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声学论文

声学论文

时间:2022-03-07 07:14: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声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声学论文

第1篇

演播室在设计时最重要的注意因素就是声学设计,室内各种设计以及材料的使用都应该在声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装修,使演播室的功能与形式完美统一。找准演播室室内声学装修设计的主要内容,按照装修内容,分清主次,然后根据技术要点一一装修。它的装修内容主要包括:门、窗、墙面、顶棚、地面以及灯光、材料和其他的设施设备等。

二、演播室声学装修设计依据和标准

演播室对声学装修设计的要求比较高,演播室的工作人员直接操作设备,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噪音存在,再加上导控室的节目录制,可能会产生很多的混音,在设计时应该根据相关的标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演播室声学装修设计可以依据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参考,以便提升演播效果。演播室的门窗标准:符合GYJ26—86隔声门窗的设计和技术要求;混响时间标准:GYJ26—86有线广播录音播音室声学设计规范和技术用房相关要求;控制标准:符合GYJ42—89广播电视中心技术用房噪声标准要求;防火标准:符合GY5067—2003广播电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图、建筑材料要符合建设单位提供的技术与材料要求等。

三、演播室声学设计控制要点

(一)顶棚顶棚的设计要注意吸声效果的实施,在装修时注意隔声、吸声材料的运用,另外还要注意室内灯光架、灯光固定件的防震处理。使演播室的顶棚技能和好的吸收室内的杂音,又能隔绝室外的杂音,保证演播质量。

(二)墙体墙面设计演播室的墙体墙面设计是声学装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设计装修时墙体要使用具有良好吸音作用的材料,比如加气混凝土或者在双墙中间填堵吸声棉,提高吸音效果;墙体的厚度与结构要根据具体的用房环境来决定;另外墙体的材料要选择使用清洁、卫生、环保、美观而且即防火又耐用的材料。

(三)门窗设计要点演播室的门窗也应该具有一定的隔音作用,门的隔声量主要取决于它的质量、刚性以及气密性,所以门的材质一般选用质量较大的材料,因为质量大的材料隔音量也比较大。大师这种门比较笨重,现在播音室门的设计一般采用轻质材料制作,在三层13mm厚的木板中夹两层11mm厚的玻璃棉,两面再各加一层五合板和一层榉木饰面板,门框及门的边缘敷上毛毡对门缝进行密封,也能起到很好的隔音效果。播音室的窗可以设计也可以不设计,如果设计,主要考虑玻璃的材质,一般会选用较厚的玻璃,能提高隔音效果。

(四)地面的设计播音室室内地面的设计除了要有一定的吸声作用外,还要考虑美观、清洁等方面的因素。一般采用干式浮筑地面、木地板或者铺吸声地毯等,有利于降低室内的频混响时间。

(五)其它设施设备设计演播室重点设备是空调,因为如果空调排风扇的安装不当,演播室内其他所有的部分的隔声、吸声作用做的再好也是无济于事的。所以要注重演播室内空调的装修设计,一般选择中央空调时,需注意送风系统的设计,风口需要做消声处理,但是庞大的风管系统,会给温度调节和控制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整个系统不停地运转,会造成很大的浪费,运行成本很高。为了减少这些问题,可以采用令热泵送风系统的中央空调,这种运行方式可以调节空调运行时间,使用比较灵活。如果要最大限度的减弱空调的噪音,就要选购质量比较好的低噪音空调,将空调的内机安装与室外,然后再用短风管接入室内,最后对进、回风口做消声处理。

四、其他设计技巧

(一)声场均匀度控制从室内声学来看,如果反射声波扩散良好,为了取得良好的声场扩散,在设计室内吸声墙体时,需要把中高频的牺牲结构与中低频的牺牲结构区分交错布置,同时再设计一系列的形状不规则的铝制板扩散板,提高整个室内的声场均匀度。

(二)声学缺陷的预防演播室房间的设计要注意避免“声染色”问题的出现,如果出现“声染色”现象,室内一些地方的的频率可能会加强会减弱,导致声音失真,这是声学设计的一大缺陷,必须采用一些措施避免这些缺陷。一种方式是可以再播音室的各个角落做45度的切角,切脚墙面墙面要经过强吸音处理,以便消除声染色现象;另一种方式是在原来播音室吸音墙的基础之上大部分强做成强吸声墙,特别是墙角与天花板的夹角处,可以采用多层强吸音材质,提高吸音效果。一般情况下,播音室会选择第二种方法消除声染色,因为第一种方式在室内做声学切角占用室内空间,会影响本来就不大的室内空间。而第二种方法不仅节省空间,而且不会使声音出现任何失音的情况。

(三)切断固体传声的措施从物理学上来说,声音在股体内传播的衰减程度不强,而要想切断演播室墙体、门窗、空调等的固体传声,要在施工环节就加强控制,做好施工缝内落灰、落砖管理,积极改进各个节点的构造。如果施工缝间有杂物存在,容易形成刚性连接,减弱消音效果。施工过程中可以在非播音室的墙根处预留清扫口,这样可以做到一边施工一边清扫,施工完毕后再堵住清扫口,这样就避免了缝隙杂物。另外安装空调时需要挖掘管道,,这些管道穿进大小播音室时,需要做柔性连接,风管与墙体的连接处用沥青、干硬性砂浆塞实,以此来达到消音的效果。

(四)声学装修施工现在的演播室墙体一般采用超细玻璃棉宽频牺牲构造,而顶棚一般采用腔内填棉的方式来控制混响时间,以免发生声学聚焦或者长延时反射声现象,破坏使内消音效果。所以在装修时对演播室的非声学墙体的普通见白作法用弹涂法来代替,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降低长延时反射声现象的出现。

五、结语

第2篇

桐先生(1923年1月—2011年7月)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桑先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开创了我国最早运用自由无调性技法创作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桑先生先后撰写了《和声的理论与运用》(上、下册)①、《和声学专题六讲》②、《和声学教程》③、《半音化的历史]进》④四部专著。专著构成桑桐学术思想的主体内容,既对和声理论作系统的概括,又对和声实践作全面的介绍;既对现代和声技法进行深入探讨,又对专题和声史学予以详细阐述。同时,桑先生广泛涉猎各个领域音乐作品的理论研究,在学术刊物上20多篇,文章包括调式、调性、多调性、无调性、自由无调性等多种技法研究,其中,以和声技法研究见长,学术论文成为桑桐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和声学专家,桑先生的和声理论对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以桑先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专著及学术论文为对象,分别从五个方面对其学术思想进行综合述评。

一、执著前行的和声理论

和声理论与和声教学、和声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半个多世纪的音乐生涯中,桑桐先生一直致力于和声理论研究。《和声的理论与运用》(上、下册)与《和声学教程》是桑先生和声理论思想的集中反映。此外,桑先生通过对音乐作品创作技法的解读,以学术论文形式探讨和声理论,此类研究成果成为其和声专著中理论体系的延伸。

桑先生的《和声的理论与运用》(上、下册)不但对传统和声理论作了系统的叙述,而且对“固定旋律的和声变奏写作”与“旋律华彩的变奏写作”及和声写作的宏观布局等内容予以详细介绍而凸显其学术地位。桑先生的《和声学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该教程分为上篇:“传统和声”和下篇:“现代和声”两部分。其中,“传统和声”部分主要来自于《和声的理论与运用》内容的删减,并增加了“汉族调式”、“中古调式”、“复合调式”和声理论。“现代和声”是“教程”中的特色内容,分别从各类调式音阶、和声材料、和声进行等方面对20世纪和声技法予以详细论述,在我国和声学教材中具有补白意义。从整体上看,“教程”具有条例清晰、逻辑严密、知识面广、信息量大、习题丰富等特点,是我国和声学领域一部毋庸置疑的集大成之作。不论从“教程”各个章节中基本和声观点的表述、谱例的诠释,还是从整体内容的构思与排序等方面,均可发现其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之深远。

以学术论文为平台,进行和声理论研究,是桑桐先生的学术风格之一。如桑先生的《五声纵合性和声结构探讨》(《音乐艺术》1980年第1期),以五声旋律为基础,尤其突出中国五声调式旋律,论述了其和声手法、和声内涵与和声结构,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探索新的和声思维方式与手段,大大地丰富了调性和声理论。桑先生的《多调性处理方法》(《音乐艺术》1982年第1期)一文,以20世纪作曲家作品为例,对多调性的定义、表现形态、处理手法等技法进行论述。在《欣德米特的调性观念》(《音乐艺术》2004年第3—4期)一文,桑先生对欣氏的调性观作了总体评价,既对欣氏以根音进行扩展调性的观念给予积极肯定,又对其根音进行确定调性的可靠性提出质疑。《〈夜景〉中的无调性手法及其他》(《音乐艺术》1991年第3期)一文,桑先生对无调性、调性模糊或无明确调性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进行详细的论述,并以《夜景》为例,介绍了这一无调性作品的和声技法,对无调性音乐作品中调性因素的表现形式予以阐述。此类论文对现代和声理论的扩充有增砖添瓦之功。

