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5 11:28: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继续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育教育主要是实践课形式教学,是以身体教育为载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因此,在教育培训过程中,不仅要理论角度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更要从实践课教学的特殊性角度解决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本次课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组织与教学效果的效益的关系上考虑体育教师存在的主要不足之处,从而完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
二、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要注重继续教育本身的有效性。
继续教育本身的有效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培训后,其教学的理念和教学的方法是否有改变,教师人文素养是否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否提高。另外,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总是否按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时刻要求自己。二是作为培训的组织者本次继续教育的目标是否实现,任务是否完成、培训者的培训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等的这些都是评定教师教育培训效果的指标。
三、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重心要向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转移。
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解决现实问题,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做教科研型教师也是时代的要求,教师要脱离教书匠式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做法,做既有灵活的实践能力,又有精深的理论素养型的教师,要有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进而能新颖别致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以继续教育的学习、评价为契机,推动教师提高理论水平,掌握教科研方法,激励探究总结意识,最终实现教学艺术水平的质的飞跃,做专家型教师、教科研型教师。
四、继续教育的内容要多样化,且以培训对象为导向。
以培训需求者为导向即主要是满足不同教师培训者的培训需求,最大化实现继续教育的目标。即在继续教育培训前,对培训者进行调研摸底,如从教学教学角度、科研水平角度、学生教育管理方面进行摸底,了解体育教师的不足之处以及制约瓶颈,从而科学选择授课的内容和授课形式等。在培训后对培训者调研,了解培训的满意度,从事及时反馈给管理部门,为下次继续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五、继续教育培训方式要不断完善
以往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主要是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其中学历教育占大部分。因此,完善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的形式非常重要。如1)新进教师的培训。即对刚从大学毕业的新教师,主要是帮助他们加强教学常规训练和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他们的教学组织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使他们掌握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尽快适应教学工作。2)中青年教师培训。主要是帮助他们优化知识结构、总结教学经验、提高科研能力,促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成为学者型教师。3)骨干教师培训。对一些有一定教学经验和培养前途的教师,应提供系统性的学习深造的机会,以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导师制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培养,组织他们参加研究性课题研究,帮助他们成为教学专家和学科带头人。
关键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监控;评价方式
1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1.1对教师工作素质的要求
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根据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和实践型人才的定位,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估,必须明确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这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自身的目标,也是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的基础。继续教育评价旨在鼓励教师个性发展,促进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水平,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发展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应遵循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继续教育评价模式,突破传统的奖惩评价框架进行评价。目前,国际教育评价的范围不断扩大,教育评价方法越来越丰富,当代世界著名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家本杰明,提出教育方面评价的作用是促进,不只是选择。因此,高职院校继续教育质量评价模型和通识教育评价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促进继续教育的对象的发展,挖掘继续教育的潜力。
1.2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根据职业教师的特点,参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相关文献的道德、能力、工作对公务员和企业工作人员的要求,对绩效考核等方面的要求,在政治和思想表现方面,以教师职责和工作绩效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期,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基本素质、教学、科研等方面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监测和综合评价。根据以上记述的内容,按指标划分,将形成以表格内容。表格由学院相关工作领导统一,不同的相关部门人员操作,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结果。
2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原则
2.1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
在继续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价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评价和方法的原则。同时,要考虑到主观能动性评价。详细描述评价,要重新真实数据,信息反馈,第一手资料,内容可以用数字记录和积累来衡量,我们要努力量化工作,要注意征求各方建义,听取意见,检查,直接先手资料,增强其工作透明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客观性和主动性评价工具。
2.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是评价对象的,在使用的经验方面的品质的评价。定量评价是评价对象的定量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两者的结合,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以便进行综合评价。
2.3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
教师素质的职业道德,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质量“教学品质和服务品质”。因此,所有的行政制裁违法行为被记过或者更多的教师,或出现教学等方面问题的教师,或没有师德师风的教师,他的道德评价与其职业就是不符合的。同时,凡是所有的道德不符合条件的,他的整个职业工作评价也是被认为是不称职的。
2.4评价监控工作与指导工作相配合
一方面,评价和监控,是决定教师的教学宗旨的素质,另一方面,是提供指导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评估的信息,可以诊断为教育过程,更好地了解教师的工作质量,和正确的指导,提出了针对问题具有高价值性的意见,形成了“评估、指导和评价”螺旋循环模式,很好的提高了教育和科学的有效性。
3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的方法
3.1考评、监控的组织机构
建立院、系、学生四级评价体系。由其他方面的评价数据,根据统计指标的评价结果在统计学上评估。最终得出对教师继续教育结果的结论。评估团队应由学校主管,部门领导和专业教师等等组成。评估团队成员必须是公平和公正的,以确保评估的可信度。学校教育系统负责整理排列相关数据,再由评估小组成员进行统计、整理、评价,考核成绩作为老师这学期教学评估的基础。
3.2评价和监控的程序
(1)确定评价指标,发展各种类型的评价形式。根据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对教师工作的质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确定对于教师工作的各类评价的标准,从而确定相关的评价表格,对发展各种考核形式的教师进行考核。(2)确定评估程序。以学期考核作为评价阶段,分平时、学期双阶段的评价和监控,为了监测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的质量,提高教师工作的能力。通常情况下,我们对日常考评和监控常常从2个方面入手:一个是高职院校各部门领导对教师日常表现、教学表现、工作量大小和教学研究科研工作等情况,进行跟进的记录评价和监测;二是教学评估小组以听课、广大学生调查等形式来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学期最终成绩和教学过程监控。由评估组进行整理部署,相关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结合通常的评估记录,教师在工作开展的评价在这学期所做的工作,收集到的记录在评估团队进行统计和数据处理。(3)评价和监测的实施。采用各种形式的监测和评价。详情如下:学生方面的评价和监控。由大学教务处和学院教务处的教师组织排在前三分之二的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是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填写学生分级表。学期开始到学期的课堂教师评分和学期的课堂教师评分方法。每学期至少一个老师评价2至3次。系(部)评价和监测。学院(系部)按照各科室的职能范围,通过讲座、教学检查、所有抽查,重点考核方法,动态监测教师工作。在平时评价的基础上,记录资料,教师和监控的随机或周期性综合评价。每学期至少一个老师评价2至3次。(4)评价和监测的总结结果。在对各部门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素质,在调查中收集和评价信息,综合处理,应用统计方法,评价结果的科学性。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并及时提供给有关科室,来提升老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提高老师工作效率。
4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指标
