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

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

时间:2023-08-01 17:38: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

第1篇

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我国经济运行困难,我省经济冲击较大。对此,政法机关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工作大局,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找准应对金融危机的着力点,在服务我省经济“弯道超车”中有新作为。

一、提高政法机关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的反应能力

深入加强形势政策教育。迹象表明,金融危机何时见底尚不可知。而**经济受冲击较早、影响较大。在金融危机考验面前,要顺势应对,密切关注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加强对政法干警的形势政策教育,坚决克服思想滞后和行动慢拍的问题,增强其应对金融危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注意学习应对金融危机知识。要像经济管理部门一样,抓紧学习经济社会管理和应对金融危机等方面的知识,找准政法机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提供知识储备和工作准备。

建立联系群体、帮扶企业机制。要深入基层、深入发展一线、深入各种困难群体,切实了解困难情形、发展状况、金融风险情况。建立领导联系困难群体、机关帮扶企业工作机制。强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金融风险的意识,切实提高政法干警应对金融危机的快速反应能力。

二、把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作为政法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教育引导政法干警树立必胜信心。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应对金融危机,首要的是要坚定信心,只有信心才能产生勇气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要教育引导政法干警增强发展、渡过金融危机的信心和决心,用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去应对新情况,破解金融风险新难题。

对政法干警特别是新进人员、新任政法领导干部加强教育培训。要利用各种培训和举办专家学者讲座等形式,加强金融风险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座谈,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层次,着力培养理论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推动政法干警深入基层和企业调查研究,注重从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

注意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发现和选拔政法领导干部。对那些与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密切相关的重要岗位,要配备熟悉经济、金融工作的政法干警。要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加强对应对金融危机中政法干警的考核,把考核情况作为检验干部政绩、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把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有作为、能够应对发展和稳定考验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予以重用。

三、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充分发挥政法机关的建设者和捍卫者作用

切实肩负起首要政治任务。切实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国家安全、人民权益,确保社会大局稳定,是政法机关的首要政治任务。政法机关能否切实履行好首要政治任务,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稳定。在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各类矛盾碰头叠加的严峻形势下,政法机关尤其要真正担负起首要政治任务,充分发挥政法机关的职能作用,全面加强政法工作,确保国家政治稳定。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政法机关要善于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社会关系,把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强化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要强化运用调解手段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打击犯罪、管理社会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稳定因素,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

四、切实做好金融危机下的政法工作

着力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依法打击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活动。加大对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及灾后重建等重大工程建设和项目资金使用犯罪活动的查处力度,确保政府投资安全。改进办案方式和方法,从有利于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企业职工利益和促进经济社会秩序稳定出发,进一步规范执法、文明办案,依法妥善处理涉及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案件。

着力维护司法公正。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维护和促进司法公正。重点加强对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量刑畸轻畸重和违法立案、刑讯逼供等问题的监督,切实防止放纵犯罪和冤枉无辜。重点解决只保护大企业、服务大项目,对中小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权益重视、保护不够等不平等保护的问题,维护社会公平。重视做好息诉服判等工作,依法纠正裁判不公、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等问题。加强对司法人员职务犯罪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依法查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背后的贪赃枉法、失职渎职等犯罪案件,促进司法廉洁。

着力保 障和改善民生。抓住关系民生的突出问题加大法律查处力度,促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查办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征地拆迁、移民补偿、抢险救灾、医疗卫生、招生考试等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各项权利。严厉打击制售有毒有害食品药品等犯罪活动,查办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背后的失职渎职等犯罪案件,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对涉及劳动争议、保险纠纷、补贴救助等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活动的依法处理,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司法保护。及时执行已复查纠正的案件和刑事赔偿决定,探索实行对生活确有困难的被害人的司法救助制度。

着力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司法素质,提高司法公信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加大对违法违纪案件的处理力度,努力建设严格、公正、文明、廉洁的政法队伍。

五、以应对金融危机考验作为促进政法工作改革创新的重大契机

更加注重科学发展。政法机关应对金融危机,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应对金融危机、加强政法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应对金融危机为契机,倒逼政法机关解决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推进政法工作改革创新、科学跨越。

第2篇

    一、引言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课题组(2010)认为,在金融危机管理实践过程中,中央银行灵活有效的资产负债表管理成为主要发达经济体应对危机的核心措施和重要手段。[2]此外,在常规的货币政策框架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通常包括短期利率与货币供给;而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以日本银行和美联储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的中央银行通常采取非常规手段,例如量化宽松政策,通过大量购买长期国债与机构债券,达到降低信贷利差进而影响长期利率的目的。此类政策极大地改变了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造成其规模的扩张或结构的改变,从而有效地降低长期利率和刺激经济快速复苏。因此,通过对美国和日本两国央行在进行金融危机管理中资产负债表的操作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全面理解其应对危机事态的操作措施和最新的前沿动向,对我国综合运用资产负债表以及吸收相关经验都大有裨益。

    二、日本银行的“数量宽松”与美联储的“信用宽松”

    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泡沫破灭,随后陷入长期低迷。而1997年底,随着三洋证券、北海道拓殖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破产,日本爆发了大规模金融危机。日本政府采取了紧急措施对破产的金融机构加以救助、修改“存款保险法”并采取扩张型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受危机影响,日本经济持续衰退,消费者信心一蹶不振。直至1999年2月,日本银行实施了史无前例的“零利率政策”以应对日益深化的金融危机,承诺“零利率政策”的持续直至经济走出通货紧缩。然而却收效甚微,物价指数仍继续下滑。2001年3月19日,日本银行为应对严峻的通货紧缩形势,提振衰退中的日本经济,在零利率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它属于一种典型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因为当利率低至零水平,便无法继续发挥杠杆作用,也就意味着“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而通过加大货币投放量,确保充足的货币供给以使物价升高是日本银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初衷。而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美联储开始效仿日本银行,在迅速将联邦基金利率降低至接近于零的水平之后,开始大量采用创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从而正式步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轨道。两国央行表面上相似的政策措施却存在着固有的差别。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2009)指出,美联储在应对次贷危机中所采取的货币政策是“信用宽松”(CreditEasing),不同于日本银行的“数量宽松”(QuantitativeEasing)货币政策。①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角度来看,日本银行在21世纪早期实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为: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资产价格总需求。其目的在于扩大基础货币的供应量最终导致总需求增加和价格水平上升。而在次贷危机中的美联储所运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动机并不在于扩大基础货币量以提升价格水平,而是旨在减轻金融市场的信用紧张问题;其所谓“信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其所持有的资产组合,其中包括信用贷款和证券等。[3]