此外,桑先生对西方和声学教材中“莫扎特五度”的观点十分关注,为此分析了大量包括莫扎特在内的相关作曲家的乐谱,认为多数作曲家处理德意志增六和弦进行到属和弦时,通常使用不同的方式“尽量避免发生直接的平行五度”,论文《从“莫扎特五度”说起》(《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表达了桑先生对这一和声语汇的看法,文章对读者在和声实践中,重新审视和声论著中的“莫扎特五度”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和声的理论与运用》与《和声学教程》是桑桐先生和声理论的核心,桑先生以深邃的目光、非凡的笔墨、大师的风范集调性和声与现代和声于一体,为读者系统学习和声理论提供了良好的范本,树立了明确的航标。撰写学术论文,表达学术观点,是桑先生探讨和声理论的另一重要方式,此类论文对其和声论著提供了更多的、有价值的理论补充,对推动和声的教学与理论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入木三分的和声分析

作为理论家,桑桐先生的部分学术论文对不同时期风格各异的和声技法进行分析,包括调性呈现方式、调式形态、和弦结构、和声功能、和声音响等内容。桑先生以平易近人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入木三分的效果,对音乐作品的和声语言以由表及里,层层拨开的方式予以解读,彰显其重要的学术风格。

巴托克的钢琴练习曲以其丰富的20世纪作曲技法而倍受理论家们的关注。桑先生在《巴托克〈小宇宙〉中双调式、复合调式与双调性乐曲分析》(《音乐艺术》1993年第3期;1994年第1期)一文,称《小宇宙》为“现代作曲手法的袖珍百科全书”,对其中双调式、双调性及复合调式的形态与技法特征作深入研究。在《巴托克〈小宇宙〉中的和声形态》(《音乐研究》1994年第1期)一文,桑先生评价《小宇宙》“是20世纪和声手法与和声形态的宝库”。文章分别对其中传统的三度结构与非三度(如四五度、四度、二度音群或音块、附加音)结构和弦、复合和弦、“双重三音”三和弦以及各类音程与和弦平行进行的和声形态进行分析,从非功能性的和声进行与形形的主和弦形态的角度,对《小宇宙》的和声技法作了深入探索。

属七和弦是调性和声材料中的资深成员。桑先生在《瓦格纳〈特里斯坦〉中属七和弦的作用》(《音乐艺术》1999年第3—4期)一文,通过对《特里斯坦》中属七和弦在作品的不同结构部位、不同故事情景中的分析,分别将其归纳为:“辐射作用”、“吸聚作用”、“基衬作用”、“等变作用”四种形态,并指出瓦格纳在《特里斯坦》中将属七和弦一般功能之外的“疑问性”、“游移性”功能发挥到极致,使之在调性音乐中具有特殊的表现意义。

第3篇

英文名称:Noise and Vibration Control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声学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ISSN: 1006-1355

国内刊号:31-1346/TB

邮发代号:4-672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噪声与振动控制》(双月刊)创刊于1981年,由中国声学学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编辑部设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内。本刊物是科技人员、工程师和大专院校师生,交流学习噪声与振动控制应用研究的理论、技术、方法、经验和知识的公共平台。主要内容有噪声与振动控制理论;噪声振动治理的技术理论、方法、经验、设计技术以及工程实例;基础理论讲座;噪声振动测试技术;国内外噪声振动控制原器件、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以及工厂介绍等。

办刊宗旨

刊登原创学术论文,跟踪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及其动态;交流科研成果及噪声与振动控制工作经验;宣传和普及相关标准和规范,促进我国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的发展。

第4篇

英文名称:Microcomputer Applications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1944

国内刊号:11-2204/TP

邮发代号:2-30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5篇

关键词:麦克风阵列,阵列信号处理,语音增强

 

(一)引言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语音通信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传递信息沟通不可缺少的方式。近年来,虽然数据通信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语音通信仍然是现阶段的主流,并且在通信行业中占主导地位。在语音通信中,语音信号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周围环境和传输媒介的外部噪声、通信设备的内部噪声及其他讲话者的干扰。这些干扰共同作用,最终使听者获得的语音不是纯净的原始语音,而是被噪声污染过的带噪声语音,严重影响了双方之间的交流。

应用了阵列信号处理技术的麦克风阵列能够充分利用语音信号的空时信息,具有灵活的波束控制、较高的空间分辨率、高的信号增益与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等特点,逐渐成为强噪声环境中语音增强的研究热点。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许多科学家都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且已经应用到一些实际的麦克风阵列系统中,这些应用包括视频会议、语音识别、车载声控系统、大型场所的记录会议和助听装置等。

本文将介绍各种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算法的基本原理,并总结各个算法的特点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常见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方法

1.基于固定波束形成的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

固定波束形成技术是最简单最成熟的一种波束形成技术。论文大全,阵列信号处理。论文大全,阵列信号处理。1985年美国学者Flanagan提出采用延时-相加(Delay-and-Sum)波束形成方法进行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该方法通过对各路麦克风接收到的信号添加合适的延时补偿,使得各路输出信号在某一方向上保持同步,使在该方向的入射信号获得最大增益[1]。此方法易于实现,但要想获取较高的噪声抑制能力需要增加麦克风数目,并且对非相干噪声没有抑制能力,环境适应性差,因此,实际中很少单独使用。后来出现的微分麦克风阵列(DifferentialMicrophone Arrays),超方向麦克风阵列(Superairective MicrophoneArrays)和固定频率波束形成(Frequency-InvariantBeamformers)技术也属于固定波束形成。

2.基于自适应波束形成器的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

自适应波束形成是现在广泛使用的一类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方法。最早出现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是1972年由Frost提出的线性约束最小方差(LinearlyConstrained Minimum Variance, LCMV)自适应波束形成器[2]。其基本思想是在某方向有用信号的增益一定的前提下,使阵列输出信号的功率最小。在线性约束最小方差自适应波束形成器的基础上,1982年Griffiths和Jim提出了广义旁瓣消除器(GeneralizedSidelobe Canceller, GSC)[3],成为了许多算法的基本框架(图1)。

图1 广义旁瓣消除器的基本结构

广义旁瓣消除器是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带噪声的语音信号同时通过自适应通道和非自适应通道,自适应通道中的阻塞矩阵将有用信号滤除后产生仅包含多通道噪声参考信号,自适应滤波器根据这个参考信号得到噪声估计,最后由这个被估计的噪声抵消非自适应通道中的噪声分量,从而得到有用的纯净语音信号。

如果噪声源的数目比麦克风数目少,自适应波束法能得到很好的性能。但是随着干扰数目的增加和混响的增强,自适应滤波器的降噪性能会逐渐降低。

3.基于后置滤波的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

1988年Zelinski将维纳滤波器应用在了麦克风阵列延时—相加波束形成的输出端,进一步提高了语音信号的降噪效果,提出了基于后置滤波的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方法[4](图2)。基于后置滤波的方法在对非相干噪声抑制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时变的声学环境。它的基本原理是:假设各麦克风接收到的目标信号相同,接收到的噪声信号独立同分布,信号和噪声不相关,根据噪声特性,依据某一准则实时更新滤波器权系数,对所接收到数据进行滤波,从而达到语音增强的目的。

图2 结合后置滤波的固定波束形成器

后置滤波方法存在以下不足:首先,算法的性能受到时延误差的影响,使增强后的语音信号有一定失真。其次,该方法对方向性的强干扰抑制效果不佳。后置滤波方法极少单独使用,常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文献[5]研究了后置滤波和通用旁瓣对消器结合使用的问题。论文大全,阵列信号处理。

4.基于近场波束形成的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

当声源位于麦克风阵列近场(即阵列的入射波是球面波)情况下,声波的波前弯曲率不能被忽略,如果仍然把入射声波作为平面波考虑,采用常规的波束形成方法来拾取语音信号,那么麦克风阵列系统输出效果会很不理想。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根据声源位置和近场声学的特性,对入射声波进行近场补偿[6],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已知声源位置,这在实际应用中难以是满足。由于近场声学的复杂性,目前有关近场波束形成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少。

