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7:26: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市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问题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3-0047-05
市场社会主义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业已诞生,但在其后的数十年里影响都不大,直至八九十年代,由于凯恩斯主义、苏联模式、新自由主义等先后失利,市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被寄予厚望的理论才从被遗忘的角落里拾起,此时市场社会主义也达到了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各种各样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如雨后春笋般进入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经受单一计划经济摧残的社会主义中国也走向了市场化改革,如何既能借助市场搞活经济又不丧失社会主义的性质成为改革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此急需新的理论对此做出解释。正是在此国际国内背景下,中国学术界把“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引到国内并作了一些积极的探讨。
一、什么是市场社会主义
国内学界对市场社会主义的研究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但是对于市场社会主义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学术界普遍把市场社会主义看做一种经济理论或模式,但具体到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模式则五花八门。
第一,市场社会主义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有学者指出,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的理论概念或模式,这种概念或模式将市场配置资源所体现的效率和社会主义的公平价值结合起来。[1]也有学者更进一步地指出,市场社会主义属于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流派,它是一个世纪以来国外学者在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否结合、如何结合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中,将社会主义与市场联结在一起的道路与模式的统称。[2]还有学者强调这种结合的目的,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关于经济体制的理论概念或模式,它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运用市场机制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3]94
第二,市场社会主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有学者指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是一种试图将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以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4],[5]112此处的定义看似与第一类型的界定区别不大,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以,可以将社会主义看做公有制的同名词,但二者区别主要在于侧重点不同,前者突出市场经济,后者更突出社会主义。
第三,市场社会主义有多重含义。一些学者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有多重概念,一个定义不足以概括其全貌,代表性观点有“两层次说”和“四层次说”。”两层次说”把市场社会主义分为传统和当代两个不同的时期,认为传统市场社会主义是探索革新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替代模式,寻找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与运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机结合,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而当代市场社会主义以超越当代资本主义为己任,提倡以某种形式的公有制或限制资本权力为基础,运用市场去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如经济民主、分配平等、选择自由、消除剥削等等),培育社会主义因素。[6]32“四层次说”则从市场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实现的价值目标出发,认为:(1)市场社会主义是指主张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使市场经济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理论和政策;(2)市场社会主义是指在公有制(主要是社会所有制)基础上建立市场经济的理论和体制;(3)市场社会主义是以市场导向型的资源配置方式为基础或主导,把市场视做实现社会主义及公平竞争、最优效率和公平分配的手段;(4)市场社会主义必须体现公平和平等,能促进民主和自由以及市场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7]18
二、市场社会主义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市场社会主义自诞生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如何划分市场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成为市场社会主义者和国内学界都无法回避的问题。罗默在《社会主义的未来》一书中将市场社会主义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但国内学界并没有因此停止探索的步伐,主要出现了三阶段说、四阶段说、五阶段说,且各阶段说中又有起止时间的不同说法。
【摘要】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与规划,都是依照着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规分的。对于现在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就是要懂得对曾经的历史发展思想进行一定的改革,要懂得改进,合理的进行经济的发展划分,其二就是要改变我国的发展方向,要将中国两个分部的经济都复苏起来,由弱到强的进行推动,其三就是放慢经济增快的速度,要循序渐进,稳定发展,其四就是要合理的运用当地的资源,建立城市的中心。本次论文主要探讨的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的特征。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极端 时空格局 演变 特征
对于经济的发展,在很多发达国家的眼中,都是非常具有研究性的。虽然我国的经济大量的吸入了先进的文化,科技的理念,并运用其中的有利之处,更好的研究经济发展。通过一些经济的划分领域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关的战略方针。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还是存在着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规分
1.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时候,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还停留在基本建立的状态下。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经济体制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但是,我国的经济体制却始终停留在陈旧的观念中,没有与时俱进,因此,在这一方面开始进行大量的改革,将经济的体制由总分一,改变紧急的发展形势。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断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导致整体的发展效果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体制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发展的领域,所以,必须要寻找新的方案,解决这样的问题,对传统的经济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
2.中国经济发展的次要阶段。对于我国的发展经济,始终都是存在着地域性差异。特别是在社会整体的发展上,穷的越穷,富的越富,所以,在改革的最基本阶段,应该从最低端的农民开始,对于他们所生活的地区,以及当地的经济,都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主要是将经济的体制更贴近于现代化,将我国的发展尽量由较强的地区引向较弱的地区,将市场的经济发展进行全面的改革,提高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力度,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管理制度,更好的维护民主的利益,尽量的引入先进的文化理念和经济发展观念。
3.中国经济的尾端发展阶段。我国对于西部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视的。东西两部的发展一直都非常的悬殊,由于东部的经济以及地域占有先天优势,进而发展迅速,很快的建立了最新的发展体制,而西部由于地势贫瘠且经济萧条,所以整体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非常落后的阶段。为了更好的实现经济体制的演变,就必须要进行平衡发展。但是对于划分的标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规范标准,所以依然要继续进行深入的探析,弥补不足之处。对于经济的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以后,虽然仍然处于许多漏洞,但是已经初步建立了体制,虽然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是也需要不断的进行革新,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才能建立更好的经济制度。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格局演变的划分
1.经济革新的第一步
对于现在的经济发展,必须要对传统的经济体制进行一定的改进,改进传统理念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制定新的经济制度,其中主要是对经济的复苏进行一定的研究,并对其中的理念进行一定的探知。对于传统的经济体制,主要的缺陷在于经济的比例失调,并且没有正规的销售市场,且无正规的管理制度,所以,必须要对这些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并将农村的发展引向外界,更好的加快经济复苏的脚步。
2.济体制的初次建立
对于现在的许多国家企业,都开始对公司的经济发展进行改革,加强民用有限公司的发展,更多的吸引海外投资者,进行全面的开放,打开国际市场,并且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体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将公司的制度进行改革,并重新规划经济市场,解决其中所遇到的难题,让企业融入更多先进的概念,推崇人文主义,进行人性化管理。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阶段
由于不断的发展,社会已经处于全面小康的状态,当建立基本的经济体制之后,需要的是进行不断的创新,并以此作为原动力,在公众的眼前,进行全面的公开,保证公平性,建立更为完善的管理法规,更好的补充管理制度的缺陷。而在思想方面,更要开放思想,也要守住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而主要的环境建设上,必须要懂得珍惜环境,以保护原生态为发展的概念,建立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向,更好的建立和谐社会,并且在生产上,要懂得方式方法,注意其中的格局演变,更要懂得合理的分配。而在地域方面,要建立一定的发展平衡性,减少两地的差异,更要合理的排布经济的发展结构,将每一个地区的发展更好的带动起来,减少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差距,更好的改变人们对物质上的追求,要懂得生活上的满足,建立自己的精神领域。
4.完善经济体制
对于初期建立的经济体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所以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完善,主要是在经济市场方面,特别是有些相关机构使用自己的权利对行业实施封闭式管理,导致了经济的萧条,所以,必须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将行业的市场进行开放,提高对基层人员的管理力度,尽快的解决其中所遇到的问题,做好财产的保护,并保证收益的合理分配。对于发展企业,不单单要重要发展的速度,更加要注意使用的技术,要平衡社会的收入,减少贫富之间的差距。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发展国家相比,它缺乏实践性,并且管理的制度也不完善。所以,必须要注意经济体制的改善,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更好的创建新型的经济体制。
结语: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是国家振兴的必要之路,根据经济的发展历史,要懂得利用传统的文化,结合现在的思想观念,进行全面的改革建设,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国家经济市场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德吉央宗.探究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J].全国流通经济,2017,(04):57-58.
