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的基础

健康教育的基础

时间:2023-07-31 17:26: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教育的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健康教育的基础

第1篇

[关键词] 门诊;基础胰岛素;健康教育;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outpatient use of basal insulin therapy patients. Methods Choose 108 cases of patients who Use of basal insulin therapy in Our outpatient from May 2000 to May 2010, they had been six months targeted health education. Using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analysis of 108 cases investigated in the health education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situation, Compared many of the differences, such as: health education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drug treatment in the control, self-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diet control, exercise therapy, disease status, complications and prevention knowledge so on. Results Health education, diabetes 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 control, diet control, exercise therapy, the disease status of knowledge of comparison (P

[Keywords] Outpatient; insulin; health education; effect

糖尿病(DM)是一种可以累及全身多个脏器的代谢障碍性疾病,其并发症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通过对糖尿病病人进行健康教育,使他们更好地坚持执行各种治疗措施,建立科学的生活模式,达到有效控制疾病,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我们对108例接受门诊治疗使用基础胰岛素的病人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符合WHO(1999年)诊断标准的门诊就诊诊断为糖尿病病人108例,其中78例是口服降糖药已失效的病人,30例是初诊断为糖尿病的病人,男66例,女42例。年龄18岁一86岁,平均52岁。

1.2健康教育方法

均先用一对一的教育,其次是健康讲座与看图对话教育工具相结合,具体内容如下:

1.2.1心理指导

糖尿病病人普遍对长期的胰岛素治疗及多次胰岛素注射,常会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护士要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交流,用真诚的心去关心和支持病人[2]。基础胰岛素一天只注射一次,根据患者方便的时间注射,患者愿意尝试治疗,当血糖控制比以前口服降糖药效果好,治疗更容易达标时,患者很容易坚持,108例患者中,只三例患者因为药价高而选用混合胰岛素治疗。

1.2.2饮食指导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病人的一项治疗措施,帮助病人制订均衡饮食计划。根据病人的身高、体重,计算出体重指数,评估病人体重是正常、消瘦、超重及肥胖。根据体重及劳动强度计算出病人每日总能量的摄入量[3],见表1

三餐按1/5、2/5、2/5分配,其中蛋白质占10%~20%,脂肪占20%~30%,碳水化合物占50%~60。

1.2.3运动指导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体质,促进肌肉组织对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糖尿病病人的运动负荷要适度,教会病人正确的运动方法。避免运动过量等情况,嘱病人不要空腹及单独进行运动,要随身携带糖类食品,若感觉血糖过低时可立即进食,以防止发生意外。

1.2.4用药指导

向病人介绍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对使用胰岛素的病人向其讲解使用胰岛素的注意事项,强调剂量的准确性和操作的无菌原则,强调胰岛素注射针头一次一用的重要性及必须性,并指导其正确保存和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告知病人在口服降糖药物不能达标时尽早应用胰岛素治疗的好处。

1.2.5自我监测

教会病人正确掌握自我监测血糖的方法,监测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告知病人每三个月要到医院校正血糖仪,每三个月要到医院进行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让病人养成记录血糖监测日记的习惯,便于病人及时发现问题,为治疗提供依据。

1.2.6并发症预防

糖尿病极易并发各种感染,常见有皮肤、足部、泌尿系统、呼吸系统感染等,尤其对足部的护理要加强教育,早期自我足部护理是预防糖尿病足坏死的关键。

1.3评价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糖尿病病人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测试,于首诊时发放调查问卷,内容为病情现状、运动疗法、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等6个方面,以发现他们知识面缺陷,然后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实施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同时为每位病人建立档案资料,以便联系和随访。健康教育6个月后再次向病人发放调查问卷。个别无书写能力及视力不好的病人由护士代为填写,发放问卷108份。回收108份,回收有效率100%。

1.4评价指标

使用基础胰岛素治疗1周的病人建议复诊,2周给予电话咨询病人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控制情况。糖尿病病人空腹血糖理想控制目标为4.4-6.1mmol/L,如>7.0mmal/L为差;餐后2h血糖理想控制目标为4.4-7.8nmlol/L,如>10mmol/L为差。对提问内容能回答出要点的为“掌握”,否则为“未掌握”。

1.5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以P

2 结果

2 1108例病人健康教育前后掌握糖尿病知识情况比较(表2)

结果显示:本组病人健康教育前后掌握糖尿病知识情况,6项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80%的患者血糖控制良好,门诊使用基础胰岛素注射的病人遵义行为提高[4],患者得到了跟住院病人相同的待遇和指导,健康教育后糖尿病病人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P

2.2 108例病人健康教育前与健康教育2周后血糖控制情况比较(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健康教育2周后病人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控制情况均优于健康教育前(P

3 小结

经过健康宣教,调查问卷显示病人认识到饮食重要性的比例从就诊前35%上升到治疗后89%,血糖控制较理想。健康教育后,掌握运动方法的病人比例由37%上升至教育后的90%。掌握足部护理知识的病人比例由22%上升至教育后的85%,本组糖尿病病人没有出现糖尿病足感染而引起病情加重者。

参考文献:

[1]王玉华.健康教育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2):217-218.

[2]孟利平,肖凌风,史晓红.2型糖尿病患者压力源管理与综合干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8):6.

第2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 基础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166-01

基础护理是以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其内容涵盖了生活护理、病情观察、基本护理技术操作、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临终关怀、书写护理文书等工作。健康教育是基础护理中的重要一环,是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干预,它向人们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知识、技术与服务。通过护理健康教育,使人们有能力做出抉择,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基础护理操作是住院病人得到最多的护理服务 ,基础护理操作同时为护士履行健康教育职务和病人接受健康信息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基础护理操作中增加一些健康教育的内容,会使患者及家属获得基本的治疗护理常识,加深对护理工作的支持与理解。

1 树立正确的健康教育观念

1.1 健康教育是基础护理的组成部分健康教育不是护士额外的工作,它是基础护理内容之一,而且是很重要的内容之一。许多护理目标都是通过健康教育来实现的,如提高病人适应能力、减少焦虑、肢体功能恢复、自我行为能力的建立、减少并发症。

1.2 健康教育内容需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护理人员要从所收集到的护理资料中寻找出护理问题,而针对这些问题来确定其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健康教育病人获得了优良的护理,提高了满意度。例如对待一位因患癌症而行化疗的病人,护理目标除预防感染、保持体液和电解质平衡、提供适宜的营养外,还应注意保持病人情绪稳定及良好的自我形象,特别是对女性病人这点尤为重要。因此,在行化疗之前健康教育时,除要告诉病人化疗后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例如脱发是最常见的症状,甚至眼睫毛和眉毛都会脱落,护士会采取一些措施,如使用冰帽来减少脱发外,还应教会病人如何配备假发,如何使用围巾、帽子以及眉毛的化装技巧等来掩盖身体的部分缺陷。

1.3 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的概念不同。从卫生宣教到健康教育是工作模式上的转变。卫生宣教只是用一般的宣传技术和手段传播卫生知识和有关的疾病知识。在这些活动中护理人员也仅仅承担了参与者、传播者的角色,对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要求不高。但护理健康教育则不然,它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专业,要求护士不仅要具备医学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心理、社会、行为、教育等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以便对病人情况做出全面评估,并进行有效的沟通,尤其是在健康教育活动中,依照健康教育程序,要承担传播者、计划者、评价者等多种角色,既要和病人共同制订健康教育计划,病人实施教育计划时要监督指导,对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还要对自己的健康教育能力进行总结。因为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病人建立健康行为,所以,操作体系也应从单纯的知识灌输转变到按照教育程序运作的科学化工作体系上来。

