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7:26: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教育评估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简易哮喘控制测试;ACT;健康教育;哮喘
[中图分类号] R56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7-0132-02
支气管哮喘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近年来该病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全世界大约有3亿哮喘患者,我国约有2 700万,近年来其病死率也在逐年增加[1]。哮喘患者的病情特点是病情迁延、反复发作,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大量临床实践证明[2-5],控制该病的关键除了进行规范化的治疗外,还应加强健康宣教,让患者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实现自我管理。本研究采用2004 年Nathan 等总结了一种简易评估哮喘控制的方法,即简易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 ACT)[6]的方法探讨健康教育对哮喘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2009年12月~2011年9月我科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16例,其中女54例,男62例,平均年龄(52.36±11.45)岁。研究对象须符合以下条件:①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的患者;②患者的依从性较好,能够积极参与健康教育活动;③患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具备较好的认知能力,能理解健康教育的内容;④排除患有不适合参与集体活动的疾病。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116名哮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教育组,每组58例,对教育组除了进行常规治疗外还进行健康教育,而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治疗,同时给予正常护理,并解答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
1.2.2 健康教育措施 对实验组进行健康教育的措施:①患者入院之后,即可对其进行教育工作,强调坚持治疗的重要性。②患者住院期间举办有关哮喘的知识讲座,内容包括哮喘的定义、治疗方法(如吸入疗法)、常用药物、药物的使用方法及副作用、各种检查的目的、方法、 意义及注意事项等,采用录像、图片、临床病例等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健康宣教。③患者出院后,要强调院外持续治疗的重要性;让患者了解哮喘的诱发因素,使其在生活中避免这些诱因而引发哮喘;教会患者进行病情的自我监控及监控方法;教会患者记录哮喘日记,包括记录方式、记录内容等;知道哮喘发作先兆及如果哮喘突发应如何寻求医疗帮助,护士可以帮助患者制作“联系卡”,卡上写明主管医生及护士的联系电话,以备不时之需。④责任护士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健康宣教,及时解答患者和家属的疑问。⑤除讲座外,还向患者及家属发放介绍哮喘知识的图文并茂的小册子,让患者出院后继续进行自学。⑥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缓解其焦虑恐惧症状,使其明白只要进行规范有效的治疗,该病是可以被控制的,必要时还可以介绍一些治疗成功的病例,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⑦饮食指导,鼓励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每天要有足够的水分摄入。⑧嘱患者出院1个月后回院复查。
1.2.3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包括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健康教育知识的调查,另外一部分是哮喘控制效果的调查。健康教育知识调查采用哮喘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该问卷是经过查阅国内外关于哮喘的文献而制定的,主要考核内容包括哮喘基础知识、临床治疗方法、药物应用、自我监测、自我管理等几个方面[5],这些内容在健康教育中均以不同形式教授给教育组患者;哮喘控制效果的调查主要是通过简易哮喘控制测试的方法来完成, ACT主要是考察过去 4 周内的哮喘控制情况,共 5 个问题,每个问题最高 5 分,五个问题得分相加即为 ACT 得分。一般认为总分为25分表明哮喘已得到完全控制,20~24 分表明哮喘控制良好,当低于20分时表明患者的哮喘没有得到控制[7]。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进行数据录入,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前后两组哮喘健康知识知晓率
通过对健康教育前后教育组和对照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发现:健康教育前两组哮喘知识知晓率无差异(P > 0.05),而健康教育后两组哮喘知识的知晓率比较,教育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健康教育前后两组ACT得分
健康教育前,对照组和教育组ACT得分无明显差异(P﹥0.05);健康教育后,教育组内完全控制和控制良好组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没有控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评估哮喘控制情况有许多指标,如日间症状、夜间症状、急救药物使用情况、日常活动受限情况、肺功能检测等。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采用多种指标全面评估患者的哮喘控制情况,然而目前我国缺乏一种评价哮喘控制的简单有效的测试方法[7]。经过临床试验证明[8~10],ACT 是一种可靠的评估方法,它可以在短时间内筛选出未得到控制的患者,从而弥补其他评估方法的不足,同时通过进行ACT测试,患者也可以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哮喘控制,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有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哮喘病情的监测。有研究显示[11],大多数哮喘患者认为哮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给他们身心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使他们无法获得正常的睡眠,限制了他们的日常活动,同时,治疗哮喘的医疗费用也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因此,增加患者的哮喘知识、改善他们的行为方式、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在哮喘的健康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健康教育前后教育组和对照组的健康知识问卷调查发现:健康教育前两组的哮喘知识知晓率无明显差异,而健康教育后两组哮喘知识的知晓率比较,教育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哮喘患者关于哮喘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与王欣[12]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健康教育前对照组和教育组ACT得分无区别;健康教育后,教育组内完全控制和控制良好组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没有控制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哮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对病情的检测能力。
4 结论
健康教育能使患者掌握更全面、更系统的哮喘知识,知道哮喘的诱发因素以及在生活中如何避免, 或当出现发作先兆时能及时发现并采用有效的药物控制,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实现病情控制及病情监测,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吉元. 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9.
[2] 林毓霞,胡媛,李华丽,等. 院内外规范化健康教育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疗效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5):1376-1377.
[3] 邓屏.系统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对哮喘患者抑郁和躯体症状的影响[J]. 护理杂志,2010,27(10B):1521-1523.
[4] 李洁,商临萍,王艳红,等. 健康教育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病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 护理研究,2010,24(11):2945-2946.
[5] 于海英,程雅玲,冉强. 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健康教育[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7):4247-4248.
[6] Nathan RA,Sorkness CA,Kosinski M,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Asthma Control Test: A survey for assessing asthma control[J]. 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4,113(1):59-65.
[7] 丁凤鸣. 简易哮喘控制测试在中国的可行性评估研究[D]. 硕士论文,2007:1.
[8] ,魏咏梅. 哮喘控制测试在社区基层医院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中华哮喘杂志(电子版),2011,5(4):262-265.
[9] 李彦琦,刘海涛,吴晖,等. 哮喘控制测试联合峰流速仪在支气管哮喘管理中的应用73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9):19-20.
[10] 李志平,彭丽红,郭禹标,等. 哮喘控制测试在中国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2):160-162.