(1)高职院校全面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机构建设、组织安全和财务安全、工作流程和过程管理、教师交流和技能提升等方面的内容和形式。①机构建设: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开展教师年度继续教育项目等内容的评价。②组织安全和财务安全:评价高职院校领导是否重视继续教育,组织机构是否健全,是否有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教师继续教育,以及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在资金方面是否得到满足。③工作流程和过程管理: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评价,重点是学校教师考核制定年度继续教育计划,教师培训验收,教师培训过程监控,培训数据收集,教师进修培训质量评价。④内容和形式: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评价其多样性,是否在培养和发展的形式,以及满足高校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⑤教师成果交流: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分享成果的评价及其他形式的经验交流等。⑥教师技能提升: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过程和完成后的技能提升过程进行评价,重点对教师参与的指标、学术水平的提升、工作促进、研究、双师素质教师比例等方面进行分析。(2)个体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指标包括:教师的基本素质,提高教学能力建设,实践能力建设,研究能力建设,以及相关能力的提高教育等。①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升:教师道德标准的评价,教师资格的提升,双师素质的教师资格和专业带头人或教师的教学等内容。②教学能力建设:评价教学工作量,应用现代技术教学研讨会,教学评价和教学成果获奖等内容。③实践能力建设:实践指的是专业教师的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相关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包括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主体实践能力主要通过教师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工作量、实践成果、服务企业能力为评价内容。④研究能力建设:评价参加研讨会的教师,参与出版专著和研究论文,科研成果奖的应用开发等。
5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评价结论标准
(1)学院综合评价:系统建设评价、工作流程和过程管理、内容和形式,作为教师技能提升的重要指标,组织安全与财务安全、交换指标为一般指标。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不合格三等。(2)个别教师评价:评价基本素质的提高和研究能力建设为一般指标,提高能力建设的教学和实践能力建设为重要指标。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不合格三等,评价分值80分或以上确定为优秀,79到60分是良好,60分以下是不合格。6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措施为了保证高职教师继续教育质量,一是应在制度保障方面,建立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中长期建设规划;二是为适应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态势,设立专门监管机构,明确指定职能部门负责部分教师继续教育;三是建立教师专业档案和继续教育学习档案,负责管理和开展教师继续教育,保障教师培训学习渠道长期稳定。通过一系列规范化管理和持续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个体和整个学校继续教育质量。
作者:吴丹 孙姗 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师 继续教育 高校
[作者简介]杨艳艳(1977- ),女,湖北武汉人,广东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卫生经济管理。(广东 东莞 52380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064-02
21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以几何速度向前发展,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信息智能化等的出现,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公布实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战略思想的提出,对如何全面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等问题,给高校管理者们提出了更为艰巨的历史命题。科教兴国,教育先行;振兴教育,师资先行。高等教育要面对挑战,冲出重围,其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而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一环就是进一步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本文试从分析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现状的角度出发,探讨当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改革对策,以期给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以借鉴和启示。
一、当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主要模式
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主要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的再教育。目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具体实践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种模式:
1.校本教育模式。校本教育即“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进行的教育,主要是利用学校自身拥有的教育资源对本校教师进行再教育。如针对本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师德师风等方面的系列再教育。校本教育模式具有成本低廉、形式灵活、针对性强等优点。在继续教育过程中,不仅能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寓教于学、寓学于教”,而且能将本校的价值观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予以灌输,增强教师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校本教育模式是高校教师开展继续教育的基本途径。
2.学历教育模式。学历教育模式包括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两种形式。通过到其他著名高等院校进行深造,获取更高层次的专业学历、学位或参加专门培训机构举办的课程进修、专项培训、讲座和研讨班等途径,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学历教育模式具有专业性强、能及时掌握本专业最新知识和前沿发展动态等优点。同时,学历教育还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开拓自身的科研视野。学历教育模式是高校教师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
3.合作教育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发展,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面临新的环境和新的机遇。为适应市场变化和竞争的要求,开展区域间和国际教育协作、项目合作成为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的新途径。通过与国际或地区间的高校、企业组织、社区、政府等进行项目合作、交流,学者访问、交换,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合作模式,不仅有利于吸取最优教育成果和最佳教学经验,提高自身产学研相结合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加强国际间和区域的交流与合作,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教育资源,在国际或区域舞台上有所建树。
4.网络教育模式。网络教育模式是信息智能化的产物,是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兴模式。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更为方便和快捷的教学服务。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广播、电视或网络课程的培训,自主、自助地按照自己的学习进程,获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网络教育模式具有成本较低、高效便捷、选择面广、培训自成体系等优点,尤其是对远程教育、送教上门提供了可能。
二、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存在不足
随着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教师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个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硕果。然而,纵观当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现状,不难发现继续教育模式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地方政府缺乏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运行机制的顶层设计,相关的继续教育政策法规极其不健全。由于没有统一的有关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规章制度,各地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主管部门和教育机构责任、权力不清,继续教育培养模式和力度也差别甚大,造成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使用率低下。
2.继续教育关注度低,经费投入虽逐年增加,但缺口仍旧很大。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经费的逐年增长,高校对教师再教育投入也有所增加。但相对于其他投入,如校园建设、重点科研项目资助等投入相比,缺口仍然很大。普通一线教师往往缺乏足够的关注,即便想参加短期进修培训或外出学习参观,也往往止步于“经费不足”的门槛。
3.继续教育模式设计存在不足。纵观目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培养现状,人才培养结构不明确、规格不清晰,注重学历、专业等职业预备教育,轻实操技能、道德修养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普遍存在,造成继续教育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效果不明显。
4.受完全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过分功利化和对主流价值观的趋同性,使继续教育流于形式,甚至出现不良竞争。为了迎合市场,继续教育培养项目的设置越来越重视收益与回报,发展目标越来越凸显短期化;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价也越来越重视其学历、科研成果等这些“看得见”的指标,忽视了潜心学习、深入研究的价值,导致功利化和急功近利的行为增多。