2 个性化的健康教育

2.1 护士将健康教育作为日常工作内容,有系统有步骤地将健康教育、合理锻炼融入到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他们不仅在住院期间得到规范周到的护理服务,而且也使其出院后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每天护士定时为住院患者注射胰岛素,可是出了院以后,不少患者就无法定时接受注射了。并非患者不愿遵从医嘱,而是他们不知道这针怎么打。不会注射胰岛素这一问题,在糖尿病人中并不少见,很多患者在住院时听护士讲了一遍,可出院以后记不清了,操作不规范了,出现注射部位不对、针头折断、药物污染等危险情况。针对这一情况,护士应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从每一位患者入院开始制定从注射前消毒、注射器的使用、日常血糖血压的检测等一系列操作的流程,每天手把手教患者操作,一般教一两次根本不够,经常是一天要教好几次,而且还不时到病房去对患者的操作进行“考核”,一直到看着患者能自己顺利操作了才算放心。这样做无疑大幅度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可是却保障了患者出院后长久的安全。

2.2 具体示教:此种形式多用于母乳喂养技能培训及新生儿沐浴、脐部护理、新生儿抚触等。采用边示范边讲解的形式,在示范时护士采用模型和娃娃进行指导,并将新生儿的常规护理知识穿插在示范操作中,让新生儿家长尽快掌握正确护理新生儿的操作方法,提高家长的学习兴趣。

2.3 通过健康教育,特别是行为训练,提高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即可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生存质量。例如:一位脑卒中的病人,除了性别、年龄、种族、家庭史、既往史等不能控制的几种因素外,吸烟、酗酒、吸毒等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发病因素。通过健康教育,病人认识到自己所患疾病的表现,如偏瘫、肌无力、语言障碍等,都是由于脑部血管出现问题引起脑功能丧失而发生的,吸烟、酗酒均会对血管及血液产生影响,使血管壁受损、血管弹性改变、血液黏稠度增加、减少血小板存活期等从而导致卒中,而吸烟、酗酒都是可以控制的诱因,也就是说影响疾病的因素与自己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决心戒掉烟、酒,虽然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由于病人掌握了有关的疾病知识,树立了坚定的信念,不仅戒掉了烟、酒,适应了生活中的变化,提高了自我护理能力,而且通过坚持康复训练,瘫痪肢体功能得到了最大可能的恢复,提高了生存质量。

3 护理人员应掌握健康教育具有全程性的特点

3.1 健康教育贯穿于人的生命全过程。对于一个人来讲,从生到死都需要健康指导,都需要健康教育。按照生理年龄,健康教育应贯穿在人的生命的各个阶段,而且每个阶段都有其重点内容。

3.2 健康教育应贯穿于病人住院的全过程。病人自入院到出院,均离不开护理,因此,健康教育就应贯穿在护理工作的全过程,渗透到每一项具体护理行为中。健康教育的形式可选择正式的方式,即根据病人需求按照教育计划系统地进行。也可选择非正式的方式,即非刻意安排时间,而是随时随地进行,如协助病人进食时可以进行饮食指导;基础护理时可以讲解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手术前备皮时可以介绍手术前后应注意的事项、配合要点,特别是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如切口感染的预防等。也就是说可以利用一切与病人接触的机会,因时、因人、因事灵活掌握。这样,不仅体现护士的周到、体贴的爱心,而且还体现了护士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技术,从而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当然,如果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设立专门的护理健康教育护士,对开展健康教育更为有利。

3.3 出院后病人健康教育不容忽视。有些病人,尤其是一些肿瘤病人、神经精神科病人、身体瘫痪病人以及需要长期反复做某种治疗和特殊技术操作的病人,包括他们的家属,都应该成为出院后护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出院后健康教育可以通过电话咨询、病友交流会、专题讲座、赠送有关材料等形式,为病人及其家属介绍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进展情况、用药知识、护理操作技术、促进康复的方法,等等,以使病人在出院后仍能继续不断接受健康教育,控制疾病发展,提高生命质量;同时也可以密切医患关系,为医院争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健康教育是基础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树立病人的健康意识、消除不利于健康的因素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对提高护士知识技术水平、增进护患交流、加强医护合作、促进护理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应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保证健康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沈利英,杨丽黎.多科室合作落实病人健康教育[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1,27(1),68-70.

第3篇

【中图分类号】 G 478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0-1278-03

【关键词】 健康教育;参考标准;美国;英格兰;日本;中国

健康教育已成为许多国家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而健康教育标准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指导框架,在各国都得到了高度重视。比如美国将学校健康教育列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制定了相应的国家健康教育标准,明确规定了从幼儿园至中学学校健康教育的操作指标[2-3]。英国教育改革条例将健康教育定为桥梁课系列之一,把健康教育课的内容融入其他基础学科以及更加广泛的学校生活之中[4-5]。澳大利亚教育委员会在中小学课程计划中,将“卫生与体育教育”规定为与数学、科学课程等同的一个重点学习领域[6]。日本从小学直至高中阶段开设“保健体育课”,系统地为学生提供有关健康教育的知识,并培养学生保持及促进健康的实践能力和态度[7]。

我国自2001年正式启动了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对目前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研究,并尝试新的设置[8-10]。笔者对各国健康教育标准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模式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各国健康教育标准的现况及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健康教育标准框架提供依据。

1 美国

1.1 培养目标 促进学生健康,培养有健康素养的人,发现并开发学生的潜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11]。

1.2 内容标准 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面较广,有生理、心理与情感、家庭与社会等方面。主要包括:(1)心理和情感健康;(2)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3)人体生长和发育;(4)营养学;(5)个人健康;(6)酒、烟、对人体的危害;(7)慢性及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8)安全教育及意外事故的防止;(9)消费健康及公共健康;(10)环境健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教学内容的设置分4个阶段,循序渐进。其中幼儿园至二年级为第1阶段,三~五年级为第2阶段,六~八年级为第3阶段,九~十二年级为第4阶段[12-13]。每个阶段有各自的要求与侧重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必须达到全国统一的健康教育标准。

1.3 实施模式 20世纪90年代开始设定全国健康教育课程标准[14]。美国的国家健康教育标准是框架性标准,各州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更为具体的课程标准,规定课时和课程设置模式[15]。如今美国多数州从幼儿园开始到11年级(相当于国内高中二年级)都要求设有健康教育的课程,并且有相应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及管理服务体系与之配套[16]。

1.4 课程评价 经多年发展,美国的健康教育评价模式相对比较成熟[17-18]。在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整体都要接受评价,包括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学校健康服务、学校健康环境以及健康教育计划中各部分之间的协调。评价是定性和定量兼而有之。评价小组由教职工代表,包括行政人员、教师、服务机构的人员组成,评价结果以评价委员会整体通过的决定形式公布[19]。2006年由国家高层教育官员委员会出版了《学校健康教育评价工具》[20],该评价工具强调以实施为基础的评价,为美国健康教育评估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 英国

2.1 培养目标 为学生提供健康信息、培养其各项技能及作出健康选择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健康行为模式,从而为人群健康作出贡献。健康教育不仅要注重增加学生的健康知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21]。

2.2 内容标准 英国的学校健康教育框架主要包括9个方面的内容:物质使用和滥用、性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安全教育、健康相关的体育锻炼、食物和营养、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心理卫生[15,21]。

2.3 实施模式 根据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课程指导5》,健康教育内容通过其它课程加以传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通过教学计划被整合到国家规定科目的课程(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和技术)、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和性教育课程中[5]。

3 日本

日本文部省根据学校健康教育方面的有关法规法令(《学校教育法》、《学校保健法》)制订了《学习指导要领》,它作为指导学校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权威性,如同我国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3.1 培养目标 使学生获得有关健康与安全的必要知识,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培养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实践能力与态度[15,22-23]。

