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38: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景观;应用型人才;改革;综合素质
现代园林发展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在古典造园、风景造园的基础上,经过科学革命方式建立起来的新学科。风景园林学是以强调建设和谐的人居户外空间环境为基础,把工程技术与艺术表现融为一体,并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植物学、艺术美学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地丰富科学艺术手段,为人类建立了一种适合生存并促进自身发展的室外生活环境。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气候变暖、能源紧缺、环境危机是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经济稳定增长和快速城市化仍将持续很长时间。物质主义和过度消费开始引起有识之士的关切和思考,对大自然和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初露端倪,因此风景园林应运而生。由于风景园林学科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使命,以保护和营造高品质的空间景观环境为基本任务,因此它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风景园林学科的时代背景、发展前景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社会发展、人类科技文化的进步,使得风景园林专业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风景园林的任务是丰富多变的,这就需要大量的知识面宽、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正是基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为目的,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开设了景观设计原理这门课程,通过优秀景观设计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该课程主要介绍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发展演变、景观资源的类型及评价方法及城市与区域的景观与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法。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是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对景观设计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了与景观设计有关的理论知识、景观设计的原则,熟悉景观的构成要素、景观设计的过程与方法。因此,从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实践教学、教学资源四个方面,进行分类分模块的改革创新,创造了一体式学生理论实践创新思维模式。
1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概述与目前存在问题
由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特殊性,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景观概述、发展历程、影响因素、空间设计、景观构成的环境要素、设计程序与方法、设计表达、各种类型景观设计。此外,还有景观设计原理对风景园林专业的指导意义。景观概述:景观设计的基本认识(景观的概念、景观设计的概念、景观设计专业与风景园林专业、景观设计师)。发展历程:古典园林的传承、现代景观的产生。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功能因素:(功能属性、功能构成、功能、布局)空间因素、人文因素、生态因素、技术因素。景观环境与行为心理(人对环境的需求、环境感知与环境认知、个人空间与感觉尺度、私密性与领域性、环境行为规律)。空间设计:空间设计基础(空间概念、讲解点线面体以及空间)、空间处理手法(空间构成、空间类型、空间操作、空间界定、空间与功能)、空间要素与设计原则。景观构成的环境要素:地形、道路与场地、植物、水体与山石、景观设施与小品、照明设计、景观建筑单体设计。设计程序与方法:讲解一般景观设计的程序与主要内容以及各阶段的注意事项。设计表达:景观制图、景观透视。各种类型景观设计:城市公园、广场、居住区、庭院、滨水、道路景观设计。讲解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存在问题:第一,课程内容空洞,理论缺乏实际指导和借鉴作用;第二,课程内容浅显,未能满足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性人才的培养需求;第三,整个课程为48个学时,基本以理论课为主,未安排相应的实践课学时,未能很好达到锻炼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的效果。
2课程改革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
2.1课程内容与实践、实际项目相联系
将课程与招标网的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通过理论知识点赋予相应的设计项目无缝衔接,配合指导老师进行指导。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风景园林学科相关设计竞赛,以团队进行考察的形式,从中培养设计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2.2多维度、多地点进行设计考察
从理论课堂与室外课程进行呼应,通过案例图片和现场实际参观考察进行,把景观设计涉及的方方面面的设计类别进行阐述,对一些设计热点,如生态停车场设计、海面城市、雨水花园、美丽乡村等相关案例进行重点剖析。
2.3网络平台资源的利用与整理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浏览相关专业网站,搜集相应素材。国内比较有名的,如生生景观、秋凌景观设计、国际新景观、筑龙园林景观、园景人、田园志、微设计、景观派等。借助这些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实践案例以及理论思想,并且提供相关设计素材丰富设计作业的层次感。
2.4师生互动
平时课程作业让师生充分互动,进行思考,课堂上由一组学生讲解他们所欣赏的景观设计案例,内容包含案例的概括、案例优缺点、由此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2.5专项作业训练
快速设计与草图表现能力是风景园林设计行业所必备的一项技能,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设计训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专题进行快题设计方案构思。例如,选择永川兴龙湖公园、观音山公园、渝西广场等地方进行景观改造设计。
3结语
关键词:旧城更新;街旁小游园;场所精神;区域性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3-0000-00
收稿日期:2012-12-07
修回日期:2013-04-27
Abstract: Because of its convenience and economical characteristics,Roadside small garden become new pet in old city renewal construction.This paper is investigated for the typical Roadside small garden in the procession of Guangzhou old city renewal construction. To sum up the success and shortage, definite the necessity in old city, and as the the key role for that organic supplement in old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Finally, make a point that we should think about the humanity, place spirit,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so on in planning and design Roadside small garden.
