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39: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分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占有重要地位,二者相互作用,阅读是基础,写作有赖于阅读。在新课标要求下,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贯彻“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全面成长的情感要素和需求,通过提高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效结合的路径,切实实现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写作;路径
一、新课标对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提出的新要求
初中语文的教学中,针对于阅读和写作,新课标明确了新的要求,将关注点转移到作品本身,能通过作品所描述的形象和语言表达来关注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体现,并能够把自身对阅读的感受与他人分享。学生通过对他人作品的分析,逐渐养成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通过自身独特感受和观察视角积累习作素材。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通过一线教学经验,将教学所得、所感、所悟与同行分享,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效结合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明确阅读目标,加强方向指导,实现有效阅读的新方法
“开卷有益”阐明了读书的益处所在。但是如何完成初中语文的有效阅读,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确立阅读任务,帮助学生设计阅读时需要思考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钥匙,这是有效阅读的方法所在。在对文字的梳理和理解之上,通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表达,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所确定的主题和思想内涵,这就初步完成了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后,要引导学生对于作品本身结构、写法和语言凝练进行分析,并给予学生有效的训练,实现阅读和写作的有效过渡,在模仿中掌握作品本身情感的升华,并将阅读所感、所悟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领悟。增强学生课外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奠定自身文化底蕴,将阅读、写作乃至生活融合在一起,实现有效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就是教师根据有效设计将信息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应用的过程,实现“读写结合”,以课本为依托,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并积极指导学生的写作。学生从“阅读”中学“写作”,在“写作”中促“阅读”,让阅读和写作比翼双飞。
参考文献:
蔡先锋.论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J].现代阅读,2012(10).
(作者单位 湖北省巴东县民族实验中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信息技术;教育;有效整合
当前,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习交流平台随之出现。而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国家一直大力提倡综合素质教学,鼓励教师要大胆革新教学传统,并积极提出新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前进的步伐。这就需要教师在当前信息技术发达的背景下,进行语文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加大教学模式的创新,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一、加大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性
1.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习内容
我们知道,初中语文不是逻辑自然学科,而是人文学科。它对于学生的信息敏感性及知识积累程度要求很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能仅仅将目光集中在书本学习上,否则只能学到表面,而无法得到深入提高。这就需要学生将目光拓展到信息网络平台,开阔自己的语文眼界,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2.基于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生一般是十三岁至十五岁,他们的心智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活泼好动依然是他们的天性。而传统枯燥的书本式语文教学,很难长时间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数值模拟和信息仿真特点,可以将抽象枯燥的事物通过仿真进行形象化、直观化。通过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同时,通过对感官、视听、思维等全面的进行信息技术仿真刺激,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策略
1.创设校园网
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设备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网络知识的好奇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创建网络平台,将学校内部的教学资源及名师课堂分模块上传。创建学习专区、讨论专区、分享专区等多维度立体框架学习模式。课文的重难点、复习目标也可以上传到学习专区。而关于学习后的总结,可以上传到讨论专区及分享专区。这样学生就可以互相交流学习经验,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增强同学之间友谊。
2.基于数字图书馆,提升学生的阅读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要提升学生的阅读量。一般规定阅读量在200万字以上。但是很多学校的中学生阅读量远远小于课程标准的要求。由于中学生年龄还小,对枯燥的文字阅读难以提起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个新型教学辅助手段,来刺激学生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班级数字图书馆,然后每一个学生创建一个登录账号。在新课内容展开前,教师搜集相关资料,设置教学内容,然后上传到班级图书馆,让学生登录账号查看。海量的资料可以很好地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量。而后在课堂中要针对上传的资料信息进行班级小组讨论,使学生去主动地阅读资料,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的习惯。
3.基于网络平台,强化专题讨论
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语言学科,对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求很高。很多题目往往没有定性的答案,这就需要教师创建讨论平台,鼓励学生大胆讨论,大胆设想。例如,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奇妙的克隆》一课时,教师为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可以创建专题讨论。讨论的主题就是围绕“克隆技术的利弊”。然后基于信息网络平台,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然后围绕主题各抒己见。在学生讨论克隆技术的利弊时,便会主动地去搜寻资料以强化自己的论据。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及交际能力就会得到飞快提升。最后,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鼓励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
三、总结
综上可知,在当前信息技术相对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效地整合已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信息技术的整合提出了创建数字图书馆、专题讨论、校园交流平台等策略。强化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提升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效果甚好。
参考文献:
[1]李 涛.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探析[J].学周刊,2012(02).
[2]王雅静.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优势[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4).
