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38: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健康教育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综述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现状以及健康教育的形式、内容等,分析大学生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合理的高校健康教育模式,以期为高校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大学生;健康教育;高校;模式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耐力素质、肺活量指标长期持续下降,肥胖学生的比例明显增多,近视眼的发病率居高不下,这些与大学生无规律的生活方式、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差、心理素质不高、抗挫折能力差等原因有关。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是实现梦想的基础,他们未来健康的使命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开展高校健康教育,对于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观念等多个方面均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1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现状
健康教育是高校医务室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能,高校健康教育工作目的是为学校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和健康保障,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保护和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健康[1]。郭杏玲[2]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知识了解的调查显示,只有11.5%的学生对健康知识了解较多,70.3%的学生对健康知识有一些了解,18.2%的学生对健康知识几乎不了解。还有调查显示,65.68%的中国大学生感到运动不足,7.57%大学生不吃早餐,15.44%的大学生不懂得饮食要荤素搭配,不少大学生熬夜大网络游戏,上网看电视,不到凌晨不休息,不到上课时间不起床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3]。针对大学生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青少年的婚前已较普遍呈上升趋势,未婚少女的人工流产率也逐年增加,绝大部分意外妊娠是由于无避孕措施的所致,性传播疾病的高发年龄也集中这个阶段,很多研究证实,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与性心理发育期,急需掌握健全、科学、全面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以指导自己与异往的行为,提高自我保护能力[4-5]。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内在需要,从各高校内部近年来的调查统计来看,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高达25%左右,并呈上升趋势。王银兄[6]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存在问题中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管理不规范;内容不系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医学化,发展不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用性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度良好和道德健康是体现了现在社会对人综合素质的要求,构建具有高校优势、符合大学生身心发育特征的健康教育模式,已是高等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
2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的过程。目前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开展主要包括开展健康教育课程,邀请专家专题讲座、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册、举办疾病预防活动、橱窗粘贴疾病预防知识,联合团委微信平台宣传健康知识、借助网络和广播等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常见传染病的自我识别和预防知识、现代急救技术和药用知识、与基因、心理障碍、运动方式、性有关的健康问题以及健康和健康促进相关专题。健康教育形式虽多样,但缺乏计划性,在健康教育实施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健康教育的内容贴近大学生的健康要求,但是没有统一的健康教育模式和教材,校医院健康教育基础薄弱,健康教育内容往往不够全面、系统。一般流于形式,为了完成任务而做,失去健康教育的意义。
3大学生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大学生健康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很多问题。从高校健康教育的教学现状分析,大学生健康教育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缺失,很多高校缺乏一定教学资源;高校健康教育缺乏专职教师,师资力量较弱;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教材相对比较滞后,尚无形成稳定的学科体系[7]。肖正[8]指出高校健康教育课程除以上问题外,还存在课时安排不足的问题,目前高校健康教育的课时明显不足,在仅有的教学课时中,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无法得以保证。李明[9]在高校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中指出,高校对现代健康教育观念认识和理解上的存在滞后,很多高校由于思想认识的局限和教学条件、设施的不完善,高校健康教育启动相对缓慢;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相对不完善,远远不能适应大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要求;学生获得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较低,很多学生由于健康知识缺乏,没有树立健康的观念,无法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以高校为基础的性与生殖教育的相关知识、需求与服务之间还存在较大矛盾,缺乏专门针对大学的性与生殖的服务系统,向高校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性与健康教育与服务仍存在较大的阻力[5]。冯婷[10]在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效果评价中还指出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健康教育的老师一般只采用单一呆板的填鸭式、灌输式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教育活动使得多数学生的健康行为明显滞后于健康意识;健康教育的学科价值不受重视,很多高校把健康教育作为一门选修课或一堂讲座来对待,导致健康教育大环境的营造和对高校健康教育的学科定位出现偏差,健康教育学科边缘化。高校健康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和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4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探讨
近几年来,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相关的研究主要侧重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及存在的相关问题。健康教育模式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而且缺乏稳定的教师队伍,很多高校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还有很多高校没有健康教育计划。健康教育是以传播健康知识、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大学生的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的能力;帮助大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危险因素的影响,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高校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的健康息息相关,不同的高校学生特点存在差异,根据本校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出适合本高校的健康教育模式至关重要。目前健康教育还没有统一的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无法准确评价健康教育的结果。建立统一的高校健康教育评价体系也是高校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把健康教育全面建设,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仍是一件值得深思的问题。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校医院借助微信平台,普及健康知识,传播健康理念,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健康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陆晓岚.高校医务所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J].现代企业教育,2014,11(22):87.
[2]郭杏玲.高校院校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与研究[J].新课程(教师版),2013,3:115.
[3]前华美.大学生健康教育的优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1.
[4]王平,李海燕.武汉地区医学生生殖健康知识状况调查[J].中国卫生学校,2005,26(3):182-183.
[5]李晓妹,刘松,李向云.高校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现状及健康模式[J].计划生育杂志2010,29(6):410-413.
[6]王银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1:1.
[7]谭奇余.关于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现状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44):177-178.
[8]肖正.高校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探索与分析[J].学校体育学,2015,5(20):132-133.
