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理课堂反思

地理课堂反思

时间:2023-07-31 17:26: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课堂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课堂反思

第1篇

【关键词】能力 情感 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48-01

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经验,从四个方面,谈谈怎样才能培养初中生反思能力,进而打造出高效的地理课堂

一、对所学知识反思

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也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因此在地理课堂上,学习某部分内容时, 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知识储备是否达到了活动所要求的程度 , 包括对地理知识记忆的熟悉程度, 对知识本质属性的理解程度, 对知识的各种表达形式掌握的程度。在经历一些学习活动后, 要反思自己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这些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是如何联系的, 反思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有无欠缺。若有, 这些欠缺是如何造成的, 如何尽快补救。《美国》是七年级地理教科书中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第一课时分析了美国的人种构成以及美国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第二课时则主要认识美国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学生们对以上知识学习后,有了如下清醒的认识: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大国,同时辩证地让学生看到美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大国和环境污染大国。

二、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反思

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生带入知识再发现过程的教学,让学生观察研究对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利用已有的知识,经过深思熟虑对问题做出猜想, 提出自己的假设; 设计调查或实验方案;实施调查或进行实验验证假设;利用各种形式交流得出科学结论等,是探究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尽力回忆自己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步探究活动,开始是怎样想的,走过哪些弯路,碰到哪些钉子。为什么会走弯路, 有什么教训可以吸取;自己的思考与老师或同学的思考究竟谁对谁错,哪种方案最优;自己在一些思考中能否做某些调节,为什么当时不能做出这些调节;自己在思考中有没有做出某种预测,这种预测对自己的思考是否起到了作用;自己在预测和估计方面有没有带普遍意义的东西可以归纳等,这样不仅使探究课题的方案、过程直接得到了改进,而且在评估和改进方案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相关技能,为今后对类似课题方案的优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对探究活动中相关的问题反思

若要避免“一知半解”式的学习, 必须将思维的触角伸展开,激活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带着问题, 带着探究的欲望离开课堂, 把对问题的研究延伸到课外, 既延长学生思维的时间, 扩大其思维的空间, 同时也暗示创新没有止境,探究没有尽头。如在学习省级行政区一节课时,好多同学都不能完全对34个省级行政区理解记忆,学习效果很不好。笔者从自身和学生两个方面寻找教学活动过程中,低效的原因。课堂上,虽然不再是“一言堂”、“满堂灌”,但把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热情和兴趣没有完全调动起来。作为老师的自己,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有很好地控制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向,在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上,做得很不够,在创设愉悦、自主的学习氛围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问题更加突出的方面是,在地理课堂上没有让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例,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就说不上什么构建高效地理课堂了。我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反思,问题不难找出。后来,笔者告诉学生,用顺口溜巧计34 个省级行政区,如:两湖广宁重河山,五江港澳青陕甘。云贵西四地上天,内蒙台海福吉安。

四、对学习中的认识、观点反思

在地理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将所学知识与个人经验结合起来, 触及学生的态度与情操, 发展智慧, 提升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并非是虚无缥缈的, 应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过程来体验、培养 。如学完“中国气候”后,有的学生说:“冬季风在条件发生变化时, 可以形成寒潮。这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都在发展变化之中 。”学习了“台风”后, 有的学生说:“台风有时对人们有益, 有时对人们有害, 因此我认为对待一个问题或一个人, 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 。”“要辩证地看问题, 要善于从不利中找出有利的方面, 还要从逆境中看到希望。”学生的语言虽然显得有些稚嫩, 对道理的感悟略显生硬, 但是它毕竟是有感而发, 说明使学生的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总之,反思使人进步,反思是换一个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是发现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去进行改进。学生的反思如同生物体吸收营养一样,别人是无法替代的,这就需要老师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反思的能力,坚持下去就会取得成效,也才能打造出高效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张绪生.论初中物理的教学反思[J]. 学苑教育. 2010(20)

[2]鲁媛媛.教学反思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 学周刊. 2010(09)

[3]王波儿.中学教师教学反思现状初探[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09(10)

第2篇

1.反思教师自身的素养

在上课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方方面面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作为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教会地理知识,还要用自己的地理素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课中感受地理的魅力,从心底爱上地理课。在目前的高中地理课堂上,有一部分教师对于自身的专业课素养不重视,认为教地理只是为了学生的考试,这是教师所要反思的。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懂得如何教书,更要知道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让学生从内心喜欢并认同地理这门学科。

