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地理作业设计

高中地理作业设计

时间:2023-07-31 17:26: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地理作业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地理作业设计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作业设计;材料搜集;辩论;调查

中图分类号:G424;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5-0088-01

作业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必须予以足够重视。目前,很多高中地理教师并不注重作业设计,作业形式过于单一、死板,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地理作业的设计,不仅能体现出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还可以有效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必须积极参与到多元作业设计的探究中,设计更多高质量的作业有效辅助课堂教学。那么,究竟如何设计多元化的高中地理作业呢?

一、材料搜集型作业的设计

材料搜集型作业,顾名思义是指以搜集相关材料的形式而设计的一种作业。通过搜集相关材料可以帮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相关地理知识。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结合教学主题设计一些材料搜集型作业。例如,教学“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节时,可设计这样一个材料搜集型作业让学生完成:搜集近年来新闻报道中有关“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的案例,并对其进一步进行整理归纳,探索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具体危害。作业布置下去后,同学们的作业完成积极性非常高。他们通过互联网、报纸等途径搜集了大量案例。第二天上课时,要求学生自告奋勇向全班同学阐述自己搜集到的案例,并引导大家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通过相关案例的搜集、讨论、分析,同学们进一步加深了自然灾害对人类危害的认识。这样的做法,比教师一味地讲述教材内容效果要好很多。材料搜集型作业并无固定答案,其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在完成这样的作业时并无任何心理负担。因此,教师可以适时设计材料搜集型作业,让学生在搜集相关材料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

二、辩论型作业的设计

为丰富作业设计形式,地理教师还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辩论型作业。辩论型作业与传统的书面作业有很大不同,它主要是通过辩论的形式完成。这样的作业设计形式不仅灵动,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一节时,可设计这样一个辩论型作业:城市化对人类的发展究竟有好处还是有坏处?作业布置下去后,要求学生自主分为观点对立的两大阵营。接下来,双方立即展开了激烈辩论。一方表示:“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城市化后人类的交通、生活也更为方便。所以说,城市化对人类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另一方表示:“目前,城市化进程主要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原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受到城市化进程的严重破坏,致使人类失去了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双方一度各持观点,相持不下。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城市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这样的辩论型作业的设计,不仅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口才,还积极调动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他们为说服对方不遗余力地积极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他们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在不断得以深化。

三、调查型作业的设计

调查型作业是以调查形式完成的一种作业形式。为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教师适当设计一些调查型作业是非常必要的。在调查的过程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可以得到培养,也可以有效加深他们对相关地理问题的见解。例如,教学“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节时,设计这样一个调查型作业:对学校周边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调查,并写出一份不低于200字的调查报告。作业布置下去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校周边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调查。调查中有学生发现:学校周边的河流受到很大程度上的污染。在对部分钓鱼者进行访谈时,有人表示:“以前河流中的鱼很多,每天可以钓到很多鱼。现在的河流污染严重,造成鱼类无法生存。即使钓到鱼也不敢吃,害怕鱼体受到污染,吃后会生病。钓鱼仅是自娱自乐而已”。还有学生在调查中发现:学校周边工厂的污水排放情况非常严重,部分工厂的污水排放并未得到处理,而是直接排放至河道内。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河水污染。还有学生发现:目前,学校周边城区的垃圾污染非常严重,尤其在菜市场周边,有很多垃圾发出阵阵恶臭,引来了很多苍蝇的光顾。通过本次调查,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由此在心中逐渐建立起了环境保护意识。学生在调查中学到的知识是课本上很难学到的,通过设计调查型作业,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地理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进而活化自身的地理知识运用。

四、结束语

高中地理的作业设计形式是多样的,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三种。上述作业形式不同于传统书面作业形式,是新课程标准理念影响下的新型作业设计形式。在具体的作业设计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将传统书面作业设计形式与新型作业设计形式有效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丰富作业的设计形式,从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庞艳辉,徐宝芳.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8).

第2篇

新教改 高中地理 教学模式

一、前言

新教改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反映了中国现代地理教学鲜明的时代感和使命感,以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为基本教育理念,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明了高中地理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在新教改模式下,高中地理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出发点,适应新教改的高标准和新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出高素质的高中人材。

二、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新教改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学实践精神,在教学内容、课程目标、教学设计、评价标准等很多方面提出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比如,新教改更加不注重死记硬背的地理知识,这也和近几年高考题的变化趋势是相吻合,起初是大部分的外国国名、矿产不需要记忆,到后来国内大部分的矿产、资源、电站等诸多数据也不需要记忆,现在连区域定位的考查也在淡化。新教改注重的是学生学习能力和必备地理知识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阐述事实的能力和论证问题的能力。因此,对高中地理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广大地理教师必须真正吃透新教改的思想和标准,吃透新教材蕴含的知识和理念,对地理学科不断发展的知识进行更新,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要努力搜集各种课程资源,包括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知识,了解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各种信息,进一步加以整理、归纳、吸收,逐步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更新高中地理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探索、掌握和利用各种新的教学技能,以适应新教改的高标准与新要求,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材。