5.基于子空间的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

子空间方法的基本思想是计算出信号的自相关矩阵或协方差矩阵,然后对其进行奇异值分解,将带噪声语音信号划分为有用信号子空间和噪声子空间,利用有用信号子空间对信号进行重构,从而得到增强后的信号。由Asano等提出的基于相干子空间的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方法是一种典型的子空间方法[7]。该方法首先将语音信号划分到不同频带,然后在每个频带再利用空间信息,进行子空间处理。

基于子空间的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方法虽然降噪性受噪声场是否相关影响较小,在相干和非相干噪声场中均有一定的消噪效果,但是由于计算量较大,实现实时处理具有一定困难。

6.基于盲源分离的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

在很多实际应用中,信号源情况和信道的传递参数都很难获取,盲源分离技术(BlindSource Separation, BSS)就是在这种需求下提出的。盲源分离是根据输入源信号和干扰的统计特性,从传感器阵列接收到的混合信号中提取出各个独立分量的过程。法国学者Herault.J和Jutten.C在信源与信道先验条件未知的情况下,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分离出了有用信号,开创了盲源分离的先河[8]。目前为止,已有许多学者将盲源分离技术应用于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论文大全,阵列信号处理。

经过二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的不断深入研究,盲源分离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对盲信号分离问题的研究己经从瞬时混迭模型扩展成为线性卷积模型和非线性瞬时混迭模型,但是由于盲源分离仍属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理论上还不成熟,这类方法一般运算量大,全局收敛性和渐进稳定性有待加强,距离实际应用有一段距离。

7.其他方法

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将各种信号处理算法与麦克风阵列技术相融合,各种语音增强算法不断涌现,诸如倒谱分析、小波变换、神经网络、语音模型等方法已经在语音信号处理领域得到应用。虽然这些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语音增强系统的性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大多计算量庞大,不适合时变性较强的声学环境,而且在需要实时处理的场合,对硬件的要求也将大大提高。论文大全,阵列信号处理。

近些年国内一些高校,如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也做了一些关于麦克风阵列技术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张丽艳等提出一种改进的麦克风阵列倒谱域语音去混响方法,改善混响环境下的语音质量[9]。崔玮玮等提出一种基于一阶差分麦克风阵列的实时噪声谱估计和抵消方法,提高输出信噪比的同时降低了计算量[10]。曾庆宁等将阵列交叉串扰信号的自适应噪声抵消方法应用于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适用于在多种噪声环境中实时实现[11]。

(三)结论

语音信号增强是诸如智能控制、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消费品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将麦克风阵列技术应用于语音增强,能够取得传统单麦克风难以达到的增强效果。论文大全,阵列信号处理。语音信号作为一种宽带的非平稳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噪声的干扰,所以采用麦克风阵列系统时需满足在一个比较宽的声域范围抑制各种噪声干扰,减少语音的失真,同时也要降低系统成本和计算时间,以达到较好的实时性和实用性。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的噪声特性,设计合适的麦克风阵列结构,选择最佳的算法及其具体的实现形式。

【参考文献】

[1]Flanagan J L, JohnstonD J, Zahn R, et al. Computer-steered microphone arrays for sound transductionin large rooms[J]. Journal of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n. 1985, 78(5).

[2]O. L. Frost. Analgorithm for linearly-constrained adaptive array processing[J]. Proc. IEEE.1972, 60(8).

[3]L. J. Griffiths, C. W.Jim.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linearly constrained adaptive beamforming[J].IEEE Tra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1982, 30(1).

[4]Zelinski R. A microphone array with adaptive post-filtering for noise reductionin reverberant rooms[A].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Signal Processing, USA: 1988.

[5]S. Cannot and I. Cohen. Speech enhancement based on the general transfer function GSC andpostfiltering[J]. IEEE Trans. Speech and Audio Processing, 2004, 12(6).

[6]Khalil F, Jullien J P, Crilloire A. Microphone array for sound pickup inteleconference systems[J]. 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 1994, 42( 9).

[7]Asano F, Hayamizu S. Speech enhancement using css-based array processing[A].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Germany: 1997.

[8]Jutten C and Herault J. Blind separation of sources, part I: an adaptivealgorithm based on neuromimetic architecture[J]. Signal Processing, 1991,24(l).

[9]张丽艳等.一种适用于混响环境的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方法[J].信号处理.2009,25(5).

[10]崔玮玮等.基于FDM阵列技术的双通道语音增强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8(7).

[11]曾庆宁等.基于阵列抗串扰自适应噪声抵消的语音增强[J].电子学报.2005,33(2).

第6篇

【关键词】价值工程,方案设计,教室,声学特性

引言

价值工程在建设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可扩展到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包括项目建议书、勘察、设计、施工、运营、废弃处理等各阶段,其中在价值规划阶段即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阶段的价值工程分析尤能对项目的价值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将用价值工程分析大学阶梯教室的声学设计方案,从中选出最为合适的方案,从而以一定的投资达到较大的效益。

1 150人用阶梯教室的相关说明及假定

本文以山西某大学教学主楼中的150人用阶梯教室为例进行分析,该教室如图1所示,开间和进深分别为14.4 m和10.8m,层高4.5 m。该教室相关说明及假定如下:

1) 教室地面和讲台均为水磨石,墙面为普通白灰抹面,窗户总面积54.4 m2,安装普通玻璃,设两个普通硬木拼板门,上有亮子,门洞面积为7.2 m2;

2)教室设8级台阶,每层台阶高120 mm,宽900 mm;

3)采用德国ADA声学设计公司开发的EASE软件做声学模拟,在距地面1.78 m(距讲台1.58 m)处以略提高的讲话声为声源,其500 Hz和1kHz时前方1 m处的声压级(A)分别为60dB 和58 dB;在听众区选取50个测点教室;

4)教室处于大学校园内,周围环境噪声较低,采用普通砖墙砌筑即可满足教室一、二级隔声标准[1],且教室内无产生较高噪声的特殊设备,所以背景噪声采用40 dB;

2 模拟结果及其分析

在用软件EASE对四种方案进行模拟后得出结果,如表1所示。教室背景噪声采用40 dB[1];美国ANSI S12.60―2002标准规定教室信噪比(S/N)最小应为15dB[2],“教室声学”研究表明教室信噪比(S/N)小于10 dB时,听力正常的学生语言清晰度会严重降低,要使听力上有缺陷的儿童听清楚,需要至少15 dB的信噪比[3]免费论文。从表1可看出:从方案一到方案四整个声场的声压级略有下降,方案一的最大声压级差为1.6 dB,声场比较均匀,最小信噪比较大,为14.3 dB。

表1 四种方案的软件模拟结果

语言可懂度是混响时间、声压级和信噪比等的综合评价标准,相关资料表明如果混响时间为0.5 s,信噪比为+10 dB时,可懂度可达90%以上,如信噪比为0 dB,则可懂得仅有55%;如信噪比为+10 dB,而混响时间为1.5 s,可懂度为75%左右;如混响时间为1.5 s,信噪比为0 dB时教室,可懂度仅仅30%[3]。语言可懂度有许多评价指标,本文以辅音清晰度损失率(Alcons)为指标,损失越小,可懂度越好,根据软件规定损失率为0%~7%时,优秀;7%~11%时良好;11%~15%为一般;15%~18%时较差;18%以上很差,不可接受。分析表1可知,方案四有四个测点辅音清晰度损失率最小,达优秀,四十六个测点辅音清晰度损失率在7%~11%之间,为良好,声学环境相对最好;在四个方案中,方案一声环境较差,良好率和一般率分别为18%和82%。

3各方案的价值工程分析

3.1价值工程[4]

价值工程是以提高产品或作业价值为目的,通过有组织的创造性工作,寻求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使用者所需功能的一种管理技术。其计算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功能成本法和功能指数法。现以功能指数法分析本文的四种方案,其表达式为:

VI = FI / CI ①

其中VI即为第i个评价对象的价值指数,FI为第i个评价对象的功能指数, Fi即各方案教室中50个测点功能得分的平均值; CI为第i个评价对象的成本指数; I , i均取1,2,3,4。

VI= 1此时评价对象的功能比重与成本比重大致平衡,合理匹配,可以认为实现该功能的现实成本合理;VI < 1此时评价对象的成本比重大于其功能比重,表明对于系统内其它对象而言,目前所占成本偏高,从而会导致该对象功能过剩,应降低成本;VI > 1此时评价对象的成本比重小于其功能比重,可能原因有三种,1),成本偏低导致功能偏低,应增加成本;2),目前功能超过应具有的水平教室,也即存在过剩功能,应降低功能水平;3),对象在技术、经济等方面有某些特征,致使功能较高而所需成本较低,无需改进。

4实验数据

在后续的具体施工过程中,建筑方根据实际情况和分析比较,选用了方案二,即矿棉装饰吸音板吊顶教室,讲台上部设置铝合金微穿孔声学反射板,内置玻璃棉毡,用4418型建筑声学分析仪(丹麦B&K公司),4224型标准声源(丹麦B&K公司)进行了试验,现列举到场学生数不同时的混响时间实测值,见表4。

表4:教室混响时间实测值

从表4可看出,无论空场还是满场,混响时间都能满足使用要求,500 Hz时的混响时间均小于1 s,高频与中频混响时间基本保持一致,低频混响时间比中频段略有提高。通过比较表1和表4,也可看出,方案二的混响时间与实测时空场的混响时间基本吻合,说明对该教室进行软件模拟分析方案声品质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在使用中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普遍反映该教室音质效果良好。

5结论

本文通过对具体教室的几种声学设计方案进行声品质比较和经济学的价值分析,从中选出最为合适的方案,取得良好效果。表明在方案设计阶段价值分析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在既有条件下,可以以有限资本实现较大功能,达到较高价值。

参考文献

[1]GBJ118-88.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部,1988.

