本节知识就相对轻松;再次为“全球性大气性环流”学习涉及到的高中低纬环流时,学生就会明白。

4、上联下挂,二者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高中系统地理知识与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联系和结合,系统地理是建立在区域地理基础上的,而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系统地理知识都需要落实到一定的地理区域才能得到分析和解决,没有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只能是海市蜃楼;那么在教学时要注意高中系统地理知识与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联系和结合,学习系统地理知识时需要下挂区域地理;渗透初中区域地理知识要适时上联高中系统知识,实现教学中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的有机结合,如高中地理必修一“锋面系统与天气”中对“江淮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的理解,就要把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相结合,学生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此项知识。

5、创设情境,形成愉悦的学习氛围。

高一学生正处在智商、心理和生理成长发育的多变时期,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了教育者要采取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的教学策略,因势导利。如:趣味导课(在学习“热力环流”时,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葫芦屿”的故事引入,这样不由自主的会引起学生地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像编顺口溜(顺口溜记忆自然带的分布:热雨雨林是湿热,赤道南北十度分;热季热草分两季,西岸热沙荒漠在;东岸又是亚热带,阔叶年年为常绿;温季温海类型同,温带大陆荒草林;高纬亚寒针叶林,北半球内才分布;苔原冰原属寒带,冰雪世界居民少。)这样以期达到“余音绕梁三日未绝”的境地;再次通过其它学科知识渗透与交流(以语文学科为例:王冕的“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反映了我国南方地区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春暖雪消,山色翠美的情景。岑参《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塞北冬天寒风凛冽的时节,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柳宗元的“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宋人赵师秀题为《约客》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诗句,都反映了我国江淮地区在准静止锋的影响下,出现的梅雨天气,学生在辨读的过程中下意识的表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这样采取的方法效果会更好些。

总之,高一阶段的地理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顺利完成高二、高三的地理教学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顺利完成初高中地理学习的衔接。

参考文献

【1】王树声,中学地理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第5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147-02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学生所需要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逐渐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愈发全面,为了给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更广泛的空间,多媒体教学也不要满足于现状,其教学模式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创新。

1 在实践中创新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实践模式

高中地理是一个传授学生丰富的地理知识,指导学生学会基本的分析、观测等地理运用能力的学科,并在学习中形成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自然、祖国的热爱之情。可见,高中地理教学所面临的教学任务是多样的,而多媒体恰恰是承担起这项任务的关键所在。

借助多媒体进行趣味教学 地理本身就是一门生动有趣的自然学科,美丽的大自然,奇妙的宇宙,还有物产丰富的祖国,等等。学生在成长中会接触到的许多有趣的现象,这些现象常常与地理有关。因此,发挥地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特征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1]。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枯燥的板书和简单的图片往往会限制地理的趣味性,对此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把课堂上的地理知识“活”起来。

比如在“洋流及其地理意义”一课的讲解中,传统的定义和图片很难让学生对洋流知识有十足的兴趣。可是如果通过对传统的漂流瓶的案例重新演绎,运用多媒体将漂流瓶的漂流方向进行动态模拟,并将漂流瓶的运动贯穿于各大洋流的演示中,让学生进行想象和推导,则可以把学生的学习思绪集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运用多媒体创设立体地理情境 地理所涉及的自然现象并不是简单的平面图形,而是一个复杂的、运动中的三维立体空间,而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对于平面枯燥的地理讲解和学习都感到吃力。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理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立体情境,便于学生融入地理学习。教师可以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将书本有限的讲解文字和图片进行补充,为学生营造全面的教学情境[2]。学生则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可以在脑海中形成直观的图像,不但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书本内容,也能加深对书本定义和概念的记忆。

说到立体的地理知识,则不得不提地表变化。因此,在“内外力作用于地表形态变化”一章节中,高山、平地、沙丘等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成因复杂多样,通过多媒体就可以很好地将这些地表形态呈现出来。教师则可以通过视频讲解,将地表内在变化和外部风力、流水等影响通过视频直接表现出来,让学生在观察动态的变化中思考并掌握各种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多媒体教学是连接生活地理与课堂地理的桥梁 在高中地理中,很多教育理论都支持“教育即生活”的教学理念,把课堂和生活紧密联系到一起,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用生活经验来辅助学习。在课堂中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学以致用,并在生活中不断思考自然现象、发散思维,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高中地理中,“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一课与生活息息相关,城市建设一直与大自然相互影响。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围绕教材,根据生活现状进行教学。比如通过组织观看环保题材的宣传片,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发展带来的环境难题,以及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这样借助多媒体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和实际生活,在讲解城市化进程的相关知识时,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可以真正做到地理知识学有所用。