Key word: Old city renewal; Roadside small garden; Place spirit; Regional landscape design
引言
凯文・林奇说过,一个场所的质量是由场所自身和场所使用者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包括广州旧城区的街道小游园和作为场所使用者的广州市民。针对街道小游园的场所自身,从其区位环境、空间分布、空间质量来分析。针对场所文化生活方面,主要研究市民使用街旁小游园的偏好、感受与期望,以及小游园使用者的社会特征、使用行为与使用心理等。
1 街旁小游园定义及其特性
国际上对城市街旁小游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随着美国佩雷公园的诞生,街旁绿地成为了一种城市公共空间的新形式,被称为“袖珍公园(Vest-pocket park)”。街旁小游园是街旁绿地的一种类型,是指紧邻城市道路、分布较广、面积较小的绿地,并在其中布置了简单的户外设施,为周围的居民和路人提供一个活动和休息的场所。这种街旁绿地类型覆盖面广,选址灵活,建设投资成本较少,特别适用于“见缝插绿”的景观改造项目。
街旁小游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以开放空间的形式存在着。本文研究的街道小游园适合日常休闲活动,通常是每日或隔日进行,如老人晨练、小孩玩耍、茶余饭后聊天、小型聚会等,发生的地点主要是街巷、楼道,特点有可达性强、规模小、尺度适宜,贴近日常生活。经访问调查发现,旧城中7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只愿意在离家较近、交通方便的场所休闲活动,其中被访的老年人都有这一共识;而近90% 的受访对象选择在离住所2 km的范围内进行游憩,这说明场地的可达程度直接影响着市民休闲活动的意愿和积极性[3]。为此,街旁小游园不应只是作为城市形象的装饰,更应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取得理想的使用状况。
相比发达国家在旧城改造中对街旁小游园的建设研究,我国存在较大滞后性。本文以广州市旧城区街旁小游园的建设为例,探讨街旁小游园的具体建设内容。
2广州市旧城街旁小游园建设概况
目前广州市的“旧城区”是指建国前广州城的范围,包括原越秀区、原东山区、原荔湾区三个行政区和原海珠区的东北部街区(2006年原越秀区和原东山区合并为新越秀区,成为现今广州市建成区内最大的一个行政区)。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各大旧城区都因其地理位置、建设历史和发展政策的不同而呈现出独特的城市面貌,如:有“西关”之称的原荔湾区、有西洋风情的原东山区、临港的“河南”――原海珠区。
广州市旧城更新面临着人口密度大、空间狭窄、用地紧张等难题,街旁公园的建设对改善旧城区公共空间的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调查中发现,自2006年至2009年底,广州市的几个旧城区一共增加或修建了将近一百个街旁小游园,其中以荔湾区和原东山区的建设数量较多,而 “河南”一带由于是主要工业区,加上外来人口的迅速增加,环境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街旁公园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未能满足该区的活动需求。下文将选取旧城区中三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块进行分析。
3 广州市旧城区街旁小游园建设
3.1 荔湾区“红云苑”绿化小广场
区位环境及概况:荔湾区“红云苑”绿化广场位于恩宁路恩宁桥西南侧昌华涌街与逢庆首约的交界处东北角,与西关培正小学正门隔路相对。这块地位于荔湾涌上盖,因旧城更新改造对市政道路和景观进行整合,这条河涌改为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一部分,考虑到承重的问题,因而其上方不能建造大型建筑物和种植高大乔木,便辟为小游园。“红云苑”绿化广场建设面积约650,总投资410万元,在旧民居的基础上建成,以昌华苑和文澜书院历史为背景题材,将岭南庭院布局和特色植物有机结合。
功能区:主入口区、休憩区。
环境构成要素:趟龙式月洞门、花台、小景墙、黄蜡石、植物。
设计手法:灵活地结合地形,最大高差达2 m,运用借景、漏景、对景、夹景等多种传统岭南庭院造园手法,使这个不到1 hm2的地块呈现出高中低三个景观序列。空间布局以对称式为主,东南西北各开设出入口,与居民住房连接(图1)。
使用者情况:主要使用人群为老人和小孩,但都没有长时间的停留。
场地优缺点:景观层次分明,植物配置体现岭南特色,硬质景观则是运用现代的新材料对传统岭南特色的创新演绎,选址十分切合居民的需求。但存在不足之处,包括:没有设置坐凳或其他的休息设施,也没有设置无障碍通道,人性化考虑不到位,也正是因为如此,这块小游园被附近的居民用作晒晾衣服的场所(图2)。
3.2 东山区署前路街旁小游园
位于原东山区的东山口社区和新河浦社区的街旁公园充分展现了东山社区文化的形象。这一带在民国以来就是很出名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传统的“富西关、贵东山”,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大多数集中在这一带,他们同时也把西洋文化带进来。从中低层花园式洋房的巴洛克建筑装饰风格,到街道转角处精致的休息小空间,都洋溢着舒适轻松的生活气息。
区位环境及概况:在署前路的署前路小学前的这个街旁小游园占地约800,整块小公园大致呈长方形(图3)。
功能区:笔者根据实地分析将其分为瀑布水景区和林荫休息区。
