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时间:2023-08-01 17:39: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第1篇

一、更加明确了一堂好课的标准

从*老师给三位优秀教师的评课中,我更加明确了一堂好课的标准。那就是:

1、看教学目标的制定。首先是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并且是小学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年段教学目标。

2、看教学内容。是不是仅仅把课文当成了教学内容,要凭借课文这个例子找好三个点来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

3、看教与学的过程。看学生课堂上是否生动活泼的学,包括恰当有效的合作学习;老师的作用就是导学,看指导是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上。

4、看教学效率。是否做到省时高效。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了以上几点,那么就具备了一堂好课的条件。

二、指明了阅读教学的方向

1、新课程标准与实验稿的区别。

*老师在报告中首先谈到的是课程标准的修订,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跟原来的实验稿有哪些区别。从课程理念的调整、教学目标的升和降、教学建议更加明确具体三方面进行了阐述,指明了阅读教学中要做到:“省时高效,整合简约”。

2、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出现偏向人文性的倾向。

2)教学目标阶段性不明,都在分析内容上用力,目标越位和不到位现象严重。存在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高年级向初中靠的现象,部分教师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赏析课。对教学内容进行繁琐分析,没有深刻把握年段目标。

3)字词教学普遍有所忽视,应做到该识的识、该写的写、该积累的积累、该解释的解释。

4)阅读教学找不准起点,抓不住重点,浪费在过于细抠深挖课文内容上,往往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

5)口号提的太多。小学语文要主要把握语言文字的教学,提倡百花齐放。

6)儿童阅读还没提到日程上来。

结合自己平时的语文教学,我发现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于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中,应真正的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思考。

3、阅读教学该怎样进行

1)继续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总的概括为低年级学段目标是:字识得巩固、写得端正;能正确朗读;在背诵中积累词句;敢于说、乐于写。中年级学段目标是:有初步识字能力、把字写好;加强朗读学习;继续加强词句训练,加强段的训练,向篇过渡;多读书、重积累;自由表达、有内容、有真情;在口语交际中要听得懂、说得通。高年级学段目标是有较强识字学词能力,吧字写美观;会朗读、默读、略读、浏览;在词句段练习基础上加强篇的训练;会写记事作文、想象作文、应用文;在讨论中有较强的表达和应对能力。

2)把握好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小学课本不是全部的教学内容,学生阅读数量要增加,且要经典;借助课文这个例子进行语文训练。要从课文提供的语文材料出发找准三个点。既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方法习得点。

3)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

4)小学语文目标要明确恰当。

5)牢记语文学习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过分地依赖课内阅读,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分析课本阅读上,由于量小,则不能产生质变,即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更重要地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知识,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第2篇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

阅读是搜集信息、了解世界、发散思维的重大媒介,也是学生和老师、和书本进行对话的平台,阅读本身应该给予学生的是感受、领悟和评价的能力。但在我国目前的小学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或不足,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达到一定水平,使得提升阅读能力成为一个难题。

一、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在阅读方面正处于黄金发展阶段,在此阶段进行的阅读将对其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学生阅读了足够的文学名著、名人自传等,将会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阔视野。另外,如果在黄金阶段培养的阅读能力不够高,将导致语文文字水平低,进而直接影响到未来的方方面面,例如论文报告撰写、考研考公务员等,阻碍发展。

小学阅读教育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阅读能力的提升,另一个是通过阅读提升文采,进而培养写作能力。在阅读过优秀的作品之后,学生可以学习其中的修辞手法、写作思路,经过长久的阅读积累,就能演变为自己的写作素材,从阅读能力加强到写作能力,可见阅读能力的提升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二、我国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很多小学中,虽然教师也十分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

部分学生对于阅读没有自主学习的欲望,不会主动阅读,即使是在老师的要求下阅读,也只是看看皮毛,没有深入挖掘体会,从而阻碍了阅读能力的提升。

2.阅读材料的选择存在不足

在课堂上的阅读基本上都为教材,但是在课后的阅读中,学生自己往往不能恰当选择,如今虽然好的作品仍然在不断涌现,但不好的甚至是恶劣的材料也层出不穷广泛传播,学生一旦选择了空泛及低俗的阅读材料,不仅不能学习到好的内容,还会降低审美标准,对价值观养成产生负面影响。

3.在阅读过程中存在不恰当的阅读习惯

例如,偏重词句而忽略文章整体。部分学生认为阅读就是要把每一个词句都分析透彻,一字不漏,这就走进了一个误区,不仅降低了阅读的速度,还忽略了文章中句与句、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联系与组成,影响了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容易导致断章取义的问题,也阻碍了语言思维的养成。

4.学生对于阅读材料不进行深入研究,只关注表面

部分学生在阅读材料时,只看浅层意思,不进行探究,不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不能领悟到文章的内涵,也就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感悟,不利于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的方法

1.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

阅读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与帮助,因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教学,帮助学生培养阅读能力。

(1)制订完善规范的课文阅读流程

第一遍是泛读,既要求学生大致读一遍,找出其中较难的字词,划出主要内容和不懂的地方;第二遍是精读,在解释了较难字词的基础上揣摩词句、段落的用法与结构,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好的作品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诵读,不需要全篇背诵,只将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或是好词好句等背诵即可,通过诵读掌握作者的各类手法、布局方式,并积累素材作为自己写作的基石。

(2)增设课堂提问与讨论的环节

最好的课堂提问时机应为第一遍泛读之后,教师结合学生的阅读情况、教材的特点,针对写作思路、写作目的、思想感情进行提问,不仅要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和把握程度,更要激励学生认真地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和探究。一些较难的较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中,不同的答案不断进行碰撞,教师可以听取学生所发表的看法,并进行点评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准确的发散。在课堂上,这是一个找寻答案的过程,但就阅读而言,这是一个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能力的好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的能力,还让学生在不同的意见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思想。

(3)激励学生进行质疑

质疑是不盲目听从的表现,也是善于思考和探究的证明。在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提问,也需要学生针对文章提出自己的疑问,因为学习本来就是要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进行的。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激励学生进行质疑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譬如,在学习关于地球与环境的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时,可安排学生进行一次小型调查,对身边人们的所作所为提出质疑,哪些行为应当被鼓励,而哪些行为又应当被制止。学生在一次次质疑的过程中,能够提高阅读素养,培养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