2 遵守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

多媒体教学内容广泛而不离主旨 虽然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的标准有很多,但是从目前社会的主流情况来看,高考依然是高中学生面临的首要依据。因此,无论多媒体所能收集到的内容多么有趣和广泛,其主要内容都要紧扣大纲展开,避免过于追求多媒体的表现形式而偏离教学目标。教师在制作多媒体的过程中要注意,多媒体课件的主线要围绕教材的思路展开,课件中所使用的范例要严格按照教学内容进行扩展。

以“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一课为例,由于世界人口相关知识很多,有的教师会在课堂中融入人口增长造成的环境问题等拓展知识,但是课堂时间有限,教学大纲又要求学生牢记书本知识点,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围绕教材中世界人口增长轨迹、人口增长阶段及模式转变、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三点展开进行教学,控制课外知识的融入量,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

多媒体教学速度有伸缩性 虽然多媒体操作便捷,可以节省教师课堂阅读、板书书写和模型展示的时间,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便捷的讲解方式,容易造成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演示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进度,对教学节奏把握不准,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此,教师要在地理课堂的多媒体运用中注意教学速度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

由于高中地理知识复杂多变,有难有易,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创作和课堂操作中,应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反馈情况调节教学进度。比如在各大洲地貌、名称背诵部分可适当压缩时间,将背诵时间留在课后,而在地球自转、日期变更等略微抽象的环节,可适当放慢讲解速度,让学生在课堂就直接吸收相关知识。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取长补短 由于很多地理知识讲解复杂,不利于展示,多媒体凭借其形象灵活的讲解方式为教师节省了很多精力,也帮助学生在立体的展示中加深理解。因此,多媒体教学模式备受地理教师的青睐,在高中地理课堂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但是在教学中必须要认识到,多媒体只是教师教学的助手,师生之间的人性化交流是不可替代的,多媒体要与传统教学进行完美的融合而不是取代。

比如在地球的自转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多媒体来立体展示地球和太阳的旋转和角度变化关系,但是在学生观看课件时,教师也不能完全依赖课件演示,而是要随时进行讲解和沟通,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等反馈来进行讲解,并通过对学生的眼神、表情和动作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了解所学知识。

3 结语

地理知识的丰富多彩需要多媒体的灵活性和广泛性作为载体,教师也需要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并能通过学习指导生活。但是多媒体的方便快捷会让教师产生依赖。为了更好地使用多媒体,将多媒体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就要求教师在多媒体的使用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把握好多媒体使用的限度和使用方式,扬长避短,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地理知识和运用能力,面对高考的同时也能有效地运用地理知识指导生活。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性教学;思考

地理课作为高中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点内容。地理教学的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高中地理探究性教学的基本概念

高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是指地理教学中,以学生的基本地理知识为基础,以地理教师的指导为大方向,以学生自主讨论和探究为主要方式的一种教学方式。地理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有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观测等比较丰富而有趣的地理实践活动,旨在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地理学习更加好奇和更加有积极性。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地理探究性学习的主要规划步骤有:确立探究主题,确定探究方案,组织学生探究和指导学生探究、最后指导学生得出结论共五个方面,其中,在教师指导学生探究一环节中,学生是最重要的主体部分。

二、高中地理探究性教学的必要性

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

高中地理探究性教学,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思想,提高学生学习主体性和各方面学习能力的必要途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综合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这种合作探究性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引用大量的图片作辅助教学,从而使学生们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探讨,提高实践能力、思考创新能力和其他各方面的能力。

2.促进教学形式多样化改革的必要措施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多样化、趣味化,只有通过探究性教学,才能达到这一要求。高中地理课程的探究性教学能够使得教学形式灵活自由,也能使得整个地理课程可以从大小不同的角度进行各种形式的不同探究。多数学生觉得地理教学内容较为枯燥,采用演绎、类比等方式将教学形式多样化,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得地理教学目标实现最优化。

三、高中地理探究性教学的策略研究

1.发挥教师指导性

多数高中教师的观念较为传统,仍然沿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将自己的教学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难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地理探究性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并适时给予指导。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带着问题去合作探究学习,并与同学交流合作学习的感受。但是,教师要发挥其指导性作用,地理探究性学习不是让学生自由的自主探索,而是教师给学生限定知识范围,并引导学生自由自主的探索。在合作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倾听学生的心得,并且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想法,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讲解。