2.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积极进行集体备课

教师共同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反思,在现在的教学中更注重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互相查缺补漏,共同开发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知识量储备相同的教师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是完全不一样的,在集体备课的情况下,大家可以共同讨论在地理教学课堂上要如何高效地上课以及如何解决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等,通过大家的讨论和反思有效提升高中地理的课堂效率,及时反思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缺点,让自己掌握更好的地理教学方法。

3.反思地理课堂的教学是否有效

课堂本身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场所,但是作为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越多,学生不一定越会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授正确而有效的知识。例如,教师从高三到高一教学的时候,对于“地球的运动”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就会无意识加大难度,让学生畏惧地理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能不能适应这个阶段的学生。

二、利用教学反思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对于目前高中地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思,并提出解决办法才能有效地提升高中地理课堂的效率。通过上文对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按如下方法改革地理课堂教学。

1.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在培养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高中时期是学生形成地理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该更加重视这个阶段的地理教学。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方式很有必要。比如,在学习“中国雨带”的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新闻,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中国雨带概念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

2.利用课堂提问的教学技巧

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诱导学生回答问题或者学生提出疑问,比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中国雨带”如何推移,学生可以先根据之前的知识整理出推移规律,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在学习时,也会跟随雨季的变化而产生好奇感,从而自由进行想象,不懂的问题也会积极进行提问。

比如,“中国雨带”的推移是受什么影响的呢?教师可以解答学生的疑惑,这主要是受夏季风强弱的变化以及移动速度快慢的影响,而这也是取决于副热带高气压的势力。夏季风势力强、推移速度快,就会出现北涝南旱的现象;而夏季风势力比较弱、推移速度慢,就容易出现北旱南涝的情况。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这样的学习更好地掌握高中地理的一个大难点,同时,这样的课堂教学也是高效、有质量的。

3.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效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这样不仅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有效增加课堂容量,而且可以通过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激发高中生的学习欲望。高中的学生对任何知识都有很强的求知欲,多媒体这种新颖、形象的教学方式更能得到学生的欢迎。

第3篇

一、冷场原因

教师的教(包括教师的专业水平、态度、情感、方法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学习的态度、兴趣、方法、效果等),一般情况下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了冷场,即教学的有效性很差。

1.教师的专业水平的限制和教学经验的不足。对于刚步入教学岗位的教师遇到冷场的现象较多,或因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能力不够而囊中羞涩,或因对学情的了解不够而曲高和寡,有时也存在启发不到位、设置问题没有梯度不利于学生探究,或对新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当,流于形式,或者创设问题情境不能恰到好处的问题。这些都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堂的非情感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如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时教师只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绪体验和情感体验则漠不关心,因而引起了学生的苦恼与恐惧。

3.使用的教材比较陈旧,内容抽象,语言单一。且教师所举案例陈旧,缺乏新鲜感,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教材和学生唯一的学本,上课时照本宣科,不对课本进行知识拓展和思维挖掘,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使得学生的情绪不能够得到激发,思维不能够得到发散。

4.教学方式的老化和教育理念的陈旧。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语言贫乏、教学活动单调,无疑会造成学生情绪的疲惫、思维状态的疲软,也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传统的教学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教学计划的完成、按部就班的训练,往往造成学生知识面窄、思维力弱,使课堂没有生气,使学生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5.学生长期被动式接受知识,对新的教学方式无法迅速适应。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的精心培养。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班中学生多来自农村,对新的教法很不适应,不能积极讨论、不能探究、羞于与人合作。或者同一所学校的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相差太大,使学生无所适从。

6.地理学科博大精深,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有一定难度,如天体系统、地球运动、地理意义、大气运动、地壳运动、洋流等知识,学生的认知结构很难在短时间里建立,若急于求成就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二、措施

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围绕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和个性化学习的全面发展。为了落实国家新课程标准,让高中地理课堂活起来,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欢、学有成效的教学活动,教师应该改革课堂,具体应注意以下方面:

1.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创造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心理安全的空间。

教师应该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进入课堂,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重视情感对思维的激励作用,多使用激励性评价。课堂教学中有宽松的心理氛围,学生有愉悦的心理体验,则会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达到最佳状态,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精神状态。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不能批评,而要肯定他的勇气,鼓励他下次做得更好。严厉的教师一定要改变作风,否则,就不会有主动解答问题的学生。