关键词:个体差异;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96-02笔者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初中语文教学存在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多年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就初中语文教学中从个体差异角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综合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从个体差异角度开展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把课堂变成"一言堂"。教师在讲台上不停板书,滔滔不绝地讲课,恨不得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要点,而学生在下面不停地记笔记,没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听的昏昏欲睡、茫然不解。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想法和感受,也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很多学生觉得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很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发展,这种语文教学现状亟需改变。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应运而生。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相互探讨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具体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考虑学生个体的特点和感受,从个体差异角度开展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2.从个体差异角度开展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2.1合理分组,明确学习合作任务。新课程与教育评价改革指出:"小组合作的基础是个人的独立思考,在合作过程中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并形成合力......"。因此,教师需要进行合理分组并选好组长,明确小组学习合作时每个学生的任务,合理安排合作学习的指导过程,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避免出现学优生扎堆,学困生扎堆的情况,以及"一人独撑"的局面。
例如,初中语文教可以先了解掌握每个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兴趣爱好、特长优势等方面的特点,然后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4-6人,让小组成员自主协商明确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优势。同时,教师还要选好组长,明确组长职责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组内推荐的方法选组长。这样既能保证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合作学习,又能保证语文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2.2设计问题,开展有效合作探讨。在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有意识、有目标地设计教学问题,把握好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引导角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开展有效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语文思考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例如,《苏州园林》这篇课文的段落比较多,但是有比较明确的文章结构,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出问题:作者是按照什么思路介绍苏州园林的?然后让小组探讨分析文章结构。教师提出有效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带动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到探讨交流中,让每位学生都产生存在感和被重视感,激发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加深对课文内容和结构的了解和记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3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积极学习。从依赖教师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到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长期在学习过程中依赖教师主动讲解,不管是内向的、学习能力强或者学习能力差的学生,都能从教师主动讲解中汲取知识,可能无法及时适应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的学习模式。因此,教师需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指导学生积极探索学习。
例如,在《小石潭记》一文的学习中,学生会碰到很多生字生词,如篁竹、卷石底、为坻、参差披拂、往来翕忽、悄怆等等,教师可以让小组学生合作学习时,每人负责一部分生字词的查阅翻译任务,让成员借助《古汉语字典》查找生字,了解它们的发音、具体含义和用法。然后,教师可以鼓励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积极发言,给大家分享自己查阅的生字知识,学生回答后,教师要对他们合理的回答表示肯定和赞扬,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综上可知,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分组,明确学习合作任务,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展有效合作探讨。同时,教师也要参与进来,指导学生探讨学习。通过多种举措,从个体差异角度开展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参考文献:
[1]施海霞.基于个体差异的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探索[J].新课程(中学),2016,07:60.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起到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更肩负着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重任。因此,实施精彩而又实效的语文教学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就初中语文教学策略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体验,得到了几点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实效 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于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提高,这些都有利于课堂质量和课堂效率的提高,只有实施精彩的教学,才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笔者积极学习和总结经验,并加以实践,总结了几点观点供大家分享。
一、鼓励学生挑战质疑,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教学艺术,所遵循的准则就是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挑战权威,释疑解难,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例如,在学习《春》这一课时,作者有意将原本做定语的修饰词放在被修饰对象的后面,这样一来,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难免会产生质疑,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从语言规律上进行分析,经过思考,学生会明白,这时作者在强调春的特征,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求异的本质就是创新,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坚持“教学相长”“藏息相辅”的教学特点,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二、通过生活实践活动,加强学生语文素养
课堂教学是有限的,要想更大程度地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就要走出课堂,参与实践。教师要活化语文教学方法,安排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加强对语文的感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感知理解能力。生活化的语文活动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如让学生声情并茂朗读文章,加强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将课文故事情节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亲身演绎,角色转换,站在文中角色的位置看待问题,通过现场演绎体会文章的意境,辩论大赛提高学生口才和思维应变能力,同时还可以开展读书大会,随后进行读书心得展示,加强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也可以进行语法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熟练掌握。例如《皇帝的新装》一课,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听过或读过这篇童话,对其内容比较熟悉,所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研究各个人物的性格,为上台表演作好准备,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就会马不停蹄地作准备,争相上台表演。参与表演的学生亲自做课文中的“事”,说课文中的“话”;旁观的学生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可以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连教学难点“为什么连一个小孩都能看破的骗局却能骗倒皇帝和老大臣”也会迎刃而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会表演的艺术性。