环境构成要素:瀑布、景墙、树池坐凳、植物。
设计手法:充分利用空间,设计出空间的高低变化,包括大树底下的树池和坐凳、瀑布水池的压顶,到处都提供了停留的可能。灵活处理地形的高与低、空间的藏与露、闭合与开敞的变化,搭配简洁、色调明快,使动静两个空间之间既有相互渗透也有所区分。景观元素运用现代主义的直线和几何图形加以强调(图4)。
使用者情况:使用人群以老人、小学生和路人为主。
场地优缺点:成功之处在于利用瀑布的跌水声对喧嚣的商业街道和安静的休憩区进行分隔;同时树池和水景驳岸都被设计成为休闲设施,空间的利用率很高。不足之处则是地块面积太小,现场调查发现有很多需要在这里活动的人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位置而被迫离开。
3.3 东山区“东山少爷”街旁小游园
区位环境及概况:在距离署前路一个街区的十字路口是公交车1路的终点站,这里的街旁小游园为乘客提供良好的候车环境,名为“东山少爷公园” (图5)。占地超过600,整个地块位于十字路口区,由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城市街道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北部的绿地是以“东山少爷”为主题,南面的广场是以宣传东山区社区文化为主题。从图6现场实景可见“东山少爷”街旁小游园与周边环境的空间格局。
功能区:休闲区和展示区。
环境构成要素:雕塑、景观廊、石刻解说词、浮雕景墙、铁艺凉亭、花坛、植物。
设计手法:为纪念春园、逵园等国共时期的历史遗址,设计理念是体现场所的地域性特色,规则式布局,白色的硬质景观搭配绿色的几何形植物,融入了东山区中西合璧的景观元素和符号,通过丰富的雕像、石刻解说词、浮雕景墙等小品对环境的地域文化进行诠释。
使用者情况:使用人群以无业游民和流浪汉为主。
场地优缺点:整个空间以介绍东山区的建设历程及这一带的人文特色为主。宣传社区文化的同时还为等候公交车的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短暂停留的场所。但是却很少有游客或居民愿意在此长时间逗留,原因是这里没有大树,仅有的几棵小叶榄仁Terminalia mantaly因枝叶稀疏也没有起到遮阴的效果,在广州这个太阳照射较强的地区,白天很少有人愿意在此逗留过久;另外是其所在的环境的公共性和开放性太强,成为很多无业游民的栖身之地,据访问调查发现,附近的居民对这个小游园缺乏安全感。
3.4 小结
以上三个街旁小游园都具有较强的穿越性、休憩性和景观功能性,而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署前路街旁小游园,恩宁路的红云苑次之,使用效果最差的是“东山少爷”街旁小游园,原因是不同区域背景下,使用人群在构成和行为活动上存在着差异[4]。可见,街旁小游园的设置除了注重景观功能性以外,更应贴心地考虑到场地不同的使用人群的各种行为活动。
4 讨论与议论
广州市旧城区的小游园建设总体而言是成功的,在旧城区各种类型的公共空间建设中,以开放式的街旁小游园空间最受老城区人们的欢迎,其使用率也是最高的。宏观上,它们是旧城区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内容,应该结合道路绿化和各种带状绿地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绿地系统。微观上,它们的存在则为旧城区的居民提供良好的户外活动场所,对改善和提高旧城生活条件有着重要的作用。
经过调查研究,本文对广州市旧城区街旁小游园的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街旁小游园的设计要注重以人为本的考虑,包括这些空间对居民使用的便利性、安全性、可识别性等,配套设施也要到位,如果不能做到有公共厕所,那么在设计时就应该考虑避免存在可产生不文明行为的角落。
其次,街旁小游园的景观内容要体现场所精神,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色,以保护和建设更多的历史文化场所为原则,关注对民俗活动精神的提炼、对历史街区真实生活的保留。种植设计要能体现乡土风情,为旧城区增添多一分绿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宜人休憩空间。
最后,街旁小游园的建设要提倡大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理念,由政府出资或社区集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居民群众的积极性,听取他们的意见,根据社区的历史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考虑,应用于环境设计中,建成后由社区居民分工管理,以更有利于社区的和谐。这一点,袖珍公园系统性的建设和管理就是很好的学习榜样。
本次的调查研究虽没做到面面俱全,但是能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出广州市旧城区街旁小游园的建设情况,对同类型的绿地空间设计具有参考意义,而这些场地的优缺点都将为新一轮广州市旧城更新改造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
[2]马建业编著.城市闲暇环境研究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87:32-35.
[3]秦玉.城市户外闲暇活动的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特征[J].山西建筑,2007,33(1):52,62.
[4]刘莹.小型开放式街旁绿地研究――以广州市为例[D].中山大学,2007.12:94-96.