[9]李明.高校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4(5):94-9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生命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较多地关注生命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问题,却很少关注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双方契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成为笔者探讨的主题。
一、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将重点放在道德与社会层面上,强调培养继承既定社会秩序的个体,而是重视个人价值支持个性化理论教育,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成效,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素质,同时帮助学生适应环境,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的方法,如通过对学生心理的测试总结其德育规律,以系统的科学理论改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按照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学生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生命教育是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和对生存能力的培养,通过生命教育,使人更好地感悟和体验生命的意义,表达对生命情调的追求和对生命状态的关怀,生命教育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出生命情感氛围,对于培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且能有效地推进教育改革的进行。因此,生命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若能找出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点,将更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
1.生命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也包含了生命教育内容,二者相辅相成
生命教育包括了生物与生理两个层面的内容,它不但从生理上和伦理上解决了个人生命与社会、自然及他人的关系,而且也从心理上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可以看出,生命教育对心理方面的重视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包含了生命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它是从个体教育的心理机能出发,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发挥个体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且也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优势,让学生通过个体的体验来感受生命的真实与活力、人生的快乐与价值,从而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情感。如大学生由于感情、就业、贫困等压力产生对生命的漠视,在这种情况下,既要以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两方面双管齐下,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使学生感悟生命意义,这样的任务同时也是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也有生命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内容相互包含为它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契合创造了条件。
2.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强调深层的人文关怀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和提升人的生命关怀意识。”人文关怀是生命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上相遇后因为都强调深层的人文关怀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文关怀的实质是理顺人与其他对象的关系、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赋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关怀,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首先,人文关怀不仅意味着对个体生命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健康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态度,生命教育恰好是运用生命资源来培养人的道德与修养,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因此,生命教育中包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意识。
其次,人文关怀必然是以尊重生命及个人尊严为起点,遵循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最终是以实现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的,它可以为个体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人的生命活动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获得发展。“关怀生命,关注生命发展,提升生命品质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及其社会教育力量的共同任务。”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不例外,它不但注重从心理体验中培养个体的心理素质,更加重视生命的现实关怀与生命的终极关怀,肯定生命存在的价值及其个体生命价值对社会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也包含了人文关怀的意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强调深层的人文关怀意识成为他们的一个契合点。
3.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都是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体现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性、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中。生命教育强调个体存在生命价值、追求人生的意义,从生命的体验中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更加深刻地握着生命与其他对象之间的关系,使生命个体在实现生命意义的同时提升生命的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同样立足于个体,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促进个体生命自由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担负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命。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的教育实际出发,强调个体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在生命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的途径
1.在生命教育形式下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心理学、医学等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担负着直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
在生命教育形式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重视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通过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帮助学生消除来自高校生存环境的心理困扰,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贫困压力、交往压力等,使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会应对困难和挫折,从而形成对生命的尊重和健康的人格。因此在生命教育形式下应该着力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之中去,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如课程内容应该能够解决学生心理需求,课程目标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课程方法以学生全面发展规律灵活设置。
总之,生命利益是学生的根本利益,生命教育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以生命教育的理念来指导,构建一种重视生命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发挥生命的巨大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2.以心理素质教育推进生命教育的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是尊重生命、实现生命价值为主要目标的,将生命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结合的重要举措即是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心理素质之中去,通过心理素质教育发挥生命的创造力,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推进生命教育发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蔑视生命,存在自杀现象;二是学习生活中经受不起挫折,自暴自弃,不懂得生命的价值及其意义;三是面临就业、学业、情感这三大压力时,不能充分发挥生命的潜力,激发生命的内在活力,而是一味地颓废。这三大难题不但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心理素质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针对学生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专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针对学生的学业与就业压力,开展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专题心理教育活动,针对学生生活经受不起挫折、自暴自弃、蔑视生命等问题,可以组织坚持自信、珍爱生命、感恩父母、回报社会等专题心理教育活动,借用心理教育的技术手段来唤醒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珍视生命,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加深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认识,实现生命教育的发展。
3.用个体生命的自我体验、自我认知方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创造是人的生命力量,生命个体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态,个体的创造水平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生命意义。”心理健康教育从人的自我发展和本性出发,强调人的创造能使社会不断进步,而在这个进步中才体现生命的意义。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单一,效果不佳,主要是以教师讲座与辅导的形式进行的说教式的灌输教育,学生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不但压抑了学生生命成长中的生机与活力,而且也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它所造成的另外一个方面的影响则是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排斥,也使学生的生命变得单一、僵化,让生命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搁浅,无法发挥学生生命自身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该从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与发展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学会体验生活,体验生命,使他们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与把握,通过个体内在的体验、自我认知的方法培养其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自我认识、自我培养、自我发展的意识。如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或生命困惑,不能单靠心理教育方式,要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自我体验、自我认知的功能,从心理上进行辅导,并配以行为的训练,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通过这种方法的体验,使他们回归现实生活。
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强情境教育,注重现实生活中生命的存在,以生命成长的需要为出发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进行整合,充分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在进行生命教育的同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创造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改进教育方法与时俱进,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要实现双方的契合也需要改进教育方法,而实践活动可为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创造条件。
首先,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从课堂教学向课外教学的转变。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很少关注学生对世界的理解,也缺乏在实践中的体验,因此,学校不但要开设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而且要优化生命教育的课程设计,专门设计生命教育实践课程的单元教育内容与目标,组织实施拓展训练类实践课程。
其次,要创新实践活动的形式。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要进行拓展实践类训练,而且也可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类与参观类活动,如引导大学生进入社会服务,关心孤儿、老人,进行扶贫助困活动,还可参观烈士陵园、戒毒所、预防艾滋病的展览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这样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推向课外,拓展了学生视野,使他们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深刻体验了生命教育的意义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生命教育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关系决定了他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契合的可能性,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是从社会与精神层面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有效方式,创新双方契合的途径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与质量。
1、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1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不高。尽管目前各大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凸显,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但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却迟迟没有跟上脚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寥寥无几,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完全发挥它的作用。
1.2思想政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匮乏。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极少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大部分高校仍然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相对于心理素质,高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等传统素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会了学生认识历史与现实,社会与自然,个人与集体,却忘了教会学生如何认识自己,如何面对生活。当高校一味地注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中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很多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他们成绩很优越但却无法承受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思想道德素质很高但却无法处理感情生活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缺失,使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发展。
1.3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落后。目前,在高校中,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往往是一些政治老师,班主任,辅导员。这些教育工作者中鲜少有真正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特别是辅导员。高校的辅导员大多都是刚刚毕业的年轻人,由于年龄差距较小,他们比较容易融入学生的世界。但也因为年轻,他们的人生经验还不是很丰富,工作能力也还有很多不足。因此,在管理和教育学生时,常常只能生搬硬套学校的规章制度,无法疏导学生的苦闷,引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1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在开展教育的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从一种教学方法转变为一种教学理念。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学校只有真正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在工作中很好地贯彻实施,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塑造健全的人格。