2.发挥学生主体性

在地理探究性学习当中,教师的指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但学生的主体性方面更为重要,并且是整个探究性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发展情况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学习探究方案和学习内容,课前及时预习、课后及时复习,巩固并熟练掌握已学知识,不断总结和思考自主学习的收获。高中生正处于16―18岁年龄段,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程度,因此,高中地理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的难度不大。但是,独立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地教学,只有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单独的个体,并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不断创新,不过多干预学生的学习情况。

3.提高开放合作性

地理探究性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在学生在互助合作讨论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理论的能力,总体上具有开放的合作性,即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在某个课题中的开放个体,同时又与其他开放个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高中地理的合作探究性学习离不开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配合,学校应加强对探究性学习的重视,积极鼓励教师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汲取其他教师的优秀成果和教学思想,并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设备支持。此外,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手段,将评价形式多样化不仅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还能促使教师明确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教师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进而激发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潜能和兴趣,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讨论时的表现和讨论成果,提醒学生取长补短,多倾听别人意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也应加强对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视,学会合作与分享,不断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独立思考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深入,合作探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还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用人单位要求的提高,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因此,高中地理探究新学习能够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为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语言艺术 导入

地理高中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必须借助课堂语言这一载体。《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其志。”可见课堂语言对于课堂的重要性。高中地理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否有艺术,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有艺术感的地理课堂语言能提高教学的积极性,从古到今,无论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如何变化,教学过程都要通过教学语言的表达来实现。地理教学语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成为了反映一位地理教师业务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一、有艺术感的教学语言是教学效率的保障

高中地理教师对课堂的成功把控,除了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有专业的幽默的有艺术的教学语言。由于课堂千变万化,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在备课中很难为把控课堂做万全的准备,后果当然是地理课堂上了无生气,甚至成为“菜市场”。地理学科在高中阶段有部分内容趋向理科,对于文科生而言较难,所以增强地理教学语言艺术性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每位教师提高教学技艺,提高业务水平的必炼之功。

二、地理课堂导入语的把握

设计新颖、精彩的导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导入语,能使地理课堂教学成功一半。有艺术感的导入语往往具备一些特点,如:精炼、趣味、幽默、激情,有鼓动性,有启发性和灵活性。

以下为几种常用的导入方式:

1.通过实物导入:如必修一中“地球和地球仪”一课,用地球仪导入新课,能让学生产生直观的认识,引起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2.利用神话故事和传说导入:如必修一“海陆的变迁”,课文的导入干涩。教师可以绘声绘色地讲述“沧海桑田”这个神话故事,这样更能引起学生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知道沧海桑田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吗?”自然引至本课主题——海陆的变迁。

3.从现实生活例子导入:如“天气系统”一课,可以在本节课开始提问学生:“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啊?”每个学生都有体验,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不但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而且列出了描述天气的词语,自然导入了新课。

4.通过音像导入:如区域地理教学时“巴西”一课,用桑巴舞的片段来引入新课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5.设置悬念导入:如“区域地理教学时“澳大利亚”一课,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考拉,但对别的澳大利亚特有动物了解甚少,所以可以用录音机以动物自我介绍的形式播放录制的几段动物介绍,让学生猜动物,吊起学生的胃口,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

6.利用当地特产导入:如“”一课,提起伊利、蒙牛,学生都不陌生,一定知道是来自蒙古的特产。然后问为什么,学生就会犯难,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7.以旅行的方式导入:以旅游为主线,用旅游的形式开展本节课。

新教师要学会应用科学严谨、准确精练的地理语言,并要求有激情,有感染力。高中地理课堂,同样要求教学语言的科学与准确,严谨与规范,使学生得到科学的信息。

课堂中教师语言要求做到清晰,音量适度,语速适中,有节奏感,有起伏。否则学生将昏昏欲睡,效果可想而知。地理教师最好能像海派清口的周立波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再配以一些相关音乐和图片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并投入课堂中。

三、艺术的教学语言需要积累

青年教师的成长,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平日精心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赋予教学语言强烈的色彩和激情,终有一日我们必将:出口成章、滔滔不绝、言之成理、妙语连珠。

1.语言的准确性,即注意一般字在地理学中的读音。如波罗的海、斯堪的那维亚中的“的”不读“de”,而读“dí”,兴都库什的“什”不读“shén”,而应读“shí”,济南的“济”不读“jì”,而读“jǐ”

2.语言中的情感。在学习必修2《城市化》时,有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几张城市环境污染的图片,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时,学生扼腕痛惜,教室里气氛沉重;讨论治理措施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上海市建设的卫星城和浦东新区、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环城公路、高架公路、地铁等照片时,学生们心情开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对城市环境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并提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3.语言的魅力。在讲到人地关系时,可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等具体说明。