作者简介:
黄艳娜(1982- ),女,广东台山人
关键词:文化景观 校园景观 路径分配空间 路径景观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建大校园内存在着众多文化景观分部在各个交通路径中。校园内的道路分部复杂,有两个校门,长廊有东西两个出入口,教学区对外出入口很多。这些因素有可能导致交通路线的重复设置,而且容易使人在路径选择中产生困惑。因此校园内的文化景观就起了在路径选择中的导向功能。校园文化景观与天气、时间、人的心情等一些因素共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因此选择《建大校园景观与校园路径选择偏好》为研究题目来专门研究文化景观对路径影响的具体原因。提出合理的文化景观与路径设置原则,制定设计策略。
1.2 研究对象
学习生活在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的全体师生。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通过运用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校园文化景观对学生路径选择的影响。
研究中通过实地感受和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得到多数人对路径空间的感知体验以及在路径空间中人们的行为活动。总结归纳出影响人们在路径选择上的因素。评价校园文化景观对路径选择影响的重要性,存在的合理性。
1.4 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扰,起初我们将题目写成校园景观与路径选择的影响研究,但后来发现这个题目不能准确的诠释我们所要研究的选择路径的现象,所以我们将题目改为建大校园景观对于路径选择的影响程度研究。然而当我们拿着一份完整的调查问卷时发现在校的同学们对待问卷的态度完全不一样,有些同学就是草草了事,而对于最尊重我们调查问卷的建筑学专业同学真的很是感谢,这样对待事情认真的态度值得赞扬。最终,我们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得到了宝贵的调查结果。
2 理论研究
2.1 名词定义
①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②校园景观:校园景观是校园中各种可见的、有形的文化特征,它显示在校园空间中,反映一定群体的精神风貌、审美情趣、价值趋向,对学生具有潜在的教育功能。
③路径:路径空间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建筑空间,它以丰富多样的形态广泛地存在于各建筑、建筑群体中。路径空间连接了建筑物的功能空间,形成了空间的秩序和系统,构成了建筑的“空间脉络”。
④行为:行为是人的心理反应,行动的目的和动机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行为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综合性学科,重点研究和探讨在社会环境中人类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及行为规律。
⑤心理:人的心理或意识是指人们心中的思想感情,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情感、意志、能力、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和,可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⑥路径分配空间:我们姑且先用这个自创的概念。诚然,一个空间它不可能会直接对一个人分配路径产生影响,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说,选择路径的主动权在于人自身的意志偏向。这里的路径分配空间是指几条路径出发或交汇或分歧的点所存在的空间。
⑦路径空间:这一概念主要用于与上面概念相区分。它是联系自然、建筑以及人们行走空间的连接体,它对人们的路径选择同样会产生影响。
⑧路径景观:分布于路径分配空间和路径空间中的校园景观。
2.2 针对研究对象――校园中的人们
校园环境空间与城市其他空间的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所承载的活动人群不同,校园的主要使用人群是教师和学生,而城市公共空间则是向全体市民开放的,不同的人群对空间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明确环境服务对象的行为心理特点,对人群活动内容与行为心理需求进行分析,是研究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根本所在,也是尊重生态、以人为本的环境营造的真实体现。
大学生群体是由青年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没有遭遇过大的困难和挫折,也从小就缺乏集体环境,导致他们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缺乏自立能力和为人处世的能力。另外学习紧张对于心理脆弱者,也可能产生悲观失望、焦躁、嫉妒、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现代大学生交际困难也是十分常见的。一方面导致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因无朋友无倾诉对象,得不到心理帮助而加重心理压力,易导致心理疾病。随着网络的普及,交际困难又导致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在虚拟世界中获得交际的满足。
3 研究方法
根据物理环境的整理,总结出与研究题目相关的几个要素――宿舍、教学区、路径分配空间,路径空间。
3.1 校园基本资料(如校园内景观示意图)
3.2 路径的选择:(根据学校现有的景观分布暂定四条路径)
路径一:毫无疑问多数学生的选择,原因是:
①学校的交通枢纽长廊②几乎最近的行走距离
③最直观的路线 ④长廊入口的交通引导
路径二(长廊下层),选择原因:
①良好的视觉走廊②同样短的行走距离
③教学区景观组团的设定 ④多变的景观刺激
⑤去商业街的便利
前提:门必须开,季节不能是冬季
路径三:
①景观丰富,桥、水②图书馆便利
③宿舍区南部方便 ④稻田景观
路径四:
①操场便利 ②稻田景观
③无阻挡,路径多④桥、水等景观
⑤南宿舍区距离较近
3.3 根据路径选择性的观察
日期:2010、3、19
观察记录:
路径一――34人16:00-16:05
路径二――5人 16:00-16:05
路径三――14人16:05-16:15
路径四――2人 16:10-16:15
由于人数有限,观察做不到完全同步,仅能做到在时间段上相同,而且不计行走方向,只计通过人数。
4 调查后的路径分析
4.1 由校外进入校园生活区的路径分析
主要选择三条路径:
北大门――商业街――生活区
北大门――高层公寓――生活区
这两条室外路径拥有便利的服务设施与开阔的空间。
西门――长廊――生活区为室内路径,距离相对较短。
4.2 校门评价:
北门作为学校的主入通便利,景观构筑特点鲜明,但校外服务设施缺乏。
西门拥有便利的服务设施,但景观环境一般,校门狭窄,出入不够便利。
4.3 针对问卷中四条主要路径,不同季节、时间路径选择情况
综合比较,选择路径3的人数最多,选择路径4的人数最少。
选择路径一的主要原因:路径较短适宜早晚行走,不受气候影响。
选择路径二的主要原因:方便购物。
选择路径三的主要原因:交通便利,景观良好。只在冬季有一定局限性。
路径四极少有人选择。
4.4 户外学习地点分析
教学区庭院较封闭、宁静,是最适宜的室外学习地点,但目前庭院内座椅较少,部分庭院出入不方便,在庭院内停留的人数也很少。应针对不同庭院的情况做出调整,充分发挥教学区庭院的作用。
4.5 主要集会地点分析
长廊和铁石广场分别为室内外最主要的集会场所,应相应布置展板与电气设备接口。
4.6 休闲场地分析
中央水系、校园环路、教学区庭院为主要的休闲活动场所,针对中央水系应修缮局部亲水平台拓宽滨水步行道路。
4.7 室内外路径偏好分析
4.7.1 选择室内路径的原因分析
大多数同学选择室内路径主要是因为其不受气候影响,并且距离较短,因此有必要加强室内的景观环境,对长廊陈设进行系统规划,将绿化引入室内。
4.7.2 选择室外路径的原因分析
4.8 综合分析
4.8.1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整理可以看出,大部分受访者对行走路径的选择取决于交通的便利性以及季节或气候的影响,这是两个最主要的方面。其次是交通的景观以及路上行走时是否有便利的设施。在其中一些问题上选项比较集中,证明整个校园的规划主次干道、交通要道与休闲小路分明,流线基本明确。但是需要做出局部调整:
①增加更加人性化的标识。
②拓宽局部休闲小路,使主要流线更通畅。
③增加教学区对外入口。
④对室内交通陈设进行系统规划,增加利用率与趣味性。
4.8.2 在校园的几个主要出入口的问题上,大部分受调查者认为既有优点、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并且优缺点分散于不同的几个方面。在从相同的出发点,经过不同路径到相同的终点这个问题上,路径的选择较为分散,比例也大致相同。在改造中有针对性的改变地面铺装与绿化景观,符合每个路径的功能与特点。
4.8.3 经过最后一张图的统计得出,校园内主要的景观及交通节点之中,最常有行人停留的是:教学区庭院、中央水系、稻田、铁石广场、校园环路以及长廊等六个部分。针对每个场所的功能调整景观构筑,充分发挥其价值。
教学区庭院:
①明确主题,可作为室外临时展场。②增加植被。③取消局部护栏。④增加标识。⑤添加座椅。
中央水系:
①亲水植被多样性。②滨水步行道路层次。③通过景观构筑激活龙潭广场。
校园环路:
①增设感应照明设备。②道路两侧微地形处理。
长廊
①院系展板美化。②分主题布置陈设。③完善服务设施。
参考文献:
[1]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行为心理学应用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2]行走在空间――环境路径空间的解析.[苏州大学硕士论文].