有句话说,如果一个学生喜欢阅读,那他就是一个潜在的优等生,因为他往往具有潜在的高素质。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譬如,在学习《林海》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林海是什么样子的,抓住“海”字展开联想,还可以通过绘画或语言描述的形式将所想的情景表现出来,提高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和投入度。

(5)合理点评与总结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完成泛读、讨论等环节之后,教师必须对这一部分进行评价,评价的意义不仅是对所学课文的总结归纳,也是对阅读的进一步深化。点评的内容要包括对所提问题做出的准确解答,以及对学生阅读的鼓励,当学生接受到鼓励的信息时,会有更大的动力继续阅读,在不断的阅读后,阅读能力自然能够得到提升。

2.增加课后阅读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应达到100万字,其中六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应达到145万字,因此,除语文课堂之外,学生还应加强课后阅读,以提升阅读能力。

(1)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要恰当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中外名著、寓言童话、诗歌散文、科普科幻读物以及历史政治文学等,已解决学生不知道读什么的困惑。教师要向学生说明,不要只读某一方面的书籍,要各方面都有涉猎,再针对某些方面重点探究,以扩大视野、增加知识量,这对提升阅读能力有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学校也可以增设报刊亭、图书角等设施,满足学生在校课下的阅读需求,也可以集体印发报纸、文学杂志等,帮助学生把课外阅读进行得更加顺利。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推荐,将好的作品推荐给更多的同学,使课外阅读更加富有趣味,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2)教师要鼓励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阅读摘抄本

阅读摘抄本的内容可以有课外阅读的精彩篇章、词句,也可以是学生在阅读之后产生的一些感悟与总结。教师可以定时检查,以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阅读摘抄本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阅读动态,督促学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积累素材,提高审美水平与鉴赏能力,提高阅读能力以及语文整体水平。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自主的学习过程,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帮助语文教学水平整体的提升,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十分受益。因此,教师要完善阅读教育,从课上和课下鼓励学生进行阅读,通过传授最佳的阅读方式、推荐优秀读物,综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3篇

【摘 要】伴随语文课程新理念的传扬,语文教学新气象的出现,一些问题也浮现出来。语文课堂中的修辞教学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出现,修辞和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修辞;反思

语文课堂中的修辞教学该讲到何种深度,讲得浅了,学生不懂;讲得深了,又怕高于孩子的接受能力。修辞教学一般不出现在低年级课堂,但有时很让人困惑。因为修辞和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联系,修辞学到大学才被正式列为一门课程,中学虽然学一点修辞,略知皮毛而已,小学则不知这皮毛为何物。这样说来,学习修辞,似乎是中学的事,大学的事,与小学不沾边,或关系不大。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修辞似乎与小学语文教学关系不大,但是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特别是在中高年级的语文课本中,修辞现象多如牛毛,凡为专家和多数人已认可的修辞格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大都出现过。

在教学《月亮湾》一课,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春天,树上开满了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灿烂的朝霞。”在这句话教学中,又让我想起了上学期小杨老师在上课时,为了讲清这样的句子,杨老师告诉学生说这是一句打比方的句子,后来在评课时老师们都认为课上不能用术语,打比方这个说法不应该出现在课堂教学中。但是期末的练习卷上就出现了这样一道题:请用横线画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其实那时我就很困惑,从一年级开始就出现了这样的句子,老师们怎么讲清楚呢?后来查找了资料、教参,才知道一年级老师教学时是这样教的:如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月亮和小船什么地方很像,学生说:月亮弯弯的,小船也是弯弯的,这时的月亮两头尖尖的,小船的两头也是尖尖的。我很敬佩一年级的老师教会了孩子们。针对课堂和现实的练习卷,老师们又该把握怎样的尺度呢?今天,是本册课本中的第一句打比方的句子,而且也是应该教给孩子们的,该如何教呢?我又该给孩子讲些什么呢?我找来了远望的桃花图片和朝霞图片,学生一下子就说到了点子上。有的说:“老师,桃花和朝霞颜色很像,远看形状也很像。”这时的我觉得很不满意,我又紧追了一句:“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学生马上回答:“把桃花比作了朝霞。”我觉得还是没讲透。又补充了一句:“对,句子中能找到把什么比作什么的句子就叫打比方的句子。”我又例举了两个句子,让学生巩固。

课后我也反思,小学语文这门课程是干什么的呢?如作简而明的回答,曰:是学语言的。既然是学语言的,就和语言学有关。而且涉及到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如和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文字学、修辞学都密切相关。若再问,学习语言具体指的是什么呢?答曰:具体指两方面,一是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语言,二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此二者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先讲语言理解的问题。对语言的理解,由于人们的需求和目的的不同,实际上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就一般而言,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基本上是对语言所表达意义的理解,主要是对语言内容信息的提取。但是,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理解,就比一般意义上对语言的理解要复杂多了,它要在理解语言的过程中识字,了解某些语言知识,形成比较敏锐的语感,它还要在理解语言的同时积累语言和学习运用语言。这样说来,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理解,它所关注的就不仅仅是语言所提供的有关内容的信息,它还应该关注语言本身,关注有关语言形式的信息,语言的审美信息,语言知识的信息。要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并适度地了解语言的一些表达方式和体会语言的美。特别是对那些经过修辞的言语,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这些言语是在文从字顺的基础上对语言更高层次的运用;它更讲究表达效果,力求最佳表达效果,在准确表达内容的同时,更注重表达的形式,争取做到内容与形式比较完美的统一。中年级的课本中出现了更多的修辞,如《北大荒的秋天》、《西湖》等好多课文中有多处比喻句、拟人句。