4.语言的幽默。一位老师在讲到美国城市时,看到一位同学在打瞌睡便目视着该同学风趣地说:有一位同学已梦到华盛顿了,请他谈一下具体感受,全班哗然。这样在轻松的气氛中,教育了学生也调整了课堂秩序。格言、警句、谚语、急智之言、风趣的小故事等常常是教学幽默运用的材料,平时生活和教学中要留心搜集,不断积累。如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哲理,地理教学中偶尔用上几句既饶有风趣又含意深刻:胡杨树——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干年,倒而不朽一千年。只要平时注意积累,自然就会妙语连珠、幽默成河。

5.语言的科学性。在讲解“地中海气候”时这样说:“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40°间大陆的西岸。这里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区。夏季时,副热带高气压带移来,这里受下沉气流控制,气候表现出炎热干燥特征;冬季时,西风带移来,西风从海上吹来,带来温和湿润的气流,并多锋面气旋活动,气候表现出温和多雨特征。”短短几句话,将地中海气候的分布、成因和特点说清楚,并且“夏季——原因——特点”;“冬季——原因——特点”对称讲解,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四、语言是一把双刃剑

课堂语言是地理教师成功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这也是常常忽视的地方。教师要相信学生。即使学生回答不出来或者回答错误,请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更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尽量做到肯定其好的地方,指出应该注意的方面,也可反问“是这样吗”,提醒学生注意是否错误。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总而言之,语言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提高效率,也容易伤人。

本文汇集了许多老师的高中地理教学的实践经验,感谢那些为我们提供丰富成长材料的老师们,我们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白文新,袁书琪.地理教学论.

[3]李涛.教学幽默新论.

[4]何重仁.教学幽默漫议.

[5]聂微.浅谈幽默教学.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保意识;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4

引言

在地理、化学以及生物等多门学科中,都有所涉及环保教育问题,在这些学科中,地理学科与环保教育最为密切。目前高中地理教材就是始于宇宙环境,用地球圈层结构来展示地理环境特征,以自然资源把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最后以人地关系的协调作为结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整个高中地理教材中始终贯穿着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点,通过地理教学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是切实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查阅相关文献,首先阐述了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并且就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进行探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拙见,旨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仅供广大同仁参考借鉴。

一、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如今,世界环境已经遭受到很严重的破坏,环境问题变得日益严重。比如,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使得全球气温变暖,冰川融化,水位升高等;人们生产排放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硫造成酸雨天气,使得土壤和湖泊酸化,植被遭到破坏。这些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大家的关注,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已经敲响了警钟,当前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已经是刻不容缓的大事。而培养中学生环保意识更是重中之重。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能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学生深知环境的危机感,进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从自己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再者,要让学生认识到处理不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所带来的危害,并且对一些环境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养成关心可持续发展和关心科技发展的习惯。其次,通过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与世界相连,建立全球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为环保事业做贡献是非常高尚和崇高的。最后,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入一定的环保教育,一方面有利于提升高中地理课程的价值,另一方面有利于使地理的课堂教育更好地联系社会焦点,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笔者就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措施

(1)充分结合和挖掘教材,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都是围绕着人与环境来编写的,他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人类维持生存所需的地理环境,并且阐述了人类在地理环境中所起到的作用。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我们应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教材,用事实说话:大自然赐予我们阳光、空气、土地和水,这些都我们生存所不能或缺的。如果离开了这些大自然的赐予,我们也将不会存在。但是,如今人类过度地开发自然,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人类的健康发展也将会受到影响。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比如,我们在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这部分知识时,我们借助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尽管拥有比较大的水资源总量,但是人均占有量却极小,进而使学生建立忧患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又如,我们在讲到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这部分知识时,在讲课的同时向学生提问: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受到的柏油路面的影响?通过思考这个问题,使学生很容易联系环保问题。

(2)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实践活动有利于形成环境意识,而且环境意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表现出来。若没有参加过关于人与环境关系或者环境问题的实践活动时,那么,保护环境和爱护环境,就只能是空谈。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环保意识的教育。譬如,我们在教学《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感受来谈谈对冷热、刮风和下雨等现象,尤其是对台风、沙尘暴和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些都是由于自然原因导致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趋利避害,符合客观规律,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环保知识渗透到地理教学中,一方面有利于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进而积极投身于环保事业中,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环保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3)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譬如,我们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一课时,众所周知,全球变暖问题是这节课的主题,为了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全球变暖给地球带来的灾难,我们以电影《后天》片段导入,让学生在视觉上受到冲击,感受到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紧接着,给学生展示了一张图片,地点在北极,一对北极熊母子相互依偎着趴在一块浮冰上面,北极熊宝宝看着母亲,流着泪问:“妈妈,我们该去哪里呢?”这张图片再一次对学生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作用,使学生对全球变暖的危害体会更深。通过这些,点燃了学生环保思想,唤醒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建立起环保理念,最终落实到行动上。

三、结语

总而言之,保护环境是每位公民的义务和职责,环保意识的培养应从学生抓起。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发挥地理教学壳的优势,担当起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寻求各种方法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让学生在获得地理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把环境意识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共建我们美好的地球家园。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180.

