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38: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地理教学; 电教媒体; 应用;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9-0113-01
一、引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电教媒体教学手段开始在教学界掀起一场教学方法改革的浪潮。现代教学理念背景下,电教媒体在教学方面的应用显得尤其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已经不适合当代教学要求,成为素质教育发展的桎梏。地理学科本身是一门动态的学科,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立体思维,空间想象力。而电教媒体的出现正好符合地理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另外,也是符合新一轮课改的题中之义。本文对目前地理教学中电教媒体的应用进行分析,包括其内涵、特点,重要的是电教媒体应用的必要性分析,笔者认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二、电教媒体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特点
(一)电教媒体的内涵
电教媒体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的产物。电教媒体其实是具有理论基础的,图式理论认为,对于信息的加工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信息是如何进入这些规则的,即图式的。如某人让你做一件什么事情的时候,图式理论认为,你必须用自己的图式去预测行为的内容和结果,并正确理解对方的意图。电教媒体的出现恰好是图式理论的正确运用,是教育信息化的产物之一。
电教媒体,也被称作视听教学,主要是将现代化的视听工具应用在教学环节中,即指利用计算机等专业技术,将媒体信息以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方式传递给接受者,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和完成主要归于各个要素的有机组合。在地理学科中使用电教媒体教学无疑是当前教学手段的重大改革,能够实现地理教学最优化。
(二)电教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优点
电教媒体相比传统的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它将抽象化的概念转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与语言,结合学生听觉和视觉,大大提高了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效率:
首先,电教媒体将广泛的地理知识变得直观。地理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最有效地教学办法便是将书本上比较死板的地理知识与地理现象动态地表现出来,而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最多只能在课堂上使用地球仪,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不高,思维也比较死板,并不活跃,特别是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的能力不强。电教媒体的出现将改变这一状况,将书本上的知识通过电教媒体技术,采用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大脑皮层造成兴奋,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等等都感性地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觉得非常直观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也加强了学习地理的效率。
其次,电教媒体让地理教学可控性变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电教媒体可以更好地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可以从不同方位,不同途径,不同层次和纬度对学生传输地理信息,而不是单纯地以教材为载体,通过教师的传输讲解。学生通过电教媒体也能对地理知识有系统清晰的认识,可以全方位地把握所学的地理知识。电教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突破了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微观及宏观的限制,好似整个地理学科的体系被生动地控制在画面里面,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安排进行选择。
最后,电教媒体在地理中的应用增强了地理知识的视觉趣味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但是对材料的兴趣可以促使学习的兴趣。电教媒体所传输的信息一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图文并茂,有时还配以声音和视频等等,这些都不同于传统的文字教学,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之变得丰富和多元化,进而提离了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如对几种不同的地质灾害进行介绍的时候,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不同地质灾害发生后的照片,这些图片生动地体现在电脑屏幕上,对学生的理解造成冲击,他们身临其境,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必然更加深刻。
三、地理教学中采用电教化的必要性
(一)学生认知心理的需要
认知心理学强调人的理性认识是从感性认识过度而来,因此对任何一个事物的认知,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从这一个角度而言,在地理课堂上采用电教化教学是学生认知心理的需要。传统地理学科教学更多地是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的培训,忽略了感性阶段的认识这一个步骤。这样造成学生兴趣提不起来,学习效果差等问题。而电教化教学实现了将地理知识从繁荣的文字转化为图形,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操作。电教媒体教学帮助教师创设一个形象、具体、生动、丰富的教学素材背景,既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习的印象,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学习的自主性。学生通过感官获得表象,通过对感性材料的认知达到对知识的理性认识。这些都是符合认知心理学的。
(二)地理学科特点的需要
笔者认为,地理教学中采用电教媒体是地理学科特点的需要。地理学科具有抽象性与具体性相结合的特点,抽象性主要表现在地理学科有关于空间的概念、地理事物发生变化的过程等具有抽象特征,学生不能通过直观的肉眼看的到,另外,还有地表结构、分布、发展规律等等,这些都具有抽象性的特征。这些抽象的事物与知识如果要通过教师表达出来,将会枯燥无味,那么直观工具的借助显得十分必要。电教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学生地理表象的形成,从而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思维,从而增强对地理知识的认识与记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如对时区的讲解,本是抽象的概念,教师可以用电教媒体的方式将其用图表展示出来,让学生洞悉内在的联系,达到教学的效果。
(三)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改的提出彻底改变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课改的宗旨是强调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全方面素质的培养,素质化、个性化是教学改革追去的目标。从这个意义而言,电教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是其基本要求和需要。地理新课标本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弘扬科学精神和入文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随着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进行,电教媒体教学已经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出很大的作用。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其快捷的地理信息的组织方式、地理信息的存储方式、课堂教学的互动性等,使地理课堂生动而又直观,成为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工具。
总之,电教媒体的创新和提出并在地理教学中广泛地应用,极大的补充传统教学的不足,并显示出极大的生命力和活力,符合认知心理学规律,同时也是地理学科自身发展特点所决定的。电教媒体教学一定是未来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问题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避免其劣势的出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张超,段玉山.地理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2] 闰承利编著.素质教育课堂优化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李家清.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设计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11).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multimedia assisted instruction in education play an increasing role. In this paper, geography teaching, for example, discusses the multimedi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geography teaching.