2.2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比重。高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成长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都在向上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比重,使二者在内容和方式上相互结合,能最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建设。例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历来以枯燥无味著称,学生对于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比较反感,学习的热情不高,甚至常常反其道而行之,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运用到思想政治教学上,能够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这种交流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效果也更加显著。并且,当学习变成一种倾诉心事,表达意见,抒发感想,共同交流的平台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这个平台,也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倾诉,感情得以排解,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
2.3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建立一支专业素养高的队伍。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科目,而目前我国高校在这方面的人才还很匮乏,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还相对落后。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建立起一支专业的复合型队伍,这支队伍中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精通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擅长心理健康教育。为建立这样一支队伍,高校可以组织思想政治老师定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交流学习,使二者发展成为复合型人才。
3、结束语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追随时展潮流,符合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利于学生个人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作者:王婕妤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重要性、主要内容以及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程序与方法;指出了护士学习理论知识在高校护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护理;高校;教育;健康
1 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健康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程度总是在不断深化。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中提出了人类健康的“三维观”――“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和精神的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良好的完满状态”。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有关文件中对这一定义又进行补充,认为健康应包括4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以及思想道德健康。健康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的教育活动,本质上是种干预措施。
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综合应用学科,社会的需要以及专业自身的发展,使得护理健康教育成为了护理学专业最受瞩目的学科之一。高校护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它以校区医疗部门的护士为行为主体,以高校全体教职工及学生为服务对象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
护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按教育场所可分为: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家庭护理健康教育。按目标人群可分为:儿童护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护理健康教育,妇女护理健康教育,老年护理健康教育等;此外还有按教育目的或内容进行分类的方法。
2 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护理健康教育的人群特征与人群健康密切相关。高校的教职工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面临的压力较大,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很少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教职工的健康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不久前,省教育工会对我省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报告显示,仅有不到10%的人处于基本健康状态,20%的人身体有疾病,而其他70%的人均处于亚健康状态,这意味着高校教师的平均健康状态处于一个相对危险的状态,一旦受某些不良因素影响,如:过度疲劳、长期超负荷工作、精神紧张、营养不良或心里不安等。均可引起疾病突发。这样不仅妨碍了个人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科建设和发展也有影响。护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教与学,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从而使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并通过有效利用现有的卫生保障资源,从根本上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防患于未然。因此对高校教职工进行护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
3 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上文提到的教职工健康状况调研显示,我省高校教职工一般从40岁开始就会出现心血管疾病。而消化系统的疾病更是从30岁以后就开始有明显增加。而且省内大部分高校教职工均处于亚健康状态,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我们必须根据高校教职工的健康状况,对其进行相应的护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3.1 饮食指导:合理恰当的饮食将有助于疾病预防及康复。如高血压患者宜多吃富含钙、钾、纤维的食物,尽量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高蛋白、高脂肪、高盐饮食,少饮或不饮酒。
3.2 心理指导:处于疾病状态和亚健康状态的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护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问题。使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在生活中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否则长期的精神紧张,极易导致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失常。
3.3 作息指导:不宜短期过度劳累或者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保证每天至少6小时的睡眠时间,注意工作、锻炼、与睡眠的合理调配。
3.4 用药指导:对于那些身体有疾病的教师,要告戒他们谨遵医嘱,按时服药,同时应讲清有些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严重时及时与医生和护士联系。
3.5 行为指导:护士应指导患者掌握一定的自我护理或保持健康的方法,这也是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4 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程序与方法
4.1 高校健康教育的开展步骤:应用护理程序开展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工作有别于以往的卫生知识宣教,不仅仅是一种宣传手段,而且成为一种护理和治疗手段。要实现这一目的,应正确应用护理程序。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程序与应用护理程序开展临床护理一样,包括以下五个基本步骤:
评估:系统地收集受教育者学习需求的资料和信息,进行一个总体评估。
诊断:对病人及其家属所需健康知识和帮助的判断。
计划:对将要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作出具体的安排。
实施:将计划中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
评价:对教育效果作出判断,必要时进行重新评估。
4.2 高校健康教育的开展手段:护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譬如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咨询法、墙报法等等。其中护士在为教职工做护理操作时进行交流是开展健康教育的最好时机,其教育效果要远远高于专门时间进行说教。因为对方并不需要也不可能系统地学习护理知识,他们的学习往往来自于自身不适的需要。在与他们的接触特别是进行护理操作时,进行必要的讲解会使他们感到放心且得到安慰。因此,与教职工任何接触的时间都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好机会。当然,这并没有排除其它方法的可行性。
5 结语
我国的高校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尚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各方各面的支持与合作。护士要成为一个称职的教育者,其自身的受教育程度是不可缺少的,不然就难以胜任或遭遇尴尬。所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就必须重视理论学习,就必须不断地刻苦努力学习。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做好护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一个护士不但要成为称职的操作者,而且要成为优秀的教育者,对开展病人健康教育工作,使病人在就医过程中不仅得到身体方面的健康,还要获得健康知识上的增加。
参考文献
[1] 刘亚新.整体护理中的医护配合[J].护理学杂志,1998,13(6):24-25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适应模式
从具体的实践过程来看,在明确了网络背景下我国高校执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以后,应用型本科高校需着手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与线下“一对一”沟通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施环节中,需要进一步理顺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适应模式的基本内容,并且,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内容及其实践效能等方面来逐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执行力度,以便大学生及其相关的心理健康辅导人员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使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更大的效用.
1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分析
通过研究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课程体系建设情况,以及移动终端教学平台的相关内容,能够得到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推行下去的有效策略,进而令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真正起到作用,帮助到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方面的实际问题.另外,我国高校内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以及学生会干部等人,要能够从线上教育平台筛选出一些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并与之进行线下的“一对一”沟通,如若发现其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则要及时进行教育辅导.从长期以来的教育工作中可以看到,在网络信息时代的氛围中,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适应性日益向好,大学生普遍能够接受此种基于网络平台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1.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其适应模式
简单来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需要现代教育事业的总体氛围良好,无论教职员工还是大学生群体都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所关注,并能够理解该类型教育所具备的教育意义.实际上,针对一项工作的适应模式的研究较为繁琐,需要与之配套的适应机制来加以巩固.适应机制指的是环境内的个体对环境所产生变化的适应,主要可以通过先天或后天的学习得来的反应方式.从这样的定义来解读适应机制,能够对适应模式有一个更理性的认识,进而通过科学化的策略来开展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形态之中,大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十分多元,如若其心理建设不够强大,则很可能在繁冗的信息中被淹没,甚至很可能会对其人生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言,需要以一种“温和”的教育方式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策略化的方式来缓慢推进网络时代氛围中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
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策略及其实践效能
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构建大学校园网络教育平台当中的师生互动模块十分必要,一方面可以促动学生多与人沟通,另一方面能够令学校的教职人员及时掌握学生动态,这是推进网络时代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意义所在;同时,更要从不同的角度、以一种合理化的适应模式以及差异化的策略来持续执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实践价值与社会意义.(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核心策略分析.在时代当前,网络的复杂性有目共睹,对于大学生群体所处的年龄阶段而言,需要极强的心理建设以及思想建设,才能应对纷繁多变的网络时代,避免大学生出现思想上的误判.从我国高校思想教育的角度来看,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里,往往缺乏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因此,更需要借助网络平台,构建一整套相对独立的心理健康网络教育课程平台或模块,以便于大学生来此学习和交流.实质上,在以往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发现,针对高素质人才的思想教育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新时期社会建设的成果,而且,目前我国的国情仍旧十分艰巨,需要一批有文化素养且有坚定思想政治基础的大学生去推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各领域管理.即便是在网络时代环境中,通过校园网络课程平台,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综合类还是专业类的高校,专门负责大学生心理教育网络课程的教职员工或者是学生社团组织都可以在其学校的公共网站上开辟一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板块,每天更新教育内容,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分享,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融合一部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以此来促动学生关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在校园网络平台所设置的该模块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而且,还有利于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运作的实践效能研究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到一个“大数据”的时代环境中,甚至已经有一部分在校学生或是社会人员运用了网络教育平台的渠道来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所谓“大数据”,顾名思义即为通过标准数据库技术高效处理的规模巨大且复杂的数据信息.纵观大数据时代的演进,可以清楚的发现,这些“大数据”来自于人们在使用电脑、手机以及其它电子终端设备时所留下的痕迹,社交网络中的大数据信息尤甚,每日的数据量不可估量,当代大学生更是手机不离手,每天大量的信息都是从移动网络终端所获得的,微信、QQ、微博等沟通方式盛行,因此,学校在推进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中,也要从这些移动终端着手来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共服务平台,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温和方式来逐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的运作及其管理而言,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或是执行者运用较为有效的适应模式来推进实际工作,进而让学生乐于在网络平台上学习知识或是结交友人等等,这是选择良好的适应模式所能够达到的效果.