何谓修辞?修者,修饰、选择也;辞者,语辞、文辞也。所谓语辞,即口头语言;所谓文辞,即书面语言。故修辞是对语辞、文辞进行修饰和选择的一种语言行为、语言现象,是一种言语活动的方式。研究修辞这种语言行为、语言现象,这种言语活动方式的学科被称之为修辞学。由此观之,修辞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因此修辞学属语言学的范畴,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修辞学和语音学、语义学、词汇学、语法学研究的对象都是语言,虽然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研究语言,虽然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相同的研究对象,说明这些学科之间肯定存在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并以它们自身的语音规律、语义规律、词汇规律、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共同阐发着语言的规律。

对刚刚上学的小学生来说,教师提到的许多术语很难理解,那么将如何把难点讲得浅显易懂,使学生学得轻松,用得灵活呢?我觉得不是讲不讲修辞的问题,而是像窦老师所说的不是怎么讲,而是讲什么。在教《夕阳真美》这篇课文时,讲到“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这句话时,我说作者看到太阳涨红了脸,这时的太阳多可爱、多美丽呀。你也能说一句这样的话吗?蒲毅说:“小鸟在枝头唱歌。”赵立伟说:“蝴蝶像花瓣。”我说:“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句话,它们有什么不同?”经过讨论,孩子们知道第一句把事物写得可爱,当做小朋友写活了,第二句话是把蝴蝶比作花瓣,它们有相同的地方。我觉得孩子们懂这些就很不错了。

综上所述,修辞和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掘这份丰富的资源,利用这份宝贵的财富,对于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具有其他教学资源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了修辞方法的言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意义的层面上,还应该适度、恰当地引导理解言语的表达方式,这对还语文之本,归语文之真,返语文之道,务语文之正业亦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力的《古代汉语》第145页

[2]沈孟璎的《现代汉语理论与运用》第139页

第4篇

(1)时间不够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学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索,对新事物产生兴趣。在班级人数多达80人的情况下有一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动起来一节课的时间就到了,学生发言的时间少,老师的个别指导难以开展。

(2)怎样落实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3)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语文课该教什么 。 谈到语文教学时,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不少人感慨,“耗时多,收益少”。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怎样渗透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4)期末检测的形式单一。我们的朗读训练、字词句段篇的训

最后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评价学生是最合适的?

(5)口语交际课上,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却没有在日常生

中交谈得好。一大部分学生不想发言,发言的学生也没有创新,好像被一个模式固定了。

这些教学工作中的困惑也是我想在工作中解决的问题,我想一名教师也正应该在困惑中成长。

困惑一: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何不浓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有了兴趣作伙伴,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会无限高涨,学习激情就会被充分点燃,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的。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困惑二:感觉高年级的阅读课存在着以下问题

(1)目标不明确。表现为教学目标没有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而是定位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上。烦琐的分析还没有退出语文阅读教学的舞台。

(2)学生的个性体验不够。热热闹闹的一堂课,从教师的教学语言到教学设计,可以说近乎完美。似乎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课堂上老师也指导学生进行了感情朗读,学生似乎也读得很有感情。但是当课堂巩固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的朗读又回复到初读时的水平。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学生对文本缺乏自己的个性体验。无论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是朗读时情感的把握都是教师强加的。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而是赶羊式教学的必然后果。

(3)学生学习方式是转变了,但学生自己却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

第5篇

崔峦老师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返璞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老师缺乏课时观,存在认识偏差和实践困惑,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目标不明、越位缺位现象时有发生。那么,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究竟应该“怎么教”?

一、正视第一课时的地位及作用,合理定位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重要的教学内容,它离不开语文学习的趣味、扎实的词句训练和阅读思考中的悬念质疑。第一课时永恒不变的话题是:1.初读课文认读生字,初步了解生字、词的意思,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自读课文,画、批、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语句,初步感知课文的人、事、物、理。3.再读课文,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从目标设定上看,教什么是前提,是核心,决定着怎么教。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是: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体会词句的感彩和表达效果;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高年级的训练重点是:(1)体会词句的含义(如言外之意)。(2)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品味语言,领悟写法。(3)学习浏览,提高阅读速度。

第一课时的基础目标要明确、到位。字词教学环节到了高年级,由识记字形转变到理解词义,到联系上下文推想意思,体会表达效果的层面上。要抓新词、抓关键词、抓内涵丰富的词,精心设计预习卡或“闯关”活动,从纠正常见错误出发,从理解词语方法出发,从改变熟视无睹出发,从强化语言积累出发,有重点、有取舍地巧妙指导和引领。要选择学生在学习中朗读理解有困难的、容易混淆的、多音的、复杂的词语,帮助学生当堂记忆理解。

第一课时的核心目标要清晰、凸显。高万同老师指出:“阅读教学要强化初读,延迟开讲。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因此,在初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应作为第一课时的核心目标来落实。整体感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内容层面,二是情感层面。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把握,是对文本大意、主旨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准确理解,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方法。对文本语言的鉴赏、评价、运用都必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

第一课时的弹性目标要合理、有度。一般而言,思想情感、价值观或由课文所延伸出来的知识,属于附属性目标、弹性目标。引入资料,播放课件,进行人文熏陶,要考虑学生需求,不能以视觉感受、图片展览代替学生的语言实践,更不能偏离阅读教学中心。

二、筛选取舍,减少头绪,导学流程指向语言实践

识字学词、通读文本、了解课文梗概、理清文章脉络应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品味词语、读懂课文、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方法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策略选择要做到“四要”:一要唤起阅读期待;二要重视初读感知;三要合理取舍内容;四要留下结课悬念。第一课时要把握“五个点”:寻找切入点――找准教学环节的突破点,导得精彩。瞄准基本点――丰富课内朗读形式,读得精彩。在有效初读后,可对话交流叙说感受,理清文章脉络,形成整体印象。关注疑惑点――关注学生预习的疑惑,解得精彩。重视增长点――把握练习的有效性,练得精彩。巧用延伸c――承上启下引入第二课时,引得精彩。结课时,教师要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第一课时要精心预设“五大板块”:第一步,导入新课,引发兴趣;第二步,初读感知,检查预习;第三步,再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理清要点、层次;第四步,围绕主问题,切入重点段;第五步,互动质疑,设置悬念。交流读书心得与疑惑,引发阅读期待。