三、挖掘情感因素,促进德育教学开展
古人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教不能凭空而论,道德伦理从来不是抽象存在的,而是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具体情感密切相关。语文教材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载体,同时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平台,教师要仔细挖掘文章的情感的因素,与学生的情感发生碰撞。传统语文教学往往只重视对字词的学习和文章结构的分析,但却忽视了语文对人文的渲染和情操的陶冶,语文应该是渗透德育思想的重要工具,它是丰富学生的情感思想,培养学生品质道德,提升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引领者。例如在《岳阳楼记》这篇文章中,这篇文章最宝贵的不是字词应用的精妙,也是不结构的应用技巧,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品质和思想境界,这才是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这种胸怀天下的胸襟和谦让的品质正是现代学生所欠缺的,所以传达文章精神所在正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再比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的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读出文章蕴含的美好意境和情感思想,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经历,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提高思想道德境界。
四、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高独立意识
课后练习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同时布置课后作业是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和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针对性地设置课后练习和作业。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这不仅是一个巩固强化知识的过程,更是学以致用的过程,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体现。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分层作业,让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独立完成作业,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这样一来,才能保证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让学生们学有所得,内化知识,强化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提高他们独立意识。
总而言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施精彩而又实效的语文教学,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需要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实践,提高自身内在职业水平,创新教学理念,加强与学生交流互动,掌握学生的发展状况,结合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杨春茂,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周树华.让语文课充满激情【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04)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58
语文的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语文的教学不只是培养学生的文字功底,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也是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思想情操的陶冶。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交际能力。人之所以被称为是社会人,就是因为每一个个体都与社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失去了这些关系人就不能独立的生存,如何保证这些关系的延续,那就要靠语言的交际能力。第二,精神动力。语言文字的魅力是无穷的,它的能量也不可忽视,物质世界是有穷尽的,但是文字与思想却是无疆界的,是故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是故许多革命先辈以知识救亡图存,文字给我们陶冶的同时,也是一次修身之旅,是精神世界的丰满的过程。第三,文化传承。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传承源远流长,语文就是那传承的载体,语文的学习是为往圣继绝学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开创我们新时代新文化的基础。所以为了能够充分发挥语文交际手段、精神动力和文化传承的作用,语文的教学必须要得到重视,语文的教学方法必须要进行改善,语文的教学水平必须要提高。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的重要阶段,语文学习发挥作用正当其时。那么,应当如何提升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水平呢?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必须要做到的。
第一,知耻而后勇。毫不讳言的说,我们现在的教学方法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不足在那里呢?简单来说应试倾向偏重,虽然素质教育的不间断推行使得应试倾向有所减弱,但是,现在的水平还不够,无论是从教学,还是考核哪个方面来讲,我们做的都还不够。语文应当是包罗万象的,不只是诗词歌赋、元曲、小说,同样的也不仅仅是散文、诗歌、议论文、说明文等等。
我们前面所说的这些都只是语文的外在表现形式,我们是有必要好好学习这些的,但是,在学习这些的时候,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些形式当中所要表达的内涵。否则语文的学习就好像是走过场,导致学起来味同嚼蜡,学生学得吃力也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就是我们的耻,既知耻,如何勇?这是语文教学永不过时的话题。很简单的三个字:真素质。何为真素质,就是要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常识的前提条件下,花大时间,用大力气深刻剖析我们课本以及课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而不仅仅追求死记硬背,不仅仅要求看到多少修辞手法,说明方法。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同学们在语文海洋中畅游而不是在应试的教学氛围中囚困。我们的素质教育不是八股取士,仅仅是为了学生的成长而已,所以我们的追求不是学生能够通篇诵读《文心雕龙》、《古文观止》,也不是《史记》、《唐诗》倒背如流。我们的教育只是为了偷窃一缕时光,让学生能与写下那些名篇的作者无视时光的对对话;只是为了打开一扇窗户,让学生看看外面的世界;只是为了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透过文字闻闻书香,仅此而已。
第二,对症下药,靶向治疗。要知道我们的教学目标,要知道我们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方法的不足,学习体系的漏洞。
一方面,明确我们的教学目标,一路朝着目标前进,绝不改弦更张。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很明确,常用字词的识记不必多说,这是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我们学习课文的一种附带收获,相对于字词的识记更多的精力我们是投放在了语文常识的学习与课文内涵的剖析上,闻弦歌而知雅意是我们语文学习比较高级的一个的目的,可以算作是终极目的之一。
另一方面则是要求我们每一个老师投入更多心血在学生身上。掌握每一位同学的学习进度、学习程度、和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因材施教。要做到这一点比较困难,尤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和学生交朋友才能与他们更好地交流,也才能更好的更及时的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这样的交流体现在课内也就是课堂上的时间,更多的还是体现在课外,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而且每一位同学的问题可能都不一样,所以课堂上的时间是处理共同问题的时间,也是大家共同学习的时间,要尽量保证大多数共性问题能在课上解决。每一位同学的不同问题我们可以课下交流,以我们的教学经验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自主解决问题,确实有难度的问题辅助解决,多使用启发式教育方式,少一点填鸭式教育。另外课外时间同学们也可以自发的组织学习,通过我们给予的帮助让部分同学学会,学好,学精三步走,再让这部分同学先学带动后进,通过自身经验帮扶基础较弱的同学解决问题。
第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变学生的“要我学”思想为“我要学”。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我们的同学们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还是有所提升的,当然其中有着课本选材的精心苦心的作用,但更多的我们还是看到了同学们求学向学尚学之心。既然每一位同学都是有着尚学之心的,那么如何挖掘出每个同学的学习潜力,让他们的兴趣变成持久的动力,引导他们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这就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所要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丰富课上的教学形式是解决这一课题的重中之重,从这一点出发,影音文像各种资料都可以成为教学的工具。我们手中的资源并不仅仅是单单只有课本,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的信息获取变得更加简便易行,完全可以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有方向,有目标的拓展。这对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他们的见闻,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都有着积极作用。