三、新教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模式

1.设计丰富多彩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布置作业是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教学效果反馈的方式,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传统的作业模式形式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更多的是为了完成作业而作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那么,高中地理教学的作业设计应该跟上新教改的步伐,适应现代课程改革的需要,使高中地理学习充满活力,而不抽象、乏味的获取知识。教师在设计高中地理作业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设计多样的作业形式,不仅仅是传统的书面作业形式,也可以是口头形式、分组讨论形式、操作演示形式,甚至可以是做游戏的形式。但不管是哪种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让老师从作业中及时发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加以引导和纠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新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指导下,高中地理课程应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重视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教师过分重视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地理”走向“主动探索实践”。地理课程的教师可以根据本阶段地理课程的目标、教学的内容和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多方位的调查、观察、实践和研究活动,如周边环境状况调查、本地资源调查、家乡人口调查、建立小小气象站、举办地理板报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参与实践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地理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新教改后的课堂教学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课堂中即要发挥教师教授的水平,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教与学完美的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高中地理学科的科学性、灵活性、实用性等特点,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在和谐的、轻松的课堂环境下,从新的课堂教学角度出发,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完成课堂教学的内容。比如,与学生一起分享最新的世界地理知识、组织学生参加地理考察与探索等,都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不是一味的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地理知识,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实现新教改高中地理所要求的目标。

四、结语

总之,高中地理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结合新教改提出的要求,根据实践教学经验和实际教学情况,打破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探索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模式,让学生喜欢地理知识在先,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在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轻松掌握所学知识,为培养现代地理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合作教学

一、合作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基本概念

“合作学习”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面推广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高中地理学科的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强化“合作学习”的教学观念,注重对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地理学科属于文科教学中的老大难学科,被称为“文科中的小理科”。在地理题目的解答过程中,往往要涉及大量的公式计算。在“等高线”“等深线”等相关计算中,必须要采用一定的理性思维。新课程标准形势下的高中地理课教学模式下,开展合作教学模式的教育创新,是对高中地理课堂的一种高效创新。复杂的教学环境对广大的地理学科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高效展开“合作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可行性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在教学设计中预设包容度

在我们国家的新课程标准下,开展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合作教学模式下的教育工作创新,很有必要。老师应该对学生的“自我意识”加以尊重和理解,针对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布置与之匹配的课后作业,从而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预设更大的包容度。

对于偏科较严重的“理科男”,高中教师可以在课后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困难。在课后针对学习效果较差学生学习方式的进行分析,对症下药,从而在更深层次上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在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差异化教学,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将地理课程中的“地球自转公转”“时区计算”等教学难点开展多媒体教学,将互联网教学方式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去。

2.立足教学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内容重点设置

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热烈讨论过程中,发生思维的碰撞与智慧的摩擦。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吸收学生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建议,在合作教学的模式下,弄清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最大难点。然后,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重点的具体设置。

3.安排小组和活动,开展“预见性的”地理教学设计活动

对于新形势下的教学环境来说,高中地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开展“预见性的”地理教学设计活动,将地理学科中的教学难点设置成一个课题,有序开展各种各样主题的地理实验。

教师在解答地理难题的时候,还能够把各种抽象的地理现象,转变成具体的物体运动规律,从而使学生学以致用,找到相关地理课题实验性学习的最后答案,实现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最大成功。

当今时代,经济发展迅速,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和工业化大生产蓬勃发展。在全日制中学中开展地理学科的课程教学设计工作,重点是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划分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合作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应该从最大程度上深入挖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要立足于已知条件,进行定向思考,从而找出解决地理难题的普遍性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全科.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04):115―118.

[2]旋晓伟,王 林,王晓青.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9(01):125―128.

[3]孙丽君,周申立,卢 敏.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2(12):125―126.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地理学科是高中阶段一门必修课程,从大类上划分,地理学科属于人文类学科,然而与政治、历史这样的人文类学科相比,地理学科其中的理科特征又比较强,因此,我们通常把地理学科称为“文科中的理科”。由此可以看出,地理学科是一门兼具文理特色的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学好地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地理课堂上依然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这样不但使得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显得被动,无法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而且使得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收获十分有限,只是掌握了一些固定化的地理知识,地理学科优势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我们在新课改的引领之下,开始重视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使得学生获得实际能力的提升。而在地理学科中,这种实际的能力既包括基本的地理知识,又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等各种能力。那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实现有效教学,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一、重视备课工作

备课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有效的备课活动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做好教学知识和教学过程的准备,包括教学基本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教学策略的设计等。另一方面要做好学生方面的准备。对于这一点,很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对象,必然会对教学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要在课前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了解,包括学生具备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有了这些翔实的学生信息作为基础,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重视导入技巧的使用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导入环节主要承担着引起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为新知识的讲授做铺垫等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五分钟时间,但是教师如果能够善加利用这三五分钟的时间,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导入方式,就会使得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式有很多种,包括以旧引新导入法、生活实例导入法、实验导入法、多媒体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例如,在教学《环境与环境问题》这章时,我就利用多媒体自制了一张幻灯片。我通过网络资源搜集了很多有关水污染、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土地沙化、森林破坏等环境问题的图片,再配以一些文字说明,使得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我们生活的地球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从而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利用多媒体工具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就这样,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听课的热情相较于以前显得更加高涨,教学效果很理想。