[11] Burr ML,Wat D,Evans C,et al. Asthma prevalence in 1973,1988 and 2003[J]. Thorax,2006,61(4):296-299.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最难忍受的症状之一,相关研究认为约有75%~95%的晚期癌症患者与疼痛相伴,其中1/3为重度疼痛[1]。对于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综合反映了生存、预后和生活状况。生活质量是指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三方面的状态评估,即健康质量[2,3]。本研究旨在探讨疼痛健康教育对癌症患者疼痛控制的影响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资料来自于我院2010年3月~2014年1月收治入院的采用临床路径的健康教育方法干预的30例癌痛患者,其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4.42±10.08)岁.另选择我院往期收治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的30例癌痛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6.52±11.1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行健康教育干预法,采用健康讲座、发放知识手册、病友交流以及宣传媒体的作用,对癌痛知识进行宣教。来缓解癌症疼痛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癌症疼痛的药物治疗,WHO三阶梯癌痛治疗方案(三阶梯疗法),目前已在国际上广泛推广。其目的是逐渐升级,合理应用镇痛剂,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4,5]。其原则为药效的强弱依阶梯顺序使用;使用口服药;按时、联合服药;用药剂量个体化。大多数患者接受后能满意止痛。并遵从药物治疗原则,严格按照WHO提出的治疗癌痛的三阶梯用药方案:掌握药物止痛的实施原则:按阶梯给药;按时给药;按途径用药;个体化给药。注意具体细节。给患者联系电话,建立"伙伴式"人际关系[6]。评估患者疼痛等级,教患者评估方法,了解患者对疼痛的认识并针对各问题给予解答,消除顾虑。实行微笑服务,医生与护士做自我介绍,加强医患和谐沟通工作。
1.3疼疼痛分级方法[7]
1.3.1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法) I级(轻度):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Ⅱ级(中度):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Ⅲ级(重度):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镇痛药物,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需要用镇痛药物。
1.3.2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s,NRS) 用数字代替文字疼痛的程度。在一条直线上分段,按0~10分次序评估疼痛程度。0分时表示无痛,10分时表示剧痛,中间次序表示疼痛的程度,请患者自己评分。此评分法宜用疼痛治疗前后效果测定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则采用?字2检验,检验水准=0.05。
2 结果
2.1疼痛控制效果比较 研究组在疼痛控制效果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疼痛知识掌握程度比较:研究组在对癌痛知识认知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1.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肿瘤内科接受治疗的100例肿瘤晚期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21~83岁,其中食管癌11例,原发性肝癌14例,胰腺癌7例,乳腺癌13例,肺癌17例,卵巢癌16例,直肠癌10例,鼻咽癌9例,喉癌3例。患者均出现肿瘤远处转移,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并服用止痛药物,具有正常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
1.2方法
1.2.1评价工具
采用国内学者潘兰霞翻译修订Ferrell等制订的“癌症病人疼痛调查表”,量表重测信度为0.65,内容效度为0.95,内在一致性信度为0.74。该量表共有16个条目,前9条调查疼痛知识,后7条调查疼痛经历,以回答问题的正确率计算疼痛知识得分,疼痛经历采用0~10级数字评分法,其中0级代表“一点也不”,10级代表“极其严重”。
1.2.2疼痛教育管理模式
研究员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对我院肿瘤内科6名具有丰富疼痛管理经验的高年资护士进行疼痛相关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癌痛的原因及特点、癌痛的正确评估方法、癌痛的常用镇痛方法以及癌痛的护理措施,6名高年资护士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实施研究。对照组按照肿瘤内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实验组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教育管理模式,在患者入院当天由培训护士了解癌痛患者服用止痛药物情况,并发放“癌症病人疼痛调查表”,随即对患者错误的条目进行纠正并告知其原因,同时向癌痛患者提供疼痛知识教育包括自身疼痛程度的评估与报告、止痛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疼痛管理技能的培养等。住院第2周时对第1周的疼痛知识进行强化教育,以后以此类推,干预4周后再次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疼痛知识答对率、疼痛经历级别以及平均疼痛时间,运用百分比调查患者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2.1疼痛教育管理模式开展的势在必行
癌症患者对癌痛认识存在诸多误区,本调查结果显示在开展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教育管理模式前癌痛患者对疼痛知识的答对率平均为25%,其中错误率高的条目为认为止痛药只在疼痛严重时使用(4%)、癌症疼痛是不可能完全控制(5%)、刚开始使用止痛药剂量宜小,以防疼痛加重时再增量(7%)、长时间使用阿片止痛药会成瘾(7%)。结果表明癌症患者普遍认为癌痛是癌症进展的信号,多数人不愿意面对,更不愿意向他人透露病情;相当部分患者认为癌痛如癌症一样无法治愈,宁愿选择忍受疼痛;加之对止痛药物相关知识的缺乏,癌痛患者表现出对止痛药物成瘾性和耐药性的担心,以及药物的毒副作用等,严重影响癌痛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只有在无法忍受癌痛的情况下才求助于医务人员,这与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一致。疼痛教育是有效疼痛控制和评估的前提与保障。护理人员针对癌痛患者存在的误区,向患者详细讲解止痛方案和麻醉止痛药物的理论知识,告知其规律性服药可预防疼痛发生或病情加重;向患者介绍癌痛得到有效控制的成功案例,告知药物成瘾性发生率不超过1%,以消除患者的恐隐心理。护理人员主动、客观、科学地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按时、合理给药,及时给予健康教育,改变患者用药观念,使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控制。通过4周疼痛知识强化教育的干预,癌痛患者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程度的转变,自愿改变以往的服药方式,疼痛知识及疼痛程度均得到明显改善。
2.2护理人员自身业务素质的提升
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是保证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国外学者对晚期癌痛患者的质性访谈研究中发现护理人员在癌痛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癌痛患者渴望通过护理人员得到癌痛相关知识和应对技能,并获得支持,但实际上他们获得的相关帮助却非常有限。本研究开展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教育管理模式,注重多内容多形式的培训,使护理人员不断学习相关学科知识,更新护理工作理念。通过与癌痛患者的沟通与交流,在纠正癌痛患者认知误区的同时了解其信息需求,使护理人员可有针对性地提供适时、规范、循序渐进的个体化护理方案,及时满足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从而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意识,同时促进护理人员业务水平的提升。
2.3癌痛患者自我疼痛管理能力的培养
疼痛管理是指通过疼痛评估、记录、治疗和护理,以控制疼痛的过程,包括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持临终尊严,是一个长期、持续、动态和可行的疼痛控制的全过程。国外有学者研究指出造成癌痛管理欠佳现状的原因除医护人员因素之外,患者对疼痛管理相关知识缺乏、对疼痛评估方法认识不足、对阿片类止痛药的成瘾性和副作用的担忧等亦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过开展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教育管理模式,规范化疼痛管理的各个环节,使癌痛患者更新知识与观念,掌握癌痛的正确评估方法,认识到正确报告自身疼痛情况以及与医务人员沟通的重要性,强化自身的疼痛管理意识。癌痛患者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疼痛处理,主动向医务人员提供维持及调整止痛药物剂量的依据,从而提高自身对癌痛的控制水平。
3小结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弱视儿童150例(186眼)。入组标准:矫正视力小于0.9;经相关检查,排除眼部各种器质性病变;患儿无重大躯体性疾病,无精神障碍,无沟能障碍。将150例患儿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75例(92眼),男39例(48眼),女36例(44眼);年龄3~7岁,平均年龄(5.2±1.6)岁;弱视情况:轻度51眼,中等32眼,重度9眼;弱视分类:屈光不正患儿58眼,屈光参差性患儿21眼,斜视性患儿12眼,形觉剥夺性患儿1眼。对照组:75例(94眼),其中男38例(45眼),女37例(49眼);年龄3~7岁,平均年龄(5.3±1.6)岁;弱视情况:轻度52眼,中等33眼,重度9眼;弱视分类:屈光不正性患儿60眼,屈光参差性患儿20眼,斜视性患儿13眼,形觉剥夺性患儿1眼。2组弱视儿童在年龄、性别比、弱视病情、疾病分类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与护理方案
2组均采取常规弱视治疗方案:(1)配戴眼镜进行屈光不正的矫正;(2)依照儿童弱视眼的具体病情行不同的遮盖手法及时间;(3)精细化操作;(4)其他治疗方法,如眼后像治疗、视频强化目力治疗等。护理方案:对照组实施眼科常规健康宣教,即向小儿家长讲解治疗方案内容、治疗的意义以及治疗过程中的需要的配合等,同时嘱咐家长按照医嘱进行定时复诊;研究组实施全面的、规范化的护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参考近年来相关研究资料、文献、护理经验以及儿童、家长的不同情况来进行制定。
1.3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