本文简要分析了一些促进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师教研模式的改革方法,使得教研模式更加具有操作性,同时也是对教师教育理念思想的一种更新,希望能够为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提供更加有利的教育资源。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师;教研模式改革
一、前言
自新课改提出后,国家教育部越来越严格要求教师的教育工作,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新课改下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师教研模式的改革为教师提出了更加专业化的要求,目前众多的教育工作者也是积极探索如何来提高教师专业化的快速成长。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学校组织开展了通过将课堂教学作为载体的教研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将课堂作为一个共同的整体来提高其专业化。
二、学生是教学模式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研究探索者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中学语文教师往往只是扮演者一个教书者的角色,他们的工具也只有教材或者教学参考书足矣,完成教材指定的教学内容就是教师主要的工作任务[1]。然而所谓的研究者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具有研究某种东西的权利与义务。但是传统的教育工作者却没有对教育教学的研究权利与义务,充其量也只是一名参与者。而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作为一名教学的研究者,积极主动研究与反思在新课改中遇到的难题;对于课程、教学以及教材等进行积极主动的研究与探索,在新课程改革下,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师角色。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策略等,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属于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
三、积极培育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教师成为知识的培养者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阅读的主体。新课改下,要积极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激发其兴趣,要采取奖励等有效措施鼓励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并给予学生足够自由的空间博览群书,慢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也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辩论赛、课外知识阅读比赛等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并为其提供广阔自由的阅读空间[2]。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自愿地去进行课外阅读,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养成自觉阅读的好习惯,从而不断获得新知识和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使用多种阅读方法,慢慢找到适合自身的合理的阅读方法。在学生进行浏览阅读时,只有掌握了合理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在阅读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语文教师在训练学生阅读时,要督促学生培养边读边标注与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引导他们采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相结合的良好的阅读方法。
四、增加课外活动的开放
新课改体制下,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课外活动的开放。学生适当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与老师的感情,增加与老师之间的亲和力,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实行新课改体制后,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更多地增加课外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教师教学的真正目标所在。通过对课外教学活动中产生的问题积极思考,来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打破单一备课模式,进行集体备课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都是独自一人完成备课的,教师之间的合作是比较匮乏的。在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中,应该提倡合作精神,互相支持帮助,分享各自的经验,针对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切磋与探讨,共同学习与成长。教师之间的互相合作,不仅是校本教研的标志,也是其灵魂所在。所以,新课改体制下,应该积极开展开放式的集体备课活动。即根据年级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经过年级组商量后,由每位教师来选择教材中的不同内容给予授课。在教师主讲过程中,一定要清楚新课程的标准,新课程的新改变以及学生的领悟能力,并且一定要讲明白新教材的特点、新教材的设计思路以及对于教学方法和作业是如何设计的。并且,要规定每个年级每个学期必须有一位教师对全校进行公开授课,鼓励其他各科各年级的教师积极进行听课,从而为教师提供一个公开交流的平台。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使得每位教师能够获得快速发展,及时获取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与经验。通过这种方式,打开教师之间交流的大门,减少封闭现象的存在,充分调动其教学的积极性,通过中学语文教师之间的积极交流与合作,增加彼此的信任感,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教研氛围与教研文化环境。
六、结语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新课改体制的实行不断使这些问题得以发现并得到不断优化与改善,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得到了不断创新,使教师摆脱了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去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使中学生真正的课堂魅力。然而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应用到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中去,从而为我国的教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刘纯 单位: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探析
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写作能力的高低能很好地体现一个人的语文学习素养,体现一个人的语言素质。作文作为语文课程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平时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纵然在长期的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们也曾取得的比较优异的成绩,但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出于对学生的学习负责的原则,我们也必须要将作文教学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邹衍明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初探》中曾说:“语文教学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 作文教学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 作文教学必然要适应教育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 语文教师在教给学生综合知识的同时, 还要对学生进行作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作文作为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应当引起教师的高度关注。那么,面临新课改的教学情境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怎样更好地采取措施,助力学生在语文写作能力上有所提升呢?接下来,笔者将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以及自身对新课标的相关研究体验,对此进行相关的分析。
首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案,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整合出更贴合人才培养需求的作文教学方式。在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使用的教学方式是在黑板上以板书的形式写出作文题目或者是习作要求,然后让学生们根据相关要求进行作文习作,最终再根据学生们的写作情况做一个有针对性地点评,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没有帮助。面对着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为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使得学生能够在作文的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并有效地提升个人的习作能力,作为教师而言,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套与时俱进而又贴合实际的教学策略。