3.2 内容标准 日本学校健康教育的传统内容主要有性教育(包括艾滋病)、安全教育和饮食生活教育(包括营养和进餐)。1998年,随着新的“教育课程标准改善的基本方针”的提出,日本的“保健体育”教育也根据社会变化做出了相应调整,其中关于保健领域的基本内容包括:“小学:身体的发育与心理发展,防止受伤,预防疾病,健康的生活;初中:身心功能的发展与心理健康,健康与环境,防止伤害,预防疾病,健康与生活;高中:现代社会与健康,环境与健康,终身健康,集体健康”[24]。

3.3 实施模式 日本的健康教育包括课程教育与课外指导。作为课程教育的内容,又分为保健学习与保健指导2个方面。保健学习含体育学科中的保健领域、保健分项、科目保健与理科、社会科、家庭科等有关联的健康知识,保健指导含年级活动的保健指导、学校组织各项活动的保健指导和学生会活动的保健指导。课程外的教育活动包括对具有身心健康问题学生的保健指导和对日常学校生活中的保健指导2个方面[7]。日本从2000 年开始试行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学时为:小学三、四年级共8学时,五、六年级共18学时;初中3个学年共48学时;高中体育教育为7~8学分,保健教育2学分。日本的健康教育课时的安排特点是年级越高学习课时安排越多,每学期都有固定的授课计划安排健康教育课时[23]。

3.4 课程评价 日本评价的顺序把态度放在第1位, 其次是能力和知识[25-26]。这与他们培养人格和终身健康的教育目的相一致。健康教育的最终效果应该落实在健康的行动上, 而态度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

4 中国

4.1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自觉地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27]。

4.2 内容标准 教育部于2008年12月新颁布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该《纲要》规定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分为5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还划分出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年级和高中年级等5级水平,并把上述5个领域的内容合理分配到这5级水平中。

4.3 实施模式 1998年,教育部体卫艺司印发了《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检查评估细则》的通知,其中规定了“小学、初中每周保证0.5课时健康教育课,小学、初中以外的学校每学期开设健康教育讲座”[28]。健康教育课程在有关法定性文件中得到明确。

2001年,国家教育部开始试行新的课程标准,健康教育被明确规定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不再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设置,从课表中撤消了0.5课时的规定。健康教育课改为采用渗透、整合的方式来体现[1]。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特别是经历了2003年“非典事件”以后,各地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辽宁、重庆等不少省市重新明确了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

2008年12月教育部新颁布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学科教学每学期应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小学阶段还应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中学阶段应与《生物》等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对无法在《体育与健康》等相关课程中渗透的健康教育内容,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

4.4 课程评价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与健康教育实施效果作为评价重点。评价的重点包括学生健康意识的建立、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卫生习惯、健康行为的形成,以及学校对健康教育课程(活动)的安排、必要的资源配置、实施情况以及实际效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学校实施健康教育情况列入学校督导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5 不同国家的比较分析与借鉴

5.1 培养目标 各国健康教育培养目标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体现了身体、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既考虑学生现实健康的要求,又考虑终身健康的需要。

不同点:美国重视学生创造性及个性的培养[15]。英国强调了对学生健康技能、责任感和决策能力的培养。日本侧重于培养学生健康促进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态度及终身健康的理念[25]。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提出的健康教育目标重视提高学生整体健康素养,包括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养成及终身健康的理念。与我国以往的健康教育目标相比,有了很大突破,与发达国家的健康教育培养目标更为接近,更符合当今全球健康教育的理念。通过与各国比较,发现中国学校健康教育目标中对心理健康和社会能力的重视尚不足;对学生创造性及个性的培养仍有待提高,教师把学生作为被动的社会客体来锻炼、塑造,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考虑比较少[29]。

5.2 内容标准 各国健康教育的共同内容包括:慢性及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安全教育;酒、烟、对人体的危害;食物和营养;身心生长发育;个人卫生及个人健康管理;心理健康;环境卫生等[32-35]。

不同点: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面较广,有生理、心理与情感、家庭与社会等诸多方面。内容标准中包括了情感健康、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和消费健康与公共健康等心理社会层面的健康要求。英国的学校健康教育框架中包括了性教育、家庭生活教育等内容。日本学校健康教育包括了社会与健康、环境与健康、终身健康与集体健康等内容。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对建立自信、调节情绪、缓解压力、自我认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和异往等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将婚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避免婚前等内容纳入了教育范畴。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健康教育正在向身体-心理-社会的新健康观迈进。通过与各国比较,发现英美的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性教育内容,日本的社会与健康、终身健康与集体健康理念和内容,在将来进一步完善我国健康教育内容标准时可以借鉴。

5.3 实施模式 各国健康教育实施的共同趋势是以一门课或多门课为载体的综合性健康教育模式。

不同点:美国大多数州,在《国家健康教育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了专门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并强调通过实施综合健康教育(政府、社区、学校、家庭以及同伴等共同参与) 实现教育的目标[33]。日本的健康教育包括课程教育与课外指导。课程教育又分为保健学习与保健指导2个方面。保健学习的课时和内容都有具体的要求。英国的健康教育内容通过教学计划被整合到国家规定科目的课程(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和技术)以及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和性教育课程中,并提供了与相关学科具体健康内容的链接,通过“相关链接”或“提示”使得原本各自独立的课程整合成一个整体,同样使各科师资力量得到整合,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健康教育网络。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提出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每学期应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此外,小学阶段还应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中学阶段应与《生物》等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综上所述,如何结合我国学校教育的特点,建立完整的学校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同时辅以学校多课程相互渗透的综合发展模式,并将健康教育融入广泛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之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课时的落实是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基本保障,各发达国家对此都给予高度重视。日本和美国多数州对各阶段健康教育课时都有具体的要求。日本在学习指导要领中对健康教育的指导强调:必须是在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中进行;在学科学习的基础上,在学科外的特别活动中也要给予充分的指导;不仅在学校生活中给予指导,还要促使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实践;培养能使自己终身健康、安全生活的基础[7]。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指出学校对健康教育的态度、重视程度和具体的实施步骤对于健康教育的成功实施是很重要的。以往研究发现,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的课时分配以体育为主,真正用来进行健康教育的课时较少,使学生不能系统地接受健康教育[34-37]。因此,今后我国应重视和保证学校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课时和教学质量。

5.4 课程评价 各国健康教育评价的共同点是:遵循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26,32]。

不同点:美国评价小组成员由教职工代表,包括行政人员、教师、服务机构的人员组成,评价结果以评价委员会整体通过的决定形式公布。评价小组成员多样化,评价结果透明度高。另外,美国的《学校健康教育评价工具》评价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值得学习和借鉴。中日两国课程评价的共同点在于注重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评价,不同之处在于日本评价的顺序把态度放在第一位, 其次是能力和知识。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提出对健康教育的评价应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对学生的结果评价也包括了知识、信念、行为3个方面,但目前尚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全面有效的健康教育课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指南。综上所述,我国亟待建立健全有效的健康教育课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指南、促进评价小组成员的多样化,提高评价结果透明度。

6 参考文献

[1] 余小鸣.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及挑战.中国健康教育,2005,21(5):377-380.

[2] 赵香柳.美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历史沿革.科教文汇,2009(8):98.

[3] 张蕾,刘海燕.美国的综合性学校健康教育.基础教育参考,2007(7):18-22.

[4] 王家仁.英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之研究.体育教学,2006(2):44-45.

[5] 卢伯春.英国健康教育对我国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启示.体育教学,2008(11):41.

[6] 余小鸣.澳大利亚学校健康教育一瞥.中国学校卫生,2000,21(4):335-336.

[7] 齐建国,贾志勇.日本中小学的健康教育.中国学校体育,2000(5):65-66.

[8] 余小鸣,张芯,杨土保,等.中国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1):学生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现况.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7-9.

[9] 余小鸣,张芯,朱广荣,等.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2):学生健康知信行相关影响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07-110.

[10]余小鸣,张芯,石晓燕,等.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3):学校健康教育需求.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203-205.

[11]李明生.中美两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健康教育比较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1):102-105.