2.用教师的激情调动学生的激情,多渠道地促使学生积极地思维。

教师要拥有和保持一份激情,并在激情的推动下,恰如其分地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活泼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语言生动有趣,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促进学生的参与、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还可或组织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如测量当地地理坐标,考察城镇布局等;或组织一场小小的辩论。

3.创设问题情境,促进主动探究。

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仔细琢磨,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尤其是要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善于提出一些根本对立的观点来引导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应该多提出一些高质量的、有思维价值的、值得学生争论的问题,以此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例如,学习海水的温度,提出海水的热量来源于海底的地球热能,让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反对的理由。

4.根据学情加工教材,创新符合实情的教学方法。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主渠道,是学生获得进步与发展的主阵地,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障,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实现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教学设计要符合新课程理念

地理课程标准对原有地理课程的更新主要不是在地理内容上,而是在课程理念上。同样的地理内容,课程理念不同则教学方式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教学设计对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教学目标明确清晰;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地理课程标准讲究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提升到教学目标之中,要求针对课程内容,依据课程理念,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体现教学过程和师生互助。地理课堂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教学方法的优化讲究的是切实有效。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效益和效率就会得到兼顾提高。

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做到富有成效,必须突出地理学科特色--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高中地理课程虽然是系统地理,但也要突出空间性,揭示空间规律,培养空间思维能力。不能形成空间概念和空间分析能力的地理课堂教学是无效教学。比如,"气候"要综合地形,"水文"要综合地形和气候,"植被"要综合地形、气候、水文,"经济"要综合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政策,总之,体现综合性,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才有实效。

二、课堂教学过程要遵循课程改革宗旨

点燃激情,激发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知者,好知者莫如乐知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地理老师对地理专业的热爱,地理专业素养的广博,饱含激情的投入,特别容易点燃学生学习地理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和规律的点拨,提升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例如,我曾上一节地理的时事热点专题课,我准备了2009年日全食、西南大旱、上海世博会等十多个热点材料。如果单纯的引导学生把材料一个接一个地讲练完毕,一节课下来,生的收获只是掌握了这些时事热点材料所涉及的内容。有效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分析时事热点的方法,而不仅限于了解材料本身。因此,我先选取了其中一个材料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解决热点材料题的一般方法: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回顾相关的知识点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成相应习题后,我还进一步提出问题: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我们所学知识,同学们又可以怎样来命题呢?学生各抒己见,气氛活跃。可见,教师如果重视方法和规律的点拨,学生不但掌握了材料信息,更具备了分析同类时事热点材料题的能力,课堂更具实效。

三、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

自觉地反思行为是教师应具备和坚持的,教师越善于反思,教学能力和水平越能得到快速提高。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我们常常进行的是教学后反思。

例如: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上课时自己是否很兴奋?学生的状态如何?实际教学中是否超越了教学设计?有没有无效率和效益的环节?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哪一环节如何调整更有效?

教学反思在内容上包括:对教学观念的反思、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行为的反思、对教学反馈的反思。反思可以促使教师汲取教育教学理论,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勤于动脑,坚持写教学日记,听课交流。反思书写可简洁明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反思行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持之以恒,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四、更多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在教"书",教学是传授知识,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获得知识、得到发展。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发展。

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有"服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了"学",就无所谓"教"。所以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师要成为共同构建学习的参与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

总之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育理念教导下,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老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充分作好课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优化地理课堂教学,采取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课堂意识;角色;目标;兴趣;综合;探究;反思

一、角色意识――有效课堂起飞的“飞机场”

角色意识是课堂教学起飞的“飞机场”。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具备角色意识,才能把自己和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教师是课堂内容的呈现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可以引领课堂,但绝不能独霸课堂。学生是教学内容的接受者,学生更应是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和回答者。只有时刻树立角色意识,教师才能做到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建立轻松、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和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从而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目标意识――有效课堂飞行的“导航器”

教学要有目标意识。目标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方向,也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依据。本节课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明确如何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如何突破重点和难点、如何布置作业等具体教学环节,才不会出现教学跑题、主次不分、教学任务不能完成等现象。有些地理教师能够在教学方法、形式上下功夫,但注重了“怎么教”,却忽视了“要教什么”,更忘记了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失去目标意识的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流于形式,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综合意识――有效课堂飞行的“主姿态”