为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提升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我们先要做到的是对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进行及时的反思,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及时为学生的作文学习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当然,在教学中,存在“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办法,不断地进行有针对性地练习,旁听优秀教师的课程,不断地在课余时间加紧练习,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这是教师对自己工作负责的体现,也是教师对学生负责任的表现,长期地努力和教学总结,一定会使得我们的作文教学有质的飞跃。
其次,构建和谐而活跃的教学环境,尽可能地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学生作文写作素材及其写作思路的养成提供有力的讨论环境。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在当下的写作教学中,我们应当尽可能地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更多的有效互动,为学生写作思路的形成提供有效地引导。当然,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必然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努力”,比如说,我们应当给学生搭建一个活跃而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活跃而自由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放下心中的芥蒂和紧张感,自如地与教师和同学之间展开教学互动,将自己一些主观性的想法与大家一同分享和探究,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当然,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活跃性格的养成,及其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举措。
第三,积极组织学生进行集中的范文学习和阅读活动,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同时,在写作技巧尚未成熟之前,积极地鼓励学生养成自觉积累和模仿写作的习惯,以便于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写作能力,我们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学习和优秀范文的学习。比如说,在让学生进行具体的作文写作之前,我们可以把相关的优秀文章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和学习,找出其中优美的句子和值得借鉴的写作素材。然后,在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我们知道自古以来,很多书法大师都是经过艰苦的临摹,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融合自己的特点,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书法风格。作文教学也是一样,学生必须有一个“临摹”作文的过程,才会更加容易走进写作的门槛,进而激发写作文的兴趣。除了必要的范文学习之外,仿写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仿写比较优秀的范文和文章,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指导,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提升。当然,仿写不是抄袭,教师一定要注重把握“度”,在练习仿写阶段,可以多背诵一些名篇佳句,为以后作文写作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
最后,体验生活,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和写作灵感,使得学生在养成热爱生活的情感基础上,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技巧。写作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文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作文素材及其写作感悟的获得与我们的生活经验休戚相关,教师要带领学生更多地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走进社会大环境,让其在自身的体验中形成独立的感悟,并尝试着引导学生将这种体验落实到笔端,形成文字语言表达出来。
比如说,当我们让学生写作“美丽的大自然”这个题材的作文时,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周边的风景区,让学生们自由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和魅力,有了这样的体验之后,再进行具体的写作尝试,可以促使学生作文写作水准得以提升,促使其真实情感得以表露。
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能够帮助学生语文写作能力提升的办法还有很多,笔者以上所提及的仅是冰山一角,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够提供更多的教学策略一同分享,也真诚地期待笔者所提及的教学方式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让我们共同携手前进,努力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关键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274-02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搞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倍受众多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我认为要做好新课改下的阅读课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最有表现力的语句,反复推敲,会心悟解。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老师可让学生在班内表演捕鸟动作,在表演中体会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天真、快乐的心理,然后学生发表议论。学生在情境中,动态生成动词的运用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2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教学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如果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相信阅读教学就会收到不错的效果。初中时期的学生往往对于小说更加感兴趣,而对于散文、说明文等文体往往感觉理解会相对吃力,因为小说比较通俗易懂,而散文则需要学生去体会,去深度理解,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养成“拈轻怕重”的坏习惯,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笔者看来,想要提高学生学习散文的积极性,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散文的美,它的语言美、结构美,还有散文的意境美等等,此外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体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进行体会,即把自己当做文章的作者,当你看到这样的情景的时候,你是怎么样的心情?当你遇到这样的情形时,你是怎么样的心态等等,让学生将自己融入文中,长此以往,相信就会收到意外的效果。而对于小说阅读,不能单单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走马观花式的阅读,而且也要让学生对于文章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心里描写进行分析、学习,以便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予以运用。
3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多读几本书,扩展知识面,或者教师通过细讲文章来让学生进行学习,之后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际阅读效果往往不会深究。在笔者看来,阅读教学,教师交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更要交给他们“渔”,这才是根本,才能更好地让他们进行阅读,实现阅读的真正意义。新课改更加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生活体验、心理熏陶,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阅读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加注重引导阅读对于学生的实际意义,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重要性,自发地进行阅读训练。同时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抛弃以往的教师“灌注式”的教学模式,而应该采取师生合作、小组合作形式的教学,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对文章有自己的见解,当然教师就是对学生的见解进行斧正、完善。毕业
4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5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
阅读教学的进行,书籍的储备是关键。没有足够的书籍、文章,想要做好阅读教学,那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初中学校的图书馆等设施还不健全,这就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刊物、书籍进行学习,影响了阅读教学的进行。在笔者看来,教师可以发动学生进行书籍的汇集、整理,比如,每位学生贡献一两本书籍,在班上建立一个“图书角”,然后班上几十位同学就会有几十本甚至上百本的书籍,每位同学拿一两本书就可以读到上百本的书,这样就可以发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暂时解决学生的阅读难题。此外,教师也应该帮助学生拓宽阅读渠道,帮助学生搜集各种信息,比如,网上的一些最新新闻资讯,或者好的随笔文章等等,又比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备课、授课中的一些发现、心得、体会,都可以和学生一起分享。毕业