关键词:多媒体 地理教学 应用
Key words: multimedia Geography Teaching and Learning
作者简介:姜惠玲,女,(1972.11-),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地理教学
地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给教学过程增添了无限生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本文以地理教学为例,论述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 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图文音像的有机结合、丰富的色彩和动画的展示、直观的教学效果来创设生动、愉悦的学习氛围,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给地理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使得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可以通过多媒体通俗易懂地教给学生。多媒体信息技术注重知识的传授,也重视智力的开发与能力的培养,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技术保证,优化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与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二.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统地理教学中,主要使用的教具是挂图、课本里面的插图和一些投影,但这些图像都是静止的,不能反映出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一些抽象的知识,学生也难于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不起来。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的资料,通过动画模拟和演示过程,使学生感受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讨论,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把地理学科中的很多画面通过动态过程表现出来,比如大气环流、水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各种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直观形象地展示出这些画面。可以在3DS平台上利用动画来模拟大气环流,再显示在地球自转偏向力影响下,三风四带及三圈环流的形成、移动等。多媒体可以动态演示也可以静态观察,可以局部也可以整体来看大气环流的情况,教师根据教学需求,随时调整画面,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借助多媒体可以突出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地理学科,有很多重点和难点,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讲起来比较吃力,学生学起来也难理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可以使地理教学形象化、直观化,提高教学效果,易于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容易理解。利用多媒体,既可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又可以广泛地获取知识,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使难点简易化,易于被学生所理解、接受,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介绍黄山风景区是,涉及到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既是这一课的重点,也是这一课的难点。很多学生没有去过黄山,不了解黄山为什么是我国特点最多的名山。针对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的黄山四绝图片,再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使这些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具体,学会易于理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讲“地球的形状”时,可以利用动画来演示,用动画海岸观察船的变化过程和月食中月相的变化过程来解释地球是一个球体。讲“我国东部季风影响的雨带移动规律”时,可以画出锋面同时也配以风声、雨声,并用醒目的颜色来标注冷气团、暖气团,这样学生可以了解整个过程,也同时学到了一些专业术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合理分配课堂利用率,运用于复习课教学更有优势,可以复习比较零散的知识点,通过点击鼠标使主界面与分支界面之间自由跳转,学生能够很清楚地了解这些散乱的知识点在整个单元知识结构中的位置。这样在复习中,达到了点面结合,学生的知识也得到了升华,形成完备的知识面,提高教学效果。
四. 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以刺激,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刺激对人的记忆起着重要作用,刺激越多越大,人对这个刺激的记忆就越长久,越清晰。地理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课堂提供多重刺激,让学生获得各种感官信息,组合起文字的、声音的、图像的材料,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也可以采用交互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给学生提供复述的机会,这样达到的效率会更高。
五. 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模式
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了课堂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交互性、开放性、个性化的特点,创新了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创新了教学模式,促使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了教学质量。多媒体辅助教学环境下,主要教学模式有演示型模式,即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播放教学软件,主要是一些难以用口头表达清楚的教学难点;探索练习型模式主要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出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从中发现问题、进而通过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个别化模式就是说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借助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多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使用不当,会得不偿失。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要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为适宜的教学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景观图 活用 效率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对图像的应用。图像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是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源泉。而地理景观图是高中地理教材图像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地理教学中最直观的教学工具。它是以图像的形式将客观存在的地理信息传递给人的大脑,具有任何文字和语言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前苏联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把图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了。”由此可见,景观图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灵活地使用景观图,成为提高课堂效率地有效手段。
一、用景观图导入新课,活跃课堂气氛
地理景观图具有美感性,地理教师在教授新课时,喜欢使用景观图导入新课。如在讲中国地形时,用课件展示中国名山风光。随着中国名山风光的播放,置学生于景内,“身” 临其境,学生感受到我国江山多娇,获得美感的同时,把枯燥的山鲜活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又如用课件播放欧洲西部著名自然人文风光图片,即为导入新课做准备,又为讲解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埋下伏笔。景观图的播放只需寥寥一二分钟,在课堂教学中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用景观图突破重难点
地理教学的重难点有时靠读地图、老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或领会不深。若借助地理景观问题很快迎刃而解。如在讲欧洲西部的气温从西向东(由沿海向内陆)逐渐降低。可以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出但都不如看墙体从西到东增厚,让学生记得牢。究其原因景观图更生活化。又如讲到我国的降水的分布规律,借助民居屋顶的变化,反映出降水的变化。再如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初中地理的一个重难点。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判断山地不同部位,就要把山顶、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等五种景观图与其对应的等高线的形态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等高线向高处(低处)凸出与山谷(山脊)的关系。或者用梯田景观图讲解等高线知识。先在梯田上找到山地五种部位,接着告诉学生:一层层梯田就是一条条等高线,把梯田向下“压”,就成了等高线地形图。梯田一“缩”成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一“伸”成梯田。一“伸”一“缩”就把深奥的地理知识掌握。可见,景观图恰当的使用,为教学插上翅膀,任由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
三、用景观图解读地理知识
景观图具有直观性,通过景观图还原地理知识。心理学实验证明:人在短时记忆中对形象思维的传递是对文字或语言信息传递的5—9倍,也就是说,形象思维可以提高人的学习效率。心理学家还认为:无论哪个年龄阶段,形象记忆的效果都优于语言文字。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地理课本有提到很多植物,只告诉了植物名,不见“庐山真面目”,学生总是问:这种植物长得怎么样?若我们给出它的真像——景观图,学生很快就知道。如在讲亚热带气候类型,通过景观图反映其气候特点。课本虽配有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景观图,但“可远看不可亵玩”。学生对常绿硬叶林,还是雾里看花,一头雾水。我展示地中海硬叶植被的典型代表——油橄榄系列景观图:一颗油橄榄树、雅典奥运会颁给获奖运动员的油橄榄枝花环、油橄榄枝叶。通过它的全貌及枝叶就能让学生“看到”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的叶子比较小而表面多“蜡质层”,根系发达,从而对常绿硬叶林适应地中海气候雨热反季的气候特点理解更深。“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改造沙漠”,地球人都知道。但沙漠怎么改造,不同地区水土怎么保持,不得而知。借用景观图,学生在短时间掌握地理知识。如讲到沙漠治理时,我选用课本中“宁夏沙坡头方格沙障”景观图。从景观图中易看出改造沙漠的方法。再用语言简单介绍方格沙障的具体措施:用小麦秸秆纵横交错织成网格,网格里栽种耐旱且抗风沙的沙生植物,移动的沙丘变成了绿色植物带。学生容易理解铁路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畅通无阻。
四、用景观图启迪思考
在我们地理教学中,地理景观图片的运用,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欣赏,更重要的是通过地理景观图片教学,挖掘图片的内涵,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新的思想观念及思维方法。上世纪日本人凭当时新华社一张景观图片推测出中国发现油田的大致位置,这充分说明景观图在地理教学的启迪作用。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利用景观图启发学生思考,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到热带四种气候类型时,展示热带四种景观图,请学生观察这些景观,并思考:它们有什么不同,造成它们不同的气温降水条件有什么差异?从而得出这四种景观所对应的四种热带气候类型,便于学生掌握这四种气候类型的不同特点,同时又能使学生明白:不同的植被类型是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又如在讲解聚落时,展示一幅山西省老式四合院景观图:房屋的屋顶由外向内单面倾斜,院内有储水用具。用当老百姓的话说,为的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提问:这种由外向内单面倾斜的屋顶反映出当地自然环境的什么特点?再如在地理五带的划分一节教学中,先展示“热带、寒带景观”图,而后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思考,两幅景观图中儿童的衣着、房屋有什么不同?引发学生的兴趣,接着提问:“热带与寒带阳光照射有什么不同?住在热带的儿童为什么将罗筐顶在头上?”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五、用景观图片应掌握的原则
关键词:地理教学;新课程;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80611052
一、情感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现状