高中地理课程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综合性强。地理学是研究人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是地球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宏观系统。地理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地理事实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分析地理学问题时,不能就地理论地理,必须从大地理的角度,从时空综合、学科融合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弄清问题的关键所在。以区域地理中“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例:荒漠化就是沙漠化吗?干旱的自然特征就一定发生荒漠化吗?如何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发生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因素?……这些问题无一不需要用综合分析的地理思维才能获得科学的结论。

四、兴趣意识――有效课堂飞行的“涡轮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地理兴趣最有效的载体莫过于精彩的课堂案例和有趣的地理活动。地理课的教学案例或素材应具备生动、典型、时效、亲临的特征。地理课经常要呈现一些数据、表格和图片,比如必修一“地表形态的塑造”一章的内容,教师只需在课堂上展示各种内、外力作用的典型地貌景观图片,学生观察后,各种地貌特征就会马上了然于胸。课堂上也可以经常引用一些蕴含地理规律的诗歌、谚语、歌曲等,比如必修三“区域经济发展”一章的内容,可以放歌一曲《我的家在东北》,歌中完全唱出了东北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学生听了必然会兴致倍增。教师选取教学案例时要结合当前国内、国际最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蕴含地理意义的事件,或者列举学生生活中的案例,这些事件和案例具有时效性和亲临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体会、有互动,如云南大旱、日本海啸等等。地理活动是最好的地理课堂,教师应尽可能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哪怕是一学期一次也好,如在校园内观看月相、星空,到野外考察地质地貌,辨认石头、植被、农作物 ,去城市调查路口的交通流量、河流的污染情况、城市用地方式等等。运用丰富的地理教学手段既能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和好奇心,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和实践操作能力。学生有了兴趣,地理课堂何惧不能飞得更快、更远?

五、探究意识――有效课堂飞行的“飞天翼”

高中地理课程能力的培养应突出表现在:就不同尺度地理空间的地理现象提出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具有探究意识。自然界中很多地理现象具有很强的神秘性和探索性,因此很多地理问题无法给出统一或唯一的解释。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问题研究”这一版块,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能力的最好载体。教师应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探索意识,鼓励学生将课堂中解决不了的疑问带出课堂,甚至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有了探究意识,教师就不会轻视甚至抑制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提问的热情,就会做到从向学生提问多转向引导学生发问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少提“知识训练”型问题,多提思维性、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随时举手提问,允许学生之间展开辩论,甚至是和教师争论。有了探究意识,课堂就有了灵魂、有了灵气,地理课堂何惧不会有 “飞”起来的感觉!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地理教学 有效教学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这样的教学,既能促进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全面发展的教学;又能促进教师本身业务素质得到快速提升,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

这里的“有效”,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因此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有效教学之后,学生必须真正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二是,通过教学进程的延续,就教师而言,是否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时,自身的业务能力也应得到了真正的提高,从而能够满足将来的教学任务。相反,教师的教学如果不能做到这些,即使再辛苦,也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

二、当前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特征

随着新课程标准在中学的贯彻与实施,高中地理课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旧课程是由教育专家精心设计并由教师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一种课程,这样的课程具有预设性,即教师完全依据课程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实施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在新理念下的地理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互动形成的一种动态的建构性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地理课程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尤为重要。为实现地理课程的有效教学,只能选择能充分体现新课程价值取向的课程教学策略和模式。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课堂氛围

有效教学的师生关系包含了融洽的师生情感交流和知识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主体,要淡化自己高高在上的教师观念,将自己放置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多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学习地理的心理特点和难处,尊重学生思想,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谈话要和蔼可亲,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对于回答正确的,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对于回答不够理想的,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并给予启发、引导,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合作能力

依据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学生应是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的主体,一些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目标都应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习的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只是为学生服务和指导的;学生是主体,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索。比如在学习“时区和日界线”习题课时,笔者安排同桌之间相互讲解,然后找另一道相似的题目进行演练,通过相互之间的讲解和演练,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更好地对知识进行了解熟悉,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

在地理课程教学中,问题教学法就是通过创设地理问题情境,导出问题,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获得基础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找出问题后,教师可以将一些复杂的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再分到各个小组讨论,也可以直接将问题分小组讨论。学生根据问题积极展开学习交流,发挥集团智慧,寻找问题答案。最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结束后,教师依次请各小组代表交流意见,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意见陈述完后共同讨论、汇总。教师对各小组意见进行点评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在课上不能及时解决的,课后学生可以继续讨论。

