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三年级课文教学

三年级课文教学

时间:2023-07-31 17:26: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年级课文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三年级课文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370-01

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使学生在课堂后能够有更多的收益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一起探讨。

1.造成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明显落差的原因

1.1从学校领导方面来看。过去强调抓两头带中间,认为低年级是"基础"要加强,高年级是"关键"应把好质量关,三年级则无所谓,可以"慢慢来",因而对三年级的教学工作抓得不够。

1.2从教师力量配备来看。由于领导上存在上述思想,有经验的教师被安排到基础班、毕业班去了,三年级教师则新手多,教学有困难的多,力量相对薄弱。

1.3从学生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处于儿童期向少年期的发展时期,学生心理特征有明显变化。他们不象低年级儿童那样听话,专心学习,表现得比较好动贪玩,注意力易分散,但他们的求知欲在增强,抽象思维逐步发展。而教师往往不注意三年级学生的这些特点,不仅思想教育跟不上,教学方法也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要么照套低年级的老教法,学生感到厌烦,要么硬搬高年级那一套,学生感到玄乎,教学效果不好。

2.改进的措施

2.1以理服人。教材选编的课文,特别是三年级的课文中很多是揭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客观事实。客观存在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些客观存在的东西为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更方便、更直接的资料。如何运用教材揭示的客观事实教育学生?俗话说:"眼见为实!"让事实说话,学生更愿意接受。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由于人们过度地砍伐树木,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它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所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先观看课件演示用眼目睹这个村庄怎样消失。再让学生认真读课文用心感受这个村庄怎样消失。最后让学生说说现实生活熟悉的镜头用口说说这个村庄怎样消失。学生在学习了课文后,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他们能自然地认识到课文所要揭示的道理:"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让学生自觉地思考环境和生存的联系,分析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激发学生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的意识,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2.2发挥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材中刻画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如,《她是我的朋友》《掌声》等文章中的主人公均为学生树立了榜样。针对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教师要能借助教材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为学生树立楷模,充分发挥教材中的人物形象的榜样作用。如《灰雀》中,当列宁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列宁问一只不会说话的鸟是有他的用意的。可以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列宁为什么不直接问小男孩?"引导学生思考"没有直接问"的各种原因,学生设想了多种可能。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列宁关心他人的高尚品质。在这一过程中,列宁爱护少年儿童的伟大形象,逐渐树立在学生的心中,使学生更加敬仰列宁,产生一种向列宁学习,得到别人的敬爱与尊重的愿望。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人也令自己敬佩。这样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更有真实感。通过典型事例影响学生,激励他们向这样的人物看齐,在他们的心中树立了健康的偶像。

3.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必须制定了详细的让学生自主预习的预习要求,让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能够在初读的时候学生字,组词,读顺课文,摘抄课文当中的好词好句,做到课前的自主学习。小语修订版大纲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

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互动性的教学环节。再者多问一些有创建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本身也在提问方面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问题是可以问的,如何问?学生会有哪些答案,是否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都要充分的考虑。

4.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他们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他们写读书笔记。一能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二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该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更要重视新教材中参考资料的学习,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渊博的知识,是每一位老师教好书的关键所在。

5.注重朗诵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跃"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有规定的需要学生背诵的课文,这些文章都是些经典片段,是有美好的语境描写,语言的运用也是极妙,期思维表达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语感的提升有几大帮助的,让学生在课堂上行朗诵这些课文时培养孩子语文功底的最佳方式之一。为了使这些出色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但是,因为课堂教学时光的有限,在短短几十分钟内教师无法将课文中的出色之处各个让学生感悟。因此,我们在教学生阅读时应该抓重点,引导学生在对文字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能够尽快悟出语言的抽象内涵,意义内涵,感情内涵等。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高高在上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弥补空缺。如我们在进行《李时珍》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最好这样引导学生这样点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挑选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学生就能充分表述他们的实在感触感染,有的说:"文中第一和终尾自然段中的'有名'、'药'、'立志学医''一边行医、一边采药''编写本草目纲'这几个词就把李时珍的情形特色及优良质量都引见给我们听了,她不愧是我邦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我为他深感自豪。"这样引导学生挑选自己阅读感悟的精髓,进行详细表述,进一步升华认识。

6.器重丰盛少彩的语文理论运动

如:学习《春天》后,组织学生来郊外一行,寻觅大自然的脚印,发详大自然的风度,摸索大自然的奥秘。 此外,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自不同角度,采取没有同的道路取得学问才能。 道集中识字后的三年级阅读教学语文论文要念充足施展集中识字的劣势,为四、五、六年级读写教授教养奠定良好的基本,抓佳集中识字为根基的三年 级浏览学学是非常主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倩.情境教学在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软件导刊,2009年11月

第2篇

【关键词】开放性教学;情境创设;小学三年级

根据新课改的提出,对于旧式的教学模板已经不符合教学方式的要求。小学语文三年级开放性教学方案是基于新课改提出的,其内容主要有教学地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一、基于新课改提出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方案的转变