作者单位 陕西省洛南县古城镇红旗小学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对策

引言

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语文教学属于基础学科,不仅关系到语文素养的提升,也会影响到学生日后的学习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得到正确的认识,并采用恰当的方式解决,改善语文教学的现状,帮助语文教学工作者提升教学质量。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由于教育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一些陈旧的教学手段在逐步淘汰,教师们也在积极的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然而,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有些问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于语文教学活动有着明确的指导意见,教师的角色应该更多的转向为引导者、激发者,让学生发挥课堂主体的作用。目前,有很大一部分小学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是主角,学生很少发表对知识的见解,互动的活动也比较少,这样就无法考虑学生的感受与需求,也不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设计课程内容,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学活动适合教师,但是不适合学生,甚至打消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教学方法单调

教学方法陈旧,造成了课程缺乏吸引力,学生自然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这对于正在处于认识世界的小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知识应该有着很强的欲望,但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不会考虑到这点,只用一只粉笔和一本书就完成了所有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也容易产生反感。所以说,调整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对于现代化的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3.语文教学没有实现生活化

小学生大部分的时间仍然是以家庭为主,所以日常生活对于他们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语文教学中如果能从实际生活入手,那么就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目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生活的融合仍然比较少,有些教师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对于提升他们的语文兴趣比较不利。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措施

正是因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以上的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们积极的寻找解决措施,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强化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他们提升语文素养,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奠定更加坚固的基础。

1.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互动环节

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互动性,是最直接的让小学生转化为课堂主体的方式。具体来说,第一,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注重他们的学习体验,通过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适应和接纳程度,调整和优化教学方式,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第二,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尽量避免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手段,多增加一些互动的环节,加强学生的自我思考,鼓励学生在没有理解透彻的情况下,提出自己的困惑。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课外活动安排,多了解学生,本着和学生做朋友的心态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教师就会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

2.丰富教学手段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丰富的教学方式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学习效果也就比较突出,这就是语文学习的特点。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运用理念先进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要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需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发挥学校教学设备的作用,拓宽教学方式,例如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从声音、图画和视频中感受语文的魅力,这样不但能够消除课堂的枯燥,还能调动小学生们的求知欲;另一方面,教师与教师之间也需要多加沟通,对于好的教学经验实现共享,让课堂的教学手段更加丰富,优化学习方式,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将语文的学习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生活化是目前各个科目教学都提出的话题,紧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践,可以让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向不熟悉的事物转化,比直接讲解更加容易,也促进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一来小学生年龄比较小,理解水平不高,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小学生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二来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多运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容易接受,也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对于今后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语文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每个学生都要注重对语文知识的积累,这也对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情况下,教学改革过程中,更加应该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正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师进福.浅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 ,2013,35:192-193.

[2]吴俊梅.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存 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4,30:81.

[3]穆伟, 李依萱.保定市区大班额条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语文建设,2014(18).

第7篇

一、尊重主体,保障有效沟通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课堂上亲密融洽的氛围有利于聋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聋校新课标指出:教师需要尊重聋生的人格尊严,给他们留有选择的余地,并且尊重他们的选择,与聋生平等对话,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和谐互动。聋生由于自身的障碍,胆怯怕说,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以亲切和蔼的教态面对每一个聋生,以情感人,使师生间的距离缩到最短;其次,教师的教学环节应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要让聋生在自然轻松、快乐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语言。第三,教师要善于赏识聋生,多给学生鼓励,多竖起大拇指,多一些微笑,让聋生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感受进步和成功的喜悦。如候课时,教师和聋生的谈话始终面带笑容,让每个聋生都感觉到轻松自如。聋生可以讨论任何话题,教师积极参与,并分享其中的快乐。课堂上,师生对话和谐融洽,教师和蔼可亲,聋生轻松自然,师生无话不谈。下课后,聋生主动找老师谈在周末遇到的麻烦或者因为在某位教师的课堂上聊天被抓住批评了等。只有心灵与心灵的和谐沟通,才能让教学效益俱增。

二、多措并举,促进有效沟通

在香港召开的“亚洲手语语言学和聋教育研讨会”上,美国罗切斯特聋人工学院院长Marc,作为发言嘉宾,他在发言中讲到:“以为只要有手语,孩子就会自然阅读,这不是变魔术。从手语到阅读之间需要一个桥梁,不是你会手语了就突然会阅读了”。所以,聋人的沟通问题,既不是“废手语”,也不是“唯手语”。要坚持两点,一是提倡多元化的沟通模式,一是提倡全语言的教学策略。

1.提倡多元化的沟通模式

沟通模式多元化是指在聋校课堂教学中,把手语教学、口语教学、综合法、双语教学等形式和手段有机融合运用,让有着不同需求的聋生满足各自的学习发展需求。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有着不同需求的群体,很难设想用一种模式就能囊括所有孩子的需求。”使每个聋生都能够掌握一种最适合他的语言沟通方式。

2.提倡全语言的教学策略

按照全语言教学的理论,教学材料来源于生活,使语言学习与生活联系,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真正有意义的语言学习。以往聋校课堂语文教学的一个不足是“学用脱节”。生活中要用的课堂上不学,或不能马上学到;而课堂上所学的又用不上,或不能马上用上。例如,今天天降大雪,若按原教学计划并不教“雪”,可是这种难逢的大雪一旦融化,若教学计划中出现了“雪”,再去教“雪”,那语言学习就失去了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生活现象,低年级可以围绕“雪”进行组词练习,说写句练习;中、高年级可以进行写段和作文练习,还可以围绕“雪”这个话题进行相关的谈论。由于语言学习与生活联系紧密,聋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表达踊跃、言语记忆深刻,聋生的言语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地锻炼和提高。

三、强化阅读,提高有效沟通

阅读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手段,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十分重要。由于聋生丧失了用耳聆听世界的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聋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聋生的沟通能力。