6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
关键词:“沉浸式”教学;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及状态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诞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和策略,是由苏州市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组的老师创立并正在实施研究的一项课题。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思想修养的完善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评价,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内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的课堂教学制订一个较为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对于此课题研究及其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指导下结合语文“沉浸式”教学的特质,我们尝试初步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二、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如何使整个课堂教学因有效沉浸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上教师要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要素的作用,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获得忘我体验,即最佳学习体验的过程。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是顺应新课程改革趋势的,因此其评价体系的确立必须适应和体现课程理念,遵循语文教学规律。
(一)建构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一堂有效的“沉浸式”课堂教学应该包括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设置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让学生在优质经典语言的熏陶下,浸润其中,充分感受祖国语言的精彩,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学生能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规范精彩的语言,通过模仿及创造,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2.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教学内容上,要选择精彩的经典文本,在确保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材料中的可沉浸因素。例如,诗歌和散文教学应让学生徜徉在优美的韵律和意境中;小说教学应让学生投入到精彩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中;议论文教学可让学生在理趣思辨的环境中获得乐趣;说明文教学要让学生在准确的表述和明晰的条理中得到启示。
3.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课堂中的结合使用,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为学生的“沉浸”作铺垫,学生沉浸体验能够在教师为他们创设适合的前提条件下获得。同时改变以听教师“教”为主的学习方法,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积累。
4.教学流程的实施
在教学流程上,遵循先“浸”后“出”的原则。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是“领入”与“导出”:创设氛围―领入情境―发问设疑―精辟讲解―举一反三;从学生角度来说是“浸入”与“跳出”:入情入境―诵读吟咏―体悟品味―解疑交流―积累运用。
在评价中,必须强调关注以下几方面:(1)有否创设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沉浸和主动探究的前提。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活动的参与者,保持与学生人格、心理上的平等,达成与学生情感的融洽,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2)有否注意思维训练的梯度。“沉浸式”课堂教学由“浸”而“出”的过程应由浅入深,有梯度,学习内容要有层次感。(3)有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沉浸式”课堂教学力求师生共同沉浸,而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尤为重要,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沉浸式”语文课堂应是学生主动求知、积极参与的场所,教师应给学生主动表述的权利和积极表现的机会,要尽可能让学生自读、自练、自省、自评(包括互评),培养学生参与意识。(4)有否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因为每个个体的沉浸体验和感受是存在差异性的,所以“沉浸式”课堂教学要积极保护学生的求异性表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有效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更好地获得适合于自身的发展。
(二)创立多元化的评价原则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程度,更是为了校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包括“教”与“学”的评价,“教师”与“学生”都是评价的对象,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评价的基础和出发点。而其中学生评价应是课堂评价的重中之重。
1.教师评价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相比,“沉浸式”课堂教学的教师评价更应围绕沉浸目标的设置、沉浸文本的选择、沉浸的途径运用以及沉浸教学流程的体现等方面来加以考察和判断。问题的设计应既根据备课计划,又根据学情和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而生发问题,围绕目标恰当地处理。提倡以教师反思为核心的“自评―互评―点评―反思”的评课模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邀请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家,客观全面地评价课堂教学,并从理论与实践上综合指导。
2.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的重中之重。我国传统的评价机制存在着评价对象错位的问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教,评定一堂课的效果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习的效果质量是教师科学的教学设计、创造性的教学实施的结果,因此,评价学生学习就是评教,即“以学论教”。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
3.评价原则
“沉浸式”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评价力求坚持如下原则:体现发展性的原则,立足过程评价与坚持全面评价,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突出全面性的原则,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心理品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趣;注重过程性的原则,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习惯、方法、情感表现等;重视互动性的原则,不仅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突出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样化的原则,促使评价由封闭走向开放。
4.评价的内容
“沉浸式”课堂教学的学生评价内容包括:(1)学生的参与度。“沉浸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应该尽量做到百分之百,力求每位学生都获得相应的沉浸体验。(2)学生的状态。“沉浸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应达到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并有学习的快乐感受。“沉浸式”课堂教学的学生评价内容以学生的反馈情况为主,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表现来判断和评价,如学生在课堂上是否主动对文本提出质疑并探究,是否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沉浸体会,是否有拓展研究的兴趣等。总而言之,“沉浸式”课堂上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无论是听讲、问答、讨论、练习都动机强烈,兴趣浓厚,学习积极热情,在老师的启发下,思维的流畅性和深刻性更强。
(三)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量化
结合前面对评价要素的分析,我们将整个评价体系分为两个版块,即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再根据每条指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赋予不同的分值,由此确立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形成如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表
■
此外,书面检测也是检验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质量、考查学生语文认知水平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考试要力求突出其对沉浸式课堂教学的诊断性与发展;考试内容以新课标为依据,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注重基础,更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重视考试结果的运用,进行积极的评价反馈。
三、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