新课改的提出改变了旧教育的应试模式,提倡以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老师则为教育的领导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令学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同时要求老师的教学方案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而采取填鸭式的教育学方法,要设立有趣的课堂教学方案,令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认真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朦胧的认知阶段,生活中的许多常识需要通过实践学习来认知。他们是富有想象力的年纪,想法非常的单纯,善恶辨别能力较弱,因此老师和家长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也是对生活常识的一个重要的知识来源。由于学生一天的时间大都呆在学校,并且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都来自教师的讲课,所以老师对于学生的认知来说非常的重要。在新课改的作用下,老师要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小学语文三年级开放性教学方案是基于新课改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课堂的实践和探讨。

二、小学三年级开放性教学

小学语文三年级开放性教学方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课堂教学地点、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中,快乐的成长并且了解到书本以外的知识。

1.课堂语文教学地点的开放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室为主的,在新课改的提出下,不防偶尔将课堂教学地点移至教室外,让学生的学习环境有所变化。课堂教学地点移至教室外,要以学生的安全为基础,再进行教学,同时确保课程进度不受其影响。课堂教学的地点不是随老师的意愿进行设定,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选择教学地点。比如说:三年级语文老师上到课文《金色的草地》可以带领学生们到草地上进行教学。

课堂语文教学地点的开放性是指不影响课程进度的情况下进行课堂地点的改变,这样的教学地点的改变是一时性的,不能完全替代课堂教室的授课地点方式。

2.课堂教学模式的开放性

课堂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即老师摆脱传统的授课模式。由于我国之前的教育方式以应试教育为主,许多教师的讲述课程较为死板,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也是仅仅根据书本上的内容直接传授,很少去解释内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学习知识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如果语文教师以上课就进入教学内容的教授,许多学生很难一下子跟进老师的讲课内容,导致学生不爱学习。

课堂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先从学生们感的事情作为切入点,再引申到课本内容,然后再进行课堂内容的讲授。例如:课文中《狮子和鹿》,老师可以先设置一个关于狮子的谜语,叫学生们猜。或者是设置一个成语接龙游戏。教师在上课前进行情境导入,应注意适当的把握,不能影响课程进度或者使课堂气氛过于活跃。

3.教学课堂内容的开放性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大多是10岁左右,对于世界还是处于一个认知的阶段。他们所接触的东西比较简单,需要通过学习和生活上的接触不断的积累常识。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掌握的知识一般来源于父母和老师。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在不影响课程进度的情况下,讲述一些课外知识,丰富学生们的知识量,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内容开放性,即保证课程进度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进行课外知识的传授,令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多了解一些事物,同时也可以调节一下课堂气氛,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更能积极认真的配合老师的讲课。

三、总结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知识面小,认知能力较差,比较爱动,因此在教授课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方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所在,制定教学方案的内容,同时应该以不影响课程进度为基本要求。将情境创设的方法带入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林万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08)

[2]姜春霄,林刚.“教学设计”培训策略研究――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7(02)

[3]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

[4]黄荣怀.关于教育技术学领域中的若干关键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05(04)

作者简介:

第3篇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模式

一、造成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明显落差的原因

1.从学校领导方面来看。

过去强调抓两头带中间,认为低年级是“基础”要加强,高年级是“关键”应把好质量关,三年级则无所谓,可以“慢慢来”,因而对三年级的教学工作抓得不够。

2.从教师力量配备来看。

由于领导上存在上述思想,有经验的教师被安排到基础班、毕业班去了,三年级教师则新手多,教学有困难的多,力量相对薄弱。

3.从学生心理特征来看。

三年级处于儿童期向少年期的发展时期,学生心理特征有明显变化。他们不象低年级儿童那样听话,专心学习,表现得比较好动贪玩,注意力易分散,但他们的求知欲在增强,抽象思维逐步发展。而教师往往不注意三年级学生的这些特点,不仅思想教育跟不上,教学方法也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要么照套低年级的老教法,学生感到厌烦,要么硬搬高年级那一套,学生感到玄乎,教学效果不好。

二、改进的措施

1.以理服人。

教材选编的课文,特别是三年级的课文中很多是揭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客观事实。客观存在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些客观存在的东西为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更方便、更直接的资料。如何运用教材揭示的客观事实教育学生?俗话说:“眼见为实!”让事实说话,学生更愿意接受。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由于人们过度地砍伐树木,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它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所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先观看课件演示。用眼目睹这个村庄怎样消失。再让学生认真读课文,用心感受这个村庄怎样消失。最后让学生说说现实生活熟悉的镜头,用口说说这个村庄怎样消失。学生在学习了课文后,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他们能自然地认识到课文所要揭示的道理:“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让学生自觉地思考环境和生存的联系,分析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激发学生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的意识,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2.发挥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材中刻画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如,《她是我的朋友》《掌声》等文章中的主人公均为学生树立了榜样。针对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教师要能借助教材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为学生树立楷模,充分发挥教材中的人物形象的榜样作用。如《灰雀》中,当列宁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列宁问一只不会说话的鸟是有他的用意的。可以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列宁为什么不直接问小男孩?”引导学生思考“没有直接问”的各种原因,学生设想了多种可能。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列宁关心他人的高尚品质。在这一过程中,列宁爱护少年儿童的伟大形象,逐渐树立在学生的心中,使学生更加敬仰列宁,产生一种向列宁学习,得到别人的敬爱与尊重的愿望。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人也令自己敬佩。这样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更有真实感。通过典型事例影响学生,激励他们向这样的人物看齐,在他们的心中树立了健康的偶像。