(1)组建弱视儿童、家长健康教育护理组,成员为1位主治眼科医生与5名具有3年以上眼科经验的护理人员,共同对研究组每位患儿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并记录归档,每次患儿的就诊检查结果、护理健康教育内容等均记录在此档案中。(2)护理人员根据患儿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尤其对于情绪上有焦虑的家长、儿童要重点心理护理,通过视频、图片等直观资料向家长及儿童讲述弱视的病理、危害以及治疗的意义、手段等,特别要强调长期规范治疗的必要性。(3)每月定期组织1次弱视儿童家长课堂,由眼科主任有计划的知识讲解,并解答患儿家长在治疗方面遇到的问题,对于困难较大的家长可进行单独指导。同时,鼓励弱视儿童家长之间相互交换督导经验,以促进儿童更好的完成治疗项目。(4)在每次复诊时,让患儿看有关弱视的知识视频,时间为20min,目的是让儿童了解自己的眼睛疾病以及不良用眼习惯等,以促进儿童顺从治疗。同时采用儿童化语言方式向儿童讲一些眼睛不好所带来的烦恼与不便,为了提高患儿治疗的积极性,可用小奖品来予以鼓舞。(5)向家长强调按时带领患儿来院复诊,告诉家长定时复诊才能及时掌握病情变化,以免发生不规范治疗。(6)对家长进行儿童膳食指导,鼓励家长多为孩子提供优质蛋白(如鱼类、虾类、奶类等),多提供富含维生素A、维生C及钙的蔬果,督促孩子多进行体育锻炼,以加强孩子各种营养的吸收。
1.4评估方法与指
1.4.1依从性评估:采用我院眼科制定的患儿、家长依从性调查问答表,对入组的150例弱视儿童及家长进行依从性调查。儿童依从性调查表内容包括:眼镜是否每日都能配戴,是否能依照医生要求进行遮盖、训练等,是否培养了科学的用眼习惯,是否了解眼睛发生疾病,等。患儿家长依从性调查表内容包括:是否监督、帮助、鼓励完成各项治疗项目,是否按时带领儿童来院复诊,是否主动与眼科医师沟通、交流,是否了解关于弱视的知识、危害、治疗注意事项等。依从性调查问答表调查时间为患儿治疗满两年时,由固定的专业调查医护人员向家长进行调查、解释及问答,问题结果分为“是”与“否”,答完后当场收回。入组的150例患儿家长者进行了调查,有效率100%。
1.4.2疗效评估:患儿在治疗满2年后,根据弱视治疗疗效评估标准进行评估:治愈,患儿视力水平持续在1.0及以上;基本治愈,矫正视力水平达到0.9或以上;有效,视力水平提升2行或2行以上;无效,视力水平只提升1行或者无变化,甚至视觉功能发生减退。总有效率=(治愈+基本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弱视儿童治疗依从性情况比较
研究组在按规定进行遮盖、按要求坚持眼锻炼以及科学使用眼睛这三依从性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在始终坚持配戴眼镜及知道眼睛有疾病这两个方面中,研究组依从性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弱视儿童家长的治疗依从性情况比较
研究组弱视儿童家长在督导、准时复诊、与医护人员沟通以及对弱视相关基础知识等方面的依从性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2.32组弱视儿童治疗效果情况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42,P<0.01)。
3讨论
3.1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升弱视儿童的治疗依从性
儿童弱视的治疗不是短期就能成效的,而是需要长期不间断的规范治疗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然而,由于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配合程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孩子无法按要求进行治疗或听从家人的督导,有的甚至会出现反抗治疗,这些行为会严重影响到视觉功能的改善。常规眼科健康教育由于不全面、不规范以及太笼统而不适合弱视儿童健康教育。本组研究通过对患儿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患儿进行心理、行为、认知等方面进行干预,结果显示,研究组弱视儿童在按规定进行遮盖、按要求坚持眼锻炼以及科学使用眼睛依从性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了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升弱视儿童的治疗依从性。另外,研究结果显示,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对儿童坚持配戴眼镜及知道自己患有眼部疾病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对以后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侧重点提供参考依据。
3.2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升弱视儿童家长的治疗依从性
儿童弱视治疗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治疗效果与家长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儿童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不能自觉的、长期的执行治疗要求,这就需要依靠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督促、鼓励患儿,才能更好的按照要求完成治疗,因此,家长良好的依从行为至关重要。本组研究制定具体化、规范化的护理健康教育,让弱视儿童家长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弱视治疗,同时加强家长对弱视的相关知识的教育,让家长以正确的方法来督导孩子的治疗。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弱视儿童家长在督导、准时复诊、与医护人员沟通以及对弱视相关基础知识等方面的依从性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充分说明了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弱视儿童家长治疗依从性较大的帮助。
3.3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能提高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
在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下,家长与儿童都能深刻的认识到疾病的危害,都能从健康教育中获得较多的、较全面的弱视知识,无形中提高了家长与儿童的治疗信心与依从性,也提高了家长对弱视治疗的重视程度,有利于促进治疗效果,由于常规眼科健康教育内容比较单一、笼统,效果并不理想。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4结语
【关键词】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防病意识;疾病认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87-02
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及时的防止早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儿童保健预防门诊工作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1]。如今,我院采取对儿童及家长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增加了家长正确的对疾病健康教育认识,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有效地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笔者现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儿童及家长的防病意识的影响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20例儿童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龄在1-1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39±3.02)岁,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一组在给予常规的护理为对照组,另一组给予心理健康教育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儿童及家长的疾病认识程度以及防病意识。两组儿童的年龄、性别、生活环境以及家长的文化程度等一般情况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门诊疾病检查的方法;观察组采取有效地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具体如下:
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此方法对儿童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直接有效,讲解孩子的成长发育的各种异常因素,并对异常的孩子进行针对性治疗措施。发放关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小册子,告知家长正确的开发智力与护理的各项措施;讲解正确的婴儿喂养方式及孩子的正确教育方式。设立专门的电话回访,直接对孩子的健康问题给予正确的指导,并制定一对一的详细健康查体表,准确记录与存放,对于孩子的健康问题采取早发现早解决的手段。举办相关的儿童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讲解有关常见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1.3 评定标准 针对两组儿童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两种调查问卷,其中一种关于常见疾病的认识程度,另一种是关于常见的防病意识,两种问卷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越好。
1.4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 果
两组儿童进行比较分析,其中观察组的儿童及家长的常见疾病认识程度以及常见的防病意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3 讨 论
3.1 新生儿时期对家长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门诊的新生儿进行听力与NBNA的筛查[2],并教会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护理与照顾;指导在新生儿时期正确的母乳喂养,告知进行纯母乳喂养对孩子及母亲的优势,如母乳喂养不足,指导正确使用配奶;告知家长按时进行疫苗的接种,满六周后的新生儿,来院进行体格检查,使家长了解儿童的健康知识以及保健的意义。
3.2 婴儿6周后对家长的正确心理健康教育:满六周后的婴儿,全面的对生长发育检查。并发放口服的维生素A、D,为了预防和减少佝偻病的发生;早产婴儿应在生后2周给予口服。建立健康档案,将每一次的检查结果与相应的早期预防措施做好记录并妥善存放,使家长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与有关疾病的预防措施。指导家长正确的使用声音以及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心理及性格的健康发育;指导家长针对孩子进行合理的训练,以增加孩子身体素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3.3 婴儿3-12个月时对家长的正确心理健康教育:3-12个月的婴儿,应采取常规的运动评估以及相关的五十二项检查,对于孩子的成长发育情况正确的了解,如果发现孩子发育情况出现障碍,应使用特殊的儿童健康评估方法进行检查,对于怀疑以及异常情况,应及时的给予早期的健康干预措施。
3.4 满1岁后对家长及孩子的正确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满1周岁的孩子进行口腔检查,对于牙齿生长不良等问题早期发现早期处理。针对孩子的语言进行评估以及检查,及时发现孩子语言发育功能以及表达能力,如有缺陷及时早期进行心理开导,让孩子在生活中勇敢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纠正孩子的不良心理问题,有效的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3.5 3-6岁时对孩子及家长的正确心理健康教育:此时期对于孩子及家长讲解某些常见的传染病的传染途径,关于预防常见的传染病的相关知识[3],使孩子养成正确的卫生习惯,可以减少或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此期还要加重对孩子讲解遵守纪律的重要性,避免发生意外伤害。