[2]朱建华,陈田,王开泳,戚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区划格局演变与驱动力分析[J].地理研究,2015,(02):247-258.
一、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时面临的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我国现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各种矛盾逐步显现了出来:最主要的是政府拥有的资源过多,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审批过多,有些靠市场机制可以优化资源配置的,政府却进行干预,由此造成经济运行效率相对低下;国有企业垄断,挤压民有经济发展;政府控制社会,阻碍公民社会发展,形成强政府——弱社会或大政府——小社会的势态,离开放、自由、透明、公正的现代市场经济境界相去甚远。
我国现在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随着劳动力的短缺和工资的持续提高,我们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已经慢慢消失,中国经济逐步进入了从二元经济发展阶段向新古典增长阶段的转变时期。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资本报酬递减现象开始出现,继续依靠大规模的政府主导型投资以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的方式,不再具有可持续性。目前,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就是政府投资比重过高,相应的,中小企业遇到进入障碍以及其他发展条件的限制比如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而国有企业依靠政府的行政保护,往往拥有行业垄断地位,这些企业效率相对低下却因为行政保护而盈利,政府出于对产值、税收、就业稳定性和社会稳定性的考虑,不愿意做出让低效率的大型国有企业退出经营的决策,这就会妨碍市场经济的发展,因而难以具有高的资源配置效率。
二、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建议和结论
中国十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1.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我们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重要的,就是要更好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要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发挥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让企业根据市场信号自主地做出生产经营决策。
2.转变政府职能,减少直接干预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不再继续充当资源配置的主角,不去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撤销一些以前主管企业的专业部门,放手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职能转变为从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也就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3.建立适合的市场监管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立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市场监管体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过程中,市场监管部门首先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切实转变监督管理的指导思想,要从过去的直接监管思路转变为监管社会主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体系的思路上来,转移到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上来,把是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市场监管工作的标准,积极推进市场监管体制的深层次改革。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依然有着巨大的空间,不过想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确实需要进一系列的条件和制度环境。经济体制改革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
作者:胡海洋姚晨单位: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
自从货币产生以后,追逐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利润最大化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货币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日益扮演着支配性的角色。因此,以货币为主线来研究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进而研究货币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对于揭开金融危机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在防止金融危机中应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从商品经济发展的四阶段看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由于人类社会的商品经济是从货币的产生开始的,因此,谈商品经济的发展必须从货币谈起。
(一)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基本说明了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在原始社会的后期,由于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发明了工具而出现了产品的剩余,人们自然会进行交换。这时的交换,只是偶然的物与物的交换,交换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和不便性,于是人们开始尝试采用各种人们普遍接受的东西作为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曾经出现过羊、贝壳和劳动工具等各种各样的一般等价物,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之后,当金银固定成为一般等价物时便出现了货币。当货币产生后,货币可以购买任何商品,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了第一阶段。
(二)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
随着工业革命在西欧的兴起,以货币为代表的资本成为工业化大生产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之一。这时,货币不仅可以购买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购买能够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力,资本家凭借拥有的货币剥削没有资本的劳动者———无产阶级,货币成为了生钱的工具,也就是剥削人的工具。这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了第二阶段,即资本主义阶段。
(三)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货币在资本主义大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了筹集现代化大生产所需的大量资金,将货币的供给者与货币的需求者之间连接起来的中介机构———银行便应运而生了。世界上第一家近代银行是1587年诞生在意大利的威尼斯银行。16世纪末开始,银行由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国家基本上都建立起了本国的银行体系。我国的第一家银行是1897年成立的官商合营的中国通商银行。随后又成立了户部银行、大清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只是由于国内的政局动乱,没有最终形成中国的银行体系。银行体系在各国的形成,使得银行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在社会的经济生活中担当着重要的作用,货币成为了工业的血液。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为了解决国家间的贸易结算问题,便产生了世界货币。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和国家间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对银行的国际化要求越来越高,于是银行业开始了国际化的步伐,逐渐形成了一批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的跨国银行。世界货币的产生,银行和银行业务的国际化,使得货币的力量更大。货币不仅影响并决定着一国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影响着与之有密切经济联系的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这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市场经济的第一个阶段,也可以叫做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
(四)商品经济发展的第四阶段———市场经济的高级阶段
经过关贸总协定的多轮谈判,国家间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以及投资的逐步自由化和便利化,使得国际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国家间的投资快速增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原先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开始了市场化的改革,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国家都进入了市场经济阶段,全球经济由此进入了一体化的时代。与此同时,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出现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齐头并进的局面。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在生产和交换组成的国民经济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中大部分发达国家已经超过了生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这时的交换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国之内的交换,而是包含了很大比例的国际交换。在全球范围内以货币为核心的发达的商品经济的形成标志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到了第四个阶段———市场经济的高级阶段。
金融危机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一)金融危机只有在金融业起决定作用的市场经济高级阶段才有可能发生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由于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甚至在大部分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交换决定生产的程度。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50-70年代,美国金融资产流量对GDP之比平均为257倍,而在1980-2007年期间这一比例上升到418倍。20世纪70年代,美国非金融公司的金融资产与实体经济资产之比为40%之多,到了90年代,这一比例上升到90%左右。在2004年美国金融业创造的利润约为3000亿美元,而其他行业所创造的利润约为5340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银行业所创造的利润占所有行业创造利润总和的约40%,而在40年前这一数字仅为2%。”