三、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必须制定了详细的让学生自主预习的预习要求,让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能够在初读的时候学生字,组词,读顺课文,摘抄课文当中的好词好句,做到课前的自主学习。小语修订版大纲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

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互动性的教学环节。再者多问一些有创建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本身也在提问方面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问题是可以问的,如何问?学生会有哪些答案,是否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都要充分的考]。

四、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他们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他们写读书笔记。一能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二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

学生素质的提高对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该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更要重视新教材中参考资料的学习,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渊博的知识,是每一位老师教好书的关键所在。

第4篇

初教小学三年级语文,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学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反思、去探究、去总结。由于三年级是个过渡时期,是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转变,教学目标有了新的变化,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应该随之加以转变。那么,到底应该如何上好三年级的语文课呢?通过一学期的不断探索、尝试,自己对此有了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实效

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要想让学生在一堂课40分钟内都能全神贯注地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学生也很难做到。因此,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必须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目光全部吸引到自己身上,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我曾经看过一位老师写的文章――《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这位老师在里面写到:“在我们班上课,孩子想开小差都难!”因为她足够的自信――自己的课孩子一定愿意听。看完这篇文章后,我开始进行反思:课堂纪律不好不是学生的问题,更多的也是教师的问题,正如这位老师所说“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从那以后,我开始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地去好好备课。其实,只有教师上课有激情,富有趣味性,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步入你的课堂、才会快乐地走进学习的世界。因此,我们一定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绝不能进课堂。

二、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采取了许多有利的措施。上课前,详细拟定让学生自主预习的要求,同时布置快乐预习的内容,让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上课时,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在理解了课文以后让学生摘抄课文当中的好词好句等等。上课后,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使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以延伸。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为高年段的语文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创设一些互动性的教学环节,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思维。自己本身也在提问方面下苦功夫去研究:这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要抓住那几个要点?哪些问题是可以问的、如何来问?学生会有哪些答案、是否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这些在备课时都要进行充分考虑,以便提前做好预设。

三、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由于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我经常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同时要求他们写读书笔记。为了让学生不断体验到读书的快乐,我还经常组织“小小读书交流会”让他们进行交流。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又培养了他们的口语交际的能力,同时也为他们的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能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能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在当今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扩大视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小学语文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要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平时我们就应该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语文教学的效率。

第5篇

一、指引学生“走进生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应该去寻到作文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这源头就是充实的生活。”其实,我们农村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彩:有树木花卉,有禽畜昆虫,有村庄田野,有山峦河流……这些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题材。譬如家务劳动,帮家里干农活、种庄稼,在家里养鸡养鸭、放牛养鱼等实践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题材。只要教师认真指引,使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学生就不会有“不知道该写什么”的困惑。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有内在的兴趣。”只要对某一项活动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乐此不疲。对于刚刚从写话阶段过渡到习作阶段的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最需要拥有的就是对习作的兴趣。如果教师故意拔高作文要求、加大作文难度,就会使学生对习作产生畏难心理,学生愁作文、怕作文的情绪就会在习作起始阶段产生,而一旦产生这种情绪,学生便会望作文而兴叹。因此,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引领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三年级习作教学中有很多是要求写学生经常接触的事物,这样的习作基本上没有什么限制,学生可自由选择写作题材。如,三年级上册中“习作1”要求把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习作2”要求先给自己画像,再写下来;“习作3”要求先添动物、涂颜色,再写下来;“习作6”要求写自己喜欢的文具等等。学生只要留心观察生活,基本上都觉得有话可写。教师要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不再用多余的要求限制学生思维。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写得多了,成就感就有了,兴趣就有了,习作的内容就丰富了。

二、指引学生“走进文本”

古今中外的名人作家,都是在自己不断实践、探索,并学习他人的方法后才获得成功的。我们可以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习、掌握写作方法。

1.走进课文

语文教科书上的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我们应该在语文课教学中抓住机会合理渗透作文教学。《荷花》一课中有这样的描写:“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这段话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荷花的各种优美姿态。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这样引导学生:“谁能用‘有的……有的……有的……’来说一段话?”学生有的讲道:“下课了,同学们都在操场上玩,有的在玩老鹰捉小鸡,有的在玩丢手绢,有的在赛跑。”还有的说:“天上的云千奇百怪。有的像一匹骏马在向前奋力奔跑,有的像一条小狗在啃骨头,有的像一只小黑兔在吃萝卜。”