三、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教学活动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一定要注意教与学的有机统一。然而,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上,我们仅仅是重视教师“教”的过程,却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使得教与学发生了割裂,降低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因此,在地理课堂上,教师一定要一改往日的教师“一言堂”,注意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相应的内容灵活地采取各种学习方式,如讨论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引导发现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例如,我在讲到“自然灾害”这部分内容时,就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书籍报刊查阅、上网查询等方式搜集一些我国近几年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灾害,然后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在我国境内比较多发的自然灾害类型包括哪些?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主要分布的地域集中在哪里?就这样,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且参与的热情相较于教师讲授式的教学模式要更高。同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培养搜集、整理、归纳、总结、团结协作等一系列的能力,从而使得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的发挥,促进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提升。除此以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恰当地运用提问的艺术,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相较于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活动,最终取得的教学效果自然会更好。

四、丰富作业形式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要想实现有效教学,作业设计环节有效至关重要。然而,地理作业往往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封闭等一系列问题,往往不是选择题就是填空题,不是填图题就是简答题,这种作业既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难以发挥作业应该具有的功能。因此,我们要改进作业设计理念,注意对传统的作业形式进行突破,例如,可以布置给学生一些活动类作业,像是一些课外调查报告、课外小制作、专题演讲稿等,使得作业形式不再局限于书面作业形式,而是在类型上更加多样化。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完成各种类型的作业中实现各种能力的提升,使得课后作业不仅成为巩固旧知识的手段,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总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地理学科中实施有效教学已经成为一个大的趋势。作为地理教师,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个契机,争取在地理教学中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使得学生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姚进军.有效教学及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尝试[J].科技信息,2009,(24).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互动教学

引言

高中地理课堂囿于教学时间有限,提升教学效果成为当前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师迫切追求的目标。加强高中地理课堂的互动性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引导和设计,力求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学目标和实施途径之间找到可以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享受学习中成功的乐趣,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创造可能。要想构建互动性更强的地理课堂,教师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一、诱发师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知冲突”是指个体意识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感受到的环境或客体之间的不一致、对立而形成的矛盾状态。教学活动中,诱发师生“认知冲突”是指在学生接受新知识前,可根据自己已具备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认识。在不平衡心理和好奇心理的驱动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行“真理”的思考和探索,对之前的认知进行调整,进而形成完善的认知体系。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在恰当的时机和恰当的环境下,采取有效的措施,诱发师生“认知冲突”,制造师生“矛盾”激发学生与老师“争辩”的积极性。为解决“冲突”和“矛盾”,实现师生共同的探索、实践、验证,进而平衡矛盾心理,完善的认知体系,接受新知识。

二、转变教学观念,营造教学氛围

传统地理课堂上,教师“霸占”了整节课的时间,单方向地向学生传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机会与教师进行交流,这严重阻碍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也造成了教学氛围过于严肃的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对地理课程学习的兴趣就会下降,进a而影响学习成绩。为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将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要和学生一起学习,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并且努力营造和谐、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不断交流中完善知识结构、加深理解。

在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幽默的语言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善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交流探讨,积极鼓励学生。对于回答出错的学生,教师也不能进行批评,要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答案,从而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举例来说,在学习《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讲述自己对荒漠化出现的原因及其防治办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师也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不知不觉间就将知识传输到学生脑海中,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三、课堂讨论

老师在备课时应先将本堂课需讨论解决的问题分选好,哪些需分组讨论、哪些需老师点拨与引导,这是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在小组讨论时,成员是否做到按次序发言,如果同学的意见与你的想法不一致,你会怎么做?整个过程我认为老师应该不断地训练学生学会听取别人意见、能按次序发言、能学会用有力的证据与同学辩论,从而培B出良好的讨论技能。老师在学生讨论时要时常和大家一起讨论问题,当有学生违反了课堂讨论规则,不参加讨论时老师要加以制止。在讨论时间问题上,这可能是老师最难控制的地方,控制的好,师生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讨论时间过长,会影响教学进度;讨论时间过短,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老师在讨论环节承担重要责任,适度勿失度。

四、了解学生――“有效互动”的起点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说教师对地理基本知识已是非常熟悉,我甚至见过不用课本也可以直接讲课的教师。但如果教师只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而不管学生,甚至不备课,备课也不备学生,这样就会导致教师与学生的讲课、学习两“断层”,教学效果自然不好。殊不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认知了解才是教学的起点,了解了学生,才能进行有效互动。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中进行互动,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宇宙、行星、恒星及天体等知识之前,就需要了解学生以前有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有没有学过类似的术语,要怎么样才能将这些远在天上、庞大无比又无法触摸的东西通俗的讲出来,而且学生能够接受理解,并且能够进行有效交流,这些都要进行思考备课,并进行预回答学生的提问,如此,在这样准备充足的条件下上课,效果就不一样了。