1.3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线下“一对一”教育辅导
从国家以往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每一年毕业的大学生群体的数量较以往有了很明显的增长,这是国家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成果,但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有一部分大学生群体在面临就业时,对自身价值的衡量并不客观,甚至偏离了社会发展的趋势,甚至有一些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滋生了心理扭曲的想法,逃避就业,甚至思想偏激等.因此,在学校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来渗透教育信息给大学生群体,还需要高校的教职员工与学生会管理干部的共同努力,发现有偏激思想的学生,并给予正确的心理健康辅导,发挥“一对一”线下教育指导的作用,扭转个别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意识.
2如何更好地强化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执行力度
2.1逐步渗透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高校教学管理的稳定发展
从实际工作来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教育过程,也并非硬性传授文化知识就能够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而是要在生活中慢慢渗透,尤其是对于处于大学生而言,教育模式的选择极为重要,因为大学生群体正处在争取思想独立性的阶段,绝大部分大学生都在追求较为自由宽松的思想文化氛围,如若将一类传统文化硬灌输到学生群体当中,则极可能适得其反.因此,采取适应模式来推进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较为可行.从实际情况来看,鉴于我国大学生群体的数量与日俱增,大学生群体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总体教育的成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学生群体所承载的是传统文化与人类智慧,只有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之下,才能将这些文化与智慧转换为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所以,在当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都十分重要.高校要尽可能采取科学化的教育策略来推进网络心理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在愉悦氛围中坚定其自身的未来奋斗目标,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观.
2.2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关键词: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关系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除了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渊博的知识和健壮的体魄外,还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然而,许多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很多高校也通过各种形式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一些途径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但也有一些途径流于形式,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大量的研究证明,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显著的效果。但两者间协同效应的研究却少之又少。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很好的协同关系,让两者的教育做到优势互补,这样能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效应。
2 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概念
2.1 高校体育
高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其主要内容来进行教学、锻炼和训练的,它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传递体育文化为目的的教育过程,它是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较强的体育教育活动。高校体育由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两大部分组成。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核心内容与主体价值体现,也是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现代学校体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同时课外体育还是学校课外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和内容。
2.2 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普遍认为,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业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性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高校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2.3 协同效应
“协同”,英语名叫“Synergy”,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来的,他把“协同”定义为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相互协作,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效益总和。协同效应Synergy Effects,简单地说,就是“1+1>2”的效应。
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就是打破传统的两门学科,各干各的,不相往来这种局面。而希望能在高校教育的大系统下,通过高校体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相互协作,整合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以产生更大的效益。
3 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能进行协同运作的前提条件
3.1 政策导向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课程的性质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并且在课程目标中把心理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在体育教育中,很明确指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为其课程目标。
2001年,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把心理健康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等各项工作中,是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很重要途径是与各学科结合进行,其中当然包括体育学科。
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家政策中都有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结合。
3.2 教育的目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预防与缓解心理问题,优化心理素质。
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就是为了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妥善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社会,促进个体的发展,塑造健康人格,培养乐观心境和稳定情绪,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3.3 教育方式以活动为主
体育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以活动为主要方式,不仅带有竞技性,而且带有很强娱乐性,这种活动形式,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甚至更多的是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况、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要求设立心理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但更多的是用活动方式来认识和改善健康。寓心理健康教育于体育活动之中,学生在主动锻炼中使自我认知、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调控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以达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助人自助”。
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能让高校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习技巧使身体放松,同时把心理辅导介入体育课中,强化情绪疏导的方法和技巧,尝试行为和观念的积极改变,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促进他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傅君芳:《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路径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0.05
[摘要]文章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含义,其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探讨了构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内容上,要注重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完善;途径上,要探索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宏观、微观层面的意义。
[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新型模式积极心理学
[作者简介]庄濛杰(1984-),女,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奚晓岚(1980-),女,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王珏(1974-),女,陕西宝鸡人,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无锡2141 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型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880060)和2014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大学生网络成瘾成因的多因素实证研究及神经网络预”(项目编号:2014SJD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9-0065-02
近年来,受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工作方法还是理论研究上都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多数高校不仅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还开设了心理学课程来辅助大学生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建设,继而形成了其学科体系框架以及理论,获得了研究成果和相关分支学科。拥有健康的心理越来越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20世纪90年代,积极心理学理论被引入国内,其倡导用积极的角度来看待心理现象,积极开发人的潜力,为构建个人幸福的生活做好铺垫。相关理念、方法指导和影响了当代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提高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水平。