[3]景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功能――以沈阳建筑大学校
园景观设计为例.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9.11.04.
[4]对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思考.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5.07.04.
[5]大学校园空间认知地图案例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校园
为例.[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6][设计心理学].唐纳德.A.诺曼.
[7][环境心理学]林玉莲,胡正凡编著.中国建筑公园出版社,2000.
[8][空间的语言]布莱恩・劳森著,杨青娟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摘 要:简要介绍了案例教学的概念及特点,系统分析了案例教学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应用前景、课堂组织及教学效果,从而对教师在园林规划类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案例教学;园林教育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7.022
application of 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 i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urse
zhang qin1, zhang hai-li2, zhang lyu-shui1
(1.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arts,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5, china;2.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xi 210098,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d the concept and features of 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 based upon which an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teaching effect of the method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urse was fully revealed .it aimd to enrich teaching method in landscape planning courses and gave reference for teachers in their work.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case teach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ducation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风景园林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园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核心课程。目前,国内院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设置大致相似,如何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成为《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1]。笔者通过系统分析案例教学的概念、特点、案例教学课堂组织及教学效果,明确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从而为案例教学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1 案例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1.1 案例教学的概念
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新任院长兰德尔对法学院进行大规模的改革,首先提倡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之后案例教学在哈佛医学院和商学院试行,1921年案例教学被正式全面推行。经过哈佛人百年的研究和发展,如今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案例教学体系,案例教学逐步成为哈佛大学教学的最大特色[2]。
德国教育家w·克拉夫基认为,案例教学法是指“让学习者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例子中主动地获得一般的,更正确些说,或多或少可作广泛概括的知识、能力、态度;换言之,让他们获得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则性的、典型的东西以及规律性、跨学科的关系等等。借助这种一般的知识、能力、态度,就多少能理解并解决一些结构相同的或类似的单个现象和问题”[3]。中国案例研究会会长余凯成教授认为,“用于教学的案例,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教材,它以各种视听手段为媒介,但主要还是采取书面形式去描述一个真实的特定管理情景,此情景中需包含有至少一项管理问题及它的解决方案(即决策),它是为某种明确的教学目的服务的” [4]。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根据教学要求,利用案例为学生提供特定的模拟环境,通过研究和讨论,掌握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园林规划设计案例教学是指教师以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要求为依据,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案例的调查、分析、讨论,通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对园林规划设计基本理论以及园林设计技法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1.2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1.2.1 师生地位的不同 教学活动中师生主体地位的不同是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本质区别。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单方面讲授课程知识,学生兴趣不足,得不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5]。整个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更为紧密,通过启发学生思维,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1.2.2 对教师要求的不同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具备传统教学素质即可胜任,即只要能条理清晰地陈述原理,能根据原理与实例有机结合进行讲解即可。而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师除了要求具备传统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外,还应具备有较强的实践经验、组织能力和全面的专业知识。只有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选取好的案例并能在与学生讨论交流中更好地解答问题。一堂好的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在讨论时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进入角色,顺利完成课堂讨论,是教师组织能力的体现。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在讨论交流中,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能够随时给予解答。
1.2.3 对课堂环境要求的不同 相对于传统教学,案例教学要求的课堂环境更为轻松。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地准备,为课堂教学留下充裕的讨论时间。教学活动的形式是课堂讨论,这是一种动态交流式教学,是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式。因此,案例教学中要求课堂的氛围更加轻松活跃。
1.2.4 教学效果的不同 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讨论所学知识,以自身努力去挖掘问题,通过集体力量去解决问题。案例教学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对于传统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合作精神则稍逊一筹。传统教学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学生对单个理论理解较快,但是缺乏讨论过程,因此学习的主动性
较低,学习的效果也比案例教学较差[6]。
1.3 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强调问题的真实性,“教学案例”本身来源于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其本身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综合起来,案例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3.1 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案例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实践性强,通过分析解决模拟环境中的现实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功效。教师选取的通常是真实案例,让学生在实际存在的案例中充当角色,运用自己所学知识,通过思考和分析问题,得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形成一套自己的思维方式,实现实际案例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实际上,在学校中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实际项目,通过案例教学模拟现实环境,可以弥补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