[2]高慧奇.高中地理课堂与环保教育同行[J].青春岁月.2012(2):177-178.

[3]孙茂广.把环保意识渗透地理课堂[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5):91.

第9篇

摘要: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新课改后地理教学的一大课题。本文结合笔者一线教学经验谈谈如何结合新课程理念架构一个高效高中地理课堂。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有效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鉴于目前地理学科地位和特点,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要真正落实好课程目标,有赖于教师从教学实践的层面,认真探索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充分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把学科教材、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等进行有效地优化整合,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课改理念下现阶段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状况之分析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为教学的有效设计提出了五项基本理念:首先,高中地理课程要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其次,建立丰富多样有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第三,提倡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及探究式学习,重视对地理学习的探索;第四,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最后,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合评价的结合。依据上述新理念不难发现现阶段的高中地理课堂存在许多问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令学生“只背不记” 、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不能与时俱进难以吸引学生兴趣、传统的布置作业方式令地理学习的意义只停留于表面。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一线教学经验来谈谈如何结合新课改理念实现高中地理课堂的有效设计。

二、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方法

(1)课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备课。备课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必须认真、扎实地备课和编写地理教案。近几年来,地理教学新大纲和新教材,从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功能、体系结构等方面,都做了大的改革。教师教学时,进一步选择组织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安排好教学的全过程。其次是编好教学提纲。教学提纲是课堂教学活动具体安排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写教学提纲时,要掌握教材结构,分清教材主次,注意内在联系,使之合乎地理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地理教学法的基本要求。通过钻研,教师耍从教材内容中找出其主体部分和核心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

(2)结合学科特点丰富教学手段是重要途径。据文章上半部分所述,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以无法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地理学科特点丰富教学手段就成为这次改革中的重点。结合新课改我们的教学方式应逐步从“教材本位”像“标准本位”转变。就这点来说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设计应秉承“科学原理与基础一认识与分析问题一自己的行动与情感态度”这条主线,以探究式及合作式的教学方法丰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既能围绕主题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同时又符合新课程标准对有效课堂设计的定义。无论是探究式还是合作式的教学方式都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这种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方式才能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让学生学会从合作中综合分析一个地理问题。

(3)充分运用各种图表,培养学生智能。教师在地理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不断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在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智能的过程中,各种图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地理是一门趣味性、现实性较强的学科,很多地理知识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很多地理现象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模拟。通过这些多媒体方式可以让学生很形象地认识地理现象,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中的“口授”。有运用地图、图像、图解,变隐为显,形象地概括出来,才能讲授清楚。因为这些图像、图解概括性很强,又占有广阔空间,具有丰富的智力因素。通过对教材巾地图、示意图以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所以,我们在今天强调培养学生智能的地理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图表,挖掘它在培养学生智能方面的潜在作用。课堂上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可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层层设疑,使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在“动”中获得知识,在“动”中培养智能。

(4)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有效的地理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特征来进行,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注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对高中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设计具有一定理论和逻辑关系的问题.而且还应该设计一些具有思维深度的问题。如果还问一些浅显明白、形象直观的问题,往往就达不到提问的目的,进而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工业区位因素选择》时, 为了使学生理解区位选择的因素这个重要的问题,提问的问题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上,而应该设计一些具有思维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来分析和思考,进而理解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比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想一想“影响当地水果罐头厂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进而再让学生分析“丰县作为全国电动三轮车的生产和研发基地。影响其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学生在了解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以后,再结合具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就能顺利掌握这些内容。

(5)有效课后作业设计突出实践意义是保障。作业布置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程度的工具同时也是检测课堂教学成果的普遍方式。课后作业应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后作业的检测功能并不在于区分学生好坏而在检验课堂教学的开展状况。片面的作业布置理念使得作业成为学生的一项负担,画洋流图、算时区、背地区经纬度的传统作业形式早已让学生感到厌倦。如果教师能够与时俱进将地理作业与实际结合将从根本上改变地理作业乏味枯燥的问题。比如,在去年4月20日刚刚发生的四川雅安地震,在缅怀死伤者的同时四川频频地震也涉及诸多地理问题。教师可以此为题,让学生分析四川的地理位置、板块构造及地震带位置,设想下灾后重建方式。这样联系实际的开放式作业不仅是对学生地理能力的训练也较好的呼应了上文中教学方式的改革。

三、结语

以上是我对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方法和策略的初浅认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以真正达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汤海彦.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处理与反思浅谈[J].现代阅读,2012.