三、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发展路径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不仅仅是继续教育部分行为的简单叠加,而且是以教师施行继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为中心,具备明确教育层次、结构和框架,注重相应方式、方法的一个系统过程。针对这一过程,笔者就目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1.健全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所依存的体制系统。(1)出台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法规、条例。对继续教育的实施原则、适用范围进行明晰,对政府、高校及各相关组织主管部门的职责进行划定,对高校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学习进行表彰奖励或处罚等激励内容进行详细规定,注重与国家现行的政策、法规相衔接,使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进一步完善涉外培训管理法规、条例。针对目前合作教育模式的广泛开展,对涉外项目合作、访问交流等形式的继续教育模式也要进行规范,使其逐步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2.更新观念,增加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投入的同时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1)更新观念。不仅是管理者、施训者,包括受训者本人乃至整个高校、组织、政府和社会都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关注度,将继续教育的持续性、终生性予以贯彻,使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成为常规性、长效性工程予以实施。(2)尽快引进高校教师的职业规划管理。参与继续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就是如何选择和管理自己,如何挖掘自己的特长,认识自己的风格,明确如何才能作出最大贡献,为自己的后续学习与工作创造机会。高校教师职业规划管理能帮助教师对自我进行合理认知、科学定位,从而更有目的性地参与到继续教育项目中来,帮助其抓住机遇,将事业的成功与自我激励、创造性、想象力紧密联系在一起。(3)整合资源,加强交流与合作,做好“开源”。例如,通过开展“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活动,充分调动每一个体的教育潜能,把那些资深的施训者和在“人人教育”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培养成本校的内训师,创建自己的大学培训团;让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组织的实践平台相结合,利用政府的政策优势从中协调,从而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开辟新途径;充分利用区域沟通、国际交流、项目合作等机会,尽量吸取国内外最先进的知识、技能,为我所用,提高对继续教育的成果吸收与转化;通过成立区域性或国际性的协会、联合会,加强不同语言、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资源大融合,取长补短,培育新一代综合性知识人才;等等。只有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开拓资源流,才能真正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4)进行继续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效率,做好“节流”。面对资源投入始终不足的情况,作为高校和政府组织应当继续保持当前好的、有利于促进继续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的长期、稳定化实施;同时,进一步改革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培养架构和程序方法,做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审查”,不断提高继续教育投入的透明性,达到资源分配合理、成本投入节约,提高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运行效率。
3.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内容设计。(1)全面施行素质教育。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应注重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平衡;注重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教育相平衡;注重理论与实践教育相平衡。(2)调整继续教育类型结构及培养规格。进一步反思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培养规格和结构,真正做到“按需”教育。例如,根据职业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教书型人才与科研型人才不同的继续教育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相应知识、技能的强化训练;针对高校教师的不同成长阶段、不同层次水平的高校教师,构建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注重对新步入岗位的教师、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3)找准定位,培养特色和专长。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内容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施训者,甚至是受训者,都应根据继续教育的实际需求,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准自己的定位,突出自身的教育特色,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持和发展自身特色和专长的同时,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4)建立科学的继续教育评价体系。合理利用评价体系的两个重要手段——绩效考核与利益分配,引领、导向、提升和激励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应针对不同专业领域和知识技能,定制不同的考核模块和评价标准,大胆采用先进的统计分析知识和技术,对继续教育前、中、后等各环节进行科学评估,从而为薪酬体系的合理分配提供标准;同时,应采取更加公开透明、开放竞争的奖惩措施和有差异性的薪酬体系为绩效考核体系予以辅助,使受训者得到激励。评价体系的重点在于考核手段的科学性,关键在于利益分配的激励性,重要目标在于教师综合能力的进步提高。(5)多种模式的综合运用。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还有着其他更为广泛、丰富的施教模式。需要指出的是,每一种模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即便是前述四种主要教育模式也是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各有侧重。一个成功的继续教育案例往往需要两种或多种教育模式交互作用、影响、组合、分化来达到继续教育的终极目标、任务和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时代;继续教育;必要性;有效途径
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教师思想品德和教学业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信息时代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无论从当今时代特征来看,还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教师的继续教育迫在眉睫。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从国富民强和民族繁荣的战略高度来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在知识更新快捷的时代,学习社会化的形成进一步要求教师必须接受终身教育。教师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充实、更新知识和技能,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随着终身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社会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会不断提高,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以及教学模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此,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继续教育,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观念、知识和职业技能等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信息时代教师的继续教育,是科技的迅猛发展对教师人员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教育自身的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迫切需要,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信息时代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继续教育认识片面。目前,教师继续教育存在“两轻两重”的现象,即重理论培训,轻实践培训;重学科培训,轻方法培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从整体的高度来认识继续教育。我们要深刻认识继续教育的整体功能,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努力做到优势互补,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
2.被动参加培训,用功利的心态来看继续教育。部分院校为了各自的利益,在继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主动迎合一些人的要求,导致在开展继续教育的导向上追求学历教育,文凭本位之风盛行。很多教师只是报名参加继续教育,并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对学生、对自身、对院校、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仅仅追求培训结束后的一纸证书;而实施培训的院校为了经济效益,有的压缩培训时间,“缺斤少两”,有的培训形式化,走过场,使继续教育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3.观念陈旧,教育实践脱离实际。我国的继续教育存在着严重的"普教化"倾向,从教学计划到课程设置和考核,均缺少专业教育的特色,都忽视了教师进行继续学习的特点和实际需要,使继续教育失去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丧失对教师专业对象的吸引力。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无法紧跟科技进步与相应岗位需求,教学方式比较传统、模式化、缺乏创新,影响教学质量与参与者的积极性。
4.兼职继续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欠缺。由于继续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继续教育师资培训资源的投入不足,导致师资力量严重短缺。
激励机制不足,兼职教师任课积极性不高,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增加一定经济收人。部分兼职教师存在着责任心不强,教学应付草率,无视纪律,上课随意性大的情况,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继续教育缺少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很难有效监控并缺少制约的手段。也间接纵容了部分兼职教师的不当行为。
三、信息时代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
1.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教师按各自所需可参加普通成人高等院校培训、师资培训院校培训和省、市县(区)、学校组织的各种类型培训,以调动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培训体系健全完善。“多层次”是由于受训教师不同、教育内容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决定培训层次的多样性。“多形式”是指除过目前传统的学历教育形式外,还要根据需要开展专题讲座、专题研究、学术报告、赛教、素质展示等,要采取送教上门、校内培训、自修学分制、专题教研、分段集中面授辅导和现代远程继续教育等办学模式,以提高培训的层面和效益。
2.养成读书习惯,提高专业化水平。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来看,教育者要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地学习科学理论来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才能继续从教。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及知识结构体系,作为教师,知识要渊博,思维要敏捷,平时各类图书也要尽可能地涉及一些,读书习惯是最重要的。教师有良好的读书习惯,才有可能影响并带动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3.养成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入21世纪以后,继续教育向着信息化、网络化不断延伸,继续教育的模式也不断创新、规模不断扩大。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及现代信息技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教和学,从而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网上教学可以节约用于书本的开支和上课时间,而且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可以多次使用或复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使教学过程得以再现。
参考文献
[1] 卢香滨.对继续教育有关问题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6(2)
[2] 成人教育.我国成人继续教育变革发展的新趋势[J]2009,(11):73-74.