1.3.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案例教学中,每个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做出自己的分析,自主解决问题。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知识盲点,激发学生在课外学习中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1.3.3 有利于增进师生交流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解决案例问题,师生之间是一种开放式互动交流,进而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亲密。讨论交流中,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也可以根据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师生之间相互探讨,增加教师和学生的接触,缩短双方心理距离,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7]。
2 案例教学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前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鉴赏能力的逐渐提高,园林行业的准入标准势必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园林专业的学生则需要学习和掌握更加全面的专业技能。《园林规划设计》作为园林学科的骨干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设计技能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前提。现有教学体系下《园林规划设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
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理论教学中,由于课程设置过于陈旧,知识更新不够及时,缺乏对新材料和新方法的关注,难以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作为一个应用广泛的交叉学科,园林设计的元素已扩展到传统园林设计难以想象的境地[8]。打破传统,探寻更全面的新型设计元素成为当下风景园林学科设立的重要任务。
现今的风景园林教学体系中,对实践教学缺乏重视。重视艺术形式、平面构成,轻视工程技术、植物配置等实践性非常高的课程;注重书面理论,缺乏设计和工程实践经验,理论与专业技能授课比例不合理,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些都是目前传统园林专业教育中常见的问题。
然而案例教学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方面具备较强的优势。首先案例教学所选择的内容较为新颖,能摆脱传统教学中教材内容陈旧,知识结构与社会现实脱节的问题。其次案例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进师生的相互交流[9]。同时,案例教学还具备了理论联系实践的优势。例如它将设计场地中尺度感等因素直观地反映出来。除此之外,案例教学还能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
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案例教学法的广泛应用将显著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培养成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园林人才。
3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案例教学的组织
3.1 精选案例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案例往往是设计方案图或已经竣工的实际案例,通过精选案例,形成案例库。案例教学所选择的案例应是兼具优点、缺点的典型性案例和特色性案例。典型性案例能较好地体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学习,从而分析事物的普遍规律。特色性案例是在某个方面个性突出的案例,如设计手法的别出心裁、设计材料的挑战传统、设计效果的非同凡响等[10]。特色性案例能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设计灵感,激发其创作热情,对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效果。因此,在选择和组织案例时应以典型性案例为主,兼顾特色性案例,及时收集和补充国内外的景观设计优秀作品。同时,教学案例要具备图纸齐全、效果清晰等特点。如在公园设计教学中,可以将纽约中央公园作为优秀案例进行分析:展现纽约中央公园设计方案背景、平面图分析、道路系统分析、布局形式、部分效果图、主要景点图片、植物景观设计、方案优缺点以及纽约中央公园对现代公园景观设计的深远意义。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信息展示可以更好了解纽约中央公园方案的设计理念。
3.2 案例教学组织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案例教学组织包含以下3部分。
3.2.1 课前准备 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基础。在案例教学中,不仅学生应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更应重视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应该在课前准备好合适的教学案例;确定案例后,教师应充分分析案例涉及的教学内容,预计课堂讨论中将会涉及的问题,提前查阅资料回答疑问;提前分发案例资料,并把课堂讨论内容和课前准备工作提前通知学生。
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学生应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提前准备与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根据教师的案例资料,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查找需要的参考资料,分析课堂讨论内容,结合案例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以便小组讨论。
下面以杭州太子湾公园为例,简要介绍案例教学课前准备工作。教师要准备太子湾公园的如下信息:(1)太子湾公园所在位置、历史沿革、人文资源、文化背景、设计背景等;(2)太子湾公园周围的环境、周围的城市景观、周围交通联系、周围居民类型与社会结构;(3)太子湾公园景观构思和设计布局手法;(4)太子湾公园植物种植设计等。课堂讨论题目可以设定为太子湾公园造园艺术手法分析,太子湾公园的设计优点以及你认为的不足之处,太子湾公园空间分析与种植设计特点等。教师将太子湾公园的相关资料提前分发给学生,推荐相关书籍和论文供学生学习参考,如《太子湾公园的景观构思与设计》、《杭州太子湾公园植物造景特色》、《园林从传统走向未来——兼论杭州花港观鱼和太子湾公园的园林艺术》等。通过了解各专家学者对太子湾公园设计特色的分析,从而得出自己对公园设计的心得。
3.2.2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首先要进行分组,分组时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在一组,以保证小组讨论的质量,并由小组成员推选出组长。由组长负责组内讨论工作,整理小组讨论意见,代表小组发言,再进行小组间相互提问。小组讨论,目的在于增进同学间相互交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团队协作能力。
小组设计结束后,每位组长展示小组方案,并陈述其设计理念。而后,其他小组提问,由该组成员解答。通过指出设计中的不足和优点,让学生通过倾听他人分析与见解,反思自我,得到更加完善综合的决策思想。教师此时应引导学生积极自由发言,充分启
发学生思维。
3.2.3 点评与总结 课堂讨论完毕后,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与观点作总结性概述,分析本次案例中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讲解本次设计中的重点与难点,分析哪些应该作为深入思考之处,指导学生课后思考。依次点评各小组的设计思路、规划布局以及设计方案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对于讨论中易忽视或者重点的问题,应进行深入讲解并强调其重要性。对于已经建成的案例,可对其建成场景进行优劣分析,最后总结分析评定。
4 案例教学效果分析
在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案例教学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应用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进行调查分析。该问卷主要面向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大二学生,共50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22人。通过对50份调查问卷的整理,得出如下调查结果(表1)。
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安排与课程效果、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先进性及满意度等。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80%的学生认为基础知识学习更为扎实,思路更加开阔,75%的学生认为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升效果明显,学生自身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能力也有所提高,并能积极与老师交流。由此可见,课程中实施运用案例教学,实现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达到了教学的高质与高效[11]。
5 结 语
综上所述,《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一门多学科、重实践的课程,是园林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课程[12]。案例教学以其重实践、重交流、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特点,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明显提升作用。笔者希望通过对案例教学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应用的讨论与分析,为在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从而提高园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俊英,刘迪.增强相关专业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 2012,53(01):122-123.