(四)强化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1.对教学观念的反思。课后我们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如自然灾害对这一部分的教学,采用传统展示录像,分析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防御从知识掌握方向也可以达到目标。但是如果先让学生观看或回顾各种自然灾害,然后鼓励学生提出他们感兴趣的学习问题,再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教材、图书、互联网等多种渠道的自主探究,形成独特见解,并将自己的认识与观点进行整理后,大胆地与同学进行交流与分享,那么最终学生将自己建构起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全面认知。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3.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师的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4.对教学反馈的反思。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

综上所述,有效教学目前已经成为了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我们需要具备创新的勇气与信心,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使得我们所开展的地理教学工作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个人全面发展,更加出色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首先,要深入研究地理教材。专业人士指出:地理教材是“学”的材料,而不是“教”的材料,地理教材不是教学的依据,更不是考试的依据。作为地理教师,我们要正确理解这种观点。不能因此放松教材,而应对照大纲更深入地研究教材。除了学生手上的教材外,地理教师应多备几套教材,吸取各版本的优点,进而重组知识体系,这对优化教学效益至关重要。例如,在“气候类型”部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鲁教版中通俗易懂的判断方法。另外,书本活动题,对不同地区的学生并非全部适用。因此,教师应进行合理取舍、替换,充分用好身边的资源,如,在“温室效应”部分教学过程中,可设计“观察校园内玻璃花房”的活动题。这样,就可以避免因某些问题的不可实践性而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样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还有,教师可以对书本知识点的顺序进行重组,对难点知识想办法解决。例如,在准备“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这一节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找一张硬纸板,根据地球仪的大小把硬纸板中间掏空成圆形,使之可以套在地球仪上。这样,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到讲台前借助该硬纸板在地球仪上演示“黄赤交角”,通过操作,既加深了学生对赤道面、黄道面、黄赤交角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必不可少。

其次,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一般来说,学校都设有学科备课组,备课组成员应把查阅的资料拿出来,把备课过程中的问题拿出来,把各自所备的教案拿出来,通过讨论整合,形成最终的案,这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做了铺垫。

再次,要精选课堂练习。初中地理课程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在准备课堂训练时要有的放矢,要合理把握好达成度。所选题目不能太难,当然也不能太浮于表面,因为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课堂练习的准备过程中,我们精选题目,然后备课组内共同讨论,最终确定由六道选择题、两道综合题组成的一张高质量的讲义,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目标的达成度。

二、灵活的上课技巧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首先,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说,新课导入的用语,知识点之间过渡的用语,都离不开教师细心地进行艺术加工,从而以一种“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再比如说,课堂活动题的探究、思考,教师不能完全放开地让学生去实践,而应给以一定的指导,通过艺术化的指导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满探究的欲望,因好奇而积极思维,从而获取新知。

其次,要能给学生多一份自信。在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练习的评析等方面,教师要动足脑筋,从而把复杂问题以最简单化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即使那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也能兴趣十足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就会因为感觉“自己行”而变得自信,因自信而更加喜欢地理课,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深刻的课后反思是有效教学的升华

可能有些教师会这样认为,下课铃声的响起就意味着本节课的圆满结束,后面的任务应该是准备下一节课。其实不然。每一堂课教师并不是准备得十全十美的,在上课过程中必然会发现一些新问题。因此,在课后及时去发现问题,记下教学随感,是教师应该去做的一步。

首先,反思课前准备内容在课堂中的落实情况。如果精心的课前准备内容没能高效地运用到课堂中来,那么教师的预期目标就没有充分实现。

第8篇

【关键词】课题研究法 探讨 地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67-0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回归教学本真的呼声日渐高涨。人塑人,即有知识的人去塑造需要知识的人,是教学的本真。学校教学本真的阵地在课堂,回归课堂,探讨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趣性”、“有序性”[1]是实现教学本真的重要途径。

从教与学的角度来划分,地理课堂教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学而服务于学的地理课堂教学;另一类是基于教而服务于教的地理课堂教学。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先学后教”的理念,投入时间多,着力于学生潜力的挖掘和未来持续发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面对的主要是生成性问题,无预案,容易暴露教师的专业素质状况和驾驭课堂能力的高低;后者是以教师为中心,充分体现“先教后学”的理念,能够节约时间,着力于学生现实的需要,储存和提取知识的效率高。教师面对的主要是预设性问题,有预案,不易暴露教师的专业素质状况和驾驭课堂能力的高低。因此,眼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就分成了两派:走“先学后教”之路,以“导学案”、“问题卡”、“学习报告”等为工具,以学生学习小组为基本单元,轰轰烈烈地实施自主式或展示式的地理课堂教学;走“先教后学”之路,以教材、教辅、试题等为工具,热火朝天地开展知识的储存式或提取式的地理课堂教学。面对现实,孰重孰轻,很难评判,这自然就成为了课程改革的一道难题。要解决这道难题,就必须回归教学本真。就需要一种方式方法,来探讨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趣性”、“有序性”。