一、积极心理学的含义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是美国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分支,其运用较为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手段,对人类行为中那些积极的、具有创造性和适应性以及令人情感满足的因素进行研究,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人的积极因素,以人们所具有的潜在的、固定的、实际的以及建设性的力量、美德为出发点,主张对人的心理现象用积极的心态去诠释,以激发和挖掘人潜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从而获得良好的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1.改变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我国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对象定位为那些被情绪困扰从而造成行为失调的个体,忽视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积极心理学的出现调整了这一错误的取向,不仅重视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努力帮助个别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去面对和处理问题,并且在对传统的主流心理学持有批判性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突出个体和群体的积极方面,关注个体的主观感受。
2.提升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标准不仅仅是消极情绪的减少,还包括满意度、幸福感等一些其他积极情绪的增多,其主要的目标设定和工作内容是追求主观幸福感以及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3.丰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关注问题的成因、对策的探究等描述层面的问题,较少关注如何满足学生心理的需求和定位,这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主要倡导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拥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具备调适自己心理的能力,只是有的被暂时遮住了而已。在此理论指导下,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从崭新的视角来展开工作。
4.创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工作理念及工作手段。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是在传统的“问题导向”模式的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下形成的。积极心理学则是以研究人类积极力量与美德为主要内容的科学,从消极逐渐转换成积极,这是一次理论的创新。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于发展一门挖掘和培养人类积极力量的科学,运用适当的测量和评估标准探索个体内部的积极力量,采取纵向研究的方式探究积极力量的形成阶段和方式,并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干预和预防消极力量的滋生,从而更好地塑造个体内部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测量与评估技术也得到了创新和提高,作为一套以正面指标来评价心理健康状况的新型体系,其技术手段主要是把结构化的问卷作为测评主体,并与其他方法有效结合,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测评体系。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
1.积极心理学体系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构建一套完善的积极心理学体系为基础,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将积极心理学理论注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全面、科学、实效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一,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培养。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认知性和情感性的整体评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养成是其积极情绪体验培养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我国出现教育资源的短缺、学业繁重、就业压力加大等现象,导致大学生缺乏主观幸福感,形成消极的心理状态。因此,为使大学生能够积极面对压力和挫折,培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的获得有三种基本的积极体验,即对过去生活的满意感、对现在生活的福乐感、对未来的希望感,这就衍生出培养大学生积极体验的三个子目标。积极心理学主张,通过引导大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过去生活的愉悦上,摆脱痛苦的经历,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感;通过调动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目标明确性,加强他们的福乐感;通过引导大学生建立信心面对未来的挫折,提高他们的希望感。只有从这三方面人手,才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第二,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完善。拥有积极人格的个体会采取更富有成效的应对策略来处理生活中各种压力和困境。因此,如能培养大学生形成合理的归因方式、解释风格以及内在的心理动力,就可以帮助他们不断完善人格。积极心理学把人格分为乐观型和悲观型两种。赛里格曼认为,人们在面临成功或失败时都会自我解释其原因。乐观型解释风格认为失败或挫折只是暂时的,由外因引起,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善,或者当外部环境改变时情况自然会好转;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则会认为失败和挫折是长久的甚至不可改变的,并且他们会将此悲观心理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往往是自信的、积极的,注重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外物;而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往往是消极的,注重外界的影响,他们容易形成压抑,紧张,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问题。因而,调整大学生的这些负面情绪,需要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归因方式,从而形成积极的解释风格。
2.积极心理学体系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积极心理学体系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既要获得制度、环境等方面的保障,又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师资力量等方面有所要求。
第一,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宏观层面的探索。一是要从制度方面做好保障,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按照国家要求配备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工作人员,规定其职称走教师系列或思政系列,从而确保队伍稳定性;同时确保工作经费的投入及软硬件配备等。二是学校上下都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人素质教育和专业培养中,这是一个系统工作,要贯穿新生入学到毕业就业的每个环节。三是要创建积极的物质和人文环境。高校的校园物质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学校整体的布局规划、校园建筑、绿化美化和周边环境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品行以及情感气质。创造积极的人文环境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包括优良学风的建设、公平的奖惩制度以及积极校园文化的营造。四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有很大的关系。高校要积极挖掘家庭的潜能,开展“家长学堂”等心理普及活动,将积极心理学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中。此外,高校要运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为社会多作贡献,相应地,社会也将带来正向的反馈,在这种良性循环影响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将朝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二,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微观层面的探索。一是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将弱化以往的问题导向,更多地将积极心理学内容渗透到课程建设、校园活动及宣传中,在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中通过发掘个体自身的力量来有效地预防、治疗心理疾病。二是心理工作者师资队伍培养是重点。在对专业人员培训基础上,要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的党团队伍力量,积极建设基层心理辅导工作站,加大对兼职人员的培训力度,将培训规范化、系统化,完善和强化学校的预防体系网络。三是发挥同伴教育的积极作用。通过设立和完善朋辈互助工作制度,专业的培训及督导,培养一批大学生朋辈组织,通过他们将积极的心理学理念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最终达到助人自助。四是借助优势展现亮点。开展基础性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优势展现的首要前提,通过展现学校的特色亮点以及与其他学校的相互交流借鉴,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能更好地服务本校。五是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情况如何需要接受积极的评估体系检验,内容主要包括:对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部门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如是否建立心理咨询室、专兼职人员配备情况、经费下拨情况等;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进行评估,包括是否开设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是否运用积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解决问题,实现自我的成长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通过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量表对个体和群体进行测评,包括生活满意感、主观幸福感、积极的内在动力、积极的人际关系等,从而对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实现积极教育的目标进行效果评估。
高校的功能之一是培养人才,优秀的人才必须以身体和心理完满状态为前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实施从消极向积极的转移,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人性的需要。
[
参考文献]
[1]龚继峰.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D].南昌:南昌大学,2008.
[2]顾娅娣,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文汇,2007(9).
[3]郭兰,邓芳,心理测评:开放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手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 10).
[4]况志华,叶浩生.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J].心理学报,2005(5).