    三、“量化宽松”下日美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化特征比较

    Bernanke和Reinhart(2004)从理论上指出: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对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具有两方面的影响———即体现在规模与结构上。[4]通常,狭义的数量宽松指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扩大而结构不变;而狭义的信用宽松是指改变资产负债表结构的同时其规模不发生变化,这是用非常规金融资产代替传统金融资产的结果。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考虑到货币政策实施的约束条件,中央银行综合考虑了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和结构两方面因素,从而加强了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总体影响。因此,所谓量化宽松是指利用了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的一篮子非常规货币政策,用以吸收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这是对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宽泛的解释。从2001年到2006年这段时间里,日本银行的货币政策即属于此范畴之列。同时,它也是中央银行为了应对最近的金融危机所采取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一次集中性表现。而在金融危机管理过程中,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和负债两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资产方起到了替代私人金融中介机构的作用———即通过购买金融市场上的信用产品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而负债一方扩大了超额准备金的数量,为缓解货币市场上的流动性危机起到缓冲器作用。在面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作为金融危机管理手段之一的量化宽松政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各国中央银行均在防治金融系统失灵方面采取了非常激进的手段,主要的政策措施包括以下3方面:1)降低利率;2)维护金融市场稳定;3)帮助公司进行融资。[5]其中,在第二、三两个方面,美联储与日本银行均采用了多种非常规货币政策措施进行金融危机管理操作,尤其是对于金融资产购买的范围,从表2中便可见一斑。美联储与日本银行在金融危机管理过程中均扩大了非常规货币政策操作的范围①,其结果在于:无论是美联储还是日本银行均极大地扩张了其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尤其是在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之后,这种扩张无论从规模还是速度来说都极为迅速。作为对金融信用产品及其相关市场的干预,美联储通过“信用宽松”措施,极大地扩张了其资产负债表;而日本银行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向市场提供必要的流动性,也采取了多种举措,甚至包括了直接向金融机构购买普通股票。美联储的相关政策反应经常与日本银行在2001年至2006年所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相比较,而当时的日本银行为现金账户的平衡制定了具体的目标。[6]通过观察日本银行与美联储对金融危机的反应,尤其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特征的角度加以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非常规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管理过程中的运用。日美两国不同的宽松货币政策重要的区别之一即在于分别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与资产方进行关注。其中,日本银行的“数量宽松”货币政策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增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影响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而美联储的“信用宽松”货币政策重点不在超额准备金而在于资产,根据不同信贷市场的情况,可以选择贷款或购买资产等多种政策手段和实施规模———其重要措施之一便是直接购买有价证券,这种操作不但可以降低金融市场上的借贷成本并且也扩大了流动性供给,因此会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产生影响。简单来说,“信用宽松”和“数量宽松”政策都会使得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但是美联储更加关注资产方,而日本银行是通过负债方进行扩张。通常,在非常规货币政策框架下利用资产负债表进行金融危机管理,已经成为中央银行实施危机救助的通行手段。通过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理解非常规货币政策框架的关键在于将其分解:第一部分主要关注的是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大小,而另一部分则是其结构变化。如图1所示,在理想状态下,可以通过货币市场上标准化工具的操作,仅仅增加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同时却保持其构成不变(数量宽松);另外,也可以通过用非传统金融资产替代传统金融资产的手段来改变资产负债表的构成,同时维持其规模不变(信用宽松)。Bernanke和Reinhart(2004)曾运用上述对于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分类方法,对短期利率接近于零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运用加以分析。他们通过检验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与结构变化的影响,说明如何改变市场对未来短期利率走势的预期。实际上,通过考察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所产生的投资组合再平衡影响———例如,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其资产方的结构②,进而影响期限溢价和总产出曲线;相似地,中央银行也可以通过增加基础货币的供应量影响非货币资产的价格和产出。①图2对日本银行与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分别加以阐述。在日本银行方面,准备金的急剧增加导致了从2001年至2006年间负债总水平的猛烈扩张。与此同时,作为日常性负债最主要组成部分的流通中货币却相对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而美联储的负债自2008年下半年前后的差别更为显着。与日本银行相似的是,其流通中货币量在金融危机前后依然保持稳定。另外,对于美联储和日本银行来说,导致二者资产方变化的根源却是大相径庭———日本银行于2001年始陆续增持了日本政府债券以及其他类型的传统资产;而美联储不仅在金融危机期间扩大了短期贷款的种类和数额,②并且增加了央行间流动性互换尤其是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持有数量。简而言之,日本银行和美联储通过各自的资产负债表进行金融危机管理的过程中,均以购买各种类型的金融资产为手段达到缓和市场流动性风险的目的。实际上,日本与美国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运用具有独特区别的原因也在于两国所面临的不同经济环境以及一系列制约条件,比如经济冲击的原因和类型、金融系统的结构以及中央银行的机构组成等等。尽管从宏观角度来看,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它们体现出来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7]

    四、日美央行金融危机管理特点比较

    一般来说,传统型货币政策操作体现了在流动性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风险控制,最基本的方法是金融机构通过提供合格的抵押品来进行逆回购操作。而通常情况下,中央银行不会进行类似买断政府债券或是直接购买公司股票的激进行为。然而在金融危机管理过程中,中央银行的救助行为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实现政策利率目标,而是在于缓解市场的流动性危机和提振公众的信心。在金融危机爆发之时,中央银行不得已将利率降至接近于零的水平,而流动性陷阱的存在却使得传统型的货币政策难以为继。因此,应对危机中流动性的急剧短缺和信贷利差扩大的重要途径之一即是通过主动改变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与结构。方法一是改变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结构,主要是通过创新性地使用各种融资工具,包括改变金融市场中不同种类证券的供给比例和采用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方法二是扩大资产负债表的规模,规模的扩大是资产增加的结果,而资产的增加乃是源于创新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正如前文所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应用给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而基于资产负债表变化特征分析的日美两国央行金融危机管理的特点极其鲜明,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意义重大。

    1.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实施的影响

    伴随着次贷危机的加深,为了应对信贷利差的扩大和短期资金市场的萎缩,美联储着眼于流动性供给的危机管理方法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操作,包括定期拍卖便利(TAF)、定期证券借贷便利(TSLF)以及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PDCF)等工具。[8]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需要通过新设立的资产项目相对应,因此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信贷资产项目增加了10余项,使其呈现了不同以往的多元化结构———工具以及信贷对象范围的扩大①使得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也导致其金融危机管理地位的提高。相比之下,日本银行在应对次贷危机过程中的创新性工具增加相对较少,而主要是以购买公司债以及各类金融机构所持有的商业票据为目标。因此,日本银行从2009年年初开始分别在其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增设了“公司债券”和“商业票据”两个项目。其原因之一在于次贷危机并非发生于日本,因此日本所受到的冲击也相对较小。日本银行的主要政策性贡献仍体现在其为了应对本国金融危机(包括因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下滑和通货紧缩)而采取的极具创新性质的“零利率政策”以及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日本银行在金融危机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具有试验性质的货币政策操作不但极大地改变了其资产负债表,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全球范围内有关中央银行实施创新性货币政策在理论与思想上的争论。因为日本银行在金融危机管理中的行动已经超越了传统货币政策的边界,而美联

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应急管理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起因、影响及历史经验教训

从2007年开始,美国爆发了次级抵押信贷危机。2007年2月,美国第二大次贷机构“新世纪”公司宣布2006年第四季度业绩将出现亏损,并在同年4月宣布破产,美国次贷危机随之付出水面。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次贷风险全面暴露,大量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濒临破产,对冲基金被迫清盘,投资银行宣布亏损和倒闭,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也遭受了重大损失。目前,已经演变成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

从此次危机发生的原因来看,虽然美国次贷危机直接源于资本市场创新过度、信用过滥导致的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但与金融机构不负责任的放贷政策和金融监管缺位也有直接关系。从此次危机造成的影响来看,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非常严峻,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其影响远远超出预期。

危机正在由发达国家向新兴国家市场蔓延,通过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信心扩散等传导机制,迅速扩散到新兴国家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一些国家新美元升值、资本外逃、出廓产品价格下跌,贸易条件恶化,经济面临大幅下滑风险。

由于危机重挫了发展的信心和有效需求,全球贸易流动性危机已经出现。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已经发生多次重大金融危机,如1929年美国大萧条、20世纪90年代的北欧银行危机、1990年日本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等,尽管成因不同,结果各异,但是我们仍能通过比较,发现其中带有共性的特点与经验教训:资金使用成本过于低廉、金融监管跟不上金融创新和开放的步伐,是导致投资过度,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膨胀的主要原因。尽管当前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由于衍生性金融产品而显得更为复杂,但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影响是共同的,那就是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社会动荡,人心涣散,秩序混乱,人们对政府信任度下降,政权更迭频繁,严重破坏和偏离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常轨迹道。

历次金融危机带给我们最大启示就是:国家安全并非简单地表现为国防安全,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安全,而经济安全的关键在于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必须建立一套更为全面、安全、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另外,由政府驻缅主导并介入危机应对是目前市场的普遍共识。当政府处理的态度越明确,或是应变速度越快时,越能缩小市场震荡的阵痛期,社会成本的负担也会愈小。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及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受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局面的压力也相应明显增大。

(一)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条件下,我国经济已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已日益明显的表现出来:一是出口形势相当严峻;二是消费快速增长难度加大;三是投资增长后劲不足;四是一些重要经济运行指标明显回落。

(二)经济形势对我国社会稳定的影响日益突出,维护和谐稳定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

由于部分沿海企业关停、倒闭程序不规范,监管措施不到位,导致工人工资和劳工权益无法获得保障,各地出现多起由此引发的社会群体性治安事件。未来一段时间,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可能继续恶化,对我国的影响可能进一步扩大,经济形势变化对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将逐步显现。随着经济困难的加大,各种社会矛盾凸现的可能性也将增大,同时,境内外敌对势力加紧进行渗透破坏活动,炒作热点敏感问题,致使社会矛盾激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本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首都经济的影响已经显现: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工业生产、外贸出口增幅下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下滑,经济增速回落。由于首都经济服务主导性和总部经济的特征,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首都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

(四)本市由经济引发的社会问题开始增多。

1.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引发的失业人员无序流动和管理问题需要高度关注。随着危机的发展变化,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将会逐步从沿海地区向本市传导,占本市企业总量95%以上的中小企业将面临裁员的压力,此外,对农民工的需求可能减少,容易造成农民工大量返乡和无序流动,由此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需要高度关注。