第10篇

【关键词】生活;地理;教学;联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高中地理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正如高中地理课标中指出的:学习有益于生活的地理。如今的高中地理课堂除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及在考试中的知识的娴熟运用外。更看重对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使高中地理课堂独具魅力、焕发异彩。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当下新课程理论学习,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地理知识的教学与生活相融合,让知识的传授在严谨认真又不失轻松活跃的氛围下进行,让知识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构建的方式下形成。同时,在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过程中,我坚信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为有效教学而运用的,所以在追求充满趣味和艺术的课堂氛围之外,还应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获得真知,在生活中活学活用,在考试中游刃有余。

一、走进生活见地理,生活处处有地理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它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是人类在长期自然环境中活动、认识所形成的丰富经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对于地理的学习的主要途径是课本,以及老师的传授。单一和生硬的方式,往往让学生觉得味同嚼蜡,久而久之对地理的学习也失去了兴趣。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课堂教学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仅限于课文,严重缺少感性认识和亲身体验。

其实,地理于我们的生活无处不在,大到宇宙外太空、人类的生存发展,小到每一个人的衣食住行,这些鲜活且充满吸引力的知识并没有蕴藏于课本中,而是见于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让学生广泛的接触自然和社会,让学习回归生活世界,不断扩大自然、社会知识的积累,鼓励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联想的能力,在不断的体验、感受、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敏锐的直觉和良好的情感倾向。例如,学生或者是以班级为单位订阅一些与地理有关的报刊杂志,常见的如《中国国家地理》,或者通过观看电视、或者一些关于地理的纪录片。在平时我通过收集这些资源并整理,然后告知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地理知识素养明显提高,而学生对于这种贴近生活的知识获取方式也乐于接受。

在生活中,除了让学生多接触、多体验以外,还需要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保持一种敏锐的洞察力,这是非常重要的。人们每天在生活中可以看到成百上千的现象,可是却很少有人对自己所看到的现象进行思考,时间长了就在大脑里形成了一种定式,认为事物这样就应该是这样。所以在课堂中我会适当找时机教学生将自己所看到、听到的事物在接受之前先做一下思考。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牢记知识,同时能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好习惯。除此之外,在生活中让学生多关注熟悉当前的地理新名词比如:生态住宅、水体富营养化、绿色壁垒等等。通过多观察、多积累学生的地理素养自然能够得到提高,学习兴趣也会日益加深,同时也为在课堂上学习地理理论知识提供良好的前认识。

二、生活书本与课堂,轻松愉悦学地理

根据多年的地理教学经验,我发现学生总是难以根据问题中所给的条件挖掘其中蕴含的信息,从而不能准确的运用理论知识来进行答题,例如,问题给出某地一些地理特征,然后要求学生以此判断该地地理位置、气候、经济产业。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学生缺乏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相互联系中进行思考判断的能力。在高中地理中,知识点虽然很多,乍一看纷繁复杂好像没有什么头绪,但却不然。其实地理事物、现象之间往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要将知识脉络理清,我们就可以从原因推导结果或是从结果追溯原因。

如让学生分析导致我们所熟悉的太湖水资源日益变差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从所观察到的现象联系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人类活动等来进行分析,从地理位置来看太湖处于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部分,江苏省东南部,这种位置决定了它亚热带季风的气候,夏季盛行东南风再加上气温高、水位低以及水质的富营养化为蓝藻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条件。除此之外太湖周边的工厂居民肆意乱排脏水直接导致水体污染。政府有关部门缺乏有效统一的法制管理手段,对土地利用方式急剧增加,周边乡镇企业的无序发展都是导致太湖水质遭到污染的原因。这是地理问题的纵向联系分析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并进行纵向联系和思考。这样知识就能形成一个体系,解决问题也就有了相应的套路。除了注重知识的纵向联系,在教学中更要求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如同纬度的南北半球的某一个地方其气候类型特点是相似的,当然在地理中除了相似还有多种多样的差异,如冷锋与暖锋,气旋和反气旋的比较。在课本上只能对知识进行有限的举例,所以掌握知识的横向联想和对比是很重要的。