[12]陈华卫.中日美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2:37-41.

[13]席春玲.当前美国中小学的健康教育课程及其特征.比较教育研究,2003(11):20-24.

[14]侯倩,张杰.中国与美国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之比较.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0):118-120.

[15]卢伯春.中、美、英、日基础教育阶段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标准比较.扬州:扬州大学,2006:13.

[16]喻坚.中美两国学校健康教育之比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7:78-79.

[17]KANN L, BRENER N, ALLENSWORTH D. Health Education: Results from the school health policies and programs study 2000. J Sch Health,2001(9):266-278.

[18]JULIE LG. SHPPS 2006: School health policies and programs study: Change between 2000 and 2006.[EB/OL][2010-02-20]. cdc.gov/HealthyYouth/SHPPS.

[19]肖龙海,丁洁.中美中学健康教育课程比较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11):39-42.

[20]The 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CCSSO). Assessment Tools for School Health Education. USA: CCSSO, 2006.

[21]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NCC). Health Education. UK: NCC, 1990.

[22]齐建国.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及启示.学科教育,2000(3):37-40.

[23]李英.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及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3(3):40-43.

[24]齐建国,薛懋青,贾志勇.日本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1-10.

[25]阎智力,市丸直人,石井腾.试析日本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6):67-70.

[26]阎智力,顾渊彦.中国与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体育科学,2005(5):30-34.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体艺[2008]12号).北京:2008.

[28]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检查评估细则(教体[1998]2号).北京:1998.

[29]廖文科.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中国学校体育,2000(2):12.

[30]钱健.中、美、日三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120-123.

[31]俞爱玲.中美两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42-44.

[32]李英.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及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3(3):40-43.

[33]孙雷.美国基于国家标准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及启示.体育与科学,2006(5):90-93.

[34]顾怀婷,傅茂笋.浅析中小学健康教育.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8):561-562.

[35]李俭莉.中小学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教文汇,2009(28):197-198.

[36]刘世宏,罗燕萍,祁为中.上海市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现状分析.中国校医,2006,20(5):499-500.

第4篇

安徽师范大学姚本先教授的新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整合》(以下简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2008年1月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吸取了近30年来国内外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构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之路。它展示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技术,更体现了一种科学的先进教育理念。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其学术性强,是作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次较为全面且深入的探索,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理论有了比较科学的内在联系和合理建构,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学体系和内容作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一、突出基础,强调应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一般原理。首先,本书构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全书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原则、任务与途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十二章,它们全面系统地构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逻辑体系及基本内容。其次,本书十分注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的探讨。例如书中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的标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人格特征、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等问题均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有的甚至多达二十种观点,在综合各家观点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再次,本书重点强调应用性和操作性。例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过程与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评估的方法与步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管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建设与运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式与方法等专题与内容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使得本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

二、体系严整,建构合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书注重建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探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逻辑结构,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之路。作者在深入考察和探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对实践经验进行了精心提炼和概括,不拘泥于微观和具体,突出宏观和整体,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性质、历史与发展、目标任务与原则、内容、途径与方式、技术手段、管理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规范、伦理与督导等线索展开。与此同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置于当代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中, 以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普遍关注的基本原理与现实问题为主线, 在事实调查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了当今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症结及其解决和超越策略。

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并探索实践之路时,吸收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具体的实践中开创了一条创新之路,是一本体现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的学术著作。本书探索了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内容和结构。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从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考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内容和结构没有固定模式可循,然而本书的出现,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探索和创新,作者一方面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引用国外的研究成果,最后提出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之路。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版可谓应时而生,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蓝本。对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之路,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养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它的出版必将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和实践指导作用。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安徽芜湖,241000。电邮:)

编辑/陈 虹 舒 娟 终校/于 洪

第5篇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新时期学校体育中健康教育的内涵,并就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综合实施问题提出了解决途径,旨在明确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中融入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内涵;途径

1.新时期学校体育中健康教育的内涵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体格、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的“健康”定义。这一权威定义,打破了生物健康观的约束,确定了生物、心理、社会相结合的多维健康观,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健康的内涵。它与我国所确立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高度一致的,为我国的学校体育工作与健康教育的紧密结合指明了方向。

1.1学校体育是终生体育的基础阶段

学校体育的本质决定了要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学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也直接体现了这一要求。学校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锻炼健康的体质,树立终生体育观念,培养健康意识,掌握体育与保健知识和技能,不仅可以提高日常学习效率,增强生活质量,是学习和生活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终生健康的需要,这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

1.2学校体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心理发展水平包括了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水平。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决定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一个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不是一个完整意义的健康的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学生将要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就对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体育可以培养学生不畏挫折、敢于竞争、顽强拼搏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1.3学校体育有助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高度的团结合作的精神,积极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客观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才能长期具有良好的健康状态。据2009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心理品质方面弱点比较突出,如较弱的抗挫折能力,微弱的意志力,消极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等。学校学生在校期间要加强上述能力的培养,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工作岗位,更快地适应社会环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2.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2.1 更新教育观念,形成正确的体育与健康理念

在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工作中,学校要立足眼前着眼未来,逐步改变以应试为主的教育方式,引进终身体育理念。《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要完成此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就要进行多方面的教学改革,如引进新的教学思想、丰富新的教学内容、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立新的教学评价系统等等。只有通过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建立科学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体系,才能完成对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任务,才能实现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的接轨,让体育与健康与终身体育伴随学生一生。

2.2 建立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教学模式

强身健体是学校体育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它与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要贯彻学校体育的始终,形成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努力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科学化发展。按照“健康第一,终身体育”这一根本目标,学校体育课中要全面教授学生健康运动的方法和技巧,教给学生如何运用体育器械进行健身运动。此外,要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体育教师要选择多样性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健康教育要在发现当前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适时调整教学内容,重视教育与教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育与卫生保健相结合,以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人格为前提,使教育成为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基础,这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综合实施应遵循的原则。

2.3 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首先需要学校领导提高重视程度,充分认识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其次,需要体育教师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体育教师要做到既可以在讲授体育与健康知识,还要做到在体育实践课程中穿插健康教育内容。强化学生对健身和健康知识的正确认知,加强体育教师培养与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始终把“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摆在首位,努力实现“体健”与指导思想的深入融合,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多功能性,最终实现寓教于乐,强身健体的终极目标。

2.4 加大投入,完善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

要想完成体育教学,增加课外活动,加强体育训练,前提条件是要有足够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设施。没有足够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势必阻碍体育与健康教育活动的进程。体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学校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的建设和配备工作,搞好教育经费预算工作,打好提前量,加大在校学生人均体育经费的投入,逐步改善学校体育场地与设备器材的基础建设。根据在校生的具体情况,合理的利用校园资源,有计划的建设与改进体育活动场地,最大限度的满足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需要。

3.结语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上至学校体育管理部门,下至学校体育专业教师,既要做好体育健康课程的更新与编排,同时要做好专业培训与考核,在体育健康教育观念转变的基础上,切实做好体育与健康教育工作,真正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融会贯通。(沈阳铁路机械学校;辽宁;沈阳;110036)

参考文献:

[1] 荆光辉, 蒋艳阳 21 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向健身教育转轨的窥探与研究[J] 体育学刊, 1998, (4)

[2] 姜艺, 李晓锋 中国需要健康教育[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2)

[3] 陈文卿,陈刚学校健康教育与体育协同运作的调查分析[J] 体育学刊, 2001, (4)