2.走进例文

苏教版语文教材每次习作都安排有“例文”,它起着指导学生写作的作用。这些例文用的是孩子的语气,写的是孩子的生活,抒发的是孩子的感情,并且篇幅短小、格调清新,使学生读了倍感亲切。在作文起步阶段,学生需要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在指导学生仿写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抓住例文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三、指引学生“走进心灵”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不是考试,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须。”要让学生领会这句话的实质,就要引导学生写“绿色作文”。所谓“绿色作文”,就是真诚地反映生活,反映自己的内心感受。它强调作文要有所创造,要有自己的个性,用心去感悟,将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表现在字里行间,在成长中作文,在作文中成长。教师要指导学生,避免出现编造作文的现象,要用心去体验、表现生活,让学生在习作中表现出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个性,让他们学会思考,潜心分析社会的种种现象,说真话、抒真情。这样去写作,效果就会好一些。

第6篇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三年级是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阶段,在这个时期,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纵观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少语文预习只是流于形式,无章可循,难见成效。

首先,教育学生必须在思想上重视预习,不能认为预习是可有可无的。我在班上经常强调课前预习的好处: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

其次,付诸行动。每次学习新课前,我都会提前布置预习任务,把预习当作一次硬性作业,规定学生必须认真完成,第二天在学习新课之前先检查。

除了重视预习,我还教学生方法。三年级开学时,我在班级留了第一次预习作业后,发现一部分学生只是翻阅一下就算预习了;有的学生草草地读了几遍课文,有的学生甚至连课文都没有读。

针对这一情况,我首先查阅了一些关于预习方法的资料,然后筛选,选择适合学生的预习方法。以课文《北大荒的秋天》为例,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 读,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朗读的遍数,达到标准就行)。二、 记,即识记生字,既要认读“蓝色通道”中的二类字,更要识记田字格中的生字(字形、字义及同音字、音近形近字的比较等)。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好多的记字方法,布置预习记字正好是对以前所学方法的运用。三、 查,即查找资料,运用工具书,初步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根据上下文理解新学词语,为学习课文打基础。当然课前预习时不能把教材全部看懂,总会留下一些不懂的问题,等到上课时解决。预习后再来听讲,可以提高听课的主动性,目标明确,注意力集中,收到较好的听课效果。四、 想,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三年级下学期,还可以让学生在一些重点词句的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感受,也就是学会做简单的批注)。让每位学生把预习方法记在语文书上最醒目的地方。每次预习课文的时候,对照方法逐条检查自己是否达到要求,长此以往,学生对预习方法已牢记于心。

有布置没有检查,预习是不可能落到实处的,所以预习情况反馈尤为关键。具体做法是:利用早读课的时间,老师亲自检查。对于完成的好的同学加以表扬,对于一些完成不到位的学生耐心指导,而对于未完成的学生则严厉批评并责令其补完。另外,结合学校的文明习惯之星评比,在班级内在班组内制定了星级评比细则,每周获五颗星,可以换一张成长卡,连续得四张成长卡的同学就可以入选学习之星,在学生中掀起了评比热潮,激发起学生预习和自主学习的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

第7篇

都说教三年级难,难就难在作文教育。时下有不少学生一提作文就头疼,一看到作文题目就觉得无话可说,即使写出的文章也是脱离实际,干巴巴的。这是什么原因呢?仔细分析,学生的作文写不好也不能全怪学生,有时也怪老师太心急,要求高。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在一二年级时,虽然已经接触了写话,但正式以习作来要求是在三年级。万事开头难,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激起学生习作的欲望,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先从续写、仿写、编故事、写下水文,一步一步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笔者结合本人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续写课文

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课文在结尾后留有余韵,让人浮想联翩、耐人寻味,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之下思维异常活跃,精彩的结局无一不透射着学生理性的光彩,智慧的火花。在一番番精彩的讲述之后,我就有意识地为写作文作铺垫了。于是我就要求他们把刚才说的用笔记下来。于是那一个个充满童趣的、精彩的结局都变成了一段段文字出现在孩子们的笔记本上。在学习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童话故事以后,小骆驼知道自己的脚掌、肉疙瘩、睫毛的用处以后,再次遇到小红马,面对小红马的嘲笑,小骆驼会怎么说?怎么做呢?于是一个个动人的情节又跃然纸上。有的小朋友说小骆驼会告诉小红马脚掌、肉疙瘩、睫毛的用处。还有的小朋友说小骆驼会带小红马去沙漠走一走,让他自己体会脚掌、肉疙瘩、睫毛的用处。在长期的积累中,不但丰富了他们的写作材料,也达到了写作的目的。

二、仿写课文

苏教版的教材都以单元的组编突出训练的重点,课文的内容贴近生活,具有诱发学生写作的愿望和兴趣。新课标指出,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如学完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后,学生的兴趣很高。这一单元是《北大荒的秋天》、《西湖》和《拉萨的天空》,都是写景的文章。而这一单元的习作是《这儿真美》,我便让他们仿照课文的写法来描写这里的美景。许多同学仿照《北大荒的秋天》里的天空美、小河美;《西湖》里的山水美。这次的习作优秀率达到了92%以上。在多次模仿写作中学生对作文的结构、描写方法有了更亲密的接触,写作能力明显提高了。