笔者认为:课题研究法是探讨地理课堂教学的独特方法。其理由有三:一是用教育科研的程式来探讨地理课堂教学,将教育科研活动与教学研究活动有机结合,能促进教研活动的升格出效;二是师生不分主导、主体,共同运用教育科研原理,聚焦问题,对比筛选出关键问题,形成课题,设计出解决课题的方案(或思路),开展地理课题研究式的教学活动。当然教育科研原理需要教师灌输,耗时要少,选择“先教后学”是最佳的方式。选择“先学后教”也是无可厚非的。由此看来,课题研究法能将“先学后教”和“先教后学”有机结合,具体问题,具体选择,无疑是解决地理课堂教学范式的有效方法;三是课题研究式地理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把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结合,设计出课题,引导学生进行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是一种使学生习得知识、培养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活动。”[2]教师学会了研究,教得深入。学生学会了学习,学得深刻。

掌握课题研究法的基本操作范式是实现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有趣性”、“有序性”的关键。

第一,依据地理课标,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活动中寻找问题,追问问题,聚焦问题,确立课题。例如,大多数文科生对地球运动部分知识学习十分吃力,考点多,难点多,需要的其它学科知识点多。如果按照“先教后学或者先学后教”等方式教学,事实证明,不但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反而令学生望而生畏,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如果我们师生共同寻找这部分内容的主要问题,如四季五带是怎么形成的?然后引导学生去追问,四季五带有何特征?是怎么划分的?为什么?最后聚集问题,都与黄赤交角有关。于是确定出课题:研究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第二,依据课题,确定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的目标是:黄赤交角的大小,黄赤交角会产生哪些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概念及来源,太阳直射点概念及太阳回归运动规律,晨昏线概念及与太阳直射光线的关系,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概念及时空分布规律。

第三,依据研究内容,选择研究方法,确立研究思路,实施课堂教学。研究本课题的内容,概念多,知识点抽象,立体空间强,需要学科知识点多,因此,本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课堂教学适宜选择“先教后学”范式。

第四,依据课堂教学效果,对该课题进行深度反思总结。由于学生对这一课题的相关概念、原理、规律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再对课题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锤炼,将别人的知识进行一次自己的思想革命,批判性的质疑、吸收,升华形成自己对该课题的感悟和观点。由此,课堂教学适宜选择“先学后教”范式。

总之,课题研究法就是以教学活动的内容(课程)和形式(教学方法)为研究对象,按照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式,开展课堂教学范式的选择或课题式教学活动,探讨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趣性”、“有序性”,具有深化教与学的认识价值,改善教与学的实践价值之功效。

参考文献:

第9篇

>> 基于情境创设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地理课堂 创设问题情境,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建构动态生成的生命化地理课堂 中师地理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探索 地理课堂动态生成的“三策略” 在动态生成的地理课堂中放飞生命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地理课堂探究性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浅议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课堂情境的创设 浅议地理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的途径 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创设愉悦情境激活地理课堂 巧妙创设情境,激活地理课堂 浅析情境教学在地理课堂上的应用 动态生成,让地理课堂更精彩 巧用动态生成资源盘活地理课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生:夏季,地中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天气晴朗。冬季,地中海区受西风带的影响,西风从大西洋带来温湿的空气,形成较多的降水。

师:为什么地中海区冬季会受到西风带的影响,而夏季不会?出示图5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图6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示意图。

图5 地球上的气压带 图6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

和风带模式图 的季节变化示意图

(分别源自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第37页图2.10、第39页图2.11)

生: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也北移,30°N—40°N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气压带、风带也南移,30°N—40°N的大陆西岸受西风带的影响。地中海及其周围地区刚好处于30°N—40°N的亚欧大陆西岸。因此,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降水较多,而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天气晴朗。