这充分说明了金融业在美国经济中已经成为了决定性的角色。正是由于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旦这一体系出现了问题,不仅使金融业本身受到打击,而且会使整个国民经济受到冲击。这也是为什么在金融业不发达的商品经济的第一、第二阶段,甚至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金融危机难以发生的主要原因。
(二)金融危机只有在金融创新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高级阶段才有可能发生
在市场经济的高级阶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获得更多的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本,越来越多的资本家通过商业信用,发行各种有价证券来广泛吸收社会资本。这时的货币已经不仅仅是指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了。随着货币不断地符号化,金融资产的同一性和相似性程度越来越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交易的便捷性越来越高,使得金融资产能够大量地被复制和快速地流动,从而推动了金融的急剧扩张。金融机构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也极力通过各种金融创新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因而产生了巨额的虚拟资产,同时也抑制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以美国为例,“据统计,在1945-1980的35年中,美国虚拟资产增长了月45%;而在1980-2002的20年中,美国的虚拟资产却增长了约400%,20年的增长量是35年的10倍,其中金融和地产所占的比重占绝大部分,在90%以上。”
而美国“2000-2005年制造业的年利润率水平既低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也低于20世纪90年代;非金融性公司的利润率比20世纪60年代低1/3左右,比20世纪70年代低18%左右。”这种由于金融过度创新所导致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严重失衡终将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三)金融危机是由政府对货币的发行和运行
管理失误造成的在市场经济的高级阶段,货币的管理和运行具有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挑战性。组织和管理好货币就成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问题。金融危机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政府对货币的发行和运行管理出了问题。由于金融业的不断创新和金融业的国际化,货币的运行管理越来越成为了一个新课题。1995年2月26日拥有230多年历史的英国老牌银行巴林银行倒在年仅28岁的利森手里。巴林银行的倒闭不仅暴露了巴林银行运行监管存在的漏洞,而且也表明了金融创新使金融界的风险率大大提高。1997年爆发于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危机同样是由于政府对货币的运行监管上出了问题。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制最终导致了大量国际游资一夜之间的撤离,也最终导致了东南亚各国金融系统的崩溃。虽然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各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但是由于东南亚国家的货币不是国际货币,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冲击不大,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小规模的、局部性的金融危机。
美国为了应对信息经济破灭后而引起的经济衰退,美联储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连续14次降息,使利率水平迅速降至1%的战后最低水平,导致货币供应和信贷规模迅速扩张,资产泡沫快速形成。“据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12月2日,美国股市的总市值约为17.8万亿美元,而GDP总量为13.84万亿美元,金融机构杠杆负债比例达到GDP的130%以上。”
美国政府企图以发展金融业来抵消实体经济发展相对停滞所带来的影响,默认和纵容了金融机构的创新,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也流于形式,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因此,美国的金融危机一开始就是由美国政府在货币的发行和运行管理上的失误造成的。在一开始并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美国次贷危机,由于通过金融衍生品的不断放大和金融监管的不到位,逐步演变成美国的金融危机;由于美元是在全世界占统治地位的国际货币和金融业的国际化,使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迅速升级成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当人们在怀疑和观望全球的金融危机能否会演变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的时候,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比人们预想的不仅来得要快,而且其严重程度也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由于美国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国民经济严重依赖金融业,金融危机无可置疑地会影响到了美国的实体经济。由于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份额,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美国经济一旦出现危机将无可避免地拖累全球经济进入衰退;又由于世界发达国家都进入到了市场经济的高级阶段,和美国一样,这些国家的国民经济同样严重依赖于金融业,由美国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必然会影响到这些国家的实体经济。于是,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一个国家的经济出现危机就会产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后果。
结束语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发展,顺应当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潮流,我国的会计电算化正在飞速发展并逐步完善。本文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及目标为依据,面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进行展望,针对如何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ERP系统体现了先进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管理思想,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信息需求。ERP中的财务系统是集成的、面向管理和决策的财务系统,它实现了从对财务信息的事后反映到对财务管理和决策的实时支持、从封闭的单一财务管理到集成的全面企业管理的转变。因此ERP系统将是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会计电算化ERP经济市场发展
一、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经历了十来年的发展,从最初单纯的记帐、算帐到现在的通用帐务及报表一体化,帮助会计人员逐渐摆脱了繁锁的工作劳动,促进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任何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革,传统的会计也随着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变革。会计电算化已经使广大会计人员切身体会到它在信息处理方面的精确性和效率。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应用,将会对以采集、处理和报告与企业财务活动相关的信息为主要职能的传统会计学科形成最为直接、最为深刻和最为广泛的革命。将形成对会计系统结构、会计方法、会计实务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软件已经比较成熟,正向管理型和全面企业管理软件发展,会计电算化也已紧密的融入到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会计电算化在社会经济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如何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从我国电算化会计经历的二十几年的历史来看,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经历了尝试阶段、自发发展阶段和有组织、有计划地稳步发展阶段,,到目前的管理型会计软件发展阶段。在这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商品化、通用化的财务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通过财政部认可的软件就有40多种,加上各省财政部门认可并使用的,总计达200多种,再加上各企事业单位自行开发的,更是不胜枚举。许多会计软件的开发已经走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轨道。但应看到,由于财务工作本身的特点,网络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等等,一些先进的、现代化的事物的不断出现,,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的新型财务系统变得刻不容缓。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应经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会计核算电算化、财会管理或企业管理计算机化、决策支持计算机化。我国原来的会计工作基本处于手工和半手工状态,会计人员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束缚在会计核算等事务性工作上,财务管理工作则没有时间或很少去做。因此会计只能提供事后核算资料且简单粗糙,管理水平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面对市场经济和繁重的核算工作双重压力,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迫切要求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会计核算的电算化会计核算的电算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先实现会计工作的完全电算化,完全电算化不仅是指手工会计的完全解放,还应是会计电算化与审计电算化的交叉融合才能真正实现会计管理信息化。电算化会计系统查询功能的强弱、数据库的标准化与开放性、是否保留处理过程和审计痕迹以及预留审计测试通道等对电算化审汁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影响很大。只有电算化会计和电算化审计达到相互交融,才能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完全电算化。财务管理或企业管理的网络化财务和企业管理计算机化是会汁电算化最有意义的战略发展阶段,建立并实际运行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汁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显着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会计电算化长期的、隐含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大量地进发出来,在这个阶段将实现财会和企业管理现代化。此时会计电算化已融人到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时这个阶段的系统也必然要实现网络化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决策支持的智能化会计电算化的高级发展阶段是建立并实际运行会计或企业决策支持系统,这个阶段是以管理为重心的会汁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自然进化或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像国外那样用它来辅助解决那些数据不规范、变化因素多、具有不确定性的高级会计或企业管理决策问题。