[2]ANSIS12.60―2002.Acoustical Perfomance Criteria, Design Requirements,and Guidelinesfor schools[S]. American Natinal Standards Institute, 2002.

第7篇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空气压缩动力发动机的崛起对传统的燃油发动机发起挑战,其结构简单、安全、经济和清洁的优点,证明了它的商用价值和实用性。空气压缩动力发动机,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其特点能量转换效率相对高、消耗成本相对低;其缺陷在于自身储能密度的限制,其升功率有限,不能达到传统内燃机的水平。引入混合动力,既可以有效利用柴油机废热,又可以提高高压气体可用能的利用效率。压缩空气/燃油混合动力发动机在压缩空气动力和内燃机两种模式下运转。发动机在低负荷或低速时采用压缩空气动力模式,充分发挥气动发动机低速大扭矩和零污染的特点[1];在负荷较大或速度较高时采用内燃机模式。 传统抗性排气消声器在结构上大都采用扩张室、内插管、穿孔管、穿孔板等元件的组合。传统抗性排气消声器对低频噪声消声性能较差,且气流在通过腔室以及穿孔板或穿孔管时局部受阻,排气阻力大,发动机功率损耗严重[2]。 压缩空气动力所需要的储存压力达到数百个大气压,工作压力为几十个大气压,排气压力也达到几十个大气,发动机对排气消声器的要求更高,传统的消声器已不能有效承受这么大压力[3];同时由于混合动力发动机的两种工作模式,使得排气噪声覆盖的噪声频段变宽,加大了整体排气消声的难度。因此研究能有效降低混合动力发动机排气噪声,且声学性能好、排气阻力低的高效节能消声器显得非常必要。 基于混合动力发动机排气压力波动大、噪声频带宽、低频噪声峰值突出的特点,根据进排气噪声频谱的分布情况将不同消声元件组合起来,产生新型复合式消声器。但是消声器结构越复杂,压力损失越大,加工成本、难度越高,所以要在掌握基本消声单元的消声特性和和空气动力性能的计算和分析方法上,根据进排气噪声的频谱特性,选择合适的复合式消声结构[4]。通过文献查阅和前人研究,发现小孔喷注结构元件和扩张室的复合式最符合论文研究要求,利用小孔喷注的移频作用、扩张室抑制低频峰值及多级串接加宽频可以实现混合动力发动机排气噪声控制。

.......

1.2 复合式消声器的研究现状

上世纪四十年代,Peik 在其专利中就提出了阻抗复合式消声器的概念,他将吸声材料放置在抗性消声器腔体中从而得到宽频的降噪效果[5]。此后一些学者通过组合不同类型的消声结构,对复合式消声器的声学特性进行了研究。Selamet 等人采用边界元法计算了包含一个共振式消声器和两个阻性消声器的复合式消声器的声学特性[6]。Denia 利用二维解析法计算了包含穿孔管、吸声材料和空腔的出入口管道延伸结构的阻抗复合式消声器的声学特性[7]。Ji 利用边界元法计算包含直通穿孔管消声器和阻性消声器的复合式消声器的消声性能 [8]。 国内,周晋花研究了带有吸声材料的复合穿孔板吸声结构的声学特性[9],比较了吸声材料紧贴穿孔板和吸声材料紧贴刚性壁时吸声结构的声学性能,分析了吸声结构的参数对吸声性能的影响[10]。周新祥利用有限元法计算了阻抗复合式消声器的动态特性[11]。张文平利用三维数值方法进行了某柴油机的排气系统阻抗复合式消声器的声学性能分析和内部流场模拟[12]。 小孔喷注技术国内在消声器结构的设计上应用很广,马大猷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好成果[13]。小孔喷注技术通过控制小孔的直径达到移频目的,从而使低频噪声降低,高频噪声升高[14]。是目前对低频噪声控制最有效应用最广的方法。在数值仿真方面,消声器声学性能数值仿真常用的方法有边界元法和有限元法。在消声器尺寸较大或分析频率较高时,边界元法比有限元法效率更高。有限元法首次是由 Young 和 Crocker 应用到消声器传递损失计算中的[15]。而边界元首次由 Seybert 和 Chen应用于计算无气流下的消声器的声学性能[16]。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值仿真软件不断开发和升级,被应用到声学、流体力学等领域,加快了国内消声器数值仿真的研究水平。王雪仁,季振林利用快速多极子边界元计算了扩张式消声器、阻性消声器和考虑三维势流的消声器的传递损失[17]。葛蕴珊等人在利用三维有限元法研究简单扩张式结构和共振式消声器消声性能的基础上,对复杂穿孔管结构的消声器进行了声学性能预测[18]。李以农利用 CFD 方法研究汽车排气消声器内部的流场和温度场,分析气流速度、温度和压力分布对消声器性能的影响[19]。

........

第二章 复合式消声器理论和设计基础

2.1 小孔喷注理论

喷注噪声,即气体以高速流出各小孔,卷吸孔外周围环境的气体产生剧烈的扰动,随之辐射出的强烈噪声(喷注噪声为四极子声源)[39]。从管口喷射出来的高速气流通过各小孔与周围静止气体剧烈混合产生的喷注噪声,具有高峰值的宽屏带噪声[40]。 如图 2-2-1 所示自由喷注,从高压容器流经圆形喷嘴释放出气流。开始在入口管时气体速度还是为零,到了圆管最窄截面处时流速达到最大[41]。从图中划分区域看,喷注包括了混合区、过渡区和充分发展区等。小孔喷射高速气流,由于内部的静压值远远低于小孔外周围环境的静压,从而在高速气流四周产生剧烈的引射现象,使得沿喷射方向一定距离范围的气体被喷射气流卷吸过来。随着周围大量气体不断被卷吸,中间高速气流体积逐渐变大,速度从而变小。在小孔孔径截面附近处,一直保持着体积随距离变小的高速气流,速度的大小依然等于小孔刚喷出的速度值,把这中间一小体积喷射流称为势核。势核的范围长度一般为小孔孔径的 5倍大小,之后的过度区占小孔孔径的10倍大小。势核处的高速气流和周围被卷吸的气体激烈混合,湍化程度最高,从势核经混合边界到周围环境的气流速度梯度大,同时内部作用产生的应力和压强复杂多变,涡流强度高,随之辐射出的噪声较强。

.........

2.2 传统消声器理论基础

根据噪声时域起伏的程度看,排气噪声可分成三大类:间歇性噪声、周期性噪声和稳定性噪声[43]。本文研究的压缩空气/燃油混合动力发动机排气噪声包括了周期性噪声和间歇性噪声两类。由于混合动力发动机压缩空气动力和内燃机两种模式下运转,发动机在低负荷或低速时采用压缩空气动力模式,此时排气噪声以间歇性噪声为主[44];在负荷较大或速度较高时采用内燃机模式,此时排气噪声以周期性噪声为主。 稳定性噪声就是指大小幅值基本维持相同的排气工况,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理想状态下、排气供给充足或者有反馈控制的条件。比如空气压缩机站储气罐的排气,在往大气排气产生的噪声就属稳定性噪声,是因为储气罐体积大,排气管直径小,排气时间长,排气供给充足,让整个过程维持基本相同大小的排气噪声[45]。但稳定性噪声在生活中毕竟少,受到我们复杂多变的工况制约,周期性噪声和间歇性噪声占主要地位。 周期性噪声顾名思义就是排气过程噪声大小周期性变化。本文研究的压缩空气/燃油混合动力发动机在负荷大、高速时采用的内燃机模式产生的噪声就属周期性噪声。周期性噪声就需要求我们用频率分析特性,在降噪上主要要求的是幅值的降值。排气在流经消声器过程中,以基频噪声和涡流噪声为主,基频噪声和涡流噪声都属于周期性噪声[46]。内燃机排气随着排气门周期性的开关,气流冲击消声器进口处产生压力的变化即也显周期性的,此周期性低频噪声源就是基频噪声。

........