高中阶段地理教学的有效时间是短暂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达到深远的影响效果,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地理教育的核心是传达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与观念的影响,地理教学主要强调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地理教师主要以传授知识、解决疑难为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地理教师忽视了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由于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导致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教学活动都由教师来组织,学生只是消极参与。再加上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不到位,教学效果一直不够理想。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表明,一个富有激情的课堂,是对学生最具吸引力的。学生喜欢在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地理学习。不可否认影响地理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很多中老年教师忽视情感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的讲解,是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重要原因。学生反映:对于自然地理部分的内容,很多老师教得很认真,讲得很仔细,但自己就是听不进去,本来就是知识难点,可实在没有兴趣,因而学起来就感觉枯燥乏味;对于人文地理部分的内容,一些老师照本宣科,没有展开讲解,只是圈画出重点难点。显然,这是情感教育的缺位。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也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创设一定的情境和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强烈的自我追求的心理倾向,产生的新的情感,并把这种追求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参与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流动过程。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情感教育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纽带,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情动人,以趣激情,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情感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在所带的2007届高三(4)班的毕业纪念册上,学生给我写了一段这样的话:“我们最尊敬的班主任兼地理老师――李颖老师,忘不了您管理的四班,就如宇宙的行星运动规律,无论是近的水星远的冥王星都永远围绕您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忘不了您那激昂的课堂,就像太阳内部4个氢原子经历的核聚变反应,永远那么炽热强烈;忘不了您那充满期望的眼神,锋面过境后天气转晴,风雨停了终见彩虹;忘不了您那一次次深切的谈话,就如山谷集水区的涓涓溪流,从高到低沁人心脾;忘不了您那极为负责的训导,使我们就像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自觉地伸出左手。能明白您打在手上,疼在心上的苦楚,您说过您永远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四班因我们而精彩,但却因您才出彩!”这是一个美术专业班的学生,对他的班主任,用地理学科的语言进行的生动的写照。在平时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这个班的学生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是非常少见的。他们不但形成了一定的地理观念,而且也养成了相应的批判性的、创新性的地理思维。
情感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教育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如果说地理教学是在强壮体魄,那么情感教育则是在塑造灵魂。没有强壮的身体是可怜的,但缺乏健康的灵魂是可悲的。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进情感教育,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在教育新形势下的责任和义务,更重要的是可以很轻松的完成教书和育人的教育目的。对于高中地理学习的目的,很多学生缺乏理性的认识。教师也往往以考试分数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诱饵。这种目标的确定,是肤浅的,也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如果我们的教师通过多种渠道的情感渗透,使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一般意义上,学生定会把培养出来的情感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动力,最终达到教与学的双赢局面。
其实地理课堂就好比是一片情感的绿洲,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情理结合,才能使这块绿洲中的植被永远充满旺盛的活力,否则就会有荒漠化的危险。从心理学来看,在地理教学中,只有重视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领域,才能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究教学艺术,使学生在快意的、心平气和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才能提高地理教学的整体效益,增强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同时教育法也规定:在教学方面,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同时还须加强情感的交流。事实上,学生也渴望平等与被尊重,希望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努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因为情感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更要注重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情感教育的方法。
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方法
情感教育没有现行的方法或者经验,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这个目标的召唤下,有意思地摸索和总结。情感教育具有非理性、非逻辑的特点,教育方式也没有模式化,故而应以渗透为主。笔者结合地理教学的本身需要,从近几年的教学经历入手,认为情感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渗透:
(一)通过完善地理教师自身素养,吸引学生,渗透情感教育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做个有修养的地理老师。老师,站在学生面前,是学生学习和欣赏的角色。此刻,我们是被动的。我们不能控制学生看法,但我可以修养自身的品性,来影响学生的看法。一直试图想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我慢慢感觉到,学生喜欢不像“老师”的老师。你把自己的位置放得越高,学生与你的距离越远。一个老师,课堂像兄长,用丰富的知识引导他们思考;一个老师,课下像同学,用平等的语言主动与他们沟通;一个老师,课外像朋友,把生活中的自己展示给他们。学生对一个老师的评价,也贯穿在这些过程中。你授课的语言风格,你工作的态度能力,你外在的服饰发型,你衣服的品牌样式,你平时的举止谈吐,你生活的为人处世,你观点的如何表达,都可能会成为学生评价你的一个因素。我也意识到,修养的不仅仅是品格,还有品位。品格是纯度,品位是高度。因而,我告诉自己,自强不息,学高方为师,家长放心;格物致远,身正再示范,学生满意。
做个能宽容的老师。宽容不是一种态度,而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和学生接触,向学生学习。不要一直使用地理分数,去评价学生。现在的学生,和我们的高中时段比起来,他们要优秀很多。他们活泼开朗,他们知识广博,他们情感丰富,他们善解人意。每个学生,都有他闪光的地方。我喜欢带着欣赏的眼光,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去发现学生,去赞美学生。慢慢地感觉到,当我认可了他们时,他们也在接纳和信任我。当我敞开自己的心扉,学生才会解开他的心结。宽容的老师是个既能表扬学生优点,更能接受学生缺点的老师。去表扬一个优秀的学生或者去表扬学生的某个优点是件不难的事情,难就难在能宽容一个有很多缺点的学生,并且能习惯他的缺点,而且还能撇开那些缺点与不足,从他的身上去寻找优点,甚至还可以向他学习他的优点。宽容,不是忽略。宽容的目的,不是去容忍学生的堕落,而是为了更严格地要求他们,帮助他们提高地理成绩。没有尺度的宽容,没有原则的赞许,就是一种渎职的放纵。
(二)通过创设和谐课堂师生互动,感染学生,渗透情感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能否参与教学过程,取决于课堂的教学设计。在森严肃穆的氛围中,在教师的严厉呵责下,学生是不可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个性和灵气,不可能积极地参与教学、大胆创新。反之,教师态度和蔼、亲切、不压抑、不专横、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促使其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作为地理教师,我注重地理课堂中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教学相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尊重他们对地理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因此,我教的学生喜欢上地理课。特别喜欢上试卷讲评课。因为在课堂上,我会习惯性地让不同的学生走上讲台,发表他们自己观点,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思路。而后,让下面的学生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这个时候,我的思路也仅仅只是他们可供参考的若干方法之一了。对于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我也会及时更正,并大胆表扬给我指出问题的学生。通过采取开发、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究思考,克服学生缺乏自信或产生自卑的心理,使学生和教师的思想脉搏融为一体,学生的思维就会充分地得到调动,使学生在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中,大胆思考、勇于创新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去获得地理知识。
与此同时,做一个重感情的教师。维系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除了社会关系,还有人类情感。重感情的教师,会很容易被学生认可。重感情的人,先要是真实的。我有喜怒哀乐的情绪,我也有悲欢离合的遭遇。我不是圣人,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不在学生面前过分掩饰自己的缺点。告诉学生,我今天开心,因为什么,我今天难过,因为什么。如果你们怎么做,我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别把自己的情感收藏起来,很严肃的站在学生面前。那样,我们会远离学生。开心的时候,你就露出笑容,学生会愿意和你一起高兴;悲伤的时候,你就流下眼泪,学生可以和你一样难过。记得有一次,因为感冒嗓子嘶哑,上课很吃力,但仍然非常认真地讲授完了教学内容。然而,下课后,学生悄悄放了一包润喉片在我的办公桌上。深刻体会到,哪怕到了高三的冲刺阶段,学生也反映最喜欢上地理课,喜欢做地理题。学生知道,解答出来的是难题,但征服的实际上是自己。
(三)通过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征服学生,渗透情感教育
正如导演要想征服观众,就必须先营造出相应的气氛,使观众沉浸于其中,然后再通过演员精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表演,使观众产生共鸣,那么观众才被征服。同样道理,地理课堂也像一个舞台,地理教师既是导演,也是演员之一,要让学生紧随你的思维行动,完全置身于你的教学设计之中,你就要想办法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轻松中就能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发展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并且通过你广博的知识,透彻的讲解征服学生。
当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地理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是学生的主动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客体,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不仅仅要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更应该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因此,作为老师的我们,应充分地认识这种主体性,尊重学生的每一次提问,肯定学生的每一次回答。让学生在融洽、严谨而有序又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好知识技能和做人的准则,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情结。