由上所述,对于儿童及家长给予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可以有效的增加儿童及家长的防病意识,能够避免或减少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为儿童的生长健康能够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程志明.探讨儿童保健在社区门诊的临床疗效[J].河南出版社,2011,10(15):33-40.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开展孕产前健康教育服务是乡镇计生服务机构工作的重要内容。孕产前健康教育服务内容广泛,在时间上包括了婚前健康教育、孕前健康教育、孕期健康服务三个方面的内容。能为辖区群众提供优质的孕产前健康教育服务,我们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加强了健康知识传播的质量控制,以促进健康教育效果的提高[1]。我们开展的孕产前健康教育服务内容主要包括:
1 婚前健康教育服务的内容包括:
1.1 培训:每周定期举办婚前男女生理卫生知识培训班,开展性卫生、生育和遗传知识的教育。
1.2 家庭服务 根据每对男女的特点,给予具体指导,结合形式多样、参与性强的健康教育与促进活动[2]。
1.3 婚前医学检查,以防治生殖道感染及乙肝等疾病,有效降低了妇女生殖道感染,达到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目的[3]。开通热线电话,开设24小时紧急避孕门诊,开展卫生咨询,并对未保护性同房后的青年,给予紧急避孕措施的指导。
2 孕前健康教育服务的内容包括
2.1 培训。对准备生育的夫妇进行遗传咨询,讲授优生优育,妇女一生各时期的生理特点及月经周期表现、最佳受孕时机选择、妊娠生理、妊娠早期注意事项等。针对受孕时期、分发有关孕早期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处方。
2.2 家庭服务。协助夫妇制定生育计划。
2.3 为夫妻双方进行健康检查,发现疾病即予治疗。④建立电话联系,及时解答问题。
3 孕期健康服务的内容包括
3.1 培训。对孕妇夫妇进行妊娠期间生理、心理变化等专题讲课。于孕早、中、晚期分发将有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处方。针对孕妇情况给予具体的生活、卫生、营养、胎教、保健等指导,母乳喂养知识宣教,指导孕期保健训练。
3.2 对孕晚期的夫妇进行产前、分娩过程的生理、心理变化的预防性健康教育,介绍导乐分娩。帮助其熟悉产房的环境。对孕妇进行家庭电话咨询服务,了解其情况,督促其来院进行产前检查,并解答有关问题。孕妇来院就诊,对县区孕产妇出车接送(只收汽油费)。为高危孕妇建立专门档案,专人保管,让其在专家门诊就诊,进行病情答疑和健康教育,并进行跟踪服务。孕期全程服务。
3.3 妊娠后及临产前,孕妇夫妇可选择自己信任的产科医生作为孕期保健医生(义务)。该医生诊治异常情况,及时回答孕妇夫妇提出的问题。孕晚期,保健医生与孕妇夫妇共同设计分娩计划、监护计划。广泛宣传孕期家庭自我监护,主要内容是孕妇按要求自数胎动,丈夫帮助听胎儿心音。
4 产时健康教育服务的内容包括
4.1 产时培训与健康教育。在产房的宣教室对临产及先兆临产的产妇进行产房环境、条件的介绍;正常分娩经过及如何配合分娩的健康教育。发放产时保健处方,解答问题,指导产妇多进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及水分,指导产妇宫缩时深呼吸、间歇时全身放松。并教给产妇一些减轻疼痛的按摩手法。遵循卫生科普既要强化卫生精品知识,突出科学性的特点,又要遵循普及的规律,紧紧围绕科学性、生活性、趣味性、教育性的原则进行健教材料的选定[4]。
4.2 导乐式分娩[5]。向产妇夫妇介绍导乐式陪伴的分娩目的和意义,有关制度及注意事项。导乐陪伴者可以是助产士、护士或医生,她们必须确立以产妇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给产妇以支持和鼓励。
总之,开展婚前健康教育服务,需要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卫生部门、宣传新闻等部门的主导作用,发挥乡镇计生服务机构业务技术指导的作用;同时加强能力建设,规范业务管理,加强和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及工作需要的设备,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培训,提高基层计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健康教育工作能力与水平,将人员培训纳入单位考核机制,定期进行考评;才能杜绝有损健康的生活方式,真正促进健康教育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凤英,刘丽达,冯明玲.社区健康教育监督评估方法剖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9,8:46-48.
[2] 励晓红,吴擢春.社区健康促进项目评价的有关问题.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04,20(2):158-160.
[3] 张红杰,耿玉田,李凤良,等.北京市密云县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的患病率现状及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中国计划生育杂志,2002,5(5):273-276.
[4] 陈锦辉.强化卫生科普精品知识.中国健康教育,2004,20(30):262.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 预警系统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and Impl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Warning System
ZHONG Zhibing[1], WAN Zhili[2], HE Zhifang[1]
([1]The College of Humanities, Jiangxi China Traditional Medical College, Nanchang, Jiangxi 330004;
[2]Nanchang Mental Hospital, Nanchang, Jiangxi 330002)
AbstractBy using psychological theories and skills, combined with schools and social resources, developing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ounseling and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work system engineering, construc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warning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thoughts, reflect multiple preventive education 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 i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ed use and reasonable implementation emphasized, it is to create a safe campus important measur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warning system
1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建构
危机干预的对象为有自杀倾向的学生、遭遇重大挫折的学生(恋爱的挫折、就业压力过大、重要考试失利、个人尊严严重受损等)、有严重的身体心理疾病的学生、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学生、生活上有严重困难学生,非常内向且自卑感很强的学生、有重大丧失的学生(如丧亲、丢失重要东西、父母离婚等)等处于危机状态的学生。
(1)组建危机干预组织体系,由学工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危机学生所在学院、校医院和保卫处的相关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组成。学工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要负责其中的心理干预。对可能涉及人身伤害危机的学生,校医院及保卫处要协助参与干预。涉及身体疾病的学生,校医院要参与干预。对生活上有严重困难的学生,学工处贷款办要参与干预。
(2)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立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专门负责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危机评估和测量、危机干预实施策略的制定等工作。
(3)各学院心理保健部要建立健全危机学生的预警机制,建立相应学生档案,对其实施动态观察。危机学生的名单要上报学工处和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4)如果发现学生处于危机状态时,危机干预的程序如下:①保证危机个体的人身安全。视具体情况,保卫处和校医院要参与。②及时约谈危机个体。如果需要应该允许其社会支持成员(如父母、班主任、辅导员、同学、心理保健员等)的陪同。③对危机个体进行心理干预。步骤如下:让危机个体进行适度宣泄;对危机个体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和支持;对危机个体的情况初步评定与归因;为危机个体提供可能的危机应对方式;与危机个体共同协商制订应对危机的方法、计划;为危机个体尽可能提供不违背咨询原则的心理帮助;要求危机个体做出避免危机的相关承诺。④多渠道了解危机个体的全面情况。⑤召集心理卫生专家进行会诊协商,进行危机评估,确定危机等级并协商干预方案。⑥在各种社会支持成员的帮助下,对危机个体实施干预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方案。⑦危机干预后的效果观察与巩固。
2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实施
2.1 面对灾害相关部门启动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发生在四川汶川的8.0级地震给地震灾区的学生们带来了特大的心理负担。在灾情发生的第二天校学工处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部门联合启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并制定了工作计划。
2.2 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及干预结果
(1)心理危机干预对象及评估工具。心理危机干预以四川、重庆、陕西等地震周边地区来源学生作为对象进行筛选,实际发放心理危机评估问卷355份,收回问卷355份。以SCL-90、SAS、SDS三个量表作为心理危机评估工具,以SCL-90的总分大于200分或SAS或SDS分别达到轻度焦虑和轻度抑郁标准以上即为心理干预对象,共59人,其余296人为不需干预对象。其中,SCL-90:危机干预对象(n = 59)211.12 ?40.32,无需干预对象(n = 296)161.63 ?29.07,t = 3.17**;SAS:危机干预对象(n = 59)42.03 ?18.24,无需干预对象(n = 296)36.57 ?14.09,t = 2.63*;SDS:危机干预对象(n = 59)45.56 ?12.78,无需干预对象(n = 296)39.96 ?7.97,t = 2.51*。