[5]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我国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的核心要素。只有大学生具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思维意识及价值理念,才能充分发挥潜能,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为此,高校有必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力度,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从而推动学生的良好发展,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
一、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满足新时期发展要求人类社会发展中,社会对人才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高校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显著,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在高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为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学校应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优化人才培养方式,以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中的重要内容。其与人的兴趣、情绪和意志等均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1]。
(二)开展心理教育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学校的教育目标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而开展心理教育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深入学习和智力发展需要正常的心理活动作为支撑。健康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性格特征及人际关系对学习活动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可激发人的潜能。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则会抑制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与其学习情况密切相关。若学生心理状态不佳,则无法保证学习效率,而学习状态不理想,又会使学生出现新的心理问题,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当前的首要任务[2]。
(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推动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学时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该阶段学生开始思索人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期许。此时学生也逐渐扩大社会交际圈,以更加成熟的视角理解他人和社会。初入大学的学生,友好的人际交往尤为关键,不良的人际关系会引发学生的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3]。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则能够纠正学生不健康的思想状态,有利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可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大四学生面对社会时,会产生恐惧心理。对此,大学生需增强自身的竞争意识,心理健康教育也要着眼于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生活。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界限较为模糊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经常会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甚至部分院校和教师认为两者本就是同一种东西,教学方法相似性较高,难以发挥出教育教学的作用和优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两种不同的学科,如果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则不但无法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还会加强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抵触情绪,增加学生的负面情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德智体美等方面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该项教育较为注重真实事件的影响和引导。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对学生进行情绪上的疏导,减少学生负面情绪的堆积,摆正学生的行为,建立良好的思维意识,旨在增强学生的承压能力,使其积极乐观地面对日常生活。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沟通和交流,与思想政治存在本质区别[4]。
(二)教育体制不健全,长效机制缺失部分院校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理解,对其重视度不高,教育教学体制也不是十分完善,教学工作开展中由于未做好前期规划和责任划分,教学工作落实不到位,出现问题后存在推诿等现象。另外,长效管理机制的缺失,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工作流程、教学内容等的规划存在较多问题,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无法给予专业意见。随着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计划中,但课时较少,很多学生刚刚了解皮毛产生兴趣,课程就已经结束,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所学知识也逐渐淡化,难以起到任何作用。而大规模的心理普查、团体咨询、个别约谈等也会受到诸多不良因素影响,难以对学生实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堆积得不到诉说,心理问题程度加大。
(三)缺乏专业师资力量现阶段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普遍存在恐惧、焦虑、强迫、抑郁等问题,且会随着环境及遇到事件的不同,心理亚健康等级存在差异,进而导致学生出现休学、退学,甚至自杀。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高校应当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配备专业师资力量,为大学生展开疏导,缓解其存在的不良情绪,正视其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不过从目前高校实际情况分析研究可知,在我国高等院校中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教师严重不足,部分学校甚至由辅导员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导师,专业能力较差,师资结构配比不合理,阻碍了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开展,且教师专业能力不高,在辅导和心理疏导中很容易出现错误偏差,反而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抑制其健康成长[5]。
(四)教学模式单一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以选修课、讲座、培训这三种形式为主,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学内容也多集中于书本知识,缺少课外延伸和扩展,难以结合学生实际给予有效的建议和意见,整体教学时效性及有效性大大降低。再加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不超过20节,学生只了解皮毛,无法与实际情况有机结合,作用难以发挥。多数学生只能零星地接受一些学习,不能系统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很低。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将两者进行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分属不同类别,但教学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为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发挥其作用和优势,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利用思想政治教学方式,对心理健康教育予以改革和创新,重点分析两者间的共同和不同之处,按照最终教学目标,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模式。让高校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
(二)完善教育教学体制,落实长效机制为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保证长效机制的高效落实,高校需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构建学校、学院、班级三位一体的教学环境。由学校负责专业领导小组的构建,对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指导和统筹管理,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学院根据大学生特征,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及管理制度提供建议,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心理辅导工作。各院系由学院领导专门负责,下设相应的学院工作组、班级工作小组、宿舍工作小组、学生心理社团等组织,且安排专兼职教师负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6]。
(三)强化师资力量,构建专业教育团队1.以教书育人理念为指导,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单是专职教师的工作内容,还是每一名教师的工作和责任。只有不断增强教师参与积极性,坚实教书育人理念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心理素质培养融入知识传授中来,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而使其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意识,逐步形成以专兼职教师为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为主体,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2.做好教师团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师资比例失衡、教师专业能力不高、知识技能水平掌握不完善等问题,高校有必要加大对教师团队的教育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增强专兼职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此同时,要定期对校内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深化教师责任意识的同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进而在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此外,还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新晋教师岗前培训中来,使其明确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助力。这样,通过对全体人员系统、常态化的培训,可大大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每位教师都能担负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四)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高校可利用选修课和必修课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课程模式,且将所修学分计算在学生年底考评中。教师需发挥自身教育职责,在教学活动中,除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外,还可利用案例解析、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改进教学质量,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五)创新教育形式,完善咨询服务体系除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高校还可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设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教育活动。平时也可不定期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情景剧展演”等丰富多彩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日常工作中,可发挥出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加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中心及教师的认可度,在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寻求解决方法。咨询中心也应定期开展心理普查活动,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予以掌握,之后提出有效干预措施,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新时代;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 对大学生来说, 既是新机遇, 也是新挑战。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 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信心, 消极、抑郁, 甚至自杀, 大学生犯罪也呈上升趋势[1]。高校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不高[2]。青年兴则国家强, 在新时代应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健全人格, 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机遇和挑战。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实需要
大学生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心理不健康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抗挫折、抗压能力不行, 产生自卑、甚至出现精神疾病, 进而自暴自弃等。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危机干预, 预防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对已经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好辅导, 帮助他们度过人生难关, 重塑生活的自信。
2. 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积极心理学转向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解决大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健康疾病, 比如解决大学生的自卑、挫折感等。解决大学生健康潜在的疾病确实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不应当是全部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当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态, 积极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保持强健的体魄应对心理压力。引导大学生用积极的心态,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积极学习、积极工作、积极加强实践, 积极争取一番作为。