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创造性地组织课时教学内容,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有情可发。以情景为手段,以情感为纽带,以发展为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故事情景、生活情景、形象动态情景、质疑情景、解决实际问题等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体验促进情感的发展。在这么多情景中,联系生活情景渗透情感教育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地理既来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又在更高层次上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才会感受到地理学习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我一直努力做到以新大纲要求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为基准,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出发,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述人地关系,充分利用丰富多彩、时空广阔、文理兼备的地图、图表和景观图等学习资料,激发学生的情感。对教材中感染学生、培养情感的部分充分挖掘,并在形象和情感上加工润色,强烈地激励学生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并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而言之,地理教学的情感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既有共同性,又有独特性。课前应根据地理学科内容多、知识杂、涉及面广的特点,兼顾其它学科,多方涉猎,精心编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应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以大纲教材为准绳,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建地理教学情感教育模式,努力追求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鱼霞.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摘 要: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新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拓展有利于地理教学的实施,新课程的改革对初中地理教学实践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推动了教师对教学有效性的进一步反思。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达到知识目标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发展过程,逐步改变学生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初中地理教学 教学研究
一、发挥新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的促进作用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地理教学实践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推动教师对教学有效性作进一步反思。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发展过程,逐步改变学生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文化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地理教学改革向科技化和人文化迈进的必然选择。利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地理现象不可能在传统教学中再现,由于条件限制,有些地理教学案例不可能由学生自己动手,因此借助计算机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动画功能,能解决许多难以表现或操作的地理教学问题。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利用计算机为学生进行形象生动的演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识记能力。正因为有了正确的依据、原则的指导,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通过动态的形象、优美的画面、动听的声音、婉转的歌唱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等学生迅速集中的注意力,其中融合了浓浓的文化情结,焕发了学生对美好地理风貌的向往,增强了地理知识的趣味性,用形象生动的视听画面再现了地理中相关的文化情境,有利于地理知识的艺术性传播。教师运用多媒体与地理教学相融合相统一的完美结合体强化教学效果,通过计算机创设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地理情境,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便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成功识记。实施教学时,教师随时可以切换到教学所需的界面,调出有用信息,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好点着图片对学生们讲说,其生动程度和实践效果是过去无法企及的。在地理教学中,有些重点和难点往往很难被学生理解和记忆,应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的演示,比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达到很好的识记效果。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学手段就成为地理教师辅助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创造性教学需要借助许多条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多方式、多顺序、多途径地提示认知对象,进行思维训练。计算机辅助教学恰好能够提供这种条件,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地理教师应利用计算机与生活、计算机与社会、计算机与环境和趣味活动等有利条件,它具有多变换的优势,不仅可以扩展认知领域,提示教材内在的逻辑关系,还可以以多种形式讲解、提问、设疑,启发学生勤于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是一项集科学性、系统性、长期性、连续性和艰巨性于一体的教育任务,创新意识存在本末、轻重、缓急之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把总结与反思当做培养创新意识的出发点,这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教学内容。深刻分析当前有利于地理教学发展的综合因素,有的放矢地做好创新教育与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弄清问题的根本原因,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才能真正培养未来参与实践中的创新能力和素质。
二、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地理教学的结合问题
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需要,通过地理教学设计,合理地选择和应用教学媒体,同时要继承传统教学中的有效成分,使两者结合起来,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达到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目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营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宜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素质教育与地理教学融合的交汇点。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能以其灵活、生动、形象的图形和动画表现形式及强大模拟功能使地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静为动,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这样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巩固地理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践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通过人机交互、信息共享,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要处理好媒体演示教学与传统地理教学的关系,因为多媒体模拟教学尽可能让学生感到实验事实的真实性,它应该在很大程度促进地理教学的优化发展,但不能完全取代地理教学本身。利用多媒体能够营造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在以班级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结合生活实践强化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新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拓展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教育专家推崇回归生活现实的课程教育方法,尤其地理课程中会涉及很多文化性、区域性和科学性的重要知识,而且在现实生活中都存在许多模型。教师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中的地理现象结合起来讲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对地理知识仅靠自己的想象理解的难度。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将能够收集到的教学资源尽可能与地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把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用地理学家的研究精神与学生一起探索,分析其中蕴藏的地理学奥秘。利用地方特色和民谚民谣营造文化氛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单纯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中心授课,教师对教材内容基本以复制式转述给学生,时间长了学生难免感到乏味,其实教师把散落于各地的民谚民谣收集起来,进行归类总结,结合地理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强化记忆效果,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以教学大纲为中心,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及其相关因素,合理利用地方特色和民谚民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利于地理教学的文化情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效果,提高学生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效率
一、将课本插图、地理挂图以及地图册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去
在地理学习中,涉及的知识比较多,仅仅依赖初中生的见闻和视野是很难掌握知识的,所以,应该将地理教具更好地利用起来,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地理学习。在进行地理学习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地图,并且对地图也有一定的兴趣,若是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对地图的兴趣就很容易消失。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重视学生地图阅读兴趣的激发,在讲地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出发进行地图的解说,在学生解说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肯定学生的发言,然后指出学生发言中存在的不足。在进行地图讲解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一个路线,让学生说出在这个路线中,需要经过哪些山川河流,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地图的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二、将环境道德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去
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是和环境道德教育有关的,比如说我国的人口多,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我国的环境生态问题非常突出,所以,在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有必要将环境道德教育渗入进去,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
三、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有必要将情境创设的手段利用起来,这能够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完善非常有利。比如,在讲到季风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王之涣的《凉州词》利用进去,详细讲解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样的情境创设很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不但能够学习到新的地理知识,还能够进行知识结构的完善。再比如,在讲到长江的时候,教师可以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来对长江的水流速度进行形容。