第三章 消声器声学性能和流场仿真........ 29

3.1 小孔喷注复合式消声器仿真理论分析 ....... 29

3.1.1 传递导纳理论 ...... 29

3.1.2 消声器声学有限元理论 ..... 32

3.2 小孔喷注辐射声场仿真 ........ 34

3.3 小孔喷注复合式消声器的声学性能仿真 .......... 39 3.4 对小孔喷注复合式消声器的空气动力性能仿真 ...... 50

3.5 本章小结......... 53

第四章 小孔喷注复合式消声器仿真优化 ....... 55

4.1 小孔喷注孔径参数对整体消声性能的影响 ...... 55

4.2 两级扩张室结构的流场仿真分析 ....... 57

4.3 喷注孔径的空气动力性能仿真优化 ........... 59

4.3.1 二次规划优化算法的应用 ......... 59

4.3.2 Isight 仿真软件操作及前处理 .... 61

4.3.3 喷注孔径的空气动力性能优化仿真结果 ........ 63

4.4 声学性能仿真验证 ........ 64

4.5 本章小结......... 65

第五章 小孔喷注复合式消声器消声效果预测....... 67

5.1 数据采集......... 67

5.2 消声器消声效果预测 .... 68

5.3 本章小结......... 69

第五章 小孔喷注复合式消声器消声效果预测

仿真验证是通过优化得出的最佳空气动力性能参数对复合式消声器重新建模,对其进行声场仿真,对比优化前的传递损失,进行声学性能的验证。消声效果预测,通过实验测试收集源噪声并进行数据转换,导入到模型中模拟计算对应的传递损失,即为消声效果预测结果。

5.1 数据采集

消声效果预测部分的内容为:通过采集录制噪声源音频文件,再通过Matlab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噪声源的功率谱;把噪声源功率谱导入模型入口进行仿真计算,得出小孔喷注复合式消声器传递损失的预测值。 这里数据采集使用的 BK2250 声级计,其宽频线性频率范围为4.2HZ~22.4KHZ,附带的 4189 传声器具有高灵敏度,常被用于高精度自由声场测试。用 BK2250 声级计采集录制发动机排气噪声作为噪声源,保存为音频文件;使用Matlab 读入音频文件,经过傅里叶变换及滤波处理得到其功率谱;为方便观察,用 Matlab输出命令将其功率谱以 xls格式输出,并导入 Virtual.LAb 后处理工具,转换成声压级,如图5-1-1 所示。 如图 5-1-1 可见其排气噪声特点:从整体上看,由低频到高频,声压级逐渐下降;此噪声源的高声压级集中在低、中频段,中、高频段声压级呈不明显下降;同时从频率范围看,噪声源频率覆盖整个可听范围,覆盖范围广。对于此噪声源,传统消声器在中、低频段处无法取得理想降噪效果,对此下面把此噪声源导入小孔喷注复合式消声器模型进行消声效果预测计算。

..........

总结

本文出于对未来发动机发展趋势,发动机排气噪声比传统排气噪声在声功率上有所提高,所以在排气降噪方面迫切需要升级。发动机排气降噪受到空间和位置的限制,消声器结构一直都是大家设法突破的难点,本文研究的结构中引入小孔喷注,其空间占用小,在低、高频段又有很好的消声性能,与扩张室的串联增加了其整体消声频率范围和能力,即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

1) 本文研究的结构是建立在传统消声器的基础上,是对传统消声器的升级,在扩张室研究方面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本文的重点放在了小孔喷注的仿真分析上。在分组仿真、对比仿真中,得出小孔喷注的辐射特性;通过对比也发现了其“移频”特性结果。

第8篇

关键词:声线追踪法;虚声源法;声线束追踪法;有限元法

准确地预测房间的音质效果一直是建筑声学研究者追求的理想,谁不想在设计音乐厅图纸时就能听到她的声音效果呢?一百多年来,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物理指标,并揭示了它们与房间主观音质的关系,包括混响时间RT60、早期衰减时间EDT、脉冲声响应、清晰度指数等等。音质参量预估是室内声学设计的关键。目前,人们采用经典公式、缩尺比例模型、计算机模拟来预测这些参数。

室内声学的复杂性源于声音的波动性,任何一种模拟方法目前都不能获得绝对真实的结果。本文在参考研究国外计算机音质模拟文献的基础上,对室内声学的主要模拟方法进行汇编和总结,以便深入地了解计算机辅助建筑声学设计的基本原理、适用性和局限性。

1、比例缩尺模型模拟和计算机声场模拟

自塞宾时代起,比例缩尺模型就在室内声学中获得应用,但模型比较简单,无法得到定量结果。20世纪60年代,模拟理论、测试技术等逐渐发展完善,进行大量研究和实践后,比例模型在客观指标的测量方面已经基本达到了实用化。现在,声源、麦克风、模拟声学材料已经可以和实物对应,仪器的频带也扩展了,在模拟混响时间、声压级分布、脉冲响应等常用指标已经达到实用的精度。

比例模型的原理是相似性原理,根据库特鲁夫的推导,对于1:10的模型来讲,房间尺度缩小10倍后,如果波长同样缩短10倍,即频率提高10倍时,若模型界面上的吸声系数与实际相同,那么对应位置的声压级参量不变,时间参量缩短10倍。如10倍频率的混响时间为实际频率混响时间的1/10。然而,很难依靠物理的手段完全满足相似性的要求。空气吸收、表面吸收相似性的处理是保证模拟测量精度的关键。比例模型是现阶段所知唯一能够较好模拟室内声场波动特性的实用方法,可是由于模型制作成本较高、需要利用充氮气或干燥空气法降低高频空气吸收、模拟材料吸声特性难于控制的因素,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使用计算机进行声场的模拟研究成为现实。从数学的观点来看,声音的传播由波动方程,即由Helmholtz方程所描述。理论上,从声源到接收点的声脉冲响应可以通过求解波动方程来获得。但是,当室内几何结构和界面声学属性非常复杂时,人们根本无法获得精确的方程形式和边界条件,也不能得到有价值的解析解。如果对方程进行简化处理,所得到的结果极不精确,不能实用,完全利用波动方程通过计算机求解室内声场是不可行的。实用角度讲,使用几何声学的声线追踪法和镜像虚声源法,通过计算机程序可以获得具有一定参考程度的房间声学参数。但由于忽略了声音的波动特性,处理高频声和近次反射声效果较好,模拟声场全部信息尚有很大不足。近年来,使用基于有限元理论的方法模拟声音的高阶波动特性,在低频模拟上获得了一些进展。

2、几何声学模拟方法

几何声学模拟方法借鉴几何光学理论,假设声音沿直线传播,并忽略其波动特性,通过计算声音传播中能量的变化及反射到达的区域进行声场模拟。由于模拟精度不高,而且高阶反射和衍射的计算量巨大,因此,大多数情况是使用几何方法计算早期反射,而使用统计模型来计算后期混响。

2.1声线追踪方法

声线追踪方法是从声源向各方向发射的“声粒子”,追踪它们的传播路径。声粒子因反射吸声不断地失去能量,并按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确定新的传播方向。

为了计算接收点的声场,需要定义一个接收点周围的面积或体积区域来捕获经过的粒子。无论如何处理,都会收集到错误的声线或丢失一些应有的粒子。为了保证精度,必须有足够密的声线和足够小的接收点区域。对于一个表面积为10m2的房间中传播600ms的声音,至少需要100,000条声线。

声线追踪法的早期意义在于提供近次声音反射的区域,如图1。最近,这种方法进一步发展为将声线转化成具有特殊密度函数的圆锥或三角锥,然而,存在交迭问题,仍无法达到实用的精度。声线追踪的主要优点是算法简单,很容易被计算机实现,算法的复杂度是房间平面的数量的倍数。通过确定声线镜面反射路径、漫反射路径、折射和衍射路径,能够模拟非直达混响声场,甚至可以模拟含有曲面的声场。声线追踪的主要缺点在于,由于为了避免丢失重要的反射路径,要产生大量声线,因此带来巨大的计算量。另一个缺点是,因为声线追踪计算结果对于接收点的位置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果进行声压级分布计算,必须取声场中大量的位置,对结果要求的越精细,计算量将越大。此外,由于声音的波动特性,波长越长,绕过障碍物的能力就越强,在低频段,声线追踪方法得不到可靠的结果。