“如果说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传递系统,那么教学评价则是这个系统的信息反馈机制。只有很好地掌握教学评价这个信息反馈机制,才能了解教学系统运行的情况,有效地调节和改善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可设立评价小组:评价小组由业务水平高且客观公正的教师、专家、学者组成,选出业务组长。进行课堂评价前要组织评价小组成员充分了解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深刻地理解评价的目的、理念、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指标的内涵。观摩课前要求评价小组全体成员根据课程标准,熟悉研究教材和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组织评价小组成员在课堂上听课,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并初步评定有关的项目及分值。最后整理信息,作出结论:收集各小组成员的评价结果,检查收集到的信息能否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和信息是否真实正确。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得出分数,评出等级;写出写实性评语,指出评价对象的优点与不足,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对于基础性的知识掌握情况,利用量化评价是恰当的,但它又难以切实评价探究、实践能力和情感状态;况且课堂教学量化评价只局限于课堂时效,对于课堂教学的后续影响很难作出及时评价,因此必须结合质性评价(指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教学的接触、互动过程中,以观察和交流为主要方式,从不同角度不断了解学生,进而形成对学生某种看法和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其借助的手段是日常观察、记录等,但费时费力、管理难度大、评论结论一致性差,因此两者的结合是必然的,只是从操作层面上看,目前还很难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依据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其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对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起着重要作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也只有与时俱进,适应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振华中学校)
【关键词】 语文教学;备课;高效;保障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4―0125―01
随着现代化教学理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反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常规备课开展秩序性教学活动,认为这是墨守成规、抹杀学生个性的教学方式。然而,真正有价值的教学,必须首先是专业、有计划、科学的行动,具有目的性和规划性。笔者认为,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备课仍然是教学活动的必要环节,没有落后、糟粕的备课,只有不断发展、进步的备课水平。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谈谈现代化教学备课的艺术与价值。
1. 课堂学习方式的比例筹划。笔者认为,要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应从课堂主体结构以及课堂方式占比两方面进行改革,在备课环节做好既符合教学内容特征、又符合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课堂结构策划。课堂主体结构主要可包括“教师主体”以及“学生主体”,其中,“教师主体”指在教学环节中以教师的演讲为中心,学生处于聆听与接受的状态;“学生主体”指在教学环节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教师处于辅助与引导、解惑的状态。合理规划两种结构的比例,有助于提高课堂活跃度、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并能达到深化教学内容及其现实价值的效果。另外,课堂方式占比主要指各种教学策略的相互协调,不同的教学内容与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活动方式的契合度不一,其所能产生的教学效果也具有其差异性。教师应在明确该联系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规划教学策略,尽可能实现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雨说》为例,《雨说》属于现代诗的一种,其从不同的角度以及不同的表达手法对雨进行了丰富的描述与赞美,进而对初生生命表示呵护与寄托。这篇文学作品描述了较多的场面,对场景细节、自然规律等进行拟人化,营造出积极、清新、乐观的氛围。全文语言通俗易懂,对“洗礼”等相对生僻的词汇也进行了解释;但学生可能对作者及其文化背景不熟识,对其情感表达存在广度较大的理解差异。对此,教师可选择全文浏览、精读、欣赏以“学生主体”的结构展开教学活动;对作者信息、文化背景等内容的教学环节则选择“教师主体”的结构。其中,在“学生主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进一步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诗歌内容等进行教学方式的比例设计。诗歌包含各个层级,包括各种场景、各种规律、各种心态与情感等;对此,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人自由发言”两种策略,首先使各个小组分别对诗歌的景色描写、景物描写、语言描写、情感描写等层级进行针对性精读与探讨,并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分享;其次,个人在集体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并在自由发言环节提出疑虑与特别见解。“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课堂活动比例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对进一步深化诗歌的解读与教学价值产生积极影响。
2. 课堂内容的创新设计。在“雨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尝试在备课时将诗歌演变成小说、散文或者直叙式的故事,有条件的教师甚至可将其内容设计为图像、视频等形式,在课堂上作为导入开展教学活动;这种内容创新的教学形式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提高其学习注意力的效果,同时也能作为创新学习的模范,为学生建立现代化学习的榜样。另外,教学方式的创新,主要指教师可结合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一改传统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创新设计。例如,《雨说》中所描述的场景众多,各具特色,教师可利用其不同的场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使各组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以诗歌的描述内容为启发,进行小组的情景剧设计,并在课堂上进行即时表演。这种活动性、娱乐性较强的策略能提高课堂活跃度,且学生在进行剧情与场景设计的过程中,能完成对诗歌的整体以及部分剖析,有助于教学内容价值的实现。
3. 课后活动与延展性学习计划。在信息化时代,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相对熟悉,互联网平台、社交网站与工具等成为学生新的娱乐与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抓住该时代化特征,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课后活动的策划。例如,在《雨说》的基本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可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微信、微博或者贴吧等社交圈,并在《雨说》的课堂学习后发起“…说”的话题,调动学生参与到创作中,并在互联网平台上与分享;创作的形式既可包括文字形式,也能以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设计。如此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模仿能力,同时促进其发现生活、热爱生活等积极情感心态的发展。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学生学习、生活及走向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下面就从以下几点来探讨关于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
1.培养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是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积极评价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写作热情。因此,教师应摒弃传统作文教学下的单调死板的写作技能的训练而完全不考虑学生心理的作文教学方法。教师要转变角色,变作文教学的主宰者为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响应者。激发写作热情,培养写作兴趣。首先,要改变传统作文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如手抄报、黑板报、作文竞赛等,这些活动必将调动学生作文的热情,激发写作欲望。其次,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不要吝啬表扬,不能只看作文的不足面,要找出学生作文中的亮点,教师要别具慧眼,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奇思妙语,发现学生写作中的精彩笔墨、闪光点,并慷慨地上几句赞美之辞,使之在学生身上产生效应,给学生以满足感、成就感,激起写作的热情。即使是对较差的作文,教师也应精读细审,认真批改,找出闪光的东西加以表扬,给他们以成功的喜悦和写好作文的信心。如果学生有了这种愉悦的写作心理,作文时就不会有畏难情绪。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巨大的情绪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2.打好基本功,师生共同提高写作功底