四、将时代变革社会发展和地理教学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若是将地理知识和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感受地理知识的价值,在进行地理学习的时候,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更好地调动起来。地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国土规划还是政府决策的过程中都会应用到地理知识。
五、做好教师的培训教育工作,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在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必须根据需要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培训的过程中,除了重视教师地理素养的提高外,还应该让教师了解心理学以及教育学方面的知识,让其真正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创新,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地理学习。
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初中生年龄比较小,在看问题的时候,观点往往会比较幼稚,甚至会有一些教师想不到的想法,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真正提高。若是学生的想法和教师的想法存在差异的时候,教师也不能够马上说学生的想法是错误的,而是应该和学生共同研究和探讨,得出结论,这样说服力才会强,学生也会更喜欢和教师交流,教学效率才会真正提高。
【论文摘要】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地理教学观念正在不断更新,全面优化地理教学的改革也不断深入。文章分析了地理教学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提出了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新思路。并且分析了我国近年来在地理教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对照当今国际国内课程、考试制度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类型及其发展趋势,我们提出了面向素质教育的地理教学调整策略。
“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少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及早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的特点,更能激发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从每一节课做起,要敢于在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学策略的运用等多方面“另辟蹊径”、“独出心裁”,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具体说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入门和获得成功之间的“牵引力”与“粘合剂”。如果我们地理教师善于寓教于乐,使教学活泼生动,那么,不仅大大有益于提高当前地理教学效果,而且可能在学生心中埋下终生为之探索的种子。另外创设情境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教师可通过一些形象风趣的地理载体把学生引入到一定的创新意境中去,让学生掌握有关的地理景观特征,借以丰富地理知识。例如:在讲到我国大陆西北部气温日变化剧烈的特色时,借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论句,来形容地理特征,使学生对温带大陆性气候有了形象的了解。
二、创造良好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
开展课堂讨论,营造创新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地理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以若干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可以克服学生的胆怯心理,使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自由地、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更为重要的是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发言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锤炼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对课堂教学来说,只有创造良好愉悦的心理环境,形成一种团结进取、协调融洽的心理气氛,才能激起共同的情感体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使教师传授的知识被学生愉悦地接受和自觉地掌握。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发扬教学民主,在分析、讨论问题时敢于让学生大胆质疑,形成畅所欲言、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等,对于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科学安排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环环紧扣,节奏张弛适度,过渡自然巧妙。教师的讲授应突出重点,目标明确,启发思维,切忌一讲到底。增加学生学习活动的训练内容,难度要适中,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要照顾到中差生以达到大面积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课堂教学必须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地理教师应随机应变,选择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有针对性的教法,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挖掘与拓展,善于发散、引发思维、开阔思路。
四、努力做到让全体学生参与地理课堂教学
全体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素质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能否顺利贯彻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目标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观念,由目前的“主演”变成“导演”。教师要带有饱满的稳定的激情,指导点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和言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整体参与的主战场。教师更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转贴于
五、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学生能力的一个综合指标,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能力指标,可以通过预习、阅读、复习,以及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等逐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重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能力培养是长期和连续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找出学习活动的自我差距,并且自我完善。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统一起来。让学生动手操作比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这会促进其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比如教师跟学生讲解地轴、两极、经纬度、经纬网等有关知识点时,有些学生弄不清楚。经试验,改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后白做一个小地球仪。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还向教师提出了不少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很有帮助。
六、德育要贯穿地理课堂教学的始终
德育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首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该从地理学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中挖掘教育素材,寻找德育与地理知识教育的结合点,把思想教育与地理知识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结合我国钢铁、煤炭、石油等工业所取得的成就的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结合环境、资源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的讲解,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可以结合地理现象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相信科学的教育。例如,通过讲解板块构造理论讲述地球上地震和火山现象成因。通过学生旅游实地考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奋劳动的精神,对他们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
七、施素质教育下地理教学的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运用的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虽多,但并不是都适合地理教学的每一章节,所以不管运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找到教学方法与各章节的结合点。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基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深入钻研、灵活处理教材。基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教给学生求知的工具和手段,就是符合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改变过去在应试教育中以考试为目标形成的教学习惯和方法,努力探讨和实现教学过程中要素关系的转变。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课堂转变为教师为学生指导和活动组织的课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把知识内容设计成一个个联系或可以启发学生感性认识的趣味性的知识点,让学生得以主动发现和认识。
总之,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直观性都很突出的学科,形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科发展十分重要。地理学科美育的发展有利于革除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重抽象轻形象,重应试轻应用、重沿袭轻创新的弊端,为地理科学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喻荣春.论地理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南昌高专学报,2005;(3)
2.黄京鸿.地理学科美育的价值.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1~2)
3.阎立钦.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王增昌,王敏勤.培养能力艺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5.陈国新.培养学生地理创新能力[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5)
一、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的准确性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的预期行为结果,教学目标设计的准确性必须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通过准确解读课程标准来把握教学要求,并围绕教学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因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应用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教师必须在授课之前对课堂教学进行全局性的规划安排,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地理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判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信息,并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如果对课程标准解读不准确,对教学要求研究不透彻,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要求不明确,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将产生极大的偏差,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所以,只有有效突出教学目标,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不偏离原来预设的轨道。