摘 要: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呼声愈见高涨,继续教育成为许多教师及社会人员实现自我、谋求更好生存和发展前景的途径。继续教育是一种全民化的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信息时代;继续教育;必要性;有效途径
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教师思想品德和教学业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信息时代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无论从当今时代特征来看,还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教师的继续教育迫在眉睫。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从国富民强和民族繁荣的战略高度来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在知识更新快捷的时代,学习社会化的形成进一步要求教师必须接受终身教育。教师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充实、更新知识和技能,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随着终身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社会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会不断提高,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以及教学模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此,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继续教育,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观念、知识和职业技能等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信息时代教师的继续教育,是科技的迅猛发展对教师人员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教育自身的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迫切需要,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信息时代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继续教育认识片面。目前,教师继续教育存在“两轻两重”的现象,即重理论培训,轻实践培训;重学科培训,轻方法培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从整体的高度来认识继续教育。我们要深刻认识继续教育的整体功能,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努力做到优势互补,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
2.被动参加培训,用功利的心态来看继续教育。部分院校为了各自的利益,在继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主动迎合一些人的要求,导致在开展继续教育的导向上追求学历教育,文凭本位之风盛行。很多教师只是报名参加继续教育,并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对学生、对自身、对院校、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仅仅追求培训结束后的一纸证书;而实施培训的院校为了经济效益,有的压缩培训时间,“缺斤少两”,有的培训形式化,走过场,使继续教育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3.观念陈旧,教育实践脱离实际。我国的继续教育存在着严重的"普教化"倾向,从教学计划到课程设置和考核,均缺少专业教育的特色,都忽视了教师进行继续学习的特点和实际需要,使继续教育失去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丧失对教师专业对象的吸引力。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无法紧跟科技进步与相应岗位需求,教学方式比较传统、模式化、缺乏创新,影响教学质量与参与者的积极性。
4.兼职继续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欠缺。由于继续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继续教育师资培训资源的投入不足,导致师资力量严重短缺。
激励机制不足,兼职教师任课积极性不高,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增加一定经济收人。部分兼职教师存在着责任心不强,教学应付草率,无视纪律,上课随意性大的情况,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继续教育缺少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很难有效监控并缺少制约的手段。也间接纵容了部分兼职教师的不当行为。
三、信息时代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
1.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教师按各自所需可参加普通成人高等院校培训、师资培训院校培训和省、市县(区)、学校组织的各种类型培训,以调动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培训体系健全完善。“多层次”是由于受训教师不同、教育内容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决定培训层次的多样性。“多形式”是指除过目前传统的学历教育形式外,还要根据需要开展专题讲座、专题研究、学术报告、赛教、素质展示等,要采取送教上门、校内培训、自修学分制、专题教研、分段集中面授辅导和现代远程继续教育等办学模式,以提高培训的层面和效益。
2.养成读书习惯,提高专业化水平。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来看,教育者要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地学习科学理论来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才能继续从教。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及知识结构体系,作为教师,知识要渊博,思维要敏捷,平时各类图书也要尽可能地涉及一些,读书习惯是最重要的。教师有良好的读书习惯,才有可能影响并带动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3.养成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入21世纪以后,继续教育向着信息化、网络化不断延伸,继续教育的模式也不断创新、规模不断扩大。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及现代信息技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教和学,从而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网上教学可以节约用于书本的开支和上课时间,而且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可以多次使用或复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使教学过程得以再现。
参考文献
[1] 卢香滨.对继续教育有关问题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6(2)
关键词: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13-01
语文教师继续教育是提升语文教师职业素养,专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在教师本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储备基础上,进一步深造和学习,目的是满足当代教育发展要求,能够为教学活动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使语文教育能够与时俱进,展现出更多的活力与特色。
一、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继续教育的目的不明确
继续教育教师发展理念提出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也就是说,很多学校已经开展落实这项政策,并着手开展教师队伍的建设,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目前很多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上认识还不全面,在教育目标的确立上还不够明确,学校教师对继续教育兴趣不高,大部分参与学习的教师都是为了应对考核和评比,接受教育的目的也不明确。这就导致继续教育开展的效果并不明显。
2、继续教育的内容陈旧,形式单一
在开展了继续教育的学校中,教学内容无法与时俱进,信息更新缓慢,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还很普遍。大部分教师学习都是重复的内容,教育没有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国家教育部门在教师建设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十分有限,从而导致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3、继续教育的评价缺乏效度和信度
现阶段,语文教师在接受了继续教育之后,教育评价工作缺乏科学性,从而导致一部分教师对继续教育丧失信心,认为并不能得到公平的待遇和应有的回报,从而不愿意再接受教育。考核内容过于主观和随意,考核过程中舞弊现象也比较常见,从而导致继续教育流于形式,根本没有达到实质性的教育效果。
二、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策略研究
1、语文教师要对传统的观念进行改变,实现继续教育的目标
在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中,首要的问题是改变语文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看法和观念,要让教师们认识到接受教育对于自己的好处和意义,这样才能够积极,踊跃的参与教育。教师具备了这样的思想基础,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加认真,客观的看待继续教育这件事,目的会明确,不是为了拿奖金,不是为了评比职称,而是为了提升自己,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在树立这样的教育观念后,继续教育才可能获得成功。
2、对继续教育的方法进行革新
目前大部分的继续教育中,教育方法单一、陈旧的问题很常见,这导致教学效果差,教师接受教育的兴趣淡薄,因此转变教学方法,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引入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将校外学习与校内学习有机整合在一起,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引入新型教育理念与技术,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专项资金,为继续教育提供良好的动力和条件。比如,语文和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结合,在继续教育中,可以充分借助先进的技术为教育提供更多的资料和更加宽广的平台。通过这些平台,教师之间的交流增加,教师之间相互鼓励,教育效果就会大幅提升。然后,加强重点培养与普遍提高之间的有机结合。当前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师的整体水平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应该要努力提高自己,但是学校的经费有限,继续教育提供的机会也是有限的,因此语文教师的继续教育应该要分步骤、有重点地进行。针对当前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师缺乏专家、教授职称较少的现象,可以进行重点培养,培养一批专业基础比较扎实、思想政治素质较好、进取心比较强的教师团队,为他们提供更多进修的机会,使他们掌握更多最新的动态和教学方法,从而进行高效的教育。
3、继续教育要促进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语文教师应具备处理教材与设计教学的能力,即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能力。继续教育要针对教师的实际,在培训过程中,除了相关的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要适当安排实践的内容,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教例分析、病案诊断、课堂观摩,参与互动、集体备课和研究讨论等形式,激发教师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确实提高语文教师的处理教材和设计教学的能力。
4、加强继续教育的评价制度的完善