五、及时、准确、客观地评价,以鼓励、鞭策为主

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但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评价。尤其是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回答也许有很多奇思妙想,有其闪光之处,但也有不足之处,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提出合理的意见或建议,让学生改进。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书面作业要认真批改,多表扬和鼓励,从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画图作业或者小组合作的作业,一对一地检查作业,教师要及时抽查,给予评价。

新课程改革给互动式高中地理教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高中地理互动教学模式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才能使其日臻完善。有效性永远都是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最重要的也是最真实的,只有不断提高高中地理课程互动教学的有效性,努力达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使整个高中地理课堂不断“动”起来,才能使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更进一步。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参与式教学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125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不仅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而且从行为、思维、情感等多个方面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过程,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反馈,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深刻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参与式教学法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的一种发展,更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参与式教学法把教师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来审视教学行为。教师是教的主导,也是学的主导,而学生是学的主体,也是学的自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都处于辩证统一的关系中,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和主体性密不可分、相互影响。

一、高中地理的特征与参与式教学的关系

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高中地理课程注重对学生兴趣、态度与科学概念的培养,引导学生尊重自然,关心环境质量;培养学生的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观念。高中地理课程具有综合性与实用性、时代性与创造性、地域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在教学手段上具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倡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趋势;在教学评价上具有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化的趋势。

参与式教学法是与素质教育、终身学习理论相关联的一种教学理论,也是当前课堂教学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与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与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完全相同。

二、参与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设计

参与式教学力求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平等地参与学习,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展示主题,引入探究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与学习目标,向学生展示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引发对新知识的联想,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同时教师提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高中地理课堂问题情境的设置要达到以下三点要求:①问题情境的核心部分是本节课要揭示的地理原理与规律;②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兴趣,诱发探究行为;③考虑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与可接受性。

(二)教师指导,调控学习过程

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与问题情境,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浏览网上资料,进入一个可以自由探索当前问题的学习环境。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则需要教师提供指导与帮助。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要充当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指导者,及时解决可能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问题,必要时辅以适当的讲解。

(三)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学会合作是学生进入社会,成为未来主人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指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索和知识重组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不同地理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合作中能够取长补短,促进地理学习效率的提高。同学间的学习互助不仅可以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地理成绩取得进步,也使助学的学生得到锻炼。

(四)作业设计

教师根据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以理解、应用和讨论题为主。学生完成作业后可通过电子邮箱发给教师,或贴到教师指定的论坛供交流讨论。学生的作业是其学习和研究的成果,教师可开辟优秀作业展评,将优秀的作业储存到地理资源库中。这样不仅可以更新和充实地理资源库,而且使学生的成果得到展示与共享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第7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高中地理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269-01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一直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这种所谓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顾虑心理甚至是极度的排斥心理。很大一部分学生和家长担心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会降低考试分数。对小组合作的理论更是陌生之极。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达到共同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地理作为高中基础教学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其课程改革急需采用新型教学策略,注重学生自主性地位的提升,鼓励学生积极将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有机结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进步。基于这种情况,为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们将合作学习引入高中地理教学中,实践证明,合作探究学习的实施,切实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合作学习对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及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一、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使各个小组成员取长补短”,但合作学习属于探究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比较耗费时间,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所有的问题全都拿来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和探究,而应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合作价值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合作研讨。例如,一些简单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图表的判读,可以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一些地理规律的总结和地理原理的剖析,以及在复习课和作业评讲中主要错误的剖析,比较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二、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及评价机制

1、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能否成功的前提,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应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学习小组的划分应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综合去考虑学生的情况,切忌以某单一方面为标准进行分组。分组尽可能使各小组维持在相近的水平。高中地理学习小组的划分在此原则下往往采用 6 人一组为宜,人少不利于很好地开展交流,不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而人多则保证不了有足够的时间每个人都参与,会使有些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懒于思考,人多不利于交流和个人展示,影响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

2、科学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是离不开教学评价的,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并使高中地理教学不断改进和完善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要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达到更好的以评促学的目的。需要明确的是,无论哪种评价办法,都必须以能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否则,这种评价就有可能成为学生发展的消极力量。划分学习小组,使小组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我们实行小组教学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1、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可以利用合作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的内容。在预习环节,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预习,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学习、进行探讨,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从而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知识都比较抽象,缺乏真正的实践体会,而合作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要注重创设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中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记忆更深刻。

2、利用合作学习方式开展专题活动。在不影响地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中可以渗透一些和教材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这是当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在开展专题活动时要求教师选择合适的专题内容。过于简单的问题,合作的意义不大,难度过大的问题,又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

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创新教育模式,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在思想上充分理解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会努力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高中地理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

2、改进备课方式。紧扣课标要求,精心设计教案和学案,这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是原则性的课标多版本的教材,它给老师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同时也给老师带来了选择的难度,需要教师付出更多创造性的劳动,在设计学案时,教师应该结合课标,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相关地理原理与规律,明确其所要求达到的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理清层次,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有序的状态注意改革教材内容,改进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促进知识的迁移,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只有在自由民主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具备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才能真正的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才能真正实现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张军.浅议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究,2013(8):192-193.