3. 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危机干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加强危机干预, 积极预防大学生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一旦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轻则厌世、自卑自暴自弃, 重则可能轻生, 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只有加强预防, 加强危机干预, 才能让大学生悬崖勒马, 避免出现严重的后果。心理健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通过各类心理学测量表测试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 通过测试结果进行心理健康调节。积极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尤其是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传媒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交互性, 切实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有限, 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现在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纷纷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提升。但纵观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课时相当有限, 往往只一个学期, 每个学期只有2课时。有些高校只在少数师范教育类专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课时有限, 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 只能简要的讲解, 或者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专题讲解。大学生只能零星的接受心理健康学习, 不能够系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效果有限, 教学质量有待提升。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学生无法通过教材深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2. 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通识, 专业性偏强
虽然多数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但心理教育过于专业化, 不够通识, 学生不易理解, 也没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多数高校缺乏通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使用的教材多为心理学专业教材, 对于缺乏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大学生来说, 难于理解。同时, 大学生由于阅历不够丰富、信心不足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方面的, 需要通过通识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以心理健康知识加强自我认知, 解决多方面的心理问题。
3.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教学和指导。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却不高, 大多由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兼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限, 教学时只能照本宣科, 不能够结合大学生, 尤其是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针对性教学, 实际效果不佳, 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并没有针对性改善。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 使得课堂教学以灌输为主, 主要侧重心理健康知识的讲解和传播, 缺少互动, 不能够实际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4.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验性不强
网络的普及和迅猛发展, 使得现实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上进行拓展和延伸,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全新的模式。网络的虚拟性、平等性和数字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突显出平等、自主、交互性的社会性内涵[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应顺应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网络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延伸课堂教学的空间, 又利用网络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 帮助潜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解决问题。但是高校受制于资金、技术等因素, 并没有建立起交互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也没有安排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辅导, 使得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没有发挥。
三、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改进对策
1. 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时, 发展慕课教学
提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高校需要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为切实解决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有限的问题, 高校可以探索开展慕课教育, 依托互联网和新媒体传媒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心理健康慕课教学要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让学生对通识心理健康知识全面认知, 并能依托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分析和评估自身心理健康状态, 进行针对性改进。慕课教学要合理分配课时, 避免增加学生的学生负担, 避免学习疲劳。如利用微课进行10-20分钟心理小知识讲解等。对于学生普遍关注的心理健康知识可以采用慕课进行专题教学等。
2. 发展通识性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大学生自我评估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发展通识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学生通识心理健康知识, 学会用心理健康知识来评估自身的心理状态, 对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遇到的各类心理问题建立科学的认知, 无惧挑战, 无惧挫折, 用积极饱满的心理状态过好每一天。因此, 大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为通识教育, 教育内容应当通俗易懂, 紧扣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高校应当精心编制通俗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减少高深理论, 通过小故事, 专题等方式, 让学生看得懂, 看得明白, 在学习中逐渐学会自我分析和评估。
3.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多数由思想政治教育兼任, 心理健康专业知识不高。考虑到大学生师资队伍构成结构, 高校一方面应当引进具有心理健康资格证的专业人才, 充实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另外一方面, 要大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优势, 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心理健康培训, 不断提升其心理健康知识储备。创造机会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教学观摩, 让彼此相互学习, 相互借鉴, 相互批评, 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授课教师要改善教学方法, 知识灌输教学与生成性教学有机结合。可开展专题教学和案例教学,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库, 增强学生参与, 突出学生主体性, 减少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个人、社会实际的脱节[4]。
4. 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增强教育交互性
为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高校应当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依托平台集中进行各类心理健康教育。首先, 可以通过网路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 上传心理健康慕课教育内容。其次, 可以通过网络接口进行心理网络心理健康测试, 引导学生通过机器测试合理评估自身心理健康状态, 并按照机器测试的建议进行心理健康调整。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交互性, 授课教师和学生应当相互交流。通过交流授课, 教师系统性分析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及时通过进行针对性教学, 改进心理健康测试表, 摈弃不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指标。加强学生健康分析并进行危机干预, 以避免本校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通过交流, 尤其是心理咨询发现自身的心理状态, 避免心理健康危机。高校授课教师要安排专人在网络平台上接受咨询健康咨询, 并进行一定的辅导。专人服务教师要有扎实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 对各类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妥善处理。
参考文献
[1]兰奎.健康中国战略下大学生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策略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8 (3) .
[2]马红霞, 刘晓玲, 高月春等.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8 (1) .
一、思想观念是根本因素
现在我国高校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有了更多的关注,也更加重视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目前我们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变化的心理状况需要。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陆续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在各种领域普遍开展了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然而经过20年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仅仅停留在部分学生的心理疾病的咨询与治疗工作上。事实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以成功破题,能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中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不但屈指可数且多是点到即止、设立的机构不健全、硬件设施欠缺和经费不足等问题。在国内,虽然陆续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现状也令人堪忧。举例来说,曾经的北大校园把心理咨询机构设在校医院,学生如果想进行心理问题的咨询势必会认为自己是个病人才会到那里去,学校的这种做法导致学生不好意思去看心理疾病,导致心理障碍愈加严重。相比较而言,首都师范大学把心理咨询机构设在校园里的学生公寓里面,隐蔽的位置,清幽的环境,比较容易使学生主动前来咨询。目前,全国范围内各学校的发展相对还不平衡,一般说来,重点大学及大城市的院校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少数学校已开始把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卫生知识纳入医疗保健和思想教育的内容之中,而多数学校还处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之中。
二、教育体制是关键因素
目前,许多高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幵展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选修课,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安排,没有沟通,缺乏深入系统的内容。而且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方面也不够规范,教科书内容各式各样,在内容和质量上没有统一的要求,很难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更加不能实现规范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训。就教育本身而言,只针对心理问题而忽略其它问题的教育是不全面的,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停留在不出问题即可的情况下,被这种模式培训出来的大学生也很难面对国际的竞争,即使在国内,在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社会转型带来的不稳定性的局面下也难以忍受。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提倡发展学生潜能,一方面,每一个有潜能的人都是独特的、虽尚未表明现有能力,但在未来发展中会慢慢具备专业的能力,培养这种人才的潜在能力,对社会价值是最大的;另一方面,发展潜力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会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能够及时回应环境的变化,以提高自己的水平。此外,在教学方法上,只在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下,实用性不强,并没有针对性的团体活动,迫使教学质量不高。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形式简单化倾向,心理健康课不单单是对知识的传授,也要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应用。有些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上存在着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虽然开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是少之又少。还有些高校认为,既然心理健康问题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就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每学期都会相应的幵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老师按部就班地教,学生也认真的学,但这种只针对理论层面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的教学,无形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逼向了死胡同。这种方法看似对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重视,实质上只停留在概念的学习中,并未在实践中予以应用,工作并无实效性可言。目前,高校很多学生都是出现了心理障碍才会想到心理咨询,而对于人生道路中的发展性问题很少想到去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机构也很少针对这些问题幵展活动。
三、师资水平是重要因素
我国面临心理咨询师和心理督导师严重缺失的局面,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学生人数与心理辅导员的比例是1000:1,而我国学生人数与心理辅导员的比例是5000:1,而且在专业素质方面并不完全具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能力。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郭念峰教授介绍,目前全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尚不足3000人。全国1000多所大专院校,只有30%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每所学校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往往只有几名,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目前在我国,一所学生逾万人的高校连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也没有的现象并不鲜见。据湖北省教育厅2005年的调查发现,有33.73%的省属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与学生比例的低于1:3000。显而易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被专业人员的严重缺乏制约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规范性、科学性、实施性均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要具有整体素养:包括知识层面、职业责任感、道德品质、人生阅历积累、社会经验等都有较高要求。在国外,只有经过专业培养和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胜任。