教学目标设计上的失误直接导致教学活动设计的偏差,其结果是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可见,教学目标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原点,其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科学设计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有效性
(一)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是提升地理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科学的课堂结构让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氛围中,紧张有序地学习地理、掌握知识。科学的课堂结构让教育信息有效传播,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要求学生记忆和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时,教师在初步讲授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将世界洋流的形成原因和洋流的分布制作成动画,通过生动的动画让学生不断探究世界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让合理的授课模式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二)设计好学生探究环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从许多学习论方面的典型案例或思想得到启发。首先我们可以看美国坦普尔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希尔伯曼的一项教育心理学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0%。从这个研究中可以看出,只有通过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可以在课堂上有步骤、分层次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知识后,可以因势利导设计疑问,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经过一番努力找到正确答案。笔者在上《大气的运动》一节时,就如何教学“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这两个知识点,笔者要求学生在查阅资料、研究图象、理解教材,然后依次回答如下问题:①大气产生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冷热不均)②为什么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③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水平气压差异)④假如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的方向如何?(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这样的设疑,一下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恰当选择教学方法
地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要想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进课堂教学,就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和动力。例如:笔者在讲授“自然界水的循环”这一知识时,就以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井水不犯河水”来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井水真的与河水之间没有联系吗?”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水循环的意义。当然,教无定法,在高中地理授课中还要因时制宜,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及各班学生的特点,合理、有效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择优选择如下教学方法:比较法、演示法、图示法、程序教学法等,为学生营造一个有趣、轻松的学习氛围。
三、精心突破重点难点,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广泛涉及自然科学知识,甚至也涉及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论,所以高中地理教学重点难点颇多,容易让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畏惧感,也容易使学生丧失对地理学的兴趣。因此,广大地理教师应积极思考,全面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
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设计中要体现“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的原则,这也成为完成教学任务、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我们在地理教学设计的时候,针对众多难点的课时体系,一方面可以提炼核心问题、分层次小步子层层剖析;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几何地图”教学法突破难点。
依据控制论,教师自觉地对地理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使课堂出现张弛有致、意趣盎然的教学格局,整个教学流程呈现出预定的、有序的、最佳的调控态势,这是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调控方式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兴趣调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类的一切冲动都是源于兴趣。同样,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一般总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甚至乐此不疲。因而,如果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激思,那么,地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教学效果自然会因此而实现最大化,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因之一。揭示地理知识中的新异之处,可使学生猎奇喜新的心理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描述绚丽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或通过现代媒体技术手段,为学生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中去,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无论怎样的学习情境、氛围,都必须是科学的、恰当的、实用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肤浅性学习,更不是仅仅激发学习兴趣。要知道:激发兴趣是充分调动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终极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所学,做到学习科学、科学学习、学有所得。所以,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分析比较,积极揭示其间的共性与差异,进而探索其所以然,既科学利用学生的兴趣又发展、深化其学习兴趣。比如教学中适当联系地理科学的新资料、新发现、新理论、新问题,如南北极考察、太空探索、外星文明、厄尔尼诺现象等热点或焦点问题,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深入学习。
其次,反馈调控。信息反馈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传统教学方法把学生看作接受信息的容器,教师讲、学生听,是单一的信息输出式课堂结构。教师输出的信息量大,而学生反馈的信息源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心里没底,教学过程的调控也往往处于盲目状态。因此,要对地理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信息反馈。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唱独角戏、满堂灌的做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努力构建合作、沟通、交流的平台,积极应用主体性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法,做到师生共同活动,有启有发、有讲有练。教师要善于创设信息反馈的教学情境,开辟多种信息反馈的渠道,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从中了解学生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接受和理解的程度,明确哪些已达到了目标,哪些还有差距,并做出简捷、精辟、深刻的分析,及时调控教学进程,调整知识信息的再输出,扬长救失,亡羊补牢。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及时捕捉学生的听课情绪、神态等间接的反馈信息,透过学生的眼神、情态去识别他们那丰富的表情语汇,透视出他们那灵活跳跃的思想火花,从中推测和判断他们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是否理解了,是否有了比较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学习体验,进而迅速调整教学措施,并将教学继续引向深入。
中学地理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只要重视和强化教学反馈功能,创设出和谐、融洽、民主、自由的学习情境,采用多种形式诱导学生作出及时反馈,并善于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因势利导,及时调控教学进程,就能够把教与学有机地统一在一个最佳的程序之中,使地理课堂教学收到满意的效果。
此外,情绪调控。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是影响学生注意力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的气氛很多时候是与教师的情绪同步发生的。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具体来说,首先,追求激情课堂。课堂上,教师激情洋溢,精神抖擞,目光有神,充满友爱、友善,自信,一定能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甚至确保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教师在讲解不同的教材内容时,应该表现出不同的神情,赋予不一样的热情。如包含深情地讲授风景秀丽、资源丰富的自然地理部分,充满忧患并略带沧桑地讲授当前世界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人口发展问题,豪迈、自信地讲授人文地理部分。这样,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与教师的喜、怒、忧、乐发生共鸣,快乐着我们教师的快乐,痛苦着我们教师的痛苦,达到"未听曲调先有情"的目的,进而熏陶渐染学生,甚至实现与学生一起进步一起发展的目的。要知道,融洽、和谐的课堂,浓厚的学习氛围,饱满的学习热情,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保证课堂学习高效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计算机 地理教学 模式 问题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正得到普遍应用,本文探讨了地理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分析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模式,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地理教学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展示模拟宏观世界;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地理教学变得形象、生动、直观,增大地理课堂教学信息的容量,把教学内容、教学经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
一、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原理与理论依据
地理学科教学内容广泛,特别是许多地理事象存在于遥远的地方和广阔的空间,发生于久远的年代和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地理对象的这种复杂性、抽象性、广阔性、漫长性和认识上的间接性,使人们不可能全部亲身经历或一一直接进行观察,这就给教师传授地理知识和学生认识、理解及掌握地理知识带来了很多困难。计算机多媒体的广泛运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个矛盾。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种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二是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知识传递的交互性。多媒体计算机把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和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可以立即反馈的人机交互方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有生动参与的可能,避免了传统教学满堂灌,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
二、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的基本模式
目前,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主要有以下两类(五种)教学模式:
(一)面向学生的多机教学模式。在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个别学习为主,教师的个别辅导为辅,要求每个学生使用单独的计算机。
1.自主学习模式。即,利用光盘服务器功能,使每个学生机都能享受CD-ROM,充分利用硬件资源,使有限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率,学生利用光盘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一张光盘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学生可以共享光盘上的大量信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个别学习,使课堂教学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2.复习巩固模式。即,在教师集中讲解的基础上,由学生控制计算机,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交互性、开放性的优势,进行形式多样、情境逼真的知识要点测试,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依据自身情况控制学习进度、选择不同水平的习题练习,既可反复练习,也可以跳跃练习。
(二)面向教师的单机教学。面向教师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主要仍是传统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计算机辅助。在课堂教学中只需一台供教师使用的微机和大屏幕投影即可。
1.视觉导入模式。即,利用CAI课件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境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例如,在学习《陆地上的生物》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关于陆地上生物的电影文件,奔跑的雄狮、奇异的鸭嘴兽、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古老而原始的热带雨林,使学生对其有一个立体动态的感觉,增强学生们对问题的求知欲。又如,学习旅游资源时,展示一幅幅美丽的风光画面,学生可以一边欣赏一边听到优美动听的解说,犹如亲临其境,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直观的情境中。
2.动态模拟模式。即,利用多媒体CAI使静止图成为动态效果,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使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使难点知识得以突破,同时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例如:在《板块构造》、《地壳运动》课件里,制作多个动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视频动画),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褶皱”、“断层”、“火山的形成”等等都变成动画显示,学生看后一目了然,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情景构建模式。即,在CAI课件中适当插入Flash、AVI或MPG格式的视频影像,能把课堂上看不到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也能把十分遥远的地理事物展现在学生眼前。例如:在《宇宙环境》章节的课件里,以热字连接的方式插入“九大行星的自转运动”、“月球漫步”、“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过程”等视频片段,把学生带到星光璀璨的太空遨游,对揭示宇宙的奥秘,提高学生对天文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具有宏观、生动的效应。
三、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地理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注重学生主体作用。大部分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整个课件都是在教师事先计划好的教学过程下进行的,就连问题的提出及答案都已事先设计好,对学生来说根本就没有自主学习的机会,一节课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学生可能对这节课要求的基础知识能够掌握,但长时间发展下去,在课堂上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能自主地学习、探究,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是注重实效服务教学原则。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图文声情并茂、直观形象、优教促学,因而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但并非所有的课堂内容或课型都需要多媒体计算机,不管什么内容,三言两语能讲清楚的问题也要做成三维动画;随时随地可取的实物也要用课件模拟,就混淆了内容和形式、手段和目的的区别,歪曲了课件的意义和功能。
三是注重所制课件质量原则。课件制作,首先内容要合适,尽量形象直观,切忌完全照搬书本,要力图更好地体现动画模拟、交互性、个别化等教学特点。其次制作要合理,屏幕布局要符合美学观点和人们的视觉习惯,图形、动画要清晰,信息大小、明暗、动静设计要合理,声音要悦耳动听,色彩搭配要适当,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真实。最后要符合教育学、心理学规律,不可违反学生的感知活动规律,不可过分追求画面的色彩、动感、背景装饰等。
参考文献:
[1]强士英.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
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常会不自觉地形成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式,即当面临问题的时候,人们常用一种固定了的思路和习惯去考虑问题,这便是思维定势。它阻碍着思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造成了思维的僵化与呆板。传统教育中存在的这种状况与教育创新已经不相适应。倒行逆施,突破框框,“离经叛道”已迫在眉睫。
一、更新教育观念。
传统地理教学最突出的特征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人们通过学习可以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知识。这些知识通常以教材的形式呈现于师生面前,控制着教学内容与方式。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虽然也学到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发展了分析性思维,却很少能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创造性思维与实用性思维长期得不到发展,以至于许多“优等生”走上岗位后表现平庸,缺少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要改变旧的教育必须确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及“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两大基本理念,实现“从‘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
二、教师角色新定位。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把学生当作统一型码的知识容器,每一节课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和课本传授知识,学习方式完全由教师决定。由此阻碍着学生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
首先,作为知识传授者角色的转变。具体而言:①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②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③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④由统一模式教育向个性化转变;⑤由主宰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⑥重智商向重情商、智商并举。
其次,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的说:①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②成为学生实践探索的指路人;③成为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充分相信学生、放开手脚,让他们自己去尝试。
最后,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具体而言:①持开放式教材观研究教材;②研究学生的动态发展;③反思教学实践行为。进而可对症下药,提出最确切可行的教学改进方案。
三、优化教法。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普遍应用“组织教学—复习检查—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基本环节进行地理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较难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必须改进。
首先,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营造融洽的教学环境,教师首先要放弃权威,平等宽容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相信“差生未必无想法”,信任学生。适时设计知识或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完成主动学习,改正思维方式的任务,提高主动参与的能力。
其次,教学模式开放化。
地理教学应努力提高开放性,实行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具体而言:①是教学空间的开放。地理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地域性,因此地理课应适当突破教室狭隘的空间,延伸到室外,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考察。②是教学内容的开放。经常结合主干知识插入风土民情及时政热点内容以丰富学生的乡土知识和社会知识。③是教学形式的开放性。可建立学习小组展开探讨,或教师在课堂留些问题让学生思索和解答,或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形成生问师答、生问生答、师问生答等教学氛围。
最后,教学手段多样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样化的刺激,能使大脑轮换休息,使注意力持久而稳定,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应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主要如下:①教学用具的多样化。②教师教学语言的多样化。在运用谈话时,要特别重视“设疑引思”。③检测手段的多样化。教师可运用竞赛、抢答等趣味性方式进行检测,形式可以组为单位,也可分男女进行。
四、革新地理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认识和行为取向。传统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作统一规格的产品,学习方式全由教师决定,而忽略了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为此,在地理教育中应努力做到:①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②在教学中,通过讨论、研究、观察、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③重视“探究式”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进程;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五、精心雕琢教材内容。
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上课时围绕统一的课本传授知识。而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大多忘记了从课本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不能在生活中将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解决实际问题。故此,精选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做到:①调整和重组教材内容。②删减和补充教学内容。③注重并鼓励学生处理教材。“以教定学”的做法应该被打破,教师应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允许学生对教师、对书本提出质疑,“无中生有”、“旧中生新”。
六、改进学习评价。
传统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评价主要通过考试来看学生对教材中地理知识、技能掌握和运用得如何。这种评价制度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因此,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自身的潜能已势在必行。
首先,多元化的评价内容。
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体系在评价内容上应注重多元化,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地理技能的形成情况,还要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发言、提出问题的次数、上课态度、课外阅读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地理小报设计情况、地理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填绘和判读地图的能力、自学情况和研究性学习参与情况等项目也列入评价内容之中。