[2] 杨友军.高中地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策略探究[J].江西教育,2015(12):53.

第8篇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行教育体制下,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上课听讲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作业完成不认真。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加快,高中地理教学也有很多新改革,但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为先导,后续的教学活动开展才有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从明确地理学习内容和意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利用信息技术和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等四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习兴趣;教学实践;探究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课程设置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高中地理教育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含义。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规定,高中地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素养,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和加强对地理信息的探究。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主要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高中地理课程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联系紧密,从某种程度来说高中地理是它们的延伸。尽管大部分学生选择地理作为自己的选修科目是因为对地理的热爱,但是部分学生选择地理的目的相比较来说就不是那么纯粹。这就意味着教师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

一、明确地理学习的内容和意义

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对于地理课程不再感到陌生,对于部分地理名词和地理现象也有深刻的认识,但是部分学生对于学习地理的意义有些迷茫。教师有责任有义务给学生解释学习地理的意义,学生明了学习地理的意义之后才能够把握地理学习的方向,针对地理学习的目标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从而在地理的学习上取得更大的成就。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要抓住时机,利用较短的时间突破学生的“心理防线”,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地理自然风光的图片或者视频,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放映给学生看。学生在图片和视频中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了解人类活动对于大自然造成的影响,教师可以在图片转换的空当向学生提问,所提的问题要简单、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为什么会出现高山和平原、为什么冬季下雪较多而夏季雨水较多,为什么早上起来会有朝霞、晚上会有晚霞出现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用心去体会、去寻找答案。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作为地球的居民我们要了解地球,了解我们的居住环境,了解地球的气候,只有充分了解地球,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地球资源,而不是掠夺式地开发和浪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教师要向学生渗透爱护地理环境就是爱护家园的意识,让学生明白地理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

大部分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不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对地理教师不感兴趣,部分教师因为年龄或者其他原因与学生之间距离较大,导致学生想跟教师亲近,但是找不到接近教师的办法。有的教师一上课就板着脸,从来不对学生微笑,学生下意识地认为该教师十分严厉,对教师有些畏惧。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辅助引导作用,但是大部分课堂状况却恰恰相反,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而学生更像是旁观者。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部分教师总是认为教师要端起架子,丧失威严的教师管不住学生。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教师的威严并不是通过情绪或者行为来体现的,而是学生的心理作用。学生内心里认可该教师,那么他才有威严可谈;如果学生内心抗拒该教师,对教师的要求阳奉阴违或者干脆视而不见,那么教师的威严便无从谈起。教师要利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机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和魅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准备阶段,还没有正式上课,学生的思维尚未转换成听讲模式时,向学生询问上节课的课程节奏,询问学生感觉晦涩难懂的部分,学生自然而然会觉得教师平易近人,进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师生关系和谐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如果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矛盾,或者学生惧怕教师,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对一门科目的热爱往往是对教授该科目的教师的热爱。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尽量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三、信息技术运用于地理教学

近几年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信息技术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大部分学校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部分学校甚至完成了多媒体教学的全面覆盖。原有的僵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地理教学的需求,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模式,革新教学策略,紧跟时代潮流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让高中地理课堂充满趣味。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往往会采用地球仪、地图等一些其他的道具辅助教学,部分教师甚至会在黑板上绘图,但是这些道具较小,也不如图片视频更为直接形象,不再适用于高中地理的教学。部分教师仍然坚持传统教学模式,不肯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是在地球仪、地图这些辅助工具的帮助下,教师无法进行更深刻细致的讲解,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不是那么直观透彻,教师往往承担了很大的教学压力。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缤纷多彩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效率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教师在讲解地理地貌时直接展示相关的图片即可,配合着图片进行简单的解释学生就能理解,这会节约大量时间。部分课程内容理论知识较多,如果单纯地讲解理论内容会导致课堂气氛低沉,学生也会感觉枯燥无味,但是利用多媒体对其排版,再配上一些图片,会让整堂课变得趣味横生。另外,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平时测评信息录入其中,系统会自动分析整理每个学生的知识漏洞,并根据其知识漏洞制定相应的改正策略。部分学生因为性格腼腆回答问题不积极、不主动,有问题不敢找老师,而网络匿名教学论坛能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的这一问题,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并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情况课程设计的安排。