第6篇

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需以生命观教育为导向

众所周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缘起,是对教育的忧思,即是对大学生出现的异常心理,甚至轻生自杀、伤害他人生命等问题而展开的。但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都会遇到一些相似的情况和困顿,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难以解决大学生心理更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那么怎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优势,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呢?可以说,生命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为破解这一困惑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向与方法。一定意义上讲,同样缘起于对当前教育忧思的生命教育,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也是其教育的进一步拓展、深化与升华。也就是说,对大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把握其心理病理,予以心理疏导;更要关注他们的生命观,了解其思想认识,予以人文关怀,培养其正确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只有这样,方可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走向“越来越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病理”的极端,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与教育本原。正如有关专家谈到的,“青少年自杀不能简单归因于心理问题”,青少年对生命、生活的态度是自杀现象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要降低自杀率,必须从正确的人生观建构上着手,改变青少年对生命与生活的一些不健康的态度。

从这一层面上讲,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部分正好是生命教育所重视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生命教育也正好是其教育的补充、拓展与深化。为了促进以往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内容与方式上的转变,促使大学生回归自我精神的把控,真正感到生活的价值和快乐,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以生命教育为导向,突破原有的学科架构,重新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重新回到关注学生的价值和潜能这一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上来。实践证明,只有在生命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确保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性以及灵性等方面得到全面均衡地发展,根本破解大学生心理异常与疾病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等突出问题,真正使大学生珍爱生命的美丽,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再从相关理论分析来看,预防与矫治大学生心理异常虽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但在面临大学生“三观”方面偏差而产生各种错误认识之时,心理健康教育则往往显示出有些无奈与无力。对此,学者进行了多层面的探索。其中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罗杰斯提出“当事人中心疗法”。这一理论最突出的是,要相信当事人的自我成长的力量。这即是讲,对其当事人存在思想方面的偏误时,要运用人本的理念与技巧,对其首先能够理解与接纳,然后促使当事人去自我反省,进而促使他能够逐步趋于积极的方面而不断进步。显然,这种精神力量的原源是哲学,也就是最高认识层面上对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考量。超个人心理学一样关注人的生命与精神世界。这一理论在诊治心理问题时,在很多方面与生命教育是相同或相似的,特别是其提出的要极好地诊疗人的心理问题,必须直面人的思想认识,也只有在精神层面解决了人的思想问题,“人”才能够产生本质性转变,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啻他山之石。从这些理论分析可见,重新审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其教育的目标,重要的是需要以生命教育为导向,并将其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之中。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需以生命教育为基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想不断地丰富与完善,就不仅要适时地拓展本学科的知识与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及时地吸纳与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从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上看,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更深、更宽。众所周知,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所关注的主题很多方面是相同的。如大学生的贫困与就业的压力、学习与交往的困顿、前途与情感的迷茫、现实与责任的逃避以及对生活的悲观、对生命的漠视等,但二者所关注的侧重点是极不相同的。对于这些问题,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者首先认为是心理问题,并会相应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采取措施。不可否认,这些措施的确使大学生有了进行心理疏导的路径和破解心理症结的方案。然而生命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方面,它关注的是更深层次的有关生命问题,如压力所引起的生命价值问题、困顿所引起的生命意义问题、逃避所引起的生命责任问题、冷漠所引起的生命权力问题等等。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更凸显了教育的本质与本原。为此,要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就需以生命教育为基础,吸纳、拓展与充实其相关的内容。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主要针对的是如何破解大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就其具体内容来看,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对的是,大学生面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问题以及择业、择偶和学业问题等。这些现实的问题,确实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在特别重视当前直接迫切的现实问题的情境下,恰恰忽视或轻视了大学生生命意义的主题教育内容。

从二者教育的本质与相关性来看,只有以生命为主线和目标,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欣赏生命的美好,懂得生命的可贵,明晰生活与生存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才能进一步地深化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实效。高校教育的实践也说明,当学生从内心感悟到生命教育与自我人生共振时,就会使他们油然产生对生命强烈的敬畏与尊重,进一步在内心深处对于自我“三生”,即生存、生长与生命产生良好的向前向上的反思与反省,会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与解决自我所遇到的各种心理的或现实的问题。由此而言,生命教育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层、更根本的教育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是当前深化与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本方面。然而,提出与主张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他们的生存、生活与生长,并不是把生命教育内容机械地搬过来,硬塞进去,而是为了改变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偏颇,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过分注重心理理论与技能的片面性,使学科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搭起一座相通的桥梁,进而使科学理论既能够促进学生基本智能的提升,又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地了解与理解生命及其意义,并积极地追求与创造生命的价值。此外,生命教育还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开展的内容,比如休闲与养生教育、生命的尊严与权利教育、生命伦理与死亡教育、女性的家庭教育等等。这些方面的内容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角度来看,似乎离题很远很偏,但仔细分析一下,它其实是很近很正的。在一个凸显人文教育的当今时代,面对这些问题,应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而不是要以生命教育压缩或替代心理健康教育。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借鉴和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使其教育重新面对大学生的现实,并从他们的现实世界中凝练教育材料,致力于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快乐的生命意识,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充实与完善。

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需以生命教育为参照

如上所述,以认识、尊重、完善、成全、呵护、超越生命为目标的生命教育,更具有教育的原本性与基础性。为此,改进与深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其教育目标与内容应以生命教育为基础和导向,而且其教育方式也需借鉴与运用生命教育。具体来讲,就是注意与强化下面几点。首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关怀。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属于不同的系统和模式,在理论基础上,前者侧重心理科学,后者侧重人文社科;在指导思想上,前者侧重科学规律,后者侧重社会价值;在指向对象上,前者侧重个性差异,后者侧重群体同性;在注重问题上,前者侧重心理行为,后者侧重思想精神;在措施方式上,前者侧重训练咨询,后者侧重教育关爱;在达成目标上,前者侧重健康的“心”,后者侧重完善的“人”。由此对比,就可以显明地看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明显偏重于心理理论的教育,而对大学生心理潜能的挖掘及心理品质的培养重视不够,甚至轻视或忽视了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与关怀,尤其是较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以至对心理教育造成误解,将其理解和定位于不良心理的治疗。为此,开展与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注意纠正以往对心理知识讲授上的偏颇,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性质与关怀,促使大学生积极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欣赏生命的美好,维护生命的尊严,追求生命的价值。其次,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体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轻视与忽视的现象是,教育者往往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心理健康知识的讲授上,而没有注意课堂的交互作用以及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从教育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其教育的症结在于,学生面对心理健康课堂,自己清楚自己的问题何在,同时也晓得怎么样去克服与改变目前这种状态,但是在实际行动与行为上没有切实的转变。分析其成因,即是忽视了极其重要的体验环节,学生没有真实的感受。

与此比较而言,生命教育过程应注重学生体验与享受生命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也是学生内心探究的过程。这样一个教育过程使得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得到了心灵触动与成长。为此,心理健康教学课堂,应当注重学生的互动与体验,这样会使课堂体现和突出强烈的生命体验和深刻的主体认知,让学生油然产生真情实感,最终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再次,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生命教育强调教师不是课程教学任务的被动执行者,而是课程教学体系的积极开发者,由此而产生的有效教育方式都是值得心理健康教育借鉴与运用的。如专题讲解、影像欣赏、主词解析、主题讨论等教学环节的设计法,以及注重过程性与形成性测评的考核法,还有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和努力创造的亲身体验法、阅读指导法等等。另外,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也可借鉴生命教育课堂教学的情境营造法,以创设正向、温情的课堂情景和气氛,使同学们相互之间能够彼此接纳与欣赏,相互关照与融合,由此在情绪上产生亲近感和安全感,以此使课堂教学更富有亲和力,使学生成为促进与优化课程教学的重要贡献者,使课堂教学收到正向、突出的实际效果。

作者:王冬冬张国民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学院

第7篇

摘 要:近几年来,由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贯彻和落实,“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所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在幼儿园中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一些幼儿园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课程,推动了幼儿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健康教育;规划

一、遵循幼儿身心的基本规律

在研究幼儿园如何开展健康教育时,我们一定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否则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幼儿园和教师在进行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时,一定要反思是否设计符合了幼儿学习的心理?是否运用了绘本、视频、实际操作等手段或形式来激发幼儿的兴趣?是否保证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根据幼儿园的基础进行健康教育内容的规划