继续教育的评价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对教师的素质评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的教师素质评价体系和方法还不够完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对教师的真实水平进行体现。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应该要加强继续教育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利用最终的考试与日常表现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对继续教育的结果进行评定,尽可能真实地体现教师的真实水平以及综合能力素养。
总之,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不可忽视的,强化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就是为国家教育事业提供动力和支持。
参考文献 :
“在您最近三年内是否接受过继续教育”的问卷调查中,93.5%的人接受过教师继续教育,6.5%的人没有接受过教师继续教育。在“您平均每学年参加培训类继续教育的次数大概有多少次”的问卷调查中,选择1~2次的人数占43.5%,选择3~4次的人数占20.7%,选择5~6次的人数占15.2%,选择6次以上的人数占18.5%,没有参加过培训的人数占2.2%。在“您最近三年接受过教师继续教育的效果”的问卷调查中,23.9%的人认为效果好,59.8%的人认为效果一般,16.3%的人认为效果不好。
在“您参加继续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什么”的问卷调查中,19.6%的人是为了职称评聘的需要,40.2%的人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16.3%的人是为了增长知识和见识,21.7%的人是为了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还有2.2%的人“说不清”。其中“,为了职称评聘的需要”和“说不清”这两项的百分比之和为21.8%。
在“您认为目前高中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的问卷调查中,16.3%的人认为“没有针对不同教师的需要”,34.8%的人认为继续教育特色不鲜明,31.5%的人认为“课程种类少,选择余地小”,10.9%的人认为“没有系统性”,6.5%的人认为“没有体现时代性”。
在您认为“您对目前主要以授课为主的培训方式是否满意”的问卷调查中,16.3%的人认为“满意”,56.5%的人认为“基本满意”,22.8%的人认为“基本不满意”,4.3%的人认为“不满意”。在“您认为高中数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的问卷调查中,64.1%的人认为“理论联系实际不够”,13%的人认为“教师教学水平欠缺”,20.7%的人认为“理论水平不高”,2.2%的人认为是其他因素。
二、改进建议
1.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这预示着,高中数学教师在新课程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同时新课程也向高中数学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育主管部门应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培训经费来源,确保更多的高中数学教师能接受免费培训。
3.要保质保量完成高中数学教师培训的任务,高水平的师资是关键,培训师资的素质也是影响高中数学教师参加培训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培训机构首先要抓好培训部门自身教师的培训工作,在确定继续教育专职教师时,可以根据职称、学历、教学经验等条件选择优秀的教师。其次,培训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高中的协作和联系,不断增进了解,承担培训的教师应该以“熟悉高中数学教学、研究高中数学教学、服务高中数学教学”作为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再次,培训部门要重视从教学第一线选择优秀的高中数学教师参加培训工作,这些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刻的课堂教学体会以及生动的教学案例更容易引起接受培训的高中数学教师的共鸣。
4.继续教育应有和职前教育不一样的地方,从而体现教育的针对性。首先,根据在职高中数学教师的需求和新课改的要求开设课程。其次,培训机构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针对高中数学教师的实际需求和个性化需要,把理论指导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加强教育技术、教学理念、教育心理方面的培训。另外,培训的目标定位要考虑不同层次高中数学教师的实际,不同年龄段的高中数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一)关注新课改态度淡漠
笔者通过调查钦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教师得知,90%以上教师不知道中学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具体时间,100%教师不清楚我国现行中学地理教材有多少种版本,一半以上教师不知晓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及结构。可见,部分教师不主动关心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地理教育现状及趋势知之甚少,折射出教师课改态度的淡漠。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中小学不同,课程设置、教学环境、教学对象与基础教育有较大差异;同时,受地理高考、中考改革的影响,地理师范教育日趋萎缩,这些因素左右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关注新课程的积极性。二是“经验型”教师的消极影响,此类教师缺乏专业进取精神,坚持“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培养明天的人才”,不太可能主动投入本校地理课改工作。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尤其是非师范专业教师比例在上升,多数新教师没有系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学知识明显缺乏。来自教学、管理和家庭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足够精力去开展教改研究。地理教师不关心或不知道如何参与新课改,这一切都归咎于继续教育的缺失。因此,从地理课程性质及教师主观意愿来看,继续教育已被人为淡化。
(二)新课程掌控能力弱化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仍是乡镇中学地理师资培养的摇篮。但经常会听到毕业生和中学教师的抱怨:大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所学知识与中学地理教学实际严重脱节。其本质是教育教学过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分离,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学地理师资规格相冲突。可见,新建本科院校部分教师并没有明确中学地理新课改的目标及要求,很少探讨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缺乏新课改意识,不重视地理师范生知识与技能塑造。中学地理新课程实施,不仅对中学地理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也促使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不断更新课程观念,完善知识结构,优化教学策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新建本科院校要着眼于师范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习得,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内化以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方法体系的建构等。显然,地理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必须以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的新课程掌控能力为前提。因此,以新课改培训为继续教育主题,让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从中获得灵感,调整教育教学思路,培养适应新课改要求的现代地理教师。
(三)新课改研究能力低下
以钦州学院为例,目前还没设地理教育研究室或地理教学功能实验室,地理教育学术团队也尚未组建。熟悉中学地理新课改的教师几乎为零,主动从事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教师不多。多数教师对这一领域要么不理解,要么不感兴趣,要么不知该如何去研究,认为其理论研究成分大,应用研究不足,难出新成果。从本院师资规划来看,也忽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师资的培养和引进。在地理教学论、地理教育学或地理新课程改革研究教学中,涉及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不多;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并不开设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研究、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等研究性课程。新课改研究基础不牢,导致课程与教学研究氛围不浓。新建本科院校学科教育研究体系的残缺,势必阻碍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全面拓展。对教师来说,教育教学研究是基础、是职责、是“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或“学者型”教师的必由之路。所以,要尽快通过继续教育牢固树立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课改研究意识,提高教改研究水平,从而加快本校地理教育教学改革进程。
(四)新课改经验交流缺乏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实施已多年,中学地理新课改取得了显著成效,其教研成果也层出不穷。但由于缺乏继续教育这一有效的交流和互动机制,基础地理教育教学改革与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发展出现断层现象;高校关门办学、各自为政、互不往来的人才培养模式限制了新课改成果的共享,也阻碍了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师资、学术和课程的交流与融合,为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创设一个高效、便捷的继续教育平台。让高校教师了解新课改,研究新课改,参与新课改,汲取新课程教学与科研营养,减少专业成长道路上的艰难曲折,让新课改成为推动地理教师发展和专业改革的原动力。对中学地理教师来说,利用继续教育平台可更新专业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育科研素质,为新课程实施提供方法支持和科研支撑。
二、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实质
升本后,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稳步推进,但针对新课改的教育培训明显不足,培训形式单一。一直以来,新建院校地理教师培训是以学历补偿为主,过于重视专业知识的培训,忽视教师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忽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构建;过于注重教师理论培训,忽视实践能力尤其是驾驭新课程能力的培养;过于关注专业学术水平的提升,忽视新课改研究能力的培养。随着教师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不少人反映新建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距离教师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效率不高,针对性不强。总的来说,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是制约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实效的关键。
三、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模式
(一)专业进修学习
进修培训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进修培训,让教师领略现代地理科学发展前沿,把握中学地理课改新动向,完善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首先,从学校层面重视学科教育的进修培训,将其上升到骨干人才培养高度来规划实施。在进修名额、类别、专业等方面向学科教育专业倾斜,确保这一研究领域人才辈出;同时,通过重点培养、人才引进,打造有实力的地理教研团队。其次,要扭转教师进修培训目标上的偏差。既要有助于教师职称评定或学位获取,也要注重进修学习的实效性,让教师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更好地胜任专业教学工作。所以,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责任教授应帮助进修教师确定进修方向,推荐指导教师或进修学校;另外,要确保教师持续研修时间不少于1年。第三,研修期间对教师进行必要的监督、引导、考核和激励。有关部门不仅要了解教师进修课程、课改质量、学术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实践情况,还应对其进修期间的思想表现、职业道德成长进行定期检查、量化考核、全程帮扶。