1.从一年级开始,各班级每周可开设两节手语故事课或阅读课,激发聋生阅读的兴趣

手语故事课主要由聋人教师组织教学,故事内容由聋人教师选编,故事内容要做到图文并茂、直观形象、通俗易懂。上课时先由聋人教师用聋人自然手语讲述,然后让聋生学习复述,最后让聋生谈阅读体会。手语阅读课上,教师先用自然手语讲述文章主要内容,然后聋生根据教师教的阅读方法、阅读技巧去自主阅读,接着生生之间进行阅读交流,谈谈各自的阅读理解,其他聋生可以做补充,最后让聋生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阅读体会。

2.可在初高中语文课前设置3分钟的演讲

由语文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生活热点问题确定演讲主题,聋生课余时间做好书面演讲稿的准备,要求在演讲时必须脱稿,手语要清楚,让每位老师和同学都能看懂。演讲稿用专门的日记本按时间顺序整理好,学期末进行评奖。

四、用笔书写,掌握有效沟通

叶圣陶说:“无论什么人都有意思情感。随时都有把意思情感发表出来的需要。发表可以动口,可以动笔,比较起来,用笔的效果更大。因此,人人都要学习用笔发表,人人都要习作。”习作就是练习说话,习作也就是练习交流沟通。因此,在教学中重视聋生写的习惯的培养能切实提高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长期进行一天五句或一记的练习。低年级聋生,每天练习写五个句子;中、高年级聋生每天写一则日记,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学到的、做过的等等分别用句子或日记写出来,教师给予及时的辅导和批阅。教师对聋生一点一滴的进步要多鼓励,让聋生乐于写、敢于写。我校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各年级都在训练,效果显著,许多聋生能写出非常通顺的一句或一段话,有的还能写出自己的感情。部分中、高年级聋生的写作水平接近健听学生。

五、增加交流,锻炼有效沟通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得好:“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聋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语言交流环境中,才愿意主动与别人交往,才能够自由地思维、想象。为此,我校就为聋生创造一个自由的心理氛围。学校与社会志愿者、大中小学校、幼儿园共同“大手牵小手,言语齐步走”等活动,社会优秀聋人和聋人大学毕业生有着丰富的文化知识与社会阅历,以及娴熟的聋人手语,他们和聋生能运用手语、口语、书面语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增强了聋生的社会交往与沟通能力,身心健康也得到了发展。大学生志愿者、中小学生及幼儿园小朋友通过“笔谈”、画信及书信与聋生进行交流沟通,他们规范、感人、亲切的书面语,让聋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掌握了规范的书面语,聋生的社会交往与沟通能力也得到不断提高。

总之,提高聋生沟通能力需要聋校教师做的太多太多,只要我们坚持一切为了聋生的发展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实践,大胆创新,以聋校新课程标准对聋生进行有效教学,定会实现师生之间的和谐沟通、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教学效益定会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图荣生,唐思群.师生沟通的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7.

[2]管向群.中国教师最需要的新理念.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08.

第8篇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语言的巧妙运用,适合的肢体语言,与对学生的期待相结合,能产生较佳的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效果。在课堂上,我常用“今天,我们一起走入……这一课。”“同老师一起去探讨一下……”“老师说得全面不全面?”“请你来补充……”“请你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等话语引导学生,让学生进入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氛围中。讲课时,给学生鼓励的眼神、动作、话语,让他们受到鼓舞。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学习知识,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受到心灵的重塑和洗涤。

二、创设积极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选择他们最关注、最渴望解决、最想了解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又一方法。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剂、推动力,兴趣也能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的不断完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文本特点、学生特点、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在上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天地-怎样爱护小动物的讨论中,我先让学生自由回答,在学生兴趣极浓的情况下,我突然问学生:“你们知道法布尔的《昆虫记》吗?”学生愕然。我又说:“谁知道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有几个学生就非常高兴举手,嚷道:“我知道,我知道,在书上的91~92页。”学生纷纷都翻到91~92页读《装满昆虫的口袋》。等他们读完,我马上说:“谁来说,法布尔是怎样观察昆虫的?”学生争先恐后地说,要有耐心,仔细观察,还要动脑筋。“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笔下生花,填填___最喜爱的动物___?以此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拓展了学生思路,学生静下心,边思考边写,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生动活泼,学生不仅 “会学”而且“乐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就能取得小语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效果。

三、创设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克服厌学情绪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感。原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对学生的思路、解答中的某一步都加以肯定,对差错或不足之处,启发学生自己发现、修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形成学生的成功心理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四、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形成阳光心态

在进行教学时,我尽量不挖苦、讽刺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每个学生,尤其是学习潜能生的人格。原苏联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认为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对班上的生性胆小、自卑、性格内向的男、女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才能健全他们的心理。他们特别害怕在课堂上朗读课文,我就有意为他们创造机会。

五、允许学生犯错,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

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我一直对学生说课堂是允许犯错误的地方,答错了也不应该受到批评或嘲笑。答错一次下次还有机会,绝不为难学生。告诉他们,失败是成功之母。在上《装满昆虫的口袋》时,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出示要求:本文讲了主人公是谁?讲了他哪些事?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课堂上举手者众。学生积极发言。回答对错与否学生都可以坐下。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从不怕回答错,心理也非常活跃,参与意识强烈。我还让他们结对子,相互探讨问题,相互读书,相互听写,相互批改作业,这样做是通过课堂管理,培养学生自主、自律的能力,尽量做到消除引起课堂纪律问题的不利因素,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六、学校文化建设和语文教学结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归属感

第9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写作能力的高低同样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尺度,它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因素。此外,写作作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过程,对创作者的语言组织及编排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写作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因素。

一、当下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以来,我国作文教学在不断完善,但是,我们也应该“居安思危”看到我国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教师对作文教学的困惑、学生作文质量参差不齐、作文教学不受重视”等等。

(一)从教师角度看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我国语文教学传统是以阅读教学为主,这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当下的教学中,我们一线的教师大部分精力用在了文本的讲读和阅读能力的训练上,严重忽视了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作文教学的见效慢及其复杂性使教师望而却步。写作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和语文素养的训练一样,需要长期的积累而成。当下语文教学中以高考为指挥棒、一切量化的衡量标准,使见效慢的学科被边缘化,成了“嫌弃儿”,学科之间表现在理化压过文史,文史内部则表现为写作教学的被冷落。此外,写作教学不仅仅只包含“写”的训练,它是一个由审题、立意、构思、布局、修改、评价等一系列部分组成的完整体系,作文教学的复杂性便由此产生。加之我国教师业务素养的良莠不齐,这一复杂性着实打击了许多教师的自信心,见效慢、业务量化的压力让教师们采取了避难就轻的策略,从而使作文教学的质量提升缓慢。