一些幼儿园在之前很少或没有开展过健康教育,那么应该先对本园的幼儿的健康状况做一个调查,把握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了解幼儿的身体发育情况和心理发育情况。然后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考虑健康教学的实施可能,日常的健康教育如何实施,幼儿园和家长如何配合等问题。

而有些幼儿园已经有了多年的健康教育的经验和研究基础,那么像这样的幼儿园应多反思,不断地完善健康教育的内容。理清教育的思路,形成具有幼儿园本身特点的健康教育理念。反思日常健康教育中是否分时、分段,是否根据不同学期的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了不同的健康教育内容等等。在反思中找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并对不足及时进行研究和弥补。依据某些健康教育的成果,组织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队伍进行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将实践上升为理论,再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理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也能对其他没有太多健康教育经验的幼儿园有更多更好的指导作用,大家可以共同分享经验,使每一个幼儿园都能够有效地开展幼儿的健康教育,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我们必须欣喜地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重视幼儿的健康教育,对健康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相关的内容。我们要不断地总结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推动健康教育在幼儿园中更有效地实施和开展。

参考文献:

[1]陈安记.山东省幼儿园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6.

[2]倪晓寅,吴兴莉.幼儿园健康教育园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上海教育科研,2005.

第8篇

关键词: 江苏省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实效性

一、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近十几年来,江苏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不可否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我们要看到江苏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发展的现实依据。

(一)江苏省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角色定位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教育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有研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和宣传活动,向广大学生普及心理知识,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心理承受力,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也有研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目的是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矫正不良行为意识。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上是既面向广大学生进行普及教育,又对个别学生提供专业服务,但是无法权衡好两者的比重。有的学校偏向教育,有的学校偏向咨询,这样让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感到困惑,如何定位才是有效而准确的?

(二)江苏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不平衡。

就目前江苏省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江苏省有5个省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基地和16所心理健康教育省级示范中心。其中,只有两所学校是高职院校。其他高职院校的工作水平、条件等都不同。学校重视的心理工作发展比较好,设施较齐全、机构较完整、资金较充足、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较商,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能达到很好的实际效果;而学校不太重视的,心理工作资金无保障、机构归属不清、培训无力度、发展无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设施只是为了装门面,应付检查,必然缺乏实效性。

(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不高,咨询效果不佳。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部分都是持证上岗,但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心理咨询师证却不能满足心理咨询技术的需要。近几年,江苏省为了逐步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推动江苏省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正规、有序和健康地发展,江苏省教育厅积极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加入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的注册系统,成为注册心理咨询师。但由于各个学校重视程度不同,到目前为止,还有一半多的专职人员没有成为注册系统的心理咨询师。其中,又以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多。心理咨询是一项需要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工作,不是通过短时间的理论学习,获得一个资格证就能做好的。还需要大量实践的积累和许多的培训提升,因此,专业化水平不高,直接导致心理工作的实效性偏低。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般身兼数职,工作定位不清,心理咨询不是他们最主要的工作,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其他事务性的工作,这导致无法建立起专业化水平高的队伍,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发挥。

二、江苏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构成要素

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弄清楚评估其实效性所包含的构成要素。我认为当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评估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考虑:一是基础条件,这是实效性发挥的基础;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模式,这是实效性得以发挥的核心;三是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即实效性,这是评估的关键。

(一)基础条件是实效性发挥的基础。

这里的基础条件包括硬件基础和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开展的场地、资金等。软件基础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相关制度等。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由此可见,基础条件的关键是学校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是实效性发挥的核心。

这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指的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内容、目标等,这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工具。其中,目标是关键。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方法和内容。因此,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和制定有效的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三)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是实效性的关键。

在基础条件和工作模式的实现下,工作开展对于学生的有效性是关键。评估的重点应该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因为学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体会者,他们的满意度直接反映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的体现。所以,满足学生的需要,真正帮助到学生才是关键。

三、增强江苏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改进策略

(一)江苏省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开展。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竞争日益加剧等各方面原因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出,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竞争压力更大。高职院校更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不断转变教育理念,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软、硬件的资金投入,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探索和实践的研究,动员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氛围营造和并进行正确教育引导,在全校形成全员参与、全程推动的局面,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转向以发展性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属于适应性问题和发展性问题,许多是不可避免的,是发展性的,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应该放在治疗性上,而应该树立以预防和发展性教育结合为主、治疗性教育为辅的教育理念,针对大部分学生开展预防和发展性教育工作。当然,我们不否认目前高职学生中有存在严重心理疾病的,但毕竟是少数,不属于主流。

(三)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为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教育的目标,江苏省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工作就要包含预防和发展性教育两大部分。要做到发展性教育,就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其中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有效。而预防工作,主要是在宣传知识的基础上,学校建立预防体系,确保学生不因心理问题而发生危机事件;而这些工作开展的有效性,都建立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基础上。

(四)增强工作内容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体系。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坏。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基本已经组建起了一支独立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但是在专业化及规范化上还需要加强和改进。

(1)进一步规范江苏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资格认证和审查制度

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必须由具有相应资格认证的教师担任,如果教师自身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则必然影响工作的实效,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资格认证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美国、西方发达国家,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的工作者的准入制度非常严格,而我国目前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中组成人员的背景学历相对复杂,因此,建立专业资格审查制度,设置相应严格的考核程序和培训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保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发挥。目前,江苏省高校的心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除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心理咨询师证外,还要求专职教师必须进入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的注册系统,成为注册心理咨询师,这为心理工作者的规范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而这一专业技术不是仅通过理论学习或者一次培训就获得的,而是要不断经验积累和不断培训学习,才能做好。因此,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培训相比其他教师而言显得更重要。另外,心理健康工作面对的人群大部分是有问题的学生,工作对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心理工作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需要更专业和有效的支持,尤其是更高级别咨询师的督导和培训。因此,除了学校要投入时间和经费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机制外,还要形成督导制度,以便更好地帮助心理工作者,从而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工作的实效性。

2.建立全面的预防体系,做好心理危机管理工作。

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心理问题的现实是: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不是很重视,并且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主动寻求心理咨询,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完全秉承西方的理念,除了学生自愿外,学校还要积极建立起全面的预防体系,主动做好心理危机管理工作。

(1)学校建立全面的预防体系

江苏省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还是处于青春期,面临很多变化,许多心理问题都是突发或者难以预见的,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建立全面的预防体系。目前许多学校都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利用这一网络建立起了信息传递网络,使得大部分学生出现的失常现象都能通过这一信息网络渠道传达到心理健康中心,使得心理中心能够主动帮助相关学生,避免出现危机事件。另外,新生入校的心理普查和心理档案的建立,也很好地让心理工作有了一定的重点关注人群,从而对隐患有一定的掌控。但是,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一套完整全面的预防体系应该涉及学生入学到毕业这几年大学时光。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学生心理档案。从开学对新生的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开始,对接下来学生的心理状况逐一记录,包括心理咨询、出现的心理波动等,一直记录到毕业。这样一套心理档案便于心理工作者及学生本人对自己的心理动态有个清楚的认识和管理。其次,进行定期排查。排查对象除了已经确定为重点关注的学生外,还包括最近这一阶段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然后,建立起全校心理预防体系的制度,使得预防体系工作正规化和专业化。最后,在全校进行危机预防的相关知识宣传,通过讲座、课堂、活动等形式,让全校师生都知道这一套预防体系,了解心理预防的知识。