(二)课改辅导讲座
新建本科院校既要重视公共课程的继续教育,也要重视专业课程的校本培训,尤其是新课改辅导讲座。事实证明,校本培训既省时又省钱,还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它培训时间灵活,受益面广,学术性、针对性强,内容可以就地取材,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理想模式之一。因此,校本培训对象不局限于教学法教师,应包括所有地理科学专业教师,亦可面向地理师范教育大学生。同时应邀请中学地理教师共同研讨,通过系列讲座,分享一线教师及课程专家的新课程实施经验,掌控新课程实施进展,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让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改革同步,教学组织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提升教师新课改素质。当然,新课改辅导讲座不同于中学地理教师的课改培训,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偏重前沿性、学术性、应用性。首先,结合地理本科专业发展现状及继续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形式,紧扣高校地理课程改革与中学地理新课程实施特点,开设5个培训专题:中学地理新课改背景、中学地理新课改与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中学地理新课程与新建本科院校地理课程的有效衔接、如何开展新课改研究和中学地理新课改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挑战。
(三)教改课题带动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如果疏于教育教学研究,其教学就会陷入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盲目灌输的境地,教学质量提升则无从谈起,人才培养质量也无法得以保障。因此,以新课改课题研究带动教师继续教育,不失为教育模式上的创新。首先,新课改课题研究要找准切入点。高校教师不在新课改一线,对中学地理新课改的确切动态把握欠缺,难以切入中学教育教学方法、课堂优化设计、作业系统等具体研究,可从高师与中学课程衔接上寻找研究突破口。因研究素材来源于教学实践,促使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接触新课程,参与新课改,培养新课改热点问题研究的敏感性。其次,新课改研究要整合院内外力量。以教学法教师为主体,动员所有教师包括中学地理教师参与。在课题研究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第三,以研究成果指导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实践。通过课题成果应用,让高校教师进一步熟悉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规律,把握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学的落脚点和教学改革的侧重点。最后,课题带动深化教师继续教育内涵,拓展教师教改研究领域;营造浓厚的教改研究氛围,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质量和水平。
(四)校本教材研发
地理新课改目标的实现,需要依赖有效的配套措施和完备的课程支持系统。其中,地理教材研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显著标志。中学地理新课程设置不少选修模块,目的是鼓励教师自主开发校本教材,以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对高校教师来说,为中学研发校本教材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一个深层次的继续教育过程。通过校本教材研发,使教师系统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了解基础教育现状及中学生地理学习需要,系统梳理中学地理知识脉络和能力结构。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社科知识,还必须深入研究中学地理教育系统的结构性、逻辑性、科学性。首先,要遵循先易后难、先初中后高中的校本教材研发原则。可从研发通俗易懂的乡土地理开始,侧重自然、人文、风土人情等地理现象的逻辑呈现。如《走进钦州》《三娘湾白海豚》《钦州湾地理》等。再者,校本教材编写要融针对性、科普性和创新性于一体,切合不同层次的学校和基础各异的学生。因此,事前要做到“三备”,即备学校、备学生和备课标。熟悉乡镇中学文化底蕴,整合乡镇中学教育资源,凝练校本教材内容,借鉴有关编者经验,编写实用性的校本教材。
(五)教育实习指导
指导师范生教育实习是教师新课程知识应用、技能内化、素质完善的又一捷径;也是一次全方位的继续教育过程,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为此,高校教师必须把握地理课程标准,分析中学地理新教材,理清新课程知识层次与脉络,熟练运用现代地理教育教学方法。这需要指导教师读懂师范生学习心理、实习心理、专业优势及兴趣爱好等,在此基础上对师范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引导他们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教案、备好作业。在教育实习中,师生要深入了解实习学校的学风、教风和班风,熟悉中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实施亮点,关注新课改实施意见的反馈,使实习生能尽快适应新课改、融入新课改。同时,重视指导教师之间的经验互动,指导教师与实习生的交流互动,指导教师与中学师生的合作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实习结束后,师生都要善于总结经验,及时弥补专业知识与技能,坚定地理新课改信念。
(六)网络自主学习
网络教育模式是信息智能化产物,是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兴模式。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为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广播、电视或网络课程的培训,自主、自助地按照自己的学习进程,获取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当前,可供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自主学习的全国性网站不少,如“初中地理学习网”“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地理教师网”“王民教育网”等。教师可以随时上网浏览中学地理课改的最新进展,也可以利用互动平台与课程专家进行交流学习。此外,联合相关新建本科院校,建立区域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网,将学历和非学历教育问题整合起来。利用继续教育网络平台,把名校名师优质培训资源最大限度地让全体教师共享,同时为引进国外先进的网上教师继续教育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七)顶岗支教锻炼
近年来,师范生到中学顶岗实习取得良好的人才培养效应,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不妨也采取类似的做法,即实施“顶岗支教”工程。在确保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安排青年教师到中学从事半年或一年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与师范生顶岗实习有机衔接起来。目的是促使支教教师体验新课改,熟悉中学地理教学常规工作,争当新建本科院校地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先锋。同时,让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对比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规律;围绕“我要成长为什么样的高校地理教师”及“怎样成长为一个合格的高校地理教师”去思考、去开拓实践,这无疑是教师成长的最便捷模式。因而,青年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端正支教态度,虚心向一线教师求教,以积极心态投入顶岗支教工作,做到学有所成、教有所获。再者,顶岗支教模式不仅对教师教育有利,也是推动新建本科院校与中学科研合作、专业培训、人才交流的新机制。
四、结语
一、教师继续教育难的原因
1、教师缺少内驱力
不同的教师处于人生和事业发展的阶段不同,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经历,有不同的追求和价值取向,因而,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态度和内驱力不同。
对在职教师可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如:根据本人对职称的追求,可分为已达最高职称、未达最高职称;根据对工作的态度,可分为积极进取型、安于现状型、无所事事型、等待退休型;按工作经历,分为新教师、老教师、老资格教师……
不同类型的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不同。据了解,约有30%的教师希望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自己,能认真听讲并作笔记,并希望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或教学研究中;约有40%的教师,只停留在听的层面,对于精彩内容也只能达成“听听激动,想想感动,最终不动”的结果;还有约30%是坐不住的教师,他们没有追求、没有上进心,关心的是生活、工资而非事业,无学习的内源性需求,无论怎样精彩的讲座,都无动于衷。
2、进修学校缺省定力
一方面,经过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大多数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目的已从“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转向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另一方面,进修学校非学校的行政上级,没有直接考核培训对象的行政权;再加上,进修学校为了节约开支和时间,往往按高中、初中、小学与幼儿园三个学段分段培训,每个讲座让整个学段所有的老师听,对教师的针对性不强。同时,由于同期培训人数多,后面的老师看不到、听不清,气温又高,培训环境恶劣,而学校主管领导往往另有安排不能到场,这些都造成进修学校对教师缺省定力,部分教师坐不住。
3、专家讲座缺乏吸引力
进修学校没有对讲课专家实施考核,专家只凭自己的良心讲课,不必考虑讲课的效果,所以,在培训过程中会出现以下几方面的现象:(1)专家没有“必须完成……”的要求,讲课的随意性很大,绝大多数专家一开始滔滔不绝,中途匆匆而过,最后草草收场,虎头蛇尾,该讲的重点内容却没讲透。(2)有许多专家,讲的是没有建立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的高深理论,与教师脱节,与教学脱节,让教师们感觉与自己无关。(3)一些专家所用的课件并非为本地、本次教师继续教育量身定做,有的早在省级或市级教师进修学习或其它场合用过,缺乏新意,教师反感。(4)各个专家之间的讲课内容不连贯,没有针对同一主题展开,每半天换一个专家换一个主题,东敲一头,西打一棍子,听的简直是“新闻快餐”,无法深入。(5)个别专家,虽来给教师讲学,但又怕教师去研究其同样的课题成为竞争对手,讲话遮遮掩掩,不肯提供课件和相关材料。(6)有些专家的个人能力受到教师们的质疑,有的专业素养欠突出,有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有的普通话太差。以上种种,导致专家的讲座缺乏吸引力。
二、解决办法
1、有始有终,增加内驱
教体局要加强领导,对专家的讲课有追踪,定期向学校或教师通报专家的研究进展,介绍相关课题的研究情况。行动连贯,有始有终,会让教师感受到上级领导对继续教育的真正重视。
各学校要选择继续教育中所学的某一专题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和讨论,交流心得,汇报成果,真正将所学理论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学期末递交一份心得体会,让“专家—教体局—学校—教师”联成一片,遥相呼应,使专家的讲课内容在时间上、空间上不断延伸,在工作上和教师内心上扎根,让教师感受到继续教育确实与工作休戚相关,从而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增加内驱力。
2、对口供应,提升引力
心理学上的“边际递减效应”告诉我们,雪中送炭强于锦上添花,有时泉水比钻石更珍贵,只有需要的才是最好的,所以,培训内容要根据教师的需求对口供应,才能更受老师们欢迎。
首先,教师进修学校要对教师按从教年级段、学科、工作性质(管理类、教学类)等进行分类,分别邀请专家,让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培训主题和内容,尽量做到从教年级段、学科、工作性质等对口,不搞只按从教年级段培训的一刀切。