(2)心理危机干预形式多样、成效显著。①团体辅导:将59名干预对象按自愿原则分成4组,每组由1-2名心理老师组织团体辅导。辅导时将学生围成一圈,然后顺序倾诉,表达内心感受,引导观察主动捕捉信息,获得心理支持,认知重建等;②个别辅导:对于具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团体辅导之后采取个别心理辅导,从而帮助学生走出困境;③网络咨询:利用心理咨询中心网站进行网上咨询,专门开辟“心理危机干预”专题,为受灾害家庭的学生提供网络在线咨询,随时帮助他们解除困惑,走出危机。
(3)心理危机干预结果。从5月14日第一次心理危机干预后10天进行了第二次心理评估。第1次评估时有23人轻度心理问题、27人中度心理问题和9人重度心理问题,第2次评估时轻度46人、中度6人和重度1人。从结果来看,重度和中度心理问题的效果非常明显,而轻度的则仍多维持原来水平,这与这次地震持续时间长、余震不断、救援进展艰难等应激因素持续存在有关。一年之后再次这59名学生进行随访和测量,结果显示各项指标良好,说明他们基本上走出地震给他们带来的心理阴影,能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 结论
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目标按紧急程度可分为:一级――降低精神病发作的人数,或者降低因心理问题而退学或自杀的人数;二级――使已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得到缓解或解决;三级――及时发现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帮助其解决;四级――正常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具有自我调节能力,适应大学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在处理学校危机事件时,应与学生家长、同学等人员优先沟通。学校应定期安排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的活动;构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我们对于危机事件的认识要客观,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学校存在危机具有不可避免性。学校应本着预防为主、科学处理的原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维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和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采取科学有效地危机应付方案和办法,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的长远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L芸翁庀钅浚褐泄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项目“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管理工作评估方法的研究”成果之一(编号?6AIP0050033);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与评价体系的实效性研究”成果之一(编号:XL1013)
参考文献
[1]邵灵红.论高校大学生“问题群体”的危机干预体系[J].湖北社会科学,2004.11(8):150-151.
[2]邱观建.构建“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S].光明日报,2005.7:12.
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川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干部保健对象的合理健康评估方法及健康管理效果。方法 以该院保健科2010年3月—2013年4月接受健康评估的235例老年干部病例做观察组,同时选取该院门诊接受体检的200例健康患者为健康对照组,按照健康评估流程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观察两组健康指标差异。 结果 观察组在疾病治疗率及原发性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及糖尿病几种疾病的患病率上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压、血脂、血糖这些疾病危险因素治疗率及控制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 良好的健康评估流程对干部保健意义重大,在治疗控制疾病危险因素,慢性病综合防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干部保健;健康评估;研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c)-0141-02
[作者简介] 刘敏(1980.8-),女,四川绵阳人,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医院感染管理及预防保健工作。
目前,人口老龄化成了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关注老年健康,对社会老年人身体状况进行科学健康管理也成了当前国家卫生部门的主要任务[1]。老年干部属于一类特殊的老年人群,这些保健的对象为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做好其健康管理对于国家发展建设有意义重大。同时做好干部保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全国老年健康管理模式及管理方法的一种有力的缩影,能够为国家全体老年健康管理提供可借鉴的蓝本。该研究以该院保健科2010年3月—2013年4月接受健康评估的235例老年干部病例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干部保健的良好评估方法,促进老年健康保健在临床得到全面应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保健科共有235例老年干部接受健康评估。其中男190例,女45例;平均年龄(78.8±2.3)岁;将这些患者作为观察组。入选标准:能够连续3年完成健康查体,有详细的病例档案及体检资料,年龄在60岁以上。患者慢性病罹患种类,日常用药状况不在考虑范围内。排除标准:年龄在60岁以下,体检资料不健全者。并排除生活不能自理,有认知障碍及恶性肿瘤晚期患者[2]。
同时从我院门诊随机选取200例定期体检的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0例,女30例;平均年龄(78.6±3.5)岁;入选标准同排除标准同观察组相同。
1.2 研究方法
资料采集方法。对观察组及健康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史还有疾病治疗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并对两组主要老年性疾病,原发性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及糖尿病几类疾病进行详细统计。对血压、血脂及血糖这几个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治疗同控制状况,及用药状况进行统计。并按照表1 流程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进行健康管理。
1.3 统计方法
数据资料均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疾病危险因素患病率
统计中观察组患者疾病知晓率达到100.00%。对照组疾病知晓率97.25%。原发性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及糖尿病几种疾病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并发两种以上疾病的患者逐年增加,但是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疾病危险因素治疗控制率
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压、血脂、血糖这些疾病危险因素治疗率及控制率进行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3.1 干部保健综合健康评估的意义
老年前期或者老年人属于干部保健的主要对象,而干部保健的重点工作就是要依据老年患者的体质特点,及早发现患者身体的各种健康方面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治疗控制,防止病情恶化,预防疾病传变,从而使老年患者全面提高生命质量,达到寿命延长的目的。从上述研究中,进行健康评估的干部保健对象在血压、血脂、血糖这些疾病危险因素治疗率及控制率上比没有进行健康评估的老年人都有明显优势,说明干部健康评估在防治老年慢性病上效果显著。老年干部保健对象属于一类特殊的老年人群,这些人多多种疾病共存,患病率高,身体机能减退,因为自身身份的特殊性,多数人还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老年干部更需要,也更加有必要去从多种维度去分析并评价维护其自身的身体健康状态[3-4]。而做好老年干部的保健评价也能够影射出全社会老年人口自身健康问题,能够将老年干部健康评价方法及模式应用于全体老年患者的保健管理中,从而提高老年健康保健管理的科学性及全面性,将全体老年患者健康体检评估纳入到一个社会化轨道,全员参与,提高老年慢性疾病的治疗控制水平,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享受快乐幸福的老年生活。
3.2 干部保健综合健康评估方法及模式
老年健康评估这个理念来源于国外,要将其应用于国内的干部保健评估,应用于国内老年健康保健管理需要将国外理念及方法进行相应的转化及创新。首先必须建立整套科学的保健评估体系,筛选出适合国内老年人群的健康评估指标,确定评估的模型,建立适合我国老年人群的健康保健指标体系[5]。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流程,按照流程科学体检,并借助计算机分析软件对老年人健康指标进行科学评估[6]。
该研究中,主要从老年疾病的高危要素,老年人生活结构,慢性病的跟踪,老年人身体脏器功能,疾病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几方面来对干部综合保健对象进行健康评估。并按照上述的评估流程详细记录干部保健对象的身体体检状况,并对统计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从体检内容上主要是针对老年慢性病防治而设定的。对于老年慢性病防治,延长老年人寿命有一定意义。但是从当前国际公认的健康概念上讲,健康状况评估不仅应该包括躯体健康,同时还应该包括精神健康,同时还需要结合社会功能及环境状况等多种维度去对老年人的整体健康水平来进行综合的评定。所以结合这些问题,参照此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健康评估中,对于健康评估方法及评估模式还需要从下面几方面来进行改进:①需要从多种维度对老年人身体健康水平进行评估。在健康模式上不仅要考虑老年慢性病,同时还应该关注老年心理健康,添加精神心理体检项目。②提高检验人员综合素质。大力加强对老年健康评估医师团的教育,提高其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使其掌握全面的老年病知识,能够对老年疾病进行科学评估,同时能够为;老年人群提供合理的健康保健知识。③建立长效的健康评估机制。老年健康评估属于一项长期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将保健评估提高到日常固定化模式,全程管理,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健康能够评估应有的作用。
综上,在老龄化社会中,老年健康保健评估在防治慢性病,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显著,我们需要根据老年人自身特点制定出科学的保健评估流程,这样才能发挥出健康评估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饶利,吴海燕,吴红英. 干部保健巡诊对保健对象健康水平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9):85-86.