2.2镜像虚声源法

虚声源法建立在镜面反射虚像原理上,用几何法作图求得反射声的传播范围,如图2。虚声源法的优点是准确度较高,缺点是计算工作量过大。如果房间不是规则的矩形,且有n个表面,就有可能有n个一次反射虚声源,并且每个又可能产生(n-1)个二次反射的虚声源。例如,一个15,000m3的房间,共有30个表面,600ms内约有13次反射,这时可能出现的虚声源数目约是2913≈1019。其算法复杂度为指数级,高阶虚声源将爆炸式增长。然而,在一个特定的接收点位置,大多数虚声源不产生反射声,大部分计算是徒劳的。上例中,只有1019中的2500个虚声源对于给定的接收点有意义。虚声源模型只适用于平面较少的简单房间或是只考虑近次反射声的电声系统。

2.3声线束追踪方法

声线束追踪方法是声线追踪的发展,通过跟踪三角锥形声线束,获得界面对声源的反射路径,如图3。简单的说,建立从声源产生的一系列充满二维空间的声线束,对每一个声线束,如果与空间中的物体表面相交,就把穿透物体表面的声线束部分进行镜像,得到反射声线束,同时记录所出现虚声源的位置,用于进一步的跟踪。与虚声源法比较,声线束追踪的主要优点在于在非矩形空间中,从几何上可以考虑更少的虚声源数目。

举例说明,如图4,考虑从声源经过面a镜像的虚声源Sa,那么全部可以见到Sa的点都在声线束Ra中。相似的,声线束Ra与平面c,d的交线,是Sa产生二次虚声源的反射面。而其他的平面,将不会产生对Sa的二次反射。这样,声线束追踪方法能够大大地减少虚声源的数目。另一方面,镜像虚声源方法更适于矩形房间,因为所有的虚声源几乎都是可见的。声线束追踪法的缺点是三维空间的几何操作相对复杂,每一条声束都可能被不同的表面反射或阻碍;另一个限制是弯曲表面上的反射和折射很难模拟。

2.4第二声源法

一种有效的方法综合了几何声学和波动统计特性,被称为第二声源法。第二声源法将反射阶段分为早期反射和后期反射,人为地确定一个早期反射和后期反射的反射次数界线,称为“转换阶数”。高于转换阶数的反射属于后期反射,声线将被当作能量线而不是镜面反射线,此时,声线撞击表面后,撞击点产生一个第二声源。第二声源的能量是声线初始能量乘以此前传播中撞击到的所有表面的反射系数的乘积。如图5,两个相邻的声线进行了6次反射,转换阶数设为2,大于2次反射的声线将按Lambert''''s法则随机方向反射。最先的两个反射是镜面反射,虚声源为S1和S12。2次以上的高阶反射中,每个声线在反射面上产生第二声源。通过计算虚声源和“第二声源”的响应,可以计算混响时间以及其它房间声学参数。

第二声源法中,确定转换阶数非常重要。转换阶数设定越高计算结果不一定越好。随反射次数增加,声线变得稀疏,反向追踪时会造成丢失虚声源的机会增加,这就需要声线足够密。声线过密一方面受到计算时间和内存的限制,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在高次反射中很多的小反射面被探测到。由于波动特性,这些小表面的实际反射一般比依据几何反射声学法则计算的结果要弱得多,所以丢失这些小反射面的虚声源可能比将他们计算进来更符合实际情况。ODEON程序实验表明,提高转换阶数、增加声线密度可能会带来更坏的结果。一般观众厅中仅500到1000个声线产生的结果即具有价值,且发现最优的转换阶数是2或3。这说明混合模型能够提供比两种纯粹的几何方法还要准确的结果,并且减少了大量计算量。然而,混合方法模型必须引入散射的概念。

3、散射

声音散射的量为散射系数,是非镜面反射能量与全部反射能量的比。散射系数的取值范围是0到1,s=0表示全部是镜面反射,s=1表示全部是某种理想的散射。散射能够通过统计方法在计算机模型中模拟。使用随机数,散射的方向依据Lambert''''s余弦法则计算,同时镜面反射的方向依据镜面反射法则计算。取值在0到1之间的散射系数决定这两个方向矢量之间的比例。图6中表示了不同散射系数作用下的声线反射。为了简化,例子用二维来表现,但实际上散射是三维的。没有散射的情况下,声线追踪完全是镜面反射,实际上,0.2的散射系数足够用来得到较好的散射效果。

通过对计算机模拟和实测比较,发现散射系数在大而平的表面上需人为地设置为0.1左右,而在非常不规则的表面上需达到0.7。0或1的极端值在计算机模拟中必须避免,一是因为这不切实际,二是计算可能出现恶化的结果。不同频率散射系数也不同,因表面尺寸产生的散射一般出现在低频,而因表面起伏产生的散射一般出现在高频。散射系数难于确定是影响几何方法模拟精度的障碍之一。

4、有限元法和边界元方法

几何声学的方法忽视了声音的波动特性,因此无法对声波的波动特性进行模拟,如声波的衍射、绕射等。在低频段,声波的波长较长,能够越过高频声波不能越过的障碍物。因此,几何声学模型得不到准确的低频计算结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有限元和边界元方法。

利用声波动方程能够得到精确的结果,但是现阶段只有具有刚性墙的矩型房间才能够进行解析求解。这就是说,一般房间无法使用解析的方法求解其波动方程。事实上,任何房间声场都存在其波动方程,并遵从波动规律,因此可以使用数字化的方法来模拟和逼进房间的波动方程的解。具体方法是把空间(和时间)细分为元(质点),然后,波动方程以一系列这些元的线性方程表达,迭代计算求数值解。在有限元法中,空间中的元是离散的(图7、图8),而在边界元法中,空间中的边界才是离散的。这就意味着,有限元法产生的矩阵比较大且稀疏,而边界元法产生的矩阵比较小且稠密。由于计算和存储开销随频率增加变得无法承受,“元”的方法只适用于小封闭房间和低频段。

有限元和边界元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在需要的地方产生稠密网格,如墙角等的对房间声传播影响较大的地方。另一个优点是可以处理耦合空间。缺点在于,边界条件难于确定。一般来说,需要复数阻抗,但是在现有的文献中很难找到相关的数据。这两种方法的特点表现在对于单一频率的结果非常精确,但当具有带宽的倍频程时,结果常有大的出入,在实际应用中还没有能够达到如几何声学一样的实用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T.Lewers,"ACombinedBeamTracingandRadiantExchangeComputerModelofRoomAcoustics"AppliedAcoustics38,161-178(1993).

[2]G.M.Naylor,"ODEON-AnotherHybridRoomAcousticalModel"AppliedAcoustics38,131-143(1993).

[3]G.M.Naylor,"TreatmentofEarlyandLateReflectionsinaHybridComputerModelforRoomAcoustics"124thASAMeeting,NewOrleans(1992)Paper3aAA2.

[4]ISO/CD17497.Acoustics?Measurementoftherandom-incidencescatteringcoefficientofsurfaces.July2000.