[2] 李谧.哈佛大学案例教学研究[d].沈阳:沈阳科技大学,2012.
[3] 吴建.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适应性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
[4] 王希华,路雅洁.“案例教学”法探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4(2):10-11.
[5] 王淑芳.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作用[j].科学之友,2008(1):123-124.
[6] 申益春.案例教学法与举例教学法之辨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0):98-100.
[7] 姜阁. mtcsol研究生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8] 纪鹏.农业院校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8):158-159.
[9] 梁娟,皮建辉.基于能力素质培养的园林专业案例教学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 2012,53(3):115-116,121.
[10] 申益春.案例教学法——培养园林学生创新能力新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0(6):15-16.
方案阶段是建筑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构思建筑的风格、平面功能的布置以及场地的整体规划,这些内容都是后续阶段进行更进一步设计的基础。在方案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必须就设计构思与建设方的策划、决策部门不断沟通,以期达到良好进展。那么在进行方案报告时,我们应该如何描述设计思路,如何展现构思呢?
认识事物与创造事物是不同的过程
如果我们用一种超然的目光去看,我们可以看到:在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我们作为设计者是去创造一个事物;而在进行方案报告的时候,我们作为讲述者是在向别人介绍一个陌生的事物。
认识一个事物与与创造一个事物,其过程往往是相反的。这是因为当我们去认知某件事物时,需要先从宏观方面对其有个基本的认知,然后再进一步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由此不断重复,向微观方向靠近,进而了解事物的全部内容。举个例子:当我们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住址时,我们先说明自己的所在省份,然后是所属的市,市下面的某区,然后是某小区的某栋某房间。这是一个典型的由宏观到微观的例子,只有在宏观方面有了基本认识,我们的微观认知才有所依附,宏观认知犹如微观认知的基石。如果我们不遵从这样的认识规律,往往会失于偏颇,乃至谬误,如同盲人摸象。
创造一个事物时,我们固然已经具备宏观方向,但必须从微观方向开始,一点一点去实现它。原因很简单:一个宏观事物必然是由若干微观事物组成的,正如“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脚下”。作为设计者,我们日常所做的工作,微观的内容要多于宏观的内容,这也是有其原因所在的,毕竟宏观的内容是方向性的,而微观的内容是要切切实实地画在图面上的,比如我们一旦决定了建筑的风格,便开始考虑立面各元素的造型,一旦决定了建筑平面的功能构成,但开始琢磨各个房间的布置,这是由于“立面风格”“功能构成”都是宏观的东西,它最终由立面上的每个元素的共同作用、平面上各个房间和动线的良好组织才能最终体现。
正是认识事物与创造事物的规律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组织汇报与设计的思路也是不同的。正如上面所分析的,我们在进行设计时,宏观的分析往往是很快就决定好的,而微观方面的设计花费了我们更多的时间;但在为一群人介绍一个近似陌生的事物时,我们必须以认识论的规律去进行讲解,因此这些宏观的分析才是我们的重点,由宏观到微观的分析是我们进行汇报的正确顺序。
那么,作为建筑方案设计,其认识过程是否有一个通用的过程和逻辑呢?