四、积极组织开展课外活动

写作业是每个学生的责任和义务,部分学生把作业当成一种负担。近几年社会各界对于学生作业的问题较为关注,教育部也下达了给学生减负的通知,但是部分教师仍旧我行我素,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不具备实际意义的作业。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对于学生来说作业是必要的,但是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尽量布置一些现实意义较强、教育价值突出的作业。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课外作业,加深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变为技能,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制订相关的课外活动计划,让学生将作业当成一种娱乐活动,让学生在游玩中体会地理的点滴。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模式,将学生平均分成几个小组,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竞赛,教师提前准备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在规定时间内回答问题正确次数最多的小组获胜。教师可适当地对获胜小组进行奖励,奖品可以简单,但是仪式感要强,让学生体会到掌握知识的快乐。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放映地理纪录片,引导学生认真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学生增长见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总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教师不懈的努力。学生对地理学习有兴趣,课堂质量和课堂效率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高中地理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配合,教师要能够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爱上地理,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为国家培养专业性人才。

第9篇

关键词:地理教育;断层;问题

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由来已久,所谓“嗖恪笔侵伏a href=//dili.7139.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地理学科在中学阶段的教讶狈α嵝裕唤鲋恫忝娉鱿侄喜悖嘉芰σ泊嬖诙喜恪S捎谀壳爸醒?a href=//dili.7139.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地理课程的安排以及地理学科的尴尬地位,也让初高中教育“断层”问题在地理学科表现得尤其突出。

一、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的产生

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是随初高中两个阶段教育而产生的客观存在, 对初高中地理教育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发展到今天,这一现象越来越严重。刚步入高中阶段或刚进入文科班的学生中“断层”问题表现得最为明显,如越来越多的高中生特别是高一新生反映高中所学习的地理原理难懂、地理规律难记、地理试题难做、地理成绩难提高、地理学习兴趣不高等。这不仅影响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增加教师的教学难度,也会对地理学科的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这一问题背后有教育规律使然的客观原因,也有人为因素的参与让问题严重化。与初中地理侧重大量记忆性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相比,高中地理更侧重解决地理的规律、原理和地理事物、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更注重知识的系统化、理论化研究与学习,这一客观差异使得初高中地理在知识结构上存在较大跨度;加之,初高中两个学习阶段的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在初高中地理教育中构成了一个客观存在的台阶。所以,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的产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但作为高考科目的地理却不参加中考,造成初中地理学科尴尬的同时,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而高中地理知识的设置又是以初中地理为基础进行,让本已存在的知识结构跨度无形被扩大,抬高了初高中之间这一客观存在的台阶,让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更大更深。

在课程设置上,目前重庆仅在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学习区域地理,初三年级未开设地理课程,学生升入高中后再开设地理学科,这直接造成学生地理学习时间上的断档,对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初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沟通方面也缺乏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师常常是分别在初、高中阶段小循环,都对另一阶段的地理教材、教学内容不熟悉。初中阶段地理往往关注知识性内容的积累,教师执着于利用歌谣、口诀等形式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名称、规律在识记层面下功夫,对学生地理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不足,导致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时,只会死记硬背,缺乏思考与探究,不能将所学知识迁移应用于变式问题。

二、研究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对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关注和了解中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给刚入高中的学生架起一座由初中地理通往高中地理学习的桥梁,使他们不会因为进入新的学习阶段而感觉地理学习困难,进而对高中地理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同时,解决好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让初高中地理教育上下启承更加平缓,顺应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

2.有助于教师形成高效课堂

解决好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离不开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教学衔接的实施需要地理教师的主体意识活动去构建和组织。知识内容的查漏补缺是在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下,研究新教材的变化,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的有效衔接。要因材施教,突出必备知识,强调重点知识;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研究新教材和新课标的要求,对教学进度进行一定调整,学生不仅是掌握好初中地理基础知识,并能够很好地运用到高中地理学习中。总之,做好对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转变地理教师的课程观念,还可以帮助教师有效教学,较快地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素养,促进教师成长,实现生动、活泼、开放的课堂局面。

3.丰富地理教学理论和实践

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初、高中课程内容上既表现出密切联系又有明确分工。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诸多因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出现明显“断层”现象。因此,对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提出合适的应对策略,对解决目前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这一突出的问题,有广泛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三、解决初高中地理教育“断层”问题的对策

1.地理课程设置的多样性

目前中学地理教育在课程上存在必修、选修和活动课程等结构形式的多样化。必修课是基础课程教学,关注学生的基本地理文化素质,为学生奠定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基础。但必修课的时间和内容有限,易受教材限制。选修课可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适时介绍新理论和新知识。本校在初一、初二、高一等年级设置了专题拓展课程,如“星空的奥秘”、“中国旅游地理”、“地理与生活”、“区域地理整合”等选修内容。将初、高中地理知识进行融合,找到课程目标的衔接点。在高中选修课中,使用区域地理整合教材,建构地理空间思维并利用高中的知识原理推导区域中的地理现象。同时,本校还开展了“重庆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测量”、“野外地质构造与地貌”等课外实践活动,这些亲身体验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巩固所学地理知识,也培养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地理校本教材的实用性