初中作文是学生打好语文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和学生都要打好写作的基本功,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语文写作能力。这就要求师生都要重视课外阅读和练笔。对学生来说要加强课外阅读,阅读是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广泛的阅读,丰厚的积累是学生提高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同时,学生平时写作练笔也是培养语感和积累写作素材的途径,养成了练笔的好习惯,写作时才能文思泉涌。对教师来说要加强阅读,把阅读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纯粹的知识积累,同时要勤练笔,积累写作经验。教师还要善于与其他老师交流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借鉴成熟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作文教学。
3.从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师生共同寻找写作乐趣
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初中学生存在着对生活的好奇心、对自然的观察力和对社会的新奇感,可他们在写作文时总觉得"无话可说",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将自己的实践内容、生活感悟写入作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去找最熟悉或者最适合的材料来写作。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对生活的观察所得、体验所悟就是创作的源泉,有了源头活水,写作也就不难。师生都置身在生活的海洋中,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善于观察、积累,教师和学生就能激发出写作的激情和乐趣。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写作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劳动,要通过观察去获取材料,通过想象去丰富材料,通过立意构思去安排材料,其本质特征就在于创新,创新即写作的生命,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精神不可能写出优秀的文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创新之路,这也是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创新思维的表现形式,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富有个性的想象力可以帮助学生从平常的事物中寻找到创新的闪光点,正如法国杰出的雕塑大师奥古斯特•罗丹所说:"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能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无尽的源泉。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学生要实现作文的创新,养成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所谓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也就是突破常规思维认识的藩篱,获得全新认识的方法。创造性思维由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五个要素组成。这五个要素按照一定的分工,彼此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发散思维,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全面考虑事物的各个方面,想别人所未想,言别人所未言,从而写出既标新立异、又合乎情理的文章。
5.让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
关键词:回归自然师生对话文本研究
笔者根据自身的学习、实践和探索,试从语文教师的自我重构、构建轻松和谐的语文新课堂、投向广阔的语文生活课堂三方面提出一些粗浅的做法和想法,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
一、语文教师的自我重构
中学语文新大纲的颁布,新教材的启用,标志着语文教育自我认识的一个飞跃。具有挑战意义的有三点。第一,语文学科性质,由单一的工具性发展成为工具性、人文性兼容。第二,确立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第三,在语文教学原则上,强调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改理念本能促进语文精神的回归,并让语文走上一条更新之路。可是,在执行过程中,强大的惯性仍然支配着语文按照既定既有的轨道踟蹰前行,这就首先需要语文教师重塑自我,努力重新构建与现代语文教育相适应的素质结构。
第一,克服非理性信仰。即对某种教学模式,教学经验,教师常常依据个人爱好、习惯、经验照搬,而缺乏理性层面的分析和认识,也很少认真考虑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人云亦云,机械模仿。这样学来的东西往往局限在浅表性认识和操作层面上。
第二,重建知识和能力结构,最要紧的有两点:阅读和评价能力。如果教学随着教参转,考试随着答案转,独立阅读和评价能力因为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而逐渐退化了。因此,我们应该有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努力培养用语文老师特有的眼光去解读包括课本在内的各类文本的能力,十分重视自己阅读时的情感体验,炼就一双慧眼,一种颖悟,提高见识,准确地对学生作出评价,包括课堂和作业评价。
二、构建轻松和谐的语文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教师、教材、学生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有机的整体。在“教”与“学”双向传递过程中,这三者能否处于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中,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
怎样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有效?本人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与尝试:
1、平等对话,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平等对话,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反思的结果,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这种“平等对话”,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你问我答,它更意味着师生共同参与倾听、表达、探讨、沟通、评价、欣赏,强调的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围绕文本进行情感的交流,理性的碰撞,共同分享对话的收获。
要真正地实现平等对话,教师要放下架子,尊重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教师不仅身体要走下来,走近学生,更为关键的是心要走下来,贴近学生,与学生交流,一起活动,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合作意味着参与,师生有一种共同的体验。教师不应该对学生说你去干什么,而是应该对学生说我们一起去干什么,我们要把学生的真心放在自己的心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巧言自辩,压制学生,对学生不能采取粗暴的态度,而要通过教学关系的有效调节和控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有利于教学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教师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一种分类关心、个别引导、全员帮助的态度来积极营造和谐、互学、相帮的教学氛围。
2、教法多样,呈现协调统一课堂。教学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有的教师长于逻辑分析,有的教师长于形象思维,其自身素养及教学风格的差异,也决定了教法自然有所不同;学生的心理活动、学习表现也时有新的发展变化,教法也必须要适应这种多变性的特点,根据需要适应地变换教法。
单就一堂语文课来说,也常常是讲授法、谈话法、复习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必须表现为具体的协调一致的配合统一,才具有实际意义。只提讲法的多样性而忽视教法的统一性、协调性,教学程序就会杂乱无章,反之,只提统一性,而忽视多样性、变化性,也会使教学活动单调、僵化、缺乏动态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因此,我们应该努力追求最佳效果的多种教法的和谐统一,这样,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姿多彩而又协调一致的和谐美。
3、激感,创设轻松愉快氛围。《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情感态度是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把“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列为教学的目标之一,并指出通过学习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语文课堂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教师要把教材中正义、美善的情感注入学生的血脉中,让它们永远在学生的血管中循环流淌,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领悟亲情力量的巨大,感受亲情的伟大,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大成功。
三、投向广阔的语文生活课堂
从实践的角度看,它应能显示出联系生活的巨大结合力。比如每周开设“阅读活动课”,把学生带到图书馆阅览室,开放书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自由阅读,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学生必定会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这就是自然状态下的读书,不用考虑那些莫名其妙的问答题、选择题,学生不会把阅读看成负担,从而引发他们的读书兴趣,回归读书乐、乐读书的自然状态。
总之,教学不单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而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师生互动,情感共鸣,思维共振,这不仅是知识创生的过程,更是精神生产的过程,动态和谐的课堂,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语文课堂的回归,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
2、游薇《初中语文阅读“问题式”教学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