师:请学生总结地中海气候的特征及成因,如下表1。

表1 地中海气候的特征及成因

【评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过去的课堂教学。创设学习情境,启发学生思维,“使教师因此而少教,学生因此而多学,让校园充满着欢乐”(夸美纽斯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过程教学,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这才是“减负增效”的根本所在。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实质是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主,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即“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它的模式为“刺激—启动—反应”。

第10篇

摘 要: 传统教学中教师只管自己讲、不管学生是否接受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重新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

关键词: 高效地理课堂 地理教师 要求

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有研究表明,传统的课堂教学至少有50%的时间是无效的,而对于教材大纲要求掌握的80%以上的内容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学、教师点拨、当堂测试获取的。因此,传统教学中教师只管自己讲、不管学生是否接受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重新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在阅读了大量的可读文献和资料后,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我认为,要打造有效的地理课堂,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

首先,确立有效的教学理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间就是生命和财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谐社会的战略取向,世界性的有效教流,无不催促呼唤着有效地理教学。因此,作为涉及方方面面处于边缘学科的地理教师,更应该有责任在地理教学课堂上确立并实施“效果、效率、效益”三统一的教学效能观,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真正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课堂教学应体现在正确教学策略的指导下,达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正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尽可能少的(合理的)教学投入,让学生收到尽可能多的实效,从而使课堂教学有较高的教学效能。优质高效的教学效能观将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策略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优化与组合。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使课堂改革具有实践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全面考察课堂地理教学过程。地理教师必须全面考察课堂地理教学过程,才能达到有效理课堂教学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那些学困生的课堂反应,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以促进全班学生都能有效高效地学习。教师在这一节课中亲身体验和经历了师生之间的心理碰撞和共鸣。地理课堂要将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想象的自由、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及展示创造力的机会和条件。

第三,调控教学节奏。教学过程是变化的、灵活的。一个教师的调控特色往往表现在他对节奏的调节是否富有弹性,能否根据教学需要与学生情绪,及时灵活地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设法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组织最佳时间的再现等方面。作为地理教师,对教案的设计要注意保留一定的弹性,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机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为调控教学节奏留有一定的操作空间。调控教学节奏,最主要的是在一个“度”上下工夫,哪些内容应该细讲,学生必须掌握;哪些内容需要少讲,学生只需要了解即可;那些内容需要先讲,一步步深入到教学重点,等等,都需要教师通盘考虑,细细推敲。在教学语言方面,注意一张一弛,灵活把握,保持教学过程一直处于动态的平衡,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做到因势利导。为使学生对地理教学产生兴趣,教师对学生针对教学信息的接受程度要有一个良好的认知和把握。通过丰富地理知识传授,充实活动设计,积极引导学生情绪,让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样,教学效果必然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第四,关注学生长远发展。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以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宗旨,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可持续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对一个地理教师负责任的具体体现。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师有“以教论教”,“以学论教”的思想,如果学生经历了枯燥的课堂教学,就自然表现出不想学或者学不好的情绪,教师即便再苦再累,也是在做无用功。特别是目前的高中学生,在接触高中地理课本,尤其是学习自然地理这一块,高中教师感到头疼,学生因学不会也很懊恼,学生觉得在高中接触的知识似曾相识,但无从下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初中地理教师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我们现行的地理教材在每一章节都配有大量的探究题目,需要教师认真带领学生去分析和研讨,互动解答这些问题。然而,地理教师大都迫于家长和学校的压力,认为读读背背就可以了,这是万万要不得的。因此,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自主学习讨论答疑,对学生进入高一年级或未来的工作岗位都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素养。地理教师如果关注了这个过程,也不累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知识也掌握了,能力也提高了,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定期进行教学总结。初中地理教师要勤于反思,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的反思是提高的表现,是对教学对象、教材、学生、教学方式和技巧及教学过程的合理性、科学性的回顾、审视、批判与再认识的思考过程。较之传统教学中随意的反思更为制度化、科学化、持续化,也更为全面深入。地理教师需要通过对学生、同科教师反馈意见的总结,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以理论解释、案例参照等多种形式多维度反思教学,以不断增加有效教学的行为,不断提高有效地理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有效教学的综合效能。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我教学水平。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创新,提高自我教学水平,从而培养出适合时展需要的优秀学生。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程 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