第9篇

关键词:土右旗方言;单字调声调;实验研究

引言

土右旗即土默特右旗,包头市下辖旗,全旗16个民族,以蒙古族为主体。日常使用的语言为晋语,属于大同-包头片方言。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比较发现,对各调的调值看法不一,大致如下:阴平212/323,阳平44,上声213/535,去声52,入声43。主要分歧点在阴平和上声的调值上,本文将运用实验的手段,以土右旗管辖区的小召子乡为调查点,科学、严密地对土右旗方言的声调格局进行认识。

一、声调实验概说

本文采用声学实验法对土右旗单字调进行实验分析,获得声学数据,进而构建土右旗方言的单字调格局,对土右旗方言单音节声调的调型、调值提出比较直观、客观的看法,并把实验结果与传统口耳听辨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丰富和订正传统语言学的若干解释和结论,以揭示土右旗方言声调的真实情况。

二、实验说明

1、发音人

黄石秃,男,小学文化程度,现年57岁,包头市土右旗小召子乡人,没有受过其他方言影响,平时的语言环境为土右旗方言。

2、实验例字

本文所选的调查例字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订的《方言调查字表》。实验例字尽量选用口语常用字,每个声调单字10个,共计50个例字(见表1)。

3、实验软件

①录音软件。使用Cool Edit Pro 2.1录音软件录音,并用该软件对录音文件进行切分。

②语音处理软件。使用Praat语音处理软件提取声调的基频数据。

③数据处理软件。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7办公软件处理基频数据。

三、实验过程与结果

1、录音和录音文件的处理

首先,用Cool Edit Pro 2.1录音软件录音,我们将实验例字的顺序打乱,每5个例字为一组,让发音人在自然的发音状态下,将这些例字读一遍。录音完毕后,将录音保存为.wav格式文件。

其次,将声音文件导入Praat,生成标注文件并进行标注;然后生成Pitch文件,参照宽带语图对基频点进行修改和处理,并将修改过的Pitch文件生成Pitchtier文件,保存到C/temp文件夹下。

最后,取韵母带声段和调型段相对百分时刻的基频值,得到每个音节韵母段在各时刻的基频值,求出所有样本各时刻基频值的算术平均值(见表2)。

首先,将基频数据按不同调类分别导入Excel表格,求得各声调的基频均值,作出各自的F0曲线图,然后根据F0数据做归一化处理,最后换算成传统的五度值。其中归一化处理采用的是石锋先生提出的T值法,即:

最后,根据表3作出土右旗方言声调的基频T值图(图1);根据石锋教授的归一化处理方法,从0~1都归入1度, 1~2为2度,以此类推,进而总结得到土右旗方言声调的实验调值(见表4)。

四、实验结果分析

1、土右旗方言声调格局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判断土右旗方言声调格局是:阴平24,阳平44,上声213,去声52,入声4。

2、土右旗方言单字调声调特点

阴平:本实验研究的阴平调是一个升调,与前人研究结果完全不同,介于传统语言学只凭借口耳判断存在的主观性,本文的实验结果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阳平:本实验研究的阳平调是一个高平调,与前人研究结果完全相同,调值为44。

上声:本实验研究的上声调是一个曲折调,与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周凤玲老师的研究结果一致,为213。本文用实验的方法证实了周凤玲老师研究结果的正确性。

去声:本实验研究的去声是一个高降调,但不是全降调,与多数研究结果一致,为52。

入声:本实验研究的入声基本是一个高平调,与阳平几乎一致,均位于3~4度之间,从实验T值图看降调的特征不是十分明显,但是在听觉上入声短促的特征十分鲜明,易于分辨。

参考文献

[1] 石锋,王萍.北京话单字音声调的分组统计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6(4).

[2] 石锋.天津方言双字组声调分析[J].语言研究,1986(1).

[3] 石锋.论五度值记调法[J].天津师大学报,1990(3).

[4] 石锋.中和水语的声调分析[J].民族语文,1998(2).

[5] 明茂修.试论汉语方言声调的实验研究方法.临沂大学学报,2013(3).

[6] 朱晓农.基频归一化――如何处理声调的随机差异[J].语言科学,2004(2).

[7] 王雪梅.内蒙古晋语研究60年[J].语文学刊,2013(12).

[8] 沈文玉.包头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比较研究[J].阴山学刊,2000(3).

[9] 周凤玲.内蒙古包头汉语方言语音之特点[J].语文学刊,2008(22).

[10] 张丽敏.曲靖方言单字调声调实验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1).

[11] 屈梅娟.东平方言声调的实验研究[J].科教文汇,2014(8).

[12] 丁琳.姜堰方言声调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3] 卢,关英伟.北流白话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J].声学技术, 2008(6).

[14] 易斌.维吾尔族学习者习得汉语单字调的感知实验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第10篇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 学科建设 继续医学教育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工作,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学术水平和整体水平的根本和基础。学科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实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与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步发展,是专业建设、创新教育模式在学科建设中的特色所在,实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三者的有机结合与循环互动,才能推动医学重点学科的可持续发展[1]。

世界名牌大学的办学理念中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如哈佛大学教育理念包含有:“学校致力于创造培养学生自我依靠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平台”。剑桥大学的办学理念也含有“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2]”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CME)是医学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适应现代医学飞速发展,为技术人员从业后获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所建立的终身教育制度[3]。

1 医学影像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放射学发展为诊断和治疗兼备的医学影像学,包括普通X线诊断学、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X线计算机成像(computer radiography, CR)、数字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 DR)、超声学、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以及两种影像技术的融合如PET/CT、PET/MRI、SPECT/CT、DSA/CT等一次检查获得多种影像信息的成像技术和介入影像学,包括介入放射学和介入超声学等。传统X线摄片已逐步被CR、DR取代。CT不断更新换代,如螺旋CT(SCT)、多层CT,现已发展到128层CT等。MRI发展趋向于高场强、实时成像、功能MRI(fMRI)、显微结构成像、波谱分析(MRS)以及同质同性抑制技术等。CT、MRI成像速度和分辨率均明显提高,灌注、弥散、仿真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超声向超声造影、三维超声成像和介入超声学发展。核医学主流发展方向是分子核医学。

影像学诊断由大体形态学为主的阶段向生理、功能、代谢和分子/基因成像过渡,出现了分子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诊断模式由胶片采集图像和阅读逐步向数字采像和电子传输方向发展。信息科学的进展,促进了医学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和远程放射学(teleradiology)的发展,网络影像学(networkimaging)以及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 aided diagnosis,CAD)将成为可能[4]。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和临床应用,介入治疗及其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的融合发展改变了影像学实践和服务方式,影像诊治手段日益先进,影像诊治水平明显提高,使医学影像学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学科创建于1935年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放射科。在7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紧跟学科发展,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创建了医学影像学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学科建设、医学领军人才、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项目和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等措施,将“医学影像学与介入放射学”学科建设为江苏省135工程医学重点学科(2001年),放射科建设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2002年),“医学影像学科”获准为江苏省医学影像学科质量控制中心(2004年),“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创建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6年)。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创建于1990年,当年开始培养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经采用特色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件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名师培养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现已创建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2006年)和江苏省高校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实验室获准成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007年)。本专业1984年开始招收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2003年成为江苏省唯一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

2 医学继续教育的范畴与其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医学影像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和新理论不断涌现,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社会对从医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疗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从医学院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医学工作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人才培养和学科队伍建设是关键。为了使医学影像学专业医技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跟上医学科学发展脚步,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5],我们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借鉴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结合国情让全体教师和职工树立终身教育、自主学习的理念,即“活到老、学到老”。其特点决定了在高校从事教学、医疗和科研的教师和职工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我,把终身学习作为自我提高的一种方式。

(2) 配合继续教育学院进行脱产、非脱产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医护人员与全国成人教育考生。

(3) 配合研究生院进行在职职工研究生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职工与江苏省乃至全国考生。

(4) 与国外著名大学、学术团体保持密切合作,每年不定期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院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2~3次,对象涉及本院相关医护人员和研究生、本科生。

(5) 学科学术地位决定了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申报和开展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就要求本学科及学术水平在本专业领域中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在同行中具有领先地位,这样才能吸引众多的医技人员来院学习或进修。我们利用“中华医学会实用介入技术推广培训中心”基地,每年认真组织申报并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次以上,对象涉及本院医技人员和全国需要参加培训的各层次医技人员。在实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和开展是学科学术地位和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展示推广学科成果、宣传自我、扩大影响、构建学科品牌的优势,同时也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的主要体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

转贴于

(6) 常年接受国内各单位进修生来院学习、工作,积极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和职工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或医院进行短期进修、考察或进一步深造。

(7) 切实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和年轻医师五年住院医师轮转培训制度。科室每月组织一次青年医师读书报告会,以督促年轻人好学、向上。

(8) 参加学术会议、撰写学术论文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国际性和中华医学会组织的高质量学术年会或专题学术会议以及省市年会,并制定了《参加学术会议及差旅费使用的规定和的奖励办法》。凡在放射学全国年会上进行大会发言的论文第一作者、在省市年会进行专题讲座或被评为大会优秀论文者,科室承担参加会议的所有费用,包括差旅费、住宿费、会务费和资料费。每年根据北京大学版“医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凡在目录内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及SCI上所发表的论文,在单位奖励的基础上,科室根据影响因子再进行不同幅度的奖励,以此鼓励教师、职工多撰写、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科科研、教学质量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规模决定着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规模,人才结构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层次,人才梯队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后劲,故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科、专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学科建设中,师资队伍是前提,学科带头人是核心,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6]。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重点攻关项目,既是学科水平的体现,又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取得高水平科技成果、确立学术地位的基础[7]。

坚持推进科技创新与培养、聚集创新人才相结合,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建设科技创新团队相结合。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将人才资源作为提高学科自主创新能力的最大优势,形成科技创新与教师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互相促进的良性机制。多年来,我们本着“用好现有人才,培养青年人才,引进优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原则,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促进学科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并采取主动培养、积极引进、大胆使用、热情关怀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学科具有一支政治思想素质好,学科力量雄厚,学术造诣较深,结构合理,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为一体的专业队伍。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发展趋势好,形成了具有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科技创新团队。35人中正副教授/主任医师18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博士10人,硕士22人。近5年在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际合作1项,省部级以上课题20项。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成果奖14项;发表科研论文250余篇,其中SCI收录16篇、中华级期刊46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6部,卫生部视听教材2部。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一贯注重于教学改革的研究,近5年来,主持教学改革课题14项,获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面向21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和《创建特色专业,培养医学影像学创新人才》分别于2001年和2005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

2001年以来,学校为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建设投资60余万。国家教育部985工程 Ⅰ期拨款400万用于我校“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江苏省重点学科建设,985工程 Ⅱ期拨款800万用于我校“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充足的经费保证对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发展以及医学影像学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重点学科建设带动特色专业建设,专业建设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形成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相互支持和互相发展的良性循环互动态势,使学科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蒋健敏.建立创新教育模式,加强重点学科建设[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4,17(4):216,235236.