2.股市、房市波动较大导致的社会恐慌情绪必须引起高度警觉。心理预期的变化影响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正常秩序,导致公众对金融危机的恐惧不断放大,并在下跌的股市、房市中不断得到印证,这种恐慌可能迅速地传播和扩赛,成为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3.不断上升的劳资纠纷及其引发的社会安全时间有所抬头值得重视,近期,因劳资纠纷导致的劳工聚集和威胁跳楼、跳塔事件频发,特别是在外来劳工使用较多的建筑、安装等行业表现更为明显,如果处置不当,容易损害政府形象,很可能引发新的不稳定。

4.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资可能导致安全生产形势高度紧张。为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本市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地铁建设加上大规模政策性保障住房、水电气热等城市重点项目建设,今后几年的开工和在建项目将会大幅增加,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三、金融危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启示

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运行中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我们应灭且跟踪和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深入研判本市可能遇到的新情况和新困难,抓紧研究提出进一步提高应对包括金融危机在内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强化对经济运行的风险监测和控制,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导,全面加强金融危机应对工作的统筹与领导力度。

(二)建立经济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强化应急预案和指挥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1.加强经济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统筹协调力度。我们应吸取美国政府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各自为战,贻误战机的教训,未雨绸缪,建立起一个更为有效的金融危机应急管理机制,以便能够将全市的经济危机管理和应对纳入一个有序、规范、条例的轨道中。

2.加强金融危机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推进危机应对工作的制度化。进一步制度或完善相关配套金融监管相关的法律制度,提高加强金融风险监管和金融危机应对工作的法制化水平。

(三)建立经济运行的风险管理和综合评估体系,进一步加强对经济运行的风险监测预警工作。金融危机通常都有先兆,具体表现在一些金融指标的数据变化上,我们可以充分完善和利用奥运风险评估与控制的方法与成果,建立一套能够科学、合理、敏感地反映金融风险状况的监测指标体系。

(四)坚持维护稳定和促进发展并重的原则,做好金融危机期间的社会安全稳定工作。一是严厉打击各类经济犯罪活动,加大对金融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二是加强对劳资纠纷监管,做好因企业破产欠薪引发的应急准备工作。三是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引导合理有序流动,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进一步加大改善民生的投资力度,消除金融危机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确保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拉动消费促进发展的重要举措。

(六)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调动各方面参与首都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公众战胜当前经济困难的信心。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本质是金融市场的一场信用危机。因此,重振民众、企业的信心,防止恐慌心理加剧,是摆脱金融困境的关键所在。同志指出:面对这一全球性的挑战,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坚定信心、携手努力,我们才能共同渡过难关。

对此,我们要加强正面宣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形成应对危机的政治共识和社会共识,进一步加大对金融危机、改善民生和解决群众“三最”问题等方面所作工作的宣传力度,真正的化外患危机为内强之机,化短期之危为长期之机,化传统发展方式之危为现展模式之机,为建设更加繁荣、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宜居的首善之区营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陈学彬,当代金融危机的形成、扩散与防范机制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刘明兴、罗俊伟,金融危机理论综述[J],《经济科学》,2000年4期

[3] 曹远征,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次贷风波的分析与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11期

第4篇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为了更好了解金融危机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为广大学生们提供较好的应对方法。为了大学生的就业服务,我们正在进行一项有关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学生就业的调查问卷,希望您给予支持。烦请您百忙中不吝赐教。

1、中国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对贵单位来说,是怎么应对的?(多选)( )

A、裁减部分员工,减少支出

B、对各阶层的员工进行强化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进而增强单位的软实力

C、进一步完善本单位的管理制度,培训机制,运转模式

D、加强与其他企业,单位的友好合作关系

E、配合政府出台的政策,请求政府给予一定的关系与支持

2、金融危机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求职所需的时间、可供选择的职位和行业、薪酬水平、招聘人数等,其中你认为哪一项是受影响最大的?( )

A、求职所需要的时间

B、可供选择的职位与行业

C、薪酬水平

D、招聘人数

3、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作为贵单位您对高校学生的第一要求是?( )

A、专业技能

B、学历资格证

C、社会实践经验

D、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4、对于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您有什么看法?对于本单位来说,你有什么解决办法?

5、现在各企业竞争那么大,请问您是如何提高员工的各方面能力来保证公司的发展呢?

6、整个公司员工那么多,难免会在工作或个人之间发生一些小争执,请问如有遇到这些问题您会如何处理呢?

7、在一间公司里,老板(经理)与员工关系、就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比较复杂的,但这也是公司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在你的想法中,如何管理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8、您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如何才能更好的得到企业的赏识?

第5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财务战略

    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情况,国内各企业表现不是相对而是极为的乐观,有些企业管理上可能存在粗放的现象。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国内也受到了极大的波及冲击,许多企业的资金出现了流动性危机,众多实体企业市场萎缩、销售不畅、资金短缺、利润下降的现象.同时,我们也看到,不管是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还是危机之中,有些公司应对各种内外部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其实这是企业的管理能力差异,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影响的不断加深,企业的经营风险最终将转变为财务风险。企业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企业经营成果最终都要反映到财务成果上来,这时如何健全和完善企业财务战略应对金融危机成为我们目前的首要任务。

    一、安全稳健战略

    (一)调整投资

    对于非核心主业,赢利能力不强,发展前景不明朗的产业采用调整结构策略,保证核心要素的资源需求。只有找到最强的一环,强化它,才能在目前形式下转危为安。 同时,加大新产品开发与新产业的投入,从战略高度重视“软实力”的投资等

    (二)多渠道融资

    除银行贷款外,企业要积极合理运用票据、债券、融资租赁等融资方式,掌握金融创新产品,熟悉市场运行规则,合理运用金融工具,是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规避市场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加强企业对外担保业务的管理,制定完备的风险控制预案,把担保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

    (三)重视现金流管理

    充足的现金流是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企业要全面树立以资金管理为主导的财务管理理念,强化现金流管理意识,高度重视企业现金流管理,强化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管理,努力缩短资金循环周期,防范资金风险,保障资金运转安全。妥善处理资金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的关系,倡导资金集中管理,降低资金成本,增强资金保障能力。

    (四)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

    企业如何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营绩效,已经成为应对这场金融危机的重中之重。以适应当今危机竞争的微利时代成本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少下滑的速度,给企业的战略策略调整赢得时间与空间,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低成本策略可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危机环境下,是培养员工成本节约意识的有利时机,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大力倡导节俭意识,尽可能减少非生产性支出,努力降低管理费用。 加强上至企业领导层下至基层员工,形成一种良好成本控制意识,并在危机中得以执行。

    (五)注重加强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建立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是企业控制未来财务风险的重要方法,也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发展变化,加强经济、财务、市场、政策等信息体系建设,强化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与企业发展战略的相互衔接,合理运用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方法,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注重发挥企业财务信息的预警作用,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监测预警工作。作为经济决策的重要支撑系统,公司财务部门要缩短经济运行分析的周期,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及时向决策层提供预警信息和危机应对的财务预案

    (六)强化集团公司的税收筹划与管理 集团公司是由若干子公司组成的经济实体,关联方的往来可能会加大集团公司的税收成本。但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关联方的利润转移来合法避税。我们要把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与落实各项财税政策紧密结合起来,正确运用国家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手段,增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

    二、逆势增长战略

    金融危机时期一些优质企业的价值被低估,应当适时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并购重组工作,实现逆势增长,通过并购重组有助于企业整合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有助于企业降低资金成本改善财务结构,提升企业价值。同时,应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分析研究并购重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避免因盲目扩张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树立和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三、切实加强企业财务人员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的财务人员队伍,对于企业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也很重要。注重培养一批懂管理、会算账、善理财的高素质财务工作人员,拓宽企业财务人员视野,充实企业财务人员宏观经济知识,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企业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建设,严格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制度,增强预防腐败的能力。

第6篇

1、明确问题,积极应对

(1)体现在精神上,许多职工会担心企业裁员和收入减少,部分员工由于压力过大,产生焦虑、失眠、乏力、健忘或恐惧的情况,若在这种高压的情况下工作,对个人和企业都非常不利;(2)表现在物质上,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许多企业减产或倒闭,企业为了保护自己而降低生产成本,许多职工担心自己的奖金和工资会减少,从而降低原来的生活质量。为了稳定职工的情绪波动和思想,我们需要借助广汽集团的十,即强信心,克时艰,调结构,控成本,保利润,谋发展,鼓励团结员工积极的对待金融危机,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等待经济的复苏。