(2)做好心理危机管理工作

如果说预防体系是针对发生问题前来工作的话,那心理危机管理工作主要就是针对心理危机发生后的处理及处理之后的相关工作而言。有时候虽然学校已经做了许多的预防工作,但是还是无法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因此,许多学校都建立起了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但是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有人认为,一旦发生心理危机时间,那一定是专业人员处理,我不专业,我不能做。事实上,心理危机的处理,需要全校许多部门的共同协作,才能很好地处理。因此,做好心理危机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心理危机管理工作机构,这一机构包括学工处、心理中心、保卫处、医务室等。在出现危机问题时,大家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其次,要建立稳定有效的危机干预体系,当危机发生时,这一体系能够迅速运转,有效解决问题;最后,全校相关人员都要有一定的危机干预知识系统,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处理好危机。等危机处理完后,还要有对危机后的相关工作。比如心理工作者对见到危机他人的干预等,学校层面对这次危机时间处理的反思和总结,以便完善学校的心理危机管理工作,更好地应对下次危机事件。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

针对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生对心理问题的现实态度,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外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对自己的心理有正确的态度。而要做到这点,除了必要的宣传外,最有效最普及的方式就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这是心理工作发展积累下来的经验所得。因此,国家明文规定,高校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并且把必修课作为检查心理工作的必要条件。但是,目前并不是所有江苏省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必修课,许多还是选修课。这里面有许多现实原因,比如课时问题,师资问题等等。但是不管怎样,开设必修课都必须成为增强学校心理工作实效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缪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抽取本院2010年7月~2011年12月收治的临近社区确诊的高血压患者120例。以1999年WHO/ISH推荐的标准为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 Hg (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或者既往有高血压史, 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物者[3]。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60例, 男33例, 女27例, 年龄39~78岁, 平均年龄(51.3±3.6)岁, 观察组60例, 男29例, 女31例, 年龄37~79岁, 平均年龄(49.3±4.5)岁。对比分析两组病程、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 ;方法 ;将已选定的12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作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常规组实施传统常规的高血压综合健康教育, 而观察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进行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模式, 两组的持续时间均为6个月。

1. 2. 1 ;传统综合教育模式 ;常规组及观察组均实施综合健康教育的方式:①定期邀请高血压专家举办专题讲座, 同时举办患者之间的治疗交流会等健康教育方式, 内容涉及高血压基本知识、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护理等。②将编写的高血压知识手册和健康教育处方发放给患者。③采取定期组织调查员进行随访的方式并且与高血压患者实行一对一的健康咨询。干预时间为6个月。

1. 2. 2 ;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模式 ;与传统综合教育模式不同, 在其基础上, 增加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模式, 以此给高血压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指导。①全面评估, 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谈, 了解其高血压患病程度和其对健康教育的需求程度。②依据上述评估结果, 与患者家属一起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内容及目标。此时应考虑其对高血压疾病的了解程度, 并且细致耐心地与患者及家属一同探讨患者的病情, 要将患者家庭的一切有效力量全面充分调动起来, 给予患者帮助。③执行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计划, 每周入户查房和健康教育, 并且监督患者是否及时遵守医嘱和其用药依从性、饮食情况、适量的有氧运动, 另外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况。干预时间为6个月。

1. 3 ;评价标准 ;设计调查问卷, 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 如姓名、性别、年龄、经济状况、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目前血压水平、病程等;高血压知、信、行问卷, 内容包括平日对待高血压心态、高血压健康知识、日常作息和饮食习惯等[4]。在实施健康教育后, 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高血压相关知识、态度、行为。

1. 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设置为α=0.05, P

2 ;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 回收120份, 回收率100%。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 优于常规组8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如今高血压发病率高, 危害重, 但是如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坚持用药, 规律用药, 坚持长期适量的有氧运动, 仍然能够将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但高血压患者需要遵循长期规律用药的要求, 绝大多数患者难以坚持。如何有效控制和治疗高血压已成为各界医务工作者的头号难题。根据我国高血压发病及医疗卫生实际情况, 如果仅凭借患者于住院期间及门诊的控制治疗的效果是远远不够的, 难以有效控制血压水平和预防并发症[5]。而随着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社区医疗体系的建立, 社区的医疗护理得到了足够的重视, 通过在社区进行医疗健康教育等可有效实现对高血压患者医院外控制及管理, 进而对高血压进行了有效地防控。

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模式不仅直接对个体自尊产生影响, 鼓励其采取健康的行为方式, 促进其建立健康行为方式, 还有改善生存质量、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作用, 社会支持干预也成为整个健康促进活动的一部分[6]。

第10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格式塔心理学;生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140-04

2010—2011年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网络调查结果表明,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扰,66%认为自己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仅有2%表示自己没有心理困扰[1]。这些调查数据意味着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加强,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构建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并显著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新模式。

许多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构建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以建立健全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以心理咨询、心理障碍诊断治疗为主的矫正模式,以及完善课程教育和社会活动的学生参与模式,建构这些模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人才培养目标转型,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亟待提升的现实,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须与时俱进。在此形势下,传统的管理型、诊断型和被动参与型工作模式需要完善和改进,为此,笔者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个三”工作模式(以下简称模式)。

一、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而构建一个切实有效的工作模式,必须有坚实的理论根基。

(一)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整合思想

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强调看问题整体结构的整合理念[2],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中也应有这种整合理念。整合包括资源的整合和模式实施途径的整合。即联合心理健康教育各项资源,大到一个学校、学院,小到一个班级、同伴,将层次单一的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讲座、心理课程模式整合为一套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二)基于生态心理学的横纵向交互观念

根据生态心理学内外因互动与平衡理念[3-4],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不能仅在高校内进行,而应全面考虑学生的横向发展和纵向成长。横向应贯穿校内外环境,将学校和家庭环境联合;纵向要贯穿学生在校各个时期。通过《大学生挫折心理剖析与极端行为预防》课题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恋爱、生活、就业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易产生挫折感,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涵盖从家庭教育到校内管理的每个方面,连通入学、学业期间到就业前夕每个阶段。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人才培养理念

积极心理学倡导以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潜能、动机和能力,是从治疗疾病、解除痛苦转为帮助他人构建良好心理状态的工作理念[5]。传统的“重心理咨询,轻健康教育” “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教育观念将向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转变。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人才不仅需要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更需要健康素质,即身体和心理健康,这是成才之基本、发展之基础,所以人才培养需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发掘学生心理潜能,侧重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工作。

二、模式的主要内容

在格式塔心理学整合思想基础上,通过实施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整合了“学校、学院、学生”三级教育网络;在生态交互观念基础上,将家庭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贯穿了“入学、学业、就业”三级教育阶段;在积极心理学构建良好状态基础上,覆盖了预防“黑灰色”培育“白色”的三级教育层面,最终构建了“三个三”工作模式(图1)。

(一)组建三级教育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综合性较强、专业要求较高的工作,必须上下形成共识,有关部门紧密配合,才能有效发挥其功能。

1.学校级的教育网络

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为主体,通过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配合完善相关制度,联合校外专家和精神科医生,面向新老校区各学生宿舍、学生工作办公室或工作站,以多种形式在广大师生中开展心理保健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2.学院级的教育网络

由中心指导学院选拔新任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交流和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辅导站,调研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3.学生级的教育网络

中心对各学院选拔的学生心理委员进行系统知识培训,使他们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同时,充分发挥心理健康信息收集和宣传作用。通过学生心理卫生协会,建立学生朋辈心理服务的成长团体。

(二)贯穿三级教育阶段

1.新生入学时期的教育

在新生报到入学期间,一方面组织心理咨询专家与学生家长座谈,现场接受咨询,解答疑问,争取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向新生宣传心理知识,并对其进行心理普查和跟踪筛查。

2.学业期间的教育

学生在校学习阶段,不仅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且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开展相应主题的心理健康讲座,如考前焦虑、人际交往等。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如向学生推荐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书籍,放映心理影片,组织健康嘉年华等活动。