其次,讲课专家要考虑到教师工作的着力点是育人,主要任务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而非教学研究,不需要高深的教育、教学理论,需要的是建立在教育、教学理论之上的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措施,所以,要把握“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原则,为听课对象量身定做讲课内容,寻找与听课对象匹配的教育、教学实例,让听课者觉得情景相似、原理相同,从而产生共鸣。
增强讲座和培训的针对性,可增加教师的认同感,提升讲座的吸引力。
3、确定主题,深入挖掘
历史悠久的教育发展到现在,可研究的课题很多,但教师继续教育应该有侧重点,教师进修学校应每年只确定一两个主题,深入挖掘,这样才可取得实效,切忌滥而不精。
进修学校要根据教改发展的形势和本地实际,确定本年度的培训主题,合理安排和邀请专家,让请到的专家对同一专题讲一天以上的课(特例除外),这样才能把专题讲详细、讲深入,达成可操作。同时可要求同一年度邀请的专家研究同类课题或相似课题,让接受学习的教师觉得第二位专家的讲课是第一位专家的延续或补充。
“深挖井,见甘泉”,只有经过深入挖掘的主题,才能达到把理论变成可操作性的实践——这才是教师继续教育的最终目的。
4、连横合纵,步步为营
教体局要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设立专门的组织对进修学校进行考察和把关,多调研,多了解情况,过问继续教育的实效,关心存在的困难。
进修学校与专家之间,要改变“一期讲座签一次约,讲座完了专家的使命就完成了”的现状,对专家签约期可适当延长,并对专家进行适度考核,对培训效果要有追踪、有后续工作。
专家、进修学校要达成共识,对培训对象负责,在完成讲课内容的基础上,对教师可适当布置一些作业,促使教师动手、动脑,并共同实施对培训教师的考核。
学校在校本教研中,要围绕当年的培训主题,帮助和引导每位老师找准自己专业发展的“真正起点”,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把培训专题做实、做细、做透,直至灵活应用。
连横合纵,步步为营,最终可致集思广益。
5、外在调动,内在激发
进修学校要回归到“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培训目的上来,不能以营利或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为目的,要尽量改善培训环境,分散场次,减少单次培训的人数,给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人人能看到和听清教学内容,提高培训学习的实效。
在兼顾品貌、性别、年龄等情况下,应邀请有名望、真正学有所长的高素质的专家学者讲课。
教体局、进修学校和学校要加强宣传和考核,制订相应的制度,组织相应的活动,让教师完成一定的任务,激励和督促教师的学习。
关键词:高职;企业顶岗实习;教师
1前言
继续教育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为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及技能。改革开放以后,高职教师培训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教材教法过关为主的非学历阶段、学历补偿阶段、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结合的继续教育阶段。目前我国多数地区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已经进入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相结合的阶段,并逐渐以非学历教育为重点[1,2]。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所处的阶段及侧重点,采取体验式及委托式的教学模式接触行业技术前沿及理论发展趋势,并加强国际交流,是向高职教师传递前沿知识、更新教育观念以及强化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体验行业技术前沿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一线技术人才。然而行业技术革新的发展往往快于职教课程的设置,这就要求职教老师对行业技术热点有一定程度的包围,方可在教授课本知识之余,还能使得学生能对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适应性。而采用体验式教育模式来对高职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加强对行业前沿的体验可有效提升教师对行业前沿趋势特点的把握。体验式教育指根据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专业需求,组织联络行业内优势企业或前沿单位,为受训教师提供可有效体验行业前沿的培训环境(或是平台)。体验式培训可以生产项目为导向,甄选前沿项目,并派遣受训教师以项目参与人员的身份参与项目并适当承担一定工作,来掌握专业相关的最新技术发展及实施动态,同时了解生产项目实际运作过程中各种专业协同工作的流程。也可以技术革新点为导向,把握行业技术革新热点,将受训教师派驻到具备技术优势的具体企业,近距离接触体验技术革新的跃进。
3感知理论发展趋势
继续教育不仅关注教师在对行业前沿的把握,还需要使其在理论知识体系和业务能力上有持续的提升。因此采取委托的方式,依据培训目的,将具体培训工作委托给具备理论优势的相关中科院、本科院校或者专业培训机构,有针对性的为受训教师开展专项项目的培训,可帮助高职教师增进对行业理论发展趋势的了解。例如在理论更新方面,可由组织受训教师不定期的走进校园,走进实验室,走进科研院所,利用教学科研的单位在理论上优势,使得受训老师熟悉并掌握最前沿的专业发展动态或是接触尖端及研究成果。
4加强国际交流
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职业教育事业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国际交流是本着为受训老师提供国外先进理念为目的,与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职教院校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定期组织受训教师开展国际交流或以进修培训方式,了解国外先进的职教理念、职教方法、职教手段、课程设计、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等信息)。例如组织受训老师进行国外院校进行研修,深度了解国外职校在校企深度合作、跨学科学分认证体系、职业认证体系、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先进做法或理念。也可以国内讲座论坛方式,聘请国外合作学校选派各专业的精英教师定期到国土资源技术学院开设交流讲座,为受训老师提供交流平台。
5结语
总的来说,理论在发展,行业在进步,培养合格的毕业生需要高职院校教师能与时俱进不断的提升自己,来满足行业发展对教学要求。而是采取体验式教育方式促进教师对行业技术前沿的了解、委托理论优势单位加强教师对理论发展趋势把握,以及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是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有效继续教育方式。
作者:杨柳 詹芳香 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宁.21世纪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05,3(61):123-128.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将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终身教育的理论进入了蓬勃的发展期,主要标志是世界各国对终身教育和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并相应的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各国开展终身教育的最高准则和依据。法国国民议会在1971年制定并通过了一部比较完善的成人教育法《终身职业教育法》,而且还在1984年通过了新的《职业继续教育法》对一些问题作了补充规定。教师继续教育是以终身教育为指导产生并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处于在职培训时期,主要进行学历提升培训和技能提高的补偿教育,使其能胜任基本的教学工作。90年后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教师态度、知识、技术和能力方面的专业发展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知识、技能、情感一体化教育,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重心开始向质量提高阶段转移。目前中职校的继续教育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的,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职校办学水平。
二、职业规划是发展举措
职业规划也叫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学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人中国,它是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成就等随着赶时间而发生变化的过程。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研究的先驱者,富勒(FrancesFull-er)在《教师关注问卷》中提出了四个阶段:任教前关注、早期生存关注、教学情境关注、关注学生,使人们认识到教师是由关注自身、关注教学任务,最后才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及自身对学生的影响这样的发展阶段。在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研究过程中,比较成熟的是费斯勒1985年提出的周期动态模式,他把教师的职业生涯划分为八个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入职阶段、能力形成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职业受挫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职业低落阶段、职业退出阶段。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1966年,《国际标准职业分类》第一次正式认可教师职业,将各级各类教师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这一大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6年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文件中,明确提出:“应当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应经过严格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众所周知,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主要包括:职前知识、技能的准备阶段、在职实践阶段,而专业化发展的重点是在职的实践阶段。继续教育的重点就是,提升中职教师在职时的知识、情感、技能,这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只有认清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以及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要求,才能针对性的开展继续教育,做到科学合理的安排,对于刚入职的年轻教师,要实施“青蓝工程”重在培养引领教师全面业务达标;对于中青年教师要加大扶持力度,实现质的飞跃,通过专家引领、校企合作培养“顶梁柱”;对于处于稳定性和停滞阶段的中老年教师而言,要通过“传帮带”形式激发其积极层面。由此可见,认清到职业生涯理论中的普遍规律,对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生利主义是师培宗旨