四、经费投资是基础因素
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经费投资少或者经费无具体落实。很多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还停处在低级的层次,认为只要学生不出事,对社会没有危害就行,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与不做没有太大的区别。有些学校甚至肯花几百万去建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面对简陋的心理咨询室,也不购买心理测评硬件和软件,软件不能及时更新升级,心理咨询只是徒有其名,却未在学校机构中切实存在,就算开设心理健康课,老师们也是走形式,讲讲理论概念和简单的案例分析,并不能让学生切身进行实践的体验,迫使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形式主义。
作者:黄琼 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文化的多元趋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最富人文关怀的高校教育,更是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推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大责任。而已积极心理学为趋向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更加有利于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及主张
20世纪末,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积极心理学”概念。积极心理学将研究焦点聚焦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从过去的关注个体的心理疾病方面,转向对人性中的积极潜能的深刻挖掘。积极心理学通过激发人类自身的潜能和力量、积极的品质及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获得追求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变得更加幸福的方法。通过这种向上的、阳光的心理反应来诠释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以此呼唤人类内在的善良品质和正面的态度,并利用这些内在的正面动力来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人或普通人,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最大程度地开发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大学是莘莘学子们渴望获得的教育梦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他们修正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而大学时期也正是这些青年学子最富有激情、最充满理性、最具有创造性同时又不畏惧挑战的时期。但是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以及来自专业学习的压力、工作就业的难度、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他们常常彷徨纠结,从而易滋生各种不良的心理疾病。根据相关调研表明,我国高校有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有的已经非常严重了。吉林农业大学学生郭力维在2009年11月14日谋杀室友赵研,经120急救人员诊断确认赵研已死亡,民警遂即展开调查,抓获郭力维,其对自己持刀杀人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2010年10月20日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在逃逸时被抓获,并于次年6月7日被执行死刑。2013年4月16日复旦研究生黄洋遭室友投毒,终因中毒过度,不幸身亡。同时有很多的高校学子都因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而选择自杀,这些都说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严峻考验,同时也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产生的不和谐因素。只有将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贯穿于于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促使大学生追求阳光心理,激发他们积极面对的潜能,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人际冲突才会减少,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学校和谐气氛才容易形成。
三、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通过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挖掘学生的积极潜能,激发他们潜在的动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追求理想、坚定信念,提高执行力,从而获得让自己幸福满意的能力贯穿于整个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这样一种阳光向上的理念帮助高校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了解社会。提高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调节情绪,平衡心理压力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正能量,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培养他们优秀的品质,构建积极、和谐的校园氛围。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发挥着变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的作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对问题学生的个别诊治,而积极心理学注重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提倡人文关怀,它不仅修正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衍生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平台。这种价值取向旨在增进学生的主观满足感和幸福感,开发他们积极的心理潜能,培养他们正向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健全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正面应对所遇的各种问题,自强自爱、自尊自信;改善和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有效性等,这些都是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均来源于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即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同时又带有普遍的社会性,内容生动,意义鲜明,极易被学生接受,这必然会帮助学生学会用正面的方式去应对潜在的心理问题。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能够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在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模式下,很多人会陷入“来访者就是问题学生”的固有思维,这样的思维本生会影响整个心理咨询中对问题的有效修复,打破了咨询的平等关系。.而认为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抵御才是心理健康的关键的积极心理学工作模式下,高校教师更应关注与重视的是学生优秀阳光的一面,这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潜能的核心本质,而且,这样的工作理念和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从而让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大幅度提高。所以,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正向情感的激发过程,要让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情况、人际交往、情感体验、就业等实际活动中去体验、分析和思考,让他们明白在这些活动中自己所产生的各种反映,提高自我认知,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培养健全弹性的心理素养。因此,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开设必要的心理咨询等课程以外,更多的是要采用融趣味性与互动性为一体,且参与程度更高的团体辅导、户外素质拓展、社会教育实践、心理情景剧表演、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影视观赏、心理征文比赛等趣味心理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自我,追求幸福。
参考文献
[1]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7).
[2] 杨晓峰,李玮.积极心理学: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l0).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探析
虽然大学生相较于初中生、高中生有了较为丰富阅历,心理也更显得成熟一些,但是也仍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出现情绪及心理上的波动,极易造成思想偏差、行为偏差,不利于大学生成为国家需要人才。基于这个情况,各大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创新教育模式,切实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切实引导大学生走出迷茫、负面状态,从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与价值。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1.1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
社会在进步、人才在增多,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的大学生需要做到全方面发展,只有可能提升自身价值。这种全面发展,除了专业知识、技能上的掌握,还需要拥有良好心理素质,这也是大学生日后就业中的优势与亮点,显然心理脆弱、敏感的学生,并不符合社会需求,只有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才有助于大学生日后就业,才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心理健康作为评判人才的其中一项标准,需要大学生具备这项素质,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更需落实具体教学措施,那就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是不显著的,也已经渐渐不能够满足教学要求,有必要做出教育模式上的创新。
1.2是满足教育要求、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下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成效是明显的,教学结果是突出的,且已经做到了与社会需求同步提升。高校也应正视自身教学职能,积极满足教育要求、顺应社会发展,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就是一次与时俱进的尝试,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自身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作为高校的教育主体,只有抓好学生心理教育,才能更好打造本校人才,才能更好提升本校价值与影响力,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也只有将创新举措落实到大学生身上,才能更好满足教育要求、完成教育使命,也才能更好顺应社会发展、为社会提供需求人才,有助于高校长远发展。
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策略
2.1彻底改变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及校领导往往不重视心理教育这门课程,将更多的视线聚焦到了大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上、专业技能掌握上,认为这两面教育才是最重要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那么重要,这是错误的教学观念,且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占据了相当长的时间,也影响了想到多的教师及领导。当下,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必须要做出彻底改变,改变以往认知与态度,并用一种前瞻眼光看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及校领导应彻底消除心理健康不重要这种观念,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并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成才进行挂钩,做到专业技能、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手抓,切实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付出精力、心血及资金上的支持。教学观念的转变会带动教学重心的转变,有利于日后心理健康教育各项活动顺利举办,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的各项措施顺利落实到位。
2.2配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辅助基地
除了高校及教师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应积极配备心理健康课程的辅助基地,如一对一心理辅导办公室、心理帮扶咨询室等等,切实搭配心理健康课程,给予大学生心理关怀与心理指导。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理论课程,没有较多的说服力,其所体现出来的心理帮扶作用受到限制,不利于大学生真正做到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了无力特性,这也是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助基地的根本缘由。这些心理辅助基地,可以定期对有需要帮扶的学生进行定期追踪、探访,切实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负担、心理问题,并对生活困难、遭受重大事件打击的学生带去关怀与慰问,切实弥补教学不足,切实发挥出强大心理辅导作用。
2.3整合高校资源,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想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发挥到极致,离不开高校的支持,也离不开高校资源的充分利用。教师应当和校领导建立密切交流,且在交流过后达成一致共识,整合校园资源,努力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切实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切实带给大学生积极影响。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需要高校的资金及人脉,搭建只服务于本校的校园网站,在网站上每天更新心理健康知识,每天换着花样的增添心理健康教材中的内容,并每天由专人搜集相关社会案件,填充到网站中,起到教育、警示的作用。此外,还应在网站中开辟交流通道,让学生、教师在交流版块中畅所欲言,加深师生交流,切实通过网络交流渠道,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既保护了学生的隐私,也做到了教育目的,可谓一举两得。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搭建,目的是加强师生间的了解,也能让校领导、心理方面教师第一时间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问题,切实辅助了心理健康课程,也切实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且将这种作用最终落实到了大学生身上,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模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