2、科学发展,坚定信心

为了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不良影响,黄金企业要采取积极的思想政治工作,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用丰富有效的方法、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职工们看清当前的情势,坚定他们的信心,树立起积极正确的发展观、大局观。还要多多开展心理健康的讲座,开展丰富有趣的文娱活动等。同时应加强对金融危机情势任务的宣传教育,帮助引导职工们深刻认识金融危机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迎接金融危机挑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根据黄金企业的特性和目标制定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和目标,肯定企业发展的希望和前途,坚定克服金融危机的信心,加强职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自信心、紧迫感和承受力。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要求企业工会就班组、部门、个人发出倡议书,提倡部门领导多多鼓励职工,开展建言献策的活动,激发职工的力量和智慧。提倡班组增强对职工责任感的教育,团结动员职工弘扬顾大局、识大体、共度难关的思想。引导职工将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目标紧密结合,提高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增加对市场的了解,在危难中谋发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促成个人和企业共赢的局面。

3、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环境

黄金企业的中心任务就是完成企业既定的各个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为职工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将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让危机激发活力、创造力。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企业的经营生产,依据企业每一个阶段的任务,深入调查研究,了解职工的热门话题,认识职工思想的现状,掌握他们的行为动机,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经营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让他们自觉的为企业的发展与终极目标尽心尽责。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还要从职工日常生活的细节抓起,保障职工们的各项权益,了解他们的想法,真诚的开导有思想障碍的职工,转变散漫的作风,多办实事。要多多关心职工的生活状况、情绪,并给予一定的照顾。对职工偏激的要求,要科学的疏导,让他们可以用全局的眼光看待金融危机和企业现状。

4、总结

相信只要按照上面的说法积极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黄金企业一定能安然的度过金融危机的环境。

本文作者:林珍瑞工作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旧店金矿

第7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职工维权

一、金融危机下劳资矛盾的特点和维护职工权益的难点

金融危机对企业影响的基本情况,主要表现为开工不足、产品滞销、效益下滑、融资困难,这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冲击尤为强烈,对转型升级尚未彻底完成的企业的影响也更力突出。为了降低金融危机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企业往往会以减少投资、限制生产、裁员、降薪、缓缴或不缴社会保险等措施降低生产经营成本,通过减负来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沉重压力;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下产生的物价上涨,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更需要通过稳定就业来保障自己的生活来源,更希望增加工资以稀释物价上涨造成的购买力下降,更需要社会保险以解决金融危机带来的信心危机。

企业与职工不同的利益需求,必然产生利益的冲突。企业为应对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会牺牲职工的利益;职工为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企业的压力与困难。由此就形成了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与职工之间矛盾的焦点。同时,由于新的《劳动合同法》是2008年1月1日施行的,此法侧重于对劳动者权益的合法保护,对用人单位则强调了更多的责任,金融危机暴发时正值此法施行不久,许多企业根据此法有关规定的整改尚未完成,而劳动者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要求依据此法规定支付加班工资、获得经济补偿、享受福利待遇等类型的案件越来越多。这就更加加剧了金融危机下劳资矛盾。

在这种形势下,金融危机下维护职工权益的难点在于:从理论上讲两者是必须兼顾的,但在实践层面,却往往忽视了职工权益的保护,有人说企业与职工如同水和鱼,水无,鱼焉能存?但谁是鱼、谁是水,却住住本末倒置。这是由于对于一家企业来说,职工往往弱势的一方。就更加需要企业管理者以高度的自觉性做好维护职工权益的工作,最终造就劳资共赢的和谐局面,以此促进企业的发展。

本人所在的企业,这几年同样面临金融危机的冲击,给企业的产品出口、生产经营带来严重影响,致使企业订单减少、开工不足、经营亏损,但本着以人为本和社会责任感,我公司克坚攻难,依然努力做好维护职工权益的工作,营造和谐劳动关系,建立起了有利于企业发展和职工权益保护两者双赢、相互促进的新型劳动关系。在这过程中所采取了“六大积极措施”值得总结,并由此给金融危机下维护职工权益的路径探索带来些许启迪。

二、金融危机下维护职工权益的路途探索

路径之一,积极推进劳资协商制度,建立劳资沟通平台。协商机制是《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关于处理劳动关系的重要形式。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其应当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集体谈判不仅是一种调整劳动关系、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的方式,也是一种“工资分配方式”,劳动报酬是集体合同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如果没有建立集体合同制度,劳动者和雇主单独协商交涉,单靠劳动者个人力量是难以实现公平的劳动报酬的。同时,对于企业主来说,协商机制也是解决金融危机下劳资矛盾的比较稳妥的办法,是协调好保持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利益的关系的比较管用的途径。

推进劳资协商制度,尤其要重视建立长期性的劳资沟通平台。我公司一个赋有启发意义的探索,是尝试建立利益对话机制。企业面临困难情况下,职工权益利益诉求更加强烈。为维护和谐劳动关系,我公司建立完善了纵向多层次、横向全覆盖的对话机制,包括内部劳资协商沟通平台和劳资协商制度,以畅通员工诉求渠道。协商沟通平台包括基层工会、集团工会、公司调解委员会等三级诉求环节,员工有诉求,劳资有纠纷,就通过这一平台予以解决。并建立了案件快速处理机制,确保案件处理的质量和结案率。

路径之二,建立集体劳动争议和劳动关系突发事件预警机制。集体劳动争议是指发生在企业内部的3人以上职工与企业就劳动关系某些方面如就业、分配、保障等问题发生的争议。突发事件是指发生集体上访等事件。金融危机使集体劳动争议和劳动关系突发事件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建立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就显得尤其重要。

我公司的做法是,凡是有涉及劳动关系问题的上访苗头,劳动保障部门在第一时间积极介入,协调相关部门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和疏导。同时主动出击,召集有类似问题的下属单位和部门了解情况,通报当前出现的问题,明确政策注意事项和处理方法等,预先打预防针,将问题化解在源头;同时,及时将出现的问题、反映的矛盾、了解的情况向公司高层报告,及时与相关部门通气。通过统一了解情况,统一的政策依据,统一的解答口径,统一的处理标准,有效的规范下属企业用工行为,从根本上解决职工群体性上访问题。对于加班加点工资、社会保险、分配制度、年休假等容易发生集体争议的问题,事先通过完善相关制度预防争议发生。实现这一预警机制后,有效避免了劳资纠纷的,使一些隐性的劳资矛盾未出现集中爆发的可能。

路径之三,积极保障员工就业稳定和收入稳定,全员签订劳动合同。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时,我们曾在公司内部作过职工民意调查。结果显示,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收入减少和工作不稳定已经超过子女培养压力大、住房压力大以及医疗没保障等几个方面,排在了“职工最关心”的前两位。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有很深切的感受,随着全社会企业用人需求的下滑,企业员工的就业稳定需求更加强烈,对失业恐惧感更容易产生。

通过这次调查,为稳定员工队伍,促使员工安心工作,我公司更加强调全员签订劳动合同,合同签订率长期保持在近百分之百。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企业在订单减少、曾一度出现停机关机的情况下,亦未实行裁员减员。同时,为建立长远和谐的劳动关系,我公司在一度关机停机、经营严重亏损的情况下,仍积极维护员工收入稳定。根据行业性质,坚持实行综合计时工资制,做到停机不停薪、减产不减薪。同时,努力使员工福利制度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娱乐健身,从培训辅导到个人发展前途,从关心员工家庭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路径之四,积极扩大社会保险面,增加社会保险覆盖率。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根据我们的调查,在不同职工中,是有不同的认识的,一部分职工由于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劳动风险意识和劳动风险损失补偿意识,对社会保险的认识不足。他们没有意识到社会保险是自己应得的保障权益,不情愿从为数不多的工资中扣除一部分参加社会保险。有的职工急功近利,认为社会保险不可靠,缴纳的是现钱,受益则是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没有长远的忧患意识。有些职工虽然认识到社会保险的重要性,但不理解缴费与受益之间的关系,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当然,也存在个别下属企业规避社会责任、少报参保人数和缴费基数,或操作不规范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我公司对员工扩大了社会保险面,增加了社会保险覆盖率。除正式员工全部参保外,对本地临时用工在公司工作也尽可能给予参保,外地短期临时工则采用回乡金的形式作为补充。同时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工作氛围。丰富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把有关社会保险政策法规送到每个职工手中,不断提高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加强风险防范教育,使其逐步认识到参保的必要性,同时使他们了解社会保险的各种知识,消除对社会保险的不信任感,提高依法参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此项工作的顺利推进,为金融危机下的职工消除了后顾之忧。