1918年,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指出,生利主义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指能生产出有利之物,如农业生产出谷物、工业制造出各种器具等;二是指能生产出有利之事,如商人通过商品流通使商人和顾客互通有无、医生为人们解除病痛。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生有利之物”与“生有利之事”,就是生产出有利于社会与人群的物质财富,培养出服务于社会与人群的技术本领。“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这是整个职业教育的宗旨。陶行知认为建设一支有生利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办好职业教育的保证。在对“生利主义之师资”的论述中,他指出要成为职业教育的合格教师,第一,必须具备“生利之经验”,也就是必须具备从事职业的实际本领或者专业实践技能。第二,必须具备“生利之学识”,也就是必须具备职业教育的专业知识,没有学识作为经验指导,便会固步自封,不求进取。第三,必须实施“生利之教授法”,也就是教育方法,不同的专业各不相同,职业教师应该熟悉学生的心理及教材的性质,教、学共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职业教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的论述中,陶先生指出三种方法:(一)收录普通学子教以生利的经验、学术与教学;(二)收录职界之杰出人物教以生利的学术与教学;(三)延聘专门学问家与职业中有经验者同室试教,使其互相砥砺补益,成长为职业教师。不同的职业学校,可以根据自己职业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一支生利的师资队伍,而生利的最直接经验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践,对于中职专业课教师而言,每年都有50个学时的企业实践要求,这一规定较好的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意图,达到了培养生利之师资的目的。因为专业老师进入企业,深入生产第一线,参与企业生产与研发,能带动与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便于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快速成长。其次,企业的技术专家也可以走进校园,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企业骨干还可以参加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参与研讨、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计划。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设计出高质量的、实用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对于培养合格的中职毕业生是中职校所迫切所需的。最后,校企合作还可以解决职校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通过校企的深度合作,可以实现设备的资源共享,老师可以接触到先进的教学设备,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对于今天的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来说,我们要在做好技能大赛、课堂教学大赛、创新大赛的同时,重点做好校企合作的文章,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的投入,对企业进行对口培养,让更多的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提高专业教师的生利之经验,圆满完成社会实践的要求,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
四、结束句
随着经济的不断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于承担职业教育的教师而言,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我国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起步晚、发展迟,这些因素让我们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理论研究,遵循教师发展的规律,才能探索出科学有效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师培之路。
作者:荀大勇 单位: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金林祥,胡国枢主编.陶行知词典[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
教师专业是动态发展的、终身持续的过程,现代教学应是建立在教师学习基础上的。必须在加强和发展教师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以适应学习化社会、终身化学习的需要。由此通过对教师专业观发展历程的回顾,通过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时代内涵以及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改革原则的论证和阐述,探讨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创新的机制,明确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学的发展性是一种不断演进、不断超越的创造发展历程。因此,努力实施继续教育工程,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展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面临新形势的需要,是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综合实力的需要,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教育夯实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必将迎来一个美好的春天。
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学习期间,在与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实践,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现将一些学习体会做个小结。
一、通过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观念:对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通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他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二、教育无小事。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具有自立发展能力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三、就人格而言,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
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及教学环境和特色来很好的贯彻和应用它们。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除了需要不断客观的看待“过去的我”,我们更需要一份持久的热情,一份对教育、对学生、对社会的神圣信仰与追求!
有人说,教师是春蚕,是蜡烛,是航标灯,是导航员。而我要说,教师就象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需要吸收多方面的营养:有科学的教育思想,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言论,有广博的学识,有令人佩服的教学艺术,有较强的人格魅力,有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始终在做着一个“好学生”。多年来,在教学工作的同时,我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这股春风吹来之后,我更感觉到如鱼得水,反复翻阅新课标,领会其中的真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我都积极参加。 “教师应有一种苦读,苦学的精神。”苦读、苦学应该是教师的“天性”。学习研究新课标新课程,让我有了方向从学习中我懂的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我在不断的学习,也在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探索,从教材、教参、课程标准中去触摸新课改的灵魂,准确把握教学的尺度。研究中考题体会其中蕴涵着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在同行身上学到的好方法也及时去应用。我和学生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我想,所谓的教学相长就是这个意思吧! 如此种种,我在做“好学生”的基础上,也在努力的做好教师。做“好学生”是磨练我的重要历程;而做一名好教师是我的终极目标。总之,继续教育学习的收获是非常丰富,它引发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然而,憧憬未来,我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是曲折的,毕竟这些思考和理论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去尝试和运用,并最终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东西,我想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最后用一句话和大家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绵阳市教育局《绵阳市教师教育xx规划》和新课程改革实施的需要,结合我县大部分老教师现有的工作情况,特制定《平武县小学老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标:
1、通过对小学老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新课程改革培训,使老教师牢固树立“在岗尽职尽责”的思想;
2、克服老教师在新课改中“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克服认为新课改是中青年教师的事,因而消极等待退休的错误的思想,树立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3、研讨:以“新课改与老教师的困惑”为题,共同研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找出解决问题方法。
二、培训对象:
在岗的小学高级教师。年龄范围:女教师50岁以上,男教师55岁以上。
三、培训时间:
每年举办一次,培训时间为五天,学时50。
四、培训内容:
1、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2、新课改的教学与实践;
3、老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4、电脑基础知识培训;
5、专题研讨:⑴“新课改实施中,我们的得与失”;⑵“新课改离我们有多远?”⑶“暮年壮志不已”,与我县优秀老教师作交流。
五、培训要求:
1、加强培训管理,认真制定培训课程计划。教师进修校要加强对学员学习的管理,严格执行学习考勤制度,每天对学员学习情况进行公布,表杨学习认真的教师,批评敷衍塞责,学习态度不端正的教师。教师进修校要认真选派优秀教师制定出培训课程计划,组织教师针对老教师的特点写好教学讲稿,开展好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2、安排好教学工作,选派老教师参培。各小学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前安排好学校的教学工作,选派老教师参加培训,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派老教师参加学习,否则追究学校领导的责任。
3、端正态度,严格要求。参加培训的教师必须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参加学习,不得以任何借口迟到早退。参培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师职业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在岗一天就要牢固树立“在岗尽职尽责”的思想,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4、学习新课改,理解新理念、掌握新方法。参加培训的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根据自己近几年的教学经历进行反思,重新理解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和思想,看自己的新教材教学工作与新课标的要求有多远,是否是:“穿新鞋走新路,或是穿新鞋走老路,还是穿旧鞋走旧路,抑或穿旧鞋走新路。”从而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改进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教学,学习新的教学方法。
5、学习电脑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教育信息技术。要学会电脑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教育信息技术并不难,参加培训的教师不能因为自己年龄偏大就不学习电脑基础知识,就不掌握基本的教育信息技术。参培教师要学会从网上获取教育资源,从网上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6、培训与教学相结合,认真组织考核。教师进修校要根据参培教师年龄偏大的特点,把培训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抓住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也可多组织教师进行观摩课堂教学,然后进行讨论。在学习结束时要认真组织考试和考核,考核的方法可实行多样性:说课、讲课、评课、教学设计等方法都可进行。结业成绩通报全县。
六、培训保障:
1、领导保障。各校领导要高度重视老教师的培训工作,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重视他们几十年教学的经验,帮助他们总结工作中的得与失,要重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更不能歧视老教师。尊重和爱护老教师是千百年来优良的教育传统精神得以传承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