除了要加强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地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把要学的知识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之中,以教材中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这一章节为例,教材中系统的阐述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的条件。这些结论性的知识让学生觉得很陌生甚至高不可攀,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为学生铺路、搭桥,在学习该知识以前,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有哪些经济产业?这样一来学习的起点变低了,学生要思考的问题也变具体和熟悉了。然后再以此为基础扩大思考的范围“我们省的主要产业和经济支柱(下转第57页)(上接第52页)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将问题深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家乡和我们省拥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这样一来将两者相结合,学生明白书中的结论如何得到,知道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心里对书本知识的畏惧感自然就消失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从而化被动为主动。

三、运用地理为生活,生活处处用地理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这是学习最初的愿望,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高中地理课标中明确指出,地理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在应用中体验地理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极力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在平时生活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对于书本上的知识、问题分析的头头是道,但对于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却无法解释,更有同学连街边树立的地图都不会使用。这让作为地理教师的我感受颇深。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意的增添了许多有益于生活价值的知识,例如如何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如何应对灾难化解危险。举例来说,比如我们用大气垂直结构以及气温垂直变化的知识来分析唯美古诗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也可以把对火山、地震、海啸区的分布规律用来分析当前世界地理事实和热点问题。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水循环及其过程用地理知识来分析长江、黄河各大河流的源头补给和径流量的变化。

除此我在课堂中还注重教学生面对灾难该如何躲避。例如,在过去我们部分老师教学生遇到地震时要躲到桌子下面,但事实上这并不是正确的躲避区域,正确的躲避方法应该是教学生迅速在就近的地方找到“地震活命三角区”,即找一个大而结实的物体,将自己的身体卷缩并靠近他的一侧,所找物体越大越结实那么所形成的三角形空间就越大。还有教学生如何通过天气、水位的变化,预测海啸、台风。总之在教学中通过反复多次举例、示范让学生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培养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做到生活处处用地理。

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以当今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汲取了地理学科的最新成果,教材在安排上处处体现让知识回归生活的理念,在每单元后设有社会活动课,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和本土实情充分利用,对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四、结语

虽然教学无定法,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课堂教学中立志于将地理知识“生活化”,同时也将生活“地理化”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将地理知识化难为简,将知识学以致用。在未来的地理教学中让学生多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贴近生活的地理应成为我们每一个地理教师永恒不变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蒋坤楠.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析[J]中学地理参考.2007(1)68

[2]李峻.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2009(1).34

[3]牛艳丽.生活中的地理知识[J]教育教学研究.2007(10)26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学习兴趣 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兴趣也是教学大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在教学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本文将在对传统高中地理教学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研究探讨增加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途径。

一、新课改下对传统高中地理教学的反思

1、灌输式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地理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用填鸭式机械地灌输知识的方法,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缺乏学习动机和目标,容易引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听课不积极投入,把课业当成负担。

2、程序式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地理教学,基本都是按照原有既定程序实施教学,缺乏教法和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学生对地理知识、概念和地理现象的理解浮于表面。对书本和教师盲目遵从,不敢大胆置疑,缺乏创造性思维,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封闭式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地理教学,把学生的身心禁锢在教室里,禁锢在地理教材、课堂练习、作业、考题和各种复习资料上,强迫学生机械地学习记忆、被动地接受知识。地理知识的学习缺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得所学的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不能学以致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途径

1、通过直观教学激发兴趣

地理这一学科的知识涉及多学科内容,且很多知识抽象性、逻辑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也很难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因而,教师可借助地球仪、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片等各种直观教具,或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等,直观的将事物的本质要素和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地球的运动”时,运用Photoshop或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直观地展示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教师予以简洁的解说,美丽的星球和自然界奇妙的现象吸引了学生全部的注意力,使学生学习起来兴趣十足。

2、通过语言调控激发兴趣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媒介。我们之所以称教师的教学行为是“言传身教”,恰恰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语言对与学生的学习的重要作用。在地理教材中,很多地理知识是抽象的,在教学中需要用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或诗句、民谣、谚语等来引导学生想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还可使课堂教学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增强学生兴趣,令学生神往,达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学“水循环”时,我引用了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巧妙的将学生引入了想象的境界。即形象又生动,且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以语言调控学生的兴趣要求语言准确性,逻辑性、生动性强,学生才会易于接受和理解。同时要尽量简明扼要、形象、具体;语音要清晰,音量适度,语速适中,以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时,要生动形象;讲解地理概念时,要严密准确,化抽象为具体;总结规律时,要抓住要领,言简意赅;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可暂时变换声调,提醒注意。