路径之五,提高员工适岗转岗能力,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的逐步深入。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为从转型升级中寻生机、求发展,必须对部分员工进行转岗。公司积极做好转岗适岗培训工作,提升员工一岗多能、一职多岗的能力,提高员工适应多个岗位工作的意识和素质,既保障了员工的就业,又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的逐步深入。考虑到金融危机对中年员工的冲击最大,而企业转型升级依赖的主要力量也是中年职工,所以在转岗培训中尤其对中年员工培训的培训。启动了中年员工职业振兴培训计划,根据不同岗位类别、工作层级中年员工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培训需求,细分培训对象,将中年员工转岗培训和适岗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分类制定培训标准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解决方案,并统一了培训教材,安排了一批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通过开展适岗培训,使岗位能力尚存在差距的员工能够适应岗位要求;通过开展转岗培训,使即将到新岗位从事新工作的员工顺利实现岗位转型,拓宽其职业发展通道。

在培训中,还针对部分中年员工面对我公司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惶恐、落伍,产生自弃的心理变化,重点从心态教育入手,激发中年员工增强提升素质、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信心。同时在摸清中年员工的基本情况、转岗意愿及培训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培训对象的岗位特点、能力缺口、接受培训的素质等因素,组织专题座谈交流等培训形式着力提高中年员工业务技能。在培训形式上,通过外聘老师培训、部门联动培训、组织专题座谈交流等培训形式着力提高中年员工业务技能。

第8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财务指标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经济危机的影响席卷全球,世界各国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期盼经济能够快速复苏。后危机时代,我国各个行业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生产企业的货物积压严重,为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1]。如何能够有效的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创新变革经济发展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能够保证企业获得所需的各种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加利润,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必要性

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创伤,大大加深了我国企业对经济管理创新的需求,主要是基于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环境影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世界范围内经济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全球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致使众多企业破产倒闭。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迫切的要求我国摒弃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资源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浪潮中获得优势,占据主导地位。此外,相较于国外企业而言,我国企业存在众多突出问题,包括对企业归属感和认同感较低、人员素质不高、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以及管理存在缺陷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企业的持续发展。随着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催化了我国企业内部矛盾的产生,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已经成为当前首要研究课题。由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创新经济管理方法能够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谋求更大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可以看出,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概述

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极速下滑,加剧了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的需要。就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现状而言,可以总结出三个具体表现方面[2]。首先,企业经济管理同其他管理工作联系密切,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企业为了谋求持续发展,内部所有的管理工作均涉及到资金的合理使用和调配,经济管理和其他管理工作的联系性愈加密切。基于此,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以及下属部门人员的薪酬待遇,同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好坏息息相关,企业只有结合自身发展状况,营造良好的经济管理氛围,才能在工作开展中取得预期成效,确保企业其他管理措施的有序开展。经济管理中财务指标能够直接反映企业经营现状。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高层领导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经济管理工作成效,而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在年度、季度以及月份财务报表直接反映的。企业管理者需要根据财务报表中所呈现的生产经营状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方针,调整生产经营方式、营销手段以及工作开展方向,进而确保企业能够在实现既定经济管理目标的同时,全面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对策

(一)经济管理观念的创新

无论是任何企业管理活动,与时俱进,观念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企业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过程中,加强员领导阶层以及下属员工的观念创新十分有必要的,能够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为后续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3]。此外,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开展中,应强化战略危机意识,确保企业领导者在制定相应的方针和管理目标时,能够有效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水平,具备大局观念。由于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同其他管理工作联系较为密切,涉及范围广,所以企业在创新经济管理观念时,应注重管理方法以及生产技术的创新。

(二)经营策略的创新

企业经营策略的创新是企业经济管理改革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企业需要秉着与时俱进的态度,转变传统经营方式,形成更为虚拟化和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健全相应企业经营组织结构,进而确保后续企业管理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企业经营策略的创新方式主要有企业间经营联盟以及品牌,企业间经营联盟主要是指同行业发展水平类似的企业之间联合,形成固定的经营联盟,来应对企业经营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谋求共同发展。品牌的创新是指转变传统代加工的生产模式,创新属于企业自身的品牌,通过这种方法来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大优势。

(三)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机制

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企业首先需要健全和完善相应的内部规章制度,诸如经费管理制度、财务人员的约束制度以及其他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费用的支出明细,做到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此外,健全和完善相应管理制度后,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规章制度进行,一方面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建立部门预算制度,详细记录部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预算明细,进而全面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促进资金的合理配置。

综上所述,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全球经济发展呈现萎靡状态,企业为了谋求持续发展,只有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从经营策略、管理观念以及管理机制三个方面着手,才能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大市场份额,获得长远发展的资本。

作者:苏一丹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国际学院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经济形势动荡 金融危机 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策略

问题的提出

金融危机,又被称作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人们对经济未来的预期更加悲观,大量企业,尤其是竞争力差的出口导向型企业被迫破产倒闭,许多企业陷入生存发展的困境。例如,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全球经济进入持续衰退中,大量企业受到冲击,据统计,截至2008年11月份,仅中国国内就有86000家以上的企业倒闭(闫培林,2009),可见金融危机的影响力和破坏力之巨大。在企业外部环境急剧恶化的形势下,企业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内部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挖掘企业的现有潜力就显得特别重要。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第一资源,若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对企业渡过金融危机大有帮助。本文通过对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组织结构、人才招聘、培训方案、激励性薪酬、绩效管理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原因的分析与阐述,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然而,金融危机对企业而言不仅仅是挑战,更是变革自己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机会,只要企业能够运用合适得当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和手段,改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方式,企业就能够在危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金融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国内经济遭受了巨大的冲击,我国企业的生存发展步履维艰,面对这种恶化的环境,当前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出现危机。企业为应对金融危机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从纯粹降低企业成本的角度出发,开始大规模地裁员、进行员工降薪冻薪、缩减投资、减少招聘计划,同时在员工绩效管理和薪酬激励方面采取更为严厉苛刻的标准,整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入“寒冷的冬季”,造成企业之间员工的频繁跳槽以及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非正常离职,人才市场出现盲目的流动。金融危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危机导致企业陷入裁员的困境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冲击,许多企业,包括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都选择了裁员、暂时解雇、缩短工作周、提前退休、员工轮岗等直接或者间接的裁员方式以便节省企业人力资本的费用支出,并尽可能地让企业提高业绩。据报道,中国石油、联想、万科、中信证券、武钢、宝钢、波导、夏新等大型企业和各大航空公司都在金融危机之后陆续传出了降薪裁员的消息;从行业范围来看,房地产、石化、航空、电力、IT、证券、金融、印刷等一系列行业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企业裁员的现象。可是,研究发现,企业的裁员往往会带来突发性的大规模员工主动辞职,这会让企业管理者措手不及,企业在短时间内重新招聘和培训新员工的成本增加会比裁员所带来的人力资本的费用节省要多很多,企业陷入裁员的困境。例如,Charlic和Anthony(2008)研究指出,企业把裁员的目标定在1%,就会导致员工的主动离职率平均上升31%,这是因为企业从不裁员变为裁员,就足以在员工之间引起震动,在压力之下员工往往会选择跳槽辞职。可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选择大幅裁员可能造成的人员流失对企业而言未必是明智之举,企业决策者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二)金融危机引致企业采取降薪调薪计划

企业通过对员工降薪调薪等举措,可以直接有效地减少企业的人力费用支出,从而间接提高企业的业绩。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这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出现的最主要的问题。据报道,金融危机后亿阳通信8位高管降薪10%-20%,南航管理人员减薪10%,武钢中高层降薪一半……同时《2008年度全行业薪酬调研报告》也显示,2008年的实际薪酬增长率仅为10.6%,预计2009年的薪资涨幅幅度不会超过5.5%,其中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涨薪幅度甚至会出现很大程度的下滑;有约20%的企业采取了冻结调薪的计划,46%的企业表示只针对核心员工涨薪,超过50%的企业减少了对员工年终奖的发放数额,甚至一部分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取消了年终奖的发放。不难发现,金融危机迫使国内全行业开始降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员工薪酬福利管理方面出现危机。

(三)金融危机致企业缩减招聘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环节来讲,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有将近80%的企业会选择缩减原来的招聘计划,即使企业积极地招聘人才,也会更倾向于引进具有经验的市场开发人员和销售人员,以便在目前的经济危机情况下在企业业绩方面有所突破,在市场产品和客户服务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据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8年年底的一份全国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我国东部城市劳动力市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需求人数全部大幅减少,仅上海地区10月份的招聘市场岗位供给量就同比下降60%;其中房地产、进出口行业的企业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最大,企业纷纷冻结了其招聘计划。可见,面对低落的市场行情,企业纷纷选择缩减招聘计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招聘配置方面出现了危机。