三、近期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建议
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先进地区和部门,应尽快完善会计核算系统,彻底甩掉手工记帐工作,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改革工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移工作重心,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作好准备。同时,尽快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使尚未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早日赶上来。从单机应用向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展,提高计算机应用的档次,便于数据传输汇总,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网络化的会计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做好准备;并为将来联成更大的计算机网络打下基础,便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以發挥会计电算化的总体效益、社会效益。抓紧开发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而使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核算系统向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进行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战略决战。核算电算化后,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加强经济活动的事前计划、预测和决策、事中管理控制、事后分析评价,切实将企业财会管理水平从手工状态提高上来。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研究分析 建议对策 问题现状
引言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目的在于可以切实的增强农业生产以及工作效益,同时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工作对于保证农民的基本收入也有着关键性的作用。随着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农业经济的建设也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之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受到了传统因素的影响,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存在有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较为匮乏、功能以及结构体系的建设不够完善以及筹集困难等现状,在今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过程之中还应当着重的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力求以此为基础合理的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农业经济进入到了一个平稳的发展阶段之中。
1、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针对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之中存在的问题和基本现状进行集中性的分析,是实现新的创新及发展改革的关键点,故应当加以重视和深刻的研究。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是在长期的市场实践之中逐步发展建设起来的,同时由于我国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当前农业经济的建设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相当关键的发展阶段之中。自从改革开放之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组织模式一直在革新,相对应的,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也相当迅猛。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农业经济的建设也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目的在于可以切实的增强农业生产以及工作效益,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过程之中依然存在有较多的问题,诸如传统工作之中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较为匮乏、功能以及结构体系的建设不够完善以及筹集困难等现状,故在今后还应当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的基本模式进行分析,以统筹性的思想具体的对问题进行解决,对基本现状进行探析,在今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过程之中还应当着重的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有效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迅猛发展,为更好的实现经济形势的持续改革以及组织结构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虽然我国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相当迅猛,但是从实际的角度加以分析,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过程之中存在有发展不均衡、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以及建设规模较小等现状,并且整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之中,所以在今后还应当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力求以此为基础合理的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农业经济进入到了一个平稳的发展阶段之中。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系统性的解决。
2、建议及对策
2.1、加强合作
首先应当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之中的相关分工以及合作,不断的强化加工以及营销等各个环节的相关工作。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已经形成了新的格局,并且实现了规模化的经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经济效益的保障是整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之中的核心环节,故在实践之中还应当加强品牌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对品牌的包装,加强相关网络以及营销渠道的建设,此外,还应当加强营销的管理,加强相关产业链的建设,从根本上增加农业产品的附加价值,并且结合实际的市场需求状况实现对产品的多层次多规模需求,实现产业化的发展。另外,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工作对于保证农民的基本收入也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实践的工作之中还应当明确经济的发展核心方向,提升产品的利用效益,加强品牌的创建,各大部门和政府也应当有效的加强对产品的扶持和引导,加强对工作关注程度,为更好的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2.2、改善认识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人才缺乏。目前,人们还没有脱离农业生产是无文化的农民才从事的生产活动,还没有认识到农业生产是高技术、高产出和稳收益的产业项目。大学毕业生很少选择去从事农业的生产活动。为解决人才参与度低、人才参与人层次低和深入度不够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议:首先,要从政策制度上进行完善,让农村的农业生产真正脱离小户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改革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探索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业生产大户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慢慢消除农村和城市的认识差距,让农业生产形成可以像城市一样的投资项目,并积极推销这些项目。其次,农业合作社要有激励相关人才参与农业项目的制度,提高农业合作社的效益,提高从事农业产业发展的工人及相关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提升农业项目人才的吸引力。
3、结束语
总的来讲,在现代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之中应当适时的引入新的思想和新的理念,实现新的发展,正如上文所阐述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目的在于可以切实的增强农业生产以及工作效益,同时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工作对于保证农民的基本收入也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过程之中存在的基本现状以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等进行集中性的研究,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应当重点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的实现农业经济建设的新局面。从本质上加以分析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故应当加强对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切实的思想实现新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黄胜忠,林坚,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及其绩效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3).