[2] 郑文华.健康教育在干部保健工作中应用体会[C]// 2009中国老年保健暨产业高峰论坛文集.海口:海南医院,中国老年保健协会,2009:181-121.
[3] 孙倩倩,王双.老年综合评估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224.
[4] 崔新娟,施冰,田日新. 老年综合健康评估在军队干部保健工作中的实施建议[J]. 人民军医,2011(7):106.
[5] 张宏雁,董军,吴海云.干部保健工作中实施老年综合健康评估的思考[J]. 中国医院管理, 2010(6):28-30.
一、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回顾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来说起步较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这十多年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自发尝试阶段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浙江省杭州、宁波等市的一批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和班主任就自觉地开展了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他们在工作中发现,对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收效甚微,有时甚至起反作用。而当教师应用心理学原理帮助学生时,不少心理问题便迎刃而解。这激发了部分教师学习心理学的积极性,他们通过自学,请专家做讲座和参加学术交流会的方式丰富心理学知识,结合实际工作摸索心理辅导的规律。该阶段的特点是没有上级领导部门的行政干预,教师凭热情学习和工作,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工作的科学性不强。
(二)经验累积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浙江省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些市(县、区)的教育管理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例如:到20世纪90年代末,杭州市普及了中学心理辅导站,开通了“西泠青春热线”;宁波江东区普及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富阳市启动了“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计划”。在十多年的实践中,浙江省初步形成了一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从开始的由兼职教师负责转向由专家、专门工作者负责,现又形成了专家指导下的以校长、德育教师、班主任、心理教师为骨干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的工作模式。与此同时,不少教师和单位积极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
(三)全面推广阶段
1999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后,浙江省开始全面推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以及学术团体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2000年8月,浙江省教科院组织本省专家编写出版了《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纲要(试用本)》,并举办了由200多名教师参加的首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班。
2001年2月7日,浙江省教育厅颁发了《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省、市、县、学校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并于2001年8月底成立了以厅领导直接负责,各有关部门领导共同参加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各地、市、县也相应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由此,心理辅导中心建设便有步骤地从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开始向各级各类学校推广,计划在2005年底所有初级中学都建立“心理辅导室”,各市(县、区)建立区域性心理辅导中心,工作覆盖面达100%。2002年4月17日,浙江省教育厅又颁发了《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管理办法(试行)》和《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职责(试行)》,进一步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方面的问题
1.理论研究比较薄弱。
首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哲学基础几乎没有研究。哲学是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缺少哲学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难获得深层次的突破和发展。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比较模糊,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概念需要更确切的界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及其与五育(尤其与德育)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澄清。
2.应用研究存在不足。
从已发表的论文和学术会议交流文章看,应用研究中“方法中心”现象比较突出,即运用心理测量法的调查研究比较多。具体问题有:重复性调查多,有新意的研究不多;对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和小学生)的干预研究多,对教师和家长的干预研究少;采用心理因素取向的研究比较多,采用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相结合的立体取向研究少;运用国外量表多,自编量表少;横向研究多,跟踪研究少;实证研究和人文研究相结合的少;取样范围小,跨地区协作研究缺乏;对弱势群体如民工子女、残障学生、贫困地区学生等的研究少;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研究很少。
(二)实践方面的问题
1.市(县、区)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
杭州、富阳、舟山普陀区等地建立了各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但有的市(县、区)进展缓缦,不少学校处于应付层面,一些学校尚未开展工作。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原有的工作基础、领导的重视程度、教师的工作兴趣和热情等。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得到良好发展,必须要有领导的支持,要有满腔热情的教师。
2.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针对人格和生活心理问题展开的,相对忽视学习和生涯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的包括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发挥学习潜能,培养学生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所以,忽视学习和生活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片面的。
3.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不高。
虽然许多学校已采取了诸如上课、讲座、学科渗透、热线电话、咨询信箱、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等活动,但由于缺乏系统规划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少地方游离于学校整体教育工作之外,表现为心理辅导教师“孤军奋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被其他教育活动随意取代,“心理辅导室”有牌无人等现象。有的活动过于形式化,如大面积建心理档案、搞心理测量;有的活动过于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把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此外,市场上各种教材和读物良莠不齐,有些是匆匆组织“”编写而成的。这些都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和学化和专业化水平提高。
4.对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调查表明,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检测率为10.60%,中学生父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16%,小学生父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97%。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父母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因此,开展教师和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目前,杭州市已开展这项工作,如开通教师心理热线等,但其他地方尚未启动。
5.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短缺,在职培训是目前提高心理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有的地方(如杭州、富阳等)培训比较系统,教师的素质比较好。但大多数地方只进行讲座式或观摩式的培训,个别学校甚至把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编余”教师用来应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就影响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管理方面的问题
1.行政立法欠缺,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虽然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明确规定了各市(县、区)教育部门在教委的统一部署下于2001年8月前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系统,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以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组织、有领导地稳步发展。(注:方展画.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势与任务[J].浙江教育科学,2001,(3).)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比较具体的行政立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没有从根本上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不少地方的组织管理工作或不到位,或处于虚设状态。
2.人事制度不到位,教师职称无法解决。
从2001年起,浙江省教育管理部门开始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精神,着手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问题,但具体的人事制度还没有出台。目前中小学还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个编制,意味着这类教师还没有合法的地位。
3.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
中小学的其他教育活动都有比较完备的评估机制,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机制还不成熟。因此,这项工作到底做得怎么样,目前还没有一个为大家认可的评估方法。这一问题不解决,即使人事制度到位,也无法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科学的评价。
三、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战略目标
(一)总体目标
一是方向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指导下,走科学道路,以学校心理学为理论和方法的依据,从本省各级各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客观情况出发,努力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避免德育化、学科化、医学化、形式化等不良倾向。
二是发展问题。尽管广大师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非常迫切,但作为一项科学工作,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在没有条件或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一哄而上,搞假大空。掌握好发展规模和速度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稳健发展的必要措施。