(四)金融危机使企业在人才培训方面削减费用

部分企业面对金融危机缺乏对人才培训的资金投入的有效机制,致使企业纷纷消减人才培训的费用。其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金融危机下企业资金短缺,企业迫不得已将其培训费用作为成本而非投资;二是企业担心人才培训风险较大,怕留不住人才。在这种思想的约束下,企业宁愿把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通过从社会招聘等外部渠道来获取,也不愿意自己开发和培训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据统计,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有35%的企业考虑修改培训计划,超过80%的企业将人才培训的重点放在企业内部培训和岗位技能操作方面。企业对人才培训的投入不足,导致许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缺乏持续性,导致不少专业技能人才的流失,从而造成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才与培训开发方面出现恶性循环。

(五)金融危机使企业绩效管理和薪酬激励方面的标准更为严格

当前我国企业实行的绩效管理实际上就是绩效考核,通过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来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绩效评价考核,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整体经营状况不乐观,被分解的绩效指标的标准也会更加严格复杂。在薪酬管理方面,企业开始采用多种形式的工资和奖金发放形式,包括管理岗位的绩效工资、生产工人的计件工资、销售人员的提成工资、技术岗位的项目工资等,各种岗位之间的薪酬差距在金融危机下会更加明显的显示出来,不利于调动员工之间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如何以客观公正的方式评价部门和个人的工作绩效,如何合理分配奖金,如何通过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潜力,如何通过合理的绩效管理保留住企业的优秀人才,都将是金融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绩效管理和薪酬福利管理方面面临的巨大挑战。

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看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明显下滑,面对恶化的市场环境,各家企业谨慎行事,竭尽所能地减少费用开支,以便集中一切资金抵御金融危机。同时金融危机这一新的市场环境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招聘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六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迫使企业认识到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

金融危机下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一)建立健全相应的裁员机制

企业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采取适当裁员的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但应谨慎避免陷入企业的裁员困境。虽然企业裁员可以节省人力资本费用支出,但是它还会严重影响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的感情,增加不稳定性。因此,企业应该把目光放长远,而不应该在金融危机下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不能轻易采取裁员的措施,即使必须裁员,也应该建立完善的裁员风险应对机制(艾玉明,2010)。首先,企业裁员要坚持适度原则,量力而行。这不仅包括对裁员数量的控制还包括对裁员质量的要求。在金融危机下,企业在裁员的过程中更应该关注的是各部门之间员工裁员的比例,抓住这一裁员的契机,进一步优化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配置。其次,企业裁员要抓主要矛盾,对“关键人才”要加强保护和保留。在金融风暴的袭击下,企业裁员会造成企业内部员工之间人心惶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提前做好工作准备,通过安抚、提高薪酬待遇等一系列激励措施保留住“关键人才”,这样才能更利于促进企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还有,企业裁员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宣传和沟通工作。裁员是很能体现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危机处理能力的,对此HR们一定要在裁员前做好宣传沟通工作,拟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以便裁员工作顺利完成,并尽可能维护企业的良好形象。

(二)合理控制降薪比例和规模并优化内部管理

很多企业为了抵御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往往通过降薪的方式来节约人力资源的成本,但是这种方式对企业所带来的危害比起人力成本费用的减少要大得多。它会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的凝聚力,甚至促使员工选择辞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陈永仁,2009)。笔者认为在金融危机面前应该合理控制降薪的比例和规模,尽量减少降薪对企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企业应该把节约成本的方法放在优化内部管理中,一方面通过优化组织结构,明晰部门职能,以此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内耗,从而在部门之间、岗位之间形成合理的组织业务流程,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提升企业的凝聚力,这更多地表现在精神上对员工的尊重、关心和爱护,通过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式使员工对自己、对企业充满信心。

(三)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机制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招聘配置是较基础性的工作,企业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为了减少开支、获得最大的效益更应该关注人才招聘。这既要求确保招聘过来的每一个人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更要求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从而减少资源浪费,实现最大的企业收益(吴国健,2009)。可见,在招聘环节企业更应该做的是严把质量关,建立严格的人才选拔机制,使最小的人力投入能够获得最大的人力产出。事实上,在金融危机下,市场上的人才流通是比较频繁的,企业更应该在这危机中抓住机会,宁愿多花费一些成本开支,也要招聘更多的对企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人才,从而更加积极地应对市场的挑战,在竞争中求得发展。

(四)加强人才培训开发

在金融危机下,各家企业纷纷减薪裁员,在职员工面临巨大工作压力。在此期间企业更应该高度重视对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和开发计划,这一方面无形中降低了企业的机会成本,提高了员工素质;另一方面也能保护和保留住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在经济紧缩期,企业成长相对于企业增长更重要。因此企业不能一味地强调裁员,应该着眼于企业未来的发展,积极储备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以便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做好准备,以更好的实力抵御危机的冲击。为此,企业应该建立健全人才培训开发机制,提高培训投入,使企业员工对企业更加了解和支持,增进企业内部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同时使员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更好地更有效率地为企业创造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增强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并最终实现低成本投入高效率产出(过洋,2009)。

(五)进一步完善绩效和薪酬管理体系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管理和薪酬福利管理是较重要和较复杂的一部分工作。对企业而言,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更应该重视绩效管理和薪酬福利管理。笔者认为危机下企业追求高绩效是不现实的,应该采取精细化的绩效管理模式,适当降低绩效考核的标准,同时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把企业的战略目标、组织分解目标以及个人考核指标紧密联合在一起,把企业的日常工作计划、总结也一并纳入绩效管理体系,制定一套完整的精细化绩效考核制度,依据环境的变化保持绩效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确保最终绩效目标的实现。这样有利于体现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可以提升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同时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也可以加强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帮助员工们通过绩效管理获得发展和成长,增强员工在企业中的归属感和成就感,成为企业应对危机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钱琨,2009)。

薪酬福利管理直接涉及员工的劳动回报,稍许变化就会引起员工的强烈反应,所以薪酬福利管理要坚持稳定原则。企业在金融危机下采取降薪计划时要采取审慎原则,为了控制人工成本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建立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方面。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调整岗位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在总工资中所占的比例,增大奖励性薪酬比例,以此实现对员工激励作用,这样员工只有获得更好的业绩才能得到跟原来同等的薪酬或者比原来更高的薪酬。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调整不同类型岗位的薪酬结构,缩减一般的岗位员工成本来增加核心岗位的薪酬待遇,以此来保留关键和核心人才。同时,企业也可以采取减少短期现金支出、增加长期激励性支出的办法,比如上市公司推出股票期权计划来引导员工对企业未来充满信心(王萨、张昱城,2009)。

综上所述,动荡的经济环境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作为企业第一资源的人力资源管理也面临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各种挑战的同时,也是其变革的机遇。企业应该实施科学的应对策略,促使企业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闫培林.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2)

2.艾玉明.浅析金融危机下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0(8)

3.陈永仁.制造业企业在金融危机下人力资源管理应对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09(8)

4.吴国健.金融危机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析[J].现代商业,2009(14)

5.过洋.金融危机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对策略[J].警官文苑,2009(4)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高校;思想教育;大众化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致使正常的投资活动无法继续的情况。2008年,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寻求破产保护,将美国的次贷危机蔓延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高等院校也难逃金融危机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作为高校教育重中之重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面临着新的挑战,给高校师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在高校推进大众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金融危机对高校师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1.金融危机下的高校师生思想现状

(1)对当前的就业危机产生了恐慌心理。可以说,这一点在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企业纷纷面临减产、裁员甚至破产倒闭的困境,致使就业岗位急剧减少,使本来就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在一项针对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有超过50%的学生表示,目前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就业压力,远高于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而且不断加大的就业期望值与实际情况的落差也加剧了他们恐惧和逃避就业的心理。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很多在校大学生也对自己上大学的目的、所学专业产生了迷茫和质疑,进而产生了一些过激的行为和有害的思想倾向。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就业观,更不利于高校开展全面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另一方面说,受危机影响下降的高校就业率,也给高校教师造成了一定的恐慌。例如,就业危机对高校声誉的不良影响,对专业发展的禁锢,以及对高校收入的冲击,都会使高校教师群体的情绪及思想产生波动,进而影响高校就业励志教育的效果。

(2)对高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疑。大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的群体,他们对各种教育模式认同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当前,高校的思想教育仍以管理学生为主,未能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品质结构还有提升与完善的空间,课程设置的时代感、现实感也不强,理论对现实的诠释能力更有待提高,无法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现实严重脱节,既没有就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门讲述,又没有对学生讲清国家宏观形势、高等教育形势以及学校改革发展形势,无法引导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因而也就无法让他们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认同感。对高校教师来说,学生对教育模式的否定,也容易让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前景、授课方式、学校发展等产生迷茫,进而影响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开拓专业研究的兴趣以及对创新教育模式的热忱。