[2]万学红,张肇达,李甘地,等.“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研究与在中国的实践[J].医学教育,2005,(2):1113.

[3]王宪,周卫红,孙翠银.对综合性医院继续教育的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05,19(6):2627.

[4]季仲友,倪系和.医学影像学发展趋势及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医学教育,2004,(2):1314.

[5]张京萍,张超.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六年实践体会[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34):13.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物理实验,创新能力

 

“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 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都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初中物理课标明确指出,初中物理教学不仅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物理实验生动、鲜明,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带着好奇心观察实验,这是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怎样才能把学生的好奇引导到探究物理现象,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上来,这是值得研究的。在物理教学中,应结合创新教育的精神,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1 注重物理演示实验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我是这样创新设计的:

在课本演示实验装置上,我加装了一根装有医用酒精的密封口的试管。上课时,有同学就惊奇的喊:怎么和书上的不同啊?我便卖关子道:这就是老师的发明创造了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这样会让这个实验更精彩,更挑战大家的智慧。果然,在整堂课的实验过程中,大家都没有漫不经心,都是积极的动眼动脑动口。不仅很顺利的完成了《课标》要求的六个问题,还探究完成了如下问题:①烧杯中的液体没有沸腾,而试管中的沸腾了,为什么?此时,这两种液体中的温度相同吗?它们还会升高吗?②试管中的液体少了很多,怎么解释?若把试管取出放入冷水中,会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③水沸腾的温度是100℃吗?为什么?如移去酒精灯,让水沸腾,有什么方法?

创新实验教学,能引起学生更浓厚的认知兴趣和更强烈的求知欲。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使他们产生顿悟,而且,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2 重视学生分组实验的落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为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采取“以讲代做”的实验教学现象十分普遍。有的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学习物理的灵气一届不如一届。实践证明:那些长期坚持实验教学,落实学生分组实验的班级,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掌握物理规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素养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物理分组实验,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体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更好理解有关抽象的物理概念,并形成合作交流意识和科学探究的精神。在实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参入实验,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口,让实验探究的七大环节都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特别是学生在实验中碰到仪器装配不上,数据测量不准,现象与规律相悖、实验出现故障等等问题时,教师切忌动手,包办处理一切。这种包办代替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使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体现了老师的“高”水平,但却大大扼杀了学生探索的勇气和创新性思维,很不利于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核心期刊目录杂志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引导学生按照实验的规范程序要求,认真分析故障出现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办法,由学生自己动手排除故障。我有一次上分组实验课“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有几组学生将线路连好后闭合开关时小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他们急得直叫唤。这时我没有动手帮助学生,而是耐心地启发学生认真分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然后要求学生冷静思考,仔细检查,排除故障。这几组学生通过反复实践,终于使小灯泡亮起来,完成了实验。而且这几组同学还创造性的掌握了用局部短路的方法排除电路故障(该知识点当时还未学习),他们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更激发了他们对物理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引导好课外实验探究,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

注重创新的教师,应培养学生“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意识。如:用注射器来做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实验;用橡皮筋来做振幅与响度或频率与音调的探究;用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来探究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用空气清新剂和激光笔来演示光的直线传播等等。

为了拓展物理实验创新途径,我经常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探究活动。如:在学了声学后,我鼓励学生用录音机录下自己唱的歌曲,放给自己听,来比较固体传声与空气传声效果的不同;在学了光的折射后,我引导学生利用透明金鱼缸装上浓度上下不均的盐水来再现海市蜃楼的奇观;在学过电学后,我经常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废旧器材如音乐贺卡、录音机等制作自己房间的门铃、可调光台灯等等。有些学生还会主动找我借一些物理实验室的器材回家做实验,这是我非常支持与鼓励的。经常让学生用身边的物品自己做实验,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他们实验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精神。

4 质疑,用实验来释疑,让创新能力得到升华

有时,学生使用的有些教辅资料上也有值得质疑的地方,这更能引导学生进行追求真理的科学探究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例如用一套相同的玻璃杯,杯里盛上深浅不同的水,按水的多少顺次排列,就可以用一只筷子敲出优美的曲子来,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某教育出版社《物理学习辅导》一书对此问题的回答是:杯子发出声音,主要是杯壁的振动,空杯时,整个杯都在振动,发出声音较低.盛上水后,振动范围主要是水面以上的杯壁,发出的音调较高.装上不同量的水后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整套杯子发出的音调各不相同,就可以组成一件乐器了。

这一回答看似很有道理,但是,有的学生还是表示出了怀疑。于是,我建议学生回家亲手做做实验,看看是什么效果。实践发现,客观结果恰恰与上述结论相反:空杯音调高,而水装得越多,音调越低。为什么呢?在于上述回答过程没有抓住发声体的振动部分而导致错误的结论。在此种情况下,杯子是作为一个整体发声的,在有水时,相当于整个杯子变厚,从而发出的声音较低,就像人的声带一样,男生声带比女生厚,从而说话声显得低沉―音调低的道理相同。

总之,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应该利用实验中尽可能利用的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12篇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R069 压电与声光

N052 压力容器

G189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E047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U562 烟草科技

A501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E053 岩矿测试

E157 岩石矿物学杂志

C005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309 岩石学报

V574 岩土工程技术

V037 岩土工程学报

C004 岩土力学

E500 盐湖研究

T054 盐业与化工

G962 眼科

G554 眼科新进展

J025 燕山大学学报

H016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A514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S031 遥测遥控

Z543 遥感技术与应用

S024 遥感信息

Z006 遥感学报

G403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G087 药物分析杂志

G877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G514 药物生物技术

G977 药学服务与研究

G440 药学实践杂志

G008 药学学报

G527 药学与临床研究

M023 冶金分析

M047 冶金能源

M026 冶金自动化

C503 液晶与显示

N079 液压气动与密封

N035 液压与气动

G605 医疗卫生装备

G482 医学动物防制

G333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G545 医学临床研究

* G865 医学信息学杂志

G281 医学研究生学报

G480 医学研究杂志

G265 医学影像学杂志

G964 医学与社会

G860 医学综述

G844 医药导报

G088 医用生物力学

N074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N066 仪器仪表学报

F024 遗传

G455 疑难病杂志

U054 印染

T104 印染助剂

G089 营养学报

D014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G649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B008 应用概率统计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C109 应用光学

T949 应用化工

D016 应用化学

A580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R033 应用激光

A015 应用科学学报

F035 应用昆虫学报

C008 应用力学学报

E122 应用气象学报

Z018 应用生态学报

C052 应用声学

B011 应用数学

B020 应用数学和力学

B001 应用数学学报

F100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M014 硬质合金

L027 油气储运

L504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Z538 油气田环境保护

L033 油田化学

E051 铀矿地质

K020 铀矿冶

T916 有机硅材料

D025 有机化学

M036 有色金属工程

* M504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K580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M020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N907 鱼雷技术

H998 渔业科学进展

Y020 宇航材料工艺

Y008 宇航计测技术

Y024 宇航学报

H909 玉米科学

G518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H039 园艺学报

C108 原子核物理评论

Q008 原子能科学技术

C057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A038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654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269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A053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506 云南冶金

B013 运筹学学报

B522 运筹与管理

H989 杂草科学

H293 杂交水稻

Y057 载人航天

C100 噪声与振动控制

M043 轧钢

T569 粘接

X036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N056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992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W010 长江科学院院报

Z029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J066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