(二)从学生角度看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其一,“‘假、大、空’现象一直是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2]。“假”即指学生作文中无真情、编造素材;“大”是指学生作文一味盲目“拔高”、唱赞歌;“空”即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无主旨。“假、大、空”主要指学生作文的内容存在的问题,此外,学生作文在语言表达与结构安排上也不尽人意,语言表达不畅、词汇贫乏、口语与书面语的混淆使用、分段不清、层次划分不详等问题都严重影响学生作文质量的提高。其二,“谈作色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对于学生而言,写作绝不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写作本应该是学生表达自我、抒感最好的途径,为何学生不感兴趣?当下大部分学生表示,写作的驱动力多是外部压力如考试、作业等,而非自我意愿而为之。那么如何让学生把写作的外驱力转化为内驱力是广大语文教育者需要着力关注的问题。其三,现代应用型文章“难产”。[3]101如果说抒情文是为了表达自我感情的途径,那么应用文则是生活与生存的桥梁。21世纪是个技术横飞的时代,人与人的交流更多地被搬到了荧屏上,电子邮件成了人们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然而,当下我们的写作教学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写好一封邮件,更不可能设想当学生踏上社会能写出一份合格的求职信,一份漂亮的工作总结。总而言之,我国当下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不会教、不敢教”,学生“不会学、不爱学”的现象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作文教学前进的步伐。因此,亟需寻求切实可操作的策略去改善这一现状的恶化。

二、我国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语文教育中的有志之士一直致力于寻求导致我国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所在,并试图探索一条作文教学改革之路。然而,这一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关于我国中学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一直都有,“考试指挥棒的压力、成人过多的干预”[4]、教师的忽视、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课外语文活动的匮乏等等。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原因都是从我们语文教学的内部分析而来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时候我们把眼光局限在了表面现象而忽视了本质的根源。对比而言,西方的写作教学似乎比我国要领先一些,我国语文教学传统悠久,为何在当下却在作文教学中落后于西方呢?

(一)从中外课程设置看我国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以阅读为主的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从古至今,亘古不变。这种以“阅读为核心”[5]309-318的课程使听说、习作、识字写字等变为了阅读教学的附属品,而我国的语文教学则恰恰是这一典型。“而日本的课程设置则是板块式,即习作、阅读、听说、语言的并列共存”[6]。这种并列式的课程设置不仅仅是日本有,美国、俄罗斯、英国等国家的课程设置同样是阅读与语言的并列。从这我们便能看出我国在语文课程的设置上的缺陷:写作教学成了阅读教学的附庸。这种“以阅读教学为核心”的课程设置有其不可忽视的弊端:语文课容易被混淆为阅读课,人文教化刚性化,语文教学弹性化,语文课程内容不成系统,阅读和听说、写作变为主从关系。因而,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作文教学落后的原因,即对写作教学的定位不准确。“写作教学长期以来都依附阅读教学而存在,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7]因此,写作教学的质量迟迟不前。

(二)从中外课时数看我国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早有人关注到中外写作教学所占课时数的差异,并做了统计:从表中我们不难得出,课程的设置便决定了写作教学的课时分配。我国以阅读教学为主,显然我们的写作教学的课时数较之阅读教学的课时是相差甚远的,而在日本、美国、俄国因其采取并列式的课程设置,因而,他们的写作教学所占得课时数也比我国多。此外,日本向来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其国文中尤为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因而其写作教学的课时数在阅读、语言知识和写作等课程内容上所占比例最大。我国作文教学所占的课时数远不及国外,这也就造成了我国写作教学不受重视、写作水平不高、写作质量不好等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影响写作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提高。

(三)从中外写作文体看我国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在写作文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应用文上,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过多的关注在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写作训练上,而忽视了和现实生活最为密切、对学生而言最有实用价值的文体———应用文写作的训练上。“然而,在日本、美国等国家就很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日本,尤为重视应用文的训练”[8]。从上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国的写作训练在小学阶段就很注重对学生应用型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写作17种文体,属于应用文体的大约有9种,超过50%(纽约州奥尔巴尼市《小学英语语言艺术课程说明》)。前面已经提及日本是一个很重视国民教育的国家,在写作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视学生应用型文章的写作能力的培养。日本教材中诸如书信、调查报告、课题报告、板报稿等成为各年段写作训练的主要文体。此外,日本还非常重视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如关于书信写作则要求低年级写传达简单事情的信,中年级写感谢信,到了高年级则重点训练学生写邀请信。在日本的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年级都有安排写信的训练。至此,我们便可看出,日本与美国对学生应用型文章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视与关注要远远高过我们。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会写假条、信件、报告等应用文的原因所在。

三、博采众长———我国作文教学的出路

我们明了当下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所在,那么我们应如何改善目前这种现状?