(3)对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心态。在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高校师生的经济保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部分学生来说,家庭收入的减少,使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经济来源不断缩减,给他们的在校日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负担。与此同时,社会助学来源和资金都有所减少,这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经济来源。而对高校教师来说,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冲击必将波及高校,进而影响高校的整体收入,导致教师的各种待遇难以调高甚至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产生一些消极的态度,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2.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变提出了挑战。过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得比较少。而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社会性,根本无法回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如果仍然把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做一种单一的学校行为,将无法向学生解答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因此,高校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需求出发,自觉地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社会大环境和家庭环境之下,建立起一整套良性的社会和家庭运行机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单一的学校行为变为整体的社会和家庭行为,为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金融危机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挑战。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都处于主体地位,在思想、学习、就业及发展等诸多方面给予大学生各种有益的指导。因而,他们的个人品质、思维观念、教育手段都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仅引起了大学生思想的巨大震动,更动摇了部分大学生长期信守的很多观念,使他们在就业压力增大、经济持续低迷的现实面前充满了悲观情绪,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加抵触,这就在无形中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大挑战,要求他们不但具有较强的政治发展敏锐性,更应具有一定的金融危机意识和知识。因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金融危机应对教育为契机,通过对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针、教育方法等的全方位改革,建立一整套与金融危机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用以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调整提出了挑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主,很少根据现实形势的变化作出调整,无法反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金融危机的爆发极大地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主题提出了新要求,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时代特征。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根据金融危机的本质特点和大学生思想变化及时作出调整,通过强化信念教育、责任感教育、挫折教育、危机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可能遭遇的各种严峻挑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预见性、前瞻性,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三、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以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推进高校大众化的重要意义及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指导地位,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大众化的时代命题。大众化是指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当代大众化,不仅是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同时也是高校师生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1.高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1)推进大众化,增强高校师生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念。当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形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各种思想观念交融激荡,各种社会问题交织缠绕,导致部分高校师生在理想信念、精神需求与认知需求上存在误区,不但不能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对高校及整个社会的影响,还对信仰产生了动摇,甚至在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这不但不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而且也不利于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历来重视时代的变化,并且善于根据时代的变化创新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其早在100多年前就对经济危机有了全面论述,为我们今天更加理性地认识和应对金融危机指明了方向。因此,只有积极在高校推进大众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才能使高校师生正确认识当前的金融危机,并树立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念。

(2)推进大众化,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不可否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教育学生过程中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理论教育薄弱、教育形式单一、课堂教学多照本宣科等,无法及时准确地诠释时代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难以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因此,当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学生由于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和疑虑,无法利用所学的知识和受到的教育来正确认识和处理面临的各种新问题。为摆脱以上困境,就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必要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而在高校推进大众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高校应通过教育机制、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来丰富最新成果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进学生头脑的形式,用以开阔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思路;另一方面,可经常聘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讲授学术界、理论界关于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共识,帮助他们厘清一些认识上的困惑和误区,使之增强理论对现实的理解能力,并掌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从而成为真正的信仰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2.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推进大众化的途径

(1)以高校思想政治课为主阵地,推进大众化,全面提高高校师生的理论素养。一直以来,高校开设的理论课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从客观上增强了高校理论课的主体地位,更对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更应改革创新,更加贴近高校师生的思想、情感及实际需求。通过有分析有比较地介绍当代其他各种社会思潮,并用理论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等方式,可全面提高高校师生的理论素养,使之具备运用理论解读各种社会现象的能力,帮助他们以理性的心态面对现实。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高校;思想教育;大众化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致使正常的投资活动无法继续的情况。2008年,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寻求破产保护,将美国的次贷危机蔓延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高等院校也难逃金融危机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作为高校教育重中之重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面临着新的挑战,给高校师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在高校推进大众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金融危机对高校师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1.金融危机下的高校师生思想现状

    (1)对当前的就业危机产生了恐慌心理。可以说,这一点在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企业纷纷面临减产、裁员甚至破产倒闭的困境,致使就业岗位急剧减少,使本来就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在一项针对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有超过50%的学生表示,目前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就业压力,远高于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而且不断加大的就业期望值与实际情况的落差也加剧了他们恐惧和逃避就业的心理。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很多在校大学生也对自己上大学的目的、所学专业产生了迷茫和质疑,进而产生了一些过激的行为和有害的思想倾向。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就业观,更不利于高校开展全面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另一方面说,受危机影响下降的高校就业率,也给高校教师造成了一定的恐慌。例如,就业危机对高校声誉的不良影响,对专业发展的禁锢,以及对高校收入的冲击,都会使高校教师群体的情绪及思想产生波动,进而影响高校就业励志教育的效果。

    (2)对高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疑。大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的群体,他们对各种教育模式认同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当前,高校的思想教育仍以管理学生为主,未能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品质结构还有提升与完善的空间,课程设置的时代感、现实感也不强,理论对现实的诠释能力更有待提高,无法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现实严重脱节,既没有就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门讲述,又没有对学生讲清国家宏观形势、高等教育形势以及学校改革发展形势,无法引导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因而也就无法让他们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认同感。对高校教师来说,学生对教育模式的否定,也容易让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前景、授课方式、学校发展等产生迷茫,进而影响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开拓专业研究的兴趣以及对创新教育模式的热忱。

    (3)对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心态。在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高校师生的经济保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部分学生来说,家庭收入的减少,使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经济来源不断缩减,给他们的在校日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负担。与此同时,社会助学来源和资金都有所减少,这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经济来源。而对高校教师来说,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冲击必将波及高校,进而影响高校的整体收入,导致教师的各种待遇难以调高甚至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产生一些消极的态度,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2.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变提出了挑战。过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得比较少。而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社会性,根本无法回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如果仍然把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做一种单一的学校行为,将无法向学生解答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因此,高校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需求出发,自觉地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社会大环境和家庭环境之下,建立起一整套良性的社会和家庭运行机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单一的学校行为变为整体的社会和家庭行为,为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金融危机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挑战。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都处于主体地位,在思想、学习、就业及发展等诸多方面给予大学生各种有益的指导。因而,他们的个人品质、思维观念、教育手段都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仅引起了大学生思想的巨大震动,更动摇了部分大学生长期信守的很多观念,使他们在就业压力增大、经济持续低迷的现实面前充满了悲观情绪,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加抵触,这就在无形中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大挑战,要求他们不但具有较强的政治发展敏锐性,更应具有一定的金融危机意识和知识。因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金融危机应对教育为契机,通过对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针、教育方法等的全方位改革,建立一整套与金融危机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用以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调整提出了挑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主,很少根据现实形势的变化作出调整,无法反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金融危机的爆发极大地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主题提出了新要求,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时代特征。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根据金融危机的本质特点和大学生思想变化及时作出调整,通过强化信念教育、责任感教育、挫折教育、危机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可能遭遇的各种严峻挑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预见性、前瞻性,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三、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以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推进高校大众化的重要意义及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指导地位,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大众化的时代命题。大众化是指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当代大众化,不仅是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同时也是高校师生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1.高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1)推进大众化,增强高校师生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念。当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形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各种思想观念交融激荡,各种社会问题交织缠绕,导致部分高校师生在理想信念、精神需求与认知需求上存在误区,不但不能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对高校及整个社会的影响,还对信仰产生了动摇,甚至在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这不但不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而且也不利于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历来重视时代的变化,并且善于根据时代的变化创新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其早在100多年前就对经济危机有了全面论述,为我们今天更加理性地认识和应对金融危机指明了方向。因此,只有积极在高校推进大众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才能使高校师生正确认识当前的金融危机,并树立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念。

    (2)推进大众化,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不可否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教育学生过程中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理论教育薄弱、教育形式单一、课堂教学多照本宣科等,无法及时准确地诠释时代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难以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因此,当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学生由于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和疑虑,无法利用所学的知识和受到的教育来正确认识和处理面临的各种新问题。为摆脱以上困境,就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必要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而在高校推进大众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高校应通过教育机制、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来丰富最新成果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进学生头脑的形式,用以开阔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思路;另一方面,可经常聘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讲授学术界、理论界关于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共识,帮助他们厘清一些认识上的困惑和误区,使之增强理论对现实的理解能力,并掌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从而成为真正的信仰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 投资风险风险应对