三是行政立法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必须有相应的法规作保障。有了行政立法,就有了设岗、考核、奖惩的依据,工作就有了合法的地位,一切相应的措施就能名正言顺地得以落实。
四是机制问题。要建立培训和监督机制,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分地区、分层次接受系统的培训,明确省市县区各级培训的任务,并通过监督、评估,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提高教育水平;引进竞争机制,对心理健康教育岗位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建设对科研与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在教育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开展教育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二)具体目标
根据存在的问题和总体目标,我们认为,到2010年为止,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努力实现以下八个具体目标。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积极参与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
基础理论问题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哲学基础、科学基础、对象、任务、目的、方法、内容、原则、途径、师资培训、效果评价等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需要同行的协同努力,浙江省应积极参与,力争在该领域内发挥重要作用,在理论上有所建树。
2.加强应用研究,形成“问题为主,方法为辅”的研究风格。
由于大量的研究流于方法中心,为矫枉过正,必须强调“问题中心”,形成“问题为主,方法为辅”的研究风格,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为核心,开展科研工作。至于应用研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科研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引导,如对创新性研究、长时期的研究加大投资等。
3.发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1临床资料
本组骨科围术期患者300例,男200例,女100例;年龄11~80岁,平均39.8岁;腰椎间盘突出75例,腰椎滑脱6例,颈椎病9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6例,股骨头坏死19例,锁骨骨折18例,上肢骨折29例,手外伤29例,胫腓骨骨折39例,股骨骨折50例,下肢截肢1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骨科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无痛护理干预。
1.3评价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疼痛情况比较见下表。
3无痛护理干预
3.1重视健康宣教
疼痛本身可以导致患者自身的情感发生变化,变得更加焦虑和烦躁,甚至导致免疫力下降,这样会使得患者的手术受到影响,并影响术后康复情况。对于患者的疼痛初始阶段需要进行有效的控制,持续的疼痛会导致慢性的疼痛进而导致患者出现更大的心理压力。作为护理人员,应该做好患者的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并确定手术的方法和目的,并对于无痛护理相关知识,确定镇痛的新观念,并确定疼痛的评估方法。通过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实现患者对疼痛评估的真事情,并以此确定患者的真实疼痛程度,并教会给患者评估自身的感觉。在术后,可以确保患者能够及时的说出自身的疼痛感觉,并配合使用镇痛药物,降低自身的疼痛感觉。在手术后要患者迅速说出自己的疼痛程度,而且在这个阶段不能强行忍耐疼痛,需要让患者对机体的状态有切实的了解,并尽可能的减少术后的并发症。
3.2加强心理护理
骨科患者由于很多都是经过突发事件导致的,患者在突然间生活能力受到影响,而且活动能力突然丧失,必将导致心理恐惧感,有的甚至会产生心理的焦虑。作为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好和患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并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了解患者自身的心理状态和需求。护理人员通过耐心的沟通,可以确保评估的正确性,并针对疼痛的程度确保护理干预的有效性。
3.3护理
骨科的患者在进行手术后,需要确保的放置正确,如果患者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必将导致患者的身体受到影响。在手术后,要确保患者的护理正确,并采取正确、舒适的卧位,自我放松并给予患肢按摩,患肢被动功能锻炼,以减轻或消除患肢疼痛,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3.4个体化多模式联合镇痛及护理
从目前的围术期患者的疼痛治疗方法分析,其中所使用的非药物有很多,其中包括: 心理疏导,物理治疗( 冷敷、热敷、针灸、按摩、理疗等) ,音乐治疗,分散注意力,放松疗法等。一般所使用的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术后镇痛剂,如塞来昔布、帕瑞昔布、吗啡等,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想要使用药物降低患者的疼痛感,需要观察患者的反应和镇痛效果,并针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及时的改变。
关键词:碘缺乏病盐类尿
[Abstract]Objective Assessment for the goal to eliminate iodine absence disease in Fuxin. MethodsAnalysis for the guide lieu of Manage index sign and technique index sign in every counties and districts. Results Evaluate result attained 80 cents that comes from organization leads, iodine salt manages, prevention and cure, Healthy education and publicity。The iodine salt eating frequency of inhabitants is heighter than 90%,the average Urine iodine of students from 8 to 10 years old is 261 ug/l, the proportion <50 ug/l is 0.4%,the proportion <20 ug/l is 0.00%. Conclusions: The above guide line make sure that Fuxin city has arrived the goal to eliminate 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Key words:IodineDeficiency diseasesSaltsUrine
中图分类号:R1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067-03
阜新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是内蒙古高原和辽河平原的中间过渡带,属低山丘陵区,辖两县及5个城区,总面积10355平方公里,全市人口1953218人,1994年全市实行了全民食用碘盐的防治措施,并在特殊人群中投服了碘油丸, 1999年实现了消除碘缺乏阶段目标。2005年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目标,之后又继续开展以食盐加碘为主的消除碘缺乏病的综合防治工作,2009年根据辽卫函字[2009]171号文件《辽宁省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方案》要求对我市的进行了综合评估。
1对象和方法
1.1 抽样方法
1.1.1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按东、西、南、北、中抽取9个乡,每个乡随机抽取4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随机抽取至少8户居民户盐样。每个县区按至少抽取9个乡,36个行政村的288户居民户盐样[1]。
1.1.2儿童尿碘水平:按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各随机抽取1个乡(不足5个乡时全部抽取);在所抽取的每个乡各随机抽取1所村小学;在所抽取小学各随机抽检20名8~10岁儿童(男、女各半)的尿样[2]。
1.1.3健康教育:在进行儿童尿碘检测的每所小学,采用问卷调查30名5年级学生的健康教育知晓情况,不足30名时全部调查。
1.2 检测指标
1.2.1盐碘:采用直接滴定法(GB/T 13025.7-1999)测定盐碘。根据《食用盐》(GB5461-2000)标准,食用盐含碘量20~50mg/kg为合格碘盐,小于5mg/kg为非碘盐,其他为不合格碘盐。
1.2.2尿碘:采用过硫酸铵消化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WS/T 107-2006)测定方法。
1.3 评估方法
按照《辽宁省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方案》要求采取听取汇报、现场考评、查阅资料和填写报表进行综合评估。
1.4 质量控制
盐碘和尿碘检测实验室均经过国家碘缺乏病参照实验室盐碘和尿碘外质控标准物考核合格。
1.5数据处理
数据用Epi Info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盐碘检测
全市共检测食用盐2077份,其中合格碘盐2035份,不合格碘盐27份,非碘盐15份。盐碘中位数32.8,碘盐覆盖率99.63%,碘盐合格率98.3%,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7.64%(见表1)。
表12009年阜新市居民户碘盐监测结果
地区
名称 盐碘
中位数 检测
份数 合格
份数 不合格
份数 非碘盐
份数 碘盐覆
盖率(%) 碘盐合
格率(%) 合格碘盐
食用率(%)
海州区 31.7 301 298 2 1 99.67 99.33 99
太平区 31.2 300 299 1 0 100 99.67 99.67
新邱区 38.1 300 296 4 0 100 98.67 98.67
细河区 30.9 300 298 0 2 99.33 100 99.33
清河门区 33.9 300 281 8 11 96.33 97.23 93.67
阜新县 32.8 288 278 9 1 99.65 96.86 96.53
彰武县 33.9 288 285 3 0 100 98.96 98.96
合计 32.8 2077 2035 27 15 99.63 98.3 97.64
2.2 儿童尿碘
全市共检测8~10岁学生尿样754份,尿碘中位数为261μg/L,小于50μg/L比例为0.4%(见表2)。
表2阜新市8~10岁学生尿碘检测结果
地区 检测数 中位数μg/L 频数分布(μg/L) <50μg/L比例%
0-20-50-100-200-300-
海州区
太平区
新邱区
细河区
清河门
阜蒙县
彰武县
合计 107
109
111
110
107
107
103
754 243
236
280
271
278
246
260
261 005273738
015373135
004164447
015174443
009183644
015274430
000284728
0333 170 283 265 0
0.92
0.91
0.93
0.4 0
2.3 健康教育
在检测儿童尿碘的学校,开展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每所学校调查30名5年级学生,全市共调查1114名学生,平均得分为4.0(满分5分)。
2.4 管理指标
各县区在组织领导、碘盐管理、监测与防治、健康教育宣传4方面的考评总分均达到80分及以上,达到考评标准。
3讨论
从全市七个县、区的调查结果看,我市的碘盐监督管理已经纳入正常轨道,居民食用碘盐的意识明确,自我保健能力很强。碘盐覆盖率99.63%,碘盐合格率98.3%,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7.64%,居民食用盐基本以精制盐为主。
学生尿碘中位数261μg/L,<50μg/L比例为0.4%和小于<20μg/L比例为0,表明我市儿童尿碘高于适宜水平,但没有达到过量水平,提示今后的工作重点将是科学补碘,既要防止碘缺乏,也要防止碘过量[3]。
碘缺乏病在阜新地区曾经是波及范围广,患病人数多、危害大的一种地方病,直接威胁达数十万人,通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政府重视、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可持续消除碘缺乏病工作机制,全市实行了全民食用碘盐的综合防治措施。经省级考评小组对阜新市两县五区的消除碘缺乏病工作的考核评估,各县区的组织领导、盐业管理、监测与防治和健康教育四项内容综合得分均在为80分以上,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大于90%;8~10岁儿童尿碘含量中位数大于100µg/L,且尿碘含量低于50µg/L的比例不超过20%。根据《辽宁省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方案》标准,综合判定我市各县区达到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碘盐监测方案》的通知[Z].卫办疾控发[2004],8号.