(一)作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前面通过中美、中日的作文教学的课程设置、课时数与写作文体训练的比较,我们可以明了我们的作文教学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甚远,而导致这一差距的根源便在于我们的教学制度本身。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吴忠豪在《中小学教材教学》中谈到“中国语文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时指出:“语文的问题不是出在教学层面,不是教师问题,不是教学问题,而是出在课程论层面。存在于课程形态、课程目标、课程观念、课程教材等根本问题上。”的确,具体到作文教学中,我国的课程设置偏离了写作的方向,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应该是能力的培养。[9]过度注重阅读教学而忽视作文教学是我们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一大问题。课程设置不当势必会导致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重视、学生不想学、课时安排少等一系列的衍生问题。因此,我国的作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诚然,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这需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与奉献,只希望有志之士能致力于此,希望我们的作文教学得到不断的完善与发展。

(二)树枝分叉法———激发学生的思维上文提到,作文教学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坐等教学的改革而纹丝不动呢?当然这是现实不允许也是不应该的。那么在现存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如何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对于学生的问题就是教会他们如何思维,让学生“有话可说”。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思维法是一种灵感的突然爆发、大脑里翻腾着无数个鲜活的、不无诱人的、令人激动不已的主意、想法或细节的心智状态。祁寿华在《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一书中提到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的几种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他提到了“自由写作法”、“树枝分杈法”、“魔方六边法”以及“五个W法”等方法[3],这些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培养从发散思维到聚合思维转化的能力。所谓“树枝分杈法”是指让学生将作文写作主题画成一棵树的主干,然后将该主题涉及到的内容按照逻辑和层次关系归类到具体的“枝杈上”。树枝分杈法用一种直观、很视觉化的方法来呈现所创造出来的内容之间的逻辑、层次关系。为了更有效地传达该方法的可行性,作者在此列举了用树枝分杈法分析“美国快餐在中国之流行”这一题目:这个图用直观的形式把与美国快餐在中国流行有关的内容及逻辑关系呈现出来,这样学生的发散思维被打开了,学生就会知道从哪些方面去思考而不至于“无话可说”。如果觉得第一次的“分杈”内容过于宽,难以在写作中驾驭,便可以同样的方法进行“二次分杈”,如多“流行原因的再分杈”等。总的来说,采用“树枝分杈法”能把内容之间的逻辑与层次关系直观地、视觉性地展示出来,有利于文章的构思。对教师而言,该方法操作性强,有明确的步骤,解决了教师无从下手“不会教”的问题;对学生而言,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做到“有话可说”并且可以在以后的作文写作中自己尝试“分杈”,做到“举一反三”。

四、总结

第10篇

一、 指路人

确定什么学习主题,采取何种组织形式,要达到怎样的预期目的,这些,教师心里应有一盘棋,方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一要根据年龄,科学安排。我们可以以《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为依据设计学习主题。如低年级的“月亮”、“我的家”,中年级的“诗与画”,高年级的“对联赏析”、“超市调查活动”、“编撰本班的优秀作文集”等。其实以上提到的主题有许多是可以跨年段使用的,只不过所采取的形式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不同而已。

二要体现综合,注意整合。包括语文学科内部各学习目标的综合,跨学科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和学习方式的综合等。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涉及到天文、历史、数学、书法、美术、文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学习方式包括阅读、写作、上网搜索、参观、讨论、竞赛等,并且如果学生真正投入到这一学习中去,他们可能用到的学习手段,激发出的创造潜能往往超出我们的预期。所以教师的眼界越开阔,教师越能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创造才华就会发挥得越淋漓尽致。

三要联系生活,加强实践。学习内容的确定应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校邻近景区,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景区,写观后感;夏去秋来,不妨引领学生去“找秋天”;学生喜欢上网,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个“网络作文大赛”……把“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身边的问题”“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学习的主题。

二、 导法者

综合性学习以其“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体现出这一学习方式的优势,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操作难度。尤其对于小学生,教师还要扶放结合。这个“扶”,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我曾在六年级学生学习课文《井阳冈》后布置了综合性学习作业:

看一看:

看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把它与你读过的小说片断比较一下,你觉得电视剧对小说的改编是否成功?在日记本上写下你的想法。

演一演:

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排一排这个课本剧,娱乐课上表演给大家看。

读一读:

课外阅读长篇小说《水浒传》的部分章节,也可以读一读评点《水浒传》的文章。

比一比:

把《景阳冈武松打虎》和《林冲棒打洪教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两个水浒故事比一比,这些英雄好汉的性格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之处?武打场面的描写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讲一讲:

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水浒故事在我们班的“水浒故事群英会”上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看谁讲得生动、精彩。

写一写:

学习本文以对话描写反映人物性格的方法,写一段人物对话,注意提示语中的用词要生动具体。

其中一、四两项属比较研究,有一定的难度。尤其第四项,对于学生今后读懂小说很有裨益,因此,我将其确定为指导要点。在学习课文《嫦娥奔月》时,我开始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分析后羿,嫦娥,逢蒙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在课文中找词句说明,反复朗读体会。学到《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再使用这一方法,重点比较林冲和洪教头的性格,使学生能初步运用人物分析法读懂千余字的小说片段。在此基础上进行林冲、武松、鲁智深的比较研究,学生便饶有兴趣,不觉其难了。“给我一根杠杆,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抓住难处,重点突破,潜移默化,重在领会,切忌面面俱到,这是“导法”要把握的“度”。

三、 设疑者

第11篇

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要对阅读教学加大改革力度。本文主要通过对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作出对策。

关键词: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应对措施

引言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加上教育改革的步伐较为缓慢,在朗读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弊端,有待我们广大教师解决。下面就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常见的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1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在农村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大部分老师只注重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课上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叫同学朗读也仅仅是草草了事,这样首先导致学生对朗读的重视性不够。

1.2朗读教学的目的性不明确: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学生需要完成朗读的任务,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朗读这一步骤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同时也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然而在农村语文教学课堂中,老师仅仅是为了完成教科书上的课后任务而叫同学朗读,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1.3朗读的面窄:

目前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只能从课本中去接触朗读,没有课外大量的阅读资料作为朗读基础,仅仅局限于课本之上,很难形成阅读积累,形成朗读经验。

1.4朗读指导机械化:

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所能给予的指导只能达到发音的标准化,或者吐字的清晰程度的指导,这样机械化的指导就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无法获得朗读的感悟、理解和内化积累,势必消弱了语文的魅力,导致语文朗读能力不强。

1.5朗读评价单一:

在学生完成朗读之后,老师做出合理有效的评价不仅能够给学生提出朗读缺点,还能给学生朗读的兴趣和鼓励。但是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老师只能给学生在吐字上的评价,太过单一的评价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朗读指导。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图书室、推荐名著等方式让学生获取阅读素材阅读。再通过家长监督、写读书笔记、讲故事等方式进行检查评比。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语言领悟、信息捕捉等的能力。教学多年一个的感觉就是:阅读量多的学生朗读能力就强。