三、编故事

在学完《乌鸦和狐狸》后,学生对乌鸦和狐狸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有人觉得狐狸很狡猾,它为了骗到乌鸦嘴里的肉,尽拣好听的说,说的话不是出于真心诚意的赞扬,而是在欺骗乌鸦。有人觉得乌鸦没有“耐心”经不起表扬。我看到这情况就鼓励他们,如果第二次狐狸又碰到乌鸦,它们各自会怎么做呢?让他们把故事编出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在尝试中,孩子们渐渐找到了感觉,文笔流畅了许多。当然也迷上了看故事书。这一多方位的训练场,让孩子们插上了理想的翅膀,丰富了作文的内容,提高了写作的兴趣。

四、写“下水文”

第8篇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下称《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感受和想象,注意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三年级作文是整个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如何让学生赢在习作的起跑线上,关系到高年级习作的成败。由于三年级作文要求学生完成从“说”到“写”,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这也决定了三年级起步作文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及时仿写引领,积累素材,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走好作文第一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降低难度,激发兴趣,为习作第一步打基础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2学段关于习作的要求: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这一指导思想对于三年级作文起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第3学段初接触三年级时,往往不习惯学生的作文――怎么那么短、那么简单?不要忘了,他们还只是八、九岁的学生,才开始学写作文。从说到写,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需要一个过程,对学生的过高要求会使他们幼小的心灵产生惧怕作文的心理,从而失去对作文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使学生感觉到:作文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一件有趣的事,一景一物、一人一事都可以进入习作。教师对习作不做过多的要求,如字数、段落等。由于降低了难度,放宽了要求,学生就可以大胆的写、自由的写,写出之后,再给予肯定、激励,使他们体验到写作成功的快乐,树立作文的自信心,喜欢上作文,以此来实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让小学生“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乐于书面表达”。

二、仿写引领,读写结合,为习作水平提升做铺垫

习作教学并不单纯孤立于语文教学之外,它与学生平时的语文学习、阅读积累是息息相关的,平时我非常重视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语言,这就是积云成雨,积水成渊的道理。按《课程标准》要求我将充满童趣的想象作文作为学生起步训练的内容之一,既丰富了学生作文的题材,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文,为学生提供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续写、仿写精彩片断等练笔机会。特别是要加强对仿写水平的指导,减缓作文教学的坡度,帮助学生解决了不知该写什么的问题,使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和热情。在学生的习作中,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融入很多的童真、童趣,这种表达形式上的模仿和创新,完全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不正是习作起步阶段我们想看到的“乐于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吗?

三、积累素材,发展语言,为习作融情悟情强根基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并且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注重在细微处培养学生仿写能力,在学生的积累本中有这样一些栏目:词语宝库、妙句赏析、段落精选、全文摘录。学生将学习的三十多篇优美的范文,进行了词、句、段的多重整合,达到背诵、积累。同时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对课外书中喜欢的内容也进行积累、背诵。尤其是古诗词中的名篇佳作,是中华民族不朽的国粹,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与学生共同制定坚持《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词掌握目标,并结合季节和特殊的节日作为特定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背相应的诗词。如重阳节时让学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秋思》等,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诗人的感情、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形式美和意境美,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活动体验,运用语言,为习作表情达意亮路牌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习作也不例外,因此,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习作能力,并把捕捉到的精彩镜头及时写到日记、周记中去。在一次拔河比赛后,学生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表达:“都怪我们第一局赢了后太骄傲,才输了后面的两局……”“老师对我们说‘输赢都没关系,只要你们尽力去拔’,我反而决心一定要拔赢……”这都是多么深入而有价值的思考啊!

五、注重激励,调动情绪,为习作能力提升做支点

第9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047-02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提高孩子的阅读水平,于是我在班上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阅读教学活动。

针对三年级孩子的阅读水平,我精心选择了《兔子追大象》这篇短文,并根据课标中对三年级孩子的阅读要求制定了阅读练习题。

教学过程

1、课前激趣,引发做题欲望

师:今天,老师要介绍两位好朋友给大家认识。他们就藏在这篇阅读短文当中,你只有把短文后面的题做对了才能和他们交上好朋友。想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吗?

生:想。

师:谁愿意把你做阅读题的方法和大家分享。

生:……

师:我们一起说说做阅读题的方法是:先读题;再读短文;最后做题。

设计意图:让三年级的学生记住做阅读题的基本步骤。先读题再读短文可以节约做题时间。

2、学生自由做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辅导个别学生。

设计意图:要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首先要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由于孩子的阅读能力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利用孩子做题的时间辅导阅读能力稍差的学生。因为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我觉得学困生辅导不一定在课后,如果在课堂上抓紧辅导契机,这样既节约时间又可以让学困生在老师的辅导下懂得做题的方法,既提升了他的阅读能力,又能增强他们的信心,何乐而不为呢?

3、巧妙讲解,总结方法

(1)第一题给短文取个恰当的名字。

师: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独特的名字,这样别人一介绍他,就能记住他。文章也一样,也需要有一个属于他的独特的名字。你准备给这篇文章取什么名字?

生:大象和兔子。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篇文章主要讲的就是大象和兔子的故事。

师:你抓住了课文的主要人物来给文章命名。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还有其他的名字吗?