高考中有关区域地理的试题设计,不仅涉及初中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内容,还涉及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若在教学中单纯使用初中教材来上高中地理内容,对高中学生而言比较浅显。本校针对学生学情,参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了区域地理整合的校本教材,对区域地理知识体系进行重组和构建,抓住初、高中地理知识契合点,扩展学生认知结构。在编写中从区域的位置和范围、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入手。利用地图进行区域定位,引导学生从位置判断地形、气候类型和特征,再以地形、气候为基础,推导该区域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特征,然后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对主要的人文特征产生的影响,让学生学会用高中地理知识、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区域特征,找到区域发展的共性和差异,形成区域综合分析和知识迁移转化能力。

3.地理教学活动的创新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获知地理知识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仅仅停留在课堂中的知识灌输难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教学活动必须是具时代特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喜欢的形式。本校开展了卓越课堂研究、地理学科讲座、知识竞赛、模型制作、学生绘图比赛、优秀作业展示等系列活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活动,主动参与性强。在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创造性得到充分展示,同时,也获得了乐趣及成功体验,这一切又必然转化为无穷的创造动力和创造才能。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和开展,解决初、高中地理教育衔接问题的关键不仅仅只是初、高中地理知识上的连接,更应注重学生学习习惯、方式和能力的衔接。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汪铁军. 高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欠缺的解决策略[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48-52.

[3]朱学尧.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培养[J]. 教学与管理,2014,25:65-67.

第10篇

一、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关注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原则,积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新课程并不是完全抛弃讲授法,因为这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精彩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期待值;教师缜密的分析论证,有助于学生严密思维的形成,准确把握学习要点;教师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在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实际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如问题讨论、情境设计、实地考察、实验模拟、网络学习都可以运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教学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法改革与学法发展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传统的教育手段与现代化教育手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二、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和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联系

近年来高考试卷的主体设计思想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面临和关心的现实、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为素材。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生活、关注实际,以便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与塑造。一般认为,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是一个新旧知识联系的过程。对于广大高中生而言,他们普遍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相当一部分知识结构已开始在头脑中内化为自有的认知结构体系,并且已开始着手将这一体系运用于日常的认知行为中。在现实教学中,“许多学习都依赖于教师提供的‘平台’,这就要求将学生安置在一种情境中,使他们有可能模仿、内化(比如,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并对可能的认知过程做实践”。[1]所以,在新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知识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在学习新知识中的积极作用,注意挖掘他们的潜能,以旧带新。

三、注重发展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得到发展。这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式方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进行教学,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其程序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选择问题解决方式―方式的执行―评价结果。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目的是发展探究能力,“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如“沙尘暴的探究”。一般来说,人文地理内容和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可有选择性地采取进行探究学习的体验性策略。

四、改革与创新作业,体现“个性化、多样化”

地理作业应成为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设计作业内容时,应从多角度切入,体现“个性化、多样化”的改革与创新。学生学习地理的程度不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同,故作业的布置应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关注学生层次,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符合课标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对同一知识点设计出不同的题型等多层次的地理作业,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要求。新课程向学生生活及社会等广阔的时空开放,学生的作业也应由“可预见的、早已生成的、封闭型的”学科作业,走向“以师生共同建构,由新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的、开放型的”作业。例如:采用组建兴趣学习小组、进行社会调查、自出地理试卷、绘制图表、手工作业、口头作业、网络作业、小论文、小实验,等等。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可以布置手工作业,让学生用橡皮泥自制等高线地形模型,模型上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多样化的作业,能使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体现,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学有所用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不只是课程资源的被动使用者,而应兼做课程资源的主动开发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只是指教师开发地本教材、校本教材,主要课程资源应当配合课堂教学主阵地加以开发和利用。例如关于地球运动的教学,是高中地理的重点与难点,非常需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课堂教学课程资源的配合。为了使这类课程资源能够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应开发校本化、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可以设计自制地球仪与光照实验、影子方向与影子长度变化测定、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测定、当地太阳能热水器仰角的调整、当地为充分采光计算楼间距离等探究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形成可供课堂教学使用的课程资源。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变枯燥为兴趣,变抽象为具体,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和地理学习过程化的新理念。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教学过程的展现,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

总之,新课程的推进是一个渐进探索的过程,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力争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改变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勇于实践、勤于探索,不断总结新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熠.讨论中教师扮演的角色[J].现代教学,2005,(11).

[2]卢小丽.深化“讲解”与“指导”促进有效地理学习[J].地理教育,2005,(6).