2关于优化朗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的“熏陶”,教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还大多停留在教会学生怎么做题,怎么在所给内容中找到答案,很难真正理解朗读教学的宗旨。对于这些现象,我认为应该努力做到:指导学生根据“初读感知”、“细读理解”、“精读品位”的阅读顺序和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进行朗读。

2.1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技巧的有效动力,所以,在进行朗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强制使学生进行朗读任务,只会适得其反,使学生对朗读产生厌烦感,不利于培养朗读技巧。在语文课堂中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是学生愿意走进课堂,走进阅读的深处,体会朗读中的乐趣。

2.2优化朗读教学训练的方法:

首先指导学生用粗读的方法,让学生快速地阅读全篇,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设计一些浅层性的问题来检测。其次在学生细读文章以后,设计两类问题,一类是找出文章中的主要事实或细节,一类是发现没有被提及等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广开思路,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和认识通过问题形式表达出来。最后,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在阅读中所产生的好奇、好问、困惑、矛盾等心理特点,采用小组讨论争辩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然后通过师生间的相互启发,达到异中求同,形成一个紧扣教学目标,有目的性、全面性的问题链,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加强范读,示范启发:

在老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自身的朗读能力也需要不断的提高,做好范读的工作,在学生进行朗读前示范朗读,能够给学生以正确的朗读方式,让学生通过模仿完成课堂朗读任务,让学生在学习朗读的过程中有目标和根据,使他们在学习朗读的道路上不至于走弯路。这就需要教师拥有扎实的朗读功底,和对朗读的认知。

2.4倡导朗读形式的多样化: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可以给学生不同的朗读体验和感触。例如分角色朗读,可以使学生将自己假象为文章中的人物,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对白,用不同的身份去体会隐藏在对白中的深远意义。各式各样的朗读方式还会给学生不同的语文课堂体验,使他们爱上语文,爱上朗读。

2.5注重朗读的阳光评价:

在学生完成朗读之后,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做出阳光的评价,不仅能够树立学生在朗读上的信心,还能激发朗读兴趣,给与他们足够的动力在朗读上下工夫,从而获得进步。同时也要指出朗读中的不足,指导需要改正的地方,避免因过分夸赞而产生误导。

3朗读教学的方法存在问题

课堂中教师重学科知识轻语言表达。教师们往往偏重于传授语文知识的角度来展开教学帮助学生疏通课文,理解词意和课文内容,只重视课文中的关键点,不关注学生表达时句子的正确与完整。至于怎样在学生的回答中做好引导,帮助学生提升语言素养,就更少关注了。这样一来,合作学习就只能流于形式,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有时候还会影响到学习效果。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对朗读的兴趣。当然,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也不能操之过急,“远水解不了近渴”。教师要认识到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去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尝试用比较性朗读、求解性朗读、质疑性朗读、创造性朗读等方式去表达。

4结束语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必须培养学生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创造美的双手。学生才能穿越美丽的语言丛林,走进美妙的课文情境,在赏心悦目的朗读中提高对语言文学的融会贯通的能力,增加他们的文化底蕴。在这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环境里,我们一定要努力做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大面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朗读教学的乐趣,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快乐中朗读,在朗读中得到快乐。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定会提高。

作者:宗燕 单位:兰州新区秦川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第12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实践告诉我,语文教学是“互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中,教师习惯性地满足于“讲授”而剥夺了学生对话的机会,没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也就没有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

一、关注学生,实现学生与老师对话

关注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愉悦的课堂是实现学生与老师对话的前提。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应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导读活动。然而过去,我们往往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严密、教学过程的流畅,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生怕学生越雷池半步。结果造成课堂教学毫无生气,课堂对话只是一种“传话”,犹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没有激情。那么应该如何关注学生,实现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呢?

1.关注学生人格,以尊重为准则。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结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在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置学生于平等的地位,避免居高临下的发问甚至责问,消除学生在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愿意同你倾心交谈,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言说,质疑问难,才能对话,达成共识。

2.关注学生实际,不按“本本”走路。无论课前的备课或课堂教学中都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需要出发。例如:在让学生分组讨论时老师应把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深入各小组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然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组织下一个活动。

3.关注后进群体,引导人人参与。课堂中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还会有一些被动的参与者,或根本不参与的。教师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让更多的学生卷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引导自学,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

小学语文教材负载着传承基础的文化功能,其本身就是一个敞开的文本。学生只有善于与文本对话,从“对话”中自主获取知识,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对知识学习的要求,才会受用终身。小学中高年级应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先自学教材,因为这是一次让学生与先者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从教材所叙述的内容中初步领会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因果关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作者们的聪明智慧,虽然学生的领会深浅不一,但都能注入个人成熟或不成熟的见解,包括困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活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包括一是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二是受到情感熏陶;三是获得思想启迪;四是享受审美情趣;五是体验作者的生活。但传统的教学过分意义的获得(即读懂了什么),使得对话仅在认识的层面上进行,难免会变得枯燥单调。由此老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读书、探究,让他们在自学中不仅搜索处理信息和把握意义,更要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审美,体验到作者生活的乐趣。

三、沟通合作,实现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现代教学理论表明,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学生与学生心灵的交会。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对话教学的组织形式。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之间缺泛沟通合作,学生表现在对话上仅仅是个体的片言碎语,一种形势上的热热闹闹,学生对话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没有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老师,要有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意识,要善于把学生之间的对话逐步引入正题或组织正反两方面的辩论,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合作氛围中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有利于他们之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例如:我在教学小学语文中的《唯一的听众》时,我采取了向学生明确阅读要求,让学生每四人为一组,“阅读提示”:1)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始帮助小伙子的?2)他又是怎样帮助他的?3)画出描写老人言行的词句,从这些词句里,你能感受到什么?选择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四人讨论,每人的机会要相同,都要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这样从独立思考与操作——小组内对话——组际间的对话,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参与对话,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层层对话,在知识获取的环节上,他们以相互对话取代了传统的教师讲解、传授,从而达到了合作的目的,实现了课堂的互动。

四、知识碰撞,实现学生与知识信息对话