生:兔子追大象。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课文就是围绕兔子追大象的故事叙述的。

师:我们只听说大的动物去追小的动物,没想到兔子还敢去追大象,这个题目真吸引人。

其实我们给短文取名字也是有方法的会学习的孩子你一定都记住了,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给短文取个恰当的名字

①以事情的主要内容来命题。如:《捞铁牛》

②以事件的人物来命题。如:《小虾》

③以事情的发生地点来命题。如:《小镇的早晨》

④以记叙文的几个要素来命题。如:《田忌赛马》

师:我们给短文取名字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4种,我们一起来看看。除了老师举得例子,你还知道哪些课文,你还知道哪些?

生:……

师:对,刚才的两个同学取的名字都很对。把你喜欢的名字写在题单上。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刚步入中年级,对做阅读题的经验还不够。平时我们可以教一些方法给学生,只要学生掌握了方法就不怕做题了。

(2)写出下列各词的近义词。(这道题可以用投影仪直接展示学生的作业。)

(3)给7自然段加标点。

师: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我该怎么办?”大象问自己,“怎样才能摆脱这只兔子呢?谁听说过兔子追大象?怪事!”

师 :谁来读出大象说的话。

生:“我该怎么办?” “怎样才能摆脱这只兔子呢?谁听说过兔子追大象?怪事!”

师:生边读老师边用画出大象说的话。在《珍贵的教科书》一课中我们学了说话人在前,说话人在中间,说话人在后。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一句属于说话人在哪里?

生:是说话人在中间。

师:我们一起来看它的标点是怎么打的。

生:……

师:谁来把这句话改成说话人在前。

生:……

师 :谁来把标点给它标上。

生:……

师:真是个能干的孩子。掌声送给他。咱们班还有哪个能干的孩子会把这句话改成说话人在后并加上标点。

生:……

师:他做对了吗?

生:对。

师:掌声送给他。咱们一起来读读。

生:……

师:谁愿意把你做的第3题展示给大家看。

生:幻灯演示:

“ 你想干什么?”大象气喘吁吁地说,“你到底要干什么?”

师:做对了吗?

生:对了。

师:先用画出大象说的话,再把这句话改成说话人在前和说话人在后。

生: ……

幻灯演示学生作业: ……

师:看看你做对了吗?错了的改正。

设计意图: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的用法还不熟悉。通过举例和做题让学生掌握:“”的用法。会做说话人在前,说话人在中间,说话人在后的题。

集体订正剩下的题。

师总结方法。

课件出示: 课外阅读要牢记

1、认真读题牢记心。

2、细读短文要动笔。

3、巧借"原话"解题。

4、遇到难题反复读。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培养他们学习能力。因此我总结了4条阅读方法:

1、认真审题牢记心中

在解答阅读题时,要认真读清题的要求并牢记在心中。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去读短文,在读的过程中把重要的词、句子标上符号,为解题做好准备。

2、细读短文要动笔

读短文时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答题时不要心急,先把文章完整的阅读过,再填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

3、巧借“原话”解题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4、遇到难题反复读

第10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谈三年级段的训练

    段的训练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由句向篇过渡的桥梁。教材对段的训练要求是:能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段。学会分析理解自然段,并懂得一些基本常见的段式。要注重练习写片断,内容真实具体,语句通顺连贯。要达到教材对段的训练要求,必须扎扎实实地抓住关键的两点:

            一、明确教学目标,增强网络意识

    明确段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准确地把握教材,达到教学要求。三年级上学期段的重点训练目标是:注意句子的联系,读懂一段话,写好一段话。仔细研读教材,不难发现三年级的教学目标,它是由诸多个小目标组合而成,经过编者的精心设计,通过具体的课例,形成一种体系,即课例目标训练组目标学期目标年级目标。

    这种体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形成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年级每个训练组都有各自不同的目标。如:第七训练组目标是“读懂一段话”。该组的课例有《瀑布》、《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我和企鹅》和习作题“观察事物写一段话”。这些课例虽然也有各自的目标,但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紧紧围绕“读懂一段话”这个目标去安排的。钻研教材时,必须考虑到各篇课文在本训练组中的功能和地位及其相互联系。《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例,是按“总分总”的布局去描绘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美丽,在构段中基本上采用了并列关系。《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例虽然也是按“总分总”的布局去描绘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但它主要是按方位顺序去写的,而且在构段方式上灵活多样,有因果、有并列、也有总分。这两课课例功能不同,但它们通过不同的训练点,形成了一个网络,目的是要解决“怎样读懂一段话”,这段话中的几句话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从而达到异曲同工的功效。因此,我们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训练目标,以及目标与目标间的联系,增强网络意识,各个击破。否则,训练就难以达标。

            二、读写有机结合、掌握构段技巧

    三年级教材中,最常见的构段方法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因果式、点面式、概括与具体式等多种形式。而这些方式也正是三年级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讲说和指点过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功夫,督促受教育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规格练习。”叶老的话充分强调了“讲”后之“练”对形成技能的必要性。因此,教师在段的教学中务必做到精讲多练,认真处理好读和写的关系,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具体做法可分为三个环节进行。