关键词:健康教育;门诊输液室;护理;应用效果
输液属于使用率非常高的给药途径,由于输液时间较长,因此在输液过程中,患者很容易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及生理问题,这就需要医护人员给予更多的关注。为了使输液质量得到提高,降低医疗纠纷,医护人员就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1]。本篇文章就针对在门诊输液室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详细的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自2010年3月~2012年3月需进行门诊输液6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02例,女性患者198例,年龄10~75岁,平均年龄(38.3~2.6)岁;输液时间在3~12d,平均6d;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施加健康教育,其主要方法[2]有以下几种:①采用播放录像的方式教育患者,在门诊输液室的大屏幕电视播放相关疾病的录像,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3];②语言教育。这种方法就是医护人员通过语言讲述使患者了解到相关知识,加强健康教育;③文字教育。成立教育专栏,印制健康教育宣传页,或者通过板报、宣传页等方式进行教育;④示范性教育。此方法要求医护人员进行简单的技术性操作,这样可以是患者能够更直观的学习,从而配合输液工作。
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①输液前准备工作。a.输液前热情接待,主动讲解健康教育知识。当患者进入输液室后,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接待患者,对患者讲述在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患者或家属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解答,确保患者对输液室的环境制度和相关知识达到熟悉了解的程度[4]。此外,对一些必要常识也需要讲给患者,例如:不能空腹输液。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这一常识,根据不同的患者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b.对药物产生了反应进行讲解。通常情况相下,患者都是只知道自己患的是什么疾病,但是并不知道该用什么药,以及用药的注意事项有哪些,患者知道的微乎其微,这样非常容易引起药物副作用。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输液前必须对患者或其家属讲述所使用药物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等。并询问患者是否存在饮酒行为,尤其是在输注头孢类消炎药物时应忌酒,这是为了更好的避免双流伦反应的发生;⑶输液时间、滴注速度、输液总量要在输液前同患者讲明。在患者准备输液前,应提前将静脉输液的输液量、时间及滴注速度告知患者,不能让患者随意调节滴注速度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并且患者了解到滴注时间,以便合理安排时间;②术中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最佳时间就是输液过程中。很多患者及家属应对自身疾病的治疗目的、治疗方法以及预防知识做到了解,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对不同患者的不同疾病做好健康教育,发放健康常识、宣传卡等以供患者阅读,从而增加患者健康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医护人员在进行教育时必须态度良好,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育患者[5]。此外,医护人员也可以在患者输液过程中播放音乐、电影等轻松节目以放松患者紧张的精神,加深患者对教育内容的记忆。要告知患者输液一侧的手臂尽量保持不动,如要起身或去卫生间,要有家属陪同并高举输液瓶避免输液压力过低而出现回血的现象;③加强输液后拔针的按压方法和时间教育。如果拔针后的按压方法或时间不正确就容易导致出血或皮下淤血。因此在拔针时要耐心的向患者示范拔针要领,按压时间在3~5min为最佳时间,如果患者的凝血机制不好,可延长按压时间至15min。输液后增加患者的无菌意识,护理人员要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输液环境,提高空气清洁度,并且做好无菌物品的消毒工作,确保其在有效期内使用。
1.3评估方法 完成输液治疗后,以问卷的方式了解患者对健康教育等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并进行满意度调查[6]。以临床上常见的不同慢性疾病制订的调查问卷为依据,以患者回答情况为标准可将其分为优、良、差,其中正确率超过90%的为优,正确率在70%~89%的为良,正确率低于69%的为差。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文中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行χ2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对健康教育的了解情况对比结果见表1;护理满意度对比情况见表2。
3 讨论
由于门诊输液室的患者流通量大,流动性强,使得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非常大,因此就没有充裕的时间来与患者进行沟通,从而使得医护人员不能把握患者对疾病知识的需求,以往门诊室的医护人员在健康教育时都是按照事先做好的内容进行教育的,完全不了解患者的疾病类型以及所需的内容及方式等,因此虽然完成了对患者的教育,但是却没有从本质上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导致了在日常中依然不知如何配合就医,没有起到健康教育的目的,由此可以发生患者私自调快输液速度,按压方法不正确,按压时间不够等,从而产生输液不良反映,针眼出血,针眼淤血等想象,增加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为了解决这些不必要的矛盾,加强健康知识的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了[7]。
护理程序在护理中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对不同患者的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对策,以便更好的促进患者康复的效果。如果在治疗过程中了解到患者的文化程度,可依据不同的文化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理解能力较强的可采取口头讲述的方式进行教育;若患者的理解能力较差,则可利用图片结合视频的方式进行教育。
在门诊输液室进行健康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医护人员的知识,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护士综合的运用教育方法,更好的与患者进行沟通,解答患者的问题,这既是护士完善自我的过程也是提高患者对各类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同时患者了解到输液的意义、目的及注意事项等,提高了患者的自我保护能力以及对健康的认知。此外,进行健康教育时需要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不仅密切了医患关系,还增加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降低了医疗纠纷的发生。本文统计结果可知,实施了健康教育的观察组患者在用药知识、生活习惯以及疾病背景知识等健康教育普及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此外,在技术操作、心理舒适度等方面的满意率也要高于对照组,显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门诊输液室中开展健康教育,有效的促进了医患关系,提高了护理质量,达到了减少医疗纠纷的目的,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陈香秋,周文莉. 健康教育在医院门诊输液室的应用实践[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3,05:627+629.
[2]赵清石. 门诊输液室护理管理缺陷分析及对策[J]. 中国医药科学,2012,23:159-160.
[3]余惠.门诊输液患者全程护理管理及健康教育的应用[J]. 中国现代医生,2012,04:124-125.
[4]黄肖玲.优质护理服务对门诊输液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9:110-111.
[5]张子颖.优质护理服务对门诊输液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01: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