[2]黄祖辉,扶玉枝,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7):4-13.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发展;推动作用;制度
经济全球化是当下各国发展经济共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面对这样的经济形势,市场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实现了极为频繁的经贸合作,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十分严峻的考验。就目前来看,经济危机已经成为了全球性质的经济问题,一旦酿成经济危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幸免。因此,在这样的经济背景环境下,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就显得尤为重要起来。本文就工商管理对市场经济的影响提出了笔者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市场经济在工商管理的推动下,能够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观点,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一、工商管理与当下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
工商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工作,对市场具有监管职能,同时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是我国对当下市场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之一,二者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认清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1.经济发展促进工商管理工作的发展
工商管理对于企业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在市场交易环节中处于监管地位,规范市场行为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工商管理的出现,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展下的产物,它的出现,是当下市场经济发展作用的结果。可以说,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工商管理工作的发展。
2.工商管理工作促进经济发展
我国当下阶段实行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变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调控渐渐退居幕后,由市场这只无形的大手来进行经济调节。但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弊端出现,国际型的经济危机出现,经济发展不能单单依靠市场调节,国家也要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达成的共识,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国家宏观调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始终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工商管理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工商管理通过对市场规范,以及对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对促进经济发展来说,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推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工商管理,进行工商管理的同时,也要以促进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二者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二、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具体表现
1.工商管理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为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市场基础
市场是经济发展的载体,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根本存在,市场的好坏,对经济发展好坏起到了最为根本的作用。一个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良好的市场环境,需要进行强有力的工商管理,以此来维护市场环境的公平、公正。企业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发展经济,将会注重自身竞争力的提升,通过改善机制体制,提高自身的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经济效益,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若是市场环境差,恶意竞争严重,投机倒把现象频繁,企业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将不会注意自身原因,反而会利用一些非正常手段来实现经济效益,久而久之,市场环境混乱,经济不但停滞不前,反而容易出现衰退现象。所以,工商管理对市场的有效监督,为实现公平竞争环境创造了条件,为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工商管理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是进行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它对经济发展以及企业间的竞争提供了明确的依据,规范了企业竞争行为,从而促进企业内部深化机制体制改革,解放劳动生产力,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工商管理自身就有着制度根据,并且具有法律效益,很多管理章程和制度都有着法律作为保障,这就在根本上规范了市场行为。与此同时,这种法律制度保障维护企业利益的同时,也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对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对消费者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的产品,采取强硬措施整治,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同时,让消费者更加放心的参与的市场当中,从而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3.工商管理促进了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工商管理具有法律效益以及监管职能,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让市场经济体系在工商管理部门的规范下,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市场经济发展与建设。同时,工商管理的市场监管机制,促进了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优化使用,对经济发展中不合理的现象进行完善,使之符合市场监管的同时,也能促进自身实现经济效益的发展,以此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工商管理工作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及其在推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我们不难看出工商管理的重要性。因此,为了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又好又快的发展,市场经济平稳健康进步,就要切实推进工商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使之更加完善,更加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市场经济指的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它只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法,本身并不存在阶级性。所以市场经济并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它可以适用于任何经济制度。而财政作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它不能脱离市场经济,也不排斥市场经济。对于市场经济下的财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一.财政的本质
既然不同社会制度下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有相同之处,那么,从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角度看,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情、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财政也是具有共性的。西方经济学中的财政是"public finance",finance本身的含义有许多,可以译为金融、财务、资金,公共的资金即为财政。只是为了与我国的财政作出区别,才将其译为“公共财政”。所以公共财政和国家财政二者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至于社会主义财政支出以前以生产型为主,主要是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当时的经济体制所决定的。而“public finance”作为一种现代财政学也是经历过不同经济阶段的发展而形成的。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经济中,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较小的,这与那时提倡国家采取自由放任政策是密切相关的。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激化,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持经济发展和克服日益频繁的经济危机,同时为了防止社会动荡愈演愈烈,才不得不设法提高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由此而导致财政支出的日益膨胀。应当看到从生产型过渡到现代财政学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正符合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著名的“瓦格纳法则”,即,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公共部门的相对规模也会提高。
西方经济学家将财政学视为一门关于公共部门的政治经济学,旨在描述和分析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他们所说的“公共部门”,指的是与私人部门相区别的另一个经济部门。这里的“公共”,主要就是政府。这对于我们很有借鉴意义。将政府作为一个经济部门,有利于提高政府各项经济行为的效率,按照市场规则来规范政府,同时又加强了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所以研究市场经济下规范的财政理论不必冠以中国两个字,也无须加上社会主义的定语。因为财政是为国家服务的,而经济体制又制约着财政的存在形式,所以不论是任何国家、任何经济体制,它必然要经历市场经济下的财政这一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二.财政存在的必要性
1. 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认识财政存在的必要性