3.毕业就业时期的教育

学生毕业前,在中心网站上设置毕业生心理专栏,提供就业心理测试,培训学生面试技能,指导学生适应就业角色。在每年求职高峰期举行“就业心理辅导周”活动,通过座谈会、专家讲座、就业技巧辅导等,帮助毕业生克服就业焦虑,调适求职过程中的负面心理状态。

第11篇

摘要:实施健康教育是治疗和控制糖尿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降低死亡率,进行继续性预防的重要干预阶段。但是有部分病人无效,分析了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无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10-0150-02

糖尿病(DM)是中老年常见的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每年以1%~2%速度递增,实施健康教育是治疗和控制糖尿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降低死亡率,进行继续性预防的重要干预阶段。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但调查发现,部分病人健康教育无效。现总结分析如下。

1健康教育无效的原因

1.1患者方面

1.1.1非知识型老年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差

有些病人居住在偏远乡镇,信息来源受限,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健康需求较少,仅限于求医治病,接触病痛,过多依赖医护人员。再者,老年人有多种疾病并存,各脏器功能降低,以及长期形成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不能进行饮食控制,体育锻炼等因素,致使健康教育无效。

1.1.2部分中青年患者健康教育无效

文化水平低的,则主要是接受能力差和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能吃能喝不是病;文化水平较高的,则主要是其社会责任较重,工作压力大,各方面应酬多,所以戒烟戒酒饮食控制,按时长期服药等,不能很好地履行。

1.1.3患者在住院期间直接影响健康教育效果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缩短,如果在短时间内让病人接受较多的医、护理知识,往往效果差;且有些性格内向的病人尽管对自身疾病很重视,但思想压力大,顾虑多,疗效欠佳;外向型病人易对疾病不在乎,能够说出健康教育内容,但不能很好地落实在行动上,即知行合一。

1.1.4家属未积极参与,导致健康教育无效

主要是由于家属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对病人关心不够所致,比如在饮食、活动、急救等知识方面。如果家属能积极配合督促病人则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1.1.5病人对护士缺乏信任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护士只会“打针、发药”,对护士所指导的健康教育内容持怀疑态度,有的患者则特别相信医生的解释,这样易造成健康教育无效。

1.2护士方面

1.2.1护士的健康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过多地按照教育计划进行指导,没有明显的针对性和个体差异,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难以对病人实施高效完整的健康教育。另外,正确的教育方法,适宜的教育时机,充实的健康内容,也是健康教育有效与否的关键。

1.2.2护士缺乏一贯性护理服务

患者希望每一位护士在任何时间都能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及指导,健康教育要贯穿于病人住院过程始终。所以健康教育不仅是责任护士的职责,中午班、夜班护士要及时巡视病房,了解每一位患者的病情,针对病人的要求,提供主动护理和教育,从而保持健康教育的动态性、连续性、完整性,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中午班、夜班人员少,对病人的健康教育落实不到实处,造成健康教育无效。

2无效健康教育的对策

(1)病人入院后,及时、认真地进行评估,除症状体征外,还要有社会心理资料,然后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要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寻找适宜的时机,因为病人的病情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都有不同时期解决的问题,对于非知识型老年患者,护士要尊重老人,关心老人,主动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照顾,从而增加理解和信任,为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基础,同时增强教育观念强化指导。

(2)健康教育形式要多样化,采用个体教育、群组教育或二者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或鼓励已康复病人讲述自己的感受等多种教育形式,要把握健康教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护士、病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3)鼓励病人家属积极参与。通过家属参与,可增加病人的主动性,能够及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建立健康行为,尤其在饮食及出院指导中,效果显著。

(4)健康教育要护患双边活动。

护士在实施健康教育时,是计划者、指导者,病人则是执行者、评价者,是教与学的过程。病人在掌握健康保健知识的基础上,必须建立良好的行为,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

第12篇

我们对近五年来我院体检人员疾病构成情况分析,公务员、职员健康检查从体检结果看,正常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4。发病率最高的为高脂血症,超过25%,即平均每4人中有1人患高血脂;其次为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乙型肝炎、结石、尿路感染等,女性乳腺增生和阴道炎、宫颈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体检结果表明: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如颈椎病、乳腺疾病、胆囊疾病、前列腺疾病等发病率呈持续上升和年轻化之势。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影响其健康的原因主要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疾病危害认识不足、不正确的保健认识、心理压力大、缺乏自我保健能力、缺乏体育锻炼等。经过临床实践,我们认识到健康教育是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是提高广大群众自我保健意识的重要渠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同时健康教育也是改善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为拓宽医疗服务市场开辟道路,为医院营销奠定基础,为医院营建良好的公共关系,为健康管理奠定基础。因此体检中心利用疗养院自身优势做好健康教育将有利于降低疾病的发生率,不仅造福于社会,而且还将创造品牌效应,提高体检中心在日益兴起的健康保健市场中的竞争力,有利于长远的发展。我们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下面将我们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统一思想 充分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做好健康教育的必备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摆正“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把健康教育看作体检日常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健康教育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2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把健康教育做好的关键在医患关系中,医生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决定医患关系的和谐程度。医务人员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不仅要严格遵守医德原则和规范,文明行医,尊重患者的权益、人格和自尊心,而且是否耐心、热情、主动、认真负责,是否尽了最大的努力,决定健康教育是否能落到实处。

3 加强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是把健康教育做好的技术保障

健康教育既是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门独立学科,专业性很强,需要相对固定的人员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才能真正做好。因此有必要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纳入继续教育项目,通过集中培训、业余自学、定期考核等方式组织实施。同时加强激励机制,不断挖掘内在潜力,发挥医护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力争使健康教育材料具备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艺术性。

4 具体实施

4.1 健康体检服务。健康教育始于预防性健康体检。掌握体检人员的健康信息是全面、综合评价其健康状况的基础,否则直接影响对健康状况的评价。要全面了解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情况,不良生活习惯以及性格类型等方面信息采集。体检要注意体检项目的个性化。做到这一点要求体检中工作要做细,尤其在团体体检中控制体检工作量,避免流于形式。通过体检我们将收集到体检个人最精确、最全面的身体状况资料,在此基础上将建立个人电子健康信息档案,该档案作为健康跟踪服务的依据,定期追踪分析健康状况。

4.2 教育的内容。以体检及健康状况分析的数据为基础组织专家做健康评估安排权威的保健专家、康复专家、中医养生专家、心理专家针对体检人员的健康状况,尤其是体检中发现的异常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疗或保健跟踪服务方案。对体检所发现疾病及患冠心病、糖尿病和中风进行危险性评估,找出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同时提供克服这些危险因素的疾病风险控制――健康处方(即控制所患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力争治疗达标)、健康指导、健康教育,全面指导培养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坚持健康的行为:戒烟限酒、坚持规律生活、控制体重减肥、科学饮食营养均衡、适当运动、培养良好性格保持心理平衡。健康教育包括了疾病防治、膳食营养、心理指导、控制吸烟酗酒和滥用药品教育等诸多方面。

4.3 教育的方法。充分利用体检环境,张贴图文并茂的宣传画往往能给体检人员留下深刻的印象;医生在体检、提问答疑工作中的随机性教育;集中健康教育和一对一教育相结合,采取多种多样、全方位的教育宣传:座谈式教育与观看电视讲座、光盘知识讲座、科普教育、多媒体教育等相结合,其中面对面健康教育形式最受欢迎[2];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书面教育:如宣传专栏、宣传手册、装订在体检本及附在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和调节血脂异常的药物说明书上宣传单;公开健康热线,个性化指导提供电话健康顾问,尤如家庭医生,当存在疑惑时可以从那里得到合理的建议及指导。健康顾问根据客户的健康状况,还会搜集一些对有较大帮助的动态信息,通过短信等形式发送到客户的手中。当需要进一步检查或治疗时,我们将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全程服务,预约医生,提供全程导诊服务。对于体检团体还将对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效果问卷调查回访,不断改进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敬婷.健康教育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5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