建筑方案设计的认识论
当我们接到设计任务书的时候,我们还会拿到宗地图和选址规划意见书,宗地图告诉我们用地的位置和大小,选址规划意见书告诉了我们规划部门的规划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建设单位的意向与策划,我们开始考虑方案:
建设场地与城市规划
建设场地作为城市用地的组成部分,它是城市这个大的有机体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建设条件必然受整个城市规划的影响、受场地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考虑宏观定位的时候,我们必须着眼于城市规划或区域规划,由此出发来发现建设场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作为一个提供社会服务的建设场地,它的首要考虑因素就是交通--只有交通才能让潜在使用者顺利抵达本场地,使用本场地的设施。因此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场地所在区域的整体交通状况:是否有铁路连接其它城市,为本场地带来大量的潜在客流或货流;是否有高速公路或城市快速路,为人流提供便捷;未来的城市交通规划是否能为本场地的交通带来优势;场地是否与城市道路相邻或相接,周围的城市道路性质、等级和走向情况,人流、车流的流量和流向。
场地相邻地块的土地使用状况、布局模式、基本形态、以及场地各要素的具体处理形式,是场地周围建设条件调研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建设方案,应该与城市形成良好的协调关系,力争做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场地附近是否具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城市元素,比如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城市广场或其它类型的自然或人文景观等,对本场地的设计会有一些特定的影响。
建设场地的现状因素
建设场地内的一些现有因素,也会对建设方案产生重要影响,如地形高差、溪流、河道等地形因素,有时场地内会有一些现状建筑物,它的用途、质量、层数、结构形式和建造时间我们也应予以关注和考察。
场地内的现存植物也是一种有利的资源,应尽可能地加以利用,特别是对场地中的古树和名木,更应如此。另外场地内如有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文物存在,也应注意保护。
建筑风格意向
一个好的建筑方案,其设计应与周边地块产生良好的对话。这不仅表现在场地布置方面,也表现在建筑立面的风格上面。在一片历史街区建造一栋后现代风格的建筑,无论是谁都会认为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建筑风格与周边建筑相协调,是必须从宏观角度予以考虑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需要考察场地周围建筑的风格,尊重其长久以来形成的风貌;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建筑物的使用性质,以及整个区域的文化氛围和人们可能产生的对建筑风格的期望。
建筑风格的确定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具有不同审美观的人对同一方案可能产生不同的评价,这就是更要我们摆出详尽的理由,为我们的论点提供基石,同时也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对影响建筑风格的各要素的主次程度予以重新审视。
总平面分析
作为市场经济下的投资者,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大家共同的想法。设计师固然有自己的处理手法,而建设方也会有自己的考虑,我们不应武断地以自己的想法来代替建设方的想法。因此,以法规为基础,画出总平面的最大可建范围,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方案考虑,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总平面的最大可建范围可以分为平面最大可建范围和立面最大可建范围。
影响平面最大可建范围的因素一般有:1〉退界要求。作为城市规划的要求,这是必须满足的。2〉防火及消防要求。如果场地周边或场地内存在现状建筑物,则必须考虑其防火间距和消防车道的设置。3〉日照。场地南侧的建筑物可能影响本场地的日照需求,而场地北侧的建筑物可能被本场地内的建筑物影响。另外,建筑物所处地形的高低也会对日杂计算产生影响。4〉防噪。对于学校类建筑、临近马路的居住建筑以及其它对噪声敏感的建筑,我们必须考虑防噪措施,这可能需要占用部分场地。
影响立面最大可建范围的因素一般有:1〉限高要求。在选址规划意见书里,规划部门一般会注明允许的最大建筑高度。这个最大建筑高度又分为两类,一类控制建筑物整体最高处的高度,一类控制建筑的檐口(女儿墙)高度,要视场地所在区域予以区别。2)景观视线要求。结全景观设计,为了不遮挡视觉中心,可能会对建筑物的高度提出要求。3)日照要求。一般情况下,多层建筑会以日照系数形式控制南北向建筑的日照间距,我们可以据此推算场地内南北向建筑最多可以设计的排数。
平面功能分析
经过前面由宏观到微观的分析,拟设计的建筑所受到的外界限制条件基本已经罗列出来,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对建筑所应包含的功能进行分析,并确定各楼层的基本功能区。如果场地内有多栋建筑,我们还要还分析一下各建筑物承担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有的设计师会把平面图与平面功能分析结合在一起进行讲解,这也无可厚非。但我们应该明白:功能分区与平面图是有先后关系的,尤其是遇到同一栋建筑包含大量功能分区时,对功能分区先进行梳理,再来扮演平面图,会更有说服力。
立面造型分析
同样的,基于对建筑风格的分析,我们从宏观上确定建筑物的基本建筑风格,而在如何表现这各风格,需要我们再进一步研究。一般情况下,构成周边建筑风格的要素、类似风格的经典建筑所利用的要素会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由此我们可以归纳、演绎,推陈出新,形成与现状环境相适应的立面造型。
平面图、剖面图、效果图
经过不断的由宏观向微观的分析,我们逐步理清方向,最终把建设方的意图表现在图面上,形成平面图(有时以彩色表现功能分区)、立面图(或以效果图替代)、剖面图。关于这些,是设计师驾轻就熟的,不再赘言。
多方案比较及推荐
在方案设计阶段,存在若干个方案发展方向,这可能来自建设方的要求,也可能来自设计师对方案的深入思考。基本上,之所以产生不同的方向,是由于某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而这些答案都可以自圆其说。我们经常碰到这类情况,比如同是现代风格,由于表现形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方案发展方向。
在进行汇报时,我们应该说明多方案出现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其存在的基础,只有予以透澈说明,在后面的讨论中才可以充分而完整地判断其是否还有深入发展的必要。另外,作为专业的设计师,也可以在多方案介绍后,向建设方提供自己的观点,比较各方案优缺点后,推荐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案。
网状联系与线性表述
建筑物以三维的形式存在于这个世界,它与外界的联系是错综复杂的,它的内部联系也是错综复杂的,事实上,在由宏观到微观过程中分析出来的各类建筑限制条件,也是相互作用,而非互不干涉。我们称之为网状联系。而在进行语言表述时,我们的讲解是线性的,如何用线性的语言来表述网状的联系,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每个汇报者各自体会。基本上,我们要注意每个重要设计因素都受哪些因素限制,把网状联系转化为线性联系,这样有利于听者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