地理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成败,且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是实施地理素质教育的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广大地理教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中的地理课本图文并重,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良好依据,在指导学法时,教师要放下架子,既为学生的“良师”,又为学生的“益友”,善于欣赏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心上和学习中的“闪光点”,善于换位思考,提倡“研究性学习”,坚持新旧结合、图文结合、教学结合、读思结合、讲练结合、情智结合、文理结合和学用结合等“八个结合”,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引路、导航的作用,促进学生形成“我会学”的好局面。正是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以为充分地挖掘地理教材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性的反思都能够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地理素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新课程下的地理教材:以基本理念为导向,符合学生学习和认知发展要求

1.体现理念,构建开放式课程。一是体现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二是体现了“构建基本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的理念。三是体现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依据图式,启发学生的思维。笔者曾对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各类图表做过统计,共计130幅。这些图表体现了以下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形成地理知识学习的技能,如教材中关于经纬度的定义、特点、规律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新教材的内容组织方式完全有利于学生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

3.关注评价,拓展延伸学习能力。新课程地理教学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学生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中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二、教学方法:以提高有效性为准则,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动力

1.营造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应该营造一种富有情趣的学习氛围,使教师与学生成为互动的统一体。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的善思能力,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出发,研究教材的课程资源,利用创设的问题情境来提出有效问题,促使学生学习理念的转变,让学生“愿学、学好”。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的理解感知。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走进教室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的经验和观点。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地理学科植根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学生在这样的生活情境的刺激下,定会不断的思考探究,从而增强自身的理解感悟能力。

3.构建和谐关系,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素养、思想品质和社会能力的形成,对教师工作的心情与成败,对实现预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有着很大的影响。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这也是学生未来学习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知识。

三、教学感悟:以反思教学效率为动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反思教学观念,促进理论创新。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课程标准中有大量的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应予以利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第12篇

一、问自己

问自己实质上就是自我教学反思,是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进行审视、分析、修正、完善的过程。教师在自我问课中,要坚持课前问、课中问和课后问。

1、课前问自己。教师在课前一般要问自己如下内容:教学目标设计是否符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考试说明》的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是否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是否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否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能留给学生宽裕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质疑、反馈、巩固、反思的时间;教学中是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学生的活动意识;课前有没有进行精心预设,能否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用具(如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等)是否已准备好。

2、课中问自己。课中问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课中地理教师要对自己有这样的提问:教学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表见解、展示成果;课堂中学生的情绪是否高涨、精神是否饱满,学生的参与度高不高、参与面广不广,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发言是否积极;教学流程是否顺畅,教学调控是否到位,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奏效。

3、课后问自己。课后问课即课后反思。课后,教师应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自我反思:课前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已实现,是怎样得到落实的,还有哪些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为什么;课堂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哪些是行之有效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哪些方法是有效的,哪些措施是低效或无效的,为什么;自己在课堂组织、情境创设、教学调控等方面有哪些成功之处,还有哪些需要改进和创新的地方;本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是否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本课的成功之举和败笔之处在哪里,以后如何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案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二、问学生

学生是一面镜子,是课堂教学的“晴雨表”。要想清楚地认识自己,地理教师就要经常主动询问学生,问问他们的需求以及对自己的看法、意见和客观评价,从而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以更好地服务学生、完善自身。

1、课前问学生。课前问学生,就是教师与学生的课前对话,应该包括以下内容:问问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活动,教材中或预习作业中还有哪些地理知识或地理问题不清楚、不明白、有疑惑,这样便于教师在课堂中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2、课中问学生。在地理课堂中,教师要能察言观色,时刻关注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和反应。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出现异常时,教师可问问学生的意见,以便课堂教学进程有效推进。

3、课后问学生。一节课结束后,教学效果到底怎样,学生最有发言权。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课后及时与学生交流。课后问学生,教师可采用对话、问卷、书信等多种形式征求学生意见。例如:问问学生课堂中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新的收获和感悟;问问学生喜欢老师怎样上课,不喜欢老师哪些教学方法,老师有哪些缺点与不足,对老师有什么好的建议等等,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问同行

向同行问课,可以从地理学科专业的角度获得建议。在向同行问课时,教师要有谦虚的品德,要能使同行愿意给你提看法、出注意、给点子。

1、课前问同行。问同行要有针对性,要有目的性,要言之有物。在问同行之前,教师应先将自己的教学方案打印稿提前递交给同行,让同行教师先对自己的教学方案有个初步了解。在面对面问同行时,教师要向同行阐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构想和实施方案,从对教材和课标的理解、教学三维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程序的设计、情境设置、课堂活动组织、学法指导、能力培养、例题与巩固习题的选编、板书设计等各个方面与同行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学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