财政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财政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只要国家还存在,财政就必然存在,即使说法可能会有改变,其含义仍然是相同的。 政府掌握着一系列可使用的政策工具,财政是其中的一种,它具有其它政策工具如直接控制、管制、控制企业、货币和债务政策等无法比拟的优势。另外,财政作为一种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必然要受到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所以财政一端与经济联系,一端与政治联系。
2. 市场经济下财政存在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市场上的一切经济行为按照价格机制运作。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可以通过供求双方的自发调节,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即所谓的“帕累托效率”。问题在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毕竟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竞争市场所需的必要条件不可能同时完全具备。而只要缺少一个条件,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就有可能出现运转失灵。导致市场运转失灵的基本原因在于价格信号并非总是能充分地反映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尤其是共用品的价格市场不能决定,所以只能由政府来为其定价。此外市场还存在着其它一些失灵情况。下面首先来看共用品理论。
(1)共用品理论
共用品是市场机制发生失灵的一个重要领域。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分为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叫做私用品,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叫做共用品。共用品不限于物质产品,更主要的是指各种公共服务,既包括无形资产也包括精神产品。由于私人部门只追求利益及大化,这些产品的公益性较强,所以私人部门一般情况下是无法提供的。
共用品理论对于市场经济下如何提高政府的效率有很重要的意义。它赋予政府提供的共用品以价格。使得等价交换的原则最终适用于共用品,将公共服务与个人纳税等价起来。使得有效利用资源这样一个私人经济原则运用于共用品经济中。
(2)市场失灵的其它方面
微观经济领域的失灵
一是外部效应。即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由于市场主要以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对于带来外部效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供给不是过多就是不足。其原因在于私人边际效益同社会边际效益或成本是不一致的,所以政府应当对外部效应进行矫正。二是不完全竞争的存在。不完全竞争是指某些垄断行业的存在阻碍着竞争。当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减少其所出售的物品的供给量,从而使的物品的出售价格高于该种物品的边际生产成本时,就发生了所谓“垄断”。垄断者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办法是将其产量确定在边际效益等于其私人边际成本的水平上。这会造成社会净效益的损失。如果能通过政府部门的干预,强迫垄断者增加产量,使价格降至同社会边际成本相等的水平,便可因此获得失去的那部分损失。所以政府有责任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保护有效竞争,排除垄断对资源有效配置的扭曲。
宏观经济领域的失灵
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的失灵,不仅表现在微观经济领域,宏观经济领域同样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现象。从微观上考察,资源配置的效率是可以运用帕累托效率准则来评判的。但是,若将该准则推广到宏观,则有些不够用了。宏观经济领域资源配置效率即宏观经济效率的评判,还需要借助于其它的指标。这就是就业、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而自发的市场机制并不能自行趋向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适度的经济增长。市场机制在实现宏观经济水平方面的失灵主要表现在收入分配的不公和经济的波动与失衡。为此,唯有政府担负起对宏观经济的管理职能,经济才有可能获得稳定的增长。
三.市场经济下财政职能的界定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应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为主,以达到资源最充分有效的利用。在市场机制能够完全解决好的领域,政府就没必要再介入。只有当市场发生失灵时政府才应该介入其中,不过政府介入的最终目标仍是为了维护或确保市场的正常运作,使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最大化。而政府干预市场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便是财政。那么财政的职能也应该界定在市场机制失灵的范围内。财政的收支范围是根据政府职能范围而确定的。因此这里实质上界定财政的职能就是确定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它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资源配置职能。也可以称其为提供共用品的职能。因为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是体现在共用品的提供上。共用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决定了它不能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否则就会发生休谟早在1740年就指出过的所谓“公共的悲剧”。其次财政履行资源配置的职能是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此外还有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当发生这些情况时也有必要通过政府的财政手段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其实现最大价值和最有效的利用。
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不是不要国有经济,而是要去其枝叶,壮其主干;不是削减国有资本的绝对量,而是把有限的国有资本集中到那些急需发展的领域,集中到那些关系到国家战略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行业,以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及其特定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产业的控制和发展;对竞争性产业中非国有经济力量的控制和引导;对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物质环境所产生的带动作用。此外,国有经济还承担着一些体现制度特征和国家利益的特定功能,这包括:保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实施;在那些关系国家竞争力的高风险领域进行投资,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等。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应有利于上述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和特定功能的实现。
二、整体性原则,即从国有经济的整体出发,搞好搞活国有经济。
对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调整与改组的目标,就是要收缩战线、集中精力、保证重点,从整体上搞好搞活国有经济,而不是要搞活每一个国有企业。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活每一个国有企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国有经济调整与改组途径的选择。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都要体现整体性原则。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立足存量资产的调整,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国有经济必需进入的领域,依托新的体制和机制,以更大力度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有经济不必进入的领域,坚决地退出来。加大改革力度,推动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促进国有企业优胜劣汰机制的建立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规模化原则,即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的规模水平。
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实力,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和象征。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就是要在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的同时,收缩战线,扶持重点,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改善国家对国有经济的管理,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因而在实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要坚持规模化原则,要有利于国有经济规模水平的提高。
四、流动性原则,即有利于促进国有经济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
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但是,由于国有经济存量资产在归属方面的部门化、地区化和管理方面的实物化,致使国有资产难变现、难流动、难重组。国有经济不能随市场态势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调整,国有资产存量难以通过流动和重组得到优化,这既影响国有经济的效益,也影响国有经济功能的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其资产能否顺利地流动。因此,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必须遵循流动性原则,要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实现国有资产的价值化管理,促进国有资产存量能够随市场态势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不断流动和重组。
五、创新原则,即有利于建立一个促进国有经济调整的新机制。
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是多方面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对其进行调整,不能仅着眼于改变现有的不合理状态,而应在这一过程中,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建立一个促进国有经济不断调整和优化的新机制。通过新机制的建立,推动企业的优胜劣汰,使优势企业能够迅速扩张,劣势企业能够及时被兼并和破产;通过新机制的建立,使国有经济能够及时进入必需进入的领域,及时退出不必进入的领域。因此,对存量国有资产的调整,必须遵循创新的原则,着眼于新机制的建立,使增量国有资产的进入,不是对不合理的存量布局进一步强化,而是一开始就依托新的机制,具有自我调整和优化功能。
[关键词]经济
党的十五大之后,我国私营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私营经济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观念、产业和产品特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等因素影响,其发展速度、经济规模和市场环境与私营工商企业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严重阻碍了业生产力的发展。
一、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是我国私营经济大发展的必然要求