3、通过知识生活化激发兴趣

《地理新课标》对地理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即“将地理知识作为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因此地理教师应思考如何把地理教学生活化,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实行开放式的地理教学,使地理教学生活化。首先要在教学中擅于创设生活情景,把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把抽象的文字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情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理解。例如在讲解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工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城市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等地理知识时,就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本地区实际情况加以运用。又如:在《亚热带季风》的教学中,教师可从生活情景导入:提问学生生活中所了解的我国哪些天气现象与季风有关,我们是怎样加以利用的?还可以结合实事内容例如引导学生对汶川地震的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家乡所在地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这些问题的提出,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现实生活中去,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导入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思维,还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4、通过营造民主和谐课堂气氛激发兴趣

新课程理念要求,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以人为本”的课堂环境,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授者变为引导者,从知识的灌输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积极思维,敢于质疑。当学生与教师和书本的观点不同时,教师不要马上进行评价,应与学生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地理教师还应该充分调动情感因素,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人格,关爱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那么学生也就能够“亲其师而信其道”了。地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会因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激发。例如,在学习“日照图、气候、洋流”等较难内容时,地理教师应耐心、细致的讲解,用微笑和眼神鼓励学生,用积极的评价激励学生,与学生共同分析知识上的难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趣味、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5、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兴趣

投影、幻灯、电影、录像的直观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化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投影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的长处和优势显现出极大的生命力,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手段。运用自制的投影片作为一种直观性、实用性、形象性的地理教学软件,解决了很多传统教学形式解决不了的问题,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电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还具有一些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作为一名现代地理教师,不仅应对电化教学要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更有必要在教学中充分实施电化教学,籍以诱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作为高中的地理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不断改革教法学法,提高自身师德素质、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艺术,充分利用教学中各方面的有利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周先燕,宋国华,培养兴趣,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浅谈高中学生地理兴趣的培养,《考试周刊》2009,08

第12篇

一、设计地理作业时注重体现趣味性

地理学科有其独特性,它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枯燥,更不像文科那样需要死记硬背。地理学习窍门比较简单,它需要学生理解了才能解答习题。特别当地理知识图文并茂时,学生会感觉地理学习没有那么乏味。因此,教师在设计习题时,应该在教材基础上,融入趣味性教学。例如在教学《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一新课时,该章节很多知识点都来自生活,学生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比较散乱,无法形成系统性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这些知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形成系统性学习。教师可以设置这样具有趣味性的习题:假设现在你是一名医生,你主要的任务就是要查看我国各大江河湖海,为我国水资源合理利用开出一个科学的处方。该处方一用即可有效,它能够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大家开始执行职责,为水资源诊治吧!这样具有趣味性的习题,学生会认真地分析问题,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二、设计地理作业时注重体现开放性

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学习时,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教师基于该要求,进行作业设计时,应该从更广的范围入手分析问题。用长久的眼光看待问题,这样学生解题时眼界才能开阔,而且想象力有绽放的空间。我国的人口问题一直是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教师在讲解到《人口数量变化》时,学生对我国人口分布情况以及人口结构也基本了解,他们借用人口分析图绘制出了我国人口布局情况。教师可以将人口分布容量作为习题主题,进行开放性设置。在课堂有限时间里,让学生收集教材资料尽量完成习题。在课下也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使用小组讨论形式,将每个小组的成果进行展示。该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变成主动学习。而且,学生在谈论中,学会了合作学习,活跃了课堂,学习潜能被激发出来。

三、设计地理作业时注重体现针对性

教师进行设计作业时,应该以学生需求以及教材要求为出发点,设置的习题多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此,教师设计的习题应该具有针对性。例如教师在讲解《太阳对地球影响》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来设置习题。首先,教师让学生了解太阳辐射的相关概念。学生在初步了解概念的基础上,认识了太阳活动的基本类型,进而能够深入了解太阳对地球辐射的相关影响。其次,教师在课下准备相关的图片,学生根据这些图片分析地理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以及读题能力。学生接触这些题型之后,他们能够联系生活,用知识解答生活案例。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应该着重树立全局观,这样在看待问题时,他们的见解才能有深度。教师在设置习题时,应该适当将这些习题设计成“必做题”或者“选做题”,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进行选择。那些地理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他们能够有针对性地去选择符合自己实际学习水平的习题,而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可以深入解答这些习题。教师设置这些有针对性的习题,能够保障每个学生在合理的学习压力下进行学习。

四、设计地理作业时注重体现灵活性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进行习题设置时,不应该局限于书面形式。传统的作业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进行个性化成长的需求被限制。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时,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口头讲解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习题。教师进行作业设置时,应该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就会更乐于接受知识,从而使地理学习呈现全新的面貌。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布置地理作业时,应该做好作业设计这一环节。设计作业时,要注重创新性以及代表性,设计出的题型既要符合教材需求,又要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实现个性张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也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