第11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理念 课堂趣味 教学手段

国家教育改革步伐一直在前进,随着教育改革,课程标准一直在修改。新课标的出台对各学科发展都提出指导性意见。高中地理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随着课标变化,地理课堂教学也得做一些调整适应课标变化,本文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究。

1.新课标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一些要求,需要地理教师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同时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以上新课标提出的建议就是在遵循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且知道如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出一些调整以适应新课标变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教师教学理念的积极转变

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自己则扮演引导者角色。以往老师在课堂上主要采取填鸭式授课方式,不管学生接受能力如何,学习状态如何,只是把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这种授课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老师付出了很多,但在一堂课四十五分钟结束后,学生掌握得却很差,课堂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所以老师的陈旧理念必须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需要老师不断学习,时常进修,把握最新教育动态,及时接受新理念,做到与时俱进,把最新教学方法带入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2.2增加课堂趣味性

中国自古就有“寓教于乐”的教育传统,这个传统之所以到现在还被我们认同和接受,是因为其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处在游戏中的孩子总是快乐的,如果课堂中教师能使所授知识更有趣味性,那么课堂效率肯定会有很大提高。另外,地理这门学科本身很容易在课堂中实现知识的趣味性,地理与日常生活的结合非常紧密,课堂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比如,为什么冬天经过了大风雨雪天气后,第二天天气会特别晴朗,并且伴随气温降低?再如为什么“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这些现象学生完全可以用高中地理知识予以解释。当把这些环节添加到课堂中以后,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了解得更透彻,而且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然会有所提高。

2.3教师教学技能和方式的提高

如今,随着我国对教育领域投资的不断加大,学校中的教学硬件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告别了以往纯粹依靠老师一张嘴和粉笔授课的年代,换成了现在的多媒体教学。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设备。用这些多媒体设施,不仅省去老师很多事情,而且使学生乐于接受,更愿意接受所学知识。现在课堂中多媒体设施都实现了网络覆盖,老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把一些地理知识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举一个例子,高中地理课本中有关地球自转公转的知识,很多学生学起来很头疼,尤其是那些空间想象能力差的,对这方面知识理解起来难度更大。针对这一点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找一些关于地球自转公转的三维图片和视频,把这种现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4实现课堂内外互补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体现的是学生完全掌握所学知识,而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只看课堂上的掌握情况,还需要课下加以复习巩固。课上课下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课堂上有老师的约束,课下则更多地靠学生自律。如果学生自律能力差,则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约束力。对老师来讲,可以适当布置一些课下作业,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不过不宜过多,过多会引起学生反感,起到相反的作用。对家长而言,主要起到监督作用,在监督学生完成作业的同时,可以和孩子互动,共同探讨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实现孩子和家长的共同提高。所以,想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外的努力必不可少,二者实现互补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3.结语

新课标是国家为最终实现教育改革目标制定的各学科实施细则,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要想在新课标下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必定有一个探索的过程。以上分析给出了一些探索性建议,老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强化课堂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手段和技能,同时结合课下同时进行,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更好地适应新课标要求,为我国教育改革实施和推进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魏春松.地理新课改杂谈[J].地理教学,2012(20):59-60.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自主学习;有效应用

0.引言

自主学习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地过程或能力;它强调个体学习的主动性,与被动学习相对。因此,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其根本在于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才能被接受和转化。探索把时间还给学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一套完整有序的几步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有效性,能促使学生建立完整而有序的认知结构和情感序列,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或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的传统地理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其一,教学内容上,重视学科体系,忽视社会生产生活的普遍需要;其二,教学方法上,过分强调传递和接受,忽视探究和体验;其三,教学活动重手段轻目的,如重视知识技能的获得,轻视获得知识的过程等等。产生这些弊端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偏重认知性学习,以认识代实践,把生动的学习活动简单归结为“认识”,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没有自己的自主学习时间,课堂上一直被老师牵着鼻子在转。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掌握了这种学习的技能时,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因此,我们必须把自主学习的教育思想,作为一条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原则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探索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1]。

2.高中地理教学中自主学习的有效应用

2.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教师要以良好的情绪给学生以一种信任的心理定势。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消除学生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议论,能放开心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真正感到自己在学习活动中也和他人一样的有地位、一样的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认知和情感结合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学习的成功。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佳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这种希望获取知识,希望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成功的内在需求,积极鼓励学生去大胆地获取知识,并给学生获取知识提供尽可能的各种条件,以学生的这种内需感得到充分的满足。

2.2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

课堂四十五分钟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老师设计的练习题。个别不会做的由教师指导,每堂课教师的讲授时间基本不超过15分钟。这种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的方式,其实是要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从而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2]。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地理课堂教学就要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在这一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教学的设计上,教学时不要作太多的铺垫,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教材,自己去寻找关于地理问题的切入点。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认知的实际层次,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自然地迁移到新的知识情境当中去。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各种适合发挥他们自己聪明才智的条件,达到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

2.3关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要使学生自主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评价。从教学发展的角度看,教学评价的作用并不限于只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有多大,还应该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的自信心,进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此外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大胆地放开手脚,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的作用,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让他们多有机会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要作到“六个让”:地理学具让学生操作;地理特征让学生发现;地理原理让学生讲述;地理规律让学生总结;解疑思路让学生探索;学习难点让学生突破。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上都给学生以充分的表现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每一节课的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都得到充分的锻炼[3]。

3.结束语

综合上述,学习地理两个要点,其一掌握内容,其二掌握方法举一反三,后者就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善于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所以地理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计划地将知识方法作出示范病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自己读书读图,独立作笔记,同时对事实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得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张静.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