私营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和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来源。改革开放20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在并不宽松的市场环境下,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7%,明显高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集体经济8%,国有经济4%)。1993年~1996年间,私营经济的工商税收增长5倍以上,已经成为各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劳动就业的重心已向非公有经济转移。
2.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是行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1)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已经具有较为深厚的现实基础。就量的概念而言,在经济总量中,非国有经济已经占有较大份额。据统计,在1997年总产值中,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已达到63.7%。私营经济的现实基础更主要地还表现在质的方面:
①近几年新成立的一批企业,成为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最具活力的重要力量。
②在国有经济中孕育着私营经济的成分。
③大量存在的名为国有或集体,实为私营的企业已经成为私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有利于加强市场管理,有利于消除私靠乱挂、出卖资质、垫资承包、压级压价、拖欠工程款等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
3.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符合发达工业化国家行业发展的规律:
从发达工业化国家行业发展的规律来看,私营经济应大力发展,国有资本可以从产业中退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几十年前就基本上没有了国有企业。我们也应当结合建国以来行业的发展史,认真研究国外的做法,改造我们的企业所有制结构。
二、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主要障碍、政策措施及发展趋势
1.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主要障碍1、从外部来看,主要存在着观念和市场环境两大障碍。观念障碍———概括起来有“三论”,它是制约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
(1)“对立论”,即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把私营经济看作“异己”,加以排斥;
(2)“担心论”,即担心私营经济发展过快,会影响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担心工程质量干不好、债务债权还不了,等等;
(3)“唯心论”,即看不到私营经济发展已经具有雄厚的现实基础,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看不到私营经济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2.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对策与措施
(1)抓认识。就是要用党的十五大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全新观点,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把发展私营经济提高到国有企业改革能否深化的高度上来;要把发展私营经济提高到能否抓住历史机遇的高度上来;要打破束缚私营经济发展的框框,只要不违背法律政策,就不要做任何限制。
(2)抓改革。就是要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是改革产权制度,实现制度创新。国有小企业可以采取出售、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从而为私有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3)抓政策。就是要全面落实发展私营经济的政策。一是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规划,为长期以来名不正、言不顺的“戴红帽”私营企业“摘帽”正名,还原其本来面目,确立其法律地位,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和发展私营生产力。二是破除所有制歧视,强化服务意识,提供各种咨询服务,为私营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抓规范。就是要以克服私营经济自身存在的缺陷为重点,抓规范。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和导向作用,引导私营企业明确市场定位,确定经营策略,壮大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二是要改变私营企业传统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
3.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趋势
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整个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二是我国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只有整个私营经济和行业都发展了,才能为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从2020年~2050年,我国将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私营经济持续发展。私营经济将作为国内市场的主力军而进入规模发展阶段,国有经济由于国有资本的逐步转移等原因,而呈下降趋势。
诚然,上述对我国私营经济历史发展趋势的描述,是建立在十五大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我国私营经济将持续快速发展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我国私营经济已经孕育成熟、将要大发展基础之上的。而发展趋势中各阶段发展周期的长短,取决于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并随着改革进程的调整而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马洪:王梦奎主编.中国发展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选:中国私营个体经济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关键词:国际贸易 世界经济 出口 进口
国际贸易也被称之为进出口贸易,是一个世界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世界上的国家为了更好的规范国际贸易行为,设置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商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CCPIT)等。这些组织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安全的环境、法律依据、资金扶助等措施,以确保其正常运行。而世界经济则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大前提下,各国经济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经济整体。世界经济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的壮大所必然出现的产物。世界经济的增长对整个世界以及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有重大影响。国际贸易主要是进行商品与劳务的进出口,以优化各国间的资源配置,促进各国间的经济交流,以促进世界经济增长。
一、国际贸易的概述
国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将自己本国的商品与劳务输送到其他国家中去,并引进其他国家的商品与劳务的活动。整个世界都是国际贸易的交换范围,因此国际贸易又被称为是世界贸易。国际贸易的形式只有两种,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发达,就是看这个国家的出口贸易值有多大。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它们之间的区别有以下几点。1.国家之间进行的国际贸易,商品数量及金额都很大,而且还要长时间的进行交易,而国内贸易可以进行小额的近距离的交易,只交易一次也可以,所以国际贸易的风险比国内贸易的风险大;2.交易国家政治、军事、经济上发生问题的话,国际贸易就会终止,引起巨大损失,而国内贸易只会受本国的政治经济影响,损失较小;3.货品要进出口,要经过很多部门的检查,盖章,耗时长,而国内贸易只要简单的程序就可以进行交易,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就经济效益而言,国际贸易扩大了交易市场,更大程度的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国际贸易是随着国家的出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出现的,国家是进行国际贸易的主体,而生产力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基础,只有生产力高的时候,才会有剩余产品用来进行贸易,两者缺一不可。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人类生活需求的增长,促使国际贸易也在不断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有以下特点:a、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更多的国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扩大了世界市场经济,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b、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就成为加快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总体而言,尽管WTO阵容扩张,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却始终没有变动。c、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给多边贸易带来了新的挑战,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d、国际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服装与技术的进出口比例仍在上升。e、跨国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对国际贸易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使贸易投资走向一体化。f、各国为保护本国的贸易进出口,设置了一大堆贸易堡垒。了解和把握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各个国家调整本国的贸易进出口政策,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世界经济的增长。
二、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
世界经济受世界科技、生产力、各国关系等因素影响,有三个比较大的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是在18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时期的世界经济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发展,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但是对东西方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体系,使世界成为两个经济阵营,相互联系又相互敌对,但是世界经济关系却变得复杂。