其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设计些适应性练习,让学生在地理练习中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强化记忆,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培养高一地理学习中记忆能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培养高一地理学习中记忆能力一、记忆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地理学科是在大量的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要记忆大量的地理事实,诸如地理事物的名称、物产等等,成为区域地理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形成地理思维能力的关键。在系统地理的学习中,也仍然免不了对具体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记忆,因为它们是理论的实证部分。因此面对大量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必不可少地要加强训练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
二、记忆高中地理的一般过程
根据Melton的研究显示,记忆有三个基本环节:编码—贮存—提取。记忆实际上是由“记”和“忆”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前者是知识的编码和贮存过程,后者是知识的提取过程,它们的综合含义是知识在大脑中的保持程度。“遗忘”则是记忆的反义词。人的记忆有两个层次,一是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二是对思维过程的记忆,后者等同于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运用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按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地理知识要求的不同层次,从“了解、说明、分析和运用”四个层次考虑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处理。尤其对要求“分析和运用”的知识点,则必须采取一些科学的方法,力求让学生切实掌握。
三、对学生记忆高中地理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
1.形成地理知识结构
不同层次的结构组成了地理学科的整体。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认为:(1)如果懂得了基本结构中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其它类似的事物;(2)把一件事物放进构造好的模式里,就不易忘记。地理科学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而“结构”则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从某种角度看,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结构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结构,促进地理知识的系统化,以达到最终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目的。
2.重视地理图像
图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师应充分应用地理图像,努力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一定的地理知识表象,以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3.利用地理技巧
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按照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规律归纳总结出来的科学记忆方法在地理学习中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就像训练其它技能一样,记忆能力也可以经过训练而达到快速、准确、持久的目的。在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也先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可贵的记忆方法,例如口诀、歌谣、谐音等记忆法,都是些很成功的记忆方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4.重视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自信心、愿望和兴趣等。对于生理健康的人,都有记忆能力,而且潜力巨大,但善于利用它的人很少。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不同的地理教学手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只要学生愿意学,主动去学,那么记忆地理知识的潜能就能够得到充分挖掘。
5.及时复习和练习
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总是先快后慢。这就要求教师及时组织复习,利用课前提问、阶段测验等方式反复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
知识只有在运用以后,才可能加深理解,而理解是记忆的前提。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设计些适应性练习,让学生在地理练习中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强化记忆,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高中地理高效的学习方法一、纵向联系法
从知识的纵向联系看,它是指沿一定思路使知识向纵向延伸发展,从而掌握部分知识的联系。
按地理知识体系的先后顺序来联系。如地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在许多局部知识范围中,也有纵向思路的体现,如从上到下,从老到新的岩层变化等。
按时间发展演化有从旧到新或从古到今的知识联系,如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
按地理事物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或层次有由浅入深或由初级到高级的联系。如工业的发展,从手工业——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普遍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等,这些地理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纵向联系中,在每一阶段或层次上又存在着多向或横向联系。
按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逐步推进的前后联系。如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根源:太阳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引起近地面空气或升或降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空气密度差异——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水平运动。
按地理事物存在的点、线、面、体的空间分布反映了由近及远、由始至终的纵向联系,如学习工业分布中的工业基地、工业地带,城市群等,容易混淆,可在图中抓住几个中心城市,沿铁路、或河流、或海岸线都可作纵向联系,使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沿一定思维线索发展,便于理解其空间分布与空间联系,也加强了记忆。
二、横向联系法
从知识的横向联系看,是指地理知识间的对比、相关、影响、制约等关系,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广延性。
地理事物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如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就存在着这种横向联系,因为它们都是由日光、空气、水、矿物、生物、土壤、岩石等自然要素组成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相应变化,从而使它们紧密联系起来,成为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人文地理知识中,类似的影响与制约的内容也很多,而以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最为典型,气候影响人类活动,使农业、工业、城市规划、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等受制于气候;人类活动则通过改变局部地区的地面状况,来影响或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象植树造林、修水库等就是通过人类活动来改善气候的重要途径;相反,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则会使气候恶化,进而影响环境,使人类越来越难以在环境中生存下去,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了。所以,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从而造就更有利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环境。
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可从多方面横向联系。如水能的丰歉程度是由落差和水量共同决定的,我国水能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与我国地势、降水特点紧密相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降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导致水能在空间分布上西南最多,华北最少。通过空间分布上的横向联系,可帮助我们全面思考问题,广泛地联系各项地理事物,并按一定思维线索使知识形成网络。
各地理事物间的对比,无论相同、相似、相反、相异,都属横向联系。区域差异可以对比,地理要素间也可进行对比,运用比较法是学好地理的一项重要方法。如冷锋和暖锋的比较,气旋与反气旋的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对比,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对比,天气与气候的对比,内、外力作用的对比,不同地域类型的农业生产特点、措施的对比,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影响的对比,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的对比等等,高中地理的每一章节都蕴含着许多这样的横向联系。横向联系的对比一般要列表说明要点、概括特征、总结规律,并指出被比较事物的联系。
同一时间出现的不同自然现象或生产活动,在这些现象或活动之间,反映了同一时间地理事物的横向联系。这种联系可解决一些覆盖面广、知识空间、时间跨度较大的问题。如地球在公转时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及季节状况、气团及气压带、风带势力的强弱、气候的变化等,可结合起来考虑,掌握地球运动的规律与气候形成变化的原因。总之,要广泛考虑在固定时间内的地理现象,才能适应这种横向联系的有关问题。
从知识的多向联系看,这里既包括地理知识与学科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与学科外各方面的联系,前者称内部联系,如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资源、能源、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环境等,都存在可以联系的线索;后者称外部联系,如地理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的联系,特别是与政治、历史、生活实际、生产实际的联系,与社会热点等问题联系,有助于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在高考文综试卷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多向联系法
同一地理事物从多角度进行解释,是运用发散思维进行知识的多向联系的方式之一。如太阳直射23°26′N,可以从下面几点取得联系:(1)地球表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北半球夏至日;(3)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4)地球公转速度慢;(5)亚欧大陆受低气压控制,北太平洋受高气压控制等。(6)气压带移动与北半球气候变化等。
地理事物中一因多果的推导,是进行多向联系的又一种方式。如因地理自转产生地方时的变化、昼夜更替等。在高中地理中一因多果的例子很多,经常主动思考有关问题,有助于使知识的多向联系更为广泛。
地理事物中多因一果的分析,也是进行多向联系的一种方式,它能帮助我们全面细微地考虑问题,加强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如降水的成因有:(1)暖湿气流前进时受地形阻挡上升冷凝而成地形雨(2)湿热气流强烈受热上升冷凝而成对流雨(3)冷暖气流相遇,暖空气沿锋面爬升冷凝而成锋面雨(4)暖湿空气沿台风中心旋转上升冷凝而成台风雨。
四、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即打破习惯定势,不按常规从正面去思考,而从反面来思考,这样既可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又可培养多向思维能力。如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的条件,课本讲了两点:(1)有介乎0——100℃的温度,这是液态水存在的温度条件;(2)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为什么会有水、大气呢?我们可逆向分析如下:
地球适当的体积、质量——吸住大气生命物质存在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水
打破习惯定势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也如数学上定理与逆定理,定理成立,逆定理不一定成立。如含化石的岩石一定是沉积岩,但沉积岩并不一定有化石。
假想性推测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有效方法。如黄赤交角扩大或缩小引起的变化——阳光直射范围、极昼、极夜范围、五带的划分范围亦随之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