    第一,点拨。即指导学生读懂课文,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仅以总分式段落为例,谈点训练做法。如《雨》一文第二自然段:

    “一会儿粗大的雨点落下来了,打得窗玻璃叭叭直响。雨越下越大。窗外迷蒙蒙的一片,天地间好像挂起了无比宽大的珠帘。雨点儿落在瓦片上,溅起的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对面的屋顶上。顺着房檐流下来的雨水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了一条线。地上的水越来越多,汇合成一条条小溪。”这段话运用了总分式结构,描述了夏季久旱后一场大雨的情景。一二两句是中心句,作者从听的方面总写雨大,接下去三至六句按方位顺序从看到的四个方面分别写雨怎么大。第三句写“天地间”,第四句写“屋顶上”,第五句写“房檐下”,第六句写“地面上”。每句都围绕中心句“雨大”去写。如图:

    附图{图}

    教学时可相机设计这样的问题:这段话共有几句话?主要写什么?哪两句可以代表这段话的主要意思?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去写的?这段话写得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通过引导点拨,学生很容易发现其规律,即条理清楚、内容具体,而且注意了句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字里行间包蕴着作者喜爱这场大雨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得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的表达这一训练过程得以顺利实施。

    第二,运用。即通过领悟模仿,把这种构段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使学生尽快掌握段的内涵和习作框架。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逐渐形成一种能力。学生在认识和掌握了总分段式的形式和内容以后,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按这种段式要求去陈述某一事物。

    如:把学生带进校图书室,让他们再次亲眼目睹,图书室里书的数量和种类,然后提出问题:谁能用一句话把我校图书情况告诉别人?这时即使把发言权让给一位后进生,他也能回答:“我校的图书真多啊!”面对这种满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接下去,可提出第二个问题:谁能在这句话后面,从几个方面分别讲书怎么多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当不难回答。

第11篇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加强教学目的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围绕教学目的开展课堂工作,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目标。小学生正确认识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能够促进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力更集中,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一堂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开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掌握好课堂学习开始时的正确引导,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狐狸和乌鸦》时,教师提示:在一年级时,同学们学了《乌鸦喝水》一课,知道乌鸦是十分聪明的动物,然而这么聪明的乌鸦为什么上了狐狸的当呢?教师通过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在课文中搜索知识信息,最后总结出:乌鸦因狐狸不切实际的赞赏而骄傲自满,毫不思考是否属实,轻易上了当。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了主动学习的课堂小主人。小学语文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影响着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利用启发性模式教学,开展各项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学生唱歌、扮角色演节目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他们既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学到知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教师先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组织学生歌唱这篇优美的课文。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并随着音调高低起伏的变化,感受到了文中所描绘的美景和意境。小学生在“凉爽的风”的歌声中,心情十分愉快和开心,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知识。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语言艺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魅力,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共鸣。教师通过富有感情性、艺术性的语言进行教学,能够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有助于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除此之外,教师适当运用手势、动作或表情等身体语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教师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当朗诵到“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语气非常强烈和坚决,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心灵上产生了共鸣。教师随后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对生活和学习中不应该做的事情进行举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样有助于师生之间拉近感情距离,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以及思想态度,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正面的思想,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

四、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该有充分的掌握和准备,把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相结合,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启发性问题的锻炼培养,能够使学生养成大胆质疑,解决疑问的好习惯。这样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便能够通过自身具备的能力来解决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生活环境。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课《蘑菇该奖给谁》时,教师提出问题:兔妈妈为什么把蘑菇奖励给了小白兔?小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于是根据课文线索进行思考和寻找,最终找到了答案:因为小白兔敢于跟骏马比赛,而小黑兔只敢和乌龟赛跑,敢于和高手比赛的小白兔才会得到进步和提高,并且那份勇气值得人敬佩。这时,教师利用问题的延伸启发学生应该做一个充满进取心的好学生。五、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和肯定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阳光、健康地成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提出问题,教师尤其需要多关注内向、自卑和学习差的学生,对他们的学习和表现给予肯定,使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走上正确的学习轨道。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课《微笑着承受一切》时,教师深情地讲述原国家体操队员桑兰的一些重要经历:桑兰虽然在17岁时瘫痪成了残疾人,但是她的微笑征服了人们。讲到这里时,教师启发性地把话题延伸到生活中来,指导学生应该树立自信的乐观的心态,摒弃自卑消极的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品德,使学生能够在小学教育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书本知识给学生,而且还应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发现世界。教师通过启发性模式的教学,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小学生在启发性教育中拓展思维,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水平,使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使小学语文教学最终取得良好成效。

作者:刘世丽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张集实验小学

第12篇

一、确立段式概念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段式教学,就像一年级同学刚刚接触拼音一样,需要手把手的教学。因此,教学时,我们首先要能帮助学生建立“段式”概念。

以《北大荒的秋天》(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课)第四小节教学为例。这一课的段式训练是进入中年级以后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段式训练,而且训练的内容是中年级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段式――总分段式。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该段时是这样指导的。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段话,看看这段话有几句话?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用横线把这句话画出来。