论文摘要伴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已经成为企业投资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活动。虽然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企业影响大,时间久,但随着经济形势好转,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后人力资本投资问题就成为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站在金融危机后这一视角,把企业作为研究主体,从人力资本特征出发,试分析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内涵、形式、特征、风险,并对投资风险提出应对策略。这些分析,不仅有利于完善新经济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理论,而且对新经济形势下实现企业人力资本存量的保值增值、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促进人力资本流动的合理有序都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前言

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企业正逐步恢复正常运作,甚至快速发展。分析研究表明,变化不断的市场环境,会引导企业产生相应变化。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促使企业极大加深对于人力资本管理和开发的重视,他们认为对人力资本投资才可以确保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人力来正确分析客户的真正需要,并在如何采取行动满足这些需要上找到正确的方法。本文试图站在金融危机后这一全新的视角上,把企业作为研究主体,从人力资本出发,详细分析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并提出应对策略。

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及风险

(一)概念界定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定义为:通过以企业为投资主体,员工为投资对象,通过一定量的投入,增加企业所需人力资本,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投资活动。包括外部招聘引进、职工在职培训、企业制度设置、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 本文认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人力资本各类投资中由于对人力资本属性认识不够,利用和引导不到位,加之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外界环境变动因素的作用而导致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或投资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表现为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的可能性;投资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则表现为实际收益低于投资成本的可能性。前者的风险程度较轻,后者的风险程度较重。

(二)企业人力资本的特征分析

1、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不完全一致性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以企业为主体,以人力为载体的投资活动。当企业对员工进行投资时,企业承担了全部投入成本和风险,但投资的收益并非由企业独占,而是由企业与员工共同分享。另一种极端情况是,随着员工的流失,投资企业甚至无法分享投资收益。这种特性带来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2、投资回收期长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具有连续性,即后期的投资必须在前期投资的基础上完成。例如,当一个人要进行大学教育投资时,他就必须首先在初级和中级教育上投资。可见,人力资本的形成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完成。与其他投资相比,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收期较长,投资收益不能立竿见影,只有通过员工在企业的长期工作,才能回收投资成本并获得收益。

3、投资收益难评估

人力资本投资结果表现为知识、技能、能力和工作态度等无形的东西,产生一些列的个体差异,现有的资产评估方法很难对这些结果进行评估。而且,这些投资结果是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并不是直接导致企业效益的提高,无法直接判。

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类

本文认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可分散风险,二是不可分散风险。可分散风险是指由于企业由于定位不当、经营不善等特定状况下造成,并可通过相应策略防范、应对的风险。不可分散风险是指超出企业的控制范围,并影响到市场所有企业,且只能凭借企业管理层经验,通过提高预测才能应对的风险。

(一)可分散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人身安全风险。人力资本是建立在其所有者之上,如果在工作场所发生安全事故或引发职业病,出现员工因工负伤、残废或死亡的情况,人力资本就会贬值,甚至消亡。企业对员工的所有投入都不可能得到回报,还会因此有一大笔医药等开支。

2、人职匹配风险。人职匹配风险是企业普遍面临的一种风险,特别是在经济形势好转的情况下更加突出。一旦出现人职不匹配的现象,则意味企业在招聘、薪酬、培训、社保、福利等各方面的投资都宣告失败。如果企业继续任用不称职的员工,将影响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工作;如果企业将员工调离该岗位或予以辞退,则还须承担转岗培训或经济补偿等费用。

3、人才流失风险。人才流失是企业面临的最大投资风险,尤其是目前国内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和个人信用体系不完善,人才流失的现象则更加突出。具体表现在一是人员的离职,致使企业的人力资本激励无法收回,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二是许多企业员工将在原企业获得的技术、信息、经验直接带到新企业或自己组建的企业中,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培养人才或者直接培养了未来的竞争对手,给原企业带来间接损失。

4、职业道德风险。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理性经济人并不存在。在监督和约束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员工偷懒卸责、工作效率低下、损公肥私、出卖企业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等行为,对原公司的业务造成严重打击。

(二)不可分散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宏观政策风险。宏观政策风险包括宏观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和法律、法规、政策调整所致风险。如2009年年初,国务院陆续出台十大重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就直接导致行业地位的变化。地位下降的行业和企业效益必然下滑,其人力资本投资经济效益也将随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而下降,从而产生投资风险。

2、生命周期风险。人是一个生物体,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年龄的增长会导致体能的衰退、健康状况恶化、学习和创新能力减弱、服务时间缩短,因此在员工鼎盛年龄之后,随着年龄进一步增长,人力资本投入产出率会下降。此外,人在生命周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灾难。如地震、战争、灾害等突发事故,这些灾害必然使人力资本投资期突然终结或使用收益期突然停止,从而带来损失。特别是企业关键人物的死亡或伤残带给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更大。

四、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应对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得知企业可以通过改善自身的投资规划、投资决策、管理机制等方法来减少可分散风险,通过提高预测分析能力规避不可分散风险。金融危机即将过去,企业需要适应金融危机带来的新的运营环境,构建新的人力资本管理框架,制定新的人力资本管理策略,采用新的人力资本管理方法来应对新形势下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可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一)做好投资规划和可行性分析,保证投资收益率

人力资本投资是一项长期、持续的投资行为,在投资过程中会面临宏观环境、技术、市场、人员等多方面的变化,因此需要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结合企业战略进行中长期投资规划。在制定人力资本投资规划前,对外要分析市场环境、竞争格局、行业走向、技术发展、宏观政策;对内要分析人员的年龄、知识结构,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危机过后,企业内外形势好转,人力资本投资项目应该合理安排,准确评估,以避免由于过于乐观而造成重大投资风险。

(二)对现有人力资本优化配置

在对人力资源管理做出适当调整的同时,企业必须在现实运营成本压力与保留人力资本以及保证企业持续竞争能力优势方面取得平衡。鉴于后金融时代其形势渐好的特点,众多企业选择加薪和扩招,但这极有可能为企业带来过多的用工风险。企业首先应对现有人力资本投资进行优化配置。比如,企业可以安排内部招聘,从内部选拔人才,既容易满足职位需要,做出好成绩,又能减少投资资本支出;企业可以增加销售岗位的培训,把一些生产和管理人员推向销售第一线,这可以为企业挖掘新的需求和积累潜在需求。经济转好之季,企业应该转变传统对外招聘员工的模式,着重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集中培训,优化配置,只有熟悉企业环境的员工,才能在环境等各方因素转好下发挥其最大效益,为企业带来最大化的投资收益。

(三)设计人力资本弹性薪酬体系

在金融危机后,企业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增加员工薪酬,提升工作水平。具体措施有:(1)调整有效工作时间。金融危机时,企业由于外部因素导致运转缓慢,员工积极性不高,有效工作时间较低。后金融危机下,企业调整运营机制,加强员工工作监督,提高工作效率,由低谷转向高峰。另外,由于业务激增等工作需求导致的超时作业,企业应合理支付费用,提高员工积极性。(2)调整薪酬支付策略。企业可以调整工资结构,加大绩效工资比例,其中绩效工资部分可以与工作时间、成果相结合,达到人力成本投资高效化。(3)适度增加员工福利。企业职工福利是企业对员工人文关怀的体现。适当增加员工福利,能够在提升员工生活质量的同时,增强员工对于企业忠诚度,易于传播企业文化。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文化是“道”,它贯穿企业发展始终又潜行于企业各个细节和制度中,文化无形却又比有形之物更具有力量。企业文化是一种渗透在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的东西,它是企业的美德和魅力所在。它具有凝聚士气、统一目标、规范行为等作用。金融危机后,免不了有员工另谋高就,但是良好的企业氛围,还能加强其对企业的忠诚度。积极建设企业文化,将顾客当上帝的同时,也把员工当亲人,让他们有归属感和依赖感,明白他们与企业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危机”是危险和机遇的组合词,它意味着在威胁来临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的机遇。危机是经济周期的决定性阶段,是上一个经济周期的终点,也是下一个经济周期的起点。从现阶段看,世界经济回升,似乎已进入下一个春天。但在后金融时代,企业人力资本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市场需求大幅回升,行业竞争越发加剧,为防止企业人力资源流失,人力资本投资失利,对内企业可适当提升员工薪酬,加大奖励制度等;对外,企业可广泛召集人才,进行新一轮的人力资本投资。在一切向好的局面下,企业还应当冷静判断目前的形势和自己所处的位置,认真规划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这一战略性投资,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化威胁为机遇,借危机助改革,从而获得更高效率、更优质量、更大规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爱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2]陈维政, 刘萍, 胡豪. 人力资本与公司治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3]刘昕. 扩大内需中更应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思想力, 2009.1(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