3.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计算机的出现,科技的发展、国际之间出现的贸易往来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发展的春天,因此国际贸易进一步的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
三、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1.经济增长机制。现在社会上有两种的经济增长机制。一种是传统模式,只是增加原材料或劳动力的投入来提高产量;另一种是规定原材料及劳动力的投入分量,采用最新的科技,提高原材料及劳动力的使用效率,优化其配置,以提高产量。因此可以得出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两种方法。一是增加基本要素的数量;二是运用最新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国际贸易也主要是通过这两种资源的进出口贸易,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国际贸易出口贸易的结构受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并不断的进行调整、优化升级,使世界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让各国可以将本国富余的资源出口到稀缺的国家,取得较大的资金收益;再用这笔资金向其他国家进口本国稀缺的资源,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和居民生活需要,达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人们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2.国别经济层面。国别经济是构成世界经济活动的重要部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国别经济的分析,得出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国别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国际贸易对经济的增长作用主要体现在贸易的进出口上。
(1)进口
①国家进行进口贸易是因为本国对于所进口的商品比较稀缺,而国内又需要对这种商品进行消费。国家为了以后能够减少对这种商品的进口,就会研究这种商品,形成新的产业。
②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富余的资源,也会有自己稀缺的资源,这是就需要进口稀缺资源,增加本国的要素供给。还可以进口其他国家的最新技术和设备,以提高本国的生产力和生产率。
③企业在日益激烈的进口要素竞争中,可以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完善,优化企业的产业结构,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2)出口
国家将自己剩余的资源出口到其他国家,既可以为这些资源提供市场,还可以减轻因这些多余资源所带来的压力。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某商品有市场、有需求,国家就会增加商品的生产量,推动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并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3)概括
国家进行贸易进出口会对国家经济产生以下影响:
①国家进行国际贸易可以打入世界市场,扩大市场范围,使国家经济增长不再局限于本国市场。
②进行国际贸易可以引进本国没有的商品,刺激本国消费,产生新的需求,促进新的产业的出现。
③通过国际贸易将剩余资源换取稀缺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④国际贸易所引起的需求和资源效应,可以促使企业进行企业改革,优化企业结构。以便国家淘汰效率低的企业,扶持效率高的企业。
⑤企业的增加引起竞争的加强,可以刺激企业引进新技术,提高创新意识,提高劳动生产率。
⑥开展国际贸易活动有利于加快国家增长经济发展速度,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出口贸易可以加大企业的生产率,提高人们的就业率,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四、结语
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知识体系。国际贸易是世界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世界经济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的壮大所必然出现的产物。世界经济的增长对整个世界以及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有重大影响。了解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有利于国际贸易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可以从经济增长机制以及国别经济层面两个方面来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许小平.论国际贸易创新对世界政治经济和贸易的影响[J].贸易与投资.2011
[2]玉雁.浅谈国际贸易的实现机制[J].现代商业.2011
[3]均民.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一个扩张模型[J].广西大学学报.2012
关键词:政府;经济职能;途径;内涵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204-03
一、政府经济职能的含义
关于政府经济职能的含义,国内理论界可以说是众说纷纭:童本立认为,政府经济职能是政府在组织、领导、协调社会经济运行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优化资源配置或实现某些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从而对内对外进行各种经济活动时所履行的经济、法律、行政职责及相应发挥的功能。黄素蕙认为,政府经济职能是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担负的职责和功能。这种观点从动态的角度说明了政府经济职能是发展和变化的。朱光华认为,政府经济职能自从国家产生以后就开始存在,这不只是国家维护阶级统治的要求,更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的客观需要。这种观点强调了政府经济职能是随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的客观需要而存在的。
笔者认为,政府经济职能应该是以政府机构为行为主体,从社会生活总体的角度,对国民经济进行全局性的规划、协调、服务和监督。它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采取的协调和组织经济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的总称。从上述对政府经济职能的界定可以看出,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政府经济职能的行为主体是政府机构,而不是任何其他经济组织、单位和个人。(2)行为的目的是为达到一定的政府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府都是代表国家和公众利益的,其经济职能也一定是为达到政府目标和维护公众利益而施行的。(3)行为的实施范围是具有全局性的。
笔者认为,就当今政府而言,其一般经济职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社会经济在遭受供需不均衡的冲击后,市场机制本身虽然可以使经济从一个非均衡状态恢复到均衡状态,这要求政府在宏观层面上通过运用各种经济政策去影响和调节引导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使经济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代价再度恢复到均衡状态,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2)政府的资源配置职能。就是指的是通过公共部门收支活动以及相应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实施,实现对社会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结构与流向的调整与选择,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3)政府的社会分配调节职能。政府必须制定符合战略目标的收入政策,利用税收政策和福利政策以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分配悬殊的问题进行调节,以求得分配公平,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政府经济职能的历史变迁
从政府经济职能的历史来看,经历了以下的几个理论变迁过程:
(一)亚当·斯密的“消极政府”理论
自18世纪下半叶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以来的二百多年历史中,政府经济职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1930年的经济危机爆发以前,亚当·斯密的“消极政府”理论占有主导地位,其主张最低限度的政府作用,认为“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要求废除一切特权和限制,建立一个“最明白最单纯的自然自由制度”。在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政府经济职能只是建设和维护一些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基本上不参与经济的发展,政府担当“守夜人”的角色。
(二)凯恩斯的政府干预学说理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历的一场经济浩劫后,使人们从亚当·斯密制造的神话中清醒过来,凯恩斯的政府干预学说逐渐占了主流。凯恩斯认为私人经济制度的自发调节,很难实现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如充分就业、收入分配等。为此,需要扩大政府功能,实行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和调节。政府的经济职能在这一时期的主要表现是通过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公共政策来维护市场功能,弥补市场缺陷,矫正市场偏差,行使职能的范围是市场失灵的领域,这一时期政府扮演着“道德人”的角色。
(三)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新综合理论
然而面对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中出现的滞胀现象,使西方经济繁荣了半个世纪的“看得见的手”丧失了有效的解决能力。凯恩斯式的政策主张受到了挑战,最终促成了新综合理论的诞生,即把“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在运作前提、功能、实现方式上互相补充。新综合理论指导西方政府再次重新认识政府的经济职能,市场经济存在市场失灵,同样地政府干预也存在政府失灵,但政府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资源配置方式。政府干预并不只是为了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她肩负着实现国家整体目标的重任。这一时期,政府主要的经济职能是从宏观上调控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国家的整体目标。
政府经济职能的不断演变是由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要求有与之相应的经济职能。中国正处在逐步迈向市场经济,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的新阶段。在这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对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又有了新的要求。
三、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变迁
考察中国政府经济职能,我们发现,自建国以来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经历了集中和分散的交替变化。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