师:你知道这句话中的中心词是哪个吗?那么作者是抓住什么写出“原野热闹非凡”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

生:作者是抓住“大豆、高粱、榛树”写出“原野热闹非凡”的。(鼓励学生说具体)

师:大豆真的会笑,高粱真的会演唱吗?(不会)那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

师:同学们,你看,作者就是抓住原野上的“大豆、高粱、榛树”具体写出了原野的热闹非凡。可以看出前面这句中心句是总的描写(板书“总”),后面两句话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板书“分”),这样的段式结构我们就把它叫作“总分段式”,跟老师读两遍。以后你们写作文的时候就可以学着运用这样的写法。下面我们来合作读读这段话,你觉得可以怎么读?(在学生的安排下进行朗读)

这段教学先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数句开始,再引导学生从这些句子中找出中心句中心词。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后面几句话是怎样具体描写“热闹非凡”的,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指导朗读。这样循序渐进的方法是学生乐于也易于接受的。这样的指导,让学生不仅深入地理解了这一段的内容,而且学会了分析自然段的方法,掌握了“总分段式”,是真正的“授之以渔”。

二、明确段式结构

三年级中出现的承接段式是段式训练中的一个难点,这种段式结构按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来排列句子后面的句子是前面句子的延续和发展。

如果指导不好,学生会如坠云雾,不知所以。

以执教《卧薪尝胆》(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2课)第二小节为例。

师:快速浏览课文的第2自然段,找找看:越国兵败会稽之后,身为国王的勾践做了什么决定?

…………

师:我们再来看这一节,看看有几句话?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能调换句子顺序吗?(事情的发展顺序)这样按事件发展顺序一层一层地往下写的段式,就叫作承接段式,这种段式在写人、记事、状物的课文中很常见。

教学承接段式应抓住句子内在联系去理解内容,理清顺序。教学第一步可以从内容入手进行提问:“这段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内容?”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掌握前后承接顺序奠定基础。第二步画出重点词句,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以便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承接顺序。第三步讨论这些词前后有什么联系,能否对换,学生带着问题深入段落寻找内在联系。第四步教学,学生能在理解段式的基础上,明白承接段式的结构是一环扣一环的,不能随意对换,同时也懂得表达事物一定要按顺序的道理。只有这样恰当引导,巧用方法,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承接段式。

三、强化段式概念

三年级的段式教学,重点就是总分段式和承接段式,很多内容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重复。教学的时候,我们切不可把每一次的段式训练都当作新知来教,而应该由扶到放,注重训练,让学生在反复的训练之中巩固各种段式结构,从而不断强化段式概念,真正掌握各种段式结构。

以《“东方之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4课)第五小节为例,“总分段式”的指导我们在第二单元就已经学习过,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该段时是这样指导的。

师:同学们,读着这段文字,你想起了哪段段式相同的文字?

生:“原野热闹非凡”“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

师:那你能给大家分析一下这段话吗?

生:这段话是总分结构,是围绕“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来写的。分别写了港湾里的灯光和马路上的车灯。

…………

师:关于香港的灯,老师这儿还有一段描述。

(出示: 。山上有灯,街上有灯,建筑物上有灯。每一盏就像一颗星,在我的肉眼里它比星星更亮。它们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像是一座星的山,放射着万丈光芒的星的山。

。)

引导学生加上中心句去体会,明白总分段式中心句可以放在开头也可以放在结尾,从而更好地掌握段式概念。

四、掌握段式训练

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三年级中一些极好的范文是学生习作的典范。而一系列的段式教学,归根到底就是指导学生的写。只有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练写,才能真正掌握某种段式。

以《石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6课)第四小节教学为例,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做的。

师:石榴成熟了,我们赶快动手摘一个吧!(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石榴)

“玛瑙”见过吗?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它?“晶莹透亮”,作者把石榴子儿比作玛瑙,多么形象啊!

师:“紧偎”是什么意思?你们会做这个动作吗?同桌来做一做紧偎在一起的石榴子儿的样子。真是可爱的、亲密无间的石榴子儿,把“紧偎”这个词语给石榴,这也是一个――拟人句。

师: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师:哇!这石榴子儿真是太可爱、太诱人啦!想不想尝一尝?大家取几粒尝尝。你尝到了什么味道?你能把这种味道读出来吗?

师:无论是看起来还是吃起来,这石榴都是那样诱人,让我们咽一口口水,再来读读这段话。读到这儿,让我又忍不住想起作者的话(齐读第一小节),这儿的石榴这么好吃,怎能不驰名中外呢!

师:同学们,秋天不仅是石榴成熟的季节,也是橘子、苹果、柿子等水果上市的季节。拿出你准备的水果,仿照作者写石榴的方法来写一写,别忘了先要看一看,摸一摸,最后还可以尝一尝,更别忘了学着用上比喻句、拟人句哟!

很多时候,我们在课堂上只注重分析,而忽视了写的训练。有的时候就算在预设中考虑到了写,真正到了课堂上却根本没有时间给学生写,从而使写